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歷代名臣奏議 >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百十八
[118-1a]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八
           明 楊士竒等 撰
  禮樂統言禮樂/及統言禮
魯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將萬焉萬舞/也公問羽數
於衆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
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於是初獻六
羽始用六佾也
[118-1b]
漢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為善
祥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興禮樂隆雅頌之
聲盛揖攘之容攘古/讓字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
有也或曰不能具禮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
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臯陶之法也而
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削者謂有所刪去以刀削/簡牘也筆者謂有所增益
以筆就/而書也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
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筦絃之間小不備因是絶而不
[118-2a]
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大不備或莫甚焉夫教化
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舎所重而急所輕也且教化所
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
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師有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
䧟大辟受刑戮者不絶繇不習五常之道也夫承千歲
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閑義
理不示以大化而獨敺以刑罰終已不改故曰導之以
禮樂而民和睦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
[118-2b]
士然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
公卿議
東漢明帝即位博士曹充上言曰漢再受命仍有封禪
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後嗣法五帝不相沿樂三王
不相襲禮大漢自制禮以示百世帝問制禮樂云何充
對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文雅出尚書琁璣鈐
曰有帝漢出徳洽作樂名予帝善之詔曰今且改太樂
官曰太予樂詩曲操以俟君子拜充侍中
[118-3a]
章帝時曹褒徴拜博士會帝欲制定禮樂褒上疏曰昔
者聖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禮作樂以著功徳功成作樂
化定制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天者
也今皇天降祉嘉瑞並臻制作之符甚於言語宜定文
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盛徳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
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羣僚拘攣難與
圖始朝廷禮憲宜時刋立明年復下詔其畧曰漢遭秦
餘禮壊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
[118-3b]
所能褒省詔遂復上疏具陳禮樂之本制改之意拜褒
侍中
和帝永元九年司空張奮上疏曰聖人所美政道至要
本在禮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
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曰揖讓而化天下
者禮樂之謂也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孔子謂子夏
曰禮以修外樂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禮樂不興則刑
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厝其手足臣以為漢當制
[118-4a]
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徳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衆儒不
逹議多駮異臣累世台輔而大典未定私竊為憂不忘
寢食臣犬馬齒盡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十三年更召
拜太常復上疏曰漢當改作禮樂圖書著明王者化定
制禮功成作樂謹條禮樂異議三事願下有司以時考
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禪告成而禮樂不定事
不相副先帝詔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承之猶周公斟酌
文武之道非自為制誠無所疑久執謙謙令大漢之業
[118-4b]
不以時成非所以章顯祖宗功徳建太平之基為後世

晉愍帝建興初正旦作樂熊逺諫曰謹按尚書堯崩四
海遏宻八音禮云凶年天子徹樂减膳孝懐皇帝梓宫
未反豺狼當塗人神同忿公明徳茂親社稷是賴今杜
弢蟻聚湘川比歲征行百姓疲弊故使義衆奉迎未舉
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貢士鱗萃南北雲集有識之士於
是觀禮公與國同體憂容未歇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
[118-5a]
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國人
心所歸惟道與義將紹皇綱於既徃恢霸業於來今表
道徳之軌闡忠孝之儀明仁義之統𢎞禮樂之本使四
方之士退懐嘉則今榮耳目之觀崇戲弄之好懼違雲
韶雅頌之美非納軌物有塵大教謂宜設饌以賜羣下
而已
成帝咸康七年尚書蔡謨奏八年正會儀注唯作鼓吹
鐘鼓其餘伎樂盡不作侍中張澄給事黄門侍郎陳逵
[118-5b]
駮以為王者觀時設教至於吉凶殊斷不易之道也今
四方觀禮陵有儐弔之位庭奏宫懸之樂二禮兼用哀
樂不分體國經制莫大於此詔曰今既以天下體大禮
從權宜三正之享宜盡用吉禮也至娛耳目之樂所不
忍聞故闕之耳事之大者不過上夀酒稱萬歲已許其
大不足復闕鐘鼓鼓吹也澄逵又啓今大禮雖降事吉
於朝然儐弔顯於園陵則未滅有哀禮服定於典文義
無盡吉是以咸寧之會有徹樂之典實先朝稽古憲章
[118-6a]
垂式萬世者也詔曰若元日大享萬國朝宗庭廢鐘鼓
之奏遂闕起居之節朝無磬制之音賓無蹈履之度其
於事義不亦闕乎惟可量輕重以制事中散騎侍郎顧
臻表曰臣聞聖王制樂讚揚政道養以仁義防其淫佚
