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唐宋八大家文鈔 > 唐宋八大家文鈔 卷四十三
[046-1a]
欽定四庫全書
 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四十三
             明 茅坤 撰
廬陵文鈔十五
 史論
  歐陽公於叙事處往往得太史遷髓而其所為新
  唐書及五代史短論亦並有太史公風度予故撮
  錄凡二十一首
[046-1b]
  唐書兵志論
   唐兵三變處如掌
古之有天下國家者其興亡治亂未始不以德而自戰
國秦漢以來鮮不以兵夫兵豈非重事哉然其因時制
變以茍利趨便至於無所不為而考其法制雖可用於
一時而不足施於後世者多矣惟唐立府兵之制頗有
足稱焉葢古者兵法起於井田自周衰王制壊而不復
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
[046-2a]
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葢得其大意焉此高
祖太宗之所以盛也至其後世子孫驕弱不能謹守屢
變其制夫置兵所以止亂及其弊也適足為亂又其甚
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於亡焉葢唐有天下二百
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
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
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其後天
子弱方鎮彊而唐遂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若乃
[046-2b]
將卒營陣車騎器械征防守衛凡兵之事不可以悉記
記其廢置得失終始治亂興滅之迹以為後世戒云
  唐書禮樂志論
   古禮之亡久矣歐陽公於此亦無限悲慨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
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宫室車輿以為居衣裳
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樂以適
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嵗時聚會以為朝覲
[046-3a]
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鄕食饗合衆興事以為師田學
挍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
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於居
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葢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
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于天下使天下安習而行
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也及三代已亡遭秦變
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
車服器一切用秦舊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
[046-3b]
超然遠復三代之上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
於茍簡而已其朝夕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
此為政也所以治民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
有司時出而用之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此
所謂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虚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
事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
謂禮之末節也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
間者皆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
[046-4a]
欲識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
呼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備具
所謂朝覲聘問射鄕食饗師田學校冠㛰喪葬之禮在
者幾何自梁以來始以其當時所行傅於周官五禮之
名各立一家之學唐初即用隋禮至太宗時中書令房
𤣥齡秘書監魏徴與禮官學士等因隋之禮增以天子
上陵朝廟養老大射講武讀時令納皇后皇太子入學
太常行陵合朔陳兵大社等為吉禮六十一篇賔禮四
[046-4b]
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十一篇是為貞觀
禮高宗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
書侍郎李友益黄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賔客許
敬宗太常卿韋琨等增之為一百三十卷是為顯慶禮
其文雜以式令而義府敬宗方得幸多希旨傳會事既
施行議者皆以為非上元三年詔復用貞觀禮由是終
高宗世貞觀顯慶二禮兼行而有司臨事遠引古義與
二禮叅考增損之無復定制武氏中宗繼以亂敗無可
[046-5a]
言者博士掌禮備官而已𤣥宗開元十年以國子司業
韋縚為禮儀使以掌五禮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
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學士張
説以為禮記不刋之書去聖久遠不可改易而唐貞觀
顯慶禮儀注前後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乃詔集賢
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及太常博士施
敬本撰述歴年未就而銳卒蕭嵩代銳為學士奏起
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巻是為大唐開元禮
[046-5b]
由是唐之五禮之文始備而後世用之雖時小有損益
不能過也貞元中太常禮院修撰王涇考次歴代郊廟
㳂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為郊
祀錄十卷元和十一年秘書郎修撰韋公肅又錄開元
已後禮文損益為禮閣新儀三十卷十三年太常博士
王彥威為曲臺新禮二十卷又採元和以來三公士民
㛰祭喪葬之禮為續曲臺禮三十卷嗚呼考其文記可
謂備矣以之施于貞觀開元之間亦可謂盛矣而不能
[046-6a]
