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十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十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因數明理格 可與律吕參天兩地論參㸔數學
  河圖洛書經緯如何論     吳有元
   出處前漢五代志劉歆云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
   立說河圖之數十雖為偶而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則偶之中有竒洛書之數九雖為竒而
[010-1b]
     以五竒數統四偶數則竒之中有偶動静/相乘竒偶相配此圖書所以相為表裏歟
   批云立論本之於易學啓䝉而又能發之以已/意說得圖書經緯之妙處出非平時熟於
     講明一旦安能有此筆力較之魁論尤/有力量學者宜熟讀此篇為數學入門
論曰知動静相乘之機朱子釋太極圖云動静者所乘/之機 動為陽静為隂竒為陽
偶為隂河圖之數十則為偶洛書之數九/則為竒 機字有經緯意詳見圖書註則可以論數
竒偶之數雖/殊而機則一天地間一自然之數耳粘上/數字吾孰從而
探其機哉再入機/字 難機非數外物也解自數之/中 有機天不愛道
託諸數以畀聖人見圖註又記天不愛道地不愛寳數/天以河圖之數畀伏羲以洛書之
[010-2a]
錫夏/禹數不自神必有機以妙其用數中有機/相為經緯是以竒偶
不滯於一偏而動静相因於無窮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則竒之中有偶
洛書以五竒數統四偶/數則偶之中又有竒使非有機行乎其間則竒一於
動偶一於静判然不相為用安得比而同之耶獨陽不/生獨隂
不成竒而無偶則為獨陽偶而無/竒則為獨隂如何得相為經緯且十其數者河圖也
圖之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九其數者洛書也書之/數戴
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八六為足五為腹心然圖之數偶未嘗不合書之
十數雖偶亦/合九數之竒書之數竒未嘗不合圖之偶九數雖竒/亦合十數
[010-2b]
之/偶於其參差不齊之中而有彼此錯綜之妙造化之機
亦神矣圖數十書數九雖若參差不齊而竒偶/相為經緯其機則一而已 應前神字是機也
泄於河洛闡於羲禹伏羲因河圖而畫八卦/夏禹因洛書而叙九疇吾不謂劉
歆亦足以知之本出/處河圖洛書經緯如何請因班固所
援劉歆之言而申之班固作漢五行志/引劉歆之言如此天地果有機乎
掇機字說起學栁/子厚封建論文吾聞天地無心也而有機乎哉機非
天地之所容力也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造化自然之理
流行乎宇宙間應冐頭天地間/一自然之數耳一之為太極二之為隂
[010-3a]
陽五之為水火木金土出於機者也太極圖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静
静而生隂静極復動一動一静互為其/根云云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一隂湯隂
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入於機者也同上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
太極本無極也機又莊子至樂/篇萬物皆出於 皆入於機是機也固造化之所以
神而造化亦不能自秘其神應冐頭/神字河圖洛書豈非妙
隂陽五行之數而泄其機以示人者乎謂圖書即太/極圖中之妙
天下之理動而無静静而無動則其體為一偏周子通/書動而
無静静而無動物也朱子/釋云有形則滯於一偏動而無動静而無静則其用
[010-3b]
為無窮同上動而無動静而無静神/也云云混兮闢兮其無窮兮一竒一偶之謂數
應冐頭/數字動静相乘之謂機應冐頭/機字故凡積數之極至於
什百千萬殆若不可勝筭康節加/一倍法而要其統㑹則不過
竒而偶偶而竒二者迭相終始耳此其本之朱文公/易學啓䝉議論
則圖書之數即太極之隂陽五行圖書之機即隂陽五
行之一太極也合就原題所援之語謂/其數雖異其機則一明乎此則經緯
之妙可得而見矣夫自河馬效祥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
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龜薦瑞同上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
[010-4a]
而第之以/成九類以天數配地數兩其五行而定位之易學啓/䝉云天
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易繫
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則知圖之為圖其數偶其位亦偶
河圖十數為偶五/位相合亦為偶以陽數統隂數縱横十五而迭數之
易學啓䝉云洛書以五竒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湯以統隂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云云洛書之縱横
十/五則知書之為書其數竒其位亦竒洛書九數為竒而/四正之位之數亦
竒/竒主於動洛書/之數偶主於静河圖/之數動者常流行洛書/之數
者常對待河圖/之數若齟齬而難合焉烏在其相經緯耶且/設
[010-4b]
難謂書數一於/竒圖數一於偶曰是不然解上文/說主意隂陽無獨立之理而
常有相須之義有陽必有隂/兩兩常相對動静無一定之體而毎有
相乘之機動極則復静/静極則復動淵矣哉圖書之數乎應冐子/數宇
矣哉是數之機乎應冐子/機字蓋圖雖偶數十數/是偶然以一合
六以二合七以三合八以四合九以五合十其數未嘗
不竒啓䝉云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
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 河圖五位皆竒數故以河圖為經則洛書為緯矣
河圖之數雖偶而/又有竒數存焉書雖竒數九數/是竒然以一含九以二含
[010-5a]
八以三含七以四含六其數未嘗不偶啓䝉云洛書之/縱横十五而七
八九六迭為消長虛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則參伍錯綜無適而不遇其合焉 洛書去其
中之五數則/縱横皆十數故以洛書為經則河圖為緯矣洛書之數/雖竒而又
有偶數/存焉圖之内而生數則陽居下左隂居上右外而成
數則陽居上右隂居下左啓蒙云河圖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六七
八九十者又各因五而得數以附於其生數之外云云/其生數之在内者則陽居下左而隂居上右也其成數
之在外者則隂居下/左而陽居上右也書之四正皆竒四隅皆偶以明獨
陽不生獨隂不成是動静之相為經緯者也洛書之文/九前一後
[010-5b]
三左七右四正皆竒數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四隅皆偶數故静以動為用而圖
之數即書偶之中有竒/是圖與書合動以静為用而書之數即圖竒/之
中有偶是/書與圖合一動一静互為其根用太極/圖語其參伍錯綜之
變歟其徃來不窮之通歟用易繫辭語/說經緯意不然河圖授羲
洛書畀姒時異數殊見前/注吾夫子乃兼取而著之於大
傳何哉難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正以明二而一之義也解圖書之/義則一
劉歆經緯之論其亦得聖人遺意乎且揚之而繳/論腹之意雖然
歆亦有遺論焉却抑/之夫河圖也洛書也大衍也三者皆
[010-6a]
相為經緯者也豈惟圖書為然哉又添大衍來打合說/ 河圖五十五數洛
書四十五數大/衍之數五十故河圖而虛十則圖之書也河圖虛其/十則為洛
書之四/十五數虛五則圖之衍也河圖虛其五則為/大衍之五十數洛書積五
得十則書之圖也洛書加十數則為/河圖之五十五數以五含五則書之
衍也洛書加五數則為/大衍之五十數大衍之加五减五則又圖書之
相表裏也大衍之數五十加五數則為河圖减五數則/為洛書 以上議論皆本之朱文公易學啓
䝉/歆又何足以知之責劉歆未/必知此數此非愚臆說也愚得之
書易書易得之天學楊誠齋易傳序語云愚聞諸先/儒先儒聞諸三聖三聖聞諸天
[010-6b]

[010-7a]
 因數明理格 可與河圖洛書經緯論參㸔數學
  律吕參天兩地如何論     詹登龍
   出處前漢律歴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隂六為/吕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黄鍾二曰太簇三
     曰姑洗四曰㽔賓五曰夷則六曰無射吕/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吕三曰應
     鍾四曰大吕五曰夾鍾六曰/中吕云云皆參天兩地法也
   立說黄鍾陽律為六律之首其寸有九九而九/之凡八百一十分而當歴之一統所以合
     參天之數林鍾隂吕為六吕之首其寸有/六六而六之凡三百六十分而當期之日
     所以合兩地之數參竒也兩偶也六律六/吕展轉相生而必以黄鍾起數之始者蓋
[010-7b]
     以陽先於隂而/竒為偶所宗也
   批云以黄鍾為律本立說有源委有考究熟於/數而精於理者也器數之學固是難曉學
     者亦須平/時講究
論曰古人因數以制器因陽竒之數為律/因隂偶之數為吕而必有為之
十二律以黄鍾為/本一陽肇於此所以法造化者精矣包參天兩地/意見立說注
夫有數斯有器數是隂陽/器是律吕數者隂陽竒偶之判一三五/七九是
陽數之竒二四六/八十是隂數之偶而器者隂陽竒偶之寓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
竒數属陽律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偶數属隂吕以古人制器之微律/吕至於稽
[010-8a]
擬造化而作則參天/兩地是豈徒數而然者含蓄本意/未發出蓋天
地之間陽道常贏而隂道常乏贏有餘也乏不足也陽/之數竒常有餘隂之數
偶常不足/又見下注陽之數進而用九天之中數五一三在上七/九在下故曰進而用九
隂之數退而用六地之中數六二四在上八/十在下故曰退而用六今而黄鍾
之數以九而參天之陽黄鍾陽之律其寸有九九而九/之凡八百一十分而當歴之一
統所以合/參天之數林鍾之數以六而兩地之隂林鍾隂之吕其/寸有六六而六
之凡三百六十分而當期/之日所以合兩地之數至於律吕之相生而必以黄
鍾起數之始本出處黄鍾之宫是為律本又隋律歴志/仲冬之月律中黄鍾黄鍾者首於冬至陽
[010-8b]
之始/也此即陽先於隂而竒為偶所宗也本文黄鍾初九/律之首陽之變
也隂陽相生/自黄鍾始天地之數陽以肇乎隂參天兩地之/數始於天律吕
之數陽以首乎隂六律六吕之/數始於黄鍾數之所始即器之所法
總上器數二/字說主意古人豈以臆度而準造化哉包參天/兩地意班固
志漢律歴言律吕參兩之法叙本/文而以黄鍾之九為律
之首林鍾之六為吕之首本出處初九律之/首初六吕之首夫九之於
六陽有餘而隂不足也陽之九數有餘隂之/六數不足見前注律之於吕
陽先隂而隂承陽也一律與一吕相間律居/吕之先吕承律之後黄鍾之起
[010-9a]
十二律一陽之生萬物也主意在此應破題必/有為之宗者一句器於此
乎制法於此乎立包器/數意漢儒如固亦知古人制作之遺
意歟取班固志/律吕之言律吕參天兩地如何請因固志律歴而
申之 固之志曰皆參天兩地法也直述本文起/文脈不斷夫參
兩天地吾易法也以易之數為證五本出處下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 并終數為十九易
窮則變故為閏法參天九兩地十是為㑹數/參天數二十五兩地數三十是為朔朢之㑹非律法也
問說易數與/律數不同固何所見而有是言哉難班所/述之言蓋吾易之
解上/文一陽萌動於地雷之復易復卦五隂在上一陽在/下 本卦云雷在地中復
[010-9b]
由是歴臨泰壯夬至乾為左行之陽二陽為臨三陽為/泰四陽為壯五陽
為夬六/陽為乾歴姤遯否觀至坤為右轉之隂一隂為姤二隂/為遯三隂為否
四隂為觀五隂/為剥六隂為坤所以妙出入而神闔闢者復之一陽實
肇之謂六隂六陽之數自復之一陽始用易繫辭一闔/一闢謂之變云云利用出入民咸 之謂之神
若夫制律之法起於黄鍾九寸之管隂陽之數始於復/亦猶律吕之數起
於黄/鍾由是太簇至中吕為下生之陽一陽黄鍾二陽中/吕三陽太簇四陽
夾鍾五陽姑洗六陽中/吕本文注陽生隂曰下蕤賓至應鍾為上生之隂一隂/蕤賓
二隂林鍾三隂夷則四隂南吕五隂/無射六隂應鍾本文注隂生陽曰上上生六而倍之如/林
[010-10a]
鍾生太簇南吕生姑洗應鍾生蕤賓大/吕生夷則夾鍾生無射皆三分益一下生六而損之
如黄鍾生林鍾太簇生南吕姑洗生應鍾蕤賓/生大吕夷則生夾鍾無射生仲吕皆三分損一其皆自
黄鍾而來十二律起於/黄鍾之一即易之法一陽以生天地之萬
萬物相生/始於一陽律之法以黄鍾之陽而生律吕之萬變十/二
律相生始/於黄鍾此極動生陽極静生隂用周子太/極圖語無物不統
於太極亦無物不具乎太極用周子太/極圖解語律之器孰謂
不存易之道哉律之有黄鍾猶/易之有太極嘗即律吕而考之考䆒/律吕
之/制淳古之葦籥女媧之笙簧律吕所由始也記明堂位/葦籥伊耆
[010-10b]
氏之樂也注籥如笛三孔伊耆氏古天子/號又女媧之笙簧注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辨雌雄於翽
羽分左右於隂陽律吕所由用也前律歴志黄帝使伶/倫取竹之嶰谷斷兩
節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筩以聴鳯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此黄鍾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
本于翽羽鳯也詩鳯/凰 飛翽翽其羽夫律吕一器也而參天兩地也何
將本題/設問粤自太極肇分易數以洩答從原頭說來極/易繫辭易有太
一三五七九天數之竒也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見易繫辭參天之數
進陽於有餘而易用九焉與律之數用九同用應/冐子陽之數進而 九求之
於律則黄鍾太簇姑洗陽之陽也十一月律中黄鍾正/月律中太簇三月律
[010-11a]
中姑洗皆是陽數之竒然一陽為十一月三陽為正月/五陽為三月今黄鍾太簇姑洗皆以陽數應陽月是謂
陽之/陽也蕤賓夷則無射隂之陽也五月律中蕤賓七月律/中夷則九月律中無射
皆是陽數之竒然一隂為五月三隂為七月五隂為九/月今㽔賓夷則無射以陽數應隂月是謂隂之陽也
陽常贏而律之九數足以參天之一三五矣見前注黄/應冐子
鍾之數以九/而參天之陽二四六八十地數之偶也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見易
繫/辭兩地之數退隂於不足而易用六焉與吕之數用六/同 應冐子隂
之數退/而用六求之於吕則大吕夾鍾中吕陽之隂也十二月/律中大
吕二月律中夾鍾四月律中中吕皆隂數之偶然二陽/為十二月四陽為二月六陽為四月今大吕夾鍾中吕
[010-11b]
皆以隂數應陽月/是謂陽之隂也林鍾南吕應鍾隂之隂也六月律中/林鍾八月
律中南吕十月律中應鍾皆是隂數之偶然二隂為六/月四隂為八月六隂為十月今林鍾南吕應鍾皆以隂
數應隂月是/謂隂之隂也隂常乏而吕之六數足以兩地之二四矣
見前注應冐子林鍾之/數以六而兩地之隂不特此也更推廣/說去十二律起於
黄鍾之宫本出處/見前注左行而生吕下生/六吕右轉而生律上生/六律
求之天地則一之數自南而起冬至子之半而萬化根
前律歴志天統之正始於子半又邵康節詩云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其有不宗於陽者乎陽先隂/而生乾坤為大父母而黄鍾至
[010-12a]
中吕蕤賓至應鍾之太隂陽即參兩此乾坤也乾六陽/之極為
大父坤六隂之極為大母黄鍾至中吕乃陽月之極蕤/賓至應鍾乃隂月之極是為太隂陽 邵康節云乾坤
為大父母復/姤為小父母復姤為小父母而黄鍾於大吕太簇於夾
鍾之小隂陽即參兩此復姤也復一陽之始為小父姤/一隂之始為小母黄鍾
之陽間以大吕之隂太簇之陽/間以夾鍾之隂是謂小隂陽析木星紀之次鶉首鶉
尾之躔仰而參之皆天之陽應鍾亥之氣也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黄鍾子之氣
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夷則申之氣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鶉尾並
見禮太/師注燕齊秦趙之分大梁魯晉之墟俯而兩之皆地
[010-12b]
之隂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於律為大吕斗/建在丑今齊分野於律為蕤賓斗建在午今秦分
野云云於律為夾鍾斗建在夘今魯分野於/律為中吕斗建在已今晉分野並見郡國志六上以象
六氣之神進而生六/律之陽五下以法五行之運退而生六/吕之隂
而通之又皆參天兩地之妙參竒也兩偶也竒/數參天偶數兩地夫天地
以一陽而肇隂陽之化育太極動而生陽/有陽而後有隂律吕以黄鍾
之一而肇上生下生之經緯黄鍾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
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下生大/吕大吕上生夷則夷則下生夾鍾夾鍾上生無射無射
