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日講禮記解義 > 日講禮記解義 卷五十四
[054-1a]
 欽定四庫全書
曰講禮記觧義卷五十四
 仲尼燕居
  此與孔子閒居俱取篇首四字為名家語合燕居閒
  居為一篇篇名謂之論禮其詞小有異同陸氏佃曰
  退朝曰燕退燕曰閒言禮燕居之事也言詩閒居之
  事也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子曰居女三
[054-1b]
 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徧也子貢越席而
 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
 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
  此孔子啓羣賢以學禮而因示以當學之意也縱言
  謂泛言諸事仲尼當燕居之時有子張子貢言游侍
  於側縱言而至於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試語女以
  禮使女以禮随遇而施周旋流轉而無所不徧也子
  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存於心而不中禮
[054-2a]
 則簡畧而謂之野恭見於貌而不中禮則致飾而謂
 之給勇𤼵於氣而不中禮則好勝而謂之逆野與逆
 猶為直情徑行惟便給則徇外忘内實有害於慈仁
 而不可不重以為戒也鄭氏注曰感子貢也子貢辨
 近於給
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産猶衆人之母也能食之
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
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054-2b]
 此言道貴於中而示以制中之要也卜子夏名商子
 曰師爾失之過而商也則又不及子産猶之衆人之
 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先對曰過不
 及皆非中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其惟禮乎
 殆莫有如禮者夫禮稱情而立文乃所以制中也盖
 中者性之徳也禮以節性故曰所以制中
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
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
[054-3a]
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
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賔客也
 此言盡禮即以盡仁也領猶治也饋奠喪奠也子貢
 既退言游進而問曰夫子言禮以制中敢問禮也者
 殆所以管領其惡而成全其好者與子曰然然則所
 謂禮者何如子曰郊天社地之義所以反始而仁鬼
 神也秋嘗夏禘之禮所以追逺而仁昭穆也饋奠之
 禮所以致哀而仁死喪也鄉射鄉飲之禮所以致譲
[054-3b]
 而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合歡而仁賓客也仁之
 發而禮行焉固非徒外之文而已也
子曰眀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

