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1a]
尚書正義卷第十九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
勑撰
周書
君牙第二十七
冏命第二十八
吕刑第二十九
君牙第二十七
穆王至君牙
正義曰穆王命其臣名君牙者爲周大司徒之卿以䇿書命之
史録其䇿書作君牙
傳言汝至太常
正義曰周禮司勲云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太常祭於大烝鄭
𤣥云銘之言名也生則書于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也死則於
烝先王祭之是有功者書於王之太常以表顯之也周禮司常
[019-1b]
云日月爲常王建太常是王之旌旗畫日月名之曰太常也
今命至乃寧
正義曰王言我以危懼之故今命汝爲我輔翼汝當作我股肱
心膂言將任之如已身也繼汝先丗舊所服行亦如父祖忠勤
無爲不忠辱累汝祖考當須大布五常之敎用和天下兆民令
有法則凡欲率下當先正身汝身能正則下無敢不正民心無
能中正惟取汝之中正汝當爲中正以率之夏月大暑大雨天
之常也小民惟曰怨恨而咨嗟冬月大寒亦天之常也小民亦
惟曰怨恨而咨嗟天不可怨民尚怨之治民欲使無怨其惟難
哉思慮其難以謀其易爲政不違道不逆民民乃安矣
傳今命至委任
正義曰股脚也肱臂也膂背也汝爲我輔翼當如我之身故舉
四支以言爲股肱心體之臣言委任如身也傳以膂爲體以見
四者皆體非獨膂爲體也禮記緇衣云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
體此舉四體今以臣爲心者君臣合體則亦同心詩云赳赳武
[019-2a]
矢公侯腹心是臣亦爲君心也
傳冬大至怨嗟
正義曰傳以祁爲大故云冬大寒寒言大則夏暑雨是大雨於
此言祁以見之上言暑雨此不言寒雪者於上言雨以見之互
相備也
嗚呼至前人
正義曰王又歎言嗚呼大是顯明哉文王之謀也大可承奉哉
武王之業也文王之謀武王之業開道佑助我在後之人皆以
正道無邪缺言先王之道易可遵也汝惟敬明汝之五敎用奉
順於先王之道汝當荅揚文武光明之命追配於前丗令名之
人令其順先王之道同古之大賢也
傳言武至承奉
正義曰文王未克殷始謀造周故美其謀武王以殺紂功成業
就故美其業謀則明白可遵業則功成可奉故謀言顯烈言承
詩周頌武篇曰於皇武王無競維烈亦美武王業之木也
[019-2b]
傳文武至邪缺
正義曰文始謀之武卒成之文謀大明武業可奉言先王以此
成功開道佑助我之後人使我得安其事而奉行之以正道見
其無邪罔缺失見其周備故傳言無邪缺
王
至有乂
正義曰王順而呼之曰君牙汝爲大司徒惟當奉用先丗正官
之法諸臣所行故事舊典於是法則之民之治亂在此而巳汝
必奉而用之循汝祖考之所行明汝君之有治功汝君王自謂也
囧命第二十八
穆王至囧命
正義曰穆王命其臣名伯囧者爲周太僕正之官以䇿書命之
史録其䇿書作囧命
傳伯囧至大夫
正義曰正訓長也周禮太御中大夫太僕下大夫孔以此言太
僕正則官髙於太僕故以爲周禮太御者知非周禮太僕
是
[019-3a]
周禮太僕則此云太僕是矣何須云正乎且此經云命汝作大
正正于羣僕案周禮太馭中大夫而下有戎僕齊僕道僕田僕
太御最爲長旣稱正于羣僕故以爲太御中大夫且與君同車
最爲親近故春秋隨侯寵少師以爲車右漢書文帝愛趙同命
之爲御凡御者最爲密昵故此經云汝無昵於憸人充耳目之
官故以爲太御中大夫掌御玉輅之官戎僕雖中大夫以戎事
爲重敘在太御之下故以太御爲長大僕雖掌燕朝非親近之
任又是下大夫不得爲長
王
至咸休
正義曰王順其事而呼之曰伯囧惟我不能於道德而繼嗣先
人居大君之位人輕任重終常悚懼心内怵惕惟恐傾危中夜
以起思望免其愆過昔在文王武王聦無所不閒明無所不見
齊中也每事得中聖通也通知諸事其身明聖如此又小大之
臣無不皆思忠良其左右侍御僕從無非中正之人以旦夕承
輔其君故其君出入起居無有不敬文武發號施令無有不善
[019-3b]
以此之故下民敬順其命萬邦皆美其化由臣善故也
傳言常至過悔
正義曰禮記祭義云春雨露旣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怵
惕是心動之名多憂懼之意也厲訓危也言常悚懼惟恐傾危
易稱夕惕
厲即此義也
傳聦明至忠良
正義曰聦發於耳明發於目故爲視聽逺也齊訓中聖訓通也
動必得中通而先識是無滯礙也
惟予至先烈
正義曰王言惟我一人無善亦旣無知實恃賴左右前後有職
位之臣匡正其智所不及者責羣臣使正己也即言正己之事
繩其愆過糾其錯謬格其非妄之心心有妄作則格正之使能
繼先王之功業言得臣匡輔乃可繼丗也
傳言恃至功業
正義曰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過則彈
[019-4a]
