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吳都文粹 > 吳都文粹 卷五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吳都文粹巻五     宋 鄭虎臣 編
  臨頓            皮日休
共老林泉忍暫分此生應不識迴文㡬枝竹笥送徳耀
一乗柴車迎少君舉案品多緣澗藥承家事少為溪雲
居然自是幽人事輒莫教他孫夀聞
 臨頓橋在長洲縣北臨頓吳時館名取之臨頓宅者
 是也又吳地記名吳王親征夷人頓軍憩歇宴設軍
[005-1b]
 士因此置橋唐陸魯望嘗居其旁
  皋橋            李 紳
伯鸞憔悴甘飄寓非向塵囂隠姓名鴻鵠羽毛終有志
素絲琴瑟自諧聲故橋秋月無家照舊井寒泉見底清
猶有餘風未磨滅至今鄊里重和鳴
  重建乘魚橋序        僧達本
乘魚橋當姑蘇之要津茂苑之靈蹟按吳地志云古者
賢士丁法海琴髙于此地見大鯉魚長可丈餘有角有
[005-2a]
足鼓二翼而舞琴髙見其異遂乘之騰飛宛轉駕空上
昇因立橋云
  上元烏鵲橋         楊 備
月滿星移水照天南飛烏鵲影翩翩雖然上屬牽牛分
不為秋河織女填
  過白頭橋          梅 摯
白頭橋奈白頭何郡守白居易建本朝天聖/初孫伯純修之因呼孫老舊徳如
存故老歌不特輿梁起遺愛大都才美服人多
[005-2b]
 孫老橋在運河上唐白頭橋是也又為元總管道童
 重建改名石巖亦其自號也
  吳江橋           鄭 獬
三百䦨干鎻畫橋行人波上踏靈鰲插天蝀玉腰濶
跨海鯨鯢金背髙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
此中自與銀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濤
                蔣 堂
雁翅橋横五河北翬飛亭屹大江心魚龍淵藪風月窟
[005-3a]
若比廣寒宫更深
 利往橋即吳江長橋也慶歴八年縣尉王庭堅所建
 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橋續圖經云東西千餘尺
 前臨太湖洞庭三山横跨松江行者晃漾天光水色
 申海内絶景惟遊者自知之不可以筆舌形容也垂
 虹旁兵火後復創亭前樂軒已不復立中興駐馹武
 林往来憧憧千萬承平時此橋方為大利有議以石
 柱易木柱者或謂非是然亦卒不果易紹興三十二
[005-3b]
 年金亮犯淮中外戒嚴或獻計樞廷乞行下平江焚
 長橋時郡守洪邁持不可而縣民已有知之者相與
 聚哭於圯下矣橋兩圯南有滙澤亭北有底定亭餘
 見松江條
  泛太湖書事寄元稹      白居易
烟渚雲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玉盃淺酌巡初匝
金管徐吹曲未終黄夾纈林寒有葉碧琉璃水净無風
避旗飛鷺翩翻白驚鼓魚跳撥剌紅澗雪壓多松偃蹇
[005-4a]
巖泉滴久石玲瓏書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詩寄浙東
軍府威容従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報君一事君應羡
五宿澄波皓月中
  泛太湖           皮日休
聞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識今朝得泛㳺大笑稱平昔一
舎行胥塘盡日到震澤三萬六千頃頃頃玻璃色連空
澹無纇照野平絶隟好放青翰舟堪弄白玉笛踈岑七
十二露矛㦸悠然嘯傲去天上搖畫鷁西風乍獵
[005-4b]
獵驚波罨涵碧倐忽雷陣吼須臾玉崖折樹動為蜃尾
山浮似鰲脊落照射鴻溶清輝斷抛擲雲輕似可染霞
爛如堪摘漸暝無處泊挽帆従所適枕下聞澎汃肌上
生瘳音/脊討異足迍邅尋幽多阻隔願風與良便吹入
神仙宅甘将一藴書永事嵩山伯
                陸龜蒙
東南具區雄天水合為一髙帆大弓滿羿射争箭疾時
當暑雨後氣象仍鬱宻乍如開雕笯音奴/籠也聳翅忽飛出
[005-5a]
行将十洲近坐覺八極溢耳目駭鴻濛精神寒佶栗坑
来斗呀豁涌處驚嵳崒險異拔龍湫喧如破蛟室斯須
風妥貼若受命平秩微茫識端倪逺嶠如格音/各筆巉巉
見銅闕湖中穹崇/山有銅闕左右皆輔弼盤空儼相趨去勢猶横
逸嘗聞咸池氣下注作清質至今涵赤霄尚且浴白日
太湖上禀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也又云構浮玉宛與崑閬匹肅為靈官
家此事難致詰太湖乃仙家/浮玉之北堂才迎沙嶼好指顧俄已失
山川互虧蔽魚鳥空聱語彪/切音折左太/冲蜀都賦何當授真撿
[005-5b]
得召天吳術一一問朝宗方應可譚悉
                 楊 備
漁舠載酒日相隨一笛蘆花深處吹湖靣風收雲影散
水天交照碧琉璃
  望太湖            蘇舜欽
杳杳波濤閲古今四無邊際莫知深潤通曉月為清露
氣入霜天作暝隂笠澤鱸肥人鱠玉洞庭柑熟客分金
風烟觸目相招引聊為停橈一楚吟
[005-6a]
                梅堯臣
東湖臨海若看月上青冥河漢微分練星辰淡布螢細
烟沉逺水重露裛空庭孤坐饒清興惟将影對形
 太湖在吳縣西即古具區震澤五湖之處越絶書云
 太湖周圍三萬六千頃禹貢之震澤爾雅云吳越之
 間具區其湖周圍五百里襟帶吳興毗陵諸縣界東
 南水都也
  明月灣在太湖洞庭山下/    皮日休
[005-6b]
曉景澹無際孤舟恣迴環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半
巖翡翠巢望見不可攀栁弱下絲網藤深垂花鬟松癭
忽似狖石紋或如虦釣壇兩三處苔老腥斒斑沙雨㡬
處霽水禽相向閒野人波濤上白屋幽深間曉培橘栽
出暮作魚梁還清泉出石砌好樹臨柴闗對此老且死
不知憂與患好境無處住好處無境刪赧然不自適脉
脈當湖山
                陸龜䝉
[005-7a]
昔聞明月觀在建業/故臺城祇傷荒墅基今逢明月灣不值三
五時擇此二明月洞庭看最竒連山忽中斷遠樹分毫
釐周圍二十里一片澄風漪見説秋半夜净無雲物欺
兼之星斗蔵獨有神仙期初聞鏘鐐銚音/姚積漸調參差
空中卓羽衛波上停龍螭縦舞玉烟節髙歌碧霜詞清
光悄不動萬象寒吚吚此會非俗致無由得旁窺但當
乘扁舟酒甕仍相隨或徹三弄笛或成數聮詩自然瑩
心骨何用神仙為
[005-7b]
  練瀆在太湖舊傳吳/王所開以練兵      皮日休
吳王厭得國所玩終不足一上姑蘇臺猶自嫌局促
艅艎六宫門艨衝後軍肅一陣水麝風空中蕩平渌鳥
因避錦帆龍跧防銕軸流蘇惹烟浪羽葆飄巖谷靈境
太躁踐因兹塞林屋空濶嫌太湖﨑嶇開練瀆三尋齾
石齒數里穿山腹底静似金膏礫碎如丹粟波殿鄭旦
醉蟾閣西施宿㡬轉含烟舟一唱彩雲曲不知欄楯上
夜有越人鏃君王掩靣死嬪御不敢哭艶魄逐波濤荒
[005-8a]
宫養麋鹿國破瀆亦淺代變艸空緑白鳥都不知朝眠
