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七十三
[073-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七十三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郊社考六
  明堂
黄帝拜祀上帝於明堂或謂之/合宫其堂之制中有一殿四
面無壁以茅葢通水水圜宫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
入名昆侖
[073-1b]
  右黄帝明堂制度之説乃漢武帝時濟南人公玉
  帶所上楊氏祭禮明堂篇以其不經而削之然其
  所言茅葢通水與夫戴禮所記畧同又考工記所
  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其制大槩由質
  而趨於文由狹而趨於廣以是推之黄帝時無明
  堂則已茍有之則一殿無壁葢以茅正太古儉朴
  之制又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謬誕者多假
  設黄帝之事以售其説如所謂作五城十二樓封
[073-2a]
  名山接萬靈明廷采首出銅鑄鼎之𩔖皆矯誣古
  聖張大其詞以迎合時主之侈心獨公玉帶所上
  明堂之制乃簡朴如此雖不經見然豈不可稍䂓
  千門萬户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並出於封禪求
  仙之時而例黜之也
唐虞祀五帝於五府府者聚也言五帝之/神聚而祭於此堂蒼曰靈府赤
曰文祖黄曰神記白曰明紀黑曰元矩五府之制未詳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世室者宗廟也魯廟/有世室夏度以歩令
[073-2b]
堂修十四歩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十七歩半/ 疏曰云夏度以歩者下文云三四歩明此二七是十
四歩也云令堂修十四歩者言假令以此堂云二七約/之知用歩無正文故鄭以假令言之也知堂廣十七歩
半者以南北為修十四歩四分之取十二歩益三歩為/十五歩餘二歩益半歩為二歩半添前十五歩是十七
歩半/也五室三四歩四三尺堂上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歩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廣也
木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歩其廣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四歩其廣
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東西七丈中疏曰/云五室象五行者以其宗廟制如明堂明堂之 有五
天帝五人帝五人神之坐皆法五行故知五室象五行/也揚氏曰注四室皆三歩六尺為歩三歩一丈八尺也
其廣益之以三尺為二丈一尺中央四歩二丈四尺也/其廣益之以四尺為二丈八尺合南北二室為三丈六
[073-3a]
尺及堂二丈四尺為六丈合東西二室/為四丈二尺及堂二丈八尺為七丈九階南面三三/面各二
疏曰按賈馬諸家皆以為九等階鄭不從者以周殷差/之夏人卑宫室當一尺之堂為九等階於義不可故為
旁九階也鄭知南面三階者見明堂位云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
西階之西東面北上故知南面三階也知餘三面各二/者大射禮云升自北階又雜記云升自側階奔䘮云升
自東階以此而言/四面有階可知四旁兩夾窻窻助户為明每室四户/八窻 疏曰言四旁者
五室室有四户四户之旁皆有兩/夾窻則五室二十户四十窻也白盛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
墻所以飾成宫室反/蜃常軫反堊烏路門堂三之二門堂門側之堂取數/於正堂今堂如上制
則門堂南北九歩二尺東西十一/歩四尺爾雅曰門側之堂謂之塾室三之一兩室與門/各居一分
[073-3b]
各疏曰此室則在門堂之上作之也言/ 居一分者謂兩室與門各居一分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重直龍反宫/重屋者王
正堂若大寢也其修七尋五丈六尺放夏周則其廣九/尋七丈二尺也五室各二尋崇髙也四阿若今四注屋
重屋複笮也云放方往反複音福笮側白反南疏曰雖/言放夏周經 堂修七尋則廣九尋若周言 北七筵
則東西九筵是偏放周法而言放夏者七九偏據周夏/后氏南北狹東西長亦是放之故得兼言放夏也云四
阿若今四注屋者燕禮云設洗當東霤則此四阿四霤/者也云重屋複笮也者若明堂位云複廟重檐鄭注云
重檐重承壁材也則此複/笮亦重承材故謂之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073-4a]
五室凡室二筵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髙九尺殷三尺則夏一尺矣
相參之數禹卑宫室謂此一尺之堂與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 疏曰云
其同制者謂當代三者其/制同非謂三代制同也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
中度以尋野度以歩涂度以軌周文者各因物宜為之/數室中舉謂四壁之内
中疏曰因物宜者謂室中坐時馮几堂上行禮用筵宫/ 合院之内無几無筵故用手之尋也在野論里數皆
以歩故用歩涂有三道車從中/央故用車之軌是因物所宜也廟門容大扄七个大扄/牛鼎
之扄長三尺每扄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制疏曰/知大扄十鼎之扄長二尺者此約漢禮器 度闈門
容小扄三个廟中之門曰闈門小扄膷鼎之扄長二尺/三个六尺 疏曰云廟中之門曰闈門者
[073-4b]
爾雅文此即雜記云夫人至入自闈門是也膷鼎亦牛/鼎但上牛鼎扄長三尺據正鼎而言此言膷鼎據陪鼎
三膷臐膮而説也膷/音香 冬官考工記 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負之言/背也斧
依為斧文屏風於户/牖之間於前立焉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
