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三十一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三十一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選舉考四
  舉士
仁宗天聖二年賜舉人宋郊葉清臣鄭戬以下及諸科
凡四百八十餘人及第出身有差先是上封事者言經
學未究經㫖乞於本科問䇿一道對者紕繆上以執經
[031-1b]
肄業不善為文特命取其所長用廣仕路並不黜落國
朝以策擢高第者自清臣始郊與弟祁俱以詞賦得名
時奏祁第一太后不欲弟先兄乃擢郊第一祁第十
 時天下登第者不數年輒赫然顯貴取士之路可謂
 盛矣雖耄鈍之士數詘於試後多收入仕版謂之特
 奏名至或因循不學欲積舉以應令乃詔曰學猶殖
 也不殖將落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朕慮天下之士
 或有遺也既已臨軒較得失而憂其屢不中科則衰
[031-2a]
 邁而無所成退不能返其里閭而進不得預於禄仕
 故常數之外特為之甄采而狃於寛㤙遂隳素業頹
 弛茍簡寖以成風甚可耻也自今宜篤進厥學無習
 僥倖焉
景祐初詔曰鄉學之士益蕃而取人路狹使孤寒棲遲
或老而不得進朕甚閔之其令南省就試進士諸科十
取其二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
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
[031-2b]
毋輒黜皆以名聞自此率以為常
  石林葉氏曰唐禮部試詩賦題不皆有所出或自
  以意為之故舉子皆得進問題意謂之上請本朝
  既増殿試天子親御殿進士猶循禮部故事景祐
  中稍厭其煩瀆始詔御藥院具試題書經史所出
  模印給之遂罷上請之制
  王氏揮麈録曰韓忠獻億/景祐中参仁宗政事天
  下稱為長者四子仲文綜/子華絳/持國維/玉汝縝/
[031-3a]
  俱禮部奏名忠獻啓上曰臣子叨陛下科第雖非
  有司觀望然臣既備位政府豈當受而有之天下
  将以為由臣致此臣雖不足道使聖明之政人或
  議之非臣所安也臣敎子既已有成又何必昭示
  四方以為榮觀哉乞盡免殿試唱第幸甚誠懇再
  三上嘉歎而允所請忠獻既薨仲文子華玉汝相
  繼再中甲科獨持國曰吾前已奏名矣當遵家君
  之言何必布之遠方邪不復更就有司之求故文
[031-3b]
  潞公薦持國疏云曽預南宫髙薦自後不出仕宦
  其後仲文知制誥子華玉汝皆登宰席持國賜出
  身至門下侍郎為本朝之甲族云
  按嘉祐二年御試方令禮部所奏進士俱免黜落
  知以前盖有過省而殿試不中者矣故韓忠獻諸
  子仲文子華玉汝必再中甲科而後可以言登第
  若嘉祐二年以後則凡預禮部正奏名皆為有出
  身之人矣
[031-4a]
四年賈昌朝言有親戚事本州及或為發解官及侍父
祖遠宦距本州二千里宜敇轉運司選官𩔖試以十率
之取三人詔近臣議而丁度等謂舊制限十月二十五
日上名於省幾二千里而赴試或有不及願寛其期一
月聽如昌朝説由是諸路始有别頭試其年詔開封府
國子監及别頭試封彌謄錄如禮部
寶元中李淑侍經筵帝訪以進士詩賦策論先後俾以
故事對淑退而上奏曰唐調露二年劉思立為考功員
[031-4b]
外郎以進士止試策滅裂不盡其學請帖經以觀其學
試雜文以觀其才自此沿以為常至永隆二年進士試
雜文二篇通文律者始試策天寶十一載進士試一大
經能通者試文賦又通而後試策五條皆通為中第建中
二年趙贊請試以時務策五篇箴論表贊各一篇以代
詩賦太和三年試帖經畧問大義取精通者次試論議
各一篇八年禮部試以帖經口義次試策五篇問經義
者三問時務者二厥後變易遂以詩賦為第一塲論第
[031-5a]
二塲策第三塲帖經第四塲今陛下欲求理道而不以
雕篆為貴得取士之實矣然考官以所試分考不能通
加評校而毎塲輒退落士之中否特繫於幸不幸願約
舊制先策次論次賦及詩次帖經墨義而敇有司併試
四塲通較工拙毋以一塲得失為去留詔有司議稍施
行焉
 慶歴四年臣僚上言改更貢舉進士所試詩賦策論
 先後詔下兩制詳議知諫院歐陽脩言凡貢舉舊法
[031-5b]
 若二千人就試常額不過選五百人毎年到省就試/及取人之數大
 約不/過此是於詩賦策論六千卷中毎一人/三卷選五百人而
 日限又廹使考試之官殆廢寢食疲心竭慮因勞致
 昏故雖有公心而所選多濫此舊法之弊也今臣所
 請者寛其日限而先試以策而考之擇其文辭鄙惡
 者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㫖不知故實畧而不對
 所問者限以事件若干以上誤引事跡者亦限件數
 雖能成文而理識乖誕者雜犯舊格不考式者凡此
[031-6a]
 七等之人先去之計於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
 者次試以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
 留而試詩賦者不過千人矣於千人而選五百則少
 而易考不至勞昏考而精當則盡善矣縱使考之不
 精亦選者不至大濫葢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經
 策論去之矣策論逐塲旋考則卷子不多考官不至
 勞昏去留必不誤比及詩賦皆是已經策論粗有學
 問理識不至乖誕之人縱使詩賦不工亦可以中選
[031-6b]
 矣如此可使童年新學全不曉事之人無由而進此
 臣所謂變法必須隨塲去留然後可革舊弊者也其
 外州解送到且當博採祗可盡/令試策要在南省精選若省
 榜奏人至精則殿試易為考矣故臣但言南省之法
