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朝典故編年考 > 元朝典故編年考 卷五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朝典故編年考卷五
           吏部侍郎孫承澤撰
成宗朝
 建郊祀壇
  元貞元年四月以世祖於麗正門東南七里建臺
  以祀天地然未有壇於是於麗正門外丙位凡三
  百八畆有竒壇三成每成髙八尺一寸上成縱横
[005-1b]
  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貫地子午卯
  酉四位陛十有二級外設二壝内壝去壇二十五
  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壝各四門外垣南櫺星
  門三東西櫺星門各一圜壇周圍上下俱䕶以甓
  内外壝各髙五尺壝四面各有門三俱塗以赤
  至大三年冬至以三成不足以容從祀版位以青
  䋲代一成䋲二百各長二十五尺以足四成之制
  燎壇在外壝内丙巳之位髙一丈二尺四方各一
[005-2a]
  丈周圍亦䕶以甓東西南三出陛開上南出户上
  方六尺深可容柴香殿三間在外壝南門之外少
  西南向饌幕殿五間在外壝南門之外少東南向
  省饌殿一間在外壝東門之外少北南向外壝之
  東南為别院内神厨五間南向祠祭局三間北向
  酒庫三間西向獻官齋房二十間在神厨南垣之
  外西向外壝南門之外為中神門五間諸執事齋
  房六十間以翼之皆北向兩翼端皆有垣以抵東
[005-2b]
  西周垣各為門以便出入齊班㕔五間在獻官齋
  房之前西向儀鑾局三間法物庫三間都監庫五間
  在外垣内之西北隅皆西向雅樂庫十間在外垣
  西門之内少南東向演樂堂七間在外垣内之西
  南隅東向獻官厨三間在外垣内之東南隅西向
  滌養犧牲所在外垣南門之外少東西向内犧牲
  房三間南向
 貢舉人才
[005-3a]
  元貞二年學士王惲奏言貢舉人材肇自唐虞而
  法備於周漢興用孝廉秀才等科策以經術時務
  以州郡大小限其嵗貢之數以賞罰責長吏極其
  人材之精猶古貢士法也歴魏至於後周中間因
  時更革固為不一要之不出漢制之舊迨隋始設
  進士科目試以程文時勢好尚有不得不然者至
  唐有明經進士等科既明一經復試程文對策中
  者雖鮮號稱得人至有龍虎將相之目其明經立
[005-3b]
  法敷淺易於取中當時不甚重又别設制科以待
  天下非常之士故前宋易明經為經義其試義法
  度嚴備考較公當至亡金極矣後世有不可廢者
  然論程文者謂學出剽竊不根經史又士子投牒
  自售行誼蔑聞亷恥道䘮甚非三代貢士之法伏
  遇聖天子臨御之初繼體守文以設科取士為切
  若止用先皇帝已定格法與時適宜可舉而行如
  邁隆前代創為新制可不詳思揣其本末酌古今
[005-4a]
  而行之惟古貢士率從學而出莫若取唐楊綰宋
  朱熹等議而行之綰之法曰令州郡察其孝友信
  義而通經學者州府試通所習經業貢於禮部問
  經義十條對時務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其經義通
  八策通二為中第其孝經論語孟子兼為一經熹
  之議曰分諸經史如易詩書周禮二戴禮經春秋
  三傳各為一科將大學中庸論孟分為四科並附
  已上大經逐年通試及廷試對策兼用經史斷以
[005-4b]
  已意以明時務得失愚謂為今之計宜先選教官
  定所明經史為所習科目以州郡大小限其生徒
  揀俊秀無玷汚者充員數以生徒人數限歲貢人
  數期以歲月使盡修習之道然後州郡官察行考
  學極其精當貢於禮部經試經義作一塲史試議
  論作一塲廷試策兼用經史斷以已意以明時務
  如是則士無不通之經不習之史進退用舍一出
  於學既復古道且革累世虚文妄舉之弊必收實
[005-5a]
  學適用之效豈不偉哉外據詩賦立科既久亦不
  宜驟停經史實學既盛彼自絀矣上是之
 封緬王
  大徳元年二月封的立哇拿阿廸提牙為緬國王
  且詔之曰我國家自祖宗肇造以來萬邦黎獻莫
  不畏威懐徳向先朝臨御之日爾國使人禀命入
  覲詔允其請爾乃遽食前言是以我帥閫之臣加
  兵於彼比者爾遣子信合八的奉表來朝宜示含
[005-5b]
  𢎞特加恩渥今封爾為緬國王子信合八的為緬
  國世子仍戒飭雲南等處邊將毋敢擅發兵甲爾
  國官民各宜安業
 保舉職官
