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皇朝文獻通考 > 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六十
[160-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巻一百六十
  樂考六/
   度量衡
   臣/等謹按虞書同律度量衡邱濬謂同律而必及
   於度量衡誠以其受法於律三者之制皆與律同
   斯為同矣故曰黄鍾為萬事根本我
聖祖仁皇帝妙契元音得黄鍾真度爰製五金木石之表
[160-1b]
   度量權衡互相立法載在㑹典頒示遵行
時巡省問既考市㕓之同異而觀其㑹通
庭訓煒煌復順時俗之便安而統歸畫一前民利用昭示
   大同斯誠逺紹虞廷而垂法萬世者矣謹次度量
   衡考
   順治五年頒定斛式户部較準斛様照式造成發
   坐糧㕔收糧又定工部造鐵斛二一存户部一存
   總督倉場再造本斛十二頒發各省
[160-2a]
   十一年飭遵部定法馬私自增加者罪之
   十二年重定鐵斛頒發各省
   時題准較製鐵斛存户部一發倉場總漕各一頒
   發直省各一布政司照式轉發糧道各倉官較製
   收糧永逺遵行
   十五年定各闗秤尺
   時議准各闗量船稱貨務使秤尺準足不得任意
   輕重長短
[160-2b]
   康熙元年頒定新法馬
   四十三年議定斛式并停用金斗闗東斗時奉
諭㫖朕見各省民間所用等秤雖輕重稍殊尚不甚相懸
 絶惟斗斛大小迥然各别不獨各省不同即一縣之内
 市城鄉村亦不相等此皆牙儈評價之人希圖牟利之
 所致也又升斗面寛底窄若稍尖量即致浮多若稍平
 量即致虧額弊端易生職此之故於民間甚為未便嗣
 後直省斗斛大小作何畫一其升斗様式可否底面一
[160-3a]
 律平準以杜弊端至盛京金石金斗闗東斗亦應一併
 畫一著九卿詹事科道詳議具奏尋遵
㫖議定直𨽻各省府州縣所用斛面俱令照户部原頒鐵
   斛之式其升斗亦照户部倉斗倉升式様底面一
   律平準盛京金石金斗闗東斗俱停其使用鑄鐵
   斗鐵升各三十發盛京户部順天府五城倉場總
   漕直𨽻各省巡撫今轉發奉天府寧古塔黑龍江
   等處及各該布政司糧道府州縣倉官通行曉諭
[160-3b]
   遵行
   五十二年
御製律吕正義定度量衡
   律吕正義曰黄鍾為聲氣之元象數之本度量權
   衡皆於是受法焉律吕新書審度篇曰度者分寸
   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生於黄鍾之長以子穀秬
   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
   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嘉量篇曰量者籥合升斗
[160-4a]
  斛所以量多少也生於黄鍾之容以子穀秬黍中
  者一千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槩以度數審其
  容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謹權
  衡篇曰權衡者銖兩斤鈞石所以權輕重也生於
  黄鍾之重以子穀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百
  黍一銖一龠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
  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又新書載周禮典瑞璧
  羨以起度玉人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易緯通
[160-4b]
  卦騐以十馬尾為一分孫子算術以蠶所吐絲為
  忽又載周禮考工記㮚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
  不耗然後權之權之然後準之準之然後量之量
  之以為鬴深尺内方尺而圓其外其實一鬴其臀
  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聲中
  黄鍾之宫注周鬴容六斗四升實一千二百八十
  龠計一百零三萬六千八百分漢斛容十斗實二
  千龠計一百六十二萬分今置鬴積以深一尺分
[160-5a]
  之得面冪一萬零三百六十八分約之以尺得正
  方一尺零三寸六十八分然則所謂内方尺者非
  鬴之圓面冪容正方一尺耶若求鬴徑則置面冪
  用平圓求徑定率推之得徑一尺一寸四分八釐
  九毫有奇再以鬴積六斗四升分之每升得一萬
  六千二百分以十合分之每合得一千六百二十
  分以二龠分之每龠得八百一十分與黄鍾龠數
  同漢斛積以十斗分之每斗得一十六萬二千分
[160-5b]
  以十升分之每升得一萬六千二百分與周鬴所
