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二百三十
[230-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五十七
  集賦詩/ 别集/
  吳氏曰漢時未以集名書故漢藝文志載賦頌歌
  詩一百家皆不曰集晉荀朂分書為四部其四曰
  丁部宋王儉撰七志其三曰文翰志皆無集名至
[230-1b]
  梁阮孝緒為七録始有文集録隋經籍志遂以荀
  况等賦皆謂之集而又有别集史官謂别集之名
  漢東京所剏按閔馬父論商頌之亂曰韋昭注輯
  成也蓋東京别集之名實本於劉歆之輯畧而輯
  畧又本於商頌之輯云
  宋两朝藝文志曰别集者人别為集古人但以名
  氏命篇南朝張融始著玉海之號後世爭効制為
  集名一家至有十數者爵里年氏各立意義或相
[230-2a]
  重複而文亦不勝其繁矣
  鼂氏曰昔屈原作離騷雖詭譎不槩諸聖而英辯
  藻思閎麗演迤發於忠正蔚然為百代詞章之祖
  衆士慕嚮波屬雲委自時厥後綴文者接踵於道
  矣然軌轍不同機杼亦異各名一家之言學者欲
  矜式焉故别而聚之命之為集蓋其原起於東京
  而極於唐至七百餘家當晉之時摯虞已患其凌
  雜難觀甞自詩賦以下彚分之曰文章流别後世
[230-2b]
  祖述之而為總集蕭統所選是也至唐亦且七十
  五家嗚呼盛矣雖然賤生於無所用或其傳不能
  廣値水火兵冦之厄因而散失者十八九亦有長
  編巨軸幸而得存而屬目者幾希此無他凡以其
  虚辭濫説徒為觀美而已無益於用故也今録漢
  迄唐附以五代本朝作者其數亦甚衆其間格言
  偉論可以扶持世教者為益固多至於虚辭濫説
  如上所陳者知其終當泯泯無聞猶可以自警則
[230-3a]
  其無用亦有用也是以不加銓擇焉
  右例言
 漢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
 大夫言感物造耑古端字因物動志/則造辭義之端緒材知深美可與
 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
 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盖以
 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
 春秋之後周道寖壞聘問歌咏不列於侯國學詩之
[230-3b]
 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荀卿及楚
 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詩以風咸有惻𨼆古詩之義
 其後宋玉唐勒漢興司馬相如枚乘及揚子雲競為
 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雲悔之曰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辭人後代為/文辭之人
 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
 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
 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縁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
[230-4a]
 薄厚云序詩賦為五種
 隋經籍志曰漢武帝命淮南王為楚辭章句旦受詔食
 時而奏之其書今亡後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
 迄於劉向逸又自為一篇并叙而注之今行於世隋
 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
 辭者皆祖騫公之音
漢志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又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揚䧺/八篇
[230-4b]
漢志賦又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又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漢志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隋志楚辭十部二十九卷通計亡書十/一部四十卷
唐志楚辭七部二十二卷
宋中興志楚辭九家十二部二百四卷
  右賦詩
隋志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八百八十六
[230-5a]
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
唐志七百三十六家七百五十部七千六百六十八卷
失姓名一家元宗以下不著/録四百六家五千一十二卷
宋三朝志五百五十四部四千六百四十五卷
宋两朝志一百七十七部一千五百一十七卷
宋四朝志二百五十一部六千八百四十九卷
宋中興志一千一家一千二百六十六部一萬七千四
百二十六卷
[230-5b]
楚辭十七卷
  鼂氏曰後漢校書郎王逸叔師注楚屈原名平為
  懷王左徒博聞強志嫺於辭令後同列心害其能
