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十二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十二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職役考一
  厯代鄉黨版籍職役
昔黄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歩制畝以防不足使
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洩地
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
[012-1b]
貨六則存亡更守七則出入相司八則嫁娶相媒九則
無有相貸十則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親生産可
得而均均則欺凌之路塞親則鬭訟之心弭既牧之於
邑故井一為隣隣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
都都十為師師七為州夫始分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
則數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周制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
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
[012-2a]
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鄭元曰此所以勸民者/也使之者皆謂立其長
而教令使之保猶任也救救凶災也賓賓客其賢者也/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賙者謂禮物不備相給足
也閭二十五家族百家黨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鄉萬二千五百家此總謂郊内者也及三年則
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人/數及其財物也受邦國之
比要則亦受鄉遂矣鄭司農云五家為比故/以比為名今時八月按比是也要謂其簿
比長每比下士一人掌五/家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
和親有辠竒衺則相及徙於國中則從而授之徙謂不/便其居
或國中徙郊或郊徙國中皆/從而付所處之吏明無罪惡徙於他則為旌節而行之
[012-2b]
謂徙異鄉/有節乃達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納之
閭胥每閭中士一人掌二十/五家各掌其閭之徵令嵗時數
其閭之衆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
聚衆庶既比而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凡事掌其比觵
撻罰之事失禮者/之罰也
族師每族上士一人掌一/百家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
屬民讀邦法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春秋祭酺亦如之
登其族之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㓜廢疾可任者及其
[012-3a]
六畜車輦比伍閭族各為聨使之相保相受賞罰相及
以受邦職以役國事相葬埋若師田行役則合其卒伍
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帥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罰嵗
終則㑹
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掌五/百家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四
孟月屬民讀法春秋祭禜亦如之國索鬼神而祭祀䄍/祭
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凡黨之祭祀喪紀
昏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師田行役則以法治其
[012-3b]
政事正嵗屬民讀法書其德行道藝嵗終則㑹
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掌二千/五百家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
月吉屬民讀法考其德行道藝糾其過惡而勸戒之嵗
時祭祀州社則屬民讀法春秋以禮㑹民而射於州序
州之大祭大喪皆涖其事師田行役則帥而致之掌其
戒令賞罰於軍因/為師帥嵗終則㑹正嵗讀法三年大比則大
考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
遂人掌邦之野郊外曰野此野/謂甸稍縣都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
[012-4a]
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作管/反
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
其政令刑禁以嵗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
教之稼穡經形體皆謂制分界也鄰里酇鄙縣遂猶郊/内比閭族黨州鄉也鄭司農云田野之居其
比伍之名與國中異制故五家為鄰鄭元謂異其/名者示相變耳遂之軍旅追胥起徒役如六鄉里有
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夫均其厚/薄則生産
平統之於都則其數舉家於鄉遂則其户可詳五人為/伍則人之衆寡可知故管子曰欲理其國者必先知其
人欲知其人者必先知其地自昭穆之後王室中衰井/田廢壞不足以紀人之衆寡宣王是以料人於大原由
[012-4b]
兹道/失之
鄰長每鄰一人掌五/家掌相糾相受凡邑中之政相贊徙
