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三百八十三
[387-1a]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三百八十三
             宋 李燾 撰
  哲宗
元祐元年七月丙子御史中丞劉摯言臣伏覩今年二
月敕書常平錢物依舊狀施行詔令既下中外曉然至
四月復有指揮申明前令而青苖之法行之如初近日
責降呂惠卿詔命復有首建青苖之詞反覆二三人情
[387-1b]
疑惑臣近曾具狀論列未䝉處分臣竊以號令天下以
信為主始謂青苖無益百姓罷從舊法曾未累月俄復
施行今又以責首議之臣而其法尚存初無釐改臣愚
不知朝廷大意安在以謂此法當存則從舊法之敕責
議臣之詞布滿中外矣以謂議者有罪則斂散取息至
今行之二者之間無有一可外無以示信百姓下無以
塞被責者之心其於國體所損非一又况青苖之事自
熈寜以来議者紛紛利害固已較然明白臣不復具道
[387-2a]
伏望速賜檢臣前奏特降指揮用今年二月詔令應常
平事並依舊法施行貼黄稱前降指揮依常平舊法施
行於理自是熈寜以前提刑司舊法而異議之人猶謂
舊法是熙寜後來之法故欲縁此復行聚散之事今須
明降指揮依嘉祐舊法施行此奏以七月二十一日上/今附此前奏以六月二十
六日上已移/見本月日 成都府利州路鈐轄司奏提舉陜西等
路買馬監牧公事陸師閔奏勘㑹成都府利州路經制
買馬司准朝㫖於雅州靈關嘉州中鎮等寨置場買馬
[387-2b]
數内雅州靈關寨並無蕃蠻馬元未曾置場外其嘉州
中鎮寨雖曾置場亦無買到馬數今來未敢廢罷奉㫖
令成都府利州路鈐轄司相度聞奏本司今相度雅州
靈關嘉州中鎮等寨置場買馬並合廢罷從之此據嘉/州編録
冊乃七月二十一日聖㫖今依本月日增/入初置場在元豐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丁丑詔太常寺仍舊置太祝一員以呂誨子宣徳郎由
庚為之從尚書右丞呂大防同知樞宻院事范純仁請
五月十二日詔太祝兼奉禮初罷太常寺太祝少卿/鮮于侁言神考釐定官制太常設奉禮太祝各二員
[387-3a]
事合古制理難廢減請復置仍請自朝廷選學行之人/詔從之五月十二日所書乃云太祝兼奉禮不云罷太
祝此云復置太祝與前書不同當/考呂范等建請在五月二十二日 監察御史孫升言
知濮州盛南仲近除廣南東路轉運副使南仲行已無
恥不能防閑其家伏乞追寢除命以允公議詔淮南轉
運司體量詣實以聞南仲除漕在六月二十/八日要見後來如何 詔懐化
將軍管勾蕃坊公事新雅托勒遷歸徳將軍以廣東轉
運司言乞用登極赦特推恩故也 尚書省言監司㕔
宇所在及所部州縣刑獄除依條㸃檢外不得令承勘
[387-3b]
官吏取禀推鞫著為令從之新本/削去 左司諫王巖叟言
臣伏以天下之可哀者莫如老而無子孫之託故王者
仁於其所求而厚於其所施此遺囑舊法所以財産無
多少之限皆聽其與也或同宗之戚或異姓之親為其
能篤情義於孤老所以財産無多少之限皆聽其受也
因而有取所不忍焉然其後獻利之臣不原此意而立
為限法人情莫不傷之不滿三百貫文始容全給不滿
一千貫給三百貫一千貫以上給三分之一而已國家
[387-4a]
以四海之大九州之富顧豈取乎此徒立法者累朝廷
之仁爾伏望聖慈特令復嘉祐遺囑法以慰天下孤老
者之心以勸天下養孤老者之意而厚民風焉如䝉開
納乞先次施行從之新舊録並稱臣僚上言按此/乃王巖叟奏請也今具載之 措
置熙河蘭㑹路經制財用司言本路五州軍穀價甚貴
蓋自軍興之後舊田或廢新田未闢地産全少請懲客
人邀求厚利及銀絹鹽鈔公據價必平經費漸省仍著
為令從之二録並同/此必有誤 詔都省每季差省曹不干礙郎
[387-4b]
中一員赴𣙜貨務檢察見在錢物并交引數目申省及