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
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九
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
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
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四塞世告
[073-5a]
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九采九州之牧典貢職者也正/門謂之應門方伯帥諸侯而入
牧居外而糾察之也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新君即位則來朝周禮侯服嵗一見甸服二嵗
一見男服三嵗一見采服四嵗一見衛服五嵗一見要/服六嵗一見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 明堂位
朱子曰鄭氏謂天子廟及路寢如明堂制者葢未必然/明堂位與考工記所記明堂之制度者非出於舊典亦
未敢必信也楊氏曰此章云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㓜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
於明堂註家云周公攝王位以明堂/之禮儀朝諸侯此説舛謬故削去之 孟春之月天子
居青陽左个青陽左个大/寢東堂北偏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太廟
青陽太廟東/堂當太室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右个青陽右个/東堂南偏
[073-5b]
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明堂左个大寢/南堂東偏也仲夏之月天
子居明堂太廟明堂太廟南/堂當太室也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
明堂右个南/堂西偏也中央土天子居太廟太室太廟太室/中央室也
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左个縂章左个大/寢西堂南偏仲秋之月天子
居總章太廟總章太廟西/堂堂太室也季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右个
總章右个/西堂北偏孟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左个元堂左个/北堂西偏仲冬
之月天子居元堂太廟元堂太廟北/堂當太室季冬之月天子居
元堂右个元堂右个北堂/東偏 月令
[073-6a]
  大戴禮曰明堂者古有之也淮南子言神農之世
  祀於明堂明堂有葢四方又漢武帝時有獻黄帝
  明堂圖者或始於此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三
  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葢屋茅取其潔質也上圓
  下方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韓詩
  説辟圓如璧雍以水不言圓言辟者取辟有徳不
  言辟水言雍雍和也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言四海
  之君於祭也各以其方列於水外明堂月令於明
[073-6b]
  堂之中施十二月之令赤綴户也白綴牖也綴飾
  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記用九室謂法龜文堂
  髙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九室十二
  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歩在近郊近郊三十
  里淳于登説明堂在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丙巳之地韓詩説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然三十
  里無所取也再言圓方及户牖之數亦煩重或以
  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明堂與文王之廟不同處
[073-7a]
  或説謬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
  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孝經援神契曰朱草生蓂
  莢孳嘉禾成莆生蓂莢堯時夾階而生以記朔也
  朱草可食王者慈仁則生其形無記周時徳澤洽
  和蒿茂大以為宫柱名為蒿宫也晏子春秋曰明
  堂之制下之潤濕不及也上之寒暑不入也木工
  不鏤示民知節也然或以髙為柱表其儉質也此
  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室路寢亦為此制
[073-7b]
  明堂位疏曰明堂説月令説明堂髙三丈東西九
  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四户八牖其
  宫方三百歩在近郊三十里淳于登説云明堂在
  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陽位上
  圓下方八窻四闥布政之宫故稱明堂明堂盛貎
  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古周禮孝經説明堂文王
  之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
  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葢之
[073-8a]
  以茅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昭事上帝許君謹案