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格謂檢括其有非理枉妄之心檢括使
妄心不作臣當如此匡君使能繼先王之功業言已無能責臣
使如此也
今予至吉士
正義曰今我命汝作太僕官大正汝當敎正於羣僕侍御之臣
勸勉汝君爲德汝與同僚交更修進汝君智所不及之事汝爲
僕官之長當愼𥳑汝之僚屬必使皆得正人無得用巧言令色
便僻側媚之人其惟皆當用吉良善士令選其在下屬官小臣
僕隷之等皆用善人
傳欲其至佞僞
正義曰作大正正長也作僕官之長正於羣僕令敎正之二正
義不同也羣僕雖官有小大皆近天子近人主者多以諂佞白
容令大僕敎正羣僕明使敎之無敢佞僞也案周禮太馭中大
夫堂御玉輅戎僕中大夫掌御戎車齊僕下大夫掌馭金輅道
僕上士掌馭象輅田僕上士掌馭田輅羣僕謂此也
[019-4b]
傳當謹至正士
正義曰府史巳下官長所自辟除命士以上皆應人主自選此
令太僕正謹愼𥳑選僚屬者人主所用皆由臣下臣下銓擬可
者然後用之故令太僕正愼𥳑僚屬也論語稱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便僻是巧言令色之𩔖知是彼足恭也巧言者巧
爲言語以順從上意無情實也令色者善爲顔色以媚
人主
無本質也便僻者前却俯仰以足爲恭側媚者爲僻側之事以
求媚於君此等皆是諂䛕之人不可用爲近官也媚愛也襄三
十一年左傳云鄭子産謂子皮曰誰敢求愛於子知此爲側媚
者爲側行以求愛非是愛前人也若能愛在上則忠臣也不當
禁其無用
吕刑第二十九
吕命至吕刑
正義曰吕侯得穆王之命爲天子司宼之卿穆王於是用㠯侯
之言訓暢夏禹贖刑之法吕侯稱王之命而布告天下史録其
[019-5a]
事作吕刑
傳吕侯至司宼
正義曰吕侯得王命必命爲王官周禮司宼掌刑知吕侯見命
爲天子司宼鄭𤣥云吕侯受王命入爲三公引書
云周穆王
以吕侯爲相書
謂書緯刑將得放之篇有此言也以其言相
知爲三公即如鄭言當以三公領司宼不然何以得專王刑也
傳吕侯至天下
正義曰名篇謂之吕刑其經皆言王曰知吕侯以穆王命作書
也經言陳罰贖之事不言何代之禮故序言訓夏以明經是夏
法王者代相革易刑罰丗輕丗重殷以變夏周又改殷夏法行
於前代廢巳乆矣今復訓暢夏禹贖刑之法以周法傷重更從
輕以布告天下以其事合於當時故孔子録之以爲法經多
治獄之事是訓釋申暢之也金作贖刑唐虞之法周禮職金掌
受士之金罰貨罰入于司兵則周亦有贖刑而逺訓夏之贖刑
者周禮惟言士之金罰人似不得贖罪縱使亦得贖罪贖必異
[019-5b]
於夏法以夏刑爲輕故祖而用之罪實則刑之罪疑則贖之故
當並言贖刑非是惟訓贖罰也周禮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五
刑惟有二千五百此經五刑之屬三千案刑數乃多於周禮而
言變從輕者周禮五刑皆有五百此則輕刑少而重刑多此經
墨劓皆千剕刑五百宫刑三百大辟二百輕刑多而重刑少變
周用夏是改重從輕也然則周公聖人相時制法而使刑罰太
重令穆王改易之者穆王逺取夏法殷刑必重於夏夏承堯舜
之後民淳易治故制刑近輕輕則民慢故殷刑稍重自湯巳後
丗漸苛酷紂作炮烙之刑明知刑罰益重周承暴虐之後不可
頓使太輕雖減之輕猶重於夏法成康之閒刑措不用下及穆
王民猶易治故吕侯度時制冝勸王改從夏法聖人之法非不
善也而不以經逺吕侯之智非能髙也而法可以適時苟適於
時事即可爲善亦不言吕侯才髙於周公法勝於前代所謂觀
民設敎遭時制冝刑罰所以世輕丗重爲此故也
[019-6a]
傳後爲至甫刑
正義曰禮記書傳引此篇之言多稱爲甫刑曰故傳解之後爲
甫侯故或稱甫刑知後爲甫侯者以詩大雅崧髙之篇宣王之
詩云生甫及申揚之水爲平王之詩云不與我戍甫明子孫改
封爲甫侯不知因吕國改作甫名不知別封餘國而爲甫號然
子孫封甫穆王時未有甫名而稱爲甫刑者後人以子孫之國
號名之也猶若叔虞初封於唐子孫封晉而史記稱晉丗家然
宣王以後改吕爲甫鄭語史伯之言幽王之時也乃云申吕雖
衰齊許猶在仍得有吕者以彼史伯論四嶽治水其齊許申吕
是其後也因上申吕之文而云申吕雖衰吕即甫也
惟吕至四方
正義曰惟吕侯見命爲卿於時穆王享有周國巳積百年王精
神耄亂而荒忽矣王雖老耄猶能用賢取吕侯之言度時丗所
冝作夏贖刑以治天下四方之民也
傳言吕至揚名
[019-6b]
正義曰史述吕侯見命而記王年知其得命之時王以享國百
年也曲禮云八十九十曰耄是耄荒爲年老精神耄亂荒忽也
穆王即位之時巳年過四十矣比至命吕侯之年未必巳有百
年言百年者美大其事雖則年老而能用賢以揚名故記其百
年之耄荒也周本紀云甫侯言於王作脩刑辟是脩刑法者皆
吕侯之意美王能用之穆王即位過四十者不知出何書也周
本紀云穆王即位春秋巳五十矣立五十五年崩司馬遷
在
孔後或當各有所據無逸篇言殷之三王及文王享國
干年
者皆謂在位之年此言享國百年乃從生年而數意在美王年
老能用賢而言其長壽故舉從生之年以耄荒接之美其老之
意也文不害意不與彼同
王曰至在下
正義曰吕侯進言於王使用輕刑又稱王之言以告天下
