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御選明臣奏議 > 御選明臣奏議 卷五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明臣奏議巻五
  乞取囘中官王敬疏成化十八年/ 王 恕
臣始為朝廷軫念淮揚蘇松等處地方饑荒軍民流亡
恐臣等奉命不謹莫能區畫賑貸以致失所特遣近臣
齎内帑錢物遠來救濟既喜且懼者累日已而傳聞太
監帶百十號馬快船隻装載私鹽于江南収買玩好之
物雖未委虚的第今大江南北饑荒殊甚斗米直七八
[008-1b]
十錢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老稚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
四方不可勝數臣奉敕往來提督賑濟近來雖頗安妥
而張口待哺者尚多若王敬此行為賑濟饑荒而來則
太江南北億萬生靈䝉再造之恩陛下盛徳大業可以
比隆二帝三王國祚可以與天地相為悠久矣若為収
買玩好之物而來似此聲勢張皇未免騷擾郡邑驚嚇
吏民臣恐遠近傳聞將謂陛下惟珍竒是好而無憂民
之心致使狂夫得以藉口非社稷之福也臣以為當此
[008-2a]
饑荒之際朝廷正宜裁冗員郤貢獻禁奢侈抑僥倖慎
爵賞重名噐輕徭役惜民力以収天下之心以培億萬
年社稷之基本夫何織造旁午貢獻絡繹奢侈之風競
起僥倖之門大開遂使爵賞宂濫名噐混淆徭役繁興
財力日屈欲斯民之不貧且盜得乎昔唐太宗遣使往
涼州諷李大亮獻名鷹而大亮不可明皇令益州織半
臂褶子琵琶捍撥鏤牙合子等蘇許公不奉詔其事載
諸信史後之讀史者莫不稱太宗明皇之明李大亮蘇
[008-2b]
許公之忠今陞下以上聖之資居至尊之位聰明睿知
本乎天性仁孝誠敬不待勉强可以為堯舜可以邁湯
武尚何太宗明皇之足言哉臣幸際明時備員巡撫偶
有所聞若隐忍不言使陛下不知而天下國家受其弊
豈忠臣乎非惟有愧于臯䕫稷契伊傅周召豈不有愧
于李大亮蘇許公之輩是以臣不避斧鉞為陛下言之
者非為身家計也為社稷計耳惟陛下留神深思社稷
幸甚生民幸甚 疏入帝召敬還
[008-3a]
  陳治安疏成化十九年/     王 恕
臣聞邇者敵人入侵内外戒嚴朝議以各邉軍餉不足
也既遣官以糴買之以京營軍士不足也復遣官以清
查之又以内帑銀物不足也而出征官軍無厚賞方今
天下一家海内一國以言乎餉糧漕運之轉輸陸路之
飛輓非不多也以言乎銀兩鑛場之開辦糧草之折納
非不廣也以言乎軍馬在京有四十餘衞所又有外衞
番上之役到營而操練分將以統領非不衆也夫如是
[008-3b]
宜乎廩有餘粟而不可勝食矣庫有餘財而不可勝用
矣軍士多且精而所向無敵矣奈何一旦有警輒見不
足蓋承平日久安不慮糧費于冗食財費于侈用軍又
疲于差占若王師不早出敵人不早退臣恐不止口外
之被擾邉民之被擄其為患蓋有不可勝言者矣今敵
人遠遁王師凱還此實皇上聖徳格天天道助順將校
用命之所致也然目前似無事矣臣不敢保其必無事
似可安矣臣不敢保其必可安若謂敵人既遁必不來
[008-4a]
也臣不敢保其必不來書曰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
患孫子曰無恃其不來恃我有以待之此臣等居髙位
享厚禄為國股肱者所當致意也伏望陛下當此閒暇
之時敕令諸司明其政刑量減在官冗食之人申嚴冒
報功叙之罰重名噐抑奔競則不加賦而糧自足矣少
作無益之事不貴無用之物慎賜賚節用度則不厚歛
而財自足矣免畚土輦石之差嚴私役買閒之禁時教
閲養鋭氣則不招集而軍自足矣三者既足則元氣自
[008-4b]
壯根本自固邪氣自不能入外侮自不敢入設有邉報
需軍馬即有軍馬需糧草即有糧草需賞賜即有賞賜
剋期而出相機而行以守則固以戰則勝何敵之不可
破而何功之不可成哉茍不撙節愛養于平昔及其事
至而欲取辦于一時臣未見其濟也此國家之大計廟
堂之上必有以處之也若無待于臣言矣今臣言之者
亦區區為國之心也惟聖明恕其狂瞽而裁察之幸甚
 疏入帝從之
[008-5a]
  制治保邦疏成化十九年/
