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選補遺 > 文選補遺 卷十九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選補遺巻十九
            元 陳仁子 輯
 䇿愚曰漢有射䇿有對䇿射䇿者隠義難問隨所探/而釋之對䇿者直以事問而直對之也文帝十四
  年九月䇿賢良能直言極諫者得晁錯䇿始此蓋/有虞敷納以言之遺意○明道程顥曰漢䇿賢良
  猶是人舉之如公孫𢎞者猶强起之乃就對至如/後世賢良乃自求舉若果曰我心只望廷對欲直
  言天下事則亦可尚已若志富貴則得志便驕縱/失志便放蕩與悲愁而已○錢文子曰漢有賢良
  始於文帝即位之明年因災異而求直言也當是/時未聞有應詔者於是方除誹謗訞言之罪以延
[019-1b]
  其來越十四年而再詔始得晁錯一人而已歴景/至武未遑他事首下賢良之詔又得董仲舒公孫
  𢎞二人何其艱哉自是而後得人益陋雖非漢之/所以設科之意然上之所以待士下之所以自重
  尤有可取○東萊吕祖謙曰漢選士雖無三代受/拜之禮猶州長身勸為之駕雖以當時號為諂諛
  如公孫𢎞者猶是鄉人勸勉而來未嘗自進到得/後來唐楊綰投牒自進而士始甚輕○愚曰古者
  䇿士本以求直言後世䇿士乃以備科目上/以利禄誘下以利禄求直言且變而諛矣
  文帝問賢良䇿
詔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
 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内舟車所至人迹所及靡不
[019-2a]
 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被/
 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長楙高皇
 帝親除大害去亂從蹤/並建豪英以為官師為諌爭
 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
 内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天下之正以承宗廟之
 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
 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
 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
[019-2b]
 終始及能直言極諌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三道國體人/事直言也朕甚嘉之故
 登大夫於朝親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
 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
 悉陳其志毋有所隠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
 民之休利著之於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
 與不至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大夫其
 正論毋枉執事毋謂執/事枉橈嗚呼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
[019-3a]
 毋怠東萊吕祖謙曰錯對為諂語以求售世固多論/之然論變法之意纔有戰不勝者易其地民貧
   窮者變其業兩語極稱其美以恱帝之意㣲見/其端以起帝之疑此正錯之術數也賴文帝清
   靜寡欲不為其所動耳至於論三王計安天下/本人情及亡秦之弊亦不可廢也對䇿百餘人
   唯錯為高第當時議論之臣固少與錯比其遷/為中大夫文帝特竒其材而已觀太史公所叙
   可見也○晦菴朱熹曰晁董公孫之對據道理/只有仲舒為得公孫已不見好晁錯所說何事
   又曰晁錯説利害處好答制䇿便亂道○西山/真德秀曰錯言三王明人情獨此為正論若謂
   五帝神聖其臣莫及故自親事五伯不及其臣/故任之以事皆邪說也至稱文帝大功數十皆
   諛詞也帝以直言極諌求錯以邪説諛詞對可/罪哉○愚曰文帝以徳化民欲效恭己無為之
[019-3b]
   治而不過為其臣類皆不足與大有為是以大/綱正制度未舉也帝嘗命博士弟子刺六經作
   王制胸中亦有復古㣲意深惟民方罹兵專務/休息憚於制作賈山明堂太學之事未及施賈
   誼服色制度之請不遑舉當時宰相以馬上成/功乏聖賢之實學元年相陳平二年相周勃四
   年相張蒼獨蒼相文帝十四年遷固二史於蒼/傳入相後行事並不載其人可知矣今䇿賢良
   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甚厚也晁錯首進得賢/佐之説是矣從五帝明之一章起盍對曰陛下
   仁有餘而政不足富已成而制不立五帝神聖/其臣莫及而臯陶稷禹為之佐禮樂刑政事事
   疇咨三王臣主俱賢而伊傅周召為之佐經邦/建國件件周密五伯不及其臣而管高趙魏為
   之佐兵車田賦物物整飭今陛下可有為之君/當求大有為之臣刻心古道為帝王不難臣嘗
[019-4a]
   過齊授尚書伏生知齊有轅固魯有申培公諸/人多有大臣規模惟陛下訪求幸甚錯言若此
   吾知帝非惡言之人張蒼亦非鈎距之輩而何/必枝蔓游詞以諛帝哉况本人情一事皆文帝
   優為者何待贅錯言不出此惜哉○按晁錯䇿/其正不如仲舒其忠不如劉簣純疵相半以為
   漢䇿之始故存之巻首仍以先/儒議論附之首篇使識者擇焉
   鼂錯本傳文帝十四年詔舉賢良文/學之士錯在選中乃對此䇿
對曰平陽侯臣窋曹參/子汝隂侯臣竈夏侯/嬰子潁隂侯臣何
灌嬰/子廷尉臣宜昌隴西太守臣昆下昆/反公孫/昆邪所選賢
良太子家令臣錯昧死再拜言臣竊聞古之賢主莫不
[019-4b]
求賢以為輔翼故黄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力牧黄/帝賢佐
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子而為五伯長今陛
下講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託於不明以求
賢良讓之至也臣竊觀上世之傳若高皇帝之建功業
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皆有司之所覽刻於玉版藏於
金匱歴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今
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臣錯草
茅臣亡識知昧死上愚對曰詔䇿曰明於國家大體愚
[019-5a]
臣竊以古之五帝明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
以親事處於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下順地
中得人故衆生之類亡不覆也根著直畧/反之徒亡不載
也燭以光明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
産皆被其澤然後隂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
降五穀熟祅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書神
龍至鳳鳥翔徳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治國
大體之功也詔䇿曰通於人事終始愚臣竊以古之三
[019-5b]
王明之臣聞三王臣主俱賢故合謀相輔計安天下莫
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
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
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
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衆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
為之取人以已内恕及人情之所惡不以强人情之所
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徳望之若父母從
之若流水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名位不失施及後世此
[019-6a]
明於人情終始之功也詔䇿曰直言極諌愚臣切以五
伯之臣明之臣聞五伯不及其臣故屬之以國任之以
事五伯之佐之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
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禄
不過其量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
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傷衆而為之機陷也以之
興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亂也其行賞也非虚取民
財妄予人也以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
[019-6b]
賞厚功少者賞薄如此斂民財以顧其功而民不恨者
知與而安己也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罪大者罰重罪小
者罰輕如此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罰之至自
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謂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請而更
之不以傷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復之不以傷國救主之
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
外亡騫汚之名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諌之士矣此五
[019-7a]
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諸侯功業甚美名聲章明舉
天下之賢主五伯與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能直言極
諌補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衆威武之重德惠
之厚令行禁止之埶萬萬於五伯而賜愚臣䇿曰匡朕
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詔䇿曰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愚臣竊以秦事明之臣
聞秦始并天下之時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
功力不遲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財用足民利戰其所
[019-7b]
與并者六國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民不用故當
此之時秦最富彊夫國富强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也
故秦能兼六國立為天子當此之時三王之功不能進
焉及其末塗之衰也任不肖而信䜛賊宫室過度嗜慾
亡極民力罷盡賦斂不節矜奮自賢羣臣恐諛驕溢縱
恣不顧患禍妄賞以隨喜意妄誅以快怒心法令煩㦧
刑罰暴酷輕絶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姦
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
[019-8a]
瓦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
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所侵者宗
室大臣也是故親疎皆危外内咸怨離散逋逃人有走
心陳勝先倡天下大潰絶祀亡世為異姓福此吏不平
政不宣民不寧之禍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萬民絶
秦之迹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除苛解嬈寛大
愛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誹謗不治鑄錢者除通關去
塞不孽諸侯賓禮長老愛䘏少孤罪人有期後宫出嫁
