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四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四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田賦考四
  歴代田賦之制
晉天福四年勅應諸道節度使刺史不得擅加賦役及
於縣邑别立監徴所納田租委人戸自量自槩
 吳越王錢𢎞佐年十四即位問倉吏今畜積㡬何對
[004-1b]
 曰十年王曰然則軍食足矣可以寛吾民乃令復其
 境内稅三年
  致堂胡氏曰錢氏當五代時不廢中國貢獻又有
  四隣之交史氏乃謂自武穆王鏐常理重斂以事
  奢侈下至魚雞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
  責其負則諸案吏各持簿立於庭凡一簿所負唱
  其多少量為笞數已則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
  數多至百餘人不堪其苦信斯言也是取之盡錙
[004-2a]
  銖用之如泥沙安得倉廩有十年之積而又復境
  内三年之稅則其養民亦厚矣故以史所載則錢
  氏宜先亡而享國最久何也是故司馬氏記𢎞佐
  復稅之事而五代史不載歐陽公記錢氏重斂之
  虐而通鑑不取其虛實有證矣
 吳徐知誥用歙人汪台符之策括定田賦每正苖一
 斛别輸三斗官授鹽一斤謂之鹽米入倉則有䕠米
  吳氏能改齋謾錄曰今所在輸秋苗一斛之外則
[004-2b]
  别納鹽米三斗亦始於五代史南唐耳江南野史
  李先主世括定田產自正斛上别輸三斗於官廪
  受鹽二斤謂之鹽米百姓便之及周世宗克淮南
  鹽貨遂艱官無可支至今輸之猶有定制此事與
  太宗朝和買絹無異余考東齊記事載夏秋沿納
  之物如鹽鈔之類名件頗碎慶歴中有司建議併
  合歸一名以省帙鈔程文簡公為三司使獨以為
  仍舊為便若沒其舊名異日不知或再敷鹽麴則
[004-3a]
  致重複此亦善慮者也
 宋咸淳六年江東饒州樂平縣士民白劄子陳恭惟
 公朝勤恤民隱比年以來寛恩屢下有如郊禋則預
 放明年之租秋苖則痛除斛靣之取快活條貫誠前
 所無恵至渥也今有五代以來所未蠲之苛政四海
 之内所未有之暴賦而獨於小邑不得免焉倘不引
 首一鳴是疲民永無蘇醒之期矣竊見五季暴政所
 興江東西釀酒則有麴引錢食鹽則輸鹽米供軍須
[004-3b]
 則有鞋錢入倉庫則有䕠錢宋有天下承平百年除
 苛解饒麴鹽鞋䕠之征一切削去獨鹽䕠米一項諸
 路皆無而江東獨有之江東諸郡皆無而饒州獨有
 之饒州六邑皆無而樂平獨有之照得本州元起催
 苖額十有八萬此正數也樂平正苖二萬七千五百
 餘石每石加鹽米四斗䕠米二斗八升二合於是一
 石正苗非三石不可了納夫所謂正苗者隸之上供
 籍之綱解顆粒不敢言蠲減者也加鹽䕠米者上供
[004-4a]
 綱解未嘗取諸此徒以利郡縣而已夫均為王土而
 使此邑獨受横斂豈理也哉士民懷此欲陳久矣徒
 以前此版籍不明苗額失䧟政復哀籲必遭沮格今
 推排成矣租額登矣正賦之毫髮不遺者民既不敢
 虧官則加賦之苦樂不均者官稍捐以予民宜無不
 可且此項重斂利歸州郡害在閭閻其於朝廷綱解
 曾無損益用敢合詞控告欲望特賜指揮行下本州
 契勘樂平毎年輸納鹽䕠米一項詣實供申從朝廷
[004-4b]
 斟酌蠲減施行
  右鹽䕠米為南唐横賦藝祖平南唐首命樊知古
  將漕江南訪求民瘼而樊非其人訖不能建明蠲
  除繼而運使陳靖言之於祥符間提舉劉誼言之
  於元豐間蓋南唐正賦之外所取不一宋因之名
  曰沿納鹽䕠米其一也在後沿納之賦多從蠲減
  至中興後内翰洪公敷文魏公又嘗言之則専指
  鹽䕠米而言而此米獨饒州有之而饒州所徴則
[004-5a]
  樂平獨重洪魏以鄉寓公知之為詳言之亦懇切
  而未有中主其事者遂抑不復行先公丁卯居憂
  時與郡士李君士㑹討究本末戊辰入覲繼登揆
  席諷李拉邑之士友請於郡俾郡上其事而久之
  未有發喙者先公乃自草白劄子作士民所陳徑
  自朝省下本州契勘而郡守回申止欲少作豁除
  具文塞責蓋此米雖不係上供綱解而州縣經費
  所仰故郡難其事先公却回元奏俾從實再申守
[004-5b]
  知不可拒乃再詣實申上即進呈奉㫖蠲除蓋自
  晉天福時創例至是凡三百一十四年而始除云
  據吳虎臣能改齋謾錄稱今所在有之虎臣此書/作於紹興間則知南渡後此賦之未減者非獨饒
  州而已而洪魏二公/則謂獨饒有此當考此宋咸淳年間事通考所載
  本不及咸淳但欲見此項蠲除之難故述其本末
  附創法之後
漢隱帝時三司使王章聚斂刻急舊制田稅每斛更輸
二斗謂之雀䑕耗章始令更輸二斗謂之省耗舊錢出
[004-6a]
入皆以八十為陌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