暮還浴
                陸龜䝉
越恃君子衆大将壓全吳越有私卒君/子六千人吳将派天澤以
練舟師徒一鏡止千里支流忽然迂蒼奩束洪波坐似
馮夷軀戰艦百萬輩浮宫三十餘平川盛丁寧絶島分
儲胥鳳押半鶴膝錦扛雜肥胡香烟與殺氣浩浩隨風
駈彈射盡髙鳥杯觥醉潜魚山靈恐見鞭水府愁為墟
[005-8b]
兵利徳日削反為仇國屠至今鈎鏃殘尚與沙泥俱照
此月倍苦来兹烟亦孤丁魂尚有淚合灑青楓枯
  鎖夏灣           皮日休
太湖有曲處其間為兩崖當中數十頃别如一天池號
為銷夏灣此名無所私赤日莫斜照清風多遥吹沙嶼
掃粉墨松竹調塤箎山果紅靺鞨水苔清䯱髵木隂厚
若瓦巖磴滑如飴我来此㳺息夏景方赫曦一坐磐石
上肅肅寒生肌小艖或可泛方言云小/舫謂之艖短䇿或可支行
[005-9a]
驚翠羽起坐見白蓮披歛袖弄輕浪解襟敵涼颸但有
水雲見更餘沙禽知京洛往来客暍死緣奔馳此中便
可老焉用名利為
                陸龜䝉
霞島熖難泊雲峯竒未收蕭條千里灣獨自清如秋古
岸過新雨髙蘿䕃横流遙風吹蒹葭折處鳴颼颼昔余
守圭竇過于囘禄囚日為籧筁従渠曲二音/簟之異名分作衹裯
低刀二音/並簟衣願狎寒水怪不封朱轂侯豈知烟浪涯坐
[005-9b]
可思重裘健若數尺鯉泛然雙白鷗不識號火井孰問
名焦丘我本魚鳥家盡室營扁舟遺名復避世消夏還
鎖憂
 銷夏灣在太湖洞庭西山之趾山十餘里遶之舊傳
 吳王避暑處周圍湖水一灣水色澄澈寒光逼人真
 可銷夏也
  投龍潭在龜山/        皮日休
龜山下最深惡氣何洋溢涎水爆龍巢腥風巻蛟室曉
[005-10a]
来林岑静獰色如怒目氣涌撲炱煤波澄掃純漆下有
水君府貝闕光比櫛左右列介臣縦横守鱗卒月中珠
母見烟際風人出生犀不敢燒水怪恐摧捽時有慕道
者作彼投龍術端嚴持碧簡齋戒揮紫筆兼以金蜿蜒
投之光焌律琴髙坐赤鯉何許縦仙逸我願與之㳺兹
焉託靈質
                陸龜䝉
名山潭洞中自古多秘邃君将接神物聊用申秘事鎔
[005-10b]
金象牙角尺木無不備亦既奉真官因之徇前志持来
展明誥敬以投嘉瑞鱗光煥水容日色曉山翠吾皇病
秦漢豈獨探怪異所貴風雨時民皆受其賜良田為巨
浸汚澤成赤地掌職一不行精靈又何寄惟貪血食飽
但據驪珠睡何必勞黄金年年投星使
  胥口            皮日休
波光杳杳不極霽景澹澹初斜黒蛱蝶粘蓮蕋紅蜻蜓
裊菱花鴛鴦一處兩處舴艋三家五家會把酒船隈荻
[005-11a]
共君作箇生涯
  又
拂釣清風細灑飄簑暑雨霏微湖雲欲散未散嶼鳥将
飛不飛換酒帽頭把看載蓮艇子撐歸斯人到死還樂
誰道剛須用機
                陸龜䝉
雨後山容若動天寒樹色如消目送迴汀隠隠心隨挂
席揺揺白蒋知秋露裛青楓欲暮烟饒莫問吳趨行樂
[005-11b]
酒旗竿倚河橋
  又
把釣絲隨浪逺採蓮衣染香濃緑倒紅飄欲盡風斜雨
細相逢斷岸沈魚約畧二音/魚網也鄰村送客即是
清霜刮野乘閒莫厭裘重
 胥口在木瀆西十里出太湖之口也上有胥山舟出
 口即水光接天洞庭東西山峙銀濤中景物勝絶
  前松江賦          程 俱
[005-12a]
䲭夷子皮既棄越相乗扁舟携西子泝東流方将家五
湖而長邁屣萬鍾而不留放若巨魚縦大壑脱若六驥
馳坦道而挟輕輈時則八荒收雲千里一碧狂瀾不興
逺岫凝色目盡意往雲天出没引風檣以悲嘯趣烟波
而不極于是遇亡是叟而問津焉曰三江之湊實為五
湖地脈四達衍為松江洶洶渾渾溶溶洋洋孤峯連嶂
七十有二眇若散螺黛于㣲茫五湖之中大曰包山風
穴晝暝霜林夏寒暮烟屯其疊翠冬實纍其錯丹麟鶴
[005-12b]
之所憩蛟鼉之所淵山中之人忘世與年條桑縹緲之
下採石明月之灣包山有縹渺/峯明月灣艸衣木茹汨若追羲盤
而與還江流之窮是則歸墟王百谷于一吸環齊州于
一區大鵬奮翅于泱漭燭龍洗光于咸虞由江而下二
百餘里布帆無患尚可以朝海門而暮方壺雖然善賈
者據其會善搏者捥其吭方趣南而遺北既畫圖而失
方今子将攬衆物之會莫若遐觀乎中史惟是江湖之
接二州相望散荒墟于垤塊識斷岸于毫芒嘗試與子
[005-13a]
至中流而四顧隂霾鬱興不辨雲水天髙日出萬頃在
目者五湖也岡岫相屬如走如伏溟濛突兀乍見乍失
者包山也擁松江之上流窮海道于一葦時矯首而斯
盡固可以訪漁樵而種魴鯉亦優㳺而卒嵗矣吾子以
為何如子皮曰然務外㳺者有時樂内觀者無窮吾方
以日月為燭六合為宫參天地以為友従四海之諸公
乗雲氣御飛龍捐包山于遺礫視五湖于一鍾松江之
勝又安能芥蔕于胸中乎
[005-13b]
  後松江賦          前 人
程子既為松江賦假䲭夷子皮設亡是叟以為詞是夜
夢有夫頎然而長黧色而修髯叩舷而稱曰松江之勝
吾子之辭侈矣然子亦聞吳越之遺事乎唯而答曰長
橋臥波截江之衝飛欄疉架排霧横空萬景所會而垂
虹屹立乎其中吾嘗登垂虹顧二渚尚想夫覇國之争
雄方其踐忍烏啄差耕石田禍起腋下謀悟機先則吳
軍江北越軍江南殺氣朝合軍聲夜嚴衘枚北渡奮為
[005-14a]
兩翼方風馳而霧障頓雷轟而電激吳卒麕潰江流赭
赤畢夫椒之世仇償會稽之膽食于此盖夫子之雄績
迺自太湖過横山辭越来之溪登姑胥之臺弔亡國于
㳺鹿指血化于黄埃挽艅艎而凌江巻旌旗而南歸則
夫子于此退身行意揖勾踐而長辭與夫舅犯之貪天
子推之獨賢歌龍蛇而激憤塊然而與喬木偕燔者不
可同日而言矣間者五季棼亂錢鏐崛興蘇據都㑹乃
淮浙之必争徐約先拔孫儒繼焚彼得之不能以嵗月
[005-14b]
守我守之不能以嵗月寜則江之兩涯相為二城鎮威
武之右境遏淮南之冦兵實用武者之所憑吳江錢氏/謂之南北
兩城防/遏所版圖入朝置為縣治畫井疆設羣吏臯畝碁列
居廬鱗次帶以千尺之橋捍以百里之塘舟輿所通樓
觀相望曾城邑之㡬時翳喬木之蒼蒼矣吾嘗嘆曰一
江方東雖逝不流閲世事之萬變去莫知其所遯而来
莫知其所由今之松江其昔之松江耶抑夜半之蔵舟
失俯仰于萬世盡賢愚于一丘夫子亦嘗弔抉眼之忠
[005-15a]
魂而訪伏劎者之靈㳺不乎子皮不對顧為西子援琴
而歌歌曰霰雪紛兮雲霏霏帶長鋏兮佩寳珞而子安
適而不歸嵗晼晚而将暮兮路既擁而中迷嗟二子之
不返折疏麻而搴杜若羌搖搖其遺誰餘音未息籧然
而覺掉頭載歌付千古于一笑
  夜渡吳松江懐古二首/     宋之問
宿帆震澤口曉渡松江濆棹撥魚龍氣舟銜鴻雁羣信
潮頓覺滿暗浦稍将分氣赤海生日光揺湖起雲水鄊
[005-15b]
盡天衛嘆息為吳君謀士伏劒死至今悲所聞
倚棹望兹川銷魂獨黯然鄉連江北樹雲斷日南天劍
别龍初沒書成雁不傳離舟意無限催渡復催年
  吳松江           劉長卿
多年襆被玉山岑髩雪欺人忽滿簮駑馬雖然貪短豆
野麋終是憶長林鱸魚未得乗歸興鷗鷺唯應侣此心
見説新橋好風景會湏臨月濯煩襟
                張 懐
[005-16a]
洞庭初葉落孤客不勝愁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一
官成白首萬里寄滄洲久被浮名繋能無愧海鷗
                許 渾
候舘人稀夜更長姑蘇城逺樹蒼蒼江湖水落髙樓迥
江漢秋歸廣殿涼月轉碧梧移鵲影露低紅草濕螢光
文園詩侣應多思莫醉笙歌掩華堂