  大徳二年制各亷訪司所按治城邑内有亷慎幹
  濟者歲舉二人九年詔臺院部五品以上官各舉
  亷能識治體者三人行省臺宣慰司亷訪司各舉
  五人
[005-6a]
 争罷詹事
  二年以裕宗崩朝議欲罷詹事院張九思時為詹
  事丞抗言曰皇孫宗社人心所屬詹事正所以輔
  成道德奈何罷之遂止
 重翰林國子師
  大徳七年詔文翰師儒難同常調翰林院宜選通
  經史能文辭者國子學宜選年髙徳劭能文辭者
  須求相應之人布衣之士若果才徳素著必合不
[005-6b]
  次超擢者别行具聞
  又諭大學士阿魯軍撤里曰集賢翰林乃養老之
  地自今諸老滿秩者陞之勿令輒去或有去者罪
  將及汝
 歲計之數
  大徳二年上諭每歲天下金銀鈔幣所入幾何諸
  王駙馬賜與及一切營建所出㡬何其㑹計以聞
  右丞相旺扎勒奏歲入之數金一萬九千兩銀六萬
[005-7a]
  兩鈔三百六十萬錠然猶不足於用又於至元鈔
  本中借二十萬錠自今敢以節用為請上嘉納罷
  中外土木之役
 太史官不致仕
  時詔内外官七十者并聽致仕獨太史官郭守敬
  以先朝舊德所司厯法水利累請謝事不許自是
  凡翰林太史官不許致仕著為令
 論井田
[005-7b]
  大徳二年御史鄭介夫䟽言隆古無豪覇之名自
  秦廢井田而兼并起於是强者日富弱者日貧
  豪覇日興殆不可遏葢强必陵弱富必欺貧貧弱
  不能與競遂歸心服命於富强之家理勢然耳聖
  朝開國以來軫䘏民憂禁治豪覇制令甚嚴終莫
  能少戢其風今上而府縣下而鄉都隨處有之小
  大不侔而蠧民則一蜂起水湧誅之不可勝誅雖
  有智者莫如之何愚嘗日夜思之不究其源徒窒
[005-8a]
  其流未易以制也制之之道惟有井田一法今不
  可得而行矣葢自古天下之田無不屬官民不得
  而私有之但强者力多能兼衆人之利以為富而
  無力者不能自耕其所有之田至於轉徙流蕩先
  王授田使貧富强弱無以相過各有其田得以自
  耕故天下無甚富甚貧之民至成周時其法大備
  畫地為井八鳩五規二牧九夫以等其髙下溝洫
  畎澮川涂畛徑以立其堤防疆井既定無得侵奪
[005-8b]
  雖欲貪并不可得也商鞅用秦規則寢弛已不復
  有井田之舊於是開阡陌阡陌既開乃有豪强兼
  并之患富者田連阡陌而貧者無置錐之地然猶
  不明説田在民也官不得治而民得自占為業耳
  迄於漢亡三國並立兵火之餘人稀土曠當時天
  下之田既不在官亦終不在民以為在官則官無
  人收管以為在民則又無簿籍契劵但隨其力之
  所能至而耕之元魏行均田稍亦近古唐因元魏
[005-9a]
  而損益之為法雖善然令民得賣其口分永業始
  有契約文劵日漸一日公田盡變為私田先王之
  法由是大壞天下紛紛互相吞併而井田永不可
  復矣民得自有其田而公賣之官安得而禁制之
  田既屬民乃欲奪富者之田以與無田之民禍亂
  羣興必然之理也董仲舒在武帝朝此時去古未
  逺井田之法尚可追也乃曰井田雖難卒行宜少
  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言甚善而未克行至哀
[005-9b]
  帝時孔光何武曰吏民名田無過三十頃期盡三
  年而犯者没入官時丁傳用事董賢隆貴不便於
  已遂寢其行夫三十頃之田周民三十夫之田也
  以一人而兼三十夫之田亦已過矣而期之三年
  似太廹蹙為今之計豪强卒難禁止惟有限田之
  法可以制之酌古凖今宜為定制毎一家無論門
  閥貴賤人口多寡並以田十頃為則有十頃以上
  至於千頃者聽令分析或與兄弟子姪姻黨或立
[005-10a]
  契典賣外人但存十頃而止或販亡而所存不及
  十頃者亦聽十頃以下至於一畆者許令增買亦
  至十頃而止寛以五年為限如過限不依制而田
  富如故者除十頃外並沒入官然官不歸於公仍
  將没官田召賣與貧民所得田價一半輸官一半
  給主彼富者亦甘心而無辭不出十數年而豪强
  不治而自無矣此法不驚民不動衆不用井田之
  制而獲井田之利使周公復生亦何以易此哉然
[005-10b]
  寺觀布滿天下田業過於巨室卒未能如㑹昌之
  併省廢毁而僧道恃無差發因而廣置田宅侵奪
  民役為禍不小亦宜立限分為三等大寺觀不得
  過十頃中止五頃下存二頃有過制者依上没官
  亦足以少抑僧道僭踰也良法美意無加於此以
  數千年未全之規一旦復見於今日豈非超古之
  事業太平之盛觀歟惟慮左右之臣如丁傳等恐
  妨於已百端阻當有不得行馬必須斷以决之不
[005-11a]
  間於讒執而守之克底於終而後有所成也惟聖
