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釋文紀 > 釋文紀 卷二十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釋文紀巻二十
           明 梅鼎祚 輯
一/
 武帝姓蕭氏諱衍字叔達蘭陵人仕/齊簒立布衣蔬食崇尚佛教
  光宅寺金像詔梁祖天監初於本宅立光宅寺造/文八金像臨鑄疑銅不足忽有使
   者領銅十五車至云奉勅送寺便即鎔寫一冶/即成冠絶邇國乃長二丈二尺以狀奏聞下勅
   遂具疏刻/于足下
[020-1b]
銅初不送何縁乃尒豈不以真相應感獨表神竒乎可
鐫著花趺以為靈誌集神州塔寺/三寳感通録
  牙像詔大同四年/七月
天慈普覆義無不攝方便利物豈有方所上虞縣民李
𦙍之掘地得一身像方減二寸兩邊雙合俱成獸形其
内一邊佛像一十二軀一邊一十五軀刻畫明浄巧迹
妙絶將神靈所成非人功也中有真形舍利六焉東州
昔經奏上未以為意而𦙍之銜愆縲紲東冶真形舍利
[020-2a]
降在中署光明顯發示希有相大悲救苦良有以乎宜
承佛力𢎞兹寛大凡天下罪無輕重在今月十六日昧
爽已前皆赦除之即日散出奉迎法身還臺供養
  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詔大同四年八月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干
   寺阿育王塔出佛舍利髮爪阿育鐵輪王也王/閻浮一天下一日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
   其一焉乘輿幸長干寺/設無礙法喜食詔曰
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萬物不得齊其蠢生二儀不得恒
其覆載故勞逸異年歡慘殊日去歲失稔斗粟貴騰民
[020-2b]
有困窮遂臻斯濫原情察咎或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
徃誥責歸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書
不云乎與殺不辜寜失不經易曰隨時之義大矣哉今
真形舍利復現於世逢希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出阿
育王寺設無礙㑹耆年童齒莫不欣恱如積饑得食如
久别見親幽顯歸心逺近馳仰士女霞布冠盖雲集因
時布徳允叶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並廣𢎞/明集
有感通録作在/遂作運馳作顒
[020-3a]
  手勅江革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授豫章王長史/隨鎮彭城為魏人所執魏徐州刺史元
   延明厚加接待革稱患脚不拜又令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誓不執筆及放還為臨川王長
   史時髙祖盛於佛教未知革積信因果/乃賜革覺意詩又手勅革啟受菩薩戒
世間果報不可不信豈得底突如對元延明邪得南史/作可
  勅光禄大夫江蒨蒨子紑㓜有孝性年十三父患/眼紑夢一僧云患眼者飲慧眼
   水必差及覺莫解草堂寺智者法師曰無量夀/經云慧眼見真能渡彼岸蒨啟捨同夏縣界牛
   屯里舍為寺乞賜嘉名勅答及就創造泄故井/井水清洌依夢取水洗眼及煑藥遂差時人謂
   之孝/感
[020-3b]
純臣孝子徃徃感應晉世顔含遂見冥中送藥近見智
者知卿第二息感夢云慧眼水慧眼則是五眼之一號
若欲造寺可以慧眼為名並梁/書
  勅答僧正南澗寺沙門慧超超姓亷氏趙郡陽平/人天監七年齊隆寺
   法鏡殂歿恵超啟/釋法寵鎮之勅曰
法寵法師造次舉動不逾律儀不俠性欲不事形勢慈
仁愷悌雅有君子之風匡政寺廟信得其人矣續髙/僧傳
  寛禁誌公詔初齊時禁誌公出入武帝即位下/詔自是多出入禁内 寳誌見後
[020-4a]
誌公迹拘塵垢神逰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
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隠淪則遁仙髙者豈得
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來
隨意出入勿得復禁髙僧/傳
  立神明成佛義記并沈績序注兵績吳興/人建安王外 㕘軍
夫神道冥黙宣尼固巳絶言心數理妙柱史又所未說
非聖智不周近情難用語逺故也是以先代𤣥儒談遺
宿業後世通辯亦淪滯來身非夫天下之極慮何得而
[020-4b]
詳焉故惑者聞識神不斷而全謂之常聞心念不常而
全謂之斷云斷則迷其性常云常則惑其用斷因用疑
本謂在本可滅因本疑用謂在用弗移莫能精求互起
偏執乃使天然覺性自沒浮談聖王禀以𤣥符御兹大
寳覺先天垂則觀民設化將恐支離詭辯搆義横流徴
敘繁絲伊誰能振釋教遺文其將䘮矣是以著斯雅論
以𢎞至典績早念身空棲心内教每餐法音用忘寢疾
而闇情難曉觸理多疑至於佛性大義頓迷心路既天
[020-5a]
誥還流預同撫覿萬夜獲開千昬永曙分除之疑朗然
俱澈竊惟事與理亨無物不識用隨道合奚心不辨故
行雲徘徊猶感美音之和游魚踴躍尚實清絲之韻况
以入神之妙發自天衷此臣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
已者也敢以膚受謹為注釋豈伊錐管用窮天奥庶幾
固惑所以釋焉
夫涉行本乎立信臣績曰夫愚心闇識必發大明明不/歘起起必由行行不自修修必由信
信者憑師仗理無違之心也故五根以一信為本四信/以不違為宗宗信既立萬善自行行善造果謂之行也
[020-5b]
信立由乎正觧臣績曰夫邪正不辨將何取/信故立信之本資乎正觧解正則外
邪莫擾臣績曰信一心者則萬邪滅矣/是知内懐正見則外邪莫動也信立則内識無
臣績曰識者心也故誠實論云心意/識體一而異名心既信矣將何疑乎然信解所依其
宗有在臣績曰依者憑也夫安心有本則/枝行自從有本之旨顯乎下句也何者源神明
以不斷為精精神必歸妙果臣績曰神而有盡寜謂神/乎故經云吾見死者形壊
體化而神不㓕隨行善惡禍福自追此即不滅斷之義/也若化同草木則豈曰精乎以其不斷故終歸妙極慿
心此地則觸理皆明明于衆理/何行不成信解之宗此之謂也妙果體極常住精神不
免無常臣績曰妙果明理巳足所以體唯極/常精神涉行未滿故知不免遷變無常者前
[020-6a]
滅後生刹那不住者也臣績曰刹阝是天竺國音迅速/之極名也生而即滅寜有住乎
故浄名歎曰比丘/即時生老滅矣若心用心於攀縁前識必異後者斯
則與境俱徃誰成佛乎臣績曰夫心隨境動是其外用/後雖續前終非實論故知神識
之性湛然不移故/終歸於妙果矣經云心為正因終成佛果臣績曰略/語佛因其
義有二一曰縁因二曰正因縁者萬善是也正者神識/是也萬善有助發之功故曰縁因神識是其正本故曰
正因經既云終成佛/果斯驗不斷明矣又言若無明轉則變成明案此經
