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七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七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觧
 因顯知微格 與後篇夫子之道忠恕論同意
  仁知愛人知人如何      蔡順孫
   出處論語顔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遲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
     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007-1b]
     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逺矣湯有天下選於衆
     舉伊尹不/仁者逺矣
   立説仁知之全體至大而難名惟聖人能㑹之/學者不能盡知也樊遲問仁知之時夫子
     若遲指其全體以告之豈不適滋其惑故/莫若即其所發見者以明其所難見者仁
     知者體之難見者也愛人知人者用之發/見者也以愛人之用而明仁之體以知人
     之用而明知之體夫子告樊遲之/大意如此蓋欲悟其所易知也
   批云發夫子善誘之㫖明樊遲漸進之學文字/有涵蓄有發越自淺入深節節精宻可為
     矜/式
[007-2a]
論曰天理不可名也仁知/難知即其用以名其體則幾矣即愛人/知人之
用以明仁知/之體幾近也夫理之全體為至大本未易以一端盡也仁知/全體
至大/難名然是體之全惟聖人為能㑹之暗指孔子/能知之學者能盡知
之乎暗指樊遲/未盡知之夫其不能以盡知也連接上不能盡知説/去 學陳止齋文法
人遽指其體以告之設使孔子遽然指仁/知之全體以告樊遲豈不適滋其惑哉
豈不甚樊/遲之疑惑是故莫若即其所發見者以明其所難見者愛/人
知人是所發見者/仁知是所難見者何則喚下/意體之隱於無形者為難見而
發見於用者不可掩也隱於無形者仁知之體發見而/不可掩者愛人知人之用也
[007-2b]
夫仁也知也出題/字以其體之全者論之應體/字則至大而不
可名仁知之體/為難見自其發於用者求之應用/字則愛人雖不足
以盡仁知人雖不足以盡知斡一轉方見得/仁知之大處而仁知之端
則於此乎發見愛人知人之/用為易見聖人之語學者孔子之/告樊遲與其
直告之以是體而難名仁/知孰若姑舉其用以明是體哉以/愛
人知人之用/明仁知之體吁此夫子之答樊遲仁知之問所以有愛人
知人之説舉本/文不然夫子豈不知仁知之大有非愛人知
人所能盡哉反斡有力亦應前愛人雖不足以/盡仁知人雖不足以盡知之意仁知愛人
[007-3a]
知人如何夫子之語遲者如此惜遲之終未達也指本/文漢
遲未逹亦為後面/張本得古論體請嗣論之夫仁知太極之動靜也用/周
子太極圗語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隂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又用易繫辭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隂
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智議論本此太極之隱
於渾淪者無方可求無體可見人孰得而名之以太極/比仁知
説得地位廣大太極之體不可得而知亦如仁知之體/不可得而見 見上注又用朱文公與陸象山辨太極
圖/語所可名者雨露之發生日月之昭回耳仁之用見於/愛人如天之
雨露知之用見於/知人如天之日月謂雨露日月足以盡太極之造化固
[007-3b]
不可如謂愛人知人足/以盡仁知固不可謂其非太極之造化尤不可也
如謂愛人知人不足/以盡仁知亦不可散而為雨露日月者造化之用如/愛
人知人/之用渾而為太極者造化之體如仁知/之體苟不於其用
而觀之則太極之妙果何自而窺其際哉不觀造化之/用無以知太
極之體不觀愛人知人/之用無以知仁知之體噫知太極則知仁知矣將太極/與仁知
打合/了古之善言仁知者莫孟子若也引孟子之/言為証而孟子
之所謂仁知亦惟曰惻隱是非之端而已孟公孫丑上/惻隠之心仁
之端也云云是非/之心知之端也夫惻隱是非豈足以言仁知之極哉
[007-4a]
應冐夫子豈不知仁知之大/有非愛人知人之所能盡哉而孟子特以端言之以端/字比
愛人知人字/ 見上注端者一性之所發見端者一性之發見愛/人知人者仁知之發
見/孟子亦謂仁知之隱於性者體也應體/字而惻隱是非
之發於端者用也應用/字體不可見而用可見應冒體之/隱於無形
者為難見而發見/於用者不可掩即其用以明其體則不可見者可見
應破/題語孔孟誨人是或一道也又將孟子與/孔子打合了吾讀魯論
一書記門人問答之辭論語序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其言
仁者雖不一而足先説孔子與諸弟/子言仁非一次其於由也寧許之
[007-4b]
以千乘之國而不許之以仁語公冶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於求也寧許之以千室之邑而
不許之以仁同上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何其重於言仁也要喚/下意其言知者尤不多見再説孔子/與諸弟子
言知亦/非一次不過曰知者利仁知者不惑而已也里仁仁者/安人知者
利人憲問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其不輕於言知也豈不以仁
之大如天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後謂之仁答上言/仁意且
説仁之大處物伊川云仁/者以天地萬 為一體知之妙如神必至於窮神知
[007-5a]
化彰往察來而後謂之知答上言知意且説知之大處/ 史記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化易繫辭窮神知/ 彰往而察來以堯舜之聖猶以為病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
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以周公之賢有所
未盡孟公孫丑下陳賈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其/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知也
仁知周公/未之盡也顧可易言哉以上説仁知至大雖以堯舜周/公大聖人且未易盡况於由求
諸/子夫其平日不易於言連接上易言二/字文如貫珠而一旦於樊遲
之問即舉二語以告之曰愛人曰知人焉舉本/文又何其
易易耶應上/易字嗟嘆/之辭是殆未究夫子所以言也歸本/意
[007-5b]
是理之在人心有體則不能以無用應主意體/用二字體之隱
者非聖人莫能知應冒體之隱於無形者為/難知惟聖人為能㑹之而用之顯
者夫人可與知也應冒發見於用者不可掩也語/用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體之
渾然者固難輕以語人應冒與其直告之/以是體之難名而用之粲然
者則亦未始不可語人也應冒孰若姑舉其用以明其/體 渾然粲然用朱文公注
太極/圖語矧夫學者之於道其資有敏鈍其識有深淺謂孔/門人
品之/不同敏而深者固易以告語如顔曽之徒則/其資敏而識深而鈍且淺
者亦豈能使之頓悟哉如樊遲之徒則其資鈍而識淺/ 本出處注程子曰聖人之語
[007-6a]
因人而變化雖若有淺近者而其包含無所不盡/南軒曰遲之在孔門雖資禀之鈍然亦務實者若樊
遲之在聖門正引樊/遲來説明睿不如顔顔/淵悟理不如曽曽/參
嘗問仁矣夫子告之以居處恭執事敬而不之悟且舉/樊遲
平時問仁事來説人語子路篇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 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又嘗問
知矣夫子答之以務民之義而猶不悟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
義敬鬼神而逺/之可謂知矣夫舉日用常行者以告之可謂曉然易
見矣夫子告樊遲仁知/之問皆曉然易見而彼且未能心通而黙識彼且/未之
悟/使夫子遽告之以天理之全則亦終於不達而已指本/文樊
[007-6b]
遲未達應冒聖人遽指大體/以告之豈不適滋其惑意是故夫子於此不得不姑
即其發見於用者以曉之應冒發見/於用意孰為用喚起/用字答/云
愛人者仁之用也知人者知之用也釋本意/分曉有如動一
惻隱之心此愛之形於一念者也見前注之演愛/人者仁 用意然使
樊遲知愛人足以為仁而推之以至於無所不愛則可
以為仁之方也已應冒愛人雖未足以盡仁而仁之端/則於此乎發見 又充廣一步説
萌一是非之心此知之見於一事者也見前注之演知/人者知 用意
然使樊遲悟知人足以為知而推之以至於無所不知
[007-7a]
則亦可以語知之大也已應冒知人雖未足以盡知而/知之端則於此乎發見 又
充廣一/步説是則夫子於是理之全體雖言之有所未竟言/夫
子答樊遲之問仁知而/遲猶未達再問諸子夏然由其所已言悟其所未言已/言
者愛人知人之用/未言者仁知之體則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矣用伊/川語惜遲
之終未達而猶有子夏之問也引本文文勢不/斷 見題注抑遲則
未達矣就未達二字/轉作結尾子夏得因樊遲之問發明夫子舉
直錯枉之㫖詳見題注事朱文公曰遲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 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
理/非惟達仁知之兩端而且能㑹仁知為一本見本題/注 朱
[007-7b]
文公曰臯陶舜之相也伊尹湯之相也不仁者逺言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不仁者所謂使枉者直也子夏蓋
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子夏其進於樊遲一等矣此句似貶樊/遲子夏之見
識髙於樊遲/故有此議論雖然入轉扶起樊遲/文字有抑揚微樊遲亦無以發夫
子之藴是亦善學也已南軒曰樊遲未逹疑其未可以/盡也夫子復告之以舉直錯枉
能使杜者直言知人之功用如此遲猶有疑而訪之子/夏遲之所疑者在他人則亦忽而不之疑也其於師友
之際問辨之不置如此子夏聞夫子之言而富之/舉舜湯之事以廣其心於此可見知人之為大矣謹論
 此篇多學後篇文法
[007-8a]
 因顯知微格 與前篇仁知愛人知人論同意
  夫子之道忠恕        林雷震
   出處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立説忠恕乃學者之所共知一貫乃夫子之所/獨造夫子語曽子以一貫之妙惟曽子知
     之學者未知也曽子因門人之問不以一/貫語之而以忠恕語之者蓋欲學者因其
     所共知而悟其所獨/造也餘並見後注
   批云出入程朱張三先生議論/理明文徹發越無餘藴矣
[007-8b]
論曰以學者之所共知夫子之/道忠恕明聖人之所不可知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非深於道者不然也指曽子深知/夫子之道夫盡已之謂
忠推已之謂恕張南軒釋/本文云云忠為之體恕為之用朱文公/釋本文
云忠為體恕為用實有是體則實有是用/又南軒云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逹道也學者苟無志
於斯道則已學者無意於忠/恕之道則已矣誠有志焉果有意/於此道其於日
用常行之際豈能有出於此也哉豈有出於/忠恕之外然以盡已
為忠推已為恕猶待於盡之推之而後為忠恕也南軒/云盡
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
[007-9a]
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曽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已推已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
聖人之心渾然一理周流乎萬物之間見上注南/軒議論其在
已也則至誠無息無時而非忠同上文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又伊川曰以已
及物/忠也其及物也則泛應曲當無往而非恕同上文萬物/各得其所者
道之用也又伊川/曰推已及物恕也由學者而觀聖人觀曽子而/ 夫子雖有淺
深小大之不同與原題/相應其為忠恕則一而已矣伊川曰/聖人教
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唯曽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曽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
夫子之告曽子也又南軒釋本文云道/無不該也而有隠顯本末内外之致焉忠恕者門人之
[007-9b]
所共知一貫者聖人之所獨造發出本意/見上文注夫子語曽子
一貫之㫖曽子以忠恕明一貫之妙見上/注使門人因其
所共知而悟其所獨造使門人因曽子言忠恕之/㫖而悟夫子一貫之妙則聖
人之道何必髙逺而求之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必求之髙逺夫子
之道忠恕請申論之嘗謂有學者之忠恕如中庸忠恕/違道不逺之
説又見/下注有聖人之忠恕程子曰忠恕一以貫之與違道/不逺異者動以天爾又南軒曰
聖人全乎此天之道也曽子所稱忠恕是已已/賢人求盡乎此人之道也子思所稱忠恕是夫理一也
總本/文果有聖人學者之别哉設/難及觀中庸違道不逺之
[007-10a]
見上/注然後喟然而嘆曰忠恕之道雖不可以差殊觀
而可以小大論雖不可以彼此分而可以淺深論南軒/曰云
見上注程子所謂如百尺木自根本至豪未皆一貫也/若隠顯本末内外之致泯然莫别則所謂一以貫之者
亦何所施哉四應/冒淺深小大 字是故無伐善無施勞顔子之忠恕也
語公冶長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諸人子思之
忠恕也見記中/庸云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㓜吾㓜以及人之
㓜孟子之忠恕也見孟梁惠王上云云恕以/上三人皆學者之忠夫子之忠
恕雖不可以此論惟夫子是聖/人之忠恕然小者大之基淺者深
[007-10b]
之漸也又應小大/淺深四字即小以明大則大者可得而求因淺
以論深則深者可得而見由忠恕之㫖以/悟一貫之妙曽子不以一
貫之㫖語門人而以忠恕言之引本/文蓋一貫之妙難名
而忠恕之道易知也發出主意應胃門人因其/所以知悟其所獨造意夫忠之
有恕猶影之隨形也程子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
恕者用大/本達道也非忠則恕無由生非恕則忠無以見見上/注
故中心為忠盡心為忠分兩股設此先説忠公南軒曰/或曰中心為忠朱文 曰盡心
為/忠日省月試唯恐一毫之未盡者此學者之所謂忠也
[007-11a]
中庸/云云自夫子而觀之斡歸夫/子身上温良恭儉見於造次顛沛
之頃語學而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又里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忠信篤敬得於
不思不勉之餘語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又中庸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
道聖/人也自志學之年至於從心不踰矩之日又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學云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道體混融表裏無間斂之而不見
其迹窮之而莫得其際夫子之道亦曰忠而已矣南軒/曰夫
