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御選唐宋文醇 > 御選唐宋文醇 卷二十五目録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二十五目録
  廬陵歐陽修文四
   序 䇿問 論
  送王聖紀赴扶風主簿序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送楊寘序
  送王陶序
[025-1b]
  問進士䇿一
  問進士䇿四首/之四
  泰誓論
  本論

[025-2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二十五
  廬陵歐陽修文四
  送王聖紀赴扶風主簿序
前年五月大霖雨殺麥河溢東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
於八月菽粟死髙田三司有言前時溢博州民冒河為
言得免租者葢萬計今嵗秋當租懼民幸水旱因縁得
妄免以虧兵食慎敕有司謹之朝廷因舉田令約束州
[025-2b]
縣吏吏無逺近皆望風惡民言水旱一以農田敕限甚
者笞而絶之畿之民訴其縣不聴則訴於開封又不聴
則相與聚立宣徳門外訴於宰相於是遣吏四出視諸
縣視者還而或言災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後視
者還言民實災而吏徒畏約束以茍自免爾天子聞之
惻然盡蠲畿民之租余嘗竊歎曰民生幸而為畿民有
緩急近而易知也雨降於天河溢於地與赤日之出是
三者物之易見也前二三嵗旱蝗相連朝廷嵗嵗隨其
[025-3a]
災之厚薄蠲其賦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則嵗糴或入粟
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愛人而仁人之心易惻也以
易知之近言易見之事告易惻之仁然吏一壅之幾不
得達况四海之大幾萬里而逺事之難知不若霖潦赤
日之易見者何數使上有惻之之心不得達於下下有
思告之苦不得通於上者吏居其間而壅之爾可勝歎
哉扶風為縣限闗之西距京師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
事有隠畏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與主簿尉三
[025-3b]
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聞於州州不壅而聞於上縣不
壅而民志通者令與主簿尉達之而已王君聖紀主簿
於其縣聖紀好學有文佐是縣也始試其為政焉故以
夫素所歎者告之景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廬陵歐陽
修序
秦二世時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
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
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
[025-4a]
至上問對曰羣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悦
及閻樂至望夷宫射及幄幃二世怒召左右左右惶擾
不鬬旁有一宦者侍不敢去二世謂曰公何不蚤告我
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
安得至今嗟夫古先哲王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
典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
戚補察夫人情莫不好譽而惡毁古先哲王亦人耳必
欲盡小人怨汝詈汝之聲交至於耳且皇自敬徳厥愆
[025-4b]
曰朕之愆不啻不敢含怒豈非布衣之所不能堪者哉
凡以位愈髙則蔽愈衆且逺或望風而戰栗或望風而
希㫖以其一喜則萬利集一怒則萬苦聚人安得不唯
喜之冀而唯怒之懼於是有可以得喜者無不為也有
可以得怒者無不避也是故下愈巧而上愈闇下愈黨
而上愈孤上孤且闇則百姓無可告訴而小人在位愈
益得志社稷危於纍卵若秦二世矣易曰豐其屋蔀其
家闚其戸閴其無人三嵗不覿凶此之謂也夫秦二世
[025-5a]
者與桀紂比蹤者也後世人主言及二世事則曰是安
得復見於今也今觀修所言乃宋仁宗時事仁宗之與
二世相去天淵不可以道里計而一有懼民幸水旱因
縁得免租之見則畿内之近民有災而不得聞遣吏四
出而歸言無災者十七八矣仁宗雖終不為二世而秦
時謁者何難復生於景祐間哉人主奈何不懼懼之若
何曰謹好惡而已矣
[025-6a]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五代之初天下分為十三四及建隆之際或滅或微其
在者猶七國而蜀與江南地最大以周世宗之雄三至
淮上不能舉李氏而蜀亦恃險為阻秦隴山南皆被侵
奪而荆人縮手歸峽不敢西窺以争故地及太祖受天
命用兵不過萬人舉兩國如一郡縣吏何其偉歟當此
時文初之祖從諸將西平成都及南攻金陵功最多於
時語名將者稱田氏田氏功書史官禄世於家至今而
[025-6b]
不絶及天下已定将率無所用其武士君子争以文儒
進故文初將家子反衣白衣從鄉進士舉於有司彼此
一時亦各遭其勢而然也文初辭業通敏為人敦潔可
喜嵗之仲春自荆南西拜其親於萬州維舟夷陵予與
之登髙以逺望遂遊東山窺緑蘿溪坐盤石文初愛之
留數日乃去夷陵者其地志云北有夷山以為名或曰
巴峽之險至此地始平夷葢今文初所見尚未為山川
