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欽定續通典 > 欽定續通典 卷三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三
 食貨
  田制下元/ 明/
元世祖時趙天麟上策曰井田之法六尺為步步百為
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凡九百畝
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井百為成成方
十里成百為同同方百里同百為畿畿方千里臣嘗計
[003-1b]
方千里之地提封百萬井山川城市等除百分提封之
三十六外定六十四萬井為私田五萬一千二百萬畝
其井中區除宅居二十畝之餘為公田五千二十萬畝
又乗除粟稻等子粒之多寡每畝嵗只率一石五斗而
計之則私田子粒可得七萬六千八百萬石公田子粒
七千六百八十萬石其鰥寡孤獨無告者須先賑惠焉
上下相睦貧富相均此隆周所以旁作穆穆迓衡而孟
子所以不憚區區告人也自嬴秦變法之後富者田連
[003-2a]
阡陌而貧者無置錐之地越至於今迫於豪富官貴而
不能復聖朝東西南北地境無窮國家用費之資僅足
下民愁嘆之聲未絶且古者方千里之地得公田子粒
七千六百八十萬石今能得之乎臣知其斷不能也方
今之務莫如興復井田尚恐驟然騷動宜限田以漸復
之望陛下一新田制凡宗室王公之家限田幾百頃凡
無族官民之家限田幾十頃凡限外退田者賜其家長
以空名告身每田幾頃官階一級不使之居實職也凡
[003-2b]
限田之外蔽欺田畝者坐以重罪凡限外之田有佃户
者就令佃户為主凡未嘗墾闢者令無田之民占而闢
之且全免第一年租税次年減半第三年依例科徴凡
占田不可過限凡無田之民不欲占田者聴凡以後有
賣田者買田亦不可過限也私田既定乃定公田公田
之法凡九等一品者二十頃二品者十八頃三品者十
五頃四品者十二頃其以下俱以二頃為差至九品但
二頃而已庶乎民獲恒産官足養亷行之五十年之後
[003-3a]
井田可以興復矣至元三年定隨路府州縣官員職田
上路達嚕噶齊一十六頃總管同同知八頃治中六頃
府判五頃下路達嚕噶齊一十四頃總管同同知七頃
府判五頃散府達嚕噶齊一十頃知府同同知六頃府
判四頃上州達嚕噶齊一十頃州尹同同知五頃州判
四頃中州達嚕噶齊八頃知州同同知四頃州判三頃
下州達嚕噶齊六頃知州同州判三頃警巡院達嚕噶
齊五頃警使同警副四頃警判三頃録事司達嚕噶齊
[003-3b]
三頃録事同録判二頃縣達嚕噶齊四頃縣尹同縣丞
三頃主簿二頃縣尉主簿兼尉並同經歴四頃又定按
察司職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頃副使八頃僉事六頃
七年立司農司頒農桑之制十四條其最善者縣邑所
屬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擇髙年曉農事者一人為之
長増至百家者别設長一員不及五十家者與近村合
為一社地逺人稀不能相合各自為社者聴其合為社
者仍擇數村之中立社長官司長以教督農桑為事凡
[003-4a]
種田者立牌橛於田側書某社某人於其上社長以時
㸃視勸誡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㸃官責之其有
不敬父兄及凶惡者亦然仍大書其所犯於門俟其改
過自新乃毁如終嵗不改罰其代充本社夫役社中有
疾病凶喪之家不能耕種者衆為合力助之一社之中
災病多者兩社助之凡為長者復其身郡縣官不得以
社長與科差事農桑之術以旱暵為先凡河渠之利委
本處正官一員以時濬治或民力不足者提舉河渠官
[003-4b]
相其輕重官為導之地髙水不能上者命造水車貧不
能造者官具林木給之俟秋成之後騐使水之家俾均
輸其直田無水者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聴種區田其
有水田者不必區種仍以區田之法散諸農民種植之
制每丁嵗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聴種榆栁等其