下生/中吕律吕一隂陽也隂陽一天地也天地一太極也總/結
[010-13a]
前/意孰謂固漢儒也而能窺古人之用心歟取班固志/律歴之言
呼揚雄之草太𤣥也終於八十一家取黄鍾之數而推
之也揚雄傳𤣥首四重者非卦也數也其用自天元推/一畫一夜隂陽數度律歴之紀九九大運與天終
始故𤣥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賛分為三巻曰一二三與泰初歴相應亦
有類帝/之歴焉鄧平之造歴也終於八十一分取黄鍾之數而
乘之也前律歴志洛下閎運筭轉歴其法以律起歴與/鄧平所治同名曰陽歴隂歴陽歴先朔月生隂
歴朔而後月迺生乃詔遷/用平所造八十二分律歴黄鍾以陽律之九積八十一
而周流變化無盡焉同上天之數始於一終於二十有/五其義紀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凡
[010-13b]
二十五置終天之數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乘之為八百一十分應歴一統黄鍾之實也注十
九歳為一章一/統凡八十一章故自大吕以下律吕相間以次而降至
應鍾而極而黄鍾獨為十二律之首見本題/注及圖猶一陽之
復萬物化醇而宇宙民物由此造也乾陽坤隂由此運
應原題用復卦事一陽肇於黄鍾至應/鍾而極猶一陽生於復至純乾而極參兩之法至
此極矣繳盡大/講意雖然易之數先天之數也原題已用易/至此又用易
為/證先天之數由中而起中者天地之至數也天之中數/五注一三
在上七九在下地之中數六注/二四在上八十在下見律歴志故乾一至坤八而復為
[010-14a]
之中一陽生於復而/復居乾坤之中律陽而吕隂而黄鍾亦起於中陽/肇
於黄鍾而黄鍾/居律吕之中今觀仲冬之月隂窮陽返而黄鍾之氣
應焉非中而何哉記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黄鍾故曰中心法也以中/為主
雖易之法亦律之法也總繳中數之說鍾律歴志黄者/中之極君之服 者種也五聲
之本生於黄鍾/之律九寸為宫此言數而本於理之妙漢儒家法未之
有聞也責漢之諸儒不知中/之說非特固不知也吾於固乎何責謹論
[010-15a]
 順題發明格 與王道之端論同幾字主意
  天人分際如何論       陳恊道
   出處前漢儒林傳序公孫為學官悼王道鬱滯/迺白丞相御史言制曰導民以禮風之以
     樂其令禮官興禮崇化厲賢/謹案詔書律今明天人分際
   立說天人之分是相判之勢天人之際是相與/之幾其勢雖相判而其心甚欲相合人君
     能察其相與之幾而使之合則相判之勢/可以合否則合者纔一際而分之上下又
     判乎其不/相合矣
   批云文脈貫串如聨珠文勢轉摺如弄丸/此止齋筆法也時文中久不見此作
[010-15b]
論曰隱顯之判者勢也言天人之分/勢宇是分而其所以相與者
則幾也言天人之際幾字是際際董/仲舒䇿云天人相與之幾之相與甚可畏
先提起幾宇/說交際之意於其可畏而忽之接上可畏字反/說學陳止齋文必至
於孤其相與之心而成是相判之勢矣反說天人之際/不相與則天人
之分/相判古之聖人知天人之勢雖相判穿上勢字/說分意而天人
之心則甚欲其相合相合只是相/與說際字意以甚欲相合之心而
拘以相判之勢又申/上文則吾所以使之合者穿上/合字最莫難
於一際之幾也照主意/幾字此幾也所際如所欲焉又穿上/際字幾
[010-16a]
字/則勢之判者雖不能以不異穿上勢字判/字說分意而此心之
所以相與者未嘗不徃來於其間相與之/際是幾一或觖然於
其心反說觖/音缺吾恐其合者纔一際穿上/合字而分之上下者
又遼遼乎其不相屬矣不合其際則/其分判矣嗚呼天人交際之
幾豈不甚可畏哉照主意幾與/接題可畏字君人者當於其幾者而
深思焉可也穿上/幾字天人分際如何吾於漢儒林傳深有
味於斯言學本/出處抑漢人能言之其幾則未必能察之也
抑漢人不知天人/之幾為後面張本 嘗試論之穹然而上者為天藐然而
[010-16b]
下者為人此其勢本相遼而不相屬也說天人之分/應冐子勢字
不相屬則欲其心之相與也亦難說出天人之際/應冐子相與字然而
有幾焉是不可以不察也應冐子幾/字察字今夫賤臣扣胷也
而霜亦是學止齋文法天燕鄒衍傳衍事燕惠王左右/譛之被係於獄仰 而哭盛夏為之降霜江淹曰
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也孝婦茹寃也而旱前漢于定國傳云云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
旱三/年人亦何徳於天也而天之於人也每數數然用情
以上說天之心/欲與人相合慶雲也而歌頌宋符瑞志帝舜時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
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困百工相和而歌慶雲/帝乃唱之曰慶雲爛兮禮漫漫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010-17a]
云/云暑雨也而怨咨書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祈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天亦何
意於人也而人之於天也喜怒徃徃縁之而起以上說/人之心
欲與天相合語/用董仲舒䇿嗚呼此可以見其甚欲相合之心矣應/冐
子相合/之心字故自其勢之異者而觀之則上下之判者分也
分是相判之/勢應前勢字自其心之微者而察之則幾乎相與之一
際也際是相與之/心應前心字善惡之關禍福之門也天道福善/而禍滛
逆之括吉凶之的也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若然者天人之
一判一合非於天乎自皆於幾乎自也歸幾宇上應前/判字合字正說
[010-17b]
於幾乎自而我不察其所以相與之幾又傳過上文應/冐子察其幾字
反/說則其心之欲合者寧不缺然於驟合隨散之際乎應/冐
子吾恐其合者纔一際而分之/上下者又遼遼乎其不相屬嗟夫天人之心驟合而
隨散甚非世道之福也又傳過上文謂天人/之心甚欲其相合是以古之
聖人其察諸此也熟矣應冐子察/其幾意仰觀諸天見其星辰
之運動日月之流轉順而無逆也常而無變也天之勢/如此
則不獨曰此天之所欲也則亦曰是人之所欲也天意/欲與
人之心/相合俯觀諸人見生齒之繁滋獄訟之哀息安而不
[010-18a]
危也恬而不驚也人之勢/如此則不獨曰人之所欲者如此
而曰雖天也亦欲之人之心欲與天之心相合/ 後一股與前一股相對故夫察
天之文非懼禍也書舜典以齊七政注/舜察天文以審已哀人之窮非市
恩也莊子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又見韓
文/一政事之施必致其謹書無逸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云云和我庶獄庶慎
號令之發必欲其臧書發號施令/罔有不臧非惴惴焉為是自貶
接上/生下誠恐夫上有以干天和下有以拂人意其於相
與之際或不滿於我應主意/相與字而其合者不能保其散之
[010-18b]
不易易應前合/字散字此其幾至可畏也應冐接題幾之/相與至可畏也嗚呼
何可忽諸此哉應接題於其/可畏而忽之昔者嘗讀揚子見其有聖
人和同之際之論揚問神篇聖人存神索至云云/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者也雄之
立為此論辭亦已矣推原揚/雄本意可已而猶未巳猶有所謂
使之混然無間者焉見上注無間/字形相與意雄豈贅辭哉接上/生下
非贅也是幾説也應主意/幾字欲其分之相遼絶者而心之
相和同也應前分/字心字心相和同則勢雖異而實混然無間
應前勢字/無間字繳抑其所以混然無間者則在於際之之幾
[010-19a]
引無間字歸/在幾字上使之常合而不使之乍合乍判也雄之言
有㫖哉應前合字判字/取揚雄之言不特雄也昔者舒也嘗於對䇿
而為帝言之矣又舉董仲舒/之言為證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
仲舒對武帝云云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凡論用相與字可
畏字皆/本諸此夫畧其所未分而惟以際言喝出/際字舒之望帝能
察其幾以和同天人之心者切矣應前察/其幾字柰之何帝之
不察此歟謂武帝不/能察其幾天旱也而乾封本紀天漢元年旱/帝曰天意其在乾
封乎於是/封泰山人盗也而直指同上瑯邪羣盗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勝之
[010-19b]
等衣繡衣杖斧分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誅其分之遼遼而際者曾不一見
說武帝時天人之分已/判而天人之際未相合建元元光以後漢事㮣可見矣
建元元光皆/武帝年號詔令訓辭徒言之何益見本題注說武帝/時詔書律令徒言
天人分/際何益噫漢徃矣不必論也擺去/漢意後之於天人分際者
暗推尊/今日有能於舒與雄之所謂相與無間者而深長思
之亦可以過半耳總前揚雄/仲舒所言謹論
[010-20a]
 順題發明格 與天人分際論同幾字主意
  王道之端如何論       李 瓘
   出處前漢董仲舒䇿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
     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
   立説端者初也初者幾之所伏幾者是非之界/仲舒之告武帝使之求王道之端是其幾
     之善者果能由是而行之則純乎理/而不雜乎欲純乎王而不雜乎伯也
   批云以幾字主意説新文老語精意婉中/間只説武帝好處大有含蓄佳作也
論曰於君心之初而决其幾幾指端字幾周子通/云誠無為 善惡則純
[010-20b]
乎一天理矣純乎天理/是王道葢天下之事莫不有初亦莫不
有幾初者幾之所伏也演説上面/初字幾字物初而美幾則美惡
判焉本通書幾善惡/之語又見下注人初而善幾則善利界焉本孟子/孳孳為
善孳孳為/利之説心初而純幾則純駁分焉本近思録物初而/美人初為善之語
其幾最可畏也亦在乎審其初而已總幾字/初字英明之主
出而作新萬物暗説/武帝此世道之一初也亦君心之一初
昭上/初字於斯時也而且求其為治之端喝出/端字是其幾未
失也端即/是幾善告君者暗指/仲舒首以大公至正之道而入其
[010-21a]
説王道/之端苟非出於是者則不敢以陳於前孟我非堯/舜之道不
敢陳於/王前使吾君於其幾之善者而行之照主意/幾字則純乎
王而不雜乎伯純乎理而不雜乎慾常如此心之初矣
照初字純乎天理是王/道雜乎人慾是伯道然則仲舒當武帝初年董仲舒/於武帝
元光元/年對䇿特舉王道之端以為告而絶口不言霸此説得/之湯壽
帝王顧所行/如何論意豈非王道純乎天理也端者决其幾於君
心之初乎應破/題語王道之端如何請申之 道在天地間
亦一隂陽之氣爾以隂陽之幾喻君/心之幾説得廣大而人主之新政則
[010-21b]
又混元立極之時也以混元喻/君心之初然天地其有初乎開天
地之初者固今日把天地之初與君心之初合/説 用栁子厚封建論起語隂陽其
有幾乎决隂陽之幾者亦今日把隂陽之幾與/君心之幾合説何謂初
喚起/初字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是也應初字卦/見易乾何謂幾
喚起/幾宇易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是已應幾字辭/見易繋夫當
資始之元而求先見之吉非王道之端在是乎總上兩/股舉證
歸題/意此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義不謀其利者見董仲/舒䇿
每於理慾純駁未分之初而首以是幾告其君也仲舒/對䇿
[010-22a]
在元光/元年何則發問物以下/引三 為譬初如日之方旦幾則有明晦
之候初如泉之始達幾則有清濁之分初如車之發軔
幾則有正邪之岐以三物譬喻君心之初與幾字/初則全善幾則介乎善惡之間君心
其一太極之初也語録心/即太極迨夫萬事出善惡分則其道
有純駁之判此其幾豈不大可畏哉用周子太極圖中/語五性感動而善
惡分萬事出矣喻君心善/惡之幾與上譬 一同啇君於秦孝公強國之初年
而投以三變之術終以誤秦於異日者此幾也史記啇/君傳衛
鞅見孝公説公以帝道不悟復説以王道不入復説公/以霸道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 鞅封於啇號
[010-22b]
啇君也善此/幾之不 者董公於漢髙帝創業之初年而教以仁義
之説終以開漢四百年者亦此幾也髙祖本紀三老董/公遮説曰臣聞順
徳者昌逆徳者亡云云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云云此三王舉也 此幾之善者微哉幾乎接/上
幾/字其始也毫髪相去其終也天地遼絶可不早辨於其
初乎歸初/字此仲舒舉其端以告武帝獨於王道拳拳焉
舉本/文是亦幾善之説也用周子通書語/主意幾字本此斯道也何道也
喝出道字用韓原道語見下注以下/未説仲舒所對且説王道之源流自人心道心之幾
一决於十六字之間舉幾字為證能苟子人心道心之/幾惟君子為 知之又書大禹謨
[010-23a]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禹傳之湯湯傳之文武周公率
是道也韓原道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云云/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以上是幾之善者彼齊晉數君
齊桓公/晉文公管晏諸子管仲/晏子與夫蘓張申韓者流蘓秦張儀/申不害韓
非/其言則功利管仲晏子/言功利其術則縱横蘓秦説七國合/縱攻秦張儀説
七國連横事/秦並見史記其所謂道非吾之所謂道也用韓原道中/語 以上是
幾之/惡者且帝欲聞大道之要亦嘗有志於此矣至此方引/武帝事來
欲武帝本紀帝䇿仲舒云云/ 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抑不知帝之所謂道者果
[010-23b]
何道歟喝出道字且疑辭喚下文用/武帝實事與王者事合説觀其初年舉賢良
則與禹之籲俊同本紀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又
書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俊尊上帝求直言則與湯之從諫同見/上
注又書伊訓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奉髙年則與文之養老同建元元/年詔曰
云云古之立政鄉里以齒云云先耆艾/奉髙年又孟子吾聞西伯善養老者此時此心可以
王矣用孟子語揚/武帝之美處然王伯之分一間相去理欲界限其
隔幾何學危科為治顧力行何如論/文 説幾者乃善惡之界二者之端苟有所
未决則其幾真可畏也應主意幾字以上説/武帝過仲舒對䇿今仲舒言
[010-24a]
道而必歸之王言王道而必謂之端叙本/文是端也其初
也亦其幾也解析題/意分曉故於兩端之間擇其幾之善者而
告之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又周子通書幾善惡曰正心則邪氣不得干
董仲舒䇿正心以正朝廷/云云有邪氣干於其間曰任徳則刑罰所當後同上/王者
承天意以從事任徳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隂之不可以成歳也曰體元以居正
則不可不謹其始同上臣謹案春秋謂一為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
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正心也任徳也體元以居正也皆
王者之道也此其端亦大矣總上三項事皆/歸之王道之端使帝也於
[010-24b]
此而决其幾主意幾宇/應破題語常正心常任徳常體元居正總/上
文此是幾/之善者毋初以仁義而終以功利仁義是王道/功利是伯道毋初
以道徳而終以權謀仁義是王道/權謀是伯道毋初以正論而終以
邪説正論是王道/邪説是伯道則帝之心純乎天理應破/題語而漢之冶
亦純乎三代又何有末年之事不説武帝末年不/好處語有含蓄雖然
亦在乎所學何如耳末歸之/學亦是六經道之寄也王道在/六經中使
帝之表章武帝表/章六經於詩而必知正始詩關雎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
基/於春秋而必知為元見前/注於中庸而必知造端中庸/造端
[010-25a]
乎夫/婦非苟知之亦允蹈之用經/語則堯舜之道可至也而
况於王進一/步説抑當時師友淵源如董仲舒一人者真王
佐才也本傳賛劉向稱仲舒有王佐之才雖伊吕亡以/加云云然考其師友淵源所漸猶未及游夏
儻使之終身勸學於武帝之側則舒其伊吕乎帝其湯
文乎見上注好/議論儘吁謹論
 二篇皆以幾字為字面可以參㸔
[010-26a]
 就題輕重格 此篇與章鑑正位廣居大道論同意
  王者寛大仁厚如何論     王闕名/
   出處後漢郎顗傳王者宜流寛大之澤/垂仁厚之德順動元氣含養庶類
   立説以仁為天地之心寛大與厚為天地之體/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所為心者
     也聖人能心天地之心則寛此仁也大此/仁也而厚亦此仁也必能與天地同其體
     矣葢指下文有順動元氣等語/元者仁也故以仁字為主意
   批云字面官樣地位開闢無蹇澁卑/汚之態可以為省試作文之法
論曰聖人心天地之心指王者之仁以仁字/為主意 見接題注則天地吾
[010-26b]
其體矣指寛大與厚其西銘/天地之塞吾 體葢仁天地之心也朱文公/云仁者
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為心者也 接便喝出仁宇天地之所以并包容載而
極其體之不可窮者并包容載指/寛大與厚字皆此心之仁實基之
