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歷代名臣奏議 >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百十三
[1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三
           明 楊士竒等 撰
  學校
漢武帝時公孫𢎞為學官悼道之欝滯與太常博士孔
臧等上議曰臣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徵惡也加之刑罰故教
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徳
[113-1b]
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勵賢以風四方
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
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
以上儀状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
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
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
弟子一嵗皆輙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髙
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輙以名聞其
[113-2a]
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輙罷之而請諸能稱者
臣謹按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
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
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
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
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邉
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
學掌故補郡屬備貟請著功令他如律令制曰可自此
[113-2b]
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東漢光武建武七年太僕朱浮以國學既興宜廣博士
之選上書曰夫太學者禮義之宫教化所由興也陛下
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宫室未飾干戈未休而先建太學
造立黌舍比日車駕親臨觀饗将以𢎞時雍之化顯勉
進之功也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
不絶舊事䇿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學者精勵逺近同慕伏聞詔
[113-3a]
書更試五人唯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自今以往将有
所失求之宻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凡䇿
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㑹不及逺方也又諸所徵試
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頻擾於事也語曰中國失禮求
之於野臣浮幸得與講圖䜟故敢越職帝然之
魏齊王正始中廣陸亭侯劉馥上䟽陳儒訓之本曰夫
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
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髙
[113-3b]
門子弟耻非其倫故無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
其教而無其功宜髙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人師者
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
入太學明制絀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修者則進之以
崇徳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浮華交㳺不禁自息矣闡𢎞大化以綏未賔六合承風
逺人来格此誠聖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東晋元帝初即位軍旅不息學校不修散騎常侍王導
[113-4a]
上書曰夫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
序庠序設五教明徳禮洽通彛倫攸叙而有耻且格父
子兄弟夫婦長㓜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所謂正
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䝉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霑
肌骨習以成性遷善逺罪而不自知行成徳立然後裁
之以位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其取
才用士咸先本之於學故周禮鄉大夫獻賢能之書于
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貴由道