   朝其嘉納焉
  日食不應
  大徳三年八月己酉朔太史言是日已時當日食
  二分有竒至期不食衆懼保章正齊履謙曰當食
  不食在古有之矧已時近午陽盛陰㣲故當食不
  食遂考唐開元以來當食不食者凡十事以聞
 馬政
[005-11b]
  大德二年御史鄭介夫䟽言狀曰古今立國未嘗
  怠於馬政葢以邊庭守戰之備馬不可缺而車輦
  出入百官擁從及檄書交馳郵傳迭發尤不可一
  日無也國朝開基以來牧放為俗羊馬之羣遍滿
  谷野水草至便不假喂飼之勞隨意所用如取廐中
  是以出兵行師所向無前皆資馬之力也近年偃
  武之餘用馬日少故於馬政不復介心古者給價
  換馬已非長策今乃刷馬民間尤為弊政且南北
[005-12a]
  之風土不同生長於南者則不禁其冷生長於北
  者則不禁其熱隨其土産之宜而用之可也若刷
  東南之馬以供西北之用則立見其死亡耳又兼
  牧於野者安於水草習於馳驟以之臨敵易於鞭
  䇿畜於私家者飽以芻豆勤於剪拂一旦置之荒
  郊便已瘦弱無力况當矢石之衝何濟於用朝廷
  失於計畫茍且目前不循廣馬之成規而行刷馬
  之下策雖曰和買何異白奪且刷馬之政出於亡
[005-12b]
  金其時隣敵交攻疆土滋削未免刷之民間以應
  一時之急耳堂堂天朝不宜蹈襲亡國之遺轍也
  兼刷至之馬實無所用而民間之怨皆歸於國甚
  非經久之計今民間皆畏憚不敢養馬延以歲月
  民馬已稀萬一國家急欲用馬何從而得宜及閒
  暇早為之謀可也唐初得牝馬三千匹徙之隴右
  命張萬歲掌之蕃息至七十萬匹分為八坊四十
  八監各置使以領之是時天下以一縑易一馬及
[005-13a]
  𤣥宗以王毛仲為内外閑廏使東封之日有馬四
  十三萬匹牛羊稱是此已然之明效也今國家之
  地數倍於唐水草美處盡在版圖之中擇宜牧之
  地各設牧馬監官給牝馬選用能吏使專牧馬之
  權重之以職任優之以俸禄責之以成效不十數
  年馬不可勝用矣向來家自為牧衣食之資皆仰
  於此取其餘而用之猶且不竭况今以全盛之國
  又助之以官府之力因其舊俗而行之亦甚易事
[005-13b]
  何必以刷馬為政徒結怨於民間也
 僧道
  大徳二年御史鄭介夫䟽言竊自唐虞三代以來
  國祚延長羣生康泰不聞有釋老也三國六朝以
  後僧尼道士始布滿天下求福田利益者不之老
  則之釋人君好尚往往過之夫福非如粟帛金寳
  可求而取之物也上好儉則民財豐節力役則民
  不困養生送死無憾則四海皆躋於仁壽之域民
[005-14a]
  生安樂便是好事獄訟無寃便是布施何必張浮
  費事繁文泥金檢玉而謁之於虛無也一僧一道
  之祝延不若百姓羣黎之同願一寺一觀之祈禱
  不若千門萬户之齊聲古諺云福從賛歎生正此
  謂也西方乃佛生之地佛聖人也安肯作威福以
  要人之敬奉佛教人以不貪不妬不傷生不害物
  為好事故云即心是佛也何嘗以陳玉帛嚴香燈
  晨夜誦經禮拜至於殺人致祭縱囚示恩而名曰
[005-14b]
  做好事哉今國家財賦半入西番紅帽禪衣者便
  公然出入宫禁舉朝相尚莫不傾貸以奉之此皆
  庸僧作此妖妄非佛之真心本性也道家以老子
  為宗惟在清淨無為祖師係赤松子的孫惟求辟
  穀棄人間事今張天師縱情姬愛廣置田荘招攬
  權勢凌鑠官府乃江南一大豪覇也其祖風法門
  正不如此諸佛三清在天之靈不可誣也往往嗣
  法者失其初意耳愚氓俗子不知所以為佛所以
[005-15a]
  為天師者云何但見頳其頭即指為佛黄其冠即指
  為天師雖百喙不能解其惑可為世道一慨朝廷
  特加寵異另立宣政院道教所以其棄俗出家非
  有司所可攝也而乃恃寵作威賄賂公行以曲為
  直以是為非僧道詞訟數倍民間如奸盗殺人諸
  般不法之事彼皆有之矣學釋老者離嗜慾去貪
  嗔異乎流俗可也而艷妻穠妾汙穢不羞奪利爭
  名奔競無已雖俗人所不屑為甚非僧道之宜然
[005-15b]
  也僧道之盛莫甚今日而僧道之弊亦莫甚今日
  朝廷若不稍加裁抑適所以重其他日之烈禍也
  能律以禮法制以分義使不至於驕奢無度敗壞
  宗風乃為敬奉之至矣今各寺既有講主長老各
  觀既有知觀提舉足任管領之責隨路又濫設僧
  録司道録司各縣皆置僧綱道紀反為僧道之蠧
  所宜革去也且僧道另設衙門厯代以下前所未
  聞亡金棄人尚鬼故立二司與二司鼎立而三豈
[005-16a]
  謂巍巍聖朝不師古聖王之常法而踵殘金之弊
  政耶况為僧録道録者皆無頼之徒立談遭遇遽
  授此職便與三品正官平牒往來以白身之人一
  旦居此榮貴得之既易視之亦輕宜乎逞私妄作