令戶部差元豐庫監官一員不妨本職兼管封樁米鹽
錢物令除本務當支外每旬據見在數交撥封樁新本/削去
 詔具以前約束官吏侵擾役人條法頒下諸路從蘇
轍所奏也轍五月二十六日又/六月十七日兩奏 刑部言權知徐州馬
黙奏昨都轉運司指揮凡軍人偷盗本司物並申本司
牒安撫司行刺配望㸔詳所犯情輕者並給公據放還
今請如所奏委提刑司㸔詳仍具放還人數犯因由以
[387-5a]
聞從之新本/削去 詔承代保甲教閱之人願投軍者如中
保甲第一等弓弩許令招刺所增例錢物給其保甲正
身并家人如投軍年二十六已上中等弓弩減一指招
刺二十五已下更不用事藝累減開封府界凖此新木/削去
 監察御史上官均奏臣竊見前日勅令太中大夫諫
議待制以上每歲以十科薦士兹見陛下博收羣才因
能任官之意自三代以來設官分職雖多寡不同然取
人大要不過或以徳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而仲尼之
[387-5b]
門論其所長亦曰徳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已今以十科
取人其於徳行言語政事文學之選固已兼取然論取
士止於治財賦聽獄訟斷請讞三事而已竊恐取士之
目有所未盡何則能治財賦者未必長於聽獄能聽獄
者未必長於斷讞能此三者未必寛信敏惠足以長人
今之所謂長人之官者守令是也今之守令雖有累歲
月用薦舉關升之法然至於劇邦大邑若止循資序不
加選擇恐未必得人有美錦學製之弊不獨如是自比
[387-6a]
年以來郡縣考課之法文具而不行未聞擢一良守進
一賢令以勸天下故郡縣之吏亦務為碌碌細故謹守
繩墨治簿書督租稅而已未聞諄諄慈良以治人為意
蓋自非豪傑自信之士未有不待賞而後勸也若褒賞
不加薦舉不及天下守令長於理劇者豈復有亹亹樂
進之心哉臣欲乞於十科外更益以材堪治人能撥煩
者别為一科劇郡大邑有闕因以除授如此則人無遺
才而天下之守令莫不勸矣守令勸則郡縣之政理天
[387-6b]
下之民被朝廷之徳澤而太平之功立矣均奏此以七/月二十二日
奏/不報均又再奏久之乃立知縣縣令治劇保舉考較
均奏以七月二十二日再奏無月日其再奏與前奏/不異但論說加詳耳十一月二十二日乃立知縣縣
令治劇保舉能治劇條考校法蓋采用均言也舊録先/於五月六日書保舉能治劇條又於十一月二十二日
重書保舉條并立考較條新録因之皆誤也七月一日/乃行十科二十二日均乞益理劇若五月六日已有能
治劇指揮即均不應於七月二十二日方更申言兼行/十科則能治劇者固未有專令保舉指揮其誤眀甚今
削五月六日所書獨存十一月二十二/日所書仍以均奏䟽附七月二十二日
戊寅前吏部侍郎蘇頌為刑部尚書頌初除喪也
[387-7a]
已夘上批近夏國累遣使至雖懐恭順而其情難測可
戒飭邊將及陜西河東邊郡密為備禦各須將領兵馬
芻粟幾何可備緩急仍同轉運司計置糧草具委無闕
誤以聞 左僕射司馬光等言臣等聞王者設官分職
居上者所總多故治其大要居下者所分少故治其詳
細此理勢之自然紀綱所由立也是以周官小宰官府
之六屬舉邦治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凡宰相上
則啓沃人主論道經邦中則選用百官賞功罰罪下則
[387-7b]
阜安百姓興利除害乃其職也至於簿領之差失期㑹
之稽違獄訟之曲直胥吏之遷補皆郎吏之任非宰相
所宜親也古人有言察目睫者不能見百歩察百歩者
不能見目睫言詳於近者必略於逺謹於細者必遺於
大也今尚書省事無大小皆决於㒒射自朝至暮省覽
文書受接辭狀未嘗暫息精力疲弊於米鹽細故其於
經國之大體安民之逺猷不暇復精思而熟慮恐非朝
廷所以責宰相之事業也竊以六曹長官古之六卿事
[387-8a]
之小者豈可不令專達臣等商量欲乞今後凡有詔令