臣聞周官有曰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誠以未亂而
制則治必不至于亂未危而保邦則必不至于危使已
亂而制治雖勞心經營終不能救其亂己危而保邦雖
極力扶持終無以免其危此往古已騐之實事非俗儒
閒談之空言也臣不敢遠舉姑以近事言之宋徽宗初
年天下太平蔡京倡邪説勸上作玉清神霄等宫崇信
道士林靈素以朱勔領花石綱加以梁師成専務應奉
[008-5b]
是以民窮財盡政事不理國勢不競遂致方臘之亂而
成靖康之禍方其初也使納言者之諫罷前項無益之
事專以節用愛人為心使百官和于朝萬物和于野宋
豈有衰乎方今天下太平四方寧謐國勢若金甌之完
全無纎毫之缺損又况皇上聖徳寛仁神武不殺上合
天心下合民心禮樂法度之巍然典章文物之煥乎可
謂治且安矣宜若可無慮矣然古人有言亂不生于亂
而生于治治之極者亂之始此臣之所以為陛下憂也
[008-6a]
陛下雖一精執中無怠無荒第左右之感戴聖恩者思
欲報之而不得其道崇飾非禮取容干進誠恐浸潤日
久嗜慾日滋麋費日多財用日屈民日益窮事日益壞
即不幸有數年之兵數年之荒不知何以為計欲如今
日之安欲無後日之悔恐未能也此臣之所以願陛下
制治于未亂之時保邦于未危之日以隆聖明萬億年
無疆之丕緒也伏望陛下以古為鑑仍敕多官會議制
治保邦之條件採而行之天下幸甚宗社幸甚 疏入
[008-6b]
帝不納
  陳政治終始疏成化二十一年/  彭 韶
臣伏覩詔書凡朝廷政事缺失軍民利病許諸人直言
無隐臣沗備員風憲之官幸遇聖明憂治之日不敢自
諉在外隐忍緘黙以仰負明詔求言之意謹以政治終
始為陛下陳之夫更新曰始成功曰終使政治常新而
不失事功常勤而有成雖堯舜之盛不能外矣伏聞近
者星變既發于嵗暮又形于正旦此天心仁愛之至欲
[008-7a]
陛下善始善終而示于不言之表者也蓋嵗暮者天道
之終正旦者嵗事之始天象兩見于此豈無意哉昔唐
太宗時魏徴獻言有曰陛下志業比貞觀之初漸不克
終者十事太宗嘉納至今稱為盛事臣愚妄謂今日之
治不在他求惟守成化之初足矣兹于嵗首廣開言路
禁止奢侈斥逐異端杜絶傳奉次第施行所謂漸不克
終者非有如唐太宗之多然臣子之處心無異所望于
聖明者不止于前數事也臣伏見陛下至聖至明若俯
[008-7b]
念四海為家之義少納臣子家衆之言以時裁正俾彝
倫攸叙則隂陽不調災害不弭未之有也成化之初内
侍近臣進用稀簡陛下防微之意蓋有在矣至于近年
日有進益聞今大小名數將以萬計求之于古未見其
比利源兵柄多付其手違禁犯科少有加罪所求能得
所請輒從此慮防之意有未終者也夫貴近之臣人所
畏憚久預外事便成重輕臣伏見陛下臨御以來洞察
事機宜及此時斟酌裁省俾内外事務各還職守立為
[008-8a]
定制以𫝊于後實為萬世無疆之休不然異日故事已
定偏重之勢遂成雖欲更張不可得己成化之初陛下
之儉徳已著兹者鎮守内外等官間有進奉仍照天順
三年以前例行竊惟天順年間無事之時今遇災荒乃
警戒之日古人遇有天災必皆減膳撤樂豈宜轉令進
奉此持儉之徳有未終者也前項官員不過剥取軍民
之財以充進奉之名豈有出自己物哉而乃水陸勞擾
人畜疲頓怨歸公家恩被私室誠無益也伏望陛下將
[008-8b]
此項罷免則天下幸甚成化之初陛下用人詳慎至于
近日邉方多事内郡流移而公卿大臣無故而加之保
傅及其致仕恩澤又月與之米嵗給之力無非所以禮
大臣也然以是施于忠賢勞烈使人有所感奮若泛焉
行之則人孰不思阿順從欲以圖日後之恩寵哉此用
人之道有未終者也自古平治天下者責在大臣大臣
自任既輕百司從而觀望後進一律世事將何賴耶伏
望陛下慎重任使必忠賢而後優禮有勞力而後加官
[008-9a]
不惟其官惟其人則羣臣幸甚臣聞因事為功古人所
貴即其已往而慎于方來斯為謹始而勿失則徳澤加
諸當時聲名昭于後世書曰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又曰
徳日新萬邦惟懷此眞陛下大聖人事也臣螻蟻微命
隕越妄言不勝戰懼之至 疏入帝不納
  論山陜救荒疏成化二十二年/  王 恕
臣伏聞近來禮部因陜西山西山東河南北直𨽻災傷
題請查例令僧道闗給度牒就彼納米給賑又聞湖廣
[008-9b]
鎮守太監韋貴奏稱饑民南流日有萬口請通行該巡