 此申言郊社之禮之重也子曰人誠眀乎郊社之義
 與嘗禘之禮則推以治國有不猶指諸掌之易見者
 乎盖惟仁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以天地祖宗
 之心為心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天下不難治矣
[054-4a]
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内有禮
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
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
 此言禮之周流無不徧也父子孫為三族禮無乎不
 在是故以之居處有禮則長幼以序而無不辨也以
 之閨門之内有禮則三族以睦而無不和也以之朝
 廷有禮則官爵以列而無不序也以之田獵有禮則
 蒐狩以時而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則果毅以昭
[054-4b]
 而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
得其式鬼神得其饗䘮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
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衆之動得其宜
 此承上意而廣言之也惟禮寓於事是故宫室所以
 居身而有以得其度有所居不可無所養故量與鼎
 有以得其象味亦有以得其時有所養不可無所安
 故樂以安乎心而有以得其節車以安乎行而有以
[054-5a]
 得其式由是幽而事鬼神則有以受福而得其饗明
 而治䘮紀則有以自致而得其哀出而從辨說則有
 以察倫而得其黨居官則稱職而有以得其體政事
 則從善而有以得其施以至加於身而措於前凡衆
 之動盖未有不得其宜者方氏慤曰宫室得其度如
 奥為尊者所居阼為主人所立寢則無侵房則有方
 之類量得其象如左為升以象陽升右為合以象隂
 合仰為斛以象顯而承覆為斗以象隱而庇鼎得其
[054-5b]
 象如口象有所安乎上足象有所立乎下足竒其數
 而参天耳偶其數而兩地味得其時如春多酸夏多
 苦秋多辛冬多鹹之類樂得其節若陽而不散隂而
 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之類鬼神得其饗如天神
 皆降地祗皆出人鬼皆格之類喪紀得其哀如𤼵於
 容體發於聲音言語𤼵於飲食居處衣服之類辨說
 得其黨如在官言官在府言府之類官得其體如天
 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敎之類政事得其施如施典於
[054-6a]
 邦國施則於都鄙施法於官府之類劉氏曰禮以制
 中無過不及故凡衆之動無不得其時中之宜經禮
 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之非仁也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
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
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
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
别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
[054-6b]
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
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䘮紀失其哀辨說
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衆
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衆也
 此反言以結上文見治國不可無禮也倀倀無定向
 之貌祖之言始倡率之意也洽合也子曰禮者何也
 即事之所由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禮以為治治國
 而無禮譬猶瞽者無人為之相歩倀倀乎其何之譬
[054-7a]
 如終夜有所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果無禮則
 手足將無所措耳目將無所加進退揖讓將無所制
 是故以之居處則長幼失其别閨門則三族失其和
 朝廷則官爵失其序田獵則戎事失其策軍旅則武
 功失其制以至於宫室則失其度量鼎則失其象味
 則失其時樂則失其節車則失其式鬼神則失其饗
 䘮紀則失其哀辨說則失其黨官則失其體政事則
 失其施與夫加於身而措於前凡衆之動未有不失
[054-7b]
 其宜者如此而為君則必無以倡率而和其衆也
子曰慎聽之女三人者吾語女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
焉苟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已兩君相見揖
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
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
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
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
情也升歌清廟示徳也下而象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
[054-8a]
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此合語三子以禮而即饗禮之大者推之也事之習
 其儀也縣樂器之縣於筍簴者興作闋止也下管象
 武之上缺升歌清廟一句采齊樂章名振羽振鷺之
 詩也孔子有見於禮之當學呼三子而教之曰敬聽
 之女三人者吾語女禮禮之通行猶有九焉大饗有
 四焉人苟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躬行實踐可進於
 聖人之禮樂矣當兩君相見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
[054-8b]
 樂之縣者以作復揖讓而升堂升堂則主獻賔賔卒
 爵而樂止賔酢主主卒爵而樂又止樂工於是升堂
 而歌文王清廟之詩堂下以管吹文王之象武王之
 大武而又以籥吹禹之大夏依次而興於是陳其薦
 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則藹然親愛之意見於
 節文而後君子於禮之行即知其仁焉行而周旋中
 乎規折旋中乎矩登車則和鸞之聲與采齊相應送
 賓之出而歌雍詩禮畢徹器而歌振鷺是可以見君
[054-9a]
 子相與無一物而不在乎禮矣入門而金作欲其以
 情相接也升歌清廟欲其以徳相讓也下而管象欲
 其以事相成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但
 以禮樂相示而意其可知也已呉氏澄曰九者大饗
 有四幷前仁鬼神以下之五者而為九也大饗之禮
 大節有四初迎賓一也次獻賓二也次樂賓三也終
 送賔四也案諸儒釋此經其說不一惟呉氏為得經
 意
[054-9b]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
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徳於禮虚
 此申言禮樂之義也子曰禮也者事得其理也樂也
