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二十九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二十九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選舉考二
  舉士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
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
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眀法有明字有明
[029-1b]
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
别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𫝊
有史科此嵗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
待非常之才焉 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懐牒
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㑹屬僚設賔主陳
爼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叙長少
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欵通保及所居始由戸部集
閲而闗於考功員外郎試之
[029-2a]
 凡秀才試方略䇿五道以文理通粗為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凡四等為及等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經
 問大義十條答時務䇿三道亦為四等凡開元禮通
 大義百條䇿三道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䇿通二者
 及第散試官能通者依正員凡三𫝊科左氏𫝊問大
 義五十條公羊榖梁𫝊三十條䇿皆三道義通七以
 上䇿通二以上爲第白身視五經有出身及前資官
 視學究一經凡史科每史問大義百條䇿三道義通
[029-2b]
 七䇿通二以上爲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視五經三𫝊
 有出身及前資官視學究一經三史皆通者奨擢之
 凡童子科十嵗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
 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凡進士試時務䇿五道帖
 一大經經䇿全通為甲第䇿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
 第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爲乙
 第凡書學先口試通乃墨試説文字林二十條通十
 八為第凡算學録大義本條為問答明數造術詳明
[029-3a]
 術理然後為通試九章三條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
 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
 讀十得九爲第試綴術緝古錄大義為問答者明數
 造術詳明術理無注者合數造術不失義理然後為
 通綴術七條緝古三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
 得九爲第落經者雖通六不第凡𢎞文崇文生試一
 大經一小經或二中經或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各
 一或時務䇿五道經史皆試䇿十道經通六史及時
[029-3b]
 務䇿通三皆帖孝經論語共十條通六為第凡貢舉
 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其教人取
 士著於令者大略如此而士之進取之方與上之好
 惡所以育材飬士招徠奬進之意有司選士之法因
 時増損不同初秀才科等最高有上上上中上下中
 上凡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
 絶髙宗時劉祥道上疏言唐有天下四十年未有舉
 秀才者請自六品以下至草野蕃加搜訪毋令赫赫
[029-4a]
 之辰斯舉遂絶開元二十四年以後復有此舉其時
 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
 進士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收奨應者多落之三十
 年無及第者天寳初禮部侍郎韋陟始奏請有堪此
 舉者令官長特薦其常年舉送者並停自是士族所
 趣向唯明經進士二科而已
 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两端中間
 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随時増損可否不一
[029-4b]
 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為通後舉人積多故其法益
 難務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絶句疑似參互者以惑之
 甚者或上抵其注下餘一二字使尋之難知謂之倒
 㧞既甚難矣而舉人則有駈縣孤絶索幽隐為詩賦
 而誦習之不過十數篇則難者悉詳矣其於平文大
 義或多墻面焉
 秀才之科久廢而明經雖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則
 甲乙二科自武徳以來明經唯有丁第進士唯有乙
[029-5a]
 科而已 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
 得第者十一二
 其制詔舉人不有常科皆標其目而搜揚之試之日
 或在殿庭天子親臨觀之試已糊其名於中考之文
 䇿髙者特授以美官其次與出身開元以後四海晏
 清士耻不以文章逹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
 不減千人所收百纔有一
髙祖即位詔諸州明經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