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同又指本文此/是聖人之忠與學者之忠不 又見下注如心為恕
推心為恕此説恕南軒曰或曰如心為/恕又程子曰推已及物恕也以已驗物惟恐
[007-11b]
推之有所未盡者此學者之所謂恕也用朱文/公語自夫子
而觀之幹歸夫/子身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語公冶/長子路
曰願聞子之/志子曰云云互鄉不必進而進之不以為嫌語述而互/鄉童子見
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鄭曰/互鄉鄉名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南子不必見
而見之不以為過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朱文
公云南子衛靈公之夫人有滛行孔子至/衛南子請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綏之斯來動
之斯和語子張子貢曰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云云夫子之道亦
曰恕而已矣指本文此是聖人之恕與學者之恕不同/ 南軒曰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詞也
[007-12a]
夫子之所謂一貫者忠恕也程子曰忠恕/一以貫之所謂忠恕者
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見前注又/見下注至誠
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
道之用也一本所以萬殊也六句全用張/南軒議論學者雖不可
以語此學者之忠恕雖未便/至聖人一貫地位然忠恕之道則通上下而
言之見胃頭注又南軒曰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逺斯乃下學上達之義始焉盡已而終
則無所盡向也推已而今則不待推張南軒曰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
云云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一充/廣下去説謂由學者之忠恕可以詣聖人之 貫學至
[007-12b]
於是則為聖人之忠恕而一貫之理盡在是矣南軒曰/以此觀
之一以貫之實可見/矣又見萬殊一本注然則曽子以忠恕之道而達一貫
之機其妙於啓迪頋如是哉程子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方吾道一以貫之唯曽子
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曽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曽子也 應冒語
扺悟人者必從其所已知明道者必先其所易諭又立/議論
皆學者所已知聖人所易諭之理如/曰孔子之道忠恕堯舜之道孝悌人方病道之難知
而又瀆之以未諭之説則彼有益惑而已學陳止齋文/亦應冒語
且堯舜之道巍巍蕩蕩蓋不可以盡言也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
[007-13a]
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而孟子以孝悌言之孟子/曰堯
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由世俗而論之昏定晨省亦可以言孝曲禮/云凡
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徐行後長者亦可以言悌孟子徐行/後長謂之
弟疾行先長/謂之不弟以堯舜之孝悌為止於此則不可以世俗
之所能而謂其非堯舜之道則又大不可也如以夫子/之道止於
忠恕則不可以忠恕為非/夫子之道則又大不可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就而已矣三字/打合得恰好知孟子之言孝悌則
知曽子之言忠恕甚/妙謹論
[007-13b]
 前篇以仁知之體為難知而愛人知人之用為易見
 故孔子答樊遲之問不曰仁知而曰愛人知人者蓋
 欲以其所易見而悟其所難知此篇以一貫之道為
 獨造而忠恕之道為共知故曽子答門人之問不曰
 一貫而曰忠恕者蓋欲以其所共知而悟其所獨造
 也兩篇文意一同
[007-14a]
 因後知前格 與後篇王導深器謝安論同意
  蕭何竒韓信         曽衞龍
   出處前漢韓信傳數與蕭何語何竒之漢王至/南鄭信亡何聞信亡自追之居一二日何
     來謁上罵曰若亡何也何曰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云云諸將易得如
     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䇿
     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即亡矣云云又
     見原/題注
   立説謂蕭何知漢圖天下之大勢以三秦為重/當時無一人知之獨信知之數與何言與
[007-14b]
     之相合此何所以深竒之觀韓信後來告/帝之語無非以秦之故地為急則知何之
     所以竒之者/在乎此也
   批云蕭何始之所以竒韓信者言無所考觀後/來信之告帝首以定三秦為急則知何之
     竒信者以其知大勢與何合也原題便/從蕭韓二子説去中間文勢最有法度
論曰知所以圖天下之勢勢字指/定三秦而後可以識天下之
才矣才字指韓信識字指竒蕭何之心在於/先定三秦而韓信所言與之合故竒之夫當天下
未定之時暗指/漢初固必得豪傑之才而後濟暗指/韓信然世之
所謂豪傑者申上豪/傑二字其識見議論毎與人殊所見所言/與他人異
[007-15a]
自非為大臣者深察乎天下利害之勢大臣暗指蕭/何應破勢字
斯人之見與之不謀而同斯人指/韓信則亦安能識其英偉
竒傑而㧞之儔人中哉設使蕭何本心不與信言相合/豈能知信之豪傑而㧞之於衆
人之/中方韓信歸漢之初不過一亡卒耳先挈韓信説韓/乃楚之亡卒
當時碌碌未有竒節用史傳語且説/他有何竒處蕭相國果何所見
而竒之耶入蕭何來/難一難意何之在漢解上/文其所以察乎進
取天下之勢者固已甚熟先定三秦字/應主意勢而信之所言適
契其心謂信所言亦在定/三秦故與何合是故數與之語而遂以國士
[007-15b]
竒之也數音朔謂之數者非/一次也 詳見題注向使何之胷中未有定畫
反應深察天/下之大勢意則聞信之説不疑其大言無當則病其落
落難合矣無當不合理之言/落落不相入之貌安能力薦於君而使其盡
酬平日之議論哉反説竒字大有/力 詳見題注蕭何竒韓信請申論
之蓋嘗即韓信登壇之論本題下文云云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信所
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塲具禮乃可王許之以驗蕭何用蜀之語蕭何/傳臣
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泰/天下可圖也 題下便摘出蕭韓言論同處證主意
而知天下英雄之所見畧同焉三國志英雄之士/所見畧同應主意方帝
[007-16a]
困於南鄭之時見本/題注帝固憤鬱不平謂髙祖亦不欲居/南鄭 又信傳吾
亦欲東耳安能/鬰鬰久居此乎而諸將之計亦莫知所出抑諸將皆不/知定三秦為
急/何之勸帝則曰還定三秦而天下可圖見題/下注信之告
帝則曰舉兵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見本題下文今大/王舉而東云云
二人之論不相謀而相合見得蕭韓二子言之相/合皆以定三秦為急豈非
皆有見於進取天下之大勢歟應冒/頭然則何之竒信固
非偶然矣歸竒/字上何則設問斡/下意關中之險百二之勢婁敬/傳陛
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又本紀田肻賀上曰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持㦸百萬秦得百二焉 言
[007-16b]
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圖天下者之所必先也此天下利/害大勢所
在/秦得之而不能守秦不能/守三秦楚得之而不能居楚又不/能居三
秦/是天之所以資漢也則是天以三秦與/漢用酈食其傳語為漢計者宜
莫先於席巻三秦據殽函之固東向以臨天下叙傳席/巻三秦
闗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是其
勢之所甚便者應勢/字當時羣臣類莫之察應諸將之計/莫知所出
而蕭相國獨深知之發出/本意想其朝夕之間議論之際形/容
數與蕭何/語之時咨訪捜攬求得夫英雄豪傑之士而圖此駿
[007-17a]
功者其志固先定矣駿功大功也英雄豪傑指韓信熟/應冒頭何察進取天下之勢已
意/而一時之臣蓋未有副其薦㧞之意者謂諸/將攻城畧
地非無絳灌樊噲之流也絳侯周勃及灌嬰樊噲皆髙/帝之功臣有攻城畧地之勞
馳説口辨非無陸酈隋何之軰也陸賈酈食其隋何皆/髙帝之臣有馳説口
辨之/能然不知天下大勢之所在應勢/字則尅一城是一城
而已其功/小降一敵是一敵而已其功/亦小其於國家大事竟
亦何補惟取天下大勢在於/定三秦 説倒諸將孰謂竒謀逺畧足以成天
下之大功者乃有如韓信者乎今考信之所以數語於
[007-17b]
何者雖不可見本文只言數與何語不/言其所與何語者何事然即其所以告
帝者而推之亦可知矣因韓信後來告髙帝之語皆在/於定三秦則知何之所以竒之
者在/此謂秦將斂怨於民出處下文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亡不可勝
計/謂秦民屬望於漢下文信曰秦民無/不欲大王王秦者謂項羽不都闗
中而都彭城下文信曰項王雖得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無非以秦之
故地為急天下大勢/在三秦此其攻取要畧是正何之所深致
意者何之意/在三秦則何安得不深竒之耶何之竒信/亦在三秦嗚呼惟
賢而後知賢惟豪傑而後識豪傑歸在竒/字上信之未遇於
[007-18a]
何其羈困無聊甚矣再叙起何未/竒信之初寄食於漂母受辱於
跨下淮隂之人固不足以知之也本傳有一漂母哀之/飯信漂母注云以水
擊絮曰漂又淮隂少年衆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信俛出跨下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官不
過為郎位不過執㦸西楚之王亦未能知之也本傳信/謝曰臣
得事項王數年官不過為郎位不/過執㦸執㦸注云郎中宿衛執㦸為連敖而不得知名
為都尉而至於遁亡是漢之羣臣亦莫或知之也本傳/項梁
度淮信杖劒從之無所知名云云信亡楚歸漢為連敖/云云注連敖楚官名漢王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竒也
夫人皆莫之知而相國獨知之人皆莫之異而相國獨
[007-18b]
異之總上三股文謂他人/不竒之獨何竒之是必其謀相符意相契有非
常情之所可測識者應冒不謀而同適契其心等語/繳倒上三股人不知之之意
其語髙帝曰如信國士無雙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
事者詳見/題注推此言也不惟知信足以察乎天下之勢抑
亦知何之能察乎天下之勢矣發盡主意/與前相應故自髙帝聴
何之言用信之䇿收/效因反鋒之勢本傳龍且曰漢兵逺/鬬鋒不可當令齊王
使信臣招所亡城城聞/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據建瓴之便見上注田肯云云/秦得百二焉地勢
便利以其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髙屋之上建瓴水也建/音蹇瓴音鈴注云如居髙屋之上而翻瓴水向下之勢
[007-19a]
易/也今年出陳倉定三秦而闗中尅復見本/傳明年出秦闗
收河南而燕趙青齊聞風而靡詳見本傳切用/兩三秦事向非蕭
何識韓信於未遇之時則漢室平定天下之勢豈如是
其易哉有/力蓋嘗論之又立/議論立天下之功者在豪傑用天
下之豪傑者在大臣發本/題意冦恂不見異於鄧禹則征伐
之謀將安所施後漢㓂恂傳光武定河内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冦
恂文武偹足有牧人御衆之才/以鄧禹比蕭何以冦恂比韓信髙崇文不見知於杜黄
裳則討賊之功無自而建唐憲宗本紀公卿議者以為/蜀險固難取杜黄裳獨曰臣
[007-19b]
知神䇿軍使髙崇文勇畧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 以杜黄裳比蕭何以髙崇文比韓信由是而
觀則漢之所以定天下者非韓信之力乃蕭何之力也
引前二人証歸蕭何身/上謂大臣方能用豪傑雖然非何不足以知信引上/意
髙祖不足以知何又歸在髙/祖身上使何知信之可用而君不
用焉則雖有知人之明何自而見反説使髙祖不得蕭/何之言則韓信無以
自/見今也何言之而帝信之謂髙祖信/何之薦曰大將則授以大
本/文曰設壇則為之設壇古/文何其從之易其聴之篤耶
喚下/意豈非蕭何知信之為國士而髙祖亦知何之為人
[007-20a]
傑歟本紀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絶糧道吾不如蕭/何云云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故併及之歸在人君/身上有主謹論
[007-21a]
 因後知前格 與前篇蕭何奇韓信論同意
  王導深器謝安        李補之
   出處晉謝安傳安及總角神識沉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濛清談良久既去濛子
     脩曰向客何如大人濛曰此客亹亹威/采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立説王導晉之元老大臣也謝安晉之少年才/子也晉當典午南渡國步多艱外則有羯
     胡之交侵内則有權臣之專制導一以雍/容閒雅鎮之而天下自定深慮夫繼之者
     浮躁淺謀與我之所為不相合不足以任/犬下之重故見謝安於弱冠之年雅量𢎞
     識可以維持於異日所/以器之於未用之先也
[007-21b]
   批云謂王導之所以器謝安者迹無所考觀後/來安之大用一以雅量鎮天下為先則知
     導之器安者以其有雅量與導合也中間/文勢得之老蘇管仲論奪胎換骨出來
論曰大臣以已為之事業謂王導已用於/晉鎮以雅量而期人才於
未用之先謂謝安未用於晉其雅量適與導/合所以深知器之期字有器意其為天下
國家計逺矣主/意夫當天下多事之秋秋時也用諸葛亮/出師表危急存亡
之秋/字凡有才者皆在所可取且聞/説而大臣所見暗説/王導
必深予其合於已者何哉蓋王業偏安事變迭起指東/晉時
用出師表王/業不偏安語决非浮躁淺謀者所能辦也浮躁淺謀與/鎮浮雅量之
[007-22a]
人相/反吾能以鎮浮之量而靖之於先指王導又本傳識/量清逺 見後注
亦必欲得雅量之君子而後可以維持於其後指謝安/ 本傳
安嘗泛舟風起吟嘯/自若人服其雅量於此有人焉指謝/安其議論也雍容
其器識也宏博見雅/量意是雖未至於建功立業之地言其/未用
而其他日之所成就吾預知其有以措天下國家於治
安矣言其雅量與已相/合可以保其治安嗚呼此王導所以深有取於謝
安也歟入得/快夫以謝安方弱冠之年而王導已深器之
本題注又記曲禮/人生二十曰弱冠導非私於安也斡下/意導之雅量鎮浮
[007-22b]
已足以植立江左之晉應前安唐裴度傳賛江左王/導謝 坐鎮雅俗又上注
異日之晉其可以輕舉妄動者為之耶須得雅量之人/ 應浮躁淺謀
語/以其所已為王/導而期夫人之所未為謝/安導之為世變
慮者微矣應破/題不然何其器謝安之深也王導深器謝
安請以是論之人才之在天下以一藝自見者是一藝
而止也以一事自見者是一事而止也以小形大/旁映題意求其
以天下之量而能任天下之重者蓋不多得歸重本題/意 孟伊
尹任天/下之重是以為大臣者不患天下之無才常患人才不
[007-23a]
足以膺天下之任貫上/任字不患人才之不用常患人才自
小於未用之初應未/用字使夫人之器量適契吾心之所期
暗説謝安雅/量與導相合則今日之未用已可以覘他日之大用天