  而無復顧惜也近令憲司紏别文卷僧官跼蹐知
  懼而僧人皆喜得安此明騐也所欠道家猶未一
  體刷卷耳若僧道中有棲心寂滅息念塵寰者必
  不自詿憲網雖無假官府可也若行止不檢身䧟
[005-16b]
  刑戮亦佛法道教之所不容宜令有司管領嚴行
  究治罪状明白比之常人更加一等斷遣還俗彼
  亦甘心今僧道不蠶而衣不耕而食皆得全免繇
  税而愚民多以財産托名詭寄或全捨入常住以
  圖隱蔽差役驅國家之實利歸無用之空門視民
  間輸税之外又當里正居首又當和顧和買非惟
  棄本逐末實是勞逸不均今後寺觀常住税粮宜
  准古法盡令輸官俟其有佛法髙妙道行絶倫者
[005-17a]
  從衆推舉然後蠲其繇役除其税糧庶可養成清
  凈之風亦足激勵澆薄之俗也外有白雲宗一𣲖
  尤為妖妄其初未嘗有法門止是在家念佛不茹
  葷不飲酒不廢耕桑不缺賦税前宋時謂其夜聚
  曉散恐生不虞猶加禁絶然亦不過數家而已今
  皆不守戒律狼藉葷酒但假名以規避差役動至
  萬計均為誦經禮拜也既自别於俗人又自異於
  僧道朝廷不察其偽特為另立衙門今宗攝錢如
[005-17b]
  鏡恣行不法甚於僧司道所亦宜革去以除國蠧
  以寛民力可也
 俸禄
  大徳二年御史鄭介夫䟽言孟子曰禄足以代其
  耕也在官者不耕而食故制禄以代之禄有不及
  何以養亷漢宣帝詔曰吏不亷平則治道衰今小
  臣皆勤事而俸禄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近來貪
  官汚吏習以成風禄之有餘者則視為儻來略無
[005-18a]
  撙節之心禄之不足者則借口無可養亷恣為侵
  漁之地上下交征相承為例廉恥道喪不覺其然
  宜思所以整救之可也時務所急雖未專在此而
  禄之不均自是朝廷一大缺政今親民之官該俸
  十兩者給職田二頃獨江南半之南地非肥北土
  非瘠也况江北少嚚訟之風江南多豪猾之俗而
  給田乃有重輕此禄之不均一也顧兹中外管軍
  管民務站各色官均為任君事也均為食天禄也
[005-18b]
  而職田獨與路府州縣及亷訪司官而餘弗之及
  於此何薄於彼何厚此禄之不均二也今各處職
  田元有官田則有之元無官田則無之又雖有官
  田而不給為職田者有職田處除絲麻豆麥外所
  收子粒路之正官不下八百石微如廵檢亦收一
  百餘石無職田處浪得職官之名不沾顆粒之惠
  而况外任俸鈔從五品止三十兩從六品不滿二
  十兩如九品止十二兩以俸鈔買物能得幾何十
[005-19a]
  口之家除嵗衣外日費飲膳非鈔二兩不可九品
  一月之俸僅了六日之食而合得俸鈔又多為公
  用指除若更無職田老穉何以仰給又如小吏俱
  已添俸添米舊請俸鈔六兩者增作八兩每鈔一
  兩月加米一斗以此比之則六品以下之無職田
  者反不如一小吏也饑寒相廹欲律以亷得乎此
  禄之不均三也今内任俸鈔倍於外任而京城之
  間尋常米價亦是半錠一石飲食衣帛件件穹貴
[005-19b]
  以鈔數計之雖多一倍以日用計之實無外任一
  半所得况無職田可以供贍如外任三品官月得
  俸鈔八十兩職田米八百石一月該米六十餘石
  至如九品亦收職田米一百以上石一月得米已
  近九石之數隨朝三品官月請俸鈔三錠一十五
  兩既元無職田又不添俸米而四品官除俸鈔外
  月增米一石九斗五升由此言之則隨朝三品四
  品之官反不如外任九品簿尉之俸此禄之不均
[005-20a]
  四也制禄不均則人心不一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其流可勝言哉且俸禄一事自歸附以來言者不
  知其幾矣而所言俱不得其要朝廷舉行亦不知
  其幾矣而所行皆未底於平一番更變又是一番
  紊行終無益於缺政之萬一也中朝冗職固難枚
  舉如各處廵檢各路提控案牘歲收職米尤為虚
  費隨縣置尉司簽弓手以專廵警又有分鎮軍官
  以助之何須贅設廵檢司甚而一縣之内有設三
[005-20b]
  四處者徒蠧民間無濟官府隨路既有經歴知事
  足任案牘又令行省贅差一員徒蠧官府無益民
  間兹類頗多皆合汰去既可省俸又可以清選法
  也如處州徽州等路總管無職田可收縱令毎月
  增米一石五斗五升而省劄人員一月反得米八
  石有零似此不平朝廷何嘗知之當今之弊不在
  俸禄之薄而在俸禄之未均不患俸禄之不敷而
  患設官之太濫均有餘以周不足取濫設之米以
[005-21a]
   給合設之官則國無所損而官有所利矣議事之
   臣日夜講求俸米之説謾爾紛紛莫窮要領其有