於他邑則從而授之
里宰每里下士一人掌二十/五家掌比其邑之衆寡與其六
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嵗時合耦於鋤以治稼穡趨其耕
耨行其秩序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酇長每酇中士一人掌一/百家各掌其酇之政令以時校登
其夫家比其衆寡治其喪紀祭祀之事作民則以旗鼓兵
[012-5a]
革帥而至嵗時簡器稼器/兵器趨其耕耨稽其女工
鄙師每鄙上士一人掌五/百家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作民
謂起/役也則掌其戒令以時數其衆寡而察其惡而誅賞
嵗終則㑹
縣正每縣下大夫一人掌二千/五百家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以頒田里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趨其稼事而賞罰之若
將用野民師田行役移執事則帥而至治其政令移執/事謂
移用/其民既役則稽功㑹事而誅賞
[012-5b]
  章氏曰三代役法莫詳於周周禮五兩軍師之法
  此兵役也師田追胥之法此徒役也府史胥徒之
  有其人此胥役也比閭族黨之相保此鄉役也有
  司徒焉則因地之善惡而均役有族師焉則校民
  之衆寡以起役有鄉大夫焉則辨年之老少以從
  役有均人焉則論嵗之豐凶以行復役之法
齊威公用管仲仲曰夫善牧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
司之以伍伍無非其里什無非其家故奔亡者無所匿
[012-6a]
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得不召而來故人無流亡之意
吏無備追之憂故主政可行於人人心可繫於主是以
制國郊内則以五家為軌軌十為里里四為連連十為
鄉鄉五為帥國内十五鄉自家至帥郊外則三十家為
邑邑十為卒卒十為鄉鄉三為縣縣十為屬屬有五自
家至屬各有官長以司其事以寓軍政焉而齊遂霸
  徐偉長中論曰夫治平在庶功興庶功興在事役
  均事役均在民數周民數周為國之本也先王周
[012-6b]
  知其萬民衆寡之數乃分九職焉九職既分則劬
  勞者可見勤惰者可聞也然而事役不均者未之
  有也事役既均故上盡其心而人竭其力然而庶
  功不興者未之有也庶功既興故國家殷富大小
  不匱百姓休和下無怨疾焉然而治不平者未之
  有也故泉有源治有本道者審本而已矣故周禮
  孟冬司冦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内史
  司㑹冢宰貳之其重之也如是今之為政者未之
[012-7a]
  知恤民也譬猶無田而欲樹藝雖有農夫安能措
  其强力乎是以先王制六鄉六遂之法所以維持
  其民而為之綱目也使其鄰比相保愛賞罰相延
  及故出入存亡臧否逆順可得而知也及亂君之
  為政也户口漏於國版夫家脱於聨伍避役逋逃
  者有之於是姦心競生而偽端並作小則濫竊大
  則攻劫嚴刑峻令不能救也人數者庶事之所自
  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貢賦以造器用
[012-7b]
  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軍旅國以建典家以立
  度五禮用修九刑用措其唯審人數乎
秦用商鞅變法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姦者與
斬敵首同賞不告姦者與降敵同罰
  按秦人所行什伍之法與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則
  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
  率而為仁厚輯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姦鄰
  里告之一人犯罪鄰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為暴
[012-8a]
  戾刻核之小人也
漢高祖二年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衆為善置
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
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以十月賜酒肉十里一亭亭有
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
夫職聽訟收賦税游徼徼循禁賊盗縣大率方百里其
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漢官儀曰游/徼亭長皆習
設備五兵弓弩㦸楯刀劒甲鉦鼓吏赤幘行縢帶劔佩/刀持盾被甲設矛㦸習射十里一亭亭長候五里一郵
[012-8b]
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姦盗亭長持/二尺版以劾賊執繩以収執賊
  水心葉氏曰縣鄉亭之制本於商鞅鞅雖改法要
  是周衰國大者難用舊制齊晉楚裂地名官以自
  便往往在商鞅之前矣古者百里之狹自為朝廷
  由後世觀之疑若煩民然三老嗇夫游徼猶各有
  職掌近民而分其責任若後世蕩然無復紀秩而
  令長悍然獨以征取為事則又鞅之所不為也
 新城三老董公遮説漢王為義帝發喪討項羽
[012-9a]
文帝十二年詔以戸口率置三老常員遣謁者勞賜三
老帛人五疋
武帝元狩元年遣謁者賜縣三老帛人五疋鄉三老人
三疋
元狩六年遣謁者循行天下謁三老孝弟以為民師
 戾太子發兵誅江充長安擾亂言太子反上怒甚壺
 闗三老茂上書言太子亡邪心上感悟
宣帝元康元年加賜三老帛四年及甘露三年皆賜帛
[012-9b]
有差
 王尊為京兆尹坐免湖三老公乗興等上書訟尊治
 京兆功效日著書奏天子復以尊為徐州刺史
 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甚溢尊躬率吏民投沈白馬
 請以身填金堤水波稍却白馬三老奏其狀制詔秩
 尊中二千石
 黄霸守潁川吏民興於行誼賜三老爵及帛
 韓延壽守馮翊有昆弟訟田延壽曰咎在馮翊稱疾
[012-10a]
 病不聽事令丞嗇夫三老亦自繫待罪
元帝初元元年賜三老帛人五疋
五年賜三老帛人五疋
元光二年賜三老帛
成帝建始元年賜三老錢帛
綏和元年賜三老帛
平帝元始三年賜三老帛
