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行水金鑑 > 行水金鑑 卷九十二
[09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九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傳/
 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一作/宋
 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邗江是杜預春秋左傳注在/射陽湖古射陂也
 今山陽縣東南八十里與鹽城寳應二縣分水縣西有/山陽瀆即古邗溝其縣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092-1b]
 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征闕為深
 溝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㑹晉公午於
 黄池國語/
 江淮漕運尚矣春秋時吳穿邗溝漢吳王濞開邗溝
 通道海陵隋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宋徽宗宣/和三年詔
 揚州沿於江海逹於淮泗東坡書傳云吳王夫差闕
 溝通水而江始有入淮之道禹時則無之愚按吳之
 通水有二焉左氏傳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此
[092-2a]
 自江入淮之道也哀十三年㑹黃池注云陳留封邱/縣南有黄亭近
 濟/水此自淮入汴之道也閻若璩云按此句從初/刊本増補 困學紀聞
 吳越春秋吳將伐齊自廣陵闕江通淮曰渠水漢志
 江都縣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是也又名中
 瀆水水經注中瀆水首受江於江都縣縣城臨江昔
 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
 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
 逕山陽城西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
[092-2b]
 口是也山陽本漢射陽縣屬臨淮郡晉義熙中改曰
 山陽 吳幼清云江北淮南地高於水雖曰溝通江
 淮二水之間掘一横溝兩端築隄壅水在溝中若欲
 行舟須自江中拽舟上溝行溝旣盡又拽舟下淮江
 淮二水實未嘗通流也渭按後世堰閘之法可以隨
 時啓閉舟至則開舟過則閉今運河諸閘皆然不聞
 有拽舟之事邗溝當亦如此且左氏明言溝通江淮
 何以云未嘗通流邪 或問吳自哀九年溝通江淮
[092-3a]
 之後十年伐齊十一年又伐齊十二年㑹魯於槖皋
 十三年㑹晉於黄池國語云夫差旣退使告勞於周
 曰余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其所沿泝
 者非即邗江至末口之道乎曰非也射陽以南之水
 引江以通湖不可謂之江射陽以北諸路由湖以達
 淮不可謂之淮其所稱沿江泝淮蓋即禹貢揚州之
 貢道耳何以知之邗溝之開杜注但云通糧道其水
 未必能深廣觀隋開皇中山陽瀆旣開而猶不勝戰
[092-3b]
 艦則吳人所乘餘皇戈船之𩔖不可由此瀆明矣故
 哀公十年公㑹吳伐齊左傳云徐承帥舟師將自海
 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十三年黄池之役於越入
 吳國語云越師沿海泝淮以絶吳路嚮使伐齊由邗
 溝則徐承何獨帥舟師泛海其自㑹而歸越師欲絶
 其路亦必泝江而不泝淮矣故知吳王沿江泝淮仍
 用禹貢揚州之貢道也禹貢錐指/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
[092-4a]
 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衆有饑色孫武曰
 千里餽糧士有饑色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是言粟
 不可推移則糴之者無利糶之處受害按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
 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納粟五百里米則物/重而粗者為近賦物輕而精者為逺賦若數千百里
 漕運其/費百倍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運載芻/藳令疾
 至故曰飛芻也輓粟/謂引車兩也音晚起於黄腄直瑞反/又音誰瑯琊負海之
 郡轉輸北河黄腄二縣並在東莱言自東莱及瑯琊/縁海諸郡皆令轉輸至北河也黄即今
 黄縣腄即今文登縣並今東牟郡縣瑯琊/今高宻瑯玡郡地北河今朔方之北河也率三十鍾
[092-4b]
 而致一石六斛四斗為鍾計其道路所費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 杜佑通典
漢興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歳不過數十萬石索隠/曰說
文云漕水轉穀也一云車運曰轉水運曰漕中都猶都/内也皆天子之倉府以給中都官者即今太倉以穡官
儲者是也書/史記平準
 漢初致山東之粟不過歳數十萬石至孝武而歳至
 六百萬石幾十倍其數矣雖征歛苛煩取之無藝亦
 由河渠疏利致之有道也文獻通考/
 孝文時賈誼上說曰天子都長安而以淮南東道為
[092-5a]
 奉地鏹道數千不輕致輸郡或乃越諸侯而遂調均
 發徵至無狀也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
 將繇使其逺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
 而為都輸將繇使逺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者不苦
 其繇繇者不傷其費故逺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
 地欲自有之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數十錢之
 費不輕而致也上之所得甚少而人之所苦甚多也
 通典/
[092-5b]
當是時漢孝武建/元中通西南夷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