  而讒之王怒疏平平自傷忠而被謗乃作離騷經
  以諷不見省納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復作九歌
  天問九章逺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沉汨羅以死其
  後楚宋玉作九辯招魂漢賈誼作惜誓淮南小山
  作招𨼆士東方朔作七諌嚴忌作哀時命王褒作
[230-6a]
  九懐劉向作九歎皆擬其文而哀平之死於忠至
  漢武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向典校經書分為
  十六卷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
  闕而不説至逸自以為南陽人與原同土悼傷之
  復作十六卷章句又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
  為十七篇按漢書志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騷
  經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則原賦存者二
  十四篇耳并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十一則溢而
[230-6b]
  為二十六篇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繫九歌之末又
  不可合十一為九然則謂大招為原辭可疑也夫
  以招魂為義恐非自作或曰景差盖近之其卷後
  有蔣之翰跋云鼂美叔家本也
  陳氏曰逸之注雖未能盡善而自淮南王安以下
  為訓傳者今不復存其目僅見於隋唐志獨逸注
  幸而尚傳興祖又從而補之於是訓詁名物始詳
  矣
[230-7a]
楚辭釋文一卷
  鼂氏曰未詳撰人其篇次不與世行本同
  陳氏曰古本無名氏洪氏得之吳郡林虙德祖其
  篇次不與今本同今本首騷經次九歌天問九章逺
  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隐七諫哀時
  命九懐九歎九思釋文亦首騷經次九辯而後九
  歌天問九章逺遊卜居漁父招𨼆士招魂九懐七
  諫九歎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
[230-7b]
  注云皆解於九辯中則釋文篇第盖舊本也後人
  始以作者先後次序之耳朱侍講按天聖十年陳
  説之序以為舊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後重
  定其篇第然則今本説之所定也余按楚辭劉向
  所集王逸所注而九歎九思亦列其中盖後人所
  益也歟
補注楚辭十七卷 考異一卷
  鼂氏曰未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
[230-8a]
  序云以歐陽永叔蘇子瞻鼂文元宋景文家參考
  之遂為定本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且言辯騷非
  楚辭本書不當録
  陳氏曰洪興祖撰興祖少時從栁展如得東坡手校
  楚辭一卷凡諸本異同皆两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
  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
  未備者成書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
  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闗
[230-8b]
  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於是書用力
  亦勤矣
重編楚辭十六卷
  鼂氏曰族父吏部公重編獨離騷經仍故為首篇
  其後以逺遊九章九歌天問卜居漁父大招九辯
  招魂惜誓七諫哀時命招𨼆九懐九歌為次而去
  九思一篇其説曰按八卷屈原遭憂所作故首篇
  曰離騷經後篇皆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本所第
[230-9a]
  篇或不次第於是遷逺遊九章次離騷經在九歌
  上以原自叙其意近離騷經也而九歌天問乃原
  既放之後攄憤所作者故遷於下卜居漁父自序
  之餘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奥疑原作非景差辭
  沉淵不返故以終焉為楚辭上八卷九辯招魂皆
  宋玉或曰九辯原作其聲浮矣惜誓𢎞深或以為
  賈誼作盖近之東方朔嚴忌皆漢帝廷臣淮南小
  山之辭不當先忌王褒漢宣帝時人後淮南小山
[230-9b]
  至劉向最後作故其次序如此皆西漢以前文也
  為楚辭下八卷王逸東漢人九思視向以前所作
  相闊矣又十七卷非舊録故去之又頗刪逸離騷
  經訓釋淺陋者而録司馬遷原傳冠其首云
續楚辭二十卷
  鼂氏曰族父吏部公編擇後世文賦與楚辭類者
  編之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計六
  十篇各為小序以冠其首而最喜沈括以為辭近
[230-10a]