[113-4b]
存則退而脩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鄉學於鄉以登
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已敦樸之業著浮偽之競息教使
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蒞下則仁孟軻所謂未有
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
興于今将二紀矣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壊三年不為
樂樂必崩而况如此之久乎先進忘揖譲之容後生惟
金鼔是聞干戈日㝷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逺華偽之
俗遂滋非所以端本清源之謂也陛下以命世之資屬
[113-5a]
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宜經綸稽古建明學
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
儀幽而更彰方今戎虜扇熾國耻未雪忠臣義夫所以
扼腕拊心茍禮儀膠固淳風漸著則化之所感者深而
徳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闕而復補皇綱弛而更張獸心
革面饕餮檢情揖譲而服四夷緩帯而天下從得乎其
道豈難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苖魯僖作泮宫而
服淮夷桓文之覇皆先教而後戰今若幸遵前典興復
[113-5b]
道教擇朝之子弟並入于學選明博習禮之士而為之
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帝深納之
建武元年博士太常荀崧上䟽曰臣聞孔子有云才難
不其然乎自喪亂以来經學尤寡儒有席上之珍然後
能𢎞明道訓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
美昔咸寧太康元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門之深博
道奥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殿
堂奉酬顧問二則參訓門子以𢎞儒學三則祠儀二曹
[113-6a]
及太常之職以得藉用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
憲章令軌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聖徳欽明應運登禪
受終于魏崇儒興學治致升平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
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閤東序圖書禁籍臺省有宗廟太
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
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傳注衆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
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是選張華劉寔居太
常之官以重儒教傳稱孔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終而
[113-6b]
大義乖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宻斯文之道将墜于地
陛下聖哲龍飛闡𢎞祖烈申命儒術恢崇道教樂正雅
頌於是乎在江揚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於今為盛
然方之疇昔猶千之一也臣學不章句才不𢎞道階縁
光寵遂忝非服方之華寔儒風邈逺思竭駑駘庶増萬
分願斯道隆於百代之上搢紳詠於千載之下伏聞節
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貟十有九人今五經合九
人準古計今猶未中半今九以外猶宜増四願陛下萬
[113-7a]
機餘暇時垂省覽周易一經有鄭𤣥注其書根源誠可
深惜宜為鄭易博士一人儀禮一經所謂曲禮鄭𤣥於
禮特明皆有證據宜置鄭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其
書精隠明於㫁獄宜置博士一人榖梁簡約隠要宜存
於世置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弑其君子弑
其父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綱紀亂
矣孔子懼而作春秋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
㫖義不顯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
[113-7b]
時左丘明子夏造䣛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
絶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
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竒偉學者好之儒者稱
公羊髙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俊㫁決明審多可
採用董仲舒之所善也榖梁亦師徒相傳暫立於漢時
劉向父子漢之名儒猶執一家莫肻相從其書文清約
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
三傳並行於先代通才未能廢今去聖久逺斯文将墜
[113-8a]
與其過廢寧過而立也臣以為三傳雖同一春秋而發