意理如可求何者夫心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
興廢一本之性不移臣績曰陶沐塵穢本識則明明闇/相易謂之變也若前去後來非變
[020-6b]
之/謂一本者即無明神明也臣績曰神明本暗/即故以無明為因尋無明之
稱非太虚之目土石無情豈無明之謂臣績曰夫别了/善惡匪心不知
明審是非匪情莫識太虚無情故不明愚智土石無心/寜辨解惑故知解惑存乎有心愚智在乎有識既謂無
明則義/在心矣故知識慮應明體不免惑惑慮不知故曰無明
臣績曰明為本性所以應明識染外塵故内不免/惑惑而不了乃謂無明因斯致稱豈㫖空也哉而無
明體上有生有滅生滅是其異用無明心義不改臣績/曰既
有其體便有其用語用非體論體/非用用有興廢體無生滅者也將恐見其用異便謂
心隨境滅臣績曰惑者迷其體用故不能精何者夫體/之與用不離不即離體無用故云不離用義
[020-7a]
非體故云不即見其不離而迷其/不即迷其不即便謂心隨境滅故繼無明名下加以
住地之目此顯無明即是神明神明性不遷也臣績曰/無明係
以住地盖是斥其迷體/而抱惑之徒未曾諭也何以知然如前心作無間重惡
後識起非想妙善善惡之理大懸而前後相去甚迥斯
用果無一本安得如此相續臣績曰不有一本則用無/所依而惑者見其類續為
一故舉大善/斥相續之迷是知前惡自滅惑識不移後善雖生暗心
莫改臣績曰未嘗以善/惡生滅虧其本也故經言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
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豈非心識性一
[020-7b]
隨縁異乎臣績曰若善惡互起豈謂俱乎而恒對其/言而常迷其㫖故舉此要文以曉羣惑
知生滅遷變酬於往因善惡交謝生乎現境臣績曰生/滅由於本
業非現境使之然善惡生/於今境非本業令其爾也而心為其本未曾異矣臣績/曰雖
復用由不同/其體莫異以其用本不斷故成佛之理皎然隨境遷
謝故生死可盡明矣臣績曰成佛皎然狀其本也生死/可盡由其用也若用而無本則滅
而不成若本而無用則/成無所滅矣 𢎞明集
  浄業賦序
少愛山水有懐丘壑身羈俗羅不獲遂志舛獨往之行
[020-8a]
乖任縱之心因爾登庸以從王事屬時多故世路屯蹇
有事戎旅略無寜嵗上政昬虐下豎姦亂君子道消小
人道長御刀應勅梅蟲兒茹法珍俞靈韻豐勇之如是
等多軰誌公所謂亂戴頭者也誌公者是沙門寳誌形
服不定示見無方于時羣小疑其神異乃覊之華林外
閣公亦怒而言曰亂戴頭亂戴頭各執權軸人出號令
威福自由生殺在口忠良被屠馘之害功臣受無辜之
誅服色齊同分頭各驅皆稱帝主人云尊極用其詭詐
[020-8b]
疑亂衆心出入盤遊無忘昏曉屏除京邑不脫日夜屬
纊者絶氣道傍子不遑哭臨月者行産路側母不及抱
百姓懔懔如崩厥角長沙宣武王有大功於國禮報無
報酷害奄及至於弟姪亦罹其禍遂復遣桓神與杜伯
符等六七輕使以至雍州就諸軍帥欲見謀害衆心不
與故事無成後遣劉山陽灼然見取壯士貙虎器甲精
銳君親無校便欲束身待戮此之横㬥出自羣小畏壓
溺三不弔况復姦豎乎若黙然就死為天下笑俄而山
[020-9a]
陽至荆州為蕭頴胄所執即遣馬驛傳道至雍州乃赫
然大號建牙豎旗四方同心如響應聲以齊永元二年
正月發自襄陽義勇如雲舳艫翳漢竟陵太守曹宗馬
軍主殷昌等各領騎步夾岸迎候波浪逆流亦四十里
至朕所乗舫乃止有雙白魚跳入䑽前義等孟津事符
冥應雲動天行雷震風馳郢城尅定江州降款姑熟甲
胄望風退散新亭李居士稽首歸降獨夫既除蒼生甦
息便欲歸志園林任情草澤下逼民心上畏天命事不
[020-9b]
獲巳遂膺大寳如臨深淵如履薄氷猶欲避位以俟能
者若其遜讓必復魚潰非直身死名辱亦負累幽顯乃
作賦曰日夜常思惟循環亦巳窮終之或得離離之必
不終負扆臨朝冕旒四海昧日乾乾夕惕若厲朽索御
六馬方此非譬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然朕不得以比
湯武湯武亦不得以比朕湯武是聖人朕是凡人此不
得以比湯武但湯武君臣義未絶而有南巢白旗之事
朕君臣義巳絶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以是二途
[020-10a]
故不得相比朕布衣之時唯知禮義不知信向烹宰衆
生以接賔客隨物肉食不識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
逺方珍羞貢獻相繼海内異食莫不畢至方丈滿前百
味盈俎乃方食輟筯對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凊朝夕
供養何心獨甘此膳因爾蔬食不噉魚肉雖自内行不
使外知至於禮宴羣臣餚膳按常菜食味習體過黄羸
朝中班班始有知者謝朏孔彦頴等屢勸解素乃是忠
至未達朕心朕又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杜恕有云刳
[020-10b]
心擲地數片肉耳所賴明達君子亮其本心誰知我不
貪天下唯當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復
斷房室不與嬪侍同屋而處四十餘年矣于時四體小
惡問上省師劉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劉澄之云澄之
知是飲食過所致答劉澄之云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劉
澄之云官昔日食那得及今日食姚菩提舍笑揺頭云
唯菩提知官房室過多所以致耳于時久不食魚肉亦
斷房室以其智非和緩術無扁華黙然不言不復詰問
[020-11a]
猶令為治劉澄之處酒姚菩提處丸服之病逾增甚以
其無所知故不復服因爾有疾常自為方不服醫藥亦
四十餘年矣本非精進既不食衆生無復殺害障既不
御内無復欲惡障除此二障意識稍明内外經書讀便
解悟從是巳來始知歸向禮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
物而動性之欲也有動則心垢有静則心浄外動既止
内心亦明始自覺悟患累無所由生也乃作浄業賦云
廣𢎞/明集
[020-11b]
  注解大品經序
機事未形六畫得悔吝𤣥象既運九章測其盈虚斯則
鬼神不能隐其情狀隂陽不能遁其變通至如摩訶般
若波羅蜜者洞達無底虚豁無邉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不可以數術求不可以意識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
所能論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之真法出
要之上首本來不然畢竟空寂寄大不能顯其博名慧
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機其通借岸不能窮其實若談
[020-12a]
