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八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八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無所考證格 與李仲元貌言行論同格
  陸澄譏康成之註       林徳頌
   出處孝經序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註按要㑹云鄭氐孝經十八章係長孫氏
     江氏后氏翼氏傳之後來鄭氏註之近古/皆云鄭康成魏晉之朝無有此説晉荀昶
[008-1b]
     集孝經説始以鄭氏為宗陸澄以為非康/成所註請不藏秘省王儉不依其請遂得
     見傳至唐劉知幾極言非康/成所註凡十二條又見後註
   立説謂世儒溺於傳註之學不明聖經之本意/如注孝經者有鄭氏人皆以為康成也而
     陸澄獨譏之以為非康成吾以為果是康/成所注亦不明聖人言孝之㫖果何益於
     聖經又何必/論其是非乎
   批云考究情深議論振發非老/儒宿學安能有此筆力
論曰談經者之無成説久矣言世儒傳註不/明孝經之㫖君子不必
論其人可也言孝經或是康成所註或非康成所/註皆無補於孝經言陸澄譏之非也聖人
[008-2a]
作經以詔來世非真為言語設也論聖人作經本㫖不/在言語上要喚下意
所以啓迪人心扶持世教者在是大要在/孝上况夫天地之
大經生民之大義實於此有述焉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而世儒昧之世儒皆不明孝之/大義徒尚傳註正使世儒
復生亦無益於聖經也便是鄭康成所註/亦無補於孝經不原聖經之
明晦責陸/澄而論傳註之真偽謂譏其非/康成所註是雖考訂之精
援據之審君子猶以為未也且放寛説便是康成所/註於孝經亦有何補
孝經者有鄭氏人以為康成也且據他/人之説而陸澄譏之以
[008-2b]
為非康成述本/題意然使其真康成亦未必盡知聖人之經
者矣何獨於孝經為然駁倒本題/發明主意陸澄譏康成之註唐
人主有志於孝經者故其説云耳謂唐/𤣥宗昔傳易者有子
夏人曰非子夏也丁寛託之也唐藝文志周易卜商傳/二巻或謂丁寛自作託
子夏/之名君子曰如其果子夏也亦未必盡知易也斡一轉/證主意
何者子夏雖工於文學嘗於褒貶不能措一辭矣而又
焉知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又語文學子游子夏傳謂
子夏於春秋且不能措一/辭又安知三聖作易之㫖傳春秋者有左氏人曰非丘
[008-3a]
明也左氏之裔為之也後漢范升傳建武二年欲為左/氏春秋立博士升起對曰左氏
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乂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録三十
一/事君子曰如其果丘明也亦未必盡知春秋也斡一轉/證生意
者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者纔一二耳漢劉歆/傳云云因其好惡
之同推其好惡之異且猶不可况未能皆相似也謂左/丘明
好惡既不與孔子盡同又/安能盡知春秋褒貶之法甚矣傳註之學何其相尚也
引歸傳註上謂傳註/不足以明聖人之心寜道孔聖誤諱言服鄭非彼何愛
鄭如此哉用諱詩云云服䖍鄭/康成皆尚傳註之學聖人之經以世儒而明
[008-3b]
曉得聖人之本/㫖則為明白亦以世儒而晦不曉聖人之本/㫖則為晦昧謂傳註
盡無得於聖經固不可且揚傳註之學亦/有益於聖人之經謂聖經皆不
離乎傳註尤不可也又抑傳註之學未/有益於聖人之經彼其篇斷而章
分句解而字析深貶傳/註之害以文害辭以辭害意用孟/子語是皆
指而枝焉身而贅焉謂聖經之有傳註如指之有枝/節身之有贅疣言其繁多也
之不加益無之不加損言傳註不/足為重輕其於聖經深㫖奥義
彼烏知之言傳註不知/聖經之深奥若康成者誠世儒之冠冕也且/楊
康成亦是漢/儒之第一人然康成說經多憑臆見竄易舊文臆已意/也竄易
[008-4a]
改變也言康成只是據/已見而傳註聖人之經其說詩也泛引傳註非風雅之
本㫖也康成説詩則不得詩之本/㫖詩有國風大雅小雅其説禮也多泥名數
非得中和之要理也康成説禮則不得禮之本㫖之周/禮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 中
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甚至於詩以生甫為甫侯於禮以生甫
為仲山甫先後乖剌如出二人其無定見也若此詩崧/嶽降
神生甫及申謂康成註詩之生甫/與禮之生甫其說不同可見乖謬誠使其真從事於孝
經亦豈有得於聖人之所謂孝哉謂康成之註他經皆/未深得其㫖使孝經
果是康成所註亦未/必盡知孝之大㫖且孝經家之有鄭氏以為康成者
[008-4b]
荀昶祖之而實之者王儉也荀昶與王儉謂孝經是/康成所註 詳見題註
為非康成劉知幾輩力排之而倡之者陸澄其首也劉/知
㡬陸澄謂孝經非康成/所註 並詳見題註盖嘗因開元天子之言參開元
羣臣之議而遡陸澄之㫖矣開元天子指明皇羣/臣指題下注諸人康成
之自序述其所註惟及諸經而不及孝經也言所註周/易尚書毛
詩儀禮/禮記鄭志之目録記其所註不及孝經𤣥荅諸弟子/問五經依論
語作鄭/志八篇又况康成之釋經言鄭氏者皆以名著也康成/之釋
諸經皆云/鄭𤣥箋今孝經之註存其姓而没其名是尚得為康
[008-5a]
成乎孝經註只云鄭/氏箋不書其名吁是則然矣擺上/意抑不曰歸正/意
人之道康成其有造之乎否也謂康成未深/造聖人之道聖人之經
其有得之乎否也謂康成未盡/知聖人之㫖如其真有造乎此真有
得乎此斡轉/上意則介乎康成可也居二者之/間謂之介否則雖孔壇
猶在鄭鄉復作其亦何益哉孔子設教於杏壇之上又/孔融告髙密縣為𤣥特立
一鄉曰/鄭公鄉亦嘗原聖人之所以語曽子者乎推原孔子與/曽子語孝之
意/靡瞻匪父事父孝故事天明蓋鳶飛戾天如在其上
詩小弁靡瞻匪父又孝經感應章事父孝故事天明/又中庸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又
[008-5b]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靡依匪母事母孝故事地察蓋魚躍于
淵如在其左右也詩小弁靡依匪母又孝經感應章/事母孝故事地察又中庸見上注
理也自天子達於庶人共由之孟滕文公上三年之喪/齊䟽之服飦粥之食自
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少有缺焉無所逃於天地間少有未盡處/不得為孝
其在聖門如養志之曽子得之孟子曰事親若曾子者
可也孟離婁上若曾子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以曾子之事親而僅以
為可朱文公云可者僅/可而有未盡之辭嗚呼嗟嘆/之辭孝之為道其大矣哉
見得孝/道難盡區區康成又焉知之焉音煙謂孝道之大/康成安足以知之且鄭
[008-6a]
氏所註吾不得其詳亦嘗聞其略矣學孟子語舉康/成所註來説
分别五土視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盖舉世
之所稱道然也鄭氏註/云云抑易之所謂地之宜禮之所謂
土之宜者猶不止是聖經之言地利不止如康成所言/ 易泰卦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
相天地之宜又周禮地官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况聖人所言天道地利
者正欲人自檢律無愧於天地間耳聖經所指與康成/異 只舉此一端
便見得康成不知/聖人之所謂孝了陸澄之意謂所註之非康成則其言
止是且敘澄/之本意而君子之見謂所註之果康成故其言亦
[008-6b]
止是却以主/意斷之學者但論傳註之不足以發揮聖經直駁/傳註
之學不/足尚不必因其説求其人可也不必説是康成所/註或非康成所註
呼何獨於鄭氏孝經為然哉安國之本亦然又舉安國/之言為證
安國之孝經古文孝經也而所傳之本失之久矣又孝/經序
疏今文稱鄭𤣥註/古文稱孔安國註自王劭得之而劉炫實明之見篇末/詳註
然非必其真也謂此本亦未/是安國所註故嘗謂閨門一章存之可
也去之可也庶人敢問二章分之可也合之亦可也並/見
篇末/註唐之人或右鄭而攻孔或主康成之説以為是/而攻安國之本以為非
[008-7a]
存孔而廢鄭或主安國之説以為是/而廢康成之説以為非要皆一偏之見爾
將上二件議/論俱罵倒咸陽一焰經籍道息項羽焚秦咸陽宫室/存之者皆煨燼之末
其存其闕若此者多矣諸經或存或亡甚/多不止孝經為然聖人之㫖意
苟明雖以今之書觀之可也苟明聖人之㫖/無傳註亦可傳註之無
益於聖經以安國聖人之後猶未之免而况康成乎哉
罵倒孔安國是孔子之後且不知孝經之㫖何况/鄭康成乎縱使孝經果是康成所註亦無益了然則
如之何曰問安如文記文王世子篇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鷄初鳴而衣服至於
寢門問内侍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及暮亦如之繼志如武中/庸
[008-7b]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君天
下之事也詩下武繼文也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昭哉嗣服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為諸侯者皆魯公出孝經甫刑云又見下註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若定公者斯改悔矣孟子滕定公薨云云/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為大夫者皆莊子語子張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
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如武伯者斯在下矣同上/孟武
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為士者非曾則閔孟離婁事親若曾子/可也又語先進孝哉
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又不但為子夏之服勞子游之能養
[008-8a]
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又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當寒而
温當暑而凊必使舉天下之為父子者定焉而後可也
記曲禮凡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又用孟子離婁上語帝王之所行者若是
繳以/上語夫子之所言者若是繳夫子與曾/子言孝意人患不知求之
用孟/子語若夫改元至徳亦不忘孝肅宗即位于靈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
赦改元/至徳而萋菲者至讒隙生焉同上李輔國用事上皇/輕輔國矯稱上詔迎上
皇居甘露殿上/皇不懌云云則雖詔天下家藏孝經猶無益也唐𤣥/宗本
記詔天下/家藏孝經而况康成之註也哉謹論
[008-8b]
 孝經有二古文孝經一十二章庶人分為二章故自/天子以下分為一章曾子敢問分而為二
  又添閨門一章閨門之内具禮矣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僕也今猶有此本温公范祖禹註
  古文本出於屋壁中孔安國為之傳安國之本亡/於梁至隋王劭於京師訪得之送與劉炫所謂劉
  炫明安國之本是也然儒者猶謂炫/自作之非孔舊本也 出隋經籍志
[008-9a]
 無所考證格 與陸澄譏康成之註論同格
  李仲元貌言行如何      蕭 易
   出處揚子淵騫篇或問子蜀人也請人曰有李/仲元者人也其為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
     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歟曰不夷不恵/可否之間也云云仲元世之師也見其貌
     者肅如也聞其言者愀/如也觀其行者穆如也
   立説李仲元只是一隠士若貌若言若行俱無/聞於時而揚子雲亟稱之其言無證若如
     子雲之言固足以起人之嘆而其言無證/反足以起人之疑然君子寜闕其疑不敢
     厚誣當世之無人惟曰是其/不可傳者與其人俱往矣
[008-9b]
   方澄孫批云言語出入經傳有抑揚有變態不/肯道有此人又不肯道無此人如
     驅龍蛇縛虎豹/更無捉摸處也
論曰古之君子其不可傳者與其人俱往矣謂仲元之/貌言行無
傳於/世尚論者每歎之而亦或疑之如子雲所稱可以起/人之嘆而其言無證
反以啓/人之疑雖疑之而終不敢少之也君子雖疑其言之無/證又不敢厚誣當世
之必無此人摺只/一破多少轉夫人而非賢則已暗指仲/元反説果賢也轉/正
其言論風㫖豈無一二之足聞者仲元/之言而所為飭躬厲
行不使非禮加乎其身也仲元之貌與/行 用經語固以待後世之
[008-10a]
夷考焉耳使後世有所考/證方信其為人何至與聲容辭氣俱超忽而
寂寥哉何至無/傳於世意者素隠行怪出中庸子曰素隠行怪/文公註云素按漢書當
作索索隠行怪言深求隠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 指仲元議論施為不少㮣見
於世言其貌言/無傳於世身隠矣焉用文之用左傳介/子推語故當時亦
不得而述歟其貌言行無傳當/時無可得而述夫既已可見矣可聞矣
可觀矣謂之不文不可矣謂仲元見其貌者肅如也聞/其言者偢如也觀其行者穆
如也字應/上文其時得而識之暗指/子雲非其時則不得而稽焉
謂後世無/所稽考然則古之人好修而名不稱者何限也古之/名士
[008-10b]
不傳於世者多非/特仲元一人而已不然則言無證不信而聲聞之過情
者皆可疑也用孟子語疑應每/嘆之而或 之君子寜闕其疑而不敢
厚誣後世之無人惟曰是其不可傳者與其人俱往矣
應破語文/勢圓轉如法言之述李仲元其貌言行之動人有若
此者揚雄常問法應之譔以為/十三巻象論語號曰法言而求其所謂貌言行者
卒無可指也謂其無傳於苟/世無所考證非史失其傳則子雲之言
誇矣兩語疑不/與後相應李仲元貌言行如何其然豈其然乎用/論
語句亦/疑下夫仲元之為人書固有闕矣直將仲/元叙起世次之先
[008-11a]
後則吾將安考謂世次/無所考以其接於子雲之見聞殆亦西
都末造之隠者歟謂仲元想是西/漢末之一隠士何以驗其隠也設問/隠字
彼其卓爾大雅見稱於子雲者如此揚子稱李仲元/為大雅君子
後世無傳焉是以知其為隠也應上隠字/用孟子語 抑古之流
芳千祀者豈必皆遭遇其時而嘉言善行班班史牒者
如將見之謂古之名聞於世者/非必顯者而後傳世降俗末是固無賢者
也有則史必書之舉孟/子語昔隋之亂唐之未興也河汾之
間有隠君子焉杜淹撰世家隋季文中子之教興於河/汾又中説天地篇叔恬曰文中子之教
[008-11b]
興其當隋之季世/皇家之末造乎其書曰中説者載其言行為詳學者
得其書而讀之猶可彷彿其人王通諡曰文中/子作中説十篇獨怪夫
隋氏之史出於門人之所論撰而不為其師立傳房𤣥/齡撰
隋史不為其/師王通立傳是以後世君子未能釋然於其間使人不/能無疑
甚者至以為無是人也或謂隋時/無王通吁以為無是人則不
解上/意而使人不能釋然於文中子者答上/意則王福畤
之家傳實啓之文中子二子長曰福郊少曰/福畤福畤記王氏家書雜録何則揚之
太過者疑之所從生也繳上意謂王通啓人/之疑亦如李仲元今以文中
[008-12a]
子之動容正色而庶幾於貌孔子之貌謂王通之貌㡬/及孔子之貌
文中子之出辭吐氣則庶幾於言孔子之言謂王通之/言幾及孔
子之/言而文中子之造次施為起居動履其行之不肖於
孔子者幾希謂王通之行幾及孔子/之行 此一股變文又舉其事以實其
説固以必人之信也而反以甚人之疑也且據揚子稱/仲元之為人
固將以必人之信而其/言無證反以甚人之疑吁指實而言人猶以疑言又不
實誰則信之學左傳/言語若子雲之稱李仲元是矣謂揚子/所言不
足/信蓋自史遷尚勢利而揚貨殖抑道義而進游俠司馬/遷作
[008-12b]
史記有貨殖/傳游俠傳班固論次西漢無能改於其失班固作西/漢亦不能
改司馬/遷之失彼山澤之癯儒容貌不足以動人謂隠者之貌/又山澤之癯
儒/括囊而遯雖有言而莫之或聴謂隠者之言无易坤/卦括囊无咎 譽
惟其徳行道義之富而勢利蔑如也謂隠者之行態二/股文勢有變 一
