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釋文紀 > 釋文紀 卷四十五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釋文紀巻四十五
            明 梅鼎祚輯
 無名氏二者此下記論竝未詳/作 苐以世代為次
  後漢/宋 晉/齊  苻秦/後魏 姚秦/隋 北涼/
  般舟三昧經記後漢/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竺佛朔於
洛陽出菩薩法䕶時傳言者月支菩薩支讖授與河南
[045-1b]
洛陽孟福字元士隨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授令後之
著在建元十三年於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後有寫者皆
得南諸佛又言建安三年嵗在戊子八月八日於 昌
寺校定
  須眞天子經記西晉/
須眞天子經泰始二年十一月八日於長安青門内白
馬寺中天竺菩薩曇摩羅察口授出之時傳言者安文
惠帛元信手受者聶承逺張𤣥伯孫休達十二月三十
[045-2a]
日未時訖
  阿維越致遮經記晉言不退轉/法輪四巻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薩沙門法護於燉煌從龜兹
副使羌子侯得此梵書不退轉法輪經口敷晉言授沙
門法乘使流布一切咸悉聞知大藏此字/函亦録
  持心經後記
持心經太康七年三月十日燉煌開士竺法護在長安
說出梵文授承逺
[045-2b]
  正法華經記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燉煌月支菩薩沙門法護手執梵
經口宣傳出正法華經二十七品授優婆塞聶承逺張
仕明張仲政共筆受竺徳成竺文盛嚴威伯續文承趙
友義張子龍陳長𤣥等共勸助歡喜九月二日訖大弟
子陳慎力龜兹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年二月畢工記
又言元康元年長安孫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寫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
[045-3a]
經後記云沙門竺法䕶於京師遇西國寂志誦出此經
經後尚有數品其人忘失輒宣現者轉之為晉更得其
本補令具足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馬寺中聶道眞對
筆受勸助劉元謀傅公信侯彥長等
  魔逆經記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薩法䕶手執梵書口宣
晉言聶道眞筆受於洛陽城西白馬寺中始出㭊顯元
寫使功徳流布一切䝉福度脫
[045-3b]
  正法華經後記
永熈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於洛陽寫正法
華品竟時與清戒界節優婆塞張季博董景𤣥劉長武
長文等手執經本詣白馬寺對與法護口校古訓講出
深義以九月大齋十四日於東牛寺中施檀大㑹講誦
此經竟日盡夜無不咸歡重巳校定
  如來大哀經記
元康二年三月七日燉煌菩薩支法護手執梵經經名
[045-4a]
加益乃命沙門聶承逺道眞正書晉言以其年八月二
十有九日親自覆校當令大法光顯流布其有覽觀
吾文者曉暢譯妙法
  聖法印經記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法護於酒
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
乘常住
  賢劫經記
[045-4b]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竺法護從
罽賓法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宣時竺法友從洛寄
來筆受者趙文龍使其功徳福流十方普遂䝉恩離於
罪孽見是經者次見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大藏恃字/函亦録
  放光經記
惟昔大魏潁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學道為沙門
出塞西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書梵本九十章六十萬
[045-5a]