降付尚書省者僕射左右丞簽訖分付六曹謄印符下
諸司及諸路州施行其臣民所上文字降付尚書省僕
射左右丞簽訖亦分付六曹本曹尚書侍郎及本㕔郎
官次第簽訖委本㕔郎官討尋公案㑹問事節相度理
道檢詳條貫下筆判云今欲如何施行次第通呈侍郎
尚書若郎官所判已得允當則侍郎簽過尚書判凖應
奏上者奏上應行下者直行下即未得允當者委侍郎
[387-8b]
尚書改判事之可否皆决於本曹長官其文字分付本
㕔郎官之時委本曹長官隨事大小立限若有稽違即
行糾劾即委的有事故結絶未得者申長官展限更不
經由僕射左右丞即改更條法或奏乞特㫖或事體稍
大或理有可疑非六曹所能專决者聽詣僕射左右丞
咨白或具狀申都省委僕射左右丞商議或上殿取㫖
或頭簽劄子奏聞或入熟狀或直批判指揮其諸色人
辭狀並只令經本曹長官陳過尚書侍郎本㕔郎官次
[387-9a]
第簽押判决一如朝廷降下臣民所上文字次第施行
若六曹不為收接及久不結絶或判斷不當即令經登
聞鼓院進狀降下尚書省委僕射左右丞判付本省不
干礙官貟㸔詳定奪若本曹顯有不當即行糾劾所貴
上下相承各有職分行遣簡徑事務辦集乞合兩省為/一劄子後列
左右僕射門下中書侍郎姓名令六曹長官專達劄子/後列左右僕射左右丞姓名並見司馬光集此兩劄子
蓋同時所作也按范祖禹誌司馬康墓云乞合兩省為/一劄子光未及上而卒而司馬康未為諌官時上之四
年十月乃除右正言不知令六曹長官專逹劄子曾與/不曾上又案實録七月二十四日所書則六曹長官專
[387-9b]
逹實已施行光集又具載上官均元申請奏云七月二/十八日三省同進呈得㫖依與實録二十四日所書不
異但日不同耳此劄子所論與二十四日所書及二十/八日進呈事亦無以異不知何故兩出蓋光等先有是
請上官均亦及之同時進呈得㫖也其日不同則字或/差誤耳今并書之四年八月八日司馬康上光遺奏二
篇六曹長官專達其一也與此元年七月二十四日所/奏實同不知何故康又上之豈當日奏狀偶存別本雖
已施行而康未及/知因具以聞乎 監察御史上官均亦奏乞尚書省
事類分輕重某事關尚書某事關二丞某事關僕射於
是三省同進呈今欲應尚書省事舊有條例事不至大
者並委六曹長官專决其非六曹所能决者申都省委
[387-10a]
僕射左右丞同商量或送中書取㫖或直批判指揮其
常程文字及訟牒止付左右丞施行若六曹事稍大及
有所疑方與僕射商量若六曹施行不當及住滯即委
不干礙官定奪根究庻上下稱職事務辦集從之上官/均奏
請及三省同進呈並據司馬光集今實録但載三省言/不出上官均奏請又係之二十四日今日則依實録事
則依光集均家傳載均奏議尤/詳要不出光意也或刪取增入 戸部言府界諸路州
軍錢穀文帳舊申三司者昨付逐路轉運司㸃磨其常
等文帳舊中司農寺監者昨付逐路提舉司㸃磨及在
[387-10b]
京庫務文帳見分𨽻禮兵工曹者諸並收歸戸部從之
用司馬光閏月所奏立法也蘇轍八月十一/日論奏今附此 右司諫
蘇轍言臣竊聞熈寜以前天下財賦文帳皆以時上於
三司至熙寜五年朝廷患其繁冗始命曾布刪定法式
布因上言三部胥吏所行職事非一不得專意㸃磨文
帳近歲因循不復省閱乞於三司選吏二百人專置一
司委以㸃磨是時朝廷因布之言於三司取天下所上
帳籍視之至有到省三二十年不發其封者蓋州郡所
[387-11a]
發文帳隨帳皆有賄賂賄賂各有常數已足者皆不發
封一有不足即百端問難要足而後已朝廷以布言為
信帳司之興蓋始於此張設官吏費用錢物至元豐八
年首尾七八年間帳司所管吏僅六百人用錢三十九
萬貫而所磨出失陷錢止一萬餘貫朝廷知其無益遂
罷帳司而使州郡應申省帳皆申轉運司内錢帛糧草
酒麴商稅房園夏秋稅管額納畢鹽帳水脚鑄錢物料
稻糯帳本司别造計帳申省其驛料作院欠負修造竹
[387-11b]
木雜物舟船柴炭修河物料施利橋船物料車驢草料
等帳勘勾訖架閣蓋謂錢帛等帳三司總領國計須知
