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禮記注疏 > 禮記註疏 卷五十三
[053-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注疏卷五十三
  漢鄭氏注 唐陸徳明音義 孔頴達疏
 中庸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注獲得也言臣不
得於君則不得居位治民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
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
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
[053-1b]
善不誠乎身矣注言知善之為善乃能行誠疏正義曰/此明為
臣為人皆須誠信於身然後可得之事在下位不獲乎/上者獲得也言人臣處在下位不得於君上之意則不
得居位以治民故云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者言臣欲得君上之意先須有
道德信著朋友若道徳無信著乎朋友則不得君上之/意矣言欲得上意先須信乎朋友也信乎朋友有道不
順乎親則不信乎朋友矣者言欲行信著於朋友先須/有道順乎其親若不順乎其親則不信乎朋友矣順乎
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者言欲順乎親必須/有道反於己身使有至誠若身不能至誠則不能順乎
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者言欲行至誠/於身先須有道明乎善行若不明乎善行則不能至誠
乎身矣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誠乎身能至誠乎身始能/順乎親順乎親始能信乎朋友信乎朋友始能得君上
[053-2a]
之意得乎君上之意/始得居位治民也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注
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因誠身説有大
至誠音義中丁仲反又如字下/中道同從七容反正義曰前經欲明事/君先須身有至誠此
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至誠之性是上/天之道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自然信著四時
是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學此至誠/是人之道也不學則不得故云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者此覆説上文誠者天之/道也唯聖人能然謂不勉勵而自中當於善不思慮而
[053-2b]
自得於善從容閒暇而自中乎道以聖人性合於天道/自然故云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者此覆
説上文誠之者人之道也謂由學而致此至誠謂賢人/也言選擇善事而堅固執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誠也注
正義曰以前經云欲事親事君先須修身有大至誠故/此説有大至誠大至誠則經云誠者天之道也聖人是
矣/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
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
[053-3a]
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注此勸人學誠其身也果猶决也
音義措七路反下及注皆/同置也強其良反正義曰此一經申明上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者謂身有事不能常學習常/須勤力學之措置也言學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廢必待
能之乃己也以下諸事皆然此一句覆上博學之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覆上審問之也有弗思思之弗
得弗措也覆上愼思之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覆/上明辨之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覆上篤行之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者謂他人性識聰/敏一學則能知之己當百倍用功而學使能知之言己
加心精勤之多恒百倍於他人也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者果謂果决也若决能為此百倍用功之
道識慮雖復愚弱而必至/明強此勸人學誠其身也
[053-3b]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注
自由也由至誠而有明德是聖人之性者也由明徳而
有至誠是賢人學以成之也有至誠則必有明德有明
德則必有至誠疏正義曰此一經顯天性至誠或學而/能兩者雖異功用則相通自誠明謂
之性者此説天性自誠者自由也言由天性至誠而身/有明德此乃自然天性如此故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者此自明而至誠由身聰明勉力學習而致至誠非由/天性教習而致故云謂之教然則自誠明謂之性聖人
之德也自明誠謂之教賢人之徳也誠則明矣者言聖/人天性至誠則能明其德由至誠而致明也明則誠矣
者謂賢人由身聰明勉學乃致至誠故云明則誠矣是/誠則能明明則能誠優劣雖異二者皆通有至誠也
[053-4a]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
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注盡
性者謂順理之使不失其所也贊助也育生也助天地
之化生謂聖人受命在王位致太平音義太音/泰正義/曰此
明天性至誠聖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者謂一天下之/内至極誠信為聖人也為能盡其性者以其至極誠信
與天地合故能盡其性既盡其性則能盡其人與萬物/之性是以下云能盡人之性既能盡人性則能盡萬物
之性故能贊助天地之化育功與天地相參上云誠者/天之道此兼云地者上説至誠之理自神妙而來故特
[053-4b]
云天之道此據化育/生物故并云地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