股是/一様是固子長孟堅之所抑而不尚者司馬遷字子長/班固字孟堅
無惑乎仲元之徒無得而稱焉學語孟/句法嗚呼嗟嘆/之辭美晢
之張蒼而大書張蒼傳蒼有罪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
沛公赦勿斬晳白也用左傳東/門之晢字 反形仲元之貌木訥之周勃而特書周/勃
[008-13a]
傳勃為人木強敦/厚 形仲元之言無行如陳平輩而不一書陳平傳漢/王以讓無
知對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云云盗嫂/受金何足疑乎形仲元之行大書特書不一書用左傳
語/而魯有大臣史失其名非以其不顯歟證仲元/之隠者夫必
顯者而後書則隠居求志姓名湮滅者何可勝數真可
惜也應冒頭古之人好修/而名不稱者何限也使𢎞也不見書於法言則天
下後世誰復知有李仲元哉蜀秦宓傳李仲元名𢎞既/稱其名復稱其字學左傳
體/雖然喚下意非是/自為一段後世之知仲元者以法言也後世
之疑仲元者亦以法言也應破論者每嘆/之而亦或疑之尚友千載於
[008-13b]
古人中得仲元者焉用孟子語又尚論古之人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
世也是/尚友也果如揚子之所稱且正/說恨不獲振太史公之屐
司馬遷歴覽天/下名山大川歴乎魚鳬蠶叢之墟魚鳬蠶叢/蜀地名物色益
州之祠尚無恙乎蜀志劉璋為李𢎞立祠之物色字用/嚴光傳迺令以物色訪 又學馬
子才贈蓋邦式文不知/魚腹之骨尚無恙者乎想夫英爽如生睠兹宇而躊躇
想仲元之/祠氣象蘭萎玉沈莫寫我心言仲元既往已如蘭/之萎如玉之沈不能
以寫我胷/中之所藴則尋繹其議論察其立身行已之大㮣欲考/其言
貌/行意其猶有足證而闕如也亦無所/考證夫子温而厲威而
[008-14a]
不猛㳟而安徒曰貌云乎哉見語/述而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見語/鄉黨而答問訓告散在二十篇之
中者皆至言矣語序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若其徳行則
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從游而速肖者非躬行之化疇克
語子張云云又夫子從㳺者三千速/肖者七十二股文各一様有變態彼仲元者何人
歸本/題貌足以肅人之見言足以愀人之聞行足以穆
人之觀舉本出/處文而其貌其言其行果何若也三者皆無/所考證
雖曰浮沉鄉里栖遲山林影響昧昧可即而不可求故
[008-14b]
人莫得而紀焉謂仲元只是一隠者/故人莫得而知之然世惟無若人
無此人則史書/不可得而紀誠有若人亦檮乘之光也若果有此/人史書豈
可不紀孟子晉之乘楚之/檮杌 檮乗二史官之號述子房者證之畫工史家之
法固有纎悉於容貌之書者有所證/者如此君平子真之流其
微言篤行時時見於他傳尚多有之揚子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
修身自保成帝時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不詘而終君平卜筮於成都至於仲元何獨不
再歸/本題知仲元者未幾而疑仲元者繼之必自子雲之
言始應前知仲元者以法言/疑仲元者亦以法言或曰設一/難雄稱仲元以自
[008-15a]
况也謂揚子以/仲元自比不夷不惠可否之間古無是論也引本/文謂
仲元既不是伯夷之清/又不是栁下惠之和見而肅聞而愀斯不惠之驗歟
將本文見其貌者肅如也聞其/言者愀如也織在不如惠語下觀而穆斯不夷之驗歟
將本文觀其行者穆如/也織在不如夷語上草𤣥著新自附於可否之間歟
本傳領而作太𤣥五千文又遷/子雲劇秦美新 織可否之語信若此則不無可議也
駁倒第一/難之説或曰再設/二難雄稱仲元子誠齊人也雄與仲元/同蜀人
用孟子誠/齊人也語雄家世蜀仲元之為人當世豈無其輩而此
獨亟稱者以其為蜀之人耳發明同/蜀人意若然則喜而溢美
[008-15b]
未足據也又駁倒第/二難之説或又曰又設第/三難雄稱仲元取其内
外一致表裏俱符也謂雄稱仲元以/其有徳行可取司馬相如王褒皆
蜀産也又舉蜀中/二人來證雍容閒雅者不足覆竊貲之醜司馬/相如
傳相如雍容閒雅甚都又卓文君奔/相如俱如臨卬從昆弟假貸云云造作語言綴成歌
頌者正當以貢諛獻佞為羞耳王褒傳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選好事者令依
鹿鳴之聲習而歌之又作聖主得賢/臣頌云云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𢎞之擅美正以其
行歟是亦未可知也又駁倒第/三難之説今既無以質雄説之是
以雄稱仲元之説/為是則又無所考而亦無以辨雄説之非以雄稱仲元/之説為非亦
[008-16a]
無所/證與其以誇誕而議雄寜若以傳而議史猶可景行
古人而不失為忠厚之論耳應冐若非史失其傳則子/雲之言誇矣亦應破頭雖
疑之而終不/敢少之也嘗試摭仲元之遺事而為之補傳曰論無/補傳
之體今創為之者不惟見其學/識該博又可具見仲元首末李仲元不知蜀之何許
人其名曰𢎞李仲元名𢎞/見秦宓傳語在陳壽蜀志秦宓傳三國/志乃
陳壽/所作其出處當在元成哀平間西漢/之末與揚雄同郡又同
時也仲元與雄同/蜀人又同時雄雅敬之雄甚敬/仲元今其載於淵騫篇
者是己本/文釋揚子者以為詳見華陽國志司馬光曰仲/元事見常璩
[008-16b]
華陽國/志尤詳而秦宓以為不遭法言令名必淪見秦宓傳如/李仲元不遭
法言令/名必淪宓去𢎞未逺也而言若此則其事已不可攷矣
秦宓與李仲元俱蜀人宓/取仲元之時將三百年常璩增益而附㑹之殆皇甫
謐譔帝王世紀之類其説難據謂常璩華陽國志載李/仲元事皆增益附㑹之
語不足信亦如皇甫/謐譔帝王世紀之類蓋没後且二百年劉璋刺益州乃
為之立祠云秦宓傳劉璋刺益州遣王/商為嚴君平李𢎞立祠斷之曰揚子雲
以為仲元在夷惠之間今雖未可信也舉揚子本文不/夷不惠可否之
間/也仲元將不得在君平子真之間乎舉韓愈諌臣論子/告我曰陽子可以
[008-17a]
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 嚴召平鄭子真皆隠者從前皆疑仲元之為人無考
證至此放寛一著却將君平/子真二隠士比他語有斷制謹論
 亦可與丁集黄道深郭林宗何如人論參看
 前篇謂陸澄譏康成之所註或是或非無所考證可
 疑之而不可信之也後篇謂揚雄稱仲元之為人或
 有或無無所考證雖疑之而不敢少之也
[008-18a]
 有所考證格 與聖人成書成言論同格
  五帝三代之記如何      陳子頤
   出處史記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
     乃頗可著注索隠曰此叙五帝三代而篇/名三代者以三代代系長逺又三代皆出
     五帝故叙三代/要從五帝起也
   立説考古者以經為證事本諸經君子質之而/無疑而無證不信則姑存之以傳疑可也
     太史公採五帝三代之記以作世表表著/五帝之世而其篇名特標以三代而不及
     五帝蓋謂三代之記遷已得以證之經/五帝之記世代愈逺遷則不敢盡信也
[008-18b]
   批云見識高考究熟用事/遣文頗有前輩風度
論曰考古者以經為證指班固言三代之記可以經為/證 出處下文云孔子因史文
次春秋/序尚書事不證諸經謂五帝之記/無所考證君子存之而不敢盡
信也故史記但云三代/世表而不及五帝蓋經者史之法史以經為/證 主意凡經
聖人紀次之所及者指孔子次春/秋序尚書萬世所恃以為訂正
之地也萬世以孔子/之經為信有如去古既遠之餘總引/本題帝王統
緒之所相承其世代漫不可考三代世表正義曰言代/者以五帝久與傳記少
見夏啓以來乃有尚書畧有年月此/於五帝事迹易明故舉三代為首所幸而僅存者猶
[008-19a]
以經傳所及之一二指春秋尚/書所載與夫百家之所撰次者
指出處下文/傳記之類然而事本諸經君子質之而無疑三代/之記
可以證之/尚書春秋而無證不信者姑存之以傳疑可也五帝之/記無所
考證傳出處下文云/疑則 疑盖其慎也存焉而述之述焉而名之存五帝/三代之
名/於其名而示其去取之意世表之篇名去五帝之名/但曰三代世表發語之首
又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則是非疑信可以瞭然於後世矣繳前面/主意
司馬遷採五帝三代之記以作世表敘本/文蓋自黄帝迄
于周也始於黄帝/終於周表著五帝之世而其名乃止於三代
[008-19b]
但曰三代世表/而不及五帝豈非三代之記遷己得以證之經證之/尚書
春/秋五帝之記世代愈逺遷亦未敢盡信歟無所考證/見小講注
世表之名所以不及五帝也發盡/主意五帝三代之記如何
請得而辨之蓋嘗觀遷史之例矣便就司馬遷作/史之例敘起所記
以此其名亦以此此正例也記與名/無異同如五帝之紀所以
記五帝之事也史記五帝紀黄帝顓/頊帝嚳帝堯虞舜所記以此其名遺
乎此此變例也記與名/不同如十三諸侯而表之名止於十
二不數吳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隠曰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賤夷狄不數吳又伯在後故也
[008-20a]
周魯齊晉秦楚宋/衞蔡曹鄭燕吳今而採五帝三代之記以為帝王之
世表引本/文不從其實而名之既曰五帝三代之記則世/表盍當名五帝三代世表
今只云三代世/表而不及五帝顧乃削去五帝標以三代自附於黜呉
之例何耶以上面十二諸侯/世表黜呉事設難大抵良史之著述必欲其
有所證也主/意考之平昔所聞而然推之聖經賢傳而合
則名之無疑也有所考證則名之亦/足信如三代之記證之聖經而無據
考之百家而僅存若是則存以傳疑可也如五帝之記/無所考證則
存之以/傳疑存之而遂名之若存五帝之名而/遂名之於世表天下後世其
[008-20b]
謂五帝世系本末先後果若是確恐後世以司馬/遷之言為實是非
君子所以望來世俟明哲之意也轉歸遷之/意不如此堯典之書
乃係之虞今書之堯典不曰唐書曰虞書訖書序/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 于周非固
抑唐而進虞也幹下/意書得於虞氏之史官謂之虞則可
謂之唐不可也有所/證據夫子且不敢以無證之書實堯典
為唐遷其敢以無所考信之記而遂以五帝名表哉以/夫
子形容太史/公用事甚活且五帝之記三代以來未嘗無考也且放/寛一
著/周外史之所掌則三皇五帝之書也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008-21a]
楚左史之所讀則三墳五典之書也書序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
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使遷也生於三代之時周旋於周外史楚
左史之列將上文來與/司馬遷打合則以帝王之書表帝王之世無
庸寘疑信於其間也使司馬遷如外史左史之有所證/據則其世表必名五帝三代世表
是以上皆/ 放寛説奈何戰國以來諸侯去籍帝王之記己先壞
孟萬章北宫錡問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人焚書帝王之記則盡泯書序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漢興君子
所恃以考上世之源流而究見其統緒之所自出者以
[008-21b]
屋壁之六經存也書序魯共王好治宫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夏商周/之書也然詩者國史之所記詳於周而及於商五帝
之事不記也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政載詩之風雅/頌載商周事為詳 謂詩不 五帝事無
所/證書者記書之史也始於堯而終於秦五帝之典不全
古史叙書謂之古史又書始堯典終/秦誓 謂書亦不載五帝事無所證至於易言黄帝
通變之事僅數語耳而其世次先後亦不可知也易繫/辭神
農氏没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後/謂易雖載五帝事亦不詳言其世次之先五帝之世
所可得而聞者系牒之有書世表之有載本出處下文/於是以五帝
[008-22a]
繫牒尚書集世紀黄帝/以來訖其和為世表然皆出於百家之書其為不雅
馴則一也百家之言無所考證然史五帝紀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尚書獨載堯以來而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王難言之遷將絶之而不記歟設疑/下則三
代世繫之有記而黄帝以來獨無之非所以尊本繫之
自出也司馬遷於三代世表所以有/五帝三代之記尚矣之言將從之而盡信之
再設/疑下則三代之事猶有明證五帝之世經無可考也
三代之事可以證之經/五帝之世無所考究也夏禹之後有啓有太康吾可證
之書書益稷啓呱呱而泣注啓禹子也/又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注啓子也湯至太甲而外
[008-22b]
丙仲壬又介乎其間吾可證之孟子孟子萬章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
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趙氏曰太丁湯之太子未立而死
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子也周自文武成康而次其譜
繫之著於小史者皆可按而覆也周譜繫圖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
王又書君牙惟小子嗣/守文武成康之遺緒至於黄帝顓嚳其世次之先後
不知何所取證哉黄帝顓頊帝嚳/於經無所考證夫惟世次不可得而
詳而五帝之名自孔安國且有異説按劉道原通鑑外/紀云云小司馬以
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未知何據蘇子以伏羲神農黄/帝為三皇以少昊附顓頊高辛堯舜為五帝者盖本孔
[008-23a]
安國序書謂伏羲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旲顓頊/高卒唐虞之書謂之五典故以黄帝為三皇少吴為五
帝又書序注云先儒解/三皇五帝與孔不同則三代之記其視五帝之記其
詳畧虚實未易同年記也三代之記詳而實以其有經/可證五帝之記畧而虚以其
無所考證/故不同也何者三代之記有經之可稽是者得以筆非
者得以削三代之記可證/之經故可信五帝之記獨出於百家之言
百家可信乎五帝之記出於百/家之雜記故可疑則其世表之作雖記五
帝而獨以三代表為名者遷蓋未敢自以為信然照前/面主
意/故寜闕其名以俟後世之訂正乎所以闕五帝之名/而不標於世表之
[008-23b]
首/嗚呼表則記之表亦名之三代也表則記之名則削
之五帝也主意/發盡後世覩世表之名則五帝三代之記其
是非有不待辨者遷之意微矣雖然遷誠有疑於五帝
之記則記之足矣不表其世何害哉承上意/再辨難是不然一
物不知君子所恥晉張衡傳云仲尼/恥一物之不知疑以傳疑君子謹
史記世表云信以/傳信疑以傳疑自後世譜牒之學不明遂以世繫
之書為無益専責後世之人/不明譜牒之學而不知帝王源流之所自
出且不能究見其本末何以議世道之損益商古今之
[008-24a]
得失哉既不明帝王世繫之源/流何以知其損益得失後之學者不察史遷之
深意而猶肆其譊譊之辨譊譊言其口/卞之捷給也此正遷之所謂
難為淺見寡聞者道也司馬遷云云責後世之人淺/見寡聞不知史遷世表之意
之哉謂不可/輕忽也謹論
 三代之記有經可證而五帝之記無可考證故不以
 五帝名表
[008-25a]
 有所考證格 與五帝三代之記論同格
  聖人成書成言        髙 山
   出處揚子五百聖人之言逺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云云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
     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
   立說書者言之所寄而言者心之所形心非言/不能以自明言非書不足以為證聖人以
     吾之心而寄之言以吾之言而筆之書使/天下後世由聖人之書而求聖人之言由
     聖人之言而遡聖人之心則/其所見所聞有可得而證矣
   批云辭意明白/最利初學
[008-25b]