  今禮古禮各以義説無明文以知之鄭駮之云戴
  禮所云雖出盛徳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似秦相吕不韋作春秋時説者葢非古制也四堂
  十二室字誤本書云九室十二堂淳于登之言取
  義於孝經援神契説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曰明堂者上圓下方八窻四闥布政之宫在國之
  陽帝者諦也象上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實在太
[073-8b]
  微在辰為巳是以登云然今漢立明堂丙巳由此
  為之如鄭此言用淳于登之説此别錄所云依考
  工記之文然先代諸儒所説不一故蔡邕明堂月
  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
  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饗功養老教學選士皆在其
  中故言取尊崇之貎則曰太廟取其正室則曰太
  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時之學則曰太學取
  其圜水則曰辟雍雖名别而實同鄭必以為各異
[073-9a]
  者袁凖正論明堂宗廟太學禮之本物也事義不
  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取詩書放
  逸之文經典相似之語推而致之考之人情失之
  逺矣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淨鬼神所居而
  使學衆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
  截耳以干鬼神非其理也茅茨采椽至質之物建
  日月乗玉路以處其中非其𩔖也夫宗廟鬼神所
  居祭天而於人鬼之室非其處也王者五門宗廟
[073-9b]
  在一門之内若射在於廟而張三侯又辟雍在内
  人物衆多殆非宗廟之中所能容也如凖之所論
  是鄭所謂不同之意
  蔡邕明堂論見辟廱門/
  陳氏禮書曰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
  夏度以歩商度以㝷周度以筵則堂漸廣矣夏言
  堂修廣而不言崇商言堂修而不言廣言四阿而
  不言室周言堂修廣崇而不言四阿其言葢皆互
[073-10a]
  備鄭康成曰夏堂崇一尺商堂廣九㝷理或然也
  月令中央太室東青陽南明堂西總章北元堂皆
  分左右个與太廟則五室十二堂矣明堂位前中
  階阼階賔階旁四門而南門之外又有應門則南
  三階東西北各二階而為九階矣考工記五/室九階葢木
  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
  土室於中央其外别之以十二堂通之以九階環
  之以四門而南門之外加以應門此明堂之大畧
[073-10b]
  也大戴禮白虎通韓嬰公玉帶淳于登桓譚鄭康
  成蔡邕之徒其論明堂多矣時淳于登以為在國
  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其説葢有所傳然也何
  則聽朔必於明堂而玉藻曰聽朔於南門之外則
  明堂在國之南可知成玉之朝諸侯四夷之君咸
  列四門之外而朝寢之間有是制乎則明堂在國
  之外可知然大戴謂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
  圓下方公玉帶謂為一殿居中覆之以茅環之以
[073-11a]
  水設之以複通之以樓鄭康成謂明堂太廟路寢
  異實同制康成以春秋書世室屋壊明堂位稱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廟武世室則以
  考工記所謂世室為廟重屋為/寢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蔡邕謂明堂太廟
  辟雍同實異名豈其然哉諸侯之廟見於公食大
  夫有東西堂東西夾而已天子路寢見於書亦東
  西房東西夾又東序西序東堂西堂而已則太廟
  路寢無五室十二堂矣謂之明堂太廟路寢異實
  同制非也宗廟居雉門之内而教學飲射於其中
[073-11b]
  則莫之容處學者於鬼神之宫享天神於人鬼之
  室則失之瀆袁凖嘗攻之矣則謂之明堂太廟辟
  雍同實異名非也彼葢以魯之太廟有天子明堂
  之飾晉之明堂有功臣登享之事乃有同實異實
  之論是不知諸侯有太廟無明堂特魯放其制晉
  放其名也四時之氣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
  藏冬為元英則青者春之色春者陽之中故春堂
  名之總者物之聚章者文之成故秋堂名之明者
[073-12a]
  萬物之相見元者萬物之復本故冬夏之堂名之
  左右之堂曰个以其介於四隅故也中之堂曰太
  廟以其大享在焉故也古者鬼神所在皆謂之廟
  書與士虞以殯宫為廟則大享在焉謂之太廟可
  也明堂之作不始於周公而武王之時有之記曰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是也不特建之於内而外之
  四嶽亦有之孟子之時齊有泰山之明堂是也荀/子
  强國篇曰雖為之築明堂於塞外而/朝諸侯使殆可也漢有奉髙明堂月令言明堂
[073-12b]
  之制則然其言四時乗異路載異旂衣異衣用異
  器則非也明堂位言朝諸侯於明堂則然其言周
  公踐天子之阼負扆而受朝則非也何則王者迎
  五氣則於東南西北之四郊禮六神則以蒼黄青
  赤白元之牲玉象四時以廵嶽順閏月以居門而
  天地之間罔不欽若則十二月之異堂聽朔不為
  過也若夫車旗之辨見於巾車司常衣冠之等見
  於弁師司服皆無四時之異禮運曰五色十二衣
[073-13a]
  旋相為質郎顗曰王者隨天自春徂夏改青服絳
  非古制也書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詩序曰周公
  既成洛邑朝諸侯乃率以祀文王葢成王宅憂周
  公位冢宰而百工總已以聽焉及既成洛邑輔成
  王以朝諸侯詩序言朝諸侯乃率以祀文王則朝
  不在廟而在明堂可知也
  朱子曰論明堂之制者非一某竊意當有九室如
  井田之制東之中為青陽太廟東之南為青陽右
[073-13b]
  个東之北為青陽左个南之中為明堂太廟南之
  東即東之南為明堂左个南之西即西之南為明
