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經義考 > 經義考 卷二百九十三
[292-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鏤板
 五代㑹要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
 經文字刻九經印板勅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
 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子細看讀
 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板廣頒天下
[292-1b]
 如諸色人要寫經書並湏依所印勅本不得更使雜
 本交錯其年四月勅差太子賔客馬鎬太常丞陳觀
 太常博士段顒路航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
 官兼委國子監於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
 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紙與減一選如無選可減等
 第據與改轉官資漢乾祐元年閏五月國子監奏在
 雕印板九經内有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四經未有印
 板今欲集學官挍勘四經文字鏤板從之周廣順三
[292-2a]
 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進印板九經
 書五經文字様各二部一百三十冊顯德二年二月
 中書門下奏國子監祭酒尹拙狀稱準勅挍勘經典
 釋文三十卷雕造印板欲請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
 田敏同挍勘勅經典釋文已經本監官員挍勘外宜
 差張昭田敏詳挍
 冊府元龜長興三年四月勅近以編注石經雕刻印
 板委國學每經差専知業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讀并
[292-2b]
 注今更於朝官内别差五人充詳勘官太子賔客馬
 鎬太常丞陳觀祠部員外郎兼太常博士段顒太常
 博士路航屯田員外郎田敏等朕以正經事大不同
 諸書雖以委國學差官勘注盖縁文字極多尚恐偶
 有差悞馬鎬以下皆是碩儒各専經業更令詳勘貴
 必精研兼宜委國子監於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謹
 楷寫出旋付匠人鏤刻每五百紙與減一選所減等第
 優與遷轉官資時宰相馮道以諸經舛謬與同列
[292-3a]
 李愚委學官等取西京鄭覃所刻石經雕為印板流
 布天下後進頼之 廣順三年六月田敏獻印板九
 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様各二部奏曰臣等自長興三
 年挍勘雕印九經書籍經注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紕
 繆漸失根源臣守官膠庠職司挍定旁求援據上備
 雕鐫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文德於有截傳世教以
 無窮謹具陳進先是後唐宰相馮道李愚重經學因
 言漢時崇儒有三字石經唐朝亦於國學刋刻今朝
[292-3b]
 廷日不暇給無能别有刋立常見吳蜀之人鬻印板文
 字色類絶多終不及經典如經典挍定雕摹流行深
 益於文教矣乃奏聞勅下儒官田敏等考挍經注敏
 於經注長於詩傳攷訂刋正援引證據聯為篇卷先
 經奏定而後雕刻乃分政事堂㕑錢及諸司公用錢
 又納及第舉人禮錢以給工人賜敏襲衣繒綵銀器
 并賜司業趙銖襲衣繒綵 樊倫為國子司業太祖廣
 順末尚書左丞田敏判國子監獻印板九經書流行
[292-4a]
 而儒官數多是非倫掇拾舛誤訟於執政又言敏擅
 用賣書錢千萬請下吏訊詰樞宻使王峻素聞敏大
 儒左右之密訊其事搆致無狀然於其書至今是非
 未悉
 玉海端拱元年三月司業孔維等奉勅挍勘孔頴逹
 五經正義百八十卷詔國子監鏤板行之易則維等
 四人挍勘李説等六人詳勘又再挍十月板成以獻
