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六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田賦考六
  水利田
魏史起引漳水溉鄴
 魏襄王時史起為鄴令起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
 賦田之法/一夫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
[006-1b]
 豹不知用是不知也於是乃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
 河内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
 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秦開鄭國渠
 韓欲疲秦人使毋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開
 涇水自中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
 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國國曰始臣為間然
 渠成亦秦之利也乃使卒就渠渠成用溉注填閼之
[006-2a]
 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闗中為
 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强名曰鄭國渠
秦李冰開蜀渠
 秦平天下以李冰為蜀守冰壅江水作堋部朋/反穿二
 江成都中雙過郡下以通舟船因以灌溉諸郡於是
 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公非劉氏七門廟記曰予為廬州從事始以事至
  舒城觀所謂七門三堰者問於居人其田溉㡬何
[006-2b]
  對曰凡二萬頃考於圖書則漢羮頡侯信始基而
  魏揚州刺史劉馥實修其廢昔先王之典有功及
  民則祀之若信者可謂有功矣然吾恨史策之有
  遺而憐舒人之不忘其思也昔高帝之起宗室昆
  弟之有材能者賈以征伐顯交以出入𫝊命謹信
  為功此二者皆裂地為王連城數十代王喜以棄
  國見省而子濞亦用力戰王吳獨信區區僅得封
  侯而能勤心於民以興萬世之利而愛恵豈與賈
[006-3a]
  濞相侔哉夫攻城野戰滅國屠邑是二三子之所
  謂能能殺人者也與夫闢地墾土使數十萬之民
  世世無饑餒之患所謂善養人者於以相譬猶天
  地之懸絶也然賈濞以功自名信不見錄豈殺人
  易以快意養人不見形象哉然彼賈濞之死冺無
  聞久矣而信至今民猶思之
  按此漢初之事史所不載然溉田二萬頃則其功
  豈下於李冰文翁邪愚讀公非集表而出之以補
[006-3b]
  遺軼
漢文帝以文翁為蜀郡太守煎㳛羊朱/反口溉灌繁田千
七百頃人獲其饒
武帝開渭渠龍首渠白渠
 元光中大司農鄭當時言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
 下至河三百餘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
 益肥闗中之地得穀天子以為然令齊水工徐伯表
 廵行表/記之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歳而通渠下民頗
[006-4a]
 得以溉田矣其後河東守番係請穿渠引汾溉皮氏
 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皮氏今龍門縣地屬絳/郡汾陰今寳鼎縣地蒲
 坂今河東縣地/並屬河東郡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
 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
 上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歳河移徙渠
 不利則田者不能常種久之河東渠田廢與越人令
 少府以為稍入時越人有徙者以田與之其租稅入/少府也稍漸也其入未多故謂之稍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即今馮/翊縣願穿洛以溉重泉以
[006-4b]
 東萬餘頃重泉在今馮翊郡界今有/乾坑即熊羆之所穿渠故惡地誠得水