  夜泊            杜 牧
清露白雲明月天與君齊棹木蘭船風波烟雨一相失
[005-16b]
夜泊江頭心渺然
  松江亭携樂觀魚       白居易
震澤平蕪岸松江落葉波在官常夢想為客始經過水
靣排罾網船頭簇綺羅朝盤膾紅鯉夜燭舞青娥雁斷
知風急潮平見月多繁絲與促管不解和漁歌
  泊震澤口          薛 據
日落草木隂舟徒泊江汜蒼茫萬象開合沓聞風水洄
沿值漁翁䆗窱逢樵子雲開天宇静月明照萬里早雁
[005-17a]
湖上飛晨鐘海邊起獨坐嗟逺逰登岸望長洲零落星
欲盡朣朧氣漸收行蔵空自秉知識仍未周伍胥既伏
劍范蠡亦乗流歌竟鼓枻去三江多客愁
  泊松江渡          許 渾
漠漠故宫池月涼風露幽雞鳴荒戍曉雁過古城秋楊
栁北歸路蒹葭南渡舟去鄉今已逺更上望京樓
  松江早春          皮日休
松陵清净雪消初見底新安恐未如穏凭船舷無一事
[005-17b]
分明數得鱠殘魚
                陸龜䝉
栁下江飡待好風暫時還得狎漁翁一生無事烟波足
惟有沙邊水勃公
  憶具區           錢昭度
平生愛具區島嶼夹陂湖竹雨籠鸂鶒花烟濕鷓鴣神
仙疑有宅魚鼈自為都何事勞長想機雲本是吳
  送裴如晦宰吳江       梅堯臣
[005-18a]
吳江田有粳粳好舂作雪吳江下有鱸鱸肥鱠堪切炊
粳調橙虀飽食不為餮月従洞庭来光暎寒湖凸長橋
坐虹背衣濕霜未結四顧無纎雲魚跳明鏡裂誰與子
同遊去若秋鷹掣
  又憶吳松江
念昔西歸時晩泊吳江口囘隄遡清風淡月生古栁夕
鳥自逺来漁舟猶在後當時誰與同涕憶泉下婦
  除夜宿垂虹亭        蔡 肇
[005-18b]
東南勝處未忘情老去扁舟復此行小邑嵗除無市井
下田水落見農耕雪消西嶺嶒崚出春到重湖鱗甲生
橋下霜蛟貪睡美為槌千鼓作雷聲
  王禹偁四詠
中郎亭樹據江鄊雅稱詩翁賦卒章蓴菜鱸魚好時節
曉風斜日舊烟光一杯有味功名小萬事無心嵗月長
安得便抛塵網去釣舟閒泊畫欄傍
二年為吏住江濵重到江頭照病身滿眼碧波輸野鳥
[005-19a]
一簑踈雨屬漁人隨船曉月孤輪白入座晴山數㸃春
張翰精靈應笑我緑袍依舊惹埃塵
登臨陡覺挹塵埃時有清風颯滿懐蝀一條連古岸
玻璃萬頃自天来寒光浩渺輕烟濶緑玉參差逺岫排
南指閩山猶萬里逺人歸興正無涯登江亭/
帶篷踈薄漏斜陽半日孤吟未過江惟有鷺鶿知我意
時時翹足對船窗汎吳松江/
                陳堯佐
[005-19b]
平波渺渺烟蒼蒼菰蒲才熟楊栁黄扁舟繋岸不忍去
秋風斜日鱸魚鄊
  游松江           蔣 堂
江人見我謂誰何行李無羈野意多六幅青帆趂潮去
一樽白酒扣舷歌沙邊歴歴辨雲樹島外濺濺㺯月波
興盡歸来還更喜飛鷗相送入烟蘿
曙光東向欲朧明漁艇縦横映逺汀濤靣白烟荒落月
嶺頭殘曉混踈星鳴榔莫觸蛟龍睡舉網時聞魚鱉腥
[005-20a]
我實宦遊無况者擬来隨爾帶笭箵長橋觀魚/
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横截冷光中雲頭灔灔開金餅
水靣沉沉臥彩虹佛氏解為銀色界仙家多住玉壺中
地雄景勝言不盡但欲追隨乗曉風中秋對月/
  過垂虹橋二首        蘇 軾
吳越溪山興未窮强扶衰病過垂虹浮天自古東南水
送客今朝西北風絶境自忘千里逺勝遊難復五人同
舟師不會留連意擬看斜陽萬頃紅
[005-20b]
二子縁詩老更窮人間無處吐長虹平生睡足連江雨
盡日舟横擘岸風人笑老年三黜慣天教吾輩一樽同
知君欲寫長相憶更送銀盤尾鬛紅
  長橋二首/          楊 備
漁市花村夹酒樓山光沉碧水光浮松陵雨過船中望
一道青虹兩岸頭
松陵水國靣松江學弄漁竿對酒缸驚起鴛鴦是旗鼓
背帆飛去一雙雙
[005-21a]
  松江謁王文孺令宰      章 憲
暑退涼生過雨天鳬飛鷺浴暮江前秋風小浪鴨頭水
斜日輕帆燕尾船青眼却欣逢地主白頭相對聳詩肩
林塘勝處開樽爼只欠氷輪特地圎
長隄牽百丈舴艋泝清漪山與殘霞暝水将秋色宜江
寒征雁度天逺暮帆遟勝欲浮家去烟波學子皮
 松江在郡南四十五里禹貢三江之一也今按松江
 南與太湖接吳江縣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絶景
[005-21b]
 也
  交讓瀆在羅城之/東北隅       楊 備
琴丁結友事耕耘田熟翻如虞芮君彼此持亷為棄物
一名交讓兩難分
  女墳湖           皮日休
萬貴千奢已寂寥可憐幽憤為誰嬌須知韓重相思骨
直在芙蓉向下稍
                陸龜䝉
[005-22a]
水平波淡遶囘塘鶴殉人沈萬古傷應是離魂雙不得
至今沙上少鴛鴦
 吳女墓在閶門外闔閭女曰滕玉王與夫人及女會
 食蒸魚王前嘗半而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乃自
 殺闔閭痛之塟于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槨
 題凑為中以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寳送女乃舞白
 鶴于吳市中令民隨而觀之使男女與鶴俱入羡門
 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人非之又取土時其
[005-22b]
 地為湖號女墳湖吳地記曰吳王葬女取土成湖
  越来溪           楊 備
臨流何必弔前非且説吳宫得意時夹岸桃花烟水緑
畫船安穏載西施
 越来溪在横山下與太湖連相傳越兵入吳時自此
 来故名溪上有越城雉堞宛然
  夏駕湖           前 人
湖靣波光鑑影開緑荷紅芰遶樓臺可憐風物還依舊
[005-23a]
曾見吳王六馬来
 夏駕湖在吳縣西城下吳王夀夢避暑駕游于此故
 名今城下但存外濠即漕河也湖西悉為民田不復
 有湖民猶于湖之傍種菱菱甚美謂之夏駕湖菱
  至和塘記          丘與權
吳城東闉距崑山縣七十里俗謂之崑山塘北納陽城
湖南吐松江由隄防之不立故風波相憑以馳突廢民
田以瀦魚鱉其民病賦入之侵蟊相従以逋徙奸人緣
[005-23b]
之以邀刦行旅通鹽賈以自利吏莫能禁父老相傳自
唐至今三百餘年欲有所營作而弗克也有宋至道二
年陳令公之守蘇嘗與中貴人按行之邑人朱珏父子
相繼論其事為州縣者亦繼經度之皆以横絶巨浸費
用十數萬緡中議而沮皇祐中發運使許公建言蘇之
田膏腴而地下嘗苦水患乞置官司以畎洩之請令舒
州通判殿中丞王安石先相視焉朝廷従之王君既至
従縣吏拏荒梗浮傾沮訊其鄊人盡得其利害度長繩
[005-24a]
短順其故道施之圖繪䟽曰請議如許公朝廷未之行
也至和初今太守吕公既下車問民所疾苦盖有意于
䟽導矣明年與權為崑山主簿始陳五利一曰便舟楫
二曰闢田疇三曰復租税四曰止盜賊五曰禁奸商其
餘所濟非可以勝擬其約古制役民以興作經費寡而
售效速若其不成請以身塞責既而令錢君復言之太
守嘗念所以興利之計喜其謀之恊従于是列而上聞