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謂禮樂為虚
名也哉
  唐書食貨志論
   論悉文亦跌宕
古之善治其國而愛養斯民者必立經常簡易之法使
上愛物以養其下下勉力以事其上上足而下不困故
量人之力而授之田量地之產而取以給公上量其入
而出之以為用度之數是三者常相須以濟而不可失
[046-6b]
失其一則不能守其二及暴君庸主縱其佚欲而茍且
之吏從之變制合時以取寵於其上故用於上者無節
而取於下者無限民竭其力而不能供由是上愈不足
而下愈困則財利之説興而聚斂之臣用記曰寧畜盜
臣盜臣誠可惡然一人之害爾聚斂之臣用則經常之
法壞而下不勝其弊焉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
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其用之也有節葢其畜兵以府
衞之制故兵雖多而無所損設官有常員之數故官不
[046-7a]
濫而易祿雖不及三代之盛時然亦可以為經常之法
也及其弊也兵冗官濫為之大蠧自天寶以來大盜屢
起方鎮數叛兵革之興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數不能節
矣加以驕君昬主姦吏邪臣取濟一時屢更其制而經
常之法蕩然盡矣由是財利之説興聚斂之臣進葢口
分世業之田壞而為兼并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税至
於鹽鐡轉運屯田和糴鑄錢括苗㩁利借商進奉獻助
無所不為矣葢愈煩而愈弊以至於亡焉
[046-7b]
  唐書藝文志論
   序事中帶感慨悲吊以發議論其機軸本史遷來
自六經焚於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絶而簡編
脱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
其後傳注箋觧義疏之流轉相講述而聖道粗明然其
為説固已不勝其繁矣至於上古三皇五帝以來世次
國家興滅終始僣竊偽亂史官備矣而傳記小説外暨
方言地理職官氏族皆出於史官之流也自孔子在時
[046-8a]
方修明聖經以絀繆異而老子著書論道德接乎周衰
戰國游談放蕩之士田駢慎到列莊之徒各極其辯而
孟軻荀卿始專修孔氏以折異端然諸子之論各成一
家自前世皆存而不絶也夫王迹熄而詩亡離騷作而
文辭之士興歴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態百出
不可窮極何其多也自漢以來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
為六藝九種七略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史子集而藏
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
[046-8b]
巻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巻
嗚呼可謂盛矣六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
久而益明其餘作者衆矣質之聖人或離或合然其精
深閎博各盡其術而怪奇偉麗往往震發於其間此所
以使好奇愛博者不能忘也然凋零磨滅亦不可勝數
豈其華文少實不足以行遠歟而俚言俗説猥有存者
亦其有幸不幸歟今著于篇有其名而無其書者十葢
五六也可不惜哉
[046-9a]
  唐書五行志論
   千古五行災異之説最為辯悉可誦
萬物盈於天地之間而其為物最大且多者有五一曰
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用於人也非此五
物不能以為生而闕其一不可是以聖王重焉夫所謂
五物者其見象於天也為五星分位於地也為五方行
於四時也為五德禀於人也為五常播於音律為五聲
發於文章為五色而總其精氣之用謂之五行自三代
[046-9b]
之後數術之士興而為災異之學者務極其説至舉天
地萬物動植無大小皆推其類而附之於五物曰五行
之屬以謂人禀五行之全氣以生故於物為最靈其餘
動植之類各得其氣之偏者其發為英華美實氣臭滋
味羽毛鱗介文采剛柔亦皆得其一氣之盛至其為變
怪非常失其本性則推以事類吉凶影響其説尤為委
曲繁密葢王者之有天下也順天地以治人而取材於
萬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過度則天地順成萬
[046-10a]
物茂盛而民以安樂謂之至治若政失其道用物傷夭
民被其害而愁苦則天地之氣沴三光錯行陰陽寒暑
失節以為水旱蝗螟風雹雷火山崩水溢泉竭雪霜不
時雨非其物或發為氛霧虹霓光怪之類此天地災異
之大者皆生於亂政而考其所發驗以人事往往近其
所失而以類至然時有推之不能合者豈非天地之大
固有不可知者邪若其諸物種類不可勝數下至細微
家人里巷之占有考於人事而合者有漠然而無所應
[046-10b]
者皆不足道語曰迅雷風烈必變葢君子之畏天也見
物有反常而為變者失其本性則思其有以致而為之
戒懼雖微不敢忽而已至為災異之學者不然莫不指
事以為應及其難合則旁引曲取而遷就其説葢自漢
儒董仲舒劉向與其子歆之徒皆以春秋洪範為學而
失聖人之本意至其不通也父子之言自相戾可勝歎
哉昔者箕子為周武王陳禹所有洪範之書條其事為
九類别其説為九章謂之九疇考其説初不相附屬而
[046-11a]
向為五行傳乃取其五事皇極庶徴附於五行以為人
事皆屬五行歟則至於入政五紀三德稽疑福極之類
又不能附至俾洪範之書失其倫理有以見所謂旁引
曲取而遷就其説也然自漢以來未有非之者又其祥
𤯝禍痾之説自其數術之學故略存之庶幾深識博聞
之士有以考而擇焉
  五代史梁太祖論
   議論得大體而文殊圓轉澹宕
[046-11b]
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至予
論次五代獨不偽梁議者或譏予大失春秋之㫖以謂
梁負大惡當加誅絶而反進之是奬篡也非春秋之志
也予應之曰是春秋之志爾魯桓公弑隠公而自立者
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鄭厲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衛
公孫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聖人於春秋皆不絶其為
君此予所以不偽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則春秋亦奬
篡乎曰惟不絶四者之為君於此見春秋之意也聖人
[046-12a]
之於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後善惡明夫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
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則四
君之罪不可得而掩爾使為君者不得掩其惡然後人
知惡名不可逃則為惡者庶乎其息矣是謂用意深而
勸戒切為言信而善惡明也桀紂不待貶其王而萬世
所共惡者也春秋於大惡之君不誅絶之者不害其褒
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著其罪而信乎後世與
[046-12b]
其為君而不掩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之此意
然後知予不偽梁之旨也
  五代史唐明宗論
   中多名言可為世戒
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
