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頖宮禮樂疏 > 頖宮禮樂疏 卷五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頖宫禮樂疏卷五
            明 李之藻 撰
絲音疏其器/琴瑟
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琴出乎器入乎覺而瑟亦
類之琴者禁也禁止其邪以正人心瑟者閉也所以懲
忿窒慾正徳也朱襄之世遲春而黄落盛夏而痁枯乃
命士達作五弦之琴以來隂氣伏羲氏斵桐為七尺二
[005-1b]
寸之琴其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以操辯駕之曲絙桑
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以合天人之和女皇氏
用五弦之瑟於澤丘動隂聲極其數為五十弦聽之極
悲乃破為二十五弦而或謂神農制洞越練朱五弦之
瑟或謂瞽瞍有十五弦之瑟而舜益之為二十三弦至
郭璞又有二十七弦之説陳𤾉論琴專取五弦以為倍
之則十弦四之則二十弦而其論瑟也又以五弦十五
弦為小瑟二十五弦為中瑟五十弦為大瑟大傳亦曰
[005-2a]
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爾雅大琴謂之離大瑟
謂之灑明堂位曰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
然則琴瑟之有大小也自古記之大都琴音易良瑟音
静好兩者必相須而為用亦異制而同音而聲應欲其
相保細大欲其不踰是故大琴必以大瑟配之中琴必
以小瑟配之所以使大不陵細不抑而和平之韻從是
乎出也樂有五聲七始十二律正變倍半備樂備制取
數參差非特琴瑟為然鍾磬之縣笙竽之管多寡亦各
[005-2b]
不等要於中正之道和平之音則大琴小琴總之不過
七弦大瑟小瑟總之不過二十五弦然而律度理數無
不具備少固不可多亦奚為即所謂雅琴頌琴雅瑟頌
瑟者以義揆之雅以用之燕享或從簡便頌以用之郊
廟制取靚嚴豈必以弦之多寡定琴瑟大小之等乎雅
樂失傳賴有琴笙二者尚在雖於古律有間然以歌聲
髙下協之則人聲即是律凖雖百世可知也以笙定琴
以琴定瑟以琴瑟協歌詠則八音俱定而雅樂可興是
[005-3a]
故琴必配瑟君子鼓琴鼓瑟必以配歌虞書琴瑟以咏
周禮瞽矇掌敎琴瑟用以養性情美敎化動天地格鬼
神端必由之風雨動於師曠寒暑變於師襄伯牙鼓而
六馬仰秣賀令鼓而防風夜舞非其驗歟聲之靈變神
與之協心之精微聲亦與之通孔子鼓瑟於室而聲變
於貍之摶䑕閔子知之鄰客彈琴於屏而聲動於螳之
向蟬蔡邕訝之入耳而㑹心聆音而徹理有其理斯渉
其境豋聖師之庭囘琴㸃瑟形而上者夫固有所待也
[005-3b]
音律之數樂其可知窮樂之趣莫妙於琴瑟是故入廟
思問弦歌六奏不可不繹其㫖為作琴瑟譜
琴詁
古者造琴削以嶧陽之桐絙以檿桑之絲徽以麗水之
金軫以昆山之玉其名則有臨岳承露龍池龍齦鳯沼
鳯翅咮舌鴈足其品則有綠綺焦尾玉牀響泉韻磬清
音其調則有縵角清商正調縵宫𦂳羽其曲則堯有神
人暢舜有思親操禹有襄陽湯有訓佃文有拘幽周公
[005-4a]
越裳成王儀鳯孔子之將歸猗蘭曽子之歸耕殘形以
至詩三百篇大抵皆可弦可歌之詩也其制以律為尺
通長五尺五寸合於河圖全數齦岳中間五尺以當大
衍首廣九寸為太陽數尾廣六寸為太隂數肩廣一尺
為中央全數刳其中則太虚之理具弦其外則妙應之
用該而陳𤾉樂書謂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朞日也廣六
寸象六合也弦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
