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明文衡 > 皇明文衡 56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文衡巻

五十六
            明 程敏政 編
 雜著
  文章辨體序題        呉 訥
   古歌謡辭
按西山輯文章正宗凡古文辭之載于經聖人所嘗刪
述者不敢錄獨采書傳所載康衢擊壤歌之類列于古
[056-1b]
詩之前且曰出于經者可信傳記所載者未必當時所
作其好古傳疑之意至矣今謹遵其意仍以康衢童謠
為首終于茍卿成相彚寘卷端以俟考質
   古賦
按賦者古詩之流漢藝文志曰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
隣國必稱詩以喻意春秋之後聘問歌咏不行於列國
而賢士失志之賦作矣大儒荀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
國皆作賦以風其後宋玉唐勒枚乗司馬相如揚子雲
[056-2a]
競為侈麗閎衍之辭而風諭之義没矣近世祝氏著古
賦辨體因本漢志之言而斷之曰屈子離騷即古賦也
古詩之義若荀卿成相是也然其所載則以離騷為首
而荀詩勿錄尚論世次屈在荀後而成相亦非賦體故
今特取成相附古歌謡後而仍載楚辭于古賦之首蓋
欲學賦者必以是為先也宋景文公有云離騷為辭賦
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信哉
   古樂府
[056-2b]
易曰先王作樂崇徳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成周盛時
大司樂以黄帝堯舜夏商六代之樂報祀天地百神若
宗廟之祭神既下降則奏九徳之歌九韶之舞蓋以六
代之樂皆聖人之徒所制故悉存之而不廢也迨秦焚
滅典籍禮樂崩壤漢興高帝自制三侯之章而房中之
樂則令唐山夫人造為歌辭史記云高祖過沛詩三侯
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孝
惠文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巳至班固漢書
[056-3a]
則曰漢興樂家有制氏但能紀其鏗鏘而不能言其義
高祖時叔孫通制宗廟樂迎神奏嘉至入廟奏永至乾
豆上奏登歌再終下奏休成天子就酒東廂坐定奏安
世然徒有其名而亡其辭所載不過武帝郊祀十九章
而已後儒遂以樂府之名起於武帝殊不知孝惠二年
已命夏侯寛為樂府令豈武帝始為新聲不用舊辭也
迨東漢明帝遂分樂為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用
之二曰雅頌樂辟雍享射用之三曰黄門鼓吹樂天子
[056-3b]
宴羣臣用之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用之其説雖載方
冊而其制亦復不傳魏晉已降世變日下所作樂歌率
皆夸靡虚誕無復先王之意下至陳隋則淫哇鄙褻舉
無足觀矣自時厥後唯唐宋享國最久故其辭亦多純
雅南渡後夾漈鄭氏著通志樂畧以為古之達禮有三
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謂吉凶軍賓嘉皆主此三者
仲尼所刪之詩凡宴享祀之時用以歌之漢樂府之作
以繼三代因列鐃歌與三侯以下于篇亦無其辭後太
[056-4a]
原郭茂倩輯樂府百巻繇漢迄五代蒐輯無遺金華吳
立夫謂其紛亂哤雜厭人視聴雖浮淫鄙倍不敢芟夷
何哉近豫章左克明復編古樂府十巻斷自陳隋而止
中若後魏楊白花等淫鄙之辭亦復收載是亦未得盡
善也今考五禮以郊廟歌辭為先愷樂燕饗歌辭次之
蓋以其切於世用足為制作家之助至若古今琴操與
夫相和等曲亦附于後以俟好古君子之所考訂焉其
或有題無辭或辭雖存而為莊人雅士之所厭聞者兹
[056-4b]
亦不錄
   古詩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詩有六義曰風曰雅曰頌
曰賦曰比曰興三百篇尚矣以漢魏言之蘇李曹劉實
為之首晉宋以下世道日變而詩道亦從而變矣晦庵
朱子嘗答鞏仲至有曰古今詩凡三變自漢魏以上為
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唐初為一等自沈宋以
後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為詩
[056-5a]
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後詩之與法始
皆大變無復古人之風矣嘗欲抄取經史韻語下及文