省陌
  致堂胡氏曰百姓輸稅足雀䑕耗蠧倉廩乃有司
  之責而亦使百姓償之斂稅重矣然稱之曰雀䑕
  耗尚為有名章乃使十倍而償十百千萬有定數
  矣以八十為百既非定數然出入皆然尚為均一
  章乃於出者特收其三省耗不已於是有一斛之
  稅又取其三斛者省陌不已於是有一千之省又
[004-6b]
  取其頭子者故曰作法於貪敝將若何章以此佐
  國用於一時信號為能臣然國所以興而遂亡身
  所以貴而自殺者乃自於此故言利之臣自以謂
  時之不可少我而不知人之不多我也可不戒哉
周廣順二年勅約每歲民間所收牛皮三分減二計田
十頃稅取一皮餘聽民自用及買賣惟禁賣於隣國先
是兵興以來禁民私賣牛皮悉令輸國受直唐明宗之
世有司止償以鹽晉天福中并鹽不給漢法犯牛皮一
[004-7a]
寸抵死然民間日用實不可無帝素知其弊至是李穀
建議均於田畝公私便之
顯德二年勅應自前及今後有逃戸莊田許人請射承
佃供納租稅如三周年内本戸來歸業者其桑土不以
荒熟并莊園交還一半其承佃戸自出力蓋造到屋舍
及栽種樹木園圃並不在交還之限如五周年後歸業
者莊田除本戸墳塋外不在交付如有荒廢桑土承佃
戸自來無力佃蒔秪仰交割與歸業戸佃蒔其近北諸
[004-7b]
州陷番人戸來歸業者五周年内三分交還二分十周
年内還一半十五周年内三分還一分此外不在交還
之限應有冒佃逃戸物業不納租稅者其本戸歸業之
時不計年限並許總認
  洪氏容齋隨筆曰國朝當五季衰亂之後隨宜損
  益然一時設施固亦有可采取今觀周世宗顯徳
  三年射佃逃田詔勅其㫖明白人人可曉非若今
  之令式文書盈几閣為猾吏舞文之具故有捨去
[004-8a]
  物業三五十年妄人詐稱逃戸子孫以錢買吏而
  奪見佃者為可歎也
三年宣三司指揮諸道州府今後夏稅以六月一日起
徴秋稅至十月一日起徴永為定例 又勅舊制織造
絁紬絹布綾羅錦綺紗縠等幅闊二尺起來年後並須
及二尺五分宜令諸道州府來年所納官絹每疋須及
十二兩其絁紬只要夾密停匀不定斤兩其納官紬絹
依舊長四十二尺
[004-8b]
  洪氏容齋隨筆曰今之稅絹尺度長短闊狹斤兩
  輕重頗本於此
顯徳四年勅節文諸道州府所管屬縣每年夏稅徴科
了畢多是却追縣典上州㑹末文鈔因兹科配斂掠宜
令今後科徴了足日仰本州但取倉塲庫務納欠文鈔
如無異同不在更追官典諸道州官管内縣鎭每有追
催公事自前多差衙前使院職員及散從歩奏官今後
如是常程追催公事祗令府望知後承受逓送不得更
[004-9a]
差専人若要切公事及軍期不在此限
  按五季離亂之時世主所尚者用兵爭强而已其
  間唐明宗周世宗粗為有志於愛民重農者有如
  農務未開而受理詞訟徴科既足而追㑹科斂皆
  官吏姦貪之情為閭里隱微之害而天成顯徳之
  詔勅丁寧禁切之於倥偬日不暇給之時而能及
  此可謂仁矣
顯徳五年賜諸道均田詔曰朕以干戈既弭寰海漸寧
[004-9b]
言念地征罕臻藝極須議並行均定所冀求適輕重卿
受任方隅深窮治本必能副寡昧平分之意察鄉閭致
弊之源明示條章用分寄任竚聆集事允屬惟公乃命
左散騎常侍艾頴等三十四人使諸州檢定民租
 先時上因覽元稹長慶集見在同州時所上均田表
 因令製素成圖直考其事以便觀覽遍賜諸道議均
 定民租至是乃詔行之
宋太祖皇帝建隆二年遣使度民田周末遣使度田不
[004-10a]
實至是上精擇其人仍加戒飭未㡬舘陶令坐括田不
實杖流海島人始知畏
 五代以來常檢視見墾田以定歲租吏緣為姦稅不
 均適由是百姓失業田多荒萊上憫之乃詔禁止許
 民闢土州縣無得檢括止以見佃為額
  止齋陳氏曰按孔氏闕里誌云先是歴代以聖人
  之後不預庸調至周顯徳中遣使均田遂抑為編
  戸又按太平興國中遣左補闕王永太僕寺丞高
[004-10b]
  象先均福建田稅歲蠲偽閩錢五千三百二十一
  貫米七萬一千四百餘石用知周朝均田孔氏抑
  為編戸本朝至蠲偽閩之斂以數千萬計以其政
  之寛猛足以卜其受命之長短矣
 又命課民種樹每縣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
 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令佐春秋廵視宣州
 言州境無隙地種蒔慮不應詔㫖乃令諸州隨風土
 廣狹不宜課藝者不須責課太平興國二年又禁伐
[004-11a]
 桑棗為薪
遣使監輸民租懲五代藩鎮重斂之弊閻式等坐監輸
增羡貶杖常盈倉吏以多入民租棄市
建隆四年詔令逐縣每年造形勢門内戸夏秋稅數文
帳内頑滑逋欠者須於限内前半月了足係見任文武/職官及州縣
勢要人戸雍熙四年又詔形/勢戸納租於三限前半月足
詔諸州勿得追縣吏㑹末即周顯徳/四年所禁
令諸州受民租籍不得稱分毫合勺銖釐絲忽錢必成
[004-11b]
文絹必成尺粟成升絲綿成兩薪蒿成束金銀成錢
詔曰自頃兵荒人民流徙州縣未嘗檢覆親隣代輸其
