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二十四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二十四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國用考二
  歴代國用
宋興而呉蜀江南荆湖南粤皆號富強相繼降附祖宗
因其畜守以恭儉簡易方是時天下生齒尚寡而養兵
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熾外無夷狄金繒
[024-1b]
之遺百姓各安其生不為巧偽放侈故上下給足府庫
羡溢承平既久户口嵗増兵籍益廣吏員益衆佛老夷
狄耗蠧中國縣官之費數倍昔時百姓亦稍縱侈而上
下始困於財矣仁宗承之給費寖廣天聖初始命有司
取景德一嵗用度較天禧所出省其不急者初自祥符
天書既降齋醮糜費甚衆至是始大省齋醮宴賜及減
諸宮觀衛卒自是道家之奉有節土木之費省矣至寳
元中陜西用兵調度百出縣官之費益廣賈昌朝上言
[024-2a]
江淮嵗運糧六百餘萬以一嵗之入僅能充朞月之用
三分二在軍旅一在冗食先所畜聚不盈數載天下久
無事而財不藏於國又不在民倘有水旱軍戎之急計
將安出於是議省冗費減皇后及宗室婦郊祠所賜之
半著為式於是皇后嬪御宗室刺史各上俸錢以助軍
帝亦罷左藏庫月進錢千二百緡公卿近臣亦減郊祠
所賜銀絹著為式時三司使王堯臣取陜西河北河東
三路未用兵前及用兵後嵗出入財用之數㑹計以聞
[024-2b]
寳元元年未用兵陜西錢帛糧草入一千九百七十八
萬出一千一百五十一萬用兵後入三千三百六十三
萬出三千三百六十三萬有竒盖視河東北尤劇以兵
屯陜西特多故也元昊請臣西兵既觧而調用無所減
即下詔切責邊臣及轉運司趣議蠲除科率稍徙屯兵
還内地汰其老弱官屬羡溢則并省之又命較近嵗天
下財賦出入之數送三司取一嵗中數以為定式初真
宗時内外兵九十一萬二千宗室吏員受禄者九千七
[024-3a]
百八十五寳元以後募兵益廣宗室蕃衍吏員嵗増至
是兵百二十五萬九千宗室吏員受禄者萬五千四百
四十三禄廪俸賜從而増廣又景徳中祀南郊内外賞
賚緡錢金帛總六百一萬至是饗明堂増至一千二百
餘萬故用度不得不屈范鎮上言古者宰相制國用今
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
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
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寛財者制國用之職
[024-3b]
不在中書也願使中書樞密院通知兵民財利大計與
三司量其出入制為國用則天下民力庶幾少寛至英
宗治平二年内外入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八千四
百五出一億二千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
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二百七十八是嵗諸路
積一億六千二十九萬二千九十三而京師不與焉
 蘇軾䇿别曰人君之於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
 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
[024-4a]
 以亷取之為易也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
 方其困窮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貲計其衣食之費妻
 子之奉出入於十金之中寛然而有餘及其一旦稍
 稍畜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衆
 而所欲益以不給不知罪其用之不節而以為求之
 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
 惑未可以知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嚮者
 豈能寒而不衣飢而不食乎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
[024-4b]
 不足為病何以異此國家創業之初四方割據中國
 之地至狹也然嵗嵗出師以誅討僭亂之國南取荆
 楚西平巴蜀而東下并潞其費用之衆又百倍於今
