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一百八十
[180-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七
  經禮
 漢藝文志曰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
 為之制師古曰委曲防/閑每事為制也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韋/昭
 曰周禮三百六十官也三百舉成數也臣瓉曰禮經三/三百謂冠婚吉凶周禮三百是官名也師古曰禮經
[180-1b]
 百韋說是也威儀三千乃/謂冠婚吉凶葢儀禮是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
 惡其害已皆滅去其籍自孟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壊
 漢興魯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時后蒼最明
 戴徳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扵學官禮古經者
 出扵魯淹中蘓林曰/里名也及孔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
 十九篇及明堂隂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
 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扵天子
 之說師古曰瘉與愈同愈勝也也劉氏曰孔氏學七/十篇即安國所得壁中書 學七十當作學十
[180-2a]
 七五十六篇除十/七正多三十九也
 隋經籍志曰漢初有髙堂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出
 扵淹中而河間獻王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
 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而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
 百五十五篇及朙堂隂陽之記並無敢傳之者唯古
 經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不殊而字多異自髙堂生
 至宣帝時后蒼最朙其業乃為曲臺記蒼授梁人戴
 徳及徳従兄子聖沛人慶普扵是有大戴小戴慶氏
[180-2b]
 三家並立後漢唯曺元傳慶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
 雖存並微相傳不絶漢末鄭𤣥傳小戴之學後以古
 經校之取其扵義長者作注為鄭氏學其喪服一篇
 子夏先傳之諸儒多為注觧今又别行而漢時有李
 氏得周官周官葢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扵河間獻
 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
 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
 以行扵世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扵歆因以教授是
[180-3a]
 後馬融作周官傳以授鄭𤣥𤣥作周官注漢初河間
 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
 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
 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朙堂隂陽記三十三篇
 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
 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刪其煩重合而記
 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
 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
[180-3b]