 者情得其節也君子惟無理不動而無節不作此禮
 樂所以皆得也而行禮又有資焉不能詩則於禮無
 辨而失之繆不能樂則於禮無文而失之素薄於徳
 則於禮無實而失之虚案禮以治人之情而其用以
 和為貴故通於詩與樂也徳者行禮之質如云道不
[054-10a]
 虚行矣
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子貢越席而
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逹於禮
而不逹於樂謂之素逹於樂而不逹於禮謂之偏夫夔
逹於樂而不逹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人也
 此言禮在人行又因答問以申上文之意也制度俎
 豆几筵之屬文為登降獻酢之屬窮猶塞也子曰凡
 制度之可遵者在禮文為之可見者在禮推而行之
[054-10b]
 其在於人乎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䕫之但以樂稱
 意者其窮於禮與子曰是乃古之人與盖古之人而
 未可輕議也夫禮樂之道相為表裏若逹於禮而不
 逹於樂則質而無文是謂之素逹於樂而不逹於禮
 則和而無節是謂之偏惟夔為典樂之官職在逹於
 樂而不必其逹於禮是以流傳於此名也盖洵乎其
 為古之人而未可輕議也徐氏師曾曰伯夷典禮嘗
 讓於夔此豈不逹於禮者夫子之答可謂婉而章矣
[054-11a]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眀於禮樂舉而
錯之而已
 此言政不外於禮樂也前猶昔也子張因論禮而問
 政盖疑其有二道也子曰師乎前吾不嘗語女以禮
 樂乎君子既眀於禮樂則由是舉而措之而政不外
 焉矣案政者正也禮以正人之身樂以正人之心歐
 陽氏所謂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逹於天下也
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
[054-11b]
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籥作鐘鼔然後謂
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
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
百官莫敢不承事矣
 此言禮樂不外於吾身也筵席也綴兆舞列也物事
 也體猶理也子張復問意以政事多端若必眀禮樂
 以錯之則禮樂當有不止如前所云者子曰師爾以
 為必鋪几筵備升降酌獻酬酢之文然後謂之禮乎
[054-12a]
 爾以為必行綴兆興作夫羽籥鐘鼔之器然後謂之
 樂乎夫禮樂不在繁文而在實徳言而履之則順乎
 當然之序是即禮也行而樂之則得乎自然之和是
 即樂也君子致力於此二者南面而立以施於有政
 夫是以天下太平也外則諸侯来朝内則萬事皆從
 其理而百官莫敢有不承事而盡職者矣
禮之所興衆之所治也禮之所廢衆之所亂也目巧之
室則有奥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随立則
[054-12b]
有序古之義也
 此言禮必有義以見興與治之相因也目巧謂不由
 法度但據目力之巧也惟禮可錯諸政故禮之所興
 乃衆之所由治也禮之所廢即衆之所由亂也先王
 制禮雖甚苟簡而為目巧之室則必隅有奥而階有
 阼席之設則或以南方為上或以西方為上乘車之
 法則君在左而勇士在右行之次則父之齒隨行五
 年以長則肩隨之立之位則天子南面公侯而下各
[054-13a]
 有其序此皆古人制禮之義也
室而無奥阼則亂於堂室也席而無上下則亂於席上
也車而無左右則亂於車也行而無随則亂於塗也立
而無序則亂於位也昔聖帝眀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
近男女外内莫敢相踰越皆由此塗出也三子者既得
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𤼵矇矣
 此言廢與亂之相因也此塗謂禮也禮以義起如此
 是故室若無奥阼則亂於堂室也席若無上下則亂
[054-13b]
 於席上也車若無左右則亂於車中也行若無随則
 亂於塗間也立若無序則亂於位次也昔聖帝眀王
 諸侯所為辨爵之貴賤齒之長幼地之遠近人之男
 女位之外内而莫敢相踰越者皆由此塗以出信乎
 禮之不可以弗興也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
 而昧者以眀有昭然若發其矇者矣呉氏澄曰矇謂
 以巾冪其目𤼵者徹而去之石梁王氏謂此篇雖有
 首尾然詞多散漫未必孔子之言也
[054-14a]
孔子閒居
 此篇言詩先以為民父母而後繼以三王之徳洪範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故其序如此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
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
逹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横於天下四方
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此言為民父母之實不外於禮樂也詩大雅泂酌之
[054-14b]
 篇凱弟樂易也孔子當閒居之時有子夏侍於側子
 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果何如斯可謂
 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欲為民之父母乎是必通達
 乎禮樂之本原有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其道廣被
 於天下而憂其民者無不至凡四方有禍敗之釁必
 先知而豫防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
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
[054-15a]
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眀目
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
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此詳言五至之目而及其妙也目正視則眀全耳傾
 聽則聰審子夏曰所謂民之父母者既得而聞之矣
 敢問何以謂之五至子曰君子既逹禮樂之原則真
 切為民而志以至夫在心為志𤼵言為詩故志之所
 至而詩亦至焉興於詩而履之即為禮故詩之所至
[054-15b]
 而禮亦至焉立於禮而樂之即為樂故禮之所至而
 樂亦至焉樂民之生則必哀民之死故樂之所至而
 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應感無迹是故正眀目而視之
 且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且不可得而聞也志
 氣塞乎天地而上下同流夫是之謂五至鄭氏注曰
 凡言至者至於民也志謂恩意也詩謂好惡之情也
 云耳不能聞目不能見行之在心也案五至雖列言
 之而實不外於禮樂二者志與詩所以原其始哀則
[054-16a]
 所以推其終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
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䘮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
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