上享宗廟下訓黎元體五行之正音協八風以陶物宫
聲正方而好義角聲堅齊而率禮弦歌鐘鼓金石之作
備矣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風易俗致和樂之極
末世之伎設禮外之觀逆行連倒頭足入笞之屬皮膚
[118-6b]
外剝肝心内摧敦彼行葦猶謂勿踐矧伊生靈而不惻
愴加四海朝覲言觀帝庭耳聆雅頌之聲目覩威儀之
序足以蹋天頭以履地反天地之至順傷彜倫之大方
今夷狄對岸外禦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難過秦之戲
日廩五斗方掃神州經畧中甸若此之事不可示逺宜
下太常纂備雅樂簫韶九成惟新於盛運功徳頌聲永
著于來葉此乃所以燕及皇天克昌厥後者也諸伎而
傷人者皆宜除之流簡儉之徳邁康哉之詠清風既行
[118-7a]
下應如草此之謂也愚管之誠惟垂採察
後魏文成帝和平六年特進征南將軍刁雍上表曰臣
聞有國有家者莫不以禮樂為先故樂記云禮所以制
外樂所以修内和氣中釋恭敬溫文是以安上治民莫
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且於一民一俗尚須崇而
用之况統御八方陶鈞六合者哉故帝堯修五禮以明
典章作咸池以諧萬𩔖顯皇軌於云岱揚鴻化於介丘
令木石革心鳥獸率舞包天地之情逹神明之徳夫感
[118-7b]
天動神莫近於禮樂故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
同節和故百物阜生節故報天祭地禮行於郊則上下
和肅肅者禮之情和者樂之致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
違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歟惟聖人知禮樂之不
可以已故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所以承天之道治
人之情故王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虞夏殷周易代而
起及周之末王政陵遲仲尼傷禮樂之崩亡痛文武之
將墜自衛返魯各得其中逮乎秦皇翦棄道術灰滅典
[118-8a]
籍坑燼儒士盲天下之目絶象魏之章簫韶來儀不可
復矣賴大漢之興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制禮儀正聲
古禮粗欲周備至於孝章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軌歎
其薄徳無以易民視聽博士曹褒覩斯詔也知上有制
作之意乃上疏求定諸儀以為漢禮終於休廢寢而不
行及魏晉之日修而不備伏惟陛下無為以恭已使賢
以御世方鳴和鸞以陟岱宗陪羣后以昇中岳而三禮
闕於唐辰象舞替於周日夫君舉必書古之典也柴望
[118-8b]
之禮帝王盛事臣今以為有其時而無其禮有其徳而
無其樂史闕封石之文工絶清頌之享良由禮樂不興
王政有缺致也臣聞樂由禮所以象徳禮由樂所以防
淫五帝殊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事與時並名與
功偕故也臣識昧儒先管窺不逺謂宜修禮正樂以光
大聖之治詔令公卿集議
唐太宗時以慶善樂為文舞破陣樂為武舞詔魏徵及
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為之詞太宗謂侍臣曰昔周公
[118-9a]
相成王製禮作樂久之乃成逮朕即位數年之間成此
二樂五禮又復刋定未知堪為後代法否朕觀前王有
功於人者作事施令有即為法所貴不忘其徳者也朕
既平定天下安堵海内若徳惠不倦有始善終自我作
古何慮不法若遂無徳於物後代何所遵承以此而言
後法不法猶在朕耳徵對曰陛下撥亂反正功髙百王
自開闢已來未有如陛下者也更創新樂兼修大禮自
我作古萬代取法豈止子孫而已
[118-9b]
髙宗上元元年大酺上御翔鸞閣觀之分音樂為東西
朋使雍王賢主東朋周王顯主西朋角勝為樂郝處俊
諫曰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栗相親如一
今分二朋逓相誇競非所以崇禮義勸敦睦也上瞿然
曰卿逺識非衆人所及也遽止之
開耀元年以立太子宴百官及命婦於宣政殿引九部
伎及散樂自宣政門入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曰正寢
非命婦宴會之地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請命婦會於
[118-10a]
别殿九部伎自東西門入而停散樂上乃更命置宴於
麟徳殿賜利貞帛百匹
𤣥宗開元中裴耀卿請行禮樂化導三事表曰三者禮
樂化導也州牧縣宰所守者宜揚禮樂典書經籍所教
者返古還朴上奉君親下安鄉族若皆和氣浹洽自然
化理清平由此言之不在刑法聖朝制禮作樂雖行之
自久而外州逺郡俗習未知徒聞禮樂之名不知禮樂
之實竊見鄉飲酒禮頒於天下比來惟有貢舉之日畧
[118-10b]
用其儀閭里之間未通其事臣在州日率當州所管縣
二與百姓勸導行禮奏樂歌至白華華黍由庚等章言
孝子養親及羣物遂性之義或有泣者則知人心有感
不可盡誣但臣州久絶雅聲不識古樂伏計太常具有
樂器大樂久備和聲伏望令天下三五十大州簡有性
識於太常調習雅聲仍請笙竽琴瑟之𩔖各三兩事令
比州轉次造習每年各備禮儀准令式行禮稍加勸奬
以示風俗又以州縣之學本以勸人祿在其中聞於學
[118-11a]
也今計天下州縣所置學生不減五六萬人及諸色并
國子每年薦舉擢第過百人已上雖有司明試務在擇
才而學校衰微居然可驗州縣補學生之日皆不願為
逺郡送鄉貢之時多有不願來集恐成頽弊不可因循
伏望詳擇其宜微加勸革
徳宗時杜佑上三朝行禮樂制議曰晉司律中郎将陳
頎云昔杜䕫𫝊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
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太和中左延年改䕫騶虞伐
[118-11b]
檀文王三曲更作聲節其名雖存而聲實異惟䕫鹿鳴
今不改易也魏代正朝大會太尉奉羣后行禮東廂雅
常作者也後有三篇第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律與古
鹿鳴同第二曰魏魏篇詠文帝用左延年所改騶虞聲
第三曰洋洋篇詠明帝亦用左延年所改文王聲第四
復用鹿鳴之聲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晉初食舉亦用鹿
鳴按左𫝊穆叔如晉晉侯享之工歌鹿鳴之三三拜鹿
鳴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毛詩云鹿鳴燕羣臣嘉賓
[118-12a]
也既飲食之又實其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
嘉賓得盡其心也詩𫝊並無行禮及叔孫通所制漢儀
復無别行禮事荀氏云魏氏行禮食舉再取周詩鹿鳴
又以宴嘉賓無取於朝考之舊聞未知所應荀朂乃除
鹿鳴舊歌更作行禮詩四篇先陳三朝朝祭之義食舉
歌詩十二篇化肇羣后奉璧趨步拜起莫非行禮豈容
别設一樂謂之行禮耶荀譏鹿鳴之失似悟昔謬還制
四篇復襲前軌
[118-12b]
宋太宗時鄉貢進士田錫請復鄉飲禮書曰臣聞聖人
建大業得大位制禮以經邦國作樂以和神人五禮行
於朝廷逺方之民有終身不得觀之者六樂奏於宗廟
逺方之俗有終身不得聞之者於是制鄉飲之禮行鄉
校之間俾人徧知冀人易識蓋其禮甚辨其儀甚詳有
獻祭之儀有俎豆之數命鄉人之賢者為主延鄉人之
老者為賓揖讓拜起皆有儀升降進退必有位以金石
之樂和其節以雅頌之詩導其情自秦承周衰漢邇秦
[118-13a]
亂不能行之至後漢世祖行之世祖之後復廢至西晉
復之西晉之後又廢至皇唐用之明著禮文散頒郡國
咸俾長吏以化黎元至開元中宣州刺史裴耀卿以為
鄉飲之儀惟於貢士之日畧得舉用其餘寢停豈聖王
化俗之心豈良吏知禮之大於是拜章奏以上言自恭
儉而行禮月而習之歲而行之于是宣州耆老宣庭僚
吏每聞歌白華之什華黍之詩南陔之篇由庚之頌言
孝子養親之道述萬物遂性之旨觀者皆踴躍聽者有
[118-13b]
感泣蓋禮樂之感於外而精神之發於中也在唐之世
為唐之牧守唐之世祚垂三百載唐之牧守凡㡬千人
唯耀卿能於一郡之間獨奉先王之禮樂猶化其俗尚
移其風以是知先王之禮不徒行先王之樂不徒用但