寛大厚自/仁中出聖人中覆載而立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與天地同其
體者非難此是寛/大字而與天地同其心者實難此是仁歸/重在仁字
上/心者體之所由充也有仁則有寛大厚語/用孟子氣體之充吾所以存
其胸中者人慾浄盡天理流行用朱文/公語吾心其仁矣仁/是
主/意其一太極之渾涵矣應破題天/地之心意廣而充之寛此也大
[010-27a]
此也而厚亦此也豈與天地異體哉充此仁則為寛為/大為厚 應破題
天地之/體字知天地之體之為寛大且厚而不以天地之仁
心充之反/説根本之未立根本/是仁吾恐限量之所至猶未免
乎淺狹無仁字則無/寛大且厚正與覆載之體判然二矣豈天地
之所望於聖人者哉如何得與/天地同體王者寛大仁厚如何郎
顗以順動元氣言本題/注吾喜其暗合於仁之義謂元者/仁也為
後面/相應請索言之 天之寥然穹然而寛以大也寥逺也/寛大也
地之隤然屹然而厚以載也隤大囬反柔貌也簡易繋/辭夫坤隤然示人 矣
[010-27b]
此篇以天地立説故/題下以天地為譬運亭毒而無端包散殊而無外至
寛大者孰如天再説天之/寛大處負流峙而不重生動植而不
窮至厚者莫地若再説地之厚處以天地/之寛大與厚比聖人人見其體之
若是也孰知其所以充此體者有心以為之地哉天地/寛大
與厚之體亦自/仁之心出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之仁也易乾卦/云云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之仁也易坤卦/云云此其心也所以
周流乎其體者也天地惟有仁之心故/有寛大與厚之體乾稱父坤稱母
予兹藐然混然中處引過王者身上來/用張横渠西銘語則夫兩間之所
[010-28a]
望於聖人之意固有在也應冐頭天地所/望於聖人意民吾同胞物
亦吾與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舉天下之飛潜生植顛連無告者
其責皆在於我同上凡天下之疲癃殘疾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吾求以覆
之包之容之養之則非有以極夫至寛至大至厚之體
未易以淺中狹量言也聖人寛大與厚之/體亦如天地之體世之樊牆比
鄰自為分限者用與論文私於家者/隔樊牆而分比鄰非不能大其體之
咎而不能充其本心之仁之咎也世之人無寛大與厚/之體以其無仁之心
故/也乾之所謂博化施普乾卦徳博而化/又徳施普也坤之所謂含𢎞
[010-28b]
載物坤卦含𢎞光大/又厚徳載物兹寛也大也厚也曷嘗不自一元
之仁充之哉謂乾元之寛大與/厚皆自仁中出來是心也就乾坤上引過/禹湯文武謂數
聖人之心與/天地之心一禹湯文武之所以與天地並而後之言仁
者莫加焉者也舉三王/實事講何則禹之大見於功左禹之功/其大庇民
乎大證/題 宇湯之寛見於代虐書伊訓惟我商王代/虐以寛 證題寛字周家之
忠厚著見於行葦勿踐之微詩行葦周家忠厚仁及草題/木云云牛羊勿踐履 證
厚/字夷想其時總説禹湯/文武之時動者以育魚鳥之動者/得所養育植者以
草木之植者/得以蕃盛魚鼈者以衣食向之遭溺者幾為魚鼈/所害今皆得其衣食之
[010-29a]
奉/而塗炭者以袵席向之遇難者如坐塗炭之/中今皆安於袵席之上舉天下
之大無一民一物不囿於吾并包容載之中真與天地
同其體矣應冐子天地吾其體語/以上説寛大與厚字而數聖人之所以立
心者何如哉應聖人心天地之心以下説禹/湯文武之寛大皆自仁中來曰思溺曰
泣罪仁之一視也孟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又/通鑑禹出見罪人下車泣而問之
曰祝網曰視民如傷仁之惻隠也史記商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
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徳至矣又
孟文王視/民如傷後之論其仁者曰本曰身曰積曰累真有以
[010-29b]
立夫天地一元之心矣前漢三王本仁祖義又孟子湯/武身之也又周積徳累功 應
冐子天地之心/字又應元字其著見於三者之用固應爾邪有仁則/有寛大
與/厚春秋戰國天地一元之氣㡬於磔裂而無餘接上元/字反説
太前輩云分張/ 和磔裂元氣桓文則假仁孟子五伯/假之也梁惠則不仁孟/不
仁哉梁/惠王也蟊賊之以申韓申不害韓非/學刑名之人畦畛之以秦越韓/文
秦人視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加喜戚於其心迫促淺狹之氣亦隨以應之不/仁
則不寛不大/亦不厚了而若民若物無復見三代涵養容覆之澤
不忍言也不如禹湯文武/之時應上面續天地一元之脈於既絶其
[010-30a]
有望於漢乎接前一元/字生下文然孝文之篤厚仁之近似也先/揚
流前漢文帝本紀風/ 篤厚禁網䟽濶惟其止於幾措則薄昭之誅不能
不傷其厚者後抑同上幾致刑措又薄昭殺漢/使者帝使羣臣䘮服哭之乃自殺孝宣帝
之寛大仁之雜霸也先揚又宣帝本紀數詔公卿務行/寛大 元帝紀帝作色曰漢家自
有制度本以伯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徳教用周政乎惟其徳不純任則趙蓋韓楊
之寃正與寛大背馳爾見上注又趙廣漢被寛/饒韓延壽楊惲皆 殺况下此
者哉文宣二賢君且盡/未得餘人可知郎顗言於東都舉本/文既曰王者
寛大仁厚而又繼之曰順動元氣見本/題注豈不謂元者仁
[010-30b]
解上/元字仁者天地之心也能以天地之心為心則曰寛
曰大曰厚可與天地同其體矣收拾一篇之意/與冐子相應其如世
主之不能盡仁何反説一/句繳盡雖然天地之心未嘗泯也天
地之望亦未嘗替也天地之心天地/之望應冐子語仁道之大不以堯
存不以桀亡得前輩/議論苟能充之天地之帥吾其性則天
地之塞吾其體矣用西/銘語接三代泰和之脈而軼漢唐人
主卑汙淺陋之功揚子泰和其在/唐虞成周乎正有望於寛大仁厚
之治暗指/今日故曰行王道而王用魏徵傳語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謹論
[010-31a]
 就題輕重格 此篇與前篇王者寛大仁厚論同意
  廣居正位大道如何      章 鑑
   出處滕文公下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立説朱文公集注曰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此篇本文公之説又就仁義禮三者
     之中歸重於仁以仁為禮義之主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一毫私意不得以
     隘吾廣居焉則動容進退何莫非禮周流/洞達何莫非義所謂正位大道豈吾廣居
     外物/哉
   批云本先儒之説而參以已意理學/玲瓏議論正大可為後學模楷
[010-31b]
論曰一理混融之天一理是仁/指廣居萬理流通之地也萬理/是禮
與義指正/位大道夫有此天即有此理包仁義/禮意廣而非隘正而
非他大而非小也且滚説三箇仁是廣居禮是正位義/是大道未説出以仁為禮義之主
自夫人不能天其天也性以情窒理以慾蔽性為情所/窒塞天理
為人欲所䝉/蔽則為不仁方寸之間自為町畦而所處者隘矣不仁/則其
居不/廣於是遷奪流蕩而正者日以他禮之位/不正拘攣淺狹
而大者日以小義之道不大與以上隘字/他字小字皆 接題相串然則亦是理
之未融耳又歸在/仁上何則曰仁也者天下之廣居也禮其
[010-32a]
正位而義則大道也且解析本題之義本朱文/公之説而未説出主意要必真
見夫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摘出仁字為主意此/句用朱文公議論
一毫私意不得以隘吾廣居焉應前隘字/仁是廣居則動容進退
何莫非禮有仁則有/禮是正位周流洞達何莫非義有仁則有/義是大道
所謂正位大道固在我矣夫豈以廣居為外物哉見得/禮與
義皆自仁/中而出吁一理融萬理徹兹其為一貫之妙歟應破/題語
用伊洛諸/儒議論廣居正位大道如何請因孟氏之言而先推
衍仁之説主意在/仁上且仁果何物乎喚起仁/字辨論在天為命朱/文
[010-32b]
公云天所/賦為命在人為心同上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為心者也在四德
為元在四時為春同上仁在四徳為/元在四時為春禮者履此者也義
者宜此者也仁包禮義義記祭儀禮者/履此者也 者宜此者也彼愛牛易羊仁
之小耳孟齊宣以羊易牛云云/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移民移粟仁之偏耳孟/梁
王曰河内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見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惻隠之
心抑又仁之端倪耳孟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隠之心 以上反説仁字
居不/廣必天地萬物與我無間然後仁而小有限隔非仁
以上正説仁字形容廣居意一朱/文公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 體必物我内外一脈
[010-33a]
融貫然後仁而彼善於此非仁也用吕與叔克己銘意/又孟彼善於此則有
之/矣自其廣者而充之正説仁/之廣居則視聽言動必以其禮而
正者可與立禮自仁中出勿語顔淵問仁云云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簡易平直行所無事而大者可與行義亦自仁中出道/藝文志六經之
簡嚴易直又孟子智/者亦行其所無事有是廣者而自隘之反説仁之/居不廣
禮不足以制欲而正者為他適無仁則無禮揚書欲敗/度縱敗禮又 子適堯
舜文王為正道非/堯舜文王為他道義不足以勝利而大者為小用無仁/則無
義矣亦有仁義而/已 何必曰利吁仁之道固何如哉歸在仁/上正説斂之可
[010-33b]
以宅吾心普之可以宅天下宅字形容居字天書克/宅厥心又光宅 下
然大同物我無蔽其廣居之氣象乎記禮運故外户不/閉是謂大同 形
容廣居/字開濶且吾何以知廣居之為仁也又喝起仁字辨/論廣居之意
然八荒皆在我闥非廣居乎吕與叔克/己銘語萬境俱融畛域
不立非廣居乎語録一境/徹萬境融以民物為同體以天下為一
家非廣居乎見前注又記禮運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體而長人者此也易/乾
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推而保四海者此也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一日克
己復禮而天下歸焉者亦此也語顔淵問仁云云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010-34a]
仁焉自以上一段形容仁之廣/居處 此以下説仁包禮義故履而為禮則反身而
誠萬物皆備而正位立孟子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又萬物皆備於我不視不
聽不言不動而正位立見前/注暗室屋漏昭於神明尸居
龍見對越上帝而正位立中庸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又記尸居而龍見又
朱文公云潜心/以居對越上帝宜而為義則無偏無陂遵王之義而大
道行書洪範/云云天下為公是為大同而大道行記禮運大/道之行天
下為公云云/是為大同君子可履而小人亦可視賢者可由而愚
夫愚婦亦可行而大道行詩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又中庸
[010-34b]
賢者過之云云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云云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帝驟王馳而不知
古今之為終始以下充廣本題/意用奥論文鳶飛魚躍而不知天淵
之為深溥中庸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雲行雨施而不知品物之為流
易乾卦雲行雨/施又品物流形一境混融萬境昭徹洞洞屬屬皆吾
廣居中物耳用諸儒語録中議論以正/位大道皆歸在廣居上正位何有哉大
道何有哉總結上/文語徤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則居天下
之廣居而所謂正位大道者其用在吾身以上正説古/者帝王以仁
包禮/義若夫老莊之虛誕以下反説莊周老/聃皆尚虚無之學管晏之功利
[010-35a]
管仲晏嬰皆齊/人尚功利之學斯髙之慘刻李斯趙髙皆秦/人尚慘刻之學蘓秦張儀
之縱横捭闔蘓秦説七國合縱攻秦張儀/説七國連横事秦並見史記是皆自隘其
廣居而位非正位道非大道者也以上文反説後世之/不能以仁包禮義
孟氏舉廣居正位大道之言而答景春之問本出處景/春問曰公
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云云其言粹矣取孟子/之言是愚因其言而以仁
義禮三者實之祖朱文/公之説而且主於仁之説以仁為主是/主意繳得老
健無/冗辭雖然此非愚臆説也謂已之説有/所祖 引證孟氏之言曰仁
宅也禮門也義路也孟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仁之正/路也又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
[010-35b]
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曰宅也曰門也曰路也非廣居正位大
道之異名乎廣居即仁宅正位即/禮門大道即義路人能安是宅則能出
入是門矣則能由是路矣總上文以廣居/包正位大道抑問仁之方
可聞歟又歸仁上結末是學方/岳聖人之道出乎一論曰一而已矣見下/注一則
静虛動直静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
溥其庶矣乎周子通書聖學章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
則静虚動/直云云謹論
[010-36a]
 形容題意格 與陳自然君子之教如時雨論同意
  湯文孔子聞知如何論     黄龍友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歳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
     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歳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歳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立説謂後聖人之心與前聖人之心相遇是雖/聞其道於數百載之下而可以知其道於
     數百載之上蓋以心聞道非以耳聞道故/可以傳其不傳之妙使湯之心不與堯舜
     遇文王之心不與湯遇孔子之心不與文/王遇何以一聞之頃而遽知是道之微
[010-36b]
   批云吐胷中之微辭繹前輩之緒論理學了了/文勢滔滔發明數聖人之心於千百載之
     上/
論曰傳道而得不傳之傳後聖聞前聖之道於五百載/之下而能知前聖之道於五
百載之上是/謂傳其不傳非此心之迭相遇不能也以後聖之心與/前聖之心相遇
故/也夫道何嘗一日不可傳哉傳字本韓原道/又見題下注特患乎未
有所遇爾遇字本吕東/萊顔子論奚為遇喚起遇/字辨以我之有近彼
之有彼此皆有是道方相/遇 亦是前輩議論耳不可得而聞所以聞者心
心相遇則/能聞其道聞以心故聞雖在於已傳之後而知則在
[010-37a]
於未傳之先矣聞在於五百餘歲之後而/知在於五百餘歲之前是之謂遇應/上
遇/字遇則不相拒不遇則不相受一正一反對/説用古文不相受而
求以相傳反/説雖終日相接而恍若無知者而又安可以
不聞聞之也心不相遇雖見亦不/知何以聞而知之聖人迭出而為吾道
宗主暗説湯/文孔子不有遇之何以傳之反應遇/字傳字苟遇矣非以
道傳道以心傳道也正説心相遇則/可以聞而知之是雖上下數百載
湯文孔子相/去各五百載謦欬寂寥影響不接耳不聞了音謦欬/字莊子欬 㮣猶
聲音/也而一脈貫通固已領㑹於無言之表以心/聞道又何必
[010-37b]
口授耳聽而後謂之聞目擊首肯而後謂之知也哉抑/問
聞知二字/説得響孟軻氏七篇之終論湯文孔子相去五百餘
載皆謂其聞而知之見本/題注豈不以湯文孔子之聞道雖
在五百載之下湯文孔子之知道則在於五百載之上
説聞知二/字分曉向使湯之心而不迭與堯舜遇文王之心而
不迭與湯遇孔子之心而不迭與文王遇遇字是主意/詳見題意
何以一聞之頃而遽知此道若是之微耶反説聞知/二宇有力
之於心萬古如一日正説遇字遇/則聞而知不遇於心勿求於聞
[010-38a]
可也反説遇字不遇則不聞而不知法/學孟子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句此不傳之傳所
以為傳之妙也應破/題語湯文孔子聞知如何請得以廣其
説 嘗讀韓子原道一編舉此/為證觀其論列聖相承所傳
之道有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
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見韓原/道全文
破題傳/字本此竊怪夫堯舜禹聚㑹精神於一堂之上堯舜禹/君臣也
聚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精㑹神相得益章文武周公啓佑繼承於一家之