選漢魏古辭以盡郭景純陶淵明之作自為一編而附
三百篇楚辭之後以為詩之根本凖則又於其下二等
之中擇其近於古者各為一編以為羽翼輿衛其不合
者則悉去之不使接於耳目入於胷次要使方寸之中
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則其為詩不期於高逺而自高
逺矣厥後西山編文章正宗劉氏輯風雅翼悉本朱子
[056-5b]
之意而去取詳畧則有不同者焉是編所收率以二家
為主近代之有合作者亦取載焉歌行之作别錄于後
蓋歌行放情長言其句語格調與古詩亦有不同者矣
律詩雜體具載外集嗚呼學詩之法子朱子之言至矣
盡矣有志者勉夫
   歌行
昔人論歌辭有有聲有辭者若郊廟樂章及鐃歌等曲
是也有有辭無聲者若後人之所述作未必盡被於金
[056-6a]
石也夫自周衰採詩之官廢漢魏之世歌詠雜興故本
其命篇之義曰篇因其立辭之意曰辭體如行書曰行
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螿曰吟委曲盡情曰曲放情長
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謡感而發言曰歎憤而不怒曰怨
雖其立名不同然皆六義之餘也唐世詩人共推李杜
太白則多模擬古題少陵則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厥後
元微之以後人沿襲古題倡和重複深以少陵為是故
今是編凡擬古者皆附樂府本題之内若即事為題無
[056-6b]
所模擬者則自漢魏以降迄于近代取其辭義之弗過
於淫傷者錄載云
   諭告
按西山云周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曰辭
曰命曰誥曰㑹曰禱曰誄皆王言也大祝以下掌為之
辭則所謂代言者也以書考之若湯誥甘誓微子之命
之類是也此皆聖人筆之為經不當與後世文辭同錄
今獨取春秋内外傳所載周天子諭告諸侯之辭及列
[056-7a]
國應對之語附焉又按東萊有曰文章從容委曲而意
獨至惟左氏所載當時君臣之言為然蓋繇聖人餘澤
未逺涵養自别故其辭氣不迫如此非後世專學語言
者所可得而比焉
   璽書
按應劭曰璽信也古者尊卑共之左傳魯襄公在楚季
武子使公冶問璽書至秦漢臣下始避其稱漢初有三
璽天子書用璽以封故曰璽書文帝元年嘗賜南越趙
[056-7b]
佗璽書佗愧感頓首稱臣納貢至今讀史者未嘗不三
復書辭以欽仰帝徳於無窮也夫制詔璽書皆曰王言
然書之文尤覺陳義委曲命辭懇到者蓋書中能盡褒
勸警飭之意也故今特取前代璽書載于詔令之前讀
者其必有以得之
   批答
按玉海唐學士初入院試制詔批答共三篇蓋批答與
詔異詔則宣達上意批答則采臣下章疏之意而答之
[056-8a]
也文鑑輯批答詔敕各為一類可見矣唐史載太宗之
答劉洎謂出自手筆今觀辭意誠然至若宋昭陵之答
富弼等則皆詞臣之撰進者也讀者其尚考諸
   詔
按三代王言見於書者有三曰誥曰誓曰命至秦改之
曰詔厯代因之然唯兩漢詔辭深厚爾雅尚為近古至
偶儷之作興而去古逺矣東萊云近代詔書或用散文
或用四六散文以深純温厚為本四六須下語渾全不
[056-8b]
可尚新竒華巧而失大體是編今以漢詔居前附以唐
宋諸詔庸備二體西山有云王言之體當以書之誥誓
命為祖而參以兩漢詔冊信哉
   冊
按漢書天子所下之書有四一曰䇿書注曰䇿者編簡
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維年月日以命諸侯
王公若三公以罪免亦賜䇿則用一尺木而𨽻書之又
按唐百官志曰王言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后皇太子封
[056-9a]
諸王則用之説文云冊者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象其
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當作冊古文作笧蓋冊䇿
二字通用至唐宋後不用竹簡以金玉為冊故專謂之
冊也若其文辭體制則相祖述云
   制誥按周官大祝六辭二曰命三曰誥考之於書命者以之
命官若畢命冏命是也誥則以之播誥四方若大誥洛
誥是也漢承秦制有曰䇿書以封拜諸侯王公有曰制
[056-9b]
書用載制度之文若其命官則各賜印綬而無命書也
迨乎唐世王言之體曰制者大賞罰大除授用之曰發
敕者授六品以下官用之即所謂告身也宋承唐制其
曰制者以拜三公三省等職辭必四六以便宣讀于廷
誥則或用散文以其直告某官也西山云制誥皆王言
貴乎典雅温潤用字不可深僻造語不可尖新文武宗
室各得其宜斯為善矣
   制䇿
[056-10a]
按説文䇿者謀也凡錄政化得失顯而問之謂之對䇿
