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行水金鑑 > 行水金鑑 卷七十
[070-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卷七十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淮水
 淮水又東北過壽州西薈蕞云州在鳳陽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淮水之南淝水之
 北有八公山漢淮南王安與其賔客八公俱登此山/學仙東南有壽昌城梁武帝堰淮水以灌壽陽水勢
 日增元魏揚州刺史李崇於八公山東更築一城以/備大水州人號曰壽昌城州北二十里有硤石山兩
 岸相對淮水經其中禹鑿舊跡猶存芍陂在州南廢/安豐縣也楚相孫叔敖所築淮南子曰孫叔敖決期
[070-1b]
 思之水灌雩/婁之野即此去州六十里清河西淝河東淝河洛河
 水入焉
 清河源出六安州界木厰山至州西南七十里入淮
 西淝河上源莫詳自太和縣流入州至硤石山入淮
 東淝河源出合肥縣雞鳴山北流二十里許分為二
 其一東徑合肥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二百里至州
 北西入於淮薈蕞云水經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注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俗
 謂之連枷山亦或以為獨山也北流分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逕獲城東又北逕荻江東又右㑹施
[070-2a]
 水枝津首受於合肥縣城東西流逕成德縣注於肥/水也經又曰肥水别出過其縣北入芍陂又北過壽
 春縣東北入於淮按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縣十五一/曰壽春今為鳳陽府壽州二曰逡遒今為廬州府合
 肥縣三曰成德注莽曰平阿五曰槖臯後漢書郡國/志注春秋左𫝊㑹吳於槖臯在逡遒縣東南志又云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塗山今在鳳陽府懐逺縣懐逺/與鳳陽接界而成德縣不知在今何處盖在廬鳳之
 間歟鳴又按流大清一統志稿云肥水出廬州府西/北雞 山北 分為二其一東南流過府城東又東
 南而入巢湖其一西北流經鳳陽府壽州城東北又/西至州北入淮爾雅歸異出同曰肥唐六典淮南道
 大川曰肥水自昔為廬壽要津今則水陸變遷故道/俱不可問云江南通志廬州府肥水下注云在府城
 南七十五里源出紫蓬山東北經雞鳴山入金斗河/一支西北流復東轉南下至東門外余公廟前二水
[070-2b]
 相合故曰合肥鳳陽府肥水下注云東淝河在壽州/城東北西流十里入淮西淝河在下蔡廢城西南境
 東流十里入淮下蔡廢城在今壽州北三十里合觀/之則知東西肥本一水同源而異流者也肥當依爾
 雅釋後人誤/加水旁耳
 洛河自定逺縣白望堆流入壽州境至新村南入淮
 淮水又東北過懐逺縣東薈蕞云縣在鳳陽府西七/十里東南八里有塗山與
 荆山兩岸對峙淮水經其中禹㑹諸侯於塗山即此/西南有禹墟及禹㑹村圖經云平阿縣東有荆塗二
 山相為一脉而水繞荆山之右禹鑿為二以通之/今兩崖之間鑿痕猶存平阿漢縣即今懐逺縣也
 縣二里洱河芡河天河渦河淝河水入焉
[070-3a]
 洱河在縣西六十里源發䝉城縣至縣南歐村入淮
 芡河在縣西南十里源發䝉城縣至縣荆山南入淮
 天河在縣南五里源出鳳陽縣之利山西北流至塗
 山南入淮
 渦河在縣北一里發源自葛河口由鹿邑至亳州界
 黄河支流從西北來注之至亳城北與馬尚河合經
 䝉城流至懐逺縣北東入淮謂之渦口
 淝河源出宿州龍山湖東流至縣之正義村匯為巨
[070-3b]
 浸東入於淮薈蕞云宿州南與懐逺縣接界懐逺南/與壽州接界則肥水當經由於三州縣
 之間而其源不/始出於宿州也
 淮水又東過鳳陽縣北縣為鳳陽府治去城十里禹/貢
 錐指南薈蕞云水經淮水過莫邪山西莫邪在今鳳/陽縣 八十里江南通志鳳陽府淮水在府城北十
 里發源桐柏東過信陽合汝水過安豐南合決水北/合豐水過下蔡合潁水過壽春合肥水過荆山合渦
 河過鍾離合濠水過盱眙合汴泗水東入於海盖鳳/陽縣西接懐逺東接臨淮為淮水必經之地不當遺
 去/
 淮水又東北過臨淮縣北薈蕞云縣在鳳陽府東北/二十里按志淮水經潁壽
[070-4a]
 至懐逺合渦水又經蚌埠鳳陽縣北至縣東南二里/流入五河水常為患明成化中築東西二壩約髙丈
 餘後屢加修築賴此捍禦正德六年夏水髙於壩衝/開北城官民房屋傾頽過半嘉靖萬歴間兩壩以大