文武周公父子也我書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啓佑 後人咸以正罔缺其見親見
[010-38b]
其言親言固可謂之傳矣以上且説禹之於堯舜周公/之於文武是見而知者固可
以傳/道湯文相去世代逾逺周孔窮通聲迹已殊而亦謂
之傳何歟由湯而至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歳 周公達而在上孔子窮而
在下此數聖人相去已逺不如/當時親見者亦謂之傳道何也吁此其所以為不傳之
傳也應破題傳/其不傳字天下之事從其有而近其有則易取其
無而納以有則難説遇字一正一反下用奥/論文前篇亦用此二句况以道相
傳而傳於不相遇者耶反説傳字/遇字有力舉珠玊以授無指而
責其不玩指日月以示無目而責其不仰可乎設譬此/猶以道
[010-39a]
而傳於不/相遇者若夫手與目具者惟恐吾之不授不示也授
則受示則睹矣此猶心與聖/人相遇者不惟授而後受示而後睹
也雖不授之猶將取之雖不示之猶將窺之此猶不求/傳道而道
自/傳何則彼固有以遇之也歸在遇/字上手與珠玊遇則其取
不可禁目與日月遇則其睹不可閉以上皆是出入古/文説得遇字透徹
大哉遇乎其吾道一脈之所繋乎歸在主/意上來夫心不遇焉
雖同堂合席何啻藩牆爾汝之不相入反説遇字心不/遇雖見之亦不
知/道心苟遇焉將神交意契於千萬世之下而又安有毫
[010-39b]
髪之差也正説遇字心相遇/雖聞之亦可知道何也再喚起/上意遇而非傳也
主/意夫惟遇而非傳是以傳而必遇轉過上/文辨論世固有終身
疲道路或不盡知其險要用舉譬此/比見知者而指山畫谷者乃
得於不出户之儒此比聞知者天老子/不出户而知 下把手論交情者
或不盡知其辭色此比見/知者而洞見肺腑者乃出於未傾
葢之士此比聞知者見前漢䇿傾葢如故前以/上四句襲黃萬里見知聞知論在 集此所謂
遇之真也歸在遇/字上湯之於堯舜文王之於湯孔子之於
文王其殆迭相遇之真歟見本題注/ 應遇字不然何其遇而順
[010-40a]
順而契也亦是用顔/子論文彼其所謂遇者下論/遇字非謂前者之
言能啓人而後者之聽能聽人也指見而/知之者言而能啓人
之聽也傳上/文則丹朱聽之矣堯之子丹/朱不肖商均聽之矣舜/之
子商均/亦不肖管蔡之徒聽之矣周公之兄管叔/蔡叔皆不賢何為不傳之
父子兄弟而傳之五百載之後也謂當時見者不如聞/者之心相遇也 見
本題/注然則前聖之傳傳不以言後聖之傳傳不以耳傳/道
不在口/耳之末傳不以言則言者心也傳不以耳則耳者亦心
傳道在乎/心之相遇以前聖之心觸後聖之心是惟無合合則
[010-40b]
遇矣應主意/遇字精一允執堯舜未嘗口以授之湯也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執中之㫖湯自與堯舜不約劑
而合孟子湯執中/立賢無方則湯之心其所以知堯舜者久矣湯
與堯舜固一遇也湯去堯舜五百餘歳而/其心相遇故聞而知之日新又新湯
未嘗口以語之文王也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不已之
運文王自與湯不符璽而契中庸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
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王也純亦不已則文王之心其所以
知湯者素矣文王與湯又一遇也文王去湯亦五百有/餘歳而其心相遇故
[010-41a]
聞而/知之作爻重易文王未嘗口以告之孔子也漢藝文志/文王以諸
侯順命而行道之於是重易六文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繋辭文言序卦之屬而繋辭之作
孔子自與文王不印券而侔史孔子世家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繋象說卦文言
又見/上注則孔子之心其所以知文王者非一日矣孔子與
文王又一遇也孔子去文王亦五百有餘歳/而其心相遇故聞而知之不求堯舜
於堯舜而求此心之堯舜不求湯於湯而求此心之湯
不求文王於文王而求此心之文王此數語警䇿應冐/子耳不可得而聞
所以聞/者心也則遇者真而傳亦得其真矣應遇字/傳字五百載之
[010-41b]
前此一道也五百載之後亦此一道也已徃之聖此一
道也未來之聖亦此一道也總本題之意/文勢滔滔有先知焉知
則無先有後知焉知則無後四句純用先儒/語證知字切此不傳之
傳所以常聞於不聞之聞也應主意/總結昔子貢常有言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
而聞也舉此一聞字為證/見論語公冶長篇 夫文章性天本非二道引/上
文辨/論子貢聞之以耳而不聞之以心此所以但知文章
之可聞遂謂性天之不可聞也性天之外豈有所謂文
[010-42a]
章也哉子貢徒以耳聞夫子/而不以心聞夫子吾甚悲夫子貢日與夫子
相接而日與夫子不相遇也貶子貢之心不與/夫子遇故不知道若夫如
愚之囘則領㑹之固已久矣無他囘之心與夫子遇也
賜如囘則聞一以知十矣抑子貢不如顔回十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 賜也聞
一以/知二參如回則無孝經矣抑曾子不如顔淵子曾子名/參志在孝道故孔 因之以
作孝/經門人如回則無論語矣抑門人不如顔淵皆論語/序魯論語二十篇 孔子
弟子記諸/善言也人人皆如回則無六經矣抑諸人皆不如顔/淵 孟子序孔子
自衛反魯云云乃刪詩定書繋/周易作春秋又家語定禮理樂有經而道猶不傳何也
[010-42b]
再喚/下意嗚呼應/上文王之後有孔子矣孔子之後斯道散於
百家蕩於末流耶朋邪詖異幅裂鼎沸莫敢誰何不有
孟子孰從而嗣其脈哉出入劉屏山文就/孔子上過孟子來其曰找欲正
人心息邪説又曰我欲承三聖並見孟子滕文公篇/三聖指禹周公孔子
時此心葢不特與孔子遇且與文王遇不特與文王遇
且與湯遇與堯舜遇矣謂孟子之心與/數聖人相遇無有乎爾自知
何甚明而自任何甚毅耶本出處下文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歳去聖人之世
若此其未逺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軻之聞葢異乎人
[010-43a]
之所聞矣取孟/子不然原道何以復繼之曰孔子傳之孟
見韓原道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然軻死不得其傳之言則又
驗矣吾亦未敢以是而疵韓子之説也見上注/繳上文吾嘗謂
道之傳與不傳繫乎心之遇與不遇引上/主意而心之遇與
不遇有天焉君子不徒謂人也過天字做/論餘意何者道之大
原出於天見董仲/舒䇿天無心以道為心聖人無心以天為
程子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心順萬事而無情惟其以天為
心故亦與天相遇㸃天/字五百載而聖人始生見題/注非聖
[010-43b]
人之難遇也心之難遇也非心之難遇也天之難遇也
歸在天/字上故曰孔子聞諸文王文王聞諸湯湯聞諸堯舜
堯舜聞諸天用誠齋易序/語證天字切各五百載而始以心遇天豈
嗇其遇哉喚下/意吾是以益悲夫此心之難遇而聖人之
不世出也應心之難遇以/天之難遇也吁聖人雖不世出豈無迭遇
聖人之心於千百世之下者自任/甚重謹論
[010-44a]
 形容題意格 與黄龍友湯文孔子聞知論同意
  君子之教如時雨論      陳自然
   出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南軒解云言如時雨之
     造化萬物也今夫物之萌者欲發甲者欲/拆於是時也而雨及之則物皆得以遂矣
     蓋不先不後當其可而適/與之㑹無待於彼之求也
   立説聖賢之教人迎其所有而與之相遇則其/天機躍然時雨及物迎其方發而與之相
     遇則其生意勃然聖賢之造化學者亦猶/天之造化萬物皆要與時相遇而後其功
     易成/也
[010-44b]
   批云意脈本之南軒字面得之東萊發越透徹/反覆抑揚讀之使人洒然如親承時雨之
     教/
論曰道以遇而後傳聖賢教人迎其所有而與/之相遇而後可以傳道此聖賢
造化學者之妙也造化見/時雨意夫聖賢一造化也聖賢教人/如時雨及
物一/般造化澤物之功不能違乎時雨之及物當其方/發之時而潤之
聖賢教人之術何獨不以時而造化乎君子之教人亦/當其可教時而
教/之然時原於順順原於遇應破遇字論用/東萊顔子 文遇則道可傳
不遇則不可傳矣一正一反説/應傳道字故聖賢之教學者每迎
[010-45a]
其所有而不強其所無迎其所有如人有受道之資而/我能啟發之是相遇強其所無
如人無受道之資而我/強誘化之是不相遇從其有而迎其有則與之相遇
而其功易搬上文迎其/所有字正説強其無而納以有則與之不相
遇而其功難搬上文強其/所無字反説有如人心之善已萌天理之
機已露自此以下是説自從/其有而迎其有一段於是以吾之天觸彼之天
一啓沃之而其天躍然書説命啓乃/心沃朕心殆猶天之生物也
遇如時/雨意於芽萌甲拆之時而沛之以時雨用南軒議論/發明見題注
物與雨相遇而不相違而物之生意勃然矣應遇字違/字而教之
[010-45b]
及時則/有功夫苟機之未至自此以下説強其/無而納以有一段而求以啓發
之善之未萌而強以誘化之彼固與道不相及也不相/遇了
又安能與吾教相浹洽哉浹洽字見時雨意/教之非時則無功 此孟子
以時雨言君子之教説出/本文葢謂之時則遇矣主意/遇字既遇
則教之入也易為功繳盡冐/子意君子之教如時雨請以是
論 夫時之義大矣哉喝出時/字議論交相遇謂之時照破題/遇字
當其可謂之時記學記當其/可之謂時不先不後謂之時書𦙍征/先時者
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天下之事時之未至聖賢不能先時而必
[010-46a]
為時之既至聖賢不能後時而不為以上反覆/辨論時字况夫以
道傳人而不適其時可乎照破題/傳道字人心雖有可化之機
聖賢雖有能化之道説教意/生下文然時未至則機未露雖有
善道不能速化矣反説時字人本出處解云草木之生/播種封植 力已至而不能自化所
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何則未遇故也照主/意遇
字/遇則不相拒應冐子從其有而迎其有/則與之相遇而其功易不遇則不相
受也應冐子強其無而納以冇/則與之相拒而其功難使彼學者而未遇乎時
之可反説/遇字雖父兄不能發其端雖師友不能引其進時/未
[010-46b]
遇則不/可以教吾固諄諄然誨之抑詩誨/爾諄諄固循循然誘之語孔/夫子
循循然/善誘人徒見其相扞格爾徒見其相拂戾爾扞格拂戾/皆是不相
入/貌今夫天之於物也亦惟其時而已過時雨/上來春而木以
生夏而苗以長此是庶物/生長之時於斯時而雨之則木且燁然
華苗且芃然實矣物與雨相遇/則成功易何則時固易然也歸在/時上
向使雨於秋而求夫木之華雨於冬而求夫苗之實此/非
庶物生/長之時雖日潤之不可得也雨不與物相/遇則成功難然則不遇夫
生長之時雖造化不能以成潤物之功雨不遇時/且無功孰謂
[010-47a]
不遇夫可教之時聖賢能得夫學者之化哉教不遇時/又何益
昔者作易聖人知乾之為乾有雲行雨施之象焉易乾/卦雲
行雨施天/下平也而於乾之進德修業必以及時言之同上君/子進徳
修業欲/及時也而時過然後學記禮者亦深以是為學者戒記/學
記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舉二時字證題葢時之不及固無以為進修之
中上文乾/卦時字而過時而學不特學者勤苦而難成而教
者亦徒勞而無功矣申上文學記時字舉此二/時事一正一反繳題下意嘗觀夫
子之為學也引夫子/時事講自十有五而志學此一時也三十
[010-47b]
而立此又一時也至於七十不踰矩則又一時也語為/政第
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云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夫聖人具生知之性
抱誠明之資其於學也猶有次序先後之時而况學者
之學聖人乎引聖人過/學者身上使其當洒掃應對之時語十九/小子當
洒掃應/對進退而教之以致知格物之功應時/雨意是不種而溉也
大學致知在格物物當洒掃應對/是小學時致知格 是大學時當離經辨志之時記/學
記古之學者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而教之以治國平天下之事
大學國治而后天下平是離經辨志/是小學時治國平天下 大學時是未耕而穫也應/時
[010-48a]
雨意反以/上皆 説君子之教異於是自此以/下正説彼方惛惛也吾不
強之以昭昭惛惛不明貌昭昭光明貌用/孟子以其惛惛使人昭昭字彼方聵聵也
吾不責之以灼灼瞶瞶不明貌灼灼光明貌意/以上二句説教人要及時彼惟芽
蘖可復也吾始從而滋沃之彼惟枝葉可養也吾始從
而沾溉之彼惟根實可食也吾始從而潤澤之以上數/句解如
時雨/意以已之有迎彼之有有者自有無益之者用古文/照冐頭
迎其所/有字即我之覺覺彼之覺無覺之者亦是用古文亦/借用孟子以先
覺而後/覺字蓋至是學者之心與道遇教者之心與學者遇
[010-48b]
應破題/遇宇不待求望不假問答形容遇/字意此一天也彼一天
應冐子/天字以天觸天應冐子以吾之/天觸彼之夭鶴鳴而子和也易/繋
辭鶴鳴在隂/其子和之鼓琴而響應也亦如上句意比/並遇時之意其心油然
非勺水之為溉也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 形容時雨意其機勃然非揠
苗以為長也孟公孫丑上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長矣意形/容時雨天下雷行物與無妄易旡妄卦云云/ 形容時雨意泉源
混混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形容時雨意
其所以為君子之教與歸教/上斯其所以為時雨之教也
[010-49a]
歸時/雨上嗚呼此吾夫子告顔子以天下歸仁之日語十/二顔
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云/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語曾參以吾道一貫之
時也語四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孔門諸弟惟顔曽/二子之心與夫子之心相遇故可以傳道此論皆
得前輩諸儒大有發明只用顔曽/二子事作二句繳結尤見老成是教也無問無答以
問答求之教則淺非言非語以言語詰之教則末推廣/題意
學者能以吾之天感聖賢之天力到功深超然領畧應/前
天/字天髙地下吾性湛也雲行雨施吾性㳺也明道先生/語畧云云
舞雩之風語十一曰㸃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010-49b]
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當春之雨杜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有不足以喻
其樂以上數句/皆用古文不然則自昏昏其見自昧昧其天雨露
之潤不足以勝斧斤之尋而牛山之木濯濯矣孟告子/上牛山
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
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心地茅塞孟子盡心下今/茅塞子之心矣私慾荊榛私/慾
之蔽如荆/榛之塞吾見子之苗稿矣注見/前雖有時雨之教烏乎
反繳句/徤語老謹論
 二篇皆以遇字為字面同一議論比而觀之可以觸
[010-50a]
 類
[010-51a]
 合二為一格 與張宗堯舜之知急先務論同意
  教人得人謂忠仁如何論    程果行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堯以不得舜為已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已憂云云教人以善謂之
     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立説朱文公孟子集注云教人以善雖有愛民/之實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難久惟若堯之
     得舜舜之得禹皋陶乃所謂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廣大教化無窮此其所以為
     仁此篇本此立説謂教人以善固足以見/堯舜愛天下之心然教可行於一時而不
     可以必行於後世堯舜憂其教之窮吾之/愛亦與之俱窮必欲得舜禹皋陶以寄其
[010-51b]
     愛於無窮而後已初不以吾身有窮之愛/而廣天下無窮之憂惟其有憂天下之心
     而後有以見堯/舜愛天下之心
   批云文意相生一起一伏發盡朱文/公底藴筆力老蒼决非少作
論曰不觀聖人憂天下之心包為天下得/人謂之仁無以知聖人
愛天下之心包教人以善謂之忠其謂教人之愛其忠/止於一時得人之憂 仁及於異日必有
得人之仁斯可以/見教人之忠也蓋聖人之心不敢以已之愛為已盡
而常以已之憂為未盡也接上憂愛二字説去謂教人/之忠易盡而得人之仁無窮
知所以愛天下未知所以憂天下徒知教人而/不知得人則吾恐
[010-52a]
吾之愛可以行於愛之所及而天下之憂固已伏於愛
之所不及矣以教人為忠止及一時是謂愛之所及不/以得人為仁及於後世是謂愛之所不及
我思古之聖人其待天下何厚也暗指/堯舜其所以輔之翼
之振徳之者説教人意之出處上文云放勲曰勞之來/之匡之直 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
振徳之朱子集注云輔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
失/之夫亦曰民吾民也吾之所當愛也吾知盡吾之心而
已然使天下後世而皆如吾心之所期則聖人亦可無
憂矣謂使異日皆能如今日教/人之意則不必得人了柰之何其不然轉歸/主意
