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閩中理學淵源考 > 閩中理學淵源考 卷二十七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十七
          廣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文簡劉晦伯先生鑰學派
 按真西山先生撰公神道碑略曰公平生大節雖未
 易以一善名然溯其學問源流與夫見諸謀謨事業
 則惟正之一言足以蔽之蓋公顯考銀青府君即恒/軒先
 生/懋蚤受學於屏山劉先生籍溪胡先生盡得義理精
[027-1b]
 微之藴公幼在家庭耳濡目染朱文公以道徳為學
 者師公出入其門切磨講貫者數十年眡他從游之
 士為最久又曰公天資厚重而不浮純一而不雜又
 嘗用力於致知力行之地每於夜間斂衽黙坐虚心
 省察嘗曰不於定静時體察則應事接物或至有差
 嘗取節孝徐先生帖教子弟其言曰日入之後至於
 夜中事物俱静志氣俱定是君子思慮經綸之時晝
 之所行夜之所思也至其立朝大節在乞罷偽學之
[027-2a]
 禁以正人心息邪説又嘗言舍法兼取行藝今但考
 其藝而略其行請以朱某白鹿洞書院學規頒下兩
 學為諸生齋規與舊學規並行又取朱文公集註刋
 行胄監一時太學諸生稍務以道義相勉而知窮理
 居敬之説至講筵講論每援師説其奮忠陳謀察微
 慮逺於啟沃君心有獨至者今撮其大略著於篇
   文簡劉晦伯先生鑰
劉鑰字晦伯懋子乾道八年進士歴官連城令蠲無名
[027-2b]
征斂新學宫教諸生八徳之方改知閩縣清簡為治與
民有信大族貴宦頑庶奸胥莫敢撓法諸臺府合詞列
薦先生自謂與趙丞相汝愚有連避嫌乞通判潭州以
歸寧宗受内禪先生寓書丞相曰前日之事如病寒熱
一旦解散即無所苦至於蠱毒中人初不自覺觸物而
發則殆矣蓋指韓侂胄而丞相不能用丁父艱學禁方
嚴從朱子於講學武夷築雲莊山房為終老計寧宗初
知徳慶府興學校練軍實入對請恐懼修省開言路進
[027-3a]
人才飭邊備執政議欲留先生宰臣陳自强曰斯人閩
縣之政吾知之然真偽學也侂胄誅自强逐遂以先生
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嘉定二年召對帝嘉奨除吏部郎
中輪對請開張聖聴於經筵講讀大臣奏對反覆問難
以采義理之當否政事之是非乞外除浙西提㸃刑獄
所劾不避權要所舉不受干求召國子司業言治道原
於士風士風本於學術藝祖干戈甫定召處士王昭素
講易禁中累聖相承以為先務治教休明儒宗間出然
[027-3b]
後六經遺㫖孔孟微言復明於千載之後天下學者誦
而習之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準故其事父則孝事
君則忠世之所謂道學也慶元以來權佞當國惡人議
已指道為偽屏其人禁其書十餘年間學者無所依向
義利不明趨向汚下望其立名節修職業胡可得也乞
降明詔罷偽學之禁息邪説正人心宗社之福又言舍
法兼取行藝今但考其藝而略其行故侍講朱某白鹿
洞揭示學規皆聖賢教人大㫖謹録以進請頒下兩學
[027-4a]
與舊學規並行從之嘗言於丞相史彌逺請以朱子所
著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之説以備勸講後先生在成均
遂以數書鋟於胄監俾學者誦習焉除權刑部侍郎兼
祭酒左諭徳同修撰時羣臣争務容黙先生疏請崇奨
忠讜以作士氣深戒諛佞以肅百僚固藩籬選将帥尤