 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徴音/懲引洛
 水至商顔下徴在馮翊郡即今郡之澄/城縣商顔今馮翊縣界岸善崩洛水/岸
 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
 頹以絶商顔下流/曰頹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
 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歳渠頗
 通猶未得其饒是時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
 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闗中輔渠靈軹引
[006-5a]
 諸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澤/名泰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他小渠披山通道不可勝
 言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歳而倪寛為
 左内史奏請穿鑿六輔渠在鄭國渠之裏今尚/謂之輔渠亦曰六渠以益
 溉鄭國傍高仰之田素不得鄭國之溉/灌者仰謂上向帝曰農天下
 之本也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左右内史地名山
 川原甚衆細民未知其利故為通溝瀆畜陂澤所以
 備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租挈收田租/之約令郡謂
[006-5b]
 四方/諸郡其議減令吏民免農盡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
 時平徭者均齊渠堰之/力役謂俱得水之利後十六歳趙中大夫白公此/時
 無公爵蓋相呼/尊老之稱也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
 音/藥谷口今雲陽/縣治谷是也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
 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
 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鍤/鍫
 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水停淤泥/可以當糞
 食京師億萬之口此兩渠之饒也
[006-6a]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歳歳數不登而梁楚尤甚天子
既封禪廵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乃發卒塞瓠子
決築宫其上名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蹟梁
楚乃無水災是後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
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闗中輔渠靈軹輔渠倪/寛所穿
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
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
其著者在宣房
[006-6b]
元帝時召信臣造鉗盧陂
 建昭中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於穰縣理南六十里造
 鉗盧陂累石為堤傍開六石門以節水勢澤中有鉗
 盧王池因以為名用廣溉灌歳歳増多至二萬頃人
 得其利及後漢杜詩為太守復脩其業時歌之曰前
 有召父後有杜母
 息夫躬𫝊躬言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强兵今為京師
 土地肥饒可度地勢水泉灌溉之利天子使躬持節
[006-7a]
 領䕶三輔都水躬上表欲穿長安城引漕注太倉下
 以省轉輸議不可成乃止