之勝者由此而上泝江湍入三峽險怪奇絶乃可愛也
[025-7a]
當王師伐蜀時兵出兩道一自鳯州以入一自歸州以
取忠萬以西今之所經皆王師嚮所用武處覽其山川
可以慨然而賦矣
此篇與豐樂亭記同義俯仰百年間想創業之艱難識
治平之有由撫安樂之適時懼危亡之不戒期全孝於
抒忠畏失義而離道種種具流露於意言之表
[025-8a]
  送楊寘序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
人孫道滋受宫聲數引乆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宫細者為羽操絃
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悽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
裂石髙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歎息雌
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逺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
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也喜怒
[025-8b]
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
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聴之以耳
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
亦有至者焉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
及從廕調為尉於劔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
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
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鬱以
乆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
[025-9a]
琴説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别
古之善言琴者惟韓退之聴穎師彈琴詩然未免三分
琵琶七分筝之誚若此文與枚乗七發中龍門之桐髙
百尺而無枝一篇便真有琴聲出於紙上
[025-10a]
  送王陶序
六經皆載聖人之道而易著聖人之用吉凶得失動静
進退易之事也其所以為之用者剛與柔也乾健坤順
剛柔之大用也至於八卦之變六爻之錯剛與柔迭居
其位而吉亨利无咎凶厲悔吝之象生焉葢剛為陽為
徳為君子柔為隂為險為小人自乾之初九為姤而上
至於剥其卦五皆隂剥陽之卦也小人之道長君子静
以退之時也自坤之初六為復而上至於夬其卦五皆
[025-10b]
剛決柔之卦也小人之道消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時
也夫剛之為徳君子之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其
為卦過泰之三而四為大壯五為夬壯者壯也夬者決
也四陽雖盛而猶有二隂然陽衆而隂寡則可用壯以
攻之故其卦為壯五陽而一隂隂不足為直可決之而
已故其卦為夬然則君子之用其剛也審其力視其時
知隂險小人之必可去然後以壯而決之夫勇者可犯
也彊者可詘也聖人於壯決之用必有戒焉故大壯之
[025-11a]
彖辭曰大壯利貞其象辭曰君子非禮勿履夬之彖辭
曰健而説決而和其象辭曰居徳則忌以明夫剛之不
可獨任也故復始而亨臨浸而長泰交而大壯以衆攻
其寡夬乘其衰而決之夫君子之用其剛也有漸而不
失其時又不獨任必以正以禮以説以和而濟之則功
可成此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方也太原王陶字樂道
好剛之士也常嫉世隂險而小人多居京師不妄與人
遊力學好古以自信自守今其初仕於易得君子動以
[025-11b]
進之象故予為剛説以贈之大壯之初九曰壯於趾征
凶夬之初九亦曰壯於趾往不勝為咎以此見聖人之
戒用剛也不獨於其彖象而又常深戒於其初嗚呼世
之君子少而小人多君子力學好剛以蓄其志未始施
之於事也今其往尤宜慎乎其初
王陶為御史力攻富弼其人正子貢所惡以不孫為勇
以訐為直者歟修於其筮仕時為述大易剛徳之善以
戒之葢蚤有以識其心也其言君子之用剛也有漸而
[025-12a]
不失其時又不獨任必以正以禮以説以和而濟之誠
有得夫天徳不為首之㫖先聖之微言大義具於此矣
雖然若王陶者何足以語此黨小人害君子正是隂柔
非剛也所為惡積而不可掩者也若夫壯趾壯頄猶君
子也公私善惡之不同由其發心之始已如秦越焉若
王陶者擬之於易其為羸豕孚蹢躅乎
[025-13a]
  問進士䇿一
問六經者先王之治具而後世之取法也書載上古春
秋紀事詩以微言感刺易道隠而深矣其切於世者禮
與樂也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者皆其殘脱
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説或取之冡墓屋壁之間是
以學者不明異説紛起況乎周禮其出最後然其為書
備矣其天地萬物之統制禮作樂建國君民養生事死
禁非道善所以為治之法皆有條理三代之政美矣而
[025-13b]
