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六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囘䕶題意格  與陳止齋子謂武未盡善論同意
  武成二三策如何       吕祖謙
   出處孟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扵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
     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下注云武成周書篇名武王伐紂歸而記
[006-1b]
     事之書也策竹簡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餘不可盡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
     意反政施仁之/法也又講中注
   立說武王之伐紂出於不得已非為已也為天/下也書之武成記武王伐紂之事其辭未
     盡明白孟子憂武王仁天下之心不白扵/後世恐或者因血流漂杵之言以啟其不
     仁之念所以但謂吾之所取者惟二三策/而已其餘者不可盡信也庶幾可以遏天
     下不仁者/之心乎
   批云議論髙辭㫖婉非孟子不足以明武王之/本心非此論不足以發孟子之微言前輩
     筆力如此後學/當三復降歏
[006-2a]
論曰聖人之心不白於天下謂武王伐紂雖出於不得/已不能不起天下之疑是
武王之心不能/自明白於天下後世之儒者始有言外之意後世儒者/謂孟軻也
孟子明武王之心釋天下之疑故扵武成之/書但取其二三策而不取其血流漂杵之語夫以聖人
之心何至於有所不白者且占强説破/聖人之心而事變之來不
能不䝉人之疑也便解本意謂武王伐紂有/此變故不能不受人之疑而聖人適
遭其時武王當/紂之時不得已焉而為之不得已而為/伐紂之舉聖人之
心始晦矣晦只是不/白之意夫惟其心之晦於此綴上/文而書復
紀於此謂書之武成篇紀/載武王伐紂之事使後之人得借是以自便其
[006-2b]
無忌憚之為後之人見武王如此必借其殺伐之事/以便一已之所欲為而肆無忌憚也
者憂之而有言焉孟子憂天下不/知武王之心意謂寧以吾言病聖
孟子謂寧可使吾取二/三策之言而為武王病無寧以聖人之故病天下不/可
使聖人之心不明白於天下/而為天下病 此二句是骨此武成二三策之說所由
發也舉本/出處嗚呼軻其有憂天下後世之心乎孟子憂天/下後世不
知武王之意/故發是語武成二三策如何此孟軻言外之意應冒/頭語
而亦悲武王之不幸也悲武王不幸而有伐/紂之舉 應後面人徒見武
王聖人也難/起而孟軻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言叙出處/本文
[006-3a]
遂謂軻非知武王者且難孟/子之説嗟夫解/軻豈不知武王者
便解孟子/立言本意七篇之書其論武王詳矣又泛舉孟子七/篇多言武王之
事/故舉武王之言則曰無畏寧爾也孟盡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
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又曰非敵百姓也見/上其論武王
之勇則曰安天下之民也孟梁恵下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又曰救
民於水火之中也孟滕文公徯我后后来其無罰云云/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夫以軻之舉其言也如此而論其勇也又如此總前面/孟子舉
武王/之言武王之心軻知之矣謂武王心事孟/子其知之矣然則武成取
[006-3b]
二三策之言是果何為而發耶以本出處/文再難夫亦憂武王
仁天下之心不白於後世又解應/主意恐㦯者因辭以害意
恐天下之人因血流漂杵之言疑武王殺人之惨/如此而不知武王為天下之本心是因辭害意也得以
啟其不仁之念開其殺/伐之心故不得不借此以喻彼也借此/取二
三策之言以曉諭天下之/人謂武王本無心於武事不然聖人豈果不足於中者
應聖人之心何至/於有所不白者昔仲虺作誥舉/証甞述湯之慙不釋
於伐夏之日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慙徳/曰予恐来世以台為口實注云仲虺恐湯
憂愧不已乃作/誥以解䆁其意夫以湯升陑之師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
[006-4a]
鳴條/之野是皆應天順人之舉易革卦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則亦何慙
之有謂湯之伐桀亦為天/下而又何慙之有湯乃不待人之慙身自為之
而身自慙之申本/意誠恐吾之心不白於天下而後世或
得以貽口實也貽口實注云恐天下/後世藉以為口實也是故湯寧自貶而
不忍以自隠也自貶只是惟/有慙徳之語雖然此雖然二字乃是連/綴文意非是自為一
叚/湯之不自隠而得仲虺陳義以白之湯無慙矣湯有/慙徳
不能自隠而有仲虺作誥陳大義/以明白成湯之心湯則無慙愧矣若武王之心則未白
從湯過武/王上来而武成之書則實言舉武成書言/武王伐紂事孟軻則不
[006-4b]
容以不辨孟子安得不/為武王辨嗚呼孟軻之意其亦仲虺之慮
天下後世也歟總上文謂孟子之意與仲虺同仲虺慮/湯放桀之為慙孟軻悲武王伐紂之不
幸恐天下後/世以是藉口是亦悲武王之不幸而無仲虺之誥又有
武成之書歟湯之慙以仲虺之言而釋武王之不幸既/無仲虺之誥為之釋且有武成之書以實
其事孟子安得不/悲之而為之辨且商之作威非一日也書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
常云云作威殺/戮毒痡四海武王嘗觀政矣而商不悛悛改也小同/上肆予 子
發以爾友邦冡君觀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嘗師次於河朔矣而商復不悛
同上惟戊午王次于河朔/云云今商王受力行無度然則武王何拳拳於商之悛
[006-5a]
設/問悛不悛何足介也荅改謂商王之改過/不 過不足芥蔕而無辜則
籲天也所慮者天下之人皆怨之也/書泰誓無辜籲天穢徳彰聞百姓則暴虐也牧/誓
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四海則毒痡也見上/注武王雖無心於商
而有心於民也總上文見得武王本心非是/自欲伐紂為天下而伐之也是則武王
之事誠有大不得已者為天下而伐紂是/武王之心不得已士女一綏而
我師罔敵武成肆於東征綏厥士女云云受率/其旅若林㑹於牧野㒺有敵於我師牧野一
誓而前徒倒戈牧誓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又武/成云云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武王
豈得已哉應上不/得已字故歸馬放牛為天下也非為已也説/得
[006-5b]
武王本心出華武成武王伐殷云云乃掩武/修文歸馬於 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㪚財發粟
為天下也非為已也同上㪚鹿䑓之/財發鉅橋之粟武王仁民之心遂
至此則武王仁天/下之心始成遂而武成之書所由作也從武王事/過孟子来
成之書雖作而武成之辭則未白也武成萹有血流標/杆之言恐天下後
世疑其殺戮之惨是/其言辭未明白也武成之辭未白申上/文是聖人以無
心待天下後世謂武王本/無心伐紂柰之何天下後世不以無心
待聖人也何天下後世反疑/武王有心於伐紂戰國之世說孟/子時用兵争強
以相侵奪此時専/事戰争争城以戰則殺人盈城争地以戰則
[006-6a]
殺人盈野見孟/子甚而長平之川陰山之北皆且血流而
鬼哭矣戰國時争戰之禍如此當時之人未必不以武/王伐紂事為藉口 通鑑武安君坑趙卒四十
萬於/長平想夫孟軻之意以謂聖人之心不白於天下應主/意
而後世黷武之惨得非武成之書有以啟之乎説主意/明白謂
後世錯認武成血流漂杵之語/詳見後血流漂杆下注云云於是有盡信書不如無
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之言叙出處/本文軻之所取二三策
固未易輕指且含蓄其所取/二三策之說而其所不取者則血流漂
杵之一語矣不取者在此一句戈集注云武成言武王/伐紂紂之前徒倒 攻于後以北血流漂
[006-6b]
杵孟子言此則是不可信者然書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非謂武王殺之也孟子之設是言懼後世之惑且長
不仁之/心耳夫其所取者不必論謂二/三策所以不取者則不容
以不論謂血流漂/杵之説漂杵之說是固為攻其後以北者而
設非謂武王也釋武成書中所言/又見上集注云云特武成之辭不白耳
孟子憂書中所言不/明白故力辨 應前而孟軻之憂則恐已亥之誤不止
於三豕也家語讀史志者言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故嘗謂聖人
仁天下之意昭如日星越千載猶一日演聖人仁天下/之心本自明白
徔古至/今如此吾言書之不可信於聖人乎何損為孟子解盡/信書不如無
[006-7a]
書之/言而於天下後世則可以遏其不仁之心而其利則
博矣發盡/主意軻之言在此而意實在彼也孟子之言雖曰不/信書而意實在於
止天下/之不仁論者當因其言而遡其意粘上言意/字眼目不可冺其
其意而信其言也不可冺沒其本意而徒/信其不盡信書之言盖嘗因是而
觀之牧野之師書武王云云與/受戰於牧野伯夷固嘗非之矣史伯/夷傳
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未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
然則伯夷非武王之非也斡歸/本意憂天下後世無君者見
之誤而非之也伯夷之見/與孟子同夫武之樂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
[006-7b]
下者/也仲尼之在周末又嘗謂其未盡善矣語八佾謂武/盡美矣未盡
善/也然仲尼非謂武王之未盡善也斡歸/下意憂天下後世用
武者失之黷而未善之也孔子之見亦/與孟子同吾亦曰孟子言
書不可盡信非不取武王也斡上歸/下意憂天下後世殺人
者流於惨而不取也以前二人證孟子之言/為天下後世不仁者設伯夷也孔
孟也是或一道也總工三脚/文有法吾於孟子夫何議為孟子/解 歸
重在孟子上/則意不偏而亦悲武王之不幸而生於商之末也為/武
王解幸應冒/頭不 意謹論
[006-8a]
 囘䕶題意格  與吕東萊武成二三策論同意
  子謂武未盡善        陳傅良
   出處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
     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立說武王之伐紂不得已焉而冒為之而其不/足之心所在形見而不顧天下之議必其
     身後之名有不暇計而後為之也然則武/王之樂為未盡善固武王之不幸有夫子
     焉而知其本心/乃武王之幸也
   巽齋歐陽守道批前軰作文多從大處起議論/如此萹更不論樂只從未盡
[006-8b]
     善上説武王心事見得聖人大公至正無/一毫欺隠於人而所謂未盡善者亦非真
     可愧之事文字感慨既能為/武代辭說又自為武王惜之
論曰聖人之心謂武王/之心苟有所不足於中者無隠也不/足
字便見其未盡善意謂武王遭時之窮不得已而為伐/紂之事本心雖有所不足而不敢自隠故形之於樂而
未盡/善以聖人之心何至於有所不足者且占強説破聖/人之心 接全
與前/篇合而事變之來不能盡如意也謂紂/之變事變之来不能
以盡如吾意申上/文而吾適遭其所窮謂武王適/遇紂之時不得已
焉而冒為之不得已而為/伐紂之舉聖人之心始病矣出於不得/已必以為
[006-9a]
病病便是/不足了夫惟其病於此者粘上病字格/與前萹一同而天下之大
無足以解吾之戚然愧然之意以武王氣象/見不足之意盖將所在
乎見之而不能以自禁見之於樂雖未盡善/亦不能以自禁止見之而不
能以自禁申上文止齋文法/例如此疊句轉而又何暇乎文之以為欺雖/未
盡善見之於樂亦無隠/何暇文飾以欺夫人嗚呼兹其為盛徳之事也惟其/不以
未盡善而不自隠所以為盛/徳少有諱晦則非徳之盛事武王之武所以為未盡善
更須舉全題/方為盡善而吾夫子所以深察其心也深察其心字/見子謂意與
結尾/相應大凡人之不幸而犯不韙之名者其辭氣容色必
[006-9b]
有所諱晦者也舉凡人之不能自隠乃所以形出武王/之無隠 韙音偉釋是也左犯五不韙
於其辭氣容色有所諱晦疊句/轉則君子必以為犯是不
韙也必其本心為之而非有所隠詘由其外可以觀其/中惟其無諱晦方
見得是無心若是有諱晦便是有心/了 詘與屈同禮記不充詘於冨貴何者喚起歸/本意吾心