租自今民有逃亡者本州具户籍頃畝以聞即檢視之
乾徳四年詔曰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倘規致於羡餘必
深務於掊克知光化軍張全操上言三司令諸處倉塲
主吏有羡餘粟及萬石芻五萬束以上者上其名請行
賞典此茍非倍納民租私減軍食何以致之宜追寢其
事勿頒行除官所定正耗外嚴加止絶
[004-12a]
大中祥符八年復詔禁諸倉羡餘
開寳三年詔諸州府兩稅所科物非土地所宜者不得
抑配
六年詔諸倉塲受納所收頭子錢一半納官一半公用
令監司與知州通判同支使頭子錢納官始於此
  止齋陳氏曰是歲令川峽人戸兩稅以上輸納錢
  帛每貫收七文每疋收十文絲綿一兩茶一斤稈
  草一束各一文頭子錢數始略見於此
[004-12b]
  謹按咸平三年十月三司權判孫冕等奏天下請
  夏秋稅斛斗收倉耗例并夏秋稅斛斗疋帛諸般
  物色等收頭子錢遍令檢尋不見元定宣勅又按
  後唐天成二年戸部奏苖子一布袋令納錢八文
  三文倉司喫食補襯長興元年見錢每貫七文稈
  草每束一文盤纒其所收與開寳數同則頭子舊
  有之至此稍條約之耳康定元年三月三司劄子
  除利益梓䕫四路外餘路自今頭子錢並令納官
[004-13a]
  頭子錢盡納官始於此熙寧二年十月提舉河北
  常平廣恵倉皮公弼請今來給納欲每貫石收五
  文足諸路依此則給納並收頭子錢始於此政和
  四年四月湖南轉運司奏應給應係省錢物許每
  貫石疋兩各收頭子錢五文乞専充補助直達綱
  之費增收錢始於此自增收之請起宣和六年閏
  三月發運判官盧宗原欲於淮浙江湖廣福九路
  應出納錢物每一月交收頭子錢一文充糴本靖
[004-13b]
  康元年罷紹興五年四月總制司狀賦入之利莫
  大於雜稅茶鹽出納之間若每貫增頭子錢五文
  有益於國計専切措置財用所看詳係省錢物依
  節次指揮每貫共收二十三文省一十文作經制
  起發今相度將雜稅出納每貫收見錢上增作二
  十三文足除漕司并州縣舊得一十三文省經制
  一十文省餘入總制窠名十年七月應官司收支
  錢物量添頭子錢每貫一十文足至紹興十年諸
[004-14a]
  司錢物不復分别並每貫收四十三文矣乾道元
  年十月復添收一十文足至今為定制
八年詔今後民輸稅紬絹不滿疋者許計丈尺納價錢
毋得以三戸五戸聚合成疋送納煩擾
三月詔曰中國每租二十石輸牛革一準千錢西川尚
存偽制牛驢死者革盡輸官宜蠲去之每民租二百石
輸牛革一準錢千五百
太平興國二年江南西路轉運使上言諸州蠶桑素少
[004-14b]
而金價頗低今折稅絹估小而傷民金估高而傷官金
上等舊估兩十千今請估八千絹上等舊估疋一千今
請估一千三百餘以次增損從之
 景徳五年知袁州何蒙上言本州二稅請以金折納
 上曰若是則盡廢耕農矣不許
端拱元年詔納二稅於各路元限外可並加一月限元/限
見後唐/天成年或值閏月其田蠶亦有旱晚令有司臨時奏裁
納租官吏以限外欠數差定其罰
[004-15a]
淳化元年詔江南兩浙承偽制重賦流亡田廢者宜令
諸州籍頃畝之數均其賦減十分之三以為定制召游
民勸其耕種給復五年州縣厚慰撫之
淳化四年詔曰户口之數悉載於版圖軍國所資咸出
於租調近年賦稅減耗簿書糾紛州縣之吏非其人土
地之宜不盡出小民固以多辟下吏緣而為姦乃有匿
比舍而稱逃亡挾他名而冒耕墾征役不均於苦樂收
斂未適於輕重宜示詢求以究情偽今諸路知州通判
[004-15b]
限詔到其如何均平賦稅招輯流亡恵䘏鰥窮窒塞姦
倖及民間未便等事限一月附疾置以聞
 先時知封邱縣竇玭上言畿甸民苦稅重兄弟既壯
 乃析居其田畝聚稅於一家即棄去縣案所棄地除
 其租已而匿他舍及冒名佃作願一切勘責上頗聞
 其弊乃賞擢玭俾案察京畿諸縣田租玭専務苛刻
 以求課最民實逃亡者亦捜索於隣里親戚家益造
 新籍甚為煩擾凡數月罷之
[004-16a]
五年宋亳諸州牛多死官借錢令市牛有太子中允武
允成獻踏犂不用牛以人力運之詔依其制造成以給
民甚賴之
五月詔曰作坊工官造弓弩用牛筋歲取於民吏督甚
急或殺耕牛供官非務農重穀之意自今後官造弓弩
其縱理用牛筋他悉以羊馬筋代之
至道元年除兖州歲課民輸黄□荆子茭芟十六萬四
千八百圍因令諸道轉運使檢案部内無名配率如此
[004-16b]
類者以門悉蠲之
六月詔曰近歲以來天災相繼民多轉徙田卒汙萊招
誘雖勤逋逃未復宜申勸課之㫖更示蠲復之恩應州
縣曠土並許民請佃為永業仍蠲三歲租三歲外輸二
分之一州縣官吏勸民墾田之數悉書於印紙以俟旌

 開封府言京畿十四縣自今年二月以前民逃者一
 萬二百八十五戸訪聞多有坐家申逃及買逃戸桑
[004-17a]
 土不盡輸稅以本戸挾佃詭名妄破官租及侵耕冒
 佃近居遙佃妄稱逃戸并以已租妄保於逃籍者詔
 殿中丞王用和等十四人分行檢視限一月許其首
 露不復收所隱之稅詔下歸業者甚衆
二年以陳靖為勸農使
 靖時為直史館上言曰謹按天下土田除江淮湖湘
 浙右隴蜀河東等處地里夐逺雖加勸督未能遽獲
