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御選明臣奏議 > 御選明臣奏議 卷十一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明臣奏議巻十一
  議行武舉疏𢎞治十七年/    劉大夏
臣惟武舉之設將以攬延英雄廣儲將帥招徕韜晦之
士収拾跅弛之才葢以古今治天下之具惟文武二道
天之生才以供世用惟文武二藝凡國家求相于文求
將于武亦惟文武二科我朝設文舉足以備一代之彞
典而其網羅之周自閥閲以及草澤均得人以備任使
[014-1b]
其用武臣也甄别軍功之大小以為陞擢之階級内㦯
陟督府之崇班外或膺邉方之重寄世享簮纓家足餼
廪奬勵武臣作興士氣意甚善矣但求止于武弁一途
凡授鉞推轂非出于貴寵之子弟即拔自行伍之粗材
近嵗有保舉將材之例又但據其現有官職之人其間
往往徇名而不責實挽強引重者視為勇敢談説縦横
者目為謀略及委以重兵臨以大敵僨事者多而成功
者少葢因求將之意雖勞而選將之路太狭也宋臣范
[014-2a]
仲淹有言議者不知取將之無術但云當今之無將今
日之弊殆亦坐此且天之賦人以才絀于文者或優于
武不以逺而嗇不以賤而限如穰苴生于寒微呉起困
于羇旅樂毅出于疎賤黥布雜于輿臺若當時非有知
識之人為之汲引豈能自致通顯建功于世而垂稱于
後耶夫武以用將為先亦猶文以求相為先孫武曰將
者人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司馬曰將不能設無以
應卒昔唐之求將之為重視進士科而増置武舉遂得
[014-2b]
郭子儀卒成再造之功宋知求將之為重視制科而詳
定武舉卒能科元昊之背叛破智髙之猖獗葢異人傑
士咸奮興以赴功名之㑹此前代故事有足徴也宋臣
蘇洵言于仁宗曰文有制科武有武舉陛下欲得將相
于此乎取之十人之中豈無一二此名儒格言為足徵
也兹者適當武舉再開之時法制未備禮義未隆上未
足以恊旁求之心下不足以副登進之望宋臣富弼請
置武舉嘗曰法度粗率未能致特起之士臣竊與之異
[014-3a]
世而同懷也葢事既當重則品式宜加詳備恩禮宜從
優厚今欲依倣唐宋故事參酌㑹殿二試事例少加損
益每遇文舉鄉試之年亦將武舉豫期行移兩京各省
令其轉行曉諭如有究極韜畧精通武藝者或隠于山
林或育于學校或羈于戎卒或係于士籍許赴所在官
司投報果可取者禮送兵部㑹萃數目請于次年開科
初較騎射二較步射三試䇿論優者列職論官以示崇
異其非全材黜之以俟後舉此制酌定庶法式昭宣足
[014-3b]
以備彛憲禮遇崇重足以激人心凡海内智勇之士莫
不仗劒而起各售其術期以効用于世是驅天下之英
雄而入于吾之彀中陛下合羣策而用之何愾之不可
敵何侮之不可禦伸威萬里將無不如吾意者又何必
思借才于異代也哉 疏入帝從之
  覆金洪陳邊務疏議𢎞治十七年/ 劉大夏
臣等看得陜西巡按金洪所奏後開十事俱係邉方要
務本官親歴其地奉敕閲實聞見必眞擬合逐一對款
[014-4a]
議擬伏乞聖明裁處一嚴燒荒以安邉也查得每年秋
深草水枯乾之時本部請敕各鎮守臣并獨守一方内
外官員先行差人哨無敵情然後行令副參等官各照
地方出境燒荒巳有常行定例但將官實心奉行者少
欲于燒荒畢日重復出境查驗勢恐難行今詳本官所