一相事絶百非補處黙然等覺息行始乃可謂無徳而
稱以無名相作名相說導涉求之意開新發之眼故有
般若之字彼岸之號頃者學徒罕有尊重或時聞聽不
得經味帝釋誠言信而有徴此實賢衆之百慮菩薩之
魔事故唱愈髙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貴致使正經沈匱
於世寔由虚巳情少懐疑者多虚巳少則是我之見深
懐疑多則撗搆之慮繁然則雖繁慮紛紜不出四種一
謂此經非是究竟多引湼槃以為碩訣二謂此經未是
[020-12b]
㑹三咸誦法華以為盛難三謂此經三乗通教所說般
若即聲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於漸教中第二時說
舊義如斯迺無是非較略四意粗言所懐湼槃是顯其
果徳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
則以無生中道為宗以世諦言說是湼槃是般若以第
一義諦言說豈可復得談其優劣法華㑹三以歸一則
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萬善為乗體般若即
三而不三則三遣而一亡然無法之可得故以無生為
[020-13a]
乗體無生絶於戲論竟何三之可㑹所謂百花異色共
成一隂萬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乗通教多執二文今
復開五意以增所疑一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
法忍二三乗學道宜聞般若三三乗同學般若俱成菩
提四三乗欲住欲證不離是忍五羅漢辟支從般若生
於此五義不善分别堅著三乗教同一門遂令朱紫共
色珉玉等價若明察此說深求經㫖連環既解弄丸自
息謂第二時是亦不然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
[020-13b]
復過於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時般若無生非去來
相豈以數量拘寜可以次第求始於道樹終於雙林初
中後時常說智慧復何可得名為漸教釋論言須菩提
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徳乃至戲笑漸漸必當
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
當作佛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以此而言去之彌
逺夫學出離非求語言應定觀道以正宗致三乗不分
休何義說相與無相有如水火二性相違豈得共貫雖
[020-14a]
一切聖人以無為法三乗入空其行各異聲聞以壊縁
觀觀生滅空縁覺以因縁觀觀法性空菩薩以無生觀
觀畢竟空此則淄澠殊味涇渭分流非可以口勝非可
以力争欲及弱喪去斯何適值大寳而不取遇深經而
不求亦何異窮子反走於宅中獨姥掩目於道上此乃
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但好龍而觀畵愛象而翫迹
荆山可為流慟法水所以大悲經譬免馬論喻鹿犀俱
以一象配成三獸用渡河以測境因圍箭以驗智格得
[020-14b]
空之淺深量相心之厚薄懸鏡在前無待耳識離婁既
睇豈勞相者若無不思誼之理豈有不思誼之事放瑞
光於三千集竒蓮於十方變金色於大地嚴華臺於虚
空表舌相之不虚證般若之其實所以龍樹道安童夀
慧逺咸以大權應世或殆庶救時莫不服膺上法如說
修行况於細人可離斯哉此經東漸二百五十有八嵗
始於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闐叔蘭開源彌天導江鳩摩
羅什澍以甘泉三譯五挍可謂詳矣龍樹菩薩著大智
[020-15a]
論訓解斯經義㫖周備此實如意之寳藏智慧之滄海
但其文逺曠每怯近情朕以聴覽餘日集名僧二十人
與天保寺法寵等詳其去取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
探採釋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此外或捃闗
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復間出以相顯發若章門未
開義勢深重則參懐同事廣其所見使質而不簡文而
不繁庶令學者有過半之思講般若經者多說五時一
往聽受似有條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唯仁王般若具
[020-15b]
書名部世既以為疑經今則置而不論僧叡小品序云
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之說多者十萬偈
少者六百偈略出四種而不列名釋論言般若部黨有
多有少光讚放光道行止舉三名復不滿四此土别有
一巻謂為金剛般若欲以配數可得為五既不具得經
名復不悉時之前後若以臆斷易致譏嫌此非義要請
俟多聞今注大品自有五叚非彼所言五時般若勸說
以不住標其始命說以無教通其道願說以無得顯其
[020-16a]
行信說以甚深歎其法廣說以不盡要其終中品所以
累教末章所以三屬義備後釋不復詳言設迺時曠正
教處無法名猶且苦辛草澤經歴險逺翹心逿聽澍意
希夷冀遲𤣥應想像空聲輕生以重半偈賣身以尊一
言甘㰱血而不疑欣出髓而無悋况復龍宫神珠寳臺
金牒難得之貨難聞之法遍布塔寺充牣目前豈可不
伏心受持虚懐鑽仰使佛種相續菩提不斷知恩反復
更無他道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寜得同日語其優劣率
[020-16b]
書所得懼增來過明達後進幸依法行出三/藏記
  為亮法師製湼槃經疏序京師靈味寺釋寳亮姓/徐東萊㡉人天監八年
   勅撰湼槃義疏十/餘萬言上為之序
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
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乗本願以託生現慈力以應
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
分流制六師而正四倒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
杜異人之口導求珠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燒灼於大宅
[020-17a]
拯沉溺於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種更榮慧日升而長夜
蒙曉發迦葉之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於前