論曰因所見而證所聞自所見之言以/證所聞之書帝王之心法於
是乎信矣主意心形於/言言寄於書夫書者言之所寄言者心之所
順發/主意求其心而不求其言則其心不能以自白於天
心非言則不/能以自明求其言而不求其書則其言不能以取
信於後世言非書則不/足以為證所傳無證言不驗之/書則無證所寄無迹
心不寄於/言則無迹聖人且奈何哉結上/生下是故聖人以吾之心而
寄之言以吾之言而筆之書主意從心/上發出去佔畢之所載簡
編之所陳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雖若不足以盡吾精神心術
[008-26a]
之妙且占便/宜説而聖人亦惟假是書以寓吾之言托是言
以發吾之心倒歸在/心上使是書之在天下至萬世而不泯
書者言/之所寓則吾不言之言亦與萬世而無窮心者不言之/言也與講腹
相/應夫如是則天下後世由聖人之書而求聖人之言因
聖人之言而遡聖人之心主/意則其所見所聞寜不至是
而有所證耶照冒/頭聖人成書成言子雲之意如此耳談
者類曰言者道之漓也漓澆/薄也書者言之贅也贅餘/剩也太上
忘言何以言為謂不必言貴記/曲禮太上 徳上古結繩何以書為謂/不
[008-26b]
必書世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 聖人易之以書契聖人宜若泯聰明黜智慮
而秘天下於不可見聞之地也此是放寛一著謂上/古聖人無容心於此
心而非言則無以啓天下之聞應冒求其心而不求其/言則其心不能以自白
於天/下言而非書則無以信天下之見應冒求其言而不/求其書則其言不
能以取信/於後也故聖人不憂其書之不足信而憂其言之無
所證言證諸書應冒/書者言之所寄不憂其言之無所證而憂其心之
無所寄心寄諸言所應冒/言者心之 形何者設/問目力至於離婁固明
孟離婁上離婁之明/又聖人既竭目力焉離婁能喻人以己之所見注離/婁古
[008-27a]
之明目者形此如/聖人之心 於言而不能使衆人見其所見故無規矩
則無以證其明同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聖人之言要以書為證耳力至於
師曠固聰矣同上師曠之聦注師曠晉之樂師知音者/也又聖人既竭耳力焉 此如聖人之心
形於/言師曠能喻人以己之所聞而不能使衆人聞其所
聞故無六律則無以證其聰同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注六律謂黄鍾太簇姑
洗蕤賔夷則無射五音謂宫商角/徵羽 如聖人之言要以書為證聖人者道之離婁師
曠也歸聖人/身上言者其目力耳力也書者其規矩六律也
總上文/有法知離婁師曠之所以為目力耳力則知聖人之所
[008-27b]
以為心法者矣照主/意蓋聖人者天下之法則繫焉時人
之耳目寄焉貫上耳/目字其一言一語無非精神心術之所
應冒言者/心之所形然是言也發之於心驗之無形視之無迹
能使一時聞之不能使後世聞之應冒所寄無迹/所傳無證等語聖人
寜忍聴吾言之窮也哉應冒以吾之言/而筆之書意是故危微精一
允執厥中舜之心形於言矣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然必寄之於禹謨之書見上/注嗟爾萬邦明聴予誥湯之
心形於言矣書湯誥王曰嗟爾萬邦/有衆明聴予一人告然必筆之於湯誥
[008-28a]
之書見上/注西土有衆咸聴朕命武王之心形於言矣書/泰
誓中王乃狥師而誓曰嗚/呼西土有衆咸聴朕言然必寓之於泰誓之一書見/上
注/夫聖人之心其精神運於亭毒之表其思慮出於事
物之外先説聖人/之心大處聖人之言大而天地不足以容之幽
而鬼神不足以測之次説聖人/之言大處彼區區之簡牘曾謂足
以盡聖人之心術乎反説歸在聖/人之書上然聖人終不廢此者
亦念夫發之於心者其言無所證筆之於書者其言有
所稽慮冒小/講數語誠使禹謨常在舜雖不作而舜之言未嘗
[008-28b]
不在天下也吾心之言其可勝用乎倒斡前面/所舉舜事湯誥常
存湯雖不作而湯之言未嘗不在後世也吾心之言其
果有窮乎倒斡前面/所舉湯事泰誓常自若武王雖不作而武王
之言亦未嘗不窮天地而亘古今也吾心之言其旦暮
而盡乎倒斡前面所舉武王事而右三股俱應冒頭使/是書之在天下至萬世 不冺則吾不言之言
與萬世/而無窮嗚呼嗟嘆/之辭由古及今去聖人之世如彼其逺學/孟
子/語而心法之所在猶有足稽者焉照主/意豈非聖人言之
與書相維於無窮者歟應冒所見所聞寜/不至是有證等語雄之言曰言
[008-29a]
可聞而不可殫也書可觀而不可盡也舉出處/下文雄其知
聖人之心矣繳結歸重在心/字上應破語雖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易繫/辭書本於聖人之言言出於聖人之心且順説前/面主意
是心又有非言書之所能盡也又推廣/一步説雄之所謂不可
殫不可盡者乃其所謂成也本文喝/出成字故煥乎文章而有
所謂巍巍乎成功莫之能名於是謂之成語子罕巍巍/乎其有成功
也煥乎其/有文章聲成文謂之音而至於動天地感鬼神於是
謂之成見詩闗/睢篇是其所謂成者非斐然之成者集百聖
[008-29b]
之大成者也語狂簡之小子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孔子之謂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成言成書雖特出於聖人一矢口一肆筆之間本文聖/人矢口
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而要其成功則成順致利曲成萬物惟㡬惟
深以之成天下之務也觀乎人文以之成天下之化也
揚子聖人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易繫辭曲成/萬物而不遺又繫辭云云又賁卦 舉數十箇成字來
影帶題/上成字夫如是聖人成言成書豈苟成乎哉結尾全力/在成字上
謹論
[008-30a]
 順題發明格 與王者之論同意
  合宫衢室聴問如何      李 瓘
   出處中説問易篇文中子曰議其盡天下之心/乎黄帝有合宫之聴堯有衢室之問云云
     皆議之/謂也
   立説黄帝之時其事尚簡所以合宫之議惟聴/之之畧固不待問之之詳帝堯之時不如
     黄帝之時其事已繁所以衢室之議要問/之之詳而不如聴之之畧非帝堯之問求
     詳於黄帝之聴也時有先/後事有簡繁固應爾也
   祭酒常挺批云議論正大首尾照應原題用同/人咸卦之義最親切有味諸巻
[008-30b]
     所無且氣勁而/語老必非少作
論曰聖人將以盡天下之議總説黄帝與/堯聴問之意而不能無詳
畧之異者黄帝合宫之聴則為畧/帝堯衢室之問則為詳世道為之也謂堯之/時已不
如黄帝之時/故問詳於聴夫太上本忘言也黄帝以前無/聴亦無問言之瀆者
非古也有聴有問便不如/無聴無問之時况於詢謀之地指合宫/衢室愈詳
而愈切乎帝堯之問又詳/於黄帝之聴蓋自風氣始開已非太古忘
言之日暗指黄帝時已不/如太古之時忘言於是乎有聴政之地以來天
下之言黄帝合/宫之聴言固聖人之所樂聞也幹/轉而天下卒無
[008-31a]
事之可言無言則/無可聴聖人之所以優游於此者合宫/之地亦惟
相忘於無聲之表無言/可聴雖聴之吾亦不得而聞也黄帝/雖欲
聴言而終於/無言之可聴自皇而帝天下之事日以詳帝堯之時不/如黄帝之時
聖人將以通天下之情則其心又何如哉説堯問天/下之意
皇皇四達之衢説衢/室意為并謀兼智之地出處本文并天/下之謀兼天下
之/智聴之猶以為未足且進而加之問焉聴之則不形於/言問則費辭説
了/卒之洞達無隠上下相孚雖問之之詳亦/如聴之之畧而聖人亦
得以遂其恭已無為之心語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則堯之時
[008-31b]
猶黄帝之時也文字圓轉/與後相應然則以衢室視合宫則其制
為愈詳衢室之制/詳於合宫聴而進之問則其言為愈切帝堯之/問切於
黄帝/之問非衢室之問固求詳於合宫之聴也倒幹/一轉時有先
後事有繁簡固應爾也黄帝居帝堯之先其事簡帝堯/居黄帝之後其事繁所以問詳
於/聴而聖人大公無我之心則一而已矣聴問雖殊而二/聖人之心則一
合宫衢室聴問如何請申王通氏之言夫公論其天道
譬喻/起開闢以來天開/地闢天道不容一日息則公論不容
一日泯以天道比公/論説得開闔公論猶一日聖人無兩心且説聖/人求言
[008-32a]
之心/則一則聽可也問亦可也奚其異設/問曰無異也答聽與/問本無
别/特世數之相去有不能以強同爾應冒子世道語謂/五帝之時不如三
皇之/時世數不能以強同申上/文則事愈繁而言愈悉制愈
詳而情愈切應冒子繁簡/詳切等字此非聖人意也勢也聖人之/心本不
欲如此以制於時變之不同/耳 學栁子厚封建論文法吾求之易包犧氏以結繩
為政其言泯如也從太古説來其/時尚未有言 易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云
云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上棟下宇之未制其
宫室無有也同上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宫室且
[008-32b]
無有况於合宫乎衢室乎引歸合宫衢室意謂是/時且無宫室安有聴問吾觀
同人一卦而曰同人于野亨此固聖人所以通天下之
考官批云用同人卦義親切有味易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云云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又六二同人
于宗吝之以此/比衢室 問然至於咸而曰以虚受人咸卦象曰山/下有澤咸君
子以虚/受人夫以虚受人者心之感也承上文而同上聖人/感人心 天下和平
不曰感而曰咸咸者無心之感有以潜通於忘言之表
本伊川語咸無心之感/ 以此比合宫之聴吾故曰衢室之問同人于野之
意也合宫之聴其咸之無心以虚受者歟總上舉易為/證二段見得
[008-33a]
問為詳而/聴為畧且合宫古明堂也本出處主合宫/明堂異名也而黄帝之
聴必於是先説黄帝有/合宫之聴吾想是宫也陟降左右神明森
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韓文與孟/簡書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誣也其聴也真可以
對諸天而無愧以上説黄帝合/宫之聴如此衢室亦古明堂也本出/處衢
室明堂/異名也而堯之問必於是又説帝堯有/衢室之問吾想是室也無
門無旁我闥八荒揚子無門無旁四達皇皇又吕與/叔克已銘洞然八荒皆在我闥
問也真可以質諸人而無隠以上説堯衢/室之問如此王通氏均以
為盡天下之議總上二股/見本題注則堯之心固黄帝之心也應/冐
[008-33b]
子聖人亦得以遂其恭已無為/之心則堯之心猶黄帝之心也惟夫事變由簡而入繁
古制由畧而入詳應冒子繁簡詳畧/四字 此是起文堯固未得遊乎黄
帝忘言之天也應冒風氣始開已非太古忘言之日自/皇而帝天下之事日以詳等語 脱奥
論舜不得以遊/乎堯之天句法此曰聽曰問不能以不異世道既有繁/簡之不同故
聴問有詳/畧之或異何則設/問前乎此者天地絪緼猶太初也用繫/辭語
生人蚩蚩猶古始也蚩蚩注敦厚貌氓之蚩蚩又劉孝/標嘗著絶交論天下蚩蚩此説太
古之時可/以忘言迨陶唐氏洪水亟矣而非合宫調元氣之時
謂堯之時不如黄帝之時有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又/唐陳子昂傳疏黄帝合宫 虞總章云云皆所以調元
[008-34a]
氣和陰/陽也苗民作矣而非合宫和天人之日書大禹謨三/旬苗民逆命
又隋牛𢎞議傳議曰明堂者所以通神明/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徳黄帝曰合宫云云噫堯之問所
以急於黄帝之聽歟總上文謂堯之時既不如黄帝之/時是以問之之詳不如聽之之畧
故夫合宫之名不可得而考擺去合宫歸/在衢室上來至於衢室則
闢之通途大衢而為採民言也明矣本出處注衢室明/堂異名也當衢為
室以采/民言也黄帝之聴不可得而聞擺去黄帝之聴歸/在堯之問上來至堯
之問則諫鼔謗木之下有不容一日釋者矣通厯堯定/五岳置諫
鼔又前文帝紀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注善旌堯設之五達之道令民進善也吾求其當時
[008-34b]
所聴之人自廣成子一人之外無聞焉黄帝之所聴者/一人而已比堯
所問之人則為詳問莊在宥篇黄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進拜稽首而 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
何而可以長久/云云詳見下注而咨四岳稽于衆與夫鰥寡之辭皆得以
自通於密勿之前者何其詳書堯典咨四岳又大禹謨/稽于衆舍已從人又吕刑
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 應冒詳字吾又求其當時所聴之事自至
道窈㝠之外無他語黄帝之所聴者一事而已比堯所/問之事則為詳 莊在宥黄帝問
廣成子云云廣成子蹷然而起曰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㝠㝠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而曰平土
曰殖穀與夫遏絶有苗亦必因其辭而聲其罪者何其
[008-35a]
書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又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又皇帝哀矜庶戮之不
辜報虐以威遏絶苗民/無世在下 應冒悉字由是觀之合宫之聴無聲也無
言也與天俱游也應冒聖人相忘於無聲之表子詩無/聲無臭又語予欲無言又莊 心與
天/游衢室之問為其有辭也無告也雖蕩蕩之天欲無言
得乎應冒聴之猶以為未足且進而加之問焉語書吕/刑鰥寡有辭于苗又大禹謨不虐無告又 惟天
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黄帝非忘斯世也堯非媚斯民也應/冐
子非衢室之問固求/詳于合宫之聴也理也勢也應前非聖人/意也勢也聖人亦不
自知也總結/上文不然去之千餘載而清問等語猶見於吕
[008-35b]
書吕刑詳/見上注堯問一篇至形於莊叟莊子有/堯問篇獨黄帝之
所謂聴者終莫得而髣髴何也反難謂堯之問尚有可/考黄帝之聴無所考一
詳一畧可/以見矣吁是可以論其世矣主意之應破世/道為 也意抑均之
為明堂也均之為盡天下之心也引本文畧/轉作結尾堯惟憂其
時之不黄帝若也故其問也切於聴應前/語迨夫一問之
餘萬感俱㑹歸重/問字庶績熙矣萬邦和矣書堯典協和萬/邦又庶績咸熙
堯何心哉亦恭已無為而已見前/注此康衢童子從而歌
之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列子仲尼篇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云
[008-36a]
云堯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於是則堯之
時歟黄帝之時歟打聚説堯與黄/帝之時則一也抑無懷大庭之時歟
謂堯黄帝之時與上古/無懷大庭之時則一然則欲知合宫之聴者當觀之
衢室欲知衢室之問者惟求之康衢打合得艷/麗可觀謹論
 次名論亦佳但自講題以後文勢寖弱矣
[008-37a]
 順題發明格 與合宫衢室聽問論同意
  王者之論如何        戴慶焨
   出處荀子王制篇王者之論無徳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
     生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䝉刑於顯也夫是之
     為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立説謂粹古之世上下相孚於忘言之中世道/不古而後賞罰之論興焉王者非不欲忘
     言也不容不見於言論也時當戰國㫖意/不明荀卿子有感於王者之事故有此語
     然賞罰之用見於言論/之間亦豈王者所樂乎
[008-37b]
   批云立意髙行文老步步照/應如珠走盤深得論體
論曰自粹古忘言之化不復見感嘆上古不言賞罰/之真情不見於後世
後人主出而維持世道始不容於無言矣後之人主不/得不明賞罰
之/論夫聲色示人非聖人之所尚也以賞罰之用而見於/言論非王者之本心
有王者作夫豈不欲以精神心術感通天下使夫人自
得夫好惡之正哉謂王者非不欲忘言而使人/知善之可趨惡之可避哉時非上