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注其次謂自明誠者
也致至也曲猶小小之事也不能盡性而有至誠於有
義焉而已形謂人見其功也盡性之誠人不能見也著
形之大者也明著之顯者也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
也變之乆則化而性善也疏正義曰此一經明賢人習/學而致至誠故云其次致
曲曲謂細小之事言其賢人致行細小之事不能盡性/於細小之事能有至誠也誠則形形則著者謂不能自
[053-5a]
然至誠由學而來故誠則人見其功是誠則形也初有/小形後乃大而明著故云形則著也若天性至誠之人
不能見則不形不著也著則明明則動者由著故顯明/由明能感動於衆動則變變則化者既感動人心漸變
惡為善變而既乆遂至於化言惡人全化為善人無復/為惡也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言唯天下學致至誠之人
為能化惡為善改移舊俗不如前經天生至誠能盡其/性與天地參矣注正義曰以前經云自明誠謂之教是
由明而致誠是賢人次於聖人故云其次謂自明誠也/云不能盡性而有至誠於有義焉而己者言此次誠不
能如至誠盡物之性但能有至誠於細小物焉而已云/形謂人見其功也者由此誠彰露人皆見其功也云盡
性之誠人不能見也者言天性至誠神妙無體人不見/也云著形之大者也觧經形則著初有㣲形後則大而
形著云變之乆則化而性善也者觧經變則化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為
[053-5b]
化如月令鳩化為鷹是為鷹之時/非復鳩也猶如善人無復有惡也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
有妖孼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注可以前知者言天不欺至
誠者也前亦先也禎祥妖孼蓍龜之占雖其時有小人
愚主皆為至誠能知者出也四體謂龜之四足春占後
左夏占前左秋占前右冬占後右音義禎音貞妖於驕/反左傳云地反
物為妖説文作䄏云衣服歌謡草木之怪謂之䄏孼魚/列反説文作蠥云禽獸蟲蝗之怪謂之孼見乎賢遍反
[053-6a]
下不見注著見同一本乎/作於蓍音尸為于偽反正義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者此由身有至誠可以
豫知前事此至誠之内是天生至誠亦通學而至誠故/前經云自明誠謂之教是賢人至誠同聖人也言聖人
賢人俱有至誠之行天所不欺可知前事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者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先
有嘉慶善祥也又説禎祥者言人有至誠天地不能隠/如文王有至誠招赤雀之瑞也國本有今異曰禎本無
今有曰祥何為本有今異者何𦙍云國本有雀今有赤/雀來是禎也國本無鳳今有鳳來是祥也尚書祥桑榖
共生於朝是惡此經云善何得入國者以吉凶先見者/皆曰祥别無義也國家將亡必有妖孼者妖孼謂凶惡
之萌兆也妖猶傷也傷甚曰孼謂惡物來為妖傷之徵/若魯國鸜鵒來巢以為國之傷徵案左傳云地反物為
妖説文云衣服歌謡草木之怪為妖禽獸蟲蝗之怪為/孼見乎蓍龜動乎四體者所以先知禎祥妖孼見乎蓍
[053-6b]
龜卦兆發動於龜之四體也禍福將至者禍謂妖孼福/謂禎祥萌兆豫來是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者善謂福
也不善必先知之者不善謂禍也故至誠如神者言至/誠之道豫知前事如神之徵妙故云至誠如神也注正
義曰鄭以聖人君子將興之時或聖人有至誠或賢人/有至誠則國之將興禎祥可知而小人愚主之世無至
誠又時無賢人亦無至誠所以得知國家之將亡而有/妖孼者雖小人愚主由至誠之人生在亂世猶有至誠
之徳此妖孼為有至誠能知者出也案周語云幽王二/年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
竭而商亡時三川皆震為周之惡瑞是伯陽父有至誠/能知周亡也又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於莘莘虢國地
名周惠王問内史過史過對曰夏之興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
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於鎬今虢多涼徳虢必亡也是内史過有至誠
[053-7a]
之德神為之出是愚主之世/以妖孼為至誠能知者出也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注言人能至誠所以自誠也
有道藝所以自道也音義自道音導/注自道同誠者物之終始不
誠無物注物萬物也亦事也大人無誠萬物不生小人
無誠則事不成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注言貴至誠誠者
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
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注以至誠成己則仁道立以至
誠成物則知彌博此五性之所以為徳也外内所須而
[053-7b]
合也外内猶上下音義知音智/注同故時措之宜也注時措
言得其時而用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乆乆則徴徴則
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注徵猶效騐也此言至
誠之徳既著於四方其高厚日以廣大也徴或為徹博
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乆所以成物也博
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乆無彊注後言悠乆者言至誠之
徳既至博厚高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長乆行之音義疆/居
良/反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
[053-8a]
一言而盡也注言其徳化與天地相似可一言而盡要
在至誠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注言至誠無貳乃
能生萬物多無數也音義不貳本亦/作㒃音二天地之道博也厚
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注此言其著見成功也疏正義/曰此
經明己有至誠能成就物也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言人能有至誠之徳則自成就其身故云誠者自成