果有所詘粘上詘/字轉則亦何畏乎天下後世之共知也若/有
所詘則/不必隠古之聖人暗説/武王所自見者吾心但知在/我而已而非所
恤於天下後世之辨吾與否何暇顧他人之議辨吾者/知我也否者不知我也知
我固不恤不/知我亦不恤故雖有負俗之累而蒙人之疑應有不足/之事心亦
[006-10a]
無隠俗漢武帝詔士或/有負 之累而立功名亦以為吾取之而不辭亦只得/自受
鳴呼嗟/歎兹武王之武也武是武王/之樂名所以見武王之心武/王
以征伐取天下故/作武樂以象其徳而亦足以悲武王之不遇也發主/意
固矣猶/固然也文王之宜王也文王宜王而不王者也宜王/不王
並去聲固吕東莱文王論云而天下亦曰文王宜王也/夫文王 宜王也而文王之心則以為奚王也 從文
王說見得武王之/事有不得已者然文王能逃諸其身而不能逃諸其
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徳其可謂至徳也已矣 武王伐紂能不興周而
不能保商之不亾周以武王興/商以紂而亡能止汝墳之怨詩汝墳/文王之
[006-10b]
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免之以正也而不能遏孟津之集史記武/王東觀
兵至於孟津諸侯不期而㑹者八百王此叚文法/本祖東坡韓文公廟碑亦與東莱文 論畧同則夫
武王之事誠有所大不得已者事勢如此武王不容/不伐紂 發主意
下之美名且開/説豈惟夫人樂得之聖人亦樂得之誰不/欲得
盡善/之名武王亦何為安於居天下之謗又設/難而使夫後之
人得借以自便其無忌憚之為者語意與前篇/冒頭語合武王而
安於居天下之謗因上文/轉歸正則必其身後之名有所不忍
計而後為之而非其所欲若武王好名則不肯受人之/謗惟其安然為之所以見本
[006-11a]
心不好名轉此/數語是機盖使吾身獲㢘退之名而斯民被不可
一朝居之禍若武王退避而不伐紂則/天下必被紂之禍慘矣則是一人病天
下也此是武王/之本心武王寧以天下之故病一人寧可伐紂/而救天下
以不美之/名歸之我無寧以一人之故病天下不可自得美名/而為天下病
牧野之師豈必待伯夷非之而後知見前萹伯夷/叩馬而諫注雖武
王固自非之而不得不為之武王本心是如此/議論出人意表吁武王
之勢極矣應冒頭適/遭其所窮象成之樂無亦為周之王天下而
作者邪入武字來干記樂記子曰夫樂者象/成者也總 而山立武王之事也以周之王
[006-11b]
天下而至於作象成之樂申上/文而武王之志尤怛然甚
怛然驚動/之意也於此乎有不足之意焉應主/意固非武王之
耻亦非武王之謙也既不以為耻又不以為謙/見得武王心事之無隐武王之
心猶湯之心也引證切甚欠/此事不得湯之慙見於言書仲虺之/誥云云詳
見前/萹注而武王之未盡善見於樂本題/武樂聖人豈固以聲色
欺人者應冒頭文之以為/欺意亦應原題盖其胷中之藏與天地並見/得
聖人之心/廣大處固不肯以其心之知而忌夫人之知也武王/既自
知其非豈忌他人知/己之非此是無隠處後世或有察焉正説應舉題/深察其心字盖將
[006-12a]
緣是而得吾之㣲知得我之伐紂/出於不得已而吾亦庻乎其有辭
於天下則我亦可以辭/其未盡善之名後世而不吾察反説察字不知/吾之心出於不
得/已則将叢謗於吾身吾無憾焉爾叢者聚也是聚天下/之謗於一身皆議吾
之未盡善/吾亦無恨嗚呼世之察不察不足道總上文/两脚而武王之
心則見矣應破題/無隠字魯昭公之為人皆知其非禮語述而/陳司敗
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則黨君之責其過也無疑同上孔子退/揖巫馬期而
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故夫陳司之有言也見上/注夫子亦安
受之曰邱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同上出處/下文云云夫以過聞
[006-12b]
天下而夫子以幸言之申上/文則亦寧有所避亦是無/隠意
或者後世必有知吾言之非黨者也知夫子之非黨則/知武王之未盡善
然則武王之樂其未盡善也固武王之不幸應前不/遇意
周衰焉有夫子焉知之此是見察於後世處/又繳出題子謂字乃武王之
幸也此幸字與夫子邱/也幸字亦相應謹論
 前篇謂聖人之心不白於天下有孟子知之此篇聖
 人之心無隠於天下有孔子知之是同一意
[006-13a]
 發明題意格
  仁聖博施濟衆        馮 椅
   出處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以朱文公集注云仁以理/言通乎上下聖 地言則造其極之名也
     乎者疑而未定之辭病心有所不足也言/此何止於仁必也聖人能之乎則雖堯舜
     之聖其心猶有所不足於此/以是求仁愈難而愈逺矣
   立說本晦菴之説謂施至於博濟及乎衆此固/仁道之極致仁者之至願然而有次第有
     分量也盡此道者必聖人而後能之然聖/如堯舜猶以為病則其功用之大不容以
[006-13b]
     易致也此夫子所以明仁聖精㣲之辨歟/又朱文公云博施者豈非聖人之所欲然
     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聖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顧其養有所不
     贍耳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濟衆者豈非聖/人之所欲然治不過九州聖人非不欲四
     海之外亦兼濟也顧其治有所/不及爾此病其濟之不衆也
   批云文勢圓轉節節/相應深得論體
論曰事有功用之大者不容以易致也謂施而至於博/濟而及乎衆非
止為仁雖聖/人猶難之則亦求其所以致之之道而已矣貫上/致字
推一已之所為指施與/濟字以被天下之至廣指博與/衆字此豈
[006-14a]
非仁道之極致而行仁者之至願歟喝出/仁字然而轉/固有
次苐也固有分量也不容易致意/與講中相應而奚可以仁定論哉
謂何事/於仁等而上之必有天徳之聖人能合天下以為一
謂必也/聖乎而動化之妙運用之神有不待推行之勞而
自合者能博施濟衆則/是聖人地位至此而後功用之大始可言矣
應破/題語然聖人尚竊難之而曽謂可以易致也謂堯舜其/猶病諸應
破/題嗚呼此仁聖精㣲之辨辨仁聖二/字不同固有待於講明而
必折衷於夫子歟𠂻去聲/引本文仁聖博施濟衆請即夫子之
[006-14b]
言而申之謂仁聖别乎疑辭問起别/言其異也堯舜性之所以為
聖而仁覆之功用後世無及也孟離婁上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云云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然則有同歟疑/辭曰必也曰何事本/文
夫子奚為截然不肯少紊紊亂/也而真若仁之别於聖者
是可不深求其故耶謂夫子言仁與聖不同/ 從原起辨難至此盖嘗泛觀
之天下解上/意舟足以航川而施之陸則不行莊天運夫/水行莫如
用舟陸行莫如用車以舟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不行葛足以當暑而施之寒
則無補史李斯傳堯冬日/鹿裘夏日葛衣則所施者有病於博謂一物/不可两
[006-15a]
用見得博/施之難大明普照而蔀屋弗覩易豐卦豐其蔀日中/見斗注蔀覆曖鄣光
明之物斯豐在蔀幽而無/覩者也又豐其屋蔀其家陽和發育而寒谷或凝劉向/别録
鄒子在燕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温氣至則所濟猶有慊於衆
謂日月天地之大且有/不足處見得濟衆之難然則施之博濟之衆總上/文此固
仁道之極致而皇皇之四達者也應冒極致字皇莊/知北逰四達 皇
仁者之至願而所欲之不存者也應冒至願字君孟盡/心廣土衆民 子欲
之所樂不存焉又/見本題朱文公注舉而謂之仁夫豈不可喝出/仁宇然而固
有次第也固有分量也應冒頭小/講两句則豈容於不講耶施/之
[006-15b]
博濟之衆既未易盡夫/子之言不容不講明今夫自一念之愛推而達之一
身而支體髪膚之無遺育由心而身/則身為大自一身之愛推而
達之一家而父子兄弟之無異和家大/於身又自家而國自
國而天下國又大於家/天下大於國先後之不同科也厚薄之不同
品也其次第固如此謂有/次第而豈易致耶以上應次第二/字發出不容易
致之/意豈曰仁而已耶非止於/為仁夫苟非泊然無意於斯世
者則皆知所以求仁也自此以下/說分量意而愛天下利生民之
深心固有倫類之不通而不能推者矣謂施難至於博/濟難至於衆
[006-16a]
或勉强而行之或利而行之中/庸固有推之而不能逺逺
之而不能盡者矣見得施難至於/博濟難至於衆遲速不論也乆近不
論也包上意謂/有分量其分量如此又豈易致耶以上應分量/二字發出不
容易/致意豈曰仁而已耶非止/為仁是故非聖人不足以盡仁而
苟未至於聰明睿知而達天徳語見中庸/應冒頭語 則所施之
博所濟之衆誠不敢知也未到聖人地位則/難盡這个道理惟夫與造
化同功與萬物同體其徳盛其化神此是聖人地位天/程子曰仁者以
地萬物/為一體有所不為為之而行有所不動動之而克謂聖/人方
[006-16b]
能博施/濟衆所謂保合太和之功用不於此觀而奚觀哉謂/聖
人可以盡博施濟衆之/道 易乾卦保合大和嗚呼此固聖人事也喝出聖字/歸在聖人
身/上而聖人毎難之何也又難一難應聖/人尚竊難之天地之大也人
猶有所憾用中庸語不以天地之不足/形聖人之 足不小了聖人而匹夫匹婦有
不與被堯舜之澤者吾猶有愧焉故也舉孟子語地與/去聲謂天 且
有不足處聖人雖/有不足又何慊且堯舜之性之較之湯武之身之猶
有間也間去聲語見孟子盡心上文公注云堯舜天/性渾全不假修習湯武修身體道以復其性
無告之不虐困窮之不廢書大/禹謨嘉孺子而哀婦人莊天地/堯曰吾
[006-17a]
不敖無告不廢窮民/嘉孺子而哀婦人甚者有苖之弗率書大禹謨帝曰/咨禹惟時有苖
弗率汝/徂征盖終堯舜之世不能相㤀於大順同上三旬/苖民逆命
猶有待於禹見上/注論至於此則博施濟衆豈易致耶應/冒
易致/字以堯舜猶病之心觀之出處/本文豈亦曰仁而已耶謂/何
事於仁亦/應前語嗟夫别下/意三代而下非無志於仁者也應前/非泊
然無意於/斯世者固有殫所利以為恩捐所與以為恵而不能
周普者矣殫盡也捐棄也此皆小恩/小恵不足謂之博施濟衆雖有賢君僅致小
僅止也/康安也而求其如三代亦難矣夏商周應/前三代字况堯舜之
[006-17b]
敢望照應/出處盖非不足於仁也而不足於聖也發明出處/仁聖二字
結/雖然有孔門之講學則堯舜可為也應冒有待講明/意歸孔子之言
講學之不明而推行之或紊尚可語仁乎哉反説行講/學推 皆
應前/語夫子之示人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出處/下文
云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云云嗚呼此善推其所為孟子所以
有取古之人孟梁恵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而盡已之
忠推已之恕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云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軒曰盡
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夫子他日以一貫之㫖啟子貢者盖深警
[006-18a]
乎此也語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然則
後之法堯舜者夫亦自吾推之而已矣應冒推字亦應/破題致之之道
而已矣語意/方圓轉也謹論
 可把乙集蔡岸博施濟衆何如論參看
 又見前篇批
[006-19a]
 發明題意格  與馮厚齋仁聖博施濟衆論同意
  堯舜行道致孝        陳子順
   出處前漢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顯徳彰而身尊
   立說為君之道事親之孝此理最大不可得而/盡堯舜於此亦惟兢兢以行其道業業以
     致其孝而已以此見天下有不/容盡之理聖人有不容已之心
   批云說有本祖文有法度/說得極透徹老筆也
論曰天下有實不容盡之理謂道與/孝難盡聖人有誠不容已
之心聖人指堯舜不容/已指行與致字夫盡君道共子職盡君道是道/共子職是孝
[006-19b]
又孟欲為君盡君道/ 共為子職而已矣至於聖人足矣且説堯舜/可以盡而猶拳
拳不容已者説行與/致意或謂聖人之謙非也説破非/此意天下
之理惟人倫為不容盡為君之道/事親之孝非不容盡也斡一/轉
可得而盡也見得道與/孝之大使為君而仁道/也為子而敬孝也/仁敬
两字眼目臣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 止於敬云云如是而足以為道為孝應/接
題足/字則聖人夫何謙應前/謙字惟夫歸/正仁之不能以直遂也
道難/盡敬之不能以盡孚也孝難/盡則聖人之心始有不能
以自慰者含不容/已意以聖人之行道致孝而有一毫之未