端異趣案如三家異同之說義則戰爭之場辭亦劒㦸
之鋒於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傳其學
後軍將軍應詹上疏曰性相近習相遠訓導之風宜慎
所好魏正始之間蔚為文林元康以來賤經尚道以𤣥
虚宏放為夷逹以儒術清儉為鄙俗永嘉之弊未必不
由此也今雖有儒官教養未備非所以長育人材納之軌
物也宜脩辟雍崇明教義先令國子受訓然後皇儲親臨
[113-8b]
釋奠則普天尚德率土知方矣元帝雅重其才深納之
散騎常侍戴邈上疏曰臣聞天道之所運莫大於隂陽
帝王之至務莫重於禮學是以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國
有明堂辟雍之制鄉有庠序黌校之儀皆所以抽導幽
滯啟廣才思盖以六四有困䝉之吝君子大養正之功
也昔仲尼列國之大夫耳興禮修學於洙泗之間四方
髦俊斐然向風受業身通者七十餘人自兹以來千載
寂寞豈天下小於魯國賢哲乏於曩時厲與不厲故也
[113-9a]
自頃遭無妄之禍社稷有綴旒之危宼羯飲馬於長江
凶狡虎歩於萬里遂使神州蕭條鞠為茂草四海之内
人迹不交霸主有旰食之憂黎民懐荼毒之痛戎首交
拜於中原何遽籩豆之事哉然三年不為禮禮必壊三
年不為樂樂必崩况曠載累紀如此之久邪今末進後
生目不覩揖譲升降之禮耳不聞鐘鼓管絃之音文章
散滅胡馬之足圖䜟無復孑遺於世此盖聖逹之所深
悼有識之所咨嗟也夫治世尚文遭亂尚武文武迭用
[113-9b]
久長之道譬之天地昏明之術自古以来未有不由之
者也今以天下未一非興禮學之時此言似是而非夫
儒道深奥不可倉卒而成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經
比須寇賊敉寧天下平泰然後脩之則功成事定誰與
制禮作樂者哉又貴逰之子未必有斬将搴旗之才亦
未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瑩
磨之功荆隨發采瑑之美不亦良乎愚以世䘮道久民
情玩於所習純風日去華競日彰猶火之消膏而莫之
[113-10a]
覺也今天地造始萬物權輿聖朝以神武之徳值革命
之運蕩近世之流弊繼千載之絶軌篤道崇儒創立大
業明主唱之於上宰輔篤之於下夫上之所好下必有
過之者焉是故雙劒之節崇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
飾而赴曲之和作君子之徳風小人之徳草實在所以
感之而已臣以闇淺不能逺識格言謂宜以三時之隟
漸就經始
成帝咸康三年國子祭酒袁瓌上䟽曰臣聞先王之教
[113-10b]
也崇典訓明禮學以示後生道萬物之性暢為善之道
也宗周既興文史載煥端委治於南蠻頌聲逸於四海
故延州入聘聞雅音而咨嗟韓起適魯觀易象而歎息
何者立人之道於此為首也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軻
皇皇誨誘無倦是以仁義之聲于今猶存禮譲之風千
載未冺疇昔陵替䘮亂屢臻儒林之教蹔頽庠序之禮
有闕國學索然墳卷莫啓有心之徒抱志無由昔魏武
身親介胄務在武功猶尚息鞍披覽投戈吟詠以為世
[113-11a]
之所須者治之本宜崇况今陛下以聖明臨朝百官以
䖍恭蒞事朝野無虞江外靜謐如之何泱泱之風漠焉
無聞洋洋之美墜於聖世乎古人有言詩書義之府禮
樂徳之則實宜留心經籍闡明學義使諷頌之音盈於
京室味道之賢是則是詠豈不盛哉䟽奏帝有感焉
孝武帝太元元年尚書謝石上奏曰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翼善輔性唯禮與學雖理出自然必須誘導故洙泗
闡𢎞道之風詩書垂軌教之典敦詩說禮王化以斯而
[113-11b]
隆甄陶九流群生於是乎穆世不常治道亦時亡光武
投戈而習誦魏武息馬以脩學懼墜斯文若此之至也
大晉受命值世多阻雖聖化日融而王道未備庠序之
業或廢或興遂令陶鑄闕日用之功民性靡素絲之益
亹亹𤣥緒翳焉莫抽臣所以逺尋伏念寤寐永歎者也
今皇威遐震戎車方靜将灑𤣥風於四區導斯民於至
徳豈可不𢎞敷禮樂使煥乎可觀請興復國學以訓胄
子班下州郡普脩鄉校雕琢琳琅和寳必至大啓群䝉
[113-12a]
茂兹成徳匪懈于事必由之以通則人競其業道隆學
備矣帝納其言
孝武帝時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學生増造廟屋一百
五十五間而品課無章士君子耻與其列國子祭酒殷
茂上言曰臣聞𢎞化正俗存乎禮教輔性成徳必資於
學先王所以陶鑄天下津梁萬物閑邪納善潜被於日
用者也故能䟽通𤣥理窮綜幽微一貫古今彌綸治化
且夫子稱回以好學為本七十希仰以善誘歸宗雅頌
[113-12b]
之音流詠千載聖賢之淵範哲王所同風自大晋中興
肈基江左崇明學校脩建庠序公卿子弟並入國學尋
值多故訓業不終陛下以聖徳𤣥一思隆前美順通居
方導逹物性興復儒肆僉與後生自學建彌年而功無
可名憚業避役就存者無幾或假託親疾真偽難知聲
實渾亂莫此之甚臣聞舊制國子生皆冠族華胄比列
皇儲而中者混雜蘭艾遂令人情耻之子貢去告朔之
餼羊仲尼猶愛其禮况名實兼䘮面墻一世者乎若以
[113-13a]
當今急病未皇斯典權宜停廢者别一理也若其不然
宜依舊準竊謂羣臣内外清官子姪普應入學制以程
課今者見生或年在扞格方圎殊趣宜聼其去就各從
所安所上謬論乞付外參議帝既下詔褒納又不施行
朝廷及草萊之人有志於學者莫不發憤歎息
清河人李遼上奏曰臣聞教者治化之本人倫之始所
以誘逹群方進徳興仁譬諸土石陶冶成器雖復百王
殊禮質文參差至於斯道其用不爽自中華湮没闕里
[113-13b]
荒毁先王之澤寢聖賢之風絶自此迄今将及百年造
化有靈否終以泰河濟平徙海岱清通黎庶䝉蘇鳬藻
奮化而典訓弗敷雅頌寂蔑久凋之俗大弊未改非演
迪斯文緝熈宏猷将何以光賛時邕克隆盛化哉事有
如賖而急寔此之謂也亡父先臣回綏集邦邑歸誠本
朝以太元十年遣臣奉表路經闕里過覲孔廟庭宇傾
頓軌式頽弛萬世宗匠忽焉淪廢仰瞻俯慨不覺涕流
既逹京輦表求興復聖祀脩建講學至十四年十一月
[113-14a]
十七日奉被明詔采臣鄙議敕下兖州魯郡準舊營飾
故尚書令謝石令臣所須列上又出家布薄助興立故
鎮北将軍譙王恬版臣行北魯縣令賜許供遣二臣薨
徂成規不遂陛下體唐堯文思之美訪宣尼善誘之勤
矜荒餘之凋昧愍聲教之未浹愚謂可重符兖州刺史
遂成舊廟蠲復數户以供掃洒井賜給六經講立庠序
延請宿學廣集後進使油然入道發剖琢之功運仁義
以征伐敷道徳以服逺何招而不懐何柔而不從所為
[113-14b]
者微所𢎞甚大臣自致身輦轂于今八稔違親轉積夙
夜匪寜振武将軍何澹之今震扞三齊臣當隨反裴回
天邑感戀罔極乞臣表付外參議
宋武帝受命明年議建國學以范泰領國子祭酒泰上
表曰臣聞風化興於哲王教訓表之聖世至說莫先講