古俗非樸略王者之時非/如粹古之時凡昔焉之淳厚篤實者一轉
而漸入於浮偽矣粹古之時則淳厚篤實至/王者之時已有浮偽之漸適斯世也
[008-38a]
而王者出焉照破題引/入小講即吾心之公敷暢厥藴心形/於言
人以善善惡惡之方善善則勸之以賞/惡惡則懲之以刑蓋有不得已於
此者照主意以聲色示人/非聖人之所尚也以其不得已之心形而為不
得已之論以刑賞而見於言/論非王者之本心是雖不足以擬忘言之盛
固不如粹古不言/刑賞之盛照破題而此心所存明白洞達昭然無隠於
天下王者之心形於/言論明示賞罰舉天下咸知上意之所在而為之
趨捨焉天下知賞之可慕則趍/善知刑之可畏則舍惡則與後世以神相示以
機相使者抑又不侔矣以此心而形諸言固不如粹古/之忘言亦勝戰國之時用智術
[008-38b]
者/要之以聲色示人豈真王者之所欲哉方歸/本意荀卿談
刑賞於戰國而謂有王者之論在引本/文吾謂王者深不
樂有此論也發盡/主意王者之論如何請嗣言之夫粹古忘
言之化不見於世乆矣便照破題/第一句意上如標枝下如野鹿
莊子天地篇至徳之世上如標枝/下如野鹿 言其時風俗尤樸野當此之時不賞而勸
不怒而威前公孫𢎞傳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不重刑罰而民不犯形迹既忘
言語亦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粹古之時/忘言如此固無待
啓之而後明迪之而後悟諄諄於口說之滕若後世之
[008-39a]
尚口乃窮者以上應接題聲色示人非聖人所尚二句/ 易咸卦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又困卦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時運而往樸散而漓應冒子時非上/古俗非樸畧唐虞
之世去上古未逺也唐堯虞/舜之時屋比可封後楊終傳堯舜/之民可比屋而
封/象畫不犯漢武帝制冊曰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淳實忠厚之化猶有
存者應冒淳厚/篤實四字而天命天討已不容忘言於此書天命/有徳云
云天討/有罪降是則王者矣以上是帝者事由/帝而王引入本題使天下而尚
洪荒人心而尚簡古三數王者繼世立極亦何樂於揭
此之論昭然為的於天下哉使世道常如粹古之時王/者亦不立為刑賞之論若
[008-39b]
他人則便從王者之論説去然無此以上數句則文/勢太直了故如此宛轉 應王者深不樂有此論也
呼王者之論王者之心也照主意/心字王者之心公平而廣
大明白而簡易譬猶大明當空萬象呈露王者之心如/日月之大明
而其宣之言論者亦不過欲天下知善之當趨惡之當
避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毋蹈於小人之歸而已以吾/心賞
罰之公而形諸言論使人知所趨避以上應冒子即吾/心之公敷暢厥藴示人以善善惡惡之方 詩既醉云
云/王者之論雖不足方古者忘言之盛而王者之心固
與忘言者之心無以異也應冒子是雖不足以擬忘言/之盛而此心所存明白洞達
[008-40a]
等/語上易知而不易使上宣明則下治辨語見/荀子吾方幸王
者能與天下為公亦何敢必以粹古之事責之使世之
作福作威者托之以自神哉應冒子舉天下咸知上意/之所在與後世以神相示
以機相/使意甚矣世之以籠絡駕馭自神者易以㒺吾民也
接上自神字自此以/下數行照小講説其出幽幽其入𡨕𡨕不以心術㫖
意明示天下迎之不見其端隨之不見其首懵乎茫然
無所底麗老語照冒子以神/相示以機相使意彼固以為得聖人神道設
教之妙易麗卦云云/應前神字而不知世道不醇人心不古暗説/戰國
[008-40b]
機愈神則心愈蔽心愈蔽則法愈滋此心之公不形於/言則其天下皆不
知賞刑之用/而法愈甚天下固欲求一日之遷善逺罪而不可得
孟盡心王者之民皥皥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然則王者
之有論獨非問之大者引歸本/題紐結王者固不欲以言語瀆
天下而不能不至是應冒接題聲色示/人非聖人所尚意亦以有功不賞
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漢宣帝地節/三年詔云云粹古無
言之化固非吾所敢望也應破/語而復㫖意不明心術不
露其與以籠絡駕馭自神者相去一間耳應前段語結/盡本段意
[008-41a]
求之於書甘誓而下殷盤周誥無慮數百言並見/尚書賞刑
之論間見層出王者之論興而王者之心白矣甘誓殷/盤周誥
皆王者言刑賞實/亊須如此拈出抑孰識王者之心雖白而王者之本
心固不能以自遂也耶又轉入本意以聲色示/人豈王者之所欲哉故嘗謂
王者之心一天也他人說到此則筆力竭矣此又以/天之心比王者之心説得廣大
露之霑濡雪霜之剥裂天之賞刑也王者之賞如天之/雨露王者之罰如
天之/雪霜天未嘗以言語示人而機動化神莫測其妙固有
終天下日由於福善禍淫之中而不自知者亦猶王者/未嘗以言
[008-41b]
語示人而天下之人自知賞之可趍罰/之可避 又書云天道福善而禍淫世降俗移王者
不得以天道化天下反斯世於醇醲簡朴之盛接上/天字
其中心之所存則豈王者之得已哉應冒子以其不得/已之心形為不得
已之/論有能因王者之論遡王者之心亮其不得已之意
而知其與世之機密不測者實有間焉則㡬矣此數句/繳盡小
講之意應/前面語彼戰國何如耶就荀卿感時之/意結極得體機巧相角詭
偽相勝應冒以神相示/以機相使意為君者非無言也不以言明民
而以言愚民使天下莫識避就之方而賞罰之逆施者
[008-42a]
多矣應㫖意不明心術不露/以籠絡駕馭自神等語荀卿生其時目其弊而遐
想乎王者之論引本/文嗚呼粹古忘言之盛吾不得而見
之矣應破語文字圓/轉如走盤珠得見如王者斯可矣學論語/句法此固
卿之心也然則卿其有感也耶収拾一篇之/意無遺恨謹論
 可與前篇參看
[008-43a]
 推原題意格 與鄒魯守經學論同意
  漢諸儒修藝文如何      謝奕孫
   出處後漢鄭𤣥傳論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禀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説章句多者或
     至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
   立説六藝之文因秦焚之後文字廢失諸儒修/舊補廢無非齊魯之士豈非此邦漸染聖
     賢之餘化其天性純篤出於自然此六經/之學所以復存也此意本之司馬遷儒林
     序議論見/題下注
[008-43b]
   批云就題目大處起議論足見學問精深見識/超卓使低手當此題不過就修字上粧㸃
     耳安能有此筆/力有此文章
論曰經學既廢而復存謂六藝之文既廢於秦火復/存於漢皆諸儒修之之功
以驗聖賢餘澤之所自矣且含蓄主意魯指修/藝文者皆齊 諸儒夫已廢
者未易以遽興而已缺者未易以遽全也且説藝文已/廢缺了未易
修/有如當經學廢缺之餘暗指/西漢而畢力補復猶能使來
者之有考諸儒能修之/有補後世此豈無自而能然哉幹一轉結/上生下
自字應/破題亦惟聖賢之餘化深浹乎禮義之邦指齊魯/二邦
[008-44a]
考古好學實出於天性之自然指齊魯諸儒/天性純篤故其前後
相承源流如一前後諸儒皆以/修藝文為已任雖經學之厄於一時經/焚
於/秦而相與維持遺文卒賴之而不滅也漢諸儒修/之之功嗚呼
是其源委盖深長矣亦含蓄主意來説應破/聖賢餘澤之所自意秦壞六經
而漢儒修之壞之之易而修之之難也敘本/文然藝文賴
之以復修者則齊魯之士居多發出/主意何哉設/問聖賢之教
薰陶已深而世習其業終久不忘指齊魯諸/儒如此秦縱壞之
而人心之經學終不可得而泯也見得齊魯諸儒/與他邦不同然則
[008-44b]
六藝之修獨非齊魯聖賢餘澤之驗歟發出/主意漢諸儒修
藝文如何請因范蔚宗之言而有考焉後漢乃范曄所/著曄字蔚宗
夫儒林有傳自太史公始也司馬/遷也太史公之序儒林也
叙遷/本文其言夫子之述六藝所以憫時行道之意誠深切
史儒林周衰孔子憫王道廢而邪説興是以詩書修/起適齊聞韶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因史記作春秋
以寓/王法蓋至論齊魯之士則及其習俗之雅厚天性之純
同上至于始皇儒術既絀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又見下注與其更變履艱而卓
然固守之意反覆慨嘆拳拳不釋焉同上秦季焚詩書/坑術士六藝缺矣
[008-45a]
髙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絶豈非聖賢之餘化存禮樂之國哉夫齊魯之
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而復從為之辭曰漢興諸儒始得修其
經藝同上漢興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始嘗疑之設/疑聖賢闡人
心之理而作經又原聖賢/作經之意將欲使天下之昭昭非一方
一國之所得而私也非獨齊/魯為然通經好古奚獨齊魯之士
為然發明/上意而經學之復修卒亦齊魯之是賴喝出齊/魯主意
設/問蓋天下之理非出於漸染之已深者則其所習為
易囘反應冒齊魯得/聖賢之餘化意非出於情性之固然者則其所業
[008-45b]
為易變反應冒齊魯諸/儒天性之自然齊魯聖賢之邦也孔孟周遊其
間而以經學淑後進者𢎞矣見得齊魯得/聖賢之餘化化行當時澤
在人心誰忍忘之非惟不忍忘也而且安之以為業矣
見得齊魯諸儒/天性之自然講學於儒術既絀之後弦歌於引兵迫
城之餘並見原題/儒林傳注風聲氣習終始純固申前/意史固謂其
襲聖賢之餘化而天性然也繳前意/相照應是雖烈熖之酷秦/焚
詩/書禁網之苛漢除挾/書之禁而學士大夫口誦其文心惟其義
惟念/也兢兢傳守以世其家應冒世習其業/終久不忘意固有經百變
[008-46a]
而不詘者矣應冒秦縱壞之而人/心之經學不泯意藝文之復修非齊魯
諸儒之功而誰歟反繳大/有力自今觀之伏生濟南人也而
言書田生菑川人也而言易皆其教之著於齊魯者也
儒林傳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易/自菑川田生 二人皆齊魯之儒髙堂生以禮名申公
轅生以詩顯而春秋一經實胡毋生聲其學於不傳之
後兹非炳炳於齊魯之間者乎同上言禮自魯髙堂生/言詩於魯則申公於齊
則轅固生言春秋於齊則有/胡毋生此四人皆齊魯之儒自時厥後緝比遺編推尋
斷簡説修/藝文使繼之者有稽而傳之者有宗應冒猶能使/來者之有考
[008-46b]
皆齊魯諸儒之力也歸重主意/齊魯上夫自秦氏之厄而六經
之遺響幾墜矣儒林傳秦/焚詩書是數公者齊魯/諸儒以其耳目之
所及師友之所傳更相討論互為正救説諸儒之所/講明如此
六藝頼之以復立絶者復續缺者復全而息滅者復盛
數語説六藝得/諸儒修之力萬世而下獲味六藝之全文而繼見天
地之大造諸儒之功顧不逺歟指齊魯諸/儒之功不然丁寛以
易著於梁者也而原其學則本於齊之田何前儒林傳/自魯商瞿
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至子乘授齊田何又/丁寛傳寛梁人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寛為項生從
[008-47a]
者材過項/生遂亊何趙綰以詩名於代者也而原其學則授於魯
之申公申公傳魯人少事齊人浮丘伯受詩/蘭陵王臧及代趙綰亦嘗授詩申公經學淵源
信不為無所自來矣應冐題/自字然則六藝之修吾安得不
歸功於齊魯之諸儒乎繳盡講中意用實事/作講題皆有證據嗟夫已廢
者難修而既修者易定也藝文之復修諸儒用志亦甚
苦矣擺出西/漢諸儒而東京之士反不能因已修之書而求至
當之論何哉引本出/處設問大庭㑹議而戴馮以辨給禦衆後/儒
林叙傳光武正旦朝賀百僚畢㑹帝令羣臣能説經者/更相難詰議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馮遂坐五十
[008-47b]
餘/席韓歆欲立古學而范升陳元之徒紛如聚訟范升傳/時尚書
令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議/云云升對曰云云陳元傳建武初時議與立左氏傳范
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升聞之乃上疏云云觀蔚宗所載若任戴包薛之
徒類皆互相詭激而非有志於聖經之奥㫖者也任安/包咸
薛漢並見/儒林本傳無忝前修僅有康成一人而已題注下文鄭/𤣥括囊大典
網羅衆家删裁繁誣刋改/漏失自是學者畧知所歸夫諸儒能全其書於經之已
指西漢/諸儒而後學不能守其業於經之已全指東漢/諸儒
儒能出力以任其至難西漢/諸儒而後學不能平心以考其
[008-48a]
所易東漢/諸儒遂使六經之粹學反累於衆氏之繁誣是則
東京之士其有負齊魯之諸儒甚矣責東漢諸儒不/如西漢諸儒
宗既以修藝文為諸儒之功而復以滯固所禀為守文
者之病本題/注其亦有感於漢興之諸儒也夫其亦有憾
於東京之學者也夫末意雙結多少感慨/意在言外妙論妙論謹論
 此篇以藝文之修皆齊魯諸儒之功後篇以經學之
 守皆鄒魯諸儒之力無非得聖賢之餘化兩篇文意
 一同
[008-49a]
 推原題意格 與前篇漢諸儒修藝文論同意
  鄒魯守經學         緯 焯
   出處鄒陽傳陽曰鄒魯守經學齊/楚多辯知韓魏時有竒節
   立説鄒魯乃聖賢之邦當守聖賢之經學然文/景以前鄒魯之諸儒不尚傳注猶知守聖
     人之經者武宣以後鄒魯之諸儒惟尚傳/注而已安知經學之可守哉君子當觀其
     時可/也
   馮厚齋批云史傳魯事甚多鄒事甚少此論謂/鄒鄰於魯而合於漢既善立説善
     用事且考究精詳排/布有理足觀學力
[008-49b]
論曰傳注之學未興説漢文帝景帝以前/諸儒傳注之學未興則聖經之傳
正矣言鄒魯所守之/學却為近正君子於是得以考其時焉時謂鄒/魯乃文
景以前之鄒魯非/武宣以後之鄒魯夫居聖賢之邦鄒魯/之邦而傳聖賢之學
聖經/之學雖百世不變也前後當/如一何必考其時哉設難斡/時字
方其去古未逺聞道之士猶多答是時/猶近古而上之人未始
以利禄為誘人之具以待天下上人無/他所誘當時學者惟知
守聖人之經而已下人無/他所誘又况幸而居聖賢之國者耶
何况鄒/魯之邦嗚呼降是而求之其學非不盛也降者下也謂/下是經學亦
[008-50a]
盛/而盈學者之口耳不過前日講誦之餘其去經愈逺
説初間只是守聖人之/經後來専一理㑹傳注魯夫子之國也魯聖/人後鄰於魯
而合於漢者有鄒焉鄒亦聖/賢之後鄒人非魯比其聖賢亦出
於其間鄒亦/如魯故終漢世言儒雅者必先鄒魯惟鄒魯/為正
鄒魯所守之經學者此文景以前之鄒魯非武宣以後
之鄒魯也發出/主意鄒魯守經學請申論之夫鄒魯何國哉
直叙/起自春秋而魯以周公之後為儒者之國周公封/於魯
邾亦預玉帛盟㑹之列矣見下/注云迨戰國而魯之諸儒以
[008-50b]
孔氏為家法自髙韓文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云云今學者尚知宗孔氏而鄒以
孟子之居往來四方賢俊之士矣孟子題辭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
改曰鄒國近魯/後為魯所并則其風聲氣習之所感何往非經學哉
見得鄒魯二/邦之學為正然君子猶得以考其時也應主意/時字且鄒之
入於魯久矣見上注孟/子題辭而合為魯分同上鄒國近魯/後為魯所并
為魯東海則自漢始見前漢/地理志凡以名見於二漢儒林之
士而號魯東海之儒者皆鄒魯之經學也前漢儒林傳/孟喜東海蘭
陵人申公魯人后蒼東海郯人孟卿東海/人嚴彭祖東海下邳人顔安樂魯國薛人嘗竊深求之
[008-51a]
考/究惟見后蒼之詩訛而為翼氏之五際非出於經而出
於傳注也蒼非東海乎翼奉傳詩有五際注孟曰詩内/傳注五際夘酉午戌亥陰陽終
始際㑹之嵗則有變/改之政又見上注惟見夏侯之書甚而為父子之同
異非出於經而出於傳注也夏侯非魯乎夏侯建傳勝/非建曰章句
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勝為學疏畧難於應敵至於孟喜之傅㑹乃轉而從蜀
人之繆説則是以東海之士從蜀士之學抑又甚焉傅/與
附同孟喜傳蜀人趙賔為易/文以箕子者萬物方荄滋也大抵武宣以後士習日傳
武帝宣帝以後諸儒専尚傳/注之學不如文景帝以前由訓詁而為章句由章句
[008-51b]
而為文辭為科目文體日/變一日去經愈逺而經學愈駁傳注/愈専
經學/愈雜其師半鄒魯為師者半居/鄒魯之地其從而學者非鄒魯之
士必其游鄒魯者也其從游者無/非鄒魯之人又安在於守經學也
武宣以後諸儒/不能守經學然則鄒陽之言要必有所考矣引本/文
夫論一鄉之士不若論一時之士用孟子語照/時字主意楚皆卿
材可以觀於子木聲子之時左襄二十六年聲子如楚/子木問晉故對曰晉卿不
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以此比文景以前之鄒魯而不可以言於屈平子蘭
