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九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九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合異為同格 與後篇仁義忠信樂善論同機軸
  仁義道德性命如何      徐炎發
   出處孟子題辭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云云包羅天地揆叙萬類仁義道德性命
     禍福粲然/靡所不載
[009-1b]
   立説仁義道德性命本出一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人受天之命以為性其初則有
     仁義存焉蹈此仁義則為道得此仁義則/為德㑹而歸之道德一仁義也仁義一性
     也性一/命也
   批云本朱子中庸之説而參以已意議論有/根據文理有發明此時文中之冠冕者
論曰一初賦受之天賦是命受是性所朱文公云/天所賦為命物 受為性萬理
㑹歸之地也主意謂性得之於命仁義道德具之/於性 書洪範㑹其有極歸其有極夫大
化之生生不窮從原初説來謂易/繫辭生生之 易天命之流行不已喝/出
命字命朱文公云繼之者/善天 之流行而不已人受之而為性者也喝出性/字 朱
[009-2a]
文公或問云天命之謂性言天之所/以命乎人者是則人之所以為性也一性之中萬理森
同上以性言之則曰仁義禮智四端五典萬物萬事/之理無不統於其間 大意謂有命則有性有性則
有仁義/道德大端全體即所謂仁喝出/仁字及其發見於事物之
間莫不有一定當然之則是則有義存焉又喝出義字/ 中庸或問
云事事物物莫不自然各有當然之路之又大學或問/云見之日用之間莫不各有本然一定 則 作論之
法句要或長或/短不齊方是合也而非離也渾也而非散也前篇既/喝出命
性仁義到此亦須喝出道德字此却包藏道德意而不/言是文字出沒處 揚子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云云
合則渾/離則散人惟有此理而不能蹈此理之實蹈行也道則/行此仁義之
[009-2b]
理以揚子/道 導之知此理而不能得此理之真德則得此仁義/之理 揚子德
以得/之於是合者離渾者散反應前/四字而一初之天始非我
有矣照破一初之天字無道德是無/仁義無仁義是無性無命矣吁此孟軻氏所以
不能已其言於戰國也舉出孟子/作書之意七篇仁義未甞不兼
而言之本出處上文著/書七篇云云仁義性也仁義即是/注中物天之所以
命我者也性即是/命中物其蹈乎此則為道其得乎此則為德
道德即是/仁義中物㑹而歸之道德一仁義也仁義一性也性一
命也打作一串/次第説來特人自昧之耳有此一句方有曲折/不直致與後面相應
[009-3a]
曰一初賦受之天萬理㑹歸之地也此二句與破相/照應方圓轉
義道德性命如何此趙岐所以序於孟子之篇首請原
其初應初字本出處孟子題辭/乃趙岐所作故如此舉題盖自天以隂陽五行絪
絪緼緼化生萬物易繫辭天地絪/緼萬物化醇氣以成形而理亦賦
焉是之謂命從命字説起應冐子接題意理大學或問/所謂隂陽五行者又必有是 而後有是
氣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物中庸/注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 氣以
成形理/亦賦焉於是人各得其所賦之理而為性就命字過性/上來同上於
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徤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性者何仁義是也從/性
[009-3b]
字過仁/義上來函萬善具衆理包仁義/道德字全得天地生物之心而
仁之體所以立説出仁字而朱文公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人得之以為心者也及其
見之萬事如方維上下定位不易而義之用所以行説/出
義字用亦用朱文公議論/體立 行字太極圖解語此其初所以予我以此理也
此我之所以受此理於其初也二者匪相間也以上説/性得之
於命仁義具之於性意吾中庸或問天之所以賦予萬/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 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
體者/性也雖然此雖然字非是自為一段蓋上面已/説性命仁義了到此要過道德上來立人之
道大易未甞不言於仁義之先言性初本有仁義仁易/繫辭立人之道曰 與
[009-4a]
義/去仁義而言道德此韓子所以遏異端之流也言道/德即
此仁義云韓原道凡吾之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而/言之也 云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
蓋道德非仁義外物也應主意道德/一仁義也能行此理於踐履
之間即道也應冒子其蹈/乎此則為道能得此理於心領意㑹之頃
即德也應冒子其得乎此則為德/ 見得道德即是仁義天降衷於下民若有
常性克綏厥猷衷即性也猷字包仁義道德下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 民若有
恒性克綏/厥猷惟后而所以降於我者命也有此衷則亦必有此
猷矣言性出於命人能有此降衷/之性則是仁義道德之理民之秉彛好是懿德
[009-4b]
彛即性也懿字包仁義道德字秉詩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 彛好是懿德而所以
秉於我者命也有是彛則亦必有是懿矣言性出於命/人能有是秉
彛之性則有是/仁義道德之理㑹而歸之應破題/㑹歸字千流萬𣲖一源也千
條萬枝一本也譬喻應道德一仁義也仁/義一性也性一命也意仁義非精也
道德非粗也是不過一天命之性而已矣言仁義道德/具於性性出
於命一而已矣性/中庸天命之謂奈之何世之昧者常總總也應冒子/特人自
昧之耳要/入戰國來况戰國之人心乎入此一句方/引得孟子來孟子道性善
提起性善二字有眼目是根源/處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斯言一發所以為千萬
[009-5a]
世理學之根源天理人心之凖的天下始知所向矣先/挈
起性説方是此題目却説仁義/道德是性中物性是命中物至於謂性謂命之説亦
縷縷言之非贅也又把性命合説也孟盡心下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 耳之於聲也鼻之
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云云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性命之理
一日不明於天下其所以陷溺其良心也必矣言仁義/是性命
中物心孟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 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云云自性命之理一
明而仁義之言昭昭然於天下也自性命上過/仁義上來惻隠仁
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孟公孫丑上/云云全句此端也何從而來
[009-5b]
喚下/意性所有也以仁義/歸之性即天之所賦也以性歸/之命事親
仁之實也從兄義之實也孟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此實
也何自而有哉喚下/意性所根也以仁義/歸之性即天之所賦也
以性歸/之命一初之天純粹至善應破題字用/周子通書語孰非此仁孰
非此義謂禀性之初已/有此仁義了然知其為惻隠羞惡而不能實
踐其惻隠羞惡之端轉歸道上總上文踐字替蹈字應/冒頭人惟有此理而不能蹈此理
之/實知其為事親從兄而不能有得乎事親從兄之實歸/德
上總上文得字應冒頭知/此理而不能得此理之真則是率天下而路也豈萬理
[009-6a]
㑹歸之地哉無道德則是無仁義應破/題語反説 用孟子全句故以德行仁仁
即此德也又用孟子實德字證/孟子以德行仁者王 配義與道義即此道
用孟子實道字證道/孟子養氣配義與楊墨道之禍也吾距之蓋深懼
夫苟可以禍吾道即所以禍吾仁義也孟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
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云云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説誣民充塞仁義也云云能言距楊墨者聖
人之徒也仁又告子上率天下/之人而禍 義者必子之言夫鄉愿德之賊也吾辨之
蓋深慮夫一至於賊吾德即所以賊吾仁義也孟盡心下/孔子曰過
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愿乎鄉愿德之/賊也注原與愿同鄉里謹愿之人孔子以其似德而非
[009-6b]
德故以為德之賊仁以上/二股説道德即是 義㑹萬於一仁義吾道德散一
於萬道德吾仁義應冒子道德一仁義也意大周子通/書是萬為一萬一各正小 有定
是皆天之命乎人應冒子性/一命也而人之所以為性也應冒/子仁
義一/性也吾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體者性也人之所/受為性
庸以上數句用朱子中/ 或問語見原題注一㑹歸之頃應破/題字則仁義也道
德也皆性也性即天之所命也道德即仁義中所有仁/義即性中所有性即命
中所有一/合而為一初之天其至矣乎應破/題語此孟子安得不拳
拳為戰國人心慮也歸孟子/身上而趙岐其知之矣應冒頭/舉題處
[009-7a]
雖然性命之學難言也末將貶諸子之/言性故如此説荀之惡習也非
言性也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之善惡混氣也非言性也
揚子脩身篇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脩其惡則為惡人愈之上下品才也非
性也韓原性分性為上中下三品議以上/判㫁三子皆本之伊洛諸儒 論性且不明况
於命乎抑三子既不知/性如何知命是無怪乎申韓黄老之徒申不/害韓
非黄帝/老子竊吾仁義道德之似嘵嘵然於天下後世也三/子
不知性命則不知/有仁義道德了嗟乎夫子止言仁也又引夫子/來作議論而軻
則兼言義矣伊川云仲尼只説一箇/仁孟子開口便説仁義夫子性不可聞也
[009-7b]
命則罕言也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又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軻則反
覆其辭而不少屈夫子以性命為難言至/孟子則屢言及性命事軻豈好辯哉
孟子云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為戰國憂也為道統計也應冒子繳/處數語
雖然再用雖然/字繳餘意不可以已也有餘味行/文得法向㣲軻之言則
是三子者指荀揚/韓三子久矣其為天下道術裂矣乎吁繳結/老成
有收/拾謹論
  此篇謂道德即是仁義之理此理自性命中有之
  後篇謂忠信即是仁義之理此理自樂善中得之
[009-8a]
 合異為同格 與前篇仁義道徳性命論同機軸
  仁義忠信樂善如何     林鏜夫
   出處孟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
     人爵/也
   立説張南軒曰仁義又言忠信者在已為忠與/人為信忠信只是誠實此二者也既曰仁
     義忠信又曰樂善不倦好懿德之常性也/惟樂善不倦則於仁義忠信斯源源而進
     矣此篇本此立説謂仁義吾性之理忠信/此理之實樂則為情之動此之所謂機者
     是也吾之所樂能於其善不於其不善則/是機之動此身渾渾乎仁義忠信之天矣
[009-8b]
     仁義忠信豈復外/吾所樂之善哉
   批云理學透徹筆力老/蒼非晚學可到
論曰實理不在真機外也實理是仁義忠/信真機是樂善機之動以天
此天字/説善則此身無非天矣此天字説仁義忠信謂樂此/善之天則此身無非仁義忠
信之天有此二/句語意方足人之初生天理備具本無虧欠也人性/皆有
仁義忠信川本無/虧欠用伊 語惟其深造自得止於至善則真機所
動不逐外樂説人之樂在乎善大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又 學在止於至善
其樂乎善者即天理之實豈曰求在外者哉樂在乎善/則仁義忠
[009-9a]
信油然而/生於心且仁義吾性之理也忠信此理之實也解仁/義忠
信四字用張南軒/議論見立説注性分之天孰不充足人之性分皆有/仁義忠信不必
外/求是性也不能不動而為情就性上過情字有眼目動/而為情是樂 朱子語録
性是未動情是已動蓋心之未/動則為性心之已動則為情彼機之動者理之形也
機之動是樂理之/形是仁義忠信充吾真樂無有不善説出善/字為主則理之
精㣲著於見面盎背之頃應主意理字於孟/子見於面盎 背仁義忠信
蓋有油然而發露者仁義忠信皆/從樂善而生使所樂人而不天狥/人
欲而不主天/理則為不善則樂淫於善之外樂而不淫則為善出/於善之外則淫耳
[009-9b]
境皆妄去理逺矣去仁義忠信/之理愈逺孟子道性善者也孟子/滕文
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尭舜以樂善而繼仁義忠信言之舉本/文其得
諸吾心真機之樂乎應破題語真機字指/樂善繳結不費力仁義忠信樂
善如何請申之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則
好惡形焉從性上原起性記樂記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 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
形/焉然則樂也者其此情之動而為真機者乎轉歸情上/樂字應破
題真機字樂荀子好/惡喜怒哀 謂之情鳶飛魚躍之妙孰非性分之陶陶
以下二句形容樂善意淵/中庸鳶飛戾天魚躍于蟲鳴螽舞之餘又何者非實
[009-10a]
理之形見詩出車喓喓草蟲趯趯阜螽箋云/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天性也苟機之動
不于其真而于其偽則樂以人而非天矣故髙梁大厦
不如仁宅之安固也而人之樂乃奪於髙梁大厦此以/下三
小段反應冒子真機所動不逐外樂/意 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髙車駟馬不如義
路之正固也而人之樂乃移於髙車駟馬同上義人之/正路也 前
漢于定國傳髙大門/閭令容駟馬髙蓋車紆朱懐金不如忠信之實固也而
人之樂乃錮於紆朱懐金揚子學行顔氏之樂也/内紆朱懐金之樂也外機為
物動所樂日非自苟機之動而下至此反説議論有味/應冒子所樂人而不天則樂淫於善之
[009-10b]
外/意豈知繼善所以成性而人之情皆可以為善乎只一/句便
歸樂善意告易繫辭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孟子 子上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吁善何物
喚下/文意即仁義忠信之理也善只是仁義/忠信之理蓋自有怵惕
之心而仁之理已具自有羞惡之心而義之理已存孟/子
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隠/之心云云仁之端也又告子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已之謂忠有諸已之謂信而忠信者又仁義之實也朱/文
公論語集解盡已之謂忠孟/子盡心下有諸已之謂信是理也上聖下愚均氣同
吕與叔克已銘凡/厥有生均氣同體至於操舍存亡則不能不異者抑
[009-11a]
豈無故接上生下是文字過脉處/孟告子上操則存舍則亡 情既生矣機隨觸
應主意情/字機字樂之於外則日與仁義忠信逺矣反説此/是樂於
不善/者樂之於内則真機之動而實理全矣正説此是樂/於善者應破
題實理/真機字甚哉君子之所樂者不可不主於善也歸重在/主善上
而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已取之而已矣融/化
經/語夫動吾真機陶吾天樂用莊/子語則自孺子入井之時見/前
注/充之於事親之日孟子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而家人之嘻嘻者
即其樂此仁之善也易家人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自無適
[009-11b]
無莫之際語四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充之於從兄之頃見前/注而兄
弟之怡怡者即其樂此義之善也語十三兄/弟怡怡為人謀而
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語學而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云云而申申
夭夭於居處語黙之際者即其樂此忠信之善也語七/子之
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以上鋪三/小段講所樂之善即是仁義忠信至是則天髙地下
此樂之充拓也以下三扇虚講樂字皆是/用古文 記樂記云云雲行雨施此