  容升數同自升而下亦得黄鍾之龠數焉夫黄鍾
  之積有古今尺度為數之不同而就黄鍾本律之
  分而言則周鬴漢斛皆可以相証也權衡之數始
  於銖古之一龠為十二銖重五錢今所定之龠以
  現行權衡考之止二錢五分强五量之數終於斛
  古之十斗為一斛今則五斗為一斛權衡與量今
  比古皆加一倍矣推原其故古尺乃横黍所累本
[160-6a]
   小今尺乃縱黍所累本大小尺所制黄鍾之龠必
   小故量與權衡亦隨之而小大尺所制黄鍾之龠
   必大故量與權衡亦隨之而大使不審尺之大小
   則黄鍾幾無定體之可憑矣即今所定黄鍾之龠
   而論之則古尺之八百一十分與今尺之四百三
   十分數雖不同而體則一若但執一尺而論則八
   百一十分與四百三十分其體幾差一倍此今之
   量與權衡所以加古一倍也要之量與權衡之大
[160-6b]
   小皆由於尺度之短長尺度之短長原於定黄鍾
   之各異定黄鍾之各異又係於累黍之不同然則
   度量權衡皆起於黄鍾而驗黄鍾者可不取証於
   度量權衡耶是知一本而萬殊者由於萬類之難
   齊萬殊而一本者無非一理之所貫故古聖人同
   律度量衡為經國宜民之要務也
聖祖仁皇帝庭訓曰書云同律度量衡論語曰謹權量蓋
 為禁貪風除欺詐所以平物價而一人情也今市㕓之
[160-7a]
 上閭閻之中日用最切者無過於丈尺升斗平法其閒
 長短大小亦或有不同而要皆以部頒度量衡法為準
 通融合算均歸畫一則不同而實同也蓋以大同者定
 制度而以隨俗者便民情斯為善政自上古以迄於今
 幾千百年度量權衡改易非一茍一旦必欲强而同之
 非惟無益於民生亦且有妨於治道此又不可不留心
 講究者也
御製數理精藴定度量衡表
[160-7b]
   營造尺 以分兩定尺寸之準
   赤金一十六兩八錢 白銀九兩
   紅銅七兩五錢 黑鉛九兩九錢三分
   各鑄為寸方髙廣六面悉均皆可得部頒營造尺
   一寸
   法馬形圓/ 以寸法定輕重之準
   赤金方寸 白銀方寸
   紅銅方寸 黑鉛方寸
[160-8a]
   與前分兩相符即得部頒法馬等秤輕重之準
   鐵升斗斛形方/ 以寸法定容積之準
   升方三十一寸六百分
   斗方三百一十六寸
   斛方一千五百八十寸
   兩斛為石方三千一百六十寸
   如為升面底方三寸深三寸五分一釐為斗面底
   方六寸五分深七寸四分七釐九毫為斛面底方
[160-8b]
   一尺深一尺五寸八分為十斗斛面底方一尺四
   寸深一尺六寸一分二釐皆與右寸數相符即得
   部頒鐵升斗斛容量之準
   乾隆六年奏覆同律度量衡刑部侍郎張照奏䝉
 天語垂問律度量衡之曷由同臣竊惟黄鍾為聲氣之
   元象數之本度量權衡皆於是受法我
聖祖仁皇帝心通天矩學貫神樞既以斗尺秤法馬式頒
   之天下又凡省府州縣皆有鐵斛收糧放餉一準
[160-9a]
   諸平違則有刑又恐法久易湮且古法累黍定度
   度立而量與權衡準焉度既不齊黍數即不符合
躬親累黍佈算而得今尺八寸一分恰合千二百黍之分
   符乎天數之九九於以定黄鍾之律尺既定矣又
   恐不寓諸器則法不可明乃以金銀製為寸方著
   其輕重而度與權衡之準瞭如指掌列之為表載
   入㑹典頒行天下
 皇上以度量權衡天下猶有未同勤惓垂問仰見平鈞
[160-9b]
   四海之至意臣以為在今日非法度之不立在奉
   行之未能請
 命有司按表成造尺秤法馬斗斛頒行天下再為申明
   違式之禁務使畫一併令直省將㑹典内權衡表
   刋刻頒布使人人共曉或亦同之之一法也夫五
   方風氣不齊民俗所便各異然在官者有一定之
   法則能以我之至齊者齊彼之不齊而不齊者亦
   齊其所不齊亦無害臣昔聞於
[160-10a]
聖祖仁皇帝者如此今䝉
 聖諭虞舜巡狩同律度量衡惟其時亦有不同者是以
   同之若其皆同何同之有然而在我者安可不同
   至哉
 聖言信乎
先聖
 後聖其揆一也臣又謂立法固當深講而用法自在
   得人度量權衡雖同而官司用之入則重而出則
[160-10b]
   輕以為家肥更甚者轉以此為國利行之在上如
   此百姓至愚必以為度量權衡
  國家本無定準浸假而民間各自為制浸假而官司
   轉從民制以為便此歴代度量權衡所以不同之
   本也夫期民間之恪守先從官司之恪守始
 上是之
   七年
 御製律吕正義後編定權量表
[160-11a]
  權制形圓以寸法定輕重之率黄銅方一寸/重六兩八錢
[160-12a]

[160-13a]
 
 
 
 
 
   量制形方以寸法定容積之率
   升方積三十一寸六百分面底方四寸深一寸九
   分七釐五毫
[160-13b]
   斗方積三百一十六寸面底方八寸深四寸九分
   三釐七毫五絲
   斛方積一千五百八十寸面方六寸六分底方一
   尺六寸深一尺一寸七分
   臣/等謹按此權量寸法均遵
聖祖仁皇帝欽定營造尺度其升斗斛之制雖與前表尺
   寸不同而中容實積則一也特形式㣲異耳
   九年
[160-14a]
 御製嘉量并銘嘉量方圓各一範銅塗金列之
  殿廷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
   重二鈞聲中黄鍾之宫