  原盖深探其用意疾隨其歩趨而與之偕然亦暇
  而不廹也
變離騷二十卷
  鼂氏曰族父吏部公編公既集續楚辭又擇其餘
  文賦大意祖述離騷或一言似之者為一編其意
  謂原之作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楚辭又變而廼
  始曰變離騷者欲後世知其出於原也猶服盡而
  係其姓於祖云所録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
[230-10b]
  十八人通九十六首
  陳氏曰鼂補之無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續楚辭定
  著十六卷篇次亦頗改易又不與陳説之本同續
  變二篇皆楚辭流𣲖其曰變者又以其類離騷而
  少變之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詳然其去取之際
  或有不能曉者
楚辭贅説四卷
  陳氏曰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𨼆撰甞為哀湘賦
[230-11a]
  以反賈誼揚雄之説又為此書頗有發明
楚辭集説八卷 辯證二卷
  陳氏曰侍講新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
  迂滯而逺於事情或廹切而害於義理遂别為之
  注其訓詁文義之外有當考者則見於辯證所以
  祛前注之蔽陋而發明屈子之微意於千載之下
  忠魂義魄頓有生氣其於九歌九章尤為明白痛
  快至謂山海經淮南子殆因天問而著書説者反
[230-11b]
  取二書以證天問可謂髙世絶識毫髪無遺恨者
  矣公為此注在慶元退居之時序文所謂放臣棄
  子怨妻去婦盖有感而托者也其生平於六經皆
  有訓傳而其殫見洽聞發露不盡者萃見於此書
  嗚呼偉矣其篇第視舊本益賈誼二賦而去諌歎
  懐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而宋玉以下則
  曰續離騷其言七諫以下辭意平緩意不深切如
  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者為名言也
[230-12a]
  朱子自序曰自屈原賦離騷而南國宗之名章繼
  作通號楚辭大抵皆祖原意而離騷深逺矣竊甞
  論之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
  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原之為書其辭
  㫖雖或流於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為訓
  然皆生於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雖其不知
  學於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獨馳騁於變風
  變雅之末流以故淳儒莊士或羞稱之然使世之
[230-12b]
  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吟於下而所天者幸
  而聼之則於彼此之間天性民彛之善豈不足以
  交有所發而増夫三綱五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
  有味於其言而不敢直以辭人之賦視之也然自
  原著此辭至漢未久而説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
  盖未能免而劉安班固賈逵之書世復不傳及隋
  唐間為訓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騫者能為楚
  聲之讀今亦漫不復存無以考其説之得失而獨
[230-13a]
  東京王逸章句與近世洪興祖補注並行於世其
  於訓詁名物之間則已詳矣顧王書之所取舍與
  其題號離合之間多可議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
  正至其大義則又皆未甞沉潛反覆嗟歎咏歌以
  尋其文詞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説旁引曲
  證以強附於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滯而逺於
  事情或以廹切而害於義理使原之所為壹鬱而
  不得申於當年者又晦昧而不得白於後世予於
[230-13b]
  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据舊編粗加櫽括
  定為集注八卷庻幾讀者得以見古人於千載之
  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載之下有知我者而
  不恨於來者之不聞也嗚呼悕矣是豈易與俗人
  言哉
  朱子語録曰楚辭不甚怨君今被諸家解得都成
  怨君不成模様九歌是託神以為君言人間隔不
  可企及如已不得親近於君之意以此觀之他便
[230-14a]
  不是怨君至山鬼篇不可以君為山鬼又倒説山
  鬼欲親人而不可得之意今人解文字不㸔大意
  只逐句解意却不貫 楚些沈存中以些為咒語
  如今釋子念娑婆訶三合聲而巫人之禱亦有此