後人行之不得其道用之不知其微國家大禮與天地
同節大樂與天地同和禋天地祭宗廟祠山川正齒胄
迨封册冠昏之禮軍旅賓客之容陛下皆舉百王之禮
而行之以六代之樂而明之所謂禮樂刑伐自天子出
[118-14a]
矧國家括地三百州拓土一萬里年榖屢豐民氣太和
朝廷之禮既崇而逺方之民有未親見之者朝廷之樂
既備而逺方之俗有未親聞之者願陛下申明舊典舉
行新政頒鄉飲之禮修鄉飲之儀使其觀祭獻之嚴則
知不忘報本矣覩蘋藻之祀則知所貴者誠矣見賢者
為主則知懋徳者可尊矣視老者為賓則知髙年者可
恭矣閱揖讓拜起之式則知謙恭撙節之可學矣見升
降進退之容則知折旋俯仰之可習矣聞白華南陔之
[118-14b]
詩則知孝於父母矣聽雅音正聲之奏則恱於和樂矣
月而習之歲而行之稔於禮而自熟漬於道而彌深訐
愎化為柔和很戾遷為貞順革惡歸善流邪復正其何
然哉蓋性相近也習相逺也不覺自生於知恥之性既
無過又知恥國家雖設刑而無淫慝可刑矣朝廷雖設
禁而無過差可禁矣若是則為父者以慈而為教也為
子者以孝而自守也為兄者以友愛而自得也為弟者
以恭謹而自恱也為夫者以和而有其室家也為婦者
[118-15a]
以柔而事於舅姑也一家率之一鄉慕之一邑化之一
郡榮之一國興之天下同之得非王者厲精於禮樂而
致之諸侯折節於禮樂而奉之若以為古之禮也不可
復行則世祖承盗莽之後而能行之晉氏承元魏之亂
而能復之太宗革隋季之淫而能用之若以為俗之薄
也難驟化之則裴耀卿何以化之宣州之民何以順之
是知三代絶迹千古曠禮猶可繕完補葺損益裁酌沿
其俗適其時而明之况貞觀之風開元之化左顧不逺
[118-15b]
右盻可及彜章不泯令式斯在昔舜庭奏樂而鳥獸率
舞燕谷吹律而草木遂萌文王行禮而虞芮懐慙范宣
護功而欒黶知變夫金石至和非有樂於鳥獸而鳥獸
自舞草木無情非必應於律吕而律吕能通西伯之仁
不以化虞芮而爭訟自息晉卿之讓不以矯欒黶而汰
虐自亡蓋禮樂之進物也速而謙讓之服人也深况欲
以賓主之禮以明之以獻祭之儀而示之以金石之樂
以和之以升降之度而化之以揖讓之容以導之以尊
[118-16a]
賢之序以命之以養老之道以喻之人之心物之性得
不優而柔之而自趨之感而慕之而自化之鄉飲之禮
化民導俗夫如是之速也願陛下詢公卿而復之望陛
下勅牧守而行之行之朞年則民知恥行之再歲則民
知教行之三載則民知禮行之而不輟用之而能久則
比屋可封之俗不獨堯帝之時也聖代當復見矣聞樂
而感之者不獨宣州有之也天下當盡然也天下幸甚
海内幸甚惟陛下裁之臣不勝慺慺思理之誠謹昧死
[118-16b]
奉書以聞
真宗景徳元年北征凱旋京師是日以懿徳皇后忌詔
徹鹵簿鼓吹禮官議曰班師振旅國之大事后之忌日
家之私事今大駕凱旋軍容宜肅昔武王伐紂在諒闇
中猶前歌後舞夫諒闇是重逺忌是輕以此而論舉樂
無爽况春秋之義不以家事辭王事其還京日法駕鼓
吹音樂並請振作
寧宗時朱熹乞修三禮劄子曰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
[118-17a]
而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壊漢晉以來諸儒
補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
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
牲冠義等篇乃其義說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究諸
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以來王
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
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誦其虚文以
供應舉至於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實而立文者則
[118-17b]
咸幽㝠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臆斷而已若
乃樂之為教則又絶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士
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為闕也故臣頃在山林
嘗與一二學者考訂其說欲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
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於本經之下具
列注疏諸儒之說畧有端緒而私家無書檢閱無人抄
寫乆之未成會蒙除用學徒分散遂不能就而鍾律之
制則士友間亦有得其遺意者竊欲更加參考别為一
[118-18a]
書以補六藝之闕而亦未能具也欲望聖明特詔有司
許臣就袐書省太常寺闗借禮樂諸書自行招致舊日
學徒十餘人踏逐空閒官屋數間與之居處令其編𩔖
雖有官人亦不繫銜請俸但乞逐月量支錢米以給飲
食紙札油燭之費其抄寫人即乞下臨安府差撥貼司
二十餘名候結局日量支犒賞别無推恩則於公家無
甚費用而可以興起廢墜垂之永乆使士知實學異時
可為聖朝制作之助則斯文幸甚天下幸甚
[118-18b]
 右綂言禮樂
魯桓公二年夏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太廟非禮也臧哀
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徳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
故昭令徳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太羮不
致粢盛不鑿昭其儉也衮冕黻珽帯裳幅舄衡紞紘綖
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
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
旂旗昭其明也夫徳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
[118-19a]
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
紀律今滅徳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太廟以明示百官百
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徳寵
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
義士猶或非之而况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
何公不聽周内史聞之曰臧孫逹其有後於魯乎君違
不忘諫之以徳
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御
[118-19b]
孫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
栗棗脩以告䖍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别也男女之别國
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
齊景公與晏子坐于路寢公歎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
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徳對曰如君之言
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徳而有施於民豆區釜鍾之數
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
民歸之矣詩曰雖無徳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
[118-20a]