 其利古者强榦弱枝之法必先富實於内今京畿周
[004-17b]
 環三二十州幅員數千里地之墾者十纔一二稅之
 入者又十無五六復有匿里舍而稱逃亡棄耕農而
 事游惰逃亡既衆則賦稅歲減而國用不充斂收科
 率無所不行矣游惰既衆則地利歲削而民食不足
 冦盜殺傷無所不至矣臣望擇大臣一人有深識逺
 略者兼領大司農事典領於中又於郎官中選才智
 通明能撫字役衆者為副執事於外皆自京東京西
 擇其膏腴未耕之處申以勸課臣又嘗奉使四方深
[004-18a]
 見民田之利害汙萊極目膏腴坐廢亦加詢問頗得
 其由皆詔書累下許民復業蠲其租調寛以歲時然
 鄉縣之間擾之尤甚每一戸歸業則刺報所由朝耕
 尺寸之田暮入差徭之籍追胥責問繼踵而來雖蒙
 蠲其常租實無補於損益况民之流徙始由貧困或
 避私債或逃公稅亦既亡遯則鄉里檢其資財至於
 室廬什器桑棗材木咸計其直或鄉官用以輸稅或
 債主取以償逋生計蕩然還無所詣以茲浮蕩絶意
[004-18b]
 歸耕如授臣斯任則望備以閑曠之田廣募游惰之
 輩誘之耕墾未計賦稅許令别置版圖便宜從事耕
 桑之外更課令益種雜木蔬果孳畜羊犬雞豚給授
 桑土潛擬井田營造室居使立保伍逮於養生送死
 之具慶弔問饋之資咸俾經營並令條制俟至三五
 年間生計成立戀家懷土即計戸定征量田輸稅以
 司農新附之名籍合計府舊收之簿書斯實敦本化
 人之宏量也若民力有不足官借緡錢或以市餱糧
[004-19a]
 或以營耕具凡此給受委於司農比及秋成乃令償
 直依時折估納之於倉以成數開白戸部上覽之喜
 謂宰相曰靖此奏甚有理可舉而行之正朕之本意
 因召對奬諭令條對以聞靖又言逃民復業及浮客
 請佃者委農官勘驗以給授田土收附版籍州縣未
 得議其差役其乏糧種耕牛者令司農以官錢給借
 其田驗肥瘠為三品上田人授百畝中田百五十畝
 下田二百畝並五年後收其租亦只計百畝十收其
[004-19b]
 二其室廬蔬韭及桑棗榆栁種藝之地每戸及十丁
 者給百五十畝七丁者百畝五丁七十畝三丁五十
 畝二丁三十畝除桑功五年後計其租餘悉蠲令常
 參官於幕職州縣中各舉所知一人堪任司農丞者
 分授諸州通判即領農田之務又慮司農官屬分下
 諸州或張皇紛擾其事難成望許臣領三五官吏於
 近甸寛鄉設法招擕俟規畫既定四方游民必盡麇
 至乃可推而行之呂端曰靖所立田制多改舊法又
[004-20a]
 大費資用望以其狀付有司詳議乃詔鹽鐵使陳恕
 等共議請如靖之奏乃詔以靖為勸農使按行陳許
 蔡潁襄鄧唐汝等州勸民墾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選
 光祿寺丞何亮副之選亮上言功難成願罷其事上
 志在勉農猶詔靖經度未㡬三司以為費官錢多萬
 一水旱恐遂散失其事遂寢
  按靖所言與元魏孝文時李安世之策略同皆是
  官取荒閑無主之田以授民但安世則倣井田立
[004-20b]
  還授之法而此則有授無還又欲官給牛種等物
  貸之而五年後方收其租責其償此所以費多而
  難行然前乎此有至道元年之詔後乎此咸平二
  年之詔至道之詔勸誘之詞意懇切咸平之詔闗
  防之規畫詳明雖不必如靖所言張官置吏計口
  給田多費官錢而自足以收勸農之效矣
眞宗咸平二年詔曰前許民戸請佃荒田未定賦稅如
聞抛棄本業一向請射荒田宜令兩京諸路曉示應從
[004-21a]
來無田稅者方許請射係官荒土及逺年落業荒田候
及五年官中依前勅於十分内定稅二分為永額如見
在莊田土窄願於側近請射及舊有莊產後來逃移已
被别人請佃礙勅無路歸業者亦許請射州縣别置籍
抄上逐季聞奏其官中放收要用田土及係帳逃戸莊
園有主荒田不得誤有給付如抛本業抱稅東西改易
姓名妄求請射者即押歸本貫勘斷請田戸吏長常切
安撫不得攪擾
[004-21b]
咸平六年廣西轉運使馮璉上言廉横賓白州民田雖
耕墾未嘗輸送已命官檢括令盡出常租上曰遐方之
人宜省徭賦亟命停罷
大中祥符元年詔版籍之廣賦調方興尚慮有司有循
舊式資一時之經費俾隣郡以均輸况稼穯之屢登宜
庶民之從便宜蠲力役用示朝恩應諸路今年夏稅賦
止於本州軍輸又詔河北罷兵其諸州賦稅止於本處
送納
[004-22a]
詔夏稅諸州軍所納大小麥納外殘欠許以秋色斛斗
折納
四年詔諸州所須繁碎物折便以正稅折斛者皆罷
大中祥符五年上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
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
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内出種法令轉運司掲榜示
民其稻比中國者穂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六年知濱州呂夷簡請免稅河北農器諸路農器悉免
[004-22b]