 翟方進𫝊汝南有鴻隙大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闗東
 數水陂溢為害方進為相與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
 行視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隄防費而無水憂
 遂奏罷之及翟氏滅鄉曲歸惡言方進請陂下良田
 不得而奏罷陂云王莽時常枯旱郡中追怨方進童
 謠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羮芋魁反乎覆陂當
[006-7b]
 復誰云者兩黄鵠
後漢章帝建初中王景為廬江太守郡部安豐縣有楚
孫叔敖所起芍陂先是荒廢景重修之境内豐給陂徑/百里
灌田萬頃在/今安豐縣界
順帝永和五年馬臻為㑹稽太守始立鏡湖築塘周廻
三百十里灌田九千頃至今人獲其利
晉武帝咸寜元年東南水災杜預請決壊諸陂從之
 詔曰今年霖雨過差又有蟲災潁川襄城自春以來
[006-8a]
 畧不下種深以為慮主者何以為百姓計當陽侯杜
 預上疏曰臣輙思惟今者水災東南特劇非但五穀
 不收居業并損下田所在渟汙高地皆多墝塉百姓
 困窮方在來年雖詔書切吿長吏二千石為之設計
 而不廓開大制定其趣舍之宜恐徒文具所益蓋薄
 當今秋夏蔬食之時而百姓已有不贍前至冬春野
 無青草則必指仰官穀以為生命此乃一方之大事
 不可不早為思慮臣愚謂既以水為田當恃魚菜螺
[006-8b]
 蜯而洪陂汎濫貧弱者終不能得今者宜大壞兖及
 荆河州東界兖州東界今濟陽濟陰東平魯郡之間/荆河州東界今汝南汝陰譙郡之間也
 諸陂隨其所歸而宣導之令饑者盡得水産之饒百
 姓不出境界之内朝暮野食此目下日給之益也水
 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鍾至春大種五穀五穀必
 豐此又明年之益也杜預又言諸欲修水田者皆以
 火耕水耨為便非不爾也然此施於新田草萊與百
 姓居相絶離者耳往者東南草創人稀故得火田之
[006-9a]
 利頃來戸口日増而陂堰歳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
 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絶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
 也陂多則土薄水淺潦不下潤故每有水雨輒復横
 流延及陸田言者不思其故因云此土不可陸種臣
 計漢之戸口以驗今之陂處皆陸業也其或有舊堰
 則堅完修固非今所謂當為人害也臣見尚書胡威
 啟宜壊陂其言懇至臣又見宋侯相應遵上便宜求
 壊泗陂徙運道時下都督度支共處當各據所見不
[006-9b]
 從遵言臣按遵上事運道東詣壽春有舊渠可不由
 泗陂出泗陂在彼地界壊地凡萬三千餘頃傷敗成
 業遵縣領應佃三千六百口可謂至少而猶患地狹
 不足肆力此皆水之為害也當所共恤而都督度支
 方復執異非所見之難直以不同害理也人心所見
 既不同利害之情又有異軍家之與郡縣士大夫之
 與百姓其意莫有同者此皆偏其利以忘其害此理
 之所以未盡而事之所以多患也臣又按荆河州界
[006-10a]
 中度支所領佃者州郡大軍雜士凡用水田七千五
 百餘頃計三年之儲不過二萬餘頃以常理言之無
 為多積無用之水况於今者水澇瓮溢大為災害臣
 以為宜發明詔勅刺史二千石漢氏舊堰及山谷私
 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水其諸魏氏以來所造立及
 諸因雨決溢蒲葦馬腸陂之類皆決瀝之長吏二千
 石躬先勸戒諸食力之人並一時附功令比及水凍
 得粗枯涸其所修功實之人皆以畀之其舊陂堰溝
[006-10b]
 渠當有所補塞者此尋求微跡一如漢時故事早為
 部分列上須冬間東南休兵交代各留一月以佐之
 夫川瀆有長流地形有定體漢氏居人衆多猶以為
 患今因其所患而宣瀉之跡古事以明近大理昭然
 可坐而論得臣不勝愚意常竊謂最是今日之實益
 也朝廷從之
  按水利之說三代無有也蓋井田之行方井之地
  廣四尺謂之溝十里之成廣八尺謂之洫百里之
[006-11a]
  同廣二尋謂之澮夫自四尺之溝積而至於二尋
  之澮則夫一同之間而捐膏腴之地以為溝洫之
  制捐賦稅之入以治溝洫之利蓋不少矣是以能
  時其蓄洩以備水旱子産相鄭猶必使田有封洫
  蓋謂此也自秦人開阡陌廢井田任民所耕不計
  多少而溝洫之制大壊後之智者遂因川澤之勢
  引水以溉田而水利之說興焉魏起鄭白之徒以
  此為功然水就下者也陂而遏之利於旱歳不幸
[006-11b]
