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四十四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四十四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學校考五
  祠祭褒贈先聖先師録後/
仁宗景祐元年詔釋奠用登歌
  陳暘樂書曰成周之制大胥春入學釋菜合舞秋
  頒學合聲故禮記文王世子凡釋奠必有合也有
[044-1b]
  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又曰釋奠於先聖
  先師先老終之遂發咏焉登歌清廟下管象舞大
  武而已月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葢學校
  之於天下禮樂之所自出小有釋菜而以食為主
  大有釋奠而以飲為主其習舞與聲而大合六代
  之樂一也北齊天子講畢以太牢釋奠孔子配以
  顔囘設軒架之樂六佾之舞唐開元中釋奠文宣
  王始用宮架之樂然孔子人臣也用軒架足以為
[044-2a]
  禮用宮架則過矣宮架天子之制四面皆縣鐘磬/備六律六呂如宮室之有牆故
  謂之宮架軒架諸侯之制三面縣去中吕蕤賔林/鍾缺其一面如軒車之有藩故謂軒架圖見樂書
  聖朝春秋上丁釋奠於東序上戊釋奠於西序並
  設登歌之樂不用軒架而用判架判架只東西兩/面縣而已南北
  皆缺又去黄鍾/大呂應鍾也抑又不施於堂下而施於堂上於
  其庭又不設舞焉是有歌奏而無舞非古人習舞
  合樂之意釐而正之以廣禮樂之敎於天下實聖
  朝急務也
[044-2b]
皇祐三年詔兗州仙源縣自國朝以來世以孔氏子孫
知縣事使奉承廟祀近嵗廢而不行非所以尊先聖也
今後宜復以孔氏子弟充選
至和二年詔封孔子後為衍聖公
 集賢殿學士劉敞言據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祖無
 擇奏伏見至聖文宣王四十七代孫孔宗愿襲封文
 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已賜諡矣臣竊觀前史孔子之
 後襲封者衆在漢魏則曰褒成褒聖宗聖在晉宋亦
[044-3a]
 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及隋封以鄒
 國唐初曰褒聖或為君或為侯為公為大夫使奉祭
 祀唯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為褒
 成君至唐開元二十七年追諡為文宣王又以其後
 為文宣公是皆以祖之羙諡而加後嗣生而諡之不
 經甚矣欲乞明詔有司詳求古訓或封以小國或取
 尊儒褒聖之義别定羙號加於封爵著於令式使千
 古之下無以加於我朝之盛典也奉聖㫖送兩制詳
[044-3b]
 議臣等謹按漢元帝初元元年以師孔霸為關内侯
 食邑八百戸號褒成君而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祀元
 帝下詔曰其令師褒成君關内侯霸以所食八百户
 祀孔子及霸卒子福嗣福卒子房嗣房卒子莽嗣皆
 稱褒成君至平帝元始元年始更以二千户封莽為
 褒成侯而追諡孔子曰褒成宣尼公以此觀之則褒
 成者國也宣尼者諡也公爵者爵也褒成宣尼公猶
 曰河間獻王云耳葢推宣尼以為褒成祖非用褒成
[044-4a]
 以為宣尼諡也唐世不深察此義而以褒成為夫子
 之諡因疑霸等號封褒皆襲其祖之舊耳故遂封夫
 子文宣王而爵其後文宣公考校本末甚失事理先
 帝既封泰山親祠闕里又加文宣以至聖之號則人
 倫之極致盛德之顯名盡在此矣尤非其子孫臣庶
 所宜襲處而稱之者也臣等以為無擇議是可用其
 文宣王四十七代孫孔宗愿伏乞改賜爵名若褒成
 奉聖之比上足以尊顯先聖有不可階之勢下不失
[044-4b]
 優孔氏使得守繼世之業改唐之失法漢之舊傳曰
 必也正名又曰正稽古立事可以永年此之謂也
英宗治平元年詔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縣其襲封人
如無親屬在鄉里令常任近便官不得逺去家廟
 京東提刑王綱乞慎重長民之官故有是詔
神宗熙寧八年判國子監常秩等言本監宣聖神像舊
用冕服九旒七十二賢二十一先儒並用朝服檢會唐
開元中尊孔子為文宣王内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之
[044-5a]
詳此則孔子之冕宜用天子之制十二旒孔子既用冕
旒則七十二賢二十一先儒各依本爵用冕服今來所
修殿屋已成見裝飾塑像欲乞改正下太常禮院詳定
禮院檢會國朝文宣王廟自建隆三年詔廟門凖儀制
令立㦸十六枝用正一品之禮太中祥符二年賜曲阜
縣文宣王廟桓圭一從上公之制冕九旒服九章按衣
服今王爵之服春秋釋奠則用中祠皆今朝之制也其
兗國公顏子等皆以本朝郡國縣封爵緣古今禮制不
[044-5b]
一難以追用周之冕服宜如舊制依官品衣服令文宣
王冕用九旒顔子已下各依郡國縣公侯伯正一品至
正四品冠服制度庶合禮令從之
元豐六年吏部尚書曾孝寛言孟軻有廟在鄒未加爵
命詔封鄒國公
七年禮部言乞以鄒國公同顔子配食宣聖茍况揚雄
韓愈並從祀於左邱明等二十二賢之間從之封荀况
蘭陵伯揚雄成都伯韓愈昌黎伯頒行天下學廟塑像
[044-6a]
春秋釋奠行禮
  容齊洪氏隨筆曰自唐以來相傳以孔門高弟顔
  淵至子夏為十哲故坐祀於廟堂上其後升顔子
  配享則進曾子於堂居子夏之次以補其闕然顔
  子之父路曾子之父㸃乃在廡下從祀之列子處
  父上神靈有知何以自安所謂子雖齊聖不先父
  食正謂是也又孟子配食與顔子並而其師子思
  子思之師曾子亦在下此兩者於禮於義實為未
[044-6b]
  然特相承既久莫之敢議耳
  相臺岳氏愧郯録曰蘇文忠公軾集私試策問曰
  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長短簠簋之髙下適與人
  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於上而列器皿於地使
  鬼神不享則不可知若其享之則是俯伏匍匐而