奏之意則是套内敵情有無可以驗燒荒虚實合無通
行各邊今後每年燒荒官軍回日巡撫務要盤檢有無
牲口帶來日後如有外夷在套或近邉住牧就遣夜不
[014-4b]
收哨探在何地方離邉逺近查與原報燒過里數若干
就將原日領軍出燒荒將官指實參奏拏問之本處查
有入邉失事緣由依擬降謪一修城堡以固邉也查得
近該延綏守臣奏稱本鎮寧夏至定邉營一帶地方衝
要應行修築邉牆等因巳經題行總制衙門公同守臣
勘議具奏外今本官又奏前因大意在于選用巡山官
員修理各該險阻事在彼處難以遥制合無備行總制
秦紘公同二鎮守臣一并查勘備由且奏一揀將才以
[014-5a]
鎮邉也看得本官閲視地方開奏各官賢否應當參酌
所言處置但延寧一帶為事將官近該本部奏稱敵衆
過河要人隄備已經奉有欽依姑令記罪前去領兵隄
備候敵情寧日照舊問結所舉王㦸魏鎮藍海案候聽
用外所具開奏馬隆姜漢亦各稱有將官器度宜當俟
其後效傅釗張翼既稱其怯敵圖利無才貪殘合無行
令總制幷各該巡撫再加詢訪的確候各官問結之日
另行具奏定套一放土軍以信邉也查得先為急募土
[014-5b]
兵以禦敵人事招募過延寧二鎮土軍共二萬一千三
百七十六名編成隊伍闗與軍器各隨衞所營堡食糧
就令原招人員管習武藝情願常操者補作游兵之數
其餘分作兩班每年十月起至開年三月止每班備禦
三箇月該管官員敢有科擾及擅勾非時公私役使者
參奏究治等因題奉聖旨是欽此欽遵通行去後續該
彼處守臣奏稱各軍情願留操及將沿邉増設衞分就
將各軍編發補伍行令勘處間今金洪親歴其地據告
[014-6a]
真情稱比先招募之濫近日拘留之苦供貼之難甚至
願將原賞銀兩送官疎放中間難保其無揑作願留及
科擾役使之弊合無將金洪所言備行總制秦紘候邉
情寧日選委二司能幹著實官員各赴二鎮將原招軍
士逐一清審明白乃查照欽依事理除著實甘心願留
補作游兵其餘俱責令里老及該管人員保領照例冬
春輪班操備夏秋放免歸農遇有重大敵情一靣移行
巡撫巡按㑹同拘集一靣奏聞拘操之日照例支糧中
[014-6b]
間查有死亡相告明白即與開除願補者聽詭名揑報
逃走者就拘原報之人正身及父兄子弟頂當仍將審
過實數并處置過緣由咨部知㑹若查有科擾等弊應
挐問者拏問應參奏者指實參奏一教騎射以禦邉也
看得操練官軍騎射係是將官本等職業今金洪親歴
其地比驗軍士如此不堪該管將官所幹何事巡撫因
何扶同不言况事在人行兵敬中制合無不必本部立
法差官止將金洪所言通行各邉總兵今後務要嚴督
[014-7a]
副參管官用心設法教習騎射巡撫不時比驗將把總
管隊等官量行罰賞若將官果有中間不肯嚴督操練
虚應故事即便俱實奏聞御史按歴去處比驗軍士若
果驗射不熟及詢訪將官止知掊剋私役者指實具奏
本部將巡撫總兵一并參奏取自上裁一節工役以逸
邉也查得先該寧夏守臣各奏稱勘議過本邉原有古
渠三道東渠中渠現通水利可遏敵路惟山邉一渠内
地方似為敵境欲將舊渠挑成河塹以限戎馬多得地
[014-7b]
利以資邉儲本部議得工程浩大難便輕舉仍行各官
㑹同巡按再行計議迄今三年未據奏報今本官奏稱
所開之渠地髙于水不能灌溉山口多石功亦難成並
據寧夏久疲未蘇之人何以堪此合無備行總制秦紘
移文該鎮守臣從長計議如果此渠難以施工徒勞無
益即便停止咨部知㑹一用精鋭以助邉也查得各邉
遇有敵中走回人口審有的確鄉貫者送發寧家完聚