 書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獻春秋則維等二人挍王炳
[292-4b]
 等三人詳挍邵世隆再挍淳化元年十月板成詩則
 李覺等五人再挍畢道昇等五人詳勘孔維等五人
 挍勘淳化三年壬辰四月以獻禮記則胡廸等五人
 挍勘紀自成等七人再挍李至等詳定淳化五年五
 月以獻咸平元年正月劉可名上言諸經板本多誤
 上令崔頣正詳挍可名奏詩書正義差誤事二月孫
 奭等改正九十四字二年命祭酒邢昺領其事舒雅
 李維李慕清王渙劉士元與焉五經正義始畢三年
[292-5a]
 三月命邢昺等挍定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傳正義又
 重定孝經論語爾雅正義四年九月翰林侍講學士
 邢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挍定周禮儀禮公榖
 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疏義凡一百六十五卷賜宴
 國子監昺加一階餘遷秩十月命摹印頒行於是九
 經疏義備矣景德二年五月幸國子監歴覽書庫觀
 羣書漆板問祭酒邢昺曰板數幾何昺曰國初印板
 止及四千今至十萬經史義疏悉備帝曰非四方無
[292-5b]
 事何以臻此因益書庫十歩以廣所藏又詔褒之九
 月命侍講學士邢昺與兩制詳定尚書論語孝經爾
 雅文字先是國子監言羣經摹印歲深字體訛缺請
 重刻板因命崇文檢討杜鎬諸王侍講孫奭詳挍至
 是畢又詔昺與兩制詳定而刋正之祥符七年九月
 又并易詩重刋板本仍命陳彭年馮元挍定自後九
 經及釋文有訛缺皆重挍刋板天禧元年九月詔國
 子監羣書更不增價五年五月令國子監重刻經書
[292-6a]
 印板以歲乆刓損也
 宋史藝文志曰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筆
 札之勞獲覩古人全書
 又李至傳雍熈中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挍定諸經
 音疏其間文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古誨人
 之意盖前所遣官多専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
 記或習周易者不通尚書至於旁引經史皆非素所
 傳習以是之故未得周詳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
[292-6b]
 崔頤正孫奭皆苦心彊學博貫九經問義質疑有所
 依據望令重加刋正冀除舛謬從之咸平初又有學
 究劉可名言諸經板本多舛謬真宗命擇官詳正
 又邢昺傳景德二年夏上幸國子監閲庫書問昺經
 板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傳正義皆
 具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典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
 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庻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
 幸也
[292-7a]
 又趙安仁傳國子監刋五經正義板以安仁善楷𨽻
 遂奏留書之
 長編咸平四年先是詔國子祭酒邢昺等挍定周禮
 儀禮公羊榖梁傳正義九月丁亥昺等上其書凡一
 百六十五卷命摸印頒行賜宴國子監並加階勲於
 是九經疏義悉具矣
 國史志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術數字學小書後唐
 詔儒臣田敏挍九經鏤板於國子監國初廣諸義疏
[292-7b]
 音釋令孔維邢昺讎定頒布於是經書大備
 楊億曰雍熙中太宗以板行九經尚多譌謬俾學官
 重加刋挍史館先有宋臧榮緒梁岑之敬所檢左傳
 諸儒引以為證祭酒孔維上言其書來自南朝不可
 案據章下有司檢討杜鎬引貞觀四年勅經籍訛舛
 今後並以六朝舊本為正持以語維維不能對
 孔平仲曰昔時文字未有印板多是寫本齊宗室傳
 衡陽王鈞嘗手自細寫五經置於巾箱中巾箱五經
[292-8a]