也若人有道藝則能自道達於己故云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者言人有至誠則能與萬物爲
終始若無至誠則不能成其物若大人無至誠則不能/生萬物若小人無至誠則不能成其物物猶事也小人
無誠則不能成事誠者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者言人有至誠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己又能成就外物
[053-8b]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者若能成就己身則仁道興立故/云成己仁也若能成就外物則知力廣逺故云成物智
也性之徳也者言誠者是人五性之徳則仁義禮知信/皆由至誠而為徳故云性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者言
至誠之行合於外内之道無問外内皆須至誠於人事/言之有外有内於萬物言之外内猶上下上謂天下謂
地天體髙明故為外地體博厚閉藏故為内也是至誠/合天地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者措猶用也言至誠者
成萬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時而用之則無徃而不/宜故注云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故至誠無息者言至
誠之徳所用皆宜無有止息故能乆逺博厚高明以配/天地也不息則乆者以其不息故能長乆也乆則徵徵
騐也以其乆行故有徵騐徵則悠逺者悠長也若事有/徵騐則可行長逺也悠逺則博厚以其徳既長逺無所
不周故博厚也養物博厚則功葉顯著故博厚則高明/也博厚所以載物也以其徳博厚所以負載於物髙明
[053-9a]
所以覆物也以其功業髙明所以覆蓋於萬物也悠乆/所以成物也以行之長久能成就於物此謂至誠之徳
也博厚配地言聖人之德博厚配偶於地與地同功能/載物也高明配天言聖人功業髙明配偶於天與天同
功能覆物也悠乆無疆彊窮也言聖人之徳既能覆載/又能長乆行之所以無窮悠乆即上經悠遠悠乆在博
厚高明之上此經悠乆在博厚高明之下者上經欲明/積漸先悠乆後能博厚高明此經既能博厚高明又須
行之悠乆故反覆言之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者言聖人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乆不見所為
而功業章顯不見作動而萬物改變無所施為而道徳/成就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者言聖人之徳能同於
天地之道欲尋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盡其事理正/由於至誠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者言聖人行至誠接待於物不有差貳以此之/故能生殖衆物不可測量故鄭云言多無數也
[053-9b]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
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巻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寳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貨財殖焉注此言天之高明
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起撮土山之廣大本起卷石水
之不測本由一勺言天地山川積小致大為至誠者亦
如此乎昭昭猶耿耿小明也振猶收也卷猶區也音義
[053-10a]
夫音扶下同昭章遥反注同本亦作炤同撮七活反華/嶽戸化戸瓜二反本亦作山嶽洩息列反卷李音權又
羌權反范羌阮反注同藏才浪反勺徐市若反黿音元/鼉徒河反一音直丹反蛟音交本又作鮫鼈必列反耿
公逈反又公頂反舊/音孔頂反區羌俱反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己蓋曰天
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徳之純蓋曰文王之
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注天所以為天文王所以為文
皆由行之無己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
子以愼徳積小以成高大是與音義於穆上音烏下於/乎亦同乎好奴反
愼如字一本又/作順與音餘正義曰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聖人/至誠亦從小至大今夫天斯昭昭之
[053-10b]
多者斯此也昭昭狭小之貌言天初時唯有此昭昭之/多小貌爾故云昭昭之多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言地
之初時唯一撮土之多言多少唯一撮土振河海而不/洩者振收也言地之廣大載華嶽而不重振收河海而
不漏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言山之初時唯一卷石之/多多少惟一卷石耳故鄭注云卷猶區也今夫水一勺
之多言水初時多少唯一勺耳此以下皆言至誠不已/從小至大然天之與地造化之初清濁二氣為天地分
而成二體元初作盤薄穹隆非是以小至大今云昭昭/與撮土卷石與勺水者何但山或壘石為高水或衆流
而聚為深自㣲至著因説聖人至誠之功亦是從小至/大以今天地山川假言由小而来以譬至誠非實論也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己者此一經以上文至誠不己/已能從小至大故此經引詩明不已之事所引詩者周
頌維天之命文也詩稱維天之命謂四時運行所為教/命穆美也於穆不己者美之不休己也此詩之本文也
[053-11a]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此是孔子之言記者載之此詩/所論盖説天之所以為天在乎不己於乎不顯文王之
徳之純此亦周頌文王之詩純謂不雜顯謂光明詩人/歎之云於乎不光明乎言光明矣文王之德之純謂不
己也言文王徳教不有休己與天同功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此亦孔子之言觧詩之文也純亦不己者言
文王之徳之純亦如天之不休已故云純亦不己注正/義曰易曰君子慎徳積小以高大者此易升卦之象詞
案升卦巽下坤上木生於/地中升進之義故為升也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注育生也
