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堯峯文鈔 > 堯峰文鈔 26
 序三共十首
  詩說序
漢興距孔子既逺世之言經者恒各守其師說異同離合紛若聚
訟而莫能彚於一葢無甚於詩與春秋顧春秋主事凡事之是非
瞭然簡䇿之間則三傳之得失猶昜辨也詩獨主志所為主
文譎諌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者其詞則隱其旨則微有美有刺
有似美矣而實刺徃徃從百世之下涵泳抽繹踰十過而未悉
其所以然至於諸家之說如一闗雎也或以為稱后妃之德或以
為刺康后之晏起一芣苢也或以為婦人樂有子或以為傷夫有
惡疾一黍離也或以為閔宗周或又以為衛公子壽閔其兄伋羣
言冗脞大義乖反視春秋則尤甚焉然而儒林存之不廢者欲以
廣學者之見聞俾不致若髙叟之固也自唐世盛行毛鄭而齊魯
[026-1b]
三家遂亡明世盛行朱注而毛鄭雖存亦亡今令田所示學宫
所肄者朱氏一家止耳原其初非不合於先王一道德同風俗之
指然而學者尋章摘句保殘守陋必自此始此詩教之所由壞也
吾門惠子元龍好爲淹博之學其於諸經也濳思泛覽者有年怳
若有悟間出已意爲之疏通證明無不悉有依據非如專門之家
守其師說而不變者也其詩說先成寤疑辨惑多所發明雖未知
於孔子刪詩之意果合與否然博而不蕪逹而不詭亦可謂毛鄭
之功臣𬗋陽氏之諍子矣予固晚而有志經學顧年及昏耄見聞
遺忘輙撫卷歎息以爲當讓斯人出一頭地也故樂得而序之
  唐詩正序
詩風雅之有正變也葢自毛鄭之學始成周之初雖以途歌巷謡
而皆得列於正幽厲以還舉凡諸侯夫人公卿大夫閔世病俗之
所爲而莫不以變名之正變之云以其時非以其人也故曰志微
[026-2a]
噍殺之音作而民憂思嘽諧慢昜之音作而民康樂順成和動之
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夫詩固樂
之權輿也觀乎詩之正變而其時之廢興治亂汚隆得喪之
得而鑒也史家所志五行恒取其變之甚者以為詩妖詩孽言之
不從之徴故聖人必用温柔敦厚為教豈苟然㦲吾嘗由是說以
讀唐詩有唐三百年間能者相繼貞觀永徽諸詩正之始也然而
琱刻組繢殆不免陳隋之遺焉開元天寳諸詩正之盛也然而李
杜兩家竝起角立或出於豪俊不羈或趨於沈著感憤正矣有變
者存降而大暦以訖元和貞元之際典型具在猶不失承平故風
庶㡬乎變而不失正者與自是之後其辭漸繁其聲漸細而唐遂
陵𡗝以底扵亡說者葢比諸鄶曹無譏焉凡此皆時為之也當其
盛也人主勵精於上宰臣百執趨事盡言於下政清刑簡人氣和
平故其發之於詩率皆冲融而爾雅讀者以為正作者不自知其
[026-2b]
正也及其既衰在朝則朋黨之相訐在壄則戎馬之交訌政煩刑
苛人氣愁苦故其所發又皆哀思促節為多最下則浮且靡矣中
間雖有賢者亦嘗博大其學掀决其氣以求篇什之昌而訖不能
驟復乎古讀者以為變作者亦不自知其變也是故正變之所形
國家之治亂繫焉人才之消長風俗之汚隆繋焉後之言詩者顧
惟取一字一句之工以相夸尚夫豈足與語此吾友俞子無殊偕
吾宗人周士晉賢用善詩鳴吳下其於唐也英咀華窮摉遐覽
殆不知其㡬矣既又差擇其尤者得若干卷統名曰正然則變者
固在所不録與三君子曰非也正者吾取之變不失正者吾又取
之其他不足以感人心端世教則皆吾所畧也𨤲其人矣復審其
音審其音矣復區其時期不失古風雅之旨而已予於是聞而善
之三君子雖不得生周之世及見太師采風與夫仲尼所以存三
百篇之故然而毛鄭正變之學猶可藉是選以不亡則三君子力
[026-3a]

  代陜西通志序康熙四年予奉簡書經行秦中軺車西指㡬徧雍梁二州之境其
間名山巨河鳥道雲棧沙渦盤隥深峻窅眇可喜可愕之地無不
周歷至於千百年已來故宫廢壘與夫荒陵壞寢殘碑碣金
石之遺文有足備稽覈助鑒戒者亦無不覽觀因是竊念小雅皇
皇者華之詩所云諏詢謀度者使臣之事也舉予騏駱所至耳目
所見聞悉當攟摭記注以自寓其每懷靡及之義而予才識弇陋