  堂右个西之中為總章太廟西之南即南之西為
  總章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為總章右个北之中
  為元堂太廟北之東即東之北為元堂右个北之
  西即西之北為元堂左个中是太廟太室凡四方
  之太廟異方所其左个右个則青陽之右个乃明
  堂之左个明堂右个乃總章之左个也總章之右
[073-14a]
  个乃元堂之左个元堂之右个乃青陽之左个也
  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季十八
  日天子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也是
   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只
  是天天只是帝却分祭何也朱子曰為壇而祭故
  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謂之帝 又
  曰明堂想只是一个三間九架屋子
[073-15a]
  楊氏曰愚按明堂者王者之堂也謂王者所居以
  出教令之堂也夫王者所居非謂王之常居也疏
  家云明堂在國之南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
  内此言雖未可以為據然其制必凛然森嚴肅然
  清淨王者朝諸侯出教令之時而後居焉而亦可
  以事天地交神明於此地而無愧焉周人祀上帝
  於明堂而以文王配之者此也説者乃以明堂為
  宗廟又為大寢又為太學則不待辨説而知其謬
[073-15b]
  矣惟考工記謂明堂五室大戴禮謂明堂九室二
  説不同前代欲建明堂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往
  往惑於二説莫知所決而遂止愚謂五室取五方
  之義也九室則五方之外而必備四隅也九室之
  制視五室為尤備然王者居明堂必順月令信如
  月令之説則為十二室可乎此又不通之論也惟
  朱子明堂圖謂青陽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東之
  南即南之東明堂之右个乃總章之左个南之西
[073-16a]
  即西之南總章之右个乃元堂之左个西之北即
  北之西元堂之右个乃青陽之左个北之東即東
  之北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時
  十八日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然也
  朱子所謂明堂想是一个三間九架屋子者指五
  方四隅凡有九室之大畧而言之也然則朱子之
  説其亦有據乎曰漢承秦後禮經無全書姑以考
  工記觀之亦粗可見考工記曰周人明堂度九尺
[073-16b]
  之筵東西九筵為八丈一尺言明堂之廣也南北
  七筵為六丈三尺言明堂之修也五室象五行之
  方位有五方則有四隅不言可知也夫有五方四
  隅則一堂之地裂而為九室矣又安得通而為一
  復有九筵之廣七筵之修乎葢明堂云者通明之
  堂也所以朝諸侯行王政者在是所以享上帝配
  祖考者在是非七筵九筵之修廣不能行也五方
  四隅亦惟辨其方正其位隨王者所居之月掌次
[073-17a]
  以帷幕幄帟為之以詔王居以順月令以奉天道
  耳亦如所謂隨其時之方位開門是也此其大畧
  也 又按齊宣王欲毁明堂孟子曰王欲行王政
  則勿毁之矣此又王者廵狩之地有明堂以朝諸
  侯行政教非在國之明堂也
  又曰按月令迎春東郊及祠髙禖注引王居明堂
  禮漢藝文志有明堂隂陽三十三篇明堂隂陽説
  五篇魏相每表采易隂陽及明堂月令奏之漢有
[073-17b]
  此書今無傳焉
  右經傳及諸儒所言明堂制度北史李謐傳載謐/著明堂制度論甚
  詳/
孝經子曰孝莫大於嚴父嚴謂敬也/尊嚴其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則周公其人也言以父配天之/禮始於周公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
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祀五方上帝
於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謂諸侯修/其職來助
祭/
[073-18a]
月令季秋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為將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
月也大饗帝疏曰大饗與帝/連文故謂祭天 詩我將祀文王於明堂
也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
時保之
  陳氏禮書曰先王之於天尊而遠之故祀於郊而
  配以祖親而近之故祀於明堂而配以父孝經曰
  孝莫大於配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
[073-18b]
  於明堂以配上帝嚴父配天矣又曰配上帝者天
  則昊天上帝也上帝則五帝與天也明堂不祀昊
  天上帝不可謂配天五帝不與不可謂配上帝以
  上帝為昊天上帝邪而周禮以旅上帝對旅四望
  言之則上帝非一帝也以明堂時祀昊天上帝邪
  而考工記明堂有五室則五室非一位也祭法曰
  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氏曰禘郊
  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其説以為坐五帝於堂上
[073-19a]
  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於庭中以武王配
  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徳謂祖宗其廟耳非謂
  配於明堂也王肅曰審如鄭説則經當言祖祀文/王不言宗祀也凡言宗者尊也周人
  既祖其廟/又宗其祀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食四郊
  也其與享明堂於經無見又况降五神於庭中降
  武王以配之豈嚴父之意哉然宗祀文王則成王