[029-5b]
里稱者縣考試州長重覆嵗随方物入貢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上元二年加試貢士老子䇿明經二條進士三條
 天后表曰伏以聖緒出自𤣥元五千之文實惟聖教
 望請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習老子道德經其明經
 咸令習讀一准孝經論語所司臨時䇿試從之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
唯誦舊䇿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
[029-6a]
經試帖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
試䇿
武后載初元年二月䇿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
前試人自此始
  致堂胡氏曰漢䇿問賢良非試之也延於大殿天
  子稱制訪以理道其事重矣貢士既試於南宫已
  精其較選而又試之殿廡是以南宫為不足信邪
  其先所第名必從而升降之殆猶兒戱耳故先正
[029-6b]
  富文忠公請罷殿試其説甚當然未能有行焉無
  亦悦其名以謂親屈帝尊䇿天下士其裒然為舉
  首者天子所親擢歟夫南宫禮闈遴選文學卿大
  夫使司衡鑑嚴莫甚焉以是為未也重複試之於
  是上者或下後者或先前日所考殆成虛設古者
  明試以言豈其若是之勞且玩也又况事始自僣
  竊亂滛之武后可不革哉
  按致堂之言固善然武后所試諸路貢士盖如後
[029-7a]
  世之省試非省試之外再有殿試也唐自開元以
  前試士未屬禮部以考功員外郎主之武后自詭
  文墨故於殿陛間下行員外郎之事
 右補闕薛謙光上疏言今之舉人有乖事實或眀詔
 試令搜揚則驅馳府寺請謁權貴陳詩奏記希咳唾
 之澤摩頂至足冀提携之恩故俗號舉人為覔舉夫
 覔者自求之稱非人知我之謂也故選曹授職諠囂
 於禮闈州郡貢士諍訟於陛闥謗議紛紜寖成風俗
[029-7b]
 今夫舉人詢於鄉閭歸於里正而已雖跡虧名教罪
 加刑典或冒籍竊資邀勲盗級假其賄賂即爲無犯
 設如才應經邦唯令試䇿武能制敵只驗彎弧昔漢
 武見司馬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置之朝廷終文園令
 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呉起將戰左右進劒起曰
 將者提携桴鼓臨難决疑一劒之任非將事也然則
 虛文豈足以佐時善射豈足以克敵要在文察其行
 能武觀其勇略而已又漢法所舉之主終身保任今
[029-8a]
 宜寛平年限容其採訪稱職者受薦賢之賞濫舉者
 抵欺罔之罪自然舉得才行君子道長矣
長夀二年太后自製臣範兩卷令貢舉人習業停老子
中宗神龍初制貢舉人停習臣範依前習老子
元宗時詔舉人減尚書論語䇿而加試老子
  按六經孔孟之説有國家者所當表章為士者所
  當習業也老氏豈得以並之武后假聖緒之説狐
  媚其君及其竊位則復以其所自著所謂臣範者
[029-8b]
  同之六籍以易老子夫麀聚之醜牝晨之禍豈足
  以埀世立範乎
長夀三年左拾遺劉承慶上疏曰伏見比年以來天下
諸州所貢物至元日皆陳在御前唯貢人獨於朝堂列
拜則金帛羽毛升於玉階之下賢良文學棄彼金門之
外恐所謂貴財而賤義重物而輕人伏請貢人至元日
列在方物之前以偹充庭之禮制可
元宗開元五年始令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謁先
[029-9a]
師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爲具食清資五品以上官及朝
集使皆往閲禮焉 又令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
者聽勅諸州貢士上州嵗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
有才行不限其數
開元十七年國子祭酒楊瑒上言伏聞承前之例每年
應舉常有千數及第兩監不過一二十人臣恐三千學
徒虛費宫廪兩監博士濫縻天禄臣竊見入仕諸色出
身每嵗尚二千餘人方於明經進士多十餘倍則是服
[029-9b]
勤道業之士不及胥吏之得仕也陛下設學校務以勸
進之有司為限約務以黜退之臣之㣲誠實所未曉今
監司課試十已退其八九考功及第十又不收一二若
長以為限恐儒風漸墜小道將興若以出身人多應湏
諸色都減豈在獨抑明經進士也上然之瑒又言主司
帖試明經不務求述作大旨専取難知問以孤經絶句
或年月日請自今並帖平文從之
 洋州刺史趙匡舉選議曰漢朝用人自詔舉之外其
[029-10a]
 府寺郡國屬吏皆令自署故天下之士脩身於家而
 辟書交至以此士務名節風俗用修魏氏立九品之
 制中正司之於是族大者第高而寒門之秀屈矣國
 朝舉選用隋氏之制嵗月既久其法益訛夫才智因
 習就固然之理進士者時共貴之主司褒貶實在詩
 賦務求巧麗以此為賢溺於所習悉昧本原欲以啟
 導性靈奨成後進斯亦難矣故士林鮮體國之論其
 弊一也乂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書籍無
[029-10b]
 窮主司徴問不立程限故脩習之時但務鈔略比及
 就試偶中是期業無所成固由於此故當代寡人師
 之學其弊二也䟽以釋經盖筌蹄耳明經讀書勤勞
 已甚既口問義又誦疏文徒竭其精華習不急之業
 而當代禮法無不面墻及臨人决事取辦胥吏之口
 而已所謂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者也故當官少
 稱職之吏其弊三也舉人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
 故沒齒而不登科者甚衆其事難其路隘也如此而
[029-11a]
 雜色之流廣通其路也此一彼十此百彼千揆其秩
 序無所差降故受官多底下之人修業抱後時之歎
 待不才者何厚處有能者何薄崇末抑本啟昏窒明
 故士子舎學業而趨末伎其弊四也收人既少則争
 第急切交馳公卿以求汲引毁訾同𩔖用以争先故
 業因儒雅行成險薄非受性如此勢使然也浸以成
 俗虧損國風其弊五也大抵舉選人以秋初就路春
 末方歸休息未定聚糧未辦即又及秋正業不得脩
[029-11b]
 習益令藝能淺薄其弊六也覊旅往來縻費實甚非
 唯妨闕正業盖亦隳其舊産未及數舉索然以空其
 弊七也貧窶之士在逺方欲力赴京師而所冀無際
 以此揆度遂至沒身使兹人有抱屈之恨國家有遺
 才之缺其弊八也官司運江淮之儲計五費其四乃
 逹京邑芻薪之貴又十倍四方而舉選之人每年攅
 㑹計其人畜盖將數萬無成而歸十乃七八徒令闗
 中煩耗其弊九也爲官擇人唯才是待今選司量格
[029-12a]
 並格之以年數合格者判雖下劣一切皆收如未合
 格而應科目者纔有小瑕莫不見棄故無能之士禄
 以例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此非古人求賢審官之
