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一百九十二
[192-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二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十九
  史正史/
晉書一百三十卷
  鼂氏曰唐房喬等撰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
  晉史未善詔喬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
[192-1b]
  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李義甫李延夀
  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西晉
  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氐
  羌鮮卑割據中原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
  六國共成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例
  出於播天文律歴淳風專之喬以宣武紀陸機王
  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㫖又總題御撰焉按
  歴代之史惟晉叢冗最甚可以無譏至於取沈約
[192-2a]
  誕誣之説采語林世說幽明録捜神記詭異謬妄
  之言亦不可不辨
  夾漈鄭氏曰古者脩書出於一人之手成於一家
  之學班馬之徒是也至唐始用衆手晉隋二書是
  矣然亦随其學術所長者而授之未嘗奪人之所
  能而強人之所不及如李淳風于志寧之徒則授
  之以志如顔師古孔穎逹之徒則授之以紀傳以
  顔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所以
[192-2b]
  晉隋二志髙於古今而隋志尤詳明
宋書一百卷
  鼂氏曰梁沈約撰十本紀三十志六十列傳齊永
  明中約奉詔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旁采徐爰
  之說頗為精詳但本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
  劭謂其喜造竒說以誣前代如琅琊王妃通小吏
  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后處寢息時人多有異
  議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嘉祐中以
[192-3a]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詔館職讐校
  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
  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
  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
  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
  㡬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䧟此書㡬亡紹興十
  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
  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
[192-3b]
  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計十卷最
  後得宇文季䝉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
  因命眉山刋行焉
  陳氏曰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寳生所撰至徐爰勒
  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
  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獨缺到彦之傳館閣書
  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
  足為疵至其所創符瑞一志不經且無益其贅甚
[192-4a]
  矣
 崇文總目其書雖諸志失於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
 益今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未獲趙倫之傳一卷今
 闕謝靈運傳文注訛駮
  水心葉氏曰遷固為書志論述前代舊章以經緯
  當世而漢事自多闕畧蔡邕胡廣始有簒輯陳夀
  范曄廢不復著至沈約比次漢魏以來最為詳悉
  唐人取之以補晉記然後歴代故實可得而推雖
[192-4b]
  去遷固本意已遠然古事既不能追則所當存者
  隨世有無而已但其體煩雜非復前比殆成㑹要
  矣學者立乎千載之後考見始末當使相承如一
  日若姑競遷固之華而不求其實則失之遠矣
南齊書五十九卷
  鼂氏曰梁蕭子顯撰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初江
  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子顯自表别修然天文
  但紀災祥州郡不著戸口祥瑞多載圗䜟表云天
[192-5a]
  文事秘戸口不知不敢私載
  陳氏曰子顯齊豫章王嶷之孫本傳稱六十卷
  南豐曾氏序曰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
  破析刻彫藻繢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非材固
  不可強而有邪
梁書五十六卷
  鼂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五十列傳唐貞觀三
  年詔思廉同魏徴撰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
[192-5b]
  意又採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徴唯著總論而已
  筆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鼂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三十列傳其父察在
  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
  論載每一篇成輙上之未訖而値察且死屬思廉
  繼其業貞觀中與梁書同時上之其書世亦罕傳
  多脫誤
[192-6a]
  陳氏曰思廉採謝旻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
  以卒父業
  南豐曾氏序曰唐興武德五年髙祖以自魏以來
  二百餘歳世統數更史氏放逸乃詔論次而思廉
  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
  於祕書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
  此書歴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
  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齊梁等書世亦傳之者
[192-6b]
  少故學者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