  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葢於是時成王未
  畢䘮武王未立廟故宗祀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
[073-19b]
  公其人也詩序曰豐年秋冬報則秋報者季秋之
  於明堂也冬報者冬至之於郊也先明堂而後郊
  者禮由内以及外也先嚴父而後祖者禮由親以
  及尊也明堂之祀於郊為文於廟為質故郊掃地
  藁秸而已明堂則有堂有筵郊特牲而已明堂則
  維羊維牛然郊有燔燎而明堂固有升煙漢武帝
  明堂禮畢燎於堂下古之遺制也由漢及唐或祠
  太一五帝光/武或特祀五帝光武/明帝或除五帝之坐同
[073-20a]
  稱昊天上帝晉武帝時議除明堂五帝之坐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後又復武
  帝/位或合祭天地唐武后合祭天地/於明堂中宗仍之或配以祖或配
  以羣祖漢武帝祠明堂髙皇帝對之章帝祠明堂/以光武配後又以髙祖太宗世宗中宗世
  祖顯宗配/各一太牢其服也或以衮冕東晉/武帝或以大裘梁/禮
  獻也或以一獻或以三獻梁朱异曰祀明堂改服/大裘又以貴質不應三
  獻請停三獻止於一獻/隋於雩壇行三獻禮抑又明堂之制變易不常
  與考工之説不同皆一時之制然也
  朱子曰古者祭天於圜丘掃地而行事器用陶匏
[073-20b]
  牲用犢其禮極簡聖人之意以為未足以盡其意
  之委曲故於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禮焉天即帝也
  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后稷逺矣配
  稷於郊亦所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親之也
  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配文王於明堂亦以親文
  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備矣然則郊者古禮而明
  堂者周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
  楊氏曰愚按郊祀配天明堂配上帝天與上帝一
[073-21a]
  也祀上帝祀並如郊祀然月令有大饗之文我將
  之詩有維羊維牛之語則明堂之禮為尤備故程
  子曰其禮必以宗廟之禮享之朱子亦曰祭於屋
  下而以神祇祭之葢謂此也
  又曰按周人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上帝即
  天也配帝即文王也自漢以來乃有並祭五帝之
  禮鄭康成注祭法祖文王宗武王之説差誤特甚
  至唐以來遂有三帝並侑之禮皆非古人制禮之
[073-21b]
  本意故今具載於後併列諸儒議論以明之
  祭法祖文王而宗武王注曰祭五帝五神於明堂
  曰祖宗祖宗通言爾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
  配上帝月令春曰其帝太皥其神句芒夏曰其帝
  炎帝其神祝融中央曰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曰
  其帝少昊其神蓐収冬曰其帝顓頊其神元㝠
  疏曰云祭五帝五神於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爾
  者以明堂月令五時俱有帝及神又月令季秋大
[073-22a]
  饗帝故知明堂之祭有五人神及五天帝也孝經
  云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故知於明堂也又
  郊特牲疏云五時迎氣及雩祭則以五方人帝配
  之九月大饗五帝則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以文
  王配五天帝則謂之祖以武王配五人神則謂之
  宗崔氏云皆在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
  文王文王稱祖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堂是文王
  稱宗文王既爾則武王亦有祖宗之號故云祖宗
[073-22b]
  通言
  王肅駁鄭義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徳祖宗自是
  不毁之名非謂配食於明堂者也審如鄭言則經
  當言祖祀文王於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宗者尊也
  周人既祖其廟又尊其祀孰謂祖於明堂者乎鄭
  引孝經以觧祭法而不曉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
  義㫖也
  通典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謂祀昊天上帝
[073-23a]
  先儒所釋不同若以祭五帝則以天帝皆坐明堂
  之中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五官之神坐於庭中
  以武王配之通名曰祖宗故云祖文王而宗武王
  文王為父配祭於上武王為子配祭於下如其所
  論非為通理但五神皆生為上公死為貴神生存
  之日帝王享㑹皆須升堂今死為貴神獨配於下
  屈武王之尊同下坐之義為不便意為合祭五帝
  於明堂唯有一祭月令所謂九月大享帝於明堂
[073-23b]
  也五帝及神俱坐於上以文武二祖汎配五帝及
  五神而祭之以文王配祭五帝則謂之祖以武王
  配祭五神則謂之宗明二君同配故祭法云祖文
  王而宗武王夫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所以名祭為
  祖宗者明祭之中有此二義
漢武帝元封五年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趾古時有
明堂處險不敝上欲治明堂奉髙堂未曉其制度濟南
人公玉帶上黄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
[073-24a]
壁以茅蓋通水圜宫垣為複道上有樓從南入命曰昆