   俸鈔有職田則過於厚無俸鈔又無職田則過於
   薄尸位素餐者空負縻廩粟之譏服勤輸力者乃
  有衣食不足之歎若能裒多益寡截長補短職田所
   收自可敷用今有額外多費二十八萬餘石糧徒
   於國儲大有所損實於官吏未見其益且丞相職
   居人臣之右毎月得俸八錠有零一日之俸不滿
[005-21b]
  十四兩若如晉之何曾日食萬錢無下筯處雖罄
  竭私帑亦不能自給矣天子立相必須厚禄以優
  崇大臣律身自宜戒奢而從儉豈可先處以約而
  薄其所養哉今俸自三錠以上者不得添米官益
  髙而俸益薄甚非尊尊貴貴之道也又如隨朝大
  小官及各處行省宣慰司皆是樞要重臣既無所
  取於民又無職田可收縱添些少俸米何足為養
  亷計君子猶良驥也欲責之日行千里又不飽以
[005-22a]
  芻菽世無是理也宜盡取元撥職田合收子粒錢
  糧官為收貯将中外合設人員分别差等而普及
  之隨朝官吏俸給雖厚米價則穹凡俸五兩月給
  米一石外任官吏俸給既薄米不直錢凡俸五兩
  月給米二石五兩以上隨俸加之不願支米者隨
  時價凖之以鈔内外臺察院亷訪司事煩而形神
  勞官清而交往絶比之有司量加優添所以重風
  憲也和林上都後山河西諸州城不係出米去處
[005-22b]
  照依本處時估折價不當拘以二十五兩所以重
  邊鄙也無分軍民各色官吏但請俸錢者隨所給
  鈔數按月支米元無俸錢者隨所授品從依例增
  支将官收職田錢糧先儘外任數足其餘剰者盡
  令起運赴都以給隨朝官吏計其所得倍多於前
  又可無過費太倉之粟此所謂利國利官之要道
  也其禄既均其政自平免致饑寒之憂自存亷恥
  之節然後律之以贓貪之法彼亦不得而有辭矣
[005-23a]
 專官治河
  大徳三年五月河南省言河决蒲口兒等處浸歸
  徳府數郡百姓被灾差官脩築計料合脩七隄二
  十五處共長三萬九千九十二步總用葦四十萬
  四千束經尺椿二萬四千七百二十株役夫七千
  九百二人武宗至大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亷
  訪司言黄河决溢千里䝉害浸城郭漂室廬壞禾
  稼百姓已罹其毒然後訪求修治之方而且衆議
[005-23b]
  紛紜互陳利害當事者疑惑不决必須上請朝省
  比至議定其害滋大所謂不預已然之弊大抵黄
  河伏槽之時水勢似緩觀之不足為害一遇霖潦
  湍浪迅猛自孟津以東土性踈薄兼帶沙滷又失
  導洩之方崩潰决溢可翹足而待近歲亳潁之民
  幸河北徙有司不能逺慮失於規劃使陂濼悉為
  陸地東至杞縣三汊口播河為三分殺其勢盖亦
  有年往歲歸徳太康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汊遂
[005-24a]
  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下流既不通暢自然上溢
  為灾由是觀之是自奪分泄之利故其上下决溢
  至今莫除即今水勢趨下有復鉅野梁山之意葢
  河性遷徙無常茍不為逺計預防不出數年曹濮
  濟鄆蒙害必矣今之所謂治水者徒爾議論紛紜
  咸無良策水監之官既非精選知河之利害者百
  無一二雖每年累驛而至名為廵河徒應故事問
  地形之髙下則懵不知訪水勢之利病則非所習
[005-24b]
  既無實才又不經練乃或妄興事端勞民動衆阻
  逆水性翻為後患為今之計莫若於汴梁置都水
  分監妙選亷幹深知水利之人專職其任量存員
  數頻為廵視謹其防䕶可䟽者䟽之可湮者湮之
  可防者防之職掌既專則事功可立較之河已決
  溢民已被害然後鹵莽脩治以勞民者烏可同日
  而語哉
 宣諭日本
[005-25a]
  大徳三年二月侍臣勸用兵日本上以其俗奉佛
  乃遣僧一山賫詔使日本詔曰有司奉陳向者世
  祖皇帝嘗遣補陀禪僧如智及王積翁等兩奉璽
  書通好日本咸以中途有阻而還爰自朕臨御以
  來綏懷諸國薄海内外靡有遐遺日本之好宜復
  通問今如智已老補陀僧一山道行素髙可令往
  諭附商舶以行庶可必達朕特從其請葢欲成先
  帝遺意耳至於惇好恤民之事王其審圖之日本
[005-25b]
  乃遣使隨僧奉表進貢
 遷官之法
  大徳三年立遷官之法從七品以下屬吏部正七
  品以上屬中書三品以上非有司所予奪由中書
  取進止自六品至九品為敕授則中書牒署之自
  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則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