輸算
天禧四年詔諸路提㸃刑獄朝臣為勸農使使臣為副
使取民籍視其差等不如式者懲革之勸䘏農民以時
耕墾招集逃散檢括陷稅凡農田事悉領焉自景徳中
置勸農之名然無職局至是始置局案鑄印給之
開寳末天下墾田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三百二十頃六
十畝
至道二年墾田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二
[004-23a]
十五畝
天禧五年墾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八十四頃三
十二畝
大凡租稅有穀帛金鐵物產四類穀之品七一曰粟二
曰稻三曰麥四曰黍五曰穄六曰菽七曰雜子粟之品/七曰粟
小粟粱穀鹻床粟秫米黄米稻之品四秔米糯米水穀/旱稻麥之品七曰小麥大麥青稞麥麥青麥白麥蕎
麥黍之品三曰黍蜀黍稻黍穄之品三曰穄秫穄穄/菽之品十六曰豌豆大豆小豆綠豆紅豆白豆青豆褐
豆赤豆黄豆胡豆落豆元豆蓽豆巢豆雜豆雜子之品/九曰脂麻床子稗子黄麻子蘇子苜蓿子萊子荏子草
[004-23b]
子/布帛絲綿之品十一曰羅二曰綾三曰絹四曰紗五
曰絁六曰紬七曰雜折八曰絲線九曰綿十曰布葛金
鐵之品四一曰金二曰銀三曰鐵鑞四曰銅鐵錢物產
之品六一曰六畜二曰齒革翎毛三曰茶鹽四曰竹木
麻草芻菜五曰果藥油紙薪炭漆蠟六曰雜物六畜之/品三曰
馬羊猪齒革翎毛之品七曰象牙麂皮鹿皮牛皮狨鵝/翎雜翎竹之品四曰□竹箭簳竹箬葉蘆䕠木之品三
曰桑橘楮皮麻之品五曰青麻白麻黄麻冬苧麻草之/品五曰紫蘇茭紫草紅花雜草芻之品四曰草稻草穰
茭草油之品三曰大油桐油魚油紙之品五曰大灰紙/三抄紙芻紙小紙皮紙薪之品三曰木柴蒿柴草柴雜
[004-24a]
物之品十曰白膠香桐子麻鞋版/瓦堵笪甆器苕菷麻剪藍淀草薦至道末歲收穀二千
一百七十萬七千餘石錢四百六十五萬六千餘貫絹
一百六十二萬五千餘疋絁紬二十七萬三千餘疋布
二十八萬二千餘疋絲線一百四十一萬餘兩綿五百
一十七萬餘兩茶四十九萬餘斤芻茭三千餘萬圍蒿
二百六十八萬餘圍薪二十八萬餘束炭五十三萬餘
秤鵝翎雜翎六十二萬餘莖箭簳八十九萬餘隻黄鐵
三十萬餘斤此皆踰十萬之數者他物不復紀天禧末
[004-24b]
所收穀增一百七萬五千餘石錢增二百七十萬八千
餘貫絹減一萬餘疋絁紬減九萬二千餘疋絲線減五
十萬五千餘兩布增五萬六千餘疋綿減一百一十七
萬五千餘兩茶增一百一十七萬八千餘斤芻茭減一
千一百萬五十餘圍蒿減一百萬餘圍炭減五十萬四
千餘秤鵝翎雜翎增一十二萬九千餘莖箭簳增四十
七萬餘隻黄鐵增五萬餘斤又鞋八十一萬六千餘量
麻皮三十九萬七千餘斤鹽五十七萬七千餘石紙十
[004-25a]
二萬三千餘幅蘆䕠二十六萬餘張大率名物約此其
折變及移輸比壤者視當時所須焉
歲賦其類有五曰公田之賦官莊屯田營田賦民耕而
收其租者是也曰民田之賦百姓各得専之者是也曰
城郭之賦宅稅地稅之類是也曰雜變之賦牛革蠶鹽
食鹽之類隨其所出變而輸之者是也曰丁口之賦計
丁率米是也其輸有常處而以有餘補不足則移此輸
彼移近輸逺謂之支移其入有常物而一時所須則變
[004-25b]
而取之使其直輕重相當謂之折變其輸之遲速視收
成早暮而寛為之期夏有至十月秋有至明年二月者
所以紓民力也自祖宗承五代之亂王師所至首務去
民疾苦無名苛細之斂剗革㡬盡尺縑斗粟無所增益
一遇水旱徭役則蠲除倚閣殆無虚歲倚閣者後或歲
凶亦輙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畎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
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丁謂嘗曰二
十而稅一者有之三十而稅二者有之蓋謂此也
[004-26a]
乾興元年十一月時仁宗已即/位未改元詔限田公卿以下毋過
三十頃衙前將吏應復役者毋過十五頃止於一州之
内而任事者以為不便尋廢詳見差/役門又禁近臣置别業
京師又禁寺觀毋得市田
天聖初詔民流積十年者其田聽人耕三年而後收賦
減舊額之半後又詔流民能自復者賦亦如之既而又
與流民期百司復業蠲賦役五年減舊賦十之八期盡
不至聽他人得耕
[004-26b]
 時天下生齒日蕃田野多闢獨京西唐鄧間尚多曠
 土唐州閑田尤多入草莽者十八九或謂徙戸實之
 或議以卒屯田或請廢為縣嘉祐中趙尚寛守唐州
 勸課勞來歲餘流民自歸及自他所至者二千餘户
 引水溉田或數萬頃詔增秩賜錢留再任
寳元中詔諸州旬上雨雪著為令
皇祐中作寳岐殿於苑中每歲詔輔臣觀刈穀麥罕復
出郊矣
[004-27a]
皇祐中墾田二百二十八萬餘頃
治平中四百四十餘萬頃
 皇祐治平三司皆有㑹計錄其間相去不及二十年
 而墾田之數增倍以治平數視天禧則猶不及而敘