習甚樂必寄朋来古人成童入學易子而教㝷師無逺
負糧忌艱安親光國莫不由此若能出不由户則斯道
莫徔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逺近遵承臣
[113-15a]
之愚懐少有未逹今惟新告始盛業初基天下改觀有
志景慕而置生之制取少停多開不来之端非一塗而
已臣以家推國則知所聚不多恐不足以宣大宋之風
𢎞濟濟之美臣謂合選之家雖制所未逹父兄欲其入
學理合開通雖小違晨昏所以大𢎞孝道不知春秋則
所陷或大故趙盾忠而書弑許止孝而得辠以斯為戒
可不懼哉十五志學誠有其文若季降無幾而深有志
尚者何必限以一格而不許其進邪楊烏豫𤣥實在弱
[113-15b]
齒五十學易乃無大過昔中朝助教亦用二品潁川陳
載已辟太保掾而國子取為助教即太尉淮之弟所貴
在於得才無繫於定品教學不明奨勵不著今有職閑
而學優者可以本官領之門地二品宜以朝請領助教
既可以甄其名品斯亦敦學之一隅其二品才堪自依
舊從事㑹今生到有期而學校未立覆簣實望其速回
轍已淹其遲事有似賖而宜急者殆此之謂古人重寸
隂而賤尺璧其道然也時學竟不立
[113-16a]
齊武帝永明三年春詔立學創立堂宇召公卿子弟
及貟外郎之𦙍凡置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有司奏
宋元嘉舊事學生到先釋奠先聖先師禮又有釋菜未
詳今當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尚書令王儉上議曰周
禮春入學舍菜合舞記云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
云始入學必祭先聖先師中朝以来釋菜禮廢今之所
行釋奠而已金石俎豆皆無明文方之七廟則輕比之
五禮則重陸納車𦙍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爵范寗欲
[113-16b]
依周公之廟用王者儀范宣謂當其為師則不臣之釋
奠日備帝王禮樂此則車陸失於過輕二范傷於大重
喻希云若至王者自設禮樂則肆賞於至敬之所若欲
嘉美先師則所況非備尋其此說守附情理皇朝屈尊
𢎞教待以師資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立學裴松之
議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
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其冬皇大
子講孝經親臨釋奠車駕幸聽
[113-17a]
明帝建武四年春詔立學永泰元年東昏侯即位時依
永明舊事廢學領國子助教曹思文上奏曰古之建國
君民者必教學為先将以節其邪情而禁其流欲故能
化民裁俗習與性成也是以忠孝篤焉信義成焉禮譲
行焉尊教宗學其致一也是以成均煥於古典虎門炳
於前經陛下體睿淳神纉承鴻業今制書既下而廢學
先聞将恐觀國之光者有以擬議也若以國諱故宜廢
昔漢成立學爰洎元始百餘年中未嘗暫廢其間有國
[113-17b]
諱也且晋武之崩又其學猶存斯皆先代不以國諱而
廢學之明文也永明以無太子故廢斯非古典也尋國
之有學本以興化致治也天子於以諮謀焉於以行禮
焉記云天子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執有罪反釋奠
於學又云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爵而
酳以教諸侯悌也於斯學是天子有國之基教也或以
之所言皆太學事也今引太學不非證也據臣所見今
之國學即古之太學晋初太學生二千人既多猥雜恵
[113-18a]
帝時欲辨其涇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國子學官品第五
以上得入國學天子去太學入國學以行禮也太子去
太學入國學以齒譲也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晋世殊其
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皆須教成故國學太學
兩存之也非有太子故立也然繫廢興於太子者此永
明之鉅失也漢崇儒雅幾致刑措而猶道謝三五者以
其致教之術未篤也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以諷誦相摩今學非唯不宜廢而已乃宜更崇
[113-18b]
向其道望古作規使郡縣有學鄉閭立教請付尚書及
二學詳議有司奏從之
後魏獻文帝時中書令髙允上奏曰臣聞經綸大業必
以教飬為先咸秩九疇亦由文徳成務故辟雍光於周
詩泮宫顯於魯頌自永嘉以来舊章殄滅鄉閭蕪没雅
頌之聲京邑杜絶釋奠之禮道業陵夷百五十載仰惟
先朝每欲憲章昔典經闡素風方事尚殷弗遑克復陛
下欽明文思纂成洪烈萬國咸寜百揆時叙申祖宗之
[113-19a]
遺志興周禮之絶業爰發徳音惟新文教搢紳欣慶莫
不幸甚臣承㫖勅並集二省披覽史籍備究典紀靡不
敦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篤其道伏思明詔𤣥同古義宜
如聖㫖崇建學校以厲風俗使先王之道光演於明時
郁郁之音流聞於四海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
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
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其博士取
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
[113-19b]
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
拘年齒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
髙門次及中第帝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時相州刺史李訢上䟽求立學校曰臣聞至治之隆非
文徳無以經綸王道太平之美非良才無以光賛皇化
是以昔之明主建庠序於京畿立學官於郡邑教國子
弟習其道藝然後選其俊異以為造士今聖治欽明道
隆三五九服之民咸仰徳化而所在州土學校未立臣
[113-20a]
雖不敏誠願備之使後生聞雅頌之音童㓜覩經教之