撫將新舊流民招撫復業又聞大學士萬安等奏令生
員納米准監民人等納米准授軍職俱赴災處上納給
賑又聞差侍郎耿裕等祭告嶽鎮河海之神臣有以見
皇上畏天憂民救荒恤患之心無所不用其極雖雲漢
之詩所謂旱既太甚散無友紀靡神不舉靡人不周者
何以過之臣惟陜西山西地方連年災傷米價貴甚閭
閻小民貧苦者多殷實者少雖奉上項恩例恐願納者
[008-10a]
寡焉能濟衆臣思流民缺食無計聊生拊循失䇿必為
盗賊勞師動衆所費益多合無將湖廣今年該起運南
京各倉及兑軍秋糧量留一二十萬石運赴荆襄水次
倉賑濟流民又將河南該兑軍秋糧量留一二十萬石
運赴荆襄水次倉賑濟流民又將河南該兑軍秋糧量
留一二十萬石賑濟本處饑民及四方流來之民以消
後患如河南兑軍糧米無徴亦須别作區畫仍敕各處
巡撫巡按提督三司委官如有流民到于該管地方即
[008-10b]
便加意賙恤不許驅逐致令失所且人一日不再食則
饑兩三日不食則病不能起五六日不食則死此救荒
當如拯溺救焚宜急而不宜緩緩則無及矣臣深慮各
項納米急不能得有悮賑貸合無先出内帑銀二三十
萬兩火速發出賑濟仍乞降詔將被災府縣今年税銀
買辦等項盡行蠲免如此庶幾全活生靈潛消後患易
危就安轉禍為福有以見皇上深仁厚徳含生之類益
將感戴于無窮矣 疏入帝從之
[008-11a]
  進大學衍義補奏成化二十三年/ 邱 濬
臣竊見宋儒眞徳秀所撰大學衍義四十三巻于大學
八條目中有格物致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
齊家之要而于治國平天下之要缺焉臣不揆愚陋竊
倣徳秀凡例採輯五經諸史百氏之言補其缺略以為
治國平天下之要立為十二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
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備
規制曰慎刑憲曰嚴武備曰馭夷狄曰成功化又于各
[008-11b]
目之中分為條件凡一百十有九共為書一百六十巻
補前書一巻目録三巻總一百六十四巻名之曰大學
衍義補所以補徳秀前書之缺也前書主于理而不出
乎身家之外故其所衍之義大而簡臣之此書主于事
而有以包乎天地之大故所衍之義細而詳其詳其簡
各惟其宜若合二書言之前書其體此書其用也今已
繕冩完備謹撰表文一通開寫巻首以進伏念臣濬逺
方下士叨冒朝廷厚禄六轉官階以至今官一家温飽
[008-12a]
三十餘年今年近七旬常恐一旦委命九泉有負國恩
無以為報幸天假之以年以衰朽之餘任師儒之職無
政務之擾得以暇日纂成此編第以性質昏庸學識迂
僻加以老耄精力衰憊所見不能無偏所纂不能無誤
然區區一念忠君愛國之誠蓋有出于語言文字之外
者況臣所纂輯者非臣之私意杜譔無一而非古先聖
賢經書史傳之前言往事也參以本朝之制附以一得
之愚雖曰掇拾古人之緒餘亦或有以裨助聖政之萬
[008-12b]
一伏望皇上寛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之
燕時賜省覽遇用人則檢正百官之類遇理財則檢制
國用之類與凡臣庶有所建請朝廷有所區處各隨其
事而檢其本類則一類之中條件之衆必有古人之事
合于今時之宜者矣于是審而擇之酌古凖今因時制
宜以應天下之變以成天下之變而其大要則又在于
審察其幾㣲之先焉易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此
臣妄意著書之本指也臣之精力盡于此書皇上親政
[008-13a]
之始而繕冩通成蓋有天幸然也冒昧進獻不敢自謂
其皆可用儻採于千百之中用其一二見于施行以成
治效使臣平生竭力盡瘁報國之忠得以少效其萬分
之一則臣學為有用而殁為不朽矣臣不勝懇悃願效
之至為此謹具本親齎以所撰大學衍義補書四套計
四十冊隨本上進 疏入帝下内閣議行
  漕運議成化二十三年/     邱 濬
臣按海運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轉東吳稉稻以
[008-13b]