峻高大也音義洋音羊峻/思閏反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
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注言為
[053-11b]
政在人政由禮也凝猶成也音義優於求反倡優也疑/本又作疑魚澄反
正義曰此一節明聖人之道髙大茍非至徳者則其/道不成洋洋謂道徳充滿之貌天下洋洋然育生也
峻髙也聖人之道高大與山相似上極于天也優優大/哉者優優寛裕之貌聖人優優然寛裕其道禮儀三百
者周禮有三百六十官言三百者舉其成數耳威儀三/千者即儀禮行事之威儀也儀禮雖十七篇其中事有
三千待其人而後行者言三百三千之禮必待賢人然/後施行其事也故曰茍不至徳至道不凝焉凝成也
古語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千三百待賢人始行故/引古語證之茍誠也不非也茍誠非至徳之人則聖人
至極之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
[053-12a]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注德性謂性至誠者
道猶由也問學學誠者也廣大猶博厚也温讀如燖温
之温謂故學之孰矣後時習之謂之温音義燖音/尋正/義
曰此一節明君子欲行聖人之道當湏勤學前經明聖/人性之至誠此經明聖人學而至誠也君子尊徳性者
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徳之性自然至誠也而道/問學者言賢人行道由於問學謂勤學乃致至誠也致
廣大而盡精㣲者廣大謂地也言賢人由學能致廣大/如地之生養之徳也而盡精㣲謂致其生養之徳既能
致於廣大盡育物之精㣲言無㣲不盡也極高明而道/中庸者高明謂天也言賢人由學極盡天之高明之徳
道通也又能通達於中庸之理也温故而知新者言賢/人由學既能温尋故事又能知新事也敦厚以崇禮者
[053-12b]
言以敦厚重行於學故以尊崇三百三千之禮也注正/義曰案左傳哀十二年公㑹呉于槖臯大宰嚭請尋盟
子貢對曰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賈逵注云尋温也又/有司徹云乃燅尸爼是燖為温也云謂故學之孰矣後
時習之謂之温者謂賢人舊學已精/熟在後更習之猶若溫尋故食也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
其默足以容注興謂起在位也音義驕本亦作喬音嬌/倍音佩默亡北反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注保安也音義
哲陟列反徐本作/知音智與音餘正義曰此一節明賢人學至誠之/道中庸之行若國有道之時盡竭
知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興謂發謀出慮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若無道之時則韜光潛默足以自容其身免於
[053-13a]
禍害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大雅烝民之篇美宣/王之詩言宣王任用仲山甫能顯明其事任且又哲知
保安全其己身言中庸之人/亦能如此故云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注反古之道謂曉一孔之人不
知今王之新政可從音義好呼報反下/同烖音災非天子不議禮
不制度不考文注此天下所共行天子乃能一之也禮
謂人所服行也度國家宫室及車輿也文書名也今天
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注今孔子謂其時音義行下/孟反
[053-13b]
雖有其位茍無其徳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徳苟無其
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注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
位疏正義曰上經論賢人學至誠商量國之有道無道/能或語或黙以保其身若不能中庸者皆不能量
事制宜必及禍患又因明己以此之故不敢専輒制作/禮樂也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此謂尋常之人不知大道若賢人君子雖生今時能持/古法故儒行云今人與居古人與稽是也俗本反下有
行字又無如此者三字非也非天子不議禮者此論禮/由天子所行既非天子不得論議禮之是非不制度謂
不敢制造法度及國家宫室大小髙下及車輿也不考/文亦不得考成文章書籍之名也今天下車同軌者今
謂孔子時車同軌覆上不制度書同文覆上不考文行/同倫倫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覆上不議禮當
[053-14a]
孔子時禮壊樂崩家殊國異而云此者欲明已雖有徳/身無其位不敢造作禮樂故極行而虚己先説以自謙
也注正義曰孔謂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途今唯曉知/一孔之人不知餘孔通逹唯守此一處故云曉一孔之
人/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徴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
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注徴猶明也吾能説夏禮顧杞之
君不足與明之也吾從周行今之道音義杞音/起王天下
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注三重三王之禮音義王于况/反又如
字/上焉者雖善無徴無徴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
[053-14b]
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注上謂君也君雖善善
無明徴則其善不信也下謂臣也臣雖善善而不尊君
則其善亦不信也徴或為證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
庶民考諸三玉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
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注知天知人謂知其道
也鬼神從天地者也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
似聖人則之百世同道徴或為證音義繆音謬悖布/内反後同
[053-15a]