樂之溥博也易乾/卦無懐之逍遥洞庭之雅奏此樂之彌
滿磅礴也説得樂字開闊池古有無懐氏又莊子/天運黄帝張咸 之樂於洞庭之野舜之
[009-12a]
樂散而為南風之詠以下三扇實事講樂字風家語辨/樂舜彈五弦之琴歌南 之詩
文王之樂充而為演易之㫖選魏文帝典論/西伯幽而演易夫子之樂
在其中而曲肱於飲水之時也語七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
中矣上二句短此一/句長方承得上句起其視夫峩其冠華其裾髙大其榱
題者所樂霄壤也孟子堂髙數/仭榱題數尺其視夫煦煦為仁孑孑
為義寂滅其心性者所樂逕庭也韓原道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又文公答徐子
融書釋氏以空/虚寂滅為宗樂仁義忠信之善而㑹仁義忠信之實
此機即理耳此情即性耳此數句繳結上段收拾機字/理字性字情字却再用顔子
[009-12b]
事意脉/不㫁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易繫辭/云云人知陋巷可憂
也而彼樂之簞瓢可憂也而彼樂之語六賢哉囬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
巷人不堪其憂/囬也不改其樂而不知其得一善服膺弗失所樂蓋在
此也中庸囬之為人也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孟氏子憫人心之淫於
外樂也舉本出處應冒子/樂淫於善之外語辨天爵人爵之異而以樂善
為言見本/題注固將使人心樂於善而不失其仁義忠信之
正也發明/主意七篇之書諄諄乎以善淑人而仁義之論説
不離口程伊川云仲尼只説一箇/仁孟子開口便説仁義孟子蓋亦自得其所
[009-13a]
謂樂者矣他人只是叙出處便結大講此更發孟子亦/自得其樂以下引用孟子實事尤髙人一等
食前方丈侍妾數百已不足以奪其所志此是外樂食/孟盡心下
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而居安資深至於反身而實樂莫大
此是内樂反孟離婁下居之安則/資之深又 身而誠樂莫大焉彼以其富我以吾
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孟子公孫/丑下云云吾於此益有以見孟
子之真樂矣結盡孟/子意雖然論尾餘意發孔孟互相/發明意又歸重忠信孟子
以仁義為言者也忠信之論蓋不多見説此意正欲把/孔子言忠信事
來/説鄉原之似已深闢之孟子盡心下鄉原德之賊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㢘潔
[009-13b]
天爵之説則特以忠信為言見本/題注是故以忠信為仁義
之實也接上生下/又見前注然遡而求之論語一書仁義寥乎罕
見前注/伊川語而忠信之㫖凡數見語第一主忠信母友不/如已者又語第三必有
忠信如丘者焉又語/十五言忠信行篤敬雖孔孟互相發明皆所以道人心
之善而所以必主忠信者又豈無説總孔孟/合説蓋人不忠
信則事皆無實得前軰/議論為惡則易為善則難照善/字然則
忠信也者又教人樂善之根柢歟歸重在/忠信上大易曰忠信
所以進德也易乾/卦知大易之所謂進則知孟子之所謂
[009-14a]
末又引/易對結謹論
[009-15a]
 立説正大格 此篇與葉君櫸五始之要論同意
  周禮春秋表裏如何論     阮登炳
   出處漢盧植傳今毛詩左氏在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裏
   立説王道不可一日不明於天下周公處時之/易而制周禮固以尊王為主孔子處時之
     難而作春秋亦以尊王為主/孔子之心即周公之心也
   批云立説正大行文通暢此是省/監官様文字不可不熟讀
論曰論聖經有相符之理相符貼/表裏字要不過乎尊王而已
周禮春秋同/以尊王為主蓋王道不可一日而不明也挈起王/字順接惟其
[009-15b]
不可一日而不明申上/文則凡前後典籍之所存周禮在/前春秋
在/後皆其大義之所在大義在/尊王上雖若不相為謀而其實未
始不相合也二經之所以相為表裏/者同在於尊王而已或者徒見夫世變
之有升降王道之有汙隆謂周時與春秋時不同汚記/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 則
從而/汚遂謂夫聖人之作經有不可以一概言者從上反/説到此
而不知經皆為尊王而作也喝出/主意前聖處乎其時之易
則王道之明者固易明周公制周禮/在於尊王後聖處乎其時之
難則王道之難明者為愈明孔子作春秋/亦在於尊王使天下萬世
[009-16a]
昭乎其不容泯者時雖異而心則同也經雖殊而道則
一也安有不相表裏者哉二經皆以尊王/為主故相表裏夫使當王者
之世周之/時聖人不作經以先乎尊王以詔乎其後周公/制周
禮/而後乎伯者之世春秋/之時非有聖經復先乎書王以合
乎其前孔子作/春秋又何以使天下常知王道之為尊也邪
照主/意盧植在漢蓋志於尊王者也舉本出處主意/在尊王二字故合
周禮春秋而曰與相表裏植之意固有在矣包含尊王/意不露
周禮春秋表裏如何請申之平繳/冒頭吾甞聞表裏之説矣
[009-16b]
舉外來表/裏事為證八卦與九章相表裏前漢五行志劉歆以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
九章相/為表裏原道與軻雄相表裏唐韓愈傳其原道原性師/説等十數篇皆奥衍閎深
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左右六經以其時考之則前後固有遼絶之殊
且開/説原其互相發明為斯道計者則未甞不相為表
裏也合本/題説况夫王道之在天下發出尊/王意綱常之所以植
立法度之所以彰明禮樂之所以修舉揚子法度/彰禮樂著皆人
心天理之正㫁㫁乎不可易者二經皆所/以明王道聖人作經以
寓一王之法儒林傳序孔子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所以
[009-17a]
扶持世道於不壊不滅之地者以其有王者在耳喝出/王字
有/力王者之迹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離/婁下世有
周公則春秋不作蘓老泉春秋論云天下/有君則春秋不當作春秋不作則
周禮一書皆王道也周公制周禮乃/王道素明之時春秋烏乎作難一/難
春秋所以救周禮之窮也解不謂春秋時已不如周天/下 知有王孔子不容不作
春秋以/明王道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而自諸侯出語季氏孔/子曰天下
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則周公其衰矣春秋不
作其可乎記禮運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天下不能以常治人心
[009-17b]
不能以常古春秋之時不/如成周之時王道固有時乎難行矣時不/如成
周則王/道難行王道有時乎難行吾夫子其肯沒周公之志邪
周公之志以尊王為主/則孔子亦以尊王為主周公之志不可沒則挽回世變
之所趨闡明古今之正理復顯然著見於斯世春秋亦
一周禮耳周禮春秋之經雖殊/而尊王之心則一不然周禮敵八百年之
天命而王室何其尊文中子魏相篇周禮其敵於天命/乎又左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天所命也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而天下
之所以尊王者又何如邪左序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
[009-18a]
盛衰而參之則二經表裏之意可以不言而自見矣繳/盡
原題/意自今觀之六典之設他務未遑禮天官序周公居/攝而作六典之職
謂之周禮又周禮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刑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 典六曰事
典/首掲以惟王之一辭獨冠於設官分職之首惟王建/國辨方
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冡宰使/率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乃立地官司徒使率
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邦國乃立春官宗伯使率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乃立夏官司馬使率其屬
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乃立秋官司冦使率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冬官考工記鄭注云此篇司空
之官亡以/此備數此尊王為周公作經之要領也以上周公制/周禮以尊王
[009-18b]
為/主春秋之經筆削尤嚴史孔子世家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賛一
詞/而書王每先拳拳焉者不一而足春秋經十二公皆/書云元年春王正
月文十二公隐桓莊閔/僖 宣成襄昭定哀又豈非尊王為孔子作經之端
本乎以上孔子作春秋/亦以尊王為主惟其皆主於尊王則表裏之大
者不外是矣總周禮春秋二經皆/主尊王故相表裏故命曰書王命治曰
賛王治周禮所以重一王之權也内史掌書王命又天/官作大事則戒于百
官賛王命王視/治朝則賛聽治而曰天王正月曰王正月春秋所以重
王者之權者其與周禮同乎異乎春秋經元年春王正/月詳見上注又秋七
[009-19a]
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恵公仲子之賵又如天王狩於/河陽天王出居於鄭之類 書天王者二十有六
諸侯則使之入王皆朝覲宗遇㑹同於王周禮所以謹
奉王之禮也周禮小行人令諸侯春入貢秋獻功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協九儀之禮朝覲宗
遇君之禮也又春官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又天官太宰大朝覲㑹同而如京師
朝于王予奪廢置則詔王治教刑政則佐王成周悉聽
命於王而行之周禮以八柄詔王馭羣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禄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
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過又太宰之職掌
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較之是
[009-19b]
非褒貶之筆足以榮辱天下之君大夫者即天子之行
事孰非表裏於周禮之經者歟司馬遷傳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經
紀别嫌疑明是非又穀梁傳一字之褒寵踰華衮/片言之貶辱過市朝又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也爵禄
出於王賞賜出於王舉内外朝之大政事周家悉由王
者而親決之見前/注其視春秋賞人之功去人之族貶人
之爵者同符吾夫子遂紀天子之賞罰以為懲勸之具
又非表裏於周禮之當行者歟見蘓老泉春秋論賞人/之功注如書齊桓召陵
之盟晉文公城濮之戰之類人去人之族注如約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之類 貶 之爵注如齊侯伐山戎
[009-20a]
而書人之類又賞罰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位之所在則聖人以其權為天下之公而天下以懲
以勸/云云大抵為周公作經於太平之世者易為孔子作經
於叔季之時者難應冒頭前聖處乎其時之/易後聖處乎其時之難意世有周禮
則王者之治行世有春秋則王者之教明應冒頭王道/之明者固易
明與王道之難/明者為愈明意夫固闗於其時而所以垂當今而詔來
世者為一尊王之義而已此表裏不可以相無也照主/意
盧植得不舉二經之表裏而並言之邪引本/文雖然周禮
春秋一也使孔子生周公之時未必不為周禮使周公
[009-20b]
生孔子之世未必不為春秋二聖人尊王之/心一而已矣吾觀仲尼
嘆斯道之不行乃有不復夣見周公之説是又托春秋
欲行周公之事者也語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又老泉春秋論云周公心存
王室雖其子孫不能繼而夫子思周公/而許其假天子之權以賞罰天下也土之盟見後尊/王黜伯
下/注翟泉之㑹定元年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將以城成周云云河陽之狩左/傳
僖二十八年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河陽/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天王狩於此何如時
惜乎夫子遇時之難終不若周公用時之易爾應冒/頭語
固非周比本文盧植/言於漢時有能尊王黜伯申春秋而用周禮
[009-21a]
則漢亦可為矣史記世家呉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㑹實召周天子而春秋
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此是尊王黜伯此又盧植言外之意本出/處愚故併
及之謹論
[009-22a]
 立説正大格 此篇與阮登炳周禮春秋表裏論同意
  五始之要如何         葉君櫸
   出處前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其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已正統而已注元者氣之
     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天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即位者一國之始
   立説春秋之時王綱不立故孔子因魯史作春/秋託魯以尊王其書法自元年而下至即
     位而上特致嚴於書王之一字蓋上明王/室之當尊而責侯國之自僣也王褒所言
     五始之要徒知謹始一事而不知尊王/之大法豈足以知聖人作經之意哉
   批云説有源流文有操縱辭嚴/義正駁倒王褒謹始之説
[009-22b]
論曰知謹始而不知尊王責王褒徒知謹始一/節不知尊王之大法非聖經
之本㫖也非孔子作春秋/尊王之本意聖經為尊王作也提起王/字𦂳切
既為尊王而作申上/文則所以正天地之常經示萬世之
大法者在是説春秋尊王之/義所闗甚大豈特謹始之一節而已哉
貶本/題意或者徒見夫始在改元而重在即位暗説王褒只/知謹始一事
指春秋書元年春王正月即/位是謂五始又見本題注於是附㑹分裂而為之説
遂有五/始之説不知春秋之作非聖人本心也正説主意應上/謂孔子不得已
而作/春秋王綱不立侯度廢弛春秋之時/王道不明故不得已而寓於
[009-23a]
筆削之間史孔子世家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以尊王而垂法於後世
其意深矣孔子本意/在於尊王使徒欲謹始以立法而王綱之大
者不拳拳而寓尊王之意説王褒但知謹始之/意不知尊王之義吾恐大
義乖而彞倫斁矣如此則王道不明矣範孝經異端/起而大義乖又書洪 彛倫攸斁
聖人託魯以尊周孔子因魯史以作春秋/ 周是王魯是侯國書周以愧魯
左傳隐公元/年春周正月自元年而下至即位而上特致嚴於書王
之一字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蓋以明王室之當尊而責侯國
之自僣責侯國不/知尊王則即位之或筆或削皆可以王法繩
[009-23b]
見前/注以此示人後世其敢私正朔而改元者乎後世/安敢
不尊/王此則春秋之本㫖也孔子作春秋/本意如此五始之要如何
王褒徒知謹始之意豈知尊王之大法哉貶王/褒甚矣五
始之例為聖經惑也見本/題注王褒徒見圖緯之説以黄帝
受圖而得五始引五始事為証凰南宋書黄帝主於元/扈洛水之上鳳 銜圖至前又見通鑑
外紀/云云則以為春秋法之謂王褒言五始之/要得之黄帝之説然黄帝之時
安有公即位之事難上/文借曰即位為一國之始則經之
不書即位者是闕一始矣見冐頭注又/見本題注又何得而言五
[009-24a]
始哉反覆辨難/五始之説自褒倡其説而何休和之又引何休言/五始事為証
漢何休著/公羊墨守於是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
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而五始之説安之以為當
公羊隐元年公何以不言即位註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
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並見相須成體是則諸侯
改元即位其果可以為法乎難倒王褒/五始之説夫改元正號即
位謹始王者事也諸侯安得而私之公羊隠元年注惟/王者然後能改元
立號君之始年必書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史策之正法也使魯得以自私則列國