 此其大槩也其髙下之等仍乞細加詳定大槩當以
 策論為先
  按詩賦不過工浮詞論策可以驗實學此正理也
  今觀歐公所陳欲先考論策後考詩賦盖欲以論
[031-7a]
  策驗其能否而以詩賦定其優劣是以粗淺視論
  策而以精深視詩賦矣盖塲屋之文論策則蹈襲
  套括故汗漫難慿詩賦則拘以聲病對偶故工拙
  易見其有奥學雄文能以論策自見者十無一二
  而紛紛鵠袍之士固有頭塲號為精工而論策一
  無可採者盖自慶歴以來塲屋之弊已如此不特
  後來為然也故歐公之言欲先試論策擇其十分
  亂道者先澄汰之不特使之稍務實學且使司衡
[031-7b]
  鑑者所考少則易精又既工論策則不患其不長
  於詩賦縱詩賦不工而所取亦不害為博古通經
  之士矣
  又按祖宗以來試進士皆以詩賦論各一首除制
  科外未嘗試策天聖間晏元獻公請依唐明經試
  策而不從寶元中李淑請并詩賦策論四塲通考
  詔有司施行不知試策實始於何年當考
 知制誥富弼言國家沿隋唐設進士科自咸平景徳
[031-8a]
 以來為法尤密踰於前代而得人之道或有未至夫
 省試有三長殿試有三短主文衡者四五人皆一時
 詞學之臣而又選館閣才臣數人以助考較復有監
 守巡察糊名謄録上下相警不容毫釐之私一長也
 引試凡三日詩賦可以見詞藝論策可以觀才識四
 方之士得以盡其所藴二長也貢院凡兩月餘研䆒
 差次可以窮功悉力三長也殿試考官濫取而不擇
 一短也一日試詩賦論三篇不能盡人之才二短也
[031-8b]
 考校不過十日不暇研䆒差次三短也若曰禮部放
 榜則權歸有司臨軒唱第則恩出主上則是忘取士
 之本而務收恩之末也且歴代取士悉委有司獨後
 漢文吏課牋奏副之端門亦未聞天子親試也至唐
 武后載初之年始有殿試此何足法哉必慮恩歸有
 司則宜使禮部次髙下以奏而引諸殿庭唱名賜第
 則與殿試無所異矣遂詔罷殿試而議者多言其輕
 上恩隳故事旋復殿試如舊
[031-9a]
 上命侍臣條奏急務參知政事范仲淹等奏列十事
 其三請精貢舉欲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詔近臣
 議於是翰林學士宋祁等合奏言今敎不本於學校
 士不察於鄉里則不能覈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者
 專於記誦則不足盡人材臣等參考衆説擇其便於
 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敎之於學校則學者修飾
 矣先策論則文詞者留心於治亂矣簡程式則宏博
 者得以馳騁矣問大義則執經者不專於記誦矣乃
[031-9b]
 詔州縣立學本道使者選屬部為敎授不足則取於
 鄉里宿學之有道業者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
 賦舊嘗充賦者百日而止試於州者令相保任有匿
 服犯刑虧行冒名等禁三塲先策次論次詩賦通考
 為去取而罷帖經墨義士通經術願對大義者試十
 道可為永式初保寧軍推官胡瑗敎授湖州科條纎
 悉備具諸生信愛如其子弟至是下湖州取其法著
 為學令是冬詔罷日限以余靖言廣學舍所以待有
[031-10a]
 志之士去日限所以寛食貧之人或者謂仲淹既去
 而執政意皆異故有是詔
 時言初令不便者甚衆以為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
 汗漫難知祖宗以來莫之有改得人常多乃詔一依
 舊條
嘉祐二年親試舉人凡進士與殿試者始皆免黜落
 時進士益相習為竒僻鈎章棘句寖失渾淳歐陽脩
 知貢舉尤以為患痛裁抑之仍嚴禁挾書者既而試
[031-10b]
 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澆薄之士侯修晨朝羣聚
 詆斥之街司邏卒不能止至為祭歐陽修文投其家
 卒不能求其主名置於法然自是文體亦少變
 時上書者言四年一貢舉四方士子客京師以待試
 者恒六七千人一有喧噪其徒衆多勢莫之禁且中
 下之士往往廢學數年才學之士不幸有故一不應
 詔沉淪十數年或累舉滯留遂至困窮老且死者甚
 衆以此毁行冒法干進者不可勝數宜間歲一貢舉
[031-11a]
 中分舊數而薦之王洙侍邇英閣講周禮至三年大
 比大考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帝曰古者選士如此
 今率四五歲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得進者為今之
 計孰若裁其數而屢舉也下有司議而議者乃合奏
 曰臣等謂易以間歲之法無害而有利不足疑也使
 舉子不幸有疾病喪服之故者不致久沉且程文偶
 不中選旋亦遇貢舉則無滯才之歎而天下所薦舉
 數既減半禮部主司易以詳較得士必精矣近年挾
[031-11b]
 書代筆傳義者多因使權貴富豪之子得以濫進葢
 由人衆有司無繇察若人少則諸偽濫勢自不容使
 寒苦藝學之人得其塗而進於是下詔間歲貢舉進
 士諸科悉解舊額之半増設明經試法凡明兩經或
 三經五經各問大義十條兩經通八三經通六五經
 通五為合格兼以論語孝經策時務三條出身與進
 士等而罷説書舉其不還鄉里而寓户他州以應選
 者嚴其法毎秋賦自縣令佐察行義保任之上於州
[031-12a]
 州長貳復審察得實然後上本道使者𩔖試已保任
 而後有缺行則州縣皆坐罪若省試而文理紕繆坐
 元考官
 時以科舉既數則髙第之人倍衆其擢任恩典宜損
 於故乃詔曰朕惟國之取士與士之待舉不可曠而
 冗也故立間歲之期以勵其勤約貢舉之數以精其
 選著為定式申敇有司而髙第之人日嘗不次而用
 若循舊比終至濫官甚無謂也自今制科入第三等
[031-12b]