今日不可緩者除刑部侍郎權工部尚書兼右庶子仍
兼講讀於東宫每講論至經史所陳聲色嗜慾之戒輒
懇切敷陳以年過七十乞休疏凡二十餘上許之積階
[027-4b]
大中大夫以通奉大夫致仕遺表聞贈光禄大夫官其
後賜諡文簡先生為人簡質端重而天性孝友少習家
訓長得名師如張宣公吕成公皆前修鉅儒相與往復
講論其學以不欺為主其接物夷易與人言心平氣和
語簡而當聴者心服稱人之善無溢美其惡惡亦無深
疾每病學者空談無實嘗為天台學四先生學記曰學
者當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若趨其名以為髙
入耳而出乎口皆四先生之罪人也其平生所素戒在
[027-5a]
此每夜斂衽黙坐虚心省察嘗取徐節孝帖教子弟其
言曰日入之後至於夜中事物俱静志氣俱定是君子
思慮經綸之時晚號雲莊居士著有奏議史稾經筵故
事東宫詩解易經説禮記解講堂故事雲莊外稾續稾
若干卷子垕道南源委/ 閩書/ 西山撰神道碑/
  司農詹元善先生體仁學派
 按西山真先生敘公行狀詳矣但舊傳俱載西山從
 遊於公而行狀並未敘及及讀祭文有云若某之不
[027-5b]
 才顧何足以語上而公獨以為可教每更以留連讀
 此似平昔曽親炙論説非同及門受業者不然行狀
 獨無一語敘及耶今仍採舊傳録出以待考訂再按
 先生之父詹公慥與胡公宏劉公子翬游而先生又
 出紫陽之門其於當世名臣如梁公克家趙公汝愚
 周公必大皆與往復人才商論國是而蔡西山被謫
 時留在邑中甚得公調䕶之力真公稱其立朝當官
 自信所學於辭受出處之槩尤不茍云
[027-6a]
   司農詹元善先生體仁
詹體仁字元善建寧崇安人父慥與胡五峯劉屏山游
先生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饒州浮梁尉郡上先生獲
盜功狀當賞謝不就為泉州晉江丞程尚書大昌司馬
侍郎汲相繼為守賞待特異郡有疑獄必諮焉宰相梁
克家泉人也始知先生薦於朝入為太學録遷太學博
士尋遷太常博士時髙宗廟諡或謂宜稱堯宗先生言
諡法雖有之於古無據且大行功莫盛於中興請比殷
[027-6b]
武丁諡為髙議遂決累官太常少卿時上以積疑成疾
久不過重華宫先生陛對首陳父子至恩引易睽孤之
説以開廣聖意孝宗崩先生率同列抗疏請駕詣重華
宫親臨祥祭時趙汝愚将定大策外庭無預謀者密令
先生及左司郎官徐誼達意少保吳琚請憲聖太后垂
簾為援立計寧宗登極天下晏然先生密贊汝愚之力
也時議大行皇帝諡先生言夀皇帝事徳夀二十餘年
極天下之養諒隂三年不御常服漢唐以來未之有宜
[027-7a]
諡曰孝卒用其言先生深於禮故前後定兩朝廟諡異
論莫能奪議者韙之孝宗将復土先生言永阜陵地勢
卑下非所以妥安神靈與宰相異議除太府卿尋直龍
圖閣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論山陵事罷之屏處者八年
退居霅川日以經史自娛人莫窺其際始復直龍圖閣
知静江府移守鄂州除司農卿復總湖廣餉事時嵗凶
艱食即以便宜發廩賑救而後以聞侂胄議開邊一時
爭談兵以規進用先生移書廟堂言兵不可輕動皇甫
[027-7b]
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先生語僚屬謂斌必敗已而果
然開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先生天姿超邁志守卓然自
擢第歸即從朱先生遊講質疑義其學以存誠慎獨為