下國家終將賴之發明/主意韓信之未用也蕭何竒之前韓/信傳
信亡楚歸漢上未之竒數與/蕭何語何竒之 應未用意何非為信也蓋為漢也應/導
非私安也為天/下國家也意張柬之未用也狄仁傑器之唐張柬之/傳武后曰
安得一竒士用之仁傑曰荆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才也 應未用意仁傑非為柬之也
亦為唐也應導非私安也為/天下國家也意使二子而無益於漢唐成
[007-23b]
敗之數反説韓信/張柬之則蕭何仁傑亦以庸駑待之矣反説/蕭何
狄仁傑庸常/也駑不良也其所以拳拳於此者轉/正必有以深契乎吾
心之所期也應主/意謝安之年少雖未可以二子例論以/安
比韓信/張柬之而王導所深器之者實與蕭何仁傑同此心也
何導比蕭/ 狄仁傑然則論大臣之許予可不于此乎觀之過本/題意
且東晉人才亦不乏也且説晉時/人才之多顧榮賀循江東之望
而導不之器王導傳顧榮賀循此士之/望不若引之以結人心桓彛周顗晉朝
之重而導不之器同上桓彛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向見夷吾吾無憂矣 管仲字夷
[007-24a]
吾桓彛以王/導比管仲弱冠之童烏知其足以當大事題注從指/謝安 此
設難/起清談之口烏知其可以佐國家題注安/指謝而導乃以
堂堂元老之尊而獨拳拳於東山之孺子是何心哉謝/安
傳安始有仕進志將發新亭髙崧戯之曰卿屢違朝㫖/髙卧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而况淮淝未戰指授將帥之畧則未聞同上符堅百萬/次淮淝安指授
將畧各當其任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碁既竟了無喜色客問之徐云小兒輩已破賊新亭未
召從容就席之儀則未覩新亭見上注又本傳云桓温/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
王坦之欲害之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温安從容就席謂温曰明公何湏壁後置人耶温遂
[007-24b]
語笑/移日尚書僕射之職未除則鎮以和靜御以長筭亦未
施設其萬一本傳除右僕射又時强敵㓂境安每鎮以/和靖御以長筭人皆比之王導而文雅過
之未以上用事皆是後來的句句各/以 之一字喚過見得是未用時導果何見而深器
自弱冠之童/至此凡兩難大臣意向實係觀瞻取舎一偏安危易
謂大臣不敢輕於去取/人物實係天下之安危導鎮重人也見前注/轉正意 豈冝
輕於許可哉見得是/大事嗚呼吾以是知王導之盛心矣正/發
主/意何者設/問典午南渡國步多艱典午司馬也晉姓司馬/ 本紀童謡云五馬同
渡江一馬化為龍及永嘉中王室淪/覆帝與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外而胡羯之交侵
[007-25a]
時五胡/亂華内而權臣之專制指桓/温等晉之天下幾不可為言/東
晉時天/下多事導也以雍容處之以清靜鎮之主意又/見下注彼其識
量清逺𢎞濟逺猷真以天下國家為已任者王導傳導/為政務在
清靜又少有風鑒識量清逺又拜/丞相册曰朕思憑髙謨𢎞濟逺猷戮力王室尅復神州
此心未嘗一日釋也同上每至暇日相邀出新亭飲宴/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相視流涕導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尅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特以當時事勢前
軒後輊未易支吾軒輊猶輕重也/支吾猶撑拄也以一輕躁浮薄者處之
豈不殆哉應冒浮躁/淺謀語今日之天下既能以雅量而措諸
[007-25b]
王導自/己如此則異日之天下亦宜得雅量之人而繼吾志
亦須得人如/自已方可得人如安石而用之豈不當於予心乎兹
其所以器之之深也惟謝安雅量與自/已合故深器之吁外而胡羯内
而權臣均為晉之患再喚/前語而終不足以患晉者徒以有
導焉耳有王導雅/量鎮之一日無導則彼皆得以肆其志無導/則亂
故為晉者不患有内外之憂而患無導總前内外二/字再申上意
導則内外之變皆可潛消而隂弭之有導/則治今也導復得
其如已者指謝/安則導雖死晉國未為無導也有謝安在/與已一般
[007-26a]
學從有導焉耳起直至此住是/ 老蘓管仲論奪胎換骨出來此其用心果為謝安乎
抑為晉乎應非為安也為/天下國家也意異時安之用國收/効或予之以
文雅之才注見/上或美之以廟堂之量晉紀論謝安/有廟堂之量或善
其有以慰天下蒼生之望注見/上卒之衂符秦百萬之師
於不動聲色之間秦苻堅注見上/ 衂戰敗也消桓温狂悖之心於
優㳺暇豫之際汪見/上其視禦劉石之冦王導禦劉聰/石勒二㓂
王蘇之亂者通鑑晉明帝太寜元年斬王/敦成帝咸和三年斬蘓峻若合符節言/安
之收功與導則/同用孟子語前日之所深器者於此驗矣導之/言驗晉之
[007-26b]
王業賴以復安推原其由導之力也歸功/王導昔者管仲相
以管仲/比王導人才非無如仲者言齊之人/才亦多而仲於鮑叔賓
胥無之徒各疏其短老蘓管仲論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賔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
短見/史記遂使齊之伯業以管仲而興亦以管仲而替不能
儲才為異日用冝其相齊之卑也儲留也君公孫丑上/管仲得 如彼其專
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人謂導為江左夷吾由是言之非仲所及矣
温嶠傳嶠見導曰江左自有夷吾人復何慮/也 言管仲不能舉人才不如王導之知人然則王導
之賢愚將求之於古人可乎抑管仲扶/起王導嗟夫論今而較
[007-27a]
之則有餘揚/之論古而伸之則不足又抑/之克庸祇徳者周
公必進於王以蕃王室殆非王導之所可學書蔡仲之/命蔡仲克
庸祇徳周公以為卿士又睦乃四鄰以/蕃王室 謂導不如周公之薦蔡仲文武吉甫以輔
成中興之業者君子亦歸諸張仲孝友之功詩文武吉/甫萬邦為
憲云云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謂王導不如張仲之友吉甫 王導之胷中愚固未知
其涯涘涯涘窺測之/也畧揚之而深器雅量之人適足以長晉人
清談之風又抑之見/本題注而終不能洗銅駝荆棘之辱晉書/或指
銅駝曰㑹須見/汝在荆棘中意者其人非歟疑人才/之非抑時非歟疑晉/時之
[007-27b]
非/秦漢而下君子每恨古人之不復見而復於王導恨
又扶起王導大凡論漢唐人才扶起了又/抑倒既倒了又扶起方得文字有曲折亦君子所
不取也謹論
 前篇謂何之竒信以信之知大勢與何合
 此篇謂導之器安以安之有雅量與導合
 兩篇同一意可以參看
 此篇係校定正本其間多有改易處
[007-28a]
 就題去取格 與道術智誼之指論同格
  志意徳行智慮如何      洪强中
   出處荀榮辱天生烝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脩/徳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所以取天下
   主意取荀卿之言志意徳行而不取荀卿之言/知慮謂聖人之所以有天下者不過正心
     脩身而已曷嘗窮其智巧竭其謀慮以為/强取之計正心包志意字修身包徳行字
     無他術包/知慮字
   批云正心脩身四字出於大學文字典/雅去取極當此時文之最明潔者
論曰聖人所以有天下者指本出處天/子取天下意自正心脩身之
[007-28b]
外無他術也正心包志意脩身包徳行無他術包知慮/本意取荀卿之言志意徳行而不取其言
智/慮天下不可以智術取也便罵倒知慮不/可以取天下以智術取之
者後世之事此是戰國/以後時事非聖人所以有天下之道也聖人/取天
下未嘗/用智慮聖人不有乎天下無心於/取天下而天下卒為聖人所
天下/自歸豈他有謬巧哉不用智慮用漢/書韓安國傳語惟其心無不正
而志之所充意之所發皆極其誠正心包/志意身無不脩而
徳之所存行之所積皆極其粹脩身包/徳行則我雖不求以
得天下而天下自不能不歸於我應小講/起語聖人所以有
[007-29a]
天下者用此道耳只用志意徳行/而不用智慮何嘗曰窮其智巧竭
其謀慮而思以為强取天下之計耶駁倒知/慮之説况天下不
容以强取應接題/起語聖人亦何意於取之應我不求以/得天下意
所以正心脩身直以為分内事指志意徳/行四字而天下之從
違逆順姑以付之人心之自然未嘗强/取之至於不得已而
應其所求應副天下/之求我者不過自其心身者舉而加之發出/主意
心孟子言舉斯/ 加諸彼而已如將挾是以取天下而且參之以計術
指智/慮則聖人固有所不屑也謂聖人未嘗以/智慮取天下荀卿子論
[007-29b]
天子取天下而歸之志意徳行似矣先取荀子/言此四字胡為繼
以智慮之言難智/慮字智慮固聖人所不廢也言畧取荀子/ 智慮二字
然使役智慮以取天下其弊遂流為戰國權謀之習却/罵
倒荀子之説應接題以/智術取之者後世之事聖人豈若是歟接應題非聖人/所以有天下之
道/也志意徳行智慮如何請與之辨嘗謂得天下有道而
一毫之智術不與焉道是志意徳行智術是知慮斯孟/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得
天下矣/與去聲 得之有道者惟其求之於心反之於身無所
不用其極照主意心身字用用大/學君子無所不 其極而天下之人依依然
[007-30a]
歸於我應自天下不/能不歸於我自有推之不能去辭之不能釋者
見我非强取而/天下自歸意此則聖人所以有天下之道也照破/題語
是而詐焉巧焉計慮焉皆是/智慮思以機奪而術取之機術/亦是
智/慮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語陽/貨云膠膠擾擾日戰
天下於方寸中膠字上聲語出荀子/ 如此則是强取了而謂聖人為之乎
疑辭謂聖人不肯/以智慮取天下大學一書乃古人平天下之道舉大/學語
來/証而必曰先正其心先脩其身本題立説祖此大學云/云古之欲明明徳於天
下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先正其心荀子所謂志意之脩正心之説也所
[007-30b]
謂徳行之厚脩身之説也先取荀卿志意徳行/之説與大學之語同而復拳
拳於智慮之言何哉難/之借曰知之至慮之得且寛一著/説 大學
慮而後能得/又知之至也智慮非聖人之所能忘也與冒頭知慮固/聖人所不廢
也相/應而獨不曰以下却説大學之言知/慮異荀子之言知慮誠意致知自實
意之外無所用其智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止善慮得自至善
之外無所容吾慮乎同上在止於至善/云云慮而後能得今也於志意徳
行之外而使人主而求其所謂智慮舉荀子/之言則其智也
必流為智巧之智其慮也必徒為計慮之慮矣智慮之/流弊如
[007-31a]
此與大學之/言智慮不同此戰國以詐相髙以術相尚者之為而非
聖人有天下之道也應冒接題以智術取之者後世之/事而非聖人所以有天下之道也
卿也其殆耳濡目染不能不出入於譎正之間者歟言/志
意徳行則為正言智/慮則為譎譎不正也昔舜之有天下也舉舜實/事來講聞意同
天地矣史樂書舜樂/與天地同意聞徳洽民心矣書禹謨好生之/徳洽于民心
嘗區區於志慮哉舜未嘗/用智慮武王之得天下也又舉武王/實事來講
聞志以道寧矣書旅嫯志以道/寜言以道接聞有不矜細行之戒矣
同上不矜細/行終累大徳亦豈嘗役役於智慮哉武王亦未/嘗用智慮夫以舜
[007-31b]
之明武王之睿不可謂非智也説舜武王亦有智範舜/典濬哲文明 洪 思
曰/睿念兹在兹始於憂勤亦非漠然無所慮於天下者又/説
舜武王亦有慮書禹謨念/兹在兹魚麗始於憂勤然而察物而不徧孟子盡心/堯舜之智
而不/徧物垂拱而無為前漢董仲舒䇿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聖人非固黜聰
明以為髙智/也而置世故於度外也慮也知聖人亦未嘗/不用 慮特不如後
世之所/為耳惟其質之於心而無愧照正/心字揆之於身而無慊
照脩/身字一念忱實自足以感人心志/意百行純全自足以服
天下徳/行則舉四海之大皆不出於聖人心身之外包志/意徳
[007-32a]
行/字而吾之智慮亦將與天下相忘於無思無為之中惟/有
志意徳行則智慮亦不必/用 易繫辭無思無為也若其私憂過計鑿吾天於智
慮之末而求以此取天下此是後世之知慮與聖/人不同 應本出處則天
下且將不勝其多事矣智/慮故夫外心身以求治騁智慮
以為功者後世無志意徳/行只用智慮三代以下皆然而戰國為甚
應冐接題以智術/取之者後世之事彼豈不謂一人之智巧足以周天下
之情一已之計慮足以應天下之變再推究後世用/智慮之本心
之力愈勞而取天下也愈艱智慮不可/强取天下則智慮亦秪以
[007-32b]
自弊耳又何取/乎智慮孰知夫一人之情千萬人之情杜牧賦/一人之
情千萬/人之情鶴鳴子和易鶴鳴在隂/其子和之此感彼應正係於志意
之所發歸志/意上盡已而盡人記中庸盡已之/性以盡人之性君正而國正
孟離婁君/正莫不正有覺徳行四國順之詩抑篇云云/歸徳行上吾惟正吾
之心為無自欺為信以發志而已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母自欺也易大有卦
信以發/志也何暇於正心之外而過為是之深謀宻慮哉惟/用
志意而已/奚用謀慮吾惟脩吾之身為果行育徳為庸徳之行而
易䝉卦君子以果行育徳又/中庸庸徳之行庸言之謹何暇於脩身之外而强
[007-33a]
為是之自作聰明哉惟用徳行而/已奚用知巧誠使志意有所未脩
徳行有所未厚反謂/四字則人必不我從物必不我化心不/正身
不脩則天下/必不歸我情偽不勝其當察也如之何而不用吾智
謂用智巧以/取天下者事變不勝其可憂也如之何而不勞吾慮
謂用謀慮以/取天下者心正矣則不言而信不動而敬中庸/云云雖智
行無事可也雖無思無慮可也孟子離婁下智者行其/所無事又易繫辭天下
何思/何慮寧復假此以為取天下之具哉發盡/主意吾故以為卿
之言未免於擇焉而不精也應舉題貶荀子而韓原道/荀與揚也擇焉 不精
[007-33b]
志意之脩徳行之厚先出志意/徳行四字此乃人主當然之事本
非以此為取天下之地古者聖人/用之如此今而曰此天子所以
取天下已非聖人之用心矣謂荀子志意徳行之言則/是而取天下之言未是
况又外是以從事於智慮之間而曰吾將以此取天下
吾知聖人决不為也古之聖人不用/知慮以取天下天下如彼其大也
人心如彼其不齊也吾將恃吾之智慮以取之多見其
有所窮矣駁倒荀卿智慮/取天下之説孰若正吾心脩吾身而聴天
下之自為去留耶應主/意嗚呼晉以譎而敗於譎語十四/晉文公
[007-34a]
譎而/不正楚以詐而敗於詐前漢仲舒䇿五/伯先詐後仁義秦以權力而敗於
權力史本紀始皇為人貪於權勢/譎詐權力四字皆是智慮智術之不足以有天
下如此極言知慮之/説不足取君子所以不得不與荀卿辨辨倒/了
戰國儒者若孟與荀其著書立言一也將孟子來/比荀子孟子嘗
謂竭心思以仁天下矣孟離婁上聖人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
矣/而荀卿則謂修志意以取天下謂孟子言心字與/荀子言志意字同
子嘗謂天下之本在身矣孟同上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荀卿則
謂厚徳行以取天下謂孟子言身字亦與/荀子言徳行字同孟子嘗謂是
[007-34b]
非之智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公孫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而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梁惠/王上亦歴歴為時君道之孟子/歴舉
此言告戰/國之君而荀卿則又謂明智慮以取乎天下謂孟子/言智慮
字亦與荀/子之言同迹其所主者在於取天下則凡正心脩身無
一而非徇乎外者是豈聖人之事哉謂荀子之言在於/取天下則是有心
强於取了不如孟/子之言聴其自然吁此固孟荀之所為異也判斷二人/所言不同
不然何以曰孟氏醇乎醇卿也大醇而小疵舉韓子之/言未斷二
子優劣云/韓讀荀謹論
[007-35a]
 就題去取格 與志意徳行智慮論同格
  道術智誼之指如何      趙師榞
   出處前漢賈誼治安䇿天下之命係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夫心未濫
     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開於/道術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立説道與誼正理也術與智不正之理也謂賈/生言教太子之道以道居始以術與智居