西漢凡縣道有蠻夷/曰道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012-10b]
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
十五
東漢鄉置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正女義婦遜財
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閭以興善行鄉
置有秩游徼有秩郡所置秩百石掌一鄉人其鄉小者
縣置嗇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
賦多少平其差品游徼掌循禁司姦盗又有鄉佐屬鄉
主民收賦税亭有長以禁盗賊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
[012-11a]
惡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
以相檢察有善事惡事以告監官漢官儀曰鄉户/五千則有秩
明帝即位賜爵三老孝弟力田人三級注云三老孝弟
力田皆鄉官之名三老高帝置孝弟力田高后置所以
勸導鄉里助成風化
  今考西漢高后紀元年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
  一人師古曰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勸
  厲天下令各敦行務本然則三老鄉各一人孝弟
[012-11b]
  力田既禄秩如許尊未必各鄉皆設有其人則置
  之耳孝文武宣成哀紀各有賜孝弟力田金帛爵
  級事
元和二年帝耕於定陶詔曰三老尊年也孝弟淑行也
力田勤勞也國家甚休之其賜帛人一疋勉率農功
永平三年賜三老孝弟力田爵人三級
十二年賜三老孝弟力田爵人三級
十七年賜三老孝弟力田爵人三級
[012-12a]
章帝建初三年賜三老孝弟力田爵人三級
四年立皇太子賜爵同
和帝永元八年賜爵同
十二年賜爵同
元興元年立皇太子賜爵同
安帝永初二年帝加元服賜爵二級
元初元年賜爵同
延光元年賜爵人一級
[012-12b]
順帝永建元年賜爵人三級
四年賜爵二級
陽嘉元年賜爵三級
桓帝建和元年賜爵同
獻帝建安元年賜爵人二級
晉制每縣户五百以上皆置鄉三千以上置二鄉五千
以上置三鄉萬以上置四鄉鄉置嗇夫一人鄉戸口每
千以下置治書吏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
[012-13a]
五千五百以上置史一人佐二人縣率百戸置里吏一
人其土廣人稀聽隨宜置里吏限不得減五十戸户千
以上置校官掾一人縣皆置方略吏四人洛陽縣置六
部尉江左以後建康亦置六部尉餘大縣置二人次縣
小縣各一人鄴長安置吏如三千户以上之制
東晉哀帝崇和元年三月庚戍天下所在土斷
 孝武時范寗陳時政曰昔中原喪亂流寓江左庶有
 旋反之期故許其狹注本郡自爾漸久人安其業邱
[012-13b]
 壠墳栢皆以成行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今宜
 正其封疆土斷人户明考課之科修閭伍之法難者
 必曰人各有桑土之懷下役之慮斯成并兼之所執
 而非通理之篤論也古者失地之君猶臣所寓之主
 列國之臣亦有違適之禮隨㑹仕秦致稱春秋樂毅
 燕見褒良史且今普天之人原其氏出皆隨代移
 遷何至於今而獨不可帝善之
 安帝義熙九年宋公劉裕縁人居土上表曰臣聞先
[012-14a]
 王制禮九土攸序分境畫野各安其居故井田之制
 三代以崇秦革其政漢遂不改富强兼并於是為弊
 在漢西京大遷田景之族以實闗中即以三輔為鄉
 閭不復係之於齊楚九服不擾所託成舊自永嘉播
 越爰託淮海朝運匡復之算人懷思本之心經畧之
 圖日不暇給是以寧人綏理猶有未遑及至大司馬
 桓温以人無定本傷理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於
 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自兹迄今彌厯年載畫一之
[012-14b]
 制漸用頹弛雜居流寓閭伍不修王化所以未純民
 瘼所以猶在自非改調無以濟理夫人情滯常難與
 慮始謂父母之邦以為桑梓者誠以生焉敬愛所託
 請依庚戌土斷之科庶存其本稍與事著然後率之
 以仁義鼓之以威聲超大江而跨黄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則戀本之志乃速申於當年在始暫勤要終必
 易於是依界土斷唯青兖徐三州人居晉陵者不在
 斷限諸流寓郡縣多被併省
[012-15a]
宋孝武大明中王元謨請土斷雍州諸僑郡縣今襄陽/漢東等
郡/也
齊高祖建元二年詔朝臣曰黄籍人之大紀國之理端
自頃氓偽已久乃至竊注爵位盜易年月或戸存而文
書已絶或人在而反記死叛停私而云隸役身强而稱
六疾皆政之巨蠧敎之深疵比年雖却改籍書終無得
實若約之以刑則人偽已逺若綏之以德又未易可懲
諸賢並深明理體各獻嘉謀以何科算能革斯弊也
[012-15b]
 虞玩之上表曰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條取人孝建元
 年書籍衆巧之所始也元嘉中故光禄大夫傅崇年
 出七十猶手自書籍躬加隱校古之共理天下唯良
 二千石今欲求理正其在勤明令長凡受籍縣不加
 檢勘但封送州州檢得知方却下歸縣吏貪其賂人
 肆其姦姦彌深而却彌多賂逾厚而答逾緩自泰始
 三年至元徽四年揚州等九郡黄籍共却七萬一千
 餘戸於今十一年矣而所正者猶未四萬神州奥區
[012-16a]
 尚或如此江湘諸郡尤不可言愚謂宜以元嘉二十
 七年籍為正人惰法既久今建元二年書籍宜更立
 明科一聽首悔迷而不返依制必戮使官長審自檢
 校然後上州永以為正若有虚昧州縣同咎今戸口
 多少不減元嘉而版籍頓闕弊亦有以自孝建以來
 入勲者衆其中操干戈衞社稷者三分殆無一焉尋
 蘇峻平後庾亮就温嶠求勲簿而嶠不與以為陶侃
 所上多非實録物之懷私無代不有又有改注籍狀
[012-16b]
 詐入仕流昔為人役者今反役人又生不長髪便謂
 道人或抱子并居竟不編戸遷徙去來公違土斷屬
 役無漏流亡不歸法令必行自然競反為理不患無
 制患在不行不患不行患在不久帝省表納之乃别
 置校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數巧以防懈怠至武
 帝永明八年讁巧者戍縁淮各十年百姓怨咨帝乃
 詔曰既徃之愆不足追咎自宋昇明以前皆聽復注
 其有讁邊疆皆許還本自此後有犯嚴其罪
[012-17a]
梁武帝時所司奏南徐江郢逋兩年黄籍不上帝納尚
書令沈約之言詔改定百家譜
 約上言曰晉咸和初蘇峻作亂版籍焚化此後起咸
 和三年以至乎宋並皆詳實朱筆隱注紙連悉縫而
 尚書上省庫籍唯有宋元嘉中以來者晉代舊籍並