[010-52b]
人有憂焉因愛字入憂字過得人意以/下説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憂之如何憂其
愛之窮而吾之心不能以自達於天下也謂教人之忠/可行於一時
而不能必/行於後世以聖人愛天下之心而至於不能以自達傳/過
上/句苟不得人以寄其愛於無窮則聖人之心豈不遂窮
於此哉苟不得人以寄吾愛天下之心/則教人之忠亦止於一時而已嗚呼吾於是而
知堯舜氏之心只一句歸堯舜/語極簡徑可法教人得人謂忠仁如何
孟氏子其知之矣 敢問如之何而謂之忠設問/忠字答/忠
字/盡已之謂忠朱文公集注云盡已/之謂忠如心之謂恕如之何而謂之仁
[010-53a]
設問/仁字答仁/字愛人之謂仁孟子盡心上/仁者愛人然天下之理以
已而愛人者其愛小指教人以善接/上愛字説主意以人而愛人者其
愛博指為天/下得人愛之小者其愛為易窮教人以善/及於一時愛之博
者其仁為無窮為天下得人/及於異日非已之愛無窮也斡一轉/喚下意
一已之愛有窮而寄其愛於人者無窮也愛人有窮是/教人寄其愛
於無窮是得人應冐子/得人以寄其愛於無窮知聖人愛天下之忠而不知聖
人憂天下之仁則聖人之志荒矣應破題不觀聖人憂/天下之心無以知聖
人愛天/下之心聖人以一身而任天下之寄以下應冐子古之/聖人其待天下何
[010-53b]
厚也/一段環視宇宙之内苟有一民之不協於極書洪範不/恊於極不
罹於/咎不得以自遂其性命之正者易乾卦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聖人
之心豈安哉應聖人有憂/天下之心使聖人之心而不在於斯人
也則亦已矣反説憂/天下意若果畏天命而悲人窮也轉歸正/憂天下
意固韓愈諫臣論若果賢/則 畏天命而閔人窮也則其所以愛利斯人之心始
不能以自己於言而後吾之教始行説教人以/善謂之忠吾之教
行而後吾之愛始達將上文斡轉/應愛天下字使吾愛天下之心得
與吾之教相繼於無窮是固聖人之心也以上應冐子/使天下後世
[010-54a]
而皆如吾心之所期則/聖人亦可以無憂矣然教可行於一時而不能以必
行於後世吾之教窮而吾之愛亦與之俱窮謂教人以/善之忠易
窮為天下得/人之仁無窮知其窮而不知憂其窮則是吾之仁亦窮
以上應冐子聖人有憂焉止苟不得人以寄其/愛於無窮一段 文意展轉相生一起一伏是以
聖人之治天下不遺天下以教指教人以/善謂之忠而遺天下以
指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蓋教人之忠固所以盡吾身之責應冐/子聖
人愛天/下之心而得人之仁乃所以盡天下後世之責應冐子/聖人憂
天下/之心不以吾身有窮之愛而廢天下無窮之憂兹其為
[010-54b]
聖人之盛心哉以憂愛二字反覆/議論愈讀愈有味是心也蓋堯舜氏之
心也串上心字/過本題當是時也叙堯舜之時以/下且説教人意五教敷矣書/舜
典敬敷五/教在寛聲教暨矣禹貢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命契而教以人倫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㓜有序朋友有信 連用三箇
教/字吾想斯人涵泳於道教之内者皆康衢之童擊壤之
老比屋可封之俗也列子仲尼篇堯遊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又通歴有
老人擊壤於路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何/有於我哉後漢王莽傳堯舜之民比屋可封其忠厚
氣象去之數千百載尚可想見且稱美教/人以善處當時之人無
[010-55a]
得而名焉要引下面/兩忠字來所可得而名者曰忠信無倦而已
曰忠利之教而已苟子堯問忠信無倦天下自來又虞/舜有怛之愛有忠利之教 以上
自五教敷矣至此講/教人以善謂之忠嗚呼吾於此而見堯舜之忠也亦
於此而見堯舜之仁也引忠字/過仁字人見其愛天下也而堯
舜之心則曰我何愛也吾之愛雖無窮而吾之憂亦無
又自愛字過憂字愛天下是教/人以善憂天下是為天下得人何也喚下/意憂其愛之
窮也轉歸得人上時時拈出/憂字愛字愛字照主意吾之教敷矣豈無尚有未
敷者乎再演前敷教/事含得人意吾之教暨矣豈無尚有未暨者乎
[010-55b]
再演前暨教/事含得人意吾之教有親有義有别有序有信矣又豈
皆有親有義有别有序有信乎再演前教人倫事含/得人意 注見前
前日之所以愛天下之心皆轉而為今日憂天下之心
將愛字轉/歸憂字惟其有憂天下之心而後始足以見其愛天
下之心又將憂字轉歸愛字照破題/意展轉相生如盤中走珠故方其未得舜也
所憂者舜而已應憂字舜本文堯/以不得 為已憂既得舜則吾之教寄
於舜矣舜之仁即吾之仁也得舜則教人之心寄/於舜而堯之仁無窮方其
未得禹也所憂者禹而已應憂字皋本文舜以/不得禹 陶為已憂既得禹
[010-56a]
則吾之教寄於禹矣禹之仁即吾之仁也舜得禹則教/人之心寄於
禹而舜之/仁無窮方其未得皋陶也所憂者皋陶而已應憂字/ 本文
見上/注既得皋陶則吾之教寄於皋陶矣皋陶之仁即吾
之仁也舜得皋陶則教人之心寄於皋陶而舜之仁/無窮 以上三股講為天下得人謂之仁
人之忠止於一時之仁得人之仁則可以為萬世之仁
終篇議論只/是説此二句使堯舜之心而曰吾之仁博施矣濟衆矣
語第六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而且諄
諄然命之也用孟子/萬章語則是堯之仁止於七十年舜之仁
[010-56b]
止於五十年何以至今無窮哉或曰愛天下者堯舜也
憂天下者亦堯舜也前面因愛字歸/岩廊憂字上黄屋之非心文選/范蔚
宗詩黄屋/非堯心岩廊之恭已前董仲舒䇿制虞舜游/岩廊之上垂拱無為然則憂
耶樂耶今又因憂字/歸在樂字上曰未得人以前則此憂在於堯舜
既得人以後則此憂在於舜禹皋陶説得極/是分明吾觀舜之
徽五典舜典慎/徽五典禹之宅百揆同上咨四岳有能奮庸熈/帝之載使宅百揆曰伯禹
作司/空皋陶之明刑禹謨帝曰皋陶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此教人之忠
也亦得人之仁也繳題/意學者知堯舜之先天下之憂而
[010-57a]
憂當知堯舜之後天下之樂而樂末用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語繳結有味謹論
[010-58a]
 合二為一格 與程果行教人得人謂忠仁論同意
  堯舜之知急先務論      張 宗
   出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
     舜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徧愛人急親賢也
   立説聖人以身任天下之重凡天下一事一物/之不得其理皆聖人責也然天下之事無
     窮一人之力有限以有限之力豈能應無/窮之事聖人是以黙察夫先後緩急之宜
     舉天下之大而與賢者共之是不/以天下累其身矣非知之大者歟
   批云終篇行文有法度中間用事/有綱領真可為後學矜式
[010-58b]
論曰聖人以身任天下説堯舜以一身/任天下之事而不以天下累
其身先務之急在於親賢以天下之事/與賢者共理之方是不累其事必有見於大者
知親賢方是/智之大處蓋聖人出而與世接順説與原/題相應凡天下
一事一物之不得其理者聖人蓋深憂之謂天下之務/甚衆皆在聖
人身上亦與/原題相應是聖人以身任天下矣應破題聖人以/身任天下句
聖人以天下自任轉上/文而天下之求於聖人者無窮引/下
文/以有限之力應無窮之求總上兩句天下之事如此/其多獨力如何理㑹得
則將求徧天下之事物而求以安之無乃以天下自累
[010-59a]
天下事都要事事自去理㑹則不勝其勞累徧周也/用本文而不徧物之意應破題不以天下 其身句
反/説聖人之知蓋知乎此歸智/字説是故深居夫事物之表而
黙察夫先後緩急之宜説出題上/急字先字舉天下之大而與賢
者共之説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則吾雖不必以
身應天下而任天下之責塞矣應破題聖人以身任天/下不以天下累其身意
嗚呼此則堯舜之所以用其知也舉本文歸在/堯舜之智上夫以堯
舜之知而求以徧天下之事物豈有難能者哉反説堯/舜之智
而不徧/物意然聖人不汲汲於彼而乃以親賢為急其用知
[010-59b]
之大者歟不急於徧物惟急於親/賢此則為堯舜之智堯舜之知急先務請
申孟子之論 蓋聖人為天下事物之宗主也應冐子/聖人出
而與世/接意一民之不得其所一物之不得其宜皆歸其責
於聖人應冐子凡天下一事一物之/不得其理者聖人 深憂之聖人不為天下則
已聖人而苟有意於天下其能以身辭其責乎疑辭下/應冐子
是聖人以身/任天下矣然天下至衆而一人至寡也轉歸/本意勞者欲
息擾者欲定弊者欲新而不振者欲起形容天下之望/聖人者如此其
衆/聖人方以身任之而天下之求於我者方來而不已
[010-60a]
應冐子聖人以天下自仕而/天下之求於聖人者無窮嗚呼亦觀其知之處此而
已矣歸知字上應冐子聖/人之知篕知乎此夫匹夫之不被澤成湯不憂
而伊尹憂之孟萬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云云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已
推而納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西土之蠢不靖成王不憂而周公
憂之書大誥周公相成王云云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靖越兹蠢蓋湯成王不憂
天下而憂伊尹周公之未用也以上説湯與成王能以/親賢為先務可謂之知
後世以一人之知欲徧天下而每有不徧者焉引古者/事過後
世謂古者能任賢故可以周知天下之/事後世不任賢故不能周知天下之事廟謨雄斷光武
[010-60b]
非不足言知也光武本紀賛明明/廟謨﨣﨣雄斷而三公不任事歸臺
閣天下之事有遺於廟謨之外者多矣後漢仲長統傳/光武愠先世之
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聰明天
縱太宗非不足以語知也太宗本紀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又陸贄奏議太宗以天
縱之才有/神器之重而身兼將相下行臣職天下之事有出於聰
明之所不及者多矣唐張行成傳帝嘗謂羣臣曰朕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
名云云行成上疏曰云云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才奚用/大庭廣衆與之量校損萬乗之尊與臣下争功哉 以
上謂光武太宗不能以親/賢為先務故不足以言知嗚呼盍亦於聖人之所以用
[010-61a]
知者觀之乎轉歸本題堯/舜事上來讀書而至於堯典㸔他用事/只把堯舜
二典來舖叙尤見手/段 以下叙堯事自親九族至和萬邦皆其治之綱
目也堯典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自授人事以至憂洪
水皆其時事之至切者也同上敬授人時又/湯湯洪水方割堯既以身
任之胡不以身親之反下應以身/任天下意而明峻徳命羲和咨
四岳若有憂焉何哉疑辭又歸在親賢上命堯典克明/峻徳以親九族又乃 羲和又帝
曰咨四岳注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 羲和羲叔和仲和叔讀書而至於舜
以下叙/舜事自徽五典至賓四門皆其治之體統也舜典/愼徽
[010-61b]
五典五典克從又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自嗣位至輯五瑞皆時事之不宜
緩者也同上三載汝陟帝位又輯五瑞/注舜斂公族伯子男之瑞圭璧舜既以身任之
胡不以身親之反下應以身/任天下意而内命九官外命羣后有
能之咨汝徃之命若不容緩又何哉疑辭歸在親賢上/ 同上舜曰咨四
岳有能奮庸熈帝之載云云帝曰汝徃哉朝九/官禹稷契皋陶垂益伯夷䕫龍又羣后四嗚呼此
則聖人所以能用其知者也惟其親賢/所以為知吾觀懐襄之患
聖人視天下若已溺之再説堯舜先務之急在於親賢/上 堯典湯湯洪水方割浩浩
懐山襄陵又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百穀之未播聖人視斯民若
[010-62a]
已飢之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谷又孟/子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已飢之也又見下注
五品之未遜聖人之視斯世若已陷之同上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
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寛又説苑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云云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
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曷嘗不以天下自任應冐子以/身任天下
意/而一則曰用人二則曰用人應冐子不以天下累其/身意堯雖遭洪水用禹
以平之則天變不足為堯累舜雖有飢民用稷以/養之雖有頑民用契以教之則世變不足為舜累聖人
蓋有見乎一人之知不足以徧天下也必矣叙本/文而先
後緩急必致力於其大者焉見堯舜智之大處只在親/賢上應冐子黙察先後緩
[010-62b]
急之/宜故曰堯以不得舜為已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已
憂聖人不憂天下而以為天下得人為憂用此數語繳/上意最切題
得見孟子滕文公上堯以不得舜為已憂舜以不/ 禹皋陶為已憂云云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嗚呼
其善用知者歟其知務之當先者歟歸在知上先務只/在親賢是謂智
後世論堯之知曰神舜之知曰大亦既知聖人矣史記/帝紀
帝堯者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又中庸舜其大智也與而又舉天下之功而歸之聖
人曰無能名曰有天下而不與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云云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又孟滕文公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證不以天下累其身意聖人豈自
[010-63a]
處於無事而忘天下者哉設難回/喚下意以身任天下不以天
下累其身其惟堯舜歟雖然孟子之言主於仁而言也
見本/題注夫言仁而先其知孟子善論聖人者歟孟子本文/先説堯舜
之知後説/堯舜之仁蓋昔者皋陶之為帝謨既曰知人安民矣書/皋
陶謨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至於九德而下則皆知人之事而安民
累不及焉何哉設難陶同上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云/云皋 曰寛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
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亷剛/而塞疆而義彰厥有常吉哉蓋孟子言仁不言仁而言
知皋陶言安民不言安民而言知人聖賢之言是或一
[010-63b]
道也皋陶之言知人即孟子之言知/皋陶之言安民即孟子之言仁後世謂皋陶以知
為帝謨舉此一智亦切殺揚問明皋陶/以其智為帝謨 身者逺矣愚於此尤信謹

 前篇謂教人之忠為易盡得人之仁為無窮必須得
 人而分吾教人之憂
 此篇謂徧物之智為難盡親賢之仁為易周必須親
 賢而為吾先務之急
[010-64a]
 就題發明格 與後篇觀乎賢聖天地論同意
  君子之志於道如何      黄印生
   出處孟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
     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
     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朱子釋云此章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
     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立説謂吾道之大未易以遽至彼欲超詣徑造/者殊無下學上達之工夫故君子用心於
     斯道以漸而至則未至者亦/可至焉頋吾之所志何如耳
[010-64b]
   批云主晦庵循序漸進之説破象山直詣徑造/之病深得孟子此章本㫖有功於後學多
     矣筆力老蒼文脈貫/通論中之巨擘也
論曰學有未易以遽至者聖道之大未可以超詣徑造/即朱子學當以漸乃能至之
意/亦在夫人心之而已心字指志字之詩/志者心之所 也學何學也喚/下
文/學道焉耳喝出/道字而道豈易言哉應破/易字道固未易言也
而亦未有終不可至者申上文又/應破至字特患夫學者之不心
乎此也歸重在/志字上苟其心之心乎道也貫上/心字一念所發惟
此乎在而不間乎其他志惟在/乎道見之真而趨之决也積
[010-65a]
之久而行之力也説志/字意雖斯道之大若未易以遽至應/破
題/語而此一心之不息且有必至之理若有志於道/則道必可至焉用
夫超詣徑造以為髙哉須要以漸進/安可以直到學道而求為超詣
徑造之髙又轉過上句/學陳止齋文則有非下學者之事下學上達/是漸進工
夫/而道有弗若是易易然者應主意未/易遽至意曷若决諸吾心