 與進士第一除大理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代還陞
 通判再任滿試館職前此前三名/皆為通判其餘以次減降自
 是驟顯者鮮而所得人材及其風俗比舊亦浸衰
  容齋洪氏隨筆曰本朝自太平興國以來以科舉
  羅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輔
  呂文穆公䝉正張文定公齊賢之徒是也及嘉祐
  以前亦指日在清顯東坡送張子平序以謂仁宗
  一朝十有三榜數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
[031-13a]
  至於公卿者五人而已盖為士者知其身必達故
  自愛重而不肯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貴期之故
  相與愛惜成就以待其用至嘉祐四年之制前三
  名始不為通判第一人才得評事簽判代還升通
  判又任滿始除館職王安石為政又殺其法恩數
  既削得人衰矣觀天聖初榜宋鄭公郊葉清臣鄭
  文肅公戬髙文荘公若訥曽魯公公亮五人連名
  二宰相二執政一三司使第二榜王文忠公堯臣
[031-13b]
  韓魏公琦趙康靖公槩連名第三榜王宣徽拱辰
  劉相沆孫文懿公抃連名楊寘榜寘不幸即死王
  岐公珪韓康公絳王荆公安石連名劉煇榜煇不
  顯胡右丞宗愈安門下燾劉忠肅公摯章申公惇
  連名其盛如此治平以後第一人作侍從盖可數
  矣
  沈氏筆談曰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數
  不下三千人謂之羣見逺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
[031-14a]
  班列分錯有司不能繩覲見之日先設禁闈於著
  位之前舉人皆拜於禁闈之外葢欲限其前列也
  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坐者有司患之近歲遂止
  令解頭入見然尚不減數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
  頭别為一班最在前列目見班中唯從前一兩行
  稍應拜起之節自餘亦終不成班綴而罷毎為閣
  門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齊者唯有三色
  謂舉人蕃人駱駝
[031-14b]
  又曰禮部貢院試進士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
  人對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設位供張甚盛有司具
  茶湯飲漿至試學究則悉徹帳幕氈席之𩔖亦無
  茶湯渴取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
  防氈席及供應人私傳所試義經葢嘗有敗者故
  事為之防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
  以為禮數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
  按沈公所記典故皆源於唐時宋朝因之至嘉祐
[031-15a]
  時猶然後來天下所解進士非中選禮部待對親
  策之日不得覲清光而禮部試士之時雖無所謂
  五經學究然其所以待進士者禮亦殺於祖宗之
  時矣
英宗治平三年詔曰先帝以士久不貢怠於學而豪傑
者不時舉故下間歲之令而自更法以來其弊寖長里
選之牒仍故而郡國之取減半計偕之籍屢上而道塗
之勞良苦朕甚閔焉其令禮部三歲一貢舉天下解額
[031-15b]
於未行間歲之法已前四分取三為率明經諸科不得
過進士之數恩典不増而貢舉期緩士得休息官以不
煩矣
 知諫院司馬光上言請貢院逐路取人其畧曰朝廷
 每次科塲所差試官率皆兩制三館之人其所好尚
 即成風俗在京舉人追趨時好易知體面淵源漸染
 文采自工使僻逺孤陋之人與之為敵混同封彌考
 較長短勢不侔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
[031-16a]
 者焉言雖㣲陋之處必有賢才不可誣也是以古之
 取士以郡國户口多少為率或以徳行或以才能隨
 其所長各有所取近自族姻逺及夷狄無小無大不
 可遺也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則所遺多矣國
 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為詩賦
 論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學京師者不善為詩賦論策
 以此之故使四方學士皆棄背鄉里違去二親老於
 京師不復更歸其間亦有身負過惡或隠憂匿服不
[031-16b]
 敢於鄉里取解者往往私買監牒妄冒户貫於京師
 取解自間歲開塲以來逺方舉人憚於往還只於京
 師寄應者比舊尤多國家雖重為科禁至於不用䕃
 贖然冒犯之人歲歲滋甚所以然者葢由毎次科塲
 及第進士大率皆是國子監開封府解送之人則人
 之常情誰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設美官厚利進取之
 塗以誘人於前而以苛法空文禁之於後是猶决洪
 河之尾而捧土以塞之其勢必不行矣
[031-17a]
 參知政事歐陽修上言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於前