舞之矣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公曰
善哉是可若何對曰惟禮可以己之在禮家施不及國
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
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
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乆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
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
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
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118-20b]
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禀
於天地以其為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楚靈王合諸侯于申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
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
也夏啓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
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塗山之㑹齊桓
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戍鄭公
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宋太子
[118-21a]
佐後至椒舉請辭焉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敢謝後
見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楚子示諸侯侈椒
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
用命也夏桀為仍之㑹有緡叛之商紂為黎之蒐東夷
叛之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汰也
諸侯所由棄命也今君以汰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趙武靈王平晝閒居肥義侍坐曰王慮世事之變權甲
兵之用念簡襄之迹計胡狄之利王曰嗣立不忘先徳
[118-21b]
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是以賢君靜而
有道民便事之教動有明古先世之功為人臣者窮有
弟長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君臣之分
也今吾欲繼襄王之業啓胡狄之鄉而卒世不見也敵
弱者用力小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徃古之
勲夫有髙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必
被庶人之恐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
人矣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事無名今王即定負
[118-22a]
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徳者不和於俗
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非以
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徳而要功也愚者暗於成事智
者見於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
天下笑之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
有順我者則胡服之攻未可知也雖敺世以笑我胡地
中山我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寡人
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也家聽於親國聽於君古
[118-22b]
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
人作教胡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夫制國有常
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故明徳在於論賤
行政在於信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
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徳可見也今寡人恐叔
逆従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
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
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聞王
[118-23a]
之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
臣固敢竭其愚忠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
萬物貨財之所聚也聖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
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逺方之所觀赴
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逺方之服變古之
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願大王圖之
使者報王王曰吾故聞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
之曰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觀
[118-23b]
其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被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鯷冠秫縫
大吳之國也禮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鄉異而用變事
異而禮易是故聖人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
便其事不同其禮儒者一師而禮異中國同俗而教離
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逺近之服
聖賢不能同窮鄉多異曲學多辨不知而不疑異於已
而不非者公於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
[118-24a]
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