  聲此却説得好盖今人只求之於雅不求之於俗
  故下一半都曉不得 楚辭平易後人學做者反
  艱深了都不可曉 離騷初無竒字只恁説將去
  自是好後來如魯直恁地著力做只是不好
[230-14b]
楚辭後語六卷
  陳氏曰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鼂氏續變二書刋
  定而去取則嚴而有意矣
  朱子自序曰楚辭後語目録以鼂氏所集録續變
  二書刋補定著凡五十二篇鼂氏之為此書固主
  為辭而亦不得不兼取於義今因其舊則其考於
  辭也宜益精而擇於義也當益嚴矣此余之所以
  兢兢而不得不致其謹也蓋屈子者窮而呼天疾
[230-15a]
  痛而呼父母之辭也故今所欲取而使繼之者必
  其出於幽憂窮蹙怨慕凄凉之意乃為得其餘韻
  而宏衍鉅麗之觀懽愉快適之語宜不得而與焉
  至論其等則又必以無心而㝠㑹者為貴其或有
  是則雖逺且賤猶將汲而進之一有意於求似則
  雖廹真如揚栁亦不得已而取之耳若其義則首
  篇所著荀卿子之言指意深切詞調鏗鏘君人者
  誠能使人朝夕諷誦不離於其側如衛武公之抑
[230-15b]
  戒則所以入耳而著心者豈但廣厦細旃明師勸
  誦之益而已哉此固余之所為眷眷而不能忘者
  若髙唐神女李姬洛神之屬其辭若不可廢而皆
  棄不録則以義裁之而斷其為禮法之罪人也高
  唐卒章雖有思萬方憂國害開聖賢輔不逮之云
  亦屠兒之禮佛倡家之讀禮耳幾何其不為獻笑
  之資而何諷之有哉其息夫躬栁宗元之不棄則
  鼂氏已言之矣至於揚雄則未有議其罪者而余
[230-16a]
  獨以為是其失節亦蔡琰之儔耳然琰猶知愧而
  自訟若雄則反訕前哲以自文宜又不得與琰比
  矣今皆取之豈不以夫琰之母子無絶道而雄則
  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辭以明天下之大
  戒也陶翁之辭鼂氏以為中和之發於此不類特
  以其為古賦之流而取之是也抑以其自謂晉臣
  恥事二姓而言則其意亦不為不悲矣序列於此
  又何疑焉至於終篇特著張夫子呂與叔之言盖
[230-16b]
  又以吿夫游藝之及此者使知學之有本而反求
  之則文章有不足為者矣其為微文碎義又各附
  見於本篇此不暇著悉云
龍岡楚辭説五卷
  陳氏曰永嘉林應辰渭起撰以離騷章分叚釋為
  二十叚九歌九章諸篇亦随長短分之其推屈子
  不死於汨羅比諸浮海居夷之意其説甚新而有
  理以為離騷一篇辭雖哀痛而意則宏放與夫直
[230-17a]
  情徑行勇於踣河者不可同日語且其興寄髙逺
  登昆崙歴閬風指西海陟陞皇皆寓言也世儒乃
  以為實者何哉然沉湘之事傳自司馬遷賈誼揚
  雄皆未嘗有異説漢去戰國未逺恐非虚語也
新校楚辭十卷 翼騷一卷 洛陽九詠一卷
  陳氏曰昭武黄伯思長睿撰其序言屈宋諸騷皆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
  些只𦍑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
[230-17b]
  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脩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
  荃葯蕙若薠蘅者楚物也既以諸家本校定又以
  太史公屈原傳至陳説之之序附以今序别為一
  卷目以翼騷洛陽九詠者伯思所作也
宋玉集一卷
  陳氏曰楚大夫宋玉撰史記屈原傳言楚人宋玉
  唐勒景差之徒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辭賦獨傳
  至以屈宋並稱於後世餘人皆莫能及按隋志集
[230-18a]
  三卷唐志二卷今書乃文選及古文苑中録出者
  未必當時本也
枚叔集一卷
  陳氏曰漢𢎞農都尉淮隂枚乗撰叔其字也隋志
  梁時有二卷亡唐志復著録今本乃於漢書及文
  選諸書抄出者
董仲舒集一卷
  陳氏曰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隋唐志皆二卷
[230-18b]
  今惟録本傳中三䇿及古文苑所載士不遇賦詣
  公孫𢎞記室書二篇而已其序篇略本𫝊語亦載
  古文苑仲舒平生著書如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
  類其泯沒不存者多矣所𫝊繁露亦非本真也
劉中壘集五卷
  陳氏曰漢中壘校尉劉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並
  見漢書九歌見楚辭末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
揚子雲集五卷
[230-19a]
  鼂氏曰漢揚雄子雲也古無雄集皇朝譚愈好雄
  文患其散在篇籍離而不屬因綴繹之四十餘篇
  陳氏曰大抵皆録漢書及古文苑所載按宋玉而
  下五家皆見唐以前藝文志而三朝志俱不著録
  崇文總目僅有董集一卷而已盖古本多已不存
  好事者於史傳及類書中鈔録以備一家之作充
  藏書之數而已
二十四箴一卷
[230-19b]
  鼂氏曰揚雄撰今廣德所刋本校集中無司空尚
  書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據古文苑而此四
  箴或云崔駰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蔡中郎集十卷