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
天下則逺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注用其法度相思若
其將来也音義逺如字又于萬反近如字又/附近之近厭於豔反後皆同詩曰在彼
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注射厭也永長也音義射音亦/注同蚤
音/早正義曰以上文孔子身無其位不敢制作二代之/禮夏殷不足可從所以獨從周禮之意因明君子
行道須本於身逹諸天地質諸鬼神使動則為天下之/道行則為後世之法故能早有名譽於天下盖孔子微
自明己之意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者徵成也明/也孔子言我欲明説夏代之禮須行夏禮之國賛而成
[053-15b]
之杞雖行夏禮其君暗弱不足賛而成之吾學殷禮有/宋存焉者宋行殷禮故云有宋存焉但宋君暗弱欲共
賛明殷禮亦不足可成故論語云宋不足徵也此云杞/不足徴即宋亦不足徴此云有宋存焉則杞亦存焉互
文見義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者旣杞宋二國不足/明己當不復行前代之禮故云吾從周案趙商問孔子
稱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檀弓云今丘也殷人也兩/楹奠殯哭師之處皆所法於殷禮未必由周而云吾從
周者何也鄭答曰今用之者魯與諸侯皆用周之禮法/非專自施於己在宋冠章甫之冠在魯衣逢掖之衣何
必純用之吾從周者言周禮法最偹其為殷周事豈一/也如鄭此言諸侯禮法則從周身之所行雜用殷禮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者言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種之重焉謂夏殷周三王之禮其事尊重若能行
之寡少於過矣上焉者雖善無徴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上謂君也言為君雖有善行無分明徴騐則不信著
[053-16a]
於下既不信著則民不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下謂臣也言臣所行之事虽有善行而不
尊敬於君則善不信著於下既不信著則民不從故下/云徴諸庶民謂行善須有徵騐於庶民也皇氏云無徵
謂無符應之徵其義非也故君子之道者言君臣為善/須有徵騐民乃順從故明之也本諸身者言君子行道
先從身起是本諸身也徵諸庶民者徵騐也諸扵也謂/立身行善使有徴騐於庶民若晋文公出定襄王示民
尊上也伐原示民以信之類也考諸三王而不繆者繆/亂也謂己所行之事考校與三王合同不有錯繆也建
諸天地而不悖者悖逆也言己所行之道建達於天地/而不有悖逆謂與天地合也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者質正也謂己所行之行正諸鬼神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此鬼神是隂陽七八九六之鬼神生成萬物者
此是天地所為既能質正隂陽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以聖人身有聖人
[053-16b]
之徳垂法於後雖在後百世亦堪俟待後世世之聖人/其道不異故云知人也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者言
聖人之道為世法則若逺離之則有企望思慕之深也/若附近之則不厭倦言人愛之無己詩云在彼無惡在
此無射庶㡬夙夜以永終譽此引周頌振鷺之篇言微/子來朝身有美徳在彼宋國之内民無惡之在此來朝
人無厭倦故庶㡬夙夜以長永終竟美善聲譽言君子/之徳亦能如此故引詩以結成之君子未有不如此而
蚤有譽於天下者也言欲蚤有名譽㑹須如此未嘗有/不行如此而蚤得有聲譽者也注正義曰以經云知天
知人故鄭引經總結之云知其道者以天道隂陽生成/萬物今能正諸隂陽鬼神而不有疑惑是知天遒也以
聖人之道雖相去百世其歸一揆今能百世以待聖人/而不有疑惑是知聖人之道也云鬼神從天地者也觧
所以質諸鬼神之徳知天道之意引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者證鬼神從天地之意案易繫辭云
[053-17a]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鄭云木火之神生物金水之鬼成/物以七八之神生物九六之鬼成物是鬼神以生成為
功天地亦以生成為務是鬼神之狀與天地相似云聖/人則之百世同道觧經知人之道以前世聖人既能垂
法以俟待後世聖人是識知聖人之道/百世不殊故聖人則之百世同道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注此以
春秋之義説孔子之德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二經固足以明之孔子祖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而斷
以文王武王之法度春秋傳曰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
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
[053-17b]
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又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
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又曰王
者孰謂謂文王也此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徳而著
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律述也述天時謂編年四時具
也襲因也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異音義行下/孟反
斷丁亂反曷為于偽反又如字撥半末反近附/近之近又如字與音餘編必緜反又甫連反辟如天
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
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053-18a]
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注聖人制作其徳配
天地如此唯五始可以當焉幬亦覆也小徳川流浸潤
萌芽喻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萬物喻天子也幬或作