[006-20a]
能自厭其意喝出行致字/ 厭足也是其本然之職分謂行與致/乃吾分内
事/猶有一毫之未盡少有未/盡處顧可安乎豈可止此而不/求以行之致之
此其汲汲皇皇雖終身不得寧也狀兢兢/業業意董仲舒曰堯
兢兢日行其道舜業業日致其孝舉本/題處兢兢畏也業業
勤也解四/字意聖人生知安行之性亦何用如是哉生知安/行字出
中庸/設問 盖天下有實不容盡之理荅應破不/容盡語不極其至
吾未見其有可止之地耳應破不/容已意堯舜行道致孝信矣
哉人倫之難盡也引題/下意 或曰設問起與/前萹同格孟子曰規矩
[006-20b]
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舉孟離/婁上語使堯而不能盡
道舜而不能盡孝則古今天下當無能盡之人矣難一/難
使天下而有不容盡之理則人之大倫將坐視其湮斁
而莫之省憂也從原起難至此注用湮没也/斁壊也莫之省憂 漢書語解/辨則
辨矣而見則未實也罵倒以/上意彼果以為天下之理可得
而盡乎疑辭意/應主談何容易也謂此理/不容盡孔子曰博施濟衆堯
舜其猶病諸以下説行道之難注用/雍也語見前篇題博施仁也君道也
解出/道字天下之人飢者欲食渴者欲飲勞疲者欲息生欲
[006-21a]
養而死欲厚行文/有法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人皆欲不失
其職連用許多欲字躃瘖不能言也/聾不能聽也跛 不能行也加之蠻夷小人盜
賊奸宄皆欲其為君子此等不足道之/人亦欲為君子與之並生天地
之間幾多等色人/俱要得所難耶易耶冷下之以上/説道 難盡孔子曰所求
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以下説致孝之/難 用中庸語人子之於親親父/母也
温凊之候記曲禮凡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 清去聲甘㫖之羞養父母當/奉甘㫖之
食/承顔順色之養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注云承順父母之顔色為難雖竭誠
盡力不敢以為一一中節語事父母/能竭其力而又愛望其親欲
[006-21b]
使之為聖賢為君子非惟養體又欲養/志此其所以為難雖聖人不敢自
必也以上説孝/之難盡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憾也用中庸語亦/學前篇格致
比以天地之不足/ 聖人之不足若農力穡是穮是蓘是灌是溉用左/傳語
穮音標蓘音衮耕禾曰穮壅苗曰/蓘灌音貫澆潑也溉音慨浸潤也工力百倍而地有肥
磽瘠薄也上語/見孟告子時有豐歉五榖皆熟曰/豐不熟曰歉天下之理固
有不容盡者耳應主/意不容盡則其不容已也亦宜應破/語
聖人惟真見其職分之不容不盡也申上/文而何謙之有
應冒謙字/繳原題意吾讀堯典自欽天而下授舜以前皆行道之
[006-22a]
事也堯典欽若昊天/云云嬪于虞讀孟子史記之書自徃于田耕于
歴階廪之順有庳之封皆致孝之事也書禹謨帝初于/厯山往于田又
萬章舜往于田又萬章曰父母使舜全廩捐階瞽叟焚/廩又象至不仁封之有庳音被地名又史記本記舜耕
厯山魚/雷澤其行也如百川之東流詠行/字其致也如良賈之
聚貨詠致/字自後世苟以為安者處之不啻足矣苟安者/便自足
了更不肯/兢兢業業而聖人則以為未也惟堯則兢兢日行其道/惟舜則業業日致其孝
不虐不廢吾力能行之自此以下謂堯行道困書大/禹謨不虐無告不廢 窮
不能使天下之無窮困見上/注授時平秩吾力能行之書/堯
[006-22b]
典敬授人時云/云平秩東作而不能使天無九年之水漢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
水/能吁能咈能明刑弼教堯典帝曰吁咈哉又臯/陶明於五刑以弼五教而不
能使象恭方命猾夏姦宄之徒皆為君子堯典象恭滔/天又僉曰於
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又舜典蠻夷猾/夏㓂賊姦宄 以上學東坡韓昌黎廟碑文則堯之心
其能遂已於行乎且疑辭繳上叚其此堯/所以日兢兢行 道齋慄而見猶
不足以解憂自此以下説舜致孝亦書大禹謨祗載見/瞽瞍䕫䕫齋慄瞽瞍 允若又孟萬章惟
順於父母/可以解憂終身之慕則一日不容於遽已同上大孝終/身慕父母五
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既克諧矣既烝烝矣而但不至於姦焉
[006-23a]
堯典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聖人之望其親也豈但欲
其不至於姦而已哉欲其親為聖/賢為君子君堯而堯聖以君道/事堯而
堯為/聖人臣禹而禹聖以臣道使禹/而禹為聖人立已而已聖盡已之道/而已亦為
聖/人而吾父不得為聖人也舜之望其親/如此其厚則舜之孝猶為
未能盡致也此舜所以業/業日致其孝覆載之間有一物之不得其
理一人之不協於極總堯行/道一叚而吾之親不得為慈父為
聖賢皆吾職分之慊然總舜致/孝一叚則聖人之心得已乎不
得已乎照主意不/容已字此堯之所以兢兢也此舜之所以業
[006-23b]
業也說出兢兢/業業四字此天下之理所以為不容盡也應不容/盡意
於其所不容盡之事而求盡焉應不容/已意則堯為盡道孟/欲
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舜為絶孝矣揚君子絶徳舜/以孝 繳盡意
是故又演/餘意兢兢而行道業業而致孝堯舜之始事也舉/出
處本/文善積而名顯徳章而身尊堯舜之終事也再舉出/處下文
欲引此/為結尾聖人終始之事董子知之矣總始終两字歸在/董仲舒所言上先
揚/之雖然是猶未免乎計效之論也又抑之結上生/下與後靣相應謙固
不足以盡聖人應冒/謙字而名顯身尊猶非聖人之所計也
[006-24a]
堯舜本心/不在此聖人所知者盡其心而已堯舜本心但/欲行道致孝極其
所事亦豈止於尊顯而已哉説得堯舜/之心廣大董子之言猶未
免乎計效之論也應前語畧責仲/舒尊顯之說或曰設/辭是為武帝設
謂董仲舒以/是語告武帝果為武帝設則亦不足辨也已又為仲/舒出脱
學者姑反而求諸聖人轉歸堯/舜身上謹論
 前篇謂博施濟衆其道甚大堯舜猶以為病此篇謂
 行道致孝其理不容盡堯舜亦以為不容已两篇語
 意一同
[006-25a]
 順題發明格 此篇文法與君子以仁禮存心論相似
  仲尼不為已甚         陳傅良
   出處孟子離婁下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注云已猶太也
   立說聖人之道大故天下望聖人也過高若使/聖人以高自處不能俯而就之則是此身
     孤立於天下便成已甚聖人於此只得少/自屈抑非以狥夫人也盖將以行道也前
     軰云孔子教人嘗俯就不俯/就則門人不親正用此意
   批云止齋之論論之祖也此篇又為止齋諸論/之冠文圎活而味悠長讀之終日不厭也
論曰聖人之道欲行於天下則亦不可孤而立也謂孔/子不
[006-25b]
為太甚之事以/拒絶天下之人盖天下之望聖人也過髙聖人之道大/故望之過高
則聖人之於天下亦難乎責之以詳聖人欲行道於天/下故不敢責之以
詳/盡夫其望我過髙也而吾又詳責之曰必如是而後可
與行道止齋文法多如此衮纒/ 若如此則是太甚了使天下而皆如聖人之
意則亦奚不可者更開一開則/地步寛展惟聖人之不能盡如意
轉/説故其勢將必至於拒絶而人心亦重自疑畏矣若/聖
人以道自高則必至拒絶天下之人而天下/之人亦重自疑畏而不敢親近於聖人矣嚴拒絶之
法以離疑畏之心而後聖人始孤収破題/孤字嗚呼吾未見
[006-26a]
夫孤立於天下而後可以行道於斯世者也就孤字/反結
此無意於天下恝然以自潔者之為而謂夫子為之乎
生此一句意為後面/夷齊沮溺之徒張本故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夫子之
道所以至今不廢也此一句自/是一叚意 且天下均若人也而
聖人獨有以異而舉世無與為侣若聖人求異於人使/天下之人不與之為
伴侣則是/孤立了此固天下之所望而震焉者也下得震字響/只是換易冒
頭疑畏/字意幸而在上為堯舜為湯武反形夫子不如/堯舜湯武之達以其
震天下者而用於天下其事便其理宜則亦可以徑行
[006-26b]
而無忌勇為而不屈若有數聖人之位則凡所/施為皆可以盡如吾意不幸而
在下無堯舜湯武之位正説夫/子之窮以其震天下者而用於
天下其事逆其理反既無數聖人之位則凡/所施為必不盡如吾意必委曲為
之吾猶憂聖人之道大天地不足以為容史記孔子丗/家陳蔡圍孔
子於野云云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盍少貶焉而終其身窮然而
無所入矣說得似夫/子氣象若是而猶甚焉許多逺来要/説个甚字吾不
知夫聖人之以道自累如此也若夫子凡事太甚使人/不得親近非以道累其
身/耶夫道之不行也雖是起處亦/與上意接續未必皆天下之過也或
[006-27a]
有道焉而不善用之也歸在聖/人身上盖立已於峻則其迹固
不可犯峻字是應冒頭過高/字此一句説自己而强人於太難者中才皆
有所弗堪太難字是應冒頭詳責字此一句/説人而句法短長不齊此論體也為是不可
犯之形以求弗堪之情此是止/齋文法則其道始不可行於天
應冒頭吾未見夫孤立於天下而/可以行道於斯世意 文勢斬截昔者子㳺謂曾子
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見論語/子張篇曽子曰堂堂
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同上用事不著/迹可以為法夫以其堂堂也
疑似足以拒人疑似字下得好如語子張篇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 之何其拒人也
[006-27b]
人雖有樂為善之心而不敢與之並立反形/孤字使人有為
善之心而不敢與我並立則凡沮人之善心者皆子張
之為也再回來説數/句有餘味彼子張一賢者爾安從子張上/過夫子來
㳺曽子皆其深交而猶以其堂堂而病其難見上/注况夫
以夫子之聖而甚為之賢聖是/闗合字吾見天下之病夫子者
多於病子張者矣一句収取一叚意/都在夫子身上是則夫子之所憂
謂夫子本/意如此他日子張之論交曰君子尊賢而容衆嘉
善而矜不能子張萹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云云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
[006-28a]
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吁是非子張之言也其諸夫子
之憂之而告之以是本是子張自說今曰夫子告/之是將無作有善作文處而廣
其介然之窒也與介然字用孟子山徑之蹊問介然用/之而成路 介音戞倐然之傾也窒
塞/也其曰異乎吾所聞盖聞諸夫子而已聞字是/過脉吾於此
是以得聖人天地之為量也量字過下/叚有情故其言曰鳥獸
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語㣲子長沮桀/溺耦而耕云云
夫子憮然曰云云與巽齋批云究竟此篇只用/子張與鳥獸不可 同羣二事翻作許多議論聖人之
憂固至此也哉照前靣/憂字且君子誠不可孤而立也照主/意
[006-28b]
其出也或為之主或為之僚出而有主有/僚友則不孤其處也又必
或為之徒䖏而有徒黨則不孤後以主/僚徒三字立三節與 相應一出一處未甞
一日離夫人也如此則/不孤不可一日而無人而夫人未必
皆明君此是/主未必皆賢卿大夫此是/僚未必皆才子弟此/是
徒必用三/未 字好吾則曰是皆不足與行道惟逺之不暇惟疾
讎之不足惟恐其影響之不幽如此則成/已甚了則人既不可
與居吾有羣鳥獸而已矣却是孤/立了夫舉斯人而不足與
居至於鳥獸焉是羣應前靣鳥/獸同羣語是聖人之待人類薄於
[006-29a]
待鳥獸也聖人本心/必不如此嗚呼又烏有身為仁義禮樂之主
而可以待人類薄於禽獸也哉轉歸正意說/得十分痛快是故夫子
之於晚周再實/一實苟可以仕不必皆明君也可以仕則有/主矣 以下
三句用三箇苟可以字/見得夫子不為已甚苟可以交不必皆賢卿大夫也
可以交則/有僚矣苟可以教不必皆才子弟也可以教則有徒/耳 以上用仕
交教三字與主僚友三字相應前靣説三/箇未必此却説三箇不必皆是相應處聖人之道非
固如此徇乎人也不如是則道之不行於天下此是夫/子本意
其過不專於人而吾亦與有愧焉故也應原題下道之/不行未必皆天
[006-29b]
下之過有道而/不善用之意夫惟其如是也再申/上文故雖春秋之時之
人猶能樂其實而用其情愛其恕而安為之黨如此則/不孤立
了/衛靈魯哀之君自㤀其愚不肖而願有所請如衛靈/公問陳
於孔子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類由求數子非不急於仕者子路名由/冉有名求
陳蔡之厄極矣寧忍於飢寒流落而不忍去史記陳蔡/圍孔子於
野云云乃召子/路而問曰云云嗚呼此夷齊沮溺段干木泄柳之徒能
致者哉此數子却孤者伯夷叔齊長沮桀溺段干/木泄栁皆隠 一句結上生下結尾此孟