餘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梵本
至洛陽住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
寺以元康二年五月十五日衆賢者共集議晉世初流
行諸梵本者于闐沙門無乂羅優婆塞竺叔蘭先光陳
之𤣥周𤣥明共筆受正書九十章凡二萬八千二百有
二十一言時倉垣諸賢者等大小皆勸刋行乃以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經義深奥又前後冩者參校
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門竺法寂來
[045-5b]
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寫時檢取現品五部并梵本與
竺叔蘭更共考校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十訖於前後
所冩校最為差定其前所冩可更取校晉梵音訓暢義
難通諸開士大學文生書冩供養諷誦讀者願留三思
恕其不逮也
  普曜經記
普曜經永嘉二年太歲在戊辰五月本齊菩薩沙門法
護在天水寺手執梵本口宣晉言時筆受者沙門康殊
[045-6a]
帛法炬
  首楞嚴後記東晉/
咸和三年歲在癸酉涼州刺史張天錫在州出此首楞
嚴經于時有月支優婆塞支施崘手執梵本支博綜衆
經於方等三昧特善其志業大乘學也出首楞嚴須賴
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時在涼州州内正聽堂湛露軒下
集時譯者龜茲王子世帛延善晉梵音延博解梵文妙
音兼綜受者常侍西海趙潚㑹水令馬亦内有大維縂
[045-6b]
持三人皆是俊徳有心道徳時在坐沙門諸淨寂光等
行涼州自屬辭辭㫖如本不加文飾飾亦如明其道文
質兼唯聖有之耳
  六卷泥洹記
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舎優婆塞伽羅
先見晉土道人釋法顯逺遊此土為求法故深感其人
即為冩此大般泥洹經如來祕藏願令此經流布晉土
一切衆生悉成平等如來法身義熙十三年十月一日
[045-7a]
於謝司空石所立道場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經至十
四年正月一日校定盡訖禪師佛大跋陀手執梵本寶
雲傳譯于時座有二百五十人
  文殊師利發願經記
晉元熙二年歲在庚申於揚州鬬場寺禪師新出云外
國四部衆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闗中近出尼二種壇文夏坐雜十二事并雜事共
  卷前中後三記苻秦/
[045-7b]
卷初記云太歲己卯鶉火之次十一月十一日在長安
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記僧純於龜兹佛陀
舌彌許戒本曇摩侍傳佛念執梵慧常筆受巻中間有
缺少數字後記云此土無大比丘尼戒乏斯一部共一
萬言中土雖有五百戒比丘尼而戒是覓歴古今無有
異道似聖人所制法汰道林聲鼔而正之可謂法門之
棟梁也法汰去年亦令外國人出少許復不足行常涼
州得五百戒一卷直戒戒複之似人之所作其義淺近
[045-8a]
未及僧純曇充拘夷國來從雲慕藍寺於高徳沙門佛
圖舌彌許得此比丘尼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巳下至劒
慕法遂令佛圖卑為譯曇摩侍傳之乃知眞是如來所
制也而不止五百數比丘戒有二百六十問侍所以言
莫知其故也然以理推之二百五十及五百是舉全數
耳又授比丘尼大戒文少將即用授大比丘法而出其
異也八簸賴夷無二亦當依比足之耳亦當略授十七
僧迦衛尸沙一章也又授比丘尼大戒尼三師教授師
[045-8b]
更與七尼壇外問内法壇外問内法於事為重故外國師云
壇外問當言正爾上場衆僧中當問汝汝當爾答壇上問則
言今衆僧中問汝也正爾令曇充還拘夷訪授比丘尼
大戒定法須報以為式也授六法文無乏也二師而巳
無教授師也
巻後又記云秦建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嵗在鶉尾比
闕/     丘慈高徳沙門佛圖舌彌許得此授闕/
      及二嵗戒儀從受坐至屬授諸雜事闕/
[045-9a]
   佛圖卑為譯慧常筆受凡此諸事是所施闕/
   為人師而不練此此無異於土牛後人也闕/
道人竺道曼於丘慈因此異事來興燉煌道人此沙門各各
所住祠或二百或三百人為一部僧比丘尼向三百人凡有
五祠各各從所使僧祠依准為界内無共說戒法也常暮說
戒說戒之日比丘尼差二人徃白所依僧云今日當說戒僧
即差二人往詣比丘尼僧知人數還白大僧云比丘尼
凡有若干於某祠清淨說戒普共聞知如是三白比丘
[045-9b]
尼便自共行籌說戒如法僧事曇充云大齊說律六十/日竟尼亦寄聴若遇說