五大陳於後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
舉要論經不出兩塗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湼槃明其歸
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髙萬善事絶百非空空
不能測其真際𤣥𤣥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徳均平等心
答無生金牆玉室豈易入哉有青州沙門釋寳亮者氣
調爽拔神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篤齯齒
[020-17b]
不衰流通先覺孽孽如也後進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監
八年五月八日勅亮撰大湼槃義疏以九月二十日訖
光表微言贊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云除條流明悉可
得略言朕從容暇日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莂云
髙僧/傳
  捨道文梁時舊事老子宗尚符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筆下詔捨道于時道俗
   二萬餘人於重雲殿重閣上手書此文至/四月十一日又勅十七日邵陵王綸上啟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
[020-18a]
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薩僧伏見經文𤣥義理必須
詮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使
衆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標空察理淵𤣥微
妙就義立談因用致顯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至道通
機徳圓冣聖發慧炬以照迷鏡法流以澄垢啟瑞迹於
天中爍靈儀於象外度衆生於苦海引含識於湼槃登
常樂之髙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絶百非應迹
娑婆示生浄飯王宫誕相步三界而為尊道樹成光普
[020-18b]
大千而流照但以此土根情淺薄好生猒怠自期二月
當至雙林亦是湛說圓常且復潜輝鶴樹闍王滅罪婆
藪除殃若不逢遇大聖法王誰能救接在迹雖隐其道
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躭事老子歴葉相承染此邪法習
因善發棄迷知返今捨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中
童男出家廣𢎞經教化度衆生共取成佛入諸地獄普
濟羣萌寜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
生天涉大乘心離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蕭
[020-19a]
衍和南菩薩廣𢎞明集作聖度衆生於苦海作度羣迷/於慾海趣作于根情作機心遇作值化度二句
作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寜可在正法中作寜在正/法之中蕭衍作弟子蕭衍 論衡經遲作比經
  又勅辯正勅/作四年
勅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於正道
其餘九十五種皆是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有公
卿能入此誓者各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
來弟子而為化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公
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偽就真捨邪入正故經教成實
[020-19b]
論說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
是無記性不當善惡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
言清信者清是表裏俱浄垢穢惑累皆盡信是信正不
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信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
也門下速施行皆是外道廣𢎞明作名為邪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作朕捨邪外以事正内諸
佛如來為化作化/迹宗室作宗族
  邵陵王綸上武帝捨事道法啓并勅/
臣綸啓臣聞如來端嚴相好巍巍架于有頂微妙色身
[020-20a]
的的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啓物託銀粟以應凡砥般若
之利鎌收湼槃之實果汎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
故能降慈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㑹教化之義不窮四
諦五時利益之方無盡並水清日盛霧豁雲除爝火翳
光塵熱自静可謂入俗化於䝉底出世㝠此真如使稠
林邪逕之人景法門而無倦渇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
知迴道樹始乎迦維徳音盛于京洛恒星不見周鑒娠
徴滿月圓姿漢感宵夢五法用傳萬徳方兆華俗潛啟
[020-20b]
競扇髙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憑兹七覺拔長夜之
苦屬值皇帝菩薩應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
海表垂無礙辯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衆生故能隨
根逗藥示權因顯崇一乘之㫖廣十地之基是以萬邦
迴向俱禀正識幽顯靈祗皆䝉誘濟人興等覺之願物