 可知也然天下之士未嘗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
 之不足則亦甚惑矣夫為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
 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
 蓄以三十年之通則可以九年無飢也嵗之所入足
 用而有餘是以九年之蓄常閒而無用卒有水旱之
[024-5a]
 變盜賊之憂則官可以自辦而民不知若此者天不
 能使之災地不能使之貧四夷盗賊不能使之困此
 萬世之計也而其不能者一嵗之入纔足以為一嵗
 之出天下之產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雖不至
 於虐取其民而有急則不免於厚賦故其國可靜而
 不可動可逸而不可勞此亦一時之計也至於最下
 而無謀者量出以為入用之不給則取之益多天下
 晏然無大患難而盡用衰世茍且之法不知有急則
[024-5b]
 將何以加之此所謂不終月之計也今天下之利莫
 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闗有征市有租鹽鐵有
 𣙜酒有課茶有算則凡衰世茍且之法莫不盡用矣
 譬之於人其少壯之時豐健勇力然後可以望其無
 疾以至於壽考今未五六十而衰老之候具見而無
 遺若八九十者將何以待其後邪然天下之人方且
 窮思竭慮以廣求利之門且人而不思則以為費用
 不可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税將不為國乎
[024-6a]
 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
 損存之甚難而無益者矣臣不能盡知請舉其所聞
 而其餘可以𩔖求焉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
 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三嵗
 而郊郊而赦赦而賞此縣官有不得已者天下吏士
 數日而待賜此誠不可以卒去至於大吏所謂股肱
 耳目與縣官同其憂樂者此豈亦不得已而有所畏
 邪天子有七廟今又飾老佛之宮而為之祠固已過
[024-6b]
 矣又使大臣以使領之嵗給以鉅萬計此何為者也
 天下之吏為不少矣特患未得其人茍得其人則凡
 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
 使濵河州郡之吏親行其災而責之以救災之術顧
 為都水監夫四方之水患豈其一人坐籌於京師而
 盡其利害天下有轉運使足矣今江淮之閒又有發
 運禄賜之厚徒兵之衆其為費豈可勝計哉盖嘗聞
 之里有畜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芻菽也又使一
[024-7a]
 人焉為之廐長廐長立而馬益癯今為政不求其本
 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
 臣以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釐以徃莫不有
 益惟無輕其毫釐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曽鞏議經費曰臣聞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使
 有九年之蓄而制國用者必於嵗杪盖量入而為出
 國之所不可儉者祭祀也然不過用數之仂則先王
 養財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節則天下雖貧其富易
[024-7b]
 致也漢唐之始天下之用嘗屈矣文帝太宗能用財
 有節故公私有餘所謂天下雖貧其富易致也用之
 無節則天下雖富其貧亦易致也漢唐之盛時天下
 之用常裕矣武帝明皇不能節其制度故公私耗竭
 所謂天下雖富其貧亦易致也宋興承五代之敝六
 聖相繼與民休息故生齒既庶而財用有餘且以景
 德皇祐治平校之景徳户七百三十萬墾田一百七
 十萬頃皇祐户一千九十萬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
[024-8a]
 治平户一千二百九十萬墾田四百三十萬頃天下
 嵗入皇祐治平皆一億萬以上嵗費亦一億萬以上
 景徳官一萬餘員皇祐二萬餘員治平并幕職州縣
 官三千三百有餘其總三萬四千員景徳郊費六百
 萬皇祐一千二百萬治平一千三十萬以二者校之
 官之衆一倍於景徳郊之費亦一倍於景徳官之數
 不同如此則皇祐治平用財之端多於景徳也誠詔