 義亦已明矣其弊十也選人不約本州所試悉令聚
 於京師人既浩穣文簿繁雜因此渝濫其事百端故
 俗間相𫝊云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
 有二三此又弊之尤者今若未能頓除舉選以從古
 制且稍變易以息弊源則官多佳吏風俗可變
[029-12b]
開元二十四年考功員外郎李昂爲舉人詆訶帝以員
外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
此始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别頭
開元二十五年勅曰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明經
以帖誦爲功罕窮旨趣自今明經問大義十條對時務
䇿三首進士試大經十帖
天寳六載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
師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䇿斥言其姦惡建言舉人多
[029-13a]
卑賤愚憒恐有俚言汚濁聖聽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
練灼然超絶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御史中丞監之
取名實相副者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一
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賀野無遺賢
  按温公通鑑載此事於天寳六載然以唐登科記
  考之是年進士二十三人風雅古調科一人不知
  何以言無一人及第也當考
天寳十二載勅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
[029-13b]
者勿舉送
十四載復鄉貢
肅宗乾元初中書舎人李揆兼禮部侍郎言主司取士
多不考實徒峻其隄防索其書䇿殊不知藝不至者居
文史之囿亦不能摛其詞藻深昧求賢之意及試進士
文章日於庭中設五經諸史及切韻本於牀而引貢士
謂之曰大國選士但務得才經籍在兹請恣尋檢
 舒元輿舉進士見有司鈎校苛切既試尚書雖水炭
[029-14a]
 脂炬飱具皆人自将吏一唱名乃得入列棘圍席坐
 廡下因上書言古貢士未有輕於此者且宰相公卿
 由此出而有司以𨽻人待之誠非所以下賢意羅棘
 遮截疑其為姦又非所以求忠直也
  呉氏能改齋謾錄曰杜陽編記舒元輿進士既試
  脂炬人皆自將以余考之唐制如此耳故廣記云
  唐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燒燭三條韋永貽試日先
  畢作詩云褒衣博帯滿塵埃獨上都堂納卷囬蓬
[029-14b]
  巷幾時聞吉説棘籬何日却重來三條燭盡鐘初
  動七轉丹成鼎未開殘月漸低人擾擾不知誰是
  謫僊才又云白蓮千朶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頌聲
  才唱第三條燭盡南宫風月畵難成而舊説亦言
  舉人試日已晩主文權徳輿於簾下戱云三條燭
  盡燒殘舉子之心舉子遽答云八韻賦成驚破侍
  郎之膽故國史竇正固𫝊舊制夜試以二燭為限
  晉長興二年改令晝試正固以短晝奏復夜試周
[029-15a]
  廣順中竇儀奏復用晝乃知本朝循周不許見燭
代宗廣德二年賈至為侍即建言嵗方艱歉舉人赴省
者兩都試之兩都試人自此始
 寳應二年禮部侍即楊綰言進士科起隋大業中是
 時猶試䇿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
 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
 帖括又投牒自舉非古先哲王側席待賢之道請依
 古察孝㢘其鄉閭孝友信義廉耻而通經者縣薦之
[029-15b]
 州州試其所通之學送於省自縣至省皆勿自投牒
 其到狀保辨識牒皆停而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
 之學每問經十條對䇿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
 經義通八䇿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
 經孟子兼為一經其明經進士及道舉並停詔議之
 給事中李栖筠等議曰三代之選士任賢皆考實行
 是以風俗淳一運祚長逺漢興監其然尊儒術尚名
 節雖近戚竊位强臣擅權弱主外立母后専政而亦
[029-16a]
 能終彼四百豈非學行之效邪魏晉以來専尚浮侈
 徳義不修故子孫速顛享國不永也今綰所請實為
 正論然自晉室之亂南北分裂人多僑處必欲復古
 鄉舉里選竊恐未盡請兼廣學校以明訓誘雖京師
 州縣皆立小學兵革之後生徒流離儒臣師氏祿廪
 無向請増博士員厚其廩稍選通儒碩士間居其職
 十道大郡置太學館遣博士出外兼領郡官以教生
 徒保桑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
[029-16b]
 之夕見其利而衆論以為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其失
 業乃詔明經進士與孝㢘兼行
  江陵項氏曰風俗之弊至唐極矣王公大人巍然
  於上以先逹自居不復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
  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歩輙下馬奉弊刺再拜
  以謁於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
  是而不問則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
  又不問則有執贄於馬前自賛曰某人上謁者嗟
[029-17a]
  乎風俗之弊至此極矣此不獨為士者可鄙其時
  之治亂盖可知矣
徳宗貞元十八年勅明經進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
收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
人不必要滿此數
十九年勅禮部舉人自春以來久愆時雨念其旅食京
邑資用屢空其禮部舉今年宜權停
 博士韓愈上状曰伏見今月十日勅今年諸色選舉
[029-17b]
 宜權停者道路相𫝊皆云以嵗之旱陛下憐憫京師
 之人慮其乏食故權停舉選以絶其來者所以省費
 而足食也臣伏思之竊以為十口之家益之以一二