 在下省左人曹謂之晉籍自東西二庫既不係尋檢
 主者不復經懷狗牽䑕齧雨濕沾爛解散於地又無
 扃縢此籍精詳實宜保惜位髙官卑皆可依按宋元
[012-17b]
 嘉二十七年始以七條徵發既立此科茍有廻避姦
 偽互起嵗月滋廣以至於齊於是東堂校籍置郎令
 史以掌之而簿籍於此大壞矣凡粗有衣食者莫不
 互相因依競行姦貨落除卑注更書新籍通官榮禄
 隨意高下以新換故不過用一萬許錢昨日卑微今
 日仕伍凡此姦巧並出愚下不辨年號不識官階或
 注義熙在寧康之前或以崇安在元興之後此時無
 此府此年無此國元興唯有三年而猥稱四年又詔
[012-18a]
 書甲子不與長厯相應如此詭謬萬緒千端校籍諸
 郎亦所不覺不才令史更何可言且籍字既細難為
 眼力尋求巧偽莫知所在徒費日月未有實驗假令
 兄弟三人分為三籍却一籍祖父官其二初不被却
 同堂從祖以下固自不論諸如此例難可悉數或有
 應却而不却不須却而却所却既多理無悉當懷寃
 抱屈非止百千投辭請訴充曹牣府既難領理交興
 人怨於是悉聽復注普停洗却既䝉復注則莫不成
[012-18b]
 官此盖核籍不精之巨弊也臣謂宋齊二代士庶不
 分雜役減闕職由於此自元嘉以來籍多假偽景平
 以前既不係檢凡此諸籍得無巧换今雖遺落所存
 尚多宜有徵驗可得信實其永初景平籍宜移還上
 省竊以為晉籍所餘須加寳愛若不留意則還復散
 失矣不識胄允非謂衣冠凡諸此流罕知其祖假稱
 高曽莫非巧偽質諸文籍姦事立露徵覆矯詐為益
 實𢎞又上省籍庫雖直郎題掌而盡日科校唯令史
[012-19a]
 獨入籍既重寳不可專委羣細若入庫檢籍之時直
 郎直都應共監視寫籍皆於郎都目前並皆掌置私
 寫私换可以永絶事畢郎出仍自題名臣又以為巧
 偽既多並稱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門致令公私闕
 乏是事不舉宜選史傳學士諳究流品者為左人即
 左人尚書專共校勘所貴卑姓雜譜以晉籍及宋永
 初景平籍在下省者對共讐校若譜注通籍有卑雜
 則條其巧謬下在所科罰帝以是留意譜籍詔御史
[012-19b]
 中丞王僧孺改定百家譜由是有令史書吏之職譜
 局因此而置始晉太元中員外散騎侍郎賈弼好簿
 狀大披羣族所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
 二卷士庶略無遺闕其子孫代傳其業宋王𢎞劉湛
 並好其書𢎞日對千客不犯一人諱湛為選曹始撰
 百姓譜以助銓序傷於寡略齊王儉復加得繁省之
 衷僧孺為八十卷東南諸族别為一部不在百家之
 數
[012-20a]
  按魏晉以來最重世族公家以此定選舉私門以
  此訂婚姻寒門之視華族如冠屨之不侔則夫徭
  役賤事人之所憚固宜其改竄冒偽求自附流品
  以為避免之計也然徭役當視物力雖世族在必
  免之例而官之占田有廣狹澤之䕃後有久近若
  於此立法以限之不勞而定矣不此之務而方欲
  改定譜籍雖曰選諳究流品之人為郎尚書以掌
  之然偽冒之久者滋多非敢於任怨者誰肯澄汰
[012-20b]
  如楊佺期并韶至以恥憤構逆亂則澄汰亦豈易
  言哉
陳文帝天嘉初詔曰自頃編戸播遷良可哀傷其亡鄉
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内隨其適樂來嵗不問僑舊悉
令著籍同土斷之例
  按周官之法貴者賢者及新甿之遷徙者皆復其
  征役後世因之故六朝議征役之法必以土斷僑
  寓釐正譜籍為先然自晉至梁陳且三百年貴者
[012-21a]
  之澤既斬則同於編氓僑者之居既久則同於土
  著難以稽考此所以偽冒滋多而議論紛紛也
後魏初不立三長唯立宗主督䕶所以人多隱冒五十
三十家方為一户謂之䕃附䕃附者皆無官役豪强徵
斂倍於公賦孝文太和十年納給事中李冲之説遂立
三長三長謂五家一鄰長五/鄰一里長五里一黨長
 李冲以為三正理人所由來逺於是創三長之制曰
 宜准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
[012-21b]
 長取鄉人强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三長
 三載亡愆則陟用之一等太后覽而稱善引見公卿
 議之中書令鄭羲祕書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長者
 乃欲混天下為一法言似可用其實難行太尉元丕
 曰臣謂此法若行公私有益方今有事之月校比人
 戸新舊未分人心勞怨請過今秋至冬閑月徐乃遣
 使於事為宜冲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
 課時百姓徒知立長校戸之勤未見均徭省賦之益
[012-22a]
 心必生怨宜及課調之月令知賦税之均既識其事
 又得其利因人之欲為之易行著作郎傅思益進曰
 人俗既異險易不同九品差調為日已久一朝改法
 恐成擾亂太后曰立三長則課有常凖賦有常分包
 䕃之户可出僥倖之人可止何為而不可遂立三長
 公私便之
北齊令人居十家為鄰比五十家為閭百家為族黨一
黨之内則有黨族一人副黨一人閭正二人鄰長十人
[012-22b]
合十有四人共領百家而已至於城邑一坊僑舊或有
千户以上唯有里正二人里吏二人里吏不常置隅老
四人非是官府私充事力坊事亦得取濟若論外黨便
是煩多
齊文宣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錢貧者役其力
隋文帝受禪頒新令五家為保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
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閭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察
 蘇威奏置五百家鄉正令理人間詞訟李德林以為
[012-23a]
 本廢鄉官判事為其里閭親識判斷不平今令鄉正
 專理五百家恐為害更甚且今時吏部總選人物天
 下不過數百縣於六七百萬戸内銓簡數百縣令猶
 不能稱才乃欲於一鄉之内選人能理五百家者必
 恐難得又即要荒小縣有不至五百家者復不可令
 兩縣共管一鄉勅内外羣官就東宫㑹議自皇太子
 以下多從德林議蘇威又言廢郡德林語之云修令
 時公何不論廢郡為便令出其可改乎然高熲同威
[012-23b]
 之議遂置之十年虞慶則於闗東諸道廵省使還並
 奏云五百家鄉正專理詞訟不便於人黨與愛憎公
 行貨賄乃廢之
唐令諸户以百戸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三家為保
每里設正一人若山谷阻險地逺人/稀之處聽隨便量置掌按比户口課植
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在邑居者為坊别置正一人
掌坊門管鑰督察姦非並免其課役在田野者為村别