  鼂氏曰後漢蔡邕伯喈也陳留圉人仕至左中郎
  將後為王允所害邕博學好詞章術數天文妙操
  音律在東觀欲補漢紀自陳十意及付獄乞黥刖
  以成書不能得遂死獄中所著文章百四篇今録
[230-20a]
  止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或曰碑銘或曰神誥
  或曰哀讚其實一也甞自云為郭有道碑獨無愧
  辭則其他可知已凡文集其人正傳者止掇論其
  文學之辭及略載鄉里所終爵位或死非其理亦
  附見餘歴官與其善惡率不録若史逸其行事者
  則雜取他書詳載焉庻後有考
  陳氏曰唐志二十卷今本闕亡之外才六十四篇
  其間有稱建安年號及為魏宗廟頌述者非邕文
[230-20b]
  也卷末有天聖癸亥歐陽靜所書辯證甚詳以為
  好事者雜編他人之文相混非本書
  致堂胡氏曰伯喈才士也而短於識文章翰墨又
  非班馬之儔假令續成漢史不過與范曄伯仲耳
陳思王集十卷
  鼂氏曰魏曹植子建也太祖子文帝封植為陳王
  卒年三十一諡曰思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
  數十萬言善屬文援筆立成自少至終篇籍不離
[230-21a]
  手按魏志景初中撰録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
  百餘篇隋志植集三十卷唐志植集二十卷今集
  十卷比隋唐本有亡逸者而詩文近二百篇反溢
  於本傳所載不曉其故
  陳氏曰今本二十卷與唐志同其間亦有采取御
  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意皆後人附益然則非
  當時全書矣其或引摯虞流别集此書國初已亡
  猶是唐人舊傳也
[230-21b]
陳孔璋集十卷
  陳氏曰魏丞相軍謀掾廣陵陳琳孔璋撰魏志文
  帝為五官中郎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山陽王
  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廣陵陳琳孔璋陳留阮瑀
  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榦並見友善自
  邯郸淳繁欽路粹丁廙楊修荀綽等亦有文采而
  不在七人之列世所謂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
  而下才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間邪而文帝典論則
[230-22a]
  又以孔融居其首并粲琳等謂之七人植不與焉
  今諸家詩文散見於文選及諸類書其以集傳者
  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余家有仲宣集
王粲集八卷
  鼂氏曰後漢王粲仲宣也髙平人為魏侍中粲博
  物多識強記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以
  為宿製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著詩賦論議
  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藝文志粲集十
[230-22b]
  卷今亡两卷其詩文反多於史所紀二十餘篇與
  曹植集同
阮籍集十卷
  鼂氏曰魏阮籍嗣宗也尉氏人籍志氣宏放博覧
  羣籍尤好莊老屬文不留嗜酒能嘯善弹琴當其
  得意忽忘形體雖不拘禮教而發言元逺晉帝輔
  政為從事中郎後求為歩兵校尉
嵇康集十卷
[230-23a]
  鼂氏曰魏嵇康叔夜也譙國人康美詞氣有儀土
  木形骸不自藻飾學不師受博覽該通長好莊老
  屬文元逺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鍾㑹
  譖於晉文帝遇害
  陳氏曰康本姓奚自㑹稽徙譙之銍縣嵇山家其
  側遂氏焉取嵇字之上志本也所著文論六七萬
  言今存於世者僅如此唐志猶有十五卷
張司空集三卷
[230-23b]
  鼂氏曰晉張華茂先也范陽人惠帝時為司空為
  趙王倫所害華學業優博詞藻温麗圖緯方伎等
  書莫不詳覽家有書三十乘天下竒秘悉在博物
  洽聞世無與比集有詩一百二十哀詞冊文二十
  一賦三
  陳氏曰前二卷為四言五言詩後一卷稱冊祝哀
  誄等文
陸機集十卷
[230-24a]
  鼂氏曰晉陸機士衡也抗之子少有異才文章冠
  世服膺儒術非禮不動吳滅退居舊里閉門勤學
  積有十年太康末入洛成都王頴令機率師伐長
  沙王乂至河橋大敗為頴所誅初造張華華重其
  名如舊相識甞謂之曰人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多
  葛洪著書亦稱歎焉所著文章凡三百餘篇今存
  詩賦論議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以晉書文選
  校正外餘多舛誤機仕終平原内史
[230-24b]
陸雲集十卷
  鼂氏曰晉陸雲士龍也吳郡人惠帝時為中書侍
  郎㑹兄機兵敗同遇害雲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
  才理與機齊名雖文章不及而持論過之所著文
  章三百四十九篇新書十篇雲仕終清河内史
劉司空集十卷