  就也珂按今世國學郡縣學禮殿坐像皆正席南
  向顔孟而下列侍所措設與前不殊私竊疑之慶
  元己未朱文公熹始作白鹿禮殿塑像説其文曰
[044-7a]
  古人之坐者兩膝著地因反其蹠而坐於其上正
  如今之胡跪者其為肅拜則又拱兩手而下之至
  地也其為頓首則又以頭頓手上也其為稽首則
  又卻其手而以頭著地亦如今之禮拜者皆因跪
  而益致其恭也故儀禮曰坐取爵曰坐爵禮記曰
  坐而遷之曰一坐再至曰武坐輊右軒左老子曰
  坐進此道之𩔖凡言坐者皆謂跪也漢文帝與賈
  生語不覺膝之前於席管寧坐不箕股榻當膝處
[044-7b]
  皆穿皆其明驗然記又云授立不跪授坐不立莊
  子又云跪坐而進之則跪與坐又自有少異處疑
  跪有危義故兩膝著地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
  兩膝著地以尻著蹠而稍安者為坐也又詩云不
  遑啓居而傳以啓為跪爾雅以妥為安而跪以為
  安定之坐夫以啓對居而訓啓為跪則居之為坐
  可見以妥為安定之坐則跪之為危坐亦可知盖
  兩事相似但一危一安為小不同耳至於拜之為
[044-8a]
  禮亦無所考但杜子春説太祝九拜處解竒拜皆
  當齊屈兩膝如今之禮拜明矣凡此三事書傳皆
  無明文亦不知其自何時而變而今人有不察也
  頃年屬錢子言作白鹿禮殿欲據開元禮不為塑
  像而臨祭設位子言不以為然而必以塑像為問
  予既略考禮如前之云又記少時聞之先人云嘗
  至鄭州謁列子祠見其塑像席地而坐則亦并以
  告之以為必不得已而塑像則當放此以免於蘇
[044-8b]
  子俯伏匍匐之譏子言又不謂然會予亦辭浙東
  之節遂不能强然至今以為恨也其後乃聞成都
  府學有漢時禮殿諸像皆席地而跪坐文翁猶是
  當時琢石所為尤足據信不知蘇公蜀人何以不
  見而云爾也及楊方子直入蜀帥幕府因使訪焉
  則果如所聞者且為寫放文翁石像為土偶以來
  而塑手不精或者猶意其或為加趺也去年又屬
  蜀漕楊玉休子羙今乃并得先聖先師三像木刻
[044-9a]
  精巧視其坐後兩蹠隱然見於帷裳之下然後審
  其所以坐者果為跪而亡疑也惜乎白鹿塑像之
  時不得此證以曉子言使東南學者未得復見古
  人之像以革千載之謬為之喟然太息姑記本末
  寫寄洞學諸生使書而揭之廟門之左以俟來考
  焉又注其下曰老子云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
  坐進此道盖坐即跪也進猶獻也言以重寳厚禮
  與人不如跪而告之以此道也今説者乃以為坐
[044-9b]
  禪之意誤也然後古意遺像粲然可考而知珂按
  符子曰太公涓釣於隐溪跽而隠崖不餌而釣仰
  咏俯吟暮則釋竿其膝所處石皆若臼其跗觸崕
  若路此尤足以驗前説或謂國朝景靈宮設塑之
  制亦坐於椅所不當輕議珂竊以為原廟用時王
  之禮裀席器皿皆與今同則其為像反不當以泥
  古矣珂在朝時以攝奉常丞奉祠太廟得立阼階
  見室中之用亦不以髙几葢古今器服各適其宜
[044-10a]
  以便於事是亦求神之義也
哲宗元祐元年朝議大夫孔宗翰辭司農少卿請依家
世例知兗州以奉孔子祀從之宗翰又言孔子後襲封
疏爵本為侍祠今乃兼領他官不在故郡請自今不使
襲封之人更兼他職終身使在鄉里事下禮部太常寺
禮官議欲依所請釐定典禮命官以司其用度立學以
訓其子孫襲封者專主祠事增賜田百頃供祭祀之餘
許均贍族人其差墓户並如舊法賜書置敎授一員敎
[044-10b]
諭其家子孫鄉鄰或願從學者聼改衍聖公為奉聖公
及刪定家祭冕服等制度頒賜詔可
六年帝幸太學行釋奠禮一獻再拜
元符元年吏部言請下兗州於孔子家衆議承襲之人
不必子繼所貴留意祖廟敦睦族人從之
徽宗崇寧元年詔追封孔鯉為泗水侯孔伋為沂水侯
三年太常寺言國朝祀儀諸壇祠祭正位居中南面配
位在正位之東南西面若兩位亦為一列以北為上其
[044-11a]
從祀之位又在其後今國子監顔子孟子配享之位即
與閔子騫等從祀之位同作一列雖坐次少出而在文
宣王帳座之後於配食之禮未正請改正顔子而下從
享位次為圖頒示天下從之
 紹熙間項安世為越州教授告先師文曰常平使者
 朱熹為安世言開元禮先聖東向先師南向故三獻
 官皆西向則稽古尚右也今祀典正位南向配位西
 向三獻官猶西向則兼而用之也獨此府廟學有司
[044-11b]
 以私意復古使配位皆東向此古者先聖之位也拂
 今之法戾古之義先師其不妥於此也安世用惕然
 不敢寧處謹擇日奉安先師於西向故位不敢不告
 惟先師鑒之
六月詔以王安石配享孔子廟設位於鄒國公之次仍
令國子監圖其像頒之天下
大觀元年大司成强淵言考禮經士始入學釋菜請自
今每嵗貢士始入辟雍並以元日釋菜於先聖從之
[044-12a]
二年詔躋子思從祀
四年詔先聖廟用㦸二十四文宣王執鎮圭並如王者
之制
議禮局言文宣王自開元追諡之初則内出王者衮冕
之服以衣之樂用宮架其禮制盖嘗增崇矣國朝會要
國子監神像舊用冕九旒服九章而不載其更易之端
崇寧四年八月詔從國子司業蔣静之請改用冕十二
旒服九章而又圖繪頒之天下郡邑其執圭立㦸乞並
[044-12b]
從王者制度又言弟子公夏首后處公肩定顔祖鄔單
罕父黒秦商原抗樂欬亷絜從祀文宣王考之史記皆
有其名唐開元禮亦載祀典乞皆贈侯爵使與祭享從

九月十二日詔公夏首封鉅平侯后處膠東侯公肩定
梁父侯顔祖富陽侯鄔單聊城侯罕父黒祁鄉侯秦商
馮翊侯原抗樂平侯樂欬建城侯廉絜胙城侯
政和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奉詔孔子高弟子所
[044-13a]
封侯爵與宣聖名同失弟子尊師之禮今乞以瑕邱侯
曾參改封為武城侯宛邱侯顓孫師為潁川侯龔邱侯
南宮縚為汶陽侯楚邱侯司馬耕為雒陽侯頓邱侯琴
張為陽平侯瑕邱伯左邱明為中都伯龔邱伯穀梁赤
為雒陵伯楚邱伯戴聖為考城伯從之
政和三年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王雱為臨川伯從祀
五年太常寺言兗州鄒學孟子廟詔以樂正子配享公
孫丑以下從祀皆擬定其封爵樂正子克利國侯公孫
[044-13b]
丑壽光伯萬章博興伯浩不害東河伯孟仲子新泰伯
陳臻蓬萊伯充虞昌樂伯屋廬連奉符伯徐辟僊源伯
陳代沂水伯彭更雷澤伯公都子平陰伯咸邱䝉須城
伯髙子泗水伯桃應膠水伯盆城括萊陽伯季孫豐城
伯子叔承陽伯從之
欽宗靖康元年右諌議大夫楊時言王安石學術之謬