燾音義辟音譬下同幬徒報反錯七各反當丁/浪反又丁即反浸子鴆反燾徒報反唯天下
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寛裕温柔足以有容
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
密察足以有别也注言徳不如此不可以君天下也盖
傷孔子有其徳而無其命音義睿音銳知音智下聖知/同齊側皆反别彼列反
[053-18b]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注言其臨下普徧思慮深重非得
其時不出政教音義溥音普徧音遍思/息嗣反又如字溥博如天淵泉
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説是
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
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
不尊親故曰配天注如天取其運照不已也如淵取其
清深不測也尊親尊而親之音義見賢遍反説音悦施/以豉反貊本又作貉
武伯反説文云北/方人也隊直類反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053-19a]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注至誠性至誠謂孔子
也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也音義綸本又/作論同
音/倫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注安有
所倚言無所偏倚也而人人自以被德尤厚似偏頗者
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忳忳懇誠貌也肫肫或為純
純音義焉於䖍反倚依綺於寄二反注同肫依注音之/淳反浩胡老反被皮義反頗破河反懇口狠反
純音淳又/之淳反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徳者其孰能知之注
言唯聖人乃能知聖人也春秋傳曰末不亦樂乎堯舜
[053-19b]
之知君子明凡人不知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注言
君子深遠難知小人淺近易知人所以不知孔子以其
深遠禪為絅錦衣之美而君子以絅表之為其文章露
見似小人也音義絅本又作顈詩作褧同口逈反徐口/定反一音口穎反惡烏路反著張慮
反闇於感反又如字日而一反下同的丁歴反易以/豉反下易舉同禪為音丹為其于偽反見賢遍反
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
知㣲之顯可與入徳矣注淡其味似薄也簡而文温而
[053-20a]
理猶簡而辨直而温也自謂所從來也三知者皆言其
睹末察本探端知緒也入徳入聖人之徳音義淡徒暫/反又大
敢反下注同厭於豔/反睹音覩探音貪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
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注孔甚也昭明也言聖人雖隠居
其徳亦甚明矣疚病也君子自省身無愆病雖不遇世
亦無損害於己志音義招本又作炤同之召反又章遥/反疚九又反遯大困反本又作
遁字亦同/愆起䖍反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
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注言君子雖隠居不失其
[053-20b]
君子之容徳也相視也室西北隅謂之屋漏視女在室
獨居耳猶不愧于屋漏屋漏非有人也况有人乎音義
相息亮反注同愧本又/作媿同九位反女音汝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
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注假大也此頌也言奏大樂
於宗廟之中人皆肅敬金聲玉色無有言者以時大平
和合無所爭也音義奏如字詩作鬷子公反假古雅/反爭爭鬬之爭注同大平音泰
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
徳百辟其刑之注不顯言顯也辟君也此頌也言不顯
[053-21a]
乎文王之徳百君盡刑之諸侯法之也音義鈇方于反/又音斧鉞
音越辟音/璧注同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曰予懷明徳不
大聲以色注予我也懷歸也言我歸有明徳者以其不
大聲為嚴厲之色以威我也疏正義曰此一節明子思/申明夫子之徳與天地
相似堪以配天地而育萬物傷有聖徳無其位也今各/隨文觧之仲尼祖述堯舜者祖始也言仲尼祖述始行
堯舜之道也憲章文武者憲法也章明也言夫子發明/文武之徳上律天時者律述也言夫子上則述行天時
以與言隂陽時候也下襲水土者襲因也下則因襲諸/侯之事水土所在此言子思賛揚聖祖之徳以仲尼脩
春秋而有此等之事也譬如至大也者此明孔子之徳/與天地日月相似與天子諸侯徳化無異小徳川流大
[053-21b]
徳敦化者言孔子所作春秋若以諸侯小徳言之如川/水之流浸潤萌芽若以天子大徳言之則仁愛敦厚化
生萬物也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言夫子之徳比並天/地所以為大不可測也唯天至别也者此又申明夫子
之徳聰明寛裕足以容養天下傷其有聖徳而無位也/寛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言夫子寛𢎞性善温克和柔足
以包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發起也執猶斷也言/孔子發起志意堅強剛毅足以斷决事物也溥博至配
天者此節更申明夫子藴蓄聖徳俟時而出日月所照/之䖏無不尊仰溥博淵泉者溥謂無不周徧博謂所及
廣逺以其浸潤之澤如似淵泉溥大也既思慮深重非/得其時不出政教必以俟時而出溥博如天者言似天
無不覆幬淵泉如淵者言潤澤深厚如川水之流夫焉/至其天者以前經賛明夫子之徳此又云夫子無所偏
倚而仁徳自然盛大也倚謂偏有所倚近言夫子之徳/普被於人何有獨倚近於一人言不待有偏頗也肫肫
[053-22a]
其仁肫肫懇誠之貌仁謂施恵仁厚言又能肫肫然懇/誠行此仁厚爾淵淵其淵淵水深之貌也言夫子之徳
淵淵然若水之深也浩浩其天言夫子之徳浩浩盛大/其若如天也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徳者其孰能知之
者上經論夫子之徳大如天此經論唯至聖乃知夫子/之徳茍誠也固堅固也言茍誠不堅固聰明睿聖通知
曉達天徳者其誰能識知夫子之徳故注引公羊傳云/堯舜之知君子者言有堯舜之徳乃知夫子明凡人不