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徽十有三象十
[005-4b]
二律也餘一以象閏也其形象鳯天文朱鳥南方之禽
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二為下參天二地之義
也葢聖人之制其義廣大無所不可附而合焉至謂中
琴三尺六寸六分大琴八尺一寸然則前所比象謂何
況中琴不及大琴之半而音律安協耶彼葢不知大者
黄鍾之尺中者大蔟之尺小者姑洗之尺各用正律之
管為度周禮所謂以十二律為之度數是也維瑟亦然
明乎律度之尺而三等琴制大抵不甚相逺是故中聲
[005-5a]
可求而諸調皆可和也弦有七以五音兼二少肇自太
古而揚雄謂陶唐氏始加二弦以㑹君臣之恩桓譚謂
文王加少宫少商釋知匠謂文武各加一弦為文武弦
又有謂頌琴十弦蔡邕九弦孫登一弦郭璞二十七弦
乃至有宋郊廟燕享増以兩儀弦十二律弦益復樊然
異制總之非誕則迂不足具論惟是舜歌南風琴取五
弦太音希聲亦自一時之制而李照陳𤾉遂欲去二弦
只存五弦然則七音八十四聲將安寄乎有七弦故有
[005-5b]
七音七乘十二故有八十四聲理數自然未可擯為塞
曲輒棄不用至於七弦宫位遷史謂居中央世俗則謂
一弦為宫次弦為商三弦為角而徵而羽而少宫少商
以次序列五音清濁大抵其序如是然而旋宫之法固
不可以若是拘也音以弦分律隨徽定雖體無陵犯大
律常在大弦小律常在小弦然而旋宫無定位則黄鍾
亦無定在俗謂一弦黄鍾二弦太蔟三弦姑洗而蕤林
南應以次列之又不可以若是拘也琴有大中小三等
[005-6a]
律有正倍半三律調有正平清瑟四調雖改弦而調可
換顧宫旋而律不旋黄鍾者萬事之根本亦諸調清濁
髙下之權衡也故定律正調先求黄鍾為本轉弦緩急
審定其聲漢志有之弦以緩急清濁然而清濁之序協
律最難吹律以定弦古人之本法也按笙以定弦今人
之捷法也雖有八十四音而笙之七簧足以定之此執
簡馭繁之道也律有十二當用惟七是為七始不用有
五是為五降孰為均主而以相生之法推之其數可得
[005-6b]
此正雅者所必究也乃徽則更有可論者矣自宋以來
以自齦至中徽為濁聲中徽至四徽為中聲上至一徽
為清聲故姜夔有上中下準之說以配黄鍾正倍半律
之度而每準各具十二律聲按弦附木取之求中聲於
七徽以為一弦七徽中聲之始以定黄鍾不知絲音尚
宫古樂和緩所謂中聲乃在十徽九徽之間葢有說焉
十徽於琴體得四之一九徽得三之一黄鍾損益上下
相生此其正位是以琴道尚之必求黄鍾於此七徽以
[005-7a]
左正合正律七徽以右乃合半律七徽者正半之中非
黄鍾之所寓也左氏曰先王之樂以節百事故有五節
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琴從
十徽至五徽凡五節亦曰五降降也者自濁漸清之謂
也十而九九而八八而七七而六六而五此謂五節五
節而外濁益濁清益清中聲不寓焉雖有餘徽非雅樂
之所用也唐人紀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宫弦乃以宫弦
下生徴徴上生商上下相生終於少商下生隔二上生
[005-7b]
隔一而朱子亦取其說分定十二律五聲之位吹管傳
琴先吹黄鍾以琴合之聲合無差以次徧合諸聲又謂
七弦隔一調之六弦皆應於第十徽惟第三弦獨應於
十一徽備論其理今以相生位置依法推求有瞭然於
指下者按十徽彈一弦吹笙以求黄鍾之律而得焉其
散音即林鍾是黄鍾之子也按九徽則林鍾之子所謂
太簇者也而黄鍾之本位固在第三弦之散聲是故三
弦散聲嘗與初弦十徽實音應三弦當五音琴中為君
[005-8a]
弦故七弦之音不易焉三弦按十徽吹上字即仲吕是
為黄鍾母按九而得所生之林鍾故黄林二律一弦與
三弦相應也二四之相應亦然三弦按十為太簇按九
為姑洗散聲為南吕四弦散聲為太簇按十為林鍾按
九為南吕故求太南者多於三四之間鼓之皆應而三
與五則不相應五弦散音姑洗也二弦按九亦姑洗也