置村正一人其村滿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
[012-24a]
如滿十家者隸入大村不須别置村正天下戸量其資
産升降定為九等三年一造戸籍凡三本一留縣一送
州一送戸部常留三比在州縣五比送省儀鳳二年二/月勅自今以
後省黄籍及/州縣籍也諸里正縣司選勲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
强幹者充其次為坊正若當里無人聽於比鄰里簡用
其村正取白丁充無人處里正等並通取十八以上中
男殘疾免充
開元十八年勅天下戸等第未平升降須實比來富商
[012-24b]
大賈多與官吏往還逓相憑囑求居下等自後如有囑
請委御史彈奏
廣德二年勅天下戸口委刺史縣令據見在實户量貧
富等第科差不得依舊籍帳
 睿宗景雲二年監察御史韓琬陳時政上疏曰往年
 兩京及天下州縣學生佐史里正坊正每一員闕先
 擬者輒十人頃年差人以充猶致亡逸即知政令風
 化漸以敝也
[012-25a]
宣宗大中九年詔以州縣差役不均自今每縣據人貧
富及役輕重作差科簿送刺史檢署訖鏁於令㕔每有
役事委令據簿輪差
周顯德五年詔諸道州府令團併鄉村大率以百户為
一團每團選三大戸為耆長凡民家之有姦盗者三大
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仍每及三載即
一如是
宋太祖皇帝建隆三年舊制凡有課役皆出於戸民郡
[012-25b]
國輦運官物率以僑居人充至是始令文武官内諸司
臺省監諸使不得占州縣課役戸及諸州不得役道路
居民為逓夫五月詔令佐檢察差役有不平者許民自
相糾舉京百官補吏須不礙役乃聽
 國初循舊制衙前以主官物里正户長鄉書手以課
 督賦税耆長弓手壯丁以逐捕盗賊承符人力手力
 散從官以奔走驅使在縣曹司至押録在州曹司至
 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㨂搯等人各以鄉戸等第差
[012-26a]
 充
乾德五年又禁諸州職官私占役戸供課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京西轉運使程能上言諸州户供
官役素無等第望品定為九等著於籍以上四等量輕
重給役餘五等免之後有貧富隨所升降望令本路施
行俟稍便宜即頒於天下詔令轉運使躬裁定之
七年令兩京諸州府部民有乏種及耕具人丁者許衆
共推擇一人練土地之宜明種樹之法者縣補為農師
[012-26b]
令相視田畝沃瘠及五種所宜指言某處土地宜植某
物某家有種某户有丁男某人有耕牛即令鄉三老里
胥與農師周勸民分於曠土種蒔俟嵗熟共取其利為
農師者蠲税外免其他役民家有嗜酒賭博者怠於農
務者農師謹察之白於州縣論其罪以警游惰焉九年
以其煩擾停之
淳化五年令天下諸縣以第一等戸為里正第二等戸
為户長勿得冒名以給役訖今循其制
[012-27a]
宋朝凡衆役多以廂軍給之罕調丁男大中祥符五年
提㸃府界段惟幾發中牟縣夫修馬監倉羣牧制置使
以廐卒代焉因下詔禁之
天禧元年又詔治河勿調丁夫以役充
乾興元年十二月時仁宗已即/位未改元臣僚上言伏見勸課農
桑曲盡條目然鄉閭之弊無由得知朝廷惠澤雖優豪
勢侵陵罔暇遂使單貧小户力役靡供乃嵗豐登稍能
自給或時水旱流徙無蹤戸籍雖有增添農民日以減
[012-27b]
少以臣愚見且以三千戸之邑五等分等中等以上可
任差遣者約千戸官員形勢衙前將吏不啻一二百户
並免差遣州縣鄉村諸色役人又不啻一二百戸如此
則二三年内已總遍差纔得歸農即復應役直至破盡
家業方得休閑所以人戸懼見稍有田産典賣與形勢
之家以避徭役因為浮浪或縱惰游更有諸般惡倖影
占門户田土稍多同居骨肉及衙前將吏各免户役者
除見莊業外不得更典賣田土如違許人告官將所典
[012-28a]
賣沒官自減農田之弊均差遣之勞免致私役不禁因
循失業其罷俸罷任前資官元無田者許置五頃為限
詔三司定奪三司言准農田勅應鄉村有莊田物力者
多茍免差徭虛報逃移與形勢戸同情啟倖却於名下
作客戸隱庇差徭全種自巳田産今與一月自首放罪
限滿不首許人告論依法斷遣支賞又准勅應以田産
虛立契典賣於形勢豪强戸下隱庇差役者與限百日
經官首罪改正戸名限滿不首被人告發者命官使臣
[012-28b]
除名公人百姓决配今准臣僚奏欲諸命官所置莊田
定以三十頃為限衙前將吏合免户役者定以十五頃
為限所典買田只得於一州之内典買如祖父遷葬别
無塋地者數外許更置墳地五頃若地有崖嶺不通歩
量刀耕火種之處所定頃畝委逐路轉運使别為條制
詣實申奏又按農田勅買置及析居歸業佃逃戸未併
入本尸者各共户帖供輸今並須割入一户下今後如
有違犯者科罪告人給賞並從之
[012-29a]
 開寳平蜀後令西川得替官部綱赴京與減一選無
 選可減加一階
  止齋陳氏曰熙寧罷衙前應綱運皆募得替官管
  押自令下無應募者
仁宗景祐中詔川陜閩廣吳越諸路衙前仍舊制餘路
募有版籍者為衙前滿三期罪不至徒補三司軍將
皇祐中又禁役鄉户為長名衙前使募人為之
 役之重者自里正鄉户為衙前主典府庫或輦運官
[012-29b]
 物往往破産景祐中稍欲寛里正衙前之法乃命募
 充
 知并州韓𤦺上疏曰州縣生民之苦無重於里正衙
 前兵興以來殘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親族分居或
 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以就單丁規圖百
 端苟脱溝壑之患每鄉被差疎密與貲力高下不均
 假有一縣甲乙二鄉甲鄉第一等戸十五户計貲為
 錢三百萬乙鄉第一等戸五户計貲為錢五十萬番
[012-30a]
 休遞役即甲鄉十五年一周乙鄉五年一周富者休
 息有餘貧者敗亡相繼豈朝廷為民父母之意乎請
 罷里正衙前命轉運司以州軍見役人數為額令佐
 視五等簿通一縣計之籍皆在第一等選貲最髙者
 一户為鄉户衙前後差人倣此即甲縣户少而役蕃
 聽差乙縣戸多而役簡者簿書未盡實聽换取他户
 里正主督租賦請以戸長代之二年一易下其議京
 畿河北河東陜西京東西轉運司度利害皆以為便
[012-30b]
 而知制誥韓絳蔡襄亦極論江南福建里正衙前之
 弊絳請行鄉户五則之法襄請以産錢多少定役重
 輕至和中遂命絳襄與三司參定繼遣尚書都官員
 外郎吳機復趨江東殿中丞蔡禀趨江西與長吏轉
 運使議可否因請行五則法凡差鄉户衙前視貲産
 多寡置籍分為五則又第其役輕重放此假有第一
 等重役十當役十人列第一等户百第二等重役五
 當役五人列第二等户五十以備一番役使藏其籍
[012-31a]
 通判治所遇差人長吏以下同按視之轉運使提㸃
 刑獄察其違慢遂更著淮南江南兩浙荆湖福建之
 法下三司頒焉自是遂罷里正衙前百姓稍休息矣
  按乾興元年臣僚上言影占徭役之害自官豪勢
  要以至衙前將吏皆避役之人請立限田之法命
  官三十頃而衙前將吏亦得占十五頃餘者以違
  制論夫均一衙前也將吏為之則可以占田給復
  鄉户為之則至於賣産破家然則非衙前之能為
[012-31b]