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歸宗之境悅懌還源之趣共保
慈悲俱修忍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
被民亦化之於是應真飛錫騰虚接影破邪外道堅持
[020-21a]
正固伽藍精舍寳刹相望講道傳經徳音盈耳臣昔未
達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渇乏反
趣鹹水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
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謹啟
天監三年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王
臣蕭綸啟的的廣𢎞明集作蕩蕩利鎌作/利刀實果作妙果隨根作隨方
   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敕
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植勝因宜加勇猛也
[020-21b]
  摩訶般若懴文
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及無量尊法一
切賢聖觀夫常樂我浄盖真常之妙本無常苦空乃世
相之累法而苦樂殊見分别之路興真俗異名計著之
情反顛倒我人之所彌見愚癡取捨有無之間轉成專
附豈知妙道無相至理絶言實法唯一真如不二諸佛
以慈悲之力開方便之門教之以遣蕩示之以㝠滅百
非俱棄四句皆亡然後無復塵勞解脫清浄但般若之
[020-22a]
說唯有五時而智慧之㫖終歸一趣莫非第一義諦悉
是無上法門弟子頗學空無深知虚假王領四海不以
萬乘為尊攝受兆民彌覺萬幾成累每時丕顯嗟三有
之洞然終日乾乾歎四生之俱溺常願以智慧燈照朗
世間般若舟航濟渡凡識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
日大品懴現前大衆至心敬禮慧命須菩提願諸衆生
離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禪悅同到香城共見寳臺般
若識諸法之無相見自性之恒空無生法忍自然具足
[020-22b]
稽首敬禮常住三寳
  金剛般若懴文
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
賢聖如來以四十年中所說般若本末次第略有五時
大品小品枝條分散仁王天王宗源派别金剛道行隨
義制名須真法才以人標題雖復前說後說應現不同
至理至言其歸一揆莫非無相妙法悉是智慧深經以
有取之既為殊失就無求也彌見深乖義異去來道非
[020-23a]
内外遣之又遣之不能得其真空之以空之未足明其
妙真俗同棄本迹俱㝠得之於心然後為法是以無言
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說菩薩深見無說之深弟子習
學空無修行智慧早窮尊道克己行法方欲以家刑國
自近及逺一念之善千里斯應一心之力萬國皆歡恒
沙衆生皆為法侣微塵世界悉是道場今謹於某處建
如干僧如干日金剛般若懴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
牟尼佛金剛般若禮長老須菩提願諸佛菩薩以般若
[020-23b]
因縁同時集㑹哀憐萬品護念羣生引入慧流同歸佛
海得金剛之妙寳見金牒之深經頂戴奉持終不捨離
逮得巳利盡諸有結心行自在無復塵勞稽首敬禮常
住三寳並廣𢎞/明集
  斷酒肉文四首與廣𢎞明集此文後有/武帝 諸律師唱斷肉律
弟子蕭衍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夫
匡正佛法是黒衣人事迺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經教亦
云佛法寄囑人王是以弟子不得無言今日諸僧尼開
[020-24a]
意聴受勿生疑閉内懐忿異凡出家人所以異於外道
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經所明信是佛說經言行十惡者
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此是經教大意如是若
出家人猶嗜飲酒噉食魚肉是則為行同於外道而復
不及何謂同於外道外道執斷常見無因無果無施無
報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
因不信果與無施無報者復何以異此事與外道見同
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師師所言是弟子言
[020-24b]
是師所言非弟子言非湼槃經言迦葉我今日制諸弟
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猶自噉肉戒律言飲酒
犯波夜提猶自飲酒無所疑難此事違於師教一不及
外道又外道雖復邪僻持牛狗戒既受戒巳後必不犯
今出家人既受戒已輕於毁犯是二不及外道又外道
雖復五熱炙身投淵赴火窮諸苦行未必皆噉食衆生
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是三不及外道又外道行其異學
雖不當理各習師法無有覆藏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於
[020-25a]
所親者乃自和光於所疎者則有隐避如是為行四不
及外道又外道各宗所執各重其法乃自髙聲大唱云
不如我道真於諸異人無所忌憚今出家人或復年時
巳長或復素為物宗噉食魚肉極自艱難或避弟子或
避同學或避白衣或避寺官懐挾邪志﨑嶇覆藏然後
方得一過噉食如此為行五不及外道又復外道直情
逕行能長巳徒衆惡不能長異部惡今出家人噉食魚
肉或為白衣弟子之所聞見内無慚愧方飾邪說云佛
[020-25b]
教為法本存逺因在於即日未皆悉斷以錢買肉非巳
自殺此亦非嫌白衣愚癡聞是僧說謂真實語便復信
受自行不善增廣諸惡是則六不及外道又外道雖復
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各信經書死不違背今出家人噉
食魚肉或云肉非巳殺猶自得噉以錢買肉亦復非嫌
如是說者是事不然湼槃經云一切肉悉斷及自死者
自死者猶斷何况不自死者楞伽經云為利殺衆生以
財網諸肉二業俱不善死墮叫呼獄何謂以財網肉陸
[020-26a]
設罝罘水設網罟此是以網網肉若於屠殺人間以錢
買肉此是以財網肉若令此人不以財網肉者習惡律
儀捕害衆生此人為當專自供口亦復别有所擬若别
有所擬向食肉者豈無殺分何得云我不殺生此是灼