 自此始也至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馮道李愚請
 令判國子監田敏挍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是
 雖在亂世九經傳播甚廣至周廣順中蜀毋昭裔又
 請刻印板九經於是蜀中文字復盛
 葉夢得曰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摸印之法人
 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往往皆
 有善本學者以傳録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五代時
 馮道始奏請官鏤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
[292-8b]
 後漢書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刋鏤者益多士大夫
 不復以藏書為意學者易於得書其誦讀亦因滅裂
 然板本初不是正不無訛誤世既一以板本為正而
 藏本日亡其訛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又曰今
 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
 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
 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徧天下
 正以其易成故也
[292-9a]
 江少虞曰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
 印五經之後典籍皆為板本慶厯中有布衣畢昇又
 為活板其法用漆泥刻字薄如錢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堅先設一鐡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銀範置鐡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鐡為一板
 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
 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
 為神速常作二鐡板一板印刷一板已用布字此印
[292-9b]
 者纔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
 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一十餘印以備一板
 内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
 之有竒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
 以木為者木理有疎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
 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載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
 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羣從所得至今保
 藏之
[292-10a]
 洪邁曰予家有舊監本周禮其末云大周廣順三年
 癸丑五月雕造九經書畢前鄉貢三禮郭嵠書列宰
 相李榖范質判監田敏等銜於後舊五代史漢隠帝
 時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四經未有印板欲
 集學官考挍雕造從之
 王明清曰毋邱儉貧賤時嘗借文選於交游閒其人
 有難色發憤異日若貴當板以鏤之遺學者後仕王
 蜀為宰遂踐其言刋之印行書籍創見於此事載陶
[292-10b]
 岳五代史補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鍔書五