其多少虛實故帳雖歸轉運司而又令别造計帳申省
至於驛料等非三司國計虛贏所繫故止令磨勘架閣
又諸路轉運司與本部州軍地里不逺取索文字近而
易得兼本道文帳數目不多易以詳悉自是外内簡便
頗稱允當今戶部所請收天下諸帳臣未悉為收錢帛
等帳耶為并收驛料等帳耶若盡收諸帳為依熈寜以
[387-12a]
前不置帳司不添吏人耶為依熙寜以來復置帳司復
添吏人耶若依熙寜以前則三二十年不發封之弊行
當復見若依熈寜以來則用吏六百人磨出失陷錢一
萬餘貫而費錢三十九萬貫之弊亦將復見臣乞朝廷
下戸部令子細分析聞奏然臣竊詳司馬光元奏自改
官制以來舊日三司所掌事務散在六曹及諸寺監戸
部不得總天下財賦帳籍不盡申戸部戸部不能盡天
下錢穀之數欲乞令户部尚書兼領左右曹其舊三司
[387-12b]
所管錢穀財用事有散在五曹及諸寺監者並乞収歸
戸部推其本意蓋欲使天下財用出納巻舒之柄一歸
戸部而戸部周知其數而已今戸部既已専領財用而
元豐帳法轉運司常以計帳申省不為不知其數也雖
更盡收諸帳亦徒益紛紛無補於事矣臣謂帳法一切
如舊甚便乞下三省公議然後下戸部施行八月二十/二日戸部
云云轍言/蓋不行 蘓轍又言臣近奏乞罷支青苖錢兼訪聞
臺諫官皆有文字論列至今並不䝉降出施行臣伏見
[387-13a]
熙寜之初王安石呂惠卿用事首建青苖之法其實放
債取利而妄引周官泉府之言以文飾其事天下公議
共以為非是時韓琦冨弼司馬光范鎮等皆昌言其失
恨不能救今二聖在上照知民間疾苦改去弊法既已
略盡兼近日責降呂惠卿數其罪惡亦以創行青苖為
首然天下俵散青苖其實至今未止民間疑怪以為朝
廷仍有好利之意臣博采衆語云近日有臣僚獻議以
國用不足為言由此聖意遲遲未决臣雖至愚竊為陛
[387-13b]
下深惜此計何者自古為國率皆禄養官吏分給士伍
崇奉郊廟綏撫四夷然而食租衣稅未嘗有少今陛下
力行恭儉前代帝王所有浮費一切不為今日之計但
當戒飭天下守令使之安集小民若能稍免水旱之災
復無流亡之患則安靖之功數年自見穀帛豐羡將不
可勝用何至復行青苖以與民爭利也哉惟陛下聖性
仁厚凡利民之事知無不為若非左右造此危語動揺
聖聽則何至為之廢格羣言以成邪說然臣竊恐中外
[387-14a]
不知本末但見臺諫之言皆留中不出妄意陛下甘於
求利不卹細民逺近傳聞所損不細臣欲乞陛下盡將
臣僚前後所上章䟽付三省詳議施行以弭斯謗
庚辰詔梁山軍撥往萬州租稅令轉運司逐年科折只
就本軍輸納 詔堂除官應避親者到官後限一月自
陳 内批近聞馮景同水陸院主守智理㑹地土是本
人故父徳誠於熙寜年中獻此地土與秦晉國夫人作
功徳院聞徳誠亦曾受却銀帛其事理曲直顯然自今
[387-14b]
後如馮景更有詞狀尚書刑部不得承接御集七月/二十五日
門下省言刑部刪修到不以去官赦降條件㸔詳當職
官以職事墮曠雖去官不免猶可言至於赦降大恩與
物更始雖刼盗殺人亦䝉寛宥豈可以一事差失負罪
終身竊謂不以去官赦降原減條内所留尚多所刪尚
少今欲更刪改存留從之蘇軾自辨/䟽可附 右正言王覿言
臣伏覩近日詔書覿自注云七月二十五日奏臣伏覩/今月八日詔書今既以詔書係六月
二十八日故/改稱近日蕩滌隱疵闊略細故以開詿誤自新之路
[387-15a]
天下幸甚然臣竊觀自古仁聖之君莫過於堯舜而堯
之為治其大要乃在於哲而惠也舜之為治其先務乃
在於難壬人也惟其哲而惠故巧言令色者不得售其
私惟其難壬人故懐姦挾詐者不得遂其惡於是堯乃
得以致黎民懐之而舜乃得以致蠻夷率服也伏惟皇
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臨政以來登進忠賢放出邪惡
可謂哲而惠矣可謂難壬人矣惟能不倦以終之則黎
民懐之豈減於堯而蠻夷率服豈愧於舜哉今者下寛
[387-15b]