  陳氏曰晉司空中山劉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
  觀後五卷闕誤或一卷數行或㫁續不屬殆類鈔
[230-25a]
  節者末卷劉府君誄尤多訛未有别本可以是正
陶靖節集十卷
  鼂氏曰晉陶淵明元亮也一名潛潯陽人蕭統云
  淵明字元亮晉書云潛字元亮宋書云潛字淵明
  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按集中孟嘉傳與祭妹文皆
  自稱淵明當從之晉安帝末起為州祭酒桓元簒
  位淵明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劉裕
  起兵討元誅之為鎮軍將軍淵明恭其軍事未幾
[230-25b]
  遷建威恭軍淵明見裕有異志乃求為彭澤令去
  職潛少有高趣好讀書不求甚解著五栁先生傳
  以自况世號靖節先生今集有數本七卷梁蕭統
  編以序傳顔延之誄載卷首十卷者北齊陽休之
  編以五孝傳聖賢群輔録序傳誄分三卷益之詩
  篇次差異按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
  録一卷唐藝文志潛集五卷今本皆不與二志同
  獨吳氏西齋目有潛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
[230-26a]
  本出宋庠家云江左舊書其次第最有倫貫獨四
  八目後八儒三墨二條疑後人妄加
  東坡蘇氏曰吾於詩人無所好獨好淵明詩淵明
  詩不多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曺劉沈謝李杜
  諸人莫能及也
  山谷黄氏曰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
  不使語俗此庾開府所長也然有意於為詩也至
  於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雖然巧於斧
[230-26b]
  斤者多疑其拙窘於撿括者輙病其放孔子曰
  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淵明之拙與放
  豈可為不知者道哉要當與一邱一壑者共之耳
  龜山楊氏曰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邃出於
  自然若曽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
  及也
  朱子語録曰淵明詩人皆説平淡據某㸔他自豪
  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荆軻
[230-27a]
  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説得這様言語出來
  西山真氏曰予聞近世之評詩者淵明之辭甚高
  而其指則出於莊老康節之辭若卑而其指則原
  於六經以余觀之淵明之學正自經術中來故形
  之於詩有不可揜榮木之憂逝水之歎也貧士之
  詠簟瓢之樂也飲酒末章有曰羲農去我久舉世
  少復眞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淵明之智及此
  豈元虚之士可望邪雖其遺榮辱一得䘮眞有曠
[230-27b]
  逹之風細玩其辭時亦悲凉感慨非無意世事者
  或者徒知義熙以後不著年號為恥事二姓之驗
  而不知其睠睠王室盖有乃祖長沙公之心獨以
  力不得為故肥遯以自絶食薇飲水之言啣木填
  海之喻至深痛切顧讀者弗之察耳淵明之志若
  是又豈毁彛倫而外名教者可以同日語乎
  後村劉氏曰陶公如天地間之有慶雲醴泉是惟
  無出出則為祥瑞且饒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230-28a]
靖節年譜一卷 年譜辯證一卷 雜記一卷
  陳氏曰吳郡吳仁傑斗南為年譜張演季長辯證
  之又雜記晉賢論靖節語此蜀本也卷末有陽休
  之宋庠序録私記又有治平三年思悦題稱永嘉
  不知何人也
靖節詩註四卷
  贈端明殿學士番陽湯文清公漢撰以述酒一篇
  為晉恭帝哀詞盖劉裕既受禪使張偉以毒酒酖
[230-28b]
  帝偉自飲而卒乃令兵人踰垣進藥帝不肯飲兵
  人以被掩殺之故哀帝詩托名述酒其自序云陶
  公詩精深髙妙測之愈逺不可漫觀也不事異代
  之節與子房五世相韓之義同既不為狙擊震動
  之舉又時無漢祖者可托以行其志故毎寄情於
  首陽易水之間又以荆軻繼二疏三良而發咏所
  謂拊已有深懐履運増慨然者讀之亦可以深悲
  其志也已平生危行言孫至述酒之作始直吐忠
[230-29a]
  憤然猶亂以廋辭千載之下讀者不省為何語是
  此翁所深致意者迄不得白於後世尤可以使人
  増欷而累歎也余竊窺見其㫖因加箋釋以表暴
  其心事及他篇有可以發明者併著之又按詩中
  言本志少説固窮多夫惟忍於飢寒之苦而後能
  存節義之閑西山之所以有餓夫也世士貪榮禄
  事豪侈而髙談名義自方於古人余未之信也
鮑參軍集十卷
[230-29b]
  鼂氏曰宋鮑照明逺也上黨人世祖以為中書舍
  人後臨川王子頊鎮荆州照為參軍子頊敗為亂
  兵所殺初孝武好文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㫖為
  文多鄙言累句當時謂照才盡實不然也事見沈
  約書而李延壽史乃以世祖為文帝集有唐虞炎