戒亦寄聴戒唯/不與舎羅籌耳
七月十五日各於所止處受戒如法遣三人詣所依僧
承受戒分齊耳其餘如僧法此與尼戒違/將是不知也比丘尼當三
受戒五百戒比丘尼滿十二嵗乃中為師初受十戒時
索二女師當使持律沙門授戒乃付女師令教道之次
受二百五十戒年滿二十直使女三師授之耳威儀俯
仰如男子受戒法無異也彌離尼受六法無三師沙彌/亦無三師二師而巳耳六法
[045-10a]
云缺傳之/十謬受戒後周一年無誤失乃得受闕/
受戒時三師七僧如中受時直使前闕/     百
五十事合前為五百耳直授之不闕/     儀委
曲也戒文如男子戒耳事事如之
  八犍度阿毗曇根犍度後别記
斯經序曰其人忘因縁一品故闕文焉近自罽賓沙門
曇摩卑闇之來經蜜川僧伽禘婆譯出此品八犍度文
具也而卑云八犍度是體耳别有六足可自百萬言卑
[045-10b]
誦二足今無譯可出慨恨良深秦建元十五年正月十
九日於揚州瓦官佛圖記
  僧伽羅刹集經後記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賓比丘僧伽跋澄
於長安石羊寺口誦此經及毗婆沙佛圖羅刹翻譯秦
言未精沙門釋道安朝賢趙文業研覈理趣每存妙盡
遂至留連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訖且婆須蜜經及
曇摩難提口誦增一阿含并幻網經使佛念為譯人念
[045-11a]
迺學通内外才辯多奇常疑西域言質謂此土好華每
存瑩飾文句減其繁長安公趙郎之所深疾窮校考定
務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許其五失梵本出闕/ 外毫不
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載余闕/    此巻後
使知釋趙為法之至
  菩薩波羅提木义後記姚秦/
闕/     無始萬行始於戒信之𤣥兆是故天
闕/   法師心首持誦什言此戒出梵網經中而
[045-11b]
闕/  翫大方齊異學於迦夷淳風東扇故𢎞始三
年秦王道契百王之業奉心大法於逍遙觀中三千學
士與什參定大小乘經五十餘部唯菩薩十戒四十八
輕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行修菩薩道豈
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也故慧融書三千部流通
於後代持誦相授屬諸後學好道之君子願末劫不絶
共見千佛龍華同坐
  大智論記
[045-12a]
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𢎞始三年嵗在辛丑十二月二
十日至長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
出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其中兼出經本禪
經戒律百論禪法要解向五十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
十萬言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其本二品
巳下法師略之取其要足以開釋文意而巳不復備其
廣釋得此百巻若盡出之將十倍於此
  成實論記
[045-12b]
闕/     嵗次豕韋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
闕/     九月十五日訖外國法師拘摩羅耆闕/
     自傳譯曇晷筆受
  大湼槃經記北涼/
此大湼槃經初十巻有五品其梵本是東方道人智猛
從天竺將來暫憩高昌有天竺沙門曇無讖廣學博見
道俗兼綜遊方觀化先在燉煌河西王宿植洪業素心
㝠契契應王公躬統士衆西定燉煌㑹遇其人神解悟
[045-13a]
識請迎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梵本命讖譯出
此經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巳後其本久在燉煌讖因
出經下際知部黨不足訪慕餘殘有梵道人應期送到
此經梵本都二萬五千偈後來梵本想亦近具足但頃
來國家殷猥未暇更譯遂少停滯諸可流布者經中大
意宗塗悉舉無所少也今現巳有十三品作四十巻為
經文句執筆者一承經師口所譯不加華飾其經初後
所演佛性廣略之聞耳無相違也每自惟省雖復西垂
[045-13b]
深幸此遇遇此大典開解常滯非言所盡以諸家譯經
之致大不允其㫖歸疑謬後人是故竊不自辭輒作徒
勞之舉冀少有補益闕/    尋前後略舉初五品
為私記餘致准闕/
  優婆塞戒經記