 有司按尋載籍而講求其故使嵗之數入官之多門
[024-8b]
 可考而知郊之費用財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後合議
 其可罷者罷之可損者損之使天下之入如皇祐治
 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數郊之費皆同於景徳二
 者所省者盖半矣則又以𩔖而推之天下之費有約
 於舊而浮於今者有約於今而浮於舊者其浮者必
 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
 由而從之如是而力行以嵗入一億萬以上計之所
 省者十之三則嵗有餘財三萬萬以三十年之通計
[024-9a]
 之當有餘財九億萬可以為十五年之蓄自古國家
 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計每嵗之入
 存十之三耳盖約而言之也今臣之所陳亦約而言
 今其數不能盡同然要其大致必不遠也前世於凋
 弊之時猶能易貧而為富今吾以全盛之勢用財有
 節其所省者一則吾之一也其所省者二則吾之二
 也前世之所難吾之所易可不論而知也伏惟陛下
 冲靜質約天性自然乗輿噐服尚方所造未嘗用一
[024-9b]
 竒巧嬪嬙左右掖庭之間位號多闕躬履節儉為天
 下先所以憂憫元元更張庶事之意至誠惻怛格於
 上下其於明法度以養天下之財又非陛下之所難
 也
  按東坡南豐二公之論足以盡昭陵以來國計之
  本末然大槩其所以疲弊者曰養兵也宗俸也冗
  官也郊賚也而四者之中則冗官郊賚尤為無名
  故二論特詳焉所謂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
[024-10a]
  而無益所謂其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
  其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誠名言也
神宗以國用不足留意理財熙寧元年謂文彥博等曰
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以不豐大臣
宜共留意節用乃命翰林學士司馬光御史中丞滕甫
同看詳裁減國用制度帝曰宮中如私身有俸及八十
千者嫁一公主至費七十萬緡如沈貴妃月俸八十萬
皆浮於祖宗之時帝以勤儉率天下詔龍圖天章閣及
[024-10b]
禁中諸殿欄俱不用氊覆勵精為治大修憲度内自百
司府寺外薄四海事為之制物為之法雖藏氷治竈畜
羊之小事亦思有以節省
 帝患増置官司費財王安石反謂増創官司所以省
 費中書言諸倉主典役人増禄不厚不可責其亷謹
 請増至一萬八千九百緡復盡増選人之禄三司上
 新増吏禄數京師嵗増四十一萬三千四百餘緡監
 司諸州六十八萬九千八百餘緡時主新法者皆謂
[024-11a]
 吏禄既厚則人知自重不敢冒法可以省刑然良吏
 實寡賕取如故徃徃陷重辟議者不以為善
帝謂輔臣曰比閱内藏庫籍文具而已財貨出入初無
闗防前此嘗以龍腦真珠鬻於𣙜貨務數年不輸直亦
不鈎考盖領之者中官數十人惟知謹扄鑰塗牕牖以
為固密安能鈎考其出入多少與所蓄之數乃令户部
太府寺於内藏諸庫皆得檢察置庫百餘年至是始編
閲焉
[024-11b]
 初藝祖嘗欲積縑帛二百萬以裕内蔵又别儲於景
 福殿元豐元年帝乃更景福殿庫名自製詩以揭之
 曰五季失固玁狁孔熾藝祖肇邦思有懲艾爰設内
 府基以募士曽孫保之敢忘厥志凡三十二庫後積
 羡贏又揭以詩曰每䖍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
 武姿何日成戎㨗
哲宗元祐元年議者謂熙寧以前上供無額外之求州
縣無非法之斂自後獻利之臣不原此意惟務刻削以
[024-12a]
為己功事有所減如禁軍闕額與差出衣糧清汴水脚
外江綱船之𩔖例皆賫轉運司封樁上供即用度有増
又令自辦上供名額嵗益加多有司財用日惟不足必
至多方以取於民非法之征其原於此因請罷熙寧以
來舊上供額外所創封樁錢物及内外封樁禁軍闕額
奉給等樞密院議悉罷封樁慮諸路觀望於蒐補兵備
或闕緩急之事乃詔三路嶺南被邊勿封樁仗帥臣以
占募餘路封樁仍舊
[024-12b]
詔曰邦賦之入盖有常制若不裁減浮費量入為出深
慮有誤國計宜令户部尚書侍郎同相度裁減條析以

 右司諌蘇轍奏臣竊聞熙寧以來天下財賦文帳皆
 以時上於三司至熙寧五年朝廷患其繁冗始命曽
 布刪定法式布因上言三部胥吏所行職事非一不
 得專意㸃磨文帳近嵗因循不復省閲乞於三司選
 吏二百人顓置一司委以驅磨是時朝廷因布之言
[024-13a]
 於三司取天下所上帳籍視之至有到省三二十年
 不發其封者盖州郡所發文帳隨帳皆有賄賂各有
 常數常數已足者皆不發封一有不足即百端問難