然違背經文是七不及外道又復外道同其法者和合
異其法者苦治令行禁止莫不率從今出家人或為師
長或為寺官自開酒禁噉食魚肉不復能得施其教戒
裁欲發言他即譏刺云師向亦爾寺官亦爾心懐内熱
[020-26b]
黙然低頭面赤汗出不復得言身既有瑕不能伏物便
復摩何直爾止住所以在寺者乖違受道者放逸此是
八不及外道又外道受人施與如巳法受烏戒人受烏
戒施受鹿戒人受鹿戒施烏戒人終不覆戒受鹿戒施
鹿戒人終不覆戒受烏戒施今出家人云我能精進我
能苦行一時覆相誑諸白衣出即飲酒開衆惡門入即
噉肉集衆苦本此是九不及外道又外道雖復顛倒無
如是衆事酒者是何臭氣水糓失其正性成此别氣衆
[020-27a]
生以罪業因縁故受此惡觸此非真正道法亦非甘露
上味云何出家僧尼猶生耽嗜僧尼授白衣五戒令不
飲酒令不妄語云何翻自飲酒違負約誓七衆戒八戒
齋五篇七聚長短律儀於何科中而出此文其餘衆僧
故復可可至學律者彌不宜爾且開放逸門集衆惡本
若白衣人甘此狂藥出家人猶當訶止云某甲汝就我
受五戒不應如是若非受戒者亦應云檀越酒是惡本
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可不飲云何出家人而應自飲
[020-27b]
尼羅浮陀地獄身如叚肉無有識知此是何人皆飲酒
者出家僧尼豈可不深信經教自棄正法行於邪道長
衆惡根造地獄苦習行如此豈不内愧猶服如來衣受
人信施居處塔寺仰對尊像若飲酒食肉如是等事出
家之人不及居家何故如是在家人雖飲酒噉肉無犯
戒罪此一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復飲酒噉肉各有丘
窟終不以此仰觸尊像此是二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
復飲酒噉肉終不吐泄寺舍此是三不及居家人在家
[020-28a]
人雖復飲酒噉肉無有譏嫌出家人若飲酒噉肉使人
輕賤佛法此是四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復飲酒噉肉
門行井竈各安其鬼出家人若飲酒噉肉臭氣熏蒸一
切善神皆悉逺離一切衆魔皆悉歡喜此是五不及居
家人在家人雖復飲酒噉肉自破財産不破他財出家
人飲酒噉肉自破善法破他福田是則六不及居家人
在家人雖復飲酒噉肉皆是自力所辦出家人若飲酒
噉肉皆他信施是則七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復飲酒
[020-28b]
噉肉是常業更非異事出家人若飲酒噉肉衆魔外道
各得其便是則八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復如此飲酒
噉肉猶故不失世業大耽昏者此則不得出家人若飲
酒噉肉若多若少皆斷佛種是則九不及居家人不及
外道不及居家略出所以各有九事欲論過患條流甚
多可以例推不復具言今日大徳僧尼今日義學僧尼
今日寺官宜自警戒嚴浄徒衆若其懈怠不遵佛教猶
是梁國編户一民弟子今日力能治制若猶不依佛法
[020-29a]
是諸僧官宜依法問京師頃年講大湼槃經法輪相續
便是不斷至於聽受動有千計今日重令法雲法師為
諸僧尼講四相品四中少分諸僧尼常聽湼槃經為當
曾聞此說為當不聞若已曾聞不應違背若未曾聞今
宜憶持佛經中究竟說斷一切肉乃至自死者亦不許
食何况非自死者諸僧尼出家名佛弟子云何今日不
從師教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何謂斷大慈種凡大慈
者皆令一切衆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衆生皆為
[020-29b]
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是逺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
逺離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逺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
逺離菩提道若食肉者是逺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逺離
大湼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况湼槃果若食肉者
是障四禪法若食肉者是障四空法若食肉者是障戒
法若食肉者是障定法若食肉者是障慧法若食肉者
是障信根若食肉者是障進根若食肉者是障念根若
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肉者是障慧根舉要為言障三
[020-30a]
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真諦若食肉者是障十二
因縁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羅蜜若食肉者是障四𢎞誓
願若食肉者是障四攝法若食肉者是障四無量心若
食肉者是障四無礙智若食肉者是障三三昧若食肉
者是障八解脫若食肉者是障九次第定若食肉者是
障六神通若食肉者是障百八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一
切三昧若食肉者是障海印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首楞
嚴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金剛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五眼
[020-30b]
若食肉者是障十力若食肉者是障四無所畏若食肉
者是障十八不共法若食肉者是障一切種智若食肉
者是障無上菩提何以故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有菩
薩法以食肉故障不能得初地以食肉故障不能得二
地乃至障不能得十地以無菩薩法無菩薩法故無四
無量心無四無量心故無有大慈大悲以是因縁佛子
不續所以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諸出家人雖復不能
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薩行成就無上菩提何為不能忍
[020-31a]
此臭腥修聲聞辟支佛道鴟鴉嗜䑕蝍蛆甘螮以此而
推何可嗜著至於豺犬野犴皆知嗜肉人最有知勝諸
衆生近與此等同甘臭腥豈直常懐殺心斷大慈種凡
食肉者自是可鄙諸大徳僧諸解義者講湼槃經何可
不慇懃此句令聽受者心得悟解又有一種愚癡之人
云我止噉魚實不食肉亦應開示此處不殊水陸衆生