本臣昔䝉恩寵長管中秘時課修學有成立之人髦俊
之士已䝉進用臣今重荷榮遇顯任方岳思闡帝猷光
宣於外自到以来訪諸文學舊徳已老後生未進嵗首
所貢雖依制遣對問之日懼不克堪臣愚欲仰依先典
於州郡治所各立學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
業庶必有成其經藝通明者貢之王府則郁郁之文於
是不墜書奏帝從之
[113-20b]
孝文帝時國子祭酒鄭道昭上奏曰臣竊以為崇治之
 必也須才養才之要莫先於學今國子學堂房粗置
絃誦闕爾城南大學漢魏石經丘墟殘毁藜藋蕪穢逰
兒牧豎為之歎息有情之輩實亦悼心况臣親司而不
言露伏願天慈回神紆眄賜垂鑒察若臣微意萬一合
允求重敕尚書門下考論營制之模則五雍可翹立而
興毁銘可不日而就樹舊經於帝京播茂範於不朽斯
有天下者之美業也帝不從
[113-21a]
道昭為州都又上奏曰臣聞唐虞啓運以文徳為本殷
周致治以道藝為先然則禮樂者為國之基不可斯須
廢也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魯秉周禮彊齊歸義及
至戰國紛紜干戈逓用五籍灰焚羣儒坑殄賊仁義之
經貴戰争之術遂使天下分崩黔黎荼炭數十年間民
無聊生者斯之由矣爰暨漢祖於行陳之中尚優引叔
孫通等光武中興於撥亂之際乃使鄭衆范升校書東
觀降逮魏晋何甞不殷勤於篇籍篤學於戎伍伏惟大
[113-21b]
魏之興雖羣凶未殄戎馬在郊然猶招集英儒廣開學
校用能闡道義於八荒布盛徳於萬國教靡不懐風無
不偃今者乗休平之基開無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寳
歴九服感至徳之和四垠懐擊壤之慶而蠢爾閩吳阻
化江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車不息而停鑾佇蹕留心典
墳命御史中尉臣李彪興吏部尚書任城王澄等妙選
英儒以崇文教澄等依㫖置四門博士四十人其國子
博士太學博士及國子助教宿已簡置伏㝷先㫖意在
[113-22a]
速就但軍國多事未遑營立自爾迄今垂将一紀學官
凋落四術寝廢遂使碩儒耆徳卷經而不談俗學後生
遺本而逐末進競之風寔由於此矣伏惟陛下欽明文
思𤣥鑒洞逺越㑹未欵務修道以来之遐方後服敷文
教而懐之垂心經素優柔墳籍将使化越軒唐徳隆虞
夏是故屢發中旨敦營學館房宇既修生徒未立臣學
陋全經識蔽篆素然往年刪定律令謬預議筵謹依準
前修尋訪舊事參定學令事訖封呈自爾迄今未䝉報
[113-22b]
判但廢學歴年經術淹滯請學令并制早勅施行使選
授有依生徒可準帝詔曰具卿崇儒敦學之意良不可
言新令尋班施行無逺可謂職思其憂無曠官矣道昭
復奏曰竊惟鼎遷中縣年将一紀縉紳禠業俎豆闕聞
遂使濟濟明朝無觀風之美非所以光國宣風納民軌
義臣自往年以来頻請學令並置生員前後累上未䝉
一報故當以臣識淺濫官無能有所感悟者也館宇既
修生房粗構博士見員足可講習雖新令未班請依舊
[113-23a]
權置國子學生漸開訓業使播教有章儒風不墜後生
覩徙義之機學徒崇知新之益至若孔廟既成釋奠告
始揖譲之容請俟令出不報
宣武帝時侍中祭酒劉芳上奏曰夫為國家者罔不崇
儒尊道學斆為先誠復政有質文兹範不易諒由萬端
資始衆務禀法故也唐虞已往典籍無據隆周以降住
居虎門周禮大司徒云師氏掌以媺詔王居虎門之左
司王朝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蔡氏勸學篇云周之
[113-23b]
師氏居虎門左敷陳六藝以教國子今之祭酒即周師
氏洛陽記國子學官與天子對太學在開陽門外案學
記云古之王者建國親民教學為先鄭氏注云内則設
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由斯而
言國學在内太學在外明矣案如洛陽記猶有仿像臣
愚謂今既徙縣崧瀍皇居伊洛宫闕府寺僉復故址至
於國學豈可舛替校量舊事應在宫門之左至如太學
基所炳在仍舊營構又去太和二十年發敕立四門博
[113-24a]
士於四門置學臣案自周已上學惟以二或尚西或尚
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爰暨周室學盖有六師氏居内
太學在國四小在郊禮記云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
在國之西郊禮又云天子設學當入學而太子齒注云
四學周四郊之虞庠也按大戴保傅篇云帝入東學尚
親而貴仁帝入南學尚齒而貴信帝入西學尚賢而貴
徳帝入北學尚貴而尊爵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周之
五學於此彌彰案鄭注學記周則六學所以然者注云
[113-24b]
内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
此其證也漢魏已降無復四郊謹尋先旨宜在四門案
王肅注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考之鄭氏不
云逺近今太學故坊基址寛曠四郊别置相去遼闊檢
督難周計太學坊并作四門猶為太廣以臣愚量同䖏
無嫌且今時制置多循中代未審四學應従古不求集
名儒禮官議其定所帝從之
常山侯拓跋英奏曰謹按學令諸州郡學生三年一校
[113-25a]
所通經數因正使列之然後遣使就郡練考臣伏惟聖
明崇道顯成均之風藴莪光膠序之美是以太學之館
久置於下國四門之教方搆於京鄽計習訓淹年聽受
累紀然雋造之流應聞於魏闕不革之輩宜返於齊民
使就郡練考覈其最殿頃以皇都遷構江揚未一故鄉
校之訓弗遑正試致使薫蕕之質均誨學庭蘭蕭之體
等教文肆今外宰京官銓考向訖所遣四門博士明通
五經者道别校練依令黜陟
[113-25b]
孝明帝時明堂辟雍並未建就起部郎源恭上書曰臣
聞辟臺望氣軌物之徳既髙方堂布政範世之道斯逺
是以書契之重理冠於造化推尊之美事絶於生民至
如郊天饗帝盖以對越上靈宗祀配天是用酬膺下土
大孝莫之能加嚴父以兹為大乃皇王之休業有國之
盛典竊惟皇魏居震統極揔宙馭宇革制土中垂式無
外自此徂南同卜維於洛食定鼎遷民均氣候於寒暑
髙祖所以始基世宗於是恢構按功成作樂治定制禮
[113-26a]
乃訪遺文脩廢典建明堂立學校興一代之茂矩標千
載之英規永平之中始創雉構基址草昧迄無成功故
尚書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様并連
表詔荅兩京模式奏求營起縁期發㫖即加葺繕侍中
領軍臣乂物動作官宣賛授令自兹厥後方配兵人或
給一千或與數百進退節縮曽無定準欲望速了理在
難克若使專役此功長得營造委成責辦容有就期但