免其雜差係現行事例今本官奏要將前項在敵年久
[014-8a]
走回之人俱令就彼便所收入隊伍槩與糧賞是亦選
用精鋭用防邉鄙之意但此輩被擄日久自意骨枯草
野不復與父母妻子見面幸而脱死生還情難一槩强
留合無行移彼處鎮巡官員今後被擄走回審有鄉貫
之人若果精鋭情願在邉殺敵者量給賞勞與邉軍一
體收伍食糧不願者仍照舊例施行一分地方以理邉
也看得二司官員巡守必須地方便利方可責成今闗
西河西二道既地里逺近懸絶難于遍巡則一方庶務
[014-8b]
何以督理而貪官汚吏安知警懼金洪所奏亦為有見
合無仍行陜西巡撫再行參酌奏内事理如果前項所
定地方均停從宜更改行令二司官遵守施行一慰
死事以勸邉也查得孔壩溝死事官軍近該總制秦紘
具奏本部議擬具題節該奉聖旨是朱鼎妙齡武臣許
慶湯璽各贈官二級仍查他子孫照例襲陞其餘陣亡
官軍便著查明來説定奪欽此欽遵通行去後及又查
得本部題准事例凡夜不收公差人役被敵殺者死賞
[014-9a]
銀五兩擄去者亦賞銀二兩以恤其家今本官又奏前
因緣各查有前項題行事理難再别議合咨都察院轉
行本官將前項奏行陣亡官軍事情作急勘報及今後
有公差夜不收被敵殺擄者照例具奏施行一分賠補
以恤邉也查得官軍騎操馬匹除追敵燒荒等項公差
倒死免追其餘槽下倒死告相明白官軍朋合出銀馬
主出備椿頭官為通融買補此係奏行事例其朋合之
例每年終止令六個月按月每月都指揮出銀一錢千
[014-9b]
百戸鎮撫出銀七分旗軍出銀五分椿頭之例倒死馬
主都指揮出銀三兩指揮出銀二兩五錢走失者鎮撫
出銀二兩旗軍出銀一兩五錢走失者各加銀五錢今
金洪因各邉見騎操馬匹追補不均要得查究倒死縁
由分别免追一節最為有見既查有前例相應通行遵
守合無本部移咨各該巡撫及咨都察院轉行本官各
仰所屬衞所官軍務要各將騎操馬匹用心愛惜餵飬
臕壯以聽調用内有因公追敵等項致死者免其賠補
[014-10a]
官給馬匹醫治不效者即係槽下倒死之數照例追徴
椿頭銀兩貼補朋合銀兩買補其有為因私事走死及
諸般作踐倒死者查勘的實即追好馬一匹還官或追
銀十兩在官買馬各邉一體通行不許偏執致有彼此
不同則馬政不致廢弛矣 議奏得旨准議
  請立記注史官疏𢎞治十七年/  儲 巏
臣伏見陛下即立以來屢垂清問召見大臣至于今歳
舉行尤數或究典禮或詢治道或綜核庶職或制御四
[014-10b]
方邇者又親御午門讞審大獄盛徳偉績垂耀無窮非
臣之愚所能殫述臣聞尭舜之徳文武之政所以布天
下傳後世者賴有典謨方䇿之存使非史官當時紀載
則後代君臣何所誦法故古者設立史官左史記言右
史記動職綦重也臣備員班行每覩陛下宣召羣臣奏
對多係帷幄之語造膝之言近臣不得聽聞史臣何由
紀錄臣竊惜之夫前代史官追述往昔尚且網羅散失
摭拾傳聞以成不刊之典豈及今日宸衷睿想之所形
[014-11a]
聖謨神斷之所著明並日月炳若丹青顯然可書足以
傳信乎且儒學里塾之士門生弟子更相問難猶有實
錄年譜以備遺亡陛下傳精一之學臨埏紘之衆勵精
圖治益大有為自此延訪日廣政事日新葢有不可勝
書者顧乃無所纂記以貽來世非缺典歟失今不圖誠
恐歳月緜逺耆舊彫謝或遺失莫存或傳聞各異事蹟
無以究其始末日月無以攷其先後雖悔之亦無及已
竊攷本朝史職似與前代稍異臣愚欲乞陛下特敕在
[014-11b]
廷臣僚先後曽蒙召問者備錄聖旨奏對之詞具本進