  亦以罕傳則自祕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
  月始詔校讐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
  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
  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
  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
  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
  益特各疏於篇末其書舊無目録列傳名氏多闕
[192-7a]
  謬因别為目録一篇使覽者得詳焉夫陳之為陳
  盖偷為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紀禮義風俗之美制
  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尚計明於任使恭
  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
  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自已致者至
  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其
  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皆學者之所不可不考也
  而當時之士爭奪詐偽茍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
[192-7b]
  列以為世戒而况於壞亂之中倉皇之際士之安
  貧樂義取舍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
  絶於其間若此人者可謂篤於善矣蓋古人之所
  思見而不可得風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
  泯沒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蓋
  此書成之既難其後又乆不顯及宋興已百年古
  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官
  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
[192-8a]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魏收本傳收修魏書不甚能平修史諸人宗祖姻
  戚多被書録飾以美言夙有怨言多沒其善每云何
  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
  入地初收得陽休之助因謝曰無以謝德當為卿
  作佳傳又納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時
  謂之穢史
 崇文總目齊天保中始詔收撰魏史收博采諸家舊
[192-8b]
 文隨條甄舉綴屬後事成一代大典追叙魏先祖二
 十八帝下終孝静作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志析之
 凡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
 前後二表一然收謟於齊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
 隋開皇中勅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夀作北史並行
 於世與收史相亂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僅九十餘
 篇
  鼂氏曰北齊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
[192-9a]
  始有李彪崔鴻等書魏末山偉綦雋更主國書二
  十餘年事跡蕩然萬不紀一文宣時始詔收撰次
  成十二紀十志九十二列傳上之悉焚舊書多謟
  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
  其善黨北朝貶江左時人疾之號為穢史劉知幾
  謂其生絶允嗣死逄剖斵皆隂慝所致後隋文帝
  命顔之推等别修唐貞觀中陳叔逹亦作五代史
  皆不傳獨收書在皇朝命劉恕等校正
[192-9b]
  陳氏曰始魏初鄧彦海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
  典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收捜採遺
  亡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論言收著史不
  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討論前後訴者百有餘人
  衆口喧然號為穢史僕射楊愔髙德正與收皆親
  抑塞訴辭遂不復論今紀闕二卷復闕二十二卷
  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
  之歲竟遭發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
[192-10a]
  魏書九十二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行中興書目
  謂所闕太宗紀以澹補之闕志以太素書補之二
  書既亡惟此紀志獨存不知何據也
後魏書紀一卷
 崇文總目魏澹撰初髙祖以魏收書褒貶失實平繪
 中興事叙事不倫詔澹别成魏史澹斷自道武下迄
 恭帝為十二帝紀七十八列傳史論及例目録一篇
 合九十二篇退東魏孝靜帝稱傳矯正收繪之失收
[192-10b]
 天子名則書太子名則諱澹諱皇帝名書太子名收
 諱太武獻文之弑使同善終天年澹顯書之以懲逆
 收書敵國皆曰死澹書曰卒體裁簡正帝甚善之然
 世以收史為主故澹書亡闕今纔紀一卷存
後魏書天文志二卷
 崇文總目唐張太素撰魏書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
 二篇存焉
北齊書五十卷
[192-11a]
  鼂氏曰唐李百藥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百藥父
  徳林在齊嘗撰著紀傳貞觀初詔分修諸史百藥
  因父書續成以獻諸史稱帝號百藥避唐朝名諱
  不書世祖世宗之類例既不一議者少之書今亡
  闕不完
周書五十卷
  鼂氏曰唐令狐徳棻等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初
  周有栁蚪隋牛洪各有撰次率多牴牾貞觀中徳
[192-11b]
  棻請撰次乃詔與陳叔逹唐儉共成之先是蘇綽
  秉周政軍國詞令多凖尚書牛𢎞為史尤務清言
  徳棻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録仁宗時出太清
  樓本合史館祕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
  家本下館閣正是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陳氏曰初徳棻武徳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徳棻
  及諸臣論譔歴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詔撰
  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
[192-12a]
  立徳棻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