 融又足月令一篇眀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
 篇而鄭𤣥受業於融又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
 七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唯鄭注立扵國學其
 餘並多散亡又無師說
漢志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
  按三代之禮其流傳扵漢世周官儀禮戴記三書
  而已藝文志所述皆三書也然其末則以古封禪
  羣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羣祀三
[180-4a]
  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繼之而皆以為禮家按封
  禪秦漢之事難厠其書扵禮經之後今析入儀注
  門凡削四家一百一十五篇云
隋志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家通計亡書二/百一十一部
二千一百/八十六卷
唐志六十九家九十六部一千八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七家元
行沖以下不著録十/六家一百九十五卷
宋三朝志四十部一千五十六卷内十一部/入儀注門
[180-4b]
宋兩朝志三部五十二卷内一部入/儀注門
宋四朝志二十五部三百六十七卷内一部入/儀注門
宋中興志六十四家九十一部一千二百六十五卷
儀禮注十七卷
  韓文公讀儀禮余嘗苦儀禮難讀且又行扵今者
  葢寡沼襲不同復之無由考扵今誠無所用云然
  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扵是孔子曰吾從周謂其
  文章之盛也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
[180-5a]
  取况聖人之制度邪扵是掇其大要竒辭奥㫖著
  扵篇學者可觀焉惜吾不及其時揖讓進退扵其
  間嗚呼盛哉
  鼂氏曰儀禮十七篇鄭氏注西漢諸儒得古文禮
  凡五十六篇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為儀禮喪服
  傳一卷子夏所為其說曰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儀
  禮為末聖人履之為本則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
  禮以吉凶賔軍嘉為次為末則輕者在前故儀禮
[180-5b]
  先冠婚後䘮祭
  朱子語録知看儀禮有緒甚善此書雖難讀然却
  多是重複倫類若通則其先後彼此展轉參照足
  以互相發眀久之自通貫也 禮書如儀禮尚完
  備如他書 儀禮是經禮記是觧儀禮且如儀禮
  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
  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
  禮禮記却無士相見義後来劉原甫補成一篇學
[180-6a]
  禮記下言語只是觧他儀禮 儀禮不是古人預
  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
  只管巧至扵情文極細宻極周緻處聖人見此意
  思好故録成書 今儀禮多是士禮如河間獻王
  得古禮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其中却有天
  子諸侯禮所以班固言愈扵推士禮以致天子諸
  侯之禮是班固作漢書時其書尚在鄭康盛亦及
  見之今注疏中有引援處不知是甚時失了可惜
[180-6b]
  漢時儒者專門名家自一經之外都不暇講故先
  儒謂聖經不亡於秦火而壊扵漢儒其說亦好温
  公論景帝太子既亡當時若立獻王為嗣則漢之
  禮樂制度必有可觀陳振叔亦儘得見其說儀禮
  云此乃儀更須有禮書儀禮只載行禮之威儀所
  謂威儀三千是也禮書如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大
  夫三士二之類是說大經處這是禮須自有箇文
  字
[180-7a]
儀禮疏五十卷
  鼂氏曰唐賈公彦撰齊黄慶隋李孟悊各有疏義
  公彦刪二疏為此書國朝嘗詔邢昺是正之
  朱子語録曰儀禮疏說得不甚分眀
  先公儀禮注疏序曰余生五十八年未嘗讀儀禮
  之書一日従敗箧中得景徳中官本儀禮疏四帙
  正經注語皆標起止而疏文列其下葢古有朙經