 親為之銘并刻方圓度數於其上備清漢文銘曰皇予
聖祖建極憲天度律均鍾洞契元聲微顯闡幽何天衢亨
  小子纉緒寰區撫臨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製兹
  法器列於大廷匪作伊述
大猷敬承遵鍾得度率度量成量為權衡律諧六英猗
[160-14b]
聖合

天心
聖明七政是齊為萬世法程如衡無私如權不凝如度制
  節如量祇平律得環中紹
天明命永寳用享子孫繩繩我日斯邁而月斯征中元甲
  子乾隆御銘
   圓制時得東漢嘉量按其度數中今太/蔟乃倣其式用今律度合黄鍾焉
[160-15a]
   嘉量斛
   積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
   斗
   深七寸二分九釐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釐
   徑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嘉量斗
   積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
[160-15b]
   深七分二釐九毫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釐
   徑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嘉量升
   積八千六百零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
   合
   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絲
   羃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
[160-16a]
   徑二寸四分五釐二毫
   嘉量合
   積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
   龠
   深一寸零九釐六毫
   羃七十八分五十三釐九十八毫
   徑一寸
   嘉量龠
[160-16b]
  積容深為合之半羃徑與合同
  方制唐太宗時張文收造嘉量形/方亦倣其制而用今律度
  嘉量斛
  積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
  斗
  深七寸二分九釐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釐
  方一尺零八分六釐七毫
[160-17a]
  嘉量斗
  積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
  深七寸二分九釐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釐
  方一尺零八分六釐七毫
  嘉量升
  積八千六百零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
  合
[160-17b]
  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絲
  羃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
  方二寸一分七釐三毫
  嘉量合
  積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
  龠
  深八分六釐零九絲
  羃百分
[160-18a]
   方一寸
   嘉量龠
   積容深為合之半羃方與合同
   圓方嘉量寸法並依工部營造尺為縱累百黍之
   度營造尺九之九即律尺為横累百黍之度右圓
   方度數倣漢斛之制斛與升合皆正書斗龠皆倒
   書盖翻舉斗龠視之則皆正也清丈從左起
   律吕正義後編曰案周鬴漢斛皆云深尺内方尺
[160-18b]
   而圓其外度同而容積不同故先儒皆遷就以為
   之説究其所謂方尺者實不止方尺故曰旁有庣
   焉則其度數亦未為定法也今以律尺起量而以
   營造尺命度則古今度量權衡同異之致瞭然可
   見斛積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
   即律尺一千六百二十寸也斗積八十六寸九十
   一分四百四十二釐即律尺一百六十二寸也升
   積八千六百零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即律
[160-19a]
   尺一萬六千二百分也合積八百六十分九百三
   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即律尺一千六百二十分也