 水後漸增髙一丈又自城東北至濠梁驛修/築石堤長三百二十四丈居民恃以無恐去縣一
 里濠河月明湖水入焉
 濠河有二源東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鏌鋣山二水至
 昇髙橋合流至城西由廣運橋入淮薈蕞云濠塘山/即鍾乳山在臨
 淮縣南六十里山穴中出鍾乳也鏌鋣山在鳳陽縣/南八十里相𫝊於此鑄劒故名縣城中有市河濠水
 舊從清流門入與此河㑹入淮宋連南夫作守始決/濠水徑逹於淮濠水合流至城西南有石絶水謂之
[070-4b]
 濠梁莊子嘗/觀魚於此
 月明湖在縣東一里北流入淮
 淮水又東北過五河縣東薈蕞云縣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以沱澮淙潼四水
 合於淮故名縣東三十里有浮山介五河盱眙之間/寰宇記云俯臨長淮山下有穴淮水泛溢其穴即髙
 水減還低有似山浮故名浮山一名臨/淮山與浮山對峙曰鐵鎖嶺横跨淮口去縣二里淙
 河澮河沱河潼河水入焉
 淙河俗作漴在縣南二里源出南湖東流入淮
 澮河在縣南門外源出河南永城縣馬長河東流徑
[070-5a]
 宿州過靈璧縣固鎮橋至縣南入淮
 沱河在縣北二里源出宿州紫蘆湖經靈璧縣東南
 至縣西北㑹澮水東入於淮通志云沱河在縣西北/通虹縣五河口入淮
 潼河在縣東北三里源出虹縣羊城湖通沱河徑天
 井湖南至鐵鎖嶺入淮北至虹縣石䃳子亦入淮
 淮水又東過泗州南盱眙縣北薈蕞云泗州在鳳陽/府東二百一十里水
 去州一里有浮橋為南北要道州西百二十里有巉/石山在淮北岸與南岸浮山對峙即梁武帝築堰以
 灌壽春處河防一覽云淮挾汝潁肥濠等處七十二/溪之水至泗州下流龜山横截河中故至泗則湧譬
[070-5b]
 咽喉間湯飲驟下吞吐不及一時阨塞其勢然也城/外有堤明萬歴四年巡按御史邵陛砌以石周圍二
 千八百四十五丈髙九尺有奇闊一丈有奇泗民德/之立石曰邵公堤城諸門皆有水闗宋時通漕艘後
 漸湮塞明知州王陞填城記云自萬歴年來河髙城/低闗門之閉而不敢啓者幾十餘年以故壅溢成患
 而㕓市沮洳廨宇蕩析可為寒心凡為泗人計久逺/者莫不以填城為長策御史周盤奏請截留漕米二
 萬石發夫填城共填過大小街巷二十一道軍民署/房基土方一萬四千有奇 本朝順治六年六月間
 淮大溢東南堤潰水灌州城深丈餘居民猝無所備/溺死甚衆至十月水漸退官廨民房十圯四五鄉鄙
 田疇一望皛淼今猶積水盈城長淮拍浪安土之居/終無日矣州志云泗州瀕淮為泗患者莫如淮淮非
 能為泗患也以下流壅塞阻其入江入湖之路則髙/堰是巳髙堰之病泗自前代名臣勘議先正揭爭幸
[070-6a]
 有三閘之建泗得以息肩今三閘復閉泗苦沉淪矣/彼主於閉閘者不曰為髙寶計則曰刷清口沙為漕
 計也固已獨是自古善治水者莫如禹未聞當日舍/疏瀹決排而築堤堰水以為治也閱前志如治河則
 有分黄導淮之策治淮則有設閘啓閉之宜治湖則/有入江逹海之利失此不圖而務為補塞曲防計是
 徒以泗為壑也己盖淮自濠梁五河㑹諸湖之水至/界溝入泗境由泗北岸則自草觜劉溝洪澤一路東
 至清河縣河口㑹黄入海又一路由大澗口入湖由/湖逹江以入於海兩路通行泗乃無患雖然泗之人
 祗知為桑梓切膚之計而不知當今地形水勢之髙/下也盖河身日髙水行地上即使大澗口開放將湖
 水盡洩泗州雖可涸出勢必清口水微黄水倒灌運/道阻廢四百萬漕糧無繇逹於太倉而河之性急則
 通流緩則沙停沙停則海口必淤上流阻漲河南山/東在在崩潰豈特淮揚兩郡下河七州縣億萬之生
[070-6b]
 靈俱遭昏墊哉然則泗城積水終於不出奈何惟有/浚河深川之一法使水由地中行則泗州之水患可
 除而運道亦無所碍國計民生均得利賴矣縣盱眙/縣在州南五里有盱眙山縣以此名淮水去 二里
 有長沙洲長二里淮水泛漲賴以捍禦今廢縣西北/有䕶城堤沿淮河南岸明萬歴五年巡按御史邵陛
 所築自翟家河起至五塔山麓止長七百二十丈曰/邵公堤萬歴二十一年重修西南一里有上龜山東
 北三十里有下龜山為龜山鎮下為運河川瀆異同/曰泗州與盱眙兩城相距凡七里自昔為漕運要衝
 今惟涓流可辨耳由州城而東三十里龜山峙焉嶽/瀆經所載禹治水鎖支祁於龜山之足殆不可信淮
 流至龜山乃益折而北又二十餘里而洪澤富陵泥/塾萬家等湖環匯於淮之東岸淮水泛溢恒在於斯
 州逼淮而地下故也禹貢錐指云按古汴水東流經/彭城縣北而東入於泗唐貞元中韓愈佐徐州幕有
[070-7a]
 詩曰汴泗交流郡城角是其時汴水猶於州城東北/隅合泗入淮也不知何年改流從夏邑永城宿州靈
 璧虹縣至泗州兩城間而入於淮宋時東南之漕率/由此以逹京師南渡後漸湮元泰定初河行故汴渠
 仍於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之汴口遂廢其南許家河澗溪水注之
 其北又與柳山甓山陡安崙墩塔影龜山洪澤諸湖