  學究專科如儀禮經注學者童而習之不待屑屑
[180-7b]
  然登載本文而已熟其誦數矣王介甫新經既出
  士不讀書如余之扵儀禮者皆是也然不敢付之
  茫昧幽冥將尋訪本書傳抄庶幾創通大義然余
  老矣懼其費日力而卒無所補也長児䟦曰家有
  監本儀禮經注可取而附益之以便觀覧意欣然
  命之整緝釐為九帙手自㸃校并取朱氏禮書與
  其門人髙弟黄氏楊氏諸家續補之編分章析條
  題要其上遂為完書拊而歎曰兹所謂儀禮者歟
[180-8a]
  韓昌黎之言豈欺我哉其為書也扵竒辭奥㫖中
  有精義妙道焉扵纎悉曲折中有朙辨等級焉不
  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嚴扵
  冠昏朝聘鄉射而尤嚴扵喪祭後世徒以其推士
  禮而逹之天子以為殘闕不可考之書徐而觀之
  一士也天子之士與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與下
  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可得而推者矣周公之
  經何制之備也子夏之傳何文之竒也康成之注
[180-8b]
  公彦之疏何學之博也小子識之
古禮十七卷 釋文一卷 釋誤三卷
  陳氏曰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
  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録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
  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
  而為之序謂髙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
  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髙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
  陸徳朙賈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
[180-9a]
  朱子曰張淳云如劉歆所言則髙堂生所得獨為
  士禮而今儀禮乃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
  半疑今儀禮非髙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此則
  不深考扵劉說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者
  特略舉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致扵天子者葢專
  指冠昏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
  可推邪
  朱子語録曰儀禮人所罕讀難得善本而鄭注賈
[180-9b]
  疏之外先儒舊說多不復見陸氏釋文亦甚疏略
  近世永嘉張淳忠甫校定印本又為一書以識其
  誤號為精宻然亦不能無舛謬 張忠甫所校儀
  禮甚子細然却扵目録中冠禮𤣥端處便錯了但
  此本較他本為最勝又謂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
  後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
古禮經傳通觧二十三卷 集傳集注十四卷
  陳氏曰朱熹撰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及
[180-10a]
  他書傳所載繋扵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
  闕書數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
  云者葢此書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
  舊云
 中興藝文志熹書為家禮三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
 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其曰儀禮經傳通觧
 者凡二十三卷熹晚歳所親定惟書數一篇缺而未
 補其曰儀禮集傳集注者即此書舊名凡十四卷為