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髙作明堂
汶上徐廣曰在元/封二年秋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祀太一五帝
於明堂上坐令髙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
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
下因朝諸侯王列侯受郡國計師古曰計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於明堂後每
修封其賛饗曰天増授皇帝泰元神䇿周而復始皇帝
[073-24b]
敬拜太一師古曰自此以/上賛祝者詞毋修封禪徐廣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適二年故
但祠於/明堂
天漢四年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計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髙祖於明堂以配上
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於明堂
征和四年幸泰山修封祀於明堂
平帝元始四年安漢公王莾奏立明堂辟雍
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禮五年一祫祫者毁廟與未/毁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也
[073-25a]
  致堂胡氏曰明堂辟雍靈臺雜見於孝經孟子詩
  與禮記其制作之詳不可得而聞矣後世紛紛之
  論所以起歟然以理考之先王舉事動可為憲必
  不如後世之妄作爾王者向明而治古之堂今之
  殿也孝經以為宗祀之所孟子以為王政之堂然
  則是人君之路寢猶後世大朝㑹之正衙也王者
  見羣臣覲諸侯頒朔布政皆於是焉故曰欲行王
  政則不可毁也齊何以有明堂僣也人謂宣王毁
[073-25b]
  之者俾革其僣也孟子語以勿毁者教使行王政
  也則何以用之宗祀乎文王已有廟矣以季秋享
  帝而奉文王配焉不可於七廟中獨舉大禮于一
  廟故迎主致之明堂以配帝也祭帝必於明堂者
  帝出震而宰萬物猶向明而治天下也武王即位
  追王文王周公制禮推本王功故以文王配帝而
  祀於明堂此義𩔖也是明堂之説也後世紛紛皆
  狃於劉歆世室重屋之載吕不韋青陽總章之比
[073-26a]
  是可信乎
世祖中元元年初營明堂辟雍靈臺未用事
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
五帝坐位堂上各處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
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犢帝及公卿列
侯始服冠冕衣裳玉珮絇屨以行事奏樂如南郊禮畢
登靈臺使尚書令持節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吉
日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以配五帝禮偹法物樂和八
[073-26b]
音詠祉福舞功徳其班時令敕羣后事畢升靈臺望元
氣吹時律觀物變羣僚藩輔宗室子孫衆郡奉計百蠻
貢職烏桓濊貊咸來助祭單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
斯固聖祖功徳之所致也朕以闇陋奉承大業親執圭
璧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以寧天下
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靈臺恢𢎞大道被之八極而
嗣子無成康之質羣臣無吕旦之謀盥洗進爵踧踖惟
慙素性頑鄙臨事益懼其令天下自殊死以下皆赦除
[073-27a]
之百僚師尹其勉修厥職順行時令敬若昊天以綏兆

 班固東都賦明堂詩於昭明堂明堂孔陽聖王宗祀
 穆穆煌煌上帝宴享五位時序誰其配之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各以其職猗歟緝熙允懐多福
  東京賦曰復廟重屋八逹九房薛綜注曰八逹謂
  室有八窻也堂後有九室所以異於周制也王隆
  漢官篇曰是古者清廟茅屋胡廣曰古之清廟以
[073-27b]
  茅葢屋所以示儉也今之明堂茅葢之乃加瓦其
  上不忘古也
章帝建初三年宗祀明堂禮畢登靈臺望雲物
元和二年二月幸泰山柴告岱宗進幸奉髙壬申宗祀
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禮
癸酉更告祀髙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顯宗於明堂各
一太牢
安帝延光三年東廵泰山祀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
[073-28a]
事順帝即位修奉常祀
和帝永元五年祀五帝於明堂遂登靈臺望雲物
順帝永和元年宗祀明堂登靈臺改元大赦
漢安元年正月宗祀明堂大赦改元
 靈帝初黄門朱瑀等隂於明堂中禱皇天曰竇氏無
 道請皇天輔帝誅之既殺武等詔太官給塞具塞報/祀也
 賽通/用
 東漢制明堂及靈臺令各一人掌守明堂靈臺掌候
[073-28b]
 日月星氣皆屬太史東漢明堂制上圓下方法天/地
 窻四閨法八風/四時九室十二座法九州/十二月三十六户七十
 二牖法三十六旬/七十二候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宗祀文帝於明堂以配上
帝祝稱天子臣某齊王亦行其禮
晉武帝太始元年二月丁丑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
上帝又議明堂宜除五帝坐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
而已
[073-29a]
 晉明堂裴頠議立只為一殿
十年十月詔復明堂五帝位
 晉初以文帝配後復以宣帝尋復還以文帝配其餘
 無所變革是則郊與明堂同配異配參差不同矣摯
 虞議以為漢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新禮五帝即