  霪潦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此翟子威杜元凱所
  以決壊隄防以紓水患也
 張闓音/開為晉陵内史時所部四縣並以旱失田闓乃
 立曲阿新豐塘今丹/陽郡田八百餘頃每歳豐稔
宋文帝時劉義欣為荆河刺史治夀陽夀/春芍陂良田萬
頃隄堰久壊秋夏常苦旱乃因舊溝引淠水在汝/南入陂
伐木開溱水得通涇由是豐稔
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至鎮上表曰富平西三十里
[006-12a]
薄骨律鎮今靈武/郡富平今廻樂縣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
里鑿以通河似禹舊跡其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餘歩
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計昔時高於河水不過一丈河水
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於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
浸射往往崩頹渠既高懸水不得上雖復諸處按舊引
水水亦難求今艾山北中有洲渚水分為二西河小狹
水廣百四十歩臣今請入來年正月於河西高渠之北
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鑿渠廣十五歩深五尺築其兩
[006-12b]
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還入古之高渠即修高渠而
北復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計用四千人四十
日功渠得成就所欲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
求從小河東南岸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歩廣
十歩高二尺絶岸小河二十日功計得成畢合計用功
六十日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
餘頃旬日之間則水一徧水凡四漑穀得成實從之公
私獲其利
[006-13a]
裴延儁為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沈渠徑五十里漁陽
燕郡有故戾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毁多時不復水旱
為害延儁自度水形營造未㡬而就溉田萬餘頃為利
十倍
唐武徳七年同州治中雲得臣開渠自龍首引黄河溉
田六十餘頃
貞觀十一年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稱以江都俗好
商賈不事農業乃引雷陂水又築白城塘溉田八百餘
[006-13b]
頃百姓獲其利
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徃日鄭白渠溉田四
萬餘頃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磑堰遏費水太尉長孫
無忌曰白渠水帶泥淤灌田益其肥美又渠水發源本
高向下支分極衆若使流至同州則水饒足比為碾磑
用水洩渠水隨入滑加以壅遏耗竭所以得利遂少於
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磑皆毁之至大歴中水田纔得
六千二百餘頃
[006-14a]
開元九年京兆少尹李元紘奏疏三輔諸渠王公之家
緣渠立磑以害水田一切毁之百姓䝉利
廣徳二年戸部侍郎李栖筠等奏拆京城北白渠上王
公寺觀碾磑七十餘所以廣水田之利計歳收粳稻三
百萬石
大歴十二年京兆尹黎幹開決鄭白二水支渠毁碾磑
以便水利復秦漢水道
建中三年宰相楊炎請於豐州置屯田發闗輔人開陵
[006-14b]
陽渠詳見屯/田門
貞元八年嗣曹王臯為荆南節度觀察使先是江陵東
北七十里有廢田旁漢古堤壊決凡二處每夏則為浸
溢臯始命塞之廣良田五千頃畝收一鍾楚俗佻薄舊
不鑿井悉飲陂澤臯乃令合錢鑿井人以為便
元和八年孟簡為常州刺史開漕古孟瀆長四十里得
沃壤四千餘頃 十二月魏博觀察使田𢎞正奏准詔
開衛州黎陽縣古黄河故道從鄭滑節使薛平之請也
[006-15a]
先是滑州多水災其城西去黄河止二里每夏雨漲溢
則浸壊城郭水及羊馬城之半薛平詢諸將吏得古黄
河道於衛州黎陽縣界遣從事裴𢎞泰以水患告於田