  人禍也蓋官吏侵漁之毒可施之於愚戅之鄉氓
  而不可施之於諳練之將吏故也韓蔡諸公所言
  固為切當然過欲驗鄉之濶狹役之疎密而均之
  且既曰罷里正衙前而復選貲最高者為鄉户衙
  前則不過能免里正重復應役之苦而衙前之弊
  如故也此王荆公僱募之法所以不容不行之熙
  豐歟
慶歴中令京東西河北陜西河東裁損役人即給使不
[012-32a]
足益以廂兵
 時范仲淹執政以為天下縣多故役蕃而民瘠首廢
 河南府諸縣欲以次及他州當時以為非是未幾悉
 復
 時州縣既廣徭役益衆知廣濟軍范諷上言軍地方
 四十里户口不及一縣而差役與諸郡等願復為縣
 轉運司執不可因詔裁損役人自是數下詔書議蠲
 冗役以寛民力又置寛恤民力司遣使四出自是州
[012-32b]
 縣力役多所裁損凡省二萬三千六百二十二人
皇祐中詔州縣里正押司録事既代而令輸錢免役者
論如違制律
 時有王逵者為荆湖轉運使率民輸錢免役得緡錢
 三十萬進為羡餘蒙奬詔由是他路競為掊克欲以
 市恩民至破産不能償所負朝廷知其弊乃下此詔
  按役錢之説始於此以免役誘民而取其錢及得
  錢則以給他用而役如故其弊由來久矣
[012-33a]
治平四年六月時神宗已即/位未改元詔州縣差役仍重勞役不
均其令逐路轉運司遍牒轄下州軍如官吏有知差役
利害可以寛減者實封條析以聞
 先是三司使韓絳言害農之弊無甚差役之法重者
 衙前多致破産次則州役亦須重費向聞京東有父
 子二丁將為衙前其父告其子云吾當求死使汝曹
 免凍餒自經而死又聞江南有嫁其祖母及與母析
 居以避役者此大逆人理所不忍聞又有鬻田産於
[012-33b]
 官户田歸不役之家而役併増於本等户其餘戕賊
 農民未易遽數望令中外臣庶條具利害委侍從臺
 省官集議考驗古制裁定使役力無偏重之患則農
 民知為生之利有樂業之心役法之議始此
 英宗時諌官司馬光言置鄉户衙前以來民益困乏
 不敢營生富者反不如貧貧者不敢求富臣嘗行於
 村落見農民生具之微而問其故皆言不敢為也今
 欲多種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糧藏十疋之帛鄰
[012-34a]
 里已目為富室指抉以為衙前矣况敢益田疇葺閭
 舎乎臣聞其事惄焉傷心安有聖帝在上四方無事
 而立法使民不敢為久生之計乎臣愚以為凡農民
 租税之外宜無所預衙前當募人為之以優重相補
 不足則以坊郭上户為之彼坊郭之民部送綱運典
 領倉庫不費二三而農民常廢八九何則儇利戅愚
 之性不同也其餘輕役則以農民為之
  按温公此奏言之於英宗之時所謂募人充衙前
[012-34b]
  即熙寧之法也然既曰募則必有以酬之此錢非
  出於官當役者合輸之則助役錢豈容於不徵而
  當時諸賢論此事復齗齗不可何也蓋荆公新法
  大概主於理財所以内而條例司外而常平使者
  所用皆苛刻小人雖助役良法亦不免以聚歛亟
  疾之意行之故不能無弊然遂指其法為不可行
  則過矣
 知諌院吳充言鄉役之中衙前為重被差之日官吏
[012-35a]
 臨門籍記杯杵七筯皆計資産定為分數以應須求
 至有家貲已竭而逋負未除子孫既沒而鄰保猶逮
 是以民間規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丁等骨肉
 不敢義聚而憚人上無以為生乞早定鄉役利害以
 時施行
 帝因閲内藏庫奏有衙前越千里輸金七錢庫吏邀
 乞踰年不得還者帝重傷之乃詔制置條例司講立
 役法
[012-35b]
二年條例司言考合衆論悉以使民出錢僱役為便即
先王之法致民財以禄庶人在官者之意也願以條目
付所遣官分行天下博盡衆議奏可於是條諭諸路曰
衙前既用重難分數凡買撲酒税坊塲舊以酬衙前者
從官自賣以其錢同役錢隨分數給之其廂鎮塲務之
類舊酬奬衙前不可令民買占者即用舊定分數為投
名衙前酬奬如部水陸運及領倉驛塲務公使庫之類
舊煩擾且使陪備者今當省使無費承符散從等舊苦
[012-36a]
重役償欠者今當改法除弊使無困凡有産業物力而
舊無役者今當出錢以助役皆其條目也久之司農寺
言今立役條所寛優者皆村鄉樸憃不能自達之窮氓
所裁取者乃仕宦兼并能致人言之豪右若經制一定
則衙司縣吏又無以施誅求巧舞之姦故新法之行尤
所不便築室道謀難以成就欲自司農申明所降條約
先自一両州為始候其成就即令諸州軍放視施行若
其法實便百姓當特奬之從之於是提㸃府界公事趙
[012-36b]
子幾以其府界所行條目奏上之帝下之司農寺詔判
寺鄧綰曾布更議之綰布上言畿内鄉户計産業若家
資之貧富上下分為五等嵗以夏秋隨等輸錢鄉户自
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輸兩縣有産業者上等各隨
縣中等併一縣輸析居者隨所析而升降其等若官户
女户寺觀未成丁減半輸皆用其錢募三等以上税戸
代役隨役重輕制禄開封縣户二萬二千六百有竒嵗
輸錢萬二千九百緡以萬二百為禄贏其二千七百以
[012-37a]
備凶荒欠闕他縣倣此然輸錢計等高下而户等著籍
昔縁巧避失實乃詔責郡縣坊郭三年鄉村五年農隙
集衆稽其物業考其貧富察其詐偽為之升降若故為
高下者以違制論募法三人相任衙前仍供物産為抵
弓手試武藝典吏試書計以三年或二年乃更為法既
具掲示一月民無異辭著為令令下募者執役被差者
得散去開封一府罷衙前八百三十人畿縣放鄉役數
千於是頒其法天下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輕不一民貧
[012-37b]
富不等從所便為法凡當役人户以等第出錢名免役
錢其坊郭等第戸及成丁單女户寺觀品官之家舊無
色役而出錢者名助役錢凡敷錢先視州若縣應用僱
直多少而隨戸等均取僱直既巳足用又率其數增取
二分以備水旱欠闕雖増毋得過二分謂之免役寛剰

 四年上召二府對資政殿馮京言修差役作保甲人
 極勞敝上曰詢訪鄰近百姓亦皆以免役為喜盖雖
[012-38a]
 令出錢而復其身役無追呼刑責之虞人自情願故
 也文彦博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上
 曰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説然於百姓何所不
 便彦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按潞公此論失之盖介甫之行新法其意勇於任
  怨而不為毁譽所動然役法之行坊郭品官之家
  盡令輸錢坊塲酒税之入盡歸助役故士夫豪右
  不能無怨而實則農民之利此神宗所以有於百
[012-38b]
  姓何所不便之説而潞公此語與東坡所謂凋敝
  太甚厨傳蕭然云者皆介甫所指以為流俗干譽
  不足恤者是豈足以䋲其偏而救其弊乎
四月從提舉常平陳知儉之請罷許州衙前幹公使庫
以軍校主之月給食錢三千初諸路衙前以公使多所
倍費有至破家者至是始更以軍校其後行於諸路人
皆便之
 御史中丞楊繪言非不知助役之法乃陛下閔差役
[012-39a]
 之不均欲平一之而有司率務多歛致天下不曉以