   龠積為合之半即律尺八百一十分也斛深七寸
   二分九釐為黄鍾之度即律尺九寸也斗深七分
   二釐九毫為黄鍾十分之一即律尺九分也升深
   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絲為黄鍾四分之一即律
  尺二寸二分五釐也以深除積得羃而圓徑方邉數
   各不同若以圓徑方邊求面羃而以深乗之其積
[160-19b]
   仍一也至於合龠則圓徑方邊俱為營造尺一寸
   在律尺則為一寸二分三釐四毫五絲六忽七微
   九纖即古尺今尺之異也圓徑一寸者面羃七十
   八分又萬分分之五千三百九十八方邊一寸者
   面羃百分圓方之定率也斛深七寸二分九釐斗
   深七分二釐九毫并底厚八釐一毫共八寸一分
   律尺之全度也析尺為寸而古之寸法在是累寸
   為尺而今之尺法亦在是則古今度法之同異可
[160-20a]
   見矣從度起量斛容二千龠其實十斗以今量法
   準之止二斗七升二合餘以十析之則斗之容積
   為今二升七合餘升之容積為今二合七勺餘則
   古今量法之同異可見矣從量起衡斛容二百四
   十萬黍重一千兩以今之權法準之止重五百三
   十一兩餘嘉量之體重二鈞計九百六十兩以今
   權法準之止重五百十兩餘則古今權法之同異
   可見矣推原其故則權量皆自度始盖律尺為横
[160-20b]
   累百黍之度營造尺為縱累百黍之度而横黍尺
   十寸當縱黍尺之八寸一分古之權量以横黍之
   度起龠尺小故權量亦隨之而小今之權量以縱
   黍之度起龠尺大故權量亦隨之而大今律尺雖
   亡而營造則未之有改明冷謙制律用營造尺其
   律固失之長而權量之法大率由是而起試以營
   造尺九寸制為黄鍾之管命其所容為一龠則二
   斛十斗之積當為營造尺三千二百四十寸命其
[160-21a]
   一龠之重為五錢則律尺一龠之重當為二錢六
   分五釐七毫二絲零五微而律尺十斗二千龠之
   重當為五百三十一兩四錢四分一釐我
  朝權量之制大抵皆仍前明之舊今考戸部量法二
   斛十斗之積為三千一百六十寸比之營造尺起
   龠者少八十寸而權法則與營造尺起龠者相合
   然則今之權量其亦有所本矣自
世祖章皇帝以來部頒定制昭示天下
[160-21b]
聖祖仁皇帝親加考定既以大同者定制度又以隨俗者
   便民情今天下之大兆民之衆所用丈尺斗斛等
   秤雖長短大小輕重或有不同而要皆以部頒定
   制為凖通融合筭均歸畫一則不同而實同也我
 皇上敬紹
先猷製兹法器備具四物垂憲萬年其與虞廷同律度量
   衡之意不後先一揆歟今將古今度量衡比例法并
   今民間所用度量衡長短大小輕重之率悉列於左
[160-22a]
   古今度量衡比例法
   律尺十寸為營造尺八寸一分置律尺之數以八
   十一乗之或九因二次得營造尺之數置營造尺
   之數以八十一除之或九歸二次得律尺之數其
   長皆相等
   營造尺十寸自乗得一百寸律尺當營造尺八寸
   一分自乗得六十五寸六十一分以此為比例率
   置律尺羃數以六十五寸六十一分乗以百寸除
[160-22b]
   之得營造尺羃數置營造尺羃數以百寸乗以六
   十五寸六十一分除之得律尺羃數其羃皆相等
   營造尺十寸自乗再乗得一千寸律尺當營造尺
   八寸一分自乗再乗得五百三十一寸四百四十
   一分以此為比例率置律尺積數以五百三十一
   寸四百四十一分乗以千寸除之得營造尺積數
   置營造尺積數以千寸乗以五百三十一寸四百
   四十一分除之得律尺積數其積皆相等置律尺
[160-23a]
  權法重數以五百三十一寸四百四十一分乗以一
  千寸除之得今户部權法重數置今户部權法重
  數以一千寸乗以五百三十一寸四百四十一分
  除之得律尺權法重數亦相等
  律尺斛十斗為營造尺方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
  四分四百二十釐今户部量法一斗為營造尺方
  三百一十六寸以今斗積除律尺斛積得二斗七升
  二合四勺以此為比例率置律尺量法容數以二斗
[160-23b]
  七升二合四勺乗以十斗除之得户部量法容數
  置户部量法容數以十斗乗以二斗七升二合四
  勺除之得律尺量法容數其積亦相等
  今官民度量衡比例率
  營造尺八寸一分為律尺一尺
  裁衣尺九寸為營造尺一尺
  裁衣尺七寸二分九釐為律尺一尺
  律尺一尺二寸三分四釐五毫為營造尺一尺
[160-24a]
  律尺一尺三寸七分一釐七毫為裁衣尺一尺
  户部倉斛十二斗五升為洪斛十斗
  洪斛八斗為倉斛十斗
  闗東斗五斗為倉斛十斗
  闗東斗六斗二升五合為洪斛十斗
  倉斛二斗七升二合四勺為嘉量十斗
  洪斛二斗一升七合七勺為嘉量十斗
  闗東斗一斗三升六合二勺為嘉量十斗
[160-24b]
  部法五兩三錢一分四釐四毫為律法十兩
  京市法五兩四錢七分三釐八毫為律法十兩
  錢法五兩五錢八分零一毫為律法十兩
  京市法十兩三錢為部法十兩
  錢法十兩五錢為部法十兩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