𢎞正請開古河用分水力𢎞正遂與平皆以上聞詔許
之乃於鄭滑兩郡徴促萬人鑿古河南北長十四里東
西闊六十歩深一丈七尺決舊河以注新河遂無水患

十三年湖州刺史于頔復長城縣方山之西湖溉田三
[006-15b]
十頃
長慶二年温造為朗州刺史奏開復鄉渠九十七里溉
田二千頃郡人利之名為右史渠至太和五年造復為
河陽節度使奏浚懷州古渠枋口堰役功四萬溉濟源
河内温武陟四縣田五千頃
長慶中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浚錢塘湖周廻三十里北
有石涵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毎
一伏時可溉五十餘頃作湖石記言若隄防如法蓄洩
[006-16a]
及時則瀕湖千餘頃田無凶年矣
周顯徳三年以尚書司勲郎中何幼冲為開中渠堰使
命於雍耀二州界疏涇水以溉田
宋太宗皇帝淳化四年知雄州何承矩及臨濟令黄懋
請於河北諸州置水利田興堰六百里置斗門灌溉詳/見
屯田/門
神宗熙寜元年遣使察農田水利程顥等八人充使王
臨言保州塘濼以西可築隄植木凡十九里隄内可引
[006-16b]
水處即種稻水不及處並為方田又因出土作溝以限
戎馬從之中書言諸州縣古跡陂塘異時皆畜水溉田
民利數倍近歳多所湮廢詔諸路監司訪尋州縣可興
復水利如能設法勸誘興修塘堰圩堤功利有實當議
旌寵
 蘇軾上書論之畧曰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遺利
 皆畧盡矣今欲鑿空尋訪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
 徒勞必大煩擾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
[006-17a]
 雞犬一空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何則沮格
 之罪重而誤興之過輕人多愛身勢必如此且古陂
 廢堰多為側近冒耕歳月既深已同永業茍欲興復
 必盡追收人心或揺甚非善政又有好訟之黨多怨
 之人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壊所怨田産或指人舊
 物以為官陂冒佃之訟必倍今日臣不知朝廷本無
 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熙寧四年御史劉摯言内臣程昉大理寺丞李宜之於
[006-17b]
河北開修漳河功力浩大朝廷既令權罷則利害姑置
之朝廷又令總領淤田司事臣謹按程昉等將命興事
初不以事之可實聞於朝伏恐生事興患未有窮已乞
明布昉等罪狀重行貶竄王安石為昉辯甚力遂寢不

六年賜屯田員外郎侯叔獻等淤田各十頃叔獻等引
河水淤田決清水於畿縣澶州間壊民田廬塜墓歳被
其患他州縣淤田類如此朝廷不知也
[006-18a]
七年提舉河北常平等事韓宗師劾程昉導滹沱河水
淤田而隄壊水溢廣害民稼欺罔十六罪詔昉分析王
安石復為之辯明云
 原武等縣民因淤田侵壞廬舍墳墓又妨秋種相率
 詣闕訴使者聞之急責其令追呼將杖之民即繆曰
 詣闕謝耳使者因代為百姓謝淤田表遣吏詣鼓院
 投之狀有二百餘名但二吏來投安石喜上亦不知
 其妄也
[006-18b]
  吕氏曰汴河乃京師之司命安石信小人之狂言
  謂決水淤田可以省漕食甚至河北塘濼乃北邊
  之設險而安石以塘濼為無益數欲廢之本朝恃
  河以捍虜恃汴以通食恃塘濼以安邊而安石乃
  於根本之地數出高竒之䇿以動之其罪大矣
六年詔創水磑碾碓有妨灌溉民田者以違制論不以
赦原
沈括言浙西諸州水患久不疏障隄防川瀆皆湮廢之
[006-19a]
乞下司農貸官錢募民興役從之
七年賜江寧府常平米五萬石修水利
九年前相度淮南路水利劉瑾言體訪揚州江都縣古
鹽河高郵縣陳公塘等湖天長縣白馬塘沛塘楚州寳
應縣泥港射馬港山陽縣渡塘溝龍興浦淮陰縣青州
澗宿州虹縣萬安湖小河壽州安豐縣芍陂等可興置
古鹽萬安湖小河已令司農寺結絶欲令逐路轉運司
選官覆案施行從之
[006-19b]
興修水利起熙寧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凡一萬七
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有竒
高宗紹興七年潭州守臣吕頤浩修復馬氏時龜塘田
萬頃
侍御史蕭振奏乞詔親民官各分委土豪共修陂塘水
利縣滿任批書印歴量加旌賞
興隆元年知紹興府吳芾乞浚㑹稽山隂諸暨縣舊湖
以復水利及築蕭山縣海塘以限鹹潮從之又開掘鑑
[006-20a]

乾道二年詔漕臣王炎相視開掘浙西勢家新圍田謂
草蕩荷蕩菱蕩及陂湖溪港岸際築堘畦圍裹耕種者