 世最號至公葢累聖留心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
 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
 合為一而惟才是擇又糊名謄録而考之使主司莫
 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厚薄於其
 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塲之制雖未復古法而便於今
 世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
 制也傳曰無作聰明亂舊章又曰利不百者不變法
[031-17b]
 今言事之臣偶見一端即議更改此臣所以區區欲
 為陛下守祖宗之法也臣所謂偶見一端者葢言事
 之人但見每次科塲東南進士得多而西北進士得
 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進士爾殊不知天下至廣
 四方風俗異宜而人性各有利鈍東南之俗好文故
 進士多而經學少西北之人尚質故進士少而經學
 多所以科塲取士東南多取進士西北多取經學者
 各因其材性所長而各隨其多少取之今以進士經
[031-18a]
 學合而較之則其數均若必論進士則多少不等此
 臣所謂偏見之一端其不可者一也國家方以官濫
 為患取士數必難増若欲多取西北之人則却須多
 減東南之數今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
 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葢已痛裁抑之矣西
 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
 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若至南省又
 減東南而増西北則是已裁抑者又裁抑之已假借
[031-18b]
 者又假借之此其不可者二也東南之士於千人中
 解十人其初選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試合格者多西
 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當發解時又十倍優假之葢
 其初選已濫矣故至南省所試不合格者多今若一
 例以十人取一人則東南之人合格而落者多矣西
 北之人不合格而得者多矣至於他路理不可齊偶
 有一路合格人多亦限以十一落之偶有一路合格
 人少亦須充足十一之數使合落者得合得者落取
[031-19a]
 捨顛倒能否混淆其不可者三也且朝廷專以較藝
 取人而使有藝者屈落無藝者濫得不問繆濫只要
 諸路數停此其不可者四也且言事者本欲多取諸
 路土著之人若此法一行則寄應者争趨而往今開
 封府寄應之弊可驗矣此所謂法出而姦生其不可
 者五也今廣南東西路進士例各絶無舉業諸州但
 據數解發其人亦自知無藝只來一就省試而歸冀
 作攝官爾朝廷以嶺外烟瘴北人不便須藉攝官亦
[031-19b]
 許其如此今若一例與諸路十人取一人此為繆濫
 又非西北之比此其不可者六也凡此六者乃大槩
 爾若舊法一壊新議必行則弊濫隨生何可勝數故
 臣謂且遵舊制但務擇人推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
 惟能是選人自無言此乃當今可行之法爾若謂士
 習浮華當先考行就如新議亦須只考程試安能必
 取行實之人議者又謂西北近敵士要牢籠此甚不
 然之論也使不逞之人不能為患則已茍可為患則
[031-20a]
 何方無之前世賊亂之臣起於東南者甚衆其大者
 如項羽蕭銑之徒是已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輩又皆
 起亂中州者爾不逞之人豈專西北矧貢舉所設本
 待材賢牢籠不逞當别有術不在科塲也惟事久不
 能無弊有當留意者然不須更改法制止在振舉綱
 條爾近年以來舉人盛行懐挾排門大譟免冠突入
 虧損士風傷敗善𩔖此由舉人既多而君子小人雜
 聚所司力不能制雖朝廷素有禁約條制甚嚴而上
[031-20b]
 下因循不復申舉惟此一事為科塲大患而言事者
 獨不及之願下有司議革其弊此當今科塲之患也
  按分路取人之説司馬歐陽二公之論不同司馬
  公之意主於均額以息奔競之風歐陽公之意主
  於覈實以免繆濫之弊要之朝廷既以文藝取人
  則歐公之説為是葢士既求以用世則奔名逐利
  所不能免不必深訾至於棄親匿服身負過惡者
  皆素無行檢之人此曹雖使之生長都城早游館
[031-21a]
  學超取名第亦未必能為君子若以為逺方舉人
  文詞不能如游學京師者之工易以見遺則如歐
  曽二蘇公以文章名世詔今傳後然亦出自窮鄉
  下國未嘗漸染館閣習為時尚科舉之文也而皆
  占髙第然則必須遊京師而後工文藝者皆剽竊
  蹈襲之人非頴異挺特之士也
神宗熙寧二年議更貢舉法罷詩賦明經諸科以經義
論策試進士初王安石以為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
[031-21b]
建學校以復古其明經諸科欲行廢罷取元解明經人
數増進士額詔兩制兩省待制以上御史三司三館議
之韓維請罷詩賦各習大經問大義十道以文解釋不
必全記注疏通七以上為合格諸科以大義為先黜其
不通者蘇頌欲先士行而後文藝去封彌謄録之法直
史館蘇軾上議畧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