[019-8b]
尊賜孝弟農民不租明詔軍師愛士大夫求進方正廢
退姦邪除去隂刑害民者誅憂勞百姓列侯就都親耕
節用視民不奢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
内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
元元之民幸矣詔䇿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當
之詔䇿曰悉陳其志毋有所隠愚臣竊以五帝之賢臣
明之臣聞五帝其臣莫能及則自親之三王臣主俱賢
則共憂之五伯不及其臣則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遺
[019-9a]
而賢聖不廢也故各當其世而立功德焉傳曰往者不
可及來者猶可待能明其世者謂之天子此之謂也竊
聞戰不勝者易其地民貧窮者變其業今以陛下神明
德厚資財不下五帝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
富盜賊不衰邊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親
而待羣臣也今執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
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親而待不望
清光之臣臣竊恐神明之遺也日損一日歳亡一歲日
[019-9b]
月益暮盛德不及究於天下以傳萬世愚臣不自度量
竊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財

  武帝問賢良䇿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
 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
 故廣延四方之豪儁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絜博習
 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襃然為舉
[019-10a]
 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聴而問焉蓋
 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没鐘
 皷管絃之聲未衰而大道㣲缺陵夷至虖桀紂之行
 王道大壊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
 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衆然猶不能反日以
 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誖謬而失其統
 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烏
[019-10b]
 虖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縁而起性命之情
 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
 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
 而膏露降百榖登徳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
 平受天之祐享鬼神之靈徳澤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羣
 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
 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别其條勿猥勿并取
[019-11a]
 之於術慎其所出迺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于執
 事書之不泄興于朕躬毋悼後害子大夫其盡心靡
 有所隱朕將親覽焉程正公曰漢儒如董仲舒最得/聖賢之意然見道不分明○胡
   文定公曰董仲舒名儒也多得春秋要義所對/切中當世之病如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功不
   在孟子下何謂緩而不切乎劉蕡雖直非其匹/也○朱文公曰仲舒議得本源如云正心可以
   正朝廷如説仁義禮樂皆其具此等説話皆好/若陸宣公之論事却精密第恐本源處不如仲
   舒○問賈誼與仲舒如何曰誼有戰國縱横之/風仲舒儒者但見得不透○問仲舒見道不明
   處曰如命者天之令性者生之質情者人之欲/命非聖人不行性非教化不成情非制度不節
[019-11b]
   似不識性善模様又云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云云又似識得性善終是説得間界不分明瑞
   的又問性者生之質如何曰不然性者生之理/氣者生之質○朱文公曰仲舒文大槩好然也
   無精彩又曰仲舒文緩弱其答賢良䇿不答切/處至無𦂳要處又累數百言○西山曰西漢儒
   者惟一仲舒其學純乎孔孟其告君亦必以堯/舜蓋自七篇之後未有及此者使帝置仲舒於
   左右承弼之地必能以二帝三王之道日陳於/前繩愆糾繆格其非心安得有極意奢淫之失
   窮兵夷狄之禍又安得惑邪臣之譛興巫蠱之/獄而致父子隔絶闕庭流血之變哉故剟三䇿
   之言尤切者著于此以見武帝雖有/志于學而實不知所以學為可惜也
   董仲舒本傳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
[019-12a]
    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以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前無歲月當具于此
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
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
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
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
知變而傷敗廼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
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
[019-12b]
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還/讀
曰旋旋/速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皆彊勉之謂也
按為學之道致知力行而已强勉學問致知也强/勉行道力行也仲舒斯言可謂得聖賢要指矣道者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没
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
未作樂之時廼用先王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
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
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
[019-13a]
化人也著故聲發於和而本於情接於肌膚藏於骨髓
故王道雖㣲缺而管絃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
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
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
衆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
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
思昔先王之徳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
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
[019-13b]
不絶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𢎞道非
道𢎞人也故治亂廢興在於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
所操持誖繆失其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
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
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于
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今文尚書泰誓之詞謂伐/紂之時有此瑞也復歸也
音扶/目反此蓋受命之符也按仲舒之學粹矣然不/能不惑於符命此其短周公曰
復哉復哉周公視火烏之瑞乃曰復哉復哉復報也言/周有盛德故天報以此瑞也亦見今泰誓也
[019-14a]
孔子曰徳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絫徳之效也及至後世
淫佚衰㣲不能統理羣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
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
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隂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
異所縁而起也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
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
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
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
[019-14b]
紂行暴則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
唯甄者之所為甄作瓦之人/鈞造瓦之法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
鑄綏之斯徠動之斯和此之謂也臣謹案春秋之文求
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
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
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
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隂陽陽為徳隂為刑刑主殺而德
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隂常居大
[019-15a]
冬而積於空虚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隂入伏於下而時出
佐陽陽不得隂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
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
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隂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
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
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
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
[019-15b]
也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
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太始而欲正本也春