重
刑害民之義王曰順古道有遺餘典訓記法古人之事昔炎帝
之末有九黎之國君號蚩尤者惟造始作亂惡化遞相染易延
[019-7a]
及於平善之民平民化之亦變爲惡無有不相宼盜相賊害爲
鴟梟之義鈔掠良善外姦内宄劫奪人物攘竊人財矯稱上命
以取人財若已固自有之然蚩尤之惡巳如此矣至於髙辛氏
之末又有三苗之國君習蚩尤之惡不肯用善化民而更制重
法惟作五虐之刑乃言曰此得法也殺戮無罪之人於是始大
爲四種之刑刵截人耳劓截人鼻劅椓人隂黥割人面苗民於
此施刑之時并制無罪之人對獄有罪者無辭無罪者有辭苗
民斷獄並皆罪之無差𥳑有直辭者言濫及無罪者也三苗之
民慣瀆亂政起相漸染皆化爲惡泯泯爲亂棼棼同惡小大爲
惡民皆巧詐無有中于信義以此無中于信反背詛盟之約雖
有要約皆違背之三苗虐政作威衆被戮者方方各告無罪於
上天上天下視苗民無有馨香之行其所以爲德刑者發聞於
外惟乃皆腥臭無馨香也君帝帝堯哀矜衆被殺戮者不以其
罪乃報爲暴虐者以威止絶苗民使無丗位在於下國言以刑
虐故滅之也
[019-7b]
[019-7b]
得同也九黎之文惟出楚語孔以蚩尤爲九黎下傳又云蚩尤
黃帝所滅言黃帝所滅則與史記同矣孔非不見楚語而爲此
蓋以蚩尤是九黎之君黃帝雖滅蚩尤猶有種𩔖尚在故下
至少昊之末更復作亂若其不然孔意不可知也鄭𤣥云學蚩
尤爲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其意以蚩尤當炎帝之末
九黎當少昊之末九黎學蚩尤九黎非蚩尤也
傳平民至之甚
正義曰蚩尤作亂當是作重刑以亂民以峻法酷刑民無所措
手足困於苛虐所酷人皆苟且故平民化之無有不相宼賊羣
行攻劫曰宼殺人曰賊言攻殺人以求財也鴟梟貪殘之鳥詩
云爲梟爲鴟梟是鴟𩔖鄭𤣥云盜賊狀如鴟梟鈔掠良善劫奪
人物傳言鴟梟之義如鄭
也釋詁云虔固也若固有之言取
得人物如己自有也
傳三苗至同惡
正義曰上
蚩尤之惡即以苗民繼之知經意言三苗之君習
[019-8a]
蚩尤之惡靈善也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學蚩尤制之用五
刑而虐爲之故爲五虐之刑不必皐陶五刑之外別有五也曰
法者述苗民之語自謂所作得法欲民行而畏之如史記之文
蚩尤黃帝所滅下句所
三苗帝堯所誅楚語云三苗復九黎
之惡是異丗而同惡也鄭𤣥以爲苗民即九黎之後顓頊誅九
黎至其子孫爲三國髙辛之衰又復九黎之惡堯興又誅之堯
末又在朝舜臣堯又竄之後禹攝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誅之
穆王深惡此族三生凶德故著其惡而謂之民孔惟言異丗同
惡不言三苗是蚩尤之子孫韋昭云三苗炎帝之後諸侯共工也
傳三苗至五虐
正義曰三苗之主實國君也頑凶
民故謂之苗民不於上經
爲傳者就此惡行解之以其頑凶敢行虐刑以殺戮無罪釋詁
云淫大也於是大爲截人耳鼻椓隂黥面苗民爲此刑也椓隂
即宫刑也黥面即墨刑也康誥周公戒康叔云無或劓刵人即
周出有劓刵之刑非苗民別造此刑也以加無辜故曰五虐鄭
[019-8b]
𤣥云刵斷耳劓截鼻椓謂椓破隂黥爲羈黥人面苗民大爲此
四刑者言其特深刻異於皐陶之爲鄭意蓋謂截耳截鼻多截
之椓隂苦於去勢黥面甚於墨頟孔意或亦然也
傳三苗至之約
正義曰三苗之民謂三苗國内之民也瀆謂慣瀆苗君乆行虐
刑民慣見亂政習以爲常起相漸化泯泯相似之意棼棼擾攘
之狀泯泯爲亂習爲亂也棼棼同惡共爲惡也中猶當也皆無
中於信義言爲行無與信義合者詩云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亂
丗之民多相盟詛旣無信義必背違之以此無中於信反背詛
盟之約也
傳三苗至腥臭
正義曰方方各告無罪於上天言其處處告也天矜於下俯視
苗民無有馨香之行馨香以喻善也其所以爲德刑苗民自謂
是德刑者發聞於外惟乃皆是腥臭腥臭喻惡也
傳君帝至下國
[019-9a]
正義曰釋詁云皇君也此言遏絶苗民下句即云乃命重黎重
黎是帝堯之事知此滅苗民亦帝堯也此滅苗民在堯之初興
使無丗位在於下國而堯之末年又有竄三苗者禮天子不滅
國擇立其次賢者此爲五虐之君自無丗位在下其改立者復
得在朝但此族數生凶德故歷代每被誅耳
乃命至惟明
正義曰三苗亂德民神雜擾帝堯旣誅苗民乃命重黎二氏使
絶天地相通令民神不雜於是天神無有下至地地民無有上
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雜也羣后諸侯相與在下國羣臣皆以
明明大道輔行常法鰥寡皆得其所無有掩蓋之者君帝帝堯
淸審詳問下民所患鰥寡皆有辭怨於苗民言誅之合民意堯
視苗民見怨則又增修其德以德行威則民畏之不敢爲非以
德明人人皆勉力自修使德明言堯所行賞罰得其所也
傳重即至相干
正義曰楚語云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
[019-9b]