周之治迹所以比二代而尤詳見於後世者周禮著之
故也然漢武以為凟亂不驗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隂謀
之説何也然今考之實有可疑者夫内設公卿大夫士
下至府史胥徒以相副貳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卑以
相統理此周禮之大畧也而六官之屬畧見於經者五
萬餘人而里閭縣鄙之長軍師卒伍之徒不與焉王畿
千里之地為田幾井容民幾家王官王族之國邑幾數
民之貢賦幾何而又容五萬人者於其間其人耕而賦
[025-14a]
乎如其不耕而賦則何以給之夫為治者故若是之煩
乎此其一可疑者也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自漢以後帝
王稱號宫府制度皆襲秦故以至於今雖有因有革然
大抵皆秦制也未嘗有意於周禮者豈其體大而難行
乎其果不可行乎夫立法垂制將以遺後也使難行而
萬世莫能行與不可行等爾然則反秦制之不若也脱
有行者亦莫能興或因以取亂王莽後周是也則其不
可用決矣此又可疑也然其祭祀衣服車旗似有可采
[025-14b]
者豈所謂郁郁之文乎三代之治其要如何周禮之經
其失安在宜於今者其理安從其悉陳無隠
修言用周禮以致亂者王莽後周而王安石之亂宋即
在同時修為䇿問已見其端而為是説邪抑偶合邪修
知貢舉時安石之禍未熾也周禮一書宋儒終不敢直
以為非周公所作或言王莽時劉歆偽撰篇章簒入之
以媚新室俾其虐政若出周公之舊典者而禮家齗齗
以為不可今觀修文核計六官之屬五萬餘人而無員
[025-15a]
額者尚不在内乃欲以千里之地供其禄糈則實勢所
必無矣顧修所疑猶為舉其小而遺其大也夫聖王之
治天下養人為大書曰厚生易曰損上益下詩刺萇楚
春秋譏税畆孔子曰富之孟子曰薄税斂大學曰財聚
則民散凡六經四子之書所以教萬世之帝王公卿大
夫至於師長百執事者莫此為先焉葢天生貴者所以
養賤者也天生富者所以養貧者也此天地之性也聖
賢之所以為聖賢由欲利民也經書之所以為經書由
[025-15b]
欲垂利民之典則於萬世也今觀周禮司市質人㕓人
肆長泉府司門司關山虞林衡川衡澤虞迹人丱人角
人羽人掌葛掌染掌茶掌蜃之屬舉市㕓門闗山林川
澤所有鳥獸魚鼈草木玉石一切貨賄之屬莫不設之
厲禁而盡征之入市有税入門有税入闗有税避而不
入即沒入之地所從産又官守而以時入之甚至民有
稱貸又官取其息不如禁者執而誅罰之如是則天之
所生地之所長人之所養俱入朝廷不留一絲毫之遺
[025-16a]
利以與民矣雖王莽之虐恐其力亦不能悉如書中之
所載以盡行其厲民之事也而謂周公為之乎若夫有
天地而後有萬物有萬物而後有男女有男女而後有
夫婦中庸曰造端乎夫婦夫婦誠人道之始也今周禮
媒氏曰中春之月㑹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
而不用令者罰之又曰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㑹之如
是則是設之官立之禁驅天下女子之未有夫者必奔
而夫死者必嫁也誠何心哉其他𤨏細不具論即此二
[025-16b]
大端在上者雖有關雎麟趾之意又如之何其可行邪
由此觀之即便周公果有是書亦已不傳於後世孟子
不云乎諸侯惡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豈孟子時已無
其籍而今日猶有全書邪縱使尚有斷簡殘編之沒於
莽穢榛雜中者非聖人復起其孰能辨之然則或謂劉
歆媚莽所作者似亦十得六七也
[025-17a]
  問進士䇿
問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今之取士者上
下交相害欲濟於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而進取有
漸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上非厚禮不能
以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於上故有國者設爵禄
車服禮樂於朝以待其下為士者修仁義忠信孝悌於
家以待其上設於朝者知下之能副其待則愈厚居下
者知上之不薄於已故愈重此豈不交相成其美歟後
[025-17b]
世之士則反是上之待其下也以為干利而進爾雖有
爵禄之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之濫者下之視其上也
以為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進則不能以達由是上之
待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者益不重而輕嗚呼居上者
欲得其人在下者欲行其道其可得邪原夫三代取士
之制如何漢魏迨今其變制又如何宜歴道其詳也制
失其本致其反古當自何始今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
自重矣而上之所以禮之者未加厚也噫由上之厚然
[025-18a]
後致下之自重歟必下之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歟二者
兩不為之先其勢亦奚由而合也宜具陳其本末與其
可施於今者以對
學校之教不逮於古而取士無長䇿矣其上下交相失
之故具見於篇葢千古賢君志士之所同慨也
[025-19a]
  泰誓論
書稱商始咎周以乗黎乗黎者西伯也西伯以征伐諸
侯為職事其伐黎而勝也商人已疑其難制而惡之使
西伯赫然見其不臣之狀與商並立而稱王如此十年
商人反晏然不以為怪其父師老臣如祖伊微子之徒
亦黙然相與熟視而無一言此豈近於人情邪由是言