糧率十餘鍾致一石音義曰鍾/六斗四升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
方轉漕甚遼逺自山東咸被其勞史記平準書/
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
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
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
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漑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
中之地得榖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索隠曰/舊說徐
[092-6a]
伯表水工姓名也小顔云以為表者循行穿/渠之處而表記之若今竪標表不是名也悉發卒徐/廣
曰一云/悉衆數萬人穿漕渠三歳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
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漑田矣其後河東守番係
言漕從山東西索隠曰番音婆又音潘詩小雅云番維/司徒潘氏也係音系從山東西者謂從
山東運漕而/西入關也歳百餘萬石更底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
煩費穿渠引汾正義曰括地志云汾水源出嵐州静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東南流入并
州即西南流入至/絳州蒲州入河也漑皮氏汾陰下正義曰括地志云皮/氏故城在絳州龍門
縣西百三十步自秦漢魏晉皮氏縣皆治也汾陰故/城俗名殷湯城在蒲汾陰縣北九里漢汾陰縣是也
[092-6b]
河灌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
韋昭曰壖音而縁反謂縁河邉/地也 索隠曰又音人兖反民茭牧其中耳索隠/曰茭
乾草也謂民牧茭/及牧畜於中也今槩田之度可得榖二百萬石以上
榖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
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歳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
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如淳曰時越人有徙者以田與之其租稅入少府少索/隠曰其田旣薄越人徙居者習水利故與之而梢 其
稅入之/於少府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褎斜道韋昭曰褎中縣也/斜谷名音邪 瓉
[092-7a]
曰褒斜二水名水正義曰括地志云裦谷在梁州裦城/縣北五十里斜 源出裦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
與裦水同源而派流漢書溝洫志裦水通河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是也按襃城即裦中縣也及漕事
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正義曰/括地志
云鳳州兩當縣本漢故道/縣也在州之西五十里故道多阪囬逺今穿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正義曰南陽縣/即今鄧州也上沔入襃襃之絶水至斜間
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
從沔無限正義曰限之言多也山東謂河南之東山南/之東及江南淮南皆經砥柱主運今並從沔
[092-7b]
便於三門/之漕也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朩竹箭之饒擬於
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裦
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徐廣曰湍字/一本作溲不可
史記河/渠書番係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為漑田作
者數萬人鄭當時為渭漕渠囬逺鑿直渠自長安至華
陰作者數萬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數萬人各歴二三朞
功未就費亦各巨萬十數史記平凖書/
漢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漢書武帝本紀/
[092-8a]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
後漢書明帝本紀/
 致堂胡氏曰世言隋煬帝開汴渠以幸揚州文士考
 禹貢言堯都冀州居河下流而入都貢賦重于用民
 力故每州必記入河之水獨淮與河無相通之道求
 之故迹而不得乃疑汴水自禹以來有之不起於隋
 世旣久逺或名鴻溝或名官渡或名汴渠大槪皆自
 河入淮故淮可引江湖之舟以達於冀也今據後漢
[092-8b]
 書則平帝時巳有汴渠曰河汴決壊則謂輸受之所
 也至是發卒數十萬修渠隄則平地起兩岸而汴水
 行其中也十里立一水門更相洄注則以節制上流
 恐河溢為患也是正與今之汴渠制度無異特未有
 導洛之事耳史曰渠隄自滎陽而東則上疑其為鴻
 溝下疑其為官渡者恐未得其要官渡直黄河也故
 袁曹相距沮授曰悠悠黃河吾其濟乎汴渠自西而
 東鴻溝乃橫亘南北故曰未得其要也獨所謂自禹
[092-9a]
 以來有汴者此則不易之論也文獻通考/
鄧訓字平叔南陽新/野人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從都慮至
羊腸倉今嵐州羊/腸坂是也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連年無成
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没溺死者不可勝算建
初三年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隠括知大功難
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遂罷其役更用驢輦歳省費億