之而無舟檝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
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邉而無騎射之備故寡人且聚舟
檝之固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
燕其叅胡樓煩秦韓之邉且昔者簡子不塞晉陽以及
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之所先時中
山負齊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非社稷
之神靈即鄗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
[118-24b]
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逺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
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
恥非寡人所望於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逹於
王之議敢道世俗之聞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
志臣敢不聽令再拜乃賜胡服趙文進諫曰農夫勞而
君子養焉政之經也愚者陳意而智者論焉教之道也
臣無隱忠君無敝言國之祿也臣雖愚願竭其忠王曰
慮無變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趙文曰當世輔俗古之
[118-25a]
道也衣服有裳禮之制也循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
聖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逺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
之道故臣願王之圖之王曰卿言世俗之間常民溺於
習俗學者沈於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
以觀逺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霸不同教
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
制於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於俗之衆不足與致意故
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
[118-25b]
私民之職也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逹於禮之變能與時
化故為已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趙适諫
曰隱忠不竭姦之屬也以私誣國賤之𩔖也犯姦者身
死賤國者族宗此兩者先王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
雖愚願盡其忠無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讓忠也上無蔽
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趙适曰臣聞之
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
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經而易見也今王易禮不循俗
[118-26a]
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竒者志淫俗
僻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竒僻之服中國不近蠻夷
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
臣願王之圖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
襲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黄帝堯舜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
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世不一其道便國不必法
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118-26b]
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竒而志淫是
鄒魯無竒行也俗僻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聖
人利身之為服便事之為教進退之為節衣服之為制
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聖與俗流賢與變俱
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逹事之
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髙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
其勿反也
漢髙祖并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定陶博士叔孫通
[118-27a]
就其儀號就成/也髙帝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羣臣飲爭功
醉或妄呼拔劒擊柱上患之通知上悉饜之說上曰夫
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
起朝儀髙帝曰得無難乎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
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禮所因損
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復重也/因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
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於是
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
[118-27b]
者且十主皆面䛕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
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後可興也吾
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徃矣毋汙我
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
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謂以茅剪/樹地為纂
位尊卑之次也蕞與/蕝同並音子恱反習之月餘通曰上可試觀上使行
禮曰吾能為此廼令羣臣習肄
武帝元封七年司馬遷等議改正朔時御史大夫兒寛
[118-28a]