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吏
皂隸未嘗無人而况於學校貢舉乎雖用今之法臣以
[031-22a]
為有餘使君相無知人之明朝廷無責實之政則公卿
侍從常患無人况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
足矣夫時有可否物有興廢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其
選舉亦必有道何必由學乎且慶歴間嘗立學矣天下
以為太平可待至於今惟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徳
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将變今之禮易今之
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養游士置官立師
而又時簡不帥敎者屛之逺方徒為紛紛其與慶歴之
[031-22b]
際何異至於貢舉或曰鄉舉徳行而畧文章或曰專取
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故事兼採譽望而罷封彌或
欲變經生朴學不用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未知
其二者也夫欲興徳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
惡以表俗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敎天下相率而
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
人則敝車羸焉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
徳行之弊一至於此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
[031-23a]
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論策均為無用矣雖知其
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
此也近世文章華麗無如楊億使億尚在則忠清鯁亮
之士也通經學古無如孫復石介使復介尚在則迂闊
誕謾之士也矧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者不可勝數
何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
上讀軾疏曰吾固疑此今得軾議釋然矣他日以問王
安石安石曰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其學術不一一人一
[031-23b]
義十人十義朝廷欲有所為異論紛然莫肯承聽此葢
朝廷不能一道徳故也故一道徳則修學校欲修學校
則貢舉法不可不變趙抃是軾言安石曰若謂此科嘗
多得人自縁仕進别無他路其間不容無賢若謂科法
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壮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
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壊人
才致不如古於是卒如安石議罷明經及諸科進士罷
詩賦各占治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兼以論語孟子毎
[031-24a]
試四塲初大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道次論一首次策三
道禮部試即増二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試義者須通
經有文采乃為中格不但如明經墨義粗解章句而已
取諸科解名十分之三増進士額諸科如許用舊業一
試後非嘗應諸科人毋得創以諸科求試其京東西陜
西河北河東五路之創試進士者及府監他路之舍諸
科而為進士者乃得用所増之額以試皆别為一號考
取葢欲優其業使不至外侵則常向慕改業也
[031-24b]
  按科舉不足以盡取人之法然自隋唐以來入官
  者皆以是為進身之階及其人之賢否則初不緣
  此桞子厚送崔符序言今世尚進士故天下舉歸
  之而更其科以為得異人乎無也惟其所尚又舉
  而從之尚之以孝弟孝弟猶是人也尚之以經術
  經術猶是人也姚康撰科第錄序言以顔孔為心
  者雖日視淫靡莫能遷其操以桀跖為行者雖日
  聞仁義莫能治其性若膺鄉舉里選亦此流也若
[031-25a]
  捜茂材異行亦此流也則何必目秀才為樸名進
  士為薄邪葢唐人已有此論即坡公之意也但變
  聲律為議論變墨義為大義則於學者不為無補
  然介甫之所謂一道徳者乃是欲以其學使天下
  比而同之以取科第夫其書縱盡善無可議然使
  學者以干利之故皓首專門雷同蹈襲不得盡其
  博學詳説之功而稍求深造自得之趣則其拘牽
  淺陋去墨義無幾矣况所著未必盡善乎至所謂
[031-25b]
  學術不一十人十義朝廷欲有所為異論紛然莫
  肯承聽此則李斯所以建焚書之議也是何言歟
既罷明經諸科乃用其法立新科明法以待諸科之不