主患世儒論經多失本㫖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
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此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也人能知此則知觀書之要而無穿鑿之
患矣博覽羣書自天文地理卜筮醫藥百氏雜説靡不
通於渾儀漏刻俱自親製以測驗皆合趙渙造新厯以
[027-8a]
獻先生為作序中書舍人黄裳一見嗟異因以定交為
文若不經意而明白暢遂悉根於理致神識恬暢喜論
説古今遇佳士良友窮日夜語不厭立朝當官自信所
學於辭受出處之際尤不茍周公必大當國先生嘗疏
薦三十餘人皆當世知名士後多所收擢郡人真公徳
秀早從之遊嘗問居官莅民之法先生曰盡心平心而
已盡心則無愧平心則不偏世服其確論云所著象數
總義厯學啟䝉莊子解諸書真西山撰行狀/ 閩書/
[027-8b]
  吏部廖子晦先生徳明學派
 按考亭淵源録載徳明所問朱子所答皆論學的要
 如論敬之該貫動静變化氣質須是勉强講論文字
 不可與自家身心都無干涉又言閒散不是真樂論
 前輩諸賢多是略綽見得箇道理便休少有苦心理
 會又論太極朱子答書曰來諭一一皆契鄙懷足見
 精敏又文公嘗稱曰徳明學有根據為政能舉先王
 已墜之典以活中路無告之人固學道愛人之君子
[027-9a]
 所樂聞而願為者觀此可知先生造詣為師門所心
 許者矣
   吏部廖子晦先生徳明
廖徳明字子晦南劍州人少學釋氏及得龜山楊氏書
讀之大悟遂受業朱子登乾道中進士第知莆田縣民
有奉淫祠者罪之沈像於江會有顯者欲取邑地廣其
居先生堅持不可累官至潯州有聲諸司交薦之先生
曰今老矣况以道徇人乎固辭不受遷廣東提㸃刑獄
[027-9b]
彈劾不避權要嵗當薦士朝貴多以書託之先生曰此
國家公器也悉不啓封還之有鄉人為主簿先生聞其
能薦之會先生行縣簿感其知己置酒延之悉假富人
觴豆甚盛先生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耶必貪也於是
追還薦章其公嚴𩔖此時盜陷桂陽迫韶韶人懼先生
燕笑自如遣将馳擊而親持小麾督戰大敗之乃分戍
守逺斥堠明審賞罰宣布威信韶晏然如平時徙知廣
州遷吏部左選郎官奉祠卒先生初為潯州教授為學
[027-10a]
者講明聖賢心學之要手植三柏於學潯士愛敬之如
甘棠在南粤時立師悟堂刻朱子家禮及程氏諸書公
餘延僚屬及諸生親為講説逺近化之嘗語人以仕學
之要曰徳明自始仕以至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
句而已所著有朱子語録春秋會要槎溪集諸書
  按朱子語録姓氏廖子晦先生録語在乾道九年/癸巳以後所聞時朱子年四十四此為早嵗及門
  者再按黄勉齋答李貫之書論語録以所記年月/為序以為未安又稱記録之人如子晦文漢卿文
  之𩔖絶少今閲現今所刋語録姓氏以廖子晦輔/漢卿為首或本勉齋所答之語所更訂耳考亭淵
[027-10b]
  源録/源委 道南/閩書
   提刑鄒先生應博
鄒應博泰寧人受學於廖公徳明寶慶中監行在都進
奏院奏對引書危微精一以朱子之説進嘗知婺州蘇
州提㸃江南西路刑獄為真公徳秀所薦
   鄭先生師尹
鄭師尹字未詳按建安郡守王氏遂撰建安書院記言
前守王公埜以廖公徳明之門人鄭師尹為賢而開館
[027-11a]
迎之尤以蔡公元定之孫模為賢而移書致之會書院