     中以誼居終則是其始導之以道之正其/中導之以術智之不正其終又欲導之以
     誼之正其言駁而未純殊不思以智術之/説據其中俾之入道未幾繼為智術所勝
     則去道愈逺所/謂誼者終失之
[007-35b]
   批云去取當理行文有法/其止齋之嫡傳歟
論曰明正理以為教者正指/道誼不可以不正者雜乎其間
不正指術智謂賈誼所言教太子之道始言道終/言誼皆是正理豈可以智術不正之理雜乎其中
諭之道提起教諭太/子是綱領一本於正而已道/誼夫苟一本於正
學陳止/齋文法則始此正也指/道終亦此正也指/誼或者介乎始
終之間而即雜之以不正焉指術/智夫介乎始終之間而
即雜之以不正疊上句轉亦/學止齋文則入乎正者未熟是/道遽轉
移而之他是術/智異日望其復入乎正也難矣是/誼古人為
[007-36a]
萬世慿藉之地而教諭之早者見本/題注恐不若是其駁也
始既曰道中乃曰術與智/終又曰誼是駁而不純且道誼者古今之正理此是/正㡳
道/理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本題上文太子廼生而惟/見正事聞正言行正行舍道
誼之外他無所謂正者只道誼/是正賈生不為漢計則已舉/賈
誼言/來説如其為漢計也轉/則曰道曰誼足矣何必復以智
術而雜乎道誼之中者哉取其言道誼而不取其言術/智中字巧見得道字在始術
智字在中/誼字在終夫始乎道終乎誼而中之以智術則是入乎
道由乎智術而復入乎誼者也且據賈子/先後之言不思入道未
[007-36b]
幾而卒為智術所勝則去道愈逺而所謂誼者終失之
將題中四/字判斷此賈生之言君子謂其駁而不醇也言術智/是駁言
道誼/是醇道術智誼之指如何請得與賈生辨 古人教諭
之㫖可得聞歟舉賈子䇿中/所言辨起曰吾聞其正矣道與/誼未聞
其不正也術與智應破/題不正字何則教之以正猶懼不正言道/誼
教以不正其能正乎智/術甚矣正不正雖兩途總説道/術智誼
惟正之足以勝不正也且説道誼可/以勝智術夫惟正足以勝不
申上/文固也固是/如此然始終之俱正道居始/誼居終而一有不正
[007-37a]
據乎其中言術/與智則正者反為不正者所勝道誼為智/術所勝
古今天下之正理孰有出於道誼者乎喝出道/誼字教諭之
指而有出乎道誼之外者智與術反勝矣然智術定足
以勝道誼哉且占/强説惟道居其首誼居其終而智術據乎
其中發出/主意則始者易揺終者易失其究也道誼卒為智
術所勝理是/如此此賈生道術智誼之指君子惡其教之雜
應破題雜字智言道/誼則純言術 則雜母已則三代所以教世子尚有
可考者畧舉賈/子語其始也入則有保出則有師記文王世/子凡三王
[007-37b]
教世子太傳在前少傳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其中也樂正司業父師司成
同上云云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其終也大而君臣父子長㓜之
倫小而為絃誦干戈羽籥之節同上云云成王㓜周公/相抗世子法於伯禽欲
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長㓜之道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云云春誦夏絃至於禮樂詩書
也釋奠養老也與士庶人同習其習也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春
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子皆/造焉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先聖秋冬亦如之又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始乎正中乎正終乎正無非道誼之流行見/得
三代教世子之/法皆是正理伊尹之於太甲周公之於成王是也並/見
[007-38a]
尚/書奚其術奚其智不用術/與智蓋自春秋戰國之紛紛而智
術之説熾智術起/於此此皆權謀譎詐詭遇獲禽者之所尚
不取智術之説獲孟王良云云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 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而豈所以
為教諭太子之指哉智術非教/太子之道然嘗謂賈生言智術者
不足責舉本文/辨難以智術據乎道誼之中深可責照主意/不取智
術之/説何則道誼者帝王之止理此是/正㡳智術者伯圖之巧
此是不/正的今而始之以道中之以智術而終之以誼發/明
主/意則是教之以堯舜禹湯文武始之道也理/應帝王正而即雜之
[007-38b]
以齊桓晉文中之術智也/應伯圖巧謀 而又欲歸之於堯舜禹湯
文武終之/誼也其將何所决擇耶謂賈生/之言雜究其極也道誼之
卒孤而智術之卒勝抑賈子/之説夫道誼本不為智術所勝
又占强説/應前語蓋智術據其中而為之主則道誼反為之賓
此智術之所以勝耳應智術據乎道誼之中/語 主賓二字有眼目且所謂道
誼者何也再喚起/二字説曰非先王之言不敢言非先王之行
不敢行孝/經希聖賢周子通書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心六經文中子心/若醉六經
師古始史秦人不/師古始皆是也謂道/誼反是則術耳智耳出術/智二
[007-39a]
字/夫仁有術教亦有術孟是乃仁術也/又教亦多術矣智五常之一也仁/義
禮智/信固亦何惡於智術也哉且放/寛説深惟清明之初决擇未
説教太/子之始教以道誼吾猶懼其不堯舜禹湯文武若也出/道
誼二/字若以智術居中用事而道誼反聴命焉又出智術二/字照主意
則機心之長良心之消也智術反/勝道誼人為之勝天理之㣲也
術智反/勝道誼他日好猜忌好刻薄好察察而無天地民物之量
常必由之智術之害如此察本紀帝為人/猜忌又以苛為 以刻為明為千萬世付託
之地者若是踈乎言教太子不/可用智術嗟夫指之以道矣又指之
[007-39b]
以智術指之以智術矣而又指之以誼舉本題四/字次序正邪互
戰茫無定向道誼是正/智術是邪譬之行百里者至五十而迷譬喻/切
夫發軔之初路之正也如始教/之以道至五十而迷則顛冥於旁
蹊曲徑如中教之/以智術欲返則失其所來欲往則昧其所止終
無歸宿之鄉而已應終又欲教之以誼則應冒入道未/幾而卒為智術所勝 去道愈逺而
所謂誼者/終失之賈生道術智誼之指適相似者證賈生/之言遂使
文帝不審於鼂家令前鼂錯傳鼂錯為太子家令云/云皇太子讀書多矣未知術數
以成其刻薄之資景帝天/姿刻薄是當誰任其咎耶責歸/賈子抑論
[007-40a]
再宣/本意教諭之道貴於純乎正道/誼教之以正莫大於謹
其初教太子/之始蓋一初之天清明不汨應清明/之初意道誼森然
於方寸可與為堯舜可與為禹湯文武收拾講/中語烏知所
謂智術者知有道誼則/不知有知術非不知也無智術之可知也斡/得
精/神無智術之可知而遽語之以智術初心清明只知有/道誼不知有智術
豈可以智術/之語告之彼將厭其所未嘗無而貪其所未嘗有矣
初心本無智術今告之以/智術則知有智術之説矣雖然智術介乎其中而卒能
自拔於正者吾於漢武乎有取取漢武帝與/此題意合方其即位
[007-40b]
表章六經道也武帝本/紀云云中間事土木求神仙好征伐無
一日不由乎智術三輔黄圖序武帝土木之役倍秦越/舊又郊祀志乃作通天臺招徠神仙
之屬又荀悦論武帝/窮兵極武百姓空竭及其術窮智敗本心呈露輪臺之
悔則反而歸之於誼西域傳下詔陳既徃之悔今請逺/田輪臺非所以優民也又賛云末
年乃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而帝亦於是乎春秋髙矣謂武帝/末年
是可喜也亦可惜也喜其道誼之得而/惜其智術之失吁賈生之言其
誤於景帝智術之/説誤之而驗於武帝者歟始道終誼/之説驗雖然亦
豈願其言之再驗哉有悠長/之意謹論
[007-41a]
 前篇取荀子之言志意徳行而不取其言智慮此篇
 取賈生之言道誼而不取其言智術是同就題去取
 格
[007-42a]
 推原心學格 可與朱埴顔淵潛心於仲尼論參看
  仲尼潛心文王        林斯光
   出處揚問神篇敢問潛心於聖曰昔仲尼潛心/於文王達之顔淵亦潛心於仲尼未達一
     間/耳
   立説文王處商之窮孔子處周之窮皆遭時之/不幸者也然文王之窮則道不在天下而
     在於演易孔子之窮則心不潛於堯舜禹/湯之數聖人而潜於文王蓋其所同者道
     也其不幸而/同者時也
   批云辭達理明發明二聖人之/心於千百載之上佳作也
[007-42b]
論曰知有聖人之道謂文王演易仲尼/學易是同此道而又知有聖人
之時謂文王處商之窮仲尼/處周之窮是同其時然後可以論聖人之心矣
謂仲尼之心潛於文/王之易是同此心夫道統之相傳聖人實宗主之先/提
出道字總/説數聖人然天下不能皆堯舜禹湯之日此是聖人/之達者
適遭其變者其遂已於道乎此是文王仲/尼之窮者達而在上則
行之指堯舜/禹湯窮而在下則明之指文王仲尼在用老蘓/春秋論達而 上則其
道行窮而在/下則其道明苟不幸而居其窮文王仲尼/處時之窮則聖人之憂
斯道者雖異世而均此心也文王處商之窮孔子處周/之窮其時雖異其心在於
[007-43a]
道則/一文王之與孔子其居聖人之窮者乎應上窮字皆/總説兩人
處時/之窮文王之窮則道不在天下而在易出主/意孔子之窮
則心不潛於堯舜禹湯之數聖人而潛於文王發出/主意
其所同者道也應前/道字其不幸而同者時也應前/時字使孔子
而非文王之時則此心此道固已黙契於數聖人耳數/聖
人謂禹/湯文武而何獨潛心於文王哉反説/有力揚子雲曰仲尼潛
心文王請發其㫖且夫精㣲一理三聖相授吾見聖人
之心也先提起心字説精書大禹謨帝曰來禹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 惟一允執厥中又漢董䇿禹
[007-43b]
繼舜舜繼堯三聖/相授而守一道未見聖人之潛其心也辨/難嗚呼是豈
無所用其心哉解子用/孟 語蓋是時歸在時/上來治化足以相因
道統足以相承而天地生民之經紀未嘗一日不脩明
於天下謂堯舜禹湯之時達/而在上則其道行夫是以聖人之道有隆而
無汚記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汚則從而汚聖人之心有相孚之實而無
向慕之勤者不待/潛心其所遭之時然也所遇時/節好後之有聖
人之道有堯舜禹/湯之道而無聖人之時無堯舜禹/湯之時如文王孔
子其心始有不獲遂者矣過本題二人/來説主意文王窮於商者
[007-44a]
丈之/窮孔子窮於周者也孔之/窮然文王之道既不以其
不行於天下而已於心應文王道不在/天下而在易則孔子其可以
不文乎應孔子心不潛於堯/舜禹湯而潛於文王羑里之囚文王之變亦已
亟矣且先説文王處時之窮于通歴紂/用崇侯之讒乃囚文王 羑里而演易之㫖同/上
始作周/易彖象以闡斯文以極天地萬物之變文王在於/易之道文果
何心哉設問/心起文王之心答心/字蓋謂吾身可窮而吾之道
不可窮應前/窮字可使吾之徳教終未洽於天下而不可使
天下一日無斯文謂時可窮道不可窮猶孟公孫丑文/王之徳百年而後崩 未洽於天下
[007-44b]
是時文王之時非昔者數聖人之時其時/雖異而文王之心
即數聖人之心也其心/則一特其時有不得已焉耳繳上/時字
泗素王孔子設教於洙泗之上又左序説者以為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 素王謂有徳無位
也/以文王之所以憂道者為春秋慮為萬世慮則其心
欲不同得乎孔子憂道之心/即文王之心琴有襄家語辨樂解孔/子學琴於師襄
有聃同上觀周篇孔子/至周問禮於老聃官名有郯子左昭郯子來朝/叔孫昭子問曰
少皡氏鳥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聞之見郯子而學之皆孔子之心也而
其潛不在是也孔子之心不/於此數者去文王於五百載而聞知
[007-45a]
孟盡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云云若孔子則聞而知之讃易道於六十四
卦而十翼之見下注又釋文序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説卦序卦謂之十翼又見易説卦疏
孔子十/翼之次蓋自轍環不遇退而脩教書序轍環天下卒老/于行云云遂乃定詩
書明舊章云云/足以垂世立教而夫子之心潛於重易之聖人乆矣揚/問
明文王重/易六爻故夫韋編三絶人見其勤於易也史孔子世/家讀易韋
編三/絶而不知其所以勤者非易也文王也發出意不在/易之書而在
文王之/道也仰而思之夜以繼日用孟離婁/下全句夫子之於文王
也其亦幸而有文王之易以使斯文之不墜見下/注而又
[007-45b]
幸有孔子者同此心也發出孔子之/心與文王同文王既沒文不在
兹乎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觀此則文而非孔子文王不得其傳矣反/繳
上/意故嘗謂禮樂有制志於興周記明堂周公/制禮作樂則夫子之
夢在周公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大道不行安可遂
家語/云云則夫子之心在文王本出/處以夫子之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中/庸其精神未始不㑹於數聖人之世孔之心/非特潛
於文王/一人觀加我數年之語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007-46a]
夫吾衰之嘆見/上誠悲其獨潛於文王者蓋晚而不遇之
思也孔子之/心在此雖然潛心之説亦揚子雲之言云爾畧責/子雲
未知孔/子之心要之由孔子而上求其所謂心者當以傳心論
繳盡一篇之意湯韓子原道堯以是傳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 湯以是傳文武周公以是傳之孔
子/謹論
[007-47a]
 推原心學格 可與林斯光仲尼潛心文王論參看
  顔淵潛心於仲尼       朱 埴
   出處同前/
   立説顔子之學主於靜故其心潛於仲尼謂之/潛者悟道於不聞不睹之表契道於無聲
     無臭之間吾心之中自有一夫子也使學/而非靜則不能黙識聖人於一心之微而
     徒求聖人於口耳之末其/去聖人愈逺矣何潛之有
   批云主靜之説得之周子太極圖靜字有潜意/亦於顔子身上最切中間發越透徹語意
     俱新此時文中/之軒軒燄燄者
[007-47b]
論曰以靜為學靜見顔子/潛心處深於道矣深造仲/尼之道天下之理
未有不由靜而入喝起/靜字學而非靜反/説則膠於口耳形迹
之粗耳便不能/潛心了賢者之求道轉/正固惡夫昧昧而尤惡夫
皎皎昧昧是昏䝉者皎皎是表暴/者此二様人皆是不能静㡳故必主乎靜而後無
入而不自得焉太極圖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又中庸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者何潛心是已分/曉心者神之舎莊心者神/明之舎神者聖之寓
孟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聖之所以為聖亦心之精神
為之耳此句本出孔叢子陸象山與/朱文公辨太極圖用此一句吾惟於此暗説顔/子潛心
[007-48a]
於仲/尼反照而内觀黙通而㝠曉見得是靜/方能潛心悟道於不睹
不聞之表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契道於無聲無臭之
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意/二句形容潛心於仲尼自他人觀之雖若無所識
開/而不知黙而識之乃真識之精合語此是潛心仲/尼 述而黙而識
之/雖若無所事乎言開/而不知不言而喻已造於不容
言之妙合於此是潛心仲尼而孟/施 四體四體不言 喻天天相照以吾之天/契聖人之
天/吾心一聖人也心中自/有聖人心在是則聖在是聖人非吾/心外物
深造於斯道也固冝映破/語不然舎靜以求道外吾心以
[007-48b]
求聖人反/説吾見其泛泛焉而已泛泛便/非靜了潛云乎哉揚子
曰顔淵潛心於仲尼意或如此耳嘗謂天下無心外之
理學者無心外之學挈心/字講一心之中蓋渾渾乎其為聖
人也應冐頭吾心/一聖人也故非潛心則不足以言希聖之事周/子
通書賢/希聖非主靜則不足以言潛心之法入靜/字來抽千古心學
之關鍵莫如大學一篇舉大學/作證然統括之妙則在於能
靜之片辭大學定而/后能靜吾讀魯論如愚一語未嘗不歎顔
子之善於學大學也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何則設/問愚非
[007-49a]
真愚靜而已矣愚只是靜/文有開合 惟𤣥惟黙守道之極用揚/子語
靜之體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靜斯妙焉周易繫辭學/以上六句