弦改三而用二徽改十而用九一為宫二為商三為角
凡角音必按九而後叶也而姑洗之母南吕則五弦按
[005-8b]
十姑洗之子應鍾則五弦按九故姑洗南吕皆於二五
求之至于太夾蕤夷無五律則又在十九兩徽之間一
大吕二夾鍾三蕤賓四夷則五無射而其散音則大吕
應鍾/同夾鍾四蕤賓五仲吕/同夷則六無射七皆相應也
而又有緊其弦以十一徽定者一弦實黄散夷二弦/同
弦實太散無三弦實仲散大四弦/同四弦實林散夾五弦
實南散仲皆下一律而六與一七與二同焉所謂一合
二四三上四尺五工六合七四者皆吹笙可定者也而
[005-9a]
又有仍取十徽苐更吹管色定之者一五吹凡皆實應
而散蕤二三吹一皆實姑而散應調有髙下故弦有𦂳
縵而協律者因焉總其大端以自一至七次第定之則
十徽之序黄太仲林南黄太也九徽之序太姑林南應
太姑也十九之間大夾蕤夷無大夾也小弦中則大弦
倍大弦中則小弦清其大較也八徽以下十二徽以上
倣此皆可推定而十二以上過濁歌則聲咽七徽以下
過清歌則漸焦是故雅音不用焉譜色有十六然太常
[005-9b]
所恒用者則黄鍾之合太蔟之四姑洗之一仲吕之上
蕤賓之勾林鍾之尺南吕之工應鍾之凡清黄之六清
太之五而已其餘設而不用猶隋之所謂啞鍾也然而
太古琴音併勾六五鮮用絙而尚清繁而有節大聲不
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其要歸於雅澹平中
使人聽之而慾心平躁心釋故足術也黄鍾大吕之均
正調也三弦十一徽實音與五弦之散音應者也取琴/二張
一按十徽一按十一徽每弦依前吹/笙定之下者即黄鍾髙者即大吕林鍾夷則之均縵
[005-10a]
角調也一六按十一徽與三散應三為角也黄鍾調縵/三弦即林
鍾調大吕調縵/三弦即夷則調太蔟夾鍾之均縵宫調也四弦按十一
徽與一六散聲應一六為宫也林鍾調縵一六即太蔟/調夷則調縵一六即夾
鍾/調姑仲蕤三均𦂳羽調也五弦按十一徽與二七散聲
應五為羽也黄鍾調𦂳五即仲吕調大吕調𦂳五即蕤/賓調别定一琴每弦九徽實音與蕤賓十
徽實音同/即姑洗調南無應三均清商調也二七按十一徽與散
四應二七為商也姑洗調𦂳二七即南吕調仲吕調𦂳/二七即無射調蕤賓調𦂳二七即應
鍾/調而黄大二均宫在三弦散聲太夾二均宫在四弦散
[005-10b]
聲姑仲蕤之宫在五弦林夷之宫在六弦南無應之宫
在七弦皆取散聲以為均主而一弦二弦則苐取實音
應和而已不取散聲故不名為均主也大抵琴主散聲
實音次之泛音鄭聲君子弗貴是以左手綽注吟猱右
手疾徐輕重雅樂禁焉琴理雖淵雅音尚簡指法大畧
可得而論右中指向内為勾向外為剔食指向内為抹
向外為挑大指向内為托向外為擘一勾一挑同聲為
撮抹擘同聲亦為撮上生者撮三弦中隔一弦名小間
[005-11a]
勾下生者撮四弦中隔二弦名大間勾遞互鼓之散實
相應若散聲在大弦按聲在小弦則左大指按之散聲
在小弦按聲在大弦則左中指按之而其要在於習操
縵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操縵者操持歌聲令極
緩縵歌永言聲依永是也聲不依琴瑟則不永絲音短
促無操縵之法以為之節且不能逐匏竹何以永歌聲
永歌聲則未有不尋操縵者矣古操縵法有十六字者
有十三字者皆以二段為之章以一章為歌聲之準每
[005-11b]
段以首字為金聲為玉振以提其綱又間字而為之節
節有八象八卦也段有二象兩儀也總為一章隂陽一
太極也金以鍾玉以磬節以摶拊摶拊不欲其有聲是
故韋表而穅裹凡十六字者倍之三十二凡十三字者
倍之二十六而八節無改焉歌於是乎永矣依也者依
此節也操縵二段配歌一聲衆樂從之記所謂嘽諧縵
易之音其法如是而俗琴乃一字為一彈吟揉擽擘倫
齪綽璅之音出而雅道逺矣此可登歌清廟與金石並
[005-12a]
奏乎哉今取十三字譜著於篇俟初學者習焉張鶚樂
譜乃謂按徽聲短莫若散彈則聲洪而長夫散音之長
也與有幾不與按徽實音相應則意味索然况所謂散
音亦似是而非者乎
[005-13a]
 