  寳二品以上用玉寳有特㫖者則有誥詞其理算
  論月日遷轉憑散官内任以三十月為滿錢穀典
[005-26a]
  守以二歲為滿而理考通以三十月為則内任官
  率一考陞一等十五月進一階京官率一考視外
  任减一資外任官或一考進一階或兩考陞一等
  或三考陞二等四品則内外考通理此秋毫不可
  越然前任少則後任足之或前任多則後任累之
  一考者及二十七月兩考者及五十四月三考者
  及八十一月以上遇陞則借陞而補以後任
 職官廕叙
[005-26b]
  大徳四年定諸職官子孫廕叙正一品子正五品
  叙從一品子從五品叙正二品子正六品叙從二
  品子從六品叙正三品子正七品叙從三品子從
  七品叙正四品子正八品叙從四品子從八品叙
  正五品子正九品叙從五品子從九品叙正六品
  流官於廵檢内用雜職於省劄錢穀官内用從六
  品子近上錢穀官七品子酌中錢穀官從七品子
  近下錢穀官
[005-27a]
 合祀南郊之議
  大德六年合祀五方帝於南郊翰林國史院檢閲
  官袁桷進十議曰天無二日天既不得有二五帝
  不得謂之天作昊天五帝議祭天歲或為九或為
  二作祭天名數議圜丘不見於五經郊不見於周
  官作圜丘非郊議后土社也作后土即社議三歲
  一郊非古也作祭天無間歲議燔柴見於古經周
  官以禋祀為大其義各有㫖作燔柴泰壇議祭天
[005-27b]
  之牛角繭栗用牲于郊牛二合配而言之增羣祀
  而合祠非周公之制矣作郊不當立從祀議郊質
  而尊之義也明堂文而親之義也作郊明堂禮儀
  異制議郊用辛魯禮也卜不得常為辛作郊非辛
  日議北郊見於三禮尊地而遵北郊鄭𤣥之説也
  作北郊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
 獻官法服
  初憲宗壬子年秋八月祭天於日月山用冕服自此
[005-28a]
  始成宗大徳六年春三月祭天於麗正門外丙地
  命獻官以下諸執事各具公服行禮是時大都未
  有郊壇大禮用公服自此始九年冬至祭享用冠
  服依宗廟見用者製其後節次祭祀或合祀天地
  增配位從祀獻攝職事續置冠服於法服庫收掌
  法服二百九十有九公服二百八十容紫二百九
  十有五至大間太常博士李之紹王天祐䟽陳親
  祀冕九旒服大裘而加衮裘以黑羔皮為之臣下
[005-28b]
  從祀冠服歴代所尚其制不同集議得依宗廟見
  用冠服制度
  凡獻官諸執事行禮俱衣法服惟監察御史二冠
  獬豸服青綬凡迎香讀祝及祀日遇陰雨俱衣紫
  羅公服六品以下皆得借紫
 諌伐逺夷
  大徳六年南臺御史中丞陳天祥諫伐西南夷䟽
  言八百媳婦乃荒裔小夷取之不足以為利不取
[005-29a]
  不足以為害而劉深欺上㒺下帥兵伐之經過八
  番縱横自恣中途變生所在皆叛既不能治亂反
  為亂衆所制食盡計窮倉皇退走䘮師十八九棄
  地千餘里朝廷再發四省之兵使劉二巴圖總督
  以圖收復湖南湖北大發運粮丁夫衆至二十餘
  萬况當農時驅此愁苦之人往廽數千里中何事
  不有比聞從征敗卒言西南諸夷皆重山複嶺陡
  澗深林其穿隘處僅容一人一騎上如登髙下如
[005-29b]
  入井賊若乗險邀擊我軍雖衆亦難施為或諸蠻
  逺遁阻隘以老我師進不得前旁無所掠將不戰
  自困矣且自征伐倭國占城交緬諸夷以來近三
  十年未嘗有尺土一民之益計其所費可勝言哉
  去歲西征及今此舉何以異之乞早正深罪仍下
  明詔招諭彼必自相歸順不須逺勞王師與小醜
  爭一旦之勝負也為今之計宜駐兵近境多市軍
  糧内安外固漸次服之此王者之師萬全之利也
[005-30a]
  茍謂業已如此欲罷不能亦當詳審成敗算定而
  行彼諸蠻皆烏合之衆必無久能同心捍我之理
  但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疑以計使之互相讐怨
  待彼有可乗之隙我有可動之時徐命諸軍數道
  俱進服從者懷之以仁抗敵者威之以武恩威兼
  濟功乃易成若復舍恩任威深蹈覆轍恐他日之
  患有甚於今日者也不報遂謝病去
 赴任程限
[005-30b]
  大徳八年定赴任官在家装束假限二千里内三
  十日三千里内四十日逺不過五十日馬日行七
  十里車日行四十里乗驛者日兩驛百里以上止
  一驛舟行上水日八十里下水百二十里職當急
  赴者不拘此例違限百日外依例作闕
 止兵馬司問盗情