乞追奪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詔王安石依鄭康成例從

[044-14a]
髙宗紹興八年詔衢州於係官田内撥賜五頃賜主奉
先聖祠事襲封衍聖公孔玠以孔氏渡江子孫隔絶林
廟故賜田以奉先聖烝嘗也
十三年上幸學止輦大成殿内外入幄羣臣班列於庭
上出幄升東階跪上香執爵三祭酒再拜如常儀詳見/幸學
門/
二十四年以文宣王五十代孫搢補右承奉郎襲封衍
聖公奉祠事
[044-14b]
孝宗淳熙四年幸太學如紹興之儀
光宗紹熙四年以文宣王五十一代孫孔文逺為承奉
郎襲封衍聖公
 唐開元禮
  皇太子釋奠於孔宣父
   齋戒
皇太子散齋三日於别殿致齋二日於正殿前致齋一
日典設郎設皇太子幄座於正殿東序及室内俱西向
[044-15a]
又張帷於楹前下殿若無室/張帷為之致齋之日質明諸衛率各
勒所部屯門列仗如常晝刻上水一刻左庻子版奏請
中嚴近仗就陳於閤外通事舍人引宮臣文武七品以
上袴褶陪位如式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諸侍臣並
結佩俱詣閤奉迎左庶子版請外辦上水三刻皇太子
服通天冠絳紗袍結佩以出侍御如常皇太子即座西
向坐侍臣夾侍如常一刻頃左庻子前跪奏稱左庻子
臣某言請降就齋室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座入室
[044-15b]
文武侍臣各還本司直衛者如常典謁引陪位者以次
出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致齋二日散齋皆於正寢致/齋二日於本司一
日於享所其無本/司者皆於享所近侍之官應從升者及從享羣官監
官學官諸學生等各於本司及學館俱清齋一宿並如
别儀國學及齊太公廟將享官司先申享日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致齋
二日如别儀無皇/太子散齋以下儀
   陳設
前享三日典設郎設皇太子便次於廟東西向又設便
[044-16a]
次於學堂之後隨地之宜守宮設文武侍臣次各於便
次之後文左武右設諸次享官於齋坊之内從享之官
於廟東門之外隨地之宜國學設獻官以下次於/齋坊太公儀同國學前享
二日太樂令設軒懸之樂於廟庭東方西方磬簴起北
鐘簴次之磬簴起西鐘簴次之設三鏄鐘於編懸之間
各依辰位樹路鼓於北懸之間道之左右植建鼔於三
隅置柷敔於懸内柷在左敔在右設歌鐘歌磬於廟堂
之上前楹間北向磬簴在西鐘簴在東其匏竹者立於
[044-16b]
堂下階間重行北向相對為首此懸皆展/而懸之諸工人各位
於懸後右校掃除内外又為瘞埳於院内堂之壬地方
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自設軒懸以下國/學太公儀並同前享一日奉禮
設皇太子位於東陛東南西向國學三獻設位於東門/之内道北執事則道南
西向北上太/公儀同國學又設望瘞位於廟堂東北當埋埳西向望/瘞
與國學同太/公儀並同設亞獻終獻位於皇太子東西執事者各
位於後俱重行西向北上國學無亞獻以/下儀太公並同設御史位於
廟堂之下西南東向令史陪其後設奉禮位於樂懸東
[044-17a]
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又設奉禮贊者位於埋
埳東北南面東上設協律郎位於廟堂上前楹之間近
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北向自御史位以下/與國學同太公
儀同/國學設從享官七品以上位國學則館官位太/公儀設廟官位於樂懸
之東當執事西南向監官學官位於樂懸之西當宫官
東向國學則設學官位於懸西當館/官東向太公廟設廟官位同設學生位於宫官
監官學官之後俱重行北上國學學生位於學官館官/後有觀者於南門内道左
右相對為首/太公無學生設門外位為亞獻終獻位於東門之外道
[044-17b]
南執事位於後每等異位俱北向西上國學設三獻門/外位如常儀太
公儀與/國學同監官學官位於獻官東南國學則館官學官/位太公儀廟官位
享宫官位於學官之東俱重行北面以西為上設酒罇
之位於廟堂之上先聖犧罇二象罇二山罍二在前楹
間北向先師犧罇二象罇二山罍二在先聖酒罇之東
俱西上罇皆加勺羃有坫以置爵其先師之/爵同置於一坫太公及留侯同上設洗於東
階東南亞獻之洗又於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
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罇罍篚羃者各位於罇罍篚羃之
[044-18a]
後設幣篚二各於罇坫之所典設郎設皇太子座於學
堂之上東壁下西向監司設講榻於北壁下南向又設
執讀者座於前楹間當講榻北向守宫設太傅少傅座
於皇太子西北南面東上若有令詹事以下座則設座/於皇太子西南北向東上
侍講者座於執讀西北執如意者一人/立於侍講之西三館學官非侍
講者座於侍講者之西皆北面東上若有上臺三品以
上觀講者設座於侍講之北南面東上設論議座於講
榻之前近南北面設脱履席於西階之南東向掌儀設
[044-18b]
版位宫官七位以上東階東南西向北上執經侍講等
於西階西南監官及學官非侍講者於侍講者之後若
有上臺三品以上觀講者位於執經之北少退重行皆
東面北上學生分位於宫官學官之後皆重行北上又
設掌儀位於宮官西北贊者二人在南俱西向國學無/設皇太
子座下/至此儀晡後郊社令率齋郎以罇坫罍洗篚羃入設於
升東者/自東階謁者引祭酒司業設厨視濯溉凡導引者每/一曲一逡廵
太公儀引三/獻視濯溉贊引引御史詣厨省饌具司業以下每事/訖各還齋所
[044-19a]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率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
豆取毛血置於饌所遂烹牲其牲用太牢二正座及先/師首爼皆升右胖十一體
左邱明以干折分餘體/升之國學太公並同未明五刻郊社令帥其屬及廟
司各服其服升設先聖神座於座上西楹間東向國學/設神
座於廟室内西楹間/東向太子儀拂神幄設先師神座於先聖神座東北南