[180-10b]
 王朝禮而卜筮篇亦闕熹所草定未及刪改
  朱子語録曰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禮
  記本秦漢上下諸儒觧釋儀禮之書又有他書附
  益扵其間今欲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扵前
  而附禮記扵其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似此類已
  得二十餘篇若其餘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而以
  類相従若疏中有說制度處亦當采取以益之
  禮書異時必有兩本其據周禮分經傳不多取國
[180-11a]
  語雜書迂僻蔓衍之説者吾書也其黜周禮使事
  無統紀合經傳使書無間别多取國語雜記之書
  使傳者疑而習者蔽非吾書也 答應仁仲書曰
  前賢常患儀禮難讀以今觀之只是經不分章記
  不隨經而注疏各為一書故使讀者不能遽曉今
  定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之也
  先公曰愚按記不隨經注疏各為一書讀者不䏻
  遽曉此猶古易之彖象文言繋辭各自為書鄭康
[180-11b]
  成所以欲省學者兩讀而為今易也文公扵禮書
  之離者合之扵易書之合者離之是亦學者所當
  知也
古禮經傳續通觧二十九卷
  陳氏曰外府丞長樂黄榦直卿撰榦晦庵之壻號
  勉齋始晦庵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
  續成之
  朱子語録賀孫因問祭禮附祭儀如說孝許多如
[180-12a]
  何来得曰便是祭禮難附兼祭儀前所説多是天
  子禮若儀禮所存唯少牢饋食特牲饋食禮是諸
  侯大夫禮兼又只是有饋食若天子祭便合有初
  間祭腥等事如所謂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若附儀
  禮此等皆無入頭處意問欲將周禮中天子祭禮
  逐項作一總腦却以禮記附如疏中有說天子皆
  編出因云某已衰老其間合要理會文字皆起得
  箇頭在及見其成與不見其成皆未可知萬一不
[180-12b]
  及見此書之成諸公千萬勉力整理得成此書所
  係甚大古禮扵今實是難行當祭之時獻神處少
  只說酌奠卒祝迎尸以後都是人自食了主人獻
  尸尸又酢主人酢主婦酢祝及佐食宰賛衆賔等
  交相勸酬甚繁且久所以季氏之祭至扵繼之以
  燭竊謂後世有大聖人者作與他整理一過令人
  蘓醒必不一一如古人之繁但放古人大意簡而
  易行耳温公儀人所憚行者只為閑辭多長篇浩
[180-13a]
  翰令人難讀其實行禮處無多某嘗修祭儀只就
  中間行禮處分作五六叚甚簡易曉後被人竊去
  亡之矣
  信齋楊氏序曰昔文公朱先生既修家鄉邦國王
  朝禮以喪祭二禮屬勉齋黄先生編之先生服膺
  遺訓取向来喪禮藁本精專修改書成凡十有五
  卷復伏讀曰大哉書乎秦漢而下未有也近世以
  来儒生習誦知有禮記而不知有儀禮士大夫好
[180-13b]
  古者知有唐開元以後之禮而不知有儀禮今因
  其篇目之僅存者為之分章句附傳記使條理朙
  白而易考後之言禮者有所据依不至扵棄經而
  任傳遺本而宗末王侯大夫之禮闗扵綱常者為
  尤重儀禮既闕其書後世以来處此大變者咸幽
  冥而莫知其原取具臨時沿襲鄙陋不經特甚可
  為慨嘆今因小戴喪大記一篇合周禮禮記諸書
  以補其闕而王侯大夫之禮莫不粲然可考扵是
[180-14a]
  喪禮之本末經緯莫不悉備既而又念喪禮條目
  散濶欲撰儀禮喪服圖式一卷以提其要而附古
  今沿革扵其後草具甫就而先生沒矣嗚呼此千
  載之遺憾也先生所修祭禮本經則特牲少牢有
  司徹大戴禮則釁廟以上四卷未分/章句入注疏所補者則自
  天神地祗百神宗廟以至因事而祭者如建國遷
  都廵狩師田行役祈禳及祭服祭器事序始終其
  綱目尤為詳備先生嘗為復言祭禮用力甚久規
[180-14b]
  模已定每取其書繙閱而推朙之間一二條方欲
  加意修定而未遂也嗚呼禮莫重扵喪祭文公以
  二書屬之先生其責任至不輕也先生扵二書也
  推朙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諸儒異同之論掊撃後
  世蠧壊人心之邪説以示天下後世其正人心扶
  世教之功至逺也而喪服圖式祭禮遺藁尚有未
  及訂定之遺恨後之君子有能繼先生之志者出
  而成之是先生之所望也抑復又聞之先生曰始
[180-15a]
  余創二禮粗就奉而質之先師先師喜謂余曰君
  所立喪祭禮規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編家鄉邦國