  姚思㢘次梁陳史魏徴次隋史房元齡總監而修
  撰之原自徳棻發之
隋書八十五卷
  鼂氏曰唐魏徴等撰紀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
  等撰志三十初詔顔師古孔穎逹修述徴總其
  序論皆徴自作復又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
  延夀同修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
[192-12b]
  亦號五代史志天文律暦五行三志淳風獨作
  陳氏曰十志髙宗時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
  號五代志
  夾漈鄭氏曰按隋志極有倫理而本末兼明可以
  無憾遷固以來皆不及也正為班馬只事虚言不
  求典故實跡所以三代紀綱至遷八書固十志幾
  於絶緒雖其文彩灑然可喜求其實用則無有也
  觀隋志所以該五代南北兩朝紛然淆亂豈易貫
[192-13a]
  穿而讀其書則了然如在目良由當時區處各當
  其才顔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理之序故只令
  修紀傳而以十志付之志寧淳風軰所以粲然具
  舉
南史八十卷 北史八十卷
  鼂氏曰李延夀撰延夀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
  分隔南北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
  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夀後預修晉隋書
[192-13b]
  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體總序八代北起魏盡隋
  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刪
  煩補闕過本史遠甚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
  等所撰皆不行獨闕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
  行於世
 崇文總目唐髙宗善其書自為之序序今闕
  遯齋陳氏曰李延夀著南北史粗得作史之體故
  唐書本傳亦謂其刪略穰辭過本書遠甚然好述
[192-14a]
  妖異兆祥謠䜟特為繁猥
  司馬公曰光少時惟得髙氏小史讀之自宋迄隋
  并南北史或未嘗得見或讀之不熟今因修南北
  朝通鑑方得細觀乃知李延夀之書亦近世之佳
  史也雖於禨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叙事簡徑
  比於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夀之後
  惟延夀可以亞之也
唐書一百三十卷
[192-14b]
 崇文總目唐韋述撰初吳兢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
 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競舊本更加筆削刪去酷吏
 傳為紀志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徳乾元以後史官
 于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復於紀
 志傳後随篇增緝而不加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
 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
唐書二百卷
  鼂氏曰石晉宰相劉昫等撰因韋述舊史增損以
[192-15a]
  成為帝紀二十列傳一百五十繁略不均校之實
  録多所闕漏又是非失實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為
  大紕繆故仁宗時刪改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鼂氏曰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詔刪定歐陽修
  撰紀志宋祁撰列傳舊書約一百九十卷新書約
  一百七十四卷而其中增表故書成上於朝自言
  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也而議者頗謂
[192-15b]
  永叔學春秋每務褒貶子京通小學唯刻意文章
  采雜說既多往往牴牾有失實之歎焉
  陳氏曰初慶歴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别修乆而
  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為紀志祁為列傳范鎮王疇
  宋敏求吕夏卿劉羲叟同編修嘉祐五年上之凡
  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
  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苐賞增
  秩訓詞劉敞原父所行最為古雅曰古之為國者
[192-16a]
  法後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
  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營扶持之其盛徳
  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
  序使興敗成壞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
  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立紀
  統裁成大體范鎮等網羅遺逸厥協異同凡十有
  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精覈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
  朕將據古鍳今以立時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
[192-16b]
  也皆增秩一等布書於天下使學者咸觀焉舊例
  修書止著官髙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
  軰且於此書用力乆且深何可沒也遂於紀傳各
  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按舊書成於五代文氣卑
  陋之時紀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
  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本紀用
  春秋法削去詔令雖大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
  字多奇澀殆類虬戸銑谿體識者病之歐公嘗卧
[192-17a]
  聽藩鎮傳序曰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然其
  序全用杜牧罪言實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
  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邪
  温公通鑑多據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
  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劉元城亦謂