未有成書殆不能無遺憾也及使竣東還得觀廵撫賈公所輯陜
西通志苞古酌今分條晰𩔖該贍周詳有典有要其禆益於秦人
甚多於是作而歎曰此書成而予諏詢謀度之懷庶可藉以少慰
矣顧公之建節三秦也幅員之廣㡬半天下機務㫄午日不暇給
公既綏集其民人而苗薅櫛理之而又能窮摉逺采悉境内之山
[026-3b]
川土風文物典章之屬一一臚列以為此書自非具周密之識雄
偉博大非常之才可以四逹而不窮者其何由成此㦲抑公嘗塡
撫我中州矣其措置方畧率與秦中無異前所成河南通志予嘗
受之卒業亦猶今日之讀此書也自古論天下形𫝑者皆曰闗中
為首洛陽為腹成王之造周也必使鎬京與新邑洛竝重降而訖
於東漢隋唐之時亦必東西建都屹然如一葢天下根本要害之
區莫有過焉者惟公能宣布國家之威德周浹㫄魄於兩重地
之間其為 天子所𠋣毗與四方所觀瞻固非一日矣此書告成
益以見公之才識㫄暢四逹如此也予家中州習公方畧有素顧
又以使命至秦辱與公周旋年之中而兩讀公所成不朽之書
抑何其厚幸與遂為之序
  代青陽館規序
古之仕宦者自比長閭師而上其涖官行政皆不出乎郷一郷之
[026-4a]
中吉凶有無相賙恤歲時伏臘禜酺飲射相周旋是何風俗之美
也葢其為之君者有八刑三物之法以治其衆降而公卿以下有
大小宗之法以序其子孫故能整齊而聮屬之凡所云敦族睦婣
救災恤患者莫不纎悉備舉士大夫生其時進而登於朝其比肩
者皆吾親故也退而休於家與游於黨庠術序其相見徃來者非
吾親故又皆吾子弟也居者有禮讓之教愛敬之心行者無踦栖
旅食輕去其郷之患孔子曰吾觀於郷而知王道之昜昜不信然
與逮先王之法不行而貴自仕宦下訖商旅不能不而他之而
京師為四方都㑹徃徃交轂結衽鱗次而集雖其同邑共井之
人親故子弟相距千里之外者恒遇之於京師則所以整齊聮
屬之者尤不可以無其道也於是一方之士大夫規地作館而寓
敦睦救恤諸遺法於其中葢隱然以先王之治一郷者行之豈非
善復古者㦲前明萬曆中吾郷嘗置㑹館一區又鏤館規三十則
[026-4b]
於版比年以來傾圯廢墜日以益甚同邑孫君茂先懼無以整齊
聮屬其郷人也趨告予曰盇亟圖之予諾其請遂捐奉金干以
倡而孫君復身董其役不期月門屛堂宇悉還觀又增葺館規
次第告成夫吾青陽之在江表也僻處一隅其俗素號愿樸𩔖能
以敦睦相教誡可謂美矣使一旦來游京師又皆循是規而守之
至於吉凶有無歲時徃還一本乎古之愛敬禮讓而未始有踦旅
之歎雖不能不出其郷猶為不失先王之遺意也予故樂得而序

  代洪氏族譜序
禮曰别子為祖繼别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昔者先王之以親睦教
天下也𦘕其田而井之設郷大夫黨正族師比長以誡諭之顧又
聮之以姓立為宗法使之合族而食序以昭穆冠昏則告喪葬則
赴歲時燕饗相率登宗子之廟而揖讓進退其間此王道所以隆
[026-5a]
也後之儒者以為大宗既不可復矣不得已而思復小宗以存王
道於什一夫俗之不古也葢已久矣親親之誼薄而歡欣愛敬
之心微彼其視族之人也誠無以别於行路也雖其近在五世之
内者既死猶相為服然特劫於令甲而行之耳非有惻怛悽愴出
於誠然者也即幸而存小宗之說虚名焉耳已文具焉耳已求諸
先王親睦之教豈有當㦲然則宗法其窮乎當夫法之始立也舉
凡氏姓之本末子孫羣從之親䟽逖邇枝分派别固不必系之以
圖誌之以牒未有不瞭然者也自大宗小宗亡而世譜興焉學士
大夫之為譜也所以維宗法之窮也吾先世自唐時始居曲阿一
之官阬再遷休寧之黃石宋南渡後又遷洪原而族始益熾
訖於今日徙者不可勝計然猶莫盛扵徽寧兩郡之間其昭穆
葢可考也予願集吾族告之曰凡父兄子弟之處於此者其遂忍
視族之人若行路邪抑猶不忍也自今而徃儻能守親睦之遺意
[026-5b]
而無廢先王之教則宗法雖不可復而洪氏之族庶㡬猶為近古
矣乎於是方修家譜既成予序其後如此
  休寧張氏世譜序
張之先見於詩若爾雅者曰仲見於春秋傳及短長書者曰老曰
趯曰骼曰孟談曰儀之屬稍盛入漢則留矦良者其功名益大顯
相傳休寧張氏即良後也予考吳郡諸張史俱不載其為良裔而