[009-24b]
諸侯皆不必稟王朝之正朔夫子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書王之一字蓋以尊
周非以私魯若是私魯一國則/諸侯皆不知有王之可尊矣而禮樂征伐亦不復自
諸侯出矣用論語/全句當王室尚存之日而諸侯有私正朔
者僣也况敢自即位邪難倒王/褒之説聖人於元年之下即位
之上而以王法繩之應冒/頭語非私魯也乃愧魯也應冒頭/書周以
愧魯/語愧魯者所以愧諸侯也愧列國諸侯/皆不知尊王此義不明而
後有移元於魯之説因魯史書元年非為魯自改元也/ 公羊注王者然後能改元立號
有託王於魯之説王指尊周非為魯而託曰王也因公/羊注春秋紀新主受命於魯故 以
[009-25a]
録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以是謹始毋乃開後世僣亂之門乎應/前
僣/字昔者文王受命當天下三分之時叙起主意下語泰/伯三分天 有其
二以服/事殷享國五十年矣而未甞有改元即位之文書無/逸
書曰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注文王九
十七而終中身即位時年/四十七言中身舉全數也又曰惟九年大統未集書武/成我
文考文王克成厥勲云/云惟九年大統未集是未甞私改正朔也謂文王皆/無改元即
位之事證倒王/褒五始之説奈何自共和之後諸侯乃各自私其國
以改元哉周自共和王以後諸/侯之國皆自改元觀傳之所載如鄭國之
[009-25b]
事有僖之元年簡之元年鄭亦自/書元年是諸侯皆改元非獨
魯也改元一事諸國皆/然非特魯國為然即此而觀天下知有王者寡矣
觀諸侯自改元一節便/是不知有王室之當尊諸侯之改元即位乃王室之罪
人而謂魯史足為謹始法乎極責諸侯不知尊王/不當言改元即位夫子
託魯以尊周應冒頭/主意非謂魯之元年足以善始也謹始/不在
書元/年上亦非謂魯之即位足以奉元也亦不在書/公即位上周之天
命未改則魯之有元年是邪非邪奉元乃王者之事魯/不當書元年 左傳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周之王室尚存則魯之自即位是邪非邪即/位
[009-26a]
乃王者之事魯/不當書公即位故聖人之書法致謹於書王之大要主/意
應冐頭自元年而下至即位而/上特致嚴於書王之一字語其書王於元年之下者
用見元惟王之所自出謂夫子於元年之下/書王字正是尊王其書王於
正月之上者用見正朔非諸侯之所當改謂夫子於正/月之上書王
字亦是/尊王自正月而次則以公即位繼之又明其罪以責
諸侯而示王法之所不恕也謂夫子於正月之下/書公即位亦是尊王蓋即
位天子之稱天子方可言即位/諸侯豈可言即位魯既舉行即位之禮則
不能稟正朔於周矣責魯不當舉/行即位之禮聖人獨以周正書於
[009-26b]
即位之始則有愧於尊王魯其能免乎左傳隠公元年/春王周正月不
書即位攝也注假攝君政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於策傳所以見異於常以秉禮之魯尚
不知王室則列國之諸侯又可愧矣左閔元年齊仲孫/湫來省魯難曰魯
猶秉周禮/未可動也大哉筆削之有功於王室乎應冒頭即位之/或筆或削語
歸正於周以明天命之未改應前面周正月及/周之天命未改語託王於
魯以明王室之當尊應前面託王於魯/及王室當尊等語託始於隠以明
筆削之大法春秋序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隠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隠公讓國之賢君
也/隠公不書即位以明隠公而下皆非王命之所當立
[009-27a]
見前/注於元年之外皆去正月以明當世諸侯皆不稟正
朔於王事並見/三傳至於隠公無王犯天下之大戒而又始
終書王以愧之隠書元年春王正月又書三年春王二/月又書四年春王二月又書七年春王
三月又書九/年春王三月此皆大義之不可犯也繳以上説夫子本/意只在於尊王
王褒不知聖人始隠之意而乃以為五始焉則其惑日
甚矣責王褒不知夫/子尊王之意然則人君謹始之法獨不可以是
推之乎主意只在/尊王上蓋尊王之義明則改元即位非所以
為臣子訓見得王室當尊其謹始/之義不在改元即位故公羊左氏足以知
[009-27b]
公羊左氏知/尊王之義而董仲舒則為通論也仲舒亦知/尊王之義公羊
以加王於正為大一統詳見/下注左氏以正月為周正月見/前
注/至仲舒則舉天地常經古今通義言之董仲舒策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此春秋經世之本㫖懲列國之僣亂而
示一統之大義以正本始春秋大意只在/尊王黜伯上則元年之意
明而萬世之經正矣繳盡/本意書謂君為元首書益稷元/首明哉
謂君為元后書泰誓亶聰/明作元后則元者天子之稱也謂元亦/王之義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易乾/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易坤/卦
[009-28a]
乎兩間者當與天地參用中/庸語故體元者人君之職也春/秋
隠元年注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元即仁也易乾/卦仁人心也孟告子/上仁人
心/也體仁以長人則元之義得矣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此豈列國
諸侯所敢僣哉應大講中/僣字意愚故推明一統之義以正五
始之要一統是尊/王之義為人君者其可以不體元乎見前/面注

 前篇謂二經以尊王為主此篇謂五始以尊王為主
 主意一同合而觀之可以觸類而長
[009-29a]
 由㣲知顯格 可與聖人大明至公論參看
  聖主正身宣德如何論     蕭符世
   出處前漢王吉傳宣帝頗修武帝故事云云時/外戚許史王氏貴寵而上躬親政事任用
     能吏吉上疏臣聞聖主獨行於深宫得則/天下稱頌失則天下咸言之行發於近必
     見於逺故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
   立説以知㣲為正身以知顯為宣德近而正身/無一毫之可憾者其㣲也逺而宣德無一
     毫之可掩者其顯也由㣲而之顯/由近而及逺此帝王恭已之化也
   批云此等題目易做得粗此篇文字脱去卑陋/却入精細有理致有學識有議論比之一
[009-29b]
     例説近習者/大有逕庭
論曰知㣲之顯者近而正身是知㣲逺而宣德是之/顯 中庸知㣲之顯可與入德矣
以言恭已之化矣恭已是正身化是宣德而語十五/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 已矣
先帝王之恭已於上也豈嘗欲其善之顯哉且開説古/者聖人惟
欲此身之正豈/欲此德之宣然而不欲其顯而不能以不顯何也就/上
文搬過顯字説/宣德喚下意天下惟實理不容偽應上文正身必能/宣德 蘓文人無
所不至惟/天不容偽修於已者無毫髮之可憾説正/身意則形於人者
無毫髮之可掩説宣/德意故㣲者必至於顯應㣲顯字正身/於㣲必能宣德
[009-30a]
於/顯其不可以顯者當制於㣲而後可也德不能宣之於/顯當使身先正
之於/㣲不可以顯而不能不發於㣲焉將上面顯/㣲字反説吾懼其
㣲者有時而顯也身不能正則/德不能宣恭已之君暗説/宣帝亦惟於
其近焉而審之説本文謹/選左右意處於近者無以累吾所履之
選左右/以正身則流於逺者益足以昭吾所養之純擇所使/以宣德
不然近者之不察所以為恭已之累也多矣身不/能正未有
不發乎邇而見乎逺也身不正則德不能宣逺易/繫辭行發乎邇見乎是故
人已一致也顯㣲一脉也應破題/顯㣲字審於近者所以謹萬
[009-30b]
化之原也總説/主意王吉以正身宣德告孝宣本出/處而有及
於左右所使之人見本/題注夫左右近君者也申上/文身以左
右而正則德以所使而宣矣解析主/意分曉此帝王恭已之化
應破題/恭已字不謂漢之王吉有見焉取王吉/之言聖王正身宣
德如何帝亦思於近者而審之乎近即是/左右 嘗讀中庸
至於君子戒謹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
隠莫顯乎㣲故君子慎其獨也主意蓋本乎此故原題/便用此語 見中庸又
朱文公釋云君子必戒謹恐懼乎其所不覩不聞者所/以言道之無所不在無時不然學者當無須臾毫髮之
[009-31a]
不謹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體也又言莫見乎隠莫/顯乎㣲而君子必謹其獨者所以言隠㣲之間人所不
見而已獨知之則其亊之纎悉無不顯著又有甚於他/人之知者學者亦當隨其念之方萌而致察焉以謹其
善惡之/幾也而喟然嘆曰人之不能戒謹恐懼於不覩不聞
也豈不能掩其不善於共覩共聞之地而隠者見焉㣲
者顯焉何哉將上面數句反説設/疑下難又見下注天下之理不可以偽
為也解上文應冒子/實理不容偽屋漏不愧而自處於有愧人之
知其不愧者自若也中庸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閒居為不善而
自表其善人之知其不善者亦自若也大學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
[009-31b]
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故曰人之視已
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見上注知以上數語/皆是説 㣲之顯意况人主
一身大闗萬化歸聖主/身上來踐履於深宫獨行之中而利害
形於四方九土之逺見本/題注存養根於暗室屋漏之㣲而
禍福極於天地萬國之大見前注者以上四句應冒子/修於已 無毫髮之可憾則
形於人者無毫/髮之可掩意嗚呼是果可以偽為乎應冐子實/理不容偽是以
聖帝明王知吾身之所闗者重則凡近於吾身者有所
不敢輕説謹選/左右意曰小大之臣咸懐忠良其侍御僕從罔
[009-32a]
匪正人侍御僕從指左右字聖書冏命/篇昔在文武聰明齊 云云曰正予羣僕侍
御之臣交修不逮同上命伯冏為周太僕正曰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
其不/及凡為是者全吾身所以全天地萬物也應前面/數語非曰
將以昭昭也孟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要其終也修於身者正自
質諸人而無疑行於已者粹自暴諸天下而無愧正身/則可
以宣/德往往不求昭而昭焉自然/昭宣則㣲之顯誠之不可掩
也固如此也應冒子㣲顯字掩中庸夫㣲/之顯誠之不可 如此夫此所以為恭
已之騐也應冒子/恭已字嗟夫以下説左右近/臣當謹其選周官帷幄帟綬
[009-32b]
之職雖㣲必審禮天官幕人掌帷幄幕帟綬之事/注左旁曰惟組綬所以繫帷也則斯
謀斯猷我后之德君陳始得以順之於外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
入告爾后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德而非致謹於懋乃后德之
時雖穆王亦不能使其德之宣書冏命汝作大正正于/羣僕侍御之臣懋乃后
德交修不逮/謹簡乃僚然則恭已之化所闗係者如此應前恭/已字
主亦焉用以不正者累吾正而宣其所不可宣哉反繳/前意
且就漢之君論之引漢/事講文帝最淵黙淵黙/深沈武帝最英偉
英偉/奮發淵黙者似韜晦若難乎人之知且開説文帝/似不求顯而英
[009-33a]
偉者近表傑宜欲為名以自髙也武帝似/求顯然道德為麗
文帝之不可掩者如此至今言漢君之賢者首縷指焉
合之東方朔傳臣願近述孝文皇/帝 時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凖而内多慾外仁義其
窺見武帝之心事者正不特一汲黯而已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黯
對曰陛下内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是何不求顯者或彰彰於
一世之共覩文帝不求顯/而德自顯而欲著其善者僅若此邪武/帝
求顯而德不顯意/以是何字喚下嗚呼是可以求之二君之身矣德之/顯與
不顯皆係身/之正與不正盖嘗思之文帝不私一弄臣其左右前後
[009-33b]
粹然一出於正則正身有道者固鼓鐘聲聞之本也申/屠
嘉傳鄧通方愛幸居上旁有怠慢之禮嘉曰通小臣戯/殿上當斬上使使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此吾弄臣君釋
之又詩鼓鐘于/宫聲聞于外武帝天資英明固非近習所能惑而文
成五利之徒猶得以中其心帝之身可知矣郊祀志方/士更來言
神仙事齊人少翁以方見上乃拜為文成將軍/膠東人栾大來見言方大悦拜為五利將軍?雖伏
矣亦孔之昭用中庸語只是莫見/乎隠莫顯乎㣲意帝獨能擇其善者以
宣於人哉繳上二君謂文帝能正身故能宣/德武帝不能正身故不能宣德王者正身
宣德之説即仲舒正心以正朝廷之説也見董仲/舒策宣帝
[009-34a]
之正其身者固不可以淺窺入宣帝講正身處稍畧更/可入許史王氏貴寵意
而修洪業選茂異天下皆知帝之尊道公孫宏賛孝宣/承統纂修洪業
講論六藝/招選茂異信賞罰核名實天下皆知帝之制治宣帝賛/孝宣之
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務寛大假貧民天下皆知帝之好仁本傳/黄龍
元年詔曰朕數詔公卿大夫務行寛/大順民所疾苦又開倉廩假貧民則其德亦可謂宣
昭也已總上/三段然使帝而非得夫恭已之化其效决不至
應冐子/恭已字然使帝而盡得夫恭已之化其效又不止此
下語有斟/酌有開合吉之此言其欲進宣帝於古聖主歟引本/出處
[009-34b]
右一語帝安得不深思也見題/注不然黄王龔召布滿中
外帝何患其德之不宣哉黄覇王成龔遂召信/臣皆宣帝時循吏正身之
説吾不謂吉而有講乎此也取王吉/所言繼此而後知此説
者惟一孔明蜀諸葛亮/字孔明孔明之言曰宫中府中俱為一
體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見出師/表云云噫宫府之體合而為一
則竒衺不得以為王躬之累証左右正身意竒衺/字出周禮衺音邪未有
其身正而其德不宣者也正身則可/以宣德是亦恭已之説也
應冐子/恭已字此唐虞三代正君之學至漢而未盡冺也繳盡/講中
[009-35a]
意/雖然正身固所以為宣德之本此論/本意而宣德亦可以
騐正身之功倒説收/入來觀諸宇宙而德澤洋溢人誦明聖
則其身之正可知矣德之宣於外可以/知身之正於内如其不然其身
之未純乎正亦可知矣反/説中庸之言道曰本諸身徴諸
庶民見中/庸故善觀元氣者察形以知脉以一身/譬喻善觀君
德者由顯以知㣲應冒子顯/㣲二字君天下者如之何不深長
思也歸聖主/身上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已矣用論語全句/應破題恭已
字文勢/圓轉謹論
[009-36a]
 由㣲知顯格 可與聖主正身宣徳論參看
  聖人大明至公如何論     王 珏
   出處張藴古大寳箴聖人受命拯溺/亨屯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
   立説謂顯處能明而隠處不能明非大也見處/能公而㣲處不能公非至也顯與見處乃
     人所共知之境隠與微處乃幽獨得肆之/中惟聖人於隠處而無一毫之偏斯謂大
     明於㣲處而無一毫/之私斯為至公矣
   知舉批意味深長議論明瑩説得/大明至公字非苟作者
論曰語盛德之事者盛德二字貼聖人/大明至公字分曉要當以隠㣲之
[009-36b]
地觀之主意謂於幽隠處能明是謂/大明細㣲處能公是謂至公夫天下之至顯指/大
明/常伏於天下之至隠大明伏於幽隠/處指無偏照意而所謂充周不
可窮之理指至/公其所發者固甚㣲也至公起於細㣲/處指無私親意
之君天下者暗指/太宗徧物以為明出一/明字制物以為公又出/一公
字/然有時能矯揉於人所共知之境外面易明易公/此是顯與見處
每不能不失於幽獨得肆之中裏頭難明難公此是隠/與㣲處 用朱文公議
論/於是明者非不明也而未能其大也喝出/大字公者非不
公也而未能其至也又喝出/至字明而未大公而未至接下/生意
[009-37a]
意者顯㣲不能以無間見隠不能以如一歟顯與見是/人所共知
之境隠與㣲是/幽獨得肆之中張藴古之告太宗曰見題/注大明無偏照
至公無私親舉本出處/全文二句正以偏者明之累此是隠處隠/處不能明便
非大/明私者公之撓此是㣲處㣲處不/能公便非至公苟一毫之偏私不
足以語大明至公之事矣足成/上意然則所謂偏私者顧不
當求之於隠㣲之地乎應破題/主意語聖人大明至公如何請
申之 昔嘗讀易曰大哉乾元援乾卦大字/証題上大字曰至哉坤
又援坤卦至字/証題上至字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明之事也喝/出
[009-37b]
至公字物易坤卦/坤厚載 云云然聖人之賛易也轉歸/主意乾則致謹於
幾字應主意隠字幾乾/卦知至至之可與 也坤則致戒於漸漸字應主意/㣲字 坤卦
履霜堅氷至云云/其所由來者漸矣亦曰幾之不謹邪之萌也演上文乾/卦幾字
漸之不戒隂之候也演上文坤/卦漸字雖德如乾坤而造化之
大猶有憾也中庸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聖人中乾坤而立者也自/乾
坤引歸聖人身上倣西銘語乾稱/父坤稱母予兹藐焉混然而中處以一身之𦕈而應萬
物萬情之㑹用程子語天地之常以其心溥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心應萬物而無情
毫而察將以用其明也應隠處要明意之孟/明足以察秋毫 末銖兩而均
[009-38a]
將以用其公也應㣲處要公意於前律厯志始/於銖兩於兩明 斤均於鈞然一偏
或入於先一私或伺於後喝出本文/偏字私字則明者投其偏公
者售其私應冒頭偏者明之/累私者公之撓意雖矯於衆而不能矯於獨