 
 
 
 
 
 
 
[005-13b]
桐木為之脣以梓髹以硃漆古穪氷弦玉軫漆質金徽
身通長五尺五寸首廣九寸尾廣六寸肩廣一尺齦岳
中間五尺首通足中髙二寸七分傍髙二寸尾通足中
髙二寸傍髙一寸五分岳以棗鴈足以黄楊腹下龍池
八寸鳯沼四寸中藏天地二柱天柱圓厚七分居四五
徽界地柱方厚六分居八九徽界若定位小差近上則
損上聲近下則損下聲
[005-14a]
 
 
 
 
 
 
 
 
[005-14b]
初學琴依此法用紙三條第一條黄太仲林南對十徽
下諸弦貼之第二條太姑林南應對九徽下第三條太
夾蕤夷無對十徽九徽之間各貼之按弦彈之其第六
弦與第一弦同第七弦與第二弦同
鼓琴定弦法
鄭世子論琴專以十徽九徽為主其說曰凡各弦散聲
為本律之正音第十徽為散聲之母能生本律第九徽
實音為散聲之子本律所生也惟此兩徽雅樂尚之不
[005-15a]
用餘徽者惡其亂雅也一弦十徽實音為宫二弦十徽
實音為商三弦十一徽實音為角四弦十徽實音為徵
五弦十徽實音為羽六弦十徽實音為少宮七弦十徽
實音為少商此古所謂正調也俗以散聲為正調非也
解弦更張吹律定之不能得合律之管當以笙代俗笙
取新㸃者亦可拔出笙簧而单吹之朱子曰每疑七弦/隔一調之六弦皆
應於第十徽而第三弦獨應於第十一徽調之乃應及/思而得之七弦散聲為五聲之正而大弦十二律之位
又衆弦散聲之所取正也故逐弦之五聲皆自東而西/相為次第其大弦㑹於十徽則一與三者角與散角應
[005-15b]
也二與四者徴與散徵應也四與六者宫與散少宫應/也五與七者商與散少商應也其第三第五弦㑹於十
一徽則羽與散羽應也義各有當初不相須故不同㑹/於一徽也旋宫諸調之法古人隨月用律今乃謂不必
轉軫促弦但依旋宫法抑按之恐難如此泛論當每宫/指定各以何聲取何弦為倡各以何弦取何律為均乃
見詳實又以禮運正義推之則每律各為一宫每宫各/有五調而其每調用律取聲亦各有法此為琴之綱領
而説者罕及乃闕典也按此所論十徽十一徽與旋宫/轉弦最切琴理特以四弦為宫則取七弦之中然七弦
琴之宫即是五弦之宫當在三弦也蔡元定之律亦取/第四弦為宫此古夾鍾調俗呼清徵調者也老者歌之
則掲不起失之太髙冷謙改用第二弦為宫音乃古無/射調俗呼清商調者也童子歌之則拽不出失之太下
今以第三弦為宫音比冷髙一律比蔡低一律古之正/調俗呼清角調欲求軒轅之樂當必由此不拘老幼皆
[005-16a]
可歌也試/之自見
吹合字上第一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同是為黄
 鍾其散音即林鍾
次吹四字上第二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同是為
 太簇其散音即南吕
次吹上字上第三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同是為
 仲吕散音即黄鍾
次吹尺字上第四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同是為
[005-16b]
 林鍾散音即太蔟
次吹工字上第五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同是為
 南吕散音即姑洗若按十一徽彈之與笙音同實音
 為南吕散音為仲吕今大成樂皆以仲吕為角此弦
 宜按十一徽求之
其第六弦散聲與第一弦散聲相應第七弦散聲與第
 二弦散聲相應此五聲為均之琴也吹笙定位畢復
 照調弦法再詳定之
[005-17a]
操縵譜
周禮鍾師掌金奏磬師敎縵樂縵樂即操縵也操縵引
乃古曲名操之為言持也縵之為言緩也其譜擬弦音
而作然有其義定當逹理定者言定弦之人當達定弦
之理而後弦可定也下二句咏歎之前後二段合此二
段方成歌之一聲歌之所由永也
 十三字操縵
前段名曰金聲 定當達理定 達理定 定當達理定
[005-17b]
後段名曰玉振 定當達理定 達理定 定當達理定
       正應正和同 正和同 正應正和同
學操縵者學節奏為至要每段句首有圏是其總節每句
字傍有㸃是其細節總節前段擊鍾為金聲後段擊磬
為玉振此謂始終條理其細節不欲有聲只以摶拊節
之或㸃識亦可也二段一章配歌一聲歌彼一字弦此
二段二段既畢一字方終勿令歌聲先盡而弦聲未盡
勿令弦聲先終而歌聲未終弦與歌相依以永此操縵
[005-18a]
安弦博依安詩之㫖也朱子曰古樂有倡有歎倡者發
歌句也歎者繼其聲也詩辭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
歎發其趣曰弄曰引曰疊字曰散聲皆操縵之别名也
此操縵古引有四義曰正曰應曰和曰同正者本弦散
聲定達二字是也應者别弦實音與本弦同聲相應者
當字是也和者散聲相生理字是也同者齊撮兩弦成
音句尾定字是也定當二聲為同達理二字為和相生
者宫生徴徴生商商生羽羽生角黄生林林生太太生
[005-18b]
南南生姑姑生應應生蕤蕤生大大生夷夷生夾夾生
無無生仲仲又生黄陽律隂吕互相倡和者是也以律
應律以吕應吕曰應以律和吕以吕和律曰和兩陽兩
隂同而不和隂陽倡和和而不同琴瑟譜中皆有正應
和同四義具此四義謂之操縵其定律之法只取十徽
為母十徽尋不見方去九徽尋假如正調十徽按一而
散三應為宫按二而散四應為商至按三則不與散五
相應須按二弦九徽乃與五應至四與六五與七則仍
[005-19a]
按十徽矣上生者用小間勾下生者用大間勾遞互而
彈散實相應散聲在大弦按聲在小弦則大指按之散
聲在小弦按聲在大弦則中指按之俗惟禁小指古亦
禁無名指法從簡以省繁聲葢鄭衛之聲貴泛音而尚
吟猱雅頌之聲貴實音而尚齊撮是以古樂用撮十居
其三笙不能以獨簧成音必合三兩簧琴不能以獨弦
成音必撮兩弦先王之樂琴瑟笙簧未有不相合者雜
比曰音單出曰聲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是所以尚
[005-19b]
和同也俗曲則不然吟猱多齊撮少繁弦凄急衰世之
音切宜忌之
 操縵二譜之節
 十三字 正應正和同 正和同 正應正和同
 十六字 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應正和正應
 右操縵二譜後譜増三字然每段俱只八節字可増
 節不可増其十三字者有正應和同十六字者只正
 應和葢十三字者弦聲有間斷故用齊撮十六字者
[005-20a]
 弦聲無間斷不暇齊撮也今取十三字操縵為譜如
 左
琴樂章譜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005-21a]