數亦如之種雜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為數願多種
者聴其無地及有疾者不與所在官司申報不實者罪
之仍令各社布種苜蓿以防饑年凡荒閒之地悉以付
[003-5a]
民先給貧者次及餘户毎年十月令州縣正官一員巡
視境内設法除蝗十二年江陵行省亷希憲以宋引水
扞敵是以城闉之外濟水彌望因引還江流遂得陸地
數百萬畝招諭富民隨力耕種約以三年後減半収租
貧民趨之曽未期年已成沃壤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
及諸司職田比腹裏減半上路達嚕噶齊八頃總管同
同知四頃治中三頃府判二頃五十畝下路達嚕噶齊
七頃總管同同知三頃五十畝府判二頃五十畝經歴
[003-5b]
二頃知事一頃提控案牘同散府達嚕噶齊六頃知府
同同知三頃府判二頃提控案牘一頃上州達嚕噶齊
五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同提控案牘一頃中州達
嚕噶齊四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畝都目
五十畝下州達嚕噶齊三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
頃五十畝上縣達嚕噶齊二頃縣尹同縣丞一頃五十
畝主簿一頃縣尉同中縣同上無縣/丞下縣達嚕噶齊一
頃五十畝縣尹同主簿兼尉一頃録事司達嚕噶齊一
[003-6a]
頃五十畝録事同録判一頃司獄一頃巡檢同按察使
八頃副使四頃僉事三頃經歴二頃知事一頃運司官
運使八頃同知四頃運副三頃運判同經歴二頃知事
二頃提控案牘同鹽司官鹽使二頃鹽副二頃鹽判一
頃各場正同管勾各一頃成宗大徳二年凡在官之地
許民佃種輸租七年浙省平章政事徹爾以松江填淤
民不可稻因導水入海民得良田若干萬頃武宗至大
二年苗好謙獻種蒔之法其説分農民為三等上户地
[003-6b]
一十畝中户五畝下户三畝或一畝皆築垣牆圍之以
時収採桑椹依法種植武宗善而行之三年申命大司
農總挈天下農政修明勸課之令除牧養之地其餘聴
民秋耕秋耕者掩陽氣于地中蝗蝻遺種皆為/日所曝死次年所種必盛於常禾也仁宗延
祐元年平章章閭言經理大事世祖已嘗行之但其間
欺𨼆尚多未能盡實以熟田為荒地者有之懼差而析
户者有之富民買貧民田而仍其舊名輸税者亦有之
由是嵗入不増小民告病若行經理之法俾有田之家
[003-7a]
及各位下寺觀學校財賦等田一切從實自守庶幾税
入無𨼆差徭亦均於是遣官經理然期限猝迫富民黠
吏並縁為姦以無為有虛具於籍者往往有之明年命
河南自實田自延祐五年為始每畝止科其半按河南/省總計
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萬七百六十九頃江西省官/民荒熟田四十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三頃江浙省官民
荒熟田九十九萬/五千八十一頃英宗至治三年張珪上疏曰天下官
田嵗入所以贍衛士給戍卒自至元三十一年以後累
朝以是田分賜諸王公主駙馬及百官宦者寺觀之屬
[003-7b]
遂令中書酬直海漕虚耗國儲其受田之家各任土著
姦吏贓官催甲斗級巧名多取又且驅迫驛傳徴求餼
廪折辱州縣償補逋負至倉之日變鬻以歸官司交忿
農民窘竄臣等議惟諸王公主駙馬寺觀如所與公主
僧格勒及普安三寺之制輸之公廪計月直折支以鈔
令有司兼領輸之省部給之大都其所賜百官及宦者
之田悉拘還官著為令時不能從文宗天厯中詔諸路
農民請佃荒田者與免租賦三年作已業者一年自首
[003-8a]
冒佃及諸佃黄河退灘地者不在免例順帝至正二年
六月命江浙撥賜僧道田還官徴糧以備軍儲四年六
月立松江等處稻田提領所時賜托克托/松江田故也十三年正月
命烏蘭哈達烏克遜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司農分司印
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州東至還民鎮凡