子所以姑舎是而願學夫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仲子
[006-30a]
之兄不義而受齊禄猶盗跖也孟子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歟抑
亦盗跖之所築歟云云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禄萬鐘以兄之禄為不義之禄而不居也戰國之
諸侯其取之民猶禦也孟子萬章下萬章曰今有禦人/於國門之外曰云云曰今之諸
侯取之於民猶禦也集註云禦/止也止人而殺之且奪其貨也猶盗跖也不可以居猶
禦也不可以受此等皆/皆難處孟子則曰吾猶居之猶受之見/得
孟子亦不/肯絶人不以仲子為亷孟子曰云云/仲子惡能亷且戒萬章勿郤
見上萬章下出處上文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云云以是為不恭故不郤也其從
容氣象宛然孔氏家法也謂孟子氣/象似孔子噫甚矣軻之似夫子
[006-30b]
也甚矣軻之似夫子也两句/詠結謹論
 近日太學公魁君子之言之守論全倣此篇文法學
 者不可不熟讀
[006-31a]
 順題發明格  此篇學止齋仲尼不為已甚論文法
  君子以仁禮存心        曽晞顔
   出處孟離婁上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
     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則君子必
     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横
     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云云
   立說謂以仁存心而能愛人以禮存心而能敬/人者天也彼横逆之来拂乎吾心者人也
     彼固拂之吾固存之人/固不得以累吾天也
[006-31b]
   批云文簡潔而氣和平逶迤/曲折頗得止齊法度
論曰君子之所以自處者自處是/存心也天而已矣天字指仁/禮 學方
岳聖人道出乎一論破題聖/人之為斯世也天而已矣夫苟天而已矣學止齋/文法
人固無與也以天字為經人字為緯人字/是指出處待我以横逆意人無與於天
而紛紛者若將累之指其横逆/由是也意天不可累也指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可累則非天也指出處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君子人歟引/題
主/愛人者天也仁者/愛人敬人者亦天也有禮者/敬人天者我固
有之也學孟/子語我固有之亦是學止/齋文法則人固不能使之無
[006-32a]
愛無敬也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愛人敬人而人不吾愛
吾敬吾心之愛敬自若也指横逆之来君/子必自反意此之謂天也
説得主意/天字分明是故仁也禮也出題/字君子之存乎吾心者也
叙本/文存乎吾心者天也應前/天字拂乎吾心者人也應前人/字指横
逆/者彼固拂之吾固存之人固不得以累吾天也應接/題
之所以自處者天而已矣應破題主意/文勢圓轉故孟子曰君子
以仁禮存心請以天論不走了主/意天字 嘗謂君子之所能
者天也而其所不能者人也用蘓東坡韓文/公廟碑文云云人之不知
[006-32b]
天者其心與君子異申上文/天字一語之慢貽憾終身睚眦
之報孜孜然惟恐不及睚眦釋云瞋目貎上漢杜欽傳/報睚眦之怨顔注 音厓舉眼
也下即眥字謂目匡也言舉目相忤者即報之也又司/馬遷傳睚眦之辭顔注舉目眥也上音厓下音才賜反
又上五解反/下士解反問之則曰惡聲必反賢者不免孟子公孫/丑北宫黝
之養勇也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以徳報怨聖人非之語憲問或曰以/徳報怨何如子
曰何以報徳以直/報怨以徳報徳勢迫情動凡其扞格齟齬者責固不
專在我也指待我以横逆意格音畫/扞格齟齬言不相入也嗟呼不以薄待人
則望其待已也甚厚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至於遭無故
[006-33a]
之變人情皆有所不堪指待我以/横逆者觖甚厚之望而乘之
以不堪之情則其所以相與屑屑者無怪也以上文學陳/止齋仲尼
不為已甚論皆立已於峻則其迹固不可犯而强人於/太難者中才 有所不堪為是不可犯之形而求當乎
弗堪/之情吁是非之相形彼此之相厲盖亦深於責人而不
知天之在我者固已淺矣應主意天/人二字君子不然也惟天
之天可以明君子之天何以言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天之仁也見易/乾卦品物流形各正性命禮斯行焉同/上而宇
宙之間參差不齊忿怨嫚䙝参差不齊/用伊川語凡以帝力為何
[006-33b]
有者天亦聽之而已此横逆意天之待人猶君子之/待人 莊子帝力於我何有哉
物之生四時之行天之天盖自如也天之天與君子之/天則一 語天何
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之天亦天之天也過處/有法且惻隠
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君子以惻隠自處而刻薄之私一毫
不敢萌焉懼有以戕其天也學蘓文存演君/子以仁 心意辭遜之心
禮之端也孟/子君子以辭遜自處而慢傲之習頃刻不敢
生焉懼有以䙝其天也學蘓文上田况書其名曰逆天/其名曰䙝天演君子以禮存心
意/仁於人無不愛禮於人無不敬此是君/子之責使君子而不
[006-34a]
愛人不敬人非也反/說然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叙本文/明白君子而愛人敬人人亦宜愛敬君子指愛/人者
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靡靡紛紛猶有撞搪呌號忿觸而怒
抗者豈君子有以致之耶說待我以横逆/者 用止齋文君子無以致
之而其至於此也則安得不究夫人應前人字自君/子惟以天 處
君子之於斯也有哀矜而無忿懥有順受而無捍拒有
雍容暇豫而無躁切急迫形容以仁/禮存心意被意外之患而居
之以寛挟可以傲人之資而退然若不敢較者形容其/待我以
[006-34b]
横逆則君子/必自反也何也設/問盖其涵養之熟持循之定所以自
處者天也應主意/天字我之於人無不愛盡我之仁而已君/子
以仁存/心如此人不我愛我不知也指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於人
無不敬盡我之禮而已君子以禮/存心如此人不我敬我不知也
指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意其意亦曰自然者謂之天此是/仁禮使然者
非天也此是人之/横逆者出於我者謂之天出扵人者非天也
説得/透徹仁義根於吾心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鑠我也孟/子
人不我愛我敬我亦不愛不敬以下皆/反説是我之愛敬出
[006-35a]
於人而非出於已出於使然而非出於自然仁禮皆吾
心外物矣其得謂之天乎大有/議論周公之於管蔡書蔡仲/之命惟
周公位冡宰正百工羣叔流言乃/致辟管叔扵商囚蔡叔於郭鄰夫子之於叔孫武叔
語子張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毁也子路之於伯寮皆是心
語憲問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云/云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公
伯寮其如命何此/君子待横逆如古今論天徳者必曰舜莊子舜天/徳而出寕
何人也温恭允塞人也孟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又舜典温㳟允塞其仁禮非
有所愧慢虐小醜崛强弗率謂三苗有書大禹/謨惟時 苗弗率赫然以
[006-35b]
兵殱之夫豈不可殱戮/盡也舞干羽敷文徳舜之心泊如也
同上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於两階七旬有苗格君子之待横逆如舜之待夷
狄則天矣歸主意/天字嗟夫人同此心心同此天不走了/天字
非君子之所私有也人自不能有之乃悻悻焉與君子
悻悻見孟子公孫丑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靣 悻形頂反怒意
也/暴焉而莫之怒慢焉而莫之抗未必不謂君子之為
吾屈也開/抑孰知暴之慢之而未嘗怒且抗者固所以
見君子之天也用止齋/文法孟子之言吾於此騐之抑孟子
[006-36a]
亦能蹈其言者歟歸孟子/身上臧倉之毁大非常情之所堪
而行使止尼一歸之天平日仁禮之心不少易也孟梁/恵王
下魯平公將出嬖人有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先匹/有司所之云云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
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䘮踰前䘮為/君無見焉公曰諾他日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
来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臧/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吁以孟子之天而所遇之人猶有臧氏子
焉世變亦可歎矣用天人字與/前靣相應謹論
 亦可與止齋樂天者保天下論參看
[006-37a]
 考究題意格  與漢南北軍相統論同格
  唐兵制節目如何       王文貫
   出處唐兵制唐立府兵之制頗有足稱焉盖古/者兵法起於井田自周衰王制壊而不復
     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蓄/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
     古法盖得其大意焉此/髙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立說昔者先王寓兵於民未嘗厲民以為兵唐/之兵制大抵以體民之心而為寓兵之法
     初非厲民以為兵節目之詳無非以仁愛/體恤之意黙行乎其間正有合扵先王之
     意/也
[006-37b]
   批云學飽文贍攷究厯代寓/兵於民之制甚精宻
論曰以體民之心而為寓兵之法謂唐之兵制寓兵於/民未嘗厲民以為兵
君子有取其立法之詳且盡也取其節目之詳盡者/以其有仁愛之心也
昔者先王寓兵於民未嘗厲民以為兵也厲民字見孟/子滕文公上
滕有倉廪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言古者寓兵於民之意如此自兵民既分三代/而下
兵民分/而為二為兵者亦無以自復於民為兵者專從事於兵/不可復反為民之事
而御兵者亦毎毎不復以撫綏斯民之意待之矣御兵/者亦
專以兵視之而不以民視之此言後之/世以兵視兵而不以民視兵之意如此於此有君焉暗/指
[006-38a]
唐/不强民以為兵而常以民而視兵主/意仁愛體恤之意
黙行於法制條目之中以仁民之心寓/於兵制之中其立法愈詳則
其仁心愈著莭目之詳皆/人心之寓夫如是則先王不厲民為兵
之意亦僅見於此唐以仁心寓於兵法/尚得三代之遺意而論者乃曰大
體之不正而節目之徒詳是非得為制法之善者也設/難
嗚呼曷不自其體民之意而觀之乎解應發出主/意 破語君子
是以有取於唐之兵制也取唐法/之善夫自三代既降兵民
之判乆矣三代而下兵/民判而為二高祖太宗承魏周之舊而制府
[006-38b]
兵之法本題下文府兵之制起於西魏/後周而成於隋唐興因之云云自其大體而觀
之固可謂得古人之遺意得三代仁/民之意而其居處教養之
有方動作休息之有時言唐之/兵制節目所在纎悉備具喝/出
題上莭/目字彼豈求詳於是哉喚下/文惟其以民視兵而不以
兵視兵此節目之詳所以為仁之至也發盡/主意唐兵制節
目如何請因唐史臣之論而申之 昔者嘗觀先王之
制兵盖未嘗以兵視之也應冒先王寓/兵於民意其令貢賦則立
邱甸縣鄙之名而以四起其數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
[006-39a]
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邱四邱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其㑹什伍則立