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氏將能登天乎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
神不雜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家爲巫史民神同位禍災荐
臻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絶地天通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
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彼言主
此事而堯典云
乃命羲和欽
昊天即所謂育重黎之後使典之也以此知重
即羲也黎即和也言羲是重之子孫和是黎之子孫能不忘祖
之舊業故以重黎言之傳言堯乃命羲和掌天地四時之官堯
典文也民神不擾是謂絶地天通楚語文也孔惟加各得其序
一句耳楚語又云司天屬神司地屬民令神與天在上民與地
在下定上下之分使民神不雜則祭享有度災厲不生經言民
神分別之意故言罔有降格言天神無有降至於地者謂神不
干民孔因互文云地民不有上至於天者言民不干神也乃揔
之云明不相干即是民神不雜也地民或作地祇學者多聞䄂
祇又民字似祇因妄改使謬耳如楚語云乃命重黎是顓頊命
[019-10a]
之鄭𤣥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至罔有降格皆
顓頊之事
乃命重黎即是命重黎之身非羲和也皇帝淸問以下乃
堯
事顓頊與堯再誅苗民故上言遏絶苗民下云有辭於苗異代
別時非一事也案楚語云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又云其後
三苗復九黎之德則九黎三苗非一物也顓頊誅九黎謂之遏
絶苗民於鄭義爲不愜楚語言顓頊命重黎解爲帝堯命羲和
於孔
又未允不知二者誰得經意也
傳言堯至名焉
正義曰此經二句
帝堯之德事也而其言不順文在苗民之
下故傳以爲堯監苗民之見怨則又増修其德敦德以臨之以
德行其威罰則民畏之而不敢爲非明賢則德明人者若凡人
雖欲以德明賢者不能照察今堯德明賢者則能以德明識賢
人故皆勸慕爲善明與上句相互則德威者凡人雖欲以德行
威不能威肅今堯行威罰則能以德威罰罪人故人皆畏威服
德也
[019-10b]
乃命至祗德
正義曰堯旣誅苗民乃命三君伯夷禹稷憂施功於民使伯夷
下禮典敎民折斷下民惟以典法伯禹身平治水土主名天下
山川其無名者皆與作名后稷下敎民布種在於農𠭇種殖嘉
榖三君者各成其功惟以殷盛於民使民衣食充足乃使士官
制御百官之姓於刑之中正以敎民爲敬德言先以禮法化民
民旣富而後敎之非苟欲刑殺也
傳伯夷至於民
正義曰伯夷與稷言降禹不言降降可知降下也從上而下於
民也舜典伯夷主禮典敎民而斷以法即論語所謂齊之以禮
也山川與天地並生民應先與作名但禹治洪水萬事改新古
老旣死其名或滅故當時無名者禹皆主名之言此者以見禹
治山川爲民於此耕稼故也此三事者皆是爲民故傳旣解三
事乃結上句此即所謂堯命三君憂功於民憂欲與民施功也
此三事之次當禹功在先先治水土乃得種榖民得榖食乃能
[019-11a]
行禮管子云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是言足食足衣然
後行禮也此經先言伯夷者以民爲國之本禮是民之所急將
言制刑先言用禮刑禮相須重禮故先言之也
傳言伯至敬德
正義曰此經大意言禹稷敎民使衣食充足伯夷道民使知禮
節有不從敎者乃以刑威之故先言三君之功乃
用刑之事
言禹稷敎民稼穡衣食旣巳充足伯夷道民典禮又能折之以
法禮法旣行乃使皐陶作士制百官於刑之中令百官用刑皆
得中正使不僭不濫不輕不重助成道化以敎民爲敬德言從
伯夷之法敬德行禮也
穆穆至棐彞
正義曰言堯躬行敬敬之道在於上位三后之徒躬秉明德明
君道在於下君臣敬明其德灼然著於四方故天下之士無不
惟德之勤悉皆勤行德矣天下之士皆勤立德故乃能明於用
刑之中正循大道以治於民輔成常敎美堯君臣明德能用刑
[019-11b]
得中以輔禮敎
傳堯躬至之勤
正義曰釋訓云穆穆敬也明明重明則穆穆重敬當敬天敬民
在於上位也明明在下則是臣事知是三后之徒秉明德明君
道於下也彰著于四方四方皆法效之故天下之士無不惟德
之勤
傳天下至常敎
正義曰刑者所以助敎而不可專用非是身有明德則不能用
刑以天下之大萬方之衆必當盡能用刑天下乃治此美堯能
使天下皆勤立德故乃能明於用刑之中正言天下皆能用刑
盡得中正循治民之道以治於民輔成常敎伯夷所典之禮是
常行之敎也
典獄至在下
正義曰堯時典獄之官非能止絶於威有犯必當行威威刑不
可止也惟能止絶於富受貨然後得富無貨富自絶矣言於時
[019-12a]