所給之夫本自寡少諸處競借動即千計雖有繕作之
[113-26b]
名終無就功之實爽塏荒茫淹積年載結架崇構指就
無兆仍令肄胄之禮掩抑而不進養老之儀寂寥而不
返構廈止於尺土為山頓於一簣良可惜歟愚謂召民
經始必有子来之歌興造勿亟将致不日之美況本兵
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與彼循環無極便是輟創禮之重
資不急之費廢經國之功供寺館之役求之逺圖不亦
闕矣今府寺大作稍以粗舉並可徹減專事經綜嚴勒
工匠務令克成使祖宗有薦配之期蒼生覩禮樂之富
[113-27a]
書奏帝従之
冀州刺史李崇上表曰臣聞世室明堂顯於周夏二黌
兩學盛自虞殷所以宗配上帝以著莫大之嚴宣布下
土以彰則天之軌養黄髪以詢格言育青襟而敷典式
用能享國久長風徽萬祀者也故孔子稱巍巍乎其有
成功郁郁乎其有文章此其盛矣爰暨亡秦政失其道
坑儒滅學以蔽黔首國無黌序之風野有非時之役故
九服分崩祚終二世炎漢勃興更修儒術文景已降禮
[113-27b]
樂復彰化致昇平治㡬刑措故西京有六學之美東都
有三本之盛莫不紛綸掩藹響流無已逮自魏晋撥亂
相因兵革之中學校不絶遺文燦然方軌前代仰惟髙
祖孝文皇帝禀聖自天道鏡今古徙馭嵩河光宅函洛
模唐虞以革軌儀規周漢以新品制列教序於鄉黨敦
詩書於郡國使揖譲之禮横被於﨑嶇歌詠之音聲溢
於仄陋但經始事殷戎軒屢駕未遑多就弓劒弗追世
宗統歴聿遵先緒永平之中大興板築續以水旱戎馬
[113-28a]
生郊雖逮為山還停一簣竊惟皇遷中縣垂二十祀而
明堂禮樂之本乃欝荆棘之林膠序徳義之基空盈牧
豎之跡城隍嚴固之重闕瑼石之工墉堞顯望之要少
樓榭之飾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又府寺初營頗亦
壮美然一造至今更不修繕廳宇凋朽墻垣頽壊皆非
所謂追隆堂構儀形萬國者也伏聞朝議以髙祖大造
區夏道侔姬文擬祀明堂式配上帝今若基宇不修仍
同丘畎即使髙皇神享闕於國陽宗事之典有聲無實
[113-28b]
此臣子所以匪寧億兆所以失望也臣又聞官方授能
所以任事事既任矣酬之以禄如此上無曠官之譏下
絶尸素之謗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
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昔劉向有言王者宜興辟雍
陳禮樂以風化天下夫禮樂所以養人刑法所以殺人
而有司勤勤請定刑法至於禮樂則曰未敢是則敢於
殺人不敢於養人也臣以為當今四海清平九服寜晏
經國要重理應先營脫復稽延則劉向之言徴矣但事
[113-29a]
不兩興須有進退以臣愚量宜罷尚方雕靡之作頗省
永寕土木之功并減瑶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鐫琢之
勞及諸事役非急者三時農隙修此數條使辟雍之禮
  而復興諷誦之音煥然而更作美榭髙墉嚴壮於
外槐宫棘宇顯麗於中道發明令重遵鄉飲敦進郡學
精課經業如此則元凱可得之於上序㳺夏可致之於
下國豈不休歟誠知佛理淵妙含識所宗然比之治要
容可小緩茍使魏道熈緝元首唯康爾乃經營未為晚
[113-29b]
也靈太后令曰省表具悉體國之誠配饗大禮為國之
本比以戎馬在郊未遑修繕今四表晏寜年和歳稔當
勅有司别議經始
廢帝時膠序廢替名教陵遲侍中羊深上䟽曰臣聞崇
禮建學列代之所修尊經重道百王所不易是以均塾
洞啓昭明之頌載揚膠序大闢都穆之詠斯顯伏惟大
魏乘乾統物欽若奉時模唐軌虞率由前訓重以髙祖
繼聖垂衣儒風載蔚得才之盛如彼薪槱固以追隆周
[113-30a]
而並驅駕炎漢而獨邁宣皇下武式遵舊章用能揄揚
盛烈聿修厥美自兹已降世極道消風猷稍逺澆薄方
競退譲寂寥馳競靡節進必吏能升非學藝是使刀筆
小用計日而期榮專經大才甘心於陋巷然治之為本
所貴得賢茍值其人豈拘常檢三代兩漢異世間出或
釋褐中林欎登卿尹或投竿釣渚徑升公相事炳丹青
義在往䇿彼哉邈乎不可勝紀竊以今之所用弗修前
矩至如當世通儒冠時盛徳見徴不過四門登庸不越
[113-30b]
九品以此取士求之濟治譬猶却行以及前之燕而向
楚積習之不可者其所由来漸矣昔魯興泮宫頌聲爰
發鄭廢學校國風以譏将以納民軌物莫始於經禮菁
莪育才義光於篇什自兵亂以来垂将十載干戈日陳
俎豆斯闕四海荒涼民物凋弊名教頓虧風流殆盡世
之陵夷可為歎息陛下中興纂歴理運惟新方隅稍康
實惟文徳但禮賢崇譲之科㳂世未備還淳反樸之化
起言斯繆夫先黄老而退六經史遷終其成蠧貴𤣥虚
[113-31a]
而賤儒術應氏所以亢言臣雖不敏敢忘前載且魏武
在戎尚修學校宣尼確論造次必儒臣愚以為宜重修
國學廣延胄子使函丈之教日聞釋奠之禮不闕并詔
天下郡國興立儒教考課之程咸依舊典茍經明行修
宜擢以不次抑斗筲喋喋之才進大雅汪汪之徳博收
鴻生以光顧問縶維竒異共精得失使區寰之内競務
仁義之風荒散之餘漸知禮樂之用豈不美哉臣誠闇
短敢慕前訓用稽古義上塵聽覧伏願陛下垂就日之
[113-31b]
監齊非煙之化儻以臣言可採乞特施行帝善之
隋文帝時潞州刺史柳昴見天下無事可以勸學行禮
因上䟽曰臣聞帝王受命建學制禮故能移既往之風
成惟新之俗自魏道將謝分割九區關右山東久為戰
國各逞權詐俱殉干戈賦役繁重刑政嚴急蓋救焚拯
溺無暇從容非朝野之願以致於此晩世因循遂成希
慕俗化澆弊流宕㤀反自非天然上哲挺生於時則儒
雅之道經禮之制衣冠民庶莫肯用心世事所以未清
[113-32a]
軌物由兹而壊伏惟陛下禀靈上帝受命昊天合三陽
之期膺千祀之運往者周室頽毀區宇沸騰聖䇿風行
神謀電發端坐廊廟蕩滌萬方俯順幽明君臨四海擇
萬古之典無善不為改百王之弊無惡不盡至若因情
縁義為其節文故以三百三千事髙前代然下土黎獻
尚未盡行臣謬䝉奬䇿從政藩部人庶軌儀實見多闕
儒風以墜禮教猶微是知百姓之心未能頓變仰惟深
思逺慮情念下民漸彼以儉使至於道臣恐業淹事緩
[113-32b]
動延年世若行禮勸學道教相催必當靡然向風不遠
而就家知禮節人識義方比屋可封輒謂非逺上覧而
善之因下詔曰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
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闘二邦之力逓
為强弱多歴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爼豆
民不見德惟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
法風澆俗弊化之然也雖復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非