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遷䕶烏桓校尉注後漢書平古今/ 注云永 十年
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即此
[092-9b]
漢章帝建初三年夏四月已巳罷常山呼沱石臼河漕
後漢書章帝紀訓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時鄧 上言此漕難成遂罷之
虞詡遷武都太守先是運道艱險舟車不通驢馬負載
僦五致一詡乃自將吏士按行川谷由沮至下辯沮及/下辯
並縣名沮今興州順政縣也下辯/今成州同谷縣也沮音七余反數十里皆燒石剪水
開漕船道續漢書曰下辯東三十餘里有峽中當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輙溢没秋稼壊
敗營郭詡乃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鐫去石遂無泛溺之患也以人僦直僱借傭
者於是水運通利歳省四千餘萬後漢書虞詡傳府興/州今陜西漢中 略
[092-10a]
陽縣成州今鞏昌府成縣漢並属武都郡唐為興州成/州明一統志載虞詡武都太守開漕船道水運通利初
到郡户纔盈萬詡招還流㪚増至四萬戸明徐貞明作/西北水利議亦曰虞詡復三郡激河浚渠為屯田而省
内郡之費皆以表揚其有功德於民/也今陜西通志詡名宦傳竟軼其事
漢獻帝建安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
三國志/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鑿渠自滹沱入𣲖水𣲖音/孤名平虜
渠又從泃河口泃音/句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三國/
志/
[092-10b]
 三國時遼西烏桓以袁尚兄弟入塞曹操將討之乃
 鑿二渠以通運一自滹沱入𣲖水謂之平虜渠一自
 泃口入潞河謂之泉州渠以通海運說文𣲖水出鴈
 門葰人戍夫山東北入海水經泃水出無終西山西
 北流至平谷又南流入于潞河又東合泉水渠口曹
 操所築也渠東至樂安亭南與瀘水合入海按二水
 當時通漕以制遼左所謂平虜渠者在今都城之南
 疑即滹沱入運處也唯泉州渠乃在京北而東入遼
[092-11a]
 海不知定在何處若因其遺跡通之以饋平盧遼西
 亦一便也泉州故城在幽州雍奴筆麈/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三國志入水經注是年魏太祖鑿渠引/漳水東 淸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
其利後漢書張純傳/渠在洛陽城南 陽/
賈逵為豫州刺史州南與吳接逵外修軍旅内治民事
遏鄢汝造新陂又斷山溜長谿水造小弋陽陂又通運
[092-11b]
渠二百餘里所謂賈侯渠者也三國志賈逵傳績逵黄/初中刺豫州考 二千
 石以下不如法文帝稱為真刺史布告天下以豫/州為法逵卒吏民追思為刻石立祠見一統志
鄧艾遷尚書郎時欲廣田蓄榖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
以東至夀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
渠可以引水澆漑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
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黄巾因為屯田積穀許都以
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毎大軍征舉運兵過半
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上下田良可省許昌左
[092-12a]
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
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
衆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十萬
餘斛於淮北此則十萬之衆五年食也以此乗敵無不
克矣宣帝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
南有事大軍興舉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
水患艾所建也三國志鄧艾傳/
魏正始三年三月奏開廣漕渠引河入汴漑東南諸陂
[092-12b]
始大佃於淮北 四年秋九月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
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
相望夀陽至于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晉書宣帝本紀/
 大皇時使陳勲於句容縣鑿開水道立十二埭以通
 吳㑹諸郡故船不復由京口吳録/
晉武帝泰始十年鑿陜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晉/
書武帝本紀/
杜預都督荆州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
[092-13a]
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㑹表裏山川實為險固荆蠻之
所恃也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内㵼長江
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
識智名與勇功晉書杜預傳/
李矩為汝陰太守永嘉初使矩與汝南太守袁孚率衆
修洛陽千金堨以利運漕晉書李矩傳/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
 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
[092-13b]
 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渠上立
 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
 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