通書/語書之沉潛洪範沉潛剛/克髙明柔克詩之潛伏詩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是物也又舉詩書二/潛字貼櫬蓋靜則見善明而用心剛信道𢎞
而執徳固語子張執徳不/𢎞信道不篤不矜其博聞而隱然於不聞
之表有真聞不逞於多見而超然於無見之中有真見
應冒頭黙而識之乃真識之精不/言而喻已造於不容言之妙等語澄其思於退藏於宻
之時易繫聖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宻而極其理於精義入神之妙同上/精義
[007-49b]
入神以/致用也方寸之間空洞瑩徹用文公/語録隂陽可以闔闢天
地可以旋轉説心之/大處而况我心同然之聖人孟子告子/聖人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何彼乎何此乎言其/一也羮牆見堯非心之外别有
一堯也是心之靜乃真堯也後李固傳坐則見堯/於牆食則見堯於羮蚤夜
思舜非心之外他有一舜也是心之靜乃真舜也韓原/毁蚤
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誠以人心之間何所不有心之/大處一靜
之外何道不明靜則可/以潛心苟惟外此而求之應冐頭外吾/心以求聖人
語/返已於物外/物沉真於偽異/端梏於形骸之内見於肝膈
[007-50a]
之上不求/於心自以為道在是矣開説舍靜/以求道不知機慧巧詐
性之障也刻厲矯揉徳之賊也學陳止/齋文聖人自聖人吾
心自吾心心與聖人/判而為二道深逺矣何潛之有心不能潛/於聖人了
非至明不足以察靜之機非至健不足以察靜之固又/轉
歸靜/上來古之人有顔氏子者其知此入顔子之易/繫顔氏 子且游乎
洙泗之上而窺斯道之津涯者豈獨一顔子哉孔子設/教於洙
泗之上從游者三/千速肖者七十子路以勇果求是其心蕩而不能靜
語由也好勇過/我又由也果子貢以辯給進是其心泛而不知靜列/仲
[007-50b]
尼篇賜之辨賢於丘/也能辯而不能訥冉求以才藝進是其心淺而不克
語憲問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回也何如引三子過顔子/身上來 用語
全/句論其勇不如子路言其辯不如子貢取其才不如冉
繳上文且開説/回不如三子循循而無所異於人黙黙而無所驚
於世雖是開説/已含靜意至於合志於冥凝神於獨沈潛靜定黙
與道契者應以靜/為學意則甚非諸子之所企及也顔子能靜/所以勝諸
子之不/能靜然則何如斯可以言潛設問/潛字好學不倦非潛乎
語雍也有顔/回者好學是其心好夫子之學而已未足為潛也心/之
[007-51a]
潛不/在此言無不説非潛乎先進回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是其心説夫子
之言而已未足為潛也心之潛/不在此鑚堅仰髙服膺勿失非
潛乎語子罕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髙鑚之彌堅又中/庸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
弗失/之矣是其心慕夫子之善而已亦未足為潛也心之潛亦/不在此
夫潛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再喝起/潛字黙通於闇室不睹之
以下説靜意/ 出中庸𡨕悟於雷聲淵黙之間莊在宥淵/黙雷聲探聖
人之心以印我之初心也久矣應冒天天相照/吾心一聖人也善論回
正説/本意不但觀於好學不倦之時應/前惟當觀於墮體黜
[007-51b]
聰之日此是真潜心仲尼顔莊大宗師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謂坐忘 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
去智同於大/道此謂坐忘不但驗之於言無不説之始應/前惟當驗之
於離形去智之後此是真潛心仲/尼 出處見上不但求之於鑚仰服
膺之初又應/前惟當求之於心齋坐忘之餘此是真潛心/仲尼 莊大
宗師顔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
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又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云云虚者心
齋/也蓋道不悟於膠膠擾擾之地而毎契於𡨕𡨕黙黙之
不悟於動/而悟於靜墮體黜聰是養之以童子之䝉也非道之
[007-52a]
源乎變三股又再演先股文養易䝉/卦童䝉求我云云䝉以 正離形去智是恬之
以清夜之氣也非道之淵乎再演中一股存孟/夜氣不足以心齋坐
忘是㑹於太極渾淪磅礴之天非道之溥博乎再演後/一股
源淵溥博四字/是影帶潛字故終日如愚心無時而不仲尼也又變/一様
文注見/前三月不違心無日而不仲尼也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步亦歩趨亦趨步趨一仲尼也莊田子篇顔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也夫
子趨亦/趨也瞻在前忽在後前後一仲尼也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然在後
以上四股學張/文潛進齋記文力到功深超然領㑹學到仲/尼地位豈啻氷釋
[007-52b]
而風休雲收而霧霽譬喻悟/道處鵬摶鯤運吾不知宇宙之
寥闊出莊子逍/遥遊云云帝驟王馳吾不知古今之廣漠白虎通/五帝驟
三王/馳但見萬象森羅皆吾方寸中之故物自力到功深/至此用奥論
劉和卿論/復卦文果孰為聖人乎孰為吾心乎應吾心一/聖人也回亦
不自知其潛之之妙也進一步/説潛字豈惟回不知之雖夫子
亦不知其潛於我也又進一步/説得妙不然弗如之歎何待於
知十之餘而後覺乎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云云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
曰弗/如也不愚一語何待於退省之後而後發乎見原題注/云云退而
[007-53a]
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吁妙矣哉靜之為學也歸静/字上抑嘗讀易
至復而得顔子之學易繫辭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復之為卦一陽雖萌然其時為仲冬其象為雷在地中
復卦雷在/地中復蓋斯時也木歸其根蟄坯其封葉落蟄/開之時正復
動於靜不事生化之時也復卦正是/靜之時候而聖人於象辭必
曰見天地之心本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何哉設/問答/有以知天地
生物之心惟於閉藏静定之時可見指/復兹非潛心之學
所本乎以顔子潛心之/學得之於復聖人賛易獨許顔氏子之庻幾
[007-53b]
也以此見前/注雖然有心者累物衆人也無心者忘物聖
人也用先/軰語故静則生樂樂則無心矣進一/步説簞食瓢飲若
無若虚方寸郁如也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為盡而天理融機事忘而真性湛隨意所處渾然天成
到此是/無心處前此則賢希聖之事至此則聖希天之境矣周/子
通書/語夫子曰未見其止語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回亦曰所立卓
同上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天精天粹萬物作類出揚/子潛之妙何
所限量乎其妙/如此嗚呼參乎不敏一唯而忘孝經參不敏/又語里仁曽
[007-54a]
子曰/唯㸃爾何如一問而悟見語/先進天假之年顔其孔矣語/不
幸短命/死矣孰曰未達一間繳本出/處語謹論
 可與前篇參㸔
[007-55a]
 推原題意格 與漢宜損周之文論同意
  為治顧力行如何       陳傅良
   出處前漢申公傳趙綰王臧言申公於上上使/使迎申公申公至上問治亂之事申公已
     八十餘老對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黙然
   立説武帝之召申公乃即位初年申公未見武/帝之所為如何説他是未見其所以是説
     他非未見其所以非不敢輕易告之姑告/之曰為治顧力行如何是勉其所自為而
     詳察其行事/却徐為之計
   批云從題目如何上起意模冩當時氣象甚工/最是講題用武帝許多後來事斡旋得好
[007-55b]
     可為/矜式
論曰士有一旦卒然遇其君者指申公赴武帝初年之/招 卒然用孟子卒然
問曰語卒/匆遽也未見其趨舎之方謂武帝初年召申公他/未見武帝所為如何
亦何以告之謂不敢輕易説其馮厚齋批云/此句如畫圖言 破意活也徒信而許
之固不可説他是/既未是徒疑而禁之又不可説他非也未是/開兩端説 接
題更不再起與破相連此老/筆也他人幾句方説到此蓋吾誠有見焉指申/公則語
之有故而入之有繇正説故事實/也繇因由也斯可以切中乎其心
而深動乎其聴謂申公已見得武帝所為分/曉告之方有益彼亦見信語之無故
[007-56a]
而入之無繇反/説彼將以為卒然之泛言而無益於理亂
者矣若未見得武帝所為如何/言之何益彼亦不見信是故君子寧緩言之歸/題
姑勉其自為而徐為之計指為治顧力/行如何一語申公之始見武
帝也曰為治不在多言頋力行何如耳舉本/文公之意蓋
有待而後言也只一句繳了更湏/舉全題方盡善嗚呼可謂老成長慮
者矣是何也用何也字過原題與冒子破接同一/格意脉不斷止齋行文法多如此獻言
於其君莫難於其始指申公赴武/帝初年之召欲聴言而吾未得其
所以言也應破未見其/趨舍之方意羡慕之未專趨嚮之未一武帝/初年
[007-56b]
之心/未定則其臧否無形而得失無證臧否猶是非也言未/見得武帝所為是非
如/何而言之不過曰欲如此欲如彼矣揣摩/之論夫莫得其當
而一聴其所擇由上意又/自作議論此所謂書生之冗談而人主
之所習聞者罵倒/上意昔者傅説之遇髙宗其君臣甚相歡
以傅説/比申公而説未始有一辭及當世者傅説告君之初/不敢泛及他事
命之以納誨復之以從諫皆大畧之説也書説命上命/之曰朝夕納
誨以輔台徳云云説復命于主/曰后從諫則聖 此是第一節及進之以率百官則始
一二而言之説命中惟説命總百官乃進/于王曰云云 此是第二節蓋至於黷祀
[007-57a]
之論累數十言而髙宗不俟其終篇輒勦其説而有㫖
哉之歎同上云云黷于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王曰㫖哉 勦勞也禮記母勦説初交反
又初教反此是第三節一/事作三節説用得活處然後知説之發誠中矣説非
有懐者猶如是蓋卒然一見之頃應冒/頭其告語之法如
此武帝之立年猶未冠後三年正月即皇帝/位時武帝年未二十而其任申
公也臨政猶未期月也秋七月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徴魯申公
恢嚴助之策未施而邀功之隙未開王恢曰擊勾奴便/嚴助發兵救東甌
文成五利之技未售而神仙之好未萌郊祀志方士更乘/言神仙事齊人少
[007-57b]
翁以方見上乃拜為文成將軍膠東人/欒大求見言方大悦拜為五利將軍相如枚臯之賦
未奏而文章之習未勝司馬相如枚臯/皆以賦得幸張湯杜周桑𢎞
羊孔僅之徒未並進而賦斂刑法尚文景之舊也以上/數人
皆言利之徒見食貨志年以上四股皆是武帝後來事/只將數个未字斡歸初 意末句長方承得上三句起
此作文/之法也當是時仲舒對䇿帝為之善則疑於是董仲舒/對䇿天
子善/其對田蚡用權帝不之禁則疑於非田蚡傳上初即位/蚡以肺腑為丞相
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聴又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出見臧綰與論經術則
又疑於是本文上雅好儒術趙/綰王臧言申公於上入見竇后與論黄老則
[007-58a]
又疑於非本紀太皇竇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術 以上疑於是非之説應冒語公也指/申
公入對/之時以山林耆老一日入對其諌耶勸耶抑匪諫匪
勸而游説之耶皆疑辭告應冒則/亦何以 之意夫其幾冠之年方為
是未朞之政以疑於是非之心而聴勸諫不定之説則
是誠無益哉只兩語總盡上/面許多説話故豈若從其所自為而詳
察其行矣應冒始勉其自為意指/為治不在多言如何凡天下之事履之而
後見有所試而後可以求其所欲也應冒子言之有故/入之有繇斯可切
中其心/之意使武帝力行之某政善某事得則吾有勸未晚
[007-58b]
應勸/字某政不善某事有失則吾有諫未晚應諫/字嗚呼老
成長慮顧不輒發也如此應冒老成/長慮字夫當禽而射矢無
虚捨天下之良工也再引譬如冒子言之/有故入之有繇之意意病以加藥
庸醫為之如冒子言之無故入之無由/之意 兩語錯綜文法最佳故凡與人而有
言而言不見信者非其料想之説則其嘗試之説也應/冒
子言之無故入之無/繇卒然泛言之意况人情有其意而無其形吾從而
言之則諱又出意與形字作/議論畧轉作結尾懐其實而無其名吾從而
指之則逃皆是/議論孟子一見齊宣遽許之保民宣王不自
[007-59a]
諒也易牛一事齊王甘聴焉孟子見齊宣王云云保民/而王同上有牽牛而過堂
下者云云/以羊易之管仲之責楚固巧矣南征不復之事楚終得
以辭之佐傳齊伐楚楚云云管仲對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
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無他吾臆之
臆者以意度之也/ 一句繳得快是故臧否無形而得失無證則不
可泛言乎其君舉原/題語若申公者誠非所謂書生之冗談
應原題語收/拾一篇之意謹論
[007-60a]
闕/
[007-61a]
務勸/農桑粟帛之外無異貢本紀詔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云云今聞吏廩當受鬻者
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其/八十以上賜米肉酒九十以上賜帛絮至於法令之苟
且經制之不立稽古禮文之多闕則恬不加意焉賈誼/治安
䇿禮誼不如法令又經制之不立是猶渡江河亡維楫/武帝賛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
以漢視周周其若是質乎亦疑辭以質/字反形文字若是質則仲舒
何所見而欲損之也第二/難漢至武帝則六世矣入武帝/講題
建元至元光則七年矣建元六年元光/元年䇿董仲舒是時賢良雖舉
以衛綰之言而輒罷也建元元年衛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
[007-61b]
國政請皆/罷奏可治道雖問以申公之言而頓沮也本紀天子/使使迎申
公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對曰為治不/在多言頋所行何如耳 詳見前篇注明堂雖議經術
雖尚以趙綰王臧之獄而復寢也同上雅尚儒術丞相/竇嬰太尉田蚡俱好
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議立明堂以朝諸侯與申/公議明堂事御史大夫趙綰郡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
然則武帝之文固不見於仲舒對䇿之時也仲舒何所
見而欲損其文耶第三/難嗟夫解/仲舒之所見見其心也
非見其迹也應冐心/迹二字衆人見其迹而始憂之衆人但知/其迹之著
於彰/彰者仲舒見其心而逆制之仲舒則逆制其心/之運於冥冥者忠臣之
[007-62a]
事其君如孝子之事其親也舉/譬聴於無聲視於無形逆/制
其/心仲舒引詩以斷事君之章所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見孝/經仲舒則有見焉見其心/術之初察其聲氣容色之發探其
精神心術之運應冒聲氣容色之末/即精神心術之運異時窮奢極欲之
事仲舒固已得之於冥冥之中矣發出主意應冒動一/念慮之㣲皆他日横
流而不可/遏者也損周之文用夏之忠仲舒豈以人之惑乎我
而不言哉舉本/文且夫武帝之聲氣容貌可以逆探其精
神心術而推見其末流之事則有三焉應前語又立/三柱議論
[007-62b]
人之常情冨貴者其心侈第一/柱少壯者其欲廣第二/柱
鬱積磅礴者其發必震第三/柱而武帝於此三者則兼而
有之謂他人但有其一/而武帝則具其三以積世之冨庶則其心不期於
侈而侈也武帝席文景富庶之後其心必至/於侈應第一柱冨貴者其心侈以少年之