 上帝帝即天也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按仲尼
 稱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周
 禮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四望非地則上帝非天
[073-29b]
 斷可識矣郊丘之祀掃地而祭牲用繭栗器用陶匏
 事反其始故配以逺祖明堂之祭備物以薦玉牲並
 陳籩豆成列禮同人理故配以近考郊堂兆位居然
 異體牲牢品物質文殊趣且祖考同配非謂尊嚴之
 美三日再祀非謂不黷之義其非一神亦足明矣昔
 在上古生為明王沒則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農配
 火少昊配金顓頊配水黄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
 神同兆之於四郊報之以明堂祀天大裘而冕祀五
[073-30a]
 帝亦如之或以為五精之帝佐天育物者也前代相
 因莫之或廢晉初始從異議庚午詔書明堂及南郊
 除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禮奉而用之前太醫令韓
 楊上書宜如舊祀五帝太康十年詔已施用宜定新
 禮明堂及郊祀五帝如舊議詔從之江左以後未遑
 脩建
 晉傅元製天地郊明堂夕牲歌一 天地郊明堂降
 神歌一 明堂饗神歌一
[073-30b]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正月後辛祀明堂車服之儀
率遵漢制出以法駕服以衮冕時孫耆之議郊以祀天/故配之以后稷明堂祀
帝故配之以文王由斯言之郊為皇天之位明堂為上/帝之廟故徐邈以配之為言必有神主郊為天壇則明
堂非文廟矣時議帝親奉今親祀北郊明年/正月上辛祀昊天次辛祀后土後辛祀明堂
宋孝武大明五年依漢汶上儀設五帝位太祖文帝對
饗祭皇天上帝鼎俎彛簋一依太廟禮堂制但作大殿
屋十二間無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文飾雕畫而巳時/有
司奏伏尋明堂辟雍制無定文自漢暨晉莫之能辨周/書云清廟明堂路寢同制鄭元注禮義生於斯諸儒又
[073-31a]
云明堂在國之陽丙巳之地三里之内晉侍中裴頠以/爲尊祖配天其義明著廟宇之制理據未分直可為殿
以崇嚴祀其餘雜碎一皆除之裴頠所奏竊謂可安國/學之南地實丙巳其墻宇規範宜擬則太廟唯十有二
間以應一/周之數
齊髙帝建元元年祭五帝之神於明堂有功徳之君配
明堂制五室時從王/儉議
明帝崇昌元年有司奏以武帝配國子助教謝曇濟議/按祭法禘郊祖宗並
列嚴祀鄭元注義亦據兼享宜祖宗兩配文武䨇祀左/僕射王晏議若用鄭元祖宗通稱則生有功徳沒垂尊
稱歴代配帝何止於二今殷薦上帝/元屬武帝百代不毁其文廟乎詔可
[073-31b]
梁祀五帝於明堂服大裘冕罇以瓦爼豆以純漆牲以
特牛餚膳凖二郊若水土之品蔬菜之屬宜以薦郊所
無者從省除五配五帝行禮自東階升先春郊帝為始
止一獻清酒停三獻及灌事儀曹郎朱异議祀明堂改/服大裘又以貴質不應二
獻禮云朝踐用太罇鄭元云太罇瓦也有虞氏瓦罇此/皆是宗廟猶以質素况在明堂理不容象罇也郊祀貴
質器用陶匏宗廟貴文誠宜雕爼明堂之禮於郊為文/比廟為質請改器用純漆庶合文質之衷舊儀鬯灌求
神初獻清酒次醽終醁禮畢太祝取俎上祭肉當御前/以授俎五帝天神不可求之於地二郊主祭無授肉之
禮請停三獻灌鬯及授俎之法止於一獻清酒舊用太/牢按郊用繭栗詩云祀文王於明堂有維羊維牛良由
[073-32a]
周監二代其義貴文明堂方郊未為極質故特用三牲/今斟酌百王義存通典蔬菜之薦雖符周禮而牲牢之
用宜遵夏殷請自今/明堂牲用特牛從之其堂制十二年毁宋太極殿以其
材構明堂十二間皆凖太廟以中央六間安六天座悉
南向東來第一青帝五帝依次而列又五人帝配饗在
阼階東上北向大殿後為小殿五間以為五佐室焉帝/曰
明堂之祭五帝則是總義在郊之祭五帝則是别義宗/祀所配復應有室若専配一室則義非配五若皆配五
則成五位以理而言明堂無室朱异以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右个聼朔之禮既在明堂今若無室則於義或
闕帝又曰鄭元義聼朔必在明堂此則人神混淆莊敬/道廢春秋左氏傳云介居二大國之間此云左右个者
[073-32b]
謂祀帝堂南又有小室亦號明堂分為三處聼朔既有/三處則有左右之義在宫之内明堂之外人神有别差
無相干其議是非莫定初尚未改十二年太常丞虞瞬/復引周禮明堂九尺之筵以為髙下修廣之數堂崇一
筵故階髙九尺漢家制度猶遵此禮/於是毁宋太極殿為明堂十二間
 梁明堂送神諴雅一曲四言 明堂徧歌五帝登歌
 五曲四言
陳祀昊天上帝五帝於明堂牲以太牢粢盛六飯鉶羮
蔬備薦焉武帝以徳帝配文帝以武帝配堂制殿屋十
二間中央六間依前代安六座四方帝各依其方黄帝
[073-33a]
居坤維而配享坐依梁法
後魏文帝太和十三年四月經始明堂改營太廟遷洛
之後宣武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議者或云五室或
云九室至明帝神龜中復議之元乂執政遂營九室值
代亂不成宗配之禮迄無所設
北齊採周官考工記為五室
後周採漢三輔黄圖為九室並竟不成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議立明堂繁役不就終隋代季秋
[073-33b]
祀五方上帝於雩壇上其用幣各依其方人帝各在天
帝之左太祖在太昊南西向五官在庭各依其方牲用
犢十二皇帝太尉司農行三獻禮於青帝及太祖自餘
有司助奠五官位於堂下行一獻禮有燎其省牲進熟
如南郊禮時禮部尚書牛𢎞定議造明堂將作大匠宇/文愷依月令様重檐複屋五房四逹丈尺規
矩皆有凖慿帝命有司規兆方欲崇建又命詳定諸儒/爭論莫之能決煬帝大業年中愷又奏之以他役繁興
遂/寢
唐髙祖武徳初定令每嵗季秋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以
[073-34a]
元帝配五人帝五官並從祀迄於貞觀之末竟未議立
明堂季秋大享則於圜丘行事
  新唐書禮樂志明堂自漢以來諸儒之論不一至
  於莫知所從則一切臨時増損而不能合古然推
  其本㫖要於布政交神於王者尊嚴之居而已其
  制作何必與古同然為之者至於無所據依乃引
  天地四時風氣乾坤五行數象之𩔖以為倣象而
  衆説亦不克成隋無明堂而季秋大享常寓雩壇
[073-34b]
  唐髙祖太宗時寓於圜丘貞觀中禮部尚書豆盧
  寛等議從昆侖道上層以祭天下層以布政而太
  子中允孔穎逹以為非穎逹大畧謂六藝羣書皆/訓基上曰堂樓上曰觀未