衆是顯處/獨是隠處能制於指視而不能制於幽𦕈指視是見處/幽𦕈是㣲處
縱明也而非大也明為偏所累則/不足以為大縱公也而非至也公/為
私所累則不/足以為至然則大明至公非聖人孰能與於此歸在/聖人
身/上舜其大知也與天下之明無以加於舜矣説舜明之/大處中庸
舜其大/知也與而曰察邇言何哉設難察邇言便是隠言/中庸好問而好察邇虞芮
[009-38b]
質厥成天下之公無以加於文王矣説文王公之至/詩虞芮質厥成
謂虞芮二國之/争皆質於文王而予曰有疏附何哉設難有疏附便是/㣲處 詩予曰有
疏附也/附親蓋邇而不察與夫當疏而附當附而疏再反覆/上文以
足隠㣲/之意雖舜文之明公而人得以議其後矣若不謹於/隠則不足
為明之大若不審於/㣲則不足為公之至自聖人而推之於天以天比聖人/不小了聖人
天無私覆日無私照天下之論明公者盡於此矣明之/大公
之至莫能加於天月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 無私照人徒見其飛潜動植洪纎
小大自形自色一公洞然此是天/至公處纎隙必燭容光必照
[009-39a]
萬里同晷一明了然此是天之/大明處而不知其一陽之動實
萌於剥復之交此是天之㣲處上一陽生於十一月隂/易剥卦一陽在 五隂在下復卦五
在上一陽在下邵康節詩云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旦氣之清實
宿於夜氣之定此天之隠處孟告子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
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之朱文公云至於/夜氣之生日以浸薄則平旦 氣亦不能清造化且
不能違而况於聖人乎自天上引歸聖人/身上 用經句人之一心静
虚則明通動直則公溥周子通書無欲則静虚動直静/虚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
溥/静虚何為而静虚也動直何為而動直也文有呼喚/接上生下
[009-39b]
惟無欲則静虚而動直矣無欲應主意隠㣲字/ 見上通書注云云人欲有
一毫之未盡則天理不能充其量演上無欲二字有用/朱文公語天理 未
明是以為善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盡是以除惡不能去其根明不為大而為明之小
公不為至而為公之淺應冒頭明未/大公未至字三代而後論君道
者率不滿於斯焉自舜文上/引過太宗唐大宗何如主也太宗/來説
位初年一念之天如太阿出匣光芒射物太阿/劔名如源泉
幽竇泥沙未渾其天資之美者乎説太宗初心/清明如此然王魏
之賢首加録用明則明矣王珪魏徴太/宗時賢臣裴封參錯不得
[009-40a]
謂之明太宗未可謂之大明臣裴/矩封德彛太宗時邪秦雍舊人裁抑恩例
公則公矣唐杜如晦傳上為秦/王時府屬多外遷閨門慙德有不可掩不
得謂之公太宗未可謂之至公慙通鑑總/論其父子兄弟之間 德多矣謂帝非明非
公固不可揚/之謂帝大明至公尤不可後抑縱文/有揉明而公
者天資之本然又揚/之其不足以論大與至者學力之未
又抑之喝出大字至字有力/ 添入此意為結尾張本孰謂幽州一記室而能
施倉扁鐡石之手於帝腹心之隠疾也張藴古為幽州/記室 倉公扁
鵲二名/醫人曰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喚出本出處/二句全句又曰
[009-40b]
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出處下文引此語以/証本題大明至公字
而曰事起所忽與夫積小害大出處下文引此句以証/文意隠㣲二字忽與小
字是隠/㣲意始終規儆直欲其隠㣲之地應主/意充而至於與
四時三光相為表裏如此方纔是/大明至公所以望其君者厚矣
先楊藴古/之箴為是惜乎未箴之前此太宗也已箴之後亦此太
宗也後抑太宗不能/大明至公為難藴古太寳之箴既不見用於即位
之初抑太宗不能/用藴古之言鄭公十漸之疏又不盡信於十年之
又抑太宗不能聽魏徴之言終/魏徴上疏言太宗十漸不克頻失頻復而太宗之
[009-41a]
德遂不加進矣抑太宗不能大明至/公 易復卦頻復吝嗚呼大明至公古
聖人分量太宗信不足以進此矣抑太宗大明不如/舜至公不如文王
其本原之學不講認其智力之所及者即以為髙不復
更致増益焉耳應前面明而公者天資之本然其不/足以語大與至者學力之未到等語
則古聖人以觀我者為明觀我是隠㣲處/易觀卦觀我生 太宗則不
能先覺而専以逆億為明太宗不能觀我信語/不逆詐不億不古聖人
以克已為公克已是隠㣲處歸語一日/克已復禮天下 仁焉太宗則不能勝
其私而徒以任法裁物為公太宗不能克已見將聖人/與太宗比並便 優劣
[009-41b]
遂使後之欲為明為公者率以是為安而止不能進德/應前面説
話/正學不明之故也又歸學/力上嗚呼大明至公豈易言哉
同詠繳結/含不盡味謹論
[009-42a]
 順題發明格 此篇與崔日南春秋事文義論同意
  書詩春秋出於史       林昌謙
   出處中説王道篇子謂薛収曰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其述詩也興
     衰之由顯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此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
   立説本文謂聖人述史三有述書述詩述春秋/之語見得聖人述史而為經非有意而作
     之也若聖人果有意於作經則其措辭立/論一出於我可也又何必出諸史哉今也
     述而不作則其不/得已之意可見矣
   批云立説正大遣詞明白抑揚開合/頗有古意未可但以時文目之
[009-42b]
論曰經非聖人之得已也經指書/詩春秋以不得已之意而為
經故必有所述焉書述古史也春秋述魯史也詩述太/史氏之所采也述而不作是聖人之
不得/已也夫經以載道史以載事二者本不同也且開説經/與史本異
今而聖人之作經詩書/春秋豈不能出意為之而必本諸古
何哉設難謂聖人之於書詩春/秋何必述古史而為之蓋作經非聖人意也應/破
題不得已之意其文/勢學東萊七聖論聖人而果有意於作經反/説則紀載
之詳編録之備一出於我可也而奚以史為再難文/勢伏處
變之㑹不能以無升降風俗之趨不能以無盛衰文勢/起處
[009-43a]
昔謂今之時與/ 之時不同聖人之道既不能見諸行事又不容託
之空言説聖人著書本意之孟子叙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 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是不可以無書詩無春秋歸本題/正意而書詩春秋之述則
又皆出於史焉主意/明白夫史雖古必不能有加於聖人之
文有/操縱而聖人必於是而述焉應前/述字此則聖人意也應/前
意/字然則書也詩也春秋也不出於聖人之意而出於古
人之史説聖人述史本意/又喝得出字響聖人不得已之心蓋可見矣
應破/題意書詩春秋出於史請因王通之言而繹其意本/文
[009-43b]
因是而觀之且叙本意事起/更不用外事書首堯典而終秦誓尚書/堯典
第一秦誓/第三十二作之者誰歟喚下/文曰聖人也反上説尚書乃/述古史非夫子
作/之詩自周南而終商頌毛詩首周南闗/睢終商頌殷武作之者誰歟喚/下
文/曰聖人也反上説詩是述太史/之所采非夫子自作春秋首魯隠而終獲
麟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具載無遺春秋始於魯隠公/元年終哀十四年
西狩獲麟注時無明王出而遇獲麟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史而修中興之教絶筆於獲
麟之/一句作之者又誰歟喚下/文曰聖人也反上説春秋是述/魯史非夫子自作
然則作經者聖人本意也而王通乃謂出於史何哉下/難
[009-44a]
應冐頭接/題一段通其好為異論者歟設/疑曰通非異論者也解/歸
正/聖人意也應意/字世皆言經者聖人之所作開/而不知
聖人之於經非作也述也合應主意述/而不作語書出於古史聖
人因而定之爾尚書序孔子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云云討論墳典㫁自唐虞以下訖
于周芟夷煩亂剪截浮詞云云/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詩出於國史聖人因而
刪之爾毛詩序䟽昔孔子刪詩上取商下取魯凡三篇/百一十一篇至秦滅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
秋出於魯史聖人因而修之爾尚書序孔子約/史記而為春秋聖人固
嘗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全篇主意骨/子在此二句夫述而不作申/上
[009-44b]
文/解則書定可也詩刪可也春秋修可也總上三脚文曰/定曰刪曰修見
得非夫/子自作信而好古申上/文解則書詩也春秋也其出於史也
宜也有考證下/得最有力然則作經其聖人之得已乎歸主意不/得已上
向使世變推移古而不今吾道流行泰而不否應冒頭/世變之
㑹不能以無升降風俗/之趨不能以無盛衰意析因夷隩民安其業常如唐虞
之治世道常如帝堯之治時則不必有書了殷書堯典/以殷仲春厥民析以正仲夏厥民因以 仲秋厥
民夷以正仲/冬厥民隩持盈守成歌舞太平常如鳬鷖之世世道/常如
成王之時則不必有詩了守詩鳬/鷖云云太平君子能持盈 成禮樂征伐㑹盟朝聘
[009-45a]
常如三代之盛時世道常如夏殷周之時則不必有春/秋了 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又春
秋言㑹/盟朝聘則書可無定也詩可無刪也春秋可無修也總/上
三脚應前定/刪修三字泮奐忘言之天豈非聖人之願哉形容聖/人為經
不得已/之意惟夫帝降而王王降而伯二帝是堯舜三王是/禹湯文武五伯是齊
桓晉文秦穆宋/襄公楚莊王世變所激愈趨愈漓應世變升降/風俗盛衰意啟與
有扈戰于甘之野聖人以君臣敵戰為文所以紀夏德
之始衰已不足以追唐虞之盛况費誓之世乎以上用/奥論古
文有夏書甘誓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注啟禹子扈音/户 扈國名與夏同姓姒姓之國為無道者 費誓篇
[009-45b]
魯侯事秦誓篇是秦/穆公事在尚書末匪風下泉之後而繼以豳風黍離
中谷之什而思宗周其詩有刺而無訕其情忍怒而不
忍叛則其世道蓋可知矣亦是用古文/風思周道也 詩陳國風匪/曹國風下泉
思治也離豳國風七月陳王業也周王/國風黍 閔宗周也中谷有蓷閔 也諸侯不知朝王
而私相盟㑹春秋僖二十九年夏㑹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按左氏公㑹
王子虎與列國之貴大夫盟諱不書公者翟泉近在洛/陽王城之内而王子虎於此下與列國盟是謂上僣諸
大夫入天子境上盟王子虎/是謂下陵無君之心著矣伯主不知尊王而以臣召
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成周之後魏
[009-46a]
舒以卿而莅國政傳定公元年春王正月辛已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將以城成周
魏子/莅政黄池之㑹勾呉以夷狄而主夏盟此又何等時邪
左傳哀十三年公㑹魯平公晉定公呉夫差于黄池呉/晉争先呉人曰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
吾聖人之生於斯時也應世/變意天不君之為堯舜禹湯文
夫子既無/聖君之位又不臣之為臯稷伊傅周召又無賢/臣之職前聖
之傳誰其紹之綱維世變之責誰其任之應冒頭/世變意則經
之不作不可也不得已/而作經經可作矣而不出於史又不可
經出於史蓋述/而不作之意史者其古人行事之實録政事之鉅
[009-46b]
編乎如古史魯史太/史氏皆是史其殆未定之書未刪之詩未修之
春秋乎下得語好謂書未定詩未刪春秋未修之時即/是史書既定詩既刪春秋既修而後便是經
於是而有所述焉可以見聖人之意矣應述字/意字是故書
㫁自唐虞書序討論墳典㫁自/唐虞以下訖于周凡於書序之下而稱曰
者此史氏之舊文數十篇之中莫不皆然如堯典篇自/作堯典以上
是夫子之言自堯典曰而下/是古史之文諸篇皆如此則書之出於史可見矣此/一
叚見得書是述古/史非是夫子自作詩之命名如闗雎后妃之德之類此
皆國史之舊題如闗雎篇云闗睢后妃/之德也此是史官之文夫子因而不改
[009-47a]
三百篇之中莫不皆然夫子因其舊/題皆不改則詩之出於史可
見矣此一段見得詩是述太史/氏之所采非夫子自作春秋一書如桓十四年
之書夏五春秋桓十四年夏五穀梁子曰夏五傳疑也/注孔子在於定哀之世而録隠桓之事以承
闕文之疑不書/月明皆實録莊二十四年之書郭公莊公二十四年/注郭公無傳蓋
經缺/誤也此當増也而不増不敢増/一字桓五年之書甲戌已丑
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陳侯鮑卒穀梁曰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
甲戌之日出巳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之十二年之書丙戌者再桓/十
二年丙戌公㑹鄭伯盟于武父義丙戌/夀侯晉卒注無傳重書丙戌非 例此當削也而不
[009-47b]
不敢除/一字一惟舊史之是因皆因史/官舊載則春秋之出於史
也又可見矣此一叚見得春秋是述魯/史之所載非夫子自作嗚呼作經非聖
人之得已也應破題冒頭主意語甚/明而意不晦讀者曉然不然以吾夫子之
聖豈不能自出意慮作為聖經而必本之史焉何哉應/冒
頭接題/一叚意吾道不見用姑托古人之行事以示天下後世
應冐頭不能見之行/事不容托之空言意庶乎來者之有稽而道統之傳亦
藉是以不墜聖人本/意如此此則聖人述而不作之意喝出/主意
意也粘上/意字惟王通知之引本出/處繳結雖然經而不本乎史固
[009-48a]
無以為經申本論主/意引下文史而不得乎經亦無以傳逺結尾/意歸
重經/上書固自古史而出然非書則後世孰知其為古史
知有書則/知有古史詩固自國史而出然非詩則後世孰知其有
國史知有詩則/知有國史春秋固自魯史而出然非春秋則天下
後世又孰知其有魯史知有春秋則/知有魯史經自史而出史因
經而顯歟史得經之/力而後重然則書詩春秋未作之前史則有
功於經再申本/論主意書詩春秋既作之後經則有功於史歸/重
在經/上愚言不然君其問諸王通歸在本出處上學/楊誠齋易叙語謹論
[009-49a]
 推原題意格 與林昌謙書詩春秋出於史論同意
  春秋事文義如何論      崔日南
   出處孟子離婁上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
     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立説謂夫子之作春秋其予奪褒貶非私意為/之惟義而已義則有公是非無私賞罰以
     事之文觀之固有繁約之不同以事之義/㫁之則惟大公之所在非可以私意而議
     聖人/也
   批云事與文兩字是孟子説義字是夫子自説/諸人都只作一套説了獨此篇説有本領
[009-49b]
     又有挑斡説出聖人無私之意/甚正大歸重於義字上有分别
論曰約史以為經孔子因魯史為春秋事/則是齊晉文則是魯史非聖人私意
非私意指義之一字義則當/賞當罰惟公而已何私之有何者古人所行之事良
史所載之文指魯/史固必經聖人而後定其事與文固待/聖人而後定
然大公至正之義豈聖人所能増損哉其義則非聖/人之所得私
徒見夫聖人之作經指春/秋因史以約其文喝出事/文二字因文
以著其義又喝出義/之一字一予一奪或褒或貶足以示勸懲
於天下後世則曰聖人賞罰之也是者則予之褒之非/者則奪之貶之詳見
[009-50a]
講中注人文中子春秋之始周平魯隠云聖人達而賞/罰行聖 窮而褒貶作又見老蘇春秋論原題詳注
吁是經之作豈聖人之私意邪應破題/私意字以私意而議聖
人者凡民也暗説其義則丘竊取/之意非是聖人私意蓋天下之事有公是
非無私賞罰反用老蘇論意云云賞罰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紀事之文
有繁約之不同則聖人不能泥史以為經指齊桓晉文/之事與魯史
之/文裁事之義惟大公之所在則聖人不能舍史以為經
指其義則丘竊取之/意義是大公非私意是義也非孟子不足以知此入本/出處
意/今觀軻之論春秋正叙/本文其事則曰齊晉也其文則曰
[009-50b]
史也及其義則不曰聖人為之也應主意非/私意字而乃舉夫
子自道竊取之辭以實其説見得義乃夫子之/所取非私意為之嗚呼讀
是書者要當因是而遡夫子之心歸重/義字春秋事文義如
何請以是論 嘗考諸經籍所載然後知春秋之賞罰
非聖人為之也用蘇文春秋論有曰夫子之作春秋也/非曰孔氏之書也又非曰我作之也賞
罰之權不以自與也曰此/魯之書也蓋魯作之也何以知之自此以下皆倣老/蘇春秋論行文
書者紀唐虞三代之事也而夫子有秦誓之附秦誓附/於尚書
之/末易者著六十四卦之文也而夫子有易繫之作易繫/辭乃
[009-51a]
孔子/所作春秋非魯史之名乎公之以魯史之名則非孔氏
之私書也同上春秋論云云有善而賞之曰魯賞之也/有惡而罰之曰魯罰之也何以知之曰夫子
繫易謂之繫辭言孝謂之孝經皆自名之則夫子私之/也而春秋魯之所以名史而夫子托焉則夫子公之也
公之以魯史之名而/賞罰之權固在魯矣非孔氏之私書以為夫子之賞罰
愚未敢以為然也申上文/辨難夫自有典謨訓誥之文而史
於此焉出書有二典三謨/伊訓大誥周誥當是時是是非非善善惡惡
之理隠於人心不待褒之而後勸貶之而後懲當是時/不待聖
人之/賞罰自閭巷刺美之言興匹夫匹婦之詠作似非雍熈
[009-51b]
泰和氣象詩有美有刺皆出於/閭巷野夫賤𨽻之人然或風或賦或比或興
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其事甚白也其文甚著也其義亦甚
明也謂有詩之時世道猶古人心猶公/是非事文義三者不待分别去取人心之史聞者