 經倣其製作刋板於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今則盛
 行於天下蜀中為最明清家有鍔書五經印本存焉
 後題長興二年也
 朱子曰建陽板本書籍上自六經下及訓傳行四方
 者無逺不至
 朱翌曰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後唐方鏤九經悉收人閒所有經史以鏤板為正
[292-11a]
 戴埴曰今之刋印小冊謂巾箱本起於南齊衡陽王
 鈞手寫五經置巾箱中賀玠曰家有墳素何須蠅頭
 細書答曰檢閲既易且手寫不忘諸王從而效之古
 未有刋本雖親王亦手自抄録今巾箱刋本無所不
 備嘉定閒從學官楊璘之奏禁毁小板近又盛行第
 挾書非備巾箱之蔵也
 岳珂曰九經本行於世多矣率以見行監本為宗而
 不能無譌謬脱畧之患監中大小本凡三歲乆磨/滅㪚落未有能修補之者
[292-11b]
 京師曺監經史多仍五季之舊今故家往往有之實
 與俗本無大相逺晁公武云公武守三榮嘗對國子/監所摸長興板本讀之其差誤盖
 多昔議者謂太和石本授寫非真時人弗之許而以/長興板本為便宋朝初遂頒布天下收向日民閒竊
 本不用然有訛舛無由參挍判知其謬猶以為官既/刋定難於獨改由是而觀石經固脱錯而監本亦難
 盡/從紹興初僅取刻板於江南諸州視京師承平監本
 又相逺甚與潭撫閩蜀諸本互為異同柯山毛居正
 誼父以其父晃所增注禮部韻乾淳閒進之朝後又
 挍訂增益申明於嘉定之初其於經傳亦既博攬精
[292-12a]
 擇辛巳春朝廷命胄監刋正經籍司成謂無以易誼
 父遂取六經三傳諸本參以子史字書選粹文集研
 究異同凡字義音切毫釐必挍儒官稱歎莫有異詞
 刋修僅及四經猶以工人憚煩詭竄墨本以紿有司
 而誤字實未嘗改者什二三繼欲修禮記春秋三傳
 誼父以病目移告事遂中輟自時厥後無復以為意
 矣予每惜之誓欲修刋有所未暇且以世所傳本互
 有得失難於取正前輩謂興國于氏及建余氏本為
[292-12b]
 最善逮詳考之亦此善於彼爾又於本音義不列於
 本文下率隔數葉始一聚見不便㝷索且經之與注
 遺脱滋多余本閒不免誤舛要皆不足以言善也今
 以家塾所蔵 唐石刻本 晉天福銅板本 京師
 大字舊本 紹興初監本 監中見行本 蜀大字
 舊本 蜀學重刋大字本 中字本 又中字有句
 讀附音本 潭州舊本 撫州舊本 建大字本俗/謂
 無比/九經 俞紹卿家本 又中字凡四本 婺州舊本
[292-13a]
  并興國于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 又以越中舊
 本注疏 建本有音釋注疏 蜀注疏 合二十三
 本専屬本經名士反覆參訂始命良工入梓固自信
 以為盡善正恐掃塵随生亦或有之也
 李心傳曰監本書籍者紹興末年所刋也國家艱難
 以來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張彦實待制為尚書郎始
 請下諸道州學取舊監本書籍鏤板頒行從之然所取
 者多殘闕故胄監刋六經無禮記正史無漢唐二十
[292-13b]
 一年五月輔臣復以為言上謂秦益公曰監中其他
 闕書亦令次第鏤板雖重有所費不惜也由是經籍
 復全先是王瞻叔為學官嘗請摹印諸經義疏及經
 典釋文許郡學以贍學或係省錢各市一本置之於
 學上許之令士大夫仕於朝者率費紙墨錢千餘緡
 而得書於監云
 李燾曰前代經史皆以紙素傳寫雖有舛誤然尚可
 參讎至五代官始用墨板摹印六經誠欲一其文字
[292-14a]
 使學者不惑太宗朝又摹印遷固諸史與六經並傳
 於是世之寫本悉不用然墨板訛駁初不是正而後
 學者更無他本可以勘騐矣
 祝穆曰建寜麻沙崇化兩坊産書號為圖書之府
 洪咨䕫曰前代書皆楮素傳抄至五季始有六經墨
 板今則靡書不板矣
 羅壁曰蔡氏有云古書自篆籀變而為𨽻竹簡變而
 為縑素縑素變而為紙紙變而為摹印摹印便而書反
[292-14b]
 輕後生童子習見以為常與器物等蔵之者秖觀美
 而已予謂書少而世不知讀固可恨書多而不知重
 尤可恨也唐末書猶未有摸印多是傳寫故古人書
 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綫縫只叠紙成卷後以幅
 紙槩粘之猶今佛老經然其後稍作冊子後唐明宗
 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始令國子監田敏挍六經
 板行之世方知鐫本甚便宋興治平以前猶禁擅鐫
 必須申請國子監熙寜後乃盡弛此禁然則士生于
[292-15a]