所至令守倅縣令同共措置
五年知明州張津奏乞開東錢湖瀦水灌田從之
七年四川宣撫使王炎奏開興元府山河堰溉南鄭褒
城田九十三萬三千畝有竒詔奬諭
淳熙二年淮東總領錢良臣奏修復鎮江府練湖凡七
[006-20b]
十二源灌田百餘萬畝從之
三年監察御史傅淇奏近臣僚奏陳圍田湮塞水道之
害陛下復令監司守臣禁止圍裹此乃㧞本塞源之要
術然豪右之家未有無所憑依而肆意築圍者聞浙西
諸縣江湖草蕩計畝納錢利其所入給據付之望條約
諸縣毋得給據與官民戸及寺觀上曰此乃侵占之田
今絶其源後去毋復此患可令漕司常平司察之
寧宗嘉定七年令臨安府復西湖舊界至自嘉泰以後
[006-21a]
續租地叚侵占湖面處盡行開拓仍盡蠲歳増租錢
圩田水利 江東水鄉隄河兩涯田其中謂之圩農家
云圩者圍也内以圍田外以圍水蓋河高而田在水下
沿隄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
紹興元年詔宣州太平州守臣修圩議修圩官賞罰
詔修圩錢米及貸民種糧並於宣州常平義倉米撥借
又詔建康新豐圩租米歳以三萬石為額圩四至相去
皆五六十里有田九百五十餘頃近歳墾田不及三分
[006-21b]
之一至是始立額
紹興二十三年詔以永豐圩賜秦檜檜死圩復歸有司
乾道元年詔令淮西總領所撥付建康中收到子粒令
項摏管非詔㫖毋得擅用
 臣僚言秦檜既得永豐圩竭江東漕計修築隄岸自
 此水患及於宣池太平建康昨據總領所申通管田
 七百三十頃共理租二十一萬一千餘秤當年所收
 纔及其半次年僅收十五之一假令歳收盡及元數
[006-22a]
 不過米二萬餘石而四州歳有水患所失民租何翅
 十倍乞下江東轉運司相度本圩如害民者廣乞依
 浙西例開掘及免租戸積欠從之江東轉運司奏永
 豐圩自政和五年圍湖成田今五十餘載横截水勢
 每遇泛漲衝決民圩為害非細雖營田千頃自開修
 至今可耕者止四百頃而損害數州民田失稅數倍
 欲將永豐圩廢掘瀦水其在側民圩不礙水道者如
 舊詔從之其後漕臣韓元吉言此圩初是百姓請佃
[006-22b]
 後以賜蔡京又以賜韓世忠又以賜秦檜繼撥𨽻行
 宫今𨽻總所五十年間皆權臣大將之家又在御府
 其管莊多武夫健卒侵欺小民甚者剽掠舟船嚢槖
 盜賊鄉民病之非圩田能病民也於是開掘之命遂
 寢
乾道九年詔戸部侍郎葉衡覈實寜國府太平州圩岸
五月衡言寜國府惠民化成舊圩四十餘里新增築九
里餘太平州黄州鎮福定圩周廻四十餘里延福等五
[006-23a]
十四圩周廻一百五十餘里包圍諸圩在内蕪湖縣圩
岸大小不等周廻總約二百九十餘里通當塗圩岸共
約四百八十餘里並皆高濶壯實瀕水一岸種植榆栁
足捍風濤詢之農民實為永利於是詔奬諭
 知寜國府汪澈言他圩無大害惟童圩最為民害只
 决此圩水勢且順從之
  湖田圍田
紹興五年春二月寳文閣待制李光言明越之境皆有
[006-23b]
陂湖大抵湖高於田田又高於江海旱則放湖水溉田
澇則決田水入海故不為災本朝慶歴嘉祐間始有盜
湖為田者三司使切責漕臣甚嚴政和以來創為應奉
始廢湖為田自是兩州之民歳被水旱之患壬子歳嘗
取㑹餘姚上虞兩邑利害自廢湖以來每縣所得租課
不過數千斛而所失民田常賦動以萬計遂先罷兩邑
湖田其㑹稽之鑑湖鄞之廣徳湖蕭山之湘湖等處尚
多望詔漕臣訪問應明越湖田盡行廢罷其江東西圩
[006-24a]
田蘇秀圍田併遍下諸路監司守令條上詔諸路漕臣
躬親相度以聞於朝
二十三年諫議大夫史才言浙西民田最廣而平時無
甚害者太湖之利也近年瀕湖之地多為軍下侵據累
土增高長堤彌望名曰壩田旱則據之以溉而民田不
沾其利水則逺近泛濫不得入湖而民田盡没望詔有
司究治盡復太湖舊跡使軍民各安田疇均利從之
  按圩田湖田多起於政和以來其在浙間者𨽻應
[006-24b]
  奉局其在江東者蔡京秦檜相繼得之大槩今之
  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墾田而不知湖
  外之田將胥而為水也主其事者皆近倖權臣是
  以委隣為壑利己困民皆不復問洓水記聞言王
  介甫欲興水利有獻言欲涸梁山泊可得良田萬
  頃者介甫然其說復以為恐無貯水之地劉貢甫
  言在其旁别穿一梁山泊則可以貯之矣介甫笑
  而止當時以為戲談今觀建康之永豐圩明越之
[006-25a]
  湖田大率即涸梁山泊之策也
  沙田蘆塲
紹興二十八年詔戸部員外郎莫濛同浙西江東淮南
漕臣趙子潚鄧根孫藎檢視逐路沙田蘆塲先是言者
謂江淮間沙田蘆塲為人冒占歳失官課至多故以命
濛等既而侍御史葉義問等言貧民受害乃詔沙田蘆
塲止為世家詭名冒占其三等以下戸勿一例根括尋
詔官戸十頃民戸二十頃以上並増租餘如舊置提領
[006-25b]
官田所領之不𨽻戸部
二十九年詔盡罷所增租
 
 
 
 
 
 文獻通考卷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