係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
用工價牛具農器榖種召募農夫諸費給鈔五百萬錠
以供其用三月以各衙門在官田地并宗仁等衛屯田
[003-8b]
地土並付司農分司播種四月以禮部所轄掌薪司并
地土給付司農分司又詔取勘徐州汝寧南陽鄧州等
處荒田并户絶籍没入官者立司牧署掌司農分司耕
牛又立玉田屯署十四年二月詔河南淮南兩省並立
義兵萬户府建清河大夀元忠國寺以江浙廢寺田歸
之十六年三月臺臣言係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占
今後除規運總管府見種外餘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
耕墾嵗収租課以資國用從之十九年三月置大都督
[003-9a]
兵農司仍置分司十道專督屯糧以博囉特穆爾領之
所在侵奪民田不勝其擾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時
入官田地厥後有還官田没官田斷入官田學田皇莊
牧馬草場城壖苜蓿地牲地園陵墳地公占隙地諸王
公主勲戚大臣内監寺觀賜乞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
亷田軍民商屯田通謂之官田其餘為民田太祖即位
遣使覈浙西田畝又以中原田多荒蕪命省臣議計民
[003-9b]
授田令各處田土兵燹之後他人開墾成熟者聴為已/業業主已還有司于附近莊田撥補又令復業人
民丁少而舊田多者不得依前占䕶丁/多而舊田少者於附近荒田驗丁撥補設司農司開置
河南臨濠之田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不得兼并北方近
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
每嵗中書省奏天下墾田數官給牛及農具者乃収其
税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
上倍之民有犯法應籍没者田土令拘入官洪武三年
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給資糧
[003-10a]
牛種復三年五年詔流民復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
舊田為限十年賜百官公田勲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
又賜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指揮没于陣者皆賜公田二十四年給公侯嵗禄歸賜
田於/官二十年命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隨糧定區區
設糧長四人量度田畝方圎次以字號悉書主名及田
之丈尺編類為冊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圗冊先是詔天/下編黄冊
以户為主詳其舊管新収開除實在之數為四柱式而/魚鱗圗以土田為主諸原坂墳衍下隰沃瘠沙鹵之别
畢具魚鱗冊為經土田之訟質焉黄冊為緯賦役之法/定焉凡質賣田土備書税糧科則官為籍記之毋令産
[003-10b]
去税存以/為民害二十一年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
鈔備農具二十四年令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問何處
惟犂到熟田方許為主但是荒田俱係在官之數若有
餘力聴其再開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則例為
主不許過分占為己有又令山東概管農民務見丁著
役限定田畝著令耕種敢有荒蕪田地流移者論如律
二十六年覈天下土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