 要足而後已朝廷以其言為信帳司之興盖始於此
 張設官吏費用錢物至元豐三年首尾七八年間帳
 司所管吏僅六百人用錢三十九萬貫而所磨出失
 陷錢止一萬餘貫朝廷知其無益遂罷帳司而使州
 郡應申省帳皆申轉運司内錢帛糧草酒麴商税房
[024-13b]
 園夏秋税管額納畢鹽帳水脚鑄錢物料稻糯帳本
 司别造計帳申省其驛料作院欠負修造竹木雜物
 舟船柴炭修河物料施利橋船物料車驢草料等帳
 勘勾訖架閣盖謂錢帛等帳三司總領國計須知其
 多少虚實故帳雖歸轉運司而又令别造計帳申省
 至於驛料等帳非三司國計虚贏所係故止令磨勘
 架閣又諸路轉運司與本部州軍地里不遠取索文
 字近而易得兼本道文帳數目不多易以詳悉自是
[024-14a]
 内外簡便頗稱允當今户部所請收天下諸帳臣未
 委為收錢帛等帳邪為并收驛料等帳邪若盡收諸
 帳為依熙寧以前不置帳司不添吏人邪為依熙寧
 以來復置帳司復添吏人邪若依熙寧以前則三二
 十年不發封之弊行當復見若依熙寧以來則用吏
 六百人磨出失陷錢一萬餘貫而費錢三十九萬貫
 之弊亦將復見臣乞朝廷下户部令仔細分析聞奏
 然竊詳司馬光元奏自改官制以來舊日三司所掌
[024-14b]
 事務散在六曹及諸寺監户部不得總天下財賦帳
 籍不盡申户部户部不能盡天下錢穀之數欲乞令
 户部尚書兼領左右曹其舊三司所管錢穀財用事
 有散在五曹及諸寺監者並乞收歸户部推其本意
 盖欲使天下財用出納卷舒之柄一歸户部而户部
 周知其數而已今户部既已專領財用而元豐帳發
 轉運司常以計帳申省不為不知其數也雖更盡收
 諸帳亦徒益紛紛無補於事矣臣謂帳法一切如舊
[024-15a]
 甚便乞下三省公議然後下户部施行
 蘇轍元祐㑹計録收支敘曰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
 之蓄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則九年之蓄可跂而待
 也今者一嵗之入金以兩計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
 不盡者二千七百銀以兩計者五萬七千而其出之
 多者六萬錢以千計者四千八百四十八萬除末鹽/錢後得
 此/數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萬并言未破應在及/汎支給賜得此數
 紬絹以疋計者一百五十一萬而其出之不盡者七
[024-15b]
 十四萬草以束計者七百九十九萬而其出之多者
 八百一十一萬然則一嵗之入不足以供一嵗之出
 矣故凡國之經費折長補短常患不足小有非常之
 用有司輒求之朝廷待内藏末鹽而後足臣身典大
 計以為是媮嵗月可也數嵗之後將有不勝其憂者
 矣是以轍嘗推原其故方今禁中奉養有度金玉錦
 繡不逾其舊宫室不修犬馬不玩有司循守法制謹
 視出入之節未嘗有失也而其弊安在天下久安物
[024-16a]
 盈而用廣亦理之常也顧所以處之何如耳臣請歴
 舉其數宗室之衆皇祐節度使三人今為九人矣兩
 使留後一人今為八人矣觀察使一人今為十五人
 矣防禦使四人今為四十二人矣百官之富景德大
 夫三十九人景德為諸/曹郎中今為二百三十人矣朝奉郎
 以上一百六十五人景徳為/員外郎今為六百九十五人矣
 承議郎一百二十七人景德為/博士今為三百六十九人
 矣奉議郎一百四十八人景德為/三丞今為四百三十一
[024-16b]
 人矣諸司使二十七人今為二百六十人矣副使六
 十三人今為一千一百一十一人矣供奉官一百九
 十三人今為一千三百二十二人矣侍禁三百一十
 六人今為二千一百一十七人矣三省之吏六十人
 今為一百七十二人矣其餘可以𩔖推臣不敢以遍
 舉也昔者郎止前行卿有定員今之大夫朝議皆無
 限法尚書侍郎歴改三曹而今之正議銀青合而為
 一官秩并増不知其義夫國之財賦非天不生非地
[024-17a]
 不養非民不長取之有法收之有時止於是矣而宗
 室官吏之衆可以禮法節也祖宗之世士之始有常
 秩者竢闕則補否則循資而已不妄授也仁宗末年
 任子之法自宰相以下無不減損英宗之初三載考
 績増以四嵗神宗之始宗室袒免之外不復推恩袒
 免之内以試出仕此四事者使今世欲為之將以為
 逆人心違舊法不可言也而况於行之乎雖然祖宗
 行之不疑當世亦莫之非何者事勢既極不變則敗
[024-17b]
 衆人之所共知也今朝廷履至極之勢獨持之而不
 敢議臣實疑之誠自今日而議之因其勢循其理㣲
 為之節文使見任者無損而來者有限今雖未見其
 利要之十年之後事有間矣賈誼言諸侯之變以為
 失今不治必為痼疾今臣亦云茍能裁之天下之幸
 也
 左司郎中張汝賢復請下諸路轉運司㑹計自熙寧
 以前一嵗出入之數及常供泛用之差并熙寧復叅
[024-18a]
 考焉且條畫某事之費因某法而用今某法既改則
 某費可罷要亦省不急之用量入為出則無不足之
 憂從之
元豐初作元豐庫嵗發坊塲百萬緡輸之大觀時又有