大之詔推曠蕩之恩凡有誤先帝任使之人一切不問
者聖意以謂罪顯惡鉅者皆已去矣彼隱疵細故猶治
焉則非所以包荒含垢之義也故渙然施惠而一洗之
以慰安衆庻之心臣雖至愚尚復何疑而過計議論以
蹈衆怨之機乎臣但見詔與事違而名與實異人情之
所共駭故不敢嘿嘿以為取容之計今復為陛下一論
之詔曰罪顯者已正惡鉅者已斥陛下亦常深察乎罪
顯者果已皆正邪惡鉅者果已皆斥邪若猶未也則民
[387-16a]
之具瞻安可欺世之公論何可誣也彼碌碌一官不當
權要罪顯而未正惡鉅而未斥者固不足慮而坐廟堂
之上執政之間陛下日與之謀議可否天下之幾政者
猶有其人焉張璪是也故詔下以來知識之士忠義之
臣莫不憤惋歎息以謂罪顯惡鉅之人方在君側而謂
之罪已正惡已斥則欺罔蔽惑之患可從而知矣雖在
畎畆猶當疾首蹙額而為朝廷憂况如臣者待罪言責
為陛下耳目之官乃忍鉗口結舌而安處乎彼張璪之
[387-16b]
姦邪欺罔臣自今年二月以來累有封事具陳其狀及
竊聞臣僚論列者非一陛下不惟置而不察方且明詔
中外諭以既無罪顯惡鉅之人餘皆一切不問矣璪得
乗此以自負而膠固其邪黨臣恐自今以往邪黨無射
隼之憂而朝廷有養虎之患不惟如是而已且使天下
有以窺朝廷謂左右大臣罪顯惡鉅如張璪而陛下猶
不知之則四方萬里之逺百官羣吏之衆何以廣覽兼
聽而坐照其姦邪臣以為陛下不速去璪無以解天下
[387-17a]
之惑無以破羣邪之黨無以隆朝廷之勢也惟聖慈深
察而詳擇焉天下幸甚王覿奏自注云七月二十五日/上此新録以此章為林旦所作
略見九月二十四日璪出時誤也元祐雜録亦繫之王/覿當九月十四日以前林旦固被彈糾矣自二月以來
累有封事/論列當考
壬午右司諫蘇轍言臣頃曾上言乞將市易欠錢人戸
通計所納息罰錢數如己納及元請官本數目即與除
放䝉聖恩依此施行徳澤霶霈所及甚廣然臣訪聞京
師欠戸貧下之家從初多作詭名請改新還舊以此無
[387-17b]
縁通計息罰故除放之恩多止上戸臣近日再行體問
據通直郎監在京市易務宋肇為臣言若截自欠二百
貫以下人戸一例除放則所放人戸至多事亦均一仍
具本務一宗節目及利害文字請臣論奏臣詳究其說
竊以為當行之事有五市易本錢前後諸處撥到共計
一千二百二十六萬餘貫中間撥還内藏庫等處共計
五百三十萬餘貫朝廷支使過共計三百八十四萬餘
貫即令諸場務見在共計三百五十三萬餘貫將此三
[387-18a]
項已支見在計算已是還足本錢則今來人戸所欠皆
出於利息若將見欠三百貫以下人戸除放所放錢數
不多此事之當行者一也見今欠人共計二萬七千一
百五十五戸共欠錢二百二十七萬餘貫其間大姓三
十五酒戸二十七共欠錢一百五十四萬餘貫小姓二
萬七千九十三戸共欠錢八十三萬餘貫若將欠二百
貫以下人戸除放共放二萬五千三百五十五戸放錢
四十六萬六千二百餘貫所放人戸九分以上而所放
[387-18b]
錢止及二分此事之當行者二也元豐中朝廷催理欠
負極為峻急然一歲所納不過三萬貫頃來朝廷優假
細民所催微細自今年正月至今止及六七千貫今且
以三萬貫為率猶須七十餘年乃可納足如此則小姓
之家死喪流亡不可復知而國家每歲得失六千貫臣/所
乞放二百貫以下欠戸錢數於見欠錢數中十分有九/之一即是每歲催及三萬貫數中不過催得六十貫而
已/如九牛一毛不為損益而二萬餘家困苦為害至大
此事之當行者三也市易催索錢物凡用七十人每人
[387-19a]
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書凡用三十餘人每
人各置貼寫不下五人共約一千餘人以此一千餘人
日夜騷擾欠戸二萬七千餘家都城之中養此蟊賊恬
而不怪此事之當行者四也市易之法欠戸拖延日久
或未見歸著及無家業之人皆差人監逐遇夜寄禁既
有此法則一例公行寄禁然吏卒頑狡得錢即放無錢
即禁榜笞捽縛何所不至若不别作擘劃則日被此苦