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
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
方四方正逺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是以隂陽調而風雨時羣生和而萬民殖五穀熟而草
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内聞盛徳而
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此/即
[019-16a]
大學所謂心正身修家齊國治而天下平中庸所謂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而仲舒得之其學可謂粹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
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
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
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
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
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
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
[019-16b]
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壊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
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
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故其
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
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
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循順也順/而行之行五六百歲尚未
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
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
[019-17a]
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自恣苟簡之治苟謂/苟於
權利也簡謂簡於仁義也簡易乾/坤之德豈秦所行乎顓與專同故立為天子十四歲
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
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
嚚頑抵冒殊扞扞突也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心不則/德誼之經為頑抵觸也冒犯也殊絶也
又曰扞距也冒讀/如字又莫克反孰爛如此之盛者也孔子曰腐朽之
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
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柰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
[019-17b]
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
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
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
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嘗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
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羡魚不如退
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
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禄日來詩云宜民宜
[019-18a]
人受禄于天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禄于天夫仁義
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五者修飾故受天
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徳施于方外延及羣生也仲舒首/述災異
之變而終不免及祥瑞/之符甚矣言之難也
  武帝問賢良䇿二/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于巖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
 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
 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
[019-18b]
 𤣥黄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
 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
 良玉不瑑篆/又云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殷人執
 五刑以督姦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
 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耗
 矣哀哉烏虖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
 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今朕親耕籍田以為
 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
[019-19a]
 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云獲也今隂陽錯繆氛氣
 充塞羣生寡遂黎民未濟亷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
 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
 百有餘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
 于今而難行毋乃牽於文繫而不得騁歟將所繇異
 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畧
 切磋究之以稱朕意愚曰君於人言能用之則一二/語而有餘不能用之則千萬言
   而何益仲舒對䇿與晁錯公孫𢎞不同皆自本/根上求如首篇曰正心葢大學治國平天下之
[019-19b]
   説也曰强勉行道葢傅説行之惟艱之説也曰/教化曰尚德教而不行刑罰葢孔子道之以德
   之説也使武帝能用舒言反求於心本仁義守/恭儉兵不妄興刑不妄用賦役不妄加神仙不
   妄求則即此首䇿葢有終身受用不盡者而何/待再䇿之乎史謂天子異其對而後䇿之雖見
   武帝之心不倦於問而卒不免倦於行也異之/云者又以見漢庭諸儒不明古學武帝不聞正
   論觀仲舒所言則驚竒為異/聞而已雖曰復䇿何益哉
   董仲舒本傳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䇿之
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
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衆聖輔德賢
[019-20a]
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義各得其
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
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迺遜于位以禪虞舜堯崩
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
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
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至於殷
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
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於河海天
[019-20b]
下耗亂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
師用賢聖是以閎夭太顛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愛施
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濵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
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
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萬事
見素王之文焉繇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
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
也臣聞制度文采𤣥黄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
[019-21a]
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
天也然則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孔子曰奢則
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制也按奢儉皆非中制然/與其不遜也寧固仲
舒言之不詳武帝侈/心之啓未必不由此臣聞良玉不瑑資質潤美不待刻
瑑此亡異於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瑑
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
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禄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
惡故民曉於禮義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
[019-21b]
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餘年
此亦教化之漸而仁義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
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説憎帝王之道以貪狠
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
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空言虚
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
趣利無恥又好用㦧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力百姓
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羣盜並起是以刑者甚衆死者