大觀東西庫徽宗崇寧後蔡京為相増修財利之政務
以侈靡惑人主動以周官惟王不㑹為説每及前朝愛
惜財賦減省者必以為陋至於土木營造率欲度前規
而侈後觀元豐官制既行賦禄視嘉祐治平既優京更
[024-18b]
増供給食料等錢於是宰執皆増京又專用豐亨豫大
之説諛悦帝意始廣茶利嵗以一百萬緡進御以京城
所主之於是費用寖廣其後又有應奉司御前生活所
營繕所蘇杭造作局御前人船所其名紛如大率皆以
竒侈為功嵗運花石綱一石之費至用三十萬緡牟取
無藝民不勝弊時用度日繁左藏庫異時月費緡錢三
十六萬至是衍為一百二十萬緡又三省密院吏員猥
雜有官至中大夫一身而兼十餘俸者故當時議者有
[024-19a]
俸入超越從班品秩幾於執政之言吏禄濫冒已極以
史院言之供檢三省幾千人蔡京又動以筆貼於𣙜貨
務支賞給有一紙至萬緡者京所侵私以千萬計朝論
益喧
 户部言本部嵗用六百餘萬緡悉倚上供官吏違負
 者請以分數為科罪之等不及九分者罪以徒多者
 更加之嵗首則列次年之數聞於漕司考實申部從
 之是年以無額錢物督限未嚴乃更一季為一月
[024-19b]
 靖康元年言者論天下財用嵗入有常須㑹其數宜
 量入為出比年以來有御前錢物朝廷錢物户部錢
 物其措置裒歛取索支用各不相知天下常賦多為
 禁中私財上溢下漏而民益重困欲以命户部取索
 措置其事且曲折得以周知大數而不失盈虛緩急
 之宜上至宫禁須索下逮吏卒廪餼一切付之有司
 格以法度示天下以至公詔從其請
高宗建炎元年詔諸路無額上供錢依舊法更不立額
[024-20a]
自來年始
紹興五年川陜宣撫司奏四川上供錢帛乞依舊留充
贍軍俟邉事寧息如舊上曰祖宗積儲内帑本以備邉
陲緩急之用今方多故軍旅未息宜從所請
 龍圖閣學士四川都轉運使李迨言唐劉晏理財謂
 亞管蕭是時天下嵗入緡錢千二百萬而筦𣙜居其
 半今四川一隅之地𣙜鹽𣙜酒并諸色窠名錢已三
 倍晏數彼以千二百萬貫贍六師恢復中原而有餘
[024-20b]
 今以三千六百萬貫贍一軍屯駐川陜而不足計司
 雖知冗濫力不能裁節雖知寛剰亦未敢除減但日
 夜憂懼嵗計不足而已
十一年始命上供羅復輸内藏庫其後綾紗絹亦如之
三十年户部奏科撥諸路上供米斛内外諸軍嵗費米
三百萬斛而四川不與焉
  巽岩李氏曰唐分天下之賦為三曰上供送使留
  州及裴垍相憲宗更令諸道觀察調度先取於所
[024-21a]
  治州不足乃取於屬州送使之餘與上供者悉輸
  度支當時兵費皆仰度支未嘗别為之名凡度支
  錢悉係省也今所謂係省特唐留州及送使錢耳
  送使錢既無幾其上供錢則徃徃移以贍軍移上
  供以贍軍此天子之甚盛德也
孝宗乾道二年詔孫大雅奏漢制上計之法朕以為可
行於今令侍從臺諌參考古制進呈
 先是知秀州孫大雅置本州拘催上供錢格自來上
[024-21b]
 且言漢制嵗盡郡國詣京師奏事至中興則嵗終遣
 吏上計於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受賀而屬郡
 計吏皆覲以詔殿最今也不然未嘗有甘泉上計之
 制而臣始為之盖法漢之大司農郡國四時上月旦
 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列之意以為書也於是監
 察御史張敦實劉貢言一縣必有一縣之計一郡必
 有一郡之計天下必有天下之計天下之計總郡縣
 而嵗考焉三代遠矣方冊可得而知者自禹九州成
[024-22a]
 賦中邦因南廵狩而至大越登茅山而㑹諸侯號其
 山曰㑹稽後立㑹稽郡漢書注云以其㑹諸侯之計
 於此也逮至周官所載最為詳悉天官冢宰之屬理
 財居其半掌財用而言嵗終則㑹者凡十又大府之
 職嵗終則以貨賄之入出㑹之小宰之職嵗終則令
 群吏致事鄭氏注云若今之上計也漢承秦後蕭何
 收其圖籍知張蒼善算於是令以列侯居相府領郡
 國上計者此則漢初之制專命一人以掌天下所上
[024-22b]
 之計也至武帝建元三年詔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
 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注云計者上計簿
 使也郡國每嵗遣詣京師上之元封五年三月朝諸
 侯王列侯受郡國計太初元年十二月又受計於甘
 泉天漢三年又受計於泰山之明堂太始四年三月
 又受計於泰山之明堂是則終武帝之世五十餘年
 之間一受計於帝都三受計於方岳或以三月或以
 十二月之不同也至宣帝黄龍元年正月下詔曰方
[024-23a]
 今天下少事而民多貧盗賊不畢其咎安在上計簿
 文具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令御史察計簿疑非
 實者案之使真偽無相亂是則在宣帝之時郡國所
 上計簿已不能無弊矣光武中興嵗終遣吏上計遂
 為定制正月旦天子幸徳陽殿臨軒受賀而屬郡計
 吏皆在列置大司農掌之其逋未畢各具列之今孫