給幽燕原注見唐/杜甫詩然以給邉方之用而己用之以足國
則始于元焉初巴延平宋命張瑄等以宋圖籍自崇明
由海道入京師至至元十九年始建海運之䇿命羅璧
等造平厎海船運糧從海道抵直沽是時猶有中灤之
運不專于海道也原注元初糧道自江入淮由黃河至/封邱縣中灤旱站陸運至濬縣淇門
一百八十/里入御河二十八年立都漕運萬戸府以督嵗運至大
中以江淮江浙賦財毎嵗所辦糧充運自此以至末年
專仰海運之道其初也自平江劉家港原注今在蘇州/府崑山縣太倉
[008-14a]
入海至海門縣界開洋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
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最後千戸殷
明略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
行入黒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
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入風順時有自浙西至京
師不過旬日而已説者謂其雖有風濤漂溺之虞然視
河漕之費所得蓋多故終元之世海運不廢我朝洪武
三十年海運運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餉永樂初海運七
[008-14b]
十萬石至北京三十三年會通河通利始罷海運臣攷
元史食貨志論海運有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
富以為一代良法又云海運視河漕之數所得蓋多作
元史者皆國初史臣其人皆生長勝國之時習見海運
之利所言非無徴者臣則謂自古漕運所從之道有三
曰陸曰海曰河河漕視陸運之費省十三四海運視陸
運之費省什七八蓋河漕雖免陸行而人輓如故海運
雖有漂溺之患而省牽卒之勞較其利害蓋亦相當今
[008-15a]
漕河通利嵗運充積固無資于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恒
于未事之先而為意外之慮寧過慮而不為臨事之悔
今國家都燕蓋極北之地而財賦之入皆自東南而來
會通一河譬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
之禍况自古皆是轉般而以鹽為傭直今則専役軍夫
長運而加以兑支之耗嵗嵗常運儲積之糧雖多而正
戍之卒日少食固足矣如兵之不足何迂儒過為遠慮
請于無事之秋尋元人海運之故道别通海運一路與
[008-15b]
河漕並行江西湖廣江東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西東
瀕海一帶原注浙江布政司及/常州蘇州松江三府由海通運使人習知海
道一旦漕渠少有滯塞此不來而彼來是亦思患豫防
之先計也臣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舟行海洋不畏
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礁故製海舟者必為尖底首尾
必俱置柁猝遇暴風轉㠶為難亟以尾為首縱其所如
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後率以正月以後開船置長
篙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番舶之制夫海運之利
[008-16a]
以其放洋而其險亦以其放洋今欲免放洋之害宜預
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州劉家港訪問傍海居民捕魚
漁戸煎鹽竈丁逐一次第踏視海涯有無行舟潢道泊
舟港汊沙石多寡洲渚遠近親行試騐委曲為之設法
可通則通可塞則塞可囘避則囘避畫圖具本以為傍
海通運之法萬一可行是亦良便若夫占視風候之説