考之於史實始漢之晁錯錯遇文帝恭謙好問之主不
能明目張膽以答所問惜哉唯董仲舒學識醇正又遇
孝武初政清明䇿之再三故克罄竭所藴帝因是罷黜
百家專崇孔氏以表章六經厥功茂焉迨宋蘇軾之答
仁宗制䇿亦克輸忠陳義婉切懇到君子有取焉
   表
按韻書表明也標著事緒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三代
[056-10b]
以前謂之敷奏秦改為表漢因之竊嘗攷之漢晉皆尚
散文蓋用陳達情事若孔明前後出師李令伯陳情之
類是也唐宋以後多尚四六其用則有慶賀有辭免有
陳謝有進書有貢物所用既殊則其辭亦各異焉西山
云表中眼目全在破題要見盡題意又忌太露貼題目
處須字字精確且如進實錄不可移於日錄若汎濫不
切可以移用便不為工矣大抵表文以簡潔精緻為先
用事忌深僻造語忌纎巧鋪敘忌繁冗是編所錄一以
[056-11a]
時代為先後讀者詳之則體製亦有以得之
   露布
按通典云元魏攻戰克㨗欲天下聞知乃書帛建於漆
竿上名為露布此其始也攷諸文章緣起則曰漢賈洪
為馬超伐曹操作露布及世説又載桓温北征令袁宏
倚馬撰露布是則魏晉以來有之矣文心雕龍又云露
布者蓋露板不封布諸視聴近世帥臣奏㨗蓋本於此
然今考之魏晉之文俱無傳本唐宋雖有傳者然其命
[056-11b]
辭全用四六蓋與當時表文無異今故錄附表後以備
一體西山云露布貴奮發雄壯少粗無害觀者詳之
   論諫古者諫無專官自公卿大夫以至百工技藝皆得進諫
隆古盛時君臣同徳其都俞吁咈見於語言問答之際
者考之書可見西山以為聖賢大訓不當與後之文辭
同錄今謹取其所載春秋内外傳諫爭論説之言著之
于首其兩漢以下諸臣進説有可以為法戒者間亦采
[056-12a]
之以附于後
   奏疏
按唐虞禹皋陳謨之後至商伊尹周姬公遂有伊訓無
逸等篇此文辭告君之始也漢高惠時未聞有以書陳
事者迨乎孝文開廣言路於是賈山獻至言賈誼上政
事疏自時厥後進言者日衆或曰上疏或曰上書或曰
奏劄或曰奏狀慮有宣泄則囊封以進謂曰封事考之
史可見昔人云君臣相遇雖一語有餘上下未孚雖千
[056-12b]
萬言奚補為臣子者惟當罄其忠愛之誠而已
   議
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不迷眉山蘇氏釋之曰先王人
法竝任而任人為多故臨事而議是則國之大事合衆
議而定之者尚矣今采漢唐宋諸臣所上議狀次于奏
疏以備一體若儒先私議其有闗於政理者問亦取之
而附於中云
   彈文
[056-13a]
按漢書注云羣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臺卿
校送謁者臺是則按劾之名其來久矣梁昭明輯文選
特立其名曰彈事若文粹文鑑則載奏疏之中而巳迨
後王尚書應麟有曰奏以明允誠篤為本若彈文則必
理有典憲辭有風軌使氣流墨中聲動簡外斯稱絶席
之雄也是則奏疏彈文其辭氣亦異焉
   檄
按釋文檄軍書也春秋時祭公謀父稱文告之辭即檄
[056-13b]
之本始至戰國張儀為檄告楚相其名始著劉勰云凡
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筭
强弱角權勢故植義颺辭務在剛健挿羽以示迅不可
使辭緩露板以宣衆不可使義隠大抵唐以前不用四
六故辭直義顯昔人謂檄以散文為得體信乎
   箴
按許氏説文箴誡也商書盤庚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
箴蓋箴者規誡之辭若箴之療疾故以為名古有夏商
[056-14a]
二箴見于尚書大傳解呂氏春秋而殘缺不全獨周太
史辛甲命百官官箴王闕而虞氏掌獵為虞箴其辭備
載左傳後之作者蓋本於此東萊云凡作箴須用官箴
王闕之意箴末須依虞箴獸臣司原敢告僕夫之類大
抵箴銘賛頌雖或均用韻語而體不同箴是規諷之文
須有警誡切劘之意
   銘
按銘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漢藝文志稱道家有
[056-14b]
皇帝銘六篇然亡其辭獨大學所載成湯盤銘九字發
明日新之義甚切迨周武王則凡几席觴豆之屬無不
勒銘致警厥後又有稱述先人之徳善勞烈為銘者如
春秋時孔悝鼎銘是也又有以山川宫室門闗為銘者
漢班孟堅之燕然山則旌征伐之功晉張孟陽之劔閣
則戒殊俗之僭叛其取義各不同也傳曰作器能銘可
以為大夫陸士衡云銘貴愽約而温潤斯得之矣
   頌
[056-15a]
詩大序曰詩有六義六曰頌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告
神明者也嘗考莊子天運篇稱黄帝張咸池之樂猋氏
為頌斯蓋寓言爾故頌之名實出於詩若商之那周之
清廟諸什皆以告神為頌體之至至如魯頌之駉駜等
篇則當時用以祝頌僖公為頌之變故胡氏有曰後世
文人獻頌特效魯頌而已文心雕龍云頌須鋪張揚厲