之所之歸在志/字上心惟道之趨則道其終不可至也耶謂/之
未易遽至者所以見吾道之大謂之未有終於/不可至者所以見立志之堅此文字反覆處吁道之
大未易遽至也又反應/破題語求道者亦志之耳志於是者必
[010-65b]
至於是又歸在/志字上孟軻氏所以為君子言之引本/文志在焉
則道雖難言而豈終難哉志在於道則/道不難至君子之志於道
如何世之君子其亦志軻之所謂志則道矣舉題處下/語亦老健
不草/草 軻長於譬喻者也便用孟子起連/接上文不斷請以水喻本/出
處有觀於海者難為水/之語故原起借此為喻水之大未有若海者矣渺渺然
歸墟之谷莫可涯也列湯問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
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百川之能至是豈一朝夕之遽哉揚學/行百
川學海而/至於海滿乎其中溢乎其外而後沛乎其莫禦滔滔
[010-66a]
汨汨而匯於斯也謂水之至於海亦以漸而進禹孟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又 貢東
匯于海也匯/水之聚水雖無心而實動物説志字用/前輩議論其為物也
動則其晝夜不舍而東之海也雖謂水之志也亦宜孟/源
泉混混不/舍晝夜惟學者之志於道亦然歸題/意聖人之道之大
一海也下語老海聖道/之大猶 之大學不至聖人之道是水不至於
海尋常之汚瀆耳反説/有力道之海未易至也望洋者有焉
應破未易至字伯莊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諸涯之/間不辨牛馬河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
流而至於海望洋向若而嘆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
[010-66b]
何時止/而不盈噫未必其果未易至也特其志之未加耳應未/易至
字歸在/志字上昔者聖人之於道蓋自其十五之年已志乎此
用志字切而語為政/吾十有五 志於學自是而立同上三/十而立自是而不惑同/上
四十而/不惑自是而知命耳順以至於從心不踰矩之時同/上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斯時也聖道其海矣學至/於道
猶水至/於海以聖人之為道亦於其志焉得之就孔子志/上過下意
謂學者之不志於斯也而未易遽至之道可以易易言
入本題應冐子/學未易以遽至軻蓋未嘗以易言之而怠學者之志
[010-67a]
接上/易字亦未嘗以難言之而絶學者之志又以難字與/易字對説
志焉則雖未易遽至之道吾知其終可至也應冐子道/固未易言
亦未有終/不可至語道蓋難言也先挈道字説題下過/大講文脈亦不斷超乎無物
之先而行乎有物之後莊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即三才而
三才在所貫即萬事而萬事在所統無精粗無鉅細無
乎不寓焉者也以上形容聖道之大/處出入先儒議論聖人者該其體之
全㑹其用之大而曾無虧欠道之全體大用皆/備於聖人之一身故語道
之大者至聖人止矣荀子禮論聖人者道之極也又中/庸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010-67b]
道止聖人之為大則其所謂大者毋乃抗之以自孤乎
設疑/辨難聖人未始以其道之大而孤立於天下也解上文/因反歸
正學陳止齋仲尼/不為已甚論文法人皆可能也中庸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志於道
一語昭昭然號於人説出/本題惟懼夫人有未至應冐子/未至字
之所至者由之果賜之達子路之果敢子貢之通/達 語由也果賜也達曷嘗
不欲一蹴而詣其極而終未獲窺其奥者一蹴一步也/謂學者非不
欲一步而徑造聖人之道/而終不能見聖道之藴奥亦或欲速者累之而卒之移
其志抑二子有超詣徑造之/病 語欲速則不達陋巷之子於其心齋限智
[010-68a]
慮之頃而求所謂道語顔淵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又莊子回曰敢問心齋又
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一以夫子為準的顔回志孔/子之志終日
如愚蓋有循循以進之功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取顔子有下學上達
之工/夫正猶百川學海而至於海者進不止也應原題百/川能至之
之語未語吾見其/進也 見其止也道豈果未易至哉應冐/子語君子而求至
於道則亦至之而已在於/志上軻之喻諸人者曰立志曰持
志曰志壹曰專心致志舉孟子數箇志字證題孫孟萬/章下懦夫有立志又公 丑上
持其志無暴其氣又志壹則動氣又告/子上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其所以立是志
[010-68b]
者亦立於道耳道外非吾志也以上解孟子之/立志在於道其所以
持其志者亦為道持之耳舍道則志不在是也以上解/孟子之
持志在/於道志惟壹則純乎道不少雜焉而蹶趨於血氣之
馳也以上解孟子之志壹亦在於道動孟公孫/丑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 其心志惟專
則凝於道不少誘焉而望望乎援鴻鵠之弓也以上解/孟子之
志專亦在於道鵠孟告子上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 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軻之志若是
然也總孟子上面/四箇志字此志壹定二不貳三不參不東以西
不南以北用朱文公敬齋箴語不/貳以二不參以三云云勉焉而非強揠循焉
[010-69a]
而非躐等久以持之不倦以終之皆是循序/漸進之意則仁若未
易以遽至也而充其事親之實而至於無一念之非仁
則仁之道可至矣孟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若未易以遽盡也
而充其從兄之實而至於無一事之非義則義之道可
盡矣同上義之實/從兄是也禮智若未易以遽能也而充其節文
知斯之實而至於無一節之非禮無一端之非智則禮
智之道可能矣同上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以上三股應冐
子道未易以遽至/未有終不可至者身即道也而吾身之能誠孟反身而/誠樂莫大
[010-69b]
焉/性即道也而吾性之能養孟子存其/心養其性天即道也而吾
天之能知同上知其性/則知天矣一理徹而萬理融用伊/川語又孰有
見海若而歎不足以語秋水者哉應原題以水為譬意/ 見原題莊子注
至則軻幾於孔矣謂孟子之志於道幾及孔子蓋原題/已用孔子志學事故以孔孟字夾用
軻則幾於孔矣而世之君子不皆軻之學孔也説孟子/以志於
道之説誘/天下之人不小吾聖人之道以為易能此志失/之不及則大聖
人於過髙而謂終不可幾及也此志失/之太過軻實憂之孟子/欲引
而志/於道始之以觀海之難以喻吾道之大若未易以遽至
[010-70a]
見本題注以應冐/子道未易 遽至繼之以觀水有術以喻斯道之原
有可得而求者應冐子志於/是則至於是而終之以盈科而進之喻
以見學者而志於斯則道未有終不可至者應冐子一/此心之不
息且有必/至之理嗚呼君子人歟其亦志軻之志以道孔之道
貫合題下/文勢圓轉而吾猶疑夫道有未易言者也此篇文字/最是好從
冐子過原題過大講過結尾/處一串説去文脈不斷可法何也軻之言諒為時之君
子發也此語蓋為戰/國之人設若告子若萬章若公孫丑要皆有
志乎道三人皆孟/子弟子究其所以質諸軻則丑之問氣易於
[010-70b]
論氣者也孟公孫丑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告之言性易於論性
者也孟告子上告子曰性猶杞栁也義猶桮棬也又/曰性猶湍水也又曰生之為性又曰食色性也
之問舜易於議聖人者也孟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
下與/人道可易乎哉應冐子/易字如三子者吾意其枵乎其中
而騖乎其逺枵空虚也/騖馳驟也不少得乎道而遽曰道可以立
至焉三子以道/為易至下學之功不加而躐求上達之事三子/皆有
超詣徑造之病而無/下學上達之工夫志則大矣如未足以入道何貶三/子不
能至乎聖/人之道此固軻之所憂而有不成章不達之語以警
[010-71a]
夫求道之君子見本題注朱子釋云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噫又豈惟戰
國之君子為然含譏當世意是學吕中帝王治安/之本論尾結又豈特漢事為然謹論
[010-72a]
 就題發明格 與前篇君子之志於道論同意
  觀乎賢聖天地如何      章祥道
   出處揚子修身篇觀乎賢人則見衆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立説道不可以頓悟也悟道固有其幾而進道/必有其序由近之逺由淺入深由小至大
     當以漸進是必離乎衆人而後可以及賢/人及乎賢人而後可以造聖人造乎聖人
     而後可以參天地蓋有次序/者在非可以躐等而進也
   批云循序漸進之説得之朱子中間議論出/入伊洛諸儒非可與直詣徑造者語也
論曰吾道至造化而極吾道字包聖賢/造化字包天地學者要不可以
[010-72b]
頓悟也由衆人至賢人由賢人至聖人由聖人至天地/當循序漸進未可以頓然便悟也悟字有觀意
夫道無終窮接上道字包/聖賢天地意固非局於淺識者所能知説/觀
字/意亦非急於躐等者所能造説循序/漸進意彼其躐等以進非
不可以言頓悟之學應破題頓/悟二字究其極亦終於茫昧而
若不以漸而進則所謂/觀者終於不知而已矣何也喚下/意悟道固有其機而
進道必有其序主意在/此兩句近之而後逺也淺之而後深也
微小充之而後可以廣大也此三句指由衆人而賢人/由賢人而聖人由聖人而
天地/意未離乎衆而曰我賢者欺也離乎衆人方可到賢/人反是則為欺誑
[010-73a]
未及乎賢而曰我聖者妄也及乎賢人方可到聖/人反是則為妄誕未造
乎聖而曰我參天地者荒也造乎聖人方可到天地反/是則為荒怱 欺妄荒三
字與大/講相應由衆觀賢進一/等由賢觀聖再進/一等由聖觀天地又/進
一/等庶幾循序觀之亦循序進之即前面非可以淺識/而知躐等而造之意
道之妙在我矣吾道至天/地而極而曾謂欺者妄者荒者之可
以得道乎總前面欺妄/荒三箇字子雲論道始曰觀賢次曰觀聖
又其次終之以觀天地叙本/文語截乎等級之嚴有如此一/級
髙一級一/層髙一層吁學者欲進而觀聖人又進而觀天地可不
[010-73b]
先自觀賢始當循序/漸進不然觀我生未能賢於衆焉則去
道已逺而於聖人天地吾何以觀之哉反説有味生易/觀卦觀我
觀乎賢聖天地如何請申子雲之本㫖 粤自絪緼判
而形體均有天地之氣而後有人之形/易繫辭天地絪緼萬物化醇 形體均而性
真具有人之形便具天地之性賦朱/文公云氣以成形而理亦 焉賢得此道而為賢
聖得此道而為聖天地得此道而為天地謂賢聖天地/本同此道
一反觀之喝出/觀字而賢聖天地之道具焉而謂不可以頓
悟何哉應破題頓悟二/字設疑辨難嗟夫是以天地之性觀道而未
[010-74a]
以氣質之性觀道也朱文公云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則純粹至善無智
愚無賢否一本而已矣氣質之性則稟/受不同有昏明有厚薄非可以一㮣論論性不論氣不
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性是天地之性氣是氣質之性衆/人賢人則是氣質之性聖人則天
地之性云張横/渠正䝉 云性猶水也以水/為譬有流而未逺固已溷濁
則衆人也衆人之性如/水濁中之濁有流而漸逺方有所濁則賢人
賢人之性如/水清中之濁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汚則聖人也聖人/之性
如水清中之清伊以上數/語見近思録程 川云云聖人即天地之性雖賢人亦
未離氣質之性總前面/説話是可泛泛觀之而一蹴可以詣
[010-74b]
此道乎應非可以淺識而/知躐等而進之説故必加澄治之力使濁歸於
清則所觀漸明而衆可進於賢矣澄衆人之濁而漸進/賢人之清 亦是用
伊川/語復加淵深之功使清勝夫濁則所觀益明而賢可
進於聖矣由賢人濁中之清而/愈進聖人清中之清苟至於聖則湛然不滓
粹然不雜渾然天理之性聖人之性即/天地之性徹上徹下其觀
殆有不容間者兹其為漸進之學也應冐子語道固有/其機造道必有其
序/意彼欲頓悟以求道者祇自恍惚耳自誕謾耳道安在
應冐子彼其躐等以進非不可以言/頓悟之學䆒其極亦終於茫昧而已昔者聖人之立
[010-75a]
教也入講道有/等級意自道徳性命降而仁義禮樂孟子題辭/仁義道徳
性命之言又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
而文行忠信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降而射御書數記六藝禮/樂射御書
數/又降而徐行折枝孟為長者折枝又/徐行後長謂之弟又降而洒掃應
記洒掃應對進退下數箇降/字是學沈渙學道損益論文是豈淺視吾道而至是
疑辭/設難忱悲天下視此道過髙或索之清静寂滅之境
此是佛老之學生韓原道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 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静寂滅者
終不見天地賢聖之大全也歸本/題意譬如行逺必自邇譬
[010-75b]
如登髙必自卑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逺必自邇登髙必自卑撤籓籬捐門牆
去簾陛乃使塗之人一舉足可以觀宗廟之美百官之
富豈理也哉以此比直詣徑造之徒言吕與叔詩剖破/籓籬即大家又賈誼䇿 人主之尊譬如
堂羣臣如陛衆庶如地故陛九級上簾逺地則堂/髙又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吁是
則聖人之所憂而子雲切切為修身者告也叙本/出處嘗因
子雲之論求之昔矣考䆒/古者善學道者莫如孔門用孔門/實事
大抵皆以循序進道而未始躐等以求頓悟之學也應/冐
子循序漸進躐/等頓悟之語當時從游三千徒亦衆矣此説衆人貳/韓顔子不
[010-76a]
過論登孔氏之門/者衆矣三千之徒而賢哉之稱夫子獨為顔子申美之
則知賢於衆者顔子一人而已此説賢人異於衆人一/語賢哉回也一簟食
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子貢亦曰賜也何敢望回
他可知也語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孔門之衆何嘗敢躐等賢者之道而以賢自居哉以上/説觀
乎賢人則/見衆人聞一知十有不善未嘗不知顔之自觀亦卓
見上注又繫辭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以其未達一
間之學雖謂之亞聖可也孟子顔淵具體而微又揚子/顔子亦潜心於仲尼矣未達
[010-76b]
一間耳又孟子題辭/命世亞聖之大才也而回也拳拳服膺惟恐失之中庸/子曰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以至仰之髙也鑚之堅也
瞻前而忽後也語子罕顔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髙/鑚之彌堅瞻之在前怱然在後瞠若
乎奔逸絶塵之後莊子顔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
子辨亦辨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其後瞠音撑瞪目貌而視
夫子如天之不可階而升回之賢又何嘗躐聖人之道
以聖自居耶以上説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而語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 升也
乃若忠恕一貫語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云云/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聖智兼全
[010-77a]
孟孔子之謂集大成云云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夫子之道亦既聖矣
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如天之覆也如地之載也固不待
觀而見之見下/注而吾夫子循循工程曾不少足語夫子/循循然
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不惑必四十知命必五十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祖述則堯舜也憲章則文武也上律下襲則天時水
土也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若聖
與仁且曰則吾豈敢語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
矣/夫子之聖又何嘗不仰觀俯察肯自謂與天地同流
[010-77b]
以上説觀乎天地則見聖人子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又孟子君 云云上下與天地同
流/由此觀之孔門之衆希顔子之賢者也觀乎賢人/則見衆人
子之賢希夫子之聖者也觀乎聖人/則見賢人夫子之聖又希天
地之所以為天地也觀乎天地則見聖人希以上三句/學通書語士希賢賢 聖聖希天