見于沈氏筆談每日五鼓初起視星月明㓗四際至地
皆無雲氣便可行舟至于已時即止則不遇暴風矣中
[008-16b]
道忽見雲起即便易柁囘舟仍泊舊處如此可保萬全
永無沉溺之患萬一臣言可采乞先行下閩廣二藩訪
尋舊時通番舤海之人原注許其自/首免其本罪及行廣東鹽課提
舉司歸徳等場起取慣駕海舟竈丁令有司優給津使
即至訪詢其中知海道曲折者以海道事宜訪以事成
加以官賞俾其監工照依海泊式様造為運舟及一應
合用噐物就行委官督令其人起自蘇州歴揚淮青登
等府直抵直沽濱海去處踏看可行與否先成運舟十
[008-17a]
數艘付與駕使給以月糧俾其沿海按視經行停泊去
處所至以山島港汊為標識詢看是何州縣地方一 一
紀録造成圖冊縱其往來十數次既已通習保其決然
可行無疑然後于崑山太倉起蓋船厰將工部原𣲖船
料差官于此収貯照依現式造為海運尖厎船隻每船
量定軍夫若干裝載若干大抵海舟與河舟不同河舟
畏淺故宜輕海舟畏漂故宜重假使海艘載八百石則
為造一千石舟許其以二百石載私貨三年之後軍夫
[008-17b]
自載者三十税一客商附載者照依税課常例就于直
沽立一宣課司収貯以為嵗造船料之費其糧既從海
運脚費比漕河為省其兑支之加耗宜量為減殺大約
海舟一載千石則可當河舟所載之三河舟用卒十人
海舟加五或倍則漕卒亦比舊省矣此非獨可以足國
用自此京城百貨駢集而公私俱足矣宋朱子文集其
奏劄言廣東海路至浙東為近宜于福建廣東沿海去
處招邀米客元史載順帝末年山東河南之路不通國
[008-18a]
用不繼至正十九年議遣戸部尚書貢師泰往福建以
閩鹽易糧給京師得數十萬石京師賴焉其後陳友定
亦自閩中海運進奉不絶然則此道若通閩廣之綱運
亦可以來不但兩浙也況今京師公私所用多資南方
貨物而貨物之來苦于運河窄淺船艫擠塞脚費倍于
物直貨物所以踴貴而用度為艱此䇿既行則南貨日
集于北空船南囘者必須貨實而北貨亦日流于南矣
今日富國足用之䇿莫大于此説者若謂海運險遠恐
[008-18b]
其損人廢財請以元史質之其海運自至元二十年始
至天歴二年止備載逐年所至之數以見其所説不無
意也臣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失不止此數況海運
無剥淺之費無挨次之守而其支克之加耗每石須有
所減恐亦浮于所失之數矣此䇿既行果利多而害少
又量將江淮荆湖之漕折半入海運除減軍卒以還隊
伍則兵食兩足而國家亦有水戰之備可以制伏朝鮮
安南邉海之夷此誠萬世之利也臣謹議 議奏帝不
[008-19a]

  陳時事疏成化二十三年/    鄒 智
臣惟體乾者人君之職賛化者宰輔之事陛下之于輔
臣有缺必須有事必咨有殊恩異數必加亦云任矣然
或改革一政進退一人處分一軍國重事往往出自内
批其寔一二小人者隂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夫陛下任之而又疑之者豈不欲推誠以待物哉竊意
其進身之初多出于私門有以致陛下之厭薄矣至于
[008-19b]
議事之時又唯唯諾諾若不能然伈伈俔俔若不敢然
甘于模棱恬于伴食此陛下所以既任而疑之也臣竊
以為過矣宋之英主無出仁宗夏竦懷奸挾詐辜負任
使則罷斥之吕夷簡痛改前非力圖後效則包容之杜
衍韓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氣有重望則不次擢之故能
北敵契丹西臣元昊號為太平未聞一任一疑可以成
天下之事也臣願陛下察孰為夏竦則斥之孰為夷簡
則容之孰為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則擢之召至便殿
[008-20a]
給以筆札使條陳治平天下之道不使小人得以參錯
其間則天工于是乎亮矣臣又聞天下之事惟輔臣得
以議之惟諫官得以言之諫官雖卑與輔臣等宋神宗
將定官制謂蒲宗孟曰御史大夫非司馬光不可古人
慎重諫官有如此者今之諫官以軀體魁梧為美以應
對㨗給為賢羣居終日罔思盡職甚則曰吾舌非不能
言吾舌非不欲言吾官非不可言但言出而禍隨之其
誰吾聽耶嗚呼既不進言以稱其職而復引咎以歸于
[008-20b]