三頃凡田以近郭為上地迤逺為中地下地五尺為步
[003-11a]
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仍元里社之制河北諸州
縣土著者以社分里甲遷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
民先占畝廣屯民新占畝狹故屯地謂之小畝社地謂
之廣畝時又令開墾荒蕪官田俱照民田起科二十八
年詔河南山東桑棗及二十七年後新墾田毋徴税按/宣
徳間墾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鹵無糧者皆覈入賦/額數溢于舊有司乃以大畝當小畝以符舊額有數畝
當一畝者步尺參差不一人得以意贏縮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貴州田無頃畝尺籍悉徴之土官而諸處
土田日乆頗淆/亂與黄冊不符成祖永樂元年發流罪以下墾北京田
[003-11b]
英宗正統三年詔各處凡有入額納糧田地不堪耕種
另自開墾補數者有司勘實不許重復起科五年令北
直隸府州縣將富豪軍民人等包耕田地除原納糧田
地外其餘均撥貧民及衝塌田地人户耕照例起科其
貧民典當田宅年乆無錢取贖及富豪軍民占種逃民
田地待復業之日照舊斷還原主十三年令各處寺觀
僧道除洪武年間置買田土其有續置者悉令各州縣
有司查照散還於民若廢弛寺觀遺下田莊令各該府
[003-12a]
州縣踏勘悉撥與招還無業及丁多田少之民毎户男
子二十畝三丁以下者三十畝若係官田照依減輕則
例毎畝改科正糧一斗俱為官田如有户絶仍撥給貧
民不許私自典賣景泰帝二年令各處寺觀量存六十
畝為業其餘撥與小民佃種納糧英宗天順二年敕皇
親公侯伯文武大臣不許强占官民田地事發坐以重
罪八年時憲宗/已即位以順義縣安樂里板橋村太監曹吉祥
抄没地一處撥為宫中莊田皇莊之名/由此始憲宗成化五年
[003-12b]
彭韶疏言奉命㑹勘真定府土地按真定在堯舜時為
冀州之域其賦第一等或雜出第二等説者以為如周
官田一易再易之類盖以其地有間一嵗一収者有間
二嵗一収者所以賦有不同則是未嘗逐畝定賦而一
畝必兼數畝之地明矣我太祖皇帝於洪武二十八年
户部官奉㫖百姓供給煩勞已有年矣山東河南民人
除額入田地照舊徴科新開荒地不問多少永不起科
有力者聴其自種宣徳六年本部官又奏北京八府供
[003-13a]
給尤多欽䝉宣宗皇帝准令照例是祖宗之心即堯舜
之心也以此真定所屬武强等縣新開地土向不起科
至天順二年太監韓諒奏討武强縣踏勘得無糧地五
百一頃三十五畝䝉英宗皇帝欽撥一百頃與韓諒外
有四百餘頃仍舊與民耕種不曽科糧是英宗皇帝之
心即祖宗之心也後因廣寧侯家人劉聰等累年攪擾
民間方將前地并韓諒還官地減輕起科誠出無奈今
指揮同知周彧等又奏前地有司不能明白敷奏再量
[003-13b]
出無糧地七十餘頃盖其地間有多餘故也然地雖間
有勢難盡量臣等不敢欺蔽請陳其實頃者親詣本縣
見其地有髙阜者有低窪者有平坦磽薄者天時不同
地利亦異且如亢旱則低處得遇而髙處全無水潦則
髙處或可而低處不熟沿河者流徙不常鹹薄者數年
一収截長補短取彼益此必須數畝之地僅得一畝之
入是以堯舜行錯法於前我祖宗許開種於後良為此
也即今彼處人民追賠馬匹起運糧草砍柴人夫京班
[003-14a]
皂隸等項一年約有數班差役以致丁丁皆授役之人
嵗嵗無空閒之日所深賴者顧戀地業盡力耕種以取
給朝夕而已今若一畝只量與一畝餘皆奪為閒地則
仰事俯育且無所資其餘糧差何暇復計臣知其非死
則徙耳自古立國皆重根本今真定近在畿内理宜加
厚此臣等所謂不可盡量者也而戚里功臣之家錦衣
美食與國咸休但能存心忠厚自然富貴兩全奚待與
民争艱食之利哉況聖朝卜世無疆法當垂後土地有
[003-14b]
限而求者務多亦恐終不能有所應付也伏望特憫其
祖宗開墾艱難其子孫衣食所托量加寛恤庶幾民間
知有生生之樂六年從原傑奏凡軍民有告訐不起科
者不聽又題准各王府及功臣之家賜田土佃户照原
定則例將該納子粒毎畝徴銀三分送赴本管州縣上
納令各該人員闗領不得自行収受二十一年令遼東
地方軍人有開墾抛荒土地不係/屯田分上中下三等起科
孝宗𢎞治二年令順天等六府入官田地俱撥與附近