太嵗闕/    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撫軍將軍
録尚書事大沮渠興國與諸優婆塞等五百餘人共於
都城之内請天竺法師曇摩讖譯此在家菩薩戒至秋七
[045-14a]
月二十三日都訖秦沙門道養筆受願此功徳令國祚
無窮將來之世值遇彌勒初聞悟解逮無生忍十方有
識咸同斯誓
  二十巻泥洹記出智猛遊/外國傳
智猛傳云毗耶離國有大小乘學不同帝利城次華氏
邑有婆羅門氏族甚多其稟性敏悟歸心大乘博覽衆
典無不通達家有銀塔縱廣八尺高三丈四龕銀像高
三尺餘多有大乘經種種供養婆羅門問猛言從何來
[045-14b]
荅言秦地來又問秦地有大乘學不即荅皆大乘學其
乃驚愕雅歎云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智猛即就其家
得泥洹梵本還於涼州出得二十巻
  禪要祕密治病經記
河西王從弟大沮渠安陽侯於于闐國衢摩帝太寺從
天竺闕/  乘沙門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諸國獨
闕/    兼明禪法内外綜博無籍不練故世闕/
     沮渠親面稟受憶誦無滯以宋孝闕/
[045-15a]
   日於竹園精舎書出此經至其月二十闕/
   為濬越大藏善字/函亦録
  華嚴經記宋/
華嚴經梵本凡十萬偈昔道人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
三萬六千偈以晉義熙十四年嵗次鶉火三月十日於
揚州司空謝石所立道場寺請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
手執梵文譯梵為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時吳郡内
史孟顗右衞將軍禇叔度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
[045-15b]
日出訖凡再校梵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之嵗十二
月二十八日校畢大藏垂字/函亦録
  摩得勒伽記
宋元嘉十二年歲在乙亥揚州聚落丹陽郡秣陵縣平
樂寺三藏與弟子共出此律從正月起至九月二十二
日草成二十五日寫畢白衣優婆塞張道孫敬信執寫
  八吉祥記
八吉祥經宋元嘉二十九年太嵗壬辰正月三日天竺
[045-16a]
國大闕/  釋求那跋陀羅於荆州城内譯出此經闕/
     使持節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寧南闕/
    事司空荆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南譙闕/
    為檀越
  善見律毗婆沙記南齊/
齊永明闕/ 歲次實沈三月十日禪林比丘尼淨秀聞
僧伽跋陀羅法師於廣州共僧禕法師譯出梵本善見
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巻京師未有渴仰欲見僧伽跋陀
[045-16b]
羅其年五月還南憑上冩來以十一年歲次大梁四月
十日得律還都頂禮執讀敬寫流布仰惟世尊泥洹巳
來年載至七月十五日受歲竟於衆前謹下一㸃年年
如此感慕心悲不覺流淚
  百句譬喻經記
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修多羅
藏十二部經中抄出譬喻聚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
伽斯法師集行大乘為新學者撰說此經
[045-17a]
  道行經後記後魏/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薩
竺佛朔時傳言譯者月支菩薩支謙時侍者南陽張少
安南海子碧勸助者孫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
闕/  城西菩薩寺中沙門佛大寫之竝出三/藏經集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記下竝翻譯/ 後魏
闕/    是依季行於此非賢豈伏三藏法師
闕/    烏萇刹利王種幼履慈蹤長躡悲跡攝
[045-17b]
闕/  惡導善常為衆生不請之友執此法燈照彼
昬暗魏皇都鄴崇福以資興和二年歲次實沈佛法加
持出此經典名善住意天子所問建午閏月朔次丁丑
戊寅建功乙巳畢功助譯弟子瞿曇流支對譯沙門曇
林之筆庶俟存道敬法之賢如實印記示令不惑耳大/藏
裳字/函
  序迴諍論翻譯記
迴諍論者龍樹菩薩之所作也數舒盧迦三十二字此
[045-18a]
論正本凡有六百大魏都鄴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辰