 人於食未有所費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都計舉者
 不過五七千人并其僮僕畜馬不當京師百萬分之
 一以十口之家計之誠未為有所損益又今年雖旱
 去歳大豐啇賈之家必有儲蓄舉選者皆齎持資用
 以有易無未見其弊今若暫停舉選或恐所害實深
[029-18a]
 一則逺近驚惶二則人士失業臣聞古之求雨之詞
 曰人失職歟然則人之失職足以致旱今緣旱而停
 舉選是使人失職而召災也
憲宗元和時明經停口義復試墨義十條五經取通五
明經通六其嘗坐法及為州縣小吏雖藝文可采勿舉
 初開元時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其後中廢
 侍郎錢徽所舉送覆試多不中選由是貶官而舉人
 雜文復送中書門下長慶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禮
[029-18b]
 部已放榜而中書門下始詳覆今請先詳覆而後放
 榜議者以為起雖避嫌然失貢職矣
 錢徽𫝊徽為禮部侍郎宰相叚文昌以所善楊渾之
 諉徽求致第籍渾之者慿子也多納古帖祕畫於文
 昌徽不從文昌怒即奏徽取士以私乃詔覆試徽坐
 貶
  洪氏容齋随筆曰唐穆宗長慶元年禮部侍郎錢
  徽知舉放進士鄭朗等三十三人後以叚文昌言
[029-19a]
  其不公詔中書舎人王起知制誥白居易重試駮
  放盧公亮等十人貶徽江州刺史白公集有奏状
  論此事大略云伏料自欲重試進士以來論奏者
  甚衆盖以禮部進士例許用書䇿兼得通宵得通
  宵則思慮必周用書䇿則文字不錯昨重試之日
  書䇿不容一字木燭只許兩條廹促驚忙幸皆成
  就若比禮部所試事校不同及駮放公亮等勅文
  以為孤竹管賦出於周禮正經閲其程試之文多
[029-19b]
  是不知本末乃知唐試進士許挟書及見燭如此
  又曰髙鍇為禮部侍郎知貢舉閲三歳頗得才實
  始嵗取四十人才益少詔減十人猶不能滿此新
  唐書所載也按登科記開成元年中書門下奏進
  士元額二十五人詔加四十人奉勅依奏是年及
  二年三年鍇在禮部每舉所放各四十人至四年
  始令每年放三十人為定則唐書所云誤矣摭言
  載鍇第一榜裴思謙以仇士良闗節取状頭鍇庭
[029-20a]
  譴之思謙囬顧厲聲曰明年打脊取状頭第二年
  鍇知舉誡門下不得受書題思謙自擕士良一緘
  入貢院既而易紫衣趍至階下白曰軍容有状薦
  裴思謙秀才鍇接之書中與求巍峩鍇曰状元已
  有人此外可副軍容意旨思謙曰卑吏奉軍容處
  分裴秀才非状元請侍郎不放鍇俯首良久曰然
  則略要見裴學士思謙曰卑吏便是也鍇不得已
  遂從之思謙及第後宿平康里賦詩云銀缸斜背
[029-20b]
  觧明璫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
  新惹桂枝香然則思謙踈俊不覊之士耳鍇狥兇
  璫之意以為舉首史謂頗得才實恐未盡然先是
  太和三年鍇為考功員外郎取士有不當監察御
  史姚中立奏停考功别頭試六年侍郎賈餗又奏
  復之事見選舉志
  按唐科目考校無糊名之法故主司得以採取譽
  望然以錢徽高鍇之事觀之權倖之囑託亦可畏
[029-21a]
  也東漢及魏晉以來吏部尚書司用人之柄然其
  時諉曰取行實甄材能故為尚書者必使久於其
  任而後足以察識今唐人禮部所試不過於寸晷
  之間程其文墨之小技則所謂主司者當於將試
  之時擇士大夫之有學識操守者俾主其事可矣
  不必専以禮部為之今高鍇之為侍郎知貢舉也
  至於三年仇士良之挟勢以私裴思謙也至於再
  囑於是鍇亦不能終拂兇璫以取禍矣此皆預設
[029-21b]
  與久任之弊也
 元和中中書舎人李肇撰國史補其略曰進士為時
 所尚久矣是故俊乂實在其中由此而出者終身為
 文人故争名常為時所弊其都㑹謂之舉塲通稱謂
 之秀才投刺謂之鄉貢得第謂之進士互相推敬謂
 之先軰俱㨗謂之同年近年及第未過闗試皆稱新/及第進士所以韓中丞儀嘗
 有知聞近過闗試儀以一篇紀之曰短行軸子付三/銓休把新衘惱必先今日便稱前進士好㽞春色與
 明/年有司謂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之者謂之等第外
[029-22a]
 府不試而貢者謂之㧞解然㧞觧亦湏預託人/為詞賦非謂白薦将試
 各相保謂之合保羣居而賦謂之私試造請權要謂
 之闗節激揚聲價謂之還往既㨗列名於慈恩寺塔
 謂之題名大燕於曲江亭子謂之曲江㑹曲江大㑹/在闗試後
 亦謂之闗宴宴後同年/各有所之亦謂之离㑹籍而入選謂之春闗不㨗而
 醉飽謂之打眊矂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退而肄業
 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亦謂之/秋卷挟藏入試謂
 之書䇿此其大略也其風俗繫於先逹其制置存於
[029-22b]
 有司雖然賢者得其大者故位極人臣常有十二三
 登顯列十有六七而元魯山張睢陽有焉劉闢元翛
 有焉
 永徽之後以文儒亨逹鮮不由兩監者於時塲籍先
 兩監而後鄉貢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藝之優劣切磋
 琢磨匪朝伊夕抑揚去就與衆共之故也
 天府觧送自開元天寳之際率以在上十人謂之等
 第必求名實相副以滋教化之原小宗伯倚而選之
[029-23a]
 或至渾化不然十得七八苟異於是則往往牒貢院
 請落由暨咸通乾符則為形勢吞嚼故廢置不定
 同華觧衆推利市與京兆無異若首送無不㨗者
諫議大夫殷侑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比來
史學多廢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於是
立史科及三𫝊科
文宗太和八年宰相王涯以為禮部取士乃先以榜示
中書非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試雜文鄉貫三
[029-23b]
代名諱送中書門下
 唐衆科之目進士為尤貴而得人亦最為盛嵗貢常
 不減八九百人縉紳雖位極人臣而不由進士者終
 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
 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先是進士試詩
 賦及時務䇿五道明經䇿三道建中二年中書舎人
 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讃代詩賦而皆試䇿三
 道太和八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文宗從
[029-24a]
 内出題以試進士謂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
 題所試差勝乃詔禮部嵗取登第者三十人苟無其
 人不必充其數時文宗好學嗜古鄭單以經術位宰