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
有䘮匍匐救之無服之䘮也
 此言三無之實而證以詩也其當依詩作基始也宥
 寛也密静也逮逮詩作棣棣盛也選擇也手行為匍
[054-16b]
 伏地為匐子夏曰所謂五至者既得而聞之矣敢問
 何以謂之三無孔子曰凡樂皆有聲而和之至則為
 無聲之樂凡禮皆有體而敬之至則為無體之禮凡
 䘮皆有服而哀之至則為無服之䘮此之謂三無子
 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若求其類於詩敢問何
 詩近之孔子曰周頌昊天有成命篇言文王夙夜積
 徳以基天命者宏深靜謐此無時而不和無聲之樂
 也邶風栢舟之篇言威儀各極其盛斯簡擇可以不
[054-17a]
 施此無動而不節無體之禮也邶風谷風之篇言凡
 民有死䘮之禍即急遽以助之此哀不必見於服無
 服之䘮也案無聲者樂之至無體者禮之至無服者
 哀之至不言志至而詩至者以志未形於詩乃所謂
 禮樂之原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
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
[054-17b]
之䘮内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
翼無服之䘮施於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
上下和同無服之䘮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
體之禮日就月将無服之䘮純徳孔眀無聲之樂氣志
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䘮施于孫子
 此言五起而及其效也起猶稜也恕視人猶己也施
 延畜養就成将大也子夏曰三無之道而詩與相近
 如此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豈言盡於此而已更無可
[054-18a]
 以形容之者乎孔子曰何為如是而遂盡也君子之
 服行此三無也抑猶有五者以起發其義焉子夏曰
 所謂五起者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乃天下之至和
 故覺氣志之不違無體之禮乃天下之至序故覺威
 儀之遲遲無服之䘮乃天下之至哀故覺内恕之孔
 悲而不違又非强合之謂故無聲之樂而氣志於是
 乎既得遲遲又非怠緩之謂故無體之禮而威儀於
 是乎翼翼孔悲又非偏愛之謂故無服之䘮而直施
[054-18b]
 及於四國有所得於己必能無所失於人故無聲之
 樂而又見其氣志之既從有所凛於中必能無所乖
 於外故無體之禮而又見其上下之和同有所施於
 近必能無所遺於逺故無服之䘮而又見其畜及乎
 萬邦信從者多則聲名益著故無聲之樂而又見其
 日聞於四方和同者衆則徳業益臻故無體之禮而
 又見其日就而月將畜養者廣則功化益彰故無服
 之䘮而又見其純徳之孔眀至於日聞四方而吾之
[054-19a]
 心尤有方興未艾者故無聲之樂而終見其氣志之
 既起至於日就月將而吾之徳尤有久而愈大者故
 無體之禮而終見其施及於四海至於純徳孔眀而
 吾之澤尤有被於無窮者故無服之䘮而終見其施
 於孫子焉呉氏澄曰五起不大相逺只是一節稍進
 一節而已
子夏曰三王之徳参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参於天
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
[054-19b]
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
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
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
于九圍是湯之徳也
 此言三王合徳於天地而引詩以為湯證也勞者勤
 恤之意詩商頌長𤼵之篇齊㑹也合也言至湯而王
 業成與天命㑹也日齊詩作日躋九圍九州之界也
 子夏曰古有云三王之徳参於天地敢問徳何如斯
[054-20a]
 可謂参於天地矣孔子曰三王之王也未嘗以位為
 樂唯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
 孔子曰唯天至髙而無私覆地至厚而無私載日月
 至眀而無私照三王能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
 三無私其在詩曰商自契以來己為天命所向而未
 嘗有違至湯而後與天齊成此王業盖湯應期而降
 適當其時其聖敬又日以齊升昭假於天久而不息
 唯上帝是敬帝故命之以為法於九州此湯無私之
[054-20b]
 徳也案此由為民父母而進言之即易所謂與天地
 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者也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
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
 此言天地之無私也形猶迹也露猶發也天運無窮
 有四時而天道著矣凡夫春秋冬夏之遞嬗風雨以
 為舒霜露以為斂無非至教之所在也地氣皆天氣
 也天之神氣地實載之神氣莫著於風霆風霆流造
[054-21a]
 化之形而庶物於以露生焉無非至教之所在也案
 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神氣也地載神氣與大傳乃順
 承天同義聖人父天母地而必曰小心翼翼昭事上
 帝者猶斯指也夫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耆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
川出雲其在詩曰嵩髙維嶽峻極于天惟嶽降神生甫
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
之徳也
[054-21b]
 此言文武無私之徳参於天地也耆欲家語作有物
 有開作其兆或以為字之訛也詩大雅嵩髙之篇嵩
 詩作崧嶽謂五嶽峻詩作駿甫甫侯此謂宣王時人
 蓋作吕刑者之子孫也申申伯也翰幹也聖人唯無
 私故清明之天徳在躬則其氣志自有如神之應凡
 所願欲之事將至天必有開發朕兆而豫示其㡬者
 若時雨將降而山川先出雲也其在詩曰嵩然而髙
 之嶽其峻上至於天由是降其神靈生甫侯及申伯
[054-22a]
 而皆為周之楨幹于四國之患難則蕃蔽之于四方
 之德澤則宣布之此由文武有無私之德故天為之
 生賢佐以興周也案此詩本美宣王得人之盛而歸
 徳於文武者推所自而言之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
代之徳也弛其文徳恊此四國大王之徳也子夏蹶然
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此言三代固以無私之徳王天下而又本於先徳也
[054-22b]
 詩大雅江漢之篇弛猶施也詩作矢陳也協詩作洽
 負牆見文王世子三代之王也於未王之先其祖宗
 必先有實徳以著令善之聲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
 不已此三代之徳也施其文徳洽此四國此大王之
 徳也子夏聞夫子之言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父母
 斯民徳参天地之道如此弟子雖不敏敢不奉順而
 勿失乎案此亦宣王之詩而取類明之文徳亦凱弟
 之意洽此四國即為民父母可知矣
[054-23a]
 
 
 
 
 
 
 
 
[054-23b]
 
 
 
 
 
 
 
日講禮記解義卷五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