[019-22a]
相望而姦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
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
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羣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
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説德歸誼此太平之致
也然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曽子曰尊其
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
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武帝徒聞而不尊徒知而不行/此其受病之本故仲舒箴之
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内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陛
[019-22b]
下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
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士素
不厲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瑑玉而求文采
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
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是王
道往往而絶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
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
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
[019-23a]
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
暴虐百姓與姦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
之意是以隂陽錯繆氛氣充塞羣生寡遂黎民未濟皆
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
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貲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
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絫久也故小材雖絫日不
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
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
[019-23b]
致官是以亷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
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
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
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
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徧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
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
量材而授官録德而定位則亷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陛下加惠寛臣之罪令勿牽制於文使得切磋究之臣
[019-24a]
敢不盡愚
  武帝問賢良䇿三/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
 今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㣲
 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於隂陽
 所以造化習於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虖
 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
 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則皆有失或謂久而
[019-24b]
 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
 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詩不云乎嗟
 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朕將親覽焉
 子大夫其茂明之愚曰武帝再䇿首詢奢儉帝於此/時雖有好大喜功之心藏於其中
   而未甚也仲舒之對詳於求賢之事則是畧於/從儉之説則非至曰儉非聖人之中制何也夫
   奢云者不但興土木但求神仙邀邊功皆自一/念之奢起而仲舒何言不及此乎○又曰武帝
   三䇿有條貫未竟統紀靡終而聽若眩云者帝/蓋以仲舒所對為尋常而不知其為要也仲舒
   盍執首初正心教化之説以進足矣何必呫囁/多言哉仲舒泛於言武帝泛於聽宜其䇿之至
[019-25a]
   再至三而不能畧行一語也或曰武帝用其説/興太學章六經黜百家舉孝亷茂材亦畧施行
   矣本領不/正如末何
   董仲舒
對曰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今陛下幸
加惠留聽於承學之臣轉承師/説而學復下明冊以切其意而
究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對條貫靡竟統
紀不終辭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冊曰善
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臣聞天者
[019-25b]
羣物之祖也故徧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
之經隂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
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義立禮以導之春者天之所
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
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
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
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
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
[019-26a]
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機乃與
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按此非學貫天人/之際者不能言此亦言天之
一端也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
後天下嘗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不修亡以化民民
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
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
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
[019-26b]
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
天固超然異於羣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
下之誼㑹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
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榖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圏豹檻虎是其得
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
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
[019-27a]
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
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
謂也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㣲寖滅寖明寖昌之道
虚心以改臣聞衆少成多積小致鉅故聖人莫不以晻致
明以㣲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謂從唐侯升/天子之位舜興虖深
山非一日而顯也葢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
也行發於身不可揜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
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㣲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
[019-27b]
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
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
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
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
之應形聲也故桀紂暴慢讒賊並進賢知隱伏惡日顯
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壊夫暴逆不
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
[019-28a]
國十餘年此其寖㣲寖滅之道也冊曰三王之教所祖
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
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弊者
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
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
非其相反將以捄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
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
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019-28b]
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繼之捄當用此也孔子
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
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
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