 相深嫉進士浮薄屢請罷之帝曰敦厚浮薄色色有
 之進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廢因得不罷
  容齋洪氏随筆曰唐以賦取士而韻數多寡平仄
  次叙元無定格故有三韻者花蕚樓賦以題為韻
  是也有四韻者蓂荚賦以呈瑞聖朝舞馬賦以奏
[029-24b]
  之天庭丹甑賦以國有豐年泰階六符賦以元亨
  利貞為韻是也有五韻者金莖賦以日華川上動
  為韻是也有六韻者水止魍魎人鏡三統指歸信
  及豚魚洪鐘待撞君子聽音東郊朝日蜡日祈天
  宗樂徳訓胄子諸篇是也有七韻者日再中射已
  之鵠觀紫極舞五聲聽政諸篇是也八韻有二平
  六仄者六瑞賦以儉故能廣被褐懐玉日五色賦
  以日麗九華聖符土德徑寸珠賦以澤浸四荒非
[029-25a]
  寳逺物為韻是也有三平五仄者宣耀門觀試舉
  人以君聖臣肅謹擇多士懸法象魏以正月之吉
  懸法象魏元酒以薦天明德有古遺味五色土以
  王子畢封依以建社通天臺以洪䑓獨出浮景在
  下幽蘭以逺芳襲人悠久不絶日月合璧以兩耀
  相合候之不差金柅以直而能一斯可制動為韻
  是也有五平三仄者金用礪以商高宗命傅説之
  官為韻是也有六平二仄者旗賦以風卷雲舒軍
[029-25b]
  容清肅為韻是也自太和以後始以八韻爲常唐
  荘宗時常覆試進士翰林學士承旨盧質以后從
  諌則聖為題以堯舜禹湯傾心求過為韻舊例賦
  韻四平四仄質出韻乃五平三仄大為識者所誚
  豈非是時已有定格乎國朝太平興國三年九月
  始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賦並以
  平仄次用韻其後又有不依次者至今循之
九年中書門下奏面奉進止令條流進士數及減下諸
[029-26a]
色入仕人等進士准太和四年格及第每年不過二十
五人今請加至四十人明經准太和八年勅減下人數
外及第不得過一百一十人今請再減下十人
武宗㑹昌五年舉格節文公卿百家子弟及京畿内士
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𨽻名所
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
格毎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二百人進士依舊格送
三十人其𨽻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其宗正寺進士送
[029-26b]
二十人其東監同華河中所送進士不得過三十人明
經不得過五十人其鳯翔山南西道東道荆南鄂岳湖
南鄭滑浙西浙東鄜坊宣商涇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
東川陕虢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一十五人明經不得
過二十人其河東陳許汴徐泗易定齊徳魏博澤潞幽
孟靈夏淄青鄆曹兖海鎮冀麟勝等道所送進士不得
過一十人明經不得過十五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
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明經不
[029-27a]
得過十人其諸支郡所送人數請申觀察使為觧都送
不得諸州各自申解諸州府所試進士雜文據元格並
合封送省准開成三年五月三日勅落下者今緣自不
送所試以來舉人公然㧞解今諸州府所試各湏封送
省司檢勘如病敗不近詞理州府妄給觧者試官停見

 時宰相李徳裕尤惡進士初舉人既及第綴行通名
 詣主司第謝其制序立西階下北上東向主人席東
[029-27b]
 階下西向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齒謝恩遂升階與
 公卿觀者皆坐酒數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㑹題名
 席至是徳裕奏國家設科取士而附黨背公自為門
 生自今一見有司而止其期集參謁曲江題名皆罷
 徳裕嘗論公卿子弟囏於科舉武宗曰向聞楊虞卿
 兄弟朋比貴勢妨平進之路昨黜楊知至鄭朴等抑
 其太甚耳有司不識朕意不放子弟即過矣但取實
 藝可也徳裕曰鄭肅封敖子弟皆有材不敢應舉臣
[029-28a]
 無名第不當非進士然臣祖天寳末以仕進無他岐
 勉疆随計一舉登第自後家不置文選盖惡其不根
 藝實然朝廷顯官湏公卿子弟為之何者少習其業
 目熟朝廷事臺閣之儀不教而自成寒士縱有出人
 之才固不能閑習也則子弟未易可輕徳裕之論偏
 異盖如此然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為浮薄世所共
 患也
宣宗大中元年禮部侍郎魏扶放及第二十三人續奏
[029-28b]
堪放及第三人封彦卿崔瑑鄭延休等皆以文藝為衆
所知其父皆在重任不敢選取其所試詩賦並封進奉
進止令翰林學士户部侍郎知制誥韋琮等考盡合程
度其月二十三日奉進止並付所司放及第有司考試
祗合在公如渉徇私自有刑典從今以後但依常例取
捨不得别有奏聞
懿宗咸通四年進士皮日休上䟽請以孟子為學科曰
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
[029-29a]
者不過乎子子不異乎道者孟子也今國家有業荘列
之書者亦登於科其誘善也則深而懸科也未正伏望
命有司去荘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精通其義者其
科選視明經同不報
昭宗天復元年赦文令中書門下選擇新及第進士中
有久在名塲才沾科級年齒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
官於是禮部侍郎杜徳祥奏揀到新及第進士陳光問
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禹年七十三劉象年七
[029-29b]
十柯崇年六十四鄭希顔年五十九詔光問松希禹可
祕書省正字象崇希顔可太子校書
  洪氏容齋随筆曰昭宗當斯時亂離極矣尚能眷
  眷於寒儒甚可書也摭言云上新平内難聞放進
  士甚喜特授官制詞曰念爾登科之際當予反正
  之年宜降異恩各膺寵命時謂此舉為五老榜
唐登科記總目
 髙祖武徳元年上書拜官一人
[029-30a]
 二年三年四年不貢舉
 五年秀才一人進士四人
 六年進士四人
 七年秀才二人進士六人
 八年秀才一人進士五人
 九年秀才二人進士七人
 太宗貞觀元年秀才二人進士四人
 二年米貴不舉貢
[029-30b]
 三年秀才二人進士五人
 四年秀才一人進士九人
 五年秀才一人進士十五人
 六年秀才一人進士十二人
 七年秀才二人進士十三人
 八年秀才一人進士九人
 九年進士六人
 十年進士十一人
[029-31a]
 十一年秀才一人進士八人
 十二年秀才一人進士十一人
 十三年秀才二人進士十七人
