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經義考 > 經義考 卷一百五十一
[151-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十四/
漢中庸説
  漢志二篇
   佚
 孔叢子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
[151-1b]
 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
 舜之言爾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
 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
 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
 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奥訓誥成義古人所
 以為典雅也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
 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
 樂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我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
[151-2a]
 然世有讐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不待駕而
 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
 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
 書四十九篇
 顔師古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禮經盖此之流
 羅從彦曰中庸之書聖學淵源六經奥㫖也
 何異孫曰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中庸孔業子
 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記夫子之言或者謂子之辭子
[151-2b]
 思無他書可見是必中庸也
 黎立武曰經之作至中庸止矣故中庸者羣經之統
 㑹樞要也
 王禕曰中庸古有二篇見漢志文志而在禮記中者
 一篇而已朱子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為三十三章
 而古所謂二篇者後世不可見矣今冝因朱子所定
 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
 十三章為下篇上篇以中庸為綱領其下諸章推言
[151-3a]
 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義也下篇以誠明為綱領其
 後諸章詳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誠明之道也如是旣
 不失古今之體又不悖朱子之㫖魯齋王氏盖主此
 説云
戴氏顒/禮記中庸傳
  隋志二卷
   佚
梁武帝中庸講疏
[151-3b]
  隋志一卷
   佚
私記制㫖中庸義
  隋志五卷
   佚
 玊海大同十年張綰朱异賀琛述制㫖禮記中庸義
 陸深曰中庸雜出戴記至二程始尊信而表章之今
 獨行與六經並然晋戴顒嘗傳中庸梁武帝為中庸
[151-4a]
 講疏已知重中庸矣非但始於宋也
李氏翺/中庸説
   未見
 黄震曰中庸至唐李翺始為之説
胡氏瑗/中庸義
  宋志一卷
   未見
 宋史盛喬纂集
[151-4b]
 晁説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肅本之下有反字胡先
 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陳氏襄/中庸講義
  一卷
   存
    按陳氏中庸義載古靈集中自首章至道其
    不行矣夫而止
余氏象/中庸大義
[151-5a]
  一卷
  佚
 閩書仙游人慶厯中進士歴官禮部郎中
喬氏執中/中庸義
  宋志一卷
   佚
司馬氏光/中庸廣義
  一卷
[151-5b]
   未見一齋書目有/
張氏方平/中庸論
  三篇
   存載樂全先生集/
姚氏子張/中庸説
   佚
    按子張未詳其名晁以道輯中庸傳所取十
    三家之説子張與焉其於至誠之道可以前
[151-6a]
    知一節子張疑之
范氏祖禹/中庸論
  一卷
   存
    凡五篇載集中
蘓氏軾/中庸論
  三篇
   存
[151-6b]
程子顥/中庸解宋志作義/
  宋志一卷
   存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陳瓘得之江濤濤得之曾天
 隱天隱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楊萬里曰世傳大程子中庸之書非大程子之為也
 吕子大臨之為也
 康紹宗曰昭德讀書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