伍兩軍師之名而以五起其數同上乃㑹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
為兩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其調車徒則立通同終成之名而以
十起其數前刑法志殷周因井田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
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始嘗疑之且設/疑夫先王之制兵何其有委曲
繁重之心而不為簡易可行之法哉言先王制兵之法/何為如此之詳
嗚乎是必有其故矣喚下/意夫兵者民之所畏而民者國
之所重也喝出兵/民二字以素重之民而使之趨可畏之事以/民
[006-39b]
而為兵亦/是難事苟無體惜愛恤之心焉則其戾於人情也多
若無體民之心而為寓/兵之法豈不違戾人情故民力之勞則有以息其力
民用之缺則有以備其用此是寓兵於/民之仁心周旋審慮不啻
如家人父子之相為區處者治兵如/治家然豈固欲以是徼譽
乎民哉徼譽求名也/ 喚下意先王亦求盡乎人情而已自原起/至此論
先王以民視兵不/以兵視兵之意自秦人驅民為兵而民皆有疾視其
上之心孟梁恵王下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閭左之戍前食貨志始/皇發閭左之
戍又見/下注大澤之屯史記陳渉世家二世元年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盖草
[006-40a]
菅民命略無一毫顧惜體恤之心賈誼疏秦視殺人若/刈草菅然 照破題
體民/字他日一夫大呼揭竿斬木相與共起以亡秦者亦
其困苦無聊不能自安於行伍者為之也賈山至言一/夫大呼天下
響應者陳勝是也又賈生過秦論帥疲/散之卒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吁以兵視兵而
無以恤之其害固如是哉此叚用秦/事反證題漢鍳秦弊而京帥
有南北之屯其區處兵制大略可喜前刑法志漢京師/有南北之屯 且
揚/之然而又抑/之募及奔命發及刑徒選及三百石吏而宰
相之子不免戍邉則無乃悉民以為兵昭帝始元元年/募民及發奔命
[006-40b]
者擊益州應劭注云常兵不足權選精勇聞命奔走故金/曰犇命又趙充國傳西羌反發三輔中都官徒弛刑詣
城以益邉兵又本始二年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從軍又前昭帝元鳯二年有卒更踐更過更三品
之號注淳如曰天下人皆直戍邉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西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邉之調徭役長
安者而道中衣裝悉皆自備從軍山東者至貸子錢以
自餉則無乃以兵而病民賈誼傳淮南之地遥属於漢/吏卒徭役往来長安道中衣
装悉自備又前貨殖傳闗中列侯封/君從軍山東至於貸子錢以自餉節目未備則法制
疎略君子於漢夫亦何取此一叚論漢無體民/之心故漢制疎略嗚呼孰
謂唐承八代之衰而其制兵之法見於節目之詳盡者
[006-41a]
乃能上合先王仁民之意邪應冒先王/仁民之意觀其踵魏周之舊
制立府兵之良法見冒/子注置府八百而在闗中者五百可
謂得居重馭輕之勢矣唐陸贄傳太宋列置府兵八百/餘所而闗中五百舉天下不敵
闗中則居重/馭輕之意也無事則㪚於田畆而不知有征役之勞有
事則統於宿衛而不至有調發之擾可謂得寓兵扵農
之法矣題下文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畨工/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将以出事
解輒罷兵㪚於府将/歸於朝 又見題注立法之善盖自三代而下莫加於
謂唐兵制節目之善/得三代仁民之心然高祖太宗仁民之心尤未輒
[006-41b]
此而見之也更要演出仁民意自此/以下說唐兵制之善盖至於畨上之有
時調發之有節見上/注給渭北之腴田以養元從之禁軍
同上初高祖以義兵起太原天下已定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腴田分給
之號元從軍復老不任事/以子弟代謂之父子軍慮其統御之無法也於是有
折衝果毅别將校尉以領之題下文毎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
人長史兵曺别将/各一人校尉一人慮其紀律之不分也於是有團隊火
正以糾之同上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慮其器
械之難備於倉卒也則有庫以藏其介胄戎器焉同上/其䭾
[006-42a]
馬鍋幕糗糧皆自備并其甲胄戎具藏於庫有所起行/則視其數而出給之其畨上宿衛惟給弓矢横刀而已
慮其老稚之不得以免也則有二十為兵六十而免之
法焉同上凡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其教之有方則越騎武騎為有
同上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其餘為歩兵武騎排/手歩射毎嵗季冬折衝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
校/之其役之有期則五百里二千為有差同上凡當宿衛/者畨上兵部以
逺近給畨五百里為五畨五里七畨/二千里十畨外為十二畨皆月一上給直以市馬蓄才
以待用同上當給馬者官予/其直市之 又題注凡所以節民之力而安民
之生者無所不用其至焉見唐之兵制節目無非/以仁民之心行乎其間高祖
[006-42b]
太宗之意果安在哉喚起/下意彼固以為民情之病於兵也
久矣君上之不恤乎兵也久矣要知體民之心/而為寓兵之法體察之
精詳計慮之周悉是節/目處則夫品節之具仁心之原也條
目之備恵愛之孚也節目之詳盡/皆仁心所寓唐之兵制由其節目
而觀之其有得於古人不厲民為兵之意照冒主意以/上講究兵制
最為詳盡/莭目曉然而論者乃以為六軍宿衛悉皆市人而衛士
亡匿宿衛不給是皆節目不善之所致題下文高宗武后/時天下乆不用兵
府兵之法寖壊畨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㪚宿衛不能給天寳以後彍騎之法又稍變廢
[006-43a]
士皆失拊循八載折衝諸府至無兵可交時府人目畨/上宿衛者曰侍官言侍衛天子至是衛佐悉以假人為
童奴京師人恥之至相辱罵者必曰侍官而/六軍宿衛皆市人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而不知唐
制之所以善者正以其節目之備也節目之備乃/仁心之寓唐制
之所以壊者正以其節目之隳也節日之隳乃仁意之/壊 學止齋制度紀
綱論文法制自此以/下説唐兵 之不善宿衛更代多不以時則民得無有
勞逸不均之患乎見上注之謂/無仁民 心悉以假人或為童僕得
無有失身行伍之恥乎見上注之謂/無仁民 心京師共恥號為侍
官則上下不致其愛重之意可見矣見上注之謂/無仁民 心節目
[006-43b]
既隳大體不立唐之子孫實執其咎尚可以是而議高
祖太宗立法之徒詳於節目也哉此段設難問荅責唐/之子孫不能遵守舊
制/唐史臣謂雖不能盡合古法尤得其大意焉舉題/本文
所謂大意者其諸有見於先王恤民之意歟應主意分以/上講題 二
叚一叚論兵制之所以善盖其節目之詳一叚論後代/之不善正由節目之壊却用出䖏語意繳結講中意
雖然莭目之備具固其體民之心所寓也揚/之而節目之未䆒
亦其考論之未精也抑之大凡作漢唐論先/抑則後揚先揚則後抑古者凡起
徒役無過家一人惟田與追胥竭作禮小司徒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
[006-44a]
其餘為羨惟田/與追胥竭作今兵悉𨽻役而他繇不復無乃殫民力
陸贄奏議唐人𨽻籍/於兵者終身不復古者大司馬教兵三表之間二
百五十歩以歩法立人殆不足以容六軍之數則六軍
之旅固逓閱也禮大司馬修戰法虞人菜所田之野為/表百歩則一為三表又五十歩為一表
注云表所以識行列也四表積二百/五十歩左右之廣當容三軍云云今府兵之法毎嵗
季冬折衝都尉率其屬而教之豈不大煩擾耶見前/注
特此也高麗之役既帥江淮嶺陜之兵矣又募長安洛
陽之士既而逺近應募不可勝數而房𤣥齡垂沒之際
[006-44b]
至忍死上表且願焚凌波之舟罷應募之衆房𤣥齡傳/𤣥齡晚節
多病頋諸子曰今天下事無不得惟討髙麗未止遂上/疏云云願下詔使髙麗自新焚凌波之舡罷應募之衆
即臣死/骨不朽毋乃平時養兵固不足恃而倉卒制度猶有待
於外求邪且疑/下節目至詳尤有遺憾亦可以見立法之
難矣抑唐兵制節/目之未善由其立法之難而有如唐制之善君
子又安可以輕議既抑之又揚之見文字宛轉如末叚/譏太宗立法雖詳猶未能盡 先王
之時繳處/又略扶起謹論
 兩篇考究厯代兵制甚詳可以參看
[006-45a]
 考究題意格  可與唐兵制節目論參看
  漢南北軍相統如何      張亦顔
   出處唐李揆傳京師多盗至驂衢殺人李輔國/方横請選羽林騎五百備徼歩揆曰漢以
     南北軍相統攝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以/安劉氏本朝置南北衙文武區别更相檢
     伺今以羽林代金吾/怱有非常何以制之
   立說李揆言漢南北軍相統之制固是一說但/其論未盡盖漢之列城分屯固所以重京
     師之勢而周廬設徼尤為近天子之光故/其創置兵制尤重宿衛之選而環立王所
     非必皆武勇之人雖士大夫亦得以周旋/於其列見得漢之南軍尤重於北軍非但
[006-45b]
     相統而/已也
   批云考究精詳議論超出/於題意之外老作也
論曰論一代之兵制指李揆論/漢兵制而取其有内外相維之
漢南軍在内北軍在/外相維見相統意君子猶謂其有遺論也抑李揆/之説主
意謂漢以宿衛之兵/為重且含蓄未説出夫立國固不可以無兵而京師猶
不可以無衛順説兵/衛之意是以古人之制兵也必使内外相
權而無一偏之患表裏相屬而無角立之形亦既得之
謂漢南北軍相統之說李/揆亦得之矣 且揚之而猶以為未也又抑之亦/含蓄未説
[006-46a]
出主/意盖列城分屯雖所以重京師之勢指南北/軍相制而周廬
設徼尤為近天子之光主意重在此道後漢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徼 綺錯又張衡西
京賦徼道外周千廬内附釋云周環遶也/廬天子止宿之地 徼古弔反循道也苟以一概視
之而無所輕重於其間則非所以尊主勢矣北軍為輕/南軍為重
故其創置兵制尤嚴宿衛之選至此方發/出主意而環立王所
非必皆武勇之人雖士大夫亦得以周旋於其列此其
意逺矣漢之宿衛以士大夫為/之見得以南軍為重盖漢之南軍是也繳上/意
李揆論漢南北軍揆之言盖激於一時之論而不暇及
[006-46b]
其詳時京師/多盗愚恐或者㮣謂之軍而不知漢人之美意
故不得不為之辨謂漢以宿衞為/重而揆不之知漢南北軍相統如何
請以廣李揆之所未及推廣李揆/言外之意 漢人兵制材官騎
士布滿郡國漢儀注云民年二十三為正一嵗為衞士/二嵗為材官騎士又刑法志置材官於郡
國/南北二軍鎮衞京師前刑法志漠興京/師有南北軍之屯孰重乎設/問
京師重荅重/字北軍兵卒守䕶京輔南軍兵衞扈從禁庭
解漢制南/北軍之意孰親乎設/問曰南軍親荅親字重是學孟子色/與禮孰 曰禮重文法
夫惟京師之兵為重則不可以無統攝之意貫上/重字夫惟
[006-47a]
南軍之勢為親則不可不重宿衛之選貫上親字/發出主意此理
也亦勢也理勢皆/當如此論漢兵者烏可以知彼而不知此乎
謂李揆豈可但知南北軍相統之/意而不知南軍宿衞之選尤為重雖然喚下意非是/自為一叚
漢論不若以周論引周/為證周人王畿千里建置六軍記注/云王
畿千里為方百里者百百里為一同又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
一/軍有掌固以修城郭同工掌固掌修城/郭溝池瀦渠之固有候人以察姦
同上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與其禁令注云備姦㓂也有環人以伺軍慝同上/環人
掌致師/察軍慝有司兵以掌兵盾同上掌五兵五盾/注五盾干魯之屬北軍之在
[006-47b]
外者然也以上周之/北軍如此虎賁卒伍擁王前後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趍以
卒伍軍旅㑹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王宫國有大政則守王門旅賁戈盾左右
王車軍旅㑹同授貳車戈盾建乘車之戈盾授/旅賁及虎士戈盾注乘車王所乘車也左馭前
驅掌以太僕太僕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王出入則自左馭而前驅持馬陪乘