向西上若前堂不容則又於/室外之東東向南上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
太公儀無先聖/神座以下至此
   出宫國學無此/儀太公同
[044-19b]
前出宫二日本司宣攝内外各供其職守宫設從享宫
官次於東宫朝堂如常其日未明所司依鹵簿陳設於
重明之門外奉禮設從享宫官位於東宫朝堂如常文
武宫臣七品以上依時刻俱集於次各服公服諸衛率
各勒所屬陳設如式左庶子版奏請中嚴典謁引宫臣
各就位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左庶子負/璽如式俱詣閤奉迎
僕進軺車於西閤外南向若須乘輦則/聼臨時進止内率一人執刀
立於車前北向中允一人在侍臣之前贊者二人在中
[044-20a]
允之前左庻子版請外辦僕奮衣而出正立執轡皇太
子著具服逺遊冠乗輿以出左右侍衛如常式内率前
執轡皇太子升車僕立授綏左庶子以下夾侍如常儀
中允進當車前跪奏稱請發引俛伏興退復位凡中允/奏請皆
當車前跪奏稱具官/臣某言訖俛伏興車動中允與贊者夾引以出内率
夾車而趨出重明門至侍臣上馬所中允奏稱請車權
停令侍臣上馬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中允退稱
侍臣上馬贊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庻子以下夾侍
[044-20b]
於車前贊者在供奉宫人内侍臣上馬畢中允奏稱請
令車右升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中允退復位内
率升訖中允奏稱請發引退復位皇太子車動太傅乗
車訓導少傅乗車訓從出延喜門不鳴鼓吹從享宫臣
乗馬陪從如常儀
   饋享
享日未明三刻諸享官各服祭服諸陪祭之官皆公服
學生青衿服郊社令良醖令各率其屬入實罇罍及幣
[044-21a]
犧罇實以醴齊象罇實以盎齊山罍實以清酒齊加明/水酒加元酒各實於上罇其幣以帛各長一丈八尺
太官令帥其屬實諸籩豆簠簋等未明二刻奉禮帥贊
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罇罍
篚羃者入自東門當階間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贊者承傳凡奉禮有辭/贊者皆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執罇
罍篚羃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詣東階升堂行掃
除於上令史祝史行掃除於下訖引降還齋所奉禮以
下次還齋所國學掃除於下訖引就位謁者引享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學生就門内位太公儀無
[044-21b]
學生位餘/同國學皇太子將至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及從享學
官等俱就門外位學生皆入就門内位皇太子至廟門
外廻車南向内率降立於車右左庶子進當車前跪奏
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車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車
乗輿之便次侍衛如常郊社令以祝版進皇太子署訖
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於坫國學無皇太子將至以/下至此儀太公並同
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引享宫官就門外位奉禮帥贊者
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以下入就位國學無謁者以/下儀太公同
[044-22a]
常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間武舞立
於懸南道西其升堂坐者皆脱/履於下降納如常謁者引祭酒入就位立
定奉禮曰再拜祭酒再拜再拜訖謁者引祭酒詣東階
升堂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還本位初祭酒
行樂懸謁者贊引各引祭官及陪祭之官次入就位國/學
則謁者引司業/太公儀引亞獻皇太子停便次半刻頃率更令於便次
門外東向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出便次侍衛如常
儀率更令引太子至廟東門中允進笏皇太子執笏近
[044-22b]
侍者從入如常儀皇太子至版位西向立毎立定率更/令進立於左
率更令前啓再拜退復位皇太子再拜奉禮曰衆官再
拜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率更令前啓有
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國學初司業行掃除訖謁者贊/引各引享官以下學官以上次
入就位立定奉禮曰衆官再拜衆官及學生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謁者進祭酒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
復位無停便次以下儀太公儀亞獻/掃除訖位至入拜訖謁者白初獻協律郎跪俛伏舉
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以/興奠物則奠訖俛伏而後興鼓柷奏永和之樂以姑
洗之均自後堂下接神/之樂皆奏姑洗作文舞之舞樂舞三成偃麾戞
[044-23a]
敔樂止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戞敔而後止率更令前啓再拜
退復位皇太子再拜國學無率更下至/再拜太公儀並同奉禮曰衆官再
拜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太祝各跪取幣於篚立於罇