能改試進士者試以律令刑統大義斷案中格卽取惟
嘗應明經諸科試在熙寧五年前者得試非此𩔖有司
不受既得官又得預刑法官試中者推恩有加
三年親試舉人初用策舊制進士一日而兼試詩賦論
謂之三題特奏名人止試論一道至是進士就席有司
[031-26a]
猶循故事給禮部韻及題出乃策問也
 葉祖洽對策言祖宗多因循茍簡之政陛下即位革
 而新之初考為三等覆考為五等上令宰相陳升之
 面讀以祖洽為第一考官蘇軾疾其阿諛因擬進士
 策一篇以進
 是年南郊赦書訪求節行才識學術之士諸路監司
 以劉蒙等二十一人應詔送舍人院試而命以官
熙寧初詔進士諸科經仁宗朝殿試或進士明經三舉
[031-26b]
殿試五舉省試下諸科五舉殿試七舉省試下並免解
因應舉授諸州司士長史文學助敎參軍不理選限年
未六十注權入官三年又詔景祐五年以前禮部試下
進士一舉諸科二舉年六十五若遞加一舉則不限年
州縣以名聞特與推恩府監舉人以京朝官二人保識
進士七舉諸科八舉年四十禮部嘗奏名者並特赴殿
試惟河北河東陜西三路各減一舉以優之舊止試論
至是如進士試時務策一道自同五經出身而降為九
[031-27a]
等上等注官次守選次遇郊注官及不理選限各有差
詔諸州舉送發解考試監試官凡親戚若門客毋得試
於其州𩔖其名上之轉運司使與鏁㕔者同試率七人
特立一額以解不用其所避州解額
五年詔宗室非袒免親許應舉補官
十年始立宗子試法凡祖宗袒免親已命者附鏁㕔試
非袒免以外例許應舉國子監禮部皆别試别取十人
取五試者雖多解毋過五十人廷試策問與進士同而
[031-27b]
别考累舉不中年及四十以聞而錄用之
六年詔進士諸科及選人任子並令試斷案律令大義
或時議始出官其後又詔進士第一人以下並試初詔
自三人以下始令試法中書習學練亨甫言髙科任簽
判及職官預一州之事其於習法豈所宜緩前此試刑
法者世皆指為俗吏今朝廷推恩既厚而應者尚少若
髙科不試則人不以為榮矣乃詔悉試
 帝因言近世士大夫多不習法令呉充曰漢儒陳寵
[031-28a]
 以法律講授徒衆常數百人有律學在六學之一後
 來縉紳多耻此學明法一科又徒能誦其文罕通其
 意近歲將補官者必聚而試之此有以見恤刑之意
舊制進士諸科以甲次髙下率錢期集貧者或稱貸是
年始賜錢三千緡為期集費
舊制新進士入謝進謝恩銀百兩至是罷之
八年頒王安石詩書周禮義於學官謂之三經新義
 先是安石奏學官試文且言黎侁張諤文勝而違經
[031-28b]
 㫖帝曰今談經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徳卿有所著其
 以頒行使學者歸一安石曰已令陸佃沈季長訓釋
 詩義矣帝曰佃輩信能發明奥㫖乎安石曰雖命之
 訓而臣實商度也
舊制開封府發解三百餘額國子監額不及其半至是
合試而通取之
九年殿試進士初覆考官陳澤等考上一甲文卷失當
贖金有差詔自今唱名盡四甲而禮部正奏名上十人
[031-29a]
未與者奏聽裁决
元豊元年詔開封府國子監舉人併試通取解額其諸
州不滿百人者令漕司取便近州各用本所額就一州
考取御史黄廉言别試所解試業詩者十人而取至四
五書之一經止取一人等之業文不應能否相絶如此
願分經立額均收其長詔自今詩易悉占三分書二分
周禮禮記通二分又言朝廷多用講官考試諸生在學
熟知其平時議論趨向則試文易投其好而逺士往往
[031-29b]
見黜考官毋用監學講授人詔差官日取裁知諫院黄
履言諸科舊試記誦故口授為傳義重其法禁今大義
須文豈容口授而重法如故仍醲立告賞證左又皆其
徒慮有誣枉請改立法從之
五年先是帝見黄裳所為文愛之至是禮部奏進士有
裳名及進讀試策在前列者皆不稱㫖命求裳名至末
甲始見乃擢為第一考官以髙下失實贖金
八年濟博棣三州諸科舉人訴於禮部言諸科舊額多
[031-30a]
歸進士僅有存者又有以盡解新科明法今試而中無
額可解於是常留諸科舊額十分之一以待不能改業

 知徐州蘇軾上言乞為京東西河北陜西五路之士
 别開仕進之門事見胥/吏門
哲宗元祐二年更科塲法進士分四塲第一塲試本經
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第二塲賦及律詩各一首第三
塲論一道四塲子史時務策二道經義進士不兼詩賦
[031-30b]
人許増治一經詩賦人兼一經以詩禮記周禮左氏春
秋為大經書易公羊榖梁儀禮為中經願習二大經者
聽不得偏占兩中經
 尚書省言近歲承學之士聞見淺陋辭格卑弱患在
 治經者專守一家不識諸儒傳記之説為文者唯知
 解釋不通聲律體要之學深慮適用之文從此遂息
 兼一經之内可以為題者無幾有司所試多其平日
 已嘗宿為若非議而更之必且大弊而禮部請置春
[031-31a]
 秋博士進士專為一經又侍御史劉摯奏國朝取士
 試賦論策更百餘年號為得人熙寧初以章句破碎
 大道乃罷詩賦而改試以經可謂知本然今之治經
 大與古異專誦熙寧所頒新經字説佐以莊列釋氏
 之書試者累輩百千槩用一律其中雖有真知聖人
 本指該通先儒舊説與時尚不合一切捐棄且詩賦
 經義均之以言取人賢否邪正未可遽判第從有司
 去取較之詩賦有聲律法度故工拙易見所從命題
[031-31b]
 者廣故寡重複經義命題不出此書既可夙具稍更
 數試題多重出既格律不嚴難以一見判其髙下或
 時得竊他人之文以為己作此於取棄難易之間科
 第當否由之以分願復詩賦與經義兼行其解經通
 用先儒傳注及自已之説禁用字解釋典以救文弊
 亦使學者兼通他書稍至博洽尚書省又言近制明
 法舉人試律令大義及斷案謂之新科明法中其選
 者吏部即注司法叙名在進士及第人之上古者治
[031-32a]
 本禮義而刑法僅以助之舊制刑法最為下科然必
 責之兼經則猶古者先徳後刑之意也今新科罷兼
 經專試刑書又所取比舊猥多調擬之法失其次序
 欲加試論語孝經大義仍裁半額注官並依科目次
 序詔近臣集議以聞
 左僕射司馬光言取士之道當先徳行後文學就文
 學言之經術又當先於詞采神宗罷賦詩及諸科專