[003-15a]
無田小民耕種起科毎名不過三十畝三年禁宗室勲
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實在田土總計四百二十三
萬八千五十八頃内官田五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六
頃民田三百六十萬九千六百一頃武宗正徳十六年
差夏言樊繼祖張希尹等往順天等府查勘各項莊田
地土共二十萬九百一十九頃又外係先年侵占民者
共二萬二百二十九頃各給主遂罷皇莊及宫莊等而
宦戚輩復中撓之帝命覈先年頃畝數以聞改稱官地
[003-15b]
不復名皇莊又定凡公主國公莊田世逺存什三嘉靖/三十九年遣御史奪𨼆冐莊田萬六千餘
頃穆宗復定世次遞減之限勲臣五世限田二百頃戚/畹七百頃至七十頃有差初世宗時承天六莊二湖地
八千三百餘頃領以中官又聴校舍兼并増八百八十/頃分為十二莊至是始領之有司兼并者還民宗室買
田不輸役者没官皇親田俱令有司徴之賜額有定徴/収有制民害少衰神宗賚予過侈福王分封括河南山
東湖廣田為皇莊至四萬頃羣臣力争乃減半王府官/丈地徵税旁午於道時復更定勲戚莊田世次遞減法
視舊制稍寛其後應議減/者輒奉詔姑留不能革也是年覈馬房地土頃畝設立
碓開挑濠塹呈部照驗世宗嘉靖初因給事中底藴奏
正徳以來無籍之徒揑稱湖蕩等項無人之地投獻勢
[003-16a]
要奏建皇莊命刑部尚書林俊查勘俊疏言竊查皇莊
及皇親功臣各莊田所占各府州縣地自正徳十一年
以前已有三百八十餘處毎處地土動計數千百頃中間侵
占混奪之弊積襲已非一朝為厲之階實起於姦人欲
盡規地利以媚朝廷究其流弊則壊于勢家盡奪民産
以肥私室其在宫闈者則中官禁卒旁午肆出而郡縣
恣其騷擾其在勲戚者則豪奴悍僕肆行威斷而官府
莫敢誰何節經差官查勘終於患害不除盖由私人貴
[003-16b]
戚慿藉寵靈猾少姦徒盤據窟穴是以積垢宿蠧莫可
爬梳合勢朋計動行沮撓此實累朝弊政至于先朝而
極畿輔軍民剥膚摧髓之害莫有甚于此者也兹者伏
荷皇上至仁體物軫念民窮故因言官建議亟䝉俞允
之音繼因該部執奏特降諄切之㫖既將管莊人員盡
數取回復禁皇親功臣不許自行収受厲階禍本一旦
剗除中外人心不勝歡慶但先經該部具題節行撫按
衙門去後續因差科道等官止令前去㑹同本處巡按
[003-17a]
御史而於巡撫衙門顧未之及臣等愚昧以為鋤擊豪
强則於巡按之體為切至于檢覈田土則於巡撫之職
為宜必須彼此㑹同方於事體穏便且順天等八府雖
云近在畿甸然地方遼濶周延千里故撫按付以四人
分理今皇莊並各項莊田所占之地幾遍八府以正徳
十一年以前所有計之無慮九萬餘頃至于近年以來
嵗増日益踰鄉跨邑無處無之且先年祇因一二處奏
辦告争朝廷差官亦不過一二處踏勘尚有經年閲月
[003-17b]
方得事竣今舉列郡皇莊之多百年積習之弊一旦付
臣等清理是宜舉措之間要必先有次第訪得各該撫
按官員見今巡歴各在一方相去隔逺卒難期㑹請查
照該部原議先行撫按衙門遵照先令即奉欽依事理
一面委官分頭親詣各處皇莊逐一查出四至段落并
原額頃畆數目及審有無侵占等弊開具畧節聴候臣
等領敕親詣各該地方備出告諭嚴加督責宻行體訪
中間或權豪勢要沮壊行事或侵奪𨼆占積乆難明或
[003-18a]
姦猾刁徒乗機詆詐或貪官枉法欺弊或冗官玩法稽
行俱聽臣等㑹按施行疏上敕順天等八府畿内重地
朝廷累有優恤禁例近姦猾無籍之徒妄以軍民田地
指作空閒投獻奏改皇莊以致失業朕深惻然兹特命
爾與山西道監察御史樊繼祖等㑹同撫按親詣覆勘
給主召佃凡有益國家有利軍民者悉聴㑹同議處施
行俊又疏曰伏讀詔書内一欵京通二倉水次倉皇城
各門京城九門各房倉場各皇莊凡正徳中額外増置
[003-18b]
者内城司禮監照洪武初年例查奏取回又禮科給事
中底藴奏為應詔查處皇莊事奉㫖該部查覆本部議
依轉行查勘既而兵部又稱差管皇莊内臣官校數多
移咨勘報臣等益加駭愕竊惟太祖以應天等處為興
王之地特將夏税不時全免太宗建都北平恪守成憲
列聖相承益隆無替正徳以來無籍之徒輒取畿内逋
田投獻近倖奏為皇莊況管莊内臣又慿城狐社鼠之
勢而収租官校即係設謀投獻之人横征巧取莫敢誰
[003-19a]
何而皇親駙馬功臣人等莊田散布其間乗機侵奪往
往有之幸賴陛下聖明入繼大統即有前項裁革管莊