所率更令引皇太子永和之樂作皇太子每行皆作永/和之樂國學引祭酒
升東階無樂下放此太/公廟謁者引初獻官皇太子自東階升左庶子以下
及左右侍衛量人從升以下皆/如之皇太子升堂進先聖神
座前西向立樂止太祝以幣授左庶子左庶子奉幣北
向進皇太子搢笏授幣每受物搢笏奠/訖執笏俛伏興登歌作肅和之
[044-23b]
樂以南呂之均率更令引皇太子進西面跪奠於先聖
神座前俛伏興率更令引皇太子少退西向再拜訖率
更令引皇太子進先師首座前北向立又太祝以幣授
左庶子左庶子奉幣西向進皇太子受幣率更令引皇
太子進北向跪奠於先師首座俛伏興率更令引皇太
子少退北向再拜登歌止率更令引皇太子樂作皇太
子降自東階還版位西向立樂止初羣官拜訖各奉毛
血之豆立東門外於登歌止祝史奉毛血升自東階太
[044-24a]
祝迎取於階上進奠於先聖及先師首座前太祝與祝
史退立於罇所初皇太子既奠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
奉饌陳於東門之外初皇太子既至位樂止太官令引
饌入爼初入門奏雍和之樂自後酌獻皆/奏雍和之樂饌至階樂止
祝史各進跪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階以出饌升太祝迎
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籩豆葢羃先徹乃升簋/簠既奠却其葢於下設訖
太官令以下降復位太祝還罇所率更令引皇太子詣
罍洗樂作皇太子至罍洗樂止左庶子跪取盥沃水
[044-24b]
又左庶子跪取盤盥承水皇太子盥手中允跪取巾於
篚興進皇太子帨手訖中允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於
篚興進皇太子受爵左庶子酌罍水又左庶子奉盤皇
太子洗爵中允又授巾皆如初皇太子拭爵訖左庶子
奠盤中允受巾奠於篚皆如常率更令引皇太子樂
作皇太子升自東階樂止詣先聖酒罇所執罇者舉羃
左庶子贊酌醴齊訖樂作率更令引皇太子進先聖神
座前西向跪奠爵俛伏興率更令引皇太子少退西向
[044-25a]
立樂止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
某年嵗次月朔日子皇太子某國學云開元神武皇帝/謹遣祭酒某封姓名下
同太公儀云謹/遣某官某封敢昭告於先聖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
縱誕降生知經緯禮樂闡揚文敎餘烈遺風千載是仰
俾兹末學依仁游藝謹以制幣牲齊粢盛庶品祗奉舊
章式陳明薦以先師顔子等配座尚饗訖興太公祝云/爰定六韜
載成七徳功業昭著生靈攸仰俾兹/末學克奉舊章至以張留侯等配皇太子再拜初讀
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罇所皇太子
[044-25b]
拜訖樂止率更令引皇太子詣先師酒罇所執罇者舉
羃左庶子取爵於坫進太子受爵左庶子贊酌醴齊樂
作率更令引皇太子進先師首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
興率更令引皇太子少退北向立樂止皇太子既奠首/座爵餘座皆齋
郎助奠引相次而畢其亞/獻終獻齋郎助奠亦如之太祝持版進於先師神座之
左西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嵗次月朔日子皇太子某
敢昭告於先師顔子等七十二賢爰以仲春仲秋率遵
故實敬修釋奠於先聖孔宣父惟子等或服膺聖敎徳
[044-26a]
冠四科或光闡儒風貽範千載謹以制幣牲齊粢盛庶
品式陳明薦從祀配神尚饗訖興齊太公配座張留侯/等祝云惟子等宣揚
武敎光贊韜鈐大濟/生靈貽範千載云云皇太子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
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罇所皇太子拜訖樂止率更
令引皇太子詣東序西向作樂太祝各以爵酌上罇福
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左庶子左庶子奉爵北向
進皇太子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太祝各帥齋
郎進爼太祝跪減先聖及先師神座前三牲胙肉皆取/前脚
[044-26b]
第二/骨加於爼又以籩豆取稷黍飯興以胙肉各共置一
爼上又以飯共置一籩太祝以飯籩授左庶子左庶子
奉飯北向進皇太子受以授左右太祝又以爼授左庶
子左庶子以次奉進皇太子每受以授左右訖皇太子
跪取爵遂飲卒爵左庶子進受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
復於坫皇太子俛伏興再拜樂止率更令引皇太子樂
作皇太子降自東階還版位西向立樂止文舞出鼔柷
作舒和之樂出訖戞敔樂止武舞入鼔柷作舒和之樂
[044-27a]
立定戞敔樂止初皇太子將復位謁者引國子祭酒國/學
謁者引司業下放/此太公同引亞獻詣罍洗盥水洗爵訖謁者引祭酒升
自東階詣先聖酒罇所執罇者舉羃祭酒酌盎齊訖武
舞作謁者引祭酒進先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謁者
引祭酒少退西向再拜謁者引祭酒詣先師酒罇所取
爵於坫執罇者舉羃祭酒酌盎齊謁者引祭酒進先師
首座前北向跪奠爵興謁者引祭酒詣東序西向立太
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祭酒之
[044-27b]
左北向立祭酒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
爵復於坫祭酒興再拜謁者引祭酒降復位初祭酒獻
將畢謁者引司業國學謁者引博士下/放此太公儀引終獻詣罍洗訖升酌
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訖謁者引司業降復位武舞止
太祝等各進跪徹豆興還罇所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奉禮曰