 用經義論策此乃復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王
[031-32b]
 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學官講
 解及科塲程試同己者取異己者黜使聖人坦明之
 言轉陷於竒僻先王中正之道流入於異端若已論
 果是先儒果非何患學者不棄彼而從此何必以利
 害誘脅如此其急也至於律令敇式皆當官者所須
 何必置明法一科使為士者豫習之夫禮之所去刑
 之所取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㝠合若其不
 知但日誦徒流絞斬之書習鍜錬文致之事為士已
[031-33a]
 成刻薄從政豈有循良非所以長育人材敦厚風俗
 也
四年知杭州蘇軾狀奏據本州進士汪溉等一百四十
人詣臣陳狀稱准元祐四年四月十九日敕詩賦經義
各五分取人朝廷以謂學者久傳經義一旦添改詩賦
習者尚少遂以五分立法是欲優待詩賦勉進詞學之
人然天下學者寅夜競習詩賦舉業率皆成就雖降平
分取人之法縁業已習就不願再有改更兼學者亦以
[031-33b]
朝廷追復祖宗取士故事以詞學為優故士人皆以不
能詩賦為耻比來專習經義者十無二三見今本土及
州學生員多從詩賦他郡亦然若平分解名委是有虧
詩賦進士難使捐已習之詩賦抑令就經義之科或習
經義多少各以分數發解乞據状敷奏者臣曩者備員
侍從實見朝廷更用詩賦本末葢謂經義取人以來學
者争尚浮虚文字止用一律程試之日工拙無辨既去
取髙下不厭外論而已得之後所學文詞不施於用以
[031-34a]
故更用祖宗故事兼取詩賦而横議之人欲收姑息之
譽争言天下學者不樂詩賦朝廷重失士心故為改法
各取五分然臣在都下見太學生習詩賦者十人而七
臣本蜀人聞蜀中進士習詩賦者十人而九及出守東
南親歴十郡及多見江湖福建士人皆争作詩賦其間
工者已自追繼前人專習經義士以為耻以此知前言
天下學者不樂詩賦皆妄也惟河北河東進士初改聲
律恐未甚工然其經義文詞亦自比他路為拙非獨詩
[031-34b]
賦也朝廷於五路進士自許禮部貢院分數取人必無
偏遺一路士人之理今臣所據前件進士汪溉等状不
敢不奏亦料諸處似此申明者非一欲乞朝廷參詳衆
意特許将來一舉隨詩賦經義人數多少各紐分數發
解如經義零分不及一人許併入詩賦額中仍除將來
一舉外今後並只許應詩賦進士舉所貴學者不至疑
惑專一從學謹録奏聞伏候敇㫖貼黄詩賦進士亦自
兼經非廢經義也
[031-35a]
又詔舉經明行修科分路立額共六十一人州縣保任
上之監司監司考察以聞各用其州解額無其人則缺

 司馬光奏乞毎歲委升朝文官保舉一人應經明行
 修科與進士並置程試一如進士惟於及第後推恩
 優異以勸勉天下舉人使敦士行以示不專取文學
 之意竊料此法初行其奔競屬請固不能免若朝廷
 於所舉人違犯名敎及贓私罪必坐舉主毋有所赦
[031-35b]
 行遣三五人後自皆謹擇其人不敢妄舉如此則士
 之居鄉居家獨處闇室立身行已不敢不謹惟懼玷
 缺有聞於外矣所謂不言之敎不肅而成不待學官
 日訓月察立賞告訐而士行自美矣
 王覿言人情進取相妨則相擠若經明行修科侵用
 其州解額雖名實孚應衆必合意詆之此科本以厚
 風俗恐俗未及厚而反敗之也乞創額以消争進
 權知貢舉蘇軾言今名器爵禄出之太易毎一試進
[031-36a]
 士諸科及特奏名約八九百人祖宗舊制禮部已奏
 名至御試而黜者甚多至嘉祐中年始盡賜出身近
 歲雜犯亦免黜落皆非祖宗本意又進士升甲本為
 南省第一人唱名近下方特升之皆出一時聖斷今
 禮部十人以上别試國子開封解試武舉第一人經
 明行修進士及自該特奏而預正奏者皆定著於令
 遞升一甲則是法在有司恩不歸於人主甚無謂也
 軾又言比得命案例具今舉該特奏者約已及四百
[031-36b]
 五十人今又許例外遞減一舉則當復増數百人此
 曹垂老無他進望布在州縣惟務黷貨以為歸計前
 後恩科命官幾千人矣何有一人能自奮厲有聞於
 時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以此知其無益有損議
 者不過謂初政宜廣恩澤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
 無窮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財禄無用之人而所至州
 縣舉罹其害乃卽位之初有此過舉謂之恩澤非臣
 所識也願斷自聖意止用前命仍詔考官量取一二
[031-37a]
 十人誠有學問即許出官其餘皆補文學長史之𩔖
 不理選限免使積弊之極増重不已
八年中書言御試請復用祖宗法試詩賦論策三題且
言士子多已改習詩賦太學生員總二千一百餘人而
不兼詩賦者纔八十二人可見習賦者多於是詔來年
御試習詩賦人復試三題專經人且令試策自後槩試
三題
紹聖元年禮部已定御試三題條約至三月詔仍試策
[031-37b]
 又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仍除去字說之禁 四年
詔禮部取凡内外試題悉集以為籍遇試頒付考官以
防複出罷春秋科凡試優取二禮兩經許占全額之半
而以其半及他經既而復立春秋博士崇寧又罷之
 時有建言請於詩書周禮三經義中出題以試舉人
 者朝廷下其議有司承意謂為可行既而右正言鄒
 浩言三經義者所以訓經而其書非經也以經造士
 而以非經之題試之甚非先帝專用經術之義後出
[031-38a]
 題訖依舊法
徽宗崇寧三年詔曰神考議以三舍取士而罷州郡科
舉其法行於畿甸而未及郡國肆朕纂圖制詔有司講
議其方書來上悉推行之設辟廱於國郊以待士之升
貢者又與臨幸加恩博士弟子有差朕勸勵學者至矣
然州郡猶以科舉取士不專於學校其詔天下将來科