 治平錄者以為此特計其賦租以知頃畝之數而賦
 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率而計之則天下墾田無慮
 三千餘萬頃矣蓋祖宗重擾民未嘗窮按故莫得其
 實姑著其可見者如此治平中廢田見於籍者猶四
[004-27b]
 十八萬餘頃景祐時諫官王素言天下田賦輕重不
 等請均定而歐陽修亦言祕書丞孫琳嘗往洺州肥
 鄉縣與大理寺丞郭諮以千歩方田法括定名田願
 召二人者三司亦以為然且請於亳壽蔡汝四州擇
 尤不均者均之於是遣諮蔡州諮首括一縣得田二
 萬六千九百三十餘頃均其賦於民既而諮言州縣
 多逃田未可盡括朝廷亦重勞人遂罷
 自郭諮均稅之法罷論者謂朝廷徒恤一時之勞而
[004-28a]
 失經逺之慮至皇祐中天下墾田視景徳增四十一
 萬七千餘頃而歲入九穀乃減七十一萬八千餘石
 蓋田賦不均故其弊如此其後田京知滄州均無棣
 田蔡挺知博州均聊城高唐田歲增賦穀帛之類無
 棣總千一百五十二聊城高唐總萬四千八百四十
 七既而或言滄州民以為不便詔如舊嘉祐時復詔
 均定命三司使包拯與呂居簡吳中復總之繼以命
 張掞呂公弼乃遣官分行諸路而祕書丞高本在遣
[004-28b]
 中獨以為不可均已而復罷纔均數郡田而已
天聖時貝州言民析居者例加稅謂之罰稅他州無此
比請除之詔可自是州縣有言稅之無名若苛細者所
蠲甚衆
 自唐以來民計田輸賦外增取他物復折為賦所謂
 雜變之賦也亦謂之沿納而名品煩細其類不一官
 司歲附帳籍並緣侵擾民以為患明道中因詔三司
 沿納物以𩔖并合於是三司請悉除諸名品併為一
[004-29a]
 物夏秋歲入第分粗細二色百姓便之
凡歲賦穀以石計錢以緡計帛以疋計金銀絲綿以兩
計藳秸薪蒸以圍計他物各以其數皇祐中比景徳之
數增四百四十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五治平中又増一
千四百一十七萬九千三百六十四其以赦令蠲除以
便百姓若逃移戸絶不追者景徳中總六百八十二萬
九千七百皇祐中三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十七治平中
一千二百二十九萬八千七百每歲以災害蠲減者又
[004-29b]
不在此蓋不可悉數云
神宗熙寧元年京西轉運使謝景温言在法請田戸五
年内凡科役皆免今汝州四縣如有客戸不過一二年
便為舊戸糾決與之同役以此即又逃竄田土多荒乞
仍舊法五年内無差科從之
 初趙尚寛高賦為唐州守流民自占者衆凡百畝起
 稅四畝而已稅輕而民樂輸境内無曠土至是轉運
 司以土闢稅百畝増至二十畝御史翟恩言恐再致
[004-30a]
 轉徙宜戒飾量加以寛民詔從之
 唐鄧襄汝州自治平以後開墾歲増然未定稅額元
 豐中乃以所墾新田差為五等輸元祐元年罷之大
 觀三年復元豐法俄又罷之
二年分遣諸路常平官使専領農田水利事應吏民能
知土地種植之法陂塘圩垾堤堰溝洫之利害者皆得
自言行之有效隨大小酬賞
 六年司農寺請立勸民種桑法天下民種桑柘毋得
[004-30b]
 增賦 先時河東等戸以桑之多寡為高下故植桑
 者少蠶織益微至和中詔罷之時又立法勸民栽桑
 有不趍令則倣屋粟里布為之罰民以為病既而詔
 罷之
五年重修定方田法八月詔司農以均稅條約并式頒
之天下以東西南北各千歩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
百六十歩為一方歲以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量隨陂
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辯其色方量畢以地
[004-31a]
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至明年三月畢掲
以示民一季無訟即書戸帖連莊帳付之以為地符均
稅之法縣各以其租額稅數為限舊嘗取蹙零如米不
及十合而收為升絹不滿十分而收為寸之𩔖今不得
用其數均攤増展致溢舊額凡越額増數皆禁之若瘠
鹵不毛及衆所食利山林陂塘路溝墳墓皆不立稅凡
田方之角立土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
帳有莊帳有田帖有戸帖其分煙析生典賣割移官給
[004-31b]
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令既具乃以濟州鉅
野尉王曼為指敎官先自京東路行之諸路倣焉六年
詔土色分五等疑未盡下郡縣物其土宜多為等以期
均當勿拘以五七年詔從鄧潤甫之請京東十七州選
官四員各主其方分行郡縣各以三年為任又詔每方
差大甲頭二人小甲頭三人同集方戸令各認歩畝方