賜胙贊者唱衆官各拜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已飲福/者不拜
永和之樂作率更令前啓再拜退復位皇太子再拜國/學
無率更令至再拜/太公儀同國學奉禮曰衆官再拜在位者及學生皆
[044-28a]
再拜樂一成止率更令前啓請就望瘞位率更令引皇
太子就望瘞位西向立國學謁者引祭酒/太公儀引初獻奉禮帥贊者
轉就瘞埳東北向初在位者將拜太祝各執篚神座前
跪以篚取幣降自西階詣瘞埳以幣置於埳訖奉禮曰
可瘞埳東西廂各四人寘土半埳率更令前啓禮畢國/學
太公儀進初/獻之左白云率更令引皇太子出門還便次樂作國學/謁者
遂引祭酒出無率更/下至樂作太公儀同皇太子出門樂止中允進受笏侍
衛如常儀國學無皇太子出/門等儀太公儀同謁者贊引各引亞獻以下
[044-28b]
以次出初自禮畢奉禮率贊者還本位贊引引御史太
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
拜訖贊引引出學生以次出其祝版燎於齋坊
  諸州釋奠於孔宣父縣釋奠附/
前享三日刺史縣則縣令/下放此散齋於别寢二日致齋於廳
事一日亞獻以下應享之官散齋二日各於正寢致齋
一日於享所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若刺史上佐有/故並以次差攝博士有故取参軍以上攝
縣丞為亞獻及簿尉通為終獻縣令有故並/以次差充當縣闕則差比縣及州官替充其日助敎
[044-29a]
及諸學生皆清齋於學館一宿前享二日本司掃除内
外又為瘞埳於院内堂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階
本司設刺史以下次於門外隨地之宜前享一日晡後
本司帥其屬守門本司設三獻位於東階東南每等異
位俱西靣設掌事位於三獻東南西面北上設望瘞位
於堂上之東北當瘞埳西向設助敎位縣學官位/下放此於西
階西南掌事學生位於助敎之後俱東面北上設贊唱
者位於三獻西南西面北上又設贊唱位於瘞埳東北
[044-29b]
南向東上設三獻門外位於道東每等異位俱西面掌
事位於終獻之後北上祭器之數與祭社同掌事者以
罇坫升設於堂上前楹間北向先聖之罇在西先師之
罇在東俱西上皆加勺羃先聖爵一配座爵四各置於
坫設幣篚於罇所設洗直東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
東加勺羃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於篚加羃執罇
罍洗篚者各位於罇罍洗之後享日未明烹牲於厨夙
興掌饌者實祭器其實與/祭社同本司帥掌事者設先聖神座
[044-30a]
於堂上西楹間東向設先師神座於先聖神座東北南
向席皆以莞質明諸享官各服祭服助敎儒服學生青
衿服本司帥掌事者入實罇罍及幣每座罇二一實元/酒為上一實醴齊
次之禮神之幣用/帛各長丈八尺祝版各置於坫贊唱者先入就位祝
二人與執罇罍篚者入立於庭重行北面西上立定贊
唱者再拜以下皆再拜執罇罍篚者各就位祝升自東
階行掃除訖降自東階各還齋所刺史將至贊禮者引
享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助敎學生並入就門内位刺史
[044-30b]
至参軍事引次之縣令贊禮者/引下放此贊唱者先入就位祝入
升自東階各立於罇後刺史停於次少頃服祭服出次
参軍事引刺史入就位西向立参軍事退位立於左贊
禮者引享官以下次入就位凡導引者每/曲一逡廵立定贊唱者
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参軍事少進刺史之左北面
白請行事退復位祝俱跪取幣於篚興各立於罇所凡/取
物者皆跪伏取以興奠/則奠就俛伏而後興本司帥執饌者奉饌陳於門外
參軍事引刺史升自東階進先聖神座前西向立祝以
[044-31a]
幣北向授刺史受幣参軍事引刺史進西向跪奠於先
聖神座前北向立又祝以幣西向授刺史受幣参軍事
引刺史進北向跪奠於先師神座興少退北向再拜参
軍事引刺史降復位本司引饌入升自東階祝迎引於
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籩豆葢羃先徹乃升簠簋既奠却/其葢於下籩居右豆居左簠簋居
其間羊豕二俎横而/重於右腊特陳於右設訖本司與執饌者降出祝還罇
所参軍事引刺史詣罍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
承水刺史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帨手訖
[044-31b]
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刺史受爵執罍
者酌水刺史洗爵執篚者又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拭
爵訖受巾跪奠於篚奉槃者跪奠盤興参軍事引刺史
升自東階詣先聖酒罇所執罇者舉羃刺史酌醴齊参
軍事引刺史詣先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
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靣跪讀祝文曰維某年嵗
次月朔日子刺史縣令下/放此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先聖孔
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縱誕降生知經緯禮樂闡揚文敎
[044-32a]
餘烈遺風千載是仰俾兹末學依仁㳺藝謹以制幣牲
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師顏子配尚饗
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罇所刺史拜
訖參軍事引刺史詣先師酒罇所取爵於坫執罇者舉
羃刺史酌醴齊参軍事引刺史詣先師神座前北向跪