英鋭則其欲不期於廣而廣也武帝即位年幾二十其/欲必至於廣 應第二
柱少壯者/其欲廣帝好經術而太后反之帝用儒生而太后抑
之則其鬱積磅礴之久又必求以大得所欲而後已也
帝好經術竇太后則好黄老帝用儒生而太后則不恱/儒術二人相反如此其氣必至於發泄 應第三柱其
[007-63a]
鬱積磅礴者/其發必震夫是三者而有一焉則其勢猶趨於文而
况武帝相遭而相有乎而况帝兼/有三者當是時也方士之技
未售吾知其必售也謂文成五/利之徒文章之習未好吾固知
其必好也謂司馬相如/枚臯之徒太山未封梁父未禪其終有不
封禪乎武帝封太/山禪梁父宫室未建太學未立其終有不建立
武帝建千門萬户/之宫又立太學以至詩樂之作音律之叶魚龍曼
衍之設千乘萬騎之備武帝賛協音律作詩樂又西域/傳極曼衍魚龍角抵之戯注曼
衍巨獸百尋是也魚龍者為含利之獸先戯庭畢入殿/前激水化成皆魚躍水作霧畢化黄龍出水戯於庭又
[007-63b]
登單于䑓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 以上數句説武帝後來之文如此人見之於末流
之後他人則/見其迹而仲舒獨掲勉强加意以為發端之語仲/舒
䇿髙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指其心術而逆制之主/意惜乎老成
長慮之言不足以動少年英鋭之氣也惜仲舒之言武/帝不能聴之
後乎仲舒若汲黯若東方朔若司馬相如武帝/之臣或直而
質之如汲黯東方/朔皆直諫或諷而諫之如司馬相如作/諭蜀文以諷上嘐嘐焉
益進其説而冀以救其弊嘐嘐用孟子語嘐/嘐志大言大也不知仲舒
猶不能塞其源於其初且/不能制之二三子獨能障其流哉其後/何以
[007-64a]
禁之罵/倒三子雖然損周之文固仲舒之所以逆制武帝也末/申
上文要/引下意然儉非聖人之中制仲舒中篇之言何為而發
用仲舒第二䇿/中語來辨難既防之復啓之閉其一而開其一損/周
文之言是教武帝不必文則是防之閉之也儉非/聖人之中制又是教武帝不必儉是啓之開之也武帝
冝何從焉從文耶/從忠耶世謂武帝之多慾基於𢎞病不廣大
之言汲黯傳陛下内多慾而外施仁義公孫𢎞傳/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𢎞之
推波助瀾以逢君之惡固不足道罵倒公孫𢎞逢君/之惡用孟子語
而仲舒之深見逺慮柰何亦為此哉亦責仲舒儉非/中制之語不是
[007-64b]
儉非中制仲舒之言要未為過也又扶/起言之於武帝之
前則與病不廣大之言等耳又抑倒謂儉非中制之言/與公孫𢎞病不廣大之言
相似皆是教/武帝奢侈了吁𢎞與仲舒之學俱春秋乎此也二人俱/學春秋
春秋之法君子不敢以責𢎞𢎞不足道不必以/春秋之法責之若仲舒
者豈能逃君子之責哉以此責舒其將何辭春秋之法/責備賢者若仲舒賢者復為此
言冝受春/秋之責謹論
[007-65a]
 回䕶題意格 與黄棨孝文好刑名之言論同格
  孝文幾致刑措        章 頴
   出處前本紀賛孝文即位云云専務以徳化民/是以海内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
     刑措嗚呼仁哉注措置也民/不犯法無所刑也幾平聲
   立説文帝之心非不欲盡致刑措而至於幾致/者以其制於時故也時有所不可所以文
     帝之仁未能盡推於天下而有缺然不滿/之處此班固所以有嗚呼仁哉之嘆也
   批云看班固嗚呼仁哉之賛未必是不滿之語/然此篇就幾字起意所以用得不滿字説
     得活動又得仁與時字開闔反覆雖/不甚拘常格而文有氣勢老筆也
[007-65b]
論曰天下有不容盡之仁刑至於盡/措方是仁而仁者始負不盡
仁之名孝文未能盡致刑措只能/幾致所以有不盡仁之名以夫人之為仁便將/仁字
説/而天下猶以不盡仁議之指幾字幾者幾/及而未盡之意非固指其
未至而疵其失也斡一轉/喚下意誠以有所制於時主/意則雖無
所吝於仁吝愛惜也與講/中靳字相應而仁亦不能以盡推於天下
是時斷獄數百猶有犯吾/法者則是不能盡推此仁吾憂其仁之大而施之未得
以滿吾意也暗指班固曰幾/致刑措之意則亦有致其嘆息愛慕之
辭而已指嗚呼仁/哉之意故善觀夫人之為仁者必求諸其心
[007-66a]
暗指文帝方又生/一意文字 活固有心欲致之而勢有所格文帝本/心未嘗
不欲盡致刑措以制/於勢之有所扞格君子亦歸之於其時可也主/意推吾
之仁以包天下應上/仁字使天下無一人不有以全其父母
之身者固吾之欲也人人自愛方得/刑措貫上欲字吾以是愛之而彼
不以是自愛吾推此仁則是愛之/彼不自愛是制於時則吾之仁至此而遂
有缺焉指幾/字所謂仁者固千百而未仁者猶一二狀幾字/但千百
一二字粗/非冒語欲盡者尋丈而未至者尺寸狀幾字但尋丈/尺寸字亦粗非
冐/語君子固以是為文帝喜而亦為文帝不滿也以幾字/為不滿
[007-66b]
班固之為是説也而復繼之以嗚呼仁哉之辭本/文班固之
意深矣孝文幾致刑措請申論之萬物皆生而一物獨
枯則造化非全功以天之仁比/人君之仁舉天下皆化而亦有未
化者焉則君子非全仁人之未化猶麗於刑亦如物之/獨枯者 危公稹云論中設譬
湏一句比喻一句/使實事為上格君子受非全仁之名固無憾也幾致/刑措
是非全/仁之名以吾仁不得極其所謂大君子於是而有不懌
不懌不悦也應不滿字用若是常格則此下/未當用文帝事此下便 文帝事説他仁處一臺之
作未害也而帝謂吾可無臺不可使民無廬本賛常欲/作露臺召
[007-67a]
匠估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一帷帳之文
未過也而帝謂吾可無文不可使民無褐同上帷帳無/文綉以示敦
朴為天/下先以吾之受恥而使民之保首領無臺無文則是/吾之受耻使民
有廬有褐莫不生/全則是保首領吾寧安於簡陋而一毫亦不費也只/繳
上無臺/無文意推是心以徃與造化同功與天地同量未為誇
説本心亦欲/盡推此仁而今也一句/引譬滿堂燕笑未免有向隅之
不犯刑者多則是滿堂宴笑猶有/一犯刑者則是匹夫向隅而泣者海内禮義而斷獄
之數百吏猶有藉手焉本題注見不盡仁意説上一句/舉譬下一句用實事 見原題
[007-67b]
此非吾之仁至此而有所靳也應冒無所/吝於仁意吾推之而彼
則拒吾授之而彼則不受應冒吾以是愛之/而彼不以是自愛使吾不得
以全仁名者説幾/字是彼也在人而不在我不便歸/時字看他紆餘委曲處而亦
有由焉却歸時字轉得又軟全與/後篇有由也格致一般一陽之生也再舉/譬
而春始敷一雨之降也朝而暮始溢舉此為譬方切時/字亦見文勢雍容
前軰所謂做論不/可多刼撮是也且以文王之徳百年猶未洽於天下
見孟/子文帝何議哉借周形漢更不再用漢/事只輕輕繳入本題文王之仁由
絲而綸由綸而綍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言因小至大也
[007-68a]
受之時商王/名受環妹土之疆者皆文王之仁也妹土地名/紂所都之
地/自子來之後以至於大賚悦服之日亦幾年矣歸在/時上
書詩靈臺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又/ 武成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悦服而今蠢兹不靖之變
必至於痛懲而僅定書大誥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圄空之美號不式
之極功幾少疵焉入刑措意餘前董仲舒䇿成康囹圄/空虚四十 年又成康不式四十餘
年天下/不犯則夫繼不勝弊之後而接乎倥偬不及用力之
地者始有辭於天下矣指文帝不史髙祖賛漢承秦弊/又倥偬 暇給注倥偬苦也
是以古之有天下者再起/議論常畏夫驟合而患夫無以善
[007-68b]
其後也歸時/字上則夫他日之難有不如今日之易時不/常也
一時之矜喜曽不足以償後日無窮之憂時難/保也秦之染
未洗也秦舊習之/汙未洗去而漢之漸猶淺焉漢之教化漸/漬猶未深藉使
成康居之正恐難以盡其仁而求備於文帝也可乎應/制
於時意照應上周事把成/康來形容文帝回䕶得好肉刑古之制也只此一事説/刑用得最好
若不用此一事/則是無論腹了在帝未得專去在漢亦未可輕去言刑/是一
箇重/事妄一女子開説而從之則專去不暇恤輕去不暇
本紀齊太倉令淳于意罪當刑其少女緹縈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亷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
[007-69a]
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贖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天子悲
憐其意詔/除肉刑嬰兒呌號而隨之父母之懐亦誠有不及他
顧者譬喻切/言語好吾寧受變古之責而終不能恝然於人之
父子之至情肉刑乃三代之法而文帝去之是受變古/之責從緹縈之請而救其父是不能恝然
於人之父/子之至情然史之所稱且止若是舉本文幾/致刑措帝之資則
應冒心欲/至之意而其遇則非也應冒勢有/所格意大抵心於愛天
下者一身之名非所計負不盡/仁之名所屈者寡而所就者大
屈一人以/利天下以制度之脩則曰未遑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
[007-69b]
和洽乃草具其儀以奏/之文帝謙遜未遑也以禮文之事則曰猶缺武帝賛/文景務
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至於刑措之美亦曰幾致本/文是亦
無一足以快人意者不滿/之意孰知帝之屈於名而天下之
伸於實邪文帝受幾致刑措之名/而天下受殷冨之實武帝作意為之而天
下非復前日矣説武帝只一句他/人則要一段矣噫王者必世而後仁
善人為邦百年而去殺見論語上引事新/皆從時 生來惜乎文帝之
仁自文帝而始亦自文帝而止也貶武帝不能/繼文帝之仁不然班
固氏宜無憾於此也指嗚呼仁哉/ 反繳有力謹論
[007-70a]
 回䕶題意格 與章穎孝文幾致刑措論同格
  孝文好刑名之言       黄 棨
   出處前漢儒林傳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立説文帝本好儒而班固乃以好刑名稱之豈/文帝之本心哉蓋是時儒者所好猶未脱
     刑名之故習文帝惟知儒者之可好不知/儒者之所好又在刑名使文帝不得以好
     儒名者庸非/儒者累之乎
   批云看文帝氣象亦非好儒者但謂之好刑名/則太過此篇一力為文帝出脱謂好儒乃
     文帝之本心刑名乃儒者之習/尚文意大有發明真妙論也
[007-70b]
論曰自儒者為習尚之累漢初儒者/多學刑名而後賢主始負不
好儒之名文帝但知好儒不知儒者學刑名/之學所以得好刑名之言之名夫人主意
向之所形指好/字他日之名實定焉名實二字是/一篇經緯間有好
儒之實不得遂其好儒之名暗指/文帝此豈得為人主之咎
為文帝出/脱生下意蓋自仁義之學不傳而異端之學始勝刑名/之習
此其風聲議論雖儒者不能以自免謂漢之初/儒學刑名有如人
主天資寛厚指文/帝不幸而當儒道晦蝕之餘是時儒者/不傳仁義
而習/刑名苟得一二儒者之言論以慰其所欲他未暇擇也
[007-71a]
含文帝聴賈/誼鼂錯之言然所好之實方在此我之所/好在儒而名則或出
於彼儒者之所好/又在刑名吾惟知有好儒而不知儒者之所好
申上文他日/發出主意名實之不辨應接名/實二字使吾不得以好儒名
者庸非儒者累之乎主意/分曉漢文帝用儒之主也刑名之
學决非帝所好者帝本心/如此班孟堅以好刑名歸之舉本/文
豈非漢初諸儒未脱故習習刑/名者言論之際一動文帝之
謂賈誼/鼂錯等則帝亦不能逃其名矣謂二子學刑名之學/而文帝聴其言所以
得好刑名/之言之名噫帝本好儒而卒至於非所好應主/意其亦不
[007-71b]
幸也已不幸與後/面相應孝文好刑名之言請得以原文帝之
心焉嘗謂儒術之與刑名曉然如白黒之易辨也謂二/者判
然不/同此不待智者知之人皆/知之三代而下人主天資苟不
至於盡壊者又孰肯舎此而從彼哉誰肯舎儒術/而從刑名置思
軻仁義於迂闊之地子思孟軻/談仁義唱申商名法於横流之
申不害商/鞅談刑名世固有之矣世固有舎儒術/而從刑名者安可以是待
文帝乎文帝則不/好刑名昔之議者亦以髙帝為不喜儒之主
難之者酈食其傳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 輒解其冠溺其中溺字音尿去聲吁帝豈真不
[007-72a]
喜儒哉為髙/帝解特未免為腐儒累耳同上腐儒幾/敗乃公事干戈未
定過魯祠孔子不可謂不知儒也本紀十二年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
太牢祀孔子智學孟/子不可謂不 也叔孫儒者委以制禮可謂不用儒
叔孫通與弟子共起朝儀為綿蕞野外習之又/本紀叔孫通制禮儀 學孟子可謂不智乎新語
一奏隨即稱善不好儒者能之乎陸賈傳時時前説詩/書云云凡著十二篇
毎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號其書曰新語又本/紀陸賈造新語 學孟子謂不賢而能之乎屈一日
之名喪千古之實應冒名/實字世儒議論毎毎如此繳上/意
帝之不得以喜儒名者君子固為髙帝惜引髙帝要/過文帝來
[007-72b]
夫有好儒之實而反有好刑名之名君子又安得不為
文帝辨入文/帝講且文帝何如主也其真好儒耶疑/辭抑好刑
名耶疑辭/雙下謂其好刑名喚起上/文難則二十三年之治以仁
言以徳稱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專務/以徳化民又嗚呼仁哉若以為真好儒喚/起
上文/又難則此言又奚為至文帝哉謂文帝好/刑名之言吁有由也要/歸
本意與孝文㡬致/刑措論同格致天下之事有其實固不得辭其名應/名
實字謂有不好儒之/實當得不好儒之名而疑似之可議者是必夫人之有
以累乎我謂文帝為儒者/學刑名所累爰自申商之習一熾于秦申/不
[007-73a]
害商鞅尚/刑名之學世之以士自名者非刑名不學也言是時儒/者皆學刑
名/漢氏之興人主苟不用儒則已反/説儒非斯人之徒與
而誰與學論語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武夫鄙人椎朴少文既不足
如灌嬰樊/噲之徒其間大儒如伏生之流則老夫耄矣又無
以發明儒學之功尚書序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云云謂之尚書 老夫
耄矣用/左傳語幸而舉朝唯一賈生賈誼事文帝/學刑名之學百餘人中惟
一鼂錯鼂錯事文帝亦/學刑名之學則文帝安得不欣然以為儒而
用之當時儒者無出此二人/帝安得不喜而用之夫欣然用儒文帝之好則
[007-73b]
審矣申上/文豈意帝之所好反為帝累耶為學刑名/之儒所累自今
觀之禮義亷耻之言賈誼治安䇿上設亷/耻禮義以遇其臣治國大體之
鼂錯對䇿曰明於國家之/大體臣以古之五帝明之使二子平日所以告帝者
盡出於此則孰敢以刑名而議帝謂上二語純正/不是刑名之言惟夫
申韓故態未盡脱去申商韓非學刑名/者而二子皆學之權勢法制刑名
術數時發見於言論之末賈誼䇿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又鼂錯上書皇太子已
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不聞書/説也 此等言語皆是刑名之學遂使後世徒見帝
之所信用者不出二子賈誼/鼂錯顧以帝為真好刑名之言
[007-74a]
帝但知好賈鼂二子之儒者不知二子尚刑/名之學遂使後人以文帝為刑名之言所好嗚呼帝豈
真好刑名者哉為文/帝觧好儒者文帝之本心刑名者漢儒
之習尚發盡/主意本心不白帝好儒之本/心不能明白習尚為累為儒者/學刑名
所/累漢儒則有罪矣罪歸在漢/儒身上帝何尤焉於帝/何罪且帝本好
儒尚不免好刑名之譏喚出本/題語藉使盡聽二子之言賈/誼
鼂/錯取其所謂權勢法制刑名術數者而盡施行之收前/語挑
斡/説後日之論殆不止是後人又不止以好/刑名之言譏之然則帝真不
幸矣應冒不/幸字厥後武帝以雄才大畧之資見本/紀朝夕所
[007-74b]
從事者見知故縱監臨部主而已儒者何有焉前刑法/志孝武
招進張湯趙禹之屬定律令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注云見知人犯法不舉告為故縱而所監臨部主有
罪并連/坐也特其蘇張縱横之學已罷本紀建元元年衛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
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董仲舒公孫𢎞之徒習尚稍純武/帝
賛儒雅則董/仲舒公孫𢎞而班固儒林一序乃大不滿於髙惠文景
之世謂四君/不好儒獨於武帝三嘆焉謂武帝/好儒吁武帝本無好
儒之實而顧得重道之名文帝當得好儒之名而反受
好刑名之實以武帝反形文/帝應前名實字儒生習尚闗於君徳多矣
[007-75a]
名實相/關係天下之事幸不幸大抵如此幸不幸亦/應冒語良可嘆