  王朝禮其悉用此規模更定之嗚呼是又文公拳
  拳之意先生欲任斯責而卒不果也豈不痛哉同
  門之士以復預聞次輯之略不可以無言也復因
  敬識其始末以告来者喪禮一十五卷前以繕寫
  喪服圖式今别為一卷附扵正卷帙之外以俟君
  子亦先生平日之志云
[180-15b]
  又曰嘉定己邜喪禮始克成編以次將修祭禮即
  以其書稿本授復曰子其讀之葢欲復通知此書
  本末有助纂輯也復受書而退啟緘伏讀皆古今
  天下大典禮其闗係甚重其條目甚詳其經傳異
  同註疏牴牾上下數千百載間是非淆亂紛錯甚
  衆自此朝披夕閱不敢釋卷時在勉齋左右隨事
  咨問抄識以待先生筆削不幸先生即世遂成千
  古之遺憾日邁月征今十餘年南康學宫舊有家
[180-16a]
  鄉邦國王朝禮及張侯虙續刋喪禮又取祭禮稿
  本併刋而存之以待後之學者故四方朋友皆有
  祭禮稿本未有取其書而修定之者顧復何人敢
  任其責伏自惟念齒髮浸衰曩日幸有所聞不可
  不及時傳述竊不自揆遂据稿本參以所聞稍加
  更定以續成其書凡十四卷云
集釋古禮十七卷 釋宫一卷 綱目一卷
  陳氏曰廬陵李如圭寳之撰紹興癸丑進士嘗為
[180-16b]
  福建撫幹釋宫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
  者一一釋之
 中興藝文志儀禮既廢學者不復誦習㦯不知有是
 書乾道間有張淳始訂其訛為儀禮識誤淳熈中李
 如圭為集釋出入經傳又為綱目以别章句之指為
 釋宫以論宫室之制朱熹嘗與之校定禮書葢習扵
 禮者
周禮十二卷
[180-17a]
  鼂氏曰鄭𤣥注漢武帝時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
  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
  考工記以補其闕至孝成時劉歆校理祕書始得
  序列著扵録略為羣儒排棄歆獨以為周公致太
  平之跡永平時杜子春初能通其讀鄭衆鄭興亦
  嘗傳受康成皆引之以參釋異同云
  陳氏曰按藝文志曰周官經六篇本注云王莽時劉
  歆置博士顔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
[180-17b]
  考工記足之愚嘗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周
  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
  民時地利二官各有攸司葢自唐虞九官禹契所
  職則已然矣今地官扵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鄉
  遂稼穡之事殆皆司空職耳周官初無邦事之名
  今所謂事典者未知定為何事書闕亡而以考工
  記足之天下之事止扵百工而已邪先儒固有疑
  扵是書者若林孝存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
[180-18a]
  不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
  國隂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
  惟鄭康成博覧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學遂
  行扵世愚按此書多古文竒字名物度數可考不
  誣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
  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安石一再
  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𤣥之學出扵扶風馬融
  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説子春河南緱
[180-18b]
  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餘鄭衆賈逵
  皆受業焉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者鄭衆
  仲師興之子也融字季長
  朱子語録曰周禮一書好看廣大精宻周家法度
  在裏許但未敢令學者看此非是不可學亦非是
  不當學只為學有先後先須理會自家身心合做
  底學周禮却自後一截事而今把来説看還有一
  句干渉吾人身心上事否 周禮規模皆是周公
[180-19a]
  做但其言語是他人做如今時宰相提舉勅令豈