者不知其數此事之當行者五也伏乞聖慈以此五事
[387-19b]
較其利害斷自聖意特與除放或因將來明堂赦書行
下或更溥行諸路則細民荷戴恩徳淪肌入髓社稷之
利不可深計然臣竊見太府寺令歲終細數課以本理
息及一分以上其官員等第保明聞奏自來市易官因
此酬奬轉官及請賞錢所得無算今來既見市易已支
見在實數能還足本錢則以本理息皆是欺罔從前官
吏轉官請賞皆當追奪官爵及所賞錢物請朝廷根究
前後縁市易轉官請賞之人依理施行内有吕嘉問係
[387-20a]
創行市易害民甚深雖已經責降尚竊有民社未允公
議更乞重行竄謫以謝天下所有宋肇劄子三道臣轍
備録進呈如左貼黄稱臣所言放欠事上係二聖徳澤
惟當直出中㫖不宜更顯言者姓名或須至令三省相
度施行即乞指揮執政勿令宣布明堂赦書應内外欠/市易司人戸見欠二
百貫以下並特與除放蓋從轍請/也三年四月末李常奏議更詳之
癸未正議大夫天章閣待制致仕楚建中落致仕為戸
部侍郎中書舍人蘇軾繳還詞頭奏曰臣竊惟七十致
[387-20b]
政古今通義非獨人臣有始終進退之分亦在朝廷為
禮義㢘恥之風若起之於既謝之年待之以不次之任
即須國家有非常之政而其人有絶俗之資才望既隆
中外自服近者起文彦博天下屬目四夷革心豈有凡
材之流亦塵盛徳之舉如建中輩决非其人竊料除目
一傳必致羣言交上幸其未布可以追回所有前件告
詞臣未敢撰已而右正言朱光庭亦論建中常才衰耗
將奚所用詔建中除命勿行光庭言據元祐章䟽得/㫖在八月二日今并書
[387-21a]
刑部郎中杜紘為右司郎中奉議郎杜純為刑部員外
八月十四日朱光庭/云純宜令且在河北 右司諫蘇轍言杜紘命下之
日中外疑惑以朝廷用人必分流品清濁尚書左右司
郎官總督十二司之事至其遷擢髙者多為左右史下
者猶為直閣修撰領三路都漕發運使不一二年即為
侍從自非清望正人不與此選謹按杜紘人品凡近不
知經術以誦習法律進身自熙寜元豐以來為刑部官
諂事宰相王安石王珪蔡確以下脂韋便佞無不得其
[387-21b]
懽心雖杜純親弟而純以直進紘以諂聞兄弟異心衆
所共悉初修熙寜編敕紘與其議害民之法皆經其手
今復為詳定官奮筆改更非笑前書略無愧恥翻覆隨
時一至於此兼與楊汲崔台符共事歲月甚久大理寺
所勘探報過公事事干官員皆刑部下法朝廷近以所
斷多有枉濫差官理雪凡所平反十至七八汲台符既
以官長被罪如紘等皆其屬官朝廷雖闊略不問至於
非次擢用豈宜遽以及紘竊恐賞罰失當使天下不服
[387-22a]
而汲台符亦得以為詞為損不細或言紘近日押伴西
人朝廷授以指蹤使紘與西人商量事得了當右司之
命蓋以為賞臣以為此有司常事不足以為功况為官
擇人當以流品為急若以右司為賞恐非孔子不以名
器假人之義伏乞追回前命以厭公議蘇轍論杜紘在/八月一日今并
書八月七日又奏二年五月十三日紘自/右司郎中遷大理卿則轍言初不從也 秘書少監
顧臨直龍圖閣為河東路轉運使臨出使/當考 提舉崇福
宮韓宗師再任理提刑資序以宗師自陳父老從所乞
[387-22b]
也 監察御史上官均言近除張公庠廣東轉運副使
不當以疾辭詔公庠送吏部與合入差遣朝請大夫張/公庠權廣西
運副事在/六月八日 中書省言左僕射司馬光以足疾免明堂
大禮使詔改差右僕射呂公著為大禮使門下侍郎韓
維為禮儀使中書侍郎張璪為儀仗使同知樞密院事
安燾為鹵簿使尚書左丞李清臣為橋道頓逓使 供
備庫使張楙押賜夏國主生日禮物内殿崇班安愈押
賜中冬時服仍假閤門祗候 戸部言乞罷市易所置
[387-23a]
賣鹽場從之 又言今諸曹寺監錢物悉收歸戸部獨
府界錢穀舊係三司主管今歸府界提㸃司未曾釐正
亦請收歸本部從之 措置熙河蘭㑹路經制財用司
言本路五州軍皆極邊難於和糴常患客旅邀價請詔
茶場司毋得於並邊州軍博糴斛斗及茶場司應副熙
河路錢九十萬貫聽於本路五州支撥從之 翰林學