 後世者何其幸也
 王應麟曰唐陸德明尚書釋文用古文後周顯德六
 年郭忠恕定古文尚書并釋文刻板太祖命判國子
 監周維簡等重修開寳五年二月詔翰林學士李昉
 挍定上之詔名開寳新定尚書釋文咸平二年十月
 孫奭請摹印古文尚書音義與新定釋文並行從之
 天聖八年九月雕新定釋文
 宋鑑紹興五年二月尚書兵部侍郎王居正言四庫
[292-15b]
 書籍多闕乞下諸州縣將已刋到書板不論經史子
 集小説異書各印三秩赴本省係民閒者官給紙墨
 工賃之直從之
 中興館閣録祕書省石渠在祕閣後道山堂前東廊
 圖畫庫秘閣書庫經庫西廊秘閣書庫印板書庫編
 修㑹要所北為印書作 又曰秘閣書庫儲藏諸州
 印板書六千九十八卷一千七百二十一冊
 中興館閣續録淳熙十三年九月祕書郎莫叔光上
[292-16a]
 言今承平滋乆四方之人益以典籍為重凡搢紳家
 世所蔵善本外之監司郡守搜訪得之往往鋟板以
 為官書然所在各自板行與祕府初不相關則未必
 其書非祕府之所遺者也乞詔諸路監司郡守各以
 本路本郡書目解發至祕書省聼本省以中興館閣
 書目㸃對如見得有未收之書即移文本處取索印
 本庻廣祕府之儲以增文治之盛有㫖令祕書省將
 未收書籍徑自關取
[292-16b]
 濳説友曰書板庫在著庭之右
 高麗史文宗十年八月西京留守報京内進士明經
 等諸業舉人所業書籍率皆傳寫字多乖錯請分賜
 祕閣所蔵九經論語孝經置於諸學院命有司各印
 一本送之十二年四月知南原府事試禮部員外郎
 李靖恭進新雕三禮圖五十四版詔置祕閣肅宗六
 年三月制以祕書省經籍板本委積損毁命置書籍
 鋪於國子監移蔵之以廣摹印
[292-17a]
    按高麗史所稱文宗仁孝王徽也肅宗明孝
    王顯也文宗以宋仁宗慶厯七年立肅宗以
    哲宗紹聖二年立
 元史太宗八年夏六月耶律楚材請立經籍所於平
 陽編集經史世祖至元四年改經籍所為𢎞文院六
 年九月徙平陽經籍所於京師十二年九月括江西
 諸郡書板十五年三月遣使至杭州取在官書籍板
 刻至京師二十七年正月立興文署掌經籍板
[292-17b]
 吳澂曰古之書在方冊其編袠繁且重不能人人有
 也經師率口傳而學者以耳受有終身止通一經者
 焉可謂難矣自紙方代冊以來得書非如古之難而
 亦不無傳錄之勤也鋟板肇於五季筆工簡省而又
 免於字畫之訛不謂之有功於書者乎宋三百年間
 鋟板成市板本布滿於天下而中祕所儲莫不家蔵而
 人有無漢以前耳受之艱無唐以前手抄之勤讀書
 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
[292-18a]
 虞集曰承直即松江府上海縣尹李君璋世家濟寜
 之鉅野去闕里二百里而近頻遊孔林先是六經板
 本中原絶少學者皆自抄寫成書其後朱子論語孟
 子集註大學中庸章句傳至北方學者傳授板本尚
 寡猶不能無事手録及至元混一東南書頗易致而
 闕里無専本君大父謙齋翁諱從原欲刻梓未及如
 志年九十五而卒君從事江右憲幕辟淛閫掾製錦海
 濱秩滿少閒願成大父之志易詩書禮先就既北還
[292-18b]
 而春秋左氏傳及朱子四書至江右而後克成四書
 版加厚字加大慮北方風高木善裂取生漆加布其
 四端歸諸孔廟之下俾摹印以應四方之求焉
 吾邱衍曰刋書板始於周邦彦謂之倚書牀見周美
 成文集
 趙希鵠曰鏤板之地有三吳也越也閩也蜀本宋最
 稱善近世已希燕粤秦楚今皆有刻類自可觀而不
 若三方之盛其精吳為最其多閩為最越皆次之其
[292-19a]
 直重吳為最其直輕閩為最越皆次之
 謝應蘭曰古者毫楮未興書用刀筆故六經往往口
 傳耳受不能無誤然識者正焉其失猶未逺也毫楮
 既作書道乃備轉相傳寫譌謬滋多至近代板刻之
 誤人有不敢遽易者况俗徒規利至有節去其辭章
 斷句裂以誤學者正復不少然板本既行聖經賢傳
 乃得家傳而人誦之固亦有功名教矣
 楊守陳曰古之書汗簡裁帛㸃漆磨石液筆書刀削
[292-19b]
 皆科斗文字篆籀分書盖甚難也漢魏閒始有今紙
 墨與楷書筆之易矣然未有不筆而成書者至魏太
 和有石經晉天福有銅板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
 筆寫傳亦未廣後唐以降迺有木板昔以梓今以梨
 刋摹甚便於是五經皆有印本徧天下人不復傳寫
 易易甚矣
 陸容曰古人書籍多無印本皆手自抄録聞五經印
 板自馮道始學者䝉其澤多矣國初書板惟國子監
[292-20a]
 有之觀宋濳溪送東陽馬生序可知矣宣德正統閒
 書籍印板尚未廣今各處書板日增月益動刋無益
 詩文攷元時詔書籍必經中書省看議過事下有司
 方敢刻印想當時無擅刻者此法甚好
 郎瑛曰印板在唐時少有至五代刻五經後始盛然