 水此有誤當云此/水衝渠止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歴世是故部立
 石人以記之云爾蓋魏文帝修王張故績也堨是都
 水使者陳協所造也語林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後
 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舉協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
 水銅龍六枚堰遂成水歴堨東注謂之千金渠逮於
[092-14a]
 晉世大水暴注溝瀆泄壊又廣功焉石人東脇下文
 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并瀑出常流上三
 丈蕩壊二堨五龍泄水南注瀉下加歳久漱齧每澇
 即壞歴載消棄大功今故為今堨宋本作損棄大/功故為今堨
 於西開泄名曰代龍渠地形正平誠得為宋本/作㵼泄至
 理千金不與水勢激争無縁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輸
 宋本/作踰上漱齧故也今増高千金於舊一丈四尺五龍
 自然必歴世無患若五龍歳久復壞可轉於西更開
[092-14b]
 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
 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
 日畢代龍渠即九龍渠也後張方入洛破千金堨公
 私賴之水積年渠堨頽毁石砌殆盡遺基見存朝廷
 太和中修復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脇下文云若溝
 渠久疏深引水者當於河南城北石磧西更開渠北
 出使首孤立故溝東下因故易就磧堅便時事業巳
 訖然後見之加邊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
[092-15a]
 患於水是以不敢預修通之若於後當復興功者宜
 就西磧故書之於石以遺後賢矣雖石磧淪敗故迹
 可馮水經注/
兖州旣平幼度患水道險澀糧運艱難用督䕶聞人奭
謀堰呂梁水樹柵立七埭為派擁二岸之流以利運漕
晉書謝幼度傳/
隋文帝受禪薛胄三遷兖州刺史先是兖州城東沂泗
二水合而南流汎濫大澤中胄遂積石堰之決令西注
[092-15b]
陂澤盡為良田又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
公豐兖渠北史薛胄傳/
隋文帝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
備於是詔於蒲陜虢熊伊洛鄭懐邵衛汴許汝等水次
十三州置募運米丁又于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
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
汾晉之粟以給京師又遣倉部侍郎韋瓉向蒲陜以東
募人能于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於常平者
[092-16a]
免其征戍其後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淺漕者苦之四年
詔曰京邑所居五方輻輳重關四塞水陸艱難大河之
流波瀾東注百川海瀆萬里交通雖三門之下或有危
慮若發自小平陸運至陜還從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
流控引汾晉舟車來去為益殊廣而渭川水力大小無
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途路數百而巳動移氣序
不能往復操舟之役人亦勞止朕君臨區宇興利除害
公私之弊情甚愍之故東發潼關西引渭水因藉人力
[092-16b]
開通漕渠量事成功易可成就巳令工匠廵歴渠道觀
地理之宜審終久之義一得開鑿萬代無毁可使官及
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運沿泝不停旬日之功堪省億
萬誠知時當炎暑動致殷勤然不有暫勞安能永逸宣
告人庶知朕意焉於是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
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
關内賴之 其後山東頻年霖雨杞宋陳亳曹戴譙潁
等諸州達於滄海皆困水災所在沈溺十八年天子遣
[092-17a]
使將水工廵行川源相視高下發隨近丁以疏導之因
乏者開倉賑給前後用榖五百餘石遭水之處租調皆
免自是頻有年矣隋書食貨志/
隋文帝開皇四年六月壬子開渠自渭達河以通運漕
隋書高祖本紀/
蘇孝慈為太子右衛率兵部尚書明年上於陜州置常
平倉轉輸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淺漕運者苦之
于是決渭水為渠以屬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
[092-17b]
隋書蘇孝慈傳/
開皇中徵衍為開漕渠大監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
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曰富人
北史郭衍傳/
隋文帝開皇七年夏四月庚戌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
運漕隋書高祖夲紀/
隋煬帝大業元年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
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隋/
[092-18a]
書煬帝本紀/
 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
 北復分二渠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
 渠或曰石門渠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
 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
 東流入汴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間小