覽宣付史舘如事涉機密不宜宣露者御覽訖仍乞封
識付之謹密之臣藏諸深嚴之地所謂金匱石室者以
俟將來庶聖君言動舉止無所遺羣臣論説亦以附見
洪武年間嘗有起居注陛下儻採臣言而行之遵祖宗
之典貽萬世之謀臣不勝至願 疏入帝從之
  豫處邉儲以備兵餉疏𢎞治十八年/楊一清
臣竊惟圖事于平時者易應變于倉卒者難先年陜西
[014-12a]
因不曽先事儲蓄及至敵人入套動調馬軍奏開課鹽
若干萬引運送官銀若干萬兩舉行納銀冠帶等項事
例敵尋出套師旅既罷倉庫一空徒為乘時射利者之
地而民遭餽運轉輸之苦逮今比屋蕭然生理未復向
使敵人不退兵連禍結内變將作何以為計言之可為
寒心邉報稍息上下相安遂謂無事儲蓄之䇿廢而不
講頃者敵復入套烽火絡繹計所儲在在不足相顧駭
愕仰給朝廷幸而敵人悔禍逺遁設或潛伏河套經年
[014-12b]
不出來秋大舉長驅深入縱然不惜府庫之財以充供
軍之費而地方所出有限倉卒亦難辦給此皆失于先
事儲蓄之過也且如每草一束平時價不過二三分遇
急收買費至七八分一錢而無措每糧一石平價時不
過五六錢遇急轉輸費至二三兩而不足此理甚明人
豈不知其因仍玩愒良亦有故今之士大夫任耳不任
目惡聞人善而樂談人之過失寧倉卒而勞費人無非
議平時招糴増糧増草則羣而譁之以為多事甚則疑
[014-13a]
其因以為利用是凡厥有位卑者茍且自保幸免罪責
尊者因循悠忽坐待陞還有能實心為公家任事者寡
矣臣竊恐議者因見延寧小㨗地方稍靖遂置邉儲于
度外萬一有警又將貽後時之悔深慮郤顧不得不極
言之皇上伏望俯念陜西闗中重地邉儲缺乏太甚所
宜急為豫處乞敕部于陜西闗中兩淮等運司常股存
積等課鹽百餘萬引及今招啇于夏秋收成之後糴買
糧料草束查撥固靖蘭州環慶各該邉堡屯駐軍馬缺
[014-13b]
乏去處上納仍要斟酌敵情緩急如果敵人在套盡收
本色量寛斗頭使人樂趨不許嫌避誤事若非𦂳急敵
情又當酌量年歳豐歉年豐有收則廣為招糴不厭其
多如歳歉收薄則量收一半本色以防目前之急仍存
一半銀兩以為來歳之圖免以不貲之財坐為營利者
所得其他充實邉儲事宜擇其有益地方無損治體者
為之大要使邉倉各有二三年之儲則遇警不致于告
乏布政司常有數十萬兩之積則臨期尚可以有為此
[014-14a]
在巡撫督同布政司官通融處置次第舉行居常勿習
于玩臨事勿傷于急則事集而人不及知不必取旦夕
之盈為張駭之舉重費其力以資勢利此愚臣為兵事
謀為民事謀為治體謀之惓惓也 疏入得旨是著各
官上𦂳趨時整理務要處置停當邉儲充實無致臨期
缺乏
  經要理害邉防疏正徳元年/   楊一清
臣竊見陜西各邉延綏城堡據險寜夏甘肅河南阻隔
[014-14b]
敵人侵犯止在本境為患猶淺惟寧夏花馬池至寧州
一帶地里寛漫城稀堡疎兵力單弱一或失守敵衆拆
牆而入其利害不在寧夏而在腹裏必將犯我環慶侵
我固原深入我平鳯臨鞏等府州縣倘兵連禍結内變
或因之而作根本動摇誠非細故成化初年敵人在套
彼時未有邉牆恣肆出入後因巡撫寜夏都御史徐廷
章等奏修邉牆二百餘里開濬溝塹于延綏又廵撫延
綏都御史余子俊修濬完固敵人知不能犯不復入套
[014-15a]
者二十餘年世平人玩邉備稍疎牆既日薄溝又日淺
𢎞治十四年敵人由花馬池入犯内郡戕敗我士卒魚
肉我生民敵人得志殆蔑我邉牆為不足畏連年擁衆
拆入我軍動輒失利先是寧夏鎮巡等官太監張僴總