 大雅所陳者是也然西漢言郡國上計東漢言屬郡
 計吏則遠方者在東漢未必偕至矣漢之大司農則
[024-23b]
 今之户部也竊見户部掌天下之財計有上限中限
 末限之格法有月催旬催五日一催之期㑹每於嵗
 終獨以常平收支户口租税造冊進呈而於諸郡諸
 色窠目尚畧焉是於三代嵗終則㑹與兩漢上計之
 法為未備也然而去古逾遠文籍愈煩在西漢已不
 免文具之弊况今日能盡革其偽乎在東漢止於屬
 郡之内况今日川廣之遠能使其如期畢至乎臣等
 愚見莫若嵗終令户部盡取天下州郡一嵗之計已
[024-24a]
 足未足虧少虧多之數並皆造冊正月進呈兼採漢
 初之制丞相選差一人考覈户部所上計而明州郡
 之殿最則三代兩漢之制皆兼該而無不舉之處矣
 詔户部措置其後户部言諸路州軍嵗起上供諸色
 窠名錢帛各有條限年額數目本部每年預期行下
 逐路監司及州軍依限催納其嵗終具常平收支并
 税租課利旁通係取前二年數户部本年數造冊進
 呈内不到路分次年附進今來張敦實等奏陳嵗終
[024-24b]
 令户部盡取天下州郡一嵗之計已足未足虧少虧
 多之數造冊正月進呈縁諸路州軍地里遠近不同
 竊慮次年正月未能盡實申到若候取㑹齊足攢造
 亦恐後時今欲立式遍下諸路州軍各以本州每嵗
 應於合發上供窠名錢帛糧斛數目置籍照條限鈎
 考發納嵗終開具造冊須管次年正月了畢詣闕投
 進降付户部參考將拖欠州軍取㫖黜責施行上曰
 如此措置甚善從之
[024-25a]
 是年宰執進呈户部收支細數見管只四十二萬而
 未催之錢乃二百八十餘萬是知乾道仁民之政不
 盡歛以歸國而財賦之藏於州縣如此
淳熙十年詔左藏南庫撥𨽻户部嘗試考昔騐今至道
中嵗入一千二百餘萬天禧末嵗入三千六百餘萬嘉
祐嵗入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熙寧嵗入五千六十餘萬
寧宗時嵗入六千餘萬然則土地之廣狹財賦之多少
可以考矣司版曹之計者尚忍求詳生財之方乎
[024-25b]
 葉適應詔條奏財總論曰財用今日之大事也必盡
 究其本末而後可以措於政事欲盡究今日之本末
 必先考古者財用之本末盖考古雖若無益而不能
 知古則不知今故也夫財之多少有無非古人為國
 之所患而今世乃以為其患最大而不可整救此其
 説安從出哉盖自舜禹始有貢賦之法以㑹計天下
 之諸侯比於堯嚳以前為密矣今禹貢之所載是也
 然總秸米粟不及於五百里之外九州之貢入貢於
[024-26a]
 今世乃充庭之儀品盖千百之一二耳周公之為周
 治其財用視舜禹則已詳然王畿千里之外法或不
 及千里之内猶不盡取盖三代之所取者正天下之
 疆理而借民力以治公田為其無以阜通流轉則作
 幣鑄金以權之當是之時不聞其以財少為患而以
 財多為功也雖然此其事遠矣鹽筴末利起自春秋
 魯之中世田始有税然諸侯各以其國自足而無煎
 熬逼迫之憂盖漢文景之盛而天下之財不以入闗
[024-26b]
 中人主不租税天下而諸侯若呉人者亦不租税其
 田光武明章未聞其以財少自困而中年常更盗賊
 夷狄之難内外征討亦不大屈惟秦始皇豪暴有頭
 㑹箕歛之譏漢武帝奢侈有均𣙜征算之政而西園
 聚錢大鬻天下之官爵以致之盖兩漢雖不足以言
 三代而其以財為病非若今世也雖然此其事遠矣
 分為三國裂為南北無嵗不戰無時少安且其運祚
 迫蹙禍變煩興至於調度供億猶自有序而亦豈若
[024-27a]
 今日之貧窘漏底哉此皆具載冊書可即而見者雖
 然此其事遠矣隋最富而亡唐最貧而興唐之取民
 以租以庸以調過此無取也而唐之武功最多闢地
 最廣用兵最久師行最勝此其事則差近而可知矣
 致唐之治有唐之勝其不待多財而能之也決矣然
 則其所以不若唐者非以財少為患也故財之多少
 有無非古人為國之所患所患者謀慮取捨定計數
 必治功之間耳非如今日以一財之不足而百慮盡
[024-27b]
 廢奉頭竭足以較錙銖譬若慵夫淺人劫劫焉徒知
 事其口腹而已者也以財少為患之最大而不可整
 救其説稍出於唐之中世盛於本朝之承平而其極
 甚乃至於今日其為國之名物采章精神威望一切
 銷耗内之所以取悦於民外之所以示威於敵者一
 切無有習為寛緩迂遠之常説以文其無用而盡力
 於茍且督迫鞭撻疲民舞小文而謂之有能陛下回
 顧而加聖思必有大不可安者故臣以為不究古者
[024-28a]
 財之本末循而至於本朝以去其錯謬而不合於常
 經者則無以知財之多少有無不足為國家之患此
 而不知則天下之大計皆不可得而預論而况望其
 有所施行以必成效哉
 又曰唐末藩鎮自擅財賦散失更五代而不能收加
 以非常之變屢作排門空肆以受科歛之害而財之
 匱甚矣故太祖之制諸鎮以執其財用之權為最急
 既而僭偽次第平一諸節度伸縮惟命遂強主威以
[024-28b]
 去其尾大不掉之患者財在上也至於太宗真宗之
 初用度自給而猶不聞以財為患及祥符天禧以後
 内之蓄藏稍以空盡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災流行繼