 水合而出清口與黄河㑹東流入於海
 許家河自定逺縣流至盱眙縣境由查家埠入淮
 澗溪盱眙縣西南山澗之水由舊縣小河口入淮
 柳山湖在泗州西北九十里柳山下
[070-7b]
 甓山湖在泗州西甓山下長十餘里
 陡湖在泗州西二十五里
 安湖舊名安河在泗州北一百二十里
 崙墩湖在安湖西中有髙墩
 塔影湖在泗州北長六十里闊五十里北連溧河東
 連洪澤湖相𫝊城中大聖寺/塔曾見影於此
 龜山湖在泗州東北三十里
 洪澤湖在泗州東北闊一百二十里 湖之在泗者
[070-8a]
 五十有二不勝悉載州西北東三面皆湖南面為淮
 每遇夏潦秋霖小大匯注害禾稼浸城市為泗民患
 張文端/治河書
 洪澤湖在山陽之西南北距大河東俯髙寶諸壑淮
 水逺自豫省復挾汝潁渦汴羣川之水匯而入焉瀠
 洄激蕩惟下之是趨而其地東北為下趨而北則出
 清口而逹於海趨而東則髙寶諸壑滔天而淮揚之
 民其魚矣漢末陳登為廣陵守大興水利首建髙堰
[070-8b]
 障其東而使之北淮南千餘里地無沮洳後世治水
 者皆守其舊而不變自唐以來南北通運至宋黄又
 徙而南湖日寛廣成巨浸而是堰之所係愈重慶歴
 間一修於發運使張綸明初再修於平江伯陳瑄至
 萬歴間河臣潘季馴復大修之且砌以石者三千餘
 丈愈鞏固焉顧西南一帶自周橋至翟壩三十里空
 之而弗堤曰此處地形稍亢天然減水壩也但當時
 湖底深而能納雖不築堤湖水常低於岸面惟遇霪
[070-9a]
 霖異漲始漫溢而出故季馴又曰周橋漫溢之水為
 時不久諸湖尚可容受也迨黄流倒灌之後湖底墊
 髙湖底髙則湖水亦因之而髙况決口九道淌刷成
 河地形愈陷以愈髙之湖放愈陷之地於是此三十
 里稍亢之區昔所稱漫溢不久者今且終歳滔天東
 注而不止不特清口之力分無以敵黄而淮且反引
 黄水以俱東二瀆交騰髙寶諸湖盈科而不受此清
 水潭所以大決而不可塞而下河七邑遂同溟渤也
[070-9b]
 臣奉
命大修將諸決盡塞自清口至周橋九十里舊堤悉増
 築髙厚并將周橋至翟壩三十里舊無堤之處亦創
 堤之蓋今日之地形水勢與明萬歴間大異即使季
 馴而在今日亦未有不堤者也然仍舊減水者六處
 計二百丈壩之而弗堤何也湖水之髙於黄水者常
 五六尺若一任其建瓴而出則所蓄無幾一逢亢旱
 上源微細既不足以濟運更恐黄水之乘其弱而入
[070-10a]
 故爛泥淺一帶湖灘昔人稱之為門限今不使盡闢
 欲清水常留有餘然設遇大水連旬洪波驟溢清口
 一道之所出不勝數百里全湖之漲不有以減之勢
 必尋隙而四潰故堤以防之不虞之溢復壩以減之
 然後節宣有度旱不至於阻運而澇不至於傷堤也
 雖然洪澤周圍三百餘里合阜陵泥墩萬家諸湖而
 為一又上受全淮之委空濛浩瀚每西風一起怒濤
 山湧而以一線之長堤捍之浪頭之所及土崩石卸
[070-10b]
 雖歳歳增髙培薄終不能禦切思水柔物也惟激之
 則怒茍順之自平順之之法莫如坦坡乃多運土於
 堤外每堤髙一尺填坦坡八尺如堤髙一丈即填坦
 坡八丈以填出水面為凖務令迤斜以漸髙俾來不
 拒而去不留是年秋黄水大漲奇風猛浪倍異尋常
 而洶湧之勢一遇坦坡而其怒自平惟有隨坡上下
 而無所逞其衝突始知坦坡之力反有倍蓰於石工
 者故障淮以㑹黄者功在堤而保堤以障淮者功在
[070-11a]
 坦坡也惟是填積坦坡以來垂及十載風濤之所汕
 刷平鋪卸去離堤已四五十丈矣若用帑填積既所
 費不貲又工程難見應每年著河兵嵗夫逐漸加工
 立為定制每嵗堤工一丈填土二方務使所增之數
 適稱所耗之數則善矣久而久之離堤百丈之内必
 漸墊而髙因叢植柳蘆茭草之屬俟其根株交結茂
 盛蔓延則雖狂風動地雪浪排空終不能越百餘丈
 之茂林深草而潰堤矣靳文襄公治河書為文襄公/坦坡保隄之説甚 卓見故
[070-11b]
 大書特書於此司/河者請寓目焉
 淮水又東北逕清河縣南與泗水合謂之清口清河/在淮
 安府西少北五十里淮水去縣五里洪澤湖在縣南/六十里洪澤鎮西長八十里接盱眙縣界新志謂之
 富陵湖夏允彛曰清河縣北有老黄河本沂泗東趨/合淮入海故道開此則河之赴海必勇雲梯闗下淤
 塞葦場當自蕩滌而海口廓矣渭按此必近世決河/入海之故道非淮水東㑹泗沂之舊迹也水經泗水
 注云下邳縣為沂泗之㑹沂水注云於下邳縣北西/南入泗是沂泗合流入淮也今沂水挾泇武祊浚諸
 水至邳州入黄河即古沂水入泗處黄河是泗水故/道邳州本秦下邳縣新志云沂水舊在州西一里今
 為黄流淤塞改道/自郯城入運河矣又東北逕山陽縣北山陽淮安府/治射陽湖古
[070-12a]
 射陂也在縣東南八十里與鹽城寶應分水髙家堰/在縣西南四十里後漢建安中太守陳登防淮此其
 故址也明永樂初平江伯陳瑄始為築治長六十里/清江浦在縣西即新運河也舊名沙河宋志楚州北
 有山陽灣淮流迅急每致沉溺雍熈中漕臣劉蟠議/開沙河避淮水之險喬維岳繼之自楚州至淮隂開