  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云
  宋氏筆記曰文有屬對平側用事者供公家一時
  宣讀施行似快便然不可施於史傳余修唐書未
[192-17b]
  能得唐人一詔一令可載於傳者惟拾對偶之文
  近髙古者乃可著於篇大抵史近古對偶非宜今
  以對偶之文入史䇿如黛粉飾壯士笙匏佐鼓聲
  非所宜云
  髙氏緯略曰仁宗詔重修唐書十年而歐陽公至
  分撰帝紀表志七年書成韓魏公素不悅宋景文
  公以所上列傳文采太過又一書出兩手詔歐公
  看詳改歸一體公受命歎曰宋公於我前軰人所
[192-18a]
  見不同詎能盡如己意竟不易一字又故事修書
  進御惟書署官崇者是時宋公守鄭州歐公位在
  上公曰宋公於此日乆功深吾可掩其長哉遂各
  列其姓名宋公聞之曰自昔文人相凌掩斯善古
  未有也然宋公却曾自撰紀表志今其家猶有此
  本世人固未嘗見之耳
  平園周氏曰景文之於唐史刪煩為簡變今以古
  用功既至尤宜不茍也如吳兢一傳具藁不知其
[192-18b]
  幾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鼂氏曰皇朝開寳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
  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
  正監修
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鼂氏曰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
  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
[192-19a]
  子監刋行國史稱其可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
  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為因濮園議而發云
  陳氏曰歐陽子之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
  立治法余為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發論必以嗚呼
  曰此亂世之書也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
  事歴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然不為韓瞠眼
  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按韓通之死太祖猶
  未踐極也其當在周臣明矣
[192-19b]
  李方叔師友談記歐陽公五代史最得春秋之法
  蓋文忠公學春秋於胡瑗孫復故褒貶謹嚴雖司
  馬子長無以復加不幸五十二年之間皆戎狄亂
  華君臣之際無赫赫可道之功業也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鼂氏曰皇朝國史紀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
  呂夷簡等撰初景徳中詔王旦先文元楊億等九
  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聖五年詔夷簡宋綬
[192-20a]
  劉筠陳堯佐王居正李淑黄鑑謝絳馮元加入眞
  宗朝史王曾監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七百
  餘傳比之三朝實録增者大半事覈文贍褒貶得
  宜百世之所考信云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鼂氏曰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珪等撰元豐五
  年六月奏御監修王珪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
  趙彦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黄履林希蔡卞劉
[192-20b]
  奉世以他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錫賚紀
  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録事迹頗多但非冦凖
  而是丁謂託之神宗詔㫖
四朝國史二百五十卷
  陳氏曰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三朝正史
  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成乞選日進呈至乾
  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聖政同上淳熙五年同
  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以
[192-21a]
  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呈
  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㫖限一年内修成列
  傳今已書成十二月與會要同進蓋首尾三十年
  所歴史官不知其幾矣
 中興藝文志紹興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
 紀成乾道初進時洪邁已出李燾未入館史官遷易
 無常莫知誰筆後又進欽宗本紀詔通為四朝國史
 乃修諸志未進而燾去國淳熙初志成燾之力為多
[192-21b]
 召修列傳垂成而燾卒上命洪邁專典之初邁以孫
 覿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貫蔡攸梁師成
 譚稹朱勔种師道何㮚劉延慶聶昌譚世勣等列傳
 覿頗狥愛憎邁多採之邁又奏四朝諸臣有雖顯貴
 而無事迹可書者用遷固之劉舍薛澤許昌例不為
 立傳踰年書成為列傳八百七十邁又嘗欲合九朝
 三史為一書而不及成
  容齋洪氏随筆曰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眞
[192-22a]
  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
  曰四朝各自記事至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
  類不免煩複元豐中三朝已就兩朝且成神宗專
  以付曾鞏使合之鞏奏言五朝舊史皆累世公卿
  道徳文學朝廷宗工所共凖裁既已勒成大典豈
  宜輙議損益詔不許始謀纂成㑹以憂去不克成
  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其是非褒貶皆
  失實廢而不用淳熙乙巳邁承乏修史丙午之冬
[192-22b]
  成書進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夀皇即以見屬嘗奏
  云臣所為區區有請者蓋以二百年間典章文物
  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僚
  名聲相繼當如前史以子係父之體類聚歸一若
  夫制作之事則已經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
  有所據依不容妄加筆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
  後來史官知所以編纉之意無或輙將成書擅行
  刪改上曰如有未穏處改削無害邁既奉詔開院
[192-23a]
  亦修成三十餘卷矣而有永思攅宫之役才歸即
  去國尤袤以髙宗皇帝實録為辭請權罷史院於
  是遂已祥符中王旦亦曾修撰兩朝史今不傳
 
 
 
 
 
[192-23b]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