  是宰相一一下筆有不是䖏周公須與改至小可
  處或未及改或是周公晚年作此書某所疑者但
  恐周公立下此法却不曾行得盡後世皆以周禮
  非聖人書其間細碎處雖可疑其大體直是非聖
  人做不得
  潁濵蘇氏曰言周公所以治周者莫詳扵周禮然
  以吾觀之秦漢諸儒以意損益之者衆矣非周公
[180-19b]
  之完書也何以言之周之西都今之闗中也其東
  都今之洛陽也二都居北山之陽南山之隂其地
  東西長南北短短長相補不過千里古今一也而
  周禮王畿之大四方相距千里如畫棋局近郊逺
  郊甸地稍地小都大都相距皆百里千里之方地
  實無所容之故其畿内逺近諸法類皆空言耳此
  周禮之不可信者一也書稱武王克商而反商政
  列爵惟五分土為三故孟子曰天子之制地方千
[180-20a]
  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
  不逹扵天子附扵諸侯曰附庸鄭子産亦云古之
  言封建者葢若是而周禮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
  侯四百里諸伯三百里諸子二百里諸男百里與
  古説異鄭氏知其不可而為之說曰商爵三等武
  王増以子男其地猶因商之故周公斥大九州始
  皆益之如周官之法扵是千乗之賦自一成十里
  而出車一乗千乗而千成非公侯之國無以受之
[180-20b]
  吾竊笑之武王封之周公大之其勢必有所并必
  有所徙一公之封而子男之國為之徙者十有六
  封數大國而天下盡擾此書生之論而有國者不
  為也傳有之曰方里而井十井為乗故十里之邑
  而百乗百里之國而千乗千里之國而萬乗古之
  道也不然百乗之家為方百里萬乗之國為方數
  圻矣故無是也語曰千乗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千
  乗雖古之大國而扵衰周為小然孔子猶曰安見
[180-21a]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然則雖衰周列
  國之强家猶有不及五十者矣韓氏羊舌氏晉大
  夫也其家賦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謂一縣
  而百乗則可謂一縣而百里則不可此周禮之不
  可信者二也王畿之内公邑為井田鄉遂為溝洫
  此二者一夫而受田百畆五口而一夫為役百畆
  而稅之十一舉無異也然而井田自一井而上至
  扵一同而方百里其所以通水之利者溝洫澮三
[180-21b]
  溝洫之制至扵萬夫方三十二里有半其所以通
  水之利者遂溝洫澮川五利害同而法制異為地
  少而用力博此亦有國者之所不為也楚蒍掩為
  司馬町原防井衍沃葢平川廣澤可以為井者井
  之原阜堤防之間狭不可井則町之杜預以町/為小頃町
  因地以制廣狭多少之異井田溝洫葢亦然耳非
  公邑必為井田而鄉遂必為溝洫此周禮之不可
  信者三也三者既不可信則凡周禮之詭異逺扵
[180-22a]
  人情者皆不足信也古之聖人因事立法以便人
  者有矣未有立法以强人者也立法以强人此迂
  儒之所以亂天下也
  五峯胡氏曰謹按孔子定書周官六卿冢宰掌邦
  治統百官均四海者也今以劉歆所成周禮考之
  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夫太宰統五官之典以為治
  者也豈扵五官之外更有治典哉則掌建六典歆
  之妄也太宰之屬六十小宰也司㑹也司書也職
[180-22b]
  内也職嵗也職幣也是六官之所掌辭繁而事複
  類皆期㑹簿書之末俗吏掊克之所為而非賛冢
  宰進退百官均一四海之治者也古之君國子民
  者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故百乗之家不畜聚斂
  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寕有盜臣今天官有宰夫
  者考郡都鄙縣之治乗其財用之出入凡失財用
  物辟名者誅之其足用長財善物者賞之夫君相
  守恭儉不尚末作使民務本此足用長財之要也
[180-23a]
  百官有司謹守其職豈敢踰越制度自以足用長
  財為事若劉歆之說是使百官有司不守三尺上
  下交征利椎剥其民以危亡其國之道非周公致
  太平之典也古之王者守禮寡欲由義而行無所
  忌諱不畏灾患今天官甸師乃曰喪事代王受眚
  災此楚昭宋景之所不為者也而謂周公立以為
  訓開後王忌諱之端乎先王之制凡官府次舍列
  扵庫門之外所以别内外嚴貴賤也今宫正乃比
[180-23b]
  宫中之官府次舎之衆寡又曰去其竒衺之民則
  是嬪妃官吏衆庶雜䖏亷陛不嚴而内外亂矣宫
  伯掌王宫之士庶子鄭𤣥以為諸吏之適庶宿衛
  王宫者也天子深居九重面朝後市謹之以門衛