士承㫖鄧温伯言學士如獨員每兩直乞免一宿候有
雙員即依故事從之 詔府界三路保甲遇本戶災傷
[387-23b]
及七分以上並免放當年冬教訖奏蘇轍初/九日奏 刑部言
刑獄案可以兩斷者更不取㑹單狀著為令從之
甲申詔武學上舎生補中及一年公試弓馬策義兩次
皆入優等不曾犯五等罰令保明聞奏量材録用仍每
年不得過一名令㸔詳國子監太府條制所立法 詔
沙苑監撥入右廂提㸃司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太僕寺狀沙
苑監先𨽻河南監牧司昨因廢監撥歸羣牧司㝷因置
羣牧行司撥入行司管係其行司後改為提舉監牧司
[387-24a]
今已降朝㫖撥入右廂提㸃司即買馬監牧司更不管
係其提舉陜西等路買馬監牧司名合除去監牧二字
從之法冊二年二月十六日/密劄此事或不□載 右司諫蘇轍言臣竊見
淮南春夏大旱民間乏食流徙道路朝廷哀愍饑饉發
常平義倉及截留上供米以濟其急淮南之民上頼聖
澤不至餓殍然自六月大雨淮水汎溢泗宿亳三州大
水夏田既已不收秋田亦復蕩盡前望來年夏麥日月
尚逺勢不相接深可憂慮訪聞見今官賣米猶有未盡
[387-24b]
然必不能支持久逺臣欲乞朝廷及今未至闕絶之際
速行取問本路提舉轉運司令具諸州災傷輕重次第
見今逐州各有多少糧食可以賑濟得多少月日如將
來之絶合如何擘劃施行立限供報所貴朝廷得以預
先處置小民不至失所
是月御史中丞劉摯言臣聞之銜䇿不調雖造父不能
善御法令不一雖有虞不能善治故曰謹乃出令言謹
始也又曰令出惟行弗惟反言謹終也聖人制法令於
[387-25a]
堂奥之上熟復戰兢若不得已者故其出也天下信之
以令則行以禁則止所謂信如四時堅如金石若始之
不謹既出而反之則何以示信出而勿反則將有受其
敝者由此言之始既不謹雖欲謹終不可得矣恭惟陛
下即位逾年加惠海宇修備政事大要專以便人天下
幸甚然累月以來法令寡信議者竊有疑焉夫法非不
善而施行之際使議者致疑此亦不可不察臣謹條列
一二以槩見其餘乃者朝廷患免役之敝下詔改復差
[387-25b]
法天下知之久矣置局設官以議施行之叙天下望之
又久矣造法不謹其始施之倉卒故改而立雇募之議
又為招募之法而法至今不能成也朝廷患常平之敝
並用舊制施行曾未累月復變為青苗之法其後又下
詔切責首議之臣而歛散之事至今行之如初此二事
大事也四方傾耳拭目以觀盛徳之舉而反覆二三雖
近侍講議之臣曾不敢必知法將安出尚何以使天下
信之陜銅之禁行之未幾復限以五斤勿禁一開其端
[387-26a]
則輕重多寡誰復可辨官司固未易家至而數之禁而
不能止與不禁同大河職事河北轉運司言之則屬轉
運司都水言之則歸都水矣夫二者必有一得則亦必
有一失矣此其小事然推此類言之則議者之論安可
不察且改之易之誠是耶君子猶以為反令况易而未
必是徒以暴過舉於天下則曷若謹之於始乎今朝廷
建一事命一官令已行矣議者必曰此未也且將改之
曾未淹久而議者之言果信臣愚未諭朝廷知其不可
[387-26b]
而姑為之以待改耶不知而偶為之耶始議既粗行之
必有牴牾拾遺補過之臣以言為職知而不言為廢職
言而易之則為反令故臣願陛下深詔執政大臣逺慮
熟計詳重出令其始既謹度可以必行而後行之則至
其終也不可反矣惟陛下加意留神思之毋忽上以嚴
政令下以示信四方又以杜塞異議使無所幸其失今
日之治宜莫先此摯奏不得其時按青苖首議之臣即/吕惠卿以六月二十五日安置此奏
必在惠卿安置後又摯稱銅禁河事銅禁先在四月十/八日後未見河事歸漕司乃五月八日復歸都水則未
[387-27a]
見摯奏稱即位逾年或當是四月五月間/然恐太早姑附此於七月末更俟考詳 殿中侍御
史吕陶言陶言改役法及今半年自二月至/七月通閏凡半年也附見七月末臣伏見朝
廷改更役法以來及今半年民間已安其事被差並無