休寧譜則然譜圖自良至六世孫千秋皆與漢書功臣表合獨
言千秋次孫讚南渡居蘇州吳江縣九里橋讚長子居蘇為華亭
縣尹則予竊疑之計讚之渡江當在東漢之初是時吳屬㑹稽郡
有吳縣而無吳江有婁縣而無華亭且縣官亦不稱尹安得如譜
云云乎又漢順帝始分㑹稽為吳郡至隋始改蘇州讚亦安得䂊
以居蘇名其子㦲此可疑者也譜言良之二十三世孫其父為
憑祖為茂曾祖為鎭而李延壽南史則曾祖光禄大夫澄祖廣
[026-6a]
州刺史彭祖父吳國内史黨與譜皆不合譜言子永字景山而
史以為永弟岱字譜言長子演無子岱弟畼一子融而史以為
演有子緒畼有子融第居五又皆不合其他官爵名字子姓與
史傳齟齬者率𩔖此此又可疑者也予固不能信史以詘譜亦未
敢信譜以詘史也葢譜家之學從古難之矣以是休寧青山有張
氏裔孫羲馭名履昇者方用修葺世譜為已任而又以自良以來
世逺無所徵信乃畧仍舊譜於前而獨詳休寧四大支以存宗法
遺意其先葢由吳江徙著者屢矣至三十三世榮則遷休寧之嶺
南三十五世閑遷漁灘三十八世蕩再遷山斗最後四十六世五
九然後遷於青山其地皆不越休寧於是以榮公為始遷嶺南之
祖閑公為始遷漁灘之祖蕩公為始遷山斗之祖而五九公則為
青山之祖所謂四大支者昏娶卒葬必書有子無子必書而青山
其本支也則尤加詳惟謹予謂是譜有三善焉闕疑一也尊祖二
[026-6b]
也收族三也夫亦可以示子孫矣羲馭爲人謙厚好行善於郷里
來賈吳門吳人皆推長者復能延吾友周子敉寧俾訓諸子思以
文學大起其宗予觀張之先累世纓紱不絶號爲新安聞家而羲
馭事行又如此其繼繼承承昌熾殆未有艾也自今以始歲其有
君子有榖詒孫子當在張氏矣
  吳氏家傳序延陵吳氏率祖仲雍其後分他之徃徃用功名文學著聲前史
指不勝屈而留吳中者支分派衍視他氏尤盛其宗之纓冠葢
亦非他氏所敢望也顧吾友敬生先生自其尊甫以上再世濳德
未燿而敬生父子又皆髙材轗軻至今猶據臯比滯斗升之禄於
庠序間識者咸爲惋惜惟同産弟翼生釋褐邑令逺近推冠循吏
方駸駸顯逹於 朝於是敬生喟然曰此吾祖父積善之效也然
其事行久逺漸以湮没佚儻不筆之於册則後生奚述焉遂詮
[026-7a]
次其見聞所得者為傳若干篇將鋟諸版因書以示予曰某聞先
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某
既用是為鑑今其詮次者具在吾子以為何如予發書讀之深歎
其質而不俚詳而不蕪洵合禮所謂論譔其先祖之美者然則敬
生之孝思夫豈昜量也㦲盖古者孝子慈孫之愛其親也生養殁
哀猶未也為之合族以敬承之為之和洽其門内以順適之為之
立身勵志自成其名以顯之猶未也殁而為之行狀以上史官
為之誌其墓以薶於地中而昭示後世猶未也又為之詩若文以
闡發其嘉言懿行以藏於家而勸戒其子姓凛凛焉時抱不明不
仁之懼若遷固之作序傳韋孟之賦在鄒謝靈運之述祖德莫不
皆然而敬生所詮次者則遷固比也予故不辭衰病而敢勉叙其
梗㮣云
  沙氏族譜序
[026-7b]
三代之時姓氏判而為二男子稱氏女予稱姓姓以别昏婣氏以
明貴賤後世合姓與氏為一而言氏族者惟用地望以相夸詡此
圖譜一局隋唐所以有專門之學也自譜學廢而先王大宗小宗
之法蕩然無餘即禮所謂尊祖敬宗睦族之本意亦厪有知者加
以遷徙之靡常貧富窮逹之不一故雖大家巨室徃徃不詳其所
自岀或以始遷者為始祖或以仕宦於朝者為始祖如吾吳沙氏
亦其一也沙故籍大梁其上世譜系巳不復存明初有太醫院使
諱福一者其子景銘來居吳門之長洲再傳而至處士公讓遂以
治生起其家率其子若孫卜築虎阜之左一時亭榭之幽花木之
琴罍圖籍之雄賓從徃還觴咏嘯歌之樂甲於吾郡賢士大夫
如吳文定公文待詔唐解元陸尚寳袁提學之屬後先交歡於沙
氏沙之衣冠文物於斯最盛其父老皆輕財仗義敦長者之行其
羣從子弟皆讀書息業恂恂孝謹無裘馬蒱博遨嬉之過葢大昜
[026-8a]
所云積善之家是也當天啓中周忠介公方被逮士民起而羣毆
旗校處士五世孫舜臣以諸生抗論上官之前不撓不懼爲有司
所指目故尤以氣節著聞既入 本朝舜臣族孫衍中又首舉於