其副以决于監司乃誡庸力經逺邇興屯舎宿餱薪既
[005-24b]
成以授有司郡相元君實搃之粤十月甲午治役先設
其外防以遏其上流立横埭以限之乃自下流浚而决
焉畚鍤所至皆于平陸其始戒也猖風號霾迅雷驟雨
乃用牲于神至癸已夜半雨息迨明休霽以卒其役人
皆以為有相之者始計月餘盖旬有九日而成深五尺
廣六十尺用民力才一十五萬六千工費民財若干貫
米才四千六百八十石為橋梁五十二蒔榆栁五萬七
千八百其貳河植茭蒲芙渠稱是計其入以為修完料
[005-25a]
民之餘治小虞自嚴村至于鰻[魚*黎]瀼治新洋江自朱歴
至于清港治山塘自山南至于東浚諸涇六十四浦四
十四塘六于是陽城諸湖瀼皆通而及江田無洿瀦民
不病渉矣初治河至唯亭得古閘用柏合抱以為楹葢
古渠况今深數尺設牐者以限松江之潮勢耳耆舊莫
能詳之乃知昔無水患由隄防之廢則有之嗚呼為民
牧者因循而至此乎是役也自城東走二十里曰任浦
崑山治其東長洲治其西以俗名非便于是論請更之
[005-25b]
曰至和識年號也建亭曰乙未紀嵗功也太守嘉其有
成謂與權實區區于其間其言必詳命之為記嘉祐六
年十二月立于乙未亭
 至和塘舊名崑山塘従古為湖瀼多風濤本朝至道
 皇祐中嘗議興修不果至和二年始修治成塘遂以
 年號名崑山主簿丘與權記甚詳今採載之
  沈氏筆談
詳沈氏所記盖至和塘既成于至和二年立石其間濬
[005-26a]
水道已成塘陸塗尚未備至是始備岸未及成後郏亶
謂至和塘所以不踰一二年而壊也盖丘與權塘記雖
作于至和二年立石乃嘉祐六年或是新塘成之時也
 沈氏筆談云至和塘自崑山縣達于婁門凡七十里
 自古皆積水無陸路民苦病涉乆欲為長堤抵郡城
 澤國無處求土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蒢為
 墻㘽兩行相去三尺去墻六丈又為一墻亦如此漉
 水中淤泥實蘧蒢中候乾則以水車畎去兩墻間舊
[005-26b]
 水墻間六丈皆留半以為堤脚掘其半為渠取土以
 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隄成
 至今為利
  六失六得          郟 亶
所謂六失者一曰水性就下蘇東枕海北接江但東開
浚崑山之張浦茜涇七了三塘而導諸海北開常熟之
許浦白茅二浦而導諸江殊不知此五處者去水皆逺
百餘里近亦三四十里地形頗髙髙者七八尺方其水
[005-27a]
盛時決之則或入江海水稍退則向之欲東導于海者
反西流欲北導于江者反南下故自景祐以来屢開之
而卒無效也二曰蘇之厭水以其無隄防也故崑山常
熟吳江皆峻其隄岸設官置兵以巡治之是不知塘雖
設而水行于隄之兩傍何益乎治田故徒有通往来禦風
濤之小功而無衛民田去水害之大效三曰書云三江
既入震澤底定今松江在其南可決水而同歸于海崑
山之下駕新洋大虞小虞朱塘新瀆平樂戴墟等十餘
[005-27b]
浦是也殊不知諸浦雖有决水之道未能使水之必洩
于江也何則水方汗漫與江俱平雖大决之而隄防不
立適足以通潮勢之衝急増風波之洶怒耳四曰蘇州
之水自常州来古者設望亭堰所以禦常州之水使入
太湖不為蘇害謂望亭之堰不當廢也殊不知蘇聚數
郡之水而常居其一常之水數路而望亭居其一豈一
望亭之水而能為蘇之患耶故望亭堰廢則常被其利
而蘇未必有害存之則蘇未必利而常先被害矣故治
[005-28a]
蘇州之水不在乎望亭堰之廢否也五曰蘇水所以不
泄者以松江盤曲而决水遟也古之曲其江者所以激
之而使深也激之既久其曲愈甚故漕使葉内翰開盤
龍區沈諌議開顧浦謂松江之曲若今槎浦及金竈子等
浦皆可决也是説僅為得之但未知蘇之水與江齊平
决江之曲者足以使江之水疾趨于海而未能使田之
水必趨于江也六曰蘇本是江海陂湖之地謂之澤國
自然當漫然容納數州之水不當盡為田也故國初之
[005-28b]
税才十七八萬石今乃至于三十四五萬石是障陂湖
而為田之過也是説最為踈濶殊不知國初之逃民未
復今乃盡為編户税所以昔少而今多也借使變湖為
田増十七八萬為三十四五萬乃國之利何過之有且
今蘇州除太湖外止有四湖常熟有昆城二湖崑山有
陽城湖長洲有沙湖是四湖者自有是名而其濶畧不
過十餘里其餘若崑山之所謂斜塘大泗黄瀆夷亭髙
墟巴城雉城武城䕫家江家柏家鰻[魚*黎]等瀼及常熟之
[005-29a]
市宅碧宅五衢練塘等村長洲之長蕩黄天蕩之類皆
積水而不耕之田也其水之深不過五尺淺者可二三
尺其間尚有古岸隠見水中俗謂之老岸或有古之民
家階甃之遺趾在焉故其地或以家或以城或以宅為
名嘗求其契劵以為騐云皆全税之田也是皆古之良
田而今廢之耳已上六説者皆執一偏之説而未能通
其理也必欲治之固當去其六失行其六得曰辨地形
髙下之殊求古人蓄洩之跡治田有後先之宜興役順
[005-29b]
富貧之便取浩博之大利舎姑息之小恩也一何謂地
形髙下之殊曰蘇州五縣號為水田其實崑山之東接
于海之隴東西僅百里南北僅二百里其地東髙而
西下向所謂東導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
接于江之漲沙南北七八十里東西僅二百里其地皆
比髙而南下向所謂欲北導于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
是二處者皆謂之髙田而其崑山身之西抵于常州
之境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僅二百
[005-30a]
里其地低下皆謂之水田髙田者常欲水今水乃流而
不蓄故常患旱也唯若景祐皇祐嘉祐中則一大熟耳
水田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數州之水而東北又
有崑山常熟二縣身之流故常患水也唯若康定至
和中則一大熟耳但水田多而髙田少水田近于城郭
為人所見而税復重髙田逺于城郭人所不見而税復
輕故議者唯知治水而不知治旱也二何謂古人蓄洩
之跡曰今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堈身堈身之東有
[005-30b]
一塘焉西徹松江北過常熟謂之横瀝又有小塘或二
里或三里貫横瀝而東西流者多謂之門若所謂錢門
張堈門沙堰門吳堈顧廟堈下堈李堈門及斗門之類
是也夫南北其塘則謂之横瀝東西其塘則謂之堈門
堰門斗門者是古者堰水于堈身之東灌溉髙田而又
為堈門者恐水之或壅則决之入横瀝所以分其流也
故堈身之東其田尚有丘畝經界溝洫之跡存焉是皆
古之良田因堈門壊不能蓄水而為旱田耳門之壊
[005-31a]
豈非五代之季民各従其行舟之便而廢之耶此治髙
田之遺跡也若夫水田之遺跡即今崑山之南向所謂
下駕小虞等浦者皆决水于松江之道也其浦之舊跡
濶者二十餘丈狭者十餘丈又有横塘以貫其中而棊
布之是古者既為縦浦以通于江又為横塘以分其勢
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焉故水雖大而不
能為田之害必歸于江海而後已以是推之則一州之
田可知矣故蘇州五門舊皆有堰今俗呼城下為堰下
[005-31b]