兵官郭鍧都御史王珣等節經議奏請將舊邉牆幫築
髙厚邉塹挑濬深濶又該提督軍務都御史史琳等建
言請于花馬池韋州設立營衞摘撥腹裏官軍防守兵
部奏行總制尚書秦紘勘處本官泥于所見止添修四
[014-15b]
五小堡及𢎞治十七十八年冬敵復大舉自花馬池清
水營城堡攻陷花馬池官軍殘害上厪宵旰之憂特命
愚臣整飭經理臣雖闇劣厯官陜西邉事頗常究心但
腹裏頻年旱荒倉廩空虚饋餉不繼敵人動號數萬倐
聚忽散出沒不常未至而廣徴士馬則徒費芻糧既至
而調兵應援則緩不及事緃使大兵既集務速則彼或
不來持久則我師先老恐終無以代其深入之謀阻其
方張之勢臣歴延綏一帶邉牆城堡墩臺逐一閲視及
[014-16a]
將原勘議事情㑹同陜西鎮巡諸臣廣集衆思兼收羣
䇿參酌損益其大要有四修増牆塹以固邉防増設衞
所以壯邉兵經理寧夏以安内附整飭韋州以遏外侵
當務之急莫先于此但修邉一節地方財匱民勞興此
大役必多異議然利害有重輕闗繫有大小土木之害
較之搶殺為小動摇之患比之勞費為大大事可成則
小費不足計逺效可圖則近怨不足恤且今河套即古
朔方地唐張仁愿攝御史大夫代朔方總管築三受降
[014-16b]
城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馬歳減鎮
兵數萬夫古之舉大事者未嘗不一勞而永佚受䧏據
三靣之險當千里之敵國初舍受䧏而衞東勝已失一
靣之險後又撤東勝以就延綏則以一靣之地遮千餘
里之衝遂使河套沃壤棄為敵巢深山大川勢顧在彼
而寧夏外險反在河南此陜西之患所以相尋而莫之
解也兹欲復守東勝因何為固東接大同西接寕夏使
河套方千里之地歸我耕牧開屯田數百萬用省内郡
[014-17a]
轉輸斯為上策及今將延綏寧夏一帶邉防設法整飭
蒐選守軍策勵將士修車馬備器械儲糗糧明斥堠今
冬敵人若復侵犯仰仗神武之威謹當督率諸將㳟行
天罰雪恥除殘臣之志也臣何敢幸一時之安而委患
于他人哉 疏入帝從之
  豫處兵機疏正徳元年/     楊一清
臣愚以為敵人自𢎞治十三年延綏大同官軍失利之
後横行無忌𢎞治十四年深入陜西腹裏殘害生靈動
[014-17b]
以萬計𢎞治十八年宣大遊兵全軍覆沒又河凍之後
連年窺伺陜西既未遭挫必無懲戒今冬踏氷入套之
舉難保必無既入河套必不安静臣方部署將士振揚
威武已將沿邉直抵腹裏分為四路布置主客官軍相
機邀截但兵少敵多未免一以當十出竒制變事不得
已愚臣以今冬深河凍敵果入套宜徴調宣大二鎮遊
竒官兵于延綏中東二路住劄並聽張安節制若止在
套住牧未嘗擁衆内侵則嚴兵自守決不輕敵自起邊
[014-18a]
釁如仍前深入固慶等處搶掠行令延綏鎮巡官選人
分投出境哨探敵營逺近衆少㑹合主客官兵豫先分
布逼近敵營城堡如在一二百里之間有機可乘致原
擬沿邊中路邀截之兵依舊不動以延綏東路參將時
源所領本鎮三路軍馬與臣近日挑選先鋒竒兵官軍
三千名以為馬戰總兵官張安領本鎮選定頭撥等官
軍三千名次之以為中軍大同遊竒兵馬左右二哨及
宣府遊竒兵又次之以為外援太監劉保都御史文貴
[014-18b]
領本鎮兵馬並本隊官軍于牆外二三十里列車為陣
分布得宜晝伏夜行各相去二三十里擇形勢利便之
地為營以待務使聲勢連絡前後相望我兵既近敵壘
奮勇疾進衝其腹心敵既潰亂舎其羸老而戮其壯徤
奪其鎧馬而縱其牛羊大同之兵堅整嚴備不許貪利