 導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其後淤塞明永樂中陳瑄修/治運河乃鑿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至鴨陳口逹海
 又東北逕安東縣南又東北入於海安東在府東北/六十里本漢淮
 浦縣水去縣二里海在縣東五十餘里自鹽城縣東/北經山陽縣東折而西北為淮水入海之口其北岸
 則安東也縣志云自縣西三十里顔家河渡直下/過縣南東流五十里又東北過雲梯闗折旋入海
 導淮㑹泗沂東入海之故道也自元時河奪汴泗以
[070-12b]
 入淮而兩瀆并為一瀆清口以東淮悉成河矣禹貢/錐指
 也河防雜説曰清口乃淮流從出以㑹合黄河之地/ 從前原極深通自髙堰潰決全淮東洩黄躡其後
 濁流倒灌而盡淤成平陸矣康熈十六年以後節次/挑穵爛泥淺武家墩裴家場等引河四道共長六千
 餘丈一面將武家墩以上至翟家壩一切臨河決口/并成河九道之處盡行堵塞完固挽水下注不令旁
 洩數載以來四道引河俱經衝刷寛深淮流暢/注足以敵黄而無倒灌之患者引河之力也
 髙家堰所以障全淮之水使不得分流旁出而并力
 北趨以與黄敵乃兩河之闗鍵也志稱後漢廣陵太
 守陳登所築唐宋以來不可悉考至明則平江伯陳
[070-13a]
 瑄大葺之其後少保潘季馴復大葺之堰之上下其
 地不一而曰髙堰者舉其大而稱之也自河工敝壊
 黄河之水逆入清口清口湮塞淮水潰六壩而東出
 山鹽髙寶諸州邑幾為巨浸堰雖存與無堰等幸我
皇上南巡
親覽形勢洞燭機宜
命堅閉六壩廣闢清口且大舉増築髙堰上自武家墩
 下至秦家髙岡長八十七里屹立如山於是堰以西
[070-13b]
 之水涓滴皆出而㑹黄而堰以東沮洳之地復為膏
 壤矣此皆
廟算精詳功同造化以致兩河普利億兆更生後之防
 河者奉為一定之制守而弗失即千萬年可長治也
 設髙堰山盱兩通判管理修防其汛有三北曰髙堰
 汛屬髙堰通判南曰徐壩汛屬山盱通判中曰髙澗
 汛則分屬焉
 髙堰通判所轄北自山清交界武家墩後横堤頭起
[070-14a]
 南至髙良澗禹王廟前止計程五/十里
 山盱通判所轄北自髙良澗禹王廟前起南至秦家
 髙岡止計程四十三里皆總河于成龍題設家河防/雜説云自山陽縣武家墩北起歴髙 堰髙
 良澗周家橋古溝唐埂至盱眙縣翟家壩止一帶堤/工有石工樁工土工通共長一萬五千六百四十四
 丈六尺内惟髙家堰最窪康熙二十二年伏秋大漲/之際髙堰水深一丈二尺有餘迨隆冬消落則深七
 尺有餘方其大漲之時石工頂上水深數寸或一二/尺不等樁工水與管木相平即有簽樁極髙者亦不
 過露頂尺餘若以前當此異漲則頃刻之間即便潰/決東洩而是年歴八月之久得保無恙者一則恃挑
 土加築之子堤尚髙過水面三四尺不等人夫有立/足之地可以用力修防也一則賴挑土填築之水内
[070-14b]
 坦坡擁䕶堤根石縫不至過水石工之内尾土無蟄/䧟之虞石工之外風浪有消殺之勢樁不至㧞起土
 不至於全傾也一則藉減水壩六座隨長隨減水深/至一丈二尺外而止不至更為加長也此等各工俱
 濵臨洪澤大湖所以捍一望無際之水故須於頂衝/之處預備物料加意堅築以圖永逺者也 自山陽
 縣武家墩北至盱眙縣翟家壩止一帶堤工原以障/全湖之水然每每上年將堤工加髙一尺則次年湖
 水亦必加長一尺仍復漫堤而過是以前朝潘宫保/季馴將古溝翟家壩一帶二十餘里之地不築障水
 大堤止加三尺髙之小堰使水小之時由湖下注水/大之時漫堰而去也然明時黄河尚深湖水易出近
 來黄河墊髙往往頂住湖水不得暢注故不特古溝/翟壩一帶三尺髙之小堰悉皆衝洗無存而又衝成
 河九道且不特成河九道也髙良澗髙家堰一帶之/樁石工亦復不時潰決於是清水潭隨圯隨塞築而
[070-15a]
 復圮十餘年間費帑無窮而河道漸至大壊也今於/臨湖一帶共建減水壩六座計其洩水之地武家墩
 壩長十丈髙良澗壩長十丈二尺周家橋壩長十四/丈古溝東壩長三十四丈五尺古溝西壩長五十三
 丈五尺唐埂壩長四十八丈二尺内周家橋一壩係/康熙十九年嵗修案内工程其餘五壩皆大修案内
 動帑創建改修之工也當髙堰湖水止深八尺以上/之時雖建此六壩可使湖水涓滴不洩以為敵黄之
 資及湖水長至八尺五寸以上始從壩底漸減方二/十二年淮流不息滔滔下注歴八月之久而隨長隨
 減不至壅積漫堤者實此各壩減水之益也但湖水/長至一丈二尺外再欲加髙修防費力愚意再添建
 五十餘丈長之減水壩一座即使將來之湖水雖遇/極漲之時而深不出一丈二尺之外多一處減水自
 然不致壅積漫堤庶幾不/十分擔險且易防守也
[070-15b]
 髙堰汛自武家墩西堤歴攔河壩至東堤歴鹽壩至
 土地廟前大堤頭攔河壩止長七百六十六丈七尺
  自武家墩土地廟起至髙堰大壩北止大堤長二
 千四十一丈八尺自髙堰大壩北頭起至小黄莊止
 大堤長三千七百二十六丈七尺
 髙澗汛自小黄莊起至髙良澗禹王廟山盱交界止
 大堤長二千三百七十四丈五尺六寸 以上屬髙