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矣彼衆我寡未
[113-33a]
能移俗然其維持名教奬飾彛倫微相𢎞益賴斯而已
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
起人禀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隂陽合德無禮則禽獸
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財成萬物去華
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
以寛𢎞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庻吉凶之禮動
悉乖方不依制度執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
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
[113-33b]
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畆時候之餘若敦以學業勸
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㢘耻
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
意勸學行禮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唐武后時麟臺正字陳子昂上言曰陛下方興大化而
太學久廢堂皇埃蕪詩書不聞明詔尚未及之愚臣
以私恨也太學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則也爼
豆揖讓之所興也天子於此得賢臣焉今委而不論雖
[113-34a]
欲睦人倫興治綱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
年不為禮禮必壊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柰何為天下而
輕禮樂哉願引胄子使歸太學國家之大務不可廢已
鳯閣舍人韋嗣立上䟽曰臣伏聞古先哲王立學官所
以掌教國子以六德六行六藝三教備而人道畢矣禮
記曰化民成俗必由學乎學之於人其用蓋博故立大
學以教於國設小學以化於邑王之諸子卿大夫士之
子及國之俊選皆造焉八歳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春秋
[113-34b]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是以教洽而化流行成而不
悖故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因學而成者也國家自
永淳以來二十載餘國學廢散胄子衰缺時輕儒學之
官莫存章句之選貴門後進競以僥倖昇班寒族常流
復因陵替弛業考試之際秀茂罕登驅之臨人何以從
政又垂拱之後文明在辰盛典鴻休日書月至因藉際
會入仕尤多加以䜛邪兇黨來俊臣之屬妄執威權恣
行枉酷陷正直之伍死亡為憂道路以目人無固志罕
[113-35a]
有執不撓之懐徇至公之節偷安苟免聊以卒嵗遂使
綱領不振請託公行選舉之曹彌長踰濫隨班少經術
之士攝職多庸𤨏之才徒以猛暴相誇罕能清惠自朂
使海内黔首騷然不安賴陛下憂勞頻有處分然革弊
斯近此風尚餘州縣官僚貪鄙未息而望事必循理致
俗康寧求之於今不可得也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
廣開庠序大敦學校三館生徒即令追集王公以下子
弟不容别求仕進皆入國學服膺典訓崇飾館廟尊尚
[113-35b]
師儒盛陳奠菜之儀宏敷講説之㑹使士庶觀聽有所
發揚𢎞奬道德於是乎在則四海之内靡然向風延頸
舉足咸知所向然後審持衡鏡妙擇良能以之臨人寄
之調俗則官無侵暴之政人有安樂之心居人則相與
樂業百姓則皆戀桑梓豈復憂其迯散而貧窶哉今天
下戸口亡迯過半租調減耗國用不足治人之急尤切
於兹故知務學之源豈惟潤身進德而已將以安人利
國安可不務之哉
[113-36a]
𤣥宗時國子祭酒楊瑒上言曰古者卿大夫子弟及諸
侯嵗貢小學之異者入太學漸漬禮樂知朝廷君臣之
序班以品𩔖分以師長三德四教學成然後爵之唐興
二監舉者千百數常選者十之二考功覆校以第謂經
明行脩故無多少之限今考功限天下明經進士嵗百
人二監之得無幾然則學徒費官廩而博士濫天禄者
也且以流外及諸色仕者嵗二千過明經進士十倍胥
史浮虚之徒眊先王禮義非得與服勤道業者挈長短
[113-36b]
絶輕重也國家啟庠序廣化導將有以用而勸進之有
司為限約以黜退之欲望俊乂在朝難矣帝然其言
代宗時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胄禮國子司業兼集賢
殿學士歸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正乃上議曰古天子
學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環繚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
樂明和天下云爾在禮為澤宮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
璧沼亦言學省漢光武立明堂辟雍靈臺號三雍宫晉
武帝臨辟雍行鄉飲酒禮别立國子學以殊士庶永嘉
[113-37a]
南遷唯有國子學隋大業中更名國子監今聲明之盛
辟雍獨闕請以國子監為辟雍省祭酒司業之名非學
官所宜業者栒簴大版今學不教樂於義無當請以祭
酒為太師氏位三品司業為左師右師位四品近世明
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傳受義絶請以禮記
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
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榖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