知也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者以前經論夫子/之徳難知故此經因明君子小人隠顯不同之事此詩
衛風碩人之篇美莊姜之詩言莊姜初嫁在塗衣著錦/衣為其文之大著尚著襌絅加於錦衣之上絅襌也以
單縠為衣尚以覆錦衣也案詩本文云衣錦褧衣此云/尚絅者斷截詩文也又俗本云衣錦褧裳又與定本不
同者記人欲明君子謙退惡其文之彰著故引詩以結/之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者章明也言君子以其道
[053-22b]
徳深遠謙退初視未見故曰闇然其後明著故曰日章/明也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若小人好自矜大故初
視時的然以其才藝淺近後無所取故曰日益亡君子/至徳矣者此一經明君子之道察微知著故能入徳淡
而不厭者言不媚悦於人初似淡薄乆而愈敬無惡可/厭也簡而文者性無嗜慾故簡靜才藝明辨故有文也
温而理者氣性和潤故温也正直不違故修理也知遠/之近者言欲知遠處必先之適於近乃後及遠知風之
自者自謂所從來處言見目前之風則知之適所從來/處故鄭注云睹末察本遠是近之末風是所被處則是
所從來之末也知㣲之顯此初時所㣲之事乆乃適於/顯明㣲是初端顯是縱緒故鄭注云探端知緒可與入
徳矣言君子或探末以知本或睹本而知末察㣲知著/終始皆知故可以入聖人之徳矣詩曰潛雖伏矣亦孔
之昭者此明君子其身雖隠其徳昭著所引者小雅正/月之篇刺幽王之詩詩之本文以幽王無道喻賢人君
[053-23a]
子雖隠其身而徳甚明著不能免禍害猶如魚伏於水/亦甚著見被人採捕記者斷章取義言賢人君子身雖
藏隠猶如魚伏於水其道徳亦甚彰矣故君子内省不/疚無惡於志者疚病也言君子雖不遇世内自省身不
有愆病則亦不損害於己志言守志彌堅固也君子至/屋漏者此明君子之閒居獨處不敢為非故云君子所
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此大雅抑之篇刺厲王之詩詩人意稱王朝小
人不敬鬼神瞻視女在廟堂之中猶尚不愧畏於屋漏/之神記者引之斷章取義言君子之人在室之中屋漏
雖無人之處不敢為非猶愧懼于屋漏之神况有人之/處君子愧懼可知也言君子雖獨居常能恭敬故君子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者以君子敬懼如是故不動而民/敬之不言而民信之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此商頌
列祖之篇美成湯之詩詩本文云鬷假無言此云奏假/者與詩文異也假大也言祭成湯之時奏此大樂於宗
[053-23b]
廟之中人皆肅敬無有諠譁之言所以然者時既太平/無有爭訟之事故無言也引證君子不言而民信詩曰
不顯惟徳百辟其刑之者此周頌列文之篇美文王之/徳不顯乎文王之徳言其顯矣以道徳顯著故天下百
辟諸侯皆刑法之引之者證君子之徳猶美文王其徳/顯明在外明衆人皆刑法之詩云予懷明徳不大聲以
色者此大雅皇矣之篇美文王之詩予我也懷歸也言/天謂文王曰我歸就爾之明徳所以歸之者以文王不
大作聲音以為嚴厲之色故歸之記者引之證君子亦/不作大音聲以為嚴厲之色與文王同也注正義曰吾
志在春秋行在孝經者孝經緯文言褒貶諸侯善惡志/在於春秋人倫尊卑之行在於孝經云二經固足以明
之者此是鄭語言春秋孝經足以顯明先祖述憲章之/事云孔子祖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者則下文所引公
羊傳云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是也云斷以文王武王/之法度者則下文引公羊云王者孰謂謂文王是也云
[053-24a]
春秋傳曰至堯舜之知君子也哀十四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祖述堯舜之事君子曷為為春秋曷何也君子
謂孔子傳曰孔子何為作春秋云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者此傳之文答孔子為春秋之意何休云撥猶
治也言欲治於亂世使反歸正道莫近莫過也言餘書/莫過於春秋言治亂世者春秋最近之也云其諸君子
樂道堯舜之道與者上道論道下道謂道徳與語辭言/君子孔子也言孔子樂欲論道堯舜之道與也云末不
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者末謂終末謂孔子末聖漢/之初豈不亦愛樂堯舜之知君子也案何休云得麟之
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没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絶子夏明日徃視之血書
飛為赤鳥化為白書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是其事也云又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
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者此文九年公羊傳文/八年天王崩謂周襄王也九年春毛伯来求金傳云是
[053-24b]
子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是子謂嗣位之王在喪末合稱王故稱是子嗣位
之王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度無所求也謂三分有/二以服事殷謂在喪之内無合求金之法度今遣毛伯
来求金是無求而求也故書以譏之彼傳云是子俗本/云子是者誤也云又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此隠元年
公羊傳文案傳云元年春王正月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武王道同舉文王可知也云著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
哀十四年公羊傳云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何休云待/聖漢之王以為法也云述天時謂編年四時具也案合
成圖云皇帝立五始制以天道元命包云諸侯不上奉/王之正則不得即位正不由王出不得為正王不承於
天以制號令則無法天不得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元也/五始者元年一也春二也王三也正月四也公即位五
也此春秋元年即當堯典欽若昊天也春秋四時即當/堯典日中星鳥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之類是
[053-25a]
也春秋獲麟則當益稷百獸率舞鳯凰來儀是也此皆/祖述堯舜之事言春秋四時皆具桓四年及七年不書
秋七月冬十月成十年不書冬十月桓十七年直云五/月不云夏昭十年直云十二月不云冬如此不具者賈