足戒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聖人之於詩亦不過刪其繁兼
取而附之六經之一詩序疏昔孔子刪詩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滅亡六篇今在者三百
五/篇孰謂詩亡而後春秋作乃聖人之私意邪應主意私/意見本題
注/或者見夫春秋一書推見至隠見音現顯然之迹也/ 春秋推見至隠
或賞人之功即曰如書齊桓召陵之/盟晉文城濮之戰之類或去人之族如約/及諸
[009-52a]
侯之大夫盟/於宋之類或貶人之爵如齊伐山戎/而書人之類諸侯而或書其
如曹覊鄭忽莒類/展輿衛侯燬之大夫而或書其字如儀父仍叔家父/蔡叔南季之類以
上五句亦是用/老蘇春秋論文一字之褒有如華衮榖梁傳一字之褒/寵踰華衮之贈
一言之貶若撻市朝同上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則謂春秋之世亂
臣賊子接迹於天下孟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夫子悼王道之不
綱傷伯圖之陵僣叙孔子作春秋之本意春前史馬遷/傳壺遂曰孔子何為作 秋太史公
曰孔子知時之不用云云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諸侯大夫以達王事而已
不幸有其德無其位書序疏孔子修聖道位/以顯有至德而無至不能以天子
[009-52b]
之權而賞罰天下不得已而作春秋老蘇春秋論春秋/之賞罰自魯而及
於天下天/子之權也蓋將假天子之賞罰以為懲勸之具同上不/得已而
假天子之權以賞/罰天下以尊王室其賞也則曰夫子賞之也其罰也則
曰夫子罰之也同上不徒曰此是彼非而賞罰加焉則/夫子固曰我固可以賞罰矣云云又前
注/抑不思史魯史也魯之史公史也見前/面注夫子以之而
修春秋其事則因其所記之事也喝出題上事字謂/其事則齊桓晉文
文則約其所載之文也喝出題上文史/字謂其文則其義豈非取其至
公之義乎又喝出題上義字謂/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取其至公之義而為之
[009-53a]
則非夫子之私意也應主意/私意字且如葵丘之㑹盛矣予齊
之盛者公也夫子安得不取其予齊之義而褒齊乎此/叚
説孔子褒齊桓㑹/諸侯于葵丘之義河陽之召僣矣疾晉之僣者公也夫
子安得不取其貶晉之義而譏晉乎此叚説孔子貶晉/文公召天王于河
陽之/義春秋之或抑或揚或去或取如是者不一繳上面/褒貶之
意/初非曰此孔氏之書也又非曰我作之也賞罰之權
不以自與也曰此魯之書也曰魯作之也見前面注以/上數句純是
用老蘇/春秋論何也設疑/下難夫子固甞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
[009-53b]
我者其惟春秋乎用孟/子語蓋知我者則以魯之賞罰而為
春秋見原/題注春秋不得已而作夫子已有罪我之憂矣演/上
面知我罪/我之意竊取之辭毋亦夫子欲以此意暴白於天下
後世説其義則丘/竊取之意嗚呼此聖人之意也説孔子竊取/其義非私意
孟子為能知之入本出/處意事人知為齊晉之事也學韓獲/麟解文
齊再演其事則/ 桓晉文意文人知其為魯史之文也再演其文/則史意
於義人皆以為夫子賞罰之義也歸重在義之一/字見前面注倘非
孟子援夫子自道之詞而筆之書夫子之志荒矣反説/本文
[009-54a]
其義則丘/竊取之意後之人不知聖人作經之意反/説而紀事著文
必以麟筆為法春秋序今麟出非時虚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也絶筆於獲麟之一
句/虞氏著書八篇名曰虞氏春秋愚不知譏刺得失果
足以勸善懲惡否乎不韋著書二十餘萬言號曰吕氏
春秋愚不知八覽六論果足以當王法否乎其於義也
斯焉取斯謂其義不足取不/知夫子竊取之意噫惜無有以夫子之言告
之者歸在夫/子上謹論
  前篇謂述史為經聖人不得已為之此篇謂約史
[009-54b]
  為經聖人非私意為之意義畧同可以參看
[009-55a]
 原題立意格 與髙應枀聽言接下之規論同意
  理本國華如何論       陳文龍
   出處唐陸贄奏議太宗挺秀千古清明在/躬云云以虚受為理本直言為國華
   立説以心字包理本以精神字包國華謂治之/本麗於心國之華寄於言人君能虚心受
     言則人言並進而/國之精神在是矣
   考官批云有學問有識見有議論有文藻反覆/轉摺不費斧鑿健筆也心之精神四
     字亦有/本祖
論曰治之精神在乎言指直言為國/華精神是華君子是以原人主
[009-55b]
之心指虚受/為理本心者治之原言者治之精神申上文/演主意精神
所發心實主之謂直言為國華自/虚受為理本而始何則人主一心主/意
脉之通塞係焉心能虚受則言脉通/不能虚受則言脉塞言脉之通塞民之
榮悴國之休戚係焉言脉通則民之榮國之休/言脉塞則民之悴國之戚善觀人
之國者不觀其國而觀其國之言國之華/在言不于其治而
于其人主之心治之本/在心心苟虚明主/意有容無拒能容受/人言而
不拒絶/人言意氣之所感召本在/心怠者奮以下説在人/懶怠者奮發懦者
懦弱者/激切畏沮者蟄而震畏懼沮挫者/蟄藏而震起知無不言言無
[009-56a]
不直直言/皆進要其效而至於事物之條理政化之精神説/國
之華/處皆此心一運量之間耳歸在/心上宅心不廣者則反是
故夫治之本也麗於心此是虚受/為理本國之華也寄於言此/是
直言為/國華虚心受言則國之精神在是矣應破/題本者其心
華者其精神剔出題字/説出主意心乎心乎其精神之所聚乎心/是
理本精神/是國華甚矣言之有益於人國也收拾冒/頭之意理本國華
如何有知之者太宗也本題/之主 嘗謂治道之精神在人
言治道之根本在君心照主意/講起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此
[009-56b]
心之體用經語講心字/ 見記禮運風霆流形庶物露生此心之精
同/上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以為王皆心之精神為之
用韓/文語吾觀衢室有問且用帝王事講之文/中子堯有衢室 問總章有訪
同上舜有/總章之訪昌言拜而嘉謀告書禹拜昌言曰俞又成王/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
后于/内帝王之心寛大樂易歸在/心上上不以為厭下亦不以
為忌上不厭人之言/下不忌人之言其言猶之粟米布帛若無華也且/擺
開/説然而又収/拾藻火黼黻之采都俞之辭也粧㸃華意火/書益稷藻
粉米黼黻絺綉又/禹曰都帝曰俞樸斲丹雘之文訓誥之言也書梓材/若作梓
[009-57a]
材既勤樸斵惟其塗丹/雘又伊訓大誥酒誥唐虞三代所以大治榮華至于
今日者豈有他乎哉劉向封事帝堯能賢舜禹而消共/工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用華字
切喚/下文蓋治有元氣焉君子是以求治於其心言有英氣
焉君子是以觀國於其言又用元氣英氣字立二柱作/議論元氣字代心字英氣字
代精/神字膚革充盈神采英發用經語粧/㸃精神字英氣之聚未有不
自其元氣者充之精神/在心易之咸曰君子以虚受人其惟
此心乎證題虚受宇切子見易咸卦/山上有澤咸君 以虚受人一或憧憧爾思未
光大矣光大字應華字曰同上憧往/來朋從爾思象 未光大也惟虚故明此咸
[009-57b]
所以為無心之感伊川/云云是心也三代而下太宗其庶幾
得之引入本/題主帝何心也先講心/是理本君源臣流者其本澄本/紀
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竭誠待下者其本正魏徵/疏夫
在殷夏必竭/誠以待下自仁義之言一開其端貞觀以來諌者相
魏徴傳貞觀四年云云帝曰此魏徵勸/我行仁義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彛見之帝之心蓋隂
有以感發之以上説虚受/為理本意是以千金可輕也而不如却
鷹之一疏李大亮傳凉州督李大亮有名鷹嘗有䑓使/見諷大亮獻之大亮宻表曰陛下絶田獵久
矣而使者求鷹信陛下意邪太宗報書曰古人以一/言之重釘千金今賜壺瓶一雖亡千鎰乃朕所御
[009-58a]
珠可賤也而不如止獵之一奏薛収傳収上書諫王/止田獵王答曰覽所
陳知成我者卿也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賜黄金四十鋌大寳易得也而終不若瓊
室瑶䑓之一箴張藴古傳藴古上大寳箴上賜以束帛/大寳箴云瑶其䑓而瓊其室 以上雖
説受言已包/為國華意帝之所以華其國者何哉言而已帝之所
以能容言者何哉心而已心其精神之主乎繳上三件/聽言事應
冐子心者治之原言者治之/精神精神所發心實主之人之所可見者精神人之
所不能知者此心又畨一轉謂精神在心/見得國華在理本上以帝之威靈
氣燄人所望而畏者夫孰得而易於言且開説之本紀/賛帝王 將興
[009-58b]
其威靈氣燄有以動物悟人本自/此以下再説心之虚受是理徐而考之又合/説真見
其孜孜治道魏徴傳孜孜治/道常若不足真見其憂勤恐懼魏徴十/漸疏此
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懼憂勤之日也真見其從善如流本紀賛迹其聽㫁/不惑從善如流千
載可觀一人而已心以上舉/太宗三件實事歸 字上非外為寛容以悦之也洞
洞無我曠然而與天下為一歸心之虚受上本以/上説虚受是理 意藴於
其心發於其精神發出主/意字面煥而號令文章則為中國之
吕温賛使我大國煥乎其有文/章 自此以下説直言為國華粲而䑓閣容典則為
朝廷之華杜如晦傳天下新定䑓諌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 二人房元齡杜如晦至於
[009-59a]
日月晦而復明闗河翳而復清埽六代之陋而恢我唐
三百年光明俊偉之治是又散而為天地萬物之華陸/贄
奏議太宗明照侔日月又見吕温賛云云六代謂宋/齊梁陳魏周也 自此以上鋪三段説得華字開濶
言之效何如哉歸在/言上帝之於言也豈徒曰美觀云乎循
故事云乎含為國/華意觀其言可以知其國觀其國可以知
其治觀其治又可以知太宗之心應冒子不觀其國而/觀其國之言不于其
治而于其/人主之心異時聽納不倦固未嘗戾戾焉有以嫉其臣
民之心嫉字用書忿嫉于/頑字 引下意而或者已有心氣内損形神
[009-59b]
外勞之慮劉洎傳且多記煩心多語耗氣心氣/内損形神外勞初雖無覺久且為弊此心少
窒吾恐向之精神索然矣貶太宗照/精神字若夫世南之鯁諤
虞世/南百藥之持論李百藥並/見下注史臣之於賛也皆指其為
治世華采然必曰知治之本何歟賛曰世南之鯁諤百/藥之持論云云皆治
世華采云云而後唐文物燦然誠/知治之本歟 用本字華字切題答/此心法也心是/理本
亦太宗家法也過德/宗何德宗而未之思責德宗過得文/相連不可勾㫁
德本題之説乃陸贄言於/ 宗之時故用此結末强明自任猜忌自信德宗本/紀賛德
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贄也陸贄所/以上疏宜以虚受為帝勉本本/題彼何
[009-60a]
如時而進諛者類曰德如堯舜時已太平言德宗時羣/臣皆阿諛無
有進直/言者以頌美為奉職以竊議為邀名以深謀逺慮為
駭衆德宗之心不能虚受故/一時諸臣不能獻直言言者氣薾黯無晶光又何/以為
國之/華嗚呼盍亦反其本矣照本字本/在心上論諫百篇炳如丹
陸贄傳賛觀贄論諫數十百篇皆/本仁義可為後世法炳炳如丹青後世以為華當時
反以直而厭指德/宗時言其可厭乎厭言非盛世事也反覆/抑揚
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國語子/思云云觀人
國者每於此覘之國事且日非矣伋寜不為之寒心孔/伋
[009-60b]
字子思/仕於衛雖然衛闇耳同上衛闇孰甚焉/ 闇反形華字德宗又何如主
冷責/德宗吁謹論
[009-61a]
 原題立意格 與陳文龍理本國華論同意
  聽言接下之規如何      髙應枀
   出處唐陸贄奏議許臺省長官薦屬吏狀所謂/聽言考實者虚受廣納宏接下之規云云
   立説謂聽言之道未有不本於人主之心心之/廣則言路通心之狹則言路塞上下相際
     之交惟視人主之心何如耳以德宗强明/自任之君方局於猜防疑慮之見是於上
     下交接之道暌間已甚又何望其能容受/人言邪此宏接下之規一語陸贄所以力
     為帝言者正欲帝反而求諸其/心而已惜德宗不能用其言
   批云有意味有態度出入古文轉/換處多筆力老健迥過前軰
[009-61b]
論曰人主一心之㣲心指規字以/心字為主意上下相際之交也指/聽
言接下字破語有含/蓄不屑屑體貼題字凡聽言之道未有不本於人主之
破題只是包大意承題/須喝出聽言事方切題心之廣狹蓋言脈之通塞繫
心廣則言脉通/心狹則言脉塞天下莫患乎上下之情不通也接上/通字
反/説必有交焉交是/交接則人主方寸之間是已歸在心上上/之接下下之
接上皆在人/主之心上吾方局於猜防疑慮之私而居之以强明
好察之實暗指德宗之病痛處如本紀賛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 此則是心不廣了
下見其淺中狹度而猷之不裕也其誰言之謂徳宗心/之不廣何
[009-62a]
以聽言謀猷之不裕用書君奭告君乃猷/裕語言 猷之不寛裕也 話頭老蒼設或有言亦
終至於齟齬而莫之合扞格而不可容扞音罕格音畫/言與物相扞格
而不/相入蓋漢唐以下之人主皆病之矣引漢唐過德/宗不突兀而况
其德宗乎入德/宗來聽言宏接下之規引本/文語宣公力為帝言
陸贄諡宣公言贄/之告德宗如此使帝也反而求諸其心斯得之矣
主意/心字惜乎帝之不然也貶德宗不能用其/言為篇末張本雖然贄如帝
何哉謂陸贄無如德宗何一/句一轉是作論手叚聽言接下之規如何舉題/下不
着一句閒/語亦老 夫上下之情難通也久矣欲人之言也難
[009-62b]
原從上下之情説起應冐頭/天下莫患乎情之不通也天門沈沈邈不敢詆用/古
文全句謂君門深沈/逺而不敢指斥之也於是有欲言而謁諸其上者如謁
諸神明亦是用古文謂見人君如/見神明相似言下情難通甚矣其未易接也説/下
情亦/難接故交接之道貴乎忱實申上接/字議論易於坎之納約曰
樽酒簋貳剛柔際也際字應主意際字易坎卦六四云/云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象曰樽
酒簋貳剛柔際也下謂人君以一尊之酒/二簋之食而接臣 尚誠實而不尚虚飾此言聽言接
下之道也歸題/意上天下固未有間絶而不可以相接者也
間去聲言/問隔也其間也必有為之際應破/際字其際也必其上下
[009-63a]
彼此之交應破交/際字上之不能通乎下下之不能通乎上
其間不能以寸謂上下交接之情/相近用孟子語此在乎人主之一心
歸心字主意應冐子必有/交為人主方寸之間是巳充之則廣正説心/之宏蹙之則
反説心/之不宏大之則天地萬物無不容正説心之宏/則可以接物小之
則纎芥毫末有所不受反説心之不宏/則不可以接物此固堯舜禹湯
文武數聖人之聽言而得是以為規也喝出規字/規即是心無稽
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説古者聽言意之用書大禹/謨全句 無稽 言是無所
稽考之言弗詢之謀是/不可采聽之言庸用也是蓋得之精一執中之餘歸心/上
[009-63b]
同上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是堯舜事中字見規意歸其有極㑹其
有極用書洪範全句規此是/武王事極字見 意則所以謀卿士謀庶民者
亦無一之不盡同上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蓋中也極也總上/二字固堯舜
禹湯文武數聖人之所謂規而以接下焉者也總上面/用事歸
規字上規/即是心市於議道於謗見下/注下而至於芻蕘之㣲工
瞽之賤聖人接之固有道矣總古者聖人聽言接下意/ 前賈山至言古者工誦
箴諌瞽誦詩諫庶人謗於道商旅議/於市又板詩詢于芻蕘 以上正説而秦則反之以下/反説
夫羣臣頓首而後敢言再拜而後敢請此二句用古文/ 又見下注
[009-64a]
上下之情濶絶秦之淺中可見矣秦之心/不廣而亦以仆其
戴溪筆議尊君卑臣實自秦始始皇自謂皇帝/自稱曰朕羣臣曰昧死 頓首再拜字用此意髙皇
帝宏其規模髙祖心廣大/ 見下注好謀而能聽自秦過髙祖上/與後面相應
前髙祖紀好諫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云云規模宏逺矣監門輓輅之夫皇皇然
接之若不及同上酈食其為里監門求見沛公云云於/是起攝衣延之上坐又婁敬傳戍隴西過
洛陽髙帝在焉敬脱/輓輅願見上言便宜至今稱帝為大度豁如之主其規
模蓋可想見大度規模字映規字切豁髙祖紀/帝有大度寛仁愛人意 如也夫秦漢
之異若此矣而何德宗之不悟哉以秦漢一反一正引/入徳宗過得有脉
[009-64b]
蓋德宗也有髙視天下之志而無容天下之度心不/廣了
規然銖較寸度於小物細故之中應冒子猜防疑慮/强明好察等字
凡拒諌而飾非者見下/注皆其口舌之能耳目之便非其
有恢恢有容之心此最帝之痼疾也此數語道破德宗/之心不廣了故不
能容受/直言姜公輔以賣直見疑見下/註蕭復以輕已見忌唐/本
紀賛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恥見屈於正論忘/受欺於奸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已謂姜公輔為賣直
以陸宣公之百篇仁義而帝固未之察也亦枘鑿而已
過陸贄上疏上來用陸贄賛論諫數十百篇皆本仁義/可為後世法而所 纔十一圓枘方鑿言其不相入
[009-65a]
嗟夫帝方怙非以自是德宗心/不廣了豈不疑公輔之賣直故/不
能聽姜公輔之言/ 織前公輔一股方强明以自任德宗心/不廣了豈不疑蕭復
之輕已故不能聽蕭復之言/ 織前蕭復一股方展轉於利欲之中不能
自拔心不/廣了而以宣公仁義投之上下之情宜乎其不相
接也故不能聽陸贄之言畧織前陸贄一股上二叚法/一句一律下一叚句 變換正得錯綜成文之
與不接直方寸間耳總歸/心上帝方寸間擾擾焉營營焉芥
髮無所容上下惡乎其可通也應冒子吾方局於猜/忌疑慮之私亦終至
於齟齬而莫之合扞格而不可容一/叚 芥髪言如一芥之細一髮之小夫彼皆其輔相也
[009-65b]