之日屈平為楚懷王左司徒子蘭懷王/女弟 以此比武宣以後之鄒魯衞多好善可以
[008-52a]
考於衞文復國之初干旄詩衞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以此比文景以
前之/鄒魯而不可以議於夫子正名之際語十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
將奚先曰必也正名乎魯/以此比武宣以後之鄒吾故以謂欲求經學於鄒魯
者盍亦求之於文景以前而已矣觀上面二股之証/則題意曉然矣
夫孔孟之化無非鄒魯故地孔子居魯/孟子居鄒顧何獨於文景
之前設/難蓋方是時干戈方息文墨未興則其風俗為猶
應冐意/見下注庠序未盛科目未分則其意向為猶古應冒/去古
未逺聞道/之士猶多天下之學者惟鄒魯鄒魯之學者惟聖經其
[008-52b]
得之於私淑孟有私/淑艾者講之於羣居者語羣居/終日皆吾夫子
之易詩書春秋而已孟序孔子自衞反魯云云乃/刪詩定書繫周易作春秋而為
之師者詩有申公禮有髙堂生焉前漢儒林傳言詩於/魯有申培公言禮則
魯髙/堂生為之徒者有綰與臧焉又申公傳蘭陵王臧本/治詩而趙綰亦受詩
景之際如申公之門受業以千數此固陽也所親見而
喜道同上弟子自逺方至受業者千餘人/言其時鄒陽親見故喜而道及此語 則其一時
師友之傳終身不易之守自經學之外無他學也宜矣
詠題上守/經學字夫學不難於傳而難於守又喚/守字起不守以經
[008-53a]
而守以傳注非守也要守/以經不守之以心而守之以口耳
非守也要守/以心是故其守之堅也攻以異端而不能惑破
以傳注而不能入奪以勢利而不能移如此方是/守經學古經
之禮止於十有七篇而已非不能為異日之四十九篇
也懼其虧吾聖經之全也前藝文志漢興髙堂/生傳古禮十七篇魯詩獨
以經為訓而闕其疑豈誠有不知哉不如是不足為守
同/上嗚呼此文景以前之鄒魯亦文景以前之經學也
照冐/主意而後之議者貶或者/之議徒見其寂寥簡短章句不多
[008-53b]
得之師承僅一間見如前注申公/髙堂生之徒往往太息不滿於庠
序未遑之事儒林傳諸儒始得修其經學云云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 此文
景以前之鄒魯能/守經學有足取武帝以來鄒魯之士多卿相鄒魯經
學滿四方同上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云云 詳見儒林傳則大書特
書支分𣲖别以為盛而昌言之言鄒魯/之學盛夫豈知經學之
盛乃經學之衰哉此武宣以後之鄒魯不能守/經學徒尚傳注之學不足取雖然陽
也既親得而見之矣繳前/意而區區歴聘徒欲訪竒謀之
士以解一時之紛而已末抑鄒陽本傳梁王令人刺殺/袁盎上責梁王始勝詭謀陽争
[008-54a]
不可故見讒及事敗迺思陽言齎以千金求解於上陽/素知齊人王先生年八十餘多竒計即往見語其事先
生曰云云/誠難解也惜乎使其誠知經學之有益於人國方事變
未萌君心猶正謂梁/孝王為之訪求經學之士得其如韋孟
王式者使在王所焉豈有異時之憂哉韋賢傳魯國鄒/人也其先韋孟
為楚元王傅又王式傳為/昌邑王師以詩朝夕授王孟居魯也式亦受業於魯矣
有/據其仗節死義之風千載而下猶凛凛也謂韋孟王/式能盡節
魯不惟守經學亦知守節義矣愈/好髙帝知之本紀髙祖/引兵圍魯
魯中諸儒弦歌不絶/知其為守禮義之國而梁之君臣不知謂鄒陽徒能言/鄒魯守經學而
[008-54b]
不能救梁/孝王之過豈惟梁王又為陽/寛一著舉漢人之言鄒魯者未必
知也謂當時鄒魯之士/皆未知節義可守愚故發此以廣鄒魯於天下云
推廣此意文/字有抑揚謹論
[008-55a]
 思古傷今格 與易象魯春秋周禮論同意
  周禮盡在魯         馮 椅
   出處左昭二年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也
   立説周之禮廢於王轍之東則王制已無存周/之書存於侯國之藏則王制尚可考韓宣
     子聘魯之日惜周禮之不復及觀易象春/秋之書奮然曰周禮盡在魯者蓋以有易
     之象足以探是禮之原有魯之春秋足以/志是禮之變因其書之僅可考而求其禮
     之已無存非於所深惜之/中而致其所甚幸之意歟
[008-55b]
   批云節節照應感嘆/之意浮於言外
論曰王制之不存固君子之所惜謂周禮已廢宣/子所以惜之王制
之僅可考亦君子之所幸也謂易象春秋之書猶有/可考宣子所以喜之
下之理順/說已廢者無據廢謂周禮/已不存而有證者可推證謂/易象
眷秋猶/可考周之禮其廢於王轍之東也宜若無有存者也
周禮至周/末已不存周之書其存於侯國之藏也固亦有可考者
易象春秋猶藏於/魯國則尚可考即其書以推其禮由其義以求其
因觀易象春秋而/知周禮之猶在有聖賢者出則一王之法尚冀其
[008-56a]
舉而行之指孔子讃易修春秋以/明周禮意為後面張本君子無志於斯則已
暗指韓宣/子反說苟有志於斯也轉歸/正安得不於所深惜之中
致其所甚幸之意歟應破語惜幸/二字繳結韓宣子以晉之臣而
致魯之聘其請觀太史氏之書者引本/文非徒博古也蓋
觀禮也宣子之意不/在書而在禮有易之象足以探是禮之原有魯
之春秋足以志是禮之變此二句是/一篇綱領得其所非望而滿
其所甚欲宣子意當時周禮已不存今觀二書而知周/禮之盡在魯是謂得其所非望而滿其所甚
欲/奮然曰此三字下得最好形容/得宣子當時氣象出周禮盡在魯矣嗚呼
[008-56b]
嘆惜/起周禮果在魯乎愚不得而知周禮其不在魯乎愚
亦不得而知也就題辨論雙股疑下是/學柳子厚封建論文法然而君子曰是
秉周禮者也是天下所從資禮樂者也左閔元年齊仲/孫湫來省魯難
曰魯猶秉周/禮未可動也若然則豈但盡在魯哉雖斷之以盡在是
可也語有/挑斡抑觀入春秋以來舉春秋時/事來説隠桓争立而嫡
庶之大法不立矣隠傳恵公元妃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隠公宋武公生仲子生而有文在
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隠公立而奉之仲子兼賵而夫婦
之大倫不正矣隠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賵芳鳳反注助喪之物
[008-57a]
即位不告而君臣之大義不明矣同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注
假攝君政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於策傳所以見異於常况於文物之微度數之
末一非成王周公之舊禮惡在也言周禮之小者至/春秋時亦不存
子之言無乃爾是過歟難宣子所言/學論語句法嗟嘆/之辭我知之矣
解上/文詩書非為泰和計也而觀詩書者可以知唐虞成
周之泰和揚子孝至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觀書及詩温温乎其和可知也周之班
爵禄非以有籍而加損也而苟去其籍雖博物如聖賢
不能言其詳孟萬章下北宫錡問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
[008-57b]
害已而皆去其籍象去上聲以以上二/股證本題如觀易 春秋可 知周禮盖古人之大綱
小紀至纎悉也指周/禮而或剥蝕毁裂之餘有非臆見之
所能定應冒子周之禮廢於王/轍之東宜若無存意而古人之殘編斷簡若
甚粗矣而其本末源流庸有可以義起也應冒子周之/書藏於侯國
猶有可/考意此宣子所以動心於易春秋之觀而奮然以為
周禮之盡在於魯也歟引本文應舉/題奮然曰字夫易何為者也肇
伏犧而成於文王當是時周之禮未備也易釋文序伏/羲因河圖而
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周文拘於羑里作卦辭是何文王於倥偬不暇給
[008-58a]
之日而為是迂緩不切之務耶設難疑易未/足以存周禮若春秋則
魯史爾其諸侯之策書赴告無國不紀也而豈復周公
制作之初哉春秋序周徳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
章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云云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注崩薨曰告 又設難疑春秋亦未足
以存周/禮也誠以文王之造周其精微之藴皆寫之於易而
後世之變法改制者即春秋可以知其故也轉歸正意/謂易與春
秋皆可以/存周禮象於謙而制禮易係辭謙尊而/尤謙以制禮亨象於豫而作
豫卦象曰先王/以作樂崇徳象於萃而享帝立廟萃亨王假有廟/云云王假有廟
[008-58b]
致孝/享也此易也此易存周/禮之小者而其大者自乾坤一畫而天地
之尊卑以定高卑之貴賤以位通鑑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係之曰天尊
地卑乾坤定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周之禮非可即是以探其原
耶書六羽則八佾之僣禮見矣隠五年公問羽數於衆/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
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書三
望則卜郊之失禮見矣左僖三十一年四/卜郊不從猶三望書丘甲則制
貢之非禮又見矣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出
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歩卒七十二人此甸所
[008-59a]
賦今魯使一丘出/之譏重歛故書至於朝聘㑹盟以邦交書左朝如邾/子來朝之
類聘如晉知武子來聘之類㑹如公㑹/戎于潜之類盟如陳及鄭伯盟之類蒐苗獮狩以國
事書隠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注蒐索擇取不孕者苗為苗除害也獮蔱取也
狩圍/守也禘雩烝嘗以時祭書閔二年夏吉禘于莊公速也/又經書大雩比三十四又桓
十四年秋八月乙亥嘗書不害/也又桓五年閉蟄而烝書凡三周之禮非可即是以志
其變邪以上一段應冒子有魯之春秋足以志其禮/之變 後篇講中全襲此文法可以參看
之未作必有以求其原之所自來禮之既失必有以稽
其變之所自始總上/二段自本及未皆有考焉應冒子/可考意此宣
[008-59b]
子之所深幸也應冒子所/甚幸意嗟夫嗟嘆敷/演餘意成周一王之制
萬世不刋之典也必待其人而後行應冒有聖賢者出/則一王之法尚冀
其舉而行之刋春秋序/經者萬世不 之書也昔者周公之相成王極其精神
心術之運寓之文物度數之間雖與天地相為終窮可
説周公制禮之本/意欲傳之萬世奈之何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矣有
宣王出則古可復也史周紀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又詩宣王復古也平王
東遷而周道益微矣出而復之者誰乎春秋序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
其以上應冒子周之禮/ 廢於王轍之東也是責非宣子之所能勝任也而
[008-60a]
已非宣子之所能忘情也應冒子苟有志/於斯世二段玉帛以相見
而典籍之是觀宣子之志篤矣説宣子來聘/魯觀書之時慨嘆深惜
之餘而奮然以為猶盡在是應冒深惜/奮然字庶㡬周禮之有
考而來者之可俟也應冒可/考字未幾而孔氏出焉應有聖/賢者出
一/段有其徳無其位書序有至徳/而無至位彷徨四顧卒於讃易而
修春秋兹非宣子之志邪書序先君孔子生於周末云/云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
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不然孔氏得時亦嘗有志於夏
殷之禮也之杞之宋曾無文獻之足徵也則固不能言
[008-60b]
之也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又見下卒有
得於夏時坤乾之書記禮運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吾得坤乾焉則即其義與其書以言之况宣子也
引證歸/本題然而連山歸藏與周之易而三者也而魯不之
孔穎達易疏序三代易名神農一曰連山氏黄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易取山
陽地/名晉乘楚杌亦與魯之春秋而三者也而宣子不之
孟離婁下詩亡而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扤魯之/春秋一也 以上二段應周之書存於侯國之藏
是又何説歟又難宣子何不觀諸/書而獨觀魯春秋兹非孔氏之杞之宋
[008-61a]
之意歟應上面/引證語天下故曰魯有道之國也又挈/魯説晉之宣
子聘魯有書可觀本/文吳之季札聘魯有樂可觀襄二十/九年吳
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云云諸國無之而魯有之是可幸也應甚/幸意
魯有之而不用之亦可惜也應甚/惜意孔子生於魯矣而道
不行宣子何責焉繳孔子事/出脱宣子後乎㡬千百年而河汾之
士乃欲執此以往則又可重嘆也中説魏相篇子居家/不暫捨周禮門人問
曰云云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説從冒至大講皆先説/深惜而後却説甚幸未意却先 甚幸而後却又説甚
惜皆文字之圓轉/處可與後篇參看謹論
[008-61b]
 後篇皆脫此篇文意
[008-62a]
 思古傷今格 與馮厚齋周禮盡在魯論同意
  易象春秋周禮如何      羅志道
   出處左昭二年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也
   立説謂國以禮而立禮以書而傳天下不可一/國無禮則亦不可一國無書有如易象足
     以探周禮之原春秋足以志周禮之變魯/而有是書此固韓宣子幸其周禮之盡在
     魯然列國皆周之臣子今宣子之聘自魯/而齊自齊而衞而是書獨於魯乎見而他
     國咸無焉書亡而禮與之俱/亡君子安得不為世道惜乎
[008-62b]
   批云立説既髙遣文警策有一/唱三嘆之味當是老手
論曰因書而知王制之僅存韓宣子因易象春秋之/書而知周禮之猶在魯
可為世道幸幸者幸魯國/之獨有此亦可為世道惜惜者惜他/國之無此
禮可以為國也久矣便説禮字/識綱領古人寓是禮於典籍之
間正欲為憑藉無窮之地周禮寓於易象春秋之書/正欲存此禮為長久之計
之人有能保其書於不墜暗指魯有易/象春秋之書而王制猶有考
而周禮有/所稽考豈不甚可喜者固可為/魯喜而君子顧為是不
滿何歟不滿字應破惜/字畧難一難蓋國以禮而立周/禮禮以書而傳
[008-63a]
易象/春秋天下固不可一國而無禮周/禮則亦不可一國而無
易象/春秋苟於世衰道微之時春秋/之時而亦絶無僅有為貴
諸國皆無/而魯獨有則君子之所憂殆有甚於所幸者矣憂字亦/應惜字
憂他國之無是書而/幸魯國之有是書韓宣子晉卿也來聘魯庭觀書太
史而特於易象春秋有取焉引本/文誠以易足以探禮之
原春秋足以志禮之變二書皆周/禮之所寓魯而有是書也則周
禮在魯固可為魯幸也應固可為/世道幸然書不見於他國而
獨於魯乎見禮不在於他國而獨於魯乎在君子寜不
[008-63b]
重有感於世變歟應冒亦可為世道惜/感字亦惜之之意易象魯春秋周
禮如何請申論之人皆曰論禮於叔季之世者不可以
隆古例言也周末不可以古為比/且就本題設難起古之盛也唐虞三/代之時
達於日用常行之間固不待書而後見天下皆知禮不/待易象春秋而
後知為餘/意張本世變不古春秋/之時得見典籍之禮斯可矣必有/易象
春秋之書方知/周禮之所寓况國異政家殊俗有不能以一律齊詩/大
序云/云苟於文獻不足之時而猶有舊章之可證語八佾/夏禮吾
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文獻不禮/足故也有書可觀猶可以知亦不啻衆狂而醒衆髽
[008-64a]
而冠也離騷衆人皆醉惟我獨醒又曲禮一冠而九髽/注音撾散髪也 猶他國皆無是書而我有是
書/喜將不暇而何議之為從原下至此應冒王制/猶有考焉豈不甚可喜殊不
知書備於一國不若列國之皆備禮存於一國不若列
國之皆存不特魯國有之他/國皆有之尤好聖人舉是禮之寓於書者
正欲使天下之皆有書而望天下之皆知禮也應冒古/人寓是
禮於典籍之間數句/正欲諸國皆知周禮豈特為一國計哉豈止為魯/一國之計今駭