而齊門猶有舊堰之稱是則隄防既完則水無所瀦容
設堰者恐其暴而流入于城也至和二年前知蘇州吕
侍郎開崑山塘而得古閘于夷亭之側是古者水不亂
行之明騐也及夫隄防既壊水亂行于田間而有所瀦
容故蘇州得以廢其堰而夷亭亦無所用其閘也為民
者因利其浦之濶攘其旁以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
便决其隄以為涇今崑山諸浦之間有半里或一里二
里而為小涇命之為某家涇某家浜者皆破古隄而為
[005-32a]
之也浦日以壊故水道湮而流遟涇日以多故田隄壊
而不固日墮月壊遂蕩然而為陂湖矣此古人之跡也
今秀州潮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鹽一縣有堰近
百餘所湖州皆築隄于水中以固田而西塘之岸至有
髙一丈有餘者此其遺法也獨蘇州壊之耳三何謂治
田有先後之宜曰地勢之髙下既如彼古人之遺跡又
如此今欲先取崑山之東常熟之北凡所謂髙田者一
切設堰瀦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謂經界溝洫使水周
[005-32b]
流于其間以浸潤之立堈門以防其壅則髙田常無枯
旱之患而水田亦減數百里流注之勢然後取今之凡
謂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罷去其某家涇某家浜之類
循古今遺跡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縦浦又七里或十里
而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為隄岸使塘浦濶深而隄
岸髙厚塘浦濶深則水通流而不能為田之害也隄岸
髙厚則田自固而水可壅而必趨于江也然後擇江之
曲者若所謂槎浦金竈子浦而決之使水必趨于海又
[005-33a]
究五堰之遺趾而復之使水不入于城是雖有大水不
能為蘇州之患也如此則髙低皆利而無水旱之憂然
後倣錢氏遺法收圖囘之利養撩淺之卒更休迭役以
浚其髙田之溝洫與水田之塘浦則百世之利也四何
謂興役順貧富之便曰蘇州五縣之民自五等以上至
一等不下十五萬户可約古制而户借七日則嵗約百
萬夫矣又自三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千户可量其財
而取之則足以供萬夫之食與其費矣夫借七日之力
[005-33b]
故不勞量取財于富者故不虐以不勞不虐之役五年
而治之何田之不可興也五何謂取浩博之大利曰蘇
州之地四至餘三百里若以開方之法而約之尚可方
二百餘里為田六同有畸三分去一以為溝池城郭陂
湖山林其餘不下四同之地為三十六萬夫之田又以
上中下不易再易而去其半當有十八萬夫之田常出
租税也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則十
八萬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萬石矣今蘇州止有三十
[005-34a]
四五萬石借使全熟則常失三十四萬石之租又况因
水旱而蠲除者嵗常不下十餘萬石而甚者或蠲除三
十餘萬石是則遺利不少矣今或得髙低皆利而水旱
無憂則三四十萬之税必可增也公家之利如此則民
間従可知矣六何謂舎姑息之小恵曰是議之興或者
必曰向者蘇州或治一浦或調一縣而役一月則民勞
且怨矣今欲盡一州之境役五縣之民五年而治之其
工力盖百倍于向時是役未興而數千百萬之民已呶
[005-34b]
呶矣非養民之道也曰向者之興役也多興于大水方
盛之際是時公私匱乏疾癘間作故民勞且怨也今或
于平嵗無事之時借力以成利何勞怨之有傳曰使民
以時又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又曰悦以使民民忘
其勞是雖至治之世未嘗不役民以使之也唯近世不
求所以養之之道使躋于富庻但務其姑息之末使至
于飢餓而不能相生然後又従而賙之故上愈乏而下
益困有可以除數百年未去之患興數百里無窮之利
[005-35a]
使公私皆獲其益豈可區區計國家五載之勞惜百姓
七日之力耶
 熙寜三年崑人郏亶自廣東機宜上奏以謂天下之
 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過于蘇州然自唐末以
 来經營至今終未見其利者其失有六今當去六失
 行六得
昔有論古人治低田髙田之法者謂禹之時震澤為患
東有堈阜以隔截其流禹乃鑿斷堈阜流為三江東入
[005-35b]
于海而震澤始定闕/   于環湖之地尚有二百餘
里可以為田而地皆卑下猶在江水之下與江湖相連
不能耕植而水靣又復平闊足以容受震澤下流使水
勢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趨于海其沿海之地亦有數百
里可以為田而地皆髙仰反在江水之上與江湖相逺
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勢又多西流不得蓄聚春
夏之雨澤以浸潤其地是環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
之地常有旱災如之何而可以種蓺耶古人遂因其地
[005-36a]
勢之髙下井之而為田其環湖卑下之地則于江之南
北為縦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東西為横塘以分其勢
而棊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濶者三十餘丈狹者
不下二十餘丈深者二三丈淺者不下一丈且蘇州除
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别無水源而古人使塘浦深闊若
此者盖欲取土以為隄岸髙厚足以禦其湍悍之流故
塘浦因而濶深水亦因之而流耳非專為濶其塘浦以
決積水也故古者隄岸髙者須及二丈低者亦不下一
[005-36b]
丈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髙于民田五七尺而隄岸
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故雖大水不能入于
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則塘浦之水自髙于江而江之
水亦髙于海不煩決㵼而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
水田常熟其阜之地亦因江水稍髙得以畎引以灌溉
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也所有沿海髙仰之地近
于江者既以江流稍髙可以畎引近于海者又有早晚