君有人心者何忍為此臣願罷斥浮沉之輩廣求風節
之臣使之得展底藴言有可採次第施行則天聽于是
乎開矣臣又聞猛虎在山藜藿不採汲黯在朝淮南寢
謀正人君子之有益于人國也大矣夫以陛下之聰明
豈不知天下之事必得正人君子而後可任哉特以其
所言所行利于公室而不利于私家故小人巧為讒間
以中傷之耳姑以臣所知者言之如兵部尚書王恕元
勲碩徳顧削其爵監察御史强珍忠肝義膽顧禠其權
[008-21a]
他如章懋之亮直林俊之剛方張吉之純雅或斥之或
疎之或竄之使不得一遂此豈上天生賢之意哉臣願
陛下將王恕等分居要地使各盡其平生以圖來效則
天心于是乎協矣臣又聞范祖禹有言國家之敗未有
不由輕變祖宗之舊者我太祖髙皇帝監前古之迹識
禍亂之原故凡寺人之徒惟供掃除之役頃年舊章日
壞邪徑日開人主大權盡出刑餘之手内倚之為相外
倚之為將藩省倚之為鎮撫其他耳目之所不加思慮
[008-21b]
之所不及尤有不可勝言者歐陽修曰宦官之禍甚于
女寵可不念哉可不畏哉臣願陛下以宰相為股肱以
諫官為耳目以正人君子為腹心深思極慮定宗社生
靈長久之計則大綱于是乎正矣然深䆒其本則在陛
下之明理以應事耳臣願陛下思事理之難窮攷之于
經騐之于史會之于心體之于身無一日之不然則所
當為者不得不為所不當為者不得不去矣豈特四事
之舉而己哉 疏入帝不納
[008-22a]
  論濫陞内官奏𢎞治元年/    王 恕
臣伏覩祖訓條章内府各監局等衙門内官俱有定員
各有職掌洪武永樂年間未嘗額外濫設其太監等官
非歴練老成縱有聰明才俊亦不輕授近年以來則不
然矣陛下前將内官論年遞降蓋矯往年濫陞之弊欲
復祖宗之舊制也臣于病中風聞近日又陞一起内官
其數頗多不知是日前遞降者不知另是一起也前既
以為濫而遞降之今何不以為濫而陞之似乎不可陛
[008-22b]
下嗣位之初人心歸向如古之二帝三王本朝太祖太
宗復見于今日莫不稱頌而愛戴之蓋聞陛下在青宫
時存心正大不喜聲色不貴貨利及登寳位治近習蠧
國亂政邪術欺君罔上之罪革罷傳奉冗員追囘濫賞
莊田蟒衣等項裁抑奢侈奔競凡此數事皆壞名噐損
國體傷民財臣民所不欲而不能革非一日矣陛下一
旦而盡革之此天下臣民所以稱頌而愛戴之也夫何
未久而又濫陞内官如此若復濫陞莊田蟒衣將見前
[008-23a]
數事不數年復如舊矣欲天下臣民稱頌而愛戴之如
今日恐不可得此天命去就人心離合之幾也可不慎
哉况今北敵在邉災異迭見此正君臣上下同加修省
之時而國政如此其何以服遠人而弭天變伏望陛下
自今伊始于出入起居之時發號施令之際務守祖宗
之法決不可為巧言所惑蹈襲前事上拂天意下失人
心而為社稷憂臣誠激于中詞不能婉干冒天威無任
戰慄隕越之至 疏入有㫖這起内官隨侍春宫年久
[008-23b]
因遇節日各量陞一級了罷
  請講學聽政疏𢎞治元年/    楊守陳
臣聞孟子曰我非堯舜之道不敢陳于王前故齊人莫
如我敬王也臣于孟子固非其倫然而敬君之誠異世
同心孟子于侯國之君尚陳堯舜之道況逄天王之明
聖者乎夫堯舜之道一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堯舜之得于内者深而為出治之
本者也又曰詢于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逹四聰此堯舜
[008-24a]
之資于外者博而為致治之綱者也本立則末自茂綱
舉則目自張故不勞而庶績熙無為而天下治也陛下
御極以來放遠奸邪登用正人聽納忠諌躬覽題奏勤
政若此可謂堯舜之君故天下翹首以望唐虞之治獨
臣之愚猶有過慮蓋革故而正始猶易持久而保終寔
難臣昔沗侍從伏覩陛下儼然端拱朗誦經書未嘗降
一睿問以究聖賢之奥㫖儒臣肅然進退略陳訓詁未
嘗進一詳説以闡帝王之全道理欲危微之辯何自而
[008-24b]
明知行精一之功何從而盡臣恐陛下之得于内者未
若堯舜之深也今陛下視朝所接見者惟大臣之風儀
而己至于君子小人之情狀小官遠臣之才行何由識
之退朝所閲覽者惟百官之題奏而己至于諸史之條
例羣吏之情弊何由見之宫中所聽信者惟内臣之語
言而已至于千官百職之正論六軍萬姓之煩言何由
聞之賢才不能以自逹聰明時有所偏臣恐陛下之資