於一國之僅有而稱嗟嘆慕反為當時之美談指韓宣/子來聘
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則是知足音之可喜而忘空
[008-64b]
谷之足悲也莊子逃空谷者聞足音而/喜 應固可為世道幸意譬如千金之家
子孫蕃衍固有為之本者如周/禮迨其後也僅存前人之
遺緒者曾不一二如易象春/秋之書或者指是以為誇以此/為喜
不知所可恨者多矣可惜尤甚/扵可喜易象春秋之在魯何以
異是收入/本題且夫易之為卦六十有四其吉凶皆以象告
而其辭則文王之所為也史周紀西伯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又易係辭八卦以象
告而吉/凶可見春秋雖魯史耳而赴告策書諸所記註皆周公
之遺制也左序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云云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註多遺舊
[008-65a]
章仲尼從而明之上/以遵周公之遺制文王寫精微之藴於易象實所以
開周禮之原應冒易足以/探禮之原周公垂紀載之法於春秋實
所以防周禮之變應冒春秋足/以志禮之變魯而有是易象也先説/易象
之/書則因乾坤而知君臣之所以位通鑑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繫之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因咸恒而知夫婦之所以
後荀爽策夫婦人倫之始/故文王作易下經首咸恒因豫而知作樂崇徳之由
易豫卦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徳因比而知建國親侯之本此卦/象曰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凡周禮之所自出者皆可於是而探
[008-65b]
其端矣繳此段易象/存周禮意魯而有是春秋也此説春/秋之時則因朝
聘而知私交之失左定十五年邾子來朝襄九年晉知/武子來聘四年穆伯如晉報知武子
之/聘因侵伐而知兵交之禍左莊二十九年天子之/師有鐘鼔曰伐無曰侵因雩
禘郊望而知祠祭之非古左桓五年秋大雩書不時也/僖八年秋禘而致哀姜非禮
也三十一年四卜/郊不從猶三望因稅畝丘甲而知賦斂之非制左宣/十五
年初稅畝非禮也/成元年作丘甲凡周禮之所由壞者皆可於是而求
其故矣繳此段春秋/存周禮意然則韓子見二書於魯而慨然謂
周禮之在魯非善於觀書者能之乎論本出處意易前/一段講魯有 象
[008-66a]
足以探禮之原後一段說魯有春秋足以志禮/之變因説宣子因見二書而喜周禮之盡在魯而忽悟
其所在者必其他有所不在者也言宣子獨謂周禮/在魯而不在他國
人之常情駭於所見者必其所未嘗見言宣子獨於魯/見此書而他國
無/之而君子不能不因是而有感也應冒君子寜不/重有感於世變列國
皆周之臣子典章文物受之先君者宜無以異如齊衞/諸國皆
當有/此書易象豈獨私於魯者豈特魯/國有之晉之乘楚之檮杌諸
侯各有國史孟離婁下詩亡而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豈但魯有
春秋而已哉豈特魯國有之亦以上應天下不可/一國而無禮則 不可一國而無書秦盧
[008-66b]
粤鎛夫人皆能則巧之名不聞禮冬官考工記秦無盧/粤無鎛夫人皆能為也
使書不專於魯乎見則禮亦不專於魯乎在也而何韓
子之慨慕若此言諸國皆無易象春秋之書惟獨魯有/之宣子安得不慨然嘆曰周禮盡在魯
吾觀韓子之聘自魯而齊自齊而衞周流列國不一而
言宣子當時/亦厯聘諸國未嘗觀書於他國而獨喜書之見於魯
於魯見易象春秋之書/ 掇一見字説得響未聞論禮於他國而獨謂禮之
在於魯於易象春秋見周禮在/魯 掇一在字説得響是儒書秉禮捨魯蓋無
足稱者矣應冐子然書不/在於他國一段書不存於天下若未害也易/象
[008-67a]
春秋/之書書亡而禮之俱亡書亡則周/禮亦亡則世道所繫獨不凛
凛歟應有感/世道意此君子幸魯之意不足以勝其憂天下之
情也應冒子君子之所憂/殆有甚於所幸者矣抑又於魯有考焉再考究/魯實事
齊仲孫湫來省魯難嘗有猶秉周禮之言左閔元年齊/仲孫湫來省
魯難曰魯猶秉/周禮未可動也湫之所謂禮蓋觀於俗而不待觀於書
講後轉此意好應原題禮達於日/用常行之間固不待書而後見今韓子之所謂禮
乃指易象春秋而言之魯殆非昔比也引本文/繳上意于時昭
公娶同姓而貽不知禮之誚語七陳司敗問昭公曰君/娶於呉為同姓云云君而
[008-67b]
知禮孰/不知禮屑屑焉習儀以亟而不知行其政令毋失其民
之謂禮左昭五年齊女叔齊曰魯侯焉知禮是儀焉禮/所以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云云而屑屑焉
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逺乎則周禮之在魯亦徒書而已耳駁倒本/題言是
時只存易象春秋之/書而已安有周禮雖有此書誰無此書結上意用孟/明焚舟之事
雖有此舟/誰無此舟雖然猶幸有書以待聖人之出也便轉歸/夫子去
之生夫子不於他國而於魯則有意矣此意/極好有徳無位
遂取易象而讃之取春秋而修之書序約史記而修春/秋讃易道以黜八索
疏孔子修聖道有/至徳而無至位豈惟周禮賴以不墜而大經太法垂
[008-68a]
詔萬世向非魯史之藏未泯豈不重夫子之杞之宋之
嘆乎猶幸魯史之書尚存也觀記禮運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證也欲 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
證/也然則二書僅見於韓子固可為當世惜而二書大明
於夫子尤可為後世幸云論尾餘意雖見得之馮厚齋/前篇論然此作論意精倒又
有能發厚齋之所未言者蓋破語謂固可為世道幸亦/可為世道惜此段句則謂固可為當世惜尤可為後世
幸皆相照應文/勢圓轉可法謹論
 前篇謂宣子來聘因而感王制之不存固可為世道
 惜然周禮已廢而二書尚存猶可為世道幸
[008-68b]
 此篇謂宣子因觀書而知王制之尚存固可為世道
 幸然他國絶無而魯國僅有深可為世道惜倒翻前
 篇意可以參看
[008-69a]
 貶題立説格 與蕭瑀真社稷臣論同格
  叔孫通為漢儒宗       陳子頤
   出處史記叔孫通傳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儒宗大直若詘道固
     委蛇蓋/謂是乎
   立説叔孫通非儒者何足為宗師太史公稱之/以為漢儒宗者蓋寓其咨嗟不足之意非
     真謂叔孫通可以為漢儒之宗者以通為/漢儒之宗則漢之為儒可知矣是可重嘆
     也/
   批云破千古之狐疑立一家之鯁論能言司馬/子長之所不能言者使漢儒視之流汗竟
[008-69b]
     趾/矣
論曰觀一世風俗之所趨指漢之儒者/皆宗叔孫通可以覘士氣矣
叔孫通非儒者不足宗師而漢/儒且宗之則漢之為儒可知矣夫士以儒稱挈起儒/字説
其議論之近正趨向之不惑卓然守先聖之道而不移
於富貴貧賤者也必如是方謂之儒哉孟子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 云云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今有人焉暗指叔/孫通竊儒者之道以自文責叔孫/非真儒
論卑氣弱與時俯仰而所計不在於其身如此則議論/不正趨向亦
偏/了挈之聖門固在麾斥之域矣既如此則非守先聖之/道 韓文在夷狄則進
[008-70a]
之倚門墻/則麾之而一世之士方且歆慕嘆美視其所言所行
以為模範之地畧無一人非之者責漢之儒者方且/宗之而不議其非
嘆息/之辭是固豪傑之士扼腕而嘆息也暗指太史公/歎息之意
孫通何如人也不言可知矣冷/下堂堂漢儒豈無特見之
士而率其宗焉抑可傷也已責漢儒不/合宗之太史公之論通
也以為與時變化卒為漢儒宗引本/文人皆謂其美叔孫
也而不知太史公之意豈在於區區一叔孫通哉貶叔/孫通
以通如是而漢儒宗之則可以觀漢之為儒者矣應破/題意
[008-70b]
分/曉叔孫通為漢儒宗請繹其説焉且儒之為儒何如也
設問/起吾聞其道矣又出一/道字幽與大極並生明與三才並
立大之而經天緯地小之而謀王斷國其道固如此説/儒
者之道大處永語見易係辭又尚書堯典注經天緯地/曰文又漢谷 傳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以
上說儒/者之道又聞其宗主之人矣又説/宗字伊周之事業伊尹相/湯周公
相成/王孔子之六經家語孔子刪詩述書定禮/樂制作春秋讃明易道孟子之議
孟子七篇/之仁義自荀卿而下蓋不數焉荀子/名况其人又如此
以上説儒者/可宗之人叔孫通何為者抑叙/孫通乃能處秦漢之間接
[008-71a]
三代之後翹然為一代儒者之首是亦伊周孔孟之徒
疑辭/孟等 以叔孫為儒者之宗則是與伊周孔/董仲舒賛後學有所説壹為羣儒首太史公
何其言之謬也揚中之抑/且難一難 或者遂從而為之説曰為/太
史公/解太史公姑以一代儒者而論之爾太史但謂/漢儒之宗非固
爼豆於古聖賢也非以伊周/孔孟為比然考漢世又將漢一代人/才來再難之
如賈生之開爽俊淑通達國體賈誼通達/國體本傳董子之精潔
純粹終始仁義董仲舒賢良策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訃其功此皆太史公
耳目之所及二子皆漢儒司/馬遷之所熟識進而先之不猶愈於叔孫
[008-71b]
通乎二子勝似叔孫/通遷何不取之今也漢之儒者不宗賈董而宗叔
孫太史公亦聴然和之曰是其為漢儒宗者也此亦有
説乎從考漢世起/設難至此住噫嘻解又嘆/惜之辭太史公傷時悼俗之意
於是乎深矣司馬遷儒宗之辭非美之/也蓋寓咨嗟嘆惜之意蓋自秦人焚書
坑儒孟子序迨至亡秦焚/滅書詩坑戮儒生世之縉紳先生襃衣博帶之
士掃迹於人間久矣言秦時雖有儒者亦不出徒司馬/相如難蜀文縉紳先生之 儼然
造焉注紳帶縉笏又見/記内則注深衣大帶山東事興陳/勝議秦盗者卒亦不
免當時儒生凛然惟恐去禍之不獲叔孫通傳陳勝起/二世問博士諸儒
[008-72a]
曰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何如博士諸生或言反或言盗/於是二世令御史按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皆罷
獨叔孫生雍容異辭竟脱虎口人固病其為諛然亦不許
其智矣同上通曰諸生言皆非夫天下為一家毁郡縣城/鑠其兵視天下弗復用且明王在上法令具於下
吏人人奉職四方輻輳此特䑕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二世喜拜為博士通出反舍諸生曰生何言之諛也通曰
公不知我幾/不免於虎口以髙祖之溺冠嫚罵酈食其傳沛公不喜儒/説客冠儒冠來者輒解
其冠溺其中又趙王/傳上箕裾嫚罵之自酈生陸賈以下無能免者酈食其/陸賈皆
為髙祖/所嫚罵而叔孫生又能短衣楚製首動人主喜儒之機叔/孫
通傳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短衣楚製漢王喜野外之儀亦可起皇帝為貴之
[008-72b]
同上羣臣飲争功拔劔擊柱通曰云云願徴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云云與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
之㑹長樂宫成諸侯羣臣朝以次上夀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故其言
壯士則壯士用同上專言諸故/羣盜壯士進之進弟子則弟子官同上通/曰諸弟
子隨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悉以為郎委蛇宛轉之態不少忤物見題注/委音威
蛇音怡言其/曲折宛轉也而賜金析爵寵數便蕃見本傳賜帛二十疋/衣一襲又拜一為奉
常/或者睹其光燄赫奕之如此且據當時之/人所見如此則囘視兩生之
徒窮瘁自守亦真可謂不知時變者矣本傳通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
生不肯行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故其言善制禮必曰叔孫生髙帝紀/賛叔孫
[008-73a]
通制/禮儀知世務者必曰叔孫生本傳諸生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言引
薦人物不忘故舊者必曰叔孫生本傳通降漢從弟子/百餘人然無所進云
云弟子皆曰事先生數年今不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通曰云云諸生待我我不忘矣當時之宗
仰如此固宜諸儒之所深慕切嘆也自大講至此且先/揚叔孫通似可以
為漢/儒宗雖然此語要斡轉下意/非是自為一段叔孫生之名重則重矣而
漢世之風俗則可悲爾自此以下直抑叔孫/不足以為漢儒之宗彼以短衣
楚製而見喜見上/注則頑鈍無恥之士雖顛倒衣冠而不
憚矣陳平傳今大王嫚而少禮士之亷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
[008-73b]
漢/彼以緜蕞草儀而獲賞見上/注則乘時規利之士雖侮
慢聖言而不懼矣如弟子百餘人及魯所徵三十人皆/乘時規利之徒又語侮聖人之言
寵錫之餘可以潤諸生師傅之榮可以華士類見上注/乂拜通
為奉常又徙/通太子太傅自非特立獨行之士疇能不動心於是哉
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徳/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故自叔孫之名既重而後世
以儒名家者大抵慕其故歩而規矩焉漢之士氣於是
乎索然矣應冒子以通如是而漢儒/宗之可以觀漢之為儒矣太史公一世竒傑
魁磊之士指本文/司馬遷豈若腐儒者宗叔孫以為趨向哉麗/食
[008-74a]
其傳漢王吐哺罵曰/腐儒㡬敗乃公事李陵之事纔一開口而大戮隨之
李陵傳上聞陵降虜怒甚問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人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之急有國士之風云云上
以遷誣用為陵/游說下遷腐刑環視在廷以丞相封侯文學拜爵者無
非為叔孫所為之人公孫𢎞傳𢎞不肯面折廷争云云/封丞相𢎞為平津侯又兒寛傳以
射䇿為掌故功次補廷尉文學卒史云云拜寛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 以上二人皆阿諛順㫖如叔孫通
蓋慨然發憤於此久矣而又不可與俗士言也謂司馬/見當時
儒者皆效叔孫之所/為所以發憤而言則於其賛叔孫通之語而特致其
意曰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
[008-74b]
儒宗引本/文嗟夫嘆惜歸/本意希世而與時此豈足與言儒哉
以若人而漢儒宗之則漢之為儒可知矣應冒/子語儒之失
其為儒固不足道而漢家他日必且壞於諛佞利口之
遷意謂漢儒皆宗叔孫/諛佞之習恐相師成風此固太史公之所致意也挹
其辭㫖豈真為叔孫通榮豔之嘆哉遷之言非美叔孫/也蓋寓其嘆惜不
足之意/應冒語抑嘗因太史公之意而觀漢人之所以議論叔
孫氏者未嘗不鄙漢儒之陋而怪叔孫之幸也又引他/人語叔
孫之事為/本題証其羣弟覩朝儀之就固已稱之為聖人矣本/傳
[008-75a]
臣願徴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云拜通為奉常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悉
以為即諸生喜曰/叔孫生聖人云云則猶曰諸生嗜利懷私之論然也劉
更生一世名流真漢儒中之諤諤者劉向本/名更生而其封事
之語亦曰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誚孔子叔孫見劉/向本
傳/是亦以叔孫為孔子之流也謂劉向以孔/子叔孫並言嗟夫嘆惜/之辭
叔孫通何以得此於劉子政哉劉向字/子政習俗之移人雖
賢者不能免用陳止/齋文愚於是益嘆孔孟不生而真儒之
道不復見於世云不足之意/形於言外謹論
[008-76a]
 貶題立説格 與叔孫通為漢儒宗論同格
  蕭瑀真社稷臣       歐陽復亨
   出處唐蕭瑀傳帝曰武徳季太上皇有廢立議/顧朕挾不賞之功於昆弟弗克容瑀於爾
     時不可以利訹死/懼真社稷臣也