[151-7a]
 全集亦載此卷竊嘗考之中庸明道不及為書伊川
 雖言已成中庸之書自以不滿其意已火之矣反復此
 解其即朱子所辨藍田吕氏講堂之初本改本無疑矣
吕氏大臨/中庸解
  一卷
   存疑即二程全書中所載本/
 胡宏序曰靖康元年河南門人河東侯仲良師聖自
 三川避亂來荆州某兄弟得從之遊議論聖學必以
[151-7b]
 中庸為至有張燾者㩦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
 之師聖笑曰何傳之誤此吕與叔晚年所為也燾亦
 笑曰燾得之江濤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
 之甥而師聖又夫子猶子人也師聖少孤養於夫子
 家至於成立兩夫子之屬纊皆在其左右其從夫子
 最久而知夫子文章為最詳其為人守道義重然諾
 不妄可信後十年某兄弟奉親南止衡山大梁向沈
 又出所傳明道先生解有瑩中陳公所記亦云此書
[151-8a]
 得之濤某反覆究觀詞氣大類横渠正䝉書而與叔
 乃横渠門人之肖者徵往日師聖之言信以今日己
 之所見此書與叔所著無可疑明甚惜乎瑩中不知
 其詳而有疑於行狀所載覺斯人明之書皆未及之
 語耳雖然道一而已言之是雖陽虎之言孟軻氏猶
 有取焉况與叔亦遊河南之門大本不異者乎尊信
 誦習不敢湏㬰忘勇哉瑩中之志某雖愚請從而後
中庸後解
[151-8b]
  宋志一卷
   佚
 大臨自序曰中庸之書學者所以進德之要本末具
 備矣既以淺陋之學為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告諸
 君者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徳而已無所
 事於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不憤則
 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有講有聽講者不待問也
 聽者不至問也學至於有講有聽則師益勤而道益
[151-9a]
 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有講而未必聽有講而未
 必聽則無講可也然朝廷建學設官職事有不得已
 者此不肖今日為諸君强言之也諸君果有聽乎無聽
 乎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為已者必
 存乎德行而無意於功名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未
 及乎德行若後世學者有未及乎為人而濟其私欲
 者多矣今學聖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則語之而
 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則教者亦何望哉聖人立教
[151-9b]
 以示來世未嘗使學者如是也朝廷建官設科以取
 天下之士亦未嘗使學者如是也學者亦何必舎此
 而趨彼哉聖人之學不使人過不使人不及喜怒
 哀樂之前以為之本使學者擇善而固執之其學固
 有序矣學者亦用心於此乎則義禮必明德行必修
 師友必稱鄉黨必譽仰而上古可以不負聖人之傳
 付達於當今可以不負朝廷之教養世之有道君子
 樂得而親之王公大人樂聞而取之與夫自輕其身
[151-10a]
 渉獵無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諸君有意乎
 今日之講猶有望焉無意則不肖今日自譊譊無益
 不幾乎侮聖言者乎諸君其亦念之哉
    按宋志又有大臨及程叔子游氏楊氏四先
    生中庸講義一卷
晁氏説之/中庸傳
  一卷
   存
[151-10b]
 説之跋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其説是書皆穿
 窬而貳之於是本諸先生長者之論作傳是書本四
 十七篇小戴取以記之猶大戴取之夏小正曾子之
 類也顧惟収拾煨燼之末簡編不倫文字混淆囘舛
 惜哉漢藝文志禮家有中庸説二篇今莫知其為何
 書也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
 雖程正叔亦然故説是書者皆穿鑿而二之於是本
[151-11a]
 諸胡先生司馬温公程明道張横渠王肅鄭𤣥作是
 傳焉
    按晁氏中庸傳取孔氏正義胡氏講義分朱
    黄以識之又以墨識已説其分節與今本有
    異附識於後天命之謂性節/率性之謂道節/
    修道之謂教節/道也者至/非道也節/是故君
    子至/不聞節/莫見乎隱至/愼其獨也節/喜怒
    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節/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151-11b]
    節/中也者至/達道也節/致中和至/育焉節/
    尼曰至/忌憚也節/子曰中庸至/久矣節/子曰
    道之至/行矣夫節/子曰舜其至/舜乎節/子曰
    人皆至/守也節/子曰囘之至/失之矣節/子曰
    天下至/能也節/子路問强至/强哉矯節/子曰
    素隱至/費而隱節/夫婦之愚至/不能焉節/
    地之大至/破焉節/詩云鳶飛至/察乎天地節/
    子曰道不至/勿施於人節/君子之道四至/
[151-12a]