  聞重樓之上而有明堂又明堂法天聖王示儉今/若飛樓架道浮閣凌空不合古言又古者敬重大
  事與祭相似是以朝覲祭祀並在於廟若樓上祭/祖樓下視朝閣道升樓路便窄隘乗輦則接神不
  敬歩陟則勞勤聖躬侍衛在旁/百司供奉求之經誥全無此理侍中魏徴請為五
  室重屋上圓下方上以祭天下以布政謂前世儒
  者所言雖異而以為如此者多同至於髙下廣狹
[073-35a]
  丈尺之制可以因事制宜也祕書監顔師古曰周
  書叙明堂有應門雉門之制以此知為王者之常
  居爾其青陽總章元堂太廟左右个皆路寢之名
  也文王居明堂之篇帶弓韣禮髙禖九門磔禳國
  有酒以合三族推其事皆與月令合則皆在路寢
  也大戴禮曰在近郊又曰文王之廟也此奚足信
  哉且門有臯庫豈知施於郊野謂宜近在宫中徴
  及師古皆當時名儒其論止於如此
[073-35b]
髙宗永徽二年奉太宗配祀明堂有司遂請以髙祖配
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
顯慶元年詔以髙祖配圜丘太宗配明堂
 太尉長孫無忌等議曰宗祀明堂必配天帝而伏義
 五代本配五郊參之明堂自縁從祀今以太宗作配
 理有未安伏見永徽二年追奉太宗以遵嚴配當時
 髙祖先在明堂禮司致惑竟未遷祀乃以太宗降配
 五人帝雖復亦在明堂不得對越天帝謹按孝經孝
[073-36a]
 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昔者周公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又尋歴代禮儀
 且無父子同配明堂之義唯祭法云周人禘嚳而郊
 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元注曰禘郊宗祖謂祭祀以
 配食也禘謂祭昊天於圜丘郊謂祭上帝於南郊祖
 宗謂祭五帝五神於明堂也尋鄭此注乃以宗祖合
 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連祍配祠良為謬矣故
 王肅駁之臣謹上考殷周下洎貞觀並無一代兩帝
[073-36b]
 同配於明堂伏惟髙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
 州創制改物體元居正為國始祖抑有舊章太宗文
 武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黷拯率土之塗炭布大造
 於生靈請准詔書宗祀於明堂以配上帝從之
乾封初詔明堂仍祭五方上帝依鄭元義
 儀鳳二年太常少卿韋萬碩奏曰明堂大饗凖古禮
 鄭元義祀五天帝王肅義祀五行帝貞觀禮依鄭義
 祀五帝顯慶以來新修禮祀昊天上帝奉乾封二年
[073-37a]
 敕祀五帝又奉制兼祀昊天上帝又奉上元三年三
 月敕五祀行用已久並依貞觀年禮為定又奉去年
 敕並依周禮行事今用樂須定所祀之神未審依定
 何禮臣以去年十二月錄奏至今未奉進止所以樂
 章不定上及宰臣並不能㫁乃詔尚書省召學者更
 參議之事仍不定自此明堂大饗兼用貞觀顯慶二
 禮禮司益無慿凖
髙宗改元總章分萬年縣置明堂縣示欲必立之而議
[073-37b]
者紛然或以為五室或以為九室帝依兩議以帟幕為
之與公卿臨觀而議益不一乃下詔率意班其制度至
取象黄琮上設鴟尾其言益不經而明堂卒不能立
 上内出九室様更令有司損益之有司奏言内様堂
 基三重每基階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髙一尺中
 基方三百尺髙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髙一丈二
 尺上基象黄琮為八角四面安十二階請從内様為
 定基髙下仍請凖周制髙九尺其方共作司約凖百
[073-38a]
 四十八尺中基下基望並不用又内様室各方三筵
 開四闥八窻屋圓楣徑二百九十一尺按季秋大饗
 五帝各在一室商量不便請依兩漢季秋合饗總於
 太室若四時迎氣之祀則各於其方之室其安置九
 室之制増損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
 丈其四隅之室謂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當太室
 四面青陽明堂總章元堂等室各長六丈以應太室
 濶二丈四尺以應左右房室間並通巷各廣一文八
[073-38b]
 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總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
 䇿屋圓楣檐或為未允請據鄭元盧植等説以前梁
 為楣其徑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䇿圓楣之下所施
 圓柱旁出九宫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紀柱外餘基
 共作司約凖面别各餘一丈一尺内様室别四闥八
 窻檢與古合請依為定其户仍在外設而不開内様
 外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間柱根以上至梁
 髙三丈梁已上至屋峻起計髙八十一尺上圓下方
[073-39a]
 飛檐應規請依内様為定其葢屋形制仍望據考工
 記改為四阿并依禮加重檐凖太廟安鴟尾堂四向
 五色請依周禮白盛為便其四向各隨方色請施四
 垣及四門辟雍按大戴禮及前代説辟雍多無水廣
 内徑之數蔡邕云水廣二十四丈四周於外三輔黄
 圖云水廣四周與蔡邕不異仍云水外周堤又張衡
 東京賦稱造舟為梁禮記明堂陰陽錄水左旋以象
 天商量水廣二十四丈恐傷於濶今請減為二十四
[073-39b]
 歩垣外量取周足仍依故事造舟為梁其外周以圓
 堤并取陰陽水行左旋之制殿垣按三輔黄圖殿垣
 四周方在水内髙不蔽日殿門去殿七十二歩准今
 行事陳設猶恐窄小其方垣四門去堂歩數請凖太
 廟南門去廟基遠近為制仍立四門八觀依太廟門
 别各安三門施元閫四角造三重巍闕自後羣儒分
 競各執異議九室五室俱有依慿上令所司於觀徳
 殿前依兩議張設上觀之謂公卿曰明堂之制自古
[073-40a]
 有之議者不同所以未造今令張設兩議公等以何
 者為宜工部尚書閻立徳奏曰兩議不同俱有典故
 九室自暗五室自明取舍之宜斷在聖慮上亦以五
 室為便後以制度/未定而止
 
 
 
 
[073-40b]
 
 
 
 
 
 
 
 文獻通考巻七十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