之月朔次癸酉辛卯之日烏萇國人刹利王種三藏法
師毗目智仙共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在鄴城内
金華寺譯時日所費二十餘功大數凡有一萬一千九
十八字對譯沙門曇林之筆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
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具記時事以彰以
聞令樂法者若見若聞同崇翻譯矣大藏華/字函
  轉法輪經優波提舎翻譯之記
[045-18b]
闕/      優波提舎義門之名天親菩薩之
闕/      憍陳如等義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驃
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善求
闕/  眞揀偽故請法師毗目智仙并其弟子瞿曇流
支於鄴城内在金華寺出此義門優波提舎興和三年
歲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譯三千九百四
十二言沙門曇林對譯録記大藏次/字函
  三具足經優婆提舎翻譯記
[045-19a]
施戒聞三備攝衆行是以如來說名具足法門深䆳淺
識未窺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
名為優婆提舎昔出中國今現魏都三藏法師毗目智
仙婆羅門人瞿曇流支愛敬法人沙門曇林於鄴城内
在金華寺興和三年歲次辛酉月建在戌朔次庚午十
三日譯千百十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
尉勃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守䕶流通大藏造/字函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舎翻譯記
[045-19b]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集也其宗四法𤣥深奥密天
親菩薩闕/ 其門是故名為優波提舎聖自在力行之
闕/    㑹出於此今興和三年歲次辛酉闕/
     烏萇國人刹利王種三藏法師毗目智仙
共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護法大士魏驃騎大將
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愛法闕/ 沙
門曇林道俗相假於鄴城内金華寺譯四千九百九十
七字大藏弗/字函
[045-20a]
  毗耶娑問經翻譯記
菩薩方便攝化衆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毗耶娑仙即
其人也為導羣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
諮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毗耶娑
問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簡集能人
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求正法人沙門曇林婆
羅門名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
乙丑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大藏推/字函
[045-20b]
  金色王經翻譯記
釋迦如來本生無量且於一時作金色王檀行因縁自
致成佛說施法門引彼為證因名此經為金色王魏尚
書令儀同高公敦捨之心往齊金色為開此門普示一
闕/  上面出斯妙典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闕/
   戌月建在酉朔次乙未癸丑日譯闕/
   一十四字大藏忘/字函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記
[045-21a]
闕/     善根湼槃經云供佛二恒魏尚書令
儀同髙公重法心成生上財想博採梵文廣崇翻譯且
第一義法勝經者諸法門中此其髓也公意慇誠感之
題額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一
日甲子換文始末四功質義乃定五千五百七十六字