同名為肉諸聽講者豈可不審諦受持如說修行凡食
肉者如前說此皆是逺事未為近切諸大徳僧尼當知
[020-31b]
噉食衆生者是魔行噉食衆生是地獄種噉食衆生是
恐怖因噉食衆生是斷命因噉食衆生是自燒因噉食
衆生是自煑因噉食衆生是自炮因噉食衆生是自炙
因噉食衆生是自割因噉食衆生是自剥因噉食衆生
是斷頭因噉食衆生是斷手因噉食衆生是斷足因噉
食衆生是破腹因噉食衆生是破背因噉食衆生是刳
腸因噉食衆生是碎髓因噉食衆生是抉目因噉衆生
是割鼻因噉食衆生是截耳因噉食衆生是貧窮因噉
[020-32a]
食衆生是下賤因噉食衆生是凍餓因噉食衆生是醜
陋因噉食衆生是聾因噉食衆生是盲因噉食衆生是
瘖因噉食衆生是瘂因噉食衆生是跛因噉食衆生是
蹇因噉食衆生是瘡因噉食衆生是瘍因噉食衆生是
疥因噉食衆生是癬因噉食衆生是瘤因噉食衆生是
癭因噉食衆生是瘑因噉食衆生是疵因噉食衆生是
癰因噉食衆生是癤因噉食衆生是痔因噉食衆生是
疽因噉食衆生是瘻因噉食衆生是癩因噉食衆生是
[020-32b]
致蚤因噉食衆生是致虱因噉食衆生是致蚊因噉食
衆生是致䖟因噉食衆生是遭毒蟲因噉食衆生是遭
惡獸因噉食衆生是病瘦因噉食衆生是寒熱因噉食
衆生是頭痛因噉食衆生是心痛因噉食衆生是腹痛
因噉食衆生是胷痛因噉食衆生是背痛因噉食衆生
是手痛因噉食衆生是足痛因噉食衆生是髓痛因噉
食衆生是腸痛因噉食衆生是筋縮因噉食衆生是胃
反因噉食衆生是脉絶因噉食衆生是血流因噉食衆
[020-33a]
生是咽塞因噉食衆生是㗋痛因噉食衆生是風病因
噉食衆生是水病因噉食衆生是四大不調適因噉食
衆生是五臟不調適因噉食衆生是六腑不調適因噉
食衆生是癲因噉食衆生是狂因噉食衆生乃至是四
百四病一切衆病因噉食衆生是熱因噉食衆生是惱
因噉食衆生是受壓因噉食衆生是遭水因噉食衆生
是遭火因噉食衆生是遭風因噉食衆生是遭偷因噉
食衆生是遭劫因噉食衆生是遭賊因噉食衆生是鞭
[020-33b]
因噉食衆生是杖因噉食衆生是笞因噉食衆生是督
因噉衆生是罵因噉食衆生是辱因噉食衆生是繫因
噉食衆生是縛因噉食衆生是幽因噉食衆生是閉因
噉食衆生是生苦因噉食衆生是老苦因噉食衆生是
病苦因噉食衆生是死苦因噉食衆生是怨憎㑹苦因
噉食衆生是愛别離苦因噉食衆生是求不得苦因噉
食衆生是受五隂苦因噉食衆生是行苦因噉食衆生
是壊苦因噉食衆生是苦苦因噉食衆生是想地獄因
[020-34a]
噉食衆生是黑繩地獄因噉食衆生是衆合地獄因噉
食衆生是叫喚地獄因噉食衆生是大叫喚地獄因噉
食衆生是熱地獄因噉食衆生是大熱地獄因噉食衆
生是阿鼻地獄因噉食衆生是八寒八熱地獄因乃至
是八萬四千鬲子地獄因乃至是不可說不可說鬲子
地獄因噉食衆生乃至是一切餓鬼因噉食衆生乃至
是一切畜生因當知餓鬼有無量苦當知畜生有無量
苦畜生暫生暫死為物所害生時有無量怖畏死時有
[020-34b]
無量怖畏此皆是殺業因縁受如是果若欲具列殺果
展轉不窮盡大地草木亦不能容受向來所說雖復多
途舉要為言同一苦果但苦中自有輕重所以今日致
衆苦果皆由殺業惱害衆生略舉一隅粗言少分諸大
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復當應思一大事若使
噉食衆生父衆生亦報噉食其父若噉食衆生母衆生
亦報噉食其母若噉食衆生子衆生亦報噉食其子如
是怨對報相噉食歴劫長夜無有窮巳如經說有一女
[020-35a]
人五百世害狼兒狼兒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
百世斷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斷其命根如此皆是經說
不可不信其餘相報推例可知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
尼諸寺三官又有一大事當應信受從無始巳來至於
此生經歴六道備諸果報一切親縁遍一切處直以經
生歴死神明隔障是諸眷屬不復相識今日衆生或經
是父母或經是師長或經是兄弟或經是姊妺或經是
兒孫或經是朋友而今日無有道眼不能分别還相噉
[020-35b]
食不自覺知噉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忿恨還成怨對
向者至親還成至怨如是之事豈可不思暫争舌端一
時少味永與宿親長為怨對可為痛心難以言說白衣
居家未可適道出家學人被如來衣習菩薩行宜應深
思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又復當思一事
凡噉食衆生是一切衆生惡知識是一切衆生怨家如
是怨家遍滿六道若欲修行皆為障難一理中障難二
事中障難何者是理中障難以業因縁自生障難令此
[020-36a]
行人愚癡無慧不知出要無有方便設值善知識不能
信受設復信受不能習行此是理中障難事中障者此
諸怨對或在惡鬼中或在毒獸中或在有大力神中或
在大力龍中或在魔中或在天中如是處處來作留難
設令修行遇善知識深心信受適欲習行便復難起或
引入邪道或惱令心亂修戒修定修慧修諸功徳常不
清浄常不滿足皆是舊怨起諸對障此是事中障難如
是之事又宜深思但以一噉食衆生因縁能逺離一切
[020-36b]
佛法有如是種種過患貪毒亦如是瞋毒亦如是癡毒
亦如是三毒等分皆同過患相與宜深自覺察善思方
便
  又
弟子蕭衍又復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
官北山蔣帝猶且去殺若以不殺祈願輒得上教若以
殺生祈願輒不得教想今日大衆巳應聞知弟子已勒
諸廟祝及以百姓凡諸羣祀若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
[020-37a]
類各盡誠心止修蔬供蔣帝今日行菩薩道諸出家人
云何反食衆生行諸魔行一日北山為蔣帝齋所以皆
請菜食僧者正以幽靈悉能鑒見若不菜食僧作菜食
往將恐蔣帝惡賤佛法怪望弟子是諸法師當見此意
  又
弟子蕭衍又敬白大徳僧尼諸義學者一切寺三官弟
子蕭衍於十方一切諸佛前於十方一切尊法前於十
方一切聖僧前與諸僧尼共伸約誓今日僧衆還寺巳
[020-37b]
後各各檢勒使依佛教若復有飲酒噉肉不如法者弟
子當依王法治問諸僧尼若披如來衣不行如來行是
假名僧與盜賊不異如是行者猶是弟子國中編户一
民今日以王力足相治問若為外司聽察所得若為寺
家自相糺舉不問年時老少不問門徒多少弟子當令
寺官集僧衆鳴犍槌捨戒還俗著在家服依湼槃經還
俗䇿使唯最老舊者最多門徒者此二種人最宜先問
何以故治一無行小僧不足以改革物心治如是一大
[020-38a]
僧足以驚動視聴推計名徳大僧不應有此設令有此
當依法治問其餘小僧故自忘言今日集㑹此是大事
因縁非直一切諸佛在此非直一切尊法在此非直一
切聖僧在此諸天亦應遍滿虚空諸仙亦應遍滿虚空
䕶世四王亦應在此金剛蜜迹大辯天神功徳天神韋
䭾天神毗紐天神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地神堅牢迦毗
羅王孔雀王封頭王富尼跋陀羅伽王阿修羅伽王摩