夫吁嘆息/結謹論
[007-76a]
 因古思今格 與老莊管孟立意論同意
  莊騷太史所録        方澄孫
   出處韓文進學解周誥殷盤屈曲贅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竒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
     騷太史/所録
   立説謂文體之工自文法之變始莊子之文易/之變也屈原離騷之文詩之變也司馬遷
     史記所録尚書春秋之變也然文以變而/工其去道已逺古者之文正不貴其變也
   批云議論出自胷臆筆力雄/徤前無古人老作也
論曰文體之工自文法之變始莊者易之變騷者詩之/變太史所録乃尚書春
[007-76b]
秋之/變愈變而愈工知道者於是乎有所感焉知道指韓/愈謂莊騷
太史所録之文愈變而愈工去聖/經之道愈逺故韓愈有感而言之夫文之正者無竒無
竒則難工正與變相反無竒與工相/反正則無竒變則愈工世之君子争為一
家之竒言暗指荘騷/太史所録則其法不容以不變欲竒則/必變變益
多正益逺工亦益甚變則不正而愈工已/寓咨嗟嘆惜之意蓋自六經而
下惟莊騷太史為最工先拈出三/家之文工有志於文者類喜言
暗指韓愈有志/於文而稱其工雖然莊者理義之變也莊子之文易/之變也理義
字只是替易字冐未/敢便用易字恐太暴騷者風雅之變也離騷之文詩之/變也詩有國風
[007-77a]
大雅/小雅史記者尚書春秋之變也尚書古史也春秋魯史/也而史記者二史之變
也/不變則不工矣反應/破語噫文以變為工於其道奈何哉
三家變六經之文雖謂之/工其去聖人之道愈逺矣然則尚論三家之文者喜其
工而悲其變可也繳結小/講意韓愈氏號為知道者獨不有
感於此乎應破/語莊騷太史所録請言其㫖且夫世之議
三家者吾嘗聞之矣且開/説起曰漆園之文偉其失也誕莊/周
嘗為漆園吏謝靈運詩漆園有傲吏又莊子天道篇於/是莊周聞其風而悦之以謬悠之説荒唐之言 此便
是/誕靈均之文深其失也怨史屈平傳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此便是怨
[007-77b]
馬父子之文浩博閎肆其失也豪司馬談司馬遷又進/學解可謂閃其中而
肆其外矣本賛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序逰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 此便是豪以上三句學榖梁子序文左
氏艷而富其失也誣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嘆惜/歸正亦孰知其不
誕則不偉不怨則不深而不豪則不足以發其浩博閎
肆也哉應冐愈變/則愈工意夫太羮𤣥酒味之正也唐駱賔王傳/韓休之文如
太羮𤣥酒有/典則薄滋味雲門咸韶音之正也雲門大咸大韶皆古/樂名 以上二句比
古人之/文如此三家者負其詭異傑特之才不安乎正而必出
乎變謂莊子屈平司馬父子/三家變古文之正體力掃世俗之塵腐而為千
[007-78a]
百世言語文字之宗祖變則/愈工其用志亦良苦而自成一
家亦良可喜矣應冒喜字文字/有抑揚有起伏然昔者吾孔氏非其無
三家之才也以孔氏之文言其正而/不變形三家之文變六經之文不敢出
一毫意見於法度之外端簡嚴重如老成人而萬世之
能言者莫加焉正而/不變然則文之工者政不必變乎正而
後工也應冒子承題文/之正者無竒若三家乃必欲變之何耶設/難
誠見夫理義者聖賢之正論也文少本乎理義則淡薄
無味根據不浮不足以捜竒而獵異矣文如易之正/論則無竒
[007-78b]
雅者詩之正聲也文少類乎風雅則寂寥希音簡朴無
華不足以誇多而鬬靡矣文如詩之正/聲則無竒尚書春秋者史
之正例也文必法乎尚書春秋則謹嚴太過繩尺甚苛
不足以騁才而肆志矣文如尚書春秋之正例則無竒/ 以上三股推原三家變文體
之/意今觀莊氏之文架虚行危淩髙厲空逍遥齊物等篇
廣譬博喻而雜恢諧戯謔之辭使人心廣神馳如從至
人而游六合之外也逍遥遊齊物論並莊子篇/名 此所謂漆園之文偉屈子之
文孤芳獨潔含譏隠刺卜居漁父等作悽切感惋而文以
[007-79a]
忠愛惻怛之㫖使人志銷意沮如行墟墓而聞秋蛩之
鳴也卜居漁父並楚騷篇名/ 此所謂靈均之文深子長之文浩浩乎洋洋乎
自本紀至列傳採擷攟摭而駕以雄渾雅健之筆使人
氣踈才涌如入太廟而觀禮樂器也司馬遷字子長史/記自本紀至列傳
凡百三十巻三此所謂司馬之文浩/博閎肆以上 股形容三家之文可謂工矣一句總/結上三
股且説三/家之文工然使質諸知道君子之前則謂此變也而非
正也轉歸主意/應破語荒忽虚幻理義之所諱也應上莊者理/義之變其失
也/誕褺嫚簡傲風雅之所棄也□騷者詩之/變其失也怨詭怪竒特尚
[007-79b]
書春秋之所不取也應史記者尚書春/秋之變其失也豪夫六經無文法
陳止齋文三代無文人六絰/無文法 文之正者無竒今也文體之工乃出於
文法之變應破/題則是學不足以知聖人之用心而終身
自列於言語文字之流工於文者果三家之福哉説盡/三家
之失謂其文不近聖/經之道雖工何益故曰知道者於是乎有所感矣應/破
語/韓愈氏固自許以知道者照冒/子語進學之作平生用力
淺深次第歴歴可見就題出/處説來盤誥也詩易也春秋也引/本
文商盤周誥屈曲贅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竒而法詩正而葩 主意本出處上文有此語皆嘗含
[007-80a]
其英而咀其華趨向正矣出處下文沉浸/醲郁含英咀華而必下逮於
三家何歟設/難豈因易而有感於莊之變莊者易之變易/理義之書冒用
理義字至此/方説出易字 因詩而有感於騷之變騷者詩/之變因盤誥
春秋而有感於史之變歟史記者尚書春秋之變委以/上三句發盡主意又有 折
抑方喜其體之工而忘其正之已變歟應破/語愈之為學
識者固嘗議其失端緒矣抑韓/愈觀其所作怪怪竒竒韓/送
窮/文大率南華之步驟謂愈送窮之文倣/莊子之南華經而羅池一碑毛
頴一傳羅池廟碑又毛頴/傳皆韓文之竒者視楚江之些序賛之筆必欲
[007-80b]
極力而模倣之謂愈碑傳之文學離騷之些辭史記之/紀録 些音噪哀辭也騷辭每句以一
些字嘆/於句終蓋其文僅足以變王楊之陋而不足以正莊騷
太史之變唐文藝序唐文章三變始㳂江左餘風王楊/為之伯𤣥宗稍厭雕琢崇雅黜浮燕許擅其
宗太歴元和間韓愈唱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三變變為王楊再變而為燕許三變而為韓栁 唐文/王勃
楊/炎又况子雲相如之可喜可慕者日陳乎前有以誘奪
之歟出處下文子雲相如同工異曲而以上繳盡/講中意謂韓愈之文亦出於變 不得其正異時
因文以見道原道中數語君子許焉韓愈作原道數伊/川謂原道中 語
見道/分明然後世終不以為得六經孔孟之正傳者先揚愈/之知道
[007-81a]
後却又抑愈/之不能傳道蓋愈之學雖正而其文終出於變則亦秦
漢而下之文雜於其心足為之累者多耳不出於正而/出於變故其
文如此説盡/韓愈平生噫學至韓愈文至莊騷太史而終不足以
近道交合繳結應/主意道字則有志聖賢之事者安得不重有感
於斯應破語有一倡三嘆之音自首/至尾無一語蹈襲可貴也哉謹論
 此篇格致雖與後篇同然此論是褒韓愈為知道後
 篇是貶蕭統為不知文不可不知
[007-82a]
 因今思古格 與莊騷太史所録論同意
  老莊管孟立意如何      吳季子
   出處文選梁昭明太子序老莊之作管孟/之流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
   立説後世文人有心於為文而其文益陋如古/人之為文未嘗有心於為文而自不能以
     不文蕭統議老莊管孟四子之文而謂其/立意為之則是有心於為矣以文而待四
     子且不可况又謂之/立意乎其説陋矣
   批云風之與水無意於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此天下之至文也此論似之
論曰有心於為文後世之陋也有心指立意字謂立意/以為文後世文人之卑
[007-82b]
陋/也以是而議古人則滋陋矣老莊管孟四子未嘗立意/為文蕭統以立意言之其
説愈/卑何則文不可以有心為也文不可以/立意為之而况於古人
之文乎暗指老莊/管孟四子古人未嘗有心於為文也四子未嘗/立意為文
而不能以不文者自然有文下用老/泉文見題 注何哉設/問蓋抱負於
中而有餘則洋溢於外而不自覺用蘇子由文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動乎其中而/見乎其文固有未嘗規規然用其心未嘗/立意而自然脗
合乎律度者矣自合文章之法度/ 脗合出莊子若曰雕琢胷襟布置
程凖而可以為文則其文固不足觀矣若立意為文/則不足為文
[007-83a]
可持此而議古人之文乎豈可議老莊管孟/四子立意為文老之簡也
老聃之/文簡畧莊之放也莊周之/文放蕩夷吾之精確管仲字夷吾/其文精確
孟氏之辨博也孟氏名軻/其文辨博皆所謂洋溢於外者耳此四/子之
文發見於外者/ 見接題下注夫豈用心之可到哉何嘗/立意後世以來始
有用心於為文者矣江左以來始/立意為文心益苦而文益陋無
足怪也陋字應/破題蕭統淺狹之見蕭統集/文選乃謂莊老管孟
氏之書所以不可及者以其立意之精到耳引本/題嗟/嘆
文而出於有意固已不足為文矣有心於為/文則陋耳而况老莊
[007-83b]
管孟氏之書又可以文論乎又進一步説四子之書且/不可以文論况可以謂立
意為/之乎有是哉統之陋也學論語句法有是哉子/之迂也 陋字應破題老莊管
孟立意如何請試論之聞唐人有言文以意為主以氣
為輔杜牧之/云云文之尚意也明矣且放/開説亦孰知夫無意於
文者乃天下之至文乎主/意今夫水之為水未嘗有文也
風一過之則激而為澎湃蹙而為淪漣委蛇起伏千態
萬狀而水之極觀備矣此固天下之至文也蘇老泉文/甫字説且
兄嘗見夫水之與風乎油然而行淵然而留停洄汪洋/滿而上浮云云今夫風水之相遭乎大澤之陂也紆餘
[007-84a]
委蛇蜿蜒淪漣安而相推怒而相陵云云磅礡洶涌號/怒相軋交横綢繆於乎虚空掉乎無垠横流逆折濆旋
傾側宛轉膠戾云云殊狀異態而風水之極觀/備矣故曰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風之與
水曷嘗有意於其間哉同上文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於相求不期而相遭而
文生焉是其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風之/文也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人而能知風
行水上之文然後可與論文矣打合了人知水之/文則知 之文蓋嘗
觀江左諸人如顔謝輩苦心極力常患不足以名家如/顔
延年及諸謝皆能屬文/ 此是有心於為文者而歸去來一辭乃自柴桑翁肺
腑中流出陶淵明居於柴桑里作歸去來辭/又見下注 此是無心於為文者唐之沈宋
[007-84b]
研揣聲律愈趨愈下唐書杜甫傳切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 不差而號詩律
此是有心/於為文者而盤谷一序昌黎子於杯酒談笑間得之韓/愈
封昌黎伯作送李愿歸盤谷序章東坡志林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辭唐無文 惟韓愈送李愿歸盤
谷序為此是無/心於 文者文其可以有意為之乎反應文不可以/有心為也意
異哉蕭統之論文也其曰立意為宗者何其待古人之
薄乎引本文/貶之自六經不作而諸子興斯文也下衰矣文/不
如/古然其出而著書立言者猶非有意於為文也應冒子/古人無
心於為/文者今觀上下經之文則寂寥簡淡太羮𤣥酒之味
[007-85a]
老子著上下篇言道徳之意五千餘言薄唐駱賔/王傳韓休之文如太羮𤣥酒有典則而 滋味
内外篇之文則宏放豪邁天根月窟之遊也莊子南華/真經内篇
凡七外篇凡十五窟朱文公賛/邵康節云手探月 足躡天根讀牧民治國之章其恢
偉巨麗獨不如入猗陶之室而見其經理井井有條乎
管子有牧民治國等篇也/陶朱猗頓古之二富人讀居仁由義之訓其淵源奥
博獨不如遊洙泗之門而親聆謦欬灑灑可聴乎孟子/仁人
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孔子設教於洙泗之上又謦欬字出莊子
知其為文章之妙也而不知其所以妙者固非操觚弄
[007-85b]
翰鎔意鑄辭而習為如是之文也非有意/於為文想夫柱下史
之胷襟寒潭秋月之平淡也老子嘗為周柱下史記/説老子無心於為文
園吏之懐抱剛風浩氣之横放也莊周為漆園吏文説/莊子無心於為
仲之謀畧其甲兵之武庫歟管仲無心於為文杜杜預/傳朝野稱美號曰 武庫
言其無所/不有也軻之學術其金玉之淵海歟孟軻無心於為/文漢舒向金玉
淵/海充暢於中則洋溢於外殆亦不自知其為文矣用蘓/子由
文見冒子注為繳/四子無心於 文而片言隻字蓋有後世老師鉅儒不
能髣髴其萬一者四子之文後世/文人皆不能及此豈效規圖圓模矩
[007-86a]
作方如統之所謂立意者哉四子何嘗有意於/為文應冒子語嗚呼文
而以立意言固文之下者耳若老莊管孟之書又可但
以為文乎應冒子文而出於有意已不足為文矣/而况老莊管孟之書又可以文論乎雖然
拙於文而陋於識者言之是非何足深辨貶蕭統/應破語若夫
四子之人品則有不容無辨者馬要將四字/分優劣夫以聃之
絶聖棄智老耼之/文如此周之放言髙論莊周之/文如此往往蜉蝣天
地芻狗事物而付之無何有之鄉固不足以施之於天
蘇赤璧賦寄浮游於天地注甲蟲朝生暮死又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莊子出六極之外而遊
[007-86b]
無何有/之鄉而切切然惟冨强之是務者史記管仲/冨國强兵又童子
之所羞稱前揚雄解嘲五尺/童子羞比管晏其於孟氏果若是班乎三/人
皆不如孟子之文/正大 學孟子語吾觀楊朱受學於耼而為我之説軻
斥之為禽獸孟滕文公楊氏為我是無君/也云云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仲之功業亦
以曽西之所不為孟公孫丑上管仲云云功烈如彼其/卑也云云管仲曽西之所不為也而
子為我/願之乎則是三子者固孟氏之罪人也罵倒三子/扶起孟子其又
可以例觀乎孟為優而老莊管為/劣不可一例而觀也愚故併及之謹論
 前篇謂古人之文出於正而三家之文出於變韓愈
[007-87a]
 謂三家之文愈變則愈工蓋有所感也
 此篇謂古人無心於為文而後世有心於為文蕭統
 謂四子之文為出於立意非知文者也
  右二篇步驟畧同可以並看
[007-88a]
 發明題意格
  唐虞於斯為盛        陳子頥
   出處論語泰伯第八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其/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
     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立説古人以全徳為才後世以一技一能為才/古之才全雖以一人之才亦可以周天下
     之務後世之才偏一人止於一事雖聚數/十百人亦不能治如舜之五人皆是全才
     雖五人之少已足為唐虞之盛而况於武/王之十人者乎以是知古人之才雖寡而
     猶以為盛初/不在乎多也
[007-88b]
   批云命意如與可之畫竹措辭如冝/遼之弄丸此論中之巨擘也
論曰人才不以多寡為盛衰古之才全雖寡而可以為/盛後世之才偏雖多而不
足以/為盛顧所得者何如耳得古之全才則為/盛不得則為衰夫物多為盛
少為衰古今通義也以物理之盛衰/比人才之盛衰至於人才乃獨不
然何哉人之盛衰何不/如物 設問蓋古之所謂才者與後世異古/今
人才有/兩様一技一能後世名之以為才後世之/才偏而古之才
則不如是也古人之/才全自其禀天地扶輿清淑之氣固已
卓立於生民之表此是古者人/才之天姿而又益之以學問磨之
[007-89a]
以師友此是人才之學力/ 為後靣張本迨其成也大用之則足以勝
天下國家之重才之大者/任大事而小亦優於一職才之小者/亦辦小事
投之所向皆綽乎其有餘裕古之人才全故可以為盛/ 用孟子綽乎有餘裕語
如此雖一人而已足為盛况以十計乎古之才全雖一/人亦足為盛况
於武王之亂/臣十人乎孔子稱才難而有及於武王之十亂且曰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引本文古朱文公釋本文云/才難蓋 語而孔子然之也謂周
世人才之多惟唐虞較此為盛耳夏商所不論也朱文/公釋
本文曰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際乃盛於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猶但有此數人耳是才之難得也
[007-89b]
夫舉四海之人物而僅得十人焉已不足以言盛乃復以
舜之五臣為盛而周之十亂為益寡矣若以數而論則/十人多於五人