而以典雅豐縟為貴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
如銘而異乎規諌之域諒哉
[056-15b]
   賛
按賛者賛美之辭文章緣起曰漢司馬相如作荆軻賛
世巳不傳厥後班孟堅漢史以論為賛至范蔚宗更以
韻語唐建中中試進士以箴論表賛代詩賦而無頌題
迨後復置愽學宏詞科則賛頌二題皆出矣西山云賛
頌體式相似貴乎贍麗宏肆而有雍容俯仰頓挫起伏
之態乃為佳作大抵賛有二體若作散文當祖班氏史
評若作韻語當宗東方朔畫像賛金樓子有云班固願
[056-16a]
學尚云賛頌相似信然
   七體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乗七發繼以曹
子建七啓張景陽七命而巳容齋隨筆云枚生七發創
意造端麗㫖腴辭固為可喜後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
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啓王粲七釋張協
七命陸機七徴之類規倣太切了無新意及唐栁子厚
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别立機杼漢晉之間沿襲之
[056-16b]
弊一洗矣竊嘗考對偶句語六經所不廢七體雖專尚
駢儷然辭意變化與全篇四六不同自栁子後作者未
聞迨元袁伯長之七觀洪武宋王二老之志釋文訓其
富麗固無讓于前人至其論議又豈七發之可比
   問對
問對體者載昔人一時問答之辭或設客難以著其意
者也文選所錄宋玉之於楚王相如之於蜀父老是所
謂問對之辭至若答客難解嘲賔戲等作則皆設辭以
[056-17a]
自慰者焉洪氏景盧云東方朔答客難自是文中傑出
揚雄擬為解嘲尚有馳騁自得之妙至於班固之賔戲
張衡之應問則屋下架屋章摹句寫讀之令人可厭迨
韓退之進學解出則所謂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矣   書
按昔臣僚敷奏朋舊徃復皆總曰書近世臣僚上言名
為表奏惟朋舊之間則曰書而已蓋論議知識人豈能
同茍不具之於書則安得盡其委曲之意哉戰國兩漢
[056-17b]
間若樂生若司馬子長若劉歆諸書敷陳明白辯難懇
到誠可以為脩辭之助至若唐之韓栁宋之程朱張呂
凡其所與知舊門人答問之言率多本乎進脩之實讀
者誠能熟復以反之於身則其所得又豈止乎文辭而

   記
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西山曰記以善敘事為主
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後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陳后山
[056-18a]
亦曰退之作記記其事耳今之記乃論也竊嘗考之記
之名始於戴記學記等篇記之文文選弗載後之作者
固以韓退之畫記栁子厚遊山諸記為體之正然觀韓
之燕喜亭記亦微載議論於中至栁之記新堂鐵爐步
則議論之辭多矣迨至歐蘇而後始有專以論議為記
者宜乎后山諸老以是為言也大抵記者蓋所以備不
忘如記營建當記月日之久近工費之多少主佐之姓
名敘事之後畧作議論以結之此為正體至若范文正
[056-18b]
公之記嚴祠歐陽文忠公之記晝錦堂蘇東坡之記山
房藏書張文潛之記進學齋晦翁之作婺源書閣記雖
專尚議論然其言足以垂世而立教弗害其為體之變

   序
爾雅云序緒也序之體始於詩之大序首言六義次言
風雅之變又次言二南王化之自其言次第有序故謂
之序也東萊云凡序文籍當序作者之意如贈送燕集
[056-19a]
等作又當隨事以序其實大抵序事之文以次第其語
善序事理為上近世應用唯贈送為盛當須取法昌黎
則庻得古人贈言之義而無枉已徇人之失也
   論
按韻書論者議也梁昭明文選所載論有二體一曰史
論乃史臣於傳末作論議以斷其人之善惡若司馬遷
之論項籍商鞅是也二曰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
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訛謬如賈生之論秦過江
[056-19b]
統之議徙戎栁子厚之論守道守官是也唐宋取士用
以出題然求其辭精義粹卓然名世者亦惟韓歐為然
劉勰云聖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故凡陳政則與
傳注叅體辯史則與賛評齊行銓文則與序引共紀信

   説 解
按説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説之名