成請蔡君典教事適公入覲鄭以故歸蔡亦憂去士不
能不觖望云 考蔡先生模已見蔡氏家學鄭先生師
尹未詳疑是延建人必當時表著者今附之廖公學派
待考
  王氏遂撰建寧府書院記言淳祐三年夏前建安/守王埜陛辭理宗命之曰游胡朱真流風未冺表
  宅里以善其民則予汝懌埜再拜稽首奉命至郡/以游胡舊嘗有祠乃創建安書院祠朱子而又以
  真西山配享請於朝許之按是時理宗淳祐元年/方幸學從祀周程張朱五子并求訪遺書而於郡
[027-11b]
  守到官之日訓辭復及之故所在興起書院獨多/蓋自端平初召用正人時稱小元祐自是數年崇
  奨正學一時師席𩔖多名儒耆彦為紫陽文公派/澤故鄭氏師尹蔡氏模自皆一時之選也再按王
  氏埜王氏遂亦皆宗仰朱子之學王埜為金華人/王遂為金壇人王埜曽友教於蔡節齋父子王遂
  號潛軒曽撰節齋墓志序述學派源流闡/發特詳二公宦學皆卓然者也附此備考
  提刑楊澹軒先生方學𣲖
 按長汀斯時惟澹軒先生及紫陽之門外此寥寥亦
 風氣初開之始也傳稱其清修篤孝行已拔俗到官
 操履剛正㢘介不可干以私至論學之詳朱子集中
[027-12a]
 往復諸書可檢也
   提刑楊澹軒先生方
楊方字子直長沙人清修篤孝行已拔俗隆興元年登
進士調弋陽尉還特取道崇安叅謁朱子面受所傳未
赴改清逺簿廣㢘憲姚孝資檄攝曲江以㢘介剛直聞
改武寧丞秩滿趙公汝愚帥蜀辟管機宜尋薦於朝召
對擢宗正寺簿乞外通判吉州淳熙末知建昌軍召為
樞密院編修官首疏乞朝重華宫辭甚懇切寧宗立除
[027-12b]
秘書郎出知吉州偽學禁興坐汝愚朱子黨罷居贛州
閉户讀書學禁稍弛起知攝州至官未數月乞祠以歸
嘉定更化召為右侍郎官進考功郎官操履剛正終與
時忤尋復去國越二年以鯁介老成除直寶謨閣提刑
廣西循歴屬部發摘奸貪官吏重足而立至桂嶺卒所
居植淡竹自號淡軒老叟學者稱為澹軒先生所著有
寒泉語録
  按朱子語録姓氏楊澹軒先生録語在乾道六年/庚寅所聞時朱子年四十一此為早嵗及門記語
[027-13a]
  録之最/早者
   縣令丘啓潛先生鱗丘方附/
丘鱗字啓潛連城人少師事楊澹軒方嘉定十三年特
奏名調贛縣尉有㢘聲歸值紹定寇發檄攝連城令畫
計禦寇率民登東田石全活甚衆招捕使陳韡奏其功
辟知建寧縣姪丘方字正叔寶慶二年進士任寧都縣
丞興學課士有政聲同受業於澹軒先生閩書/ 黎氏/
撰邱先生書院記/ 汀郡選舉志/
[027-13b]
  備考
黎氏士宏撰丘氏二先生書院記略曰連城踞萬山中
重巒疊峙覽竒者目不暇給矧東田數片石屹立一方
石之麓為宋儒丘二先生讀書舍後人即其遺址祠以
祀之按郡縣志丘鱗字啟潛嘉定十三年進士姪丘方
字正叔寶慶二年進士同受業楊澹軒先生澹軒先生
為朱門髙弟其時同學諸子罕出其右及學成歸鄞江
考道問徳與朱子往復辨論折衷至當載在語録者章
[027-14a]
章可考二先生從之學盡得其傳至啓潛先生禦寇有
功辟知邵武軍建寧縣承直郎日與劉徳言梁文叔馮
作肅吳大年葉直翁吳仲玉諸先儒切磋友善講道不
倦遡其所從皆朱門嫡傳也又曰吾獨慨閩自龜山道
南後羣英萃興號為鄒魯名邦汀距延咫尺間何從學
者寥寥唯楊先生謁朱子受所傳於前二先生從楊學
紹所聞於後倡明聖道引誘善𩔖汀人始知詩書禮樂
之學是先生徳業未顯於當時教化尚留於後世自是
[027-14b]
士子争自濯磨敦倫紀勵名節稱先則古代有聞人孰
非二先生教澤之所遺耶
  林存齋先生憲卿學派
 黄氏日抄言晦菴先生沒後公亦在髙弟之列勉齋
 祭先生文稱栗山之陽無百室之聚家絃誦而人縫
 掖又皆知義理之訓公之教也又曰吾鄉之士遊晦
 菴之門晚嵗能自守者不過三數人如公之醇厚質