  嚴之以城郭溝池環之以鄉遂縣都藩之以侯甸
  男邦采衛守之以夷蠻戎狄周匝四垂中天下而
  立定四海之民今周公乃扵宫中置諸吏又以其
  士庶子衛王宫何示人不廣而自削弱如此也王
[180-24a]
  后之職恭儉不妬忌帥夫人嬪婦以承天子奉宗
  廟而已矣今内宰凡建國左右立市豈后之職也
  哉内小臣掌王后之命后有好事扵四方則使往
  有好令扵卿大夫則亦如之閽人掌守王宫中門
  之禁說者以為二官奄者墨者也婦人無外事以
  貞潔為行若外通諸侯内交羣下則將安用君矣
  夫人臣尚無境外之交曾謂后而可乎古者不使
  刑人守門公家不畜刑人大夫不飬士遇諸塗弗
[180-24b]
  與之言周公作立政戒成王以䘏左右綴衣虎賁
  欲其皆得俊乂之人今反以隐宫刑餘近日月之
  側開亂亡之端乎寺人内豎賤人非所貴也内祝
  掌宫中禱祠禳禬之事夫祭祀之禮天子公卿諸
  侯大夫士行之扵外后妃夫人嬪婦供祭服籩豆
  扵内凡天地宗廟山川百神祀有典常又安用此
  么麽禱祠禳禬扵宫中此殆漢世女巫執左道入
  宫中乗妃姬争妬與為厭勝之事耳劉歆乃以為
[180-25a]
  太宰之屬置扵王宫其誣周公也甚矣冢宰當以
  天下自任故王者内嬖嬪婦敵扵后外寵庶孽齊
  扵嫡宴逰無度衣服無章賜予無節法度之廢將
  自此始雖在内庭為冢宰者真當任其責也若九
  嬪之婦法世婦之宫具女御之功事女史之内政
  典婦之女功乃后夫人之職也王安石以為統扵
  冢宰則王所以治内可謂至公而盡正矣夫順理
  而無阿私之謂公由理而無邪曲之謂正修身以
[180-25b]
  齊家此王者治國平天下之定理所自盡心者也
  茍身不能齊家而以付之冡宰為王也悖理莫甚
  焉又可謂之公正乎噫安石真姦人哉四方貢職
  各有定制王者為天下主財奉禮義以飬天下無
  非王者之財也不可以有公私之異今大府乃有
  貳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不幾有如李唐之君
  受裴延齡之欺㒺者乎王府乃有王之金玉良貨
  賄之藏不㡬有如漢桓靈置私庫者乎内府乃有
[180-26a]
  四方金玉齒革良貨賄之獻而共王之好賜不㡬
  有如李唐之君受四方羡餘之輕侮者乎王裘服
  宜夫人嬪婦之任也今既有司裘又有縫人屨人
  等九官則皆掌衣服者也膳夫酒正之職固不可
  廢又有腊人鹽人等十有六官則皆掌飲食者也
  醫師之職固不可廢又有獸醫等五官皆醫事也
  帷幕次舎之事固不可廢而皁𨽻之所作也亦置
  五官焉凡此既不應冗濫如是且皆執技以事上
[180-26b]
  役扵人者也而以為冢宰進退百官均一四海之
  屬何也漢興經五伯七雄聖道絶滅大亂之後陳
  為相尚不肯任廷尉内史之事周公承文武之
  徳相成王為太師乃廣置宫闈猥褻衣服飲食技
  藝之官以為屬必不然矣其末則又有夏采之官
  焉專掌王崩復土者也嗚呼安得是不祥之人哉
  禮官臨大變一時行之可矣乃預置官以俟王崩
  而行其職何不祥之甚也太宰之屬六十有二考
[180-27a]
  之未有一官完善者則五卿之屬可知矣而可謂
  之經與易詩書春秋配乎
  按周禮一書先儒信者半疑者半其所以疑之者
  特不過病其官冗事多瑣碎而煩擾耳然愚嘗論
  之經制至周而詳文物至周而備有一事必有一
  官毋足怪者有如閹閽卜祝各設命官衣膳泉貨
  俱有司屬自漢以来其規模之瑣碎經制之煩宻
  亦復如此特官名不襲六典之舊耳固未見其為
[180-27b]
  行周禮而亦未見其異扵周禮也獨與百姓交渉
  之事則後世惟以簡易濶略為便而以周禮之法
  行之必至扵厲民而階亂王莽之王田市易介甫
  之青苗均輸是也後之儒者見其效騐如此扵是
  疑其為歆莽之偽書而不可行或以為無闗雎麟
  趾之意則不能行愚俱以為未然葢周禮者三代
  之法也三代之時則非直周公之聖可行雖一凡
  夫亦能行之三代而後則非直王莽之矯詐介甫
[180-28a]
  之執愎不可行而雖賢哲亦不能行其故何也葢
  三代之時寰宇悉以封建天子所治不過千里公
  侯則自百里以至五十里而卿大夫又各有世食
  禄邑分土而治家傳世守民之服食日用悉仰給
  扵公上而上之人所以治其民者不啻如祖父之
  扵其子孫家主之扵其臧獲田土則少而授老而
  收扵是乎有鄉遂之官又從而視其田業之肥瘠
  食指之衆寡而為之斟酌區畫俾之均平如上地/家七人
[180-28b]
  之類/是也貨財則盈而斂乏而散扵是乎有泉府之官
  又従而補其不足助其不給或賖或貸而俾之足
  用所以飬之者如此司徒之任則自卿大夫州長
  以至閭胥比長自遂大夫縣正以至里宰鄰長嵗
  終正嵗四時孟月皆徵召其民考其徳藝紏其過
  惡而加以勸懲司馬之任則軍有將師有帥卒有
  長四時仲月則有振旅治兵茇舎大閱之法以旗
  致民行其禁令而加以誅賞所以教之者如此上
[180-29a]
  下葢弊弊焉察察焉㡬無寧日矣然其事雖似煩
  擾而不見其為法之弊者葢以私土子人痛痒常