兩潮可以灌溉故亦于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
[005-37a]
七里而為一縦浦又五里七里而為一横塘港之濶狭
與低田同而其深往往過之且堈阜之地髙于積水之
處四五尺至七八尺逺于積水之處四五十里至百餘
里固非決水之道也然古人為塘浦濶深若此者盖欲
畎引江海之水同流于堈阜之地雖大旱之嵗亦可車
畎以溉田而大水之嵗積水或従此而流洩耳非專為
闊深其塘浦以決低田之積水也至于地勢西流之處
又設堈門㪷門以瀦蓄之是雖大旱之嵗堈阜之地皆
[005-37b]
可耕以為田此古人治髙田蓄雨澤之法也故低田常
無水患髙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地常獲豐熟此古
人治低田旱田之法也二論後世廢低田髙田之法者
古人治田髙下既皆有法方是時也田各成圩圩必有
長每一年或二年率逐圩之人修築隄防浚治浦港故
低田之隄防常固旱田之浦港常通也
 古之田雖各成圩然所名不同或謂之叚或謂之圍
 今崑山低田皆沈在水中而俗呼之名猶有野鴨叚
[005-38a]
 大泗叚湛叚及和尚圍盛熟圍之類
至錢氏有國而尚有撩清指揮之名者此其遺法也泊
乎年紀緜逺古法隳壊其水田之隄防或因田户行舟
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
 古者人户各有田舎在田圩之中浸以為家欲其行
 舟之便乃鑿其圩岸以為小涇小浜即臣昨来所陳
 某家涇某家浜之類是也説者謂浜者安船溝也涇
 浜既小隄岸不髙遂至壊却田圩都為白水也今崑
[005-38b]
 山柏家瀼水底之下尚有民家階甃之遺趾此古者
 民存圩中住居之舊跡也今崑山富户如陳顧陶辛
 晏沈等田舎皆在田園之中每至大水之年亦是外
 水髙于田舎數尺此今人在田圩中作田舎之騐也
或因人户請射下脚而廢其隄或因官中開淘而減少
丈尺
 臣少時見小虞浦及至和塘並濶三二十丈累經開
 淘之後今小虞浦只闊十餘丈至和塘只闊六七丈
[005-39a]
 此目所覩也
或因田主只收租課而不修隄岸或因租户利于易田
而故致渰沒
 吴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謂之曰塗田所收倍于常稔
 之田而所納租米亦依舊數故租户樂于間年渰沒
 也
或因決破古隄張捕魚蝦而漸致破損或因邊圩之人
不肯出田與衆做岸或因一圩雖完傍圩無力而連延
[005-39b]
隳壊或因貧富同圩而出力不齊或因公私相吝而因
循不治故隄防盡壊而低田漫然復在江水之下也每
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漲二三尺而蘇州低田
一抺盡為白水其間雖有隄岸亦皆狭小沈在水底不
能固田唯大旱之嵗常潤杭秀之田及蘇州堈阜之地
並皆枯旱其堤岸方始露見而蘇州水田幸得一熟耳
盖因無隄防為禦水之先具也民田既容水故水與江
平江與海平而海潮直至蘇州之東一二十里之地反
[005-40a]
與江湖民田之水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
 臣伏覩昨来議狭汴河者詔汴河闊處水靣散漫不
 至深快故汴河淤澱今蘇州水靣動連一二百里而
 太湖之水又不及黄河之湍迅而欲三江之不淤不
 可得也
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淺倘不完復隄岸驅低田之水
盡入于松江而使江流湍急但恐數十年之後松江愈
塞震澤之患不止于蘇州而已也此低田不治之由也
[005-40b]
其髙田之廢始由田法隳壊民不相率以治港浦港浦
既淺地勢既髙沿于海者則海潮不應沿于江者又因
水田隄防隳壊水得瀦聚于民田之間而江水漸低故
髙田復在江水之上至于西流之處又因人户利于行
舟之便壊其堈門而不能蓄水故髙田一望盡為旱地
每至四五月間春水未退低田尚未能施工而堈阜之田
已亁枯旱矣唯大水之嵗湖秀二州與蘇州之低田渰
没净盡則堈阜之田幸得一大熟耳此盖不浚浦港以
[005-41a]
畎引江海之水不復堈門以蓄聚春夏之雨澤也此髙
田廢之之由也故蘇州不有旱災即有水患但水田多
而旱田少水田近于城郭為人所見而税復重旱田逺于
城郭為人所不見而税復輕故議者只論治水而不論
治旱也三論自来議者只知決水不知治田盖治田者
本也本當在先決水者末也末當在後今乃不治其本
而但攻其末故自景祐以来上至朝廷之縉紳下至農
圃之匹夫謀議擘畫三四十年而蘇州之田百未治一
[005-41b]
二此治水之失也惟嘉祐中兩浙轉運使王建議謂
蘇州民間一㮣曰水至深處不過三尺以上當復修作
曰位使位位相接以禦風濤則自無水患若不修作塍
岸縦使決盡河水亦無所濟此説最為切當又縁當時
建議之時正值兩浙治水連年無效不知大叚擘畫令
官中逐年調發夫力更互修治及不曾立定逐縣治田
年額以辦不辦為賞罰之格而止令逐縣令佐㮣例勸
導逐位植利人户一二十家自作塍岸各髙五尺縁民
[005-42a]
間所鳩工力不多盖不能齊整借令多出工力則各家
所收之利不償其所費之本兼當時都水監立下官員
賞典不重故上下因循未曾併聚公私之力大叚修治
臣今欲檢會王安石所陳利害却将臣下項擘畫修築
隄岸以固民田則蘇州水災可計日而取効也議者謂
曩年吳及知華亭縣常率逐叚人户各自治田亦不曾
煩費官司而人獲其利今可舉用其法以治蘇州水田
不須重煩官司也曰蘇州水田與華亭不同華亭之田
[005-42b]
地連堈阜無暴怒之流浚河不過一二尺修岸不過三五
尺而田已大稔矣然不踰三五年間尚有湮塞今蘇州
逺接江湖水常暴怒故崑山常熟吳江三縣隄岸髙者
七八尺低者不下五六尺或用石甃或用樁蓧或二年一
治或年年修葺而風濤冲激動有毁壊今若以華亭之
法而治之或水退之後一二年間暫獲豐稔盖不可知
求其久逺之效則不可得也夫以華亭之法而治蘇州
之髙田則可矣若治蘇州水田譬諸以一家之法而治
[005-43a]
一國也其規模法度則近之至于措置施設之法則小
大不可同也貼黄自来人所議欲開通諸大浦盧瀝浦
松江諸滙并決水入江隂軍等亦皆治水之一説但隄
防未立行之無功候隄防既成之後前項諸説又不可
不行盖水勢湍急却要諸處分減水勢故也故曰治田
者先也決水者後也臣今窮究得古人治田之本委可
施行若令臣先往兩浙相度不過訂之于諸縣官吏考
之于諸鄊父老而已况諸縣官吏乍来倐去不若臣之
[005-43b]
生長鄊里世為農人備知利害也父老之智未必過于
范仲淹葉清臣況范仲淹葉清臣尚不能窺見古人治
田之跡父老安得而知伏望令臣畧到司農寺陳白委
曲不至有誤朝廷候勅㫖四論今来乞以治田為先決
水為後田既先成水亦従而可決不過五年而蘇州之
水患息矣然治河之法若搃而論之則汙漫難行析而
言之則簡約易治何也今蘇州水田之最合行修治處
如前項所陳南北不過一百二十餘里東西不過一百
[005-44a]
里今若于上項水田之内循古人之跡五里而為一縦
浦七里而為一横塘不過為縦浦二十餘條每條長一
百二十餘里横塘十七條每條長一百餘里共計四千
餘里每里用夫五千人約用二千餘萬夫