田官驗地色各勒甲頭方戸同定詔災傷路分權罷司
農寺言乞下諸路及開封府界除秋田災傷三分以上
[004-32a]
縣權罷外餘候農隙河北西路提舉司言乞通一縣災
傷不及一分勿罷
元豐元年詔京東東路民訴方田未實其先擇詞訟最
多一縣據各等第酌中立稅候事畢無訟即案以次縣
施行
五年開封府言方田法取稅之最不均縣先行即一州
而及五縣歲不過兩縣今府界十九縣凖此行之十年
乃定請歲方五縣從之其後必歲稔農隙乃行而縣多
[004-32b]
山林者或行或否
七年京東東路提舉常平等事燕若古言沂登宻青州
田訟最多乞擇三五縣先方田詔候豐歲推行
八年帝知官吏奉行多致騷擾詔罷方田天下之田已
方而見於籍者至是二百四十八萬四千三百四十有
九頃云
五年都水使者范子淵奏自大明抵乾寧跨十五州河
徙地凡七千頃乞募人耕植從之先是中書言黄河北
[004-33a]
流今已淤斷恩冀下流退皆田土頃畝必多深慮權豪
横占及舊地主未歸乞詔河北轉運司候朝廷専差朝
臣同司職官同立標識方許受狀定租給授
天下總四京一十八路 田四百六十一萬六千五百
五十六頃 内民田四百五十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頃六十一畝 官田六萬三千三百九十三頃
  右此元豐間天下墾田之數比治平時所増者二
  十餘萬頃按前代混一之時漢元始定墾田八百
[004-33b]
  二十七萬五千餘頃隋開皇時墾田一千九百四
  十萬四千餘頃唐天寳時應受田一千四百三十
  萬八千餘頃其數比之宋朝或一倍或三倍或四
  倍有餘雖曰宋之土宇北不得幽薊西不得靈夏
  南不得交趾然三方之在版圖亦半為邉障屯戍
  之地墾田未必多未應倍蓰於中州之地然則其
  故何也按治平㑹計錄謂田數特計其賦租以知
  其頃畝而賦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率而計之則
[004-34a]
  天下懇田無慮三千餘萬頃蓋祖宗重擾民未嘗
  窮按故莫得其實又按食貨志言天下荒田未墾
  者多京襄唐鄧尤甚至治平熙寧間相繼開墾然
  凡百畝之内起稅止四畝欲増至二十畝則言者
  以為民間苦賦重再至轉徙遂不増以是觀之則
  田之無賦稅者又不止於十之七而已蓋田數之
  在官者雖劣於前代而遺利之在民多矣此仁厚
  之澤所以度漢唐歟
[004-34b]
二稅熙寧十年見催額五千二百一萬一千二十九貫
石疋斤兩領團條角竿
 夏稅一千六百九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五貫疋等
  内銀三萬一千九百四十兩 錢三百八十五萬
 二千八百一十七貫 斛斗三百四十三萬五千七
 百八十五石 疋帛二百五十四萬一千三百疋
 絲綿五百八十四萬四千八百六十一兩 雜色茶/
 鹽油蜜/ 子 麴子麩藍麵紙椒苧黄蠟楠黄蘗柴甘草/菜 麻 木 茆
[004-35a]
  鐵皮地灰/麻 鞋 紅花瓦/板百二十五萬五千九百九十
 二斤兩石角筒秤張塌條檐團束量口
 秋稅三千五百四萬八千三百三十四貫疋等 内
 銀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七兩 錢一百七十三萬三
 千二貫 斛斗一千四百四十五萬一千四百七十
 二石 疋帛一十三萬一千二十三疋綿五千四百
 九十五兩 草一千六百七十五萬四千八百四十
 四束 雜色茶/椒 鹽/漆 酥/蠟 蜜/棗 青鹽/苧麻 麴子油木/柿
[004-35b]
 板蒲瓦/ 席 麻皮翎柴/鐵 毛 炭/竹 蒿/木 茅䕠茭鞋草/蘆一百
 九十四萬四千三百一斤兩石口根束領莖條竿隻
 檐量
 開封府界田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一頃六十七
  畝官田五百一十六頃六十四畝見催額四百五
  萬五千八十七貫石疋兩束量夏稅九十九萬八/千九百二十四貫
  石疋兩束量三秋稅三百五萬六/千一百六十 貫石束斤量兩
 京東路田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八十四頃六十畝官
[004-36a]
  田八千九百九頃一畝見催額三百萬九百一貫
  疋兩石束量夏稅一百五十五萬五千八百八十/貫疋兩石 秋稅一百四十四萬五
  千二十一/貫石束量
 京西路田二十萬五千六百二十六頃三十八畝官
  田七千二百八頃八十八畝見催額四百六萬三
  千八百七十貫石疋兩量角束夏稅一百四十四/萬九百三十二貫
  石疋兩量角箇八秋稅二百六十二萬/二千九百三十 貫石疋束量兩箇
 河北路田二十六萬九千五百六十頃八畝官田九
[004-36b]
  千五百六頃四十八畝見催額九百一十五萬二
  千貫石疋兩量斤束端夏稅一百三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三貫石疋兩量