 十四年秀才一人進士五人
 十五年秀才一人進士十四人
 十六年不貢舉
 十七年進士十五人
 十八年秀才一人進士二十四人
[029-31b]
 十九年秀才三人上書拜官一人
 二十年秀才一人進士三人
 二十一年進士七人
 二十二年進士九人
 二十三年秀才一人進士八人
 高宗永徽元年秀才一人進士十四人
 二年進士二十五人其年始停/秀才舉
 三年四年不貢舉應制及第三人
[029-32a]
 五年進士一人
 六年進士四十三人應制一人
 顯慶元年進士三人
 二年進士二十二人
 三年進士十七人諸科一人
 四年進士二十人
 五年進士十四人上書拜官一人
 六年進士五人召拜官一人
[029-32b]
 龍朔二年進士八人
 三年不貢舉
 麟德元年進士三人諸科二人
 二年進士並落下
 乾封元年幽素舉十二人
 二年進士五人
 總章元年進士二十六人
 二年不貢舉
[029-33a]
 咸亨元年進士五十四人
 二年三年不貢舉
 四年進士七十九人
 上元元年進士五十七人重試及第十一人
 上元二年進士四十五人别敕二人續試三人
 儀鳯元年不貢舉諸科四人
 二年不貢舉上封拜官一人
 三年不貢舉諸科一人
[029-33b]
 調露元年不貢舉
 二年進士一人
 永隆二年進士一人
 開耀二年進士五十五人重試及第十八人
 永淳二年進士五十五人
 嗣聖二年進士十三人重試三十六人
 武后光宅元年進士十六人上書拜官併諸科九人
 二年進士五十九人
[029-34a]
 垂拱元年進士二十二人再取五人
 二年進士四人
 三年進士六十五人
 四年進士二十四人諸科三十人
 永昌二年進士神都六人西京二人諸科一人
 二年神都十二人西京四人諸科五人
 三年進士十六人
 長夀二年進士十八人减䇿及第一人
[029-34b]
 三年不貢舉諸科二人
 延載二年進士二十二人
 證聖元年不貢舉諸科一人
 天冊萬嵗二年進士二十七人南郊舉及第三人
 萬嵗通天二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十人
 三年不貢舉諸科二人
 聖歴元年進士二十二人
 二年進士十六人諸科一人
[029-35a]
 三年進士二十人
 久視二年進士十九人諸科二人
 大足元年進士二十七人
 二年不貢舉諸科十人
 長安二年進士二十一人
 三年進士三十一人諸科四人
 四年四十一人續奏四人
 中宗神龍元年進士六十一人重試及第十二人諸
[029-35b]
 科二十九人
 二年進士三十二人諸科三十九人
 景龍元年進士四十八人諸科三人
 二年進士四十人諸科六人
 三年不貢舉諸科八人
 睿宗景雲元年進士五十二人
 二年諸科五十六人
 延和元年進士三十七人
[029-36a]
 元宗先天元年諸科二十七人
 開元元年進士七十一人重奏六人
 二年進士十七人諸科十二人
 三年進士二十一人
 四年進士十六人上書及第一人
 五年進士二十五人
 六年進士三十二人
 七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八人
[029-36b]
 八年進士五十七人
 九年進士三十八人
 十年進士三十三人
 十一年進士三十一人
 十二年進士二十一人
 十四年進士三十一人
 十五年進士十九人諸科三人
 十六年進士二十人
[029-37a]
 十七年進士二十六人諸科一人
 十八年進士二十六人
 十九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二人
 二十年進士二十四人
 二十一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一人
 二十二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九人
 二十三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五人
 二十四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七人
[029-37b]
 二十五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三人
 二十六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二十一人
 二十七年進士二十四人諸科五人
 二十八年進士十五人諸科五人
 二十九年進士十三人諸科四人
 天寳元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二人
 二年進士二十六人
 三載進士二十九人
[029-38a]
 四載進士二十五人
 五載進士二十一人
 六載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一人
 七載進士二十四人
 八載進士二十人
 九載進士二十一人
 十載進士二十人
 十一載進士二十六人
[029-38b]
 十二載進士五十六人
 十三載進士三十五人諸科一人
 十四載進士二十四人
 十五載進士三十三人
 肅宗至德二載進士二十二人江淮六人成都府十
 六人江東七人
 乾元元年進士二十三人
 二年進士二十五人
[029-39a]
 三年進士二十六人
 上元元年進士二十九人
 代宗寳應元年停貢舉
 二年進士二十七人
 廣德二年進士十三人又十二人
 永泰元年進士二十七人
 二年兩都共二十六人
 大歴二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一人
[029-39b]
 三年進士十九人諸科三人
 四年進士二十六人諸科二人
 五年進士二十六人
 六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二人
 七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四人
 八年進士三十四人諸科五人
 九年進士三十二人
 十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一人
[029-40a]
 十一年進士十四人
 十二年進士十二人
 十三年進士二十一人諸科二人
 十四年進士二十人
 徳宗建中元年進士二十一人諸科二十七人
 二年進士十七人諸科二人
 三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一人
 四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三人
[029-40b]
 興元元年進士五人
 貞元元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二十一人
 二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一人
 三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五人