 而西事暴興五六年不能定夫當仁宗四十二年號
 為本朝至平極盛之世而財用始大乏天下之論擾
 擾皆以財為慮矣當是時也善人君子以為昔之已
 取者固不可去而今之所少者不可復取皆甘心於
 不能所謂精悍駔儈之吏亦深自藏不敢奮頭角以
[024-29a]
 裒歛為事雖然極天下之大而無終嵗之儲愁勞苦
 議乎鹽茗𣙜貨之間而未得也是以熙寧新政重司
 農之任更常平之法排兼并專歛散興利之臣四出
 候望而市肆之㑹闗津之要微至於小商賤𨽻什百
 之獲皆有以征之盖財無乏於嘉祐治平而言利無
 甚於熙寧元豐其借先王以為説而率上下以利曠
 然大變其俗矣崇觀以來蔡京專國柄託以為其䇿
 出於王安石曽布呂惠卿之所未工故變鈔法走商
[024-29b]
 賈窮地之寳以佐上用自謂其蓄藏至五千萬富足
 以備禮和足以廣樂百侈並鬭竭力相奉不幸黨與
 異同屢復屢變而王黼又欲出於蔡京䇿畫之所未
 及者加以平方臘則加歛於東南取燕山則重困於
 北方而西師凡二十年闗陜尤病然後靖康之難作
 矣方大元帥建府於河北而張慤任饋餉之責者鹽
 鈔數十萬緡而已及來維揚而黄潛善呂頤浩葉夢
 得之流汲汲乎皆以𣙜貨自營而收舊經制錢之議
[024-30a]
 起矣况乎大将殖私軍食自制無復承統轉運所至
 剗刷攫拏朝廷科降大書文移守令丞佐持巨校將
 五百追捉鄉户號痛無告贓貪之人又因之以為己
 利而經總制之窠名既立添酒折帛月樁和糴皆同
 常賦於是言財之急自古以來莫今為甚而財之乏
 少不繼亦莫今為甚也自是以後辛巳之役甲申之
 役邊一有警賦歛輙増既増之後不可復減嘗試以
 祖宗之盛時所入之財比於漢唐之盛時一再倍熙
[024-30b]
 寧元豐以後隨處之封樁役錢之寛剰青苖之結息
 比治平以前數倍而蔡京變鈔法以後比熙寧又再
 倍矣王黼之免夫至六千餘萬緡其大半不可鉤考
 然要之渡江以至於今其所入財賦視宣和又再倍
 矣是自有天地而財用之多未有今日之比也然其
 所以益困益乏皇皇營聚不可一朝居者其故安在
 夫計治道之興廢而不計財用之多少此善於為國
 者也古者財愈少而愈治今者財愈多而愈不治古
[024-31a]
 者財愈少而有餘今者財愈多而不足然善為國者
 將從其少而治且有餘乎多而不治且不足乎而况
 於多者勞而少者逸豈惡逸喜勞而至是哉故臣請
 陳今日財之四患一曰經總制錢之患二曰折帛之
 患三曰和買之患四曰茶鹽之患四患去則財少財
 少則有餘有餘則逸有餘而逸以之求治朝令而夕
 改矣
  右水心外藁所上財總論二篇足以見歴代理財
[024-31b]
  之大槩及中興以後財愈多而事愈不立之深病
  故備載之於國用考之終至其所言經總制和買
  折帛錢則各具本門
左藏庫者國家經費所貯係幇支三衙百官請給及宗
廟宮禁非泛之費并將校衛卒閤門醫職近侍請給皆
出焉
左藏南庫本御前樁管激賞庫紹興休兵後秦檜取户
部窠名之可必者盡入此庫户部告乏則與之由是金
[024-32a]
幣山積士大夫指為瓊林大盈之比高宗嘗出數百萬
緡以佐調度淳熙末始併歸户部
左藏封樁庫孝宗所創其法非奉親非軍需不支至淳
熙末年徃徃以犒軍或造軍噐為名撥入内庫或睿思
殿或御前庫或修内司有司不敢執
内藏庫即祖宗時舊置元豐三十二庫崇寧後為大觀
東西庫秦檜用事時每三宮生辰及春秋内教冬年寒
食節與諸局所進書皆獻令幣由是内帑山積紹興末
[024-32b]
詔除太后生辰及内教外餘並減半孝宗初又併進書
禮物罷之紹熙初始數取封樁錢入内藏
御前甲庫者紹興中置凡乗輿所需圖畫什物有司不
能供者悉於甲庫取之故百工伎藝之巧者皆出其間
日費毋慮數百千禁中既有内酒庫而甲庫所釀尤勝
以其餘酤賣頗侵户部課額以此庫儲常不足臣僚以
為言乃罷之
三省樞密院激賞庫者渡江後所創自建炎龍興賞膳
[024-33a]
始減至維揚及臨安又減紹興四年秋趙元鎮為川陜
荆襄都督既而不行遂以督府金錢入此庫十年秦檜
之當國以兀术畔盟用兵須犒賜之物乃計畝率錢徧
天下五等貧民無免者然兵未嘗舉而所歛錢盡歸激
賞庫其後嵗支至三十八萬緡堂厨萬五千東厨萬二
千玉牒所日歴勅令所國史院尚書省犒設中書門下
密院支費各有差議者指為冗費後減二十萬緡孝宗
時再減十萬緡
[024-33b]
合同憑由司者宫禁所取索也嵗取金銀錢帛率以百
萬計版曹照數除破不能裁節
修内司掌宮禁營繕嵗輸緡錢二十萬以給其費後減
其半
𣙜貨務都茶塲者舊東京有之建炎二年始置於揚州
明年置於江陵紹興三年置於鎮江及吉州五年省吉
州務而行在務移於臨安嵗收茶鹽香息錢
豐儲倉者紹興二十六年始置韓尚書仲通在版曹請
[024-34a]
别儲粟百萬斛於行都以備水旱號豐儲其後鎮江建
康闗外四川皆有之
東南三總領所掌利權皆有定數然軍旅飢饉則告乞
於朝惟四川在遠錢幣又不通故無事之際計臣得以
擅取予之權而一遇軍興朝廷亦不問
諸州軍資庫者嵗用省記也舊制每道有計度轉運使
嵗終則㑹諸郡邑之出入盈者取之虧者補之故郡邑
無不足之患自軍興計司常患不給凡郡邑皆以定額
[024-34b]