藉于外者未若堯舜之博也内得未深外資未博如木
[008-25a]
之方植而易搖如泉之始導而易塞倘或鋭志少懈欲
心漸滋則今日之所放遠者異時將召而親之今日之
所登用者異日將憎而斥之今日之所聽納者異日將
厭而拒之今日之所勤覽者異日將嫌而麾之豈能始
終如一而純乎堯舜之道哉此臣之所以過慮也伏望
陛下遵用祖宗舊制仍開大小經筵以講學常御早午
二朝以聽政其經筵則必擇端介博雅之儒臣侍班進
講陛下聽講之際凡所未明輒賜清問若復有疑更加
[008-25b]
詳詰講官或訥則侍班諸臣佐之覆解詳釋旁引曲喻
必得聖心洞然明悟而後已凡聖賢之㫖帝王之道與
夫理欲危微之所以辯知行精一之所以盡以及人臣
何者為賢何者為否政事何者為得或者為失天下因
何而治亂歴代為何而興亡若此之類皆必講之明而
無疑乃可行之篤而無懈凡經書典訓及歴代諸史百
官題奏皆當聚之文華殿後日輪大臣講官使居前殿
之右廂凡遇題奏或有竒字奥義則録示講官使解或
[008-26a]
召問使對一日之間陛下居外朝之時多處深宫之時
少則欲寡而心清惑少而理明當萬幾閑暇之際湛然
凝思常恐欲心長而理心微邪佞進而忠良退必使心
常得其正事常執其中則陛下之得于内者深而出治
之本立矣至若午朝則御文華門而五府六部都察院
堂上官并六科各輪番列侍其御史郎中等官有事已
具本者皆先用揭帖略節口奏陛下詢其事情條分而
裁决之鎮守撫按及府衞有自任所來見者皆條陳地
[008-26b]
方之事亦畧節口奏陛下令諸司承㫖議行有見辭赴
任者隨其地方職任而諭戒之若有大政則陛下御文
華殿召内閣及府部院寺大臣會議使人各盡其謀而
勿相推避事必求其當而勿至茍且議若未當則許諫
官駁正必得至當之論而審行之其具本進者召内閣
大臣面議可否批答凡大小官員當奏事見辭之際陛
下必俯降顔色或詢時政或詢賢才以及諸司利弊兵
民休戚年嵗豐歉下至五方之風俗四夷之情狀俾各
[008-27a]
從實以對言有忠讜切實之議行之其讒佞諂䛕者斥
逐之愚蠢狂直者容恕之謇訥不能言者令具本奏之
俾賢才常集于目前視聽不偏于左右合天下之耳目
為一已之聰明則陛下之資于外者博而致治之綱舉
矣若謂經書不必與儒臣問答謂政事不必與羣臣面
諭凡百題奏皆付内監諸臣調㫖批答即可以致治則
豈有不立其本而末能茂不舉其綱而目能張者哉
疏入帝從之復午朝召大臣面議政事
[008-27b]
  講明律意疏𢎞治元年/     馬文升
臣謹奏伏覩大明律内一欵凡國家律令參酌事情輕
重定立罪名頒行天下永為遵守百司官吏務要熟讀
講明律意剖决事務每遇年終在内從都察院在外從
巡按御史提刑按察司官按治去處攷校若不能講解
不曉律意者初犯罰俸錢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三犯
于本衙遞降叙用欽此欽遵外臣惟國家大事則莫先
于刑獄刑獄所重莫先于人命蓋以死者不可復生絶
[008-28a]
者不可復續自古帝王莫不慎刑獄而重民命也仰惟
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奄有萬方臨御之初屢詔大
臣更定新律至于五六為之弗倦以求至當復命刑官
重會衆律親御宸翰為之裁定務協厥中而于人命尤
致意焉是以當時司刑官員多所用心而于律意務為
講明鞫讞之際少有失平隂陽以和風雨以時而天下
無寃民矣近年以年兩京法司官員或由進士初除寺
正寺副主事評事或由知州行人就陞員外郎郎中而
[008-28b]
御史亦多知縣所除到任之後未經問刑就便㫁獄公
差所以律條多不熟讀而律意亦未講明所問囚人不
過移情就律將就發落且笞杖徒流縱有所往為害未
大至于人命一有所寃闗繫匪輕且如强盜主重在
造意若窩藏强盜而不曽造意同謀雖分贓亦難問擬
斬罪又如官吏懷挾私讎故勘平人因而致死重在懷
挾私讎若因事到官但有笞罪雖勘至死亦可止問擬
因公毆人至死徒罪又如故殺闘毆殺人若兩人相争
[008-29a]
互相毆打毆死一人則名闘毆殺人一人未曽動手一
人于彼致命去處有意致死則名故殺此等律意人多
忽略有將强盜窩主未曽造意同謀止是分贓及官吏
因公事毆人致死本無私讎故勘情由而俱問擬斬罪
者有本係闘毆而問擬故殺斬罪者有本擬故殺而郤