[005-22a]
 
 
 
 
 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005-23a]

[005-24a]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005-25a]

[005-26a]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仲吕之宫仲吕/起調仲吕畢曲
[005-27a]

[005-28a]
 
 
 
 
 
 
 
 徹饌樂奏咸和之曲仲吕之宫仲吕/起調仲吕畢曲
[005-29a]

[005-30a]
 
 
 
 
 
 
 
 
[005-30b]
 送神樂奏咸和之曲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005-31a]
 宗太蔟/為羽□ □ 
 恪黄鍾/清澂□ □ 
 恭南吕/為角□ □ 
 祀林鍾/為商□ □ 
 事仲吕/為宫□ □ 
 威南吕/為角□ □ 
 儀林鍾/為商□ □ 
 雍仲吕/為宫□ □ 
[005-31b]
 雍太蔟/為羽□ □ 
 歆仲吕/為宫□ □ 
 兹林鍾/為商□ □ 
 維南吕/為角□ □ 
 馨林鍾/為商□ □ 
 神仲吕/為宫□ □ 
 馭太蔟/為羽□ □ 
 還林鍾/為商□ □ 
[005-32a]
 
 
 
 
 
 
 
 
[005-32b]
 
  以上六奏皆仲吕調也俗呼緊羽調之平者以旋
  宫論之大成樂一弦林鍾為商二弦南吕為角三
  弦黄鍾為徴四弦太蔟為羽五弦仲吕為宫六弦
  林鍾為商七弦南吕為角當以此法和弦
右依操縵為譜其論備於律吕精義務以歌聲按弦令
弦歌按節而衆樂隨以和鳴其聲若一如吹笙者必以
笙配琴琴彈前段總呼一聲琴彈後段總吸一聲其成
[005-33a]
一章配歌一字和平其氣操演嘽緩勿得乍呼乍吸及
彈舌弄聲淫哇亂聽其簫篴塤篪皆然古所謂雅頌之
音如是也古琴以三弦散聲及一弦十徽實音為黄鍾
今俗所傳琴譜却以一弦七徽尋黄鍾然亦沿襲自宋
故陳暘姜夔之儔皆主其說今姑存其譜然僻郡窮鄉
羽流綿蕞暫以之備數或可耳弦誦之士固不必庸心
於此也
附舊譜
[005-33b]
  其法俱按七徽以取實音一弦為黄鍾吹合字應
  七徽㣲下為大吕二弦為太蔟吹四字應七徽㣲
  下為夾鍾三弦為仲吕一字應七徽下之半為姑
  洗四弦為蕤賓尺字應七徽下之半為林鍾五弦
  為夷則工字應七徽下之半為南吕七弦為清黄
  六字應七徽下之半為應鍾凡字應微下為無射
  七弦為清太蔟五字應較前譜聲髙似緊羽調也
大哉孔聖道徳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
[005-34a]
 
並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維師神明度越前聖粢帛具成禮容
 
斯穪黍稷非馨維神之聽
 
大哉聖師實天生徳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維馨嘉牲
[005-34b]
 
孔碩薦修神明庶幾昭格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寜止酌彼金罍維清
 
且㫖登獻維三於嘻成禮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
[005-35a]
 
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有嚴學宫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歆兹維馨神馭
 