 為取贏而他用之也如王庭老張靚科配一路緡錢
 至七十萬輸之多者一户至三百千民皆謂供一嵗
 役之外剰數幾半咸謂庭老靚必有陞擢此盖因取
 數多謗議興也乞少賜裁損以安民心
 東明縣民數百詣開封府及臺省訴超升等第出役
 錢事楊繪又言東明縣民所訴乃因司農寺不因舊
 則自據戸數創立助役錢等第下縣令遵所立而著
[012-39b]
 之籍不問堪升與否也凡立等第必稽戸力高下而
 制其升降州必慿縣縣必慿户長里正戸長里正稽
 之鄉衆乃可得實今乃自司農寺預定品數付縣立
 簿豈得民心甘服哉帝命提㸃司究所從升降以聞
 仍嚴升降之法司農寺及府界提舉言畿民有未知
 新立法意以助役錢多願仍舊充役者詔如不願輸
 錢免役縣案所當供役嵗月如期役之與免輸錢王
 安石為言外間扇搖役法者謂輸錢多必有贏餘若
[012-40a]
 羣訴必可免役既聚衆僥倖茍受其訴與免輸錢當
 仍役之帝從其説
 監察御史劉摯陳十害其要曰上户常少中下戸常
 多故舊法上户之役類皆數且重下户之役率常簡
 而輕今不問上下户槩視物力以差出錢故上户以
 為幸而下户苦之優富苦貧非法之善况嵗有豐凶
 而役人有定數助錢歳不可闕則是賦税有時減闕
 而助錢更無蠲損也役人必用鄉户為其有常産則
[012-40b]
 自重今既招僱恐止得浮浪姦偽之人則帑庾塲務
 綱運不唯不能典幹竊恐不勝其盗用而冒法者衆
 至於弓手耆壯承符散從手力胥史之類恐遇冦則
 有縱逸因事輙為騷擾也司農新法衙前不差鄉户
 其舊嘗願為長名者聽仍其舊却用官自召賣酒税
 坊塲并州縣坊郭人户助役錢數酬其重難惟此一
 法有若可行然坊郭十等户緩急科率郡縣賴之難
 更使之均助錢乞詔有司若坊塲錢可足衙前僱直
[012-41a]
 則詳究條目徐行而觀之
 御史中丞楊繪言助役之利一而難行有五請先言
 其利假如民田有一家而百頃者亦有户纔三頃者
 其等乃俱在第一以百頃而較三頃則已三十倍矣
 而受役月日均齊無異况如官户則除耆長外皆應
 無役今例使均出僱錢則百頃所輸必三十倍於三
 頃者而又永無決射之訟此其利也然難行之説亦
 有五民惟種田而責其輸錢錢非田之所出一也近
[012-41b]
 邊州軍應募者非土著姦細難防二也逐處田税多
 少不同三也耆長僱人則盗賊難止四也專典僱人
 則失陷官物五也乞先議防此五害然後著為定制
 仍先戒農寺無欲速就以祈恩賞提舉司無得多取
 於民以自為功如此則誰復妄議
 同判司農寺曾布摭繪摯所言而條奏辯詰之其略
 曰畿内上等户盡罷昔日衙前之役故今所輸錢比
 舊受役時其費十減四五中等人戸舊充弓手手力
[012-42a]
 承符户長之類今使上等及坊郭寺觀單丁官户皆
 出錢以助之故其費十減六七下等人户盡除前日
 冗役而專充壯丁且不輸一錢故其費十減八九大
 抵上户所減之費少下户所減之費多言者謂優上
 户而虐下户得聚斂之謗臣所未諭也提舉司以諸
 縣等第不實故首立品量升降之法開封府司農寺
 方奏議時盖不知己嘗増減舊數然舊敇每三年一
 造簿書等第常有升降則今品量増減亦未為非又
[012-42b]
 况方曉諭民户苟有未便皆與釐正則凡所増減實
 未嘗行言者則以為品量立等者盖欲多斂僱錢升
 補上等以足配錢之數至於祥符等縣以上等人户
 數多減充下等乃獨掩而不言此臣所未諭也凡州
 縣之役無不可募人之理今投名衙前半天下未嘗
 不典主倉庫塲務綱運而承符手力之類舊法皆許
 僱人行之久矣惟耆長壯丁以今所措置最為輕役
 故但輪差鄉户不復募人言者則以為專典僱人則
[012-43a]
 失陷官物耆長僱人則盗賊難止又以為近邊姦細
 之人應募則焚燒倉廩或守把城門則恐潛通外境
 此臣所未諭也免役或輸見錢或納斛斗皆從民便
 為法至此亦已周矣言者則謂直使輸錢則絲帛粟
 麥必賤若用他物凖直為錢則又退㨂乞索且為民
 害如此則當如何而可此臣所未諭也昔之徭役皆
 百姓所為雖凶荒饑饉未嘗罷役今役錢必欲稍有
 餘羡廼所以為凶年蠲減之備其餘又專以興田利
[012-43b]
 增吏禄言者則以為助錢非如税賦有倚閣減放之
 期臣不知昔之衙前弓手承符手力之類亦當倚閣
 減放否此臣所未諭也兩浙一路户一百四十餘萬
 所輸緡錢七十萬耳而畿内户十六萬率緡錢亦十
 六萬是兩浙所輸財半畿内然畿内用以募役所餘
 亦自無㡬言者則以為吏縁法意廣收大計如兩浙
 欲以羡錢徼幸司農欲以出剰為功此臣所未諭也
 於是詔繪知鄭州摯落館閣校勘監察御史裏行監
[012-44a]
 衡州鹽倉遣察訪使遍行諸路促成役書
司農言始議出錢助民執役今悉召募請改助役為免
役制可若不願就募而强之者論如律
詔監司各定所部助役錢數利路轉運使李瑜欲定四
十萬判官鮮于侁曰利路民貧二十萬足矣議既不合
各為奏上帝是侁議侍御史鄧綰言利路役歳須緡錢
九萬餘而李瑜率取至三十三萬有竒乃詔責瑜而擢
侁為副使以示諸路
[012-44b]
頒募役法於天下内外胥吏素不賦禄惟以受賕為生
至是用免役錢禄之有禄而贜者用倉法重其坐初時
京師賦吏禄嵗僅四千緡至八年計緡錢三十八萬有
竒京師吏舊有禄及外路吏禄尚在數外 又詔凡縣
皆以免役剰錢用常平法給散收息添支吏人餐錢仍
立為法
五年權江西提刑提舉金君卿首遵詔書募受代官部
錢帛綱趨京不差鄉戸衙前而費十減五六賜詔奬諭
[012-45a]
仍落權為真
 先時召募人押錢帛綱入京每一萬貫疋支陪綱錢
 五百貫足詢問曽押綱鄉户衙前之家皆不願行乃
 選得替官員使臣人員管押相度每紬絹萬疋正支
 錢一百緡足錢萬貫支錢七十緡足並不差鄉户衙
 前故有此詔
 王安石白上曰此事諸路皆可行但令監司加意許
 令指占好舟差壯力兵士及時遣則替罷官人人爭
[012-45b]
 應募矣
七年詔役錢每千别納頭子五錢凡修官舎作什器夫
力輦載之𩔖皆許取以供費若尚不給用許以情輕贖
銅錢足之
 先是凡公家之費有敷於民間者謂之圓融多寡之
 數或出臨時汚吏乗之以為姦習弊滋乆至是詔輒
 圓融者以違制論不以去官赦原
詔聞定州民有拆賣屋木以納免役錢者令安撫轉運
[012-46a]
提舉司體量具實以聞
 王安石白上言百姓賣屋納役錢臣不能保其無此
 然論事有權須考問從前差役賣屋陪填與今賣屋
 納役孰多孰少即於役法利害灼然可見
詔崇奉聖祖及祖宗陵寢神御寺院宫觀免納役錢諸
旌表門閭有勅書及前代帝王子孫於法有蔭者所出
役錢依官户法賜號處士非因技授者准此 五月詔
諸路公人如弓箭手法給田募人為之凡逃絶監牧之
[012-46b]
田籍於轉運司者不許射買請佃以其田給應募者而
覈其所直凖一年僱役為錢幾何而歸其直於轉運司
衢州西安縣用緡錢十二萬買田始足募一縣之役司
農寺請行之諸路詔自今用寛剰錢買募役田須先參
㑹餘錢可以枝梧災傷方許給買若田價翔貴之地則
止之八月詔罷給田募役法已就募人如舊闕者勿補
 七月參知政事呂惠卿獻議曰免役出錢或未均出
於簿法之不善按戸令手實者令人户具其丁口田宅
[012-47a]
之實也嘉祐勅造簿委令佐責户長三大户録人户丁
口税産物力為五等且田野居民耆戸長豈能盡知其
貧富之詳既不令自供手實則無隱匿之責安肯自陳
又無賞典孰肯糾抉以此舊簿不可信用謂宜倣手實
之意使人户自占家業如有刋匿即用隱寄産業賞告
之法庶得其實於是遂行手實法其法官為定立田産