  中書省臣言舊制京師州縣捕盗止從兵馬司有
  司不與遂致淹滯自今輕罪乞令有司决遣重者
[005-31a]
  從宗正府聽斷庶不留獄且民不寃從之
 䟽濬吳淞
  大徳八年都水庸田使瑪哈穆特集議拯治吳淞
  江方畧㕘詳浙西田土多藉太湖之水灌溉所利
  甚大若河港閉塞不能通流湖水稍遇大雨便致
  泛溢渰没田禾為害不輕其吳淞江元受太湖澱
  山湖諸處湖泖上源急流衝散自古可敵千浦浙
  西之水來既有源去亦有委是以不成水患近年
[005-31b]
  以來因上源吳江州一帶橋洪塘岸椿釘壩塞流
  水艱澀又因沿江水面并左右澱山湖泖等處權
  豪種植蘆葦圍裹為田邊近江湖河港隘口沙灘
  滋生茭蘆阻節上源太湖水勢以致湖水無力不
  能汛滌潮沙遂將東大江沙泥塞滿江邊雖有江
  洪水勢不能全復故道水性潤下是故潮水就其
  地所順下而行此天地自然之理今太湖之水不
  流於江而北流入於至和等塘經由太倉出劉家
[005-32a]
  等港注入大海并澱山湖之水望東南流於大曹
  港柘澤塘東西横泖泄於新涇上海浦注江達海
  今張桂榮何珍朱文祥所言吳淞江漸成痼疾頗
  難救療即今與平江路總管李通議并崑山州官
  常從仕嘉定州達嚕噶齊燕特穆爾松江府上海
  縣石縣尹知水利人張桂榮朱文祥何珍徐鑄邊
  江久居任千户等一同講議理合相其地宜順其
  水性分流𣲖洩出江逹海庶消湖水泛溢之患擬
[005-32b]
  將上源吳江州一帶石塘橋洪水洞一百三十餘
  處每處展闊作一丈使太湖水勢泄流快便將太
  湖東南澱山湖迤東堙塞河道東西横泖等䟽深
  闊以泄澱山湖長泖等水及將平江路崑山州嘉
  定州應有堙塞河道亦行開挑分洩太湖水勢添
  注劉家港泄於大海又將各處江湖河港應有圍
  裹成田魚籪芰蘆葑稗阻水去處盡行起除禁約
  諸人不得似前違犯阻遏水利仍令拘該吳淞江
[005-33a]
  地面嘉定州松江府上海縣等處將通徹海潮河
  港勸諭近民於港口築疊土壩安置透水木槽名
  曰水竇潮來閉竇阻遏渾沙潮退起竇洩放湖水
  庶江道漸有通利之望
 議郊祀禮
  大徳九年右丞相哈喇哈遜等言去年地震星變
  雨澤愆期歲比不登祈天保民之事有天子親祀
  者三曰天曰祖宗曰社稷今宗廟社稷歲時攝官
[005-33b]
  行事祭天國之大事也陛下雖未及親祭宜如宗
  廟社稷遣官攝祭歲用冬至儀物有司豫備日期
  至則以聞制若曰卿言是也其豫備儀物以待事
  於是翰林集賢太常禮官皆㑹中書集議博士䟽曰冬
  至圜丘惟祀昊天上帝至西漢元始間始合祭天
  地歴東漢至宋千有餘年分祭合祭迄無定論集議曰
  周禮冬至圜丘禮天夏至方丘禮地時既不同禮
  樂亦異王莽之制何可法也今當循唐虞三代之
[005-34a]
  典惟祀昊天上帝其方丘祭地之禮續議以聞按
  周禮壇壝三成近代增外四成以廣天文從祀之
  位集議曰依周禮三成之制然周禮疏云每成一
  尺不見縱廣之度恐壇上陿隘器物難容擬四成
  制内减去一成以合陽奇之數每成髙八尺一寸
  以合乾之九九上成縱廣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
  五丈四陛陛有十二級外設二壝内壝去壇二十
  五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壝各四門壇設於丙
[005-34b]
  已之地以就陽位按古者親祀冕無旒服大裘而
  加衮臣下從祀冠服歴代所尚其制不同集議曰
  依宗廟見用冠服制度按周禮大司樂云凡樂圜
  鍾為宫黄鍾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雷鼓雷鼗
  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至日於地上
  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集議曰樂者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必訪求深知音
  律之人審五聲八音以司肄樂夏四月壬辰中書
[005-35a]
  復集議博士言舊制神位版用木中書議改用蒼
  玉金字白玉為座博士曰郊祀尚質合依舊制遂
  用木主長二尺五寸闊一尺二寸上圓下方丹漆
  金字木用松栢貯以紅漆匣黄羅帕覆之造畢有
  司議所以藏議者復謂神主廟則有之今祀於壇
  對越在上非若他神無所見也所製神主遂不用