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以紂之雄猜暴虐
嘗醢九侯而脯鄂侯矣西伯聞之竊歎遂執而囚之幾
[025-19b]
不免死至其叛已不臣而自王乃反優容而不問者十
年此豈近於人情邪由是言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年
者妄説也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西伯
不稱臣而稱王安能服事於商乎且謂西伯稱王者起
於何説而孔子之言萬世之信也由是言之謂西伯受
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伯夷叔齊古之知義之士也方
其讓國而去顧天下皆莫可歸聞西伯之賢共往歸之
當是時紂雖無道天子也天子在上諸侯不稱臣而稱
[025-20a]
王是僭叛之國也然二子不以為非依之乆而不去至
武王伐紂始以為非而棄去彼二子者始顧天下莫可
歸卒依僭叛之國而不去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豈近
於人情邪由是言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
書之泰誓稱十有一年説者因以謂自文王受命九年
及武王居䘮二年并數之爾是以西伯聴虞芮之訟謂
之受命以為元年此又妄説也古者人君即位必稱元
年常事爾不以為重也後世曲學之士説春秋始以改
[025-20b]
元為重事然則果常事歟固不足道也果重事歟西伯
即位已改元矣中間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
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䘮稱
十一年及其滅商而得天下其事大於聴訟逺矣又不
改元由是言之謂西伯以受命之年為元年者妄説也
後之學者知西伯生不稱王而中間不再改元則詩書
所載文武之事粲然明白而不誣矣或曰然則武王畢
䘮伐紂而秦誓曷為稱十有一年對曰畢䘮伐紂出於
[025-21a]
諸家之小説而泰誓六經之明文也昔者孔子當衰周
之際患衆説紛紜以惑亂當世於是退而修六經以為
後世法及孔子既歿去聖稍逺而衆説復興與六經相
亂自漢以來莫能辯正今有卓然之士一取信乎六經
則泰誓者武王之事也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
一年爾復何疑哉司馬遷作周本紀雖曰武王即位九
年祭於文王之墓然後治兵於孟津至作伯夷列傳則
又載父死不葬之説皆不可為信是以吾無取焉取信
[025-21b]
於書可矣
乍讀斯論一則曰妄説再則曰妄説更三四稱而不止
若言之無文者繹思之而後知其用意也無逸曰文王
受命惟中身葢由武王已得天下之後而推本言之耳
周公若曰當文王之中年已可朝諸侯有天下而不改
臣節文王所以為至徳也文王非不能得天下而必待
武王也孔子亦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徳
其可謂至徳也已笑後世不察轉因受命惟中身一語
[025-22a]
而謂文王有滅商之心且顯有叛商之迹推其年嵗當
在戡黎之時遂謂其時西伯稱王改元武王本文王之
志以伐商即位不改元而於泰誓之十有三年謬解紛
紜曹操司馬懿遂有吾其為周文王之語經之不明人
倫之大患修既確見其妄辭而闢之應不遺餘力故不
惜言重辭複為斬斬齗齗之辭凡以明人倫云爾
[025-23a]
  本論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為治者有先後堯舜之書畧矣後
世之治天下未嘗不取法於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
所先後也三王之為治也以理數均天下以爵地等邦
國以井田域民以職事任官天下有定數邦國有定制
民有定業官有定職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
簡而不勞財足於用而可以備天災也兵足以禦患而
不至於為患也凡此具矣然後飾禮樂興仁義以教道
[025-23b]
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風俗淳厚而王道成矣雖
有荒子孱孫繼之猶七八百嵗而後已夫三王之為治
豈有異於人哉財必取於民官必養於禄禁暴必以兵
防民必以刑與後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後世常多亂
敗而三王獨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光後
而為之有條理後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
益勞而政益不就諰諰然常恐亂敗及之而輒以至焉
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後而已今之務衆矣所
[025-24a]
當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則未之思也
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財繫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
司之所知也然財豐矣取之無限而用之無度則下益
屈而上益勞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則兵驕而生禍