 堰㕔
[070-16a]
 自髙良澗禹王廟起至周家橋止大堤長三千二百
 二十七丈四尺
 徐壩汛自周橋起歴棠棃樹至秦家髙岡止大堤長
 四千三百七丈 以上屬山盱㕔
 髙堰大堤於康熙三十八年冬
命原任户部尚書王日藻等領帑分修
命兵部尚書范承勲等督催康熙三十九年二月 題
 請將工分為三段自武家墩至小黄莊為一段小黄
[070-16b]
 莊至周橋為一段周橋至棠棃樹為一段先從中段
 興修本年四月臣始履任見湖堤衝刷殘缺難禦伏
 汛於五月内 題准武家墩至小黄莊臨湖釘埽工
 程先行儧築以資捍禦至堵閉六壩塞茆家圍南北
 壩及夏家橋唐埂中壩北壩俱於八九月完工是役
 也湖溜湍激堵塞倍極艱難幸秋令八十餘日西風
 不作洪濤不興得以就緒此皆
皇上至誠格天之所致也是年九月奉
[070-17a]
㫖撤回范承勲等九人臣奉
命專督各工至康熙四十年冬吿竣北自武家墩堤頭
 起南至棠棃樹止長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一丈二尺
 三寸髙二丈三四五尺不等臨湖鑲柴髙一丈一二
 三四尺不等頂寛八丈四尺又臨湖鑲柴寛八尺底
 寛一十三四丈不等臣又慮柴工不能經久自武家
 墩至小黄莊堤底舊石工年久殘缺淤墊 題請重
 砌新石岸自小黄莊以南至古溝前河臣于成龍委
[070-17b]
 員建砌石岸有未完工者嚴飭儧完有被水衝殘者
 遴員修補又自古溝以南至林家西亦俱創砌石岸
 又自天然壩南起至秦家髙岡止俱臨湖鑲柴以資
 保障又置鐵犀五座於髙堰大壩髙良澗龍門大壩
 茆家圍夏家橋諸處以鎮之又康熙四十年三月桃
 汛大發湖水蓄長 題准自武家墩起至棠棃樹止
 加築子堤以出水面七尺為度以禦風浪康熙四十
 一年伏汛黄淮並漲水勢異常全賴子堤捍禦
[070-18a]
 武家墩西堤東堤原係明季行運新河之東西堤也
 西堤於康熙十五年間被水衝決堵築今歴年加修
 東堤係舊堤康熙三十九年議修以為西堤重門之
 障
 山清交界東攔河壩長四十丈康熈三十六年創築
 因每嵗修葺西堤築此以便取東岸之土
 真武廟東攔河壩長三十丈康熈十六年建因新河
 不復行運築壩河上以便往來
[070-18b]
 鹽壩長五十八丈五尺康熈三十四年鹽商築
 南攔河壩長三十四丈康熈二十二年創築以攔湖
 水
 髙堰大壩外越壩長一百八十一丈五尺康熈十六
 年創築
 六安溝外越壩長六十八丈五尺康熈三十九年鑲
 柴修築
 髙澗大壩内有深潭不能幇築康熈四十年創築裏
[070-19a]
 月堤長二百五丈五尺估砌石工又臨湖外月堤簽
 釘排樁鑲柴長一百五丈
 龍門大壩臨湖埽工長二百二十一丈五尺裏月堤
 石工長一百七十丈
 清水潭堤内有深潭不能幇築康熈四十年創築裏
 月堤長九十六丈
 周橋迤南舊減水壩六座康熈三十五年大水衝壞
 康熈三十九年堵塞今另建滚水石壩三座上下兩
[070-19b]
 座金門口寛各七十丈中一座金門口寛六十丈又
 建天然壩草壩二座一口寛六十丈一口寛六十二
 丈三尺
 大堤内運料小河自武家墩起至周橋止前河臣靳
 輔開穵未成康熈三十九年范承勲等 題准以挑
 河之工築大堤河面寛八丈底寛五丈深五尺為度
 因水淺未能通舟康熈四十一年 題准加挑
 運料河堤土人稱為二堤自武家墩起至周橋撑堤
[070-20a]
 止前河臣靳輔築
 周橋東草字河順水堤自周橋大壩東起至仁和集
 西止長四千八百九十五丈康熈四十年修築
 唐漕河堤自天然壩南大堤起至界溝止長三千三
 百一十五丈康熈四十年創築
 蔣家壩攔水堤自蔣家壩起至周家圍止長一千一
 百五十三丈康熈四十年築
 洪澤湖築髙堰南北堤岸所以束淮水出清口敵黄
[070-20b]
 濟運也於清口築新大墩一座導水七分敵黄三分
 濟運若遇桃伏秋三汛湖水盛長水大易起風暴欲
 保堤岸以衞運道民生於山盱汛建滚水石壩三座
 其由身尺寸與清口黄水形勢相照應取勢足敵黄
 過則聽其滚去此四季測量水平審度至當迺定壩
 址歴年著有成效如春夏之交黄水先長湖水勢微
 清口清水稍弱恐不足以敵黄則啟歸仁湖三閘之
 版放水入洪澤湖以助清口水勢敵黄而濟運此皆
[070-21a]
聖主數次閱視河工指示方略精詳盡善乃克平成奏
 績萬世永賴屬在臣工敬奉遵行勿穿鑿私智變易
 成法則淮揚生靈永䝉利賴於無窮矣
 洪澤湖北滚水壩一座長七十丈由身髙六尺八寸
 康熈四十五年七月十八日開放時量髙堰闗帝廟
 前水深一丈三寸新石工髙出水面三尺七寸北滚
 水壩外水深六尺九寸由身過水一寸每年水大開
 放騐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出水三尺七寸為則八
[070-21b]
 月十二日湖水盛長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水