明經術上廼詔寛曰與博士共議今宜何以為正朔服
色何上寛與博士賜等議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
所以明受命於天也創業變改制不相復推𫝊序文則
今夏時也臣等聞學褊陋不能明陛下躬聖發憤昭配
天地臣愚以為三統之制後聖復前聖者二代在前也
今二代之統絶而不序矣唯陛下發聖徳宣考天地四
時之極則順隂陽以定大明之制為萬世則
宣帝時琅琊王吉為諫大夫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
[118-28b]
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
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
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世世通行
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茍順一時非正道是以詐偽
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
制驅一世之民躋之仁夀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夀
何以不若髙宗
[118-29a]
東漢章帝元和三年博士曹褒請著漢禮班固以為宜
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舎道邉三年不成會
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
䕫足矣乃拜褒侍中
桓帝延熹九年郎中荀爽對策陳便宜曰臣聞之於師
曰漢為火徳火生於木木盛於火故其徳為孝其象在
周易之離夫在地為火在天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
者用其形夏則火王其精在天温煖之氣養生百木是
[118-29b]
其孝也冬時則廢其形在地酷烈之氣焚燒山林是其
不孝也故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㢘夫喪親自
盡孝之終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
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克稱火徳者也徃者孝文勞謙
行過乎儉故有遺詔以日易月此通時之宜不可貫之
萬世古今之制雖有損益而諒闇之禮未嘗改移以示
天下莫遺其親今公卿羣僚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
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
[118-30a]
傳曰喪祭之禮闕則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衆矣曾
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親喪乎春秋𫝊曰上之所為
民之歸也夫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故加刑罰若上之
所為民亦為之又何誅焉昔翟方進以自備宰相而不
敢踰制至遭母憂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禮之源自上而
始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所以崇國厚俗篤化之道
也事失宜正過勿憚改天下通喪可如舊禮臣聞有夫
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
[118-30b]
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夫婦人
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
恒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婦之道所謂順也堯
典曰釐降二女於媯汭嬪于虞降者下也嬪者婦也言
雖帝堯之女下嫁於虞猶屈體降下勤修婦道易曰帝
乙歸妹以祉元吉婦人謂嫁曰歸言湯以娶禮歸其妹
於諸侯也春秋之義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以天子之
尊加於諸侯也今漢承秦設尚主之儀以妻制夫以卑
[118-31a]
臨尊違乾坤之道失陽唱之義孔子曰昔聖人之作易
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覩鳥獸之文與地之
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徳以𩔖萬物之情
今觀法於天則北極至尊四星妃后察法於地則崐山
象夫卑澤象妻覩鳥獸之文鳥則雄者鳴鴝雌能順服
獸則牡為唱導牝乃相従近取諸身則乾為人首坤為
人腹逺取諸物則木實屬天根荄屬地陽尊隂卑蓋乃
天性且詩初篇實首闗雎禮始冠婚先正夫婦天地六
[118-31b]
經其㫖一揆宜改尚主之制以稱乾坤之性遵法堯湯
式是周孔合之天地而不謬質之鬼神而不疑人事如
此則嘉瑞降天吉符出地五韙咸備各以其序矣昔者
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
止祻亂之源也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
者則祻歸之推祻福之所應知廢興之所由來也衆禮
之中婚禮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
有等差事之降也陽性純而能施隂體順而能化以禮
[118-32a]
濟樂節宣其氣故能豐子孫之祥致老夀之福及三代
之季淫而無節瑶臺傾宫陳妾數百陽竭於上隂隔於
下故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穡之艱難不知小人之勞惟
躭樂之従時亦罔或克夀是其明戒後世之人好福不
務其本惡祻不易其軌截趾適屨孰云其愚何與斯人
追欲喪軀誠可痛也臣竊聞後宫采女五六千人従官
侍史復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
藏徵調增倍十而稅一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
[118-32b]
百姓窮困於外隂陽隔塞于内故感動和氣災異屢臻
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匹
一曰通怨曠和隂陽二曰省財用實府藏三曰修禮制
綏眉夀四曰配陽施祈螽斯五曰寛賦役安黎民此誠
國家之𢎞利天人之大福也夫寒熱晦明所以為歲尊
卑奢儉所以為禮故以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
為其節也易曰天地節而四時成春秋𫝊曰唯器與名
不可以假人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尊卑之
[118-33a]
差上下之制也昔季氏八佾舞於庭非有傷害困於人
物而孔子猶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洪範曰惟辟作威
惟辟作福惟辟玉食凡此三者君所獨行而臣不得同
也今臣僭君服下食上珍所謂害于而家凶于而國者
也宜畧依古禮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嚴督有
司必行其命此則禁亂善俗足用之要
宋文帝元嘉六年駙馬都尉奉朝請徐道娛上表曰謹
按晉博士曹𢎞之議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遂改用
[118-33b]
素相承至今臣淺學管見竊有惟疑伏尋禮記月令王
者四時之服正月駕倉龍載赤旂衣自衣服黑玉季夏