  七月九日博士又言古者祀天器用陶匏席用藁
  鞂自漢甘泉雍畤之祀以迄後漢晉魏南北二朝
[005-35b]
  隋唐其壇壝玉帛禮器儀仗日益繁縟浸失古者
  尚質之意宋金多循唐制其壇壝禮器考之於經
  固未能全合其儀法具在當時名儒輩出亦未嘗不
  援經而定也酌古今以行禮亦宜焉今撿討唐宋
  金親祀攝行儀注并雅樂節次合從集議太常議
  曰今欲脩嚴不能一舉而大備然始議之際亦須
  酌古今之儀垂則後来請中書㑹翰林集賢禮官
  及明禮之士講明去取以聞中書集議曰合行禮
[005-36a]
  儀非草創所能備唐宋皆有攝行之禮除從祀受
  胙外一切儀注悉依唐制修之
 吳淞水利記
  大徳九年吳松水利記前海道千夫長任仁發以
  吳松江故道堙塞使震澤之水失其就下之性為
  浙西居民害垂二十年慨然上疏條其利病疏導
  之法中書省以聞特命平章董其役乃相其山川形勢
  之宜高深廣狹之度工役之數錢糧之費畚鍤之
[005-36b]
  用飲食之需命民索綯乗屋具藁秸以防其卑濕
  為醫藥以防其疾疫時率作以防其倦怠上以誠
  感下下以誠應上民乃歡呼四集樂於趨事赴功
  始於大徳八年冬十一月望前二日西自上海縣界
  吳松舊江東抵嘉定石橋迤邐入海長三十八里
  一百八十一步三尺深一丈五尺闊二十五丈役
  夫為數一萬五千為工一百六十五萬一千六百
  七十有奇至九年二月晦畢工復置閘竇啓閉以
[005-37a]
  時物無疵癘民無夭閼而事竟集復開江東西河
  道置木閘十年行監復開挑吳松江東西兩處河
  道起工於閏正月之三日自上海縣界趙屯浦大
  盈浦白鶴江分莊觜樊浦西浜盤龍舊江計長三
  十七里三百二十二步數内樊浦為頭一河下接
  新涇舊江面闊二十丈餘俱深一丈五尺休於三
  月之二十九日夫三百四十五萬六千四百一十
  九既又於廟涇盤龍以東開挑出水口子五處并
[005-37b]
  新涇安置水閘二座一至江二里三百三十九歩
  一至江一里四十七步
 重製衮冕
  大徳十一年九月博士議唐制天子衮冕垂白珠
  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
  𤣥衣纁裳凡十二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
  宗彛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褾領為升龍皆織成
  之龍章以下每章一行每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
[005-38a]
  青褾襈裙黼加龍山火三章毳冕以上火山二章
  繡冕山一章𤣥冕無章革帶大帶玉佩綬襪與上
  同舄加金飾享廟謁廟及朝遺上將征還飲至踐
  阼加元服納后元日受朝及臨軒冊拜王公則服
  之又宋制天子服有衮冕廣尺二寸長四寸前後
  十有二旒二纊並貫珍珠又有珠旒十二碧鳳啣
  之在珠旒外冕板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傍
  施琥珀餅犀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珍珠雜
[005-38b]
  寳玉加紫雲白鶴錦裏四柱飾以七寳紅綾裏金
  飾玉簪導紅絲絛組帶亦謂之平天冠衮服青色
  日月星山龍雉虎雖七章紅裙藻火粉米黻五章
  紅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以雲彩飾以金鈒花鈿
  窠裝以珍珠琥珀雜寳玉紅羅襦裙繡五章青褾
  襈裾六采綬一小綬三結三玉環三素大帶朱裏
  青羅四紳帶二繡四紳盤結自帶中單青羅袾帶
  紅羅勒錦鹿盧玉具劒玉縹首鏤白玉雙佩金飾
[005-39a]
  貫珍珠金龍鳳革帶紅襪赤舄金鈒花四紳玉鼻
  祭天地宗廟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
  之事未果行至延祐七年七月英宗命禮儀院速
  製法服八月中書省㑹集翰林集賢太常禮儀院
  官講議依秘書監所藏前代帝王衮冕法服圖本
  命有司製如其式
 
 
[005-39b]
 
 
 
 
 
 
 
 元朝典故編年考卷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