擬闘毆殺人絞罪者甚至謀殺故殺無屍撿騐而問擬
斬罪輒取情眞罪當奏請處決者或本因與人妻妾通
姦其夫别項身死而問擬本婦因姦同謀殺死親夫凌
[008-29b]
遲處死姦夫斬罪者其他以非為是以重為輕者非一
查得數年之間天下布按二司等衙門呈詳死罪重囚
本院并刑部詳擬明白大理寺復詳合律該科覆奏處
決幸䝉憲宗皇帝慈愛仁厚不忍殺人止令監著恭遇
皇上嗣登寳位重念刑獄屢下明詔强盜無贓仗人命
無屍檢騐者具奏定奪其節年原監該決重囚近日辦
理寛宥者亦多若使當時就令處決則含冤而死者不
知幾人矣其所以傷和召災者果誰之咎哉法司尚然
[008-30a]
則其餘府州縣衞所囚犯枉抑者而死又不知其幾何
矣此皆原問官員律學未講律意未明之故也況府州
縣官員多有不曉刑名不知律意者遇有刑名事務多
有不能剖決問理而惟聽于主文之人蓋由巡按御史
按察司官按治去處不行攷校之故也臣愚乞敕兩京
法司堂上督令所屬官天下都布二司督令折事理問
及浙江等按察司官並各府推官各要將大明律條熟
讀講解深明其意不許似前忽略置而不講其問囚之
[008-30b]
際參錯訊鞫務在得其眞情方其取招議罪之時尤須
原情定擬不許輕易致有寃抑獄成之後難以辯明及
通行天下大小衙門並兩京部屬官吏各置大明律一
本朝夕熟讀用心講解務曉其意仍通行各處巡按御
史按察司分巡官按治去處遵依大明律内事理從公
攷校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依律施行當奏請並
降用者徑自具奏發落仍乞勅吏部行移法司將撥去
辦事進士就令與現任官員一同問刑以後該選之時
[008-31a]
兩京法司有缺先儘各衙門問刑進士除授如果法司
無缺方令除授别部等衙門庶使人精法律而刑鮮濫
施之弊獄無枉抑而世厎刑措之美縁係講明律意以
重人命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㫖 疏入帝不納
  請勤政事疏𢎞治元年/     馬文升
臣謹奏為法乾健以勤聖政事照得近來各處具奏地
震而雲南尤甚近者天象示警彗星偶見此皆上天仁
愛皇上之意也皇上憂勤惕厲減膳撤樂凡有遊燕悉
[008-31b]
為停止此又應天以實而不以虗文也將見彗星漸消
與宋景公一言而熒惑退三舍者無異信乎天人相與
之際甚不偶矣臣惟帝王之徳莫先于勤勤則裁決萬
幾而無少壅滯上天之道惟在于健健則發生萬物而
無或差是則天道聖徳寔相脗合故易曰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臯陶之告禹亦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
萬幾史書美大禹曰克勤克儉是皆以勤而成聖徳所
以載之經史而垂光萬世也洪惟我太祖高皇帝以至
[008-32a]
憲宗純皇帝俱昧爽視朝早朝後日毎二次裁决在京
各衙門並天下一應章奏或有大政事復召大臣面議
而行此我朝列聖之定規也恭惟皇上膺上天之眷命
紹祖宗之鴻圖即位之初宵衣旰食勵精圖治視朝決
事悉遵祖宗舊規日長時月每日又有午朝之舉誠足
以㜶美古帝王而克紹祖宗也近年以來視朝稍晏間
或早而復晏日止裁決章奏一次此固皇上頤養天和
保固皇躬雖得君逸臣勞之道但所其無逸帝王所重
[008-32b]
仰惟皇上清心講學節膳寡慾聲色不邇貨利不殖篤
志以求道游藝以養心雖古帝王祈天永命之道亦不
過此又豈待于他有所求哉今視朝固亦早矣但日止
裁決庶事一次非所以率由舊章而垂法後昆也甚有
以掩皇上勤政之心其于聖徳所闗甚大臣則惜焉伏
望皇上自今法天道之健遵祖宗之訓每日二次裁决
庶務而視朝常常如此則聖心之政不異于初政祖宗
之規不改于今日其于聖徳寔非小補而厎堯舜之治
[008-33a]
亦不難矣伏乞聖明留意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疏入
帝不納
 
 
 
 
 
 
[008-33b]
 
 
 
 
 
 
 
御選明臣奏議巻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