   立説謂之真社稷臣者必能誠死社稷而後謂/之真也彼蕭瑀為梁宋臣既不能憫其宗
     國之顛覆歴陳仕隋又非不事二君之義/及為隋臣河池之守固當效死豈有一聞
     髙祖之招遽然挈郡而歸之所幸天下歸/唐得保首領以没或天下不為唐有安保
     其不轉而之他哉太宗/以真社稷臣許之過矣
[008-76b]
   批云義正辭明可以斷千年不倒之公案使蕭/瑀親聞此言亦當招伏讀之使人毛髪洒
     浙耿耿/不寐
論曰許人臣以任天下之重指太宗許蕭瑀/為真社稷臣當觀其所
履之素瑀歴陳仕隋又仕唐觀/其素履本非有守之人而已之私不與焉不可/徒以
有功於唐室而許/之真社稷臣也蓋人之情喜其功者常過予喜瑀之/有功而
許之以真社稷/臣也則為過予而狥其名者每每失其實也許瑀以社/稷臣之名
而本無守社稷/之節則為失實以喜功狥名之心而觀人總上兩/句意則惟
見其與我者之為忠徒然知有功於/唐室之為忠而不究其昔日之
[008-77a]
大有咈於理者不知昔日歴仕/異代之為不義觀人如此果可以通於
萬世之公乎非觀人/之正論夫天下無事訏謨獻替此固臣子
之至願為臣而處常/固當盡忠而或者一旦遇世變之搶攘臨難
死節亦臣子分内事也為臣而遇變/尤當效死而可以夷險而易
吾之所守歟故善觀人者應前觀/人二字不求其迹於功成名
就之後不觀其形/迹之似而每以酬酢變故决擇去就之頃而
逆諒其心要觀其本/心之真以此觀人庶㡬可以示來世矣如/此
方是通萬/世之公論吾觀唐太宗之稱蕭瑀何其喜功而徇名也
[008-77b]
應前/四字瑀本隋臣敘瑀/履歴河池之守固當效死豈有一聞髙
祖之招遽然挈郡而歸之本傳瑀拜内史侍郎出為郡/守髙祖入京師招之挈郡歸
封宋/國公謂其有功於唐則可其如隋之社稷何瑀為隋臣/不能死於
社稷豈得謂/之真社稷臣太宗謂蕭瑀真社稷臣何以訓天下辭明/義正
夫所謂真社稷臣者以其能誠死社稷也便將本題要/字辨命 前
賈誼策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而真之為言又非形似髣髴之謂足以
當此而無愧者也又詠真之一字/非形似之謂故見危必致命語十/九子
張曰士見/危致命思難不越境左宣二年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趙
[008-78a]
盾殺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苟利社稷死生
以之又用左/傳全句嗟夫嘆惜立/議論士之操守當覘其不變於蹈險
之秋而不可以安平無事之時論也應冒子一旦遇變/臨難死節之語
以安平無事之時論天下無節義矣反申上文應冒/子天下無事語故不
遇歲寒不知松栢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不攻堅木孰别利器
東漢虞詡傳不遇根/錯節何以别利器乎世之忠臣義士亦未始不以其臨
難不可奪而得之也將上二句比此一句語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
可奪/也兵環畫邑三十里而王蠋不歸燕燕樂毅伐齊云云/毅聞畫邑王蠋賢
[008-78b]
令軍中環畫邑三十里無入使人請蠋蠋謝不往燕人曰/不來吾且屠畫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云
云遂經其頸而死切/畫胡卦切蠋珠玉囓雪牧羝間闗海上十九年而蘇武
終不忍忘漢真社稷臣有如此者蘇武傳武留單于天雨/雪武臥囓雪與㫋毛并
咽之云云迺徙武北海上牧羝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年 以上二人方是真社稷
臣/至如李陵衛律之罪一汙青史萬古凄凉大節一虧功
名不足贖矣同上單于使衛律招武受降武引佩刀自刺/云云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單于使陵説武
降云云武曰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
霑/衿吁人主可以一時之功名而確然謂其係國之輕重耶繳/上
[008-79a]
意謂觀人要/觀其大節蕭瑀之事嘗讀史而知其顛末矣叙瑀/始末
是時唐室開基朝綱振聳萬機倥偬而未暇也説唐初/時事未
定/有臣如瑀忠直自任抑過繩違精神風采不減房魏
執政得人賀有唐者衆矣且説他好處要後抑必先揚/謂瑀之忠言直論不下房𤣥
齡與魏徵之為人抑本傳髙祖呼曰/蕭郎瑀自力孜孜 過繩違無所憚况夫問以長保社
稷之策而首倡藩籬屏衛之謀本傳瑀為僕射帝問瑀/朕欲長保社稷奈何瑀
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絶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
之亡不旋踵此封建/之明效也帝納之武徳方揺揺於社稷之託而卒定
[008-79b]
元良之任見本/題註瑀之於唐誠不可謂無功者瑀直可有/功於唐
自太宗賜以疾風勁草之詩光映縉紳瑀之功名已班
班於唐公卿間矣本題下文云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真社稷臣
之襃誰得而議瑀哉自大講至此皆説瑀似/可當真社稷臣之名然而轉歸/正意
自立議/論抑他人言之溢美未嘗不因於其所喜成於有所狥
應冒喜功/徇名之語惟其喜也嘗過於襃揚而不知惟其徇也則
又不求其實者也應接題人之情喜其功者嘗/過予而徇其名者每失實兹二者
皆錮於人情之私也總結上文應破/已之私不與焉何則喚下/意瑀生於
[008-80a]
本傳瑀梁/明帝子為梁宗臣不能憫其宗國之顛覆學詩黍/離句法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宫室盡為黍離閔周室之顛覆歴陳仕隋又非不事
二君之義本傳瑀女兄為隋晉王妃晉王即位妃為/后瑀寖親寵拜内史侍郎又見前王蠋註
守河池駕言行邁同上出為河池郡/守又學毛詩句法想其覩故宫之禾
黍悵連阡之秀麥上註彼黍離離/又微子麥秀歌其心愧恥不汗顔而
泚顙者㡬希言瑀不能守節豈不惶愧其韓/文血指汗顔又孟子其顙 泚瑀也親綰
銅章安然五馬之貴瑀之大節已可議矣言㙖乃梁之/宗臣不當仕
隋為太守汝杜詩金章紫綬照青春又送/賈閣老出 州人生五馬貴莫受二毛侵然既為隋而
[008-80b]
任千里之寄隋之社稷政藉瑀為一扞蔽也言既為隋/河池之守
合當/死守髙祖入京之招豈瑀苟富貴之時歟言瑀又不能/為隋死守又
挈城歸唐/見冐子注鑿池築城堅守勿去孟梁惠王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
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為唐計者不過以兵而驅我也説出髙祖/見脅之意
夫其以兵而驅我則一死以報國士之知尚可以少吐
生氣瑀於此時蓋當效死中史記刺客傳豫讓為智伯/報讐云云曰臣事范 行氏皆衆人遇我我故衆
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獻城而求苟生焉亦猶奄奄泉
下也瑀雖生亦/猶死也瑀乃不思及此苟利禄而忘節義謂瑀/苟受
[008-81a]
唐之利禄而忘/為隋守節義輕於去就而重於死生瑀為隋臣不當/去隋之守而就
唐之招若輕於一去一/就則是畏死而貪生一招之頃巧媚求全不過為/保身計
有真社稷臣而挈城以為進身之階乎繳盡題意使瑀/親聞此言亦無
辭説可解/見冒子注 所幸天下歸唐得保首領以没於地用左/傳語
隠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
領以殁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設或中原之鹿不為唐有則又安
保其不轉而之他哉說破蕭瑀不能守節情狀而晉書/石勒云若遇高祖當北面 事之
若遇光武當與之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太宗不考其素而輕以一言許
[008-81b]
之可勝恨耶應破語謂太宗不考其素履/而輕以真社稷臣一語許之昔王通氏曰
魏相真漢相見中/説相真可以相宣帝也如魏相之才則/真可為漢相以
真之一字/正形下意以瑀為社稷之臣而真之一字確然許之瑀/之
才不如魏相豈/可當真之一字太宗其欺萬世哉應冒子何以/訓天下意商州之
行帝之知瑀晚矣見本傳瑀/貶商州太宗誠不知瑀也商州之
山川鬼神瑀其得而誑之乎用左傳語縱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之乎嗟夫
死士五百人從田横於海島而無叛色見國/語荆楚之士
從先主於江南而依依如雲見蜀志先/主傳云云事雖不成而氣
[008-82a]
不可奪身雖不免而其心猶未死也如是方是真/能守節義以若
人而當社稷之重以真許之吾無憾也繳上二人如此/方可以當社稷
之/名瑀何人斯而敢當此哉瑀不足以/當此名真社稷臣之褒太
宗將以厚瑀而不知重為瑀累也貶太宗以真社稷/之名許之亦不是
髙祖戮丁公丁公為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見前漢/髙祖紀
祖之示萬世者精矣取髙祖/之言是太宗之慮後世良有闕歟
抑太宗之/言不是謹論
 前篇謂叔孫通非儒者而太史稱之為漢儒宗惜其
[008-82b]
 不足也
 此篇謂蕭瑀非忠臣而太宗稱之為真社稷臣許之
 太過也
[008-83a]
 形容題意格 此篇與樂天者保天下同格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      陳傅良
   出處語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立說謂舜禹所以有天下而不與者由自視其/身不勝其小也葢舜禹之心常歉然若不
     自足其自視之小者/不見天下之為大也
   馮厚齋批議論出人意表行文/精微通暢深得論體
論曰不見天下之為大者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其自視小者也
謂歉然不足/ 是主意夫自一介而上用孟子一介不以與人語/ 以至小形至大 厚齋
[008-83b]
批云此意頗髙/然非冒子當用皆人之所役役焉求之而弗遇者一介/至小
底物求之/且不能得况夫天下而有無故之獲哉天下是至大底/物豈偶然得之
天下不可以無故得也再喚起/上句而儻然得之以舜/禹則若
必有以大過人者反說/小字嗚呼吾視吾身誠有以大過於
人而能得天下止齋文法多如/此轉換最圓活則夫得天下者始可挾
之以為喜固之以為私若自視吾身不以為小/則必與天下干預了何者設/起
其自視哆然大也反說不見天/下之為大意則視其所有出題/有字皆葢
世服人之具變换大過/於人意則亦甚貴重愛惜也如此則/與矣
[008-84a]
此始可與論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說焉一句入題更/不叙講葢上
面說意/已醒了且夫堯授舜舜授禹漢董䇿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授守一道誠非
敢輕也且說天下是/重大底物誠擇之試之詢之卜之之悉而後
與也擇如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之類試如歴試/諸難之類詢如詢于四岳之類卜如枚卜功臣之
類/夫擇於斯試於斯詢且卜於斯接上文變換學擅弓/歌於斯哭於斯聚國
族於斯/句法必無以易我者焉見得/重大而後上之人退然而遜
上遜/讓之下之人偃然而戴之下歸/戴之則夫所以崇髙富貴
我者皆其善後之深計上之人遜/我之意而其所以奔走服役
[008-84b]
我者亦其圖安之覬心也下之人戴/我之意反而觀我焉彼皆
利賴我者也皆屬望我者也又從舜禹身/上說一過則凡致乎此
者誠吾能而居乎此者誠吾宜應冒大/過人意亦可以拱受而
無愧敢當而不懾應冒得天下挾之以為喜固/之以為私意 懾震驚貌舜禹也
入主/意一則曰吾不堪也二則曰吾不堪也形容舜禹/不與氣象
無以異於人而胡於我乎遜而胡於我乎戴也應前遜/字戴字
設問只兩句意/轉換作三様說非望之福有道之憂也無窮之求性分
之累也詠題文意悠長大有議論是以天下遜我/是非望之福天下之戴我 無窮之求是故
[008-85a]
君固與之而固辭之應上之人/遜之意民固歸之而固逃之應/下
之人戴之意若他人則必將河南陽城之避接去/了惟此又於嗚呼下又着數語則文勢雍容詳緩嗚呼
夫其致之者可以為吾能也而顧曰吾憂應前致能/憂三字
居之者可以為吾宜也而顧曰吾累應前居宜累三字/ 說得舜禹不與
天下本/意出河南陽城之避悶然而不就若以此接固逃之/之下則文勢急迫
矣下又/見 注禹益之薦汎乎而不嗇孟萬章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又舜薦禹於
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又禹薦益於天彼其視天下何眇乎其小也
應不見天下/之為大意其心固常常而曰我何以有天下云爾也
[008-85b]
出題有天/下三字勅天以為戒非以患失也書益稷帝庸作歌/曰勅天之命惟時
惟幾又患失/之出論語叙功以為歌非以干譽也書大禹謨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又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賞罰以勸沮非以立權也書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又荀强
國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禮樂以藩設非以飾治也楊問道虞夏/法度彰禮樂
著又荀善顯/設善藩飾吾職之不共吾責之不塞吾懼焉而已矣
所謂不與者非是置之/不問須要此數語方宻故曰其自視小者不見天下之
大為大其無係於物者無我也照破題結再添一句最/好無係於物見不與意
凡天下之人簞食豆羮抱闗擊柝皆可以驗匹夫匹婦
[008-86a]
之心照冒接題意羮孟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 見於色又萬章辭尊居卑辭富居
貧惡乎宜乎/抱闗擊柝何也設/問惟我之為快也答/是故遭意外之
幸者多盛氣會適成之功者每徳色議論造理喜應/挾之以為 意
舜禹之得天下歸主/意而始之以欿然終之以欿然慊然/不足
之意則孟盡心上如其自視/欿然 過人逺矣欿音坎是其胷中之藏天地同量
盈之而益虛過矣而已化說得舜禹之心廣大過語有/若無實若虛又孟所 者化
巍巍之道亦可想也巍巍本/題上文而好事者猶曰設/難舜臣瞽
孟咸丘䝉問曰盛徳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䏂亦北面而
[008-86b]
朝/之而禹徳衰於傳子孟萬章至於禹而徳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嗟乎吾觀
書傳舉經傳/語為證至舜之傳禹如釋負皇皇如有求榖/梁
如釋重負又檀弓云/皇皇如有求而弗得而禹也雖衣服飲食之微曽不少
適吾之意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云云惡衣服云云夫過卑以下其臣
而顧以施諸其親解舜不臣/瞽瞍之意不以便其身而顧以利諸
其子孫解禹不私傳子之意筆兩/句辨得倒可觀前輩 力雖微孔孟吾不惑之
雖無孔子孟子之言/吾亦不疑舜禹之事而况孔孟之說昭如也此意/尤工

[008-87a]
 貶題立說格 與後篇天子與公卿議錢幣同格
  公卿議錢幣如何       陳時中
   出處前食貨志武帝因文景之富忿胡粤之害/嚴助朱買臣等招東甌事两粤江淮之
     間蕭然煩費云云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造錢幣以贍用而摧浮滛兼并之徒云云
     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有司言/曰古者皮幣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黃金
     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云云乃以白鹿/皮方尺縁以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
     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又/造銀錫白金三品其文龍直三千其文馬