所以節財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備兵已可使財
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財而節兵
立法以制財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此五者相為用
有天下者之常務當今之世所先而執事者之所忽也
[025-24b]
今四海之内非有亂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時水旱
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廣之天下
無一間隙之端而南夷敢殺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
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生齒之數日益衆
土地之産日益廣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國不
尊天下不實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備故也請試言其一
二方今農之趣耕可謂勞矣工商取利乎山澤可謂勤
矣上之徴賦𣙜易商利之臣可謂纎悉而無遺矣然一
[025-25a]
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間則天下公私乏絶是無事之
世民無一嵗之備而國無數嵗之儲也以此知財之不
足也古之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水火今廂禁之軍有司
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暫用之則謂之借倩彼兵相謂曰
官倩我而官之文符亦曰倩夫賞者所以酬勞也今以
大禮之故不勞之賞三年而一徧所費八九百萬有司
不敢緩月日之期兵之得賞不以無功知愧乃稱多量
少比好嫌惡小不如意則羣聚而呼持梃欲擊天子之
[025-25b]
大吏無事之時其猶若此以此知兵驕也夫財用悉出
而猶不足者以無定數也兵之敢驕者以用之未得其
術以此知制之不立也夫財匱兵驕法制未一而莫有
奮然忘身許國者以此知不任人也不任人者非無人
也彼或挾材藴知特以時方惡人之好名各藏畜收斂
不敢奮露惟恐近於名以犯時人所惡是以人人變賢
為愚愚者無所責賢者被譏疾遂使天下之事將弛廢
而莫敢出力以為之此不尚名之弊者天下之最大患
[025-26a]
也故曰五者之皆廢也前日五代之亂可謂極矣五十
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弑者八長者不過
十餘嵗甚者三四嵗而亡夫五代之主豈皆愚者邪其
心豈樂禍亂而不欲為乆安之計乎顧其力有不能為
者時也當是時也東有汾晉西有岐蜀北有强胡南有
江淮閩廣吳越荆潭天下分為十三四四面環之以至
狹之中國又有叛將强臣割而據之其君天下者類皆
為國日淺威徳未洽强君武主力而為之僅以自守不
[025-26b]
幸孱子懦孫不過一再傳而復亂敗是以養兵如兒子
之啖虎狼猶恐不為用尚何敢制以殘弊之民人贍無
貲之征賦頭㑹箕斂猶恐不足尚何曰節財以富民天
下之勢方若敝廬補其奥則隅壞整其桷則棟傾枝撐
扶持茍存而已尚何暇法象規圜矩方而為制度乎是
以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茍且而已今宋之
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亂無抗敵之國内削方鎮無强
叛之臣天下為一四海晏然為國不為不乆天下不為
[025-27a]
不廣也語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言有資者其為易也
方今承三聖之基業据萬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
天下盡大禹貢賦之地莫不内輸惟上之所取不可謂
乏財六尺之卒荷戈勝甲力彀五石之弩彎二石之弓
者數百萬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謂乏兵中外之官居職
者數千員官三班吏部常積者又數百三嵗一詔布衣
而應詔者萬餘人試禮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擇不可謂
乏賢民不見兵革於今幾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
[025-27b]
内修法度興徳化惟上之所為不可謂無暇以天子之
慈聖仁儉得一二明智之臣相與而謀之天下積聚可
如文景之富制禮作樂可如成周之盛奮發威烈以耀
名譽可如漢武帝唐太宗之顯赫論道徳可興堯舜之
治然而財不足用於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於外而敢
驕於内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
異五代之時此甚可歎也是所謂居得致之位當可致
之時又有能致之資然誰憚而乆不為乎
[025-28a]
此文切中宋仁宗時政事之失漢之不復於三代人每
為文景歎宋之遽衰於神哲人亦每為仁英惜葢國無
人焉孰與為理此雅詩所以頌美人君必以賢才衆多
為辭葢國家之福天地之祥誠莫大乎此也
 
 
 
 
[025-28b]
 
 
 
 
 
 
 
御選唐宋文醇巻二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