 四年進士三十一人諸科二十六人
 五年進士三十六人諸科六人
 六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五人
 七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二十二人
[029-41a]
 八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八人
 九年進士三十二人諸科八人
 十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二十六人
 十一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八人
 十二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四人
 十三年進士二十人諸科六人
 十四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九人
 十五年進士十七人諸科四人
[029-41b]
 十六年進士十九人諸科八人
 十七年進士十八人諸科八人
 十八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三人
 十九年進士二十人諸科六人
 順宗永貞元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十人
 憲宗元和元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三十六人
 二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十一人
 三年進士十九人諸科二十四人
[029-42a]
 四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七人
 五年進士三十二人諸科十二人
 六年進士二十人諸科十三人
 七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十四人
 八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二人
 九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十一人
 十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三人
 十一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十四人
[029-42b]
 十二年進士三十五人諸科十四人
 十三年進士三十二人諸科十三人
 十四年進士三十一人諸科十二人
 十五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十三人
 穆宗長慶元年進士三十三人駁下十人重試十四
 人諸科三十八人
 二年進士二十九人諸科十人
 三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十九人
[029-43a]
 四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十五人
 敬宗寳歴元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三十二人
 二年進士三十五人諸科十二人
 文宗太和元年進士三十三人諸科十五人
 二年進士三十七人諸科三十六人
 三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二十六人
 四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七人
 五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六人
[029-43b]
 六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五人
 七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五人
 八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十一人
 九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五人
 開成元年進士四十人諸科九人
 二年進士四十人諸科三人
 三年進士四十人諸科七人
 四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二人
[029-44a]
 五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八人
 武宗㑹昌元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六人
 二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三人
 三年進士二十二人諸科十四人
 四年進士二十五人續放一人諸科七人
 五年進士二十七人覆試落下八人諸科五人
 六年進士十六人諸科五人
 宣宗大中元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二十人
[029-44b]
 二年進士二十二人諸科十七人
 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人
 四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三人
 五年進士二十七人又三十人諸科二十二人
 六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九人
 七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八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五人
 九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六人
[029-45a]
 十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五人
 十一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三人