 至和中開崑山塘每里用夫二千五百人塘靣闊六
 丈底闊四丈深四尺每里積土計三十萬尺分為兩
 岸每岸底只闊一丈四五尺靣只闊四五尺髙不及
 六七尺故不踰一二年又至隳壊
[005-44b]
故曰搃而言之則汗漫而難行也今且以二千萬夫開
河四千里言之分為五年每年用夫四百萬開河八百
里蘇秀常湖四州之民不下四十萬三分去一以為髙
田之民自治髙田外尚有二十七萬夫每夫一年借僱
半月計得四百餘萬夫可開河八百里却以上項四百
餘萬夫分為十縣逐縣每年常夫四十萬開河八十里
以四十萬夫分為六箇月逐縣每月計役六萬六千餘
夫開河十三里有零以六萬六千夫分為三十日則逐
[005-45a]
縣每日只役夫二千二百人開河一百三十二步将三
千二百人又為兩頭項只役一千二百人開河六十六
步雖縣有大小田有廣狹民有衆寡及逐日所開河溝
所役夫數多少不同大率治田多者頭項多治田少者
頭項少雖千百頃可以一頭項盡也臣故曰析而論之則
簡約而治易也如此而治之三年之内蘇州與鄰州之
水田殆亦盡矣塘浦既浚矣隄防既成矣則田之水必
髙于江江之水必髙于海然後擇江之曲者而決之及
[005-45b]
開廬瀝浦皆有功也何則江水湍流故也故曰治田者
先決水者後也江流既髙矣然後又究五堰之遺趾而
復之使水不入于城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患也
此治水田之大畧也
 昔有七堰今復五堰者今只有五門故也蘇州設堰
 固亦舊矣劉著作嘗引白居易九日蘇州登髙詩云
 酒酣憑檻起四顧七堰八門六十坊是唐之世已有
 堰矣至端拱三年轉運使喬維岳方始廢之盖隄防
[005-46a]
 既壊水得容瀦于民田之間水勢稍低故可廢其堰
 也
其旱田則乞用上項一分之夫以浚治港浦以畎引江
海之水及設堈門以瀦春夏之雨澤則髙低皆治而水
旱無虞矣五論乞循古人之遺跡治田者昨臣所乞蘇
州水田一節罷去某家涇某家浜之類五里七里而為一
縦浦七里十里而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為隄岸使塘
浦闊深而隄岸髙厚塘浦闊深則水流通而不能為田
[005-46b]
之害隄岸髙厚則田自可固而水流必趨于江今具蘇
州秀州及沿江沿海水田旱田見在塘浦港瀝門之
數凡臣所能記者搃七項共二百六十五條并臣擘畫
将来治田大約各附逐項之下謹具下項一具水田塘
浦之跡凡四項共一百三十二條一吳松江南岸自北
平浦北岸自徐公浦西至吳江口皆是水田約一百二
十餘里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條北岸有大浦二十八條
是五里而為一縦浦之跡也其横塘在松江之南者臣
[005-47a]
不能記其名在松江之北六七里曰浪市横塘又下北
六七里而為至和塘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松江
南大浦二十七條北平浦破以浦艾祁浦愧浦顧滙浦
養蠶浦大盈浦南解浦梁乾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内
薫浦趙屯浦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
甫里浦浮髙浦塗頭浦大姚浦順徳浦破墩浦盞頭浦
松江北大浦二十八條徐公浦北解浦瓦浦沈浦蒋浦
三林浦周浦顧墓浦金城浦木𤓰浦蔡浦下駕浦浜浦
[005-47b]
洛舎浦楊黎浦新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
浪市浦尤涇浦下里浦戴墟浦上顧浦青丘浦奉里浦
任浦松江北横塘二條浪市横塘至和塘已上松江塘
浦五十七條並當松江之上流皆是闊其塘浦髙其隄
岸以固田也只因久不修治遂至隳壊每遇大水上項
塘浦之岸並在水底不能固田議者不知此塘浦元
有岸以固田乃謂古人浚此大浦只欲洩水此不知治
田之本也臣今擘畫並當復治其浦修成隄岸以禦水
[005-48a]
災不須逺治他處塘浦求決積水而田自成矣一至和
塘自崑山西至蘇州計六十餘里今其南北兩岸各有
大浦十二條是五里而為一縦浦之跡也其横浦南六
七里而有浪市塘是也其北皆為風濤洗刷不見其跡
臣前所謂至和塘徒有通往来禦風濤之小功而無衛
民田去水患之大利者謂至和塘南北縦浦皆廢也横
塘亦廢也謹具下項至和塘南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
虞浦尤涇浦新瀆浦平樂浦戴墟浦真義浦朱塘浦界
[005-48b]
浦鳳凰涇任浦蠡塘至和塘北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
虞浦尤涇浦髙墟浦雍里浦諸昌涇界浦任浦上雉瀆
下雉瀆蠡塘官瀆横塘在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松江項
内更不再出在北者皆廢已上至和塘兩岸塘浦二十
四條在塘北者今猶有其名而或無其跡在塘南者雖
存其跡而並皆狭小斷續不能固田其間南岸又有朱
涇王村涇北岸又有司馬涇季涇周涇小蕭涇大蕭涇
歸涇吳涇清涇譚涇褚涇楊涇之類皆是民間自開私
[005-49a]
浜即臣向所謂某家涇某家浜之類是也今並乞廢罷
只擇其浦之大者闊開其塘髙築其岸南修起浪市横
塘北則或五里十里為一横塘以固田自近以及逺則
良田漸多白水漸狭風濤漸小矣一常熟塘自蘇州齊
門北至常熟縣一百餘里東岸有涇二十一條西岸有
涇十二條是亦七里十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但目今
並皆狭小非大叚塘浦盖古人之横塘隳壊而百姓侵
占及擅開私浜相襍於其間即臣所謂某家涇某家浜
[005-49b]
之類是也謹具目今兩岸涇浜之名下項常熟塘東横
涇二十一條闕墓涇楊涇米涇樊涇蠡涇南湖涇北湖
涇朱涇永昌涇茅涇薛涇界涇吳塔涇尚涇川涇黄土
涇圃涇廟涇卞荘涇新橋涇黄母涇常熟塘西横涇十
二條石師涇揚涇黄婆涇髙姚涇蘇宅涇蠡涇皮涇廟
涇永昌涇野長涇譚涇墓門涇已上常熟塘兩岸横涇
三十三條盖記其畧耳今但乞廢其小者擇其大者深
開其塘髙修其岸除西岸自擘畫為圩外其東岸合與
[005-50a]
至和塘北及常熟縣南新修縦浦交加棊布以為圩自
近以及逺則良田漸多白水漸狭風濤漸小矣一崑山
之東至太倉堈身凡三十五里兩岸各有塘浦七八條
是五里而為一縦浦之跡也其横塘在塘之南六七里
而為朱瀝塘張湖塘郭石塘黄姑塘在塘之北為風濤
所洗刷與諸湖相連不見其跡謹具下項崑山塘南有
塘浦七條次里浦新洋江任里浦下駕浦下吳浦上吳
浦太倉横瀝崑山塘北有塘浦七條婁縣上塘婁縣下
[005-50b]
塘新洋江低里浦黄剪涇上吳塘下吳塘横塘四條朱
瀝塘張湖塘郭石塘黄姑塘已上塘瀝十八條新洋江
下駕浦曾經開浚餘並未曾今河底之土反髙于田中
每遇天雨稍闕則便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盡渰
没今並乞開浚以固田已具下項一具旱田塘浦之跡