賛以齊右齊則皆反乘去聲馬齊右掌祭祀㑹同賔客/前齊車王乘則持 行則陪乘 以上並周
禮夏/官此南軍之在内者然也以上周之/南軍如此舉内外之兵而
属之司馬其綱維統攝之意亦可見矣周禮夏官乃立/夏官司馬使帥
其属而掌邦政云云馬/以上内外軍皆属司然周人不如是而已也要斡/下意
[006-48a]
為環衛王宫實為親宻之所而宻邇紫宸尤不可使匪
人濫厠其間證主/意故宫伯所領皆貴逰之子弟周禮天/官宫伯
掌王宫之士庻子凡在版/者又用春官貴逰子弟語宫正所属亦皆習知道藝之
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糾禁云/云㑹其什伍而教之道藝非區區徒役之比也見/宿
衛之兵皆士大夫/為之非外兵之比周人重内之意何如哉證主意南/軍為重
周之制固非漢所敢望其僅有得於周人之遺意者亦
烏可畧而不論乎引周/過漢高帝間闗百戰以成帝業高祖/本紀
大者百餘戰五/載而成帝業既都殽函之地以壯京師之勢班固西/都賦漢
[006-48b]
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復重京師之屯以為皇家之
刑法志詳/見原題注南北置軍實昉於此昉始/也以其制考之考/漢
兵/制主於衛尉主於中尉則所𨽻之職不同也公卿百官/表衛尉秦
官掌宫門衛屯兵諸屯衞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属焉又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候司馬十人調於郡
國調於京師則所調之兵不同也刑法志漢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
之/屯或守禁掖或䕶城門則所衛之地不同也百官表郎/中令掌宫
殿掖門户又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漢人慮其分而難合也
於是聨属其勢於渙㪚之餘統一其權於中外之異要/南
[006-49a]
北相/統五營郎衛更直執㦸入衞殿門出充車騎則内者
未嘗不外也後漢北軍中候掌監五營屯騎校尉越騎/歩兵長水射聲校尉皆掌宿衛兵又光禄
勲掌宿衛宫殿門户典謁司郎更直執㦸/宿衛門户又郎官掌守門户出充車騎乘輿出警式
候清道還至宫門禁鑰方開則外者未嘗不内也式道/凡三
候車駕出還式道候持麾至/宫門門乃開以上並百官表國有非常虎賁宿衛宫府
有警五校屯兵其緩急之相應也如此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
武帝初置出百官表比又後漢百官志執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之事又 軍中候掌監五營屯騎校尉越
騎校尉歩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皆掌宿衛兵宫掖之内衛尉循行禁垣之
[006-49b]
外金吾設徼其表裏之相副也如此衛尉寺在宫内胡廣/云主宫闕之門内衛
上於周垣下為區廬又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候/司馬十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出百官表然此
特論漢軍之相統者然耳而漢之美意詎止於是哉擺/去
李揆南北軍相統/之言要入主意竊嘗深考漢制以為南北二軍立議/論
合而言之謂之相統可也此李揆/之說分而言之則南軍為
天子之宿衛非可以北軍之䕶城者而並論也此自家/主意
漢制王國人不得宿衛親属犯法者不許宿衛猶未足
以見其隆重之美意也龔勝傳勝三舉孝亷以王國人/不得宿衛又蕭望之傳望之為
[006-50a]
子苑東門候數年坐弟犯/法不得宿衛免歸為郡吏環衛之職分為二等属於郎
中令為郎衛属於衛尉為兵衛百官表郎中令掌宫殿/掖門户武帝更名光禄
勲属官有大夫郎謁者期門羽林皆属焉又後/漢衛尉卿一人注掌宫門衛士宫中循徼事兵衛則
警夜循晝或出於調發之人兵衛/為輕郎衛則近接清光無
非士夫之職郎衛為重/ 主意考之當時又考是時為/郎衛之人東方朔
揚䧺皆以執㦸為郎東方朔傳東方朔執㦸殿下又揚/䧺傳奏羽獵除為郎給事黄門
而李廣馮奉世亦以良家子弟為羽林期門李廣傳廣/以良家子
從軍為郎騎常侍又馮奉世傳武帝末以良家/子選為郎又羽林掌送從期門掌執兵送從才美忠
[006-50b]
義接踵禁庭耆儒碩學扈從左右言宿衛皆士/大夫為之其所以
彈壓奸萌増重主勢者豈小補哉見得南/軍尤重又烏可概以
軍衛而待之哉非北軍/之比李揆之論方借此以明南北兩
衙文武相檢之意叙本/題故僅取其相統而已因唐南北/衙之不相
統而取漢南/北軍之相統其實漢人南軍之制纎悉周宻主意歸/重南軍
止如揆之所論也推李揆/之意唐兵視漢未逺引唐事/作結末南衙
諸衛猶漢之北軍也唐兵制夫所謂天子禁兵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南兵是也
衙禁衛猶漢之南軍也同上北衙/者禁軍也勲臣子弟入為宿衛
[006-51a]
亦猶漢之重内兵也見唐/兵志其後宿衛寖輕至於假人為
奴而此意始失唐兵志髙宗武后時天下乆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壊云云衛士稍稍亡匿至是
益耗㪚宿衛不能給天寳以後彍騎之法又稍變廢士/皆失拊循八載折衝諸府至無兵可交時府人目畨上
宿衛者曰侍官言侍衛天子至是衛佐悉以假人為童/奴京師人耻之至相辱罵者必曰侍官而六軍宿衛皆
市人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然使南北衙之兵無恙則國勢猶可少
見前/注柰何府兵既壊折衝諸道無兵可交六軍宿衛
不任受甲不知緩急果何所恃乎詳見/上注此所以激李揆
之論也本/題故嘗謂成周逺矣如漢南北軍唐南北衙亦
[006-51b]
後世制兵之良法兼収/之而其崇重宿衛尢漢唐之美意
歸重南/軍主意後世有能得其遺意而行之亦足以立國歸今/日来
若夫兵衛不足國勢寖輕徒以發識者之浩歎猶為國
有人乎嘆息結用/左傳語謹論
 前萹謂唐之兵制雖甚詳而兵寓於農無非仁心行
 其間
 此萹謂漢之兵制雖相統而南親扵北無非士夫充
 其職
[006-52a]
 因事度情格  可與後篇叅看
  子儀單騎見虜        江萬里
   出處唐書郭子儀傳贊云云及被圍涇陽單騎/見虜壓以至誠猜貳沮謀雖唐命方永亦
     由忠貫日月神/明扶助者哉
   立説子儀以國家之重臣當使之自重其身以/為吾國之重豈宜使之單騎見虜出其不
     獲已之計而僥倖萬一於不敗以國之重/臣而處之不容自重之地及其成功則天
     幸也豈任将者/所可常恃耶
   批云冩得子儀心事出立意深而措辭婉/歎惜之意溢於言外髙古之文也
[006-52b]
論曰以國之重臣指郭/子儀而處之於不容自重之地使之/單騎
見/虜若夫成功則天也主/意夫所謂重臣者國之所恃以立
者也就破題重臣二字說謂重臣一身/乃國家命脉之所係豈不為重有以重之則吾
國與之俱重矣申上/文又何至投之進退不容之所指單/騎見
虜/使之不得以自重其身而借或然之幸於天耶應破/題意
夫效忠而忘其身是固臣子大義且聞說子儀為/臣固當盡忠然不
使之展布於平時而徒責其應機於倉卒暗說代宗不/用子儀於安
平無事之日聽之退間及涇陽有變則促而起之使之/應敵扵倉卒之間 本傳自變生倉卒賴子儀復安
[006-53a]
曰戰曰守皆失其所據於進退之間進而無以為戰/退而無以為守
其必不獲已之計而僥倖萬一扵不敗單騎見虜皆是/不獲已之計真
是僥倖扵用韓愈盤谷/序僥倖 萬一之語是雖精誠動天威信在人天人/二字
是一篇/眼目卒保其首領以集事用左傳保首/領以沒語不知者以為
重臣之幸或者/之說而國有重臣反使之不容以自重㦯然
之天幸豈有國者之可常恃哉照自家主/意應破題涇陽之圍唐
事急矣本傳傼固懐恩召吐蕃/囘紇㓂河西殘涇州起子儀於已廢而責之
以屯兵同上初代宗罷子儀副元帥及㓂至涇州遽拜/子儀為關内副元帥鎮咸陽云云大閱兵屯商
[006-53b]
州/單騎之見吾知子儀萬不得已也見本/題註囘紇之拜令
同上囘紇怪問是誰報曰郭令公驚曰令公/在乎云云囘紇下馬拜曰果吾父也又後註可以知
唐之在天而子儀之在人者矣應前面天/人二字特非所以為
任将者之訓也責代宋任子/儀不當如此子儀單騎見虜請畢其說
 甚矣世俗之見好以成敗論人而不為國家深長之
思也抑㦯者/之論以奮不顧身為疾風勁草之忠唐蕭瑀傳/上賜瑀詩
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以履險幸成為天佑國家之福用左/傳語
亦孰知夫為臣而不顧其身忠矣工上/意而人之云亡如
[006-54a]
邦國之殄瘁何詩人之云亡/邦國殄瘁為國而賴天之福幸矣擺/上
意/而天不可知如其幸之不可常恃何天幸適然/不可常恃是故
為國而必重其将非愛其將也所以重吾國也應冒有/以重之
則吾國與/之俱重為將而自重其身非愛其身也為國而重其
身也應冒自/重其身是以壇焉而拜韓信傳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漢
王許/之鉞焉而授唐渾瑊傳徳宗狩山南瑊以諸軍衛入/谷口云云兼帥方等行營副元帥帝臨
軒授鉞用漢/拜韓信故事分閫焉而舉以聽者陸贄奏議古之賢君/選将而任分之以閫
又舉國以聽/見左氏傳非徒以假其權也結上/生下使之展布扵平時
[006-54b]
固所以折衝於倉卒也中說王道萹揚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邉者子曰羊祜陸遜仁
人也可使云云/折衝樽爼可矣油憧雲擁虎帳風嚴将軍所/居之地使在兵間
猶不得以覘吾將之風采者見得将臣要/自重其身非徒以重其
身也結上/生下身非吾身而國家所倚賴之身也應冒重臣/者國之所
恃以立/者也今也有人於此投閒置㪚不得展其才於可為
之日暗指子儀罷元帥之時學本傳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乃置㪚地又韓進 觧投閒置㪚乃分之宜
倉卒受命乃欲責其力於不可救之時暗指涇陽之變/遽拜子儀為闋
内副元帥與單/騎見虜之時欲其進退之有所不能應冐曰戰曰守/皆失其所據於
[006-55a]
進退/之間不獲已而出其萬一之計應冒出其不獲已之計/而僥倖萬一於不敗
以幸其或然之免應冒或然/之天幸重臣之用國初心豈願至
此耶應冒國有/重臣意說者不能諒其心應冒不知者以/為重臣之幸遂以
一旦之幸免為重臣威信之孚亦國家天命之固應冒/子儀
之在人唐/之在天曽不知為國而不知重其將而為將不得以
重其身應前為國而必重其/将為將而必重其身行險僥倖一至此極萬全
之筭不如是也中庸小人行險以僥倖又晁/錯傳帝王之道出於萬全子儀之在
唐非他時比推尊/子儀匹馬北方収復東都揚旗擣壘直指
[006-55b]
范陽國家之倚重子儀者如此本傳安禄山反詔充朔/方莭度使率本軍東討
収雲中馬邑開東陘云云扵是晝揚兵夜擣壘賊不得/息云云扵是河北諸郡往往斬賊首迎王師方北圖范
陽/奉天之圍吐蕃陸梁紿以令公倉皇宵遁夷狄之畏
子儀者如此同上懐恩隂召囘紇吐蕃㓂河西犯奉天/又民紿虜曰郭令公来虜懼王甫結侠少
夜鼔朱雀衘呼曰王師至吐/蕃夜潰 宵遁借用左傳語人主當如何而重子儀子
儀當如何而重其身邪應前重其/将重其身單騎一出囘紇下拜不
世之功名賀子儀者衆矣本傳囘紇曰令公存乎今誠/存可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
諫回紇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衆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将示以至誠左右請以騎五百從又不聽即傳呼曰令
[006-56a]
公来虜皆持滿待子儀以數十騎出免冑見其部長/曰諸君同艱難乆矣何忽忘忠誼而至是也云云
自識者而論子儀則憂重於喜不能不動深長之思也
喜字貫工賀字/憂字含下意當是時也子儀之兵權屢削矣本傳魚/朝恩疾
其功因是謀譛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云云又程元振離搆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
代宗之所與謀者王所之居州無幾也借用孟一薛居/州如宋王何事
懐恩不道誘致二虜擁兵結衆突如其來為唐謀者駭
本傳僕固懐恩屯汾州陰召/囘紇吐蕃㓂河西殘涇州倉皇幅紙急起子儀指/懐
恩召囘紇吐蕃㓂涇州時/遽拜子儀為關内副元帥朽鉞鈍戈曽無素具疲卒潰
[006-56b]
兵誰有鬬心形容當時事/勢無一可恃子儀受命驅馳以往子儀胷
次中吾固莫知其何如也形容子儀初/受命之時涇陽未戍虜圍
已合本出/處進而無以為之戰退而無以為之守應冐曰/戰曰守
皆失其所據/扵進退之間苑中之屯天子皇皇自将矣本傳天子自/将屯苑中召
子儀屯涇陽又兵志朝思以神/筞軍屯苑中遂為天子禁軍主憂臣辱是豈子儀自
重之日耶涇陽之圍事勢急了/子儀不容自重其身思昔囘紇共功之時感
慕懐服素非一日一告語之或者囘紇猶吾聽也本傳/子儀