丗治貨賂不行堯時典獄之官皆能敬其職事忌其過失無有
可擇之言在於其身天德平均惟能爲天之德志性平均自爲
長乆大命配當天意在於天下言堯德化之深於時典獄之官
皆能賢也
傳言堯至不行
正義曰堯時主獄之官有威嚴有德行有恕心有犯罪必罪之
是有威也無罪則赦之是有德也有威有德有恕心行之不受
貨賂是恕心也訖是盡也故傳以訖爲絶不可能使民不犯非
絶於威能使不受貨賂惟絶於富言以恕心行之丗治則貨賂
不行故獄官無得富者
傳凡明至天下
正義曰惟克天德言能效天爲德當謂天德平均獄官效天爲
平均凡能明於刑之中正矣又能使無可擇之言在身者此人
必是惟能爲天平均之德斷獄必平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能斷獄平均者必壽長久大命大命由己而來是自爲大命享
[019-12b]
訓當也是此人能配當天命在於天之下鄭云大命謂延期長
乆也
王曰至厥丗
正義曰王呼諸侯戒之曰咨嗟汝四方主政事典獄訟者諸侯
之君等非汝惟爲天牧養民乎言汝等皆爲天養民言任重也
受任旣重當觀古成敗今汝何所監視乎其所視者非是伯夷
布刑之道也言當效伯夷善布刑法受令名也其今汝何所懲
創乎其所創者惟是苗民非察於獄之施刑乎言當創苗民施
刑不當取滅亡也彼苗民之爲政也無肯選擇善人使觀視於
五刑之中正惟是衆爲威虐者任之以奪取人之貨賂任用此
人使斷制五刑以亂加無罪之人上天不絜其所爲故下咎惡
於苗民苗民無以辭於天罰堯乃絶滅其丗汝等安得不懲創乎
傳言當至法之
正義曰伯夷典禮皐陶主刑刑禮相成以爲治不使視皐陶而
今視伯夷者欲其先禮而後刑道之以禮禮不從乃刑之則刑
[019-13a]
亦伯夷之所布故令視伯夷布刑之道而法之王肅云伯夷道
之以禮齊之以刑
傳其今至滅亡
正義曰上言非時此言惟時文異者非時者言豈非是事也惟
時者言惟當是事也雖文異而意同惟是苗民非察於獄之施
刑以取滅亡也言其正謂察於獄之施刑不當於罪以取滅亡
傳苗民至誅之
正義曰以亂加無罪者正謂以罪加無罪是亂也蠲訓絜也天
不絜其所爲者鄭𤣥云天以苗民所行腥臊不絜故下禍誅之
王曰至惟永
正義曰王言而歎曰嗚呼汝等諸侯其當念之哉念以伯夷爲
法苗民爲戒旣令念此法戒又呼同姓諸侯曰伯父伯兄仲叔
季弟幼子童孫等汝皆聽從我言依行用之庶幾有至善之命
命必長壽也今汝等諸侯無不用安道以自居曰我當勤之哉
汝己許自勤即當必勤汝無有徒念我戒許欲自勤而身竟不
[019-13b]
勤戒使必自勤也上天欲整齊於下民使我爲之令我爲天子
整齊下民也我一日所行失其道非爲天所終一日所行得其
理惟爲天所終此事皆在人所行言已當愼行以順天也我已
兾欲順天汝等當庶幾敬逆天命以奉用我一人之戒汝所行
事雖見畏勿自謂可敬畏雖見美勿自謂有德美欲令其謙而
勿自取也汝等惟當敬愼用此五刑以成剛柔正直之三德以
輔我天子我天子一人有善事則億兆之民蒙賴之
能如此
其乃安寧惟乆長之道也
傳皆王至至命
正義曰此揔告諸侯不獨告同姓知舉同姓包異姓也格訓至
也言庶幾有至命至命當謂至善之命不知是何命也鄭𤣥云
格登也登命謂壽考者傳云至命亦謂壽考
傳今汝至不勤
正義曰由用也慰安也人之行事多有始無終從而不改王旣
殷勤敎誨恐其知而不行或當日欲勤行而中道倦怠故以此
[019-14a]
言戒之今汝等諸侯無不用安道以自居言曰我當勤之安道
者謂勤其職是安之道
不勤其職是危之道也
傳天整至所行
正義曰天整齊於下民者欲使之順道依理以性命自終也以
民不能自治故使我爲之使我爲天子我旣受天委付務欲稱
天之心墜失天命是不爲天所終保全禄位是爲天所終我一
日所行善之與惡非爲天所終惟爲天所終皆在人所行王言
已兾欲使爲行稱天意也
傳汝當至德美
正義曰逆迎也上天授人爲主是下天命也諸侯上輔天子是
逆天命也言與天意相迎逆也汝當庶幾敬逆天命以奉我一
人之戒欲使之順天意而用已命凡人被人畏必當自謂巳有
可畏敬被人譽必自謂已實有德美故戒之汝等所行事雖見
畏勿自謂可敬畏雖見美勿自謂有德美敎之令謙而不自恃也
傳先戒至之道
[019-14b]
正義曰上句雖畏勿畏雖休勿休是先戒以勞謙之德也勞謙
易謙卦九三爻辭謙則心勞故云勞謙天子有善以善事敎天
下則兆民蒙賴之
王曰至天威
正義曰凡與人言必呼使來前吁歎聲也王歎而呼諸侯曰吁
來有邦國有土地諸侯國君等告汝以善用刑之道在於今日
汝安百姓兆民之道何所選擇非惟選擇善人乎何所敬愼非
惟敬愼五刑乎何所謀度非惟度及丗之用刑輕重所冝乎即
敎諸侯以斷獄之法凡斷獄者必令囚之與證兩皆來至囚證
具備取其言語乃與衆獄官共聽其入五刑之辭其五刑之辭
𥳑核信實有罪則正之於五刑以五刑之罪罪其身也五刑之
辭不如衆所𥳑核不合入五刑則正之於五罰罰謂取其贖也
於五罰論之又有辭不服則正之於五過過失可宥則赦宥之
從刑入罰從罰入過此五過之所病者惟甞同官位惟詐反囚
辭惟内親用事惟行貨枉法惟舊相往來以此五病出入人罪
[019-15a]
其罪與犯法者均其當淸證審察能使五者不行乃爲能耳五
刑之疑有赦赦從罰也五罰之疑有赦赦從過也過則赦之矣