内臣之詔甚盛心矣旬月之間乃復許皇莊責令私人
管理不意惟新之初有此厲民之漸伏望陛下垂念畿
輔根本収回成命又查勘事宜重大必須差科道部屬
假以事權公同查勘庶幾克濟奉㫖姦猾之徒侵奪民
田朕在藩邸已知其弊便寫敕遣官查勘給主管莊人
員盡數撤回務使積弊盡革欽此臣等遵敕請以順天
[003-19b]
等府州縣㑹同前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
御史李昆今接管右副都御史孟春并巡撫保定等府
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鳳前巡撫直隸監察御
史王琳宋鉞今接管監察御史郭楠選官親詣各處召
集地隣里老等嚴加查勘旋據順天等府經歴司以委
官治中王槐等所查勘各州縣原額莊田并投獻侵占
額外地土各頃畝數目及取具業主召佃人户退認供
給領狀造冊呈繳臣等覆勘訖竊臣等奉命以來按行
[003-20a]
八府閲歴三時仰希明恩俯詢民瘼凡成化𢎞治及正
徳年間皇莊及皇親功臣莊田凡屬姦民投獻勢要侵
占者盡數查出給主召佃還官歸民一切遵㫖施行所
據查勘順天等府地方各項莊田地土計二十萬九百
一十九頃二十八畝退斷侵占過民地計二萬二百二
十九頃二十八畝閭閻歡忻鼓舞歌頌但臣等區區尚
有進於是者臣聞古者四民各有常職而農者十居八
九故衣食足而民無困洪惟我太祖立國之初檢覈天
[003-20b]
下官民田土収種俱有定額乃令山東河南額外荒田
任民開墾永不起科至我宣宗皇帝又令北直隸地方
比聖祖山東河南例民間新開荒田不問多寡永不起
科至正統六年則令北直隸開墾荒田從輕起科實于
祖宗之法畧有背戾至景皇帝尋亦追復洪武舊例不
許額外丈量起科至今所當遵行盖縁北方地土平夷
廣衍中間大半㵼鹵瘠薄之地葭葦沮洳之場且地形
率多窪下一遇驟雨即成渰沒不必滛潦之乆輒有害
[003-21a]
稼之虞祖宗有見於此曲為體恤是以北人雖有水潦
災傷猶得隨處耕墾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權倖親
暱之臣妄聴姦民投獻輒自違例奏討由是公私莊田
踰鄉跨邑小民恒産嵗剥月削至于本等原額徴糧養
馬産鹽入站之地一例奪據權勢横行何所控訴産業
既失糧税究存徭役苦於並充糧草困於重出饑寒流
轉靡所底止以致强者起為盗賊弱者轉死溝壑其巧
黠者則或投充勢家莊頭家人名目資其勢力轉擾良
[003-21b]
民或匿入海户陵户勇士校尉等籍脱差徭以重困敦
本之人凡所以蹙民命竭民膏者百孔千瘡不能枚舉
臣等伏查各宫莊田祖宗以來未之有也惟天順八年
以順義縣安樂里板橋村太監吉祥抄沒地一處撥為
宫中莊田其地原額一十頃一十三畝初吉祥占過軍
地二十四頃八十七畝共三十五頃立莊今次查勘又
占過民地四十頃見在共七十五頃此則宫闈莊田之
始而數十年間侵占之數過於原額已十倍也舉此一
[003-22a]
處其他可知至成化年間惟増寳坻縣王浦營莊田一
處原係㑹州衛草場當時止増豐潤新城雄縣莊田三
處至𢎞治十八年十月乃孝廟升遐之後先帝踐阼之
初一月之間建立皇莊七處曰大興縣十里鋪皇莊曰
大王莊皇莊曰深溝兒皇莊曰髙宻店皇莊曰石㜑營
皇莊曰六里屯皇莊曰土城皇莊自此之後設立漸多
而皇莊之名始著其在昌平州則有蘇家口皇莊在三
河縣則有白塔皇莊在真定府寧晉縣則有鋪頭村皇
[003-22b]
莊大劉村皇莊在平隂縣則有大灰窑皇莊在新河縣
則有仙汪莊皇莊在南宫縣則有南莊村皇莊此皆正
徳元年之新設也又東安縣則有南葛里皇莊寳坻縣
則有李子沽皇莊通州則有神樹皇莊武清縣則有灰
蝸口皇莊王慶陀皇莊静海縣則有四當口皇莊此皆
正徳二年之所設也至正徳四年則立大興縣三里河
皇莊二處正徳五年則立六里屯皇莊一處正徳七年
則立武清縣尹兒灣大直沽皇莊二處正徳八年則立
[003-23a]
昌平州樓子村皇莊静海縣衛河兩岸皇莊青縣孫兒
莊皇莊保定府安州騸馬廟皇莊清苑縣閻莊社皇莊
正徳九年則又立安肅縣龍化社皇莊數年之間設立
皇莊如此之夥共計占地三萬七千五百九十五頃四
十六畝皇莊既立則有管理之太監有奏帶之旗校有
跟隨之名下毎處動至三四十人其初管莊人員出入
及裝運租税並自備車輛夫馬不干有司正徳以來權
姦用事於是有符驗之請闗文之給經過州縣有廪餼
[003-23b]