 面一尺二寸時北壩由身過水一尺九寸 九月初
 九日湖水落二尺八寸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
 水面四尺時北壩斷流壩外水深六尺
 中滚水壩一座長六十丈由身髙六尺八寸康熙四
 十五年七月十八日開放時量髙堰闗帝廟前水深
 一丈三寸新石工髙出水面三尺七寸中滚水壩外
 水深六尺八寸由身過水五分每年水大開放驗髙
[070-22a]
 堰闗帝廟前新石工出水三尺七寸為則八月十二
 日湖水盛長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水面一尺
 二寸時中滚水壩由身過水一尺八寸九月初九日
 湖水落二尺八寸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水面四尺
 時中壩斷流壩外水深六尺五寸
 南滚水壩一座長七十丈地形稍髙由身髙六尺三
 寸康熈四十五年七月二十日開放時量髙堰闗帝
 廟前水深一丈八寸新石工髙出水面三尺二寸南
[070-22b]
 滚水壩外水深六尺四寸由身過水一寸每年水大
 開放驗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出水三尺二寸為則
 入月十二日湖水盛長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
 水面一尺二寸時南滚壩過水一尺九月初六日湖
 水落二尺二寸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水面三尺四
 寸時南滚壩斷流壩外水深七尺五寸
 天然北壩一座長六十丈壩基髙七尺康熈四十五
 年八月十二日髙堰闗帝廟前新石工髙出水面一
[070-23a]
 尺二寸湖水盈滿三滚壩宣洩不及將天然北壩開
 放宣洩異漲之水湖水從此漸消故天然南壩停其
 開放至九月初九日湖水落二尺八寸髙堰闗帝廟
 前新石工髙出水面四尺三滚壩俱斷流時天然壩
 基尚有三十二丈過水深五尺壩外水深四五尺不
 等至十月十六日湖水又落五尺髙堰闗帝廟前新
 石工髙出水面九尺天然北壩斷流
 清口淮黄交㑹處查康熈四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淮
[070-23b]
 黄水勢盛長時量惠濟祠前
御示挑水壩處石工髙出水面三寸至九月初九日止
 落水三尺二寸惠濟祠前
御示挑水壩處石工髙出水面三尺五寸
 清口清水髙出黄水二尺三寸自清口東壩起至北
 岸止計河面寛五百五十丈中泓水深三丈三四五
 尺不等清水敵黄四百三十七丈黄水止存寛一百
 二十三丈至十月十六日天然北壩斷流時清口中
[070-24a]
 泓水深三丈一二尺不等清水敵黄水北行距北岸
 黄水止存寛九十五丈康熈四十五年十二月榖旦
 遂寧張鵬翮記立石以上俱/河防志
聖祖仁皇帝康熈四十五年 月日河工効力原任大
 理通判徐光啟條陳泗州境内溜淮套為洪澤湖上
 游議於溜淮套穿湯家岡挑河築隄引淮水經金華
 寺許家岡曹家廟盧家集馬厰下張福口直出清口
 分水勢以逹黄河一則河南一帶船隻無洪澤之險
[070-24b]
 二則減洪湖之水以保髙堰三則溜淮套髙於張福
 口一丈八尺建瓴之勢亦可刷黄濟運總河張鵬翮
 據以上聞即遣光啟賫奏
上諭總督阿山總漕桑格總河張鵬翮江撫于凖安撫
 劉光美㑹勘 督臣阿山等僉議自泗州溜淮套開河
 築隄分洩淮水至張福口㑹出清口約估銀一百三
 十九萬四千有奇具奏部議錢糧甚屬浮多應令嚴
 加核減具題奉
[070-25a]
㫖依議督臣等復率領多官細加查丈測量水平地勢
 低窪之處減挑河土髙阜之處減築隄工確核估計
 仍令原任通判徐光啟宿遷縣縣丞郭維藩清河縣
 主簿方德𢎞估計土方夫工料物等銀一百二十三
 萬七千有奇較原估共減十五萬六千有奇據冊開/溜淮套
 乃淮水上源其地髙亢今開河洩水誠恐建瓴之勢/設或全河直㵼冇闗一帶民田廬舍且清口驟湧亦
 恐宣洩不及議於河頭建設草壩一座以束水勢自/溜淮套湯家岡坡邊起至溧河止長五千三百七十
 丈自溧河北岸起至汴河止長二千四百三十丈其/汴河新河合流下洩之處西岸議建裹頭以束水勢
[070-25b]
 自汴河北岸起歴金華寺土岡至安河長四千六百/一十丈内有安河河身八十丈不必挑穵自安河起
 至泗州交界止長八百十五丈自泗州交界窑邊起/至盧家集長一萬零七十丈自盧家集起至馬厰長
 三千五十丈自馬厰起至髙家灣長一千九百五十/丈自髙家灣南起至出口處長三千丈以上河身共
 長三萬一千三百二十一丈至於兩岸築隄自溜淮/套起至清河縣縷隄止應築西隄一道自溜淮套西
 岸張家莊後起至李家莊西北止俱係髙岡不必築/隄自李家莊西北起至溧河南岸止共四百丈溧河