其當淸證審察使能之勿使妄入人罪妄得赦免旣得囚辭𥳑
核誠信有合衆心或記可刑或皆可放雖云合罪惟更審察其
貌有所考合謂貌又當罪乃決斷之無𥳑不聽者謂雖似罪狀
無可𥳑核誠信合罪者則不聽理其獄當放赦之皆當嚴敬天
威勿輕聽用刑也
傳在今至冝乎
正義曰何度非及其言不明以論刑事而言度所及知所度者
度及丗之用刑輕重所冝王肅云度謀也非當與主獄者謀慮
刑事度丗輕重所冝也
傳兩謂至之辭
正義曰兩謂兩人謂囚與證也凡競獄必有兩人爲敵各言有
辭理或時兩皆須證則囚之與證非徒兩人而已兩人謂囚與
證不爲兩敵至者將斷其罪必須得證兩敵同時在官不須待
[019-15b]
至且兩人競理或並皆爲囚各自須證故以兩爲囚與證也兩
至具備謂囚證具足各得其辭乃據辭定罪與衆獄官共聽其
辭觀其犯狀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故云聽其入五刑
之辭也
傳五辭至五刑
正義曰旣得囚證將入五刑之辭更復𥳑練核實知其信有罪
狀與刑書正同則依刑書斷之應墨者墨之應殺者殺之
傳不簡至贖罪
正義曰不𥳑核者謂覆審囚證之辭不如𥳑核之狀旣囚與證
辭不相符合則是犯狀不定謂不應五刑不與五刑書同獄官
疑不能決則當正之於五罰令其出金贖罪依準五刑疑則從
罰故爲五罰即下文是也今律疑罪各依所犯以贖論虚實之
證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渉疑似旁無證見或雖有證見事非疑
似如此者皆爲疑罪
傳不服至赦免
[019-16a]
正義曰不服不應罰者欲令贖罪而其人不服獄官重加簡核
無復疑似之狀本情非罪不可強遣出金如是者則正之於五
過雖事涉疑似有罪乃是過失過則可原故從赦免下文惟有
五刑五罰而無五過亦稱五者縁五罰爲過故謂之五過五者
之過皆可原也
傳五過至所在
正義曰釋詁云疵病也此五過之所病皆謂獄吏故出入人罪
應刑不刑應罰不罰致之五過而赦免之故指言五過之疵於
五刑五罰不赦其罪未有此病故不言五刑之疵五罰之疵應
刑而罰亦是其病於赦免言病則赦刑從罰亦是病可知損害
王道於政爲病故謂之病惟官謂甞同官位與吏舊同僚也或
詐反囚辭拒諱實情不承服也或内親用事囚有親戚在官吏
或望其意而曲筆也或行貨於吏吏受財枉法也或囚與吏舊
相往來此五事皆是病之所在五事皆是枉法但枉法多是爲
貨故於貨言枉餘皆枉可知
[019-16b]
傳以病至不行
正義曰以五病所在出入人罪不罰不刑使得在於五過妄赦
免之此獄吏之罪與犯法者同諸侯國君淸證審察能使之不
行乃爲善也此以病所在惟出人罪爾而傳并言入者有罪而
妄出與無罪而妄入獄吏之罪等故以出入言之今律故出入
者與同罪即此是也
傳刑疑至其理
正義曰刑疑有赦赦從罰也罰疑有赦赦從免也上云五罰不
服正於五過即是免之也不言五過之疑有赦者知過則赦之
不得疑也其當淸察能得其理不使應刑妄得罰應罰妄得免
也舜典云眚災肆赦大禹謨云宥過無大易解卦象云君子以
赦過宥罪論語云赦小過是過失之罪皆當赦放故知過即是
赦之鄭𤣥云不言五過之疑有赦者過不赦也禮記云凡執禁
以齊衆者不赦過如鄭此言五罰不服正於五過者五過皆當
罪之也五刑之疑赦刑取贖五罰疑者反使服刑是刑疑而輸
[019-17a]
贖罰疑而受刑不疑而更輕可疑而益重事之顚倒一至此乎
謂之祥刑豈當
是然則不赦過者復何所謂執禁以齊衆非
謂平常之過失也人君故設禁約將以齊整大衆小事易犯人
必輕之過犯悉皆赦之衆人不可復禁是故不赦小過所以齊
整衆人令其不敢犯也今律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御幸舟船
誤不牢固罪皆死乏軍興者斬故失等皆是不赦過也
傳𥳑核至之至
正義曰𥳑核誠信有合衆心或皆以爲可刑或可以爲赦未得
即斷之惟當察其囚貌更有所考合考合復同乃從衆議斷之
重刑之至也察其貌者即周禮五聽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也鄭𤣥以爲辭聽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觀其顔色不直則
然氣聽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觀其聽聆不直則惑目聽
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是察其貌有所考合也
傳無𥳑至用刑
正義曰無𥳑核誠信者謂𥳑核之於罪無誠信效驗可𥳑核即
[019-17b]
是無罪之人當赦之
傳刻其至相當
正義曰五刑之名見於經傳唐虞已來皆有之矣未知上古起
在何時也漢文帝始除肉刑其刻顙截鼻刖足割勢皆法傳於
先代孔君親見之
文云顙頟也墨一名黥鄭𤣥周禮注云墨
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頟爲瘡以墨塞瘡孔令變色也