  序云為宋景所害倘見於他書乎
  陳氏曰照東海人唐人避武后諱改為昭沈約宋
  書李延壽南史皆作照而館閣書目直以為昭且
[230-30a]
  云上黨人非也
謝惠連集五卷
  鼂氏曰宋謝惠連也元嘉七年為彭城王法曹行
  參軍十歲能屬文為雪賦以髙麗見竒族兄靈運
  每見其新文曰張華重生不能易也
謝宣城集五卷
  鼂氏曰齊謝朓元暉也陽夏人明帝初自中書郎
  出為東海太守東昏時為江祏黨譖害之朓少學
[230-30b]
  有美名文章清麗善草𨽻尤長五言沈約甞云二
  百年來無此詩也文選所録朓詩近二十首集中
  多不載今附入
  陳氏曰集本十卷樓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賦與
  詩刋之下五卷皆當時應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
  者已見本傳及文選餘視詩劣焉無傳可也
  後村劉氏曰詩至三謝如玉人之攻玉錦人之機
  錦極天下之工巧組麗而去建安黄初逺矣
[230-31a]
  唐子西語録云三謝詩靈運為勝當就文選中寫
  出熟讀自見其優劣也 又云江左諸謝詩文見
  文選者六人希逸無詩宣逺叔源有詩不工今取
  靈運惠連元暉詩合六十四篇為三謝詩是三人
  者至元暉語益工然蕭散自得之趣亦復少減漸
  有唐風矣於此觀世變也 又云靈運在永嘉因
  夢惠連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元暉在宣城因登
  三山遂有澄江淨如練之句二公妙處盖在於鼻
[230-31b]
  無堊目無膜爾鼻無堊斤將曷運目無膜箆將曷
  施所謂混然天成天球不瑑者歟靈運如矜名道
  不足適已物可忽清暉能娯人游子澹忘歸元暉
  詩如春草秋更緑公子未西歸大江流日夜客心
  悲未央等語皆得三百篇之餘韻是以古今以為
  竒作
孔德璋集一卷
  陳氏曰齊太子詹事山陰孔稚圭德璋撰北山移
[230-32a]
  文其所作也
沈休文集十五卷 别集一卷 又九卷
  陳氏曰梁特進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有文集百卷
  今所存者唯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為賦餘皆
  詩也别集雜録詩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詔草也館
  閣書目但有此九卷及詩一卷凡四十八首
吳均集三卷
  鼂氏曰梁吳均叔宰也史稱均博學才俊體清㧞
[230-32b]
  有古氣好事効之謂之吳均體有集二十卷唐世
  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舊題誤曰吳筠筠
  乃唐人此詩殊不類而其中有贈栁貞陽周興嗣
  輩詩固已知其非筠又有蕭子雲贈吳朝請入東
  詩盖在武帝時為奉朝請則知為均也無疑矣蕭
  子雲詩八蕭子顯朱异平筠王僧孺詩各一附顔
  之推譏均集中有破鏡賦今已亡之
江淹集十卷
[230-33a]
  鼂氏曰梁江淹文通也濟陽人梁初為散騎常侍
  封醴陵侯少好學不事章句留情於文章晚節才
  思微退人謂才盡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今
  集凡二百四十九篇魏晉間名人詩文之行於世
  者往往羡於史所載如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豈
  後人妄附益之歟
何遜集二卷
  鼂氏曰梁何遜仲言也東海人終水部員外郎遜
[230-33b]
  少能詩州舉秀才范雲見其文嗟賞曰觀文人質
  則過懦麗則傷俗能清濁古今見之何生矣沈約
  謂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與劉孝綽俱以
  文章見重於世謂之何劉王僧孺集其文為八卷
  今亡逸不全
  陳氏曰本傳集八卷館閣書目今所傳止此
庾開府集二十卷
  鼂氏曰周庾信子山也南陽人梁元帝時為散騎
[230-34a]
  常侍聘西魏遂留長安孝閔時終司憲大夫信在
  梁與徐陵文並綺麗世號徐庾體有滕王逌序
  陳氏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揚都有集四
  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
  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為首冠
陰鏗集一卷
  鼂氏曰陳陰鏗子堅也㓜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
  千言及長博渉史傳尤工五言詩徐陵言之於世
[230-34b]
  祖使賦安樂宮援筆立成累遷散騎常侍有集三
  卷隋已亡其二今所存十數詩而已杜少陵甞贈
  李太白詩首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今觀此
  集白盖過之逺矣甫之愼許可乃如此
稽聖賦三卷
  陳氏曰北齊黄門侍郎瑯琊顔之推撰其孫師古
  注盖擬天問而作中興書目稱為李淳風註
  右别集
[230-35a]
 
 
 
 
 
 
 
 
[230-35b]
 
 
 
 
 
 
 
 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