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
 
減字譜法
[005-35b]
右/手散也左手不按弦惟以右/手彈之故曰散譜減作卄
 尸擘也右大/指向外      乇托也大指向内/凡向身曰内
 木抹也右食/指向内      乚挑也食/指向外
 勹□也右中/指向内      □剔也中/指向外
 早撮也中指勾四弦食指挑七弦齊/作一聲或大指擘食指抹亦同
 此外有打摘滚拂歴度等四十六法雅樂不用今操
 縵譜惟挑勾散撮
左/手大指也左第一指凡散聲/在大弦按在小弦用此食指也左第二/指譜減作人
[005-36a]
 中中指也左第三指凡散聲/在小弦按在大弦用此名指左手第四指譜/減作夕雅音不用
 從頭再作也前段已畢又/鼔後段共成操縵一章
 此外有吟猱掉撞等四十六法雅樂不用今操縵譜
 惟中大二指按之
附上弦和弦舊法
 習簫篴者能吹之成音習琴瑟者能知上弦之法則
 途徑近矣故述之以便弦誦者凡上弦以絨繫蠅
 頭絨與弦/相結處臨岳之半展第一弦過龍齦君位焦尾/當中
[005-36b]
 鳯沼近尾/方穴以盤鴈足將長餘之弦纒於左手食指自
 内繞小指外轉入名指裹由中而上復以食指的住
 貼琴着力微抽量其緊縵之中就以右手中指按住
 七徽而以大指勾弦取聲審定黄鍾中聲相合即以
 弦尾緊纒鴈趾使不動移次上第二弦亦如之惟畧
 加緊而以右手中指按十三徽其聲與二弦散聲相
 合即是也其餘諸弦俱如前法以次漸緊大小間勾
 和之其緊縵全在於軫右手調之欲緊則以大指轉
[005-37a]
 出為進欲縵則以大指内轉為却
   先以右食指散挑七弦後以左中指按九徽右/中指勾第四弦相應如未相應聽其聲如在徽
 右則縵七弦若在徽下則/緊七弦俗用大指按九徽
   第四弦和定勿動依前法又作小間勾調/緊縵第六弦以應之俗用名指按十徽
   第七弦和定勿動/惟緊縵第五弦
   第六弦已和定/惟緊縵第三弦
   此宜緊/縵二弦
   此宜緊縵一弦/俱自小弦和起
[005-37b]
 七弦俱和未復成文以結之
 
 
 
瑟詁
古者歌則有瑟故登歌在堂琴瑟侑焉鄉飲酒禮二人
皆左何瑟後首挎越燕禮小臣左何瑟面執越詩言並
坐鼓瑟何不日鼓瑟瑟者樂之𢎞其音静好静勝欲好
[005-38a]
勝惡静好在徳欲惡在色古者好徳而禁色故燕有房
中之弦樂學有宵雅之肄教極其道能使君父有節臣
子有義四時和萬物生則三才之道而瑟具焉二十五
弦具中清二均莊子曰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淮南子曰
調瑟者鼓之而二十五弦皆應後世乃有五弦十五弦
二十三弦二十七弦之說聶崇義禮圖祖用二十三弦
而又謂其常用者十有九則雅樂之失傳非一日也雅
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頌瑟長七尺二寸吳良輔
[005-38b]
樂書曰八尺一寸宫數也七尺二寸商數也姜夔樂議
曰八尺一寸者九黄鍾之長也一尺八寸者倍黄鍾律
之廣也七尺二寸者八黄鍾律之長也此皆黄鍾九寸
之算也而大中小三等之制無傳焉要於其當則黄鍾
太蔟姑洗三尺之論或近之易通卦騐冬至鼓黄鍾之
瑟用槐八尺一寸夏至琴用桑五尺七寸夫五尺七寸
不知所中何律而槐桑中實又未必能中琴瑟必也如
詩穪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者乎故其制桐面梓腹九梁
[005-39a]
二越越者瑟兩頭底下穴也儀禮正義云瑟首寛尾狹
近首鼓處故寛近尾不鼓故狹首越上當鼓處宜衡尾
越餘弦所歸宜縱武崇寸有八分四隅刻雲以縁其武
葢取諸雲和也弦有柱游移以調清濁鴈行列之前其
柱則清後其柱則濁其邉弦之去前後山岳也大約一
肘勿太逺勿太近裁取當律而止柱崇二寸七分十分
其瑟之長以其一為首之長而尾倍之四分其尺有八
之廣去一以為尾之廣首廣容弦令其可鼓尾弦縮狹
[005-39b]
而尾底有越廣不及而長則倍之以容越也五十弦者
大衍之數也裁為二十有五者天數也五五者旋宫也
一均七律諸調悉具隔八相生不舍瑟而道存焉大弦
之縷八十一小弦之縷七十二大弦者十二中聲小弦
者十二清聲益一弦以為黄鍾半聲邉弦二中弦一皆
黄鍾也十二律各具二均而黄鍾則正倍半有三焉黄
鍾君也星有三帝座厯有履端舉正歸餘鼔中則清應
鼓清則半應不與衆律若是班也尊君也小笙十三簧
[005-40a]
律準十三弦皆於十二律外閠一焉以為黄鍾清聲瑟
之末弦猶是也而俗樂黄其中弦虛而不用而以内外
二十四弦分十二律之中清夫既以中為君又設而不
作是無君也不祥莫大乎是杜氏通典曰二十五弦盡
用之陳𤾉樂書馬氏通考皆以第一弦為黄鍾中聲第
十三弦為黄鍾清聲十三弦即中弦也第二第十四弦
為大吕三與十五為太蔟四與十六為夾鍾五與十七
為姑洗六與十八為仲吕七與十九為蕤賓八與二十
[005-40b]
為林鍾九與二十一為夷則十與二十二為南吕十一
與二十三為無射十二與二十四為應鍾其第二十五
弦雖不明言何律然貞下起元當屬黄鍾無疑以管色
定之黄鍾中律為合清律為六半律則取其子聲為四
大吕為背四太蔟為正四夾鍾為背一姑洗為正一仲
吕為上蕤賓為勾林鍾為尺夷則為啞工南吕為工無
射為啞凡應鍾為凡一弦各具一律不相假借只以清
中互應今太常以合上尺單彈單應而大太之四夾姑
[005-41a]
之一南夷之工無應之凡皆雙彈雙應潘巒又以林鍾
之尺配蕤賓之勾為雙彈以義揆之夫其中清相應有
合之義雙聲相叶相得之義分别七音苐取諧適亦何
不可但四弦並鼓未免繁聲亂雅斷非古法至其分别
單雙之義以單鼓黄鍾為尊君似也以仲吕之實為黄
鍾之實所自出而亦單鼓以尊之牽合無謂惟謂六五
變音借用右手以嚴正變其説近理葢鼓合而六應則
右合而左六若鼓六應四自不得不右六而左四以至
[005-41b]
清大太之五原不與中聲之四相應暫借右手别之自
無不可柱非可膠指亦可換固不得謂右手專鼓中聲
左手專鼓清聲而為是拘拘者也瑟音最雅而世鮮習
之浸成絶響獨使䝉筝阮筑箜篌之屬啁哳喧豗以導
慾増悲於世良可深悼幸而孔庭侑食餼典猶存膠庠
士子尚或可以講求故具述其大凡其弦雖繁指法甚
簡較琴更易衿佩雅士固不可以不時習也姜夔瑟柱/别以五色
五五相次蒼為上朱次之黄次之素與黝又次之使肄/習者便於擇弦弦八十一絲而朱之是為朱弦尺用漢
[005-42a]
尺凡琴弦具五聲五聲為均凡五均其二變之聲則柱/後抑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聲十二律六十均四
百二十聲瑟/之能事畢矣
[005-43a]
 