六兩曰鍰蓋古語存於當時未必有明文也考工記云戈矛重
三鋝馬融云鋝量名當與吕刑鍰同俗儒云鋝六兩爲一川不
知所出耳鄭𤣥云鍰稱輕重之名今代東萊稱或以太半兩爲
鈞十鈞爲鍰鍰重六兩太半兩鍰鋝似同也或有存行之者十
鈞爲鍰二鍰四鈞而當一斤然則鍰重六兩三分兩之二周禮
謂鍰爲鋝如鄭𤣥之言一鍰之重六兩多於孔王所
惟校十
六銖爾舜典云金作贖刑傳以金爲黃金此言黃鐵者古者金
銀銅鐵揔號爲金今別之以爲四名此傳言黃鐵舜典傳言黃
金皆是今之銅也古人贖罪悉皆用銅而傳或稱黃金或言黃
[019-18a]
鐵謂銅爲金爲鐵爾閱實其罪檢閱核實其所犯之罪使與罰
名相當然後收取其贖此旣罪疑而取贖疑罪不定恐受贖參
差故五罰之下皆言閱實其罪慮其不相當故也
傳刖足至百鍰
正義曰釋言云剕刖也李巡云斷足曰刖
文云刖絶也是刖
者斷絶之名故刖足曰剕贖劓倍墨剕應倍劓而云倍差倍之
又有差則不啻一倍也下句贖宮六百鍰知倍之又半之爲五
百鍰也截鼻重於黥頟相校猶少刖足重於截鼻所校則多刖
足之罪近於官刑故使贖剕不啻倍劓而多少近於贖宫也
傳宫淫至之冝
正義曰伏生書傳云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宫是宫刑爲淫刑
也男子之隂名爲勢割去其勢與椓去其隂事亦同也婦人幽
閉閉於宫使不得出也本制宮刑主爲淫者後人被此罪者未
必盡皆爲淫昭五年左傳楚子以羊舌
爲司宫非坐淫也漢
除肉刑除墨劓剕耳宫刑猶在近代反逆縁坐男子十五巳下
[019-18b]
不應死者皆宮之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婦人猶閉於
宫宫是次死之刑宫於四刑爲最重也人犯輕刑者多犯重刑
者少又以鍰數以倍相加序五刑先輕後重取事之冝
傳死刑至制也
正義曰釋詁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謂死刑爲大辟經歷
陳罰之鍰數五刑之疑各自入罰不降相因不合死疑入宫宫
疑入剕者是古之制也所以然者以其所犯疑不能決故使贖
之次刑非其所犯故不得降相因
傳別言至相備
正義曰此經歷言二百三百五百者各是刑之條也每於其條
有犯者實則刑之疑則罰之刑屬罰屬其數同也別言罰屬五
者各言其數合言刑屬但揔云三千明刑罰同其屬數互見其
義以相備也經云大辟之罰其屬二百文異於上四罰者以大
辟二字不可云大辟罰之屬故分爲二句以其二字足使成文
上下至有要
[019-19a]
正義曰此又述斷獄之法將斷獄訟當上下比方其罪之輕重
乃與獄官衆議斷之其囚有僭亂之虚辭者無得聽之勿用此
辭斷獄此僭亂之辭言不可行也惟當清察罪人之辭惟當附
以法理其當詳審使能之勿使僭失爲不能也上刑適輕者謂
一人雖犯一罪狀當輕重兩條據重條之上有可以虧減者則
之輕條服下罪也下刑適重者謂一人之身輕重二罪俱發則
以重罪而從上服令之服上罪或輕或重諸所罪罰皆有權冝
當臨時斟酌其狀不得雷同加罪刑罰有丗輕丗重當視丗所
冝權而行之行罰者所以齊非齊者有倫理有要善戒令審量之
傳上下至可行
正義曰罪條雖有多數犯者未必當條當取故事並之上下比
方其罪之輕重上比重罪下比輕罪觀其所犯當與誰同獄官
不可盡賢其閒或有阿曲冝預防之僭不信也獄官與囚等或
作不信之辭以惑亂在上人君無得聽此僭亂之辭以自疑惑
勿即用此僭亂之辭以之斷獄此僭亂之言不可行用也
[019-19b]
傳一人至權冝
正義曰一人有二罪則之重而輕并數者謂若一人有二罪則
應兩罪俱治今惟斷獄以重條而輕者不更別數與重并數爲
一劉君以爲上刑適輕下刑適重皆以爲一人有二罪上刑適
輕者
今律重罪應贖輕罪應居作官當者以居作官當爲重
是爲上刑適輕下刑適重者謂
二者俱是贓罪罪從重科輕
贓亦備是爲而輕并數也知不然者案經旣言下刑適重上服
則是重上服而巳何得云輕贓亦備又今律云重罪應贖輕罪
應居作官當者以居作官當爲重者此即是下刑適重之條而
以爲上刑適輕之例實爲未允且孔傳下經始云一人有二罪
則上經所云非一人有二罪者也劉君妄爲其
故今不從
傳言刑至要善
正義曰刑罰隨丗輕重言觀丗而制刑也刑新國用輕典刑亂
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周禮大司宼文也鄭𤣥云新國者新
辟地立君之國用輕法者爲其民未習於敎也平國承平守成
[019-20a]
之國用中典者常行之法也亂國篡弑叛逆之國用重典者以
其化惡伐滅之也
罰懲至兩刑
正義曰言聖人之制刑罰所以懲創罪過非要使人死也欲使
惡人極於病苦莫敢犯之而巳非口才辯佞之人可以斷獄惟
良善之人乃可以斷獄言斷獄無非在其中正佞人即不能然
也察囚之辭其難在於言辭差錯斷獄者非從其僞辭惟從其
本情斷獄之時當哀憐下民之犯法敬愼斷獄之害人勿得輕
耳斷之必令典獄諸官明開刑書相與占之皆庶幾得中正之
道其所刑罰其當詳審能之勿使失中其斷獄成辭得其信實
又當輸汝信實之狀而告於王其斷刑文書上於王府皆使備