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
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
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
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
[019-29a]
按致字當屬下句蓋周文不可盡變/宜少損之夏忠亦當極其用故曰致陛下有明德嘉
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
論誼考問將欲興仁義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
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厪能勿失
耳若迺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輔佐之
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竊有怪
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
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
[019-29b]
而止吏亡姦邪民亡盜賊囹圄空虚德潤草木澤被四
海鳳凰來集麒麟來游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
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
詭於天之理與試迹之古返之於天黨可得見乎夫天
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謂牛無齒則有角其/餘無角者則有上齒
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
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末謂工/商之業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
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019-30a]
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温而食
厚禄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
哉是故衆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産業畜其
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蹙民民日削月朘宣/寖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
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
以蕃而姦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與
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
[019-30b]
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
行也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
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奪園夫紅女利
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
從其教民化其亷而不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
緩於義而急於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
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爾好義則民鄉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由
[019-31a]
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
内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
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
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
曰負且乘致宼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檐者小人之
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患禍必至
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
可為者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019-31b]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説滅息然
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武帝問賢良䇿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隂陽和
 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
 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
[019-32a]
 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
 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
 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
 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
 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
 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府廢興何
 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
 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隠東萊吕氏/曰𢎞雖歴
[019-32b]
   叙仁義禮智其實以智術為主所以深入帝心/者正在此耳○又曰是時河決瓠子未塞又有
   隕霜大風螟之變故𢎞為此説以諛武帝○愚/曰武帝未嘗不好言也建元辛丑方䇿賢良得
   董仲舒至元光元年丁未復䇿賢良至建光五/年辛亥又䇿賢良得公孫𢎞然以武帝紀元光
   元年下曰於是董仲舒公孫𢎞等出於𢎞傳載/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𢎞年六十以
   賢良徵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𢎞乃移病免歸元光五年復徵賢良菑川
   國復推上𢎞則是𢎞前䇿之而今復䇿也夫𢎞/之為人奸詐諛㫖誠君子所不取而亦有不盡
   諛者以征伐論武帝一大患也𢎞始使匈奴不/合繼論西南夷無用不聽至置蒼海郡築朔方
   城亦皆不取卜式以家財助邊迎合帝意而𢎞/謂式非人情不軌之臣此亦何嘗盡事諛哉對
[019-33a]
   䇿數語首論禮義刑罰之端歴叙仁義禮智之/説亦有可采温公通鑑皆取之獨認智為術此
   則不識理以湯旱為桀餘烈/此則不知天學者其辨之
   公孫𢎞本傳𢎞菑川薛人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𢎞𢎞謝曰前已嘗
    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𢎞𢎞至太常上䇿詔諸儒云云
對曰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
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
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姦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
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
[019-33b]
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
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
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罰當
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
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
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
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
[019-34a]
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
行也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
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
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隂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
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
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
逺方之君莫不説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臣聞之
[019-34b]
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
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
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生殺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
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
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
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
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臣聞堯遭洪水使禹治
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
[019-35a]
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
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𢎞愚
戇不足以奉大對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𢎞第居下䇿/奏天子擢𢎞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
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西山真氏曰夫舜以水自儆/而𢎞歸之於堯湯以旱自責而𢎞歸之於桀姦諛之情
所以惑誤其君使傲忽天戒/者凡皆若此不可以不察
 
 
 
[019-35b]
 
 
 
 
 
 
 
 文選補遺巻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