奠爵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西向跪讀
祝文曰敢昭告於先師顔子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實
敬修釋奠於先師顔子惟子庶幾具體徳冠四科服道
[044-32b]
聖門實臻壼奥謹以制幣牲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從
祀配神尚饗祝興刺史再拜訖参軍事引祝進跪奠版
於神座興還罇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東序西
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一爵進刺
史之左北靣立刺史再拜受爵跪酒啐酒奠爵俛伏興
祝各帥執饌者進俎跪減先師神座前胙肉各取前脚/第二骨
共置一俎上又以籩取稷黍飯共置一籩祝興先以飯
進刺史受以授執饌者刺史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
[044-33a]
爵復於坫刺史興再拜参軍事引刺史降復位初刺史
獻將畢贊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飲福如
刺史之儀唯不讀祝文/亦不受胙訖降復位初獻畢贊禮者引終
獻詣罍洗盥手升獻如亞獻之儀訖復位自此下至燔/祝版如祭社
儀唯祝取幣/降西階為異
  侯國通祀儀禮州縣釋奠至聖文宣王儀
   時日
州縣以春秋二仲上丁釋奠 至聖文宣王前一月檢
[044-33b]
舉關所屬排辦新潭本增云釋奠前期行事執事官集/肄儀祝習讀祭文及視幣贊者分引行
事於學之/講堂訖退
   齋戒
前釋奠五日應行事官執事官散齋三日治事如故宿
於正寢不弔䘮問疾作樂判書刑殺文書決罰罪人及
與穢惡致齋二日一日於㕔事其一日質明赴祠所宿
齋唯釋奠事得行其餘悉禁獻官各以州縣長吏闕以/次官
充/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新潭本增云其陪位/諸學生皆齋於學館
[044-34a]
   陳設
前釋奠三日有司設行事執事官次於廟門外隨地之
今定此日/再滌祭器前二日有司牽牲詣祠所前一日掃除廟
之内外設登歌之樂於殿上稍南北向應頒樂州/府則設釋奠
日丑前五刻執事者陳幣篚各於神位之左幣以白絹/長一丈八
尺/祝版各於神位之右置於坫祝版長尺二寸廣八/寸梓楸或栢為之
設祭器掌饌者實之每位各左十籩為三行以右為上
第一行乾在前乾棗形鹽魚鱐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實乾桃次之第三行蔆在前芡㮚次之右十
[044-34b]
豆為三行以右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魚醢兎醢
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兎醢次之俎二一在籩前實以羊腥七體兩/髀兩肩兩脅并脊
兩髀在兩端兩肩/兩脅次之脊在中一在豆前實以豕腥七/體其載如羊又俎六在豆
右為三重以北為上第一重一實以羊腥腸胃肺離肺/一在上端肫肺三次之腸三胃三
又次之一實以豕腥膚九横載第二重一實以羊熟腸/胃肺一實以豕熟膚其載如腥第三重一實以羊熟十
一體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横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皆二骨以並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
在中一實以豕熟十一體其/載如羊皆羊在左豕在右簠二簋二在籩豆外二俎
間簠在左簋在右簠實以稻梁梁在稻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設犧罇四象
[044-35a]
罇四為二重在殿上東南隅北向西上配位即於正/位酌罇之東
罇在前皆有坫加勺羃為酌罇犧罇一實明水為上罇/餘實汎齊初獻酌之象
罇一實明水為上罇餘/實醴齊亞終獻酌之又設太罇二山罇二在神位前
太罇一實汎齊山罇一實/醴齊各以一罇實明水著罇二犧罇二象罇二壺罇
著罇一實盎齊犧罇一實醍齊象罇一實汎齊各以/一罇實明水壺罇三實元酒三實三酒明水元酒皆
在上五齊三酒/皆以本處酒充在殿下皆北向西上加羃五齊三酒皆
設而不酌又設諸從神祀位祭器每位各左二籩㮚在/前鹿
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俎一在籩豆間實以羊/豕腥肉簠一在
[044-35b]
籩前實以/稷簋一在豆前實以/黍爵一在籩豆之前兩廡各
設象罇二實以/法酒有司設燭於神位前洗二於東階之東
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
篚則又實/以爵加坫執罍篚者位於其後設揖位於廟南門外初
獻在西東向亞終獻及祝在東西向北上祝位/稍却又設三
獻官席位於殿下東階東南西向北上分獻官位其後
祝位二於庭中稍北學生位於庭中北向西上設初獻
飲福位於東序西向又設祝位於殿上前楹間西向開
[044-36a]
瘞坎於廟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
位於瘞坎之南三獻官在南北向西上祝在東西向
   省饌
前釋奠一日釋奠官帥其屬常服閲饌物視牲充腯詣
厨視滌溉訖各還齋所晡後掌廟者掃除廟之内外
   行事
釋奠日丑前五刻行事仲春用丑時七/刻仲秋用丑時一刻行事執事官各
入就次掌饌者帥其屬實饌具畢贊禮者引初獻常服/凡行事執
[044-36b]
事官皆贊/禮者引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㸃視陳設訖退就
次各服其服學生先入就位贊禮/者引三獻官詣廟南門外
揖位立定新潭本注云據士相見禮主人揖入門右賓/奉贄入門左疏曰凡門出以西為右以東為
左入則以東為右以西為左故儀禮十七篇主人出入/門皆由闑東賓出入皆由闑西此不易之論也今釋奠