郷由是其族之地望㡬與三吳諸巨室相頡頏是譜也創於經歷
公綸闕疑徵信自院使父子始經歷則院使御/名孫而處士之孫
也其後又得經歷從孫懋德佐其稾凡三昜乃就迄今又百餘
年矣派别益分子姓益以蕃衍舜臣之姪太學生恒銓虞其久而
渙且疏也復大合族人修之獨捐槖中金若干鏤版以行至於排
纘事實採葺先世傳記誌銘之作則恒銓之姪雲起與有勞焉夫
然後昭穆以明少長以叙歲時蜡臘賓祀讌酺之際斌斌秩秩俾
院使後裔不致相視若塗之人然皆譜力也予再四周覽以爲雨
君子是舉能不失先王尊祖敬宗睦族之遺意其知所本也夫其
猶合於禮也夫
[026-8b]
  汪氏族譜序宗法之亾久矣别子為祖繼别為宗何謂祖别子始為大夫者是
也何謂宗别子之適世世繼起為大夫者是也故曰宗其繼别子
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此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意也自世
爵世禄之制廢而宗法始壞矣後之儒者亦欲講求而推行之而
訖於不可得非宗法之難復也制度之變風俗之澆為之也古者
大夫三廟又有采以處其子孫今之大宗降為編氓者多矣無廟
也無田也其能率其族之貴且顯者以歲時旅薦於寢乎此不可
行者一也古者族人異宫而同財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
子弟有歸器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今之父兄子弟徃徃
爭銖金尺帛而至於怨憤詬𨷖相戕殺者殆不知其㡬也顧欲萃
宗子與族人之衣服什器及其車馬賄財悉委諸公而無所私乎
此不可行者二也古者絶族無施服然而所以重大宗者有加焉
[026-9a]
宗子死則族人爲之服齊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雖大夫不之降
今令甲無是也宗婦死則夫雖母在爲之禫宗子之長子死父爲
之斬衰三年今令甲又無是也此不可行者三也故吾之譜吾族
也不言宗非詘吾宗也悼宗法之不復而有大不得已者於此也
此制度之變風俗之澆也抑孔子嘗有言曰厚於仁者薄於義親
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是故義非仁不立也仁非義
不行也凡爲吾父兄子弟者苟能知仁義尊親之說而使内外有
別長㓜親疏有序有無相賙吉凶患難相助伏臘膢蜡祭饗飲食
相周旋如此則雖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
  族譜後序
吾譜吾族而不言宗也抑有微意焉吾族繼始祖者爲適子處士
公處士公之適子顯殁無後不後兄弟之子而後異姓子則大宗
之絶者殆三百年矣繼高祖者爲適子贈參政公參政公之適子
[026-9b]
贈刑部公刑部公之適子度殁無後不後兄弟之子而後母弟廣
州公廣州公官刑部乃謂兄弟不相為後久之而始以已之㓜子
之後則小宗㡬絶而幸不至於絶者又十年矣然則吾之不
言宗也微獨為宗法不可復也誠大不得已焉耳又吾仲搢九有
言曰譜牒之廢也廢於貧且賤者什之三而廢於富且貴者什之
七富者或恥其家之衰落則扳援大族而强附之貴者或傲焉
其先世之遺澤而過慮族人之貧者覬覦其錙銖則惟恐逺之不
速也夫富者既强附人之宗而貴者又思急逺其宗於是譜牒雖
存而實亡矣信㦲斯言凡為吾族者不可不深長思也詩有之豈
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吾故諸譜末以為父子兄弟鑑云
  康熙辛未八月二十七日謹録
堯峯文鈔卷二十六終

[027-1a]
堯峯文鈔卷二十七 門人𠊱官林佶編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