服之義若登䑓而不視朔則書時不書月若視朔而不/登䑓則書月不書時若雖無事視朔登䑓則空書時月
若杜元凱之意凡時月不具者皆史闕文其公羊穀梁/之義各為曲説今畧而不取也云襲因也因水土謂記
諸夏之事山川之異者諸夏之事謂諸侯征伐㑹盟所/在之地山川之異若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
之屬是也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者此大雅抑之篇/刺厲王之詩言詩人誨爾厲王忳忳然懇誠不已厲王
聼我藐藐然而不入也孔甚也者爾雅釋言文言君子/雖隐居不失其君子之容徳也者隠居謂在室獨居猶
不愧畏無人之處又常能恭敬是不失其君子之容徳/也云西北隅謂之屋漏者爾雅釋宫文以户明漏照其
[053-25b]
處故稱屋漏屋漏非有人者言人之所居多近於戸屋/漏深遠之處非人所居故云非有人也云况有人乎者
言無人之處尚不愧之况有人之處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無問有人無人恒能畏懼也假大也者爾雅釋詁
文辟君也者/爾雅釋詁文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徳輶如毛注輶輕也
言化民當以徳徳之易舉而用其輕如毛耳音義末亡/曷反
輶音酉一音由/注同易以豉反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注
倫猶比也載讀曰栽謂生物也言毛雖輕尚有所比有
所比則有重上天之造生萬物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
[053-26a]
其臭氣者化民之徳清明如神淵淵浩浩然後善音義
載依注讀曰栽音災生也詩音再比必履反下同或/音毗志反又必利反皆非也重直勇反又直容反
正義曰此一節是夫子之言子思既説君子之徳不大/聲以色引夫子舊語聲色之事以接之言化民之法當
以徳為本不用聲色以化民也若用聲色化民是其末/事故云化民末也詩曰徳輶如毛者此大雅烝民之篇
美宣王之詩輶輕也言用徳化民舉行甚易其輕如毛/也毛猶有倫倫比也既引詩文徳輶如毛又言徳之至
極本自無體何直如毛毛雖細物猶有形體可比並故/云毛猶有倫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載生也言天
之生物無音聲無臭氣寂然無象而物自生言聖人用/徳化民亦無音聲亦無臭氣而人自化是聖人之徳至
極與天地同此二句是大雅文王之詩美文王之徳不/言詩云者孔子畧而不言直取詩之文爾此亦斷章取
[053-26b]
義注正義曰案文以載爲事此讀為栽者言其生物故/讀載為栽也云毛雖輕尚有所比則有重言毛雖輕物
尚有形體以他物來比有可比之形則是有重毛在虚/中猶得墜下是有重也云化民之徳清明如神淵淵浩
浩則上文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是也
 
 
 
 
 禮記注疏卷五十三

[053-27a]
 禮記注疏卷五十三考證
在下位○臣召南/按此分卷無理又自此文至雖柔必
 強分為三節尤為割裂朱子章句斷自哀公問政為
 一章不可易已
博學之○朱子曰博學之以下家語無之意彼有闕文
 抑此或子思所補也歟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注四體謂龜之四足春占後左云
 云○臣召南/按此注最陋若如其説則經言見乎蓍
[053-27b]
 龜一句足矣何必複説乎且上蓍龜並言此又單説
 龜亦非辭也鄭以誤据龜筴列傳而失之疏尚書祥
 桑榖共生於朝是惡此經云善何得入國者○按此
 文有誤何得入國者五字不可觧當是衍文
誠者自成也○注疏以此文至悠也乆也為一章其意
 以至誠無息以下皆言成物之極功也若其斷今夫
 天至純亦不已另為一節則無義矣
今夫天疏○疏中闕文四處俱闕四字
[053-28a]
維天之命注易曰君子以愼徳積小以成高大○愼徳
 舊本作順徳今改正成高大易無成字當是衍文
大哉聖人之道至/不凝焉疏○此疏闕文共十處俱闕
 十一字遂不可句臣召南/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疏
 文僅存者云言三百者舉其成数耳推按文勢上文
 似云禮儀即周禮其官三百六十言三百者舉其成
 數耳又云儀禮雖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上文似云
 威儀即儀禮言儀文委曲也禮噐曰經禮三百曲禮
[053-28b]
 三千注曰經禮謂周禮也周禮六篇其官有三百六
 十曲猶事也謂今禮也禮篇多亡本數未聞其中事
 儀三千是鄭以儀禮即曲禮但不云三千之儀已盡
 於高堂所傳之十七篇耳此疏雖上下有闕而云儀
 禮雖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則推明鄭説而未瑩者
 也
故君子尊徳性而道問學疏○疏中闕文六處一處闕
 九字三處並闕十字又二處闕二字臣召南/按此及
[053-29a]
 居上不驕節並另為章無條貫矣又以子曰吾説夏
 禮為王天下有三重章之首不過因有子曰二字便
 為分章耳
王天下有三重焉注三重三王之禮○朱子曰程子亦
 因鄭注然於文義不通吕氏曰謂議禮制度考文也
 説為得之
上焉者注上謂君也○臣召南/按注以上焉者為君下
 焉者為臣終屬強觧朱子曰上焉者謂時王以前下
[053-29b]
 焉者謂聖人在下經意了然
仲尼祖述堯舜注孔子祖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云云
 ○臣召南/按鄭觧中庸之妄此章為最此經贊孔子
 中庸之徳冠古今而同天地不止言删定六經也况
 祗以春秋當之乎因公羊傳以春王為文王獲麟傳
 有樂道堯舜之語遂附㑹以成其説觧上律下襲則
 以編年記事釋之觧小徳大徳則以諸侯天子喻之
 無己則又以大經為春秋以大本為孝經矣孔疏但
[053-30a]
 知附注不能据經以辨其妄何哉
惟天下至聖○臣召南/按此及惟天下至誠經綸章並
 連接祖述堯舜章下猶可説也衣錦尚絅至不大聲
 以色並通前為一章則文義並舛矣
浩浩其天疏浩浩盛大其若如天也○按其若二字並
 衍
知風之自疏○疏闕五字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疏子思既説君子之徳不大聲
[053-30b]
 以色引夫子舊語聲色之事以按之云云○臣召南/
 按疏於衣錦節云以前經論夫子之徳難知故此經
 云云則孔氏亦明知衣錦之自為一章而此節當與
 不大聲以色相接連矣拘於鄭注遂至分章無理又
 按中庸一篇雖雜在記中自古亦自單行隋志有宋
 戴顒中庸傳二卷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唐李翺有
 中庸説宋仁宗天聖以還每書中庸賜新進士其書
 之重乆矣但自程子以前俱墨守鄭注耳
[053-31a]
 
 
 
 
 
 
 
 
[053-31b]
 
 
 
 
 
 
 
 禮記注疏卷五十三考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