 
 
 
 
 
 
 
[005-43b]
以黄鍾全律算瑟身通長九尺首長九寸廣二尺尾長
一尺八寸廣一尺六寸兩岳中間六尺三寸岳崇一寸
七分腹下迎首對岳圓越一徑三寸横四寸尾對岳方
越一徑四寸長五寸首尾兩越使其音條達腹中貼施
九梁梁下相通使其聲沖融首通足中髙四寸傍髙三
寸尾通足中髙五寸傍髙二寸五分尾下兩傍垂雲各
六兩岳外小孔各二十五以系弦弦長一丈色用朱每
弦一柱柱崇二寸七分其制面桐背梓紫漆飾之繪雲
[005-44a]
氣以象雲和兩端繪錦承以架
用琴音定瑟弦法
將弦通解畢新布拂拭尾端用錦一幅襯之先上中弦
空彈散聲令與琴第三弦散聲相同就從中挨次上之
上弦聽音俱用散聲不須設柱第一弦第二弦散聲比
琴第一弦散聲㣲低第三第四弦散聲與琴第一弦散
聲同第五弦第六弦散聲比琴第二弦散聲㣲低第七
弦第八弦與琴第二弦散聲同第九弦第十弦比琴第
[005-44b]
二弦散聲㣲髙第十一十二弦比琴第三弦散聲㣲低
自第十三弦起至第二十五弦散聲皆與琴第三弦散
聲相同如是聽畢然後安柱裏外兩近邉之弦皆去岳
山一肘餘弦斜排如鴈陣只作一行勿作兩行
吹笙定瑟弦法
排簫及笙俱可用之定瑟而笙為更近即俗笙亦可也
用新㸃合律者先吹合字定第一弦為黄鍾中聲又吹
合字定第十三弦即中弦為黄鍾之清聲復吹六字定
[005-45a]
第二十五弦為黄鍾之子聲次吹四字定第三弦及第
十五弦是為太蔟其隔第二弦不先定者以俗笙無背
四故也次吹一字定第五弦及第十七弦為姑洗隔第
四弦不先定者以俗笙無背一故也次吹上字定第六
弦及第十八弦為仲呂次吹勾字定第七弦及十九弦
為蕤賓次吹尺字定第八弦及廿弦為林鍾次吹工字
定第十弦及廿二弦為南呂次吹凡字定十二弦及廿
四弦為應鍾隔夷則無射而不先定者恐俗笙無啞工
[005-45b]
啞凡二音故也俗笙雖無此音但先定所有者而無者
可推故求大吕在於合四兩音之間比合微清比四微
濁求夾鍾在於四一兩音之間比四微清比一微濁求
夷則在於尺工兩音之間比尺微清比工㣲濁求無射
在於工凡二音之間比工微清比凡微濁俗呼背四背
一啞凡啞工是也俗樂不用此音古樂旋宫有之今太
常瑟無此四律者旋宫法久廢故也是以合字上字尺
字獨彈獨應四字一字工字雙彈雙應總之非古法也
[005-46a]
 一弦黄中以下用/琴定之對十徽按一弦實音定用/笙吹合字定
 二弦大中  九十兩徽間按一弦實音定  背四
 三弦太中   對十徽按二弦實音定  吹四字定
 四弦夾中   兩徽間按二弦實音定   背一
 五弦姑中   對九徽按二弦實音定 吹一字定
 六弦仲中   對十徽按三弦實音定 吹上字定
 七弦蕤中   兩徽間按三弦實音定 吹勾字定
 八弦林中   對十徽按四弦實音定 吹尺字定
[005-46b]
 九弦夷中   兩徽間按四弦實音定  啞工
 十弦南中   對十徽按五弦實音定 吹工字定
 十一弦無中   兩徽間按五弦實音定  啞凡
 十二弦應中  對九徽按五弦實音定 吹凡字定
 十三弦黄清以下即用/瑟定之彈第一弦黄中定  吹合字定
 十四弦大清  彈第二弦大中定    背四
 十五弦太清  彈第三弦太中定   吹四字定
 十六弦夾清  彈第四弦夾中定    背一
[005-47a]
 十七弦姑清   彈第五弦姑中定   吹一字定
 十八弦仲清  彈第六弦仲中定   吹上字定
 十九弦蕤清  彈第七弦蕤中定   吹勾字定
 二十弦林清  彈第八弦林中定    吹尺字定
 二十一弦夷清 彈第九弦夷中定     啞工
 二十二弦南清 彈第十弦南中定    吹工字定