尼跋陀羅伽王金毗羅王十方二十八部夜义神王一
[020-38b]
切持呪神王六方大䕶都使安國如是一切有大神足
力有大威徳力如是一切善神遍滿虚空五方龍王娑
竭龍王阿耨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那滿龍王
如是一切菩薩龍王亦應遍滿在此天龍夜义乾闥婆
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非人
等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徳力八部神王皆應
在此今日土地山川房廟諸神亦應仄塞虚空如是幽
顯莫不鑒觀唯無瑕者可以戮人唯自浄者可以浄人
[020-39a]
弟子今日唱言此事僧尼必當有不平色設令刳心擲
地以示僧尼丐數片肉無以取信古人有言非知之難
其在行之弟子蕭衍雖在居家不持禁戒今日當先自
為誓以明本心弟子蕭衍從今巳去至于道場若飲酒
放逸起諸婬欲欺誑妄語噉食衆生乃至飲於乳蜜及
以酥酪願一切有大力鬼神先當苦治蕭衍身然後將
付地獄閻羅王與種種苦乃至衆生皆成佛盡弟子蕭
衍猶在阿鼻地獄中僧尼若有飲酒噉魚肉者而不悔
[020-39b]
過一切大力鬼神亦應如此治問増廣善衆清浄佛道
若未為幽司之所治問猶在世者弟子蕭衍當如法治
問驅令還俗與居家衣隨時役使願今日二部僧尼各
還本寺匡正佛法和合時衆皆令聽經法者如說修行
不可復令斷大慈種使佛子不續若有犯法破戒者皆
依僧制如法治問若有容受不相舉治者當反任罪又
僧尼寺有事四天王迦毗羅神猶設鹿頭及羊肉等是
事不可急宜禁斷若不禁斷寺官任咎亦同前科别宣
[020-40a]
是義論竟/宣意如此
  又
弟子蕭衍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向
巳粗陳魚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復欲通白一言閻浮
提夀云百二十至於世間罕聞其人遷變零落亦無宿
少經言以一念頃有六十刹那生老無常謝不移時暫
有諸根俄然衰滅三途等苦倐忽便及欲離地獄其事
甚難戒徳清浄猶懼不免况於毁犯安可免乎雖復長
[020-40b]
齋菜食不勤方便欲免苦報亦無是處何以故爾此生
雖可不犯衆罪後報業强現無方便三途等苦不能遮
止况復飲酒噉食衆生諸僧尼必信佛語宜自力勵若
云菜食為難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應自强有決
定心菜食何難菜蔬魚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
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所以湼槃經言受食
之時令作子肉想如俱非惑豈須此法且置逺事止借
近喻今巳能蔬食者厭惡血腥其於不能蔬食者厭惡
[020-41a]
菜茹事等如此宜應自力迴不善惑以為善惑中重為
方便食菜子想以如是心便得決定凡不能離魚肉者
皆云菜蔬冷令人虚乏魚肉温於人補益作如是說皆
是倒見今試復粗言其事不爾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
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
力充滿是則菜蔬不冷能有補益諸苦行人亦皆菜蔬
多悉患熱類皆堅强神明清爽少於昬疲凡魚為生類
皆多冷血腥為法増長百疾所以食魚肉者神明理當
[020-41b]
昬濁四體法皆沈重無論方招後報有三途苦即時四
大交有不及此豈非惑者因心各有所執甘魚肉者便
謂為温為補此是倒見事不可信復有一種人食菜以
為冷便復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與魚肉如水與
火食菜纔欲得力復噉魚肉魚肉腥臊能滅菜力所以
惑者云菜為性冷凡數解素人進不得菜蔬之力退不
得魚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是諸僧尼復當知一
事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決定多有留難
[020-42a]
内外衆魔共相嬈作所以行者思念魚肉酒是魔漿故
不待言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逺離内無正氣如此
等人法多衰惱復有一種人雖能菜食恃此憍慢多於
瞋恚好生貪求如是之人亦墮魔界多於衰惱又有一
種人外行似熟内心麤惡見人勝巳常懐忿嫉所行不
善皆悉覆相如是等人亦行魔界雖復菜蔬亦多衰惱
若心力決正蔬食苦到如是等人多為善力所扶法多
堪能有不直者宜應思覺勿以不決定心期决定人諸
[020-42b]
大徳僧尼有行業巳成者今日巳去善相開導令未得
者今去皆得若已習行願堅志力若未曾行願皆改革
今日相與共為菩提種子勿怪弟子蕭衍向來所白右/牒
僧尼合一千四百四十八人並以五月二十二日五更/一唱到鳳莊門二十三日旦光宅寺法雲於華林殿前
登東向髙座為法師瓦官寺慧明登西向髙座為都講/唱大湼槃經四相品四分之一陳食肉者斷大慈種義
法雲解釋輿駕親御地鋪席位於髙座之北僧尼二衆/各以次列坐講畢耆闍寺道澄又登西向髙座唱此斷
肉之文次唱所傳之語唱竟/又禮拜懴悔普設中食竟出
  菩提達磨大師碑達磨由天竺普通八年至梁與/武帝語機縁不契遂去梁渡江
[020-43a]
   北止嵩山少林寺終/後武帝追慕為碑
為玉㲲久灰金言未剖誓傳法印化人天竺及乎杖錫
來梁說無說法如暗室之揚炬若明月之開雲聲振華
夏道邁古今帝后聞名欽若昊天又/曰嗟乎見之不見逢
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
傳法正/宗記
  甘露寺鐵鑊銘張邦基墨莊漫録云京口北固山/甘露寺有二大鐵鑊梁天監中鑄
   東坡游寺詩蕭翁古鐵鑊相對空團圓坡陀受/百斛積雨生微瀾是也盖有文可讀其後又云
[020-43b]
   帥吳虎子近禁道真槩懐於佐陳僧圓丞五令/宣令鄭休之疑當時幹造之人又一行云 十
   石鑊乃植蓮/供佛之器耳
天監十八年太歲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日乙夘皇帝
親造鐵鑊於解脫仏古佛/字殿前滿貯甘泉種以荷蕖供
養十方一切諸仏以仏神力遍至十方盡虛空界窮未
來際令地獄苦鑊變為七珍寳池地獄沸湯化為八功
徳水一切四生解脫衆苦如蓮花在泥清浄無染同得
安樂到湼槃城斯鑊之用本給烹鮮八珍興染五味生
[020-44a]
纒我皇浄照慈被無邊法喜禪悅何取腥羶爰造斯器
囘成勝縁如含碧水生發紅蓮道場供養永永無邊在/泥
一作在混本給一作本/在漫録闕三字今攷補
 
 
 
 
 
[020-44b]
 
 
 
 
 
 
 
 釋文紀巻二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