  斤千秋稅七百七十五萬/八 一百七貫疋石斤束
 陜府西路田四十四萬五千二百九十八頃三十八
  畝官田一千八百五頃二十二畝見催額五百八
  十萬五千一百一十四貫石疋端兩斗量口斤根
  束夏稅一百一十一萬一百五貫石疋端兩斗量/口斤 秋稅四百六十九萬五千九貫石疋端
  量束斤/口根
[004-37a]
 河東路田十萬二千二百六十七頃三十畝官田九
  千四百三十九頃三十畝見催額二百三十七萬
  二千一百八十七貫石疋量兩斤束夏稅四十萬/三千三百九
  十五貫疋石兩量二秋稅一百九十六/萬八千七百九十 貫石疋量兩斤束
 淮南路田九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四頃二十畝官
  田四千八百八十七頃一十三畝見催額四百二
  十二萬三千七百八十四貫石疋兩斤秤角量領
  束夏稅二百五十五萬八千二百四十九貫石疋/兩斤秤角量 秋稅一百六十六萬五千五百
[004-37b]
  三十五貫石/疋束領量
 兩浙路田三十六萬二千四百七十七頃五十六畝
  官田九百六十四頃四十二畝見催額四百七十
  九萬九千一百二十二貫石疋兩領夏稅二百七/十九萬七百
  六十七貫石疋兩五秋稅二百/萬八千三百五十 貫石疋領
 江南東路田四十二萬一千六百四頃四十七畝官
  田七千八百四十四頃三十一畝見催額三百九
  十六萬三千一百六十九貫石疋兩斤束領夏稅/二百
[004-38a]
  萬四千九百四十七貫石疋兩斤束秋稅一百/九十五萬八千二百二十二貫石 疋領斤
 江南西路田四十五萬四百六十六頃八十九畝官
  田一千七百六十四頃五十七畝見催額二百二
  十二萬六百二十五貫疋石兩斤領夏稅七十四/萬八千七百
  二十八貫疋石兩斤十秋稅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九百三 七貫石斤領
 荆湖南路田三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九十六
  畝官田七千七百七十二頃五十九畝見催額一
  百八十一萬六千六百一十二貫石疋丳斤束莖
[004-38b]
  兩夏稅四十四萬八千三百六十四貫石疋兩丳/斤 秋稅一百三十六萬八千二百四十八貫
  石疋斤/束莖
 荆湖北路田二十五萬八千九百八十一頃二十九
  畝官田九百三頃七十八畝見催額一百七十五
  萬六千七十八貫石疋兩張量塌條束斤領竿隻
  夏稅五十一萬五千二百七貫石疋兩張量塌條/ 秋稅一百三十六萬八千二百四十八貫石疋
  斤束/莖
 福建路田一十一萬九百一十四頃五十三畝官田
[004-39a]
  五頃三十七畝見催額一百一萬六百五十貫石
  疋斤夏稅一十八萬六千二百九十二貫石疋斤/ 秋稅八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八貫石
 成都路田二十一萬六千六十二頃五十八畝官田
  六十五頃一十九畝見催額九十二萬六千七百
  三十二貫石疋兩張斤擔夏稅七萬五千八百貫/石疋兩張斤 秋稅八
  十五萬九百三十/二貫石疋束斤擔
 梓州路田為山崖難計頃畝見催額八十三萬四千
  一百八十七貫石疋兩斤擔束量夏稅二十三萬/八千九百八十
[004-39b]
  三貫石疋兩斤擔石秋稅五十九/萬三千二百四貫 疋束量斤擔
 利州路田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一頃五畝官田一千
  九十九頃八十四畝見催額六十六萬五千三百
  六貫石疋兩斤束等夏稅一十八萬六千七百二/十四貫石疋兩斤 秋稅四
  十七萬八千五百八/十二貫石疋束斤
 䕫州路田二千二百四十四頃九十七畝官田二百
  二十三畝見催額一十四萬一千一百八十二貫
  石疋兩團斤角束夏稅七萬四千二百九貫石疋/兩團斤角 秋稅六萬六千八
[004-40a]
  百七十三/貫石疋束
 廣南東路田三萬一千一百八十五頃一十八畝官
  田二百七十頃七十二畝見催額七十六萬五千
  七百一十五貫疋斤石夏稅一十三萬五千七百/六十四貫疋斤 秋稅六
  十二萬九千九/百五十一貫石
 廣南西路田一百二十四頃五十二畝官田四百二
  十七頃二十八畝見催額四十三萬八千六百一
  十八貫石斤束領夏稅九萬五千三百四十二貫/石斤 秋稅三十四萬三千二
[004-40b]
  百七十六貫/石束領斤
  右以上係元豐間檢正中書戸房公事畢仲衍投
  進中書備對内所述天下四京一十八路墾田并
  夏秋二稅見催額數目國朝㑹要及四朝食貨志
  並不曾登載如此詳密故錄於此
 
 
 文獻通考卷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