起自吾夫子之説卦厥後漢許愼著説文蓋亦祖述其
[056-20a]
名而為之辭也魏晉六朝文載文選而無其體獨陸機
文賦備論作文之義有曰説煒而譎誑是豈知言者
哉至昌黎韓子憫斯文日弊作師説抗顔為學者師迨
栁子厚及宋室諸大老出因各即事即理而為之説以
曉當世以開悟後學繇是六朝陋習一洗而無餘矣盧
學士云説須自出已意横説竪説以抑揚詳贍為上若
夫解者亦以講釋解剝為義其與説亦無大相逺焉
   辯
[056-20b]
昔孟子答公孫丑問好辯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巳也
中間厯敘古今治亂相尋之故凡八節所以深明聖人
與已不能自巳之意終而又曰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蓋非獨理明義精而字法句法章法亦足為作文楷式
迨唐韓昌黎作諱辯栁子厚辯桐葉封弟識者謂其文
斆孟子信矣大抵辯須有不得已而辯之意茍非有闗
世教有益後學雖工亦奚以為
   原
[056-21a]
按書韻原者本也一説推原也義始大易原始要終之
訓若文體謂之原者先儒謂始於昌黎之五原蓋推其
本原之義以示人也黄山谷嘗曰文章必謹布置每見
學者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石守道亦云吏部原道原
人等作諸子以來未有也後之作者蓋亦取法於是   誡
按韻書誡者警勅之辭文章緣起曰漢杜篤作女誡辭
已弗傳昭明文選亦無其體今特取先正誡子孫及警
[056-21b]
世之語可為法誡者錄之
   題䟦
按蒼崖金石例云䟦者隨題以賛語於後前有序引當
掇其有闗大體者以表章之須明白簡嚴不可墮人窠
臼予嘗即其言考之漢晉諸集題䟦不載至唐韓栁始
有讀某書及讀某文題其後之名迨宋歐曾而後始有
䟦語然其辭意亦無大相逺也故文鑑文類總編之曰
題䟦而巳近世疎齋盧公又云䟦取古詩狼䟦其胡之
[056-22a]
義狼行則前躐其胡故䟦語不可太多多則冗尾語宜
峭㧞使不可加若然則䟦比題與書尤貴乎簡峭也庸
書以俟考訂云
   雜著
雜著者何輯諸儒先所著之雜文也文而謂之雜者何
或評議古今或詳論政教隨所著立名而無一定之體
也文之有體者既各隨體裒集其所錄弗盡者則總歸
之雜著也著雖雜然必擇理之弗雜者則錄焉蓋作文
[056-22b]
必以理為之主也若夫掛一漏萬尚有俟博雅君子
   傳
太史公創史記列傳蓋以載一人之事而為體亦多不
同迨前後兩漢書三國晉唐諸史則第相祖襲而已厥
後世之學士大夫或値忠孝才徳之事慮其湮没弗白
或事雖微而卓然可為法戒者因為立傳而垂于世此
小傳家傳外傳之例也西山云史遷作孟荀傳不正言
二子而旁及諸子此體之變可以為法步里客談又云
[056-23a]
范史黄憲傳蓋無事蹟直以語言模寫其形容體段此
為最妙繇是觀之傳之行迹固繫其人至於辭之善否
則又繫之於作者也若退之毛穎傳迂齋謂以文滑稽
而又變體之變者乎
   行狀
按行狀者門生故舊狀死者行業上于史官或求銘誌
於作者之辭也文章緣起云始自漢丞相倉曹傅朝幹
作楊原伯行狀然徒有其名而亡其辭蕭氏文選唯載
[056-23b]
任彦昇所作齊竟陵王行狀而辭多矯誕識者病之今
采韓栁所作載為楷式云
   諡法周禮大史喪事考焉小喪賜諡疏云小喪卿大夫也卿
大夫諡君親制之使大史徃賜之至遣之日小史徃為
讀之又按禮記曰㓜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
是則賜諡之制實始於周崇文總目載周公諡法一巻
又有春秋諡法廣諡等書然皆漢魏以來儒者取古人
[056-24a]
諡號増輯而為之宋仁宗朝眉山蘇洵嘗奉詔編定乃
取世傳周公諡法以下諸書定為三巻總一百六十八
諡至孝宗淳熈中夾漈鄭樵復本蘇氏書増損定為上
中下三等通二百一十諡為書以進大抵諡者所以表
其實行故必由君上所賜善惡莫之能揜然在學者亦
不可不知其説故今特載周公諡法于編蓋以諸家之
説皆祖於此若夫鄭氏之論亦多有可取者今亦錄附
于後
[056-24b]
   諡議
按諡法云諡者行之迹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白虎
通曰人行始終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始明别善惡所以
勸人為善而戒人為惡也繇是觀之則諡之所繫豈不
重歟漢晉而下凡公卿大夫賜諡必下太常定議博士
乃詢察其善惡賢否著為諡議以上于朝若晉秦秀之
議何曽賈充唐獨孤及之議苖俊卿宋鄧忠臣之議歐
陽永叔是也當時雖或未能盡從其言然千百載之下
[056-25a]
讀其辭者莫不油然興起其好惡之心嗚呼是其所繫
豈不甚重乎哉至若近世名儒隠士之没門人朋舊又
有私諡易名之議云
   碑
按儀禮士禮入門當碑揖又禮記祭義云牲入麗于
碑賈氏注云宫廟皆有碑以識日影以知早晚説文注