糾决祗應多是正身驗之人情良以為便惟是官司自
相疑貳蓋有幸差法之不成而欲伸其志者有觀望俯
仰伺勢之所在而不復究利害者有偏蔽不通而好異
立竒者州縣不敢决而禀議於詳定詳定俟監司之請
而後裁正奏報屢上多非綱要辭教數下殊少適從臣
[387-27b]
竊原朝廷差役之法責其力不斂其錢欲其均不使其
幸條目萬變大槩不過此兩端而已雖朝廷寛給期限
使天下詳盡利害而當職之吏所見不一或欲單丁女
戸官戸寺觀出錢以助役人之費或欲放戸長只差甲
頭催稅或欲存留散從官仍舊雇募上下紛紜何時可
已陜西一路尤未就緒蓋呂大忠等有此相度行下州
縣屬官因而議論不同且女戸官戸等不許出錢并放
甲頭差戸長自有著令除招衙前及久來役名人外其
[387-28a]
餘自合於差法到日並罷支雇錢雖監司旋有申請未
見允從而州縣既有詔條自當遵守豈可既差戸長仍
置甲頭更留散從官尚支雇直悠悠之徒違戾如此臣
恐日月淹久大法未定民間疑惑即於治體深有所損
伏望聖慈特降指揮截自某月某日應役人除衙前許
招并使院職級弓手節級許存留曹司庫子欄頭之類
充投名人外其餘役人如敢尚支雇錢者並以故違條
制論罪示天下以必行之意庶幾役法早得成就無使
[387-28b]
小人幸其不成又言臣訪聞鳯翔府散從官五月分支
雇錢元未放散并寶雞縣已依朝㫖差戸長訖又依轉
運司指揮令甲頭催税顯見違法騷擾伏乞下提刑司
更切體訪如實有此即乞詳酌施行近日朝廷以青苖
為常平條貫有出息指揮人皆謂依舊散青苖取利今
役法遷延未定上下異論人皆疑依舊斂錢募役此二
事最為切務而命令如此於今日之勢不為小失陛下
不可不留意執政不可不定議也 監察御史上官均
[387-29a]
言臣竊見自陛下臨御以來講修政事興利去弊大槩
已舉惟差役一法見今詳定尚未成就竊縁當今政事
所該最廣所繫最重者莫如差役又四方人情事體輕
重參差不等尤在審行裁度立定逐路條法庶幾民力
寛裕可以經久無弊臣竊見昨來役局所立條約行下
州郡前後不同是致郡縣官吏視聽熒惑無所遵守蓋
縁當時講究不熟施行太遽所致又况役事所該最廣
所繫最重其役局官吏往往只候諸路文字齊足便行
[387-29b]
立定其諸路轉運司多不用心親訪州縣事體至有遣
人到京聽探役局官吏意㫖竊恐所上役書不能周盡
民間利害只如當時役局所辟屬官既縁才選必能深
知役事自合候役書成日方别與差遣如屬官張璹到
局未數月便除京東轉運判官臣竊恐役局官屬只藉
此歴渉為進用階漸無意熟究利害成經久大法不足
以上副陛下恤民之意臣聞治天下之術在得民心而
民之所重在財與力財力有餘則給足而知徳上之賜
[387-30a]
財力急廹則窮乏而有乖怨之心今日差役實天下財
力之所繫民心恩怨之所聚立法不可不謹也朝廷昨
來所以罷役錢而復差役者以前日之法為未便也則
今日制法尤須委曲講究使民間所出財力寛裕於往
時而使天下之民耕田鑿井佚居飽食仰戴陛下之徳
澤實萬世亡窮之利豈特一時之便哉臣竊聞煕寜中
王安石秉政當時所議法令不務詳講利害惟以速成
自任偏説為意官吏稍有論議指為沮毁新法行之纔
[387-30b]
二十年民間以為非便陛下臨御廢罷前日之法十己
八九臣以為制天下之法者當因天下之心因天下之
心者當収天下之論議然後利害詳悉無偏蔽迂泥之
患臣欲乞候役書成日且送侍從官尚書侍郎及臺諫
官以上各限一月㸔詳如有所見不同即具本末申都
省三省參定可否奏上然後頒行所貴曲盡利害永逺
可行若只據役局官吏詳定便以行下竊恐講究不盡
難以持久法行之後雖許内外臣僚旋行申明又慮衝
[387-31a]
改紛紜歲月未可遽定非所以重朝廷法令之意事體
至重誠當今之急務惟陛下為天下計留意而加察焉
張璹除京東運判在七月/戊辰因以均章附此月末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