 稍面寛十三丈内留口門十丈建造雙金閘一座溧/河上通虹縣下接宿境淋雨連綿或伏秋水發一切
 溝渠之水皆由此河下注歸湖應於西隄之上建設/雙金閘一座以資宣洩入於新河順軌出口不致淹
 没田畝自溧河起至華家莊長四百八十丈自華家/莊北起歴金華寺岡至許家岡止地勢髙阜不必築
[070-26a]
 隄自許家岡下起長一千八百丈自安河南岸起至/北岸止長六十丈内有河形五十七丈安河上游睢
 水從歸安利仁三閘而下直射黄家堰歸洪澤湖因/河身向無故道淺深不一每遇伏秋水漲蕩漾數十
 餘里議於上流斜挑引河三道分殺水勢㑹歸新河/順軌而下不使仍由舊河直趨髙堰第一道洩水河
 自安河北岸葉家莊南起至二甲朱家莊姑子菴止/長三千七百六十八丈三尺第二道洩水河自安河
 北崖青墩起至曹家廟迤東止長二千六百五十丈/四尺第三道洩水河自安河北崖舊大王廟地基起
 至武家岡東止長二千四百五十丈安河之水既挑/三道引河分洩應於小河南岸築束水小隄一道自
 歸仁隄丘家莊石工起至黄家堰新河西隄止長六/千五百三十五丈北岸束水小隄一道自歸仁隄石
 工裏戧起至朱家莊後估挑新河西隄止長六千四/百七十二丈五尺每河斜挑引河三道穿西隄入新
[070-26b]
 河並出張福口應於引河口門各下埽裹頭以資捍/禦安河既於大王廟地基迤下開引河三道應於廟
 基之上堵斷使三道引河之水歸入新河不致横流/議築攔河壩一道長六十丈自安河口起九百一十
 丈至泗州交界自泗州交界起長二千三百五十丈/又一千三百丈至孫家莊自孫家莊南起至畢家溝
 南止地勢髙阜不必築隄自畢家溝南起長四百丈/畢家溝河一道在桃源南岸縷隄之内積水成河每
 遇伏秋水發桃源南鄉一帶溝渠之水皆由此河下/注歸湖應於西隄之上建設小閘一座以資宣洩入
 於新河畢家溝大河形長一百丈内留口門六丈建/造小閘自下又二千七百四十四丈至王家莊自王
 家莊西大河形東邊起長二千二百丈自殷家莊後/起歴盧家集至馬厰北道大路東邊止係髙岡不必
 隄自馬厰北頭大路東邊起至范家湖長五百十一/丈内留口門六丈范家湖水來源甚逺應於湖口西
[070-27a]
 隄之上建設小閘一座使范家湖之水全歸新河順/軌出口不致淹没民田自范家湖起至桃源交界止
 長一千四百五十丈自桃源交界遥隄頭起至御壩/後縷隄迤東止長三千九百九十丈東隄一道五百
 丈至周家橋溧河河身應於中泓下埽堵塞上築土/隄自溧河西崖起至汴河長五千一百五十丈汴河
 來源數十里冬春緩流夏秋急湍入洪澤湖今挑新/河應堵塞下口使汴河之水㑹歸新河不致助洪澤
 之險築攔壩一道自汴河北岸起歴金華寺岡至許/家岡止地髙不必隄自許家岡起至黄家堰渡口長
 一千八百丈黄家堰渡口長九十丈係估挑新河雖/安河上流巳經堵塞但河身寛深應下埽堵築上接
 土隄自安河北岸起長七百丈接前工至曹家廟地/勢髙不必隄又八百五十丈至畢家溝畢家溝河形
 一道寛九十丈又四千丈内有河形五道一長六十/五丈一長四十五丈三俱長五十三丈又正隄八百
[070-27b]
 五十丈東西兩隄凡有支河通溜之處俱估建閘座/裹頭但田間溝洫務必建造涵洞方可宣洩積水不
 致淹没民田共/估建涵洞十座 四月十四日總督阿山等具疏覆
 奏并請
皇上親臨閱視指授方略五月十四日部覆十八日奉
㫖這所估錢糧尚屬浮多著行該督等再加核減溜淮
套地方如往閱視可否直逹盡境及沿路有無阻礙著
該督等身親詳看確實具奏 六月初六日㑹准部咨
 轉行原任通判徐光啟等覆看七月日據徐光啟等/看明詳覆云溜淮套
[070-28a]
 一工挑河三萬餘丈東西築隄二道前遵部議已將/原估核減十五萬有奇所有挑河築隄土方工價俱
 係實上實料無敢浮多即造閘壩建涵洞及下埽防/䕶所用帑金無幾今蒙
皇上聖明誠恐縻費帑金著再核減惟有將所估河身/ 再減淺窄兩隄重估矮小庶能節省但淮水從盱泗
 入湖口門二十餘里今溜淮套分洩之河所挑止寛/一十五丈猶恐窄小分水無多况淮套之地髙於張
 福新河水勢湍急隄工慮難單薄無敢核減定議仰/請裁奪再溜淮套至張福口計程一百七十四里原
 可直逹盡境本無髙山峻嶺即土岡數處亦屬平坦/止有安河之隔搭橋可渡水緩無虞至汴河寛十有
 餘丈現有木橋日通行旅惟是畢家溝起至出水河/頭一帶地勢低窪頻年積水或兼灘水上漾每逢夏
 秋難行冬春便成陸地查河形水溝十餘處現今有/水泥濘人馬未便馳驅容俟水乾墊成
[070-28b]
御道齊備方敢恭請俾能竣功/聖駕閱視指授方略詳覆 十二月初八日
 總督阿山等題覆十五日奉
㫖九卿詹事科道㑹同速議具奏 十七日議覆 二
 十一日奉
㫖自溜淮套至張福口開浚河道甚有禆益應即舉行
朕屢次親臨河上於地方情形逺近無不周知不繫乎
朕之親視與否今朕年已漸增憚於臨幸且南方水土
不比北地每渡大江河湖及過閘口亦甚加厪念故不
[070-29a]
欲親往閱視著即將興工之處再行定議具奏 二十
 二日内閣九卿合疏題奏請