而不相接若是繳上姜公輔/蕭復陸贄等况下是者乎大臣之言既/不聽小者可
知/曷不廣其接下之規乎轉歸心/字主意規廣乎中則情通乎
上下矣繳足/上意帝惟不與諸臣接也再説/德宗故竇參延齡軰
得以其言自售唐竇參傳每延齡對他相罷參必留以/度支為言實專政也又陸䞇傳帝自用
裴延齡贄言延齡僻/戾躁妄不可用不聽而帝且喜圓惡方矣不聽姜公輔/蕭復陸贄等
之直言是謂惡方樂聽竇/參延齡等言是謂喜圓此之接如水投石指上姜公/輔等 栁
宗元膏盲賦/以水投石彼之接則若膠漆牢固而不可解指上竇/參等
馬周傳賛故君宰/間不膠漆而固孟子曰君臣懐仁義以相接反是則
[009-66a]
利矣孟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懐仁義以相接 應接字佳帝懐利以接下彼
以規利之言進指延/齡等如延齡軰又安足怪乎引孟子語/結亦是
嗚呼言之聽不聽情之接不接蓋係乎君心之廣狹也
總結講中大意謂心廣則能/聽言能接下心不廣則反是天下非庸主之病於狹也
接上狹字議/論文脉不㫁惟强明好察者常病之應冒/子語故周厲之監
通鑑厲王使/衛巫監謗秦皇之愎諌史秦紀始皇性剛戾正諌/者誅 愎音逼褊小也
在唐則為强明好察之德宗謂德宗之心與周/秦二主之心一其上下
之情不接皆足以致亂謂以上三人不/能聽言接下宣公之言豈不
[009-66b]
足為帝規哉繳入陸贄/上疏上惜乎其非唐虞三代器也餘意/指德
宗不能用陸宣公之言應冒子惜乎帝之/不然也 亦應講中堯舜禹湯文武字夫惟好謀能
聽豁達無我髙皇帝近之矣注見前又選潘安仁賦豁/達大度 末又提起髙祖
結與題下相照應得作論之法所謂/首尾相應如常山之蛇勢者如此謹論
[009-67a]
 字面包題格 與後篇天職天功天情論同意
  天道善勝如何論       郭拱朝
   出處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立説以不物於物言天道以能役乎物言善勝/蓋物皆囿乎形氣天則超乎形氣者也苟
     囿乎形氣則是一物耳又何以役乎物惟/超乎形氣則是必有妙乎物者矣雖不求
     以役物而物卒不能不聽命於我此天/之道所以為善勝也其大意本之莊子
   批云析理精話頭别文有頓/挫意有抑揚老手也
論曰不物於物指天/道然後能役乎物指善/勝凡盈宇宙之
[009-67b]
間皆物也用易繫/辭語物物相役而無有終窮者皆形氣之
為也且從物/上説來囿乎形氣之中而不能自超於形氣之表
則與物為物耳又何以役乎物申上形/氣二字蓋形氣有盡而
理無窮天道/無窮萬物有欲而造化無心天道/無心此其所以不
物於物也此説天道所以不物於物/ 自承題至此意脉不㫁夫以物役物則物
皆吾敵物皆吾敵而一切求勝求以勝之窮矣他人直/是接上
正説去此乃再畧反説/却歸正文字最善出沒不以物役物應破/語使天下之物
皆失其所以為物而惟我之聽此是/善勝是必有妙乎物者
[009-68a]
此應不物於物/意此是天道夫豈有心於勝物哉應破能役物/蓋此是善勝其不
能違乎天者不能違乎道也歸天/道上故曰不物於物然後
能役乎物照破題語繳結文勢/圓轉與後篇一同天道善勝如何老子其
知道者歟舉本/出處請論之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為是言
原用莊子語辨論起而莊子在宥篇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 不物故能物物夫既物其物
申上/文而必曰不物於物何哉設/難蓋自氣化形生而物
形焉應冐頭物/囿乎形氣雖造化之大不能離形氣以自立不離
乎形氣則不離乎物矣應冐頭不能自超於形/氣之表則與物為物耳然其所
[009-68b]
以攝萬有役羣動此是役/物處使之自强自弱自屈自伸皆
莫知其所以然者應冒頭使天下之物/皆失其所以為物意是必超於有而
妙於無非可與並言也應冒頭是必有/妙乎物者意蓋惟天下之至
無為能御天下之至有無是天道/有是善勝惟天下之至静為能
御天下之至動静是天道/動是萬物惟天下之至一為能御天下
之至不一至一是天道不一是萬物振用/三惟字文勢如破竹議論 發洪纎髙下紛
然而不齊者至有也至動也至不一也至有至動至不/一字指萬物而
言/然而有者安於無而無者勝動者安於静而静者勝
[009-69a]
至不一者安於至一而一者勝無字静字至一字指天/道而言 總上三股用
三惟字/一段果孰使之然哉喚下/意理之自然者物之不容不
然也應上者應冒頭其不能違/乎天 不能違乎道也動動相形有有相使紛
紛擾擾之交相病物於物者所/以役乎物天之為天而與是瑣瑣
者争衡則亦弊弊焉耳天道不如是也弊弊字出莊子/ 不物於物者
故能役物此天/道所以為善勝吾自夫造化而觀之先講造/化一股雷風之相
薄水火之相射寒暑之相推闔闢變化未知其所終也
此是物之相争處寒易説卦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繫辭 暑相推而嵗成焉及夫進者退成
[009-69b]
者除勞而不止者息則孰勝焉此是天道善勝處至此/一段應惟天下之 無
為能御天/下之至有又自夫品類而觀之次講品/類一股勾者欲萌甲者
欲拆爪强者欲摶而齒剛者欲决羣趨彚奮交戰而不
可禦此是物之相争處静多用前軰古文語動此一/段應惟天下之至 為能御天下之至 意
夫榮者悴實者剥而悍然者帖然果孰勝之哉此是天/道善勝
處/又合夫人事而觀之又講人/事一段衆寡之相暴强弱之相
陵而矜智力以相雄長者惟恐人之有加於我也此是/物之
相争/處及要其終則衆欲暴寡而卒無以加於寡强欲陵
[009-70a]
弱而卒無以加於弱智者窮於智力者屈於力向之勝
心又安在哉此是天道善勝處天此一段應惟天/下之至一為能御 下之至不一意吁是
可以觀天道矣上三段皆設疑辭此只一/句應折歸天道上大有力宇宙間萬形
皆有弊惟理為不朽天下之獨立無對者理而已以上/數句
皆是前/軰話頭凢物則有對有對則有争争則有勝有不勝焉
發越天下之物皆有/對則争争則有勝負至於理則凡物莫能奪也惟理無/對此天
道所以/善勝申包胥曰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舉一箇/勝字為
證包國語晉/申 胥云云人固可勝也取天定能勝/人一句是天其可勝乎難/倒
[009-70b]
人衆者勝天/一句不是而包胥之言非不知天也不知道也抑揚/有味
説天者莫辨乎易又舉易/事為證易之乾曰乾道變化又曰首
出庶物出易/乾卦蓋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大有議/論 程
子易傳/云云運於無形而超於有形此萬物之所以資始乎
應物則囿乎形氣之中天則超乎形氣/之表意 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而水濕火燥
雲龍風虎使之各從其類者元之功也以乾事證天道/善勝 乾卦大
哉乾元萬/物資始故聖人之賛乾必以天下之至健者言之繫/辭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惟至健則舉天下之物莫能加於此矣應冒/頭不
[009-71a]
物於物故/能役物意老子善勝之論其得諸此只一句歸題/結大講斬截雖然
天何心哉説天道無/心於求勝善者自福淫者自禍書天道福/善禍淫
覆栽培不過因其材而篤之耳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栽者培之傾
者覆/之故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語十七/云云兹不
物之説也繳就主/意上聃之言未免管窺歟謂天本無心於/勝以善勝言聃
老子名謂其/未為知天者嗚呼天以無心而溥萬物聖人以無情而
應萬事下面將使舜文事故先頓此兩句且與上段意/不隔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溥萬物而無
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也舜之征苗書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文王之
[009-71b]
降崇荀子議兵/文王伐崇夫子之却萊夷家語定公與齊侯㑹於/夾谷齊使萊人以兵刼
定公孔子以公退曰云/云齊侯心怍麾而避之皆天道也皆無心於勝者聖人/無心
於求勝與/天道一般然聖人豈願有勝之名哉與前段天何/言哉相應吾懼
夫後世假天以自文者必以耼之言藉口結末再罵倒/老子之言収
拾得/盡謹論
[009-72a]
 字面包題格 與前篇天道善勝論同意
  天職天功天情如何論     朱有進
   出處荀子天論篇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職全其天功養其天情
   立説以不物於物言天情以造物之物其物言/天職天功蓋天情在我之天也天職天功
     在天之天也聖人養其天情不物於物是/盡其在我之天矣是以備其天職全其天
     功而盡其在彼之天而能使造物之物/其物也其大意亦本之莊子見前論注
   批云做此題者易得糊塗惟此篇析理明/白措辭老健反覆開合曲盡其妙
論曰不物於物指天情為/在我之天而後能使造物之物其物指/天
[009-72b]
職天功為在天之天/破與前面字面一様 夫舉天下萬物雖無以加於天
而天亦物也先説在天之/天即是物中三極而立者暗説/聖人苟亦囿
於物而不能超乎物則與物等耳囿於物是天職天/功超乎物是天情
以使造化之物其物哉反破題意文勢/與前篇一様必有不物於物
天/情運其神於有物之表天情可以/備天職而達其用於事物
之間天情可以/全天功使浩浩大化各安其當然之職出題上/職字
著其顯然之功出題上/功字在天者若有以使之然在天/之天
聖人實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在我之天/繳講中意不物者何設/問
[009-73a]
人之天情是也喝出天/情字聖人此情寂然不動而未嘗與
天争職感而遂通而亦未嘗與天争功天情可以包天/職天功 易繫
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然天之所以職其職而功其功者即
此情之發達運用也歸天/情上聖人何心哉應前聖人不知/其所以然意
不過盡在已之天以格在天之天在已之天是天情在/天之天是天職天功
不物於物而使之物其物耳照破題語繳結/與前篇一様天職天情
天功如何請因荀子天論而言之舉本/出處嘗謂荀子之論
接上説文/脉不㫁其謂有形之天邪有形之天是/在天之天其謂無形
[009-73b]
之天邪無形之天是在我/之天 雙説起如謂其無形則以何物而言
職以何事而言功交股反難/天職天功如謂其有形則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奚其情交股反難天情臭詩上/天之載無聲無 至矣吁我知之矣
解上/文荀子之所謂天職天功者論其在天之天也所謂
天情者論聖人之天也解析主/意分曉天以功職言則知造化
之物其物照破題語説/天職天功情以天言則知聖人之不物於
照破題語/説天情蓋聖人以天下之至静制天下之至動至/静
是天情至動/是天職天功以天下之至無御天下之至有至無是天/情至有是
[009-74a]
天職天功法亦/同前篇文百神受職萬化同功喝出職與/功二字歸之造
化而造化不言歸之百物而百物不有荀子不得已而
後歸之天情焉把蘓東坡喜雨亭記脱胎換骨出來天/坡文曰歸之太守太守曰不有歸之
子天子曰不然歸之太空太空𡨕/𡨕不可得而名而吾以名斯亭夫天情果何物也喚/出
天情/辨論其未發則為中庸之中乎中庸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其已發
則為中庸之和乎同上發而中/節謂之和中和一致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中庸/云云位者天之職也以天地位/為天職育者天之功
以萬物育/為天功中庸不歸之天而歸之中和何哉以中和/為天情
[009-74b]
蓋天地與萬物皆物也應破題物其物/意指天職天功中和所以物其
天地萬物之物而不物者也應破題不物於/物意指天情向使中庸
聖人情其情而不天其情則喜怒哀樂以物交物吾心
之天且擾擾不寧矣反應破題不/物於物意尚何以物天地萬物
之物乎反應破題使造/化之物其物意情未發則為中已發則為和見/前
注/知子思之所謂中和則知荀子之所謂天情矣總結/歸本
題/且情不曰情而曰天情亦嘗論其故乎先挈天/情來説夫性
天也情亦天也辨天字性既曰天性/則情亦必曰天情孟子曰乃若其情
[009-75a]
則善矣則情豈非天乎用孟子/全句惟聖人性其情則謂之
天衆人情其情則人焉而已矣用前/軰語天情者不物於物
應主意字謂天情/乃在我之天也而舉穹壤間無一物不囿吾性分之
内凡運於無著於有成氣成形指天職天功形朱文公/云云氣以成 理亦賦
焉/而此情實與之相盪相摩無一息停也歸在天情上/ 易繫辭云
隂陽相摩/八卦相盪日晝而月夜春生而秋成人皆以為天之職
然爾説天職字律大元元吉篇曰日以昱乎晝月以昱/乎夜後漢 厯志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隂中
萬物/以成而不知此情之舒豁収斂即此情之晝夜春秋也
[009-75b]
歸在天情上情之舒豁則為日晝為/春生情之収斂則為月夜為秋成川流而山峙草夭
而木條人皆以為天之功然爾説天功字羅晉書川瀆/分流山岳 峙又書禹
貢厥草惟夭/厥木惟條而不知此情之和悦舒暢即此情之山川
草木也歸在天情上開文/字明暢且有 合蓋其視太虚之中舒者慘者
動者植者在天/之天順其職分而著其功用喝出職與/功二字不過
性分之一物也以上應冒頭天之所以職其職而功/其功者即此情之發達運用也一叚
情固不與物而長亦不與物而留語老用/古文物各付物而
吾之不物者神全而守固用大而體宏應破題不物於/物而後能使造
[009-76a]
物之物/其物意造物自不能辭其職天情可以/一天職而隨其職之洪
纎髙下亦莫不有可見之功天情可以/全天功至此則堯非心
而天地平成之日范曄應詔詩黄屋非堯心又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何為而晝夜有經之時論語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又莊子天道舜曰天德而
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畫夜之有經湯不競不絿而草木允殖之年也
詩長發不競不絿敷政優優又湯誥賁若草木兆/民允殖 用堯舜湯事只作三句説了得古文法因而
思之演餘/意天情一耳固有越昔丕后由一念之誠明以
賛天地之化育古者聖人能盡其在我之天以/盡其在天之天 用中庸語亦有後
[009-76b]
世人君反不能正一身之天地而或有以干隂陽之和
後世人君不能盡在我之/天故不能盡在天之天此無他七情之發雖同七情/喜怒
哀樂愛/惡欲發而不中節則造化有不得其性萬物有不得
其所者焉天情不養則天職/天功不可得而理秦始皇怒不中節而川沸
山傾罔有寧嵗見秦始皇/本紀云云漢武帝欲不中節而旱暵星
隕譴異頻仍見漢武帝本紀元光元年/長星見天漢元年星隕唐德宗愛不中
節而日食隂晦史不絶書見德宗本紀説前面用古者/三事作三句 此用後世事
亦作三句説行/文斬截有法度情動於此而騐應於彼此是在我之天/彼是在天之天
[009-77a]
天神天明之不可揜也如此夫用楊子語天神天明天/精天粹又學中庸語
後之宗主三極者清其天君正其天官本文/語純乎堯舜
成湯之天而不少雜以秦皇漢唐之人朱文公云堯舜/三代純乎天理
漢唐諸君/雜乎人欲則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而在我之天定此是/天精
禮禮記/ 運云乾正性命保合大和而在彼之天應此是天職/天功 易
乾卦/云云故曰有人焉君子不謂天也用孟/子語謹論
[009-78a]
 題外生意格 與後篇大漢典籍著作論同意
  仲尼思存前聖之業論     余至道
   出處前漢藝文志凡春秋二十三家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周室衰㣲載籍殘缺仲尼思存
     前聖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
     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
   立説仲尼因魯史以作春秋初無容心也本題/云仲尼思存前聖之業思則有心矣此篇
     反其意而用之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業至仲尼而存者天也非仲尼有心於述
     作也天相斯道則前聖之業吾不求/存而自存又何待於思之之力邪
[009-78b]
   批云立意異行文髙有力/量有精神最可玩味
論曰聖人無心於述作也謂夫子之作春秋述魯史也/非有心於作之也 無心反
形思/字而道之所以絶續者天也非聖人也謂前聖之業/既絶而復續
皆天也非夫子/有心於存之也聖人本心初豈以區區述作詔天下後
世哉謂聖人無/心於述作天之未喪斯文也照破題天字也語天/之將喪斯文 後死
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云云聖人責也聖人不能自
已也夫子無/容心前聖之所以相傳者至是絶矣而復續前/聖
之業至/此而存人則曰是書也聖人殆有心焉有心字與無心/字相反或者之
[009-79a]
意謂夫子有/心於作春秋夫聖人以天者自處以扶世教為已任推/原
夫子本無心/於作春秋因史而經因魯史/作春秋豈求益於古聖人而為
是述作也豈有心/於述作以道為書非吾本心應破題/無心意而帝王
之行事借是以考信謂堯舜禹湯文武之/行事借是書以為證或者其天邪
應破主意/天字意仲尼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同道也數聖人/之道一
耳安有窮達/存亡之判然其業待仲尼而存人以為數聖人幸也
開説存前/聖之業意愚則曰前聖非亡也仲尼非存也説存字/有理
秋之作仲尼所不得已應前聖人不/能自己意而謂之思者仲尼
[009-79b]
有心乎哉喝出思字説主意纔思便是有心/了夫子無心於春秋何嘗要思吁可論矣