大藏貞/字函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印義或然不然私情有指未
[045-21b]
許官用何者私情今且當向發心修行證㑹名入所乘
强劣有定不定聖說定入說不定入言義如是決定名
印說如是故名如是經其門要密通必有寄魏尚書令
儀同高公深知佛法出自中天翻為此典萬未有一采
揀集人在第更譯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
降婁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午之日出此如左九千一
百九十三字大藏法/字函
  順中論翻譯記
[045-22a]
諸國語闕/  音正彼言那伽夷離淳那此云龍勝名
      人言龍樹者片合一箱未是全當闕/
     師依大般若而造中論衆典於義闕/
    師名阿僧佉解未解處别為此部魏闕/
   公延國上賓瞿曇流支在第供養正通佛闕/
 曇林出斯義論武定元年嵗次癸亥八月十日丙寅
揮辭凡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字大藏移/字函
  正誣論𢎞明集載牟子理惑論後案稱/石崇周嵩則晉以下人撰也
[045-22b]
有異人者誣佛曰尹文子有神通者愍彼西戎西戎父
子聚麀貪婪忍害昧利無恥侵害不厭屠裂羣生不可
遜讓厲不可談議喻故具諸事云云又令得道弟子變
化云云又禁其殺生斷其㛰姻使無子孫伐戎之術孰
良於此云云正曰誣者既云無佛復云文子有神通復
云有得道弟子能變化恢廓盡神妙之理此眞有胸無
心之語也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老子即佛弟子也
故其經云聞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終永
[045-23a]
存綿綿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語晉言無為也若佛
不先老子何得稱先生老子不先尹文何故請道徳之
經耶以此推之佛故文子之祖宗闕/  元始也安有
弟子神化而師不能乎且闕/     以道莅之逺
人不服則綏以文徳不闕/      以除暴止戈
拯濟羣生行小殺以闕/      秋之世諸侯征
伐動仗正順敵國闕/     彰其過總義兵以臨
罪人不以闇昧而行闕/  服則柔而撫之不茍婬刑
[045-23b]
極武勝則以喪禮居之殺則以悲哀泣之是以深貶誘
執大杜絶滅之原若懐惡而討不義假道以成其暴皆
經傳變文譏貶累見故㑹宋之盟抑楚而先晉者疾衷
甲之詐以崇咀信之美也夫敵之怨惠不及後嗣惡止
其身四重罪不濫此百王之明制經國之令典也至於
季末之將佳兵之徒患道薄徳衰始任詐力競以譎詭
之計濟殘賊之心野戰則肆鋒極殺屠城則盡坑無遺
故白起刎首於杜郵董卓屠身於宫門君子知其必亡
[045-24a]
舉世哀其灰戮兵之弊也遂至於此此為可痛心而長
歎者矣何有聖人而欲大縱陰毒翦絶黎元者哉且十
室容賢而況萬里之廣重華生於東夷文王出乎西羌
聖哲所興豈有常地或發音於此黙化於彼形教萬方
而理運不差原夫佛之所以夷跡於中岳而曜奇於西
域者蓋有至趣不可得而縷陳矣豈闕/  疾敵之强
而其欲覆滅使無孑遺哉此闕/     不蠲良淑
縱火中原蘭蕕俱焚桀紂闕/     縱令異國
[045-24b]
信多惡逆以暴易暴又闕/      此為辭適足
肆謗言眩愚豎豈允闕/     難乎
又誣云闕/  欺之天有三十二重云云又妄牽樓炭
經云諸天之宫廣長二十四萬里面開百門門廣萬里
云云正曰佛經說天地境界高下階級悉條貫部分敘
而有章而誣者或附著生長枉造偽說或顚倒淆亂不
得要實何有二十四萬里之地而容四百萬里之門乎
以一事覆之足明其錯謬者多矣臧獲牧豎猶將知其
[045-25a]
不然況有識乎欲以見博秖露其愚焉
又誣云佛亦周遍五道備犯衆過行凶惡猶得佛此非
怖為惡者之法也又計生民善者少而惡者多惡人輒
死輒充六畜爾則開闢至今足為久矣今畜宜居十分
之九而人種巳應希矣正曰誠如所言佛亦曾為惡耳
今所以得佛者改惡從善故也若長惡不悛迷而後遂
往則長夜受苦輪轉五道而無解脫之由矣今以其能
掘衆惡之栽滅三毒之燼修五戒之善盡十徳闕/
[045-25b]
之累劫倦而不巳曉了本際暢三世空闕/
虚外無為之場耳計天下蜫蟲之數闕/
在九州之内若毫末之在馬體闕/       故
天地之性以人為貴榮期所以闕/     貴賤之
分明也今更不復自賴於人類不闕/  畜生以芻水
為甘膳以羈絡為非讁安則為之無所多難也
又誣云有無靈下經無靈下經妖怪之書耳非三墳五
典訓誥之言也通才達儒所未究覽也三曾五祖之言
[045-26a]
又似解奏之文此殆不詰而虚妄自露矣今且聊復應
之凡俗人常謂人死則滅無靈無鬼然則無靈則無天
曹無鬼則無所收也若子孫奉佛而乃追譴祖先祖先或
是賢人君子平生之時未必與子孫同事而天曹便收