窠名予之加賦増員悉所不問由是州縣始困近嵗離
軍添差大為州郡之患紹興十一年四月己未初用張/循王奏離軍將佐並與添差州
郡患無以給二十七年六月丙辰兵部奏大郡/毋過百人次郡半之小郡三十人為額從之而宗室
戚里歸明歸正甚至於樂藝賤工胥史雜流亦皆添差
慶元一郡而添差四十員盡本府七塲務所入不足以
給四員總管之俸其間有十五年不徙任者計其俸入
錢二十餘萬緡米十餘萬斛揚州㑹府也嵗輸朝廷錢
不滿七八萬而本州支費乃至百二十萬緡民力安得
[024-35a]
不困紹熙初議者請裁定朝廷經費然後使版曹盡㑹
一嵗之入正其舊籍削去虚額擇諸路監司之愛民而
知財計者俾之稽考調度蠲其煩重以寛民力朝廷未
克行今之為郡者但能撙節用度譏察滲漏使嵗計無
乏已號過人無復及民之政矣
公使庫者諸道監帥司及州軍邊縣與戎帥皆有之盖
祖宗時以前代牧伯皆歛於民以佐厨傳是以制公使
錢以給其費懼及民也然正賜錢不多而著令許收遺
[024-35b]
利以此州郡得以自恣若帥憲等司則又有撫養備邊
等庫開抵當賣熟藥無所不為其實以助公使耳公使
苞苴在東南為尤甚揚州一郡每嵗饋遺見於帳籍者
至十二萬緡江浙諸郡酒每以嵗遺中都官嵗五六至
至必數千瓶淳熙中王仲行尚書為平江守與祠官范
致能胡長文厚一飲之費率至千餘緡時蜀人有守潭
者又有以總計攝潤者視事不半嵗過例饋送皆至四
五萬緡供宅酒至二百餘斛孝宗怒而絀之九年正月/戊子三月
[024-36a]
乙/未然其風盖未殄也東南帥臣監司到罷號為上下馬
鄰路皆有饋計其所得動輙萬緡近嵗蜀中亦然其㑹
聚之間折爼率以三百五十千為凖有一身而適兼數
職者則併受數人之饋獻酧之際一日而得二千餘緡
其無藝如此頃嵗陳給事峴為蜀帥馮少卿憲為成都
漕就以所遺元物報之陳怒奏其容覆贓吏朝廷移之
逮陳敗乃得直時芮國噐侍郎趙子直丞相相繼為江
西漕凡四方之聘幣皆不入於家斥其資置養濟院於
[024-36b]
南昌以養貧者朱少卿時敏為潼川守受四方之饋每
以其物報之趙德老鎮成都受而别儲之臨行以散宗
室之貧者此皆廉節之可紀者也惟總領所公使錢以
料次取於大軍庫故歛不及民然正賜不多而嵗用率
十數萬每嵗終上其數於户部輙以勞軍除戎器為名
版曹知而不詰也所謂公使醋錢者諸郡皆立額白取
於屬縣縣歛於民吏以輸之小邑一嵗亦不下千緡人
尤以為怨謂宜罷互送而損遺利使上下一體而害不
[024-37a]
及民則合祖宗制公使之意矣
  右左藏庫以下皆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載宋朝
  渡江後帑藏之大概而其制多承東京之舊至軍
  資庫公使庫則皆財賦之在州郡者也夫以經總
  制月樁錢觀之則其徴取於州郡者何其苛細以
  軍資公使庫觀之則其儲蓄之在州郡者又何其
  寛假也夫其徴取之苛細則民宜痛受椎剝之苦
  儲蓄之寛假則吏宜大肆侵盗之惡而俱不然何
[024-37b]
  也盖國家之賦歛雖重而所以施於百姓者常有
  慘怛忠厚之意故民無怨讟州郡之事力雖裕而
  所以勵士大夫者壹皆禮義廉恥之維故吏少貪
  汙又宋承唐之法分天下財賦為三曰上供曰送
  使曰留州然立法雖同而所以立法之意則異唐
  之法起於中葉之後盖版籍隳廢體統陵夷藩方
  擅財賦以自私而朝廷不知人主又多好殖私財
  節鎮刺史徃徃取經常之賦以供内府之所進奉
[024-38a]
  上之人因而利之遂不復能究其嵗入之數而茍
  為是姑息之舉則其意出於私也宋之法立於承
  平之時盖拊民以仁馭吏以禮而人主未嘗有躭
  慾黷貨之事雖内藏之蓄積常捐以助版曹則州
  郡之財賦固已其不必盡歸之京師又使為監司
  郡守者厨傳支吾官給其費則不取之於民而因
  以行寛裕之政則其意出於公也然此法沿襲既
  久得失相半其得者則如前所云而其失者盖自
[024-38b]
  中興以來朝廷之經費日夥則不免於上供之外
  别立名色以取之州郡如經總制月樁錢之𩔖是
  也州郡之事力有限則不免於常賦之外别立名
  色以取之百姓如斛靣米頭子錢之𩔖是也盖其
  所以倚辦責成於州郡者以其元有樁留之賦然
  有限之樁留不足以給無藝之徴取又其法立於
  倥傯之時州郡利源之厚薄事力之優劇不能審
  訂斟酌而一概取之故郡計優裕幸而長吏又得
[024-39a]
  廉幹之人則撙節奉上之外其餘力又可代輸下
  户之逋懸對補無名之窠額若郡計凋弊不幸而
  長吏又值貪庸之軰則經常之賦入不登於版曹
  而並縁之漁獵已遍及於閭閻矣愚常備論其事
  於經總制錢之末雖然仁厚之澤所以著在人心
  者何也盖雖愧於取民有制之事而每有視民如
  傷之心故奉行之者不敢亟疾所謂不從其令而
  從其意者是也雖不免季世征歛之法而能行之
[024-39b]
  以士君子忠厚之心故蒙被者不見其苛嬈所謂
  不任法而任人者是也
 
 
 
 
 
 文獻通考卷二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