 澗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絶桓温將通之而不果
 者晉太和之中也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運
[092-18b]
 者義熈之間也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
 陽入淮千有餘里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
 也後世因其利焉曽子固集/
隋煬帝大業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
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
本紀/
 大業元年發河南道諸州郡兵夫五十餘萬開通濟
 渠自河起滎澤入淮千餘里又發淮南諸州郡丁夫
[092-19a]
 十餘萬開䢴溝自山陽淮至于揚子入江三百餘里
 水面闊四十步造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栁自東郡
 至江都二千餘里樹蔭相交每兩驛置一宫為停頓
 之所自京師至江都離宫四十餘所 三年六月敕
 開永濟渠引汾水入河又自汾水東北開渠合渠水
 至於涿郡二千餘里通龍舟大業雜記元唐允恭曰/綱鑑大業 年發丁百
 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於濟又發民十萬開䢴溝入
 江溝廣四十步傍築御道樹以栁發明云䢴溝即官/河在揚州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昔吳王夫差將北霸
[092-19b]
 中國自廣陵城東南䢴城下築深溝謂之䢴江亦曰/䢴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又西北入淮一名漕河江
 溝未詳處所愚按江字連上當以開䢴溝入江句絶/溝字連下當以溝廣四十步為句觀大業拾遺可知
 發明以開䢴溝入江溝為句且云/江溝未詳處所良由句讀誤也
 睢陽有王氣出占天耿純臣奏後五百年當有天子
 興煬帝觀廣陵圖翼日與大臣言欲泛巨舟自洛入
 河自河達海入淮至廣陵時有諌議大夫蕭懐静奏
 曰臣聞秦始皇時金陵有王氣始皇使人鑿砥柱
 王氣遂絶今睢陽有王氣又陛下喜在東南欲泛孟
[092-20a]
 津又慮危險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時王離
 畎水灌大梁之處欲乞陛下廣集兵夫於大梁起首
 開掘西自河陰引孟津水入東至淮放孟津水出此
 間地不過千里况於睢陽境過一則路達廣陵二則
 鑿穿王氣帝聞奏大喜羣臣皆黙帝乃出敕朝堂有
 諌開河者斬之詔以征北大總管麻叔謀為開河都
 䕶以蕩冦將軍李淵為副使淵稱疾不赴即以左屯
 衛將軍令狐達代淵為開渠副使都督自大梁起首
[092-20b]
 於樂臺之北建修渠所署命之為卞渠因名其府署
 為卞渠上源傳舍也詔發天下丁夫男十五以上五
 十以下者皆至如有隱匿者斬帝以河水經於卞乃
 賜卞字加水丁夫計三百六十萬人乃更五家出一
 人或老幼或婦人等供饋飲食又令少年驍卒五萬
 人各執杖為吏如節級隊長之𩔖共五百四十三萬
 餘人叔謀乃令三分中取一分人自上源而西至河
 陰通連古河道迤邐趨愁思臺而至北去又令二分
[092-21a]
 丁夫自上源驛而東去乃隋大業五年八月上旬建
 功畚鍤旣集東西横布數千里及開汴梁盈灌口㸃
 檢丁夫約折二百五十萬人其部役兵士舊五萬人
 折二萬三千人功旣畢上言於帝決下口注水入汴
 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
 使命至急如星火民間有配著造船一隻者家産破
 用皆盡猶有不足枷項笞背然後鬻貨男女以供官
 用龍舟旣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飾舳
[092-21b]
 艫相繼連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聨綿不絶錦帆過
 處香聞百里開河記/
 通典汴渠在河南府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步今名通
 濟渠隋煬帝開導西通河洛南達江淮河陰後/属孟州汴州
 有通濟渠隋煬帝開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
 汴水即浪□與浪/蕩同渠也隋志在/浚儀縣九域志汴水古通濟
 渠也在開封縣周語穀洛鬬注云洛在王城之南榖
 在王城之北東入於瀍至靈王時穀水盛出于王城
[092-22a]
 之西而南流合於洛水山海經澗水西北流注於穀/水通典榖水本澗水經苑中
 入於/洛板渚水經河水又東合氾水又東經板城北注
 云有津謂之板城渚口在孟州/汜水左傳吳城䢴溝通江
 淮注云於䢴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
 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韓江是隋開䢴溝自山陽
 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自楚州寳應縣北流入淮
 困學紀聞注閻若璩按王氏引杜注末口與水經注/合足證今 疏作宋口者非又自楚州寳應縣十字
 宜衍盖上文是淮入江/不應旋云江入淮也
[092-22b]
 大業六年十二月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郡八
 百餘里水面闊十餘丈又擬通龍舟驛宫草頓並足
 欲東廵會稽大業雜記/
 隋煬帝開通濟渠自東都西苑引穀洛之水達於河
 又自板渚引河水達於汴又自大梁東引汴水入泗
 達於淮又自山陽至揚子達於江於是江淮河汴之
 水相屬而為一矣煬帝又開永濟渠因沁水南連於
 河北通涿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國至杭州八百里蓋
[092-23a]
 今所用者皆其舊迹也夫會通河自濟汶以下江河
 淮泗通流為一則通濟之遺也滹沱豫章則永濟之
 遺也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而為後世開萬
 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秦皇亦然今東起遼
 陽北至上郡延袤萬里有邊城之利皆非長城之墟
 耶嗟夫此未易與一二淺見者道也筆麈/
 隋雖無道然開此三渠以通天下漕百世之後賴以
 通濟通漕𩔖編/
[092-23b]
 
 
 
 
 
 
 
 行水金鑑卷九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