固非於衆之外有顔之道非顔之外有聖之道非聖之
外有天地之道總上文謂聖賢/天地本無二道而等級次序則有不可
紊者耳應冐子悟道固有其/機進道必有其序使衆不於顔是觀而曰吾
觀即顔果顔之道乎不觀賢人何/以見衆人外顔而為孔之觀而
[010-78a]
曰吾觀即孔果孔之道乎不觀聖人何/以見賢人外孔而為天地
之觀而曰吾觀即天地果天地之道乎不觀天地何/以見聖人
必真為顔是觀而後可以語顔子復焉執焉之事否則
欺非賢也道何在應冐子未離乎衆而曰我賢者/欺也 通書復焉執焉之謂賢真有
顔之觀而後可以語孔子性焉安焉之事否則妄非聖
也道何在應冐子未及賢人而曰我聖者/妄也 通書性焉安焉之謂聖真有孔之觀
而後可以語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之事否則荒非天地
也道何在應冐子未造乎聖而曰我參天地者/荒也 中庸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學道不
[010-78b]
可以頓悟而以漸進吾於孔門見之矣應主意頓悟/漸進四字
軻續孔道之傳者也引孟/子説其論樂正子之為人必以善
信於此可以觀賢矣樂正子孟子弟子孟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子曰善人也
信人/也而美大聖神則未遽許之同上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
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無他道不可
以頓悟故也又應主意/頓悟字有善信始可言美大大則化而
聖矣既聖始可言不可知之神神則天地矣見上注謂/孟子之言
亦有次第等級/非頓悟之學無善信而曰可以聖未聖而曰可以神
[010-79a]
得非誣且誕之尤者乎將上文反説證/題意漸進之説子雲脩身一篇
曰衆曰賢曰聖再三辨之而論其所以觀必始乎賢中
乎聖卒乎天地見本/題注其亦得孔孟之遺㫖而覺天下以
漸進之學也歟總結孔孟事又/應主意漸進字雖然未也推廣/題意有先知
焉知則無先有後覺焉覺則無後用前輩語説觀之一/字謂有待於我之觀
猶有形迹不待於我/之觀是為造道之妙有觀之觀又孰若不觀之觀乎觀/是
有心不觀/是無心一理徹萬理融又孰為賢孰為聖孰為天地
道之屬屬一方寸耳到此地位是造道之/妙處不可得而擬議此非頓悟之
[010-79b]
學也漸進之極功也又應/主意子雲所謂擬議形迹之觀乎
抑揚子觀/之之説不然何以即太𤣥擬易揚雄作大𤣥/以擬周易而論聖
人參諸身亦曰擬天地揚子聖人擬/天地參諸身去其擬融其觀擬/則
為有迹去其擬則為無迹觀/則為有形融其觀則為無形要當真有得於賢聖天地
之外進一/步説謹論
[010-80a]
 傷今思古格 與何贄循良核實之能同意
  孝宣舉廉得真如何論     陳若蒙
   出處漢宣帝紀黄龍元年詔曰/舉廉吏誠欲得其真也
   立説以廉律已乃古者士夫之常不待人主之/責實自世變汚下廉恥道喪欺偽者多求
     其廉之真者寡於是人主之舉廉吏欲得/其真可以觀世變矣吁以廉舉吏意已非
     古而又使人主致疑於舉者/之非真為士者能無愧乎
   批云意有感慨文有曲折説得真字出其味/悠然以長其辭婉然成章此老作也
論曰以士夫律已之常以廉侓已乃古者士夫/之常未嘗有真之名而至勤
[010-80b]
人主之責實至漢時欺偽者多於是有舉/廉得真之説實字指真字是可以觀世
變矣謂漢世/不如古夫人之一身關於綱常者為甚大接上律/已之常
説得/開濶則凡我之所當為者豈必待上之人有所為而然
設難人謂廉乃常事/奚待 主之責實自義利取舍之戒不明解變説/世 意
而寡廉鮮恥之徒雜出謂漢世廉吏少而欺偽多則前/漢司馬相如傳寡廉鮮恥 俗
不長/厚人欲横流於穹壤之間横去聲舍穹天也壤地也/謂人皆 義取利滿於天
地/間我之所以秉彛好徳者類皆喪其所有喪去聲彛詩/民之秉 好
是懿/徳至有竊清之名而行汙之實汙昔烏謂/不廉者求其真者
[010-81a]
蓋寡焉喝出/真字此廉之所以得稱於當世也謂廉之真者/少所以有舉
廉得真/之名吁以廉舉吏意已非古而又使人主致疑於舉
者之非真挑剔得廉字真/字出意有感慨為當世之士亦可以自愧矣
責士大夫/不如古宣帝綜核名實之主也本賛信賞必/罰綜核名實黄龍一
本題/注懇懇然慮舉廉之為難而又慮夫得廉之真者
為尤難剔得廉真/二字分曉嗚呼廉特古人之常事而漢世以為
士夫之髙致應破題以士夫律已之/常至勤人主之責實此愚深有感於世
變者也應破世/變二字孝宣舉廉得真如何請慨論之 嘗謂
[010-81b]
舉世皆醉則醒者張其目舉世皆濁則清者揚其波以/醒
與清字比廉字又離騷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何必掘其泥而揚其波使士夫有
獨醒獨清之名有醉而後醒之名始見有濁而後清/之名始見有貪而後廉之名始見
非士夫之幸亦豈世道之幸耶應破士夫/世變意一介不取之
節不獨一伊尹商之士皆伊尹也謂商之士皆如伊尹/之不取 孟子萬章
伊尹非其道則一/介不以取諸人首陽茹芝之風不獨一伯夷周之士
皆伯夷也謂周之士皆如伯夷之清誓史記伯夷/𨼆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不食周粟亦不
聞其廉稱何也設難字喝/出廉嗟夫解/聖賢講明所習何訓
[010-82a]
命義大閑所守何戒應律已之常意之唐卓/行賛命義天下 大戒一節不謹
没齒餘憾没齒猶終身也餘憾有餘/恨也 語没齒無怨言則夫所謂廉者特
吾職分所當為之事又喝出廉字應冐/子凡我所當為意如事親之孝若
曾子可也曷嘗以為有餘哉昔者士夫之廉如曾子之/孝皆以為常事 孟子離
婁上事親若/曽子者可也蓋至盤庚則有總貨之戒冏命則有惟貨
之譏廉恥道喪世變不如古貨書盤庚/無總于貨寶又冏命惟 其吉或者以為成湯
文武之隆未嘗數以貨飭其臣也謂古者士夫皆/廉不必戒飭其殆
商周之衰乎盤庚冏命之時不/如禹湯文武之時吁此愚世變之説也應/主
[010-82b]
意世/變字下是風氣愈漓利欲滋長世道愈/趨愈下為春秋之瀆貨
無厭左昭公叔向曰晉有/羊舌鮒者瀆貨無厭為戰國之嗜利忘恥前陳平/傳士之
頑鈍嗜利亡恥者亦多歸漢恥以上應冐頭義/利取舎之戒不明而寡廉鮮 之徒雜出意求如陳
仲子者蓋千萬不一二焉孟滕文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然而織屨
辟纑寧居於陵而不居兄之室同上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辟音璧纑
音盧辟績也纑練/麻也又見下注咽李哇鵝寧妻之食而不母之食同/上
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徃將食之云云辟兄/離母處於於陵他日歸有饋其兄生鵝者已頻顣曰惡
用是鶃鶃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云云以母則不食
[010-83a]
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不居/以於陵則居之注於陵地名曾是以為廉乎謂陳仲/子非廉
士/嗚呼聖賢之所不齒而通國乃以為廉世道抑可知
應世變字與求/其真者蓋寡意俗流失世敗壊不至乎秦不止也廉/恥
道喪至/秦而極漢興其世道之一機乎應世變字方/引入漢來而又適值
乎倥偬之日漢髙祖時倥/偬猶匆冗也則使貪使詐吾何擇焉説是/時未
暇擇吏/之廉固有身為宗臣甘受自汙之名前漢蕭何傳多/買田宅賤貰貸
以自/汙位居宰相不免受金之辱陳平傳或䜛平曰臣聞/平使諸將金多者得善
處金少者得惡處云云無知/對曰云云受金安足疑乎一再傳而文帝若可以革
[010-83b]
吏治矣漸漸引入/來過文帝然漢之化猶淺而秦之染滋深漢猶/秦染
謂漢繼秦後未有更/革士大夫尚仍秦舊孝廉一詔至萬家而無應令者文/帝
本紀十二年詔舉廉萬/家無應令 舉一廉字則簠簋不飭寧能免年少之嘵
嘵乎賈誼䇿大臣不廉曰簠簋不/飾 嘵嘵奴交反猶喧喧也繼而建元發䇿過武/帝見
下/注首以廉恥貿亂未得其真為問武帝䇿董仲舒制曰/今廉恥貿亂未得其
真字舉一廉字一/真 證題甚切仲舒之對非不剴切仲舒對/武帝䇿或者已
覘於三䇿委曲之不合而迎逢者至矣武帝三䇿仲舒/三對不合帝意
擯為江都相而公孫/𢎞阿諛逢迎帝意平津之寵既穹公孫𢎞為相/封平津侯布被
[010-84a]
之詐猶飾汲黯曰𢎞位三公為布被此詐也𢎞曰/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何其
不近人情也耶帝亦卒售其欺而已管仲云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謂武
帝受公孫/𢎞之欺嗚呼嘆咏/思古古非無廉士也又喝出/廉字簡廉之教
特古人九徳之一耳書皋陶謨亦行有九徳曰簡而/廉 應廉特古人之常事耳
之人主乃能以是求之士大夫乃不能以是應之應冐/子漢
世以為士夫之髙致及人/主致疑於舉者之非真意吁甚可嘆也耶又嘆詠/傷今宣帝興
自閭閻誠知民生之疾苦係於吏治之廉汙循吏傳序/宣帝興於
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見下注拳拳然以責實為心應主意責實字守/同上及拜刺史
[010-84b]
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夷考是時考/究
宣帝/之時送迎省費如霸者固少有黄霸傳為穎川太守曰/數易長吏送故迎新之
費廉此/是 者而虧湟中之糴者比比皆是趙充國傳上屯田/奏湟中穀吾謂耿
壽昌中丞糴三百萬斛耿中丞請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 此是不廉者家無餘財如邑
者不多見朱邑傳身為列卿家/無餘財 此是廉者而增僦車之錢者滔滔
若流田延年傳請增僦直車凡六/千萬餘錢 此是不廉者於是今年而有郡國
牧養之詔本始元年詔郡/國謹牧養民明年而有吏不廉平之詔神/爵
三年詔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又明年而有欺謾避課之詔黄龍元年/詔令吏或
[010-85a]
以不禁奸邪為寛大云/云務為欺謾以避其課至是而舉廉得真之詔又下矣
見本題/詳注帝何切切於是哉設/問帝之心是則然爾生下/文
古者事舉言揚之制出長入治之職不專在是應古者/以廉律
已乃士夫之常意興記文王世子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又禮地官使民 賢出使長之興能入使治之
使在位皆素絲正直之風詩羔羊在位皆節儉正直/云云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朝皆氷蘖自將之操李義山傳氷蘖自將之言/士大夫如氷之清蘖 苦則所與
我共理者皆將芥軒冕而塵珠玊矣宣帝本紀與我共/理者其惟良二千
石乎又用通書語銖/視珠玉塵視軒冕吾知舉廉得真之詔不必下也以/上
[010-85b]
謂漢之吏苟如古者之亷則/為常事耳又何待下此一詔然則班固作漢吏傳以循
良稱而不以亷稱者亦豈無見於此歟漢循吏傳序云/云是故漢世良
吏於斯為盛/繳講中意盡 抑吾有感於世變而考之聖賢之遺論
應主意/世變字傳曰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國家之敗由官邪
左桓二年臧哀伯曰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徳寵賂章也孟子又曰上下交征
利則其國危孟子梁惠/王上云云夫寵賂何至於敗家征利何至
於危國古人立論乃如是之確何耶申上文反覆/辨難作議論蓋人
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歸重在/人心上吏治之貪廉民生之休
[010-86a]
戚係焉吏廉則係民之休/貪則係民之戚民生之休戚國家之存亡基
民之休則國存/民之戚則國亡此斷斷不可易之理也取上面聖/賢議論
非卓然有見之君鮮有不徇於流俗者又歸在人/主身上宣帝
舉廉之詔又歸/本題其亦更嘗久而世故深閲歴多而人情
熟而見於黄龍之年黄龍元年乃宣帝之末年乃下舉/亷得真之詔惜其不早下此詔也
惜夫晚矣哉斷送語/老成謹論
[010-87a]
 傷今思古格 與陳若䝉孝宣舉廉得真論同意
  循良核實之能如何論     何 贄
   出處唐陸贄奏議漢宣精吏能/故其時萃循良核實之能
   立説古之吏有循良之實而無循良之名上之/人亦無待於考核後世吏惟不能皆循良
     也故宣帝不得不嚴為考核之法其間梢/稍循良者始得以能自名而帝亦有精於
     吏能之稱此名要非帝之所樂聞/也適足以驗吏治之不如古爾
   批云意婉曲文條暢説得實字/出有感慨有抑揚佳作也
論曰吏不必有名也謂古者之吏/無循良之名任吏而以名稱之至/漢
[010-87b]
吏始有循良之名而且至於/考核其實 名字反形實字自吏治之不如古始見得/考核
之法不如/古者之時葢古之為吏者有循良之實而無循良之名
分曉説/出主意其任吏者有樂與之情而無嚴察之意古者未/嘗考核
其實題以上數/句為 下張本當是時也循良之名且不立何有於核
實之稱此二句正/與題相反後世吏習不美欺誕成風自此以下/暗説宣帝
之/世上之所以待之者於是乎不得不嚴為考核之法喝/出
題上核字謂惟吏無/循良者所以考核其間有自拔於流俗之中者是時/間有
一二循/良之吏始以能稱以循良名又喝出能/字循良字嗚呼吏惟不能
[010-88a]
皆循良也而後循良者以能著反古者之吏有循良/之實無循良之名意
吏者已可以自愧矣説主意/分曉吏無循良之實至使人主
嚴為考核之法以察之反其任吏者有樂與之/情而無嚴察之實意吏得以
循良自名而人主亦有精於察吏之稱見本題注檢㸃/得循良字核實
字能字/皆出人主亦豈樂聞此名哉應破/名字陸宣公之言曰漢
宣精吏能故其時萃循良核實之能本出處/全文能之一字
凡兩言之喝出兩/箇能字宣公之言雖所以美宣帝亦所以傷
吏治之不如古爾應破題文/有抑揚循良核實之能如何請繹
[010-88b]
其説 循良之名何始乎唐虞三代之臣未嘗求為此
名也發問循良二字/從古者引起核實之名何始乎唐虞三代之君
亦未嘗為此名也又發問核實二字於應冐子循良/之名且不立何有 核實之稱意
良之名核實之法其始昉於漢之時乎總上循核/歸漢之時漢初
皆刀筆吏前漢蕭曹傳賛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文景繼之漢文帝/景帝又多
將相舊臣前刑法志孝文/將相皆舊功臣至宣帝厲精為治而核實之
法始行於羣吏魏相傳宣帝厲精為/治練羣臣核名實核實之法既行則
循良之吏始盛發出本題循/良核實四字然則能之一字所以挈而
[010-89a]
予之者喝出/能字豈宣帝之君臣固能為唐虞三代之所不
能歟應原起/反難曰非也應/上後世之吏惟其多鍥薄也而後
循良之名立説出主意名字應冐子吏惟不能/皆循良也而後循良者以能著惟其多
虛誕也而後核實之法行應冐子吏無循吏之實至使/人主嚴為考核之法以察之
察吏之名非帝之所樂聞也應冐子人亦豈/樂聞此名哉意吏而以循
良稱祗足以驗吏治之不古爾應冐子傷吏治/之不如古意我思古
再説/古者百工惟時無循名也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九德咸事
無良稱也同上九徳咸/事俊乂在官宣慈惠和之才靖共正直之士
[010-89b]
未嘗以一能自耀也左文十八年髙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又詩靖共爾位又羔羊
詩在位皆節儉正直之以上數句應冐/子古者之吏有循良 實無循良之名故三載一考績
也而不聞其有綜核之名書舜典三/載考績六計所以察吏也
而未嘗見其峻厲督責之意禮天官以六計弊羣吏之/治 以上數句應冐子其
任吏者有樂與之/情而無嚴察之意想夫人而皆能也而皆循良也亦既
皆有其實矣而又何核之有以上數句應冐子循良之/名且不立何有於核實之
稱至從我思古人/起 此皆是思古若夫後之為吏者則異於是自此以/下是傷
今指宣/帝時以良吏為難能喝出題上良字又見/循吏傳前後互注以循理奉
[010-90a]
法為無能又喝出題上循字循吏傳序奉法/循理之吏不矜功伐能百姓無稱苟且取容
虛誕成習本紀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元又本紀元/康二年詔曰增辭飾非如黄龍 年之詔則
曰務為欺謾皆是/苟且虛誕之意彼其釣名飾譽於一時直謂可以欺
一世之耳目同上元康詔云云越/職踰法以取名譽君如宣帝其可欺乎
以上數句應冐子後世吏/習不美欺誕成風一段此核實之法所以不見於
唐虞三代之世而見於帝厲精之日也再提起唐虞三/代繳歸宣帝身
上文有/關鎖或者不察猶謂帝之所以核實者失於繩束之
過嚴傷於刻畫之太甚以核實二字作議論謂/核似有繩束刻畫之意風林無
[010-90b]
寧翼急湍無縱鱗借此二物為譬謂林有風則烏翼不/安寧水之急則魚鱗不放縱如刻核
之世無循良之吏/二句用陳止齋文 以為未免作意震之而使整齊也
自此以上/皆開説抑豈知亦吏有以自取之耳歸本意惟吏不/循良所以有待
人主之/核實漢至宣帝八葉矣承武昭之後正入宣/帝來講欺謾虛
偽之弊不少謾音瞞見前注又/王成偽增户口帝蓋深懲夫吏習之不
美也思所以苗耨而髪櫛之淮兵略訓若櫛髪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也
去吏之不實者如/耨田苗梳頭髪故自其上計具文欺謾非實也見下/注
於是乎真偽相亂者不得不嚴為御史之按宣本紀黄/龍元年詔
[010-91a]
上計薄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御/史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無相亂自其用法飾
辭奏不如實也見下/注於是乎越職踰法者不得不詳於
二千石之戒同上元康二年夏詔今用法或持巧心增/辭飾非奏不如實二千石各察官屬或越
職踰法以取名/譽豈不殆哉責平審於廷平非親細務也見下/注以刻
深無實者不容於不責也前刑法志宣帝下詔曰間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決獄不當
朕甚傷之於是求明察/寛恕黄霸等以為廷平考言行於守相非尚苛察也見/下