 直樂善不倦則又朋友之所敬愛云
[027-15a]
   林存齋先生憲卿
林憲卿字公度福州懷安人居大山長谷之中與世異
趨不妄交遊慎擇師友醇厚質直樂善不倦從晦菴先
生遊知所自守以忠信見稱於師門以義理化導乎鄉
里年七十猶嗜學不衰學者稱為存齋先生及卒黄勉
齋誌其墓其徒吳宗萬林士蒙皆知名考亭淵源録/閩書
  潘𤓰山先生柄學派
 朱子答謙之書曰所示問目如伊川亦有時教人静
[027-15b]
 坐然孔孟以上却無此説要須從上推尋見得静坐
 與觀理兩不相妨乃為的當耳按謙之在朱門為髙
 弟其所問心性分别與夫静坐及存養數條俱為涵
 養本原切己功夫慈溪黄氏嘗言晦菴沒後閩中門
 人如潘謙之楊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約李公晦
 皆在髙弟之列以此知其選矣又按公之父滋從林
 先生之奇遊聞晦菴講道武夷遂命公兄弟從遊皆
 以弱冠摳衣有道厲志前修蓋貽謀有自來矣
[027-16a]
   潘𤓰山先生柄
潘柄字謙之懷安人父滋林公之奇髙弟也黄勉齋嘗
受業焉兄植字立之工於文不赴塲屋勵志潛修専以
務實為本兄弟承父命俱往事文公於武夷公稱曰立
之有説得到處先生年十六即有志於道文公悉以所
學授之遂取聖賢格言為訓又以吕氏鄉約櫽括繼其
後凡存心養性之道律己治人之功條目具列終身所
行不出於此著易解尚書解學者稱𤓰山先生
[027-16b]
  按朱子語録姓氏潘𤓰山先生録語在淳熙十年/癸夘以後所聞時朱子年已五十四此為中嵗及
  門者閩書南考亭淵/源録 道 源委
   蘇先生國台
蘇國台其先徳化人曽祖欽遷於仙遊父權從祖總龜
皆為名儒國台從𤓰山潘公學
  楊信齋先生復學派
 考公平昔多講貫於制度典章之學文公沒後又從
 勉齋黄氏游稱朱門髙弟西山真氏莅官至閩於三
[027-17a]
 山築尊徳堂以待之是時公年已老所造有更超然
 者矣
   楊信齋先生復
楊復字志仁福州長溪人朱子門人後又受業於黄勉
齋勁特通敏考索最精見者無不嘆取陳師復稱其學
問精深服膺拳拳真西山知福州即郡學創貴徳堂以
處之著祭禮圖十四卷儀禮圖解十七卷又有家禮雜
説附註二卷學者稱信齋先生道南源委/録 閩書 考亭淵源/
[027-17b]
   林先生桂發
林桂發福寧人父艾隠先生志晦菴之學子三宗旦如
坦皆有文名桂發受業晦菴之門人信齋楊公復以繼
先志云東發黄氏震撰公父墓誌略曰寶祐乙夘嵗余
應鄉書聞有髙才卓識持衡風簾間者是為林公桂發
而未果識也余既竊第歸君來從事府幕一見如平生
歡而末由欵誨益也後四三年再會君吳門與語夜參
半君衮衮談古今析義理如傾河漢不可休知其學必
[027-18a]
有自來而未能悉也自是每見閩之士必問君家世皆
言君艾隠先生之子艾隠古學古心超然不與世接君
亦刻厲先志坐是偃蹇於世余於是益敬之後之又十
年余歸自江西君適從事沿海制司之幕秩滿赴班因
得請問艾隠先生詳委君乃愀然言曰宦遊日久先君
墓猶未銘正欲屬之子余謝不能再三明日以其狀來
又辭至再三皆不獲乃敬為敘其事而次之
  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學派
[027-18b]
 文公嘗言公晦資稟自是寡過然開濶中又須縝密
 寛緩中又須謹嚴先生曽與真文忠公為僚於泉山
 文忠公言公晦學邃而氣平本經術明世用事之大
 者余必咨而後行其撰清源文集序言公晦仕泉時
 為郡守程公所囑輯清源文集七百餘篇集成而某
 至又為先生子祝辭贊先生為朱門髙弟觀此知先