  相闗脉絡常相屬雖其時所謂諸侯卿大夫者未
  必皆賢然既世守其地世撫其民則自不容不視
  為一體既視為一體則姦弊無由生而良法可以世
  守矣自封建變而為郡縣為人君者宰制六合穹
  然扵其上而所以治其民者則諉之百官有司郡
  守縣令為守令者率三嵗而終更雖有龔黄之慈
[180-29b]
  良王趙之朙敏其始至也茫然如入異境積日累
  月方能諳其土俗而施以政令徃徃朞月之後其
  善政方可紀纔再朞而已及𤓰矣其有疲愞貪鄙
  之人則視其官如逆旅傳舎視其民如飛鴻土梗
  發政施令不過授成扵吏手既授成扵吏手而欲
  以周官之法行之則事煩而政必擾政擾而民必
  病教飬之恩恵未孚而追呼之苛嬈已極矣是以
  後之言善政者必曰事簡夫以周禮一書觀之成
[180-30a]
  周之制未嘗簡也自土不分胙官不世守為吏者
  不過年除嵗遷多為便文自營之計扵是國家之
  法制率以簡易為便慎無擾獄市之說治道去太
  甚之說遂為經國庇民之逺猷所以臨乎其民者
  未嘗有以飬之也苟使之自無失其飬斯可矣未
  嘗有以教之也苟使之自毋失其教斯可矣葢壤
  土既廣則志慮有所不能周長吏數易則設施有
  所不及竟扵是法立而姦生令下而詐起處以簡
[180-30b]
  靖猶或庶㡬稍渉繁夥則不勝其瀆亂矣昔子産
  聼鄭國之政其所施為者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此俱周官之法也然一年而
  輿人誦之曰孰殺子産吾其與之三年而誦之曰
  子産而死誰其嗣之按鄭國土地褊小其在後世
  則一郡耳夫以子産之賢智而當一郡守之任其
  精神必足以周知情偽其念慮必足以洞究得失
  決不至如後世承流宣化者之以茍且従事也而
[180-31a]
  周制在當時亦未至盡隳但未能悉復先王之舊
  耳然稍欲更張則亦未能遽當扵人心必俟磨以
  嵗月然後昔之謗讟者轉而為謳歌耳况賢不及
  子産所涖不止一郡且生乎千載之後先王之制
  久廢而其遺書僅存乃不察時宜不恤人言而必
  欲行之乎王介甫是也介甫所行變常而為青
  苗諉曰此周官泉府之法也當時諸賢極力争之
  蘇長公之言曰青苗雖云不許抑配然其間願請
[180-31b]
  之户必皆孤貧不濟之人家若自有贏餘何至與
  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之餘則
  均之鄰保蘇少公之言曰出納之際吏縁為姦法
  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非理費用及其納
  錢雖富民不免違限受責如此則鞭笞必用而州
  縣多事矣是皆言官與民賖貸之非便也葢常平
  者糴糶之法也青苗者賖貸之法也糴糶之法以
  錢與粟兩相交易似未嘗有以利民而以官法行
[180-32a]
  之則反為簡便賖貸之法捐錢以予民而以時計
  息取之似實有以濟民而以官法行之則反為繁
  擾然糴糶之說始扵魏文侯常平之法始扵漢宣
  帝三代之時未嘗有此而賖貸之法則周官泉府
  明言之豈周公經制顧不為其簡易者而欲為其
  繁擾者乎謂周禮為不可信之書則左氏傳言鄭
  饑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户一鍾宋饑司城
  子罕請扵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
[180-32b]
  貸而不書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饑人齊陳氏以
  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則春秋之時官之扵民固
  有賖貸之事也雖當時未嘗取二分之息如青苗
  之為然熈寧諸賢所言非病其取息之多也葢以
  為貧者碩貸貸與之而不能償則虧官富者不碩
  貸抑配予之而并令保任貧者代償所逋則損民
  兩無所益固不若常之交手相付聼従民便之
  為簡易兩得也然左氏所述鄭宋齊之事謂之善
[180-33a]
  政以為羙談未嘗見其有熈豐之弊何也葢鄭宋
  齊列國也其所任者罕氏樂氏陳氏則皆有世食
  禄邑與之分土而治者也介甫所宰者天下也其
  所任者六七少年使者四十餘軰與夫州縣小吏
  則皆干進徇時之徒也然非鄭宋齊之大夫盡賢
  而介甫之黨盡不肖也葢累世之私土子人者與
  民情常親親則利病可以周知故法雖繁而亦足
  以利民暫焉之承流宣化者與民情常踈疎則情
[180-33b]
  偽不能洞究故法雖簡而猶懼其病民也以青苗
  賖貸一事觀之則知周禮所載凡法制之瑣碎煩
  宻者可行之扵封建之時而不可行之扵郡縣之
  後必知時適變者而後可以語通經學古之說也
 
 
 
 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