之供有車輛之取有夫馬之索其分外生事巧取財物
又有言不能盡者及抵所轄莊田處所擅作威福肆行
武斷其甚不靖者則起葢房屋駕控橋梁擅立闗隘出
給票帖私刻闗防凡民間撑駕舟車放牧牛馬採捕魚
蝦螺蚌莞蒲之利靡不括取而相鄰地土展轉移築封
堆包打界至見畝徴銀本土豪猾之民投為莊頭撥置
生事幫助為虐多方括尅獲利不貲輸宫闈者曽無十
之一二而私入囊槖者盖不啻什八九矣是以小民脂
[003-24a]
膏吮削無餘丁壯逃竄户口消耗里分減併糧差愈難
卒致輦轂之下生理寡遂閭閻之間貧苦刻骨道路嗟
怨邑里蕭條此弊不革將見數十年後人民離散土地
日蹙盗賊蠭起姦雄藉口不知朝廷何以為國此可為
太息流涕者也幸遇皇上天縱仁智入繼大統曩在潛
邸已知其弊即位之初首下明詔管莊人員盡數革回
乃者復採廷議委臣等以查勘前項地土草萊之人始
得披雲霧而睹青天脱水火而就袵席矣臣等勘報文
[003-24b]
冊將在京附郭大興縣地方各宫莊田原不係占奪民
田不滿數十頃者請一切改為各宫親蠶厰公桑園等
項名額以備宫中蠶事其餘一應莊田逺在各府州縣
動以千百頃計者臣願陛下一切弛以利民或勒歸户
部造入版籍令民照舊輸納以為在官地土不必更屬
宫闈如宫中常年供用不能頓缺敢乞令户部每嵗進
納上供銀兩若干分進各宫以充支用則光明正大何
必虛受莊田之名而貽小民之害哉至于皇親功臣欽
[003-25a]
賞莊田查得洪武初年公侯駙馬伯禄米皆給官田令
量原定官糧私租之數依主佃分數収取至洪武二十
五年皆給禄米賜田還官竊惟洪武初年天下甫定干
戈之後土地有餘彼時受封者又皆佐命元臣比今之
戚畹恩澤封拜萬萬不同然而給禄之後原賜土田急
令還官誠以土地乃農業所資國家之本夫古之有田
禄者各食其田之所出以為世禄今既官給之禄奈何
又與之田是重出則過制矣然功臣之中勛勞大者至
[003-25b]
今仍有莊田不過數家管業已定侵占亦少惟近年皇
親侯伯慿藉寵暱奏討無厭害民奪業甚失人心今臣
等仰遵敕㫖退給伏望陛下敕部自功臣家外將累朝
皇親侯伯受賜莊田據臣等勘報文冊通融數目多寡
定為中制量給養贍其過多者一切裁損以還之官臣
等又查勘過各項田土數目並是退給侵牟開豁荒鹹
覈實之數比與先年妄報投獻奏討原數不同乞敕部
一以新冊為定移出所給執照以便徴収其山東河南
[003-26a]
奉例開墾之地亦有姦猾之徒投獻王府勢與畿甸之
弊大抵相類請敕下凡皇莊及各皇親莊田處分既訖
一併出榜頒示天下其有違例投獻奪至百頃以上者
處以極刑則法重而民不敢犯恩溥而民得安生矣六
年令各處板荒積荒抛荒田地不拘本府别府軍民匠
竈儘力耕墾給與由帖永逺管業七年題准今後應賞
地土隨品級定制凡逺遺莊田别其世之親疎量為裁
革至于戚畹開墾置買不行報官納糧者照功臣律例
[003-26b]
一體追斷八年霍韜奉命修㑹典言自洪武迄𢎞治百
四十年矣天下額田已減强半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
尤多非撥給於王府則欺𨼆於猾民廣東無藩府非欺
𨼆即委棄於冦賊矣司國計者可不究心是時桂萼郭
宏化唐龍簡霄先後疏請覈實田畝而顧鼎臣請履畝
丈量丈量之議由此起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
法未詳具人多疑憚其後福建諸州縣為經緯二冊其
法頗詳然率以地為主田多者猶得上下其手又令各
[003-27a]
撫按官查有荒廢寺觀無僧行住持及遺下田産無人
管業者照彼中時價召人承買改名入冊辦納糧差又
令陜西抛荒田土最多州縣分為三等第一等召募墾
種量免税三年第二等許諸人承種三年之後方納輕
糧毎石照例減納五斗第三等召民自種不徴税糧抛
荒不及三分有附近及本里本甲本户人丁堪以均派
帶種者勸諭自相資借牛種及貧無力者官為借給責
令開墾不必勘報又令西安等府田土果係抛荒無人
[003-27b]
承種者即召人耕種官給牛具種子不徴税糧若有水
崩沙厭不堪耕種者即與除豁九年查順天六府所屬
通州大興等六十七州縣勲戚内臣寺觀莊田共四百
一十九處計地四萬四千一百二十五頃四畝十一年
令薊州永平沿邊闗營抛荒山場地畝係有糧原為民
業者附近軍餘承佃任納民糧其冊籍不載并原係附
近官山官地撥給附近正軍耕種量収輕税作為屯田
餘地其建昌等營裁革鎮守守備内臣遺下田土房屋