又云古宗廟立碑繫牲後人因於上紀功徳是則宫室
之碑所以識日影而宗廟則以繫牲也秦漢以來始謂
[056-25b]
刻石曰碑其蓋始於李斯嶧山之刻耳文選載郭有道
等墓碑而王簡栖頭陀寺碑亦厠其間至文鑑則凡祠
廟等碑與神道墓碑各為一類今亦依其例云
   墓碑 墓碣 墓表 墓誌 墓記 埋銘
按檀弓曰季康子之母死公肩假曰公室視豐碑注云
豐碑以木為之形如石碑樹於槨前後穿中為鹿盧繞
之繂用以下棺事祖廣記曰古者葬有豐碑以窆秦漢
以來死有功業則刻于上稍改用石晉宋間始有神道
[056-26a]
碑之稱蓋地理家以東南為神道因立碑其地而名耳
又按墓碣近世五品以下所用文與碑同墓表則有官
無官皆可其辭則多敘其學行徳履墓誌則直述世系
嵗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與墓誌同而
墓記則無銘辭耳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
目首尾不再蹈襲凡碑碣表於外者文則稍詳誌銘埋
於壙者文則嚴謹其書法則唯書其學行大節小善寸
長則皆弗錄觀其所作可見近世至有將墓誌亦刻墓
[056-26b]
前斯失之矣大抵碑銘所以論列徳善功烈雖銘之義
稱美弗稱惡以盡其孝子慈孫之心然無其美而稱者
謂之誣有其美而弗稱者謂之蔽誣與蔽君子弗由也
   誄辭 哀辭
按周禮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六曰誄魯哀
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誄之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
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此
即所謂誄辭也鄭氏注云誄者累也累列生時行迹讀
[056-27a]
之以作諡此唯有辭而無諡蓋唯累其美行示已傷悼
之情爾後世有誄辭而無諡者蓋本於此又按文章緣
起載漢武帝公孫𢎞誄然無其辭唯文選錄曹子建之
誄王仲宣潘安仁之誄楊仲武蓋皆述其世系行業而
寓哀傷之意厥後韓退之之於歐陽詹栁子厚之於吕
温則或曰誄辭或曰哀辭而名不同迨宋曾南豐東坡
諸老所作則總謂之哀辭大抵誄則多敘世業故今率
倣魏晉以四言為句哀辭則寓傷悼之情而有長短句
[056-27b]
及楚體不同焉
   祭文
古者祀享史有冊祝載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經可見
若文選所載謝惠連之祭古冢王僧逹之祭顔延年則
亦不過敘其所祭及悼惜之情而已迨後韓栁歐蘇與
夫宋世道學諸君子或因水旱而禱于神或因喪葬而
祭親舊真情實意溢出言辭之表誠學者所當取法大
抵禱神以悔過遷善為主祭故舊以道逹情意為尚若
[056-28a]
夫諛辭蔓説固弗足以動神而亦君子所厭聴也
   連珠
按晉傅𤣥曰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亦嘗受
詔作之蔡邕張華又嘗廣焉攷之文選止載陸士衡五
十首而曰演連珠言演舊義以廣之也大抵連珠之文
穿貫事理如珠在貫其辭麗其言約不直指事情必假
物陳義以逹其㫖有合古詩風興之義其體則四六對
偶而有韻自士衡後作者蓋鮮洪武初宋王二閣老有
[056-28b]
作亦如士衡之數今各錄十餘篇寘于外集之首以著
四六對偶之所始
   判
按唐制凡選人入選其選之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貎豐
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
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徳行徳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為
留不得者放蓋凡進士登第及諸科出身皆以此銓擇
若陸宣公既登進士又以書判㧞萃補渭南尉是也宋
[056-29a]
代選人試判三道若二道全通一道稍次而文翰俱優
為上一道全通而二道稍次為中三道全次而文翰紕
繆為下其上者加階超資中者依資以敘下者殿一選
如晦翁登第後銓試入中等始授同安主簿是已元世
不用其制我國朝設科第一場有判語以律條為題其
文亦用四六而簡當為貴今錄以備一體
   律賦
律賦起於六朝而盛於唐宋凡取士以之命題每篇限
[056-29b]
以八韻而成要在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迨元氏場
屋更用古賦繇是學者弗習今錄一二以備其體
   律詩