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況於五代邪予
聞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寛仁愛人
於五代之君有足稱也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
[046-13a]
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自初即位减
罷宮人伶官廢内藏庫四方所上物悉歸之有司廣夀
殿火災有司理之請加丹雘喟然嘆曰天以火戒我豈
宜增以侈邪嵗嘗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詔武德司宮中
無得掃雪曰此天所以賜我也數問宰相馮道等民間
疾苦聞道等言穀帛賤民無疾疫則欣然曰吾何以堪
之當與公等作好事以報上天吏有犯贓輒寘之死曰
此民之蠧也以詔書褒㢘吏孫岳等以風示天下其愛
[046-13b]
人恤物葢亦有意於治矣其即位時春秋已高不邇聲
色不樂遊畋在位十年於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
息年屢豐登生民實頼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
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於從榮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為
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當
是時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時事其言曰為國家者有
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
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
[046-14a]
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
狥深可畏亷恥道消深可畏毁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
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
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狥而毁譽亂真之敝矣
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
  五代史晉家人傳論
   痛切
嗚呼古之不幸無子而以其同宗之子為後者聖人許
[046-14b]
之著之禮經而不諱也而後世閭閻鄙俚之人則諱之
諱則不勝其欺與偽也故其茍偷竊取嬰孩襁褓諱其
父母而自欺以為我生之子曰不如此則不能得其一
志盡愛於我而其心必二也而為其子者亦自諱其所
生而絶其天性之親反視以為叔伯父以此欺其九族
而亂其人鬼親踈之序凡物生而有知未有不愛其父
母者使是子也能忍而真絶其天性歟曾禽獸之不若
也使其不忍而外陽絶之是大偽也夫閭閻鄙俚之人
[046-15a]
之慮於事者亦已深矣然而茍竊欺偽不可以為法者
小人之事也惟聖人則不然以謂人道莫大於繼絶此
萬世之通制而天下之公行也何必諱哉所謂子者未
有不由父母而生者也故為人後者必有所生之父有
所後之父此理之自然也何必諱哉其簡易明白不茍
不竊不欺不偽可以為通制而公行者聖人之法也又
以謂為人後者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斬而不絶其所生
之親者天性之不可絶也然而恩有屈於義故降其服
[046-15b]
以朞服外物也可以降而父母之名不可改故著於經
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自三代以來有天下國家者
莫不用之而晉氏不用也出帝之於敬儒絶其父道臣
而爵之非特以其義不當立不得已而絶之葢亦習見
閭閻鄙俚之所為也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
三綱五常之道絶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於是
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天子而為閭閻鄙俚之事者
多矣而晉氏起於沙陀以篡逆而得天下高祖以耶律
[046-16a]
德光為父而出帝於德光則以為祖而稱孫於其所生
父則臣而名之是豈可以人理責哉
  五代史周世宗論
   直叙
嗚呼五代本紀備矣君臣之際可勝道哉梁之友珪反
唐戕克寧而殺存乂從璨則父子骨肉之恩幾何其不
絶矣太妃薨而輟朝立劉氏馮氏為皇后則夫婦之義
幾何其不乖而不至於禽獸矣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
[046-16b]
喪改元而用樂殺馬延及任圜則禮樂刑政幾何其不
壞矣至於賽雷山傳箭而撲馬則中國幾何其不夷狄
矣可謂亂世也歟而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
右復三闗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内延儒學文章之
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綂其制作之法皆可施
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議論偉然即位之明年廢天
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毁天
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説以身世為妄而以利
[046-17a]
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茍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
豈有所惜哉由是羣臣皆不敢言嘗夜讀書見唐元楨
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
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嵗大均天下之
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穀以計策
後克淮南出榖䟽使學士陶榖為賛而盛以錦囊嘗置
之坐側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虚心聽納用人不
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闗兵不血刃而史家猶
[046-17b]
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彊
弱較彼我而乗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
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唐宋入大家文鈔巻四十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