伐之令顏冉之尸羅枉戮之痛仁慈祖考加虐毒於貴
體此豈聰明正直之神乎若其非也則狐貉魍魎婬厲
之鬼何能反制仁賢之靈而困禁戒之人乎以此為誣
鄙醜盡矣
[045-26b]
又誣云道人聚歛百姓大搆寺塔華飾奢侈糜費而無
益云云正曰夫教有深淺適時應物悉巳備於首論矣
請復申之夫恭儉之心莫過堯舜而山龍華蟲黼黻絺
繡左傳曰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五
色比象昭其物也故王者之居必金門玉陛闕/
   乎凡庶令貴賤有章也夫人情從闕/
  鼓鼙之音覩羽麾之象則思將師之臣闕/
聲觀庠序之儀則思朝廷之臣遷地易觀闕/   俱變
[045-27a]
令悠悠之徒見形而不及道者莫不貴嵩高而忽仄陋
是以諸奉佛者仰慕遺跡思存髣髴故銘列圖像致其
䖍肅割捐珍玩以增崇靈廟故上士遊之則忘其蹄筌
取諸逺味下士遊之則美其華藻玩其炳蔚先悅其耳
目漸率以義方三塗汲引莫有遺逸猶器之取水隨量
多少唯穿底無當乃不受耳
又專誣以禍福為佛所作可謂元不解矣聊復釋之夫
吉凶之與善惡猶善惡之乘形聲自然而然不得相免
[045-27b]
也行之由巳而理𤣥應耳佛與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順
從之者吉背之者凶示其渡水之方則使資舟艥不能
令步涉而得濟也其誨人之法救厄死之術亦猶神農
唱粒食以充饑虚黃帝垂衣裳以禦寒暑若閉口而望
飽裸袒以求温不能强與之也夫扁鵲之所以稱良醫
者以其應疾投藥不失其宜耳不責其令闕/   民
也且扁鵲有云吾能令當生者不死非能令當死者必
生也若夫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闕/   而不悟
[045-28a]
進良藥而不御而受禍臨死闕/      深恨良
醫非徒東走其勢投穽矣
又誣云闕/  在京洛者多矣而未曾聞能令主上延
年益壽上不能調和陰陽使年豐民富消菑却疫克靜
禍亂云云下不能休糧絶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長生
久視云云正曰不然莊周有云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
所無柰何審期分之不可遷也若令性命可以智徳求
之者則武周二子足令文父致千齡矣顔子死則稱天
[045-28b]
喪予惜之至也無以延之耳且陰陽數度期運所當百
六之極有時而臻故堯有淊天之洪湯有赤地之菑涿
鹿有漂櫓之血坂泉有橫野之屍何不坐而消之救其
未然邪且夫熊經鳥曳導引吐納輟黍稷而御英蘂吸
風露以代餱糧俟此而壽有待之倫也斯則有時可夭
不能無窮者也沙門之視松喬若未孩之兒耳方將抗
志於二儀之表延祚於不死之鄉豈能屑心營近與涓
彭爭長哉難者茍欲騁飾非之辯立距諌之强言無節
[045-29a]
奏義無宫商嗟夫北里闕/  惡緑之奪黃也其餘噪
之音曾無紀綱闕/     之章闕/
        者合兵於徐州刺史陶謙謙使之
闕/       遂斷盜官以自利入大起佛寺闕/
    酒食云云後為劉繇所攻見殺云云正曰闕/
  待繩約而自縛也夫佛教率以慈仁不殺忠信不
愆廉貞不盜為首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邇者凶而融
阻兵安忍結附寇逆犯殺一也受人使命取不報主犯
[045-29b]
欺二也斷割官物以自利入犯盜三也佛經云不以酒
為惠施而融縱之犯酒四也諸戒盡犯則動之死地矣
譬猶吏人解印脫冠而橫道肆暴五尺之童皆能制之
矣笮氏不得其死適足助明為惡之獲殃耳
又誣云石崇奉佛亦至而不免族誅云云正曰石崇之
為人余所悉也憍盈躭酒放僭無度多藏厚歛不恤惸
獨論才則有一割之利計徳則盡無取焉雖託名事佛
而了無禁戒即如世人貌清心穢色厲内荏口詠禹湯
[045-30a]
而行偶桀紂自貽伊禍又誰之咎乎
又誣云周仲智奉佛亦精進而竟復不蒙其福云云正
曰尋斯言似乎幸人之葘非通言也仲智雖有好道之
闕/  受戒為弟子也論其率情亮直具涉㒞闕/
    有强梁之累未合道家嬰兒之㫖闕/
     喪敗理耳縱如難者之言精闕/
   何異顏項夙夭夷叔餒死比干盡忠而有剖心
之禍申生篤孝而致雉經之痛若此之比不可勝計孔
[045-30b]
子云仁者壽義者昌而復或有不免固知宿命之證至
矣信矣
又誣云事佛之家樂死惡生屬纊待絶之日皆以為福
禄之來無復哀慼之容云云正曰難者得無隠心而居
物不然何言之逆乎夫佛經自謂得道者能𤣥同彼我
渾齊脩短涉生死之變泯然無槩步禍福之地而夷心
不坦樂天知命安時處順耳其末體之者哀死愼終之
心乃所以增其篤也故有大悲宏誓之以下/缺
[045-31a]
 
 
 
 
 
 
 
 
[045-31b]
 
 
 
 
 
 
 
 釋文紀巻四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