輕動前鋒勝負未決恐無聲援必待其既回以為羽翼
布置較之先年出境分布疎逺孤兵無繼訖難成功者
不同敵人千里趨利日久疲弊聞我傾其巢穴必自遁
[014-19a]
歸我腹裏之兵躡之中路之兵劫之沿邊之兵又夾而
邀之敵戀巢之心既勝欲戰之志不堅必然潰敗安邉
制敵之計莫快于此 疏入得旨是閫外之寄卿等所
專出竒制勝事難遥度務要計出萬全以除邉患無致
疎虞
  陳政令十失疏𢎞治元年/    李東陽
臣伏念陛下嗣位之初臣等輔導啓沃多見施行少伸
報稱近數月來往往旨從中出畧不預聞有所擬議率
[014-19b]
多改易詔書不信政令失中姑以其重者言之啇人譚
景清等附託皇親奏討殘鹽既不肯奉詔還官又不肯
領回原價挾制朝廷摇撼官府沮陛下之羙政累母后
之盛徳諭其情罪死有餘辜且皇親之家既以辭退家
人引自此啇人者已不相干而乃曲為庇䕶寜使帑藏
空虚邉餉匱乏而不知顧此政令之失一也大同隨征
所開衝鋒破敵三次當先二項揆之舊制俱不當擢況
紀功官原開按狀不係對陣侍郎等官看得功無顯迹
[014-20a]
又無明證名字不對多寡不一而乃循近年弊政欲遷
數百宂員以官法為人情視爵祿如糞土此政令之失
二也内府宂員奉旨裁節僉書守門及分守守備等官
減革者百無一二而南海子淨身人又選八十餘名非
惟傷財害民抑且敗壞風俗至于蠎龍玉帶濫賞無算
大壊名器尤不可言此政令之失三也御用監書篆缺
人吏部奉旨攷選乃令革退人役通送本監攷校優劣
是不信銓衡之任而信寵倖之臣況該部查出革退之
[014-20b]
人俱係夤緣傳奉詔下裁革者曽不幾時遽開此例則
匠官術士倣傚成風以邪路為當行視詔書為故紙此
政令之失四也他如皇壯田土已令巡撫查數官又復
差官踏勘取者未回差者繼出帶領人役騷擾地方京
畿小民何以堪之此政令之失五也駕帖出外收人累
經各衙門論奏恐生詐偽近因皇親家人奏愬畿民侵
佔田土輒為給帖提解來京鎮撫司訊問情節俱與原
奏不同未免仍解本處官司問理牽連負累冤苦無伸
[014-21a]
此政令之失六也韋興等人蠱惑先朝盜空庫府一則
夤緣分守累効不退一則奏請追究止令取回遷延至
今未能典刑此政令之失七也各營執事官軍及内府
軍匠俱經奏准查付團營及各衙門乞留仍復照舊廢
營伍之藉供私門之用此政令之失八也内承運庫銀
兩支銷累數百萬内府支用不給印票該庫内官日請
查算竟爾不行司鑰庫銅錢該部累奏支用展轉推延
至今未發此政令之失九也饒州瓷器奉詔蠲免二年
[014-21b]
又令起運來用此政令之失十也似此之類未易悉舉
臣等或𫝊聞坐視無可奈何或封還執奏不能終止其
為失職實所難辭退思先帝寄託之言仰念陛下委任
之意若涓埃之力少有所禆犬馬有知猶當報徳豈忍
于主少國疑四方多事之時潔身去位自求便安但忠
不足以格君才不足以濟世向者所陳奉有聖諭云朕
便處治至今未見施行又奉聖諭云待斟酌施行是必
言無可采乃使之照舊輔導亦不過仍前失職而已乞
[014-22a]
特賜罷歸亟選非常之才俾任難為之事庶可以上回
天變下慰人心承先帝付託之隆保祖宗基業之重矣
臣不勝懇廹激切之至 疏入得旨所言事件著各衙
門查奏定奪卿等盡心職務以副倚任該衙門知道
 
 
 
 
[014-22b]
 
 
 
 
 
 
 
御選明臣奏議巻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