繳上/意班固志藝文曰仲尼思存前聖之業是未知夫子
之天者也掇出天字/正繳冐意嗚呼尼山未禱史記孔子世家父/叔梁紇與顔氏女
禱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曰丘字/仲尼 題下更不用他事直將夫子叙起筆力老健
鐸未鳴語八佾儀封人曰天下之無道/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道誰寄邪言孔/子未
出時道寄之/誰喚下意曰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文武周公也應上/説出
以前數/聖人然則是道也歴萬世而無弊董仲舒䇿道者/歴萬世而無弊
事業亦與之不冺説前聖之/業如此果有待吾仲尼耶且反/説
[009-80a]
存矣未能保其常存也喝出存字/反覆議論然則聖人之作春秋
果有心乎應冒子有心/字引入思意王轍未東周自平王東/遷謂之東周王綱未
謂東周以前數聖/人之綱紀尤定賞罰公名位尊天下未有筆削之
春秋而人心之春秋未嘗無之史記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
能賛一詞心人心之春秋得前軰/議論謂人 有公是非便是春秋五三聖人相為前後
五帝少昊顓頊髙辛唐/堯虞舜三王禹湯文武其行事者在斯民之耳目不必
載之空言而後存也謂前聖之業不待春秋而後存我/孟子序是故垂憲言仲尼有云
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吁此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
[009-80b]
天也歸主意/天字仲尼之處斯時也春秋不作吾道自若天
下後世亦莫見繼絶之功過孔子來謂前聖之業果存/則不作春秋 語繼絶世
奈何仲尼所遇之天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遇之天
應主意天字謂仲尼之/時與前聖之時不同不知仲尼者曰仲尼之於春
秋以匹夫之㣲行天子之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其殆有心焉應冒子有心/字形思字嗚呼聖人之心天也又歸天/字上
天生仲尼上不君之為堯舜禹湯文武下不臣之為周
夫子有聖人之/德無聖人之位𦕈然而為萬世仁義禮樂之宗主夫/子
[009-81a]
一身所任甚重應冒子/以扶世教為己任意春秋此時不作何時而可作邪
夫子不得已/而作春秋前聖之業此時而不存何時而可存邪説/出
存字/有力蓋自世變日下聖人不作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失其
傳而事業不見於天下後世謂前聖之事業/不可得而見大舜有苗
之征書舜典帝曰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文武采薇之役詩魚麗文武/以天保以上
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又采薇遣戍役也周公東征之師詩東山周公東/征三年而歸
事業之見於征伐者也今存乎否乎疑詞以上説前聖/征伐之事業已不
存/彼鄭人伐衛以下説夫子作春秋存前聖征/伐之事隠公三年鄭人伐衛莒人伐
[009-81b]
隠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何為者乎責上/二人我是以書之以示征伐
之道廢春秋之書此所以/存前聖征伐之道夏禹塗山之朝左襄七年禹/㑹諸侯於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商湯景亳之命周武孟津之㑹左昭四年椒/舉曰商湯有
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事業之寓於禮樂者也今存乎否乎疑/辭
以上説前聖禮樂之事業/已不存與前一叚對説彼齊㑹葵丘以下説夫子作/春秋存前聖禮
樂之事業僖公九年公㑹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晉盟河陽僖二十/八年冬
天王狩于河陽按左氏晉侯召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何為者乎
責上/二人我是以書之以見禮樂之道缺春秋之書此所以/存前聖禮樂之道
[009-82a]
田賦以改法襄十二年春用田賦胡氏曰古者公田什/一助而不税魯自定公初税畆後以為常
至是不足又/以田賦也税畆以益征宣十五年初税畆胡氏曰書/初税畆者譏宣公廢助法而
用税也初者志/變法之始也非前聖之規也謂是時税賦之法/不如前聖之舊書之
以存貢助徹之良制夫子之書用田賦初税畆蓋欲存/三代井田之制 孟子滕文公上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徹致夫人於大廟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
用致夫人胡氏曰夫人風氏也舉大事/於始祖之廟立以為夫人嫡妾亂矣躋僖公於閔公
之上文公二年大事於太廟躋僖/公胡氏曰升僖於閔之上也非前聖之典也謂是/時祭
祀之法不如/前聖之舊書之以存明人倫之大經夫子之書致夫/人躋僖公蓋欲
[009-82b]
存三代明人倫之制説若不把春秋所書之事與預/前聖所行之事打合 出則春秋與前聖何相干初未
嘗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事而前數聖人之業自爾
自存乃是/自然之存亦何所容其心哉見得非有/心於存向也綱常湮
斁今因春秋而明説春秋/存綱常向也法度廢壊今賴春秋而
説春秋/存法度是道既絶而復續是業既亡而復存應冒子/絶續存
亡四/字謂非聖人之功可乎以上且説夫子之作春秋有/功於前聖却轉入思字上
轉入/本意前數聖人之事業固因世變而存亡而仲尼豈
求以强存之邪應無心於/述作意始乎獲麟終乎獲麟一筆一削天假手
[009-83a]
也仲尼不與也用此一事見得道之存亡皆天非夫子/有心於述作也 史記哀公十四年春
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於商獲麟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顔淵死
孔子曰天䘮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
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又左傳序絶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道未墜地
豈非天乎語子張篇文武/之道未墜於地異時未喪斯文之歎而歸之
語子罕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云云/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用此一天字極
切與冐/子相應於此益信仲尼之作春秋天也非人也歸在天/字上
道統之絶續非仲尼之本心也又歸在思字上見/得夫子無心處前聖
[009-83b]
之業至於仲尼不得不存也謂夫子無心於/存前聖之業班固之言
其有見於仲尼之功乎引本/出處惜夫思而存之之説是殆
以有心論聖人者耳抑班固言思字未知夫/子之本心照冒頭結處雖然聖人
非有心於春秋者也接上/生下抑亦有心於世道者邪末意/謂夫
子有心/於世道何者舜之事業莫大於四放之罰孟萬章上舜/流共工于幽
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周公之事業特見於
管蔡之誅書蔡仲之命惟周公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隣夫子匹夫也其事
業何所寓邪謂前二聖人達而在上可以為事/業夫子窮而在下不可以為事業周室衰
[009-84a]
㣲王綱解紐指春秋/之時天下不可一日無賞罰見下/注不得
已假天子之權見之於書人書名之㣲蘇老泉春秋論/夫子亦曰天下
不可以無賞罰云云不得已而假天子之權以尊周室/ 書人如隠二年書鄭人伐衛之類書名如隠元年書
天王使宰咺來歸恵/公仲子之賵之類舉前聖之業寄之於載籍之間是
則夫子之本心也見得仲尼有心於世/道故作春秋一書使夫子果無心
於世道則亂臣賊子何為而懼乎反下有力秋孟子曰/孔子作春 而亂臣
賊子/懼然則前聖之業至春秋而復存喚前/意而春秋之法
所以常存者庸非後聖維持之功乎前聖亦得/夫子之力故曰前
[009-84b]
聖後聖其揆一也孟子離婁上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謹論
  此篇謂道之絶續天也天之未喪斯文故前聖之
  業至是而存
  後篇謂文之盛衰天也天之未喪斯文故大漢之
  文至是而顯
   二篇同以天字為主意
[009-85a]
 題外生意格 與前篇仲尼思存前聖之業同意
  大漢典籍著作如何論     沈震孫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大漢受命云云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
   立説漢開典籍之府設著作之庭是顯文之有/其地矣然其文之所以盛者實天相之天
     之未喪斯文故/有顯文之地
   批云意味長詞藻/粲深得論體
論曰顯文之有其地指典籍之府著作之庭顯文二字/亦趨時 理宗皇帝閣名顯文閣
固足以為世道之盛褒美之與後/面節節相應而文之所以盛者天
[009-85b]
實為之也以天相斯/文為主意嗟夫文之盛世道之盛也鎻上/意
代而後文獻不存推原其由故語/文獻不足 也有君焉能以顯斯文
為己任應顯文二字/暗説漢君聿興秘宇大集鴻儒包天禄石渠/承明金馬意
天禄閣石渠閣乃藏書之所承明殿/乃著作之所金馬門乃待詔之所収篇章以廣儲蓄
之富説典/籍意新製作以侈詞藻之工説著/作意人孰不曰藏書
著書皆有其地斯文之盛可以為世道幸應破顯文之/有其地意接
上生/下雖然文之盛豈能自盛意者天相斯文也邪應破/文之
所以盛者天實為/之也主意在此漢至武宣餘百年矣考究/其時文治之興
[009-86a]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學孟子語應固/足為世道之盛今也典籍則有府
著作則有庭説出/本文顯文之有其地豈不足以為漢賀應/破
題/語愚則曰前乎典籍散矣至是而復聚典籍散於三代/以後而今也復
聚於/漢前乎著作泯矣至是而復富著作泯於三代以/後而今富於漢
以其地為斯文重邪應上地字疑詞/冷下要歸天字吁文之未喪其天
也乎應主意天字人語天之未/喪斯文也匡 其如予何大漢典籍著作如何是
不當以地論而當以天論應前地/字天字請申之嗚呼世尚結
繩書契未作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未有典籍之藏亦
[009-86b]
未有著作之工也推原古昔未有/此二者之文豈天忘之乎抑亦一
元混沌未雕未斵之天乎疑詞應主意天字隠吕東萊/堯舜論函於太始 於混淪
而藏於未雕未斵/之天者未離也迨周而尚文書在上庠禮在瞽宗記/文
王世子云云注上庠/太學也瞽宗樂師也雖有其地應破/地字猶未若石渠天禄
之秘且宻耳見本題注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尼山未禱史記孔子世家/父叔梁紇與顔
氏女禱於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曰丘字仲尼木鐸未鳴語八佾儀封/人曰天下之
無道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文不在兹乎語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夫子出而六
經筆亦天生予也應天字魋語天生德/於予桓 其如予何不幸竹簡吹烟
[009-87a]
典籍灰矣史秦始皇紀李斯言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
悉詣守尉雜燒之以書序科斗/書廢已久云云更 竹簡冩之𤓰谷設穽著作荒矣書/序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注秦患天下不從召/諸生七百人皆拜為郎又宻令各自種𤓰於驪山硎谷
之中濕處詔天下博士諸生使往視/之而為伏機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天果喪斯文乎疑/辭
照主意/天字焚書燄烈秦非不欲滅典籍而澌盡也見上注/焚書事
然孔堂屋壁猶藏古書後人欲壊其宅而不可非天假
金石絲竹之音以神之邪此一叚説秦雖焚書而天不/焚之 書序魯共王好治宫
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
[009-87b]
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壊宅坑儒禍慘秦非不欲空著作而無人乎
見上注/坑儒事然伏生九十餘年猶能口授非天假之年以夀
斯文之傳邪此一段説秦雖坑儒而天不坑之以書序/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 傳授
裁二十/餘篇於是益信天之果未喪斯文也歸在天相/斯文上㶚上
真人繼秦而帝史秦賛真人翔㶚/上 指髙祖也五星聚井實開文明
之運君子正有望焉前漢髙祖紀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秦府圖籍所
収何書同上沛公還軍㶚上蕭/何盡収秦丞相府圖籍不喜儒語何有著作前/陸
賈傳陸賈時時前説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云云賈凡
[009-88a]
著十二篇號曰新語又/酈食其傳沛公不喜儒然此又天之未定者耳應主意/天字謂
漢初典籍/著作未顯六七葉而武宣作能以斯文為重從髙祖引/過武帝宣
帝/來表六經而聖真一武帝賛帝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又叙傳憲章六學統一聖
真/招文學而儒術興宣帝本紀元康元年詔曰云云其/博舉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學明於
先王之術宣究其意/者各二人又見下注自秦而漢晦𡨕日月文風之盛世
道之福也應冒子接題文/之盛世道之盛然豈武宣自能為之哉毋亦
天相斯文而為之爾歸主意天/相斯文上今觀建藏書之䇿而諸
子傳説皆充秘府典籍盛矣應冒子収篇章以廣儲蓄/之富 藝文志孝武世書
[009-88b]
缺簡脱於是建藏書之䇿冩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説皆充秘府選名俊之儒而賦頌等
詞更進迭獻著作興矣應冒子新制作以侈詞藻之工/ 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
選名儒俊才置左右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詞/與王褒張子僑等並進獻賦頌凡數十篇天禄石渠
是為典籍之府見本題注天祿/石渠二閣名六藝於是乎講論同異
於是乎稽合西都賦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云云講論乎六藝稽合乎同異非藏書
之地乎以上應冒子顯文之/有其地意宣帝事承明金馬實為著作之庭
見題注承明殿/名金馬門名篇章於焉而啟發秘文於焉而校理西/都
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云啟發篇章校理秘文矣非著書之地乎以上應冒/子顯文之
[009-89a]
有其/地意向之脱簡缺文今㑹粹矣向之文蕪筆絶今華藻
見前注應冒子前乎典籍散矣至是/而復聚著作冺矣至是而復富意典籍著作如是
之盛豈能自盛哉應冒子盛/字喚下意豈上之人崇尚斯文而後
顯哉應冒子顯文/字且疑詞抑豈以其地而重哉應冒子地字亦/疑詞未决自今
觀以下至此皆/未説出主意噫吾知夫天其或者有意於斯文耳亦
天以斯文而相我漢耳至此方説出天/相斯文主意向使天無意於
富典籍也則求書有使孰從而求藝文志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者陳農
求遺書/於天下巍峩崇閣未必不轉而為遊觀之地矣謂天禄/石渠藏
[009-89b]
典籍/之閣使天未欲興著作也則諷誦之通孰使之通班固/西都
賦云/云森嚴秘廷亦未必果為文章所自出之地矣謂承/明金
馬著作之庭以/上皆反説有力論至於此亦知典籍著作之地未足為
斯文重而興起典籍著作之意出於天始足以為顯斯
文也歸在天相斯文/上収拾意足雖然漢之典籍著作固有其地也
而相之者天也接上/主意興起斯文雖曰天也而成之者人
末又歸之/諸儒之力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揚子重黎/篇云云觀漢
之世名儒軰出考究/漢事論經石渠則有望之等軰宣帝紀/甘露中
[009-90a]
講五經同異望/之平奏其議校書天禄則有更生宗老劉向字更生/成帝時校書
於天/禄閣是不徒藏典籍而考典籍者有人矣考典籍得/諸儒之力
直承明則有嚴助諸儒嚴助傳助為㑹稽太守武帝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又揚雄待
詔承明/之庭待詔金馬則有王褒數子王褒劉向俱/待詔金馬門著作不
徒有其地而著作又有人矣著作得諸/儒之力天生諸人正為
斯文地闗鎖/上意使漢君不能相天意而進之用之則䙝天
矣棄天矣漢之得人力/亦出於天意吁大漢典籍著作之盛天邪地