使諭虜曰昔囘紇渉萬里助復二京我與若䓁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彼背主棄親扵囘紇何有囘紇
[006-57a]
曰本謂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誠存我得見乎子儀将出/左右諫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衆數十倍今力不敵
吾将示以至誠/云云又見前注萬一戎心叵測出所不期則一死報君
庻天地之猶我鍳耳子儀曰老臣受命将死扵外又/史臣曰晏然效忠有死無二
馬揺揺駕言行邁用毛詩/句法此時此情愚固知其甚不得
已也應冒出其必/不獲已之計幸而天未棄唐誘虜之衷史臣曰天/胙王徳寔
生汾陽又用左傳天誘其/衷語 應冒唐之在天子儀恩信在囘紇者未憖本/傳
懐恩誘吐蕃囘紇入㓂云云懐恩本臣禆将且皆臣故/部 以恩信結之彼忍以刃相向乎 憖字是學左傳
天不憖遺之憖人/應冐子儀之在下馬之拜晏飲之歡同上囘紇捨兵/下馬拜曰果吾
[006-57b]
父也子儀即召與飲遺/錦采結歡誓好如初反其向我之戈而為吐蕃之襲
同上子儀曰吐蕃木吾舅甥國無負而来棄親也公䓁/其倒戈乘之若俛取一芥云云子儀合囘紇衆追躡大
軍繼之破吐蕃/十萬扵靈臺令公之功固莫懿扵為此役令公之謀
尤莫危於為此行也上句揚之下句惜/之應不自重意論者不考子儀
受任之素不察子儀所以見虜之情此或者/之論顧謂子儀
識囘紇之素心故見之而不疑囘紇驚令公之無恙故
孫之而不抗注見前應冒不知/者以為重臣之幸不思鴻門之㑹張良信
項伯矣項莊之舞誰其料之高帝紀項伯素善張良夜/馳見良具告其寔云云沛
[006-58a]
公見羽鴻門増數目羽撃沛公羽不應范増謂項莊曰/汝入以劍舞因擊沛公莊㧞劍舞項伯亦起舞常以身
翼蔽/沛公平凉之盟渾瑊諒吐蕃矣刼盟之譟誰其抗之唐/渾
瑊傳吐蕃畏瑊與李晟馬燧欲以計勝之乃詭辭重禮/請燧講好帝乃詔約盟平凉川以瑊為㑹盟使為結賛
所/刼兩敵相持惟力是視用左/傳語失一重臣則無益於君將
有不勝其悔者矣應冒國有重臣而/使之不容以自重論至於此吾知子
儀之不獲已也應冒/語反報河中馳報天子代宗有靦面
目矣本傳遂還河中/馳報天子云云壓以至誠之贊殆未知子儀之不
遇於唐也見本/題註雖然子儀之不幸者人也子儀之幸則
[006-58b]
皆天也應冒天/人二字元振之讒君惑之矣本傳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有功於帝
忌宿将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朝恩之毁君又惑之同上魚朝恩/疾其功因是
謀譛之故帝/召子儀還兵權所寄率視緩急而為之予奪見前/註
主之視子儀輕重可以㮣見矣惟天地焉鍳其精誠鬼
神焉扶其忠力應冒成功則天也意見/前註又題注神明扶持更變厯險如履
平夷髙節全名炤燿今古子儀之天何如耶本賛子儀/全名髙莭
燦然/獨著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將兵之将乃所願則學子儀
揚子儀無詩大明上/帝臨汝 貳爾心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將將之君謹
[006-59a]
勿以代宗為訓責代宗轉詩将恐将懼惟子與女将安/将樂女 棄予又用韓信傳陛下不善
将兵而/善将将謹論
[006-60a]
 因事度情格  與子儀單騎見虜論同意
  將軍度𦍑虜何如       陳宗禮
   出處前漢趙充國傳先零𦍑畔時充國七十餘/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
     踰扵老臣上遣問曰将軍度𦍑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
     圖上方畧願陛下以属老/臣勿以為憂注度入聲
   立說宣帝非不知西羌之莫我敵也其遣問充/國之時必欲使之度𦍑虜何如者非徒度
     𦍑虜也正欲度充國之為人也充國是時/已老其勇怯未可知宣帝欲於一問之頃
     覘彼之所荅如何可/以觀其勇怯何如耳
[006-60b]
   批云前軰吳公琮云主張在題目/外題目在主張内此篇得之
論曰講論羌人之强弱謂宣帝問充國使/之度𦍑虜何如英主所以黙
寓其觀人之術也帝欲覘/充國也夫羌人以小醜而犯中國剪
而去之可也指先零𦍑之犯/漢伐之亦容易而英明之主咨謀審顧若
有不敢以輕進焉者指宣帝之/問充國是固持重不亟之意也
緫説大意不使之輕於急/進趙充國傳尤能持重而其深意亦豈止扵持重不
亟而已哉将上意斡一/轉生下意盖人之勇怯未易知也勇怯二/字是一
萹綱/領而名遂身老之人時移志改者常衆尤不可以平
[006-61a]
日之意向測識之也謂充國已老未必/如平時之常勇於其未可測識
之中連上文/如貫珠而吾欲以察其所志觀其為/人如何苟事事而較
之屑屑而試之甚非尊禮老臣之意也與後面/相應孰若詢
之以量敵制勝之謀使之度羌/虜何如而隨察其處事應變之
觀他所荅/區處如何一商㩁之際指遣/問意豈唯可以度虜而已以/意
料之之/謂度因其所度而吾將帥之可倚與否盡在是矣此/意
謂若充國勇於進則可倚仗之以/伐羌若怯而不進則不足倚仗矣漢宣帝豈不知虜勢
非吾中國之敵哉宣帝知西羌/之情状已久而羌虜何如必欲充國
[006-61b]
度焉而後從引本/文帝非徒度羌虜也帝盖意充國之老
而因以覘之爾發盡/主意所度在彼所以度者在此所度雖/在羌虜
所以度者在充國/之勇怯如何耳吁古今孰有能明宣帝之深意者哉
意在度/充國將軍度羌虜何如請申宣帝遣問之㫖用本出/處字
 甚哉帝王之問未有能窺英主之閫奥也就問字/上原起
漢楚方争髙帝之咨韓信曰將軍何以教寡人計䇿韓/信
傳王曰丞相數言将軍将軍何/以教寡人計䇿信謝曰云云武帝將有事於匈奴亦
以攻之何如為公卿問焉韓安國傳元光二年春詔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
[006-62a]
金幣文綉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邉/境被害朕今欲舉兵攻之何如王恢建議宜擊世率
謂咨謀詢度審而後發漢世人主大抵然耳且總結上/二事審問
不輕/之意抑不思二帝之問若同而二帝之所以問者則不
同也要撥剔主意謂高帝何以之問與/宣帝同武帝何如之問與宣帝異武帝志馳扵沙
漠之北用臧宫馬武馳志/扵伊吾之北語衛青去病之徒乆已在揣摩
之列武本紀大将軍衛青驃騎将軍霍去病各将五萬/騎出塞匈奴逺遁 謂武帝素知衛霍二将軍之
為/人何如之詔見上/註特欲知兵事之可否往戰之成敗云
武帝何如之問其/意與宣帝不同而高帝之扵韓信則異於是焉擺/去
[006-62b]
上一股却把高帝之/問韓信來比本題擢之道亡之中邈無相知之素韓/信
傳漢王至南鄭諸将多/道亡何聞信亡自追之計策之求見上/注是覘信也非慮
楚也高帝何如之問/其意與宣帝同然則宣帝羌虜何如之問引本/題
不知為高帝之問耶抑亦武帝之問耶闗鎻上文且/疑辭雙下如以
為武帝之問且/難則先零之小醜異乎匈奴之張皇不必
為是贅也宣帝時先零之小醜不比武帝時匈奴之勍/敵可畏其問若失之贅 謂武帝之問公卿
與宣帝之/問充國異意者韓信方來而髙帝以何以教我試之充
國已老而宣帝以羌虜何如覘之其機一而已矣打合/得好
[006-63a]
宣謂高帝之問韓信與/ 帝之問充國一同盖漢之視匈奴不過漢之一大
西漢書匈奴/漢一大縣耳先零之扵漢其為縣也小矣先零又不/如匈奴之
大/螳螂怒臂一蹙可斃是不必度也言奮怒以伐羌虜/立待其斃 螳螂
蟬之属也荘人間世夫螳螂怒其/臂可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用兵先計而後戰在
充國已非一日之故善兵之譽犬羊至為之震驚焉隠
然敵國何向不濟是又不必度也趙充國傳充國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
尤能持重士卒先計而後戰又羌豪相責曰語女亡反/今天子遣将軍来年八十九善為兵今欲一鬬而死可
得耶又用呉漠傳呉/公隠然若一敵國語扵不必度之中而有不容不度者
[006-63b]
帝特未知充國晚節之規模何如耳發出/主意人之常情立/議
論/固有勇鋭於少年而昏荒於耄老者矣有勇扵少而/怯扵老者
亦有涵養於血氣方剛之時而精明於更事既乆之日
者矣亦有自少至老而俱勇者時應冒人之勇怯未/易知也而名遂身老之人 移志改者常衆意
國以七十餘老鋭然金城之往見本/題注其耄而輕敵耶抑
老而益壮耶且疑辭/雙下是未可知也帝扵是時以為冒然
輕遣固恐有石碏無能為矣之患疑帝此問恐充國如/石碏之怯 左隠五
年石碏使告於陳曰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苟切切然詰其勇怯進退之
[006-64a]
迹又非所施扵元老舊臣也又非吾所以推轂授鉞之
禮也又疑帝此問恐非待大臣之禮應冒苟事事而較/之屑屑而試之非尊禮老臣之意 馮唐傳跪而
推轂曰闑閫以外将軍制之又/唐渾瑊傳授以節鉞以戡多難孰若就以羌虜之勢使
之度之歸主意亦應冒孰若詢/之以量敵制勝之計其或矜智負勇為滅此
朝食之計歟是既老而輕不可将也左滅此而/後朝食其或畏
勞憂患為師老財費之畫歟是既老而怯亦不可将也
左老師費財擺老而輕與/怯皆不可用 去上二股量彼量已乃善為謀不阻不
廹庶幾善勝主意語用/兵法吾是以知何如之問宣帝雖以
[006-64b]
度羌虜也亦將以度充國也發出主意/應冒頭自宣帝委充國
以必度本出/處而充國且躊躇不輕於隃度隃與遥同出/處下文兵難
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畧帝扵此然後知充國臨事不苟為謀必
記臨難母苟免詩謀/之其臧註臧美也西羌之舉始决然不属之他人
代西羌之舉/只属之充國而不察宣帝之㣲意者應冒深/意字且曰量
敵而進慮勝而㑹用孟子語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㑹帝之發問亦惟欲
度虜勢之强弱以為吾出師多寡之决爾外此非其所
度也開說謂他人不/知帝之本意歎/惜帝之所度果止於羌虜與之/辨
[006-65a]
何為卒聽充國之不度而遽委之一往哉反説大/有力帝之
潜測宻察有出於言意之外者矣其言意在於度/充國之勇怯異時
五溪之亂馬援以六十餘嵗之老毅然請行固光武之
所未許也以馬援之老比充國之老請馬援傳劉尚擊帝愍/五溪蠻夷深入軍没援因 行時年六十二
其老未/許之一試之餘踞鞍矍鑠然後信而遣之同上援請/曰臣尚能
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盼/以示可用帝笑言矍鑠哉是翁也其視宣帝之委寄充
國殆無以異也光武之遣馬援似與/宣帝之遣充國同然試而後見幾於
素不相知者之為抑彼揚此謂光武試之而後用與宣/帝問之而後遣其意不同試則渉於
[006-65b]
形/迹而援也顧盼以示可用殊異乎老成嚴重之體謂援/之自
試求用亦不如充/國之老成持重曽不若宣帝度虜一問辭婉意切推/尊
本/題上無校試之勤宣帝勝/光武下無自試之輕充國勝/馬援論至
於此益知宣帝觀人之術盖過人逺甚應破/語自光武不
能以造此而况他人乎罵倒光武/推尊宣帝故嘗為之說曰就一/轉語
作結/尾果哉宣帝綜核名寔之主也本紀信賞必/罰綜核名實老將之
遣審而後行本出/處屯田之奏議而後定充國傳充國曰/帝王之兵以全
取勝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即其後日議論再三之舉不肯輕
[006-66a]
是充國之說同上奏上輒下公卿議初是其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又魏相曰臣愚不習兵
事利害後將軍數畫軍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必可用也上從其計則始者羌虜何如之
問其意所主决有在矣因後知前意/字亦應冒或曰方叔元老克
壯其猷宣王不如是之𤨏𤨏也詩采芑宣王/南征也云云獨不思任
賢使能豈泛然無所審訂者能之詩蒸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
中興/焉吁此宣帝所以侔徳周宣也打合好侔本紀賛可/謂中興 徳商宗周
宣/矣謹論
 前篇謂代宗起子儀以平囘紇使之單騎往見非所
[006-66b]
 以使子儀自重其身也
 此篇謂宣帝選充國以禦羌虜使之自度何如盖將
 度充國之為人何如也
[006-67a]
 評品優劣格  與蕭曺丙魏孰優同格
  漢邊郡名將孰優如何     洪振龍
   出處前漢李廣傳程不識與廣俱以邉太守将/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陣人人自
     便不擊刁斗自衛幕府省文書然亦逺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陣擊刁斗
     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之而其士