則黄文極於此無白冠則某履某舄也且幘又非古服
出自後代上附於冠下不屬衣冠固不革而幘豈容異
色愚謂應恒與冠同色不宜隨節變綵土令在近謹以
上聞如或可採乞付外詳議太學博士荀萬秋議伏尋
幘非古者冠冕之服禮無其文案蔡邕獨斷云幘是古
卑賤供事不冠人所服又董仲舒止雨書曰其執事皆
[118-34a]
赤幘知並不冠之服也漢元始用衆臣率従故司馬彪
輿服志曰尚書幘名曰納言迎氣五郊各如其色從章
服也自兹相承迄于有晉大宋受命禮制因循斯既歴
代成凖謂宜仍舊有司奏謹案道娛啓事以土令在近
謂幘不宜變萬秋雖云幘宜仍舊而不明無讀土令之
文今書舊事于左魏臺雜訪曰前後但見讀春夏秋冬
四時令至於服黄之時獨闕不讀今不解其故
十四年帝以新撰禮論付太常傅隆使下意隆上表曰
[118-34b]
臣以下愚不渉師訓孤陋閭閻面墻靡識謬䝉詢逮愧
懼流汗原夫禮者三千之本人倫之至道故用之家國
君臣以之親用之婚冠少長以之仁愛夫妻以之義順
用之鄉人友朋以之三益賓主以之敬讓所謂極乎天
蟠乎地窮髙逺測深厚莫尚於禮也其樂之五聲易之
八象詩之風雅書之典誥春秋之微婉勸懲無不本乎
禮而後立也其源逺而流廣其體大而義精非夫叡哲
大賢孰能明乎此哉况遭暴焚亡百不存一漢興始徵
[118-35a]
召故老捜集殘文其體例紕繆首尾脫落難可詳論幸
髙堂生頗識舊義諸儒各為章句之說既明不獨逹所
見不同或師資相𫝊共枝别幹故聞人二戴俱事后蒼
俄已分異盧植鄭𤣥偕學馬融人各名家又後之學者
未逮曩時而問難星繁充斥兼兩摛文列錦煥爛可觀
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制舛雜國典未一於四海
家法參駮於搢紳誠宜考詳逺慮以定皇代之盛禮者
也伏惟陛下欽明𤣥聖同規唐虞疇咨四岳興言三禮
[118-35b]
而伯夷未登微臣竊位所以大懼負乗形神交惡者無
忘夙夜矣而復猥充博採之數與聞爰發之求實無以
仰酬聖旨萬分之一不敢廢嘿謹率管穴所見五十二
事上呈蚩鄙茫浪伏用竦赧
明帝泰始二年有司奏皇太子所生陳貴妃禮秩既同
儲宫未詳宫臣及朝臣並有敬否妃主有内相見又應
何儀博士王慶緒議百僚内外禮敬貴妃應與皇太子
同其東朝臣𨽻理歸臣節太常丞虞愿等同慶緒尚書
[118-36a]
令建安王休仁議稱禮云妾既不得體君班秩視子為
序母以子貴經著明文内外致敬貴妃誠如慶緒議天
子姬嬪不容通音介於外雖義可致䖍不應有牋表參
詳休仁議為允詔可
南齊明帝永泰元年尚書令徐孝嗣上議曰夫人倫之
始莫重冠婚所以尊表成徳結歡兩姓年代汙隆古今
殊則繁簡之儀因時或異三加廢於王庶六禮限於天
朝雖因習未久事難頓改而大典之要深宜損益案士
[118-36b]
冠禮三加畢乃醴冠者醴則唯一而已故醴辭無二若
不醴則每加輙醮以酒故醮辭有三王肅云醴本古其
禮重酒用時味其禮輕故也或醴或醮二三之義詳許
於經文今皇王冠畢一酌而已即可擬古設醴而猶用
醮辭實為乖衷尋婚禮實篚以四爵加以合巹既崇尚
質之理又象泮合之義故三飯卒食再酳用巹先儒以
禮成好合事終於三然後用巹合儀注先酳巹以再以
三有違㫖趣又郊特牲曰三王作牢用陶匏言大古之
[118-37a]
時無共牢之禮三王作之而用太古之器重夫婦之始
也今雖以方樏示約而彌乖昔典又連巹以鏁蓋出近
俗復别有牢燭雕費采飾亦虧曩制方今聖政日隆聲
教惟穆則古昔以敦風存餼羊以愛禮沿襲之規有切
治要嘉禮實重宜備舊章謂自今王侯已下冠畢一酌
醴以遵古之義醴即用舊文於事為允婚亦依古以巹
酌終酳之酒竝除金銀連鏁自餘雜器悉用埏陶堂人
執燭足充燎牢燭華侈亦宜停省庶斲雕可期移俗
[118-37b]
有漸參議並同奏可
梁武帝普通六年尚書僕射徐勉上修五禮表曰臣聞
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稱導之以
徳齊之以禮夫禮所以安上治人𢎞風訓俗經國家利
後嗣者也唐虞三代咸必由之在乎有周憲章尤備因
殷革夏損益可知雖復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
威儀三千其大歸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禮吉為上凶次
之賓次之軍次之嘉為下也故祠祭不以禮則不齊不
[118-38a]
莊喪紀不以禮則背死忘生者衆賔客不以禮則朝覲
失其儀軍旅不以禮則致亂於師律冠婚不以禮則男
女失其時為國修身於斯攸急洎周室大壊王道既衰
官守斯文日失其序禮樂征伐出自諸侯小雅盡廢舊
章缺矣是以韓宣適魯知周公之徳叔侯在晉辨郊勞
之儀戰國従横政教愈泯暴秦滅學掃地無餘漢氏鬱
興日不暇給猶命叔孫於外野方知帝王之為貴末葉
紛綸逓有興毁或以武功銳志或好黄老之言禮義之
[118-38b]
式於焉中止及東京曹褒南官制述集其散畧百有餘
篇雖寫以尺簡而終闕平奏其後兵革相尋異端互起
章句既淪俎豆斯輟方領矩歩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
石室之文用盡於帷蓋至乎晉初爰定新禮荀顗制之
於前摯虞刪之於末既而中原䘮亂罕有所遺江左草
創因循而已釐革之風是則未暇伏惟陛下睿明啓運
先天改物撥亂惟武經時以文作樂在乎功成制禮𢎞
於業定光啓二學皇枝等於貴逰闢兹五館草萊升以
[118-39a]
好爵爰自受命迄于告成盛徳形容備矣天下能事畢
矣明明穆穆無得而稱焉至若𤣥符靈貺之祥浮溟機
山之賮固亦日書左史副在司存今可得而略也是以
命彼羣才捜甘泉之法延兹碩學闡曲臺之儀淄上淹
中之儒連蹤繼軌負笈懐鉛之彦匪旦伊夕諒以化穆
三雍人従五典秩宗之教勃焉以興伏尋所定五禮起
齊永明三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求制一代禮樂
于時參議置新舊學士十人止修五禮諮禀衛將軍丹
[118-39b]
陽尹王儉學士亦分住郡中製作歴年猶未克就及文
憲薨殂遺文散逸後又以事付國子祭酒何𦙍經涉九
載猶復未畢建武四年𦙍還東山齊明帝敕委尚書令
徐孝嗣舊事本末隨在南第永元中孝嗣於此遇祻又
多零落當時鳩斂所餘權付尚書左丞蔡仲熊驍騎將
軍何佟之共掌其事時修禮局住在國子學中門外東
昏之代頻有軍火其所散失又踰大半天監元年佟之
啓審省置之宜敕使外詳時尚書參詳以天地初革庶
[118-40a]
務權輿宜俟隆平徐議刪撰欲且省禮局併還尚書儀
曹詔㫖云禮壊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
永准但頃之修撰以情取人不以學進其掌知者以貴
總一不以稽古所以歴年不就有名無實此既經國所
先外可議其人人定便即撰次於是尚書僕射沈約等
參議請五禮各置舊學士一人人各自舉學士二人相
助抄撰其中有疑者依前漢石渠後漢白虎隨源以聞
請㫖斷决乃以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掌吉禮
[118-40b]
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掌凶禮中軍田曹行參軍兼太
常丞賀瑒掌賓禮征虜記室參軍陸璉掌軍禮右軍參
軍司馬裴掌嘉禮尚書左丞何佟之總參其事佟之後
以鎮北諮議參軍伏暅代之後又以暅代嚴植之掌凶
禮暅尋遷官以五經博士繆昭掌凶禮復以禮儀深廣
記載殘缺宜須博論共盡其致更使鎮軍將軍丹陽尹
沈約太常卿張充及臣三人同參厥務臣又奉别敕總
知其事末又使中書侍郎周捨庾於陵二人復豫參知
[118-41a]
若有疑義所掌學士當職先立議通諮五禮舊學士及
參知各言同異條牒啓聞决之制㫖疑事既多歲時又
積制㫖裁斷其數不少莫不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
幽微理入神契前儒所不釋後學所未聞凡諸奏决皆
載篇首其列聖㫖為不刋之則洪規盛範冠絶百王茂
實英聲方垂千載寧孝宣之能擬豈孝章之足云五禮
之職事有繁簡及其列畢不得同時嘉禮儀注以天監
六年五月七日上尚書合十有二秩百一十六卷五百
[118-41b]
四十六條賓禮儀注以天監六年五月二十日上尚書
合十有七秩一百三十卷四十五條軍禮儀注以天監
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上尚書合十有八秩一百八十九
卷二百四十條吉禮儀注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日
上尚書合二十有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五條凶禮
儀注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尚書合四十有