 板本最易得未免差訛宋時試策以為井卦何以無
 彖正坐閩本失落耳盖閩俗専事取利書坊村夫遇
 各省所刻書價高即便翻刻卷數目録相同而篇中
[292-20b]
 多所減去使人不知故一部只貨半部之價人争購
 之嗚呼秦火燔而六經不全勢也今為利而使古書
 不全為斯文計者寜可不深懲之乎
 南雍志洪武十五年命修國子監舊蔵書板
 實録永樂二年二月乙未命工部修補國子監經籍
 板
 太學志𢎞治四年南京國子監祭酒謝鐸上言國子
 監所有東西書庫屋既隘陋地亦卑濕以致各様書
[292-21a]
 板朽壞日甚所損匪細乞改為東西書樓上以為庋
 置之所下以為印造之局不惟經籍之奉安極其高
 潔抑且工匠之出入有所拘檢如此則歴代𦂳要書
 板不致朽壞㪚漫矣 嘉靖十五年祭酒吕柟上言
 士必知古斯可通今儀禮一書乃成周致太平之具
 世行高堂隆所傳十七篇宋儒楊復為之圖解乞勅
 部重刋印装一二百部以便諸生肄業從之
 南雍續志萬厯二年祭酒張位上疏謂辟雍乃圖書
[292-21b]
 之府故自昔辨譌證謬必以祕書及監本為徴今監
 有十七史而十經注疏乆無善本請命工部給資鏤
 刻 西庫見存四書集注板四百五十一面易經傳
 義板五百一十三面詩經集注板三百四十二面書
 經集注板三百二面春秋四傳板八百九十三面禮
 記集説板七百一十八面東庫見存論語集注考證
 板五十面
 天下書目北京國子監所蔵經籍版周易二十三片
[292-22a]
 周易音訓二十五片書傳二百五十六片又大字書
 傳二十五片喪禮一千二百八十三片論語一百六
 十七片論語正文一十八片論語集注三十五片論
 語集義六百二十七片孟子二百片孟子集注六十
 片孟子節文五十六片孟子集義數/闕中庸七十八片
 中庸集義二百八十二片大學四十五片大學集義
 二百三片
    按喪禮自許敬宗等刪去國恤先儒論義之
[292-22b]
    存於今者僅杜氏通典所載餘皆㪚佚無稽
    國子監舊存一千三百餘板未知何代何人
    之書惜乎今亦亡矣
 楊慎曰孟蜀後主崇尚六經恐石經本傳流不廣乃
 易為木板宋世稱刻本書始於蜀也 又曰宋世書
 傳蜀本最善
 胡應麟曰葉少蘊云世言雕本始自馮道此不然但
 監本五經始馮道耳栁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閲書
[292-23a]
 肆鬻字書小學率雕本則唐固有之陸子淵豫章漫
 抄引揮麈録云毋昭裔貧時嘗借文選不得發憤云
 異日若富貴板鏤之以遺學者後至宰相遂踐其言
 子淵以為與馮道不知孰先要之皆出栁玭後也載
 閲陸子淵河汾燕閒録云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
 月八日勅廢像遺經悉令雕板此印書之始據斯說
 則印書實自隋朝始又在栁玭先不特先馮道毋昭
 裔也第有可疑者隋世既有雕本矣唐文皇何不擴
[292-23b]
 其遺制廣刻諸書復盡選五品以上子弟入𢎞文館
 鈔書何耶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經像盖六朝崇奉釋
 教致然未及槩雕他籍也唐至中葉以後始漸以其
 法雕刻諸書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於今而極矣
 又曰今人事事不如古固也亦有事什而功百者書
 籍是已三代漆文竹簡冗重艱難不可名狀秦漢以
 還寖知鈔録楮墨之功簡約輕省數倍前矣然自漢
 至唐猶用卷軸卷必重裝一紙表裏常兼數番且每
[292-24a]
 讀一卷或每檢一事紬閲展舒甚為煩數收集整比
 彌費辛勤至唐末宋初鈔録一變而為印摹卷軸一
 變而為書冊易成難毁節費便蔵四善具焉溯而上
 之至於漆書竹簡不但什百而且千萬矣士生三代
 後亦未為不厚幸也
 顧起元曰宋史藝文志云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
 沈括夢溪筆談以為始於馮道奏鏤五經是後唐時
 事後玭訓序又云常在蜀時書肆中閲印板小學書
[292-24b]
 則印板非始於五代矣意唐時不過少有一二至五
 代刻五經後始盛宋則羣集皆有之也
 秦鏷曰刋板昉於五代至宋咸平始頒州縣較漢唐
 石經傳布廣矣
 徐學聚曰嘉靖五年時建陽書坊刋本盛行字多訛
 舛廵按御史楊瑞提學副使邵鋭疏請専設儒官挍
 勘經籍上允其請特遣侍讀汪佃行詔挍畢還京勿
 復差官更代
[292-25a]
 
 
 
 
 
 
 
 
[292-25b]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