律詩始於唐而其盛亦莫過於唐考之唐初作者蓋鮮
中唐以後若李太白韋應物猶尚古多律少至杜子美
王摩詰則古律相半迨元和而降則近體盛而古作微
矣大抵律詩拘於定體固弗若古體之高逺然對偶音
律亦文辭之不可廢者故學之者當以子美為宗其命
[056-30a]
辭用事聮對聲律須取温厚和平不失六義之正者為
矜式若換句抝體粗豪險怪者斯皆律體之變非學者
所先也楊仲𢎞云凡作唐律起處要平直承處要舂容
轉處要變化結處要淵永上下要相連首尾要相應最
忌俗意俗字俗語俗韻嘗用功二十年始有所得嗚呼
其可易而視之哉
   排律
楊伯謙云唐初五言排律雖多然徃徃不純至中唐始
[056-30b]
盛若七言則作者絶少大抵排律若句鍊字鍛工巧易
能唯抒情陳意全篇貫徹不失倫次者為難故山谷嘗
云老杜贈韋左丞相詩前輩錄為壓巻蓋其布置最為
得體如官府甲第㕔堂房室各有定處不相淆亂也
   絶句
楊伯謙曰五言絶句盛唐初變六朝子夜體六言則王
摩詰始效顧陸作七言唐初尚少中唐漸盛又按詩法
源流云絶句者截句也後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四句
[056-31a]
前兩句對者是截後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對者
是截前後各兩句故唐人稱絶句為律詩觀李漢編昌黎
集凡絶句皆收入律詩内是也周伯弜又云絶句以第三
句為主須以實事寓意則轉換有力而涵蓄無盡焉
   聨句
按聨句始著于陶靖節集而盛於退之東野攷其體有人
作四句相合成篇若靖節集中所載是也又有人作一聨
若子美與李尚書之芳及其甥字文彧聨句是也後有先
[056-31b]
出一句次者對之就出一句前人復對之相繼成章則昌
黎東野城南之作是也其要在于對偶精切辭意均敵
若出一手乃為相稱山谷嘗云退之與孟郊意氣相入
故能雜然成篇後人少聨句者盖由筆力難相追爾
   雜體
昔栁栁州讀退之毛穎傳有曰善戲謔兮不為虐兮學
者終日討説習復則罷憊而廢亂故有息焉游焉之説
譬諸飲食既薦味之至者而竒異苦鹹酸辛之物雖蜇
[056-32a]
吻裂鼻縮舌澁齒而咸有篤好之者獨文異乎予於是
而知雜體之詩盖類是也然其為體雖各不同今總謂
之雜者以其終非詩體之正焉
   近代詞曲
按歌曲源流云自古音樂廢後鄭衛靡漫之聲雜然並
出至唐開元天寳中薰染成俗于時才士始依樂工按
拍之聲被之以辭其句之長短各随曲而度於是古昔
聲依永之理愈失矣又按致堂胡先生曰近世歌曲以
[056-32b]
曲盡人情而得名故文章豪放之士鮮不寓意於此隨
亦自掃其跡曰此謔浪遊戲而已唐人為之者衆至栁
耆卿乃掩衆製而盡其妙篤好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
山蘇氏出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脱綢繆宛轉之度使
人登髙望逺舉首髙歌而逸懐浩氣超乎塵垢之表竊
嘗思之凡文辭之有韻者皆可歌也苐時有升降故言
有雅俗調有古今爾昔在童稚時獲侍先生長者見其
酒酣興發多依腔填詞以歌之歌畢顧謂幼稚者曰此
[056-33a]
宋代慢詞也當時大儒皆所不廢今間見草堂詩餘自
元世套數諸曲盛行斯音日微矣迨予既長奔播南北
鄉邑前輩零落殆盡所謂填詞慢調者今無復聞矣庸
輯唐宋以下辭意近于古雅者附諸外集之後竹枝楊
栁亦不棄焉好古之士于此亦可以觀世變之不一云  雜志十條/          劉定之
   蘇子瞻
宋仁英以前用差役而民不擾王安石用雇役民始擾
[056-33b]
矣司馬君實廢雇用差雖蘇子瞻亦喋喋不已豈稍欲
中立于荆温兩間兾免後患邪觀其為哲宗言臣私憂
神宗勵精之政漸至隳壊理財疎而備邊弛故撰䇿問
欲以感動聖意子瞻之情殆可見也然其後恵儋之貶
罪子瞻全助温而不貸其畧䕶荆昔者之言徒為向背亦
何益哉子瞻作君實神道碑深美其誠盖自覺不如也
   蘇子由
蘇子由使遼歸為哲宗言遼主𢎞基以與我和好為喜
[056-34a]
年貌可六十步履輕健飲啗不衰享國尚當有年我可
以無虞其君臣事佛國俗化之此彼之巨蠧足為我喜
也𢎞基孫延禧當嗣位然骨氣凡弱視瞻不正恐非彼
福其意亦嚮慕和好而我不足恃矣其後𢎞基守和好
又十餘年而殂延禧亦不背盟然遼國遂亡于延禧則
子由之言信矣容貌辭氣乃徳之符非特得其身之遐
促而并得其國之興替仲由盆成括之死見知于孔孟
邾子髙仰魯侯卑俯兆其死亡見知于子貢聖賢原自
[056-34b]
有觀人之法也子由殆聞于是而然歟抑使可覘國則
非其人者不足使佛能蠧國而厯世之莫悟也何哉
   李清臣
李清臣見宣仁聖烈后既崩哲宗入羣小之言意欲紹
述熙豐之法而是時小人屏黜在外者其勢亦將轉而
復起元祐諸賢凜凜乎覆壓及之矣若此者清臣之所
喜也清臣平日于操切禽制以作法抑揚軒輊以立勢
所優為也故嘗發而為法原勢原之文翫其辭氣真小
[056-35a]
人之言也夫為治者先徳而後法上理而下勢今乃切