具勿有踈漏其囚
犯二事罪雖從重有并兩刑上之者言有
兩刑亦具上之恐獄官有所隱没故戒之
傳當憐至之道
正義曰論語云陽膚爲士師曽子戒之云如得其情則哀矜而
[019-20b]
勿喜是斷獄者於斷之時當憐下民之犯法也死者不可復生
斷者不可復續當須敬愼斷獄之害人勿得輕耳即决之五刑
之屬三千皆著在刑書使斷獄者依案用之冝令斷獄諸官明
開刑書相與占之使刑書當其罪今人之所犯不必當條須探
測刑書之意比附以斷其罪
筮之占然故稱占也皆庶幾
必得中正之道令獄官同心思使中也此言明啓刑書而左傳
云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爲刑辟者彼鑄刑書以宣示百姓故云
臨事制冝不預明刑辟人有犯罪原其情之善惡斷定其輕重
乃於刑書比附而罪之故彼此各據其一義不相違
傳斷獄至文辭
正義曰孚信也輸寫也下而爲汝也斷獄成辭而得信實當輸
寫汝之信實以告於王勿藏隱其情不告王也曲必隱情直則
無隱令其不隱情者欲使之無阿曲也漢丗問罪謂之鞫斷獄
謂之劾謂上其鞫劾文辭也
傳其斷至匕之
[019-21a]
正義曰其斷刑文書上王府皆當備具若今曹司寫案申尚書
省也有并兩刑謂人犯兩事刑有上下雖罪從重斷有兩刑者
亦并具上之使王知其事王或時以下刑爲重改下爲上故并
亦上之
王曰至天下
正義曰王歎而呼諸侯曰嗚呼刑罰事重汝當敬之哉謂諸侯
官之長此同族異姓等我言多可戒懼我敬於刑當敬命有德
者惟典刑事今上天治民命人君爲天子配天在於下氶天之
意爲事甚重其聽獄訟當明白淸審於獄之單辭民之所以治
者由獄官無有不用中正聽訟之兩辭由以中正之故下民得
治汝獄官無有敢受貨賂成私家於獄之兩辭勿於獄之兩家
受貨致富治獄受貨非家寶也惟是聚罪之事言汝身多違則
不達虚言戒行急惡䟽非虚論矣多聚罪則天報汝以衆人見
被尤怨而罰責之汝當長畏惟天所罰天罰汝者非是天道不
中惟人在於自作敎命使不中爾敎命不中則天罰汝天道罰
[019-21b]
不中也若令衆民無有善政在於天下則是人主不中天亦將
罰人主諸侯爲民之主故以天罰懼之
傳敬之至儆之
正義曰此篇主多戒諸侯百官之長故知官長即諸侯也襄
二年左傳哭諸侯之例云異姓臨於外同族於禰廟是相對則
族爲同姓姓爲異姓也告之以我言多可戒懼者以儆戒之也
下言民無善政則天罰人主是儆戒諸侯也
傳我敬至典刑
正義曰當使有德者惟典刑言將選有德之人使爲刑官刑官
不用無德之人也
傳今天至言之
正義曰傳以相爲治今天治民者天有意治民而天不自治使
人治之人君爲配天在下當承天意治民治之常使稱天心也
欲稱天心聽獄當淸審單辭單辭謂一人獨言未有與對之人
訟者多直己以曲彼構辭以誣人單辭特難聽故言之也孔子
[019-22a]
美子路云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片言即單辭也子路行
直聞於天下不肯自道已長妄稱彼短得其單辭即可以斷獄
者惟子路爾凡人少能然故難聽也
傳民之至民治
正義曰獄之兩辭謂兩人競理一虚一實實者枉屈虚者得理
則此民之所以不得治也民之所以得治者由典獄之官其無
不以有中正之心聽獄之兩辭棄虚從實實者得理虚者受刑
虚者不敢更訟則刑獄淸而民治矣孔子稱必也使無訟乎謂
此也
傳典獄至兩辭
正義曰典獄知其虚受其貨而聽其詐詐者虚而得理獄官致
富成私家此民之所以亂也故戒諸侯無使獄官成私家於獄
之兩辭
傳受獄至見罪
正義曰府聚也功事也受獄貨非是家之寶也惟是聚近罪之
[019-22b]
事爾罪多必有惡報其報則以衆人見罪也衆人見罪者多天
必報以禍罰故下句戒令畏天罰也
傳當長至罰之
正義曰衆人見罪者多天必報以禍罰汝諸侯等當長畏懼爲
天所罰天之罰人非天道不得其中惟人在其敎命自使不中
敎命不中則天罰之諸侯一國之君施敎命於民者也故戒以
施敎命中否也
傳天道至罰之
正義曰天道下罰罰不中者令使衆民無有善政在於天下由
人主不中爲人主不中故無善政天將亦罰人主人主謂諸侯
此言戒諸侯也
王曰至祥刑
正義曰戒之旣終王又言而歎曰嗚呼汝諸侯嗣丗子孫等從
自今巳往當何所監視非當視立德於民而爲之中正乎言諸
侯并嗣丗惟當視此立德於民爲之中正之事汝必視此庶幾
[019-23a]
明聽我言而行之哉有智之人惟能用刑乃有無疆境之善辭
得有無疆善辭者以其折獄能屬於五常之中正皆中其理而
法有善政故也汝有邦有土之君受王之善衆而治之當視於
此善刑從上巳來舉善刑以告之欲其勤而法之使有無窮之
美譽
傳言智至以然
正義曰屬謂屬著也極中也慶善也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人所
常行之道也言得有善辭名聞於後丗者以其斷獄能屬著於
五常之中正皆得其理而法之有善所以得然也知五是五常
者以人所常行惟有五事知五常也
尚書正義卷第十九
計一萬三千六百五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