儀設揖位於廟門之外初獻位於闑西東靣亞終獻/立於闑東西面誤也當以儀禮賓西主東之位為正
禮者贊揖次引祝入殿下席位西向立贊者對立於三
獻之前少定贊請行事凝安之樂作三成止贊唱者曰
再拜初獻以下皆再拜贊者引祝升殿就位贊者引初
[044-37a]
獻詣盥洗位同安之樂作初獻升降行止/皆作同安之樂至位北向立
執罍者酌水初獻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升詣 至聖文
宣王神位前北向立樂止明安之樂作搢笏跪祝立於
神位之左西向搢笏跪執事以幣授祝祝奉幣授初獻
祝執笏興詣 兖國公神位前北向立初獻受幣奠訖
執笏俛伏興再拜次詣 郕國公 沂國公今咸淳三/年升配郕
國公沂國公位在兖國公/下合增入亞獻終獻放此 鄒國公神位前東向奠幣
並如上儀樂止祝復位初獻降階樂作復位樂止少頃
[044-37b]
贊者引初獻再詣盥洗位樂作至位北向立搢笏盥手
帨手執笏次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
事者按王氏/凡三執笏升殿詣 至聖文宣王酌罇所南向
立樂止成安之樂作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跪
執爵執罇者舉羃執事者酌犧罇之汎齊初獻以爵授
執事者興執笏詣 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搢笏
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
伏興樂止次引祝詣神位前東向直視捧版/在左右搢笏跪讀
[044-38a]
祝文讀訖執笏興先詣 配位前南向立初獻再拜成
安之樂作次詣 兖國公 郕國公 沂國公 鄒國
公神位前東向酌獻讀祝並如初儀俱復位初獻降階
樂作復位樂止贊者引亞獻詣盥洗爵洗位升詣酌罇
所立已上儀節及/樂並同初獻酌象罇之醴齊亞獻以爵授執事者
執笏詣神位前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
再拜次詣 兖國公 郕國公 沂國公 鄒國公神
位前並如上儀降復位樂止贊者引終獻詣洗升殿酌
[044-38b]
獻並如亞獻之儀降復位終獻將升次引分獻官詣洗
盥手帨手分獻殿内及兩廡諸神位朱文公云獻十哲/者由東階升獻兩
廡者由兩/廡之階升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再拜
分獻訖俱復位贊者引初獻升階詣東序西向立執事
者以爵酌正配位福酒合置於一爵持爵詣初獻之左
北向立初獻再拜搢笏跪受爵祭酒啐酒奠爵執饌者
以俎進減正配位胙肉合置一俎按王氏胙俎各/减正脊横脊又以
豆取黍稷飯合置一豆先以飯授初獻初獻受訖以授
[044-39a]
執饌者又以俎授初獻初獻受爵飲卒爵執事者受虚
爵復於坫初獻執笏俛伏興再拜降復位贊禮者曰執
事者各復位贊唱者曰賜胙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受
胙者/不拜贊禮者引初獻以下就望瘞位執事者取幣祝版
寘於瘞坎贊禮者曰可瘞寘土半坎初獻以下詣南門
外揖位立定贊禮者贊曰揖禮畢退有司監徹禮饌闔
戸以降乃退
  朱子曰夫子像設置於椅上已不是又後置在臺
[044-39b]
  座上到春秋釋奠却乃陳簠簋籩豆於地是甚義
  理某幾番説要塑宣聖坐於地上如設席模樣祭
  時却自席地此有甚不可處每說與人却道差異
  不知如何某記在南康欲於學中整頓宣聖不能
  得後説與交代云云宣聖本不當設像春秋祭時
  只設主祭可也今不可行只得設像坐於地方始
  是禮 又曰孔子居中顔孟當列東坐西向七十
  二人先是排東廡三十六人了却方自西頭排起
[044-40a]
  當初如此自升曾子於殿上下面趲一位次序都
  亂了此言漳州未知他處如何 又云某經歴諸
  處州縣學都無一个合禮序 釋奠散齋因云陳
  膚仲以書問釋奠之儀今學中儀乃禮院所頒多
  參差不可用如唐開元禮却好開寳禮只是全錄
  開元禮易去其帝號耳若政和五禮則甚錯今釋
  奠有伯魚而無子思又十哲亦皆参差仲弓反在
  上且如紹興中作七十二子贊只據唐爵號不知
[044-40b]
  後來已經加封矣近嘗申明之 又曰謁先聖拈
  香不是古禮拜進將捻香不當叩首只直上捻香
  了却出笏叩首而降拜
  朱子滄洲精舍釋菜儀前期獻官以下皆盛服今/用
  深衣/涼衫掌儀設神座用席先聖南向配位西向從祀
  位東西向設祝版於先聖位之右設香爐香案香
  合於堂中設祭器於神座前每位各左一籩今用/漆盤
  實以/脯果右一豆今用漆盤/實以笋菜設犧罇一於堂上東南隅
[044-41a]
  今以瓦/罇代加以勺羃設燭四於堂中二於東西從祀
  位之前設洗二於東階之東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卓一於洗
  東卓上箱二巾東/爵西設獻官位於堂下北面分奠者
  二人次之諸生又次之皆北向西上及期獻官以
  下序立於東廊下掌儀帥執事者升堂實酒饌贊
  者一人引獻官升堂㸃閲降就堂下位分奠官及
  諸生各就位贊者一人離位少前再拜訖進立於
  主人之右西向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掌儀祝司
[044-41b]
  罇者皆升掌儀立於東序西向祝立於阼階上西
  向司罇者立於罇南北向贊引獻官詣盥洗之南
  北向立盥手帨手升焚香再拜降再詣盥帨如初
  詣爵洗南北向立洗爵以授贊升詣罇所西向立
  贊以爵授獻官司罇舉羃酌酒獻官以爵授贊俱
  詣先聖前獻官北向跪贊跪授爵獻官執爵三祭
  奠爵於籩之間俛伏興少立祝詣獻官之左東向
  跪讀祝訖興復位獻官再拜次詣盥洗爵如初洗
[044-42a]
  諸配位爵訖贊者以盤兼捧升酌詣配位如初儀
  但不讀祝獻官復位當獻官詣配位酌獻時贊者
  二人各引分奠官分行東西從祀禮盥洗以下並
  如配位之儀東先/西後分奠訖復位在位者皆再拜退
   獻贊/者 分奠二人贊者/二人 祝 掌儀者 司罇
 
 
 
[044-42b]
 
 
 
 
 
 
 
 文獻通考卷四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