 二十三弦無清 彈第十一弦無中定    啞凡
 二十四弦應清 彈第十二弦應中定   吹凡字定
[005-47b]
 二十五弦小黄清 彈第十三弦黄清定  吹六字定
上弦法
 先將弦穿入岳傍竅内以手探越取出將弦頭繫以
 絨條令抵竅隙緊抽貼岳即以弦尾穿入尾岳傍竅
 又以手探越取出纒於食指之端自掌内繞小指外
 著力緊拽繞瑟尾而上以止機按定然後將餘弦纒
 繞本弦或三纒五纒大多不過七纒以不動為度止
 機之形如阮首瑶簪觚稜銳表其端平方用麫漆粘薄
[005-48a]
 軟皮於端取其澀滯上弦之際用以頂之則弦止而
 不走以便煞尾故曰止機
鼓瑟操縵法
凡學瑟者兩手十指皆伸切忌屈其小指與筝手不同
也其指法擘托抹挑勾剔打摘俱與琴同而雅音惟用
擘抹勾三法此外尚有厯撮輪帶等三十法俱出淫聲
非雅頌之音所有
 十三字正應正和同 正和同 正應正和同 
[005-48b]
 十六字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應正和正應
正者中聲右手中指鼓圓印/朱書應者清聲左手中指彈方印/朱書
和者隔八右手大指擘方印/朱書同者專壹兩手聲一般圓印/墨書
黄中隔八下生林中勾黄/擘林 林中隔六上生太中擘林/抹太
太中隔八下生南中勾太/擘南 南中隔六上生姑中擘南/抹姑
姑中隔八下生應中勾姑/擘應 應中隔六上生蕤中擘應/抹蕤
蕤中隔六上生大中擘蕤/抹大 大中隔八下生夷中勾大/擘夷
夷中隔六上生夾中擘夷/抹夾 夾中隔八下生無中勾夾/擘無
[005-49a]
無中隔六上生仲中擘無/抹仲 仲中隔八下生黄清勾仲/擘黄
黄清隔八下生林清勾黄/擘林 林清隔六上生太清擘林/抹太
太清隔八下生南清勾太/擘南 南清隔六上生姑清擘南/抹姑
姑清隔八下生應清勾姑/擘應 應清隔六上生蕤清擘應/抹蕤
蕤清隔六上生大清擘蕤/抹大 大清隔八下生夷清勾大/抹夷
夷清隔六上生夾清擘夷/抹夾 夾清隔八下生無清勾夾/擘無
無清隔六上生仲清擘無/抹仲 仲清隔八下生小黄清勾仲擘/小黄
下生順行隔八相和以右手中指勾大指擘上生逆行
[005-49b]
隔六相和以右手食指抹大指擘勾抹以大弦為正者
則必以小弦為應和擘托以小弦為正者則必以大弦
為應和今太常之瑟右手不鼓小弦左手不鼓大弦則
専以大弦為正小弦為應矣
操縵琴瑟合譜上瑟必合琴故並/譜以便肄習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005-50a]

[005-51a]

[005-52a]

[005-53a]
 
 
 
 
 
 
 
 
[005-53b]
 
 
 
 
 
 
   右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
[005-54a]

[005-55a]

[005-56a]

[005-57a]

[005-58a]
   右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
[005-59a]

[005-60a]

[005-61a]

[005-62a]
 
 
   右仲吕之羽太蔟起調太蔟畢曲
 
 
 
 
 
[005-62b]
 
 
 
 
 
 
 
 頖宫禮樂疏卷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