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大凡一百二
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又列副秘閣
[118-42a]
及五經典書各一通繕寫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始獲
寫畢竊以撰正履禮歴代罕就皇明在運厥功克成周
代三千舉其盈數今之八千隨事附益質文相變故其
數兼倍猶如八卦之爻因而重之錯綜成六十四也昔
文武二王所以綱紀周室君臨天下公旦修之以致太
平龍鳳之瑞自斯厥後甫備兹日孔子曰其有繼周雖
百代可知豈所謂齊功比美者歟臣以庸識謬司其任
淹留歴稔允當斯責兼勒成之初未遑表上寔由才輕
[118-42b]
務廣思力不周永言慙惕無忘寤寐自今春輿駕将親
六師捜尋軍禮閱其條章靡不該備所謂郁郁文哉煥
乎洋溢信可以懸諸日月頒之天下者矣愚心喜忭彌
思陳述兼前後官一時皆逝臣雖幸存耄已將及慮皇
世大典遂闕謄奏不任下情輒具載撰修始末并職掌
人所成卷秩條目之數謹拜表以聞
後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六月中侍中劉騰等奏曰中宫
僕刺列車輿朽敗自昔舊都禮物頗異遷京已來未復
[118-43a]
更造請集禮官以裁其制靈太后令曰付尚書量議太
常卿穆紹少卿元端博士鄭六劉臺龍等議按周禮王
后之五輅重翟錫面朱總厭翟勒面繢總安車彫面鷖
總皆有容蓋翟車貝面組總有握輦車組輓有翣羽蓋
重翟后従王祭祀所乗厭翟后従王賓享諸侯所乗安
車后朝見於王所乗翟車后出桑則乗輦車后宫中所
乗謹以周禮聖制不刋之典其禮文尤備孔子云其或
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以其法不可踰以此言之後王
[118-43b]
輿服典章多放周式雖文質時變輅名宜存雕飾雖異
理無全捨當今聖后臨朝親覽庶政輿駕之式宜備典
禮臣等學缺通經叨參議末輒率短見宜凖周禮備造
五輅雕飾之制隨時增减太學博士王延業議按周禮
王后有五輅重翟以従王祠厭翟以従王享賔客安車
以朝見于王翟車以親桑輦車宫中所乗又漢輿服志
云秦并天下閱三代之禮或曰殷瑞山車金根之色殷
人以為大輅於是始皇作金根之車漢承秦制御為乗
[118-44a]
輿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御金根車加交絡帷裳非法駕
則乗紫罽軿車雲文畫輈黄金塗五末蓋𤓰在右騑
駕三馬阮諶禮圖并載秦漢已來輿服亦云金根輅皇
后法駕乗之以禮婚見廟乗輅后法駕乗之以親桑安
車后小駕乗之以助祭山軿車后行則乗之紺罽軿車
后小行則乗之以哭公主邑君王妃公侯夫人入閤輿
后出入閤宫中小逰則乗之晉先蠶儀注皇后乗雲母
安車駕六騩按周秦漢晉車輿儀式互見圖書雖名號
[118-44b]
小異其大較畧相依擬金根車雖起自秦造即殷之遺
制今之乗輿五輅是其象也華飾典麗容觀壯美司馬
彪以為孔子所謂乗殷之輅即此之謂也案阮氏圖桑
車亦飾以雲母晉之雲母車即是一與周之翟車其用
正同安車既名同周制又用同重翟山軿車案圖飾之
以紫紺罽軿車雖制用異於厭翟而實同用於今入閤
輿與輦其用又同案圖今之黑漆畫扇輦與周之輦車
其形相似竊以為秦滅周制百事剏革官名軌式莫不
[118-45a]
殊異漢魏因循繼踵仍舊雖時有損益而莫能反古良
由去聖乆逺典儀殊缺時移俗易物隨事變雖經賢哲
祖襲無改伏惟皇太后叡聖淵凝照臨萬物動循典故
貽則後王今輒竭管見稽之周禮考之漢晉採諸圖史
驗之時事以為宜依漢晉法駕則御金根車駕四馬加
交絡帷裳御雲母車駕四馬以親桑其非法駕則御紫
罽軿車駕三馬小駕則御安車駕三馬以助祭小行則
御紺罽軿車駕三馬以哭公主王妃公侯夫人宫中出
[118-45b]
入則御畫扇輦車案舊事比之周禮唯闕從王享賓客
及朝見於王之乗竊以為古者諸侯有朝會之禮故有
従享之儀今無其事宜従省畧又今之皇居宫掖相逼
就有朝見理無結駟即事考實亦宜闕廢又哭公主及
王妃周禮所無施之於今寔合事要損益不同用捨隨
時三代異制其道然也又金根及雲母駕馬或三或六
訪之經禮無駕六之文今之乗輿又皆駕四義符古典
宜仍駕四其餘小駕宜従駕三其制用形飾備見圖志
[118-46a]
司室領尚書令任城王澄尚書左僕射元暉尚書右僕
射李平尚書齊王蕭寳夤尚書元昭尚書左丞盧仝右
丞元洪超考功郎中劉懋北主客郎中源子恭南主客
郎中游思進三公郎中崔鴻長兼駕部郎中薛恱起部
郎中杜遇左主客郎中元韡騎兵郎中房景先外兵郎
中石士基長兼右外兵郎中鄭幼儒都官郎中李秀之
兼尚書左士郎中朱元旭度支郎中谷頴左民郎中張
均金部郎中李仲東庫部郎中賈思同國子博士薛禎
[118-46b]
邢晏髙諒奚延太學博士邢湛崔瓚韋朏鄭季期國子
助教韓神固四門博士楊那羅唐荆寳王令儁吳珍之
宋婆羅劉燮髙顯邕杜靈儁張文和陳智顯楊渇侯趙
安慶賈天度艾僧㯹吕太保王當百槐貴等五十人議
以為皇太后稱制臨朝躬親庶政郊天祭地宗廟之禮
所乗之車宜同至尊不應更有製造周禮魏晉雖有文
辭不辨形制假令欲作恐未合古制而不可以為一代
典臣以太常國子二議為疑重集羣官並従今議唯恩
[118-47a]
裁决靈太后令曰羣官以後議折中者便可如奏
孝明帝時胡太后數幸宗戚勲貴之家侍中崔光表諫
曰禮諸侯非問疾弔䘮而入諸臣之家謂之君臣為謔
不言王后夫人明無適臣家之義夫人父母在有歸寧
沒則使卿寧漢上官皇后將廢昌邑霍光外祖也親為
宰輔后猶御武帳以接羣臣示男女之别也願陛下簡
息㳺幸則率土屬頼含生仰恱矣不聽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皇太子監國在西林園冬會羣
[118-47b]
議皆東面二年於北城第内冬會又議東面吏部郎陸
卬疑非禮魏收改為西面邢子才議欲依前曰凡禮有
同者不可令異詩說天子至於大夫皆乗四馬况以方
面之少何可皆不同乎若太子定西面者王公卿大夫
士復何面邪南面人君正位今一官之長無不南面太
子聽政亦南面坐議者言皆晉舊事太子在東宫西面
為避尊位非為向臺殿也子才以為東普博議依漢魏
之舊太子普臣四海不以為嫌又何疑於東面禮世子
[118-48a]
絶旁親世子冠於阼冡子生接以太牢漢元著令太子
絶馳道此皆禮同於君又晉王公世子攝命臨國乗七
旒安車駕用三馬禮同三公近宋太子乗象輅皆有同
處不以為嫌况東面者君臣通禮獨何為避明為向臺
所以然也近皇太子在西林園在於殿猶且東面於北
城非宫殿之處更不得邪諸人以東面為尊宴㑹避案
燕禮燕義君位在東賓位則在西君位在阼階故有武
王踐阼篇不在西也禮乗君之車不敢曠左君在惡空
[118-48b]
其位左亦在東不在西也君在阼夫人在房鄭注人君
尊東也前代及今皇帝宴㑹接客亦東堂西面若以東
面為貴皇太子以儲后之禮監國之重别第宴臣賓自
得申其正位禮者皆東宫臣屬公卿接宴觀禮而已若
以西面為卑實是君之正位太公不肯北面說丹書西
面則道之西面乃尊也君位南面有東有西何可皆避
且事雖少異有可相比者周公臣也太子子也周公為
冡宰太子為儲貳明堂尊於别第朝諸侯重於宴臣賓
[118-49a]
南面貴於東面臣疎於子冡宰輕於儲貳周公攝政得
在明堂南面朝諸侯今太子監國不得於别第異宫東
面宴客情所未安且君行以太子監國君宴不以公卿
為賔明父子無嫌君臣有嫌按儀注親王受詔冠婚皇
子皇女皆東面今不約王公南面而獨約太子何所取
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轉君位更非合禮方面既少難
為節文東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於禮為允魏收
議云去天保初皇太子監國冬㑹羣臣於西園都亭坐
[118-49b]
従東面義取於向中宫臺殿故也二年於宫冬㑹坐乃
東面收竊以為疑前者遂有别議議者亦同之邢尚書
以前定東面之議復申本懐此乃國之大禮無容不盡
所見收以為太子東宫位在於震長子之義也按易八
卦正位向中皇太子今居北城於宫殿為東北南面而
坐於義為背也前者立議據東宫為本又案東宫舊事
太子宴會多以西面為禮此又成證非徒言也不言太
子常無東南二面之坐但用之有所至如西園東面所
[118-50a]
不疑也未知君臣車服有同異之議何為而發就如所
云但知禮有同者不可令異不知禮有異者不可令同
茍别君臣同異之禮恐重紙累札書不盡也子才竟執
東面收執西面援引經據大相徃復其後竟従西面為

 
 
 
[118-50b]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八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