     直五百其文龜/直三百云云
[008-87b]
   立說就題公卿字設難言興天下之利當與天/下共議之今與公卿議之私也非公也
   批云議論極正文字儘佳/筆下更無疑滯處
論曰將有以興天下之利指武帝/更錢幣必有以盡天下之心
當與天下/共議之大臣不得私也不當與公卿議之日公/私二字是一篇眼夫利
為天下而興者也唤得主/意響為天下興利而不得以盡天
下之心接上文反/說主意則議之所及者不過於利吾國利吾
家而已與公卿議則私了大用孟梁惠王上語/王曰何以利吾國 夫曰何以利吾家豈暇計
其實利害哉不盡天下之公議則/利害皆不得其真大抵事有利害不厭
[008-88a]
其為議事有利有害/須要議論議有當否不厭其為詳人之議論/有說得當
理者有說得不當/理者須要詳盡况於錢幣之大政入本/題意乃國家元氣
生民壽命之所由闗見得錢幣之議是/為天下而興利葢有公卿以為
利而天下以為病公卿之私見與天/下之公議不同可以紓目前之急
而無補於經久之大計者矣一時之急計與萬/世之常經不同苟惟一
二私意之大臣是崇是信只從公卿/之私議而不得以博盡天
下之情不盡天下/之公議狃於意見之偏勝從公卿之議而不/盡天下之議便偏
了/而不暇計生民之利病既是偏見安/知實利害則異日弊端之
[008-88b]
起將有伏於議論不到之地矣言公卿之謀必/有未盡善處於國奚
補哉何利/於國葢自君民相通之情不見於後世從古者引/入後世
至漢而始有集議之名伐匈奴有議弃朱/厓有議鹽鐵有議然而議止於
羣臣而不及於庶民此意已不廣矣此一轉/可去元狩錢幣
之議元狩武/帝年號謂宜以天下之利害與天下謀之主/意柰何
所與議者公卿而已而臣下又不得以盡其情焉駁到/本題
之/意奚其私論勝而公論泯也公卿之議私/天下之議公公卿議錢幣
如何吾固未暇察其議之當與否且以見私意之害公
[008-89a]
着此二句/尤有宛轉請因漢志而詳其說且自上下之勢隔而
謀國者無公論從古者原起應冐子君民/相通之情不見於後世意自功利之說
勝而理財者無正辭錢幣之議非公義/易理財正辭曰由是錢糓之問
廟堂不以為凂本韓文錢糓之/問不至廟堂曰利之言大夫不以為
孟大夫曰何/以利吾家殉貨之戒卿士有位者不以為畏書伊/訓敢
有殉于/貨色問之則曰圜法九府維師尚父之所立也前食/貨志
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理財一書冢宰姬公之所作也周官一書/半言理財
古之所以言興利者亦公卿而人耳天下何議焉從錢/糓之
[008-89b]
問度至此且掦古者之言理/財亦與公卿議未為不是嗚呼使其居公卿之位者
而皆能以天下為心如尚父如姬公則可繳上文要/歸主意
其不尚父不姬公也能以尚父姬公為心尚是公議苟/不以二公之心為心則是私議了
幾何而不為管氏之謀富强者乎管仲相齊/富國强兵幾何而不
為商鞅之談功利者乎史記商君傳衞之庶公子名鞅/姓公孫見孝公說公以帝道其
志不開悟云云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云云說公以伯道/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席也云云鞅曰葢吾以强國之
術説君君/大悦之耳又幾何而不為皇甫鏄宇文融之剥下媚上
以要權寵者乎唐憲宗伐蔡用度急鏄裒㑹嚴急以辦/濟師又𤣥宗以宇文融為覆田使括正
[008-90a]
丘畆歳終羡錢數/百萬緡並本傳皆非天下之公是非實利害者也如/管
仲商鞅皇甫鏄宇文融諸/人之言理財皆非公議天下之事利與害對公與私
應冒子利害/公私四字利於國者或有害於民演上文立利/害不两
諸已者是必不公諸人者也公私不/两得彼其以刻削為至
謀以詭遇為宻議指管仲商鞅諸人之議十/孟為之詭遇一朝而獲方恐天下
之議其後則亦何敢以盡天下之議幹此意好見得公/卿之議私天下之
議/公是以不謀之國人而謀之公卿不蔽以公論而蔽以
私意見得天下之議與/公卿之議不同其所以欺世罔民者葢未必不
[008-90b]
以為天下有道則庶人可無議也語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亦孰知
天下之利害當與天下共之公卿可得私耶應破語將/以興天下
之利必有以盡天下/之心大臣不得私也嗟夫貨泉布帛周室之所為理財
也而謀及庶人者曷嘗一日廢前漢食貨志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云云故貨
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布於/布束於帛又洪範謀及庶人職歳職幣周官之所以厚
天下也然於一沐一食之頃苟有以利害至者葢未嘗
不動念焉周禮天官小宰之職云云職嵗掌邦之賦出/以貳宫府都鄙之財出賜之數以待會計而
考之云云職幣掌式法以歛宫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及史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一沐三握髪一飯
[008-91a]
三吐哺喜以待士云云心以上用周事見得周之/言理財皆盡天下之公 未嘗狥公卿之私見此意
古矣繳上周事/引入本題殆豈漢庭公卿所能知之責漢公卿之/議不公不如
周公卿之/議為公葢自三代既衰徳不勝偽又從三/代叙起而生財大
道逸而歸諸言利者之口大學生財/有大道公議綫脉所恃以
僅存者獨漢之集議耳見冒/子注然國家有大政政有大疑
則下之於博士下之於議郎君子猶以為未大也漢凡/有大
事下博士議郎集議/ 推廣此意尤佳錢幣之議豈細故哉歸重錢/幣上鹿皮
之行歟罷歟白金之造歟否歟見本文/詳注揆之人情質之
[008-91b]
輿論豈無的然不易之說謂天下自/有公論吾意其建議之初
必當合天下之公盡天下之慮以求經久可行之說謂/錢
幣之議當盡天下之公/心不當狥公卿之私見苟其不然猶當參之博士議郎
之選庶幾可以紓民力而裨國計者尚肯為國家畫一
籌也應前語形/出公卿意奈何博士不得聞議郎不獲預而僅議
之在廷之公卿參之博士議郎雖未至於盡天下/之公議猶愈於狥公卿之私議問其
官則丞相御史也問其秩則三公九卿也指公/卿問其所
以議則錢之更幣之造也喝出本題論以上三句是學/韓子諫臣 文問其官則曰
[008-92a]
諫議也問其禄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嗟/嘆漢廷公卿類以事
君為容悦者耳豈能為國家逺計哉責漢公卿之議不/公 用孟子語以
事君為/容恱者直以濟武帝之侈心而已見得公卿所言只是/奉承武帝奢侈不能
究生民之利/害豈是公議嘗觀當時所謂錢幣之議再評品當時/錢幣之議
抵便於國而不便於民應冐子公卿以為/利天下以為病意利於濟一時
之私而不暇為通變無弊之法應冒子可以紓一時之/急而無補於經久之大
計/意故以方尺之鹿皮而為直者四十萬則薦璧者難於
行而侯王坐免爵者多矣幣之議何益詳注見本/題出處以白
[008-92b]
金之龍文而為直者三千則盜鑄者易為力而小民犯
死不可勝數矣錢之議何禆見本題注下文云盜鑄/死罪犯者不可勝數
之所以勇於興利者葢亦明知其有異日利害也應前/利害
字/特以帝之欲心如火方炎應前武帝/之侈心東甌兩粤之使
未通食貨志武帝招徠/東甌事兩粤云云朔方匈奴之醜未雪同上又興/十餘萬人
築衞朔方費數十百萬又匈奴/絶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神仙土木無涯之費皆
未能以快其所大欲郊祀志遣方士入海求蓬萊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更來言神仙
事又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徠神仙之屬又本紀起/建章宫作甘泉通天臺柏梁臺又三輔黄圖序土木之
[008-93a]
役倍秦/越舊雖以區區爵級之鬻出題下文令民得買爵名/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
十萬金以/顯軍功曽不足以佐繁費之萬一武帝開邊所費甚/大無可以濟其用
度/其計安得不出此哉安得不/議錢幣然堂堂漢朝公卿大臣
相與言及錢幣陋矣責漢公卿錢幣之/議卑陋不足取况斯時也為斯
議也說當時/之議不謀之天下不謀之羣臣而謀之一二之
私人應冒子一二私意之大臣是崇/是信而不得以博盡天下之情公論其謂何謂公/卿之
議私而/不公吾嘗因錢幣之議而求之漢之諸臣再演/上意未嘗
不嘆私情之勝而公論之益泯也應冒子奚其私/論勝而公論泯夫以
[008-93b]
國家大計羣臣庶民不得盡情而主之公卿照前/主意重不
古矣應原題/古字然猶幸其有君子者在公卿之列猶能為
公卿伸一喙也此一轉尤妙暗指/仲舒顔異諸人夫何議之者張湯决
之者亦張湯自湯之外無聞焉食貨志御史大夫張湯/方貴用事初造白鹿皮
幣客語異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脣湯奏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有腹誹之法
至於遞相汲引更相用事如𢎞羊孔僅者又賈人之靡
耳豈復知有公論哉同上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而桑𢎞羊貴幸咸陽齊
之大鬻鹽孔僅南陽之大冶𢎞羊洛陽賈人之子以心/計三人言利析秋毫矣 謂以上三人皆小人安知天
[008-94a]
下之公議/罵倒本題噫漢非盡無公論也又畧/救起特為私論所勝耳
應前私論勝/而公論泯吾觀正誼之說仲舒言之而舒擯於行董/仲
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不便之議顔異主之而異論於死
出處大農顔異對曰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皮薦反四十萬上不恱張湯以他議誅異亦何怪乎
鹿馬之禍秦史趙髙指鹿為馬/凡言鹿者皆殺而鳥鸞之誤隋也通鑑/太宗
執髙徳儒曰爾指野/烏為鸞以欺人主君子觀張湯桑孔之謀蓋深嘆私
情之揜公議應前私情勝/而公論泯君子觀仲舒顔異之說猶深
幸公議之在人心應前猶幸有君子者在公卿/之列猶能為公卿伸一喙謹論
[008-94b]
 天下大計當與天下共謀之不當徒狥公卿之私議
 議論極正大文法亦圓轉其大意本之栁子厚守原
 議云守原政之大者不公議於朝而私議於宫不愽
 謀於卿相而獨謀於寺人蓋襲此論
[008-95a]
 形容題意格 與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同文法
  樂天者保天下        陳傅良
   出處孟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交隣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
     湯事葛文王事昆夷云云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云云樂夫者保天下
   立說聖人無致變之因而有無故之變於此只/得歸之於天其所以樂之者正以其無故
     而安之也所謂保天下者則樂天之餘效/爾非有所利而為之如湯有葛文王有昆
     夷皆是無故之變而湯文則順受之而不/與之較安乎天而不咎乎人自然收安天
     下之效非謂為是不校之/形將以大得志於他日也
[008-95b]
   巽齋歐陽守道批說天字最精宻文字有模寫/形容之妙若說葛伯昆夷則
     又是上文意但/觀其文可也
論曰聖人之心其所以安於無故之變者指樂天含湯/事葛文王事
昆夷/意初非其利而為之也保天下則樂天之餘效爾非/有所利而為之含湯伐葛文
王伐昆/夷意事變之來而出於無故者申上無/故字人情之所甚
不堪而聖人固安之者從人情說來入/得聖人有節度誠知夫天下之
理其非吾自為之者皆天為之說天字/有理則夫無故之變
亦天也應主/意惟知天理之或然也貫上/理字而是非曲直之
[008-96a]
說無與乎其間與去聲/干預也則亦不必歸咎於彼而求伸於
不與/之較是故遭之而不疑受之而不愧只得/順受嗚呼聖人
之安天下如斯而已矣此樂天/之餘效天下之被吾澤者吾猶
不暇計謂保天下者孟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 若已推而納之溝中而况乎謂聖
人為是不校之形將以大得志於他日也應非其利/而為之也
子曰樂天者保天下而論其人則曰湯事葛文王事昆
舉本出/處上文世之君子惑焉與後/相應葢曰湯卒有葛之師而
文王卒有昆夷之役始既事之今又伐之安得/不疑其有所利而為之或者湯
[008-96b]
文之事固有所就於天下而非其樂天之情應大得志/於他日意
亦與後/面相應吾固為湯文辨而且為孟子辨也應在/後甚矣世
之以利心窺聖人也從利字上説/起最緊切彼特見夫堅忍以俟
時舒徐以觀釁者之為觀釁出左/傳釁隙也與吾聖人樂天之事
形似相近也謂湯事葛文/王事昆夷則亦曰聖人之心固將有所
就於天下而非其樂天之情應冒舉/題處語嗟夫裂眦之怒藏
於嬉笑眦目匡也裂/眦開眼也背面之毁隠於緘黙背面背後也/以小形大
此市人少知義者不為而謂聖人為之乎聖人豈有所/利而為之
[008-97a]
應接/題語故夫聖人未可以利心窺之也應起句結/上生下彼其備
意外之患而居之以寛有積强可為之勢而退然若怯
两句是樂天氣象說/安於無故之變意其分量固大其見固定而察乎
天者固審也聖人心/事如此何也唤起生/下段凡盛衰之相推而貴
賤之相使强弱之相加而賢否之相用包括是非/曲直意其至
也不可禦其去也不可留者無迹可/捉摸是必有數焉黙行
乎其間而人事不能以獨専應天下之理其非吾自/為之者皆天為之意
故子路雖無可愬之理而公伯寮必無自愬子路之心
[008-97b]
語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 愬譖也孟子雖無可沮之說而臧倉亦必無
自沮孟子之心孟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
來也事善使事/不為 所使兹天說也四字說/得好以聖人之盛徳說聖/人有
眼/目而天地之間猶有夫撞搪呌號忿觸而怒抗者與我/較者
是豈聖人有以致此而夫人亦奚為而如此也意者其
天也邪不為必然之說有/模寫形容之妙蓋至於是吾固不知所以使
之者而彼亦不知其孰使之者形容樂天意/自然而然我與物皆
聽其所為而莫得以窮其所歸如捕風捉影/文之妙處吾於此將
[008-98a]
孰從而尤焉尤歸咎也而應冒不必/歸咎於彼 求伸於我有順受而無捍拒
捍拒抵/敵也有暇豫而無遑遽遑遽急/迫也有哀矜撫慰而無忿懥
鬬争忿懥怒也不大學有/所忿懥則 得其正蓋其分量之大其見之定其
察乎天者審也應前/三句而何利於天下之被吾澤也哉應/冒
語過保/天下意水不與土争而魚利山不與木争而禽利聖人
不與國争而天下利理勢自是如此以/上二句形下一句亦其有容之末
效不戰之餘福固如此爾聖人不知也歸之樂/天之效而何利
乎他日之得志也哉應冒為是不效之形將/以大得志於他日語雖然彼以
[008-98b]
其始事焉終伐焉而惑乎湯文者亦不明乎天之説也應冒舉/題語
天之說固有定未定也又以定未定/字生議論且天之於物也舉/天
字說用/孟子語其傾之也或張之其就之也或困之日將暝也
大明雷將震也深蟄是其猶未定也此在天未/定之天葛與昆
夷猶足以難湯文而湯文猶為葛伯昆夷所屈其諸未
定之天歟此聖人未/定之天及其定也則湯文有不得已者矣
謂湯卒有葛之師而文王卒有/昆夷之役只一句涵蓄說了昔者亦嘗疑於禹益之
舉/證且禹之伐苗也固歸之天書大禹謨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爾徂征云
[008-99a]
云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而益贊禹以班師也亦歸之天同上益贊/于禹曰惟
徳動天無逺弗屇云云時乃天道/云云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以前日之伐為天則
今日之還非天矣以今日之還為天則前日之伐非天
學孟子文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而禹益皆曰
天焉皆歸/之天豈禹之欲伐也姑假天以辭苗或益之欲還
也假天以懼禹邪設疑/辨難禹益非假天以自文則必有道
解天/字意吾固曰禹之於苗其始伐之者天也而終還之
者亦天也語有/判斷湯文之於葛伯昆夷其始事之者天也
[008-99b]
而終伐之者亦天也對說/甚切不然反/繳禹為過舉而文王之
志荒矣斷送得/氣魄謹論
 近日君子以仁禮存心論多學此篇文法亦可與仲
 尼不為己甚舜禹有天下而不與論參看方知止齋
 文法之妙
 
 
 論學繩尺巻八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