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論語依章䟽講解德行純絜
[113-37b]
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
知在外給傳七十者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
館各立五經博士品秩生徒有差舊博士助教直講經
直律館筭館助教請皆罷教授法學生謁師䞇用腶脩
一束酒一壺衫布一裁色如師所服師出中門延入與
坐割脩㪺酒三爵止乃發篋出經摳衣前請師為説經
大略然後就室朝晡請益師二時堂上訓授道義示以
文行忠信孝悌睦友旬省月試時考嵗貢眡生徒及第
[113-38a]
多少為博士考課上下有不率教者檟楚之國子移禮
部為太學生太學又不變徙之四門四門不變徙本州
之學復不變繇役如初終身不齒雖率教九年學不成
者亦歸之本州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於所習經問大
義二十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䇿三道以本
經對通二為及第其孝行聞鄉里者舉解具言試日義
闕一二許兼收焉天下鄉貢如之習業考試並以明經
為名得第授官與進士同有詔尚書省集百官議時憚
[113-38b]
改作故無施行
德宗時太子校書郎李觀請修太學䟽曰臣伏思太學
之為道也厥惟大哉實所以德宇於國家教源於萬方
辨齊於人倫親親而尊尊誠宜嵗勅崇嚴日致齊肅祗
工度木不俟乎榱崩頒朝命官取稱乎師氏然後乃可
以陳四代之禮興無窮之風開素王之堂削青衿之篇
人懋㢘隅俗捐爭端天下之人人相則焉是以德繇此
澤教繇此流若水之潤下洚涌植物利不浩哉今嘗覩
[113-39a]
斯壊甚不然嗚呼在昔學有六館居𩔖其業生有三千
盛侔於古中年禍艱寖用耗息洎陛下君人宿弊尚在
執事之臣顧不為急升學之徒罔敢上達積㣲成慝超
嵗歴紀賤臣極言求合要道且六館之目其曰國子太
學四門書律筭等今存者三亡者三亡者職繇厥司存
者恐不逮修輿人有棄本之議羣生有將壓之虞至於
博士助教鋤耕犁其中播五稼於三時視辟雍如農郊
堂宇頽廢磊砢屬聮終朝之雨流潦下渟既夕之天列
[113-39b]
宿上羅羣生寂寥攸處貿遷而陛下不以問官不以聞
執政之臣不以思所謂德宇將摧教源將乾先聖之道
將不堪猶火之炎上燄燄至焚其為烈也豈不畏哉日
者聖朝以武夷時屯有風牧建帝庸今者聖朝以文象
天經有臯衡宣皇猷實四三六五之君子間無足以間
之然事不為加理人不為加安嵗貢之夫不能應請問
宴罷之産無以悟𤣥機天下有倒懸之悲諸侯有安忍
之懐執事之臣深惟無從但勞心於無益全身於因循
[113-40a]
是果不知長國之術在乎養士養士之方在乎隆學夫
學廢則士亡士亡則國虚國虚則上下危上下危則禮
義銷禮義銷則狂可姦聖賊可淩德聖德逶迆不知其
終今觀執事之臣之心必以修學為害時而他害者千
之養士為費財而他費者萬之殊不知此費無費而他
費為費也此害無害而他害為害也諺所謂溜之細穿
石綆之細斷榦斯言損益有漸非聦哲靡察今乃明徵
於儒書欽若於權輿繼統於易從恢業於純風而望海
[113-40b]
内雋傑靡然踵武於雲龍之庭不知其可也禮稱虞夏
殷周天下之盛王也蓋以其有庇民之德祚國之仁可
仰而巍巍且太學之興本於有虞達於三王踰至漢魏
以降特盛於我太宗文皇重聖遵之無以増洊興於先
皇而延於聖朝此乃古帝王愍淳醨亂萌故同教於民
百代奉之以𢎞長國家廣之以存存陛下不宜忽之而
已今四君德以相高八聖幽而不炤風聲隨而凋落焉
夫四君之民古猶易制陛下之民猾且難矣易制之民
[113-41a]
猶或遺之難矣之民得不重愼乎魯春秋書太廟屋壞
傳曰書不敬也臣今懼聖朝之史書太學廢使萬代之
嗣無法今聖朝聚國中之兵守塞下之壘空織婦之機
悉農夫之儲豈其惡民而賤物誠為社稷之計也設一
旦農夫死織婦病兵壘在邊粟帛不輸陛下此時其暇
勸學乎則禮義之心不素蓄於人亦難以致天下之和
矣且四方之學太學之枝葉也天子之教諸侯之本也
未有本之顚而枝葉之存天子之廢而諸侯之興夫為
[113-41b]
國者亦猶治一人之身京師人之心四方心之體諸侯
體之四支心平則體患易治體平則四支之患不治而
愈今不嗇神於心體而竭資於四支時變於外氣殫於
中則為不起之憂矣伏惟陛下察弛張之㑹觀損益之
圖滅無用之府崇有裕之原廢闕修而百度明庠序昌
而教化行勞經邦於長久熈帝載於登閎顧夫周營靈
臺魯修泮宮於陛下萬之一焉伏惟速令於職司無至
於不可持天下幸甚
[113-42a]
憲宗時學士李絳上䟽曰自三代哲王已降奄有天下
未嘗不崇建太學尊重名儒習干戚羽籥之容盛樽爼
揖讓之禮以興教化以致太平天子親入視學皇太子
行齒胄之禮斯所以用化成天下也故記曰如欲化民
成俗必由學乎當征討之急則先武事丁理平之運則
尚文德二柄相須百王不易故漢光武於兵革之中投
戈講藝魏太祖亦於擾攘之際崇立學校歴代之於儒
道如此急也後漢儒碩之盛太學至有三萬人諷先聖
[113-42b]
之言酌當代之務鴻名碩德康國濟時未有不㳺於太
學以躋顯位也國家自高祖初平關中便修太學并為
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學建黌舍大引儒訓増置生徒
各立博贍鴻儒碩學盛於朝列質疑應問酌古辨今咸
徵經據並得傳師法故朝廷無不根之論蕃夷有慕義
之名風教大行禮樂咸備貞觀之理謂之太平至於開
元中亦引國學之制復覩儒道之盛故太學廢於衰亂
之代非所以俾風俗趍末而忘實蓋由國學廢講論之
[113-43a]
禮儒者靡師資之訓自是以降不本經義不識君臣父
子之道不知禮樂制度之方和氣不流悖亂遂作其師
氏之廢如是之害也今天下遭逢聖明蕩滌瑕穢前代
所不能舉而陛下舉之百王所不能行而陛下行之萬
方傾耳兆人企踵思陶聖化希承德風而德盛道隆闕
弦歌之雅詠政流化洽鮮儒學之髙風頃自胡宼亂華
乘輿避狄中夏凋耗生人流離儒碩解散國學毀廢生
徒無鼔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譏馬廐園蔬殆恐及此
[113-43b]
伏惟陛下挺超代之姿發振俗之令復崇太學重延儒
碩精選生徒奬寵博士備徵天下名德專門之士増飾
學中屋室厨饌之制殿最講習之優劣彰明義訓之得
失明立科品使有懲勸拔萃出羣者縻之以禄廢業怠
教者寘之以刑自然儒雅日興經典日重先王之道日
盛太學之訓日崇陛下垂拱明廷受釐清禁使師氏教
德不獨美於周時橋門觀禮豈復謝於漢日伏希天造
特覧愚言起兹廢墮引於教化冀裨聖政少助皇風上
[113-44a]
於是宣付中書門下令脩起國學
 
 
 
 
 
 
 
[113-44b]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