邪人邪此是倣蘓老泉春秋論結文収拾一篇首尾/字面春秋論鳴呼後之春秋亂邪僣邪散邪
[009-90b]

[009-91a]
 順題發意格 與陳介石禮所損益論同意
  王道之端如何        陳子龍
   出處前漢董仲舒䇿臣謹按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
     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
   立説春秋書王正月王道之端惟其正而已董/仲舒當武帝即位之始以王道之端為言
     端者正也能審其初則為王/道之正蓋得春秋書正之義
   批云語話多用經句抑揚開合斬截頓挫/無煩難冗雜之病亦可為後學之法
論曰行王而王謂仲舒告武帝能行王者之道可以為/王矣 出唐魏徴傳徴告太宗曰行帝
[009-91b]
道而帝行/王道而王其初不可不審也初字指端字謂武帝行王/者之道當審察於其初
自古人主出而王天下者必有道喝出/道字斯道也何道也
出韓/原道一出於正而已正便是/王道苟出於正申上文/正字則為天
理之極人倫之至王之所以為王是為/王道由是而之之謂
用韓原/道語道若大路然出孟子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顧吾所行何
如耳用唐魏/徴語然而罔不在厥初轉歸主意初字見題/上端字 用尚書語
際不審純駁判焉其初能審則為王道之純粹/不能審則為伯道之駁雜嘆/詠
不謹哉謹字應破/題審字王之所以行者有道道之所由發者
[009-92a]
有端喝出題/字分曉甚矣端之未易求而初之不可不審應破/題語
此則春秋書正之義春秋書/王正月舍乎此何如則可以王用/孟
子/語武帝即位而舉賢良武帝建元元年/即位舉賢良仲舒始以王道
董仲舒應賢良䇿對/以王道 餘見題注何則仲舒學春秋者也春秋書/正仲舒
學春秋以王道之端告武帝/端者正也得春秋書正之義王道之端如何請求其端
喝出端/字語老春王正月此書元第一事見得/是初王者即位之始
影武/帝事之初也應初/字易之乾易第一/卦是乾詩之闗雎詩第一/篇是闗
雎/皆謹初之義耳易與詩皆謹其初/非特春秋為然易言君道應王/道字
[009-92b]
言王政應王/道字未有不自其初求之應初/字端在是則道是
歸題/上字道一而已奚其異易詩春秋所/言皆是王道吁有由也演説王/道與伯
道不同/之由吾之所謂道者禹湯文武之道此是王/道也彼之所
謂道者齊桓晉文之道此是/伯道發軔一差塗轍隨異發端/之初
如車之發軔所發/不同其路亦異入乎彼者必出乎此如入王道必出/伯道入伯道必
出王道語用/韓原道是以君子審其初歸初/字春秋而榮三代陋
五伯三代夏商周宋五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 襄公楚莊王莫如孟子七篇一
以孟子之/言證春秋首言王道之始孟子梁恵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009-93a]
者何道之所由始也始便是初證/得端字出梁以其利我以其仁
孟子梁恵王上王曰云云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云云孟子對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齊以其
力我以其德孟子以力假仁者/伯以德行仁者王其行一也而所趨有不
仁與德是王道/利與力非王道是以滕君為國之始獨以三代之事
勉之孟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云云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徹將行仁
政必自此始同上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云云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倘由是而後
可以王用孟/子語軻言其始仲舒指其端是或一道也孟子/言王
道之始與仲舒言王/道之端其意則一武帝天資髙明非可與齊滕同日
[009-93b]
過處有法罵倒上文齊/宣王滕文公尊武帝而仲舒則學孟子之道故於
王道拳拳焉就上文舉孟子事引/歸仲舒對策之語始帝之莅政也説武/帝即
位之/初蒲輪束帛倐有申公之召武帝以蒲輪/束帛迎申公逮其蔇也
蔇者終也左/傳猶懼不蔇僅力行一語而止申公對武帝云/顧力行何如耳開端而
不及竟應題上/端字後世得以議其疏責申公之/言疏略帝也厲精
云始指武帝即/位之初以有為之資操可致之勢見董仲/舒策此朕
未有艾予將就之時也詩訪落/云云此昭明有融令終有俶
時也毛詩既醉/篇云云然而此時此意進之善固易勉載之他
[009-94a]
亦易從謂即位之初當審趨向語/用危科力行何如論中若乃概言其所行而
不明指其所以行之端喝出/端字趨向未定决擇不精初心/不可
不/審初心之差終身之累也其初不行王道則/為他道之歸矣賢良三策
而有仲舒出焉引入本/出處一則按春秋二則證春秋説主/意用
本文/語春秋何道也王而已歸王/字正次王王次春用仲舒/所對之
語/王道所在雖天且不能違况人乎演上/文王者正也反
是則伯矣董仲舒策正者/王之所為也本乎人情行乎仁義之正此
履道坦坦之道易履/卦由是而之焉則王如此則為/王道之正悖乎
[009-94b]
天理依乎仁義之偏此往來憧憧之道易咸卦/云云由是而
之焉則伯如此則為/伯道之偏王伯常相背馳而不可以並行總/上
二股王/伯之説端本澄源在審其初而已歸主/意故曰道者所繇
適治之路仲舒䇿/云云所繇者正則所適者亦正應論冐/正字
正矣必崇義也而抑利義是王道/利是伯道必善善也而惡惡善/是
王道惡/是伯道必貴華也而賤夷華是王道/夷是伯道由是而勉强行道
仲舒策勉强行道功/則德日起而大有由是而尊聞行知同上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知
則光/大矣禹湯文武之道胥此焉出此是王/道之端仲舒其知導之
[009-95a]
以道之義乎用論語為/政篇語易曰差之毫釐繆以千里用易/繫辭
語/舒之所謂端者在是豈直體元而已端在審其/初而已然而
造太初厯改太初元帝何獨屑屑於是邪證初字紀前/武帝本 太
初元年注初用夏正以正月為嵗首故改為太初厯夏/五月正厯以正月為嵗首注以建寅月為正未正 之
前以建/亥為正向使仁義不外多欲不内久矣漢其三代也前/漢
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惜夫此心好
大而近功淺利之説始得以售其巧於是神仙之端開
郊祀志公孫卿齊人少翁/欒大等皆言求神仙事土木之端開矣東方朔傳/陛下以城
[009-95b]
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千門萬户土木衣綺綉狗馬被繢罽窮兵黷武之端又
開矣後漢荀悦漢紀論窮/兵極武百姓空竭治道於是乎雜非王道/之正吁何
多端邪非王道/之端遂使行道一念亦僅税駕於此何異乎
後世之不以伯王雜者為家法乎前元帝本紀元帝言/陛下持刑太深宣帝
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伯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行王而王亦貞觀初年
事也其後竟何如哉唐魏徴傳徴曰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顧所行何如耳靡不
有初鮮克有終用詩/語其尚鍳兹哉謹論
[009-96a]
 順題發意格 與前篇陳文龍王道之端論同意
  禮所損益如何論       陳介石
   出處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
     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立説謂世變推移不能常如一日是以聖人制/禮不敢以用之一世者先數百世而為之
     常留有餘不盡之意以所可為者而遺後/世使之可損則損可益則益常不至於窮
     而有所/弊耳
   批云文法圓轉趣味深長前後相/照應逈出時粧頗逼古體
[009-96b]
論曰聖人之制禮謂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不能不以所可為者而
遺後世也聖人不敢盡力為之常以/其可損益者遺後之人禮秩於天而制於
聖人書臯陶謨天秩有禮又前刑法/志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焉制之者先之也下/一
先字養下文先字/窮字是一篇眼目先之則盡吾力而求工於文章度數
之間且解開説謂聖人/制禮要當詳盡使後有作者不能加毫末於此
而無所損益焉亦何不可之有不必俟後世/有所損益嗚呼亦獨
不為世變慮邪歸主意/上來世變之來聖人蓋審之熟矣申/上
世變/意人情物變不能常如一日謂殷時與夏異周時又/與殷異後之世又與周
[009-97a]
時/異聖人亦豈能以用之一世者先數百世而為之文章
度數以盡其變乎應接題/先字意勢必有所窮也為之盡則/必至於窮
則必繼之以弊矣窮則必/至於弊雖有聖人者作亦將奈之何
若至於窮且弊雖/聖人亦無用力處故莫若以其所可損益者遺之應/破
題以所可為/者遺後世意使之可損則損可益則益謂忠質/文三者與物推
移隨時消息前頭做得未盡故/後來有着力處常不至於窮而有所弊
應前面/窮字夫惟不至於窮而有所弊也粘上文再/説盡主意則禮乎
禮乎庶乎百世其可繼乎説盡本/出處意吁此則三代聖人制
[009-97b]
禮之本心吾夫子知之而發為損益之論也説本/出處禮所
損益如何夫子雖以答子張之問文有操縱/結上生下蓋亦深歎
三代聖人之制禮以其所可遺者遺後世也應破/題以可
為而遺後世此固三代聖人制禮之本心粘上文文勢/不㫁不覺見
過原/題而或者之論則曰君臣父子禮也夫婦長㓜禮也
記禮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恵㓜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君臣父子夫婦
長㓜一日而無禮則亂學經句此是/禮之大綱三代聖人之制禮
不敢盡吾力而為之於其先應接題先之則盡吾力而/求工於文章度數之間意
[009-98a]
而常以所可為者而遺後世應破/題語則是三代之世君臣
父子夫婦長㓜其禮猶有所未備必至於後世有所損
益而後備毋乃不可乎從原題下或者處難至此敢聖/人制禮不是未備只是不 盡
力為之常留可為/者與後人為之曰此非知本末之論也歸本/意三代之
禮所損益者文也指忠質/文三者無所損益者本也謂君臣父/子夫婦長
㓜/三綱五常其本也文章度數其文也本出處正注云/因謂三綱五常
所損益謂/文質三統三綱五常雖歴千萬世而不有所損益也本/則
不可損/不可益文章度數雖以一代之興亦必有一代之所損
[009-98b]
文則隨/時損益是何也文章度數之用常與人情物變相尋
於無涯世變既異則/禮文亦異人情物變不能常如一日則文章
度數亦豈能常如一日哉應論冒子/講一段吁此世變説也應/主
意/此三代聖人所以不敢竭吾力而為之而常以其所
可損益者而遺後世也應論冒/主意嗟夫井田之成禮地官/小司徒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井四為邑阡陌之生前漢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轅一開阡
陌/什一之盡善孟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魯税畆之所由起左傳魯/初税畆天下事其盡力而為之於前
[009-99a]
卒至於窮且弊而莫繼於其後者皆是也應論冒常不/至於窮而有
所弊/語而况夫禮之為物所以管世俗而防民情昭人文
以化天下此是禮/之本日趨而日變日變而日以異應論冒/人情物
變不能常/如一日意凡其登降之節揖遜之容此是禮/之文與夫器用
之飾冠裳之儀賓客祭祀之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
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享/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欲其詳且盡而使來者無毫末之可加而不能有所損
益焉其可乎吾逆知其不可也應論冒使後有作者/不能加毫末於此意
[009-99b]
故穴居野處之不如宫室易繫辭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
毛荷毳之不如衣裳記禮運昔者先王云云未有大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
其毛者又王褒賢臣頌夫荷氊/被毳 難與道純綿之麗宻上古聖人其智非不足
以辨此而必待堯舜氏作而後易之者蓋慮此也見易/繫辭
黄帝堯舜/氏作云云上古聖人其所以慮世變者且若此應主意/世變字
曽謂三代聖人其不慮及此乎引堯舜三代來應/主意冒頭世變字今之
説者皆曰三代之所以損益者忠質文而已矣説本出/處忠質
文三/者商可以損夏之忠而益之以質周可以損商之質
[009-100a]
而益之以文史髙祖紀夏之政忠忠之弊小人以野故/殷人捄之以敬敬之弊小人以鬼故周人
捄之以文又董/仲舒䇿云云蓋至於周之文則郁郁乎盛哉雖聖人
且將從之矣語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繼周者奚容損益於其
間哉説出本出/處下文曰惟其文所以有所損益也應前三代/之禮所損
益者文/也意何者文者時尚之所宜也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時有升
降則文亦與之損益矣應冒頭隨/時消息意且獨不觀諸易乎引/易
損益二/卦為證損益二卦聖人皆彖之曰與時偕行此可以見
隨時損益之義矣損卦損益盈虚與時偕行又/益卦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嗚呼禮
[009-100b]
所損益亦既隨時接上隨/時意則聖人其敢先時變而為之
應冒/頭語惟恃吾力之所及而不計世變之無窮邪應冒頭/獨不為
世變慮/邪語此三代聖人之於禮寧使吾被有所損益之名
言夏商周損益/忠質文三者毋使後世無加之之所以所可為/者遺後世寧使
禮制有所沿革而常新毋使禮文無所増損而終弊學/蘓
東坡韓文/公文法故夫養老之禮一也夏則燕衣商則縞衣周
則元衣記王制夏后氏収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元衣而養老
祀之禮一也夏則尚明水商則尚醴周則尚酒出記明/堂位云
[009-101a]
云/堂一也而有世室重屋九筵之異禮考工記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
人明堂東/西九筵輅一也而有用木用革用玉之殊記明堂位/鉤車夏后
氏之輅也大輅殷輅也乘輅周輅也注大輅木輅也乘/輅玉輅也又周因殷輅以制木輅約木以加飾為玉五
輅一曰玉輅二曰金輅三曰/象輅四曰革輅五曰木輅凡若是皆三代之所損益
總上/文夫自二代而至於周禮之儀文其所損益猶且
若是然矣結上/生下其或繼周至於百世本/文則其文章度數
之間夫豈無所損益者邪應冒頭為之文章度/數以盡其世變等語此制禮
聖人逆知時變之所趨應時/變字必至於有所當損有所當
[009-101b]
應冒頭使之可損則/損可益則益等語不敢盡吾力而為之常以其所
可為者遺後世也應破題主意/結大講中語雖然其或繼周聖人之
望後世者固不薄説孔/子抑周之文亦豈容輕有所損益
於其間哉説繼周/之後意繼周者秦秦繼/周後立為尊君卑臣之禮
隋禮儀志秦氏以戰勝之威并吞九國盡収其/儀禮歸之咸陽惟探其尊君抑臣以為時用君臣之
禮雖嚴而君臣之禮文則甚不相接矣説秦不知/禮之本區區
損益無足議者罵倒秦更/無推詞漢雖繼秦實猶繼周獨非禮
所損益之時乎引漢/來説野外之容從事綿蕞兩生不來良
[009-102a]
有以也前漢叔孫通傳漢王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羣臣/飲酒争功拔劔擊柱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
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云云於是通召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
不肯行云云為綿蕞野外習之注以茅剪植地為/纂位尊卑之次春秋傳曰置茅蕝又蕞與蕝同蓋至
於武帝之世承平日久百年可興入武帝來年同上禮/樂積德百 而後可
興/博士弟子之習稍有可觀者武帝紀五年詔曰云云/今禮廢樂壊朕甚愍焉
太常其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才焉丞相宏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而議禮君
子猶不以三代之所損益者而予之董仲舒策故王者/有改制功名亡變
之之實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所繼之數當用此也/云云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已
[009-102b]
此又可以觀世變矣應世/變字然則三代逺矣禮所損益果
不可復見邪設/難解/得其禮文而不得其禮意者終不
知所損益也禮之文可損益禮/之本不可損益然則義惡在設/問答/
有闗雎麟趾之意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用程伊/川語結

 
 
 論學繩尺巻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