若以古之全才而論則不如是/也古之才全愈寡而愈足為盛然則聖人之所謂才者
顧不可以意推乎言古人全徳為/才與後世異唐虞於斯為盛此當
以全才論者也盆成括以有才而敗於才孟子盡心下/盆成括仕於
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問曰云/云曰其為人也少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中行氏以
智名而滅於智智伯事見通鑑周威烈王紀又史記晉/世家智伯與韓趙魏共分范中行氏以
為/邑故論者毎曰才徳殊塗君子小人之辨也司馬温公/曰智伯之
[007-90a]
亡也才勝徳也云云才徳全謂之聖人才徳兼亡/謂之愚人徳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徳謂之小人一薛
居州如宋王何孟子謂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六千君子以勾踐伯史/記
趙世家君子六/千伐吳吳師敗故論者又曰一多一寡人才盛衰之候
用濟/川文嗟/嘆有是哉擺去/上意愚為易之曰自以已/意斷之惟君子
然後能有才惟君子則謂之才小/人不可以謂之才取人之廣非盛也衰
若以小人之才為才則/其盛也反以為衰矣蓋古者以成徳為才後世以
一技為才應冐古之所謂才/者與後世異一段古之才全故一人而可以
周天下之務古者以成/徳為才舉天下而得如此者數人焉則
[007-90b]
沛乎而有餘後之才偏故一人而止於任一事後世以/一技為
才/舉天下而非一事也則雖聚數十百人亦不能給雖
謂之衰可也才之偏者雖數十百/人亦不足以為盛而况後世之所謂才
者又未必皆君子乎應古之才者/與後世異古之君子未有不以
才名者挈起才字説謂古/之才非後世之才以周公之聖而孔子但稱之
曰之才之美論語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左氏載元凱
之事亦惟以才子稱之左文十八年髙陽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凱髙辛氏有才
子八人天下謂之八元世濟其美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凱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007-91a]
必周公元凱而後才之總上文言古/者之全才非周公元凱而亦
才之冝乎後世之多才也後世之才不如/周公元凱之才五行麗天與
攙搶枉矢飛流𤨏細者皆謂之星唐律歴志五行之祥/應于下五緯之變彰
于上雅劉向説苑秦胡亥立日月薄蝕在天光熒襲月/又爾 彗星為攙搶形如掃箒 攙搶枉矢皆惡星名
巍巍九鼎與瓶罌甕盎升斗勺合者皆謂之器前郊祀/志禹收
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者/瓶罌甕盎盎等皆器之小君子稽乾文識坤珍不知
將以何者為大乎稽天之文當以五行之星為大/識坤之珍當以九鼎之器為大舜之
五人五行也周之九人九鼎也打合説譬/喻極切使虞周之臣
[007-91b]
不足以言盛則五行九鼎亦不得以為大矣反説/有力嘗以
周之亂臣考之且先説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字晦/庵曰亂治也乂曰亂本作古治
周公太公畢公而下至於邑姜列名凡十晦奄云十人/謂周公旦召
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冝生南宫适其/一人謂文母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
門之懿姑置勿論則九人而已除婦人邑姜之/外只有九人周㑹孟
津諸侯八百同心同徳之臣至于三千史越書八百諸/侯一旦㑹于孟
津又見/泰誓以此九人者列於其間蓋如太倉之一粟萬馬
之一鬛亦何盛之有且難周武王時人才如此之/多有如亂臣九人何足為盛聖人
[007-92a]
又引而上之至於夏商皆無稱焉以周之才比/夏商為盛若是則
合千八百年之間獨有此九人耳見冒朱文公注自唐/堯至周一千八百年
是猶可也又擺去/上意舜五臣也以五方十僅其半也武王/十人
已為少以舜之五人/比武王十人尤為少若取數之多而言十已不足何况
於五舜之五臣又少/於武王之十人而聖人又以唐虞之才較周為盛
又以唐虞之/才比周為盛豈其愈寡則愈盛物固以少為貴乎又設/難
嗟夫以下觧/上難多寡者數也物之數則/有多寡盛衰者才也古之/才全
雖寡而猶以為盛後世之/才偏雖多而猶以為衰環天下之才一一以較其長
[007-92b]
再演/才字儒者文墨武者介胄纎嗇者理財鈎距者聴訟前/漢
趙廣漢傳尤善為鈎距以得事情鈎距者設欲知馬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注鈎致也距閉也
使對者無疑衆莫覺其/所由以閉其術為距也一人一官一士一職應冒一技/一能後世
皆名之/以為才天下之事如絲紛蝟宻不可勝舉雖竭天下之
才而治之益見其少也言萬事之多如絲縷之亂如蝟/毛之宻又應原題舉天下非一
事也則雖聚數十/百人亦不能給虞周之臣皆所謂千人之英萬人之
淮太族訓知過萬人謂之英千人/謂之俊百人謂之豪十人謂之傑以一而可以敵萬
一人之才何以當萬人之/才應冒雖一人已足為盛則所謂五人者固已多矣况
[007-93a]
倍而十之豈不為盛耶古人之才全十人之多尤倍於/五人之多豈不為唐虞之盛
然虞周之才何為而能若是也其生也間氣而殊禀培
之以山嶽之渾厚瀹之以江漢之清明應冐禀天地扶/輿清淑之氣固
已卓立於/生民之表其少長也則父兄師保以淑其質序庠學校
以養其心仁義禮樂以充其學歲月齒髪以老其才應/冒
而又益之學/問磨之師友嫓如竒植之材朝培而暮溉之此如古之/才得其涵
養/數十年之後其崇干霄其大十圍採擢其一則棟梁
之用備矣此如古者之才雖一人已足為盛/况於舜之五臣與武王之九人乎其視九畹
[007-93b]
之蘭百畝之蕙何足道哉此如後世之才雖/百人亦不能辦事春秋之世
雖號多才指夫/子時然與九畹百畆者何異此吾夫子所以
發才難之嘆而思古之不可及也引本/文後春秋而有漢
焉武帝之世疇咨俊茂才人並出公孫𢎞傳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云
云□士咸慕/異才並出班固亦為之賛曰漢之得人於斯為盛以/此
證題極切/又見下注是以夫子賛虞周之意而賛漢也及求其所
謂得人乃皆芻牧賈孺奴僕降虜之餘同上卜式拔於/芻牧𢎞羊濯於
賈孺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云云噫異哉其所謂盛也武帝之盛與/唐虞之盛不
[007-94a]
同/若斯人而謂之盛吾見其衰也久矣武帝時人才之/偏不足為盛
用論語甚矣吾/衰也久矣句法固曰漢之得人於斯為盛吾則曰漢之
得人於斯為衰以衰字反形盛/字散場極佳謹論
 可與已集陳耆卿漢世良吏論參看
[007-95a]
 發明題意格 可與前篇參㸔
  天子求修正之士        潘徳逺
   出處賈山至言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義莫不/為臣云云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
     直/諌
   立説士之修潔者不屑進士之正大者不苟進/然人主不可以其難進而不求之也苟以
     其難進而不之求則修潔者以退為髙/正大者以去為榮又安得而用之哉
   批云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此論可謂得其髓者
論曰天下有難進之士修潔之士不屑進/正大之士不苟進人主不可遂
[007-95b]
其易退之心天子要當求之不可使修潔者以退為髙/正大者以去為榮 文中子關子明姚義
云云子曰有以發/我也難進易退古今天下未有無士之國者挈起士/字反説
獨惟修潔之士則不屑進正大之士則不苟進應破難/進之説
然人主不可以其不屑進不苟進而遂已也不可不/求之
其以修潔自髙以正大自負毎不以進為喜應破難/進之説
之猶恐不至而况不求之乎歸重求/字上苟以其難進也而
已於求則彼有望望而去矣反説不求之則修正之/士必去矣 用孟子語修潔
者以退為髙正大者以去為榮應破易/退意國無君子斯焉
[007-96a]
取斯學論語魯無君/君者斯焉取斯宜有以發賈山之一疏也引賈山/至言
是時文帝即位之二年也考究/當時在廷公卿夫豈無人謂/在
當時豈無/修正之人正惟所少者修潔正大之士則亦在帝求之
而已歸重/求字不然若人豈肯輕於來哉反説/有力故賈山曰天
子求修正之士夫象犀珠玉之珍生於絶域皆可得而
致惟士不可以屈致物可得而求士/不可得而求士不可以屈致而
况修潔正大之士乎歸在修正/二字上彼好修兮餐秋英而不
好修字見屈原離騷經/又夕餐秋菊之落英養正則吉寧舎龜而觀頥易/頥
[007-96b]
卦頥貞吉養正則吉也云云/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朶頥求之不以道不至也歸在/求字
上孟語/見 子易之䝉曰匪我求童䝉童䝉求我見䝉/卦觀䝉一
卦則九二剛中之才實當之同上初筮告以剛中也注/謂二也二為衆隂之主也
何則湯以聘求尹也未聞以尹求湯也孟萬章下萬章/問曰人有言伊
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豈若
處畎畆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徃聘之既/而然改曰與我處畎畆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云
云/武丁以夢求説也未聞以説求武丁書説命上髙/宗夢得説使
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傳岩云云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説築傳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文王以
[007-97a]
卜求望也未聞以望求文王也史齊世家吕尚以漁釣/干周西伯西伯將出獵
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水之陽載與俱歸立為師
曩使有九二剛中之才無六五虚心求士之君反繳應/前䝉卦
事/則尹終於耕説終於築望終於釣也已矣三事並見/上三股注
夫天下之士不少求之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
用孟/子語蓋有之矣必嗜進之士也學論語句法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潔者正大者詎肯爾耶歸重在修/正二字上世言項王所用者多
亷潔鯁介之士髙帝所用者多頑鈍嗜進之儔陳平傳/平曰項
[007-97b]
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亷節好禮者多歸之云云今大/王嫚而少禮士之亷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
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然大王資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頋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人不過數
人耳/云云故頑鈍嗜進者不肯為項留而亷潔鯁介者亦不
願為劉用互換/説兩生之不來豈以綿蕞故歟叔孫通傳/羣臣飲爭
功㧞劍擊柱上患之叔孫通説上曰臣願徴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云云通徴魯諸生有兩生不肯行云
云遂與所徴三十人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馬上之風未歇陸賈傳賈時/時前説詩書
帝罵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騎項之習猶存周昌傳昌嘗燕入奏/事帝方擁戚姬昌還
走帝逐得騎昌項問曰我何如主昌/謝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然尤憚昌殽函京洛間彼豈
[007-98a]
北面耶婁敬傳良曰洛陽非用武之國也闗中左崤函/右隴蜀又用與論語全句又石勒云若遇髙祖
當北面/而事之園綺四先生髙視闊步大非漢廷人物張良傳/上欲易
太子良曰此難以口舌争也頋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然上髙此四人令太子請
以為客則一助也注園公/綺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太子一卑詞求之朝商山而
暮漢廷同上於是吕后使人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
有餘鬚眉皓白云云四人曰陛下輕士臣等義不辱今/聞太子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為太子死故臣等來
則夫髙帝終身不能致之者正以非皮冠之招也孟滕/文公
下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注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之當以皮冠而以旌故不至也
[007-98b]
三葉而至文帝自髙祖過/文帝來帝豈蔽賢之主哉用蘇東坡/上神宗萬
言書云文帝豈棄才之/主絳灌豈蔽賢之士環視周行惟見蹶張吹簫之夫
爾才訥無文之人爾修乎正乎應冒子在庭公卿豈無/人 申屠嘉傳嘉以材
官蹶張注弩以足蹋者曰厥張又周勃傳勃常以吹簫/給喪事又勃為人木强敦厚云云其惟少文如此又王
陵傳為/人少文當時在楚豈無穆生鼂錯傳初楚王好書與魯/申公穆生白生俱受詩於
浮丘伯云云穆生不嗜酒元王設/醴後忘設穆生曰可以逝矣云云在齊豈無轅固轅固/齊人
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云云/固老罷歸之時年已九十餘矣在濟南豈無伏生伏生/傳生
濟南人也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
[007-99a]
故鼂錯/往受之白駒皎皎金玉遐心用毛詩全句比士/之隠而不出者不肯一
到漢廷言上面許多/人不肯來亦懲前日嫚罵之辱以為漢家法
然爾見前注又趙王傳趙王敖執子婿禮甚卑上箕踞/嫚罵之又魏豹傳漢王嫚侮人罵詈諸侯羣臣如
奴/耳大抵士之修潔者不以進為榮士之正大者常以去
為輕應冒子修潔者以退為/髙正大者以去為榮緼袍華於佩玉飲水甘於
列鼎用古文言其/雖窮猶達也求之未必至至之未必留况欲不求
得乎應冒子求之猶恐不/至而况不求之乎賈山一疏正望文帝之求之
引本/文當時修正之士僅一賈生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
[007-99b]
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云云纔一啓口絳灌嫉之如仇矣同上/每詔
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云云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之屬盡害之曰洛陽之人年少初
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注絳侯周勃灌嬰也宣室之召帝豈思前日賈山之
言也耶同上後歲餘文帝思誼召之至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云云
然而求之名常生於不足有則不/必求倉公之門不求醫倉/公
能醫盧/人也公輸之門不求匠魯公輸/子之巧荆楚不求劒客荆楚/多劍
客/鄒魯不求文學鄒魯尚/文學何者其素有也以上四様人/皆是本色自
有更不/須求漢猶有人尚勞當宁側席之求公卿有靦面目
[007-100a]
惟在朝公卿無修正之/人所以要求修王之士朝無人焉安得不起師慧之
見左/傳謹論
 右兩篇辭意俱新更無塵腐氣習
 
 
 
 
 
[007-100b]
 
 
 
 
 
 
 
 論學繩尺巻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