 生其有體有用之學者歟又虞邵菴撰雲巖書院記
 其言曰先生祖子孫三世受學朱子之門當是時閩
[027-19a]
 之學者比於鄒魯余得先生所為年譜序知其於朱
 氏之學確守而不變所謂豪分縷析致知力行蓋終
 身焉雲巖即先生講學故處也今録其梗概著於編
   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
李方子字公晦吕之孫少博學能文為人端謹純篤初
見朱子謂曰觀公為人自是寡過但寛大中要規矩和
緩中要果決遂以果名齋長遊太學學官李道傳折官
位輩行具刺就謁嘉定七年登進士廷對第三人調泉
[027-19b]
州觀察推官真西山為守稱其學邃氣平本經術明世
用每有大事必咨決而行暇則辨論經訓至夜分不倦
故事秩滿必先通書廟堂乃除先生曰是求也可乎哉
丞相史彌逺怒之踰年始除國子録将選入官僚不少
貶以希合或告彌逺曰此真徳秀黨也使臺臣劾罷之
既歸從遊者盈門竟日危坐未始傾側對賔客一語不
妄發雖奴𨽻亦不加詬詈然皆嚴憚之其學得諸心傳
親切超詣嘗語人曰吾問學未能周盡幸於大本有見
[027-20a]
此心常覺泰然不為物欲所漬若得真實務學之人發
明綱領斯道庶幾不墜爾起辰州通判尋卒著有朱子
行狀傳道精語等書又有禹貢解朱子嘗稱許之寶慶
二年真公徳秀官樞密與尚書袁甫進於朝特㫖授朝
奉郎致仕與一子恩澤弟文子
  按朱子語録姓氏李公晦先生録語在淳熙十五/年戊申以後所聞時朱子年已五十九此為晚嵗
  及門者閩書名道南/源委 歴代 儒傳
  蔡白石先生學派
[027-20b]
 泉南人文之盛自紫陽文公倡興同安繼以白石蔡
 先生北溪陳先生宗主文公家法而士習翕然嚮風
 由是濂洛闗閩之書家絃戸誦號為紫陽别宗其時
 王梅溪真西山諸賢後先莅官至止主盟斯道人文
 愈著五百年來知朱真諸大儒之澤矣而白石北溪
 輔翼踵起之功未有表章者三山蒋氏閩學源流有
 議公及黄氏巖孫張氏巽郡中宜建以特祠者後之
 君子折衷詳考必有取焉乾隆十三年戊辰七月初
[027-21a]
 六日書
   蔡白石先生和
蔡先生和字廷傑晉江人願從朱文公遊以親老不能
去勉友人陳易往受業數以書從易請質無虚日居白
石村喪祭酌古禮鄉閭化之真西山守郡李果齋以文
公弟子佐幕議創書院於東湖延和為堂長會易鎮不
果同時有北溪陳淳往來道泉學者勉留講授一時如
同邑蘇思恭王次傳王雋黄必昌安溪鄭思忱思永惠
[027-21b]
安江與權永春卓琮黄以翼皆從先生與淳學先是郡
士専經者泥章句業文者競浮華析理者駕𤣥虚自文
公導其源白石北溪濬其流條理明備講論平實由是
闗洛考亭之書家誦人習理學之盛號為紫陽别宗居
白石村學者稱為白石先生著有易説
   監院鄭景千先生思忱
鄭思忱字景千安溪人授尚書於西溪李季辨解析精
詣生徒常百數嘉定三年以詞賦領鄉薦第一中第為
[027-22a]
新興令除遺利錢三百萬再知崇安縣以譖左遷浦城
丞謁真文忠公與語知其賢言於太守得復任知南恩
州歴浙東參議雷變上封事言士溺苞苴習久難化民
坐困且盜宜去貪恤人節用蓄力除監登聞鼓院卒年
七十二公少年豪爽晚而和粹凝然有守君子也著有
詩書釋按先生與景修先生思永皆從蔡公和與陳公
淳學時稱紫陽别宗清溪傳入朱門派繫自二先生始
   鄭景修先生思永
[027-22b]
鄭思永字景修安溪人好學篤行蔡白石愛其樸粹妻
以女從學終身著有易説閩書/
   王嵓父先生次傳
王次傳字嵓父晉江人善講析指授生徒多貴顯再預
薦不第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