中價使民各以田畝多少高下隨價自占仍并屋宅分
有無蕃息以立之等凡居錢五當蕃息之錢一非用器
[012-47b]
田榖而輙隱落者許吿有實三分以一充賞將造簿預
具式示民令依式為狀縣受而籍之以其價列定高下
分為五等既該見一縣之民物産物數乃參㑹通縣役
錢本額而定所當輸明書其數衆示兩月使悉知之從

 察訪京南常平事蒲宗孟言近制民以手實上其家
 之物産而官為注籍以正百年無用不明之版圖而
 均齊其力役此天下之良法也然縣災傷五分以上
[012-48a]
 則留竢豐歳以臣觀之使民自供手實無所擾也何
 待於豐穰哉願詔有司不以豐凶弛張其法從之
十月詔聞東南推行手實簿法公私煩擾其權罷委司
農寺再詳定以聞
 初吕惠卿創行手實法言者多論其長告訐增煩擾
 不便至是惠卿罷政御史中丞鄧綰言役法初行且
 用丁産户籍故諸路患其不均各已改造其均錢之
 法田頃可用者視田頃税數可用者視税數已得家
[012-48b]
 業貫陌者視家業貫陌或隨所下種石或附所収租
 課法雖不同大約已定而民樂輸矣安用剔抉披索
 互相糾告使不安其生邪凡民所以養生之具日用
 而家有之今欲盡數供析出錢則本用供家不專於
 租賃營利欲指為供家之物則有時餘羡不免須貿
 易與人則家家有吿訐之憂人人有隱落之罪無所
 措手足矣夫行商坐賈通貨殖財四民之一也其有
 無交易不過服食器用粟米財畜絲麻布帛之𩔖或
[012-49a]
 春有之而夏已析闕或秋居之而冬已散亡則公家
 簿書如何拘轄隱落之罪安得而不犯徒使嚚訟者
 趨賞報怨而公相吿訐畏怯者守死忍餓而不敢為
 生其為未善可知矣故降是詔
司農寺乞廢戸長坊正其州縣坊郭擇相鄰戸三二十
家排比成甲迭為甲頭督輸税賦苗役一税一替若催
科外别令追呼者以違制論從之明年詔問罷耆戸長
壯丁之法何人建議及以此議奏呈帝曰已令出錢免
[012-49b]
役又排甲使為保丁責之催科失信於民又保正本令
習兵何可更供二役安石曰保丁戸長皆百姓為之今
罷差户長使為保丁數年或十年方催一税其任役不
過二十餘家於人情無所苦周官什伍其民有軍旅有
田役若謂保丁止供教閲不知餘事屬何人也其後諸
路皆言甲頭催税未便遂詔耆户長壯丁仍舊募充其
保正甲頭承帖法並罷 詔官户輸役錢免其半所免
雖多各無過二十千兩縣以上有物産者通計之兩州
[012-50a]
兩縣有物産者隨所輸錢等第不及者并一多處以司
農寺言户減免錢數及民户兩處有物業者出錢不一
故也
九年荆湖路察訪蒲宗孟言兩路元敷役錢太重以一
歳較其入出而寛剰數多詔權減二年 十月詔自今
寛剰役錢及買撲坊塲錢更不以給役人歳具羡數上
之司農餘物凡籍之常平者常留一半
 侍御史周尹言諸路募役錢元指揮於數外留寛剰
[012-50b]
 錢一分聞諸州縣希提舉司風指廣敷民錢至減省
 役額尅損僱直而民間輸數一切如舊寛剰數已倍
 多而募直太輕倉法又重役人多不願就募天下皆
 謂朝廷設法聚斂不無疑怨乞遵免役本法募耆長
 户長及役人不可過減者悉復舊額但約募錢足用
 其寛剰止存留二分以上不得更有敷取三司使沈
 括亦言立法之意本欲與民均財惜力役重者不可
 不助無役者不可不使之助今重役不過衙前耆戸
[012-51a]
 長散從官之𩔖衙前即坊塲河渡錢自可足用其餘
 取於坊郭官戸女戸單丁寺觀之𩔖足以賦禄出錢
 之户不多則州縣易於督斂重輕相補民力均詔司
 農寺相度以聞
 知彭州吕陶奏朝廷欲寛力役立法召募初無過斂
 民財之意有司奉行過當増添科出謂之寛剰自熙
 寧六年施行役法至今四年臣本州四縣已有寛剰
 錢四萬八千七百餘貫今歳又須科納一萬餘貫以
[012-51b]
 成都一路計之無慮五六十萬推之天下見今納有
 六七百萬貫文寛剰在官嵗嵗如此泉幣絶乏貨法
 不通商旅農夫最受其弊臣恐朝廷不知免役錢外
 有此寛剰數目乞令諸路提舉倉司契勘見在寛剰
 錢數約度支得幾嵗不至缺乏沛發德音特與免數
 年或乞逐年限定數目不得過役錢十分之一所貴
 民不重困不報
是嵗諸路上司農寺嵗収免役錢一千四十一萬四千
[012-52a]
五百五十三貫石匹兩金銀錢斛匹帛一千四十一萬
四千三百五十二貫石匹兩絲綿二百一兩支金銀錢
斛六百四十八萬七千六百八十八兩貫石匹應在銀
錢斛匹帛二百六十九萬二千二十貫匹石兩見在八
十七萬九千二百六十七貫石匹兩
 役錢之初立額兩浙之東多以田税錢數為則浙西
 多用物力至是詔令通物力税錢互紐為數從便輸
 納
[012-52b]
 初許兩浙坊郭戸家産不及二百千鄉村户不及五
 十千毋輸役錢已而鄉户不及五十千者亦不免輸
元豐七年天下免役緡錢嵗計一千八百七十二萬九
千三百塲務錢五百五萬九十榖帛石匹九十七萬六
千六百五十七役錢較熙寧所入多三之一
 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間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
 行逺者尤甚特創免法雖均敷僱直不能不取之民
 然民得一意田畝實解前日困敝故羣議雜起意不
[012-53a]
 為變顧其間采王安石䇿不正用僱直為額而展敷
 二分以備吏禄水旱之用羣臣每以為言屢加疑詰
 而安石持之益堅此其為法既不究終防弊又有聚
 斂小人乗此増取帝雖數詔禁戒而不能盡止至是
 僱役不加多而嵗入比前増廣則安石不能將順德
 意其流弊已見矣
八年哲宗已/即位八月户部言役錢所留寛剰内有及三四
分已上去處合行裁減令所留寛剰不得過二分餘並
[012-53b]
減其元不及二分處依舊從之 又詔體量人户役錢
輕重先從下等減放 又詔舊以保正代耆長催税甲
頭代户長承帖人代壯丁並罷如元充保正户長保丁
願不妨本保應募者聽
 知吉州安福縣上官公頴奏臣竊怪耆壯户長法之
 始行也皆出於僱及其既久也耆壯之役則歸於保
 甲之正長戸長之役則歸於催税甲頭往日所募之
 錢係承帖司及刑法司人吏許用而其餘一切封樁
[012-54a]
 若以為耆壯戸長誠可以廢罷即所用之錢自當百
 姓均減元額今則錢不為之減又使保正長為耆壯
 之事催税甲頭任戸長之責是何異使民出錢而免
 役而又使之執役也
  按以保正代耆長等役熙寧間已嘗行之繼而以
  人言不便罷之矣今觀此則是罷而復行也盖熙
  寧之徵免役錢也非專為供鄉戸募人充役之用
  而已官府之需用吏胥之廩給皆出於此及其久
[012-54b]
  也則官吏可以破用而役人未嘗支給是假免役
  之名以取之而復他作名色以役之也為法之弊
  一至此哉
 侍御史劉摯言州縣上戸常少中下户常多自助役
 法行以來簿籍不改務欲敷配錢數故所在臨時肆
 意升補下戸入中中戸入上今天下往往中上户多
 而下户少富縣大鄉上户所納役錢嵗有至數百緡
 或千緡者每嵗輸納無已至貧竭而後有裁減之期
[012-55a]
 舊來鄉縣差役循環相代上等大役至速亦十餘年
 而一及之若下役則動須三二年乃復一差雖有勞
 費比今日嵗被重斂之害孰為多少也
 
 
 
 
 
[012-55b]
 
 
 
 
 
 
 
 文獻通考卷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