    施之未能也節/庸德之行至/慥慥爾節/君子
    素至/自得焉節/在上位至/徼幸節/子曰射有
    至/自卑節/詩曰妻子至/順矣乎節/子曰鬼神
    至/如此夫節/子曰舜其至/其壽節/故天之至/
    覆之節/詩曰嘉樂至/必受命節/子曰無憂至/
    子述之節/武王纘至/保之節/武王末至/一也
    節/子曰武王至/至也節/郊社至/掌乎節/哀公
    問政至/禮所生也節/在下位至/治矣節/故君
[151-12b]
    子至/知天節/天下之達至/一也節/或生而至/
    一也節/或安而至/一也節/子曰好學至/國家
    矣節/凡為天下至/所以懐諸侯也節/凡為天
    下至/不窮節/在下位至/身矣節/誠者天之至/
    人之道也節/誠者不勉至/聖人也節/誠之者
    至/必强節自/誠明至/明則誠矣節/唯天下至
    誠至/參矣節/其次至/能化節/至誠至/如神節/
    誠者自成至/道也節/誠者物之至/為貴節/
[151-13a]
    者非自至/宜也節/故至誠至/不測節/天地之
    道博也至/純亦不已節/大哉聖人至/凝焉節/
    故君子尊至/崇禮節/是故居上至/之謂與節/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節/非天子至/亦不敢
    作禮樂焉節/子曰吾説至/寡過矣乎節/上焉
    者至/弗從節/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節/是故
    君子至/天下者也節/仲尼至/大也節/唯天下
    至聖至/配天節/唯天下至誠至/之化育節/
[151-13b]
    焉有至/能知之節/詩曰衣錦至/日亡節/君子
    之道至/入德矣節/詩云濳雖至/於志節/君子
    之所至/屋漏節/故君子不動至/有爭節/是故
    君子不賞至/刑之節/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
    平節/詩云予懐至/末也節/詩曰德輶至/至矣
    節/
游氏酢/中庸解義
  宋志五卷通考一卷/
[151-14a]
   未見一齋書目有/
楊氏時/中庸解
  宋志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時自序曰伊川先生有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書盖
 聖學之淵源入德之大方也孔子歿羣弟子離散分
 處諸侯之國雖各以其所聞授弟子然得其傳者盖
[151-14b]
 寡故子夏之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為莊周則其去
 本浸逺矣獨曾子之後子思孟子之傳得其宗子思
 之學中庸是也孟子之書其源盖出於此則道學之
 傳有是書而已世儒知尊孟子而於中庸一書未有
 能盡心者則其源流可知矣予昔在元豐中嘗受學
 明道先生之門得其緒言一二未及卒業而先生歿
 繼又從伊川先生未幾先生復以罪流竄涪陵其立
 言垂訓為世大禁學者膠口無復敢道政和四年夏
[151-15a]
 六月予得請祠館退居餘杭杜門却掃因得温尋舊
 學悼斯文之將墜於是追述先生之遺訓著為此書
 以其所聞推其所未聞者雖未足盡傳先生之奥亦
 妄意其庶幾焉學者因我言而求之於聖學之門墻
 庶乎可窺而入也
 陳亮序曰世所傳有伊川先生易傳楊龜山中庸義
 謝上蔡論語解語和靖孟子説胡文定春秋傳謝氏
 之書學者知誦習之矣尹氏之書簡淡不足以入世
[151-15b]
 好至於是三書則非習見是經以志乎舉選者盖未
 之讀也世之儒者掲易傳以與學者共之於是靡然
 始知所向然予以謂不由大學論語及孟子中庸以
 達乎春秋之用宜於易未用心之地也今語孟精義
 既出而謝氏尹氏之書具在楊氏中庸及胡氏春秋
 世尚多有之而終病其未廣别刋為小本以與易傳
 並行觀者宜有取焉
 晁公武曰時載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
[151-16a]
 謂庸盖亦猶王氏之説也
 朱子曰龜山中庸有可疑處如論中庸不可能乃是
 佛老緒餘决非孔子子思本意羅先生陳幾叟諸人
 以龜山中庸語意枯燥不若吕與叔之浹洽此可見
 公論之不可揜矣
侯氏仲良/中庸説
  一卷
   未見
[151-16b]
 羅欽順曰侯氏説中庸以孔子問禮問官為聖人所
 不知似乎淺近恐未得為至也以孔子不得位為聖
 人所不能尤害事
 馮從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師聖華陰人從二程先生
 游胡文定稱其講論經術貫通不窮朱文公稱其清
 白勁直
郭氏忠孝/中庸説
  宋志一卷
[151-17a]
   佚
 黎立武曰楊氏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
 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游氏曰以德行言曰中
 庸以性情言曰中和郭氏中庸説謂中為人道之大
 以之用於天下國家又云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
 下至變謂之庸盖兼山深於易故得中庸之義焉兼
 山登程門終始中庸之道體用之説實得於心傳面
 命者也程子嘗為中庸作注至是焚稾而屬兼山以
[151-17b]
 書傳之乃知游氏楊氏所得於師者初年之論也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