塲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並罷
庶幾復古自此歲試上舍悉差知舉如禮部試
[031-38b]
四年詔將來大比更參用科舉取士一次辟廱太學其
亟以此意諭逹逺士使即聞之時州縣悉行三舍法當
官者子弟得免試入學而士之在學者積歲月累試乃
得應格其不能輟身試補者僅可從狹額應科舉不得
如在籍者三舍解試兼與而兩得其貧且老者尤甚病
之時人議其法曰利貴不利賤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
貧故詔書及此而加以審訂未遽廢科舉也
大觀元年詔舉八行
[031-39a]
 自元祐倣古創立經明行修科主徳行而畧藝文間
 取禮部試黜之士附寘恩科其時御史既已咎其無
 所甄别矣及八行科立專以八行全偏為三舍髙下
 不間内外皆不試而補則往往設為形迹以求入於
 八行固已可厭至於請託徇私尤難防禁大抵兩科
 相望幾數十年廼無一人卓然能自著見與名格相
 應者而八行又有甚弊士子跅弛公私交患苦之不
 能誰何乃借八行名稱納之學校使其冀望無罰應
[031-39b]
 貢則稍且自戢而長史實恐繆舉從坐故寧使之占
 額不貢以是知畧實藝而追古制其難葢如此也
政和二年親試舉人始罷試詩改試箴
 先時御史李章言作詩害經術自陶潛至李杜皆遭
 譏詆詔送敇局立法宰臣何執中請禁人習詩賦又
 詔士毋得習史學
  吳氏能改齋漫録曰先是崇寧以來專意王氏之
  學士非三經字説不用至政和之初公議不以為
[031-40a]
  是蔡嶷為翰林學士慕容彦逄為吏部侍郎宇文
  粹中為給事中張琮為起居舍人列奏欲望今後
  時務策並隨事參以漢唐歴代事實為問奉御筆
  經以載道史以紀事本末該貫廼稱通儒可依所
  奏今後時務策問並參以歴代事實庶得博習之
  士不負賓興之選未幾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
  史李彦章言夫詩書周禮三代之故而史載秦漢
  隋唐之事學乎詩書禮者先王之學也習秦漢隋
[031-40b]
  唐之史者流俗之學也今近臣進思之論不陳堯
  舜之道而建漢唐之陋不使士專經而使習流俗
  之學可乎伏望罷前日之詔使士一意於先王之
  學而不流於世俗之習天下幸甚奉御筆經以載
  道史以紀事本末該貫廼為通儒今再思之紀事
  之史士所當學非上之所以敎也况詩賦之家皆
  在乎史今罷黜詩賦而使士兼習則士不得專心
  先王之學流於俗好恐非先帝以經術造士之志
[031-41a]
  可依前奏前降指揮更不施行時政和元年三月
  戊戌也
  按尊經書抑史學廢詩賦此崇觀以後立科造士
  之大指其論似正矣然經之所以獲尊者以有荆
  舒之三經也史與詩之所以遭斥者以有洓水之
  通鑑蘇黄之酬唱也羣儉偕正論以成其姦其意
  豈眞以為六籍優於遷固李杜也哉
宣和三年詔罷天下三舎法開封府及諸路並以科舉
[031-41b]
取士惟太學仍存三舍以甄序課試遇科舉仍自發解
六年禮部試進士萬五千人詔特増百人額差知舉官
五人
是年賜第八百餘人因上書獻頌直令赴試者殆百人
有儲宏等隸大閹梁師成為使臣或小史皆賜之第
 先是大觀三年宦者梁師成中甲科 政和四年以
 鄧洵武之子鴻臚寺丞雍進頌文可采特令直赴廷
 試自後此𩔖頗多
[031-42a]
八年嘉王揩考在第一不欲令魁多士升次名王昴為

  按太宗時李昉呂蒙正之子御試入等上以勢家
  不當與孤寒争進黜之顔明逺等四人以見任官
  舉進士上惜科第不與特授近蕃掌書記葢惟恐
  權貴占科目以妨寒畯也今親王得以為狀元又
  按端拱二年有中書堂後官及第上奪所授敇牒
  勒歸本局詔今後吏人無得應舉葢惟恐雜流取
[031-42b]
  名第以玷選舉也今閹宦與其隸皆得以登甲科
  葢至是祖宗之良法蕩然矣
  王氏揮麈録曰國初每歲放榜取士極少如安徳
  裕作魁日九人而已葢天下未混一也至太宗朝
  寖多所得率江南之秀其後又别立分數考校五
  路舉子以北人拙於詞令故優取熙寧三年廷試
  罷三題專以策取士非雜犯不復黜然五路舉人
  尤為疎畧黄道夫榜傳臚至第四甲黨鎛卷子神
[031-43a]
  宗笑曰此人何由過省知舉舒信道對以五路人
  用分數取末名過省上命降作第五甲末自後人
  益以廣宣和七年沈元用榜正奏名殿試至八百
  五人葢燕雲免省者既衆天下赴南宮試者萬人
  前後無踰此歲之盛
欽宗靖康元年復置春秋博士用以取士
賜出身 凡士不繇科舉若三舍而賜進士第或出身
者其所從得不一路遺逸文學吏能言事或奏對稱㫖
[031-43b]
或試法而經律入優或材武或童幼而能文或邊臣之
子以功來奏其得之雖有當否總其大較要有可考熙
寧四年太子左贊善大夫吳安度試舍人院已入等有
司以安度所試緑竹詩背王芻古説而直以為竹遂黜
不取富弼言史記叙載淇園之竹正衞産也安度語有
據遂賜進士出身五年祝康李舉之試經書律令大義
而有司考之入優遂以令賜明經出身其後梁子野黄
葆光賜出身遂同進士七年王韶破木征使其子淳來
[031-44a]
獻㨗帝喜甚遂以賜之其後趙邇在政和間擒蠻卜漏
編次用兵首末授其子永裔來奏永裔亦得賜八年章
惇薦大理寺丞歐陽發有史學又得賜九年中丞鄧綰
薦遂州布衣馮正符受賜已而綰敗正符亦坐附㑹追
奪元符元年承務郎李景夏召對三年上舎生何太正
應詔言事皆特賜崇寧二年又賜右司郎官林攄蘇州
進士俞燾等明年蔡京子攸亦與焉四年宋喬年察訪
熈河稱㫖大觀四年開封少尹張叔夜皆以職事賜政
[031-44b]
和中小學生曹芬駱庭芝以能文賜自此達官貴胄既
多得賜又上書獻頌得之者多至百數不勝紀矣靖康
新政懲姦臣蔽塞凡行義有聞議論忠讜悉加賜以示
好惡張炳雷觀陳東尹焞鄧肅相望得賜而天下知所
鄉矣
 
 
 文獻通考卷三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