注/以實不相應者不容於不考也前循吏傳序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退
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吁此帝所以有精於核實
[010-91b]
之稱也亦豈帝之本心哉應冐子人主亦有精於察吏/之稱人主亦豈樂聞此名哉
傳漢循吏者纔六人而宣帝之吏居其五前漢循吏傳/文翁王成黄
霸朱邑龔遂召信臣共有六人只有文翁一人是文帝/朝時人其餘五人皆宣帝朝時人 元本謂傳漢循吏
十有一人誤也今改正作纔六人若後漢范曄作循吏/傳却有十二人而宣帝之五人是前漢人不在其列
自常情觀之則以為漢世吏治之盛無出於此循吏傳/漢世良
吏於是/為盛帝之所望亦豈止是核實非/帝得已向使忠厚長者人
皆龔遂也何必有治郡有聲之名龔遂傳遂為人忠厚/上以為渤海太守上
問以治狀遂對云云天子笑/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外寛内明人皆黄霸也何
[010-92a]
必有治為第一之名黄霸傳霸以外寛内明得/吏民心治為天下第一廉平不
苛勤力有方人皆朱邑信臣也又何必有淑人君子為
民興利之名朱邑傳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天子下詔/褒揚云云可謂淑人君子又召信臣傳信
臣為人勤力有方畧好為民興利意以/上三段皆是反難應吏不必有名循良之名不立
則宣帝核吏之名亦且冺然矣夫豈有能不能之别耶
應冐子循良之名且不立何有/於核實之稱 喝得能字響惟其當時之吏不皆龔
黄朱召也則帝不可不嚴為考核之法也總上四人歸/本意應冐子
不得不嚴為/考核之法行考核之法而得所謂循良之吏申上文/歸題意
[010-92b]
吏有循良之能宣帝所以有精於吏能之稱以上數句/應冐子吏
惟不能皆循良也而後循良者以/能著自向使下至此文有操縱是意也惟陸宣公知
入本/出處迹其所言固所以美宣帝抑亦有感於後世吏
治之不古歟結大講亦與冐/子結處相照雖然綜核名實君之責也
見前/注總領衆職其大臣之責歟魏相傳總領衆職甚稱/上意 末歸之大臣
吾觀魏相之輔相也講魏/相精白一心以承休徳用賈山/至言語
相亦可謂無負於帝矣取魏/相好尚書副封則白去之守相
不實則奏斥之魏相傳相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又上書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
[010-93a]
時士精其能吏稱其職或者亦魏相總領之功也宣帝/紀賛
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云云亦足以知吏稱其職又見前注論而至此則知
帝有循良核實之能而又知魏相總領衆職之能見前/注魏
相本出處無能字今添一/能字似未稳然大體自好謹論
 前篇謂廉者乃古者吏治之常而真之名不聞今宣
 帝舉廉吏而必得其真可以覘吏治之不古此篇謂
 循良乃古者吏治之常而實之名不聞今宣帝舉能
 吏而必核其實可以覘吏治之不古同出一機軸亦
[010-93b]
 與已集陳耆卿漢世良吏為盛葉觀光漢吏廉平論
 同意合而觀之可以觸類而長
[010-94a]
 推究源流格 與歐陽起鳴學者審其是論同意
  世宗統一聖真        陸 合
   出處前漢武帝叙傳世宗曄曄思𢎞祖業云云/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一聖真
   立説謂聖道本無偽也惟漢承秦滅學之後道/統不傳邪説紛起竊聖人之近似者以欺
     世於是偽者始得以亂真武帝能體認於/真偽近似之間而㑹斯道於分裂渙散之
     後是之/謂統一
   批云明白條暢不晦/不深儘可為式
論曰道本無偽也無偽字指真字謂聖人之道/未有邪説之害何嘗有偽底由似是
[010-94b]
而非者得以偽勝竊聖人之近似者始得以偽/亂真孟盡心惡似而非者而人主
㑹道之功始著矣武帝方出來統一聖人/之道㑹字有統一意蓋偽不能以
亂真偽是邪説真/是聖人之道惟似真而偽者得以惑之邪説似聖/人之道而
非聖人/之道方其始焉不過竊吾道之似及其終也乃至於
亂吾道之真始以邪説之偽/終亂聖人之真於似是而非之中而揭其
所謂真者而尊尚之暗説世宗/統一之功使昔之渙散者有所歸
説統/字意向之分裂者有所據説一/字意合其所以二而㑹其所
以一總説統/一字則宗主斯道之功顧不偉歟應㑹道之/功始著意
[010-95a]
承秦者也凡史論要早入題/方推究得源流出百氏興而正學微包講中/學申韓
蘇張之/學者真以偽奪其來蓋非一日申韓蘇張之學皆聖/人之道是以偽奪真
武帝乃能體認於真偽近似之間入本題之主來應/破題似是而非意
經崇儒武帝能表章六/經尊崇儒術㑹斯道於分裂渙散之後説統/一意
真者既明聖人/之道偽者自息申韓蘇/張之學班固以統一聖真歸
之信乎其能統一矣揚史臣叙/傳之説世宗統一聖真請申其
説 嘗謂六經不言真挑出真字説/用前輩議論非不言真也就斡/一轉
道本無偽而真之名不得而加也應破題道/本無偽也自朱紫混
[010-95b]
淆而紫得以亂朱也於是天下無真色語十七惡紫之/奪朱也又孟盡
心惡紫恐其亂朱也/注紫間色朱正色自鄭雅雜奏而鄭得以亂雅也於
是天下無真樂語十七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又孟盡心/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注鄭聲淫樂也樂
正樂/也自邪正並馳而邪得以亂正也於是天下無真學
以紫之亂朱鄭之亂/雅比邪説之亂真夫所以立夫真之名者正所以致
辨於毫芒疑似之間耳應似是而/非之説方良心同得於生民
稟賦之初從原頭/説來而天理流行於愚夫愚婦日用常行
之際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隠/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人與道術相忘真之名固
[010-96a]
不立也既是無偽安有真/之名應道本無偽亦何待於統一之功哉不必/統一
是故精一執中堯舜之真傳書大禹謨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
厥/中克已復禮孔顔之真意語十二顔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貫忠
恕參賜之真知語四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惟云/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子曰賜也
云云予一/以貫之是真之實固已潜通黙㑹於君臣師友講明
授受之中此一句指前真傳/真意真知三樣人而其名則冺於言辭之表
無真/之名斯道之統渾然大全固如此謂道在古昔渾然/大全不待統一
幸而更春秋歴戰國次第引/入來諸子百家並建角立説邪/説牴
[010-96b]
老莊為黄帝之學前司馬遷傳大道先黄老而後/六經 黄老黄帝老子之學許行
為神農之言孟滕文公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墨氏祖於禹謂墨氏兼/愛本大禹
之心人莊子墨子稱道曰禹/大聖 也而形勞天下如此申韓祖於道德史記老子/傳申韓慘
刻少恩皆原/道徳之意各以已見而求附於聖人之道總上面/數句
其名則是究其實則非學韓文問其名則/是究其行則非知道之主孰
能致辨於近似之間哉數子之學皆/似是而非者漢承秦絶學之後
入漢/事來髙帝以馬上得天下詩書之事蓋所未遑前陸賈/傳賈時
時前説稱詩書髙帝罵曰乃/公居馬上得天下安事詩書逮至文景文帝/景帝又不過從
[010-97a]
事於黄老申韓之術而已黄帝老子好清静申不害韓/非學刑名 後漢樊隼傳文
帝性好/黄老六經之道與百家並馳似是而非誰其辨之應/破
題/語武帝臨位以來正入武/帝講題道德性命之説固已稔聞於
親近儒生之頃前董仲舒傳勉強行道大有功/又命者天之令性者生之質也而偏見
詖論時亦間見捷出於諸子雜説之流前藝文志建藏/書之䇿及諸子
傳説皆/充秘府於斯時也使帝而辭其統一斯道之責而復以
安事詩書為家法反説前/注見以清浄無為為治本前食貨/志孝文
清浄恭儉/安養天下以刑名慘刻為君徳前儒林傳序孝/文好刑名之言吾恐正
[010-97b]
邪不分而真者終為偽所奪應冐子真以/偽奪之語是漢初之舊
習猶存而吾道一綫之脈終無可續之時也若邪説得/行則聖真
終無統/一之時帝也正説/武帝將欲覺人心於斯道晦蝕之後可不
章六經於百家紛擾之餘哉武帝賛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故知申
韓蘓張之學易以假真也則其言之亂國政者必為之
屏斥武帝紀詔丞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啇韓非蘇秦張儀言亂國政
請皆罷/奏可知諸子傳説之言易以亂真也則不在六藝之
科者必為之抑絶董仲舒䇿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愚以為諸子不在六藝
[010-98a]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申公之授詩則召之前申公傳申/公事齊人浮
丘伯/授詩孔安國之為經作傳則詔之尚書序孔安國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
以至徐生之頌河間之雅則莫不進之東方朔傳嚴安/徐樂等皆辨知
閎達溢於文辭又河間獻王傳采/古禮樂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凡諸儒平日之嚌擩
乎道真者皆是尊是尚唐文藝傳嚌擩道真/ 擩音撋曰嚅者非合其二而
歸諸一應冐子合其所以/二㑹其所以一天下學者始知六經之為真
方知武帝統/一聖真之功嗚呼説餘/意孔楹夢奠記檀弓孔子夢/奠於兩楹之間
死無傳韓原道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是道一脈久冷於秦坑
[010-98b]
煨燼之餘書序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垂絶於異端簧鼓之際如黄老/申韓蘇
張之徒皆/是異端一旦揭斗柄於迷途人惑異端今覩聖真/如𠖇行者之見星斗
足音於空谷聖真絶響今方聞之如空谷之聞足音/莊子逃空虚者聞人足音蛩然而喜矣
帝之有功於斯道豈淺淺哉歸重武帝/統一之功雖然㑹此道之
真以淑夫人帝固可喜也本論/主意全此心之真以用夫道
寧不有望於帝乎欲武帝推行/聖人之道如其虛文徒示而實意
不存則雖真猶偽也反説有是道而不能/用又何取其為真當帝之世經
學大明儒術向風人莫不以為統一聖真之效前儒林/傳田蚡
[010-99a]
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天下學士靡然向風然觀其朝廷之上君臣之間
相與講論治道者考究當時君臣皆不/能推行聖人之道非孔僅桑大夫
之功利前食貨志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𢎞羊貴幸言利析秋毫則趙禹張湯輩
刑名之學耳前趙禹傳武帝時為御史與/張湯論定律令作見知法魯申公則罷
斥至邸前申公傳趙綰受詩申公綰請立明堂乃言師/申公上使安車蒲輪迎申公至上問治亂之事
公對云云上見申公對黙然/即以為大中大夫舍魯邸膠東相則擯棄於外董仲/舒傳
仲舒以賢良對䇿天子以為江都/相後公孫𢎞摧之使為膠東相其所以關吾道之命
脈而為吾道之蟊賊者未見其能進此而退彼也蟊賊/字出
[010-99b]
毛詩害/稼虫也然則帝之所謂統一者毋乃躐其名而已乎躐/等
取/名不然後之論者何以帝為好名之君謂武帝有統一/之名無統一之
實/謹論
 此篇言異端竊吾道之近似以亂其真必待統一之
 功
 後篇言異端竊吾道之近似以亂其是必待審察之
 功
[010-100a]
 推究源流格 與前篇世宗統一聖真論同意
  學者審其是        歐陽起鳴
   出處揚子學行篇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况/習是之勝非乎嗚呼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立説是非之理常對立於天下非者不難辨似/是而非者最難辨異端者流竊吾道之近
     似以欺時惑衆者非一此似是/而非者學者不可以不察也
   批云説正文明/最利初學
論曰疑似之際指異端竊吾/之近似者君子辨之衆人惑焉辨有/審字
意此三句是學蘓東坡作六一居士序/文言有大而非夸達者信之衆人疑焉夫是之與非常
[010-100b]
對立於天下把是與/非對説而瞭然於人心之天孰肯是其非
人心皆曉然/知是非之理然而非者不難辨全然不是者/不難審察似是而
非者最難辨也似吾道而非者須要審察/ 立此三脚為一篇之綱天下有大公
至正之理如是而非如是而是謂是非有/一定之理關諸百世而
不慙質諸聖人而不悖此人心之公是也此一等是是/者不必辨
學中庸語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異端者流此等之/人最害
道/竊取吾道之近似者而亦謂之是此似是而非者如/楊墨申韓之徒
以欺時惑衆者非一孟子題辭異端並起若楊朱墨/翟之言以欺時惑衆者非一
[010-101a]
惟行矣不著習矣不察則害道也𢎞矣不察異端之似/是而非者所以
害道焉孟盡心行矣而/不著 習矣而不察焉二者蓋同謂之是總上三段一/非一是者
而所以為是則不同焉一箇是真是底一箇是/似是而非底所以不同此學者
之所當深察而揚雄之所以力辨也説審字康此四句/是學邵 有天下
者審其御/論繳結處學者審其是嗚呼人知非之為非孰知是之
為非乎總繳是/非二字 嘗謂邪不能以亂正而亂正者似正
而非正也應下面似/是而非意偽不能以亂真而亂真者假真而
非真也應下面似/是而非意非不能以亂是而亂乎是者其似是
[010-101b]
而非者乎應破題似/是而非字夫是非之在天下本不難辨也應/接
題是之與非常/對立於天下然有非是者有真是者有似是者是非/有此
三等豈/可不辨涇之不可以為渭枘之不可以為鑿此非是也
涇濁渭清/枘圓鑿方金堅而良玉美而粹此真是也唐王勃傳宋/之問之文如
良金美玉/無施不可莠之亂苗紫之亂朱珉中而玊表羊質而虎
皮其似是者乎孟惡莠恐其亂苗也惡紫恐其亂朱也/又見揚子云云 珉石也似玊而非玊
非是者不難辨此一等是下流底/人應非是一股真是者不待辨此一/等是
吾儒之近應/真是一股而似是者不能辨愚者惑之智者亦惑之
[010-102a]
不惟不肖者惑之賢者亦惑之君子可不辨之乎此一/等是
異端竊吾道之近似者不可不辨應似是/而非一股 應冐子君子辨之衆人惑焉夫是者人心
天理之公昔帝今王之道也此真/是者揆諸心而當度諸理
而宜是者只是/當然之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愧者
中庸見/冐子注堯舜之官天下此是也三王之家天下此是
前蓋寛饒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伊周之相天下孔孟
之師天下亦此是也伊尹相成湯周公相成王孔子/設教於春秋孟子設教於戰國
易謂之元易乾卦大哉乾元/坤卦至哉坤元在書謂之皇極書洪範五/皇極皇建
[010-102b]
其有/極在春秋謂之權衡文中子事君篇子謂淑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於王
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在禮記謂之中庸亦此是也禮記中庸/ 伊川云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豈非人心之真是者乎以上皆是真/者應真是者
不待/辨異端者流竊取吾道之糠粃簧鼓時人之耳目應/冐
子異端者/流一段佛老之道徳道徳之名則是而虚無則非也
韓原道佛老之所謂道徳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 佛者虛無之學楊墨之仁義仁義之
名則是而為我兼愛則非也孟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云云是邪説誣民充塞仁義也中庸之名則是而
[010-103a]
小人之中庸則非也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忠信之名則是而鄉原之忠信則非也孟盡心下萬章/曰一鄉皆稱原
人焉無所徃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徳之/賊何哉曰云云居之似忠信行之似亷潔以至專門名
家各是其師之説諸子百篇各是其已之見漢之諸/儒如此
以其説彼亦以其説吾之所謂是者如彼彼之所謂是
者如此各以已/見為是甚矣疑似之惑人也應破疑/似二字錙銖之失
尋文之隔也毫釐之差千里之繆也似是而非者/見周易繫辭 其
始也堯舜周孔之同門此是真/是者其終也桀跖楊墨之異
[010-103b]
此是似是/而非者然則君子將何如哉歸學者/上來嗚呼亦審此
而已矣歸審/字内審諸心外審諸物静審於夜氣清明之
始動審於感物遂通之時連下四箇審/字文勢通暢察夫毫芒之義
利辨夫同行異情之天理人慾審似是而非者同朱文/公云天理人慾 行異
情/得其真是而不惑於似是者然後可以語道矣應主/意似
是而/非字此子雲之所深憂也歟叙出/處或曰是之不可不審
固矣然焉知其是而審之乎設疑喚/下意人以為是我以為
非我以為是人以為非一人各執一見焉/知其真是之所在是乎人則其
[010-104a]
失流於苟同以他人為/是既不是是乎已則其失流於自異以已/為是
亦不/是學者將奚從乎設/問答上/問衆言淆亂則折諸聖見/揚
子有此二句故/生前一段議論謹論
 
 
 
 
 
[010-104b]
 
 
 
 
 
 
 
 論學繩尺巻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