凡三項一百二十三條一松江南岸自小来浦北岸自
北陳浦東至海口並是旱田約長一百餘里南有大浦
一十八條北有大浦二十條是五里而為一縦浦之跡
[005-51a]
也其横塘之在江南者臣不記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
而為雞鳴塘練祁塘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謹具
下項松江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條小来浦盤龍浦米市
浦松子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燠浦丁灣浦蘿
子浦滬瀆浦釘鈎浦上海浦下海浦南極浦江苧浦爛
泥浦松江北岸有大浦二十條北陳浦顧浦葉浦大黄
肚浦小黄肚浦章浦樊浦楊林浦上河浦下河浦天仙
浦鎮浦新葉浦槎浦秦公浦雙浦大場浦唐章浦青州
[005-51b]
浦商量灣横塘二條雞鳴塘練祁塘已上塘浦四十條
各自畎引水以灌溉髙田只因久不浚治浦底既髙而
水又低故逐年常患旱也議者乃謂于此諸浦決洩蘇
州崑山長洲及秀州之積水是未知古人設浦之意也
今當令髙田之民治之以備旱災則髙田獲其利也一
太倉堈身之東至茜涇約四五十里凡有南北大塘八
條其横塘南自練祁塘北至許浦共一百二十餘里有
堈門及塘浜約五十餘條臣能記其二十五條旱田而
[005-52a]
横塘多欲水之周流于其間取灌溉之意也今皆淺淤
不能引水以灌于田謹具下項南北之塘八條太倉東
横瀝半涇塘青堈横瀝五家堈横瀝鴨頭塘支涇楊墓
子涇茜涇東西之塘及堈門等二十五條方秦塘錢門
塘婁塘張堈門薛市門黄姑塘吉涇塘沙堰門太倉塘
包涇古塘吳堈門顧堈門廟堈門岳瀝李堈門丁堈門
湖川門黄涇杜漕塘雙鳳塘㪷門直塘支塘李墓塘以
上堈身已東塘浜門瀝共三十三條南北者各長一百
[005-52b]
餘里接連大浦並當浚治以灌溉髙田東西者横貫三
重堈身之田而西通諸湖若深浚之大者則置㪷閘門
或置堰而下或水亟遇旱則可以車畎諸湖之水以灌
田大水則可以通放湖水以洩田而分減低田之水勢
于平時則瀦聚春夏之雨澤使堈身之水常髙于低田
不須車畎而民田足用一沿海之地自松江下口南連
秀州界約一百餘里有大浦二十條臣今能記其七條
自松江下口北遶崑山常熟之境接江隂界約三百餘
[005-53a]
里有港浦六十餘條臣能記其四十九條是五里而為
一縦浦之跡也其横塘在崑山則為八尺涇花莆涇在
常熟則為福山東横塘福山西横塘謹具下項松江口
下南連秀州界有大浦七條三林浦杜浦周浦大臼浦
卹瀝浦戚崇浦羅公浦松江口下北遶蘇州崑山常熟
縣界至江隂軍界有港浦四十九條北極浦下田浦崛
浦上夾浦下練祁浦桃源浦練祁浦顧涇浦六岳浦採
桃浦川沙浦下張浦新漕浦茜涇浦楊林浦七了浦浪
[005-53b]
港浦北浦尹公浦甘草浦唐相浦陳涇浦錢涇浦湴湖
浦吳泗浦鐺脚浦下六河浦黄浜浦沙營浦白茒浦金
涇浦髙浦許浦塢溝浦千步涇耿涇浦新涇浦水門浦
雀浦鰻[魚*黎]浦吳涇髙涇西陽浦新涇陳浦張涇湖涇奚
涇黄泗浦横塘四條八尺涇花莆涇福山東横塘福山
西横塘以上沿海港浦共六十條各是古人東取海潮
北取楊子江水灌田各開入堈阜之地七里十里或十
五里間作横塘一條通灌諸浦使水周流于髙阜之地
[005-54a]
以浸潤髙田非專欲決積水也其間雖有大浦五七條
自積水之處直可通海然各逺三五十里至一百餘里
地髙四五尺至七八尺積水既被低田隄岸隳壊一時
漫流瀦聚于低下平濶之地雖開得上項大浦其積水
終不肯逺従髙處而流入于海唯大水之年決之則暫
或東流耳今不拘大浦小浦並皆淺淤自當開浚東引
海潮北引江水以灌田臣所擘畫治蘇州曰至易曉也
水田則做岸防水以固田髙田則浚塘引水以灌田此
[005-54b]
衆人所共知也但自来治水者舎常而求異忽近而務
逺而反謂做岸固田浚塘引水之説為淺近而不肯留
意遂因循至此今欲知蘇州水田旱田不治之由觀此
篇可見其大畧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跡共七項搃二
百六十四條皆是古人因地之髙下而治之之法也其
低田則闊其塘浦髙其隄岸以固田其髙田則深浚港
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後之人不知古人灌田固田之意
乃謂低田髙田所以闊深其塘浦者皆欲決洩積水也
[005-55a]
更不計量其逺近相視其髙下一例擇其塘浦之尤大
者十數條以決水其餘岸小者更不浚治及興工役動
費國家三五十萬貫石而大塘大浦終不能洩水其塘
浦之差小者更不曾開浚也而議者猶謂此小塘小浦
亦可泄水以致朝廷愈不見信而大小塘浦一例㮣不
浚治積嵗累年而水田之隄防盡壊使二三百里肥腴
之地盡成白水髙田之港浦皆塞而使數百里沃衍潮
田遂為荒蕪不毛之地深可痛惜臣切思之上項塘浦
[005-55b]
既非天生亦非地出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為也然自
國朝統御以来百餘年間除十數條大者間或浚治外
其餘塘浦官中則不曾浚治今當不問髙低不拘大小
亦不論可以決水與不可以決水但係古人遺跡而非
私浜者一切併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決修治係低
田則髙作隄岸以防水係髙田則深浚港浦以灌田其
堈身西流之處又設㪷門及堈門或堰閘以瀦水如此
則髙低皆治而水旱無虞矣後二項非要切不録
[005-56a]
 亶之書甚多今獨摘其要者録于此亶既累上其説
 五年九月許謁司農寺陳白寺以其説上聞詔以亶
 為司農寺丞提領兩浙路興修水利六年亶以其説
 鏤板徧下州縣許諸色人等詳合議焉初亶言蘇州
 水利其書與圖大抵以為環湖之地稍低常多水沿
 海之地稍髙常多旱故古人治水之跡縦則有浦横
 則有塘而又有門堰涇瀝而棊布之亶所能記者則
 搃二百六十餘所今欲畧循古人之法七里而為一
[005-56b]
 縦浦十里而為一横塘又因出土以為隄岸度用十
 萬夫水治髙田旱治下澤要以五年而蘇州之田治矣
 朝廷始得亶書以為可行遂真除司農寺丞令提舉
 興修水利亶至蘇興役凡六郡三十四縣比户調夫
 同日舉役轉運提刑皆受約束民以為擾多逃移會
 吕恵卿被召言其措置乖方熙寜元年正月一日有
 㫖郏亶修圩未得興工官吏所見不同各具利害聞
 奏人皆歡然十五日庭下方張燈吏民二百餘人交
[005-57a]
 入馹庭喧哄斥罵燈悉蹂踐馹門亦破亶幞頭墮地
  一小兒在傍亦為人所挈前此方盡遣諸縣令出郊
 標遷圩地至是諸令鳴鐃散衆遂罷役亶追司農寺
 丞送吏部流内銓
 亶又上治田利害大㮣有七一論古人治髙田低田
 之法二論後世廢髙田低田之法三論自来議者只
 知決水不知治田四論今来以治田為先決水為後
 五論乞循古人遺跡治田六論若先往兩浙相度則
[005-57b]
 議論合七論先詣司農寺陳白則利害易明
 
 
 
 
 
 
 吳都文粹巻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