[003-28a]
係占奪者給還原主當辦糧差係官山官地分給貧軍
耕種量収税價以充各邊賞勞修理公用十三年題准
各處但有抛荒堪種之地聴招流移小民或附近軍民
耕種照例免税三年官給牛具種子不許科擾如地主
見其開種成熟復業争種者許赴官告明量撥三分之
一給主二分仍聴開荒之人承種各照畝納糧十年之
上方行均分敢有恃强奪占者官司問罪又裁汰陜西
鎮守太監其養亷地一百五十四頃令原佃軍民承種
[003-28b]
附入實徴冊十四年以通州曬米厰地四頃召佃為修
理公廨之用十五年以陜西中䕶衛外地九頃抛荒田
二十五頃召佃以備軍儲二十一年以總兵官東紅花
等莊田三頃革任太監所遺荒田二頃副總兵遊擊將
軍各一頃皆軍餘開墾屯田聴軍人佃種至各邊將官
能于邊外自開地者任其開墾耕種不在此例二十二
年令陜西查勘朝邑縣地方潼闗以西/鳳翔以東黄河退灘堪以
耕種地二百九十一頃八十三畝令居民照舊耕種収
[003-29a]
入實徴冊自本年為始每畝起科三升二十四年詔流
民復業與牛種開墾閒田者給復十年二十九年令凡
公主國公下莊田世逺者以十分為率内儘一處撥給
三分其餘七分盡數追出還官徴銀解部以補宫莊備
邊之需若爵級已革除補足宫莊額數外餘剰地畝照
例徴銀解部濟邊或量留五分給與的親承繼人員管
業以備䕶墳香火之用其餘五分還官寺觀太監下自
買營造丘隴奏免糧差地不及三頃者容令照舊若至
[003-29b]
三頃之外量免其養馬均徭差役毎畝督辦納子粒解
部穆宗隆慶元年御史董堯封奏查出蘇松常鎮四府
投詭田一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七十畝花分田三百
三十一萬五千五百六十畝因條上便宜事一議丈量
二定糧冊三均糧役四明優免五平均徭役六裁供億
七申法守八嚴責成户部覆丈量均賦私兑恐煩擾難
行優免雖有定例但吳中起科甚重若止論糧石均為
不均宜視田畝之數為差其餘悉如議報可二年題准
[003-30a]
以後奏請莊田乞欽定數目撥給其年逺勲戚行屯田
御史自封爵之日為始傳派五世親服已盡者止留莊
田百頃或支派已絶並爵級已革盡數追奪還官又題
准元勲後裔傳派五世者原議百頃之外今再留一百
頃如係勲戚相半者再留五十頃神宗萬厯二年召人
墾種甘州荒地俟六年量徴四年詔鳳陽淮安力舉營
田六年張居正以田賦失額小户多存虛糧致里甲賠
累從言官疏詔令二直隸十三布政司府州縣通行丈
[003-30b]
量限三年之内竣事居正用開方法以徑圍乗除畸零
截補於是豪猾不得欺𨼆里甲免賠累而小民無虛糧
總計田七百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六頃視𢎞治時贏三
百萬頃然居正尚綜核頗以溢額為功有司争改小弓
以求田多或掊克見田以充虗額北直隸湖廣大同宣
府遂先後按溢額田増賦時詔江北諸府民年十五以
上無田者官給牛一頭田五十畝開墾三年後起科又
詔蘇州諸府開墾荒田七年覈兩畿山東陜西勲戚田
[003-31a]
十一年議陜西延寧二鎮丈出荒田不在屯田舊額内
者俱聴軍民隨便領種永不起科各邊但有屯餘荒地
可墾者視此十九年詔定戚臣莊田二十六年正月大
學士沈一貫奏山東一省六府地廣民稀宜令巡撫得
自選亷幹官員將該省荒蕪地土逐一查核頃畝的數
多方招致能耕之民如江西福建浙江山西及徽寧等
處不問逺近凡願入籍者悉許報名擇便官為之正疆
定界置署安插辨其衍汰原隰之宜以生五榖六畜之
[003-31b]
利其新籍之民則為之編户排年為里為甲循阡履畝
勸耕勸織禁絶苛暴罷免追呼止奢僭以養淳朴之性
興禮讓以厚親睦之俗以錢穀為市使姦民無所覬覦
貪吏無所漁獵或有聴其寄學應舉量増解額以作興
之聴其試武科充吏役納粟授官以榮進之毋籍為兵
以駭其心毋重其課以竭其財有恩造于新附而無侵
損於土著務令相安相信相生相養既有餘力又為之
淘濬溝渠内接漕流以輕其車馬負擔之力使四方輻
[003-32a]
輳其間則商賈紛來魚鹽四出而其利益廣不數年可
稱天府詔可二十八年詔查僧道廢絶山田南直隸寺
院俱優免詔謂畿輔重地焚/修香火概免清查
 
 
 
 
 
[003-32b]
 
 
 
 
 
 
 
欽定續通典卷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