 十二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四人
 十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三人
 十四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三人
 懿宗咸通二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二人
 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四年進士三十五人諸科十一人
[029-45b]
 五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九人
 六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十八人
 七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十七人
 八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二十人
 九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十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人
 十一年停舉
 十二年進士四十人諸科九人
[029-46a]
 十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十四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人
 十五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僖宗乾符二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九人
 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一人
 四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人
 五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八人
 六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九人
[029-46b]
 七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十四人
 廣明二年進士十二人續賜第二人
 中和二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二人
 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二人
 四年停舉
 五年進士三十五人諸科二人
 光啟二年進士九人諸科二人
 三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一人
[029-47a]
 四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一人
 昭宗龍紀元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七人
 大順元年進士二十一人諸科一人
 二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六人
 三年進士三十人諸科六人
 景福二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十二人
 乾寧元年進士二十八人諸科三人
 二年進士二十五人重放一十五人落下十人諸科
[029-47b]
 三人
 三年進士十二人諸科四人
 四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三人
 五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一人
 光化二年進士二十七人諸科一人
 三年進士三十六人諸科二人
 四年進士二十六人諸科三人
 天復二年三年停舉
[029-48a]
 四年進士二十六人諸科一人
 天祐二年進士二十三人諸科二人
 三年進士二十五人諸科四人
 四年進士二十人諸科二人
  右唐二百八十九年逐嵗所取進士之總目
  按昌黎公贈張童子序言天下之以明二經舉其
  得升於禮部者嵗不下三千人謂之鄉貢又第其
  可進者屬之吏部嵗不及二百人謂之出身然觀
[029-48b]
  登科記所載雖唐之盛時每年禮部所放進士及
  諸科未有及五七十人者與昌黎所言不合又開
  元十七年限天下眀經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
  又太和敕進士及第不得過四十人眀經不得過
  百一十人然記所載逐年所取人數如此則元未
  嘗過百人固不必為之限也又明經及第者姓名
  尤為寥寥今曰不得過百一十人則是每科嘗過
  此數矣豈登科記所載未備而難憑邪唐史摭言
[029-49a]
  載華良入為京兆解不第以書讓考官曰聖唐有
  天下垂二百年登進士科者三千餘人以此證之
  則每嵗所放不及二十人也登科記不誤矣又按
  容齋随筆言唐開元間國子祭酒楊瑒上言省司
  奏限天下明經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切見流
  外出身每嵗二千餘人而明經進士不能居其什
  一則是服勤道業之士不如胥吏之得仕也若以
  出身人太多則應諸色裁損不應獨抑明經進士
[029-49b]
  當時以其言為然淳熙九年大减任子員數是時
  吏部四選開具以三年為率文班進士大約三四
  百人任子文武亦如之而恩倖流外盖過二千之
  數甚與開元𩔖也今考唐毎嵗及第者極盛之時
  不能五十人姑以五十人為率則三嵗所放不過
  百五十人而宋自中興以後每科進士及第動以
  四五百人計盖倍於唐有餘矣又唐士之及第者
  未能便解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闗韓文公三試
[029-50a]
  於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
  獲祿者而宋則一登第之後即為入仕之期夫其
  數之多如此取之易復如此則宋之以進士入仕
  者其冗當數倍於唐而今謂淳熈之事纔𩔖開元
  何邪
 
 
 
[029-50b]
 
 
 
 
 
 
 
 文獻通考卷二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