切於法與勢之為言則其所藴可知矣
   蘇易簡
蘇易簡内直宋太宗謂曰君臣千載遇易簡應聲曰忠
孝一生心可謂的對今上在春宮時習對李賢取是日
早所進讀孟子全句君子逺庖廚五字請對頃之對云
聖人登寳位覆對云學士上瀛洲尤見睿思之妙
   徐敬業
[056-35b]
徐敬業與駱賔王兵敗賔王亡命為僧徃來杭州靈隠
寺宋之問至寺夜吟鷲嶺欝岧嶤龍宮鎻寂寥乆無下
韻賔王隔壁朗吟以終篇之問大駭質明求見則遁矣
敬業亦脱去為僧于衡山黄巢既敗依張全義為僧于
洛陽嘗繪巳像題詩云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脱盡着
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人見像識其
為巢蓋古今若此脱身者多矣史豈盡得其實哉
   王介甫
[056-36a]
王介甫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
當時身便死終身眞偽有誰知其意謂已嘗辭館職出
於眞異已者若司馬君實辭樞副范景仁辭翰長出於
偽為莽之徒也然不知蘇子瞻又嘗謂介甫為莽之徒
共詩曰漢家殊未識經綸入手功名事業新百尺穿成
連夜井千金購得解飛人譏其汲汲妄作也嗚呼數他
人之髭鬢鬚髯而不見已睫者其介甫之謂哉   韓退之
[056-36b]
韓退之自言口不絶吟於六義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
之編貪多務得繼晷窮年其勤至矣而李翶謂退之下
筆時他人疾書之寫誦之不是過也其敏亦至矣蓋其
取之也勤故其出之也敏後之學者束書不觀逰談無
根乃欲刻燭畢韻舉步成章彷彿古人豈不難哉
   李杜韓栁
以詩言杜比跡於李以文言栁差肩於韓而以人言則
杜韓陽淑李栁隂慝如氷炭異冷熱薫蕕殊芳臭矣子
[056-37a]
羙當安史作難時徒步從肅宗其詩拳拳於君臣之義
太白於其時從永王璘欲乗危割據江表叛棄宗社作
猛虎行云旍旌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一輸一
失闗下兵朝降夕叛幽薊城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其辭意視祿山思
明反噬其主比於劉項敵國相爭尚安知君臣之大倫
歟微之謂太白不能窺子美藩籬况其堂奥得之矣退
之懐忠事主闢邪宗聖固有本原其稱子厚謂斥不乆
[056-37b]
其文必不能傳於後如今無疑蓋惟稱其文而巳其阿
附伾文胡致堂謂忌憲宗在儲位有更易秘謀未及為
而敗後又託河問淫婦無卒者以詆憲宗得免於大戮
為幸由是言之文雖美而若斯過惡固非可湔滌者也
朱文公楚辭載子厚謫居時懲咎賦取其有自悔之言
噫既悔已又詆主則亦非真悔也奚足録哉
   天極
天有北南極如𤓰果有前後蔕尖天分十二宮如𤓰果
[056-38a]
分十二瓣其近極處度狹而當天腰處度闊如𤓰果之
瓣其近蔕尖者狹而當腰者寛也天之頂心當嵩高山
下陽城而地之頂心為崑崙參差不相對者天地間東
南暑熱西北寒凉地在寒凉方者堅凝高峙而在署熱
方者融液坍塌故東南多水合東南多水西北多山處
均平論則地仍以嵩高山下陽城為中但取最高頂心
處則崑崙為中也
   日輪
[056-38b]
日輪大月輪較小日道近天在外月道近人在内故日
食既時四面猶有光溢出可見月輪小不能盡掩日輪
也日月合朔時月常在内未有日在内者故月食日也
日月相朢則日食月者月雖資日光以圓於朢時然微
相參差則光圓恰相衝射則日反食之如㸃燈者正當
爐炭炎熾之尖所衝射則燈反不然矣此厯所謂暗虛
言月為日所暗而非日之實體暗之乃日之虛衝爾蓋
二曜各有所行之道如二人各行水陸之塗朔朢則一
[056-39a]
人由陸者在橋上一人由水者在橋下稍相先後亦不
食適相對當乃食矣日行道周天如循環月行道亦周
天如循環兩環相撘有兩交處一處謂之天首一處謂
之天尾天尾為計天首為羅至於木火土金水五星不
由日道亦不由月道各自有道木星八十三年而七周
天與日合者七十六火星七十九年而四十二周天與
日合者三十七土星五十九年而二周天與日合者五
十七金水二星雖隨日一年一周天然金星八年而合
[056-39b]
於日者五水星四十六年而合於日者一百四十五其
遲速離合以宰萬類之生成司千代之起伏俯視人寰
奚異夫甕蚋褌蝨之聚散緣嚙也奈何欲以私意仰干
之哉孛生于月月之行遲速有常度最遲之處即孛也
故謂之月孛孛六十二年而七周天炁生於閏二十八
年十閏而炁行一周天炁孛皆有度數無光象故與羅
計同謂之四餘幷七政為十一曜也
 明文衡巻五十六

[057-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文衡卷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