皇上早臨閱視指示 二十七日奉
㫖溜淮套工程於運道民生甚有禆益故前㫖令即議
興工不必朕親臨視今内閣九卿等僉謂非朕親臨指
示不能斟酌盡善且地方官不經指示亦所不敢興工
再三陳請朕以此奏聞
皇太后奉
[070-29b]
皇太后懿㫖事闗重大故諸大臣合辭懇請予身體甚
安健皇帝躬臨指授於地方民生有益朕秪遵
慈訓親往閱視著該衙門擇日具奏 二十九日欽天
 監摺奏明年正月十九日癸酉卯時
皇上往溜淮套閱視運道本日奉
㫖依議
聖祖仁皇帝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初八日内閣交奏事
 㣭子來保轉𫝊
[070-30a]
上諭諭八旗都統部院大臣溜淮套河工朕去閱視於
今年務必挑濬其挑濬人員亦照都統孫渣齊等將帶
去八旗部院人等俱著該管處保舉謹慎老成有操守
身家殷實者派出每人各帶銀三千兩若過三千兩之
外則力不能擔此銀内不侵蝕一兩一錢者方好其用
過餘剰節省銀兩繳回不足者找領此河不可一齊全
挑恐挑至將半時至夏間被雨水衝決反致敝壞若於
今年挑一半明年挑一半則成功甚速而又無疎虞如
[070-30b]
保舉人員内前至地方有生事胡為侵蝕錢糧等情事
發將原保舉都統副都統叅領部院大臣一併嚴加治
罪決不寛恕其所派人員於起程前期引見預備俟朕
著來之時作速前往 初十日工部議覆奉
㫖依議 是日工部請差督修大臣將各大臣職名具
 題本日奉
㫖都統孫渣齊等督修之河甚好百姓亦甚感激伊等
又伊等俱已諳練仍將都統孫渣齊等派出 二月日
[070-31a]
聖駕駐蹕清口闕/
駕自清口起行閱視溜淮套工程是日曹家廟駐蹕内
 侍馬武𫝊
㫖與總河等遂回蹕至清口𫝊
㫖切責張鵬翮等 二十三日總河張鵬翮以自陳認
 罪事具奏 二十八日奉
㫖黄淮兩河闗係運道民生總河身任河責必勿憚煩
勞時親勘閱將應修應築之處斟酌合宜又能任用得
[070-31b]
人斯為稱職張鵬翮聽信罷斥小人徐光啟議開溜淮
套河竟不親加審勘輒奏稱此河開浚有益所立開河
標識至毁壊民間墳冢田廬又地勢甚髙雖開浚成河
亦不能水出清口徒滋生事擾民張鵬翮請開此河輕
舉妄動大負職掌九卿詹事科道將張鵬翮並前㑹題
請開溜淮套督撫等俱嚴加議處具奏 三月初十日
 㑹議得溜淮套一工該督等意見未周疏請
皇上親臨指授臣等議以此事闗係甚重再三恭請
[070-32a]
聖駕親臨閱視荷䝉
皇上軫念國計民生親臨閱視審度形勢有礙民墳冢
 田廬又地勢甚髙雖挑成水未必能出清口特頒
諭㫖停其挑浚張鵬翮方奏稱從前悞聽小人徐光啟
 之言將無益之河妄行啟奏以致煩勞
聖躬罪愧萬死認罪前來總河張鵬翮職司河務凡應
 開應築之處理宜詳看據實奏
聞今溜淮套地方並未詳加審看聽信徐光啟之言將
[070-32b]
 無益之河妄行啟奏殊屬溺職應將總河張鵬翮革
 職查張鵬翮係革職留任之員相應解任原任總督
 今陞刑部尚書阿山既奉
特㫖著將溜淮套詳勘確實乃不詳加審勘妄行題請
 挑浚甚屬輕浮大溺
皇上委任之職應將阿山革職查阿山係革職陞任之
 員相應解任總漕桑格安撫劉光美江撫于凖既奉
特㫖㑹勘並未詳議妥確輒行合詞㑹題亦屬不合應
[070-33a]
 將總漕桑格安撫劉光美江撫于凖各降五級調用
 革職通判徐光啟係罷斥小人妄行條陳輕生事端
 應將徐光啟枷號河干兩箇月示衆責四十板遞解
 原籍可也 五月二十六日奉
㫖阿山著革職張鵬翮著革去所加宫保桑格著降五
級劉光美于凖著降三級俱從寛留任餘依議淮揚道/治河檔
 案/
聖祖仁皇帝康熈四十七年五月初八日奉
[070-33b]
㫖朕南巡閱河時見洪澤湖風浪危險堤岸陡立商民
船隻觸石損壞傷人甚多朕心時切軫念因特令河臣
沿湖堤創設救生大樁自設樁以來數年内並未損船
傷人於商民大有禆益此樁應時加增修愈多愈善嗣
後著江寧蘇州杭州織造每嵗於節省銀内各捐五百
兩解送總河衙門以備救生樁之用該督逐嵗修理在
案不必入奏銷如不實行修理於别項支用者從重治
髙堰山盱/二㕔冊
[070-34a]
聖祖仁皇帝康熈六十年三月日淮揚道傅澤洪詳請
 濬運料小河 髙堰山盱兩㕔所屬運料小河於康
 熙四十一年間䝉前院張具題奉
㫖挑濬深通保堤運料誠為善策迄今一十九年日久
 漸成淤墊兼之五十八年奇風駭浪水溢漫堤因而
 堤工汕卸淤墊更甚運料船隻艱澀難行又於五十
 九年補築大工之時隄邊取土地益窪下以致積水
 汪洋宣洩無路風浪汕刷堤根受傷實屬危險兹據
[070-34b]
 兩㕔㑹詳請憲挑浚本道遵奉憲批親往確勘一線
 長堤為全湖保障運料保工委屬要務此河挑濬深
 通既可保䕶堤工又可宣洩積水運送物料船隻無
 艱澀之虞積貯土方兵夫無望洋之歎一舉而四善
 具備則詳請題估發帑興挑誠不可一日稍緩者也
 嚼梅軒/偶存
 
 行水金鑑巻七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