     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是時漢邉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将然匈奴
     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立說李廣之治軍也以簡易程不識之治軍也/以嚴宻然廣能以威望服人而不識則兢
[006-67b]
     兢然保守尺寸人/品優劣居然可見
   批云文勢衮衮議論層出抑揚頓挫無毫髪遺/恨數十年来不見此作可為天下之矜式
論曰考論將臣之事業緫論李廣程/不識二人而能以威望服乎
人者指李廣有威望/優扵程不識此足以為難矣難字便見得/李優而程劣夫師
出以律古之道也此句有骨師似若奨程不識治軍之/嚴宻 易 卦出師以律註謂用兵
之初出就行/列必用法律今有人焉指李/廣坦然自脫於規矩凖繩之
外而一以簡易為規模李廣之治軍不甚守法律李本/傳廣行無部曲行陣又云 将
軍極/簡易軍旅之事固未見其精且宻也似若不如程不/識之治軍精宻
[006-68a]
聲實素著扵平時威徳乆孚扵衆聽歸李廣有/威望上不勤教
詔而士卒樂為之用指出處幕府省文書云/云士亦佚樂為之死意使敵國望
其巍巍而不敢犯指匈奴/畏廣意此其人品豈可與兢兢保守
尺寸者同日語哉貶倒程不識/ 見題註盖豪傑之士不可以尺
度拘李廣非兢兢/保守尺寸者而纎悉冗𤨏必非慷慨功名之將程/不
識正部曲行陣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果使敵貳其威士攜其令貳/疑
也攜/離也則雖紀律設而號召嚴亦無補扵事耳指程不識/觀此則李
優而程/劣明矣程不識之視李廣其才品優劣可知也且冷/下語
[006-68b]
書行伍以廣方之固不足以法律觀之李廣/似不及程不識至其隆威
重望行乎匈奴士卒之間則非不識之所知也威望觀/之不識
真不及/李廣班孟堅以二子皆邉郡名將指班固所言/固字孟堅愚謂
以名稱者威望之謂也發出/主意李廣為近之取李廣/為優漢邉
郡名將孰優請扵此而寘其辨 且名將之士何如哉
引/證吳起之在西河而敵國不敢加兵吳起傳将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
敢謀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李牧之守鴈門而匈奴不敢犯塞此名
將之事業也以呉李二名/将比李廣世固有豪傑之士名塞宇宙
[006-69a]
威愕奸雄而不能錢穀簿書者矣為李廣占道理文帝/本紀帝問勃曰天下
一嵗錢榖出入幾何勃謝不知又王吉上/疏其務在扵期㑹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未有諄諄自
守而能脫略邉愊以事度外之功名者也謂程不識兢/兢然保守尺
寸/今夫御三軍之衆以下形容程/下識之治軍朝聚而告之曰厲乃
戈植乃矛備乃車馬舉書費誓語備乃弓矢鍜乃/戈矛礪乃鋒刄又見下註暮申
而令之曰行而營壘治而簿書聲而刁斗而又人人而
閱之旦旦而視之非不勤也見本題注又學栁子厚郭/槖駞傳文旦暮吏來而呼
曰云云蚤繰而緒蚤織而縷字而㓜孩遂而難豚鳴鼔/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以上形容不識之治軍煩擾處
[006-69b]
然能使敵國不可犯而不能使敵國不敢犯如程不識/所為使敵
人不可犯如李廣所/為使敵人自不敢犯能使三軍無揚干亂行之誅而不
能使三軍有投醪挾纊之氣左㐮三年晉侯之弟揚干/亂行扵曲梁魏綘戮其僕
註揚干名也行陣次也又左宣十二年椘子伐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廵三軍撫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
挾纊注重絮也又古烈女傳越王勾踐伐吴客有獻醇/醪一器王使注之上流使士卒飲下流而士卒戰百倍
如上句如程不識之治軍下句/ 李廣之治軍便見優劣了平時威望不足以先懾
敵人之心懾服/也待其有所悔而動也然後恃吾行陣部
伍以禦之一勝一負安能保其所不殆哉程不識所為/如此不及李
[006-70a]
廣/了或者之論則曰設/難行陣軍行之紀綱簿書軍政之要
且說程不識正部曲行陣吏/治簿書至明亦是當為之事學不識而不能猶不失
為持重學廣而無成則一敗塗地矣且據或者/之論如此然此特
為學者言也解上/文愚之所論者二子人品之優劣主意/在威
望/上且自或者之説而觀之又開/説行無部曲誠不如營陣
嚴整者之有紀也李廣行無部曲程/不識營陣嚴整人人自便誠不如
虜不得犯者之為無虞也李廣人人自便程/不識虜不得犯府無文書
夜不設衛誠不如擊刁斗治軍政者之為詳且謹也李/廣
[006-70b]
府無文書夜不設衛程不識擊刁斗治軍政治並見題/註以上說李廣之治軍簡易不如程不識之 軍嚴宻
然匈奴不畏不識而畏廣士大夫不歸不識而歸廣歸/主
意見得李廣威/望優扵程不識孰優孰劣可以鍳矣李優/程劣且廣亦安能
使人畏服之如是哉斡下/意大抵媮色婉容不待談笑而
意自親媮美也/婉媚也齊明盛服不待揖遜而威自重中庸齊/明盛服
齊則/皆反老成宿將不待號令而人自服説廣有威望而人/自服之 前二股
比此/一股廣自結髪以戰於匈奴本傳廣結髪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厯事三
世驅馳七郡威名著於夷狄久矣以下説廣之有威望/䖏 厯事三世事文
[006-71a]
帝景帝武帝三朝馳驅七郡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鴈門/雲中北平 本傳云廣厯七郡太守又單于素聞廣賢
賜飲食必分麾下而且寛緩不苛以誠待士則士之樂
為用者固以此也本傳得賞贈輒分其戲下飲食與士/卒共之云云寛緩不苛士以此樂為
用麾戯/與 同不識之軍煩擾而多端見題/註兵機謂何乃治軍
簿夜以達旦何疲苦之如是也見題註擾言程不識之/治軍煩 不得士卒之
心不如李廣治軍之簡/易甚得士卒之心也宋襄公不皷不成列適以取敗
左僖二十二年宋公及椘人戰于泓宋師敗繢/國人皆咎公公曰不皷不成列 比程不識而陣出
背水者乃反勝焉韓信出皆水陣斬成安君/泜水上本傳 比李廣諸葛亮罰
[006-71b]
二十以上必親終以自憊諸葛亮傳罰二十以上/皆親覧焉 比程不識而不
學兵法者足以立一世之名霍去病傳上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
耳不去學古兵/法 比李廣豪傑之功固不在扵簿書行陣之末也
謂李廣有盛望足以服人優扵/程不識 應講中簿書行陣語或者又以鴈門之俘獲
東道之失敗為廣之病廣擊匈奴匈奴兵多敗廣軍生/得廣又與右將軍出東道惑失
道後大/將軍不知名譽在我成敗在天同上云云/豈非天哉武帝疑其
數竒而靳之精兵李廣傳大将軍陰受上指以為/李廣數竒令當單于數入聲衛青
忌其成功而徙之逺遁本傳廣曰今幸從大将軍出接/單于兵大将軍徙廣部行囘逺
[006-72a]
又迷/失道廣亦不能自奮矣謂二人皆掣其肘使之/不能展布非廣之過也使程不
識而當廣之事不知能為廣之所為否乎倒翻在程不/識身上来見
不識之才/不如廣君子觀廣之守右北平也匈奴避之至數嵗
不入界其小試之效固已如此本傳廣在北平匈奴號/曰漢飛将軍避之數嵗
不入/界使得自將一軍以當單于則其功當不在衛霍之
下矣本傳大将軍衛青驃騎将軍霍去病大擊匈奴廣/數自請行上以為前将軍云云廼今一得當單于
臣願居前先死惜李廣不曽自當一軍若果當/之其功尤在衛霍之上豈程不識之所能及然則廣
可以為古之名將乎設問轉/作結尾曰謂漢將則可謂古名將
[006-72b]
則未也荅云未可為古之/名將語有斟酌何者廣能有其名而不能全
其名能為天子治邉而不能自治畧抑/之使其威望已著
養晦待時則勲名事業庶幾與古方焉謂廣失之太衒/露不能涵養聲
名所以不能/比古之名将奈何狃扵少年戰鬬之習數與虜确以敗
其名本傳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亾之确音角與之角立戰鬬
也/猶不得如程不識之碌碌前面已罵倒不識了至此/畧揚不識前面已奨借李
廣至此又畧抑之/見文字有抑揚吁亦足惜也嘆惜/結了然則後世憂邉之
暗指/今日得有才如李廣者當愛䕶而用之當重/之毋使冒
[006-73a]
危涉險以輕試其勇斯可矣不可輕/試之謹論
[006-74a]
 評品優劣格  與漢邉郡名將孰優同格
  蕭曹丙魏孰優        易 祓
   出處前漢丙魏贊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
   立説漢家以仁立國蕭何曹叅丙吉三人為相/能體此意故其所為毎務寛大以維持漢
     家一代之治體惟魏相以嚴毅輔宣帝整/齊天下而致一時之近效然其虧漢家之
     治體多矣比之蕭曹/丙三人則為不及
   批云議論當理文字圎熟終萹反復抑揚婉曲/不直致判斷到優劣處又含蓄不明言褒
     貶之意自見/深得論體
[006-74b]
論曰大臣之用天下大臣指蕭何曹/参丙吉三人固當維持天下之
治體指三人毎務寛大以/維持天下之治體而末節不與焉如魏相之才/智則是末節
了/即其區區之末節而較其一時之所長接上句末節/字起議論文
勢連絡不斷一時字與千/萬世字相形容褒中之貶則其著見於事業者固不能
無等級之辨暗形魏相才智勝三子/為講題収魏相處張本然非所以論大臣
用天下之道也轉歸/主意治天下有定體接上天下/字作議論大抵寛
大樂易者有經乆之謀此蕭曹丙/三人之得而剛銳果敢者皆廹
切之計此魏相/之失為大臣者固當培植國本固結人心此/是
[006-75a]
治/體使天下之治至於千萬世而不窮焉可也暗叙蕭曹/丙三人維
持治體時千萬世/字與一 字相反苟惟治體之不察而一切之嚴毅者
䆒心焉接上治體字暗形魏相寛本/傳相為人嚴毅不如吉則其目前之效非
不聳然甚可喜且揚之題目前之/效應接 一時字而治道之元氣索矣
又抑之不/識治體了昔者漢家之治源深流長入題先把漢家治/體立論若便從四
子身上說來則文/勢直致死殺了誠不以一時之嚴毅者為之也應前/面見
得魏相不/知治體蕭何之畫一曹参之清净丙吉之長者是固
足維持漢家仁厚之政且拈出三子知治體却説魏相/則撥剔分曉 曹参傳蕭何為
[006-75b]
法講若畫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净民以寕一丙吉長者見吉本傳而魏相獨以嚴
毅聞嚴毅便與三/子相反了嚴毅非不足以為政也又斡/一轉而漢家
之治體果如是乎反應/主意君子扵是而考明之立論/斷之則四
子之所以用漢者殆不容無所辨其意雖是貶魏相而/語却渾㴠 用字應
破/題蕭曹丙魏孰優請因班固之贊而申之 有一代之
治必有一代之治體就治字生體/字應主意而其所以輔贊彌縫
於不可終窮之地者應冒使天下之治至/扵千萬世而不窮要必有以任
其責也含大/臣意苗民之弗率聲其罪而誅之無難也反/說
[006-76a]
形出下靣寛大意弗書大禹謨帝/曰咨禹惟時有苗 率汝徂征而禹之相舜乃汲汲
扵班師之舉形寛大意映蕭曹丙吉乃同上禹拜/昌言曰俞班帥振旅帝 誕敷文徳商民
之弗靖雖鋤而絶之勿恤焉可也反說形容下靣寛大/意 書大誥西土之
人亦/不靖而周公之相成王乃諄諄乎姑惟教之之言形寛/大意
映蕭曹丙吉惟書酒誥/勿庸殺之姑 教之夫優㳺和緩之不足以制天下
之變固也且抑寛/大之說而聖人之心顧乃委其自安待其自
定何也設/疑盖不如是解/則不足以維持天下之治體也
歸自家主/意上来然則三代之所以為有道之長者其以此歟
[006-76b]
繳結原意道賈誼/䇿三代有 之長西劉之興固不可以三代之治責之
聨上三/代字然轉高祖天資仁厚貫下/意出秦民扵湯火之
餘而納之扵袵席之上先就漢治體說来魏講蕭何曹/参則説高祖講丙 則説宣帝
畢竟四子只是/輔漢家之治蕭曹二子亦且静愿少事而足以為天
下安養休息之政夫是以一代之治體可以乆傳而無
後患後靣欲将四人實事分/優劣此處只得虚講自武而宣過度入宣/帝不覺則其
渾厚之氣已少蠧矣治體已不/如髙帝時丙吉之長者猶足以扶
其顛而反其墜說丙吉不若説蕭曺/之詳亦是勢當如此至於魏相之嚴毅
[006-77a]
則又益甚焉上面已説三人只留魏相/在後與冒頭造文一同是不可以不辨
辨字應冒不/容無所辨而世之論者則曰反説以下叙蕭曹/丙不如魏相處
何以民田而自汙其視夫相之稱上意者為孰愈蕭何/傳多
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又魏/相傳總領衆職甚稱上意曹參以醇飲而自肆其視
夫相之總領衆職者為孰優曹参傳至者参輙飲以/醇酒又魏相傳見上注
吉聞匈奴之警而後任科𤨏邉吏之責其視夫相之識
兵略者為孰勝丙吉傳見驛騎持赤白嚢至知虜入雲/中代郡吉召軍曹案邉長吏科𤨏條其
人/自是而觀則相之才智自足以震耀扵一時而非三
[006-77b]
子之所可及也後而将貶魏相故上面先褒後面将褒/蕭曺丙吉故上面先貶大凡欲抑則先
揚欲揚則先抑乃文法也一面褒一面/貶則文法直了 且説三子不及魏相然君子不觀其
才智之所用而深考其維持治體之所在轉歸主意/囬顧字靣
優劣之辨始有可得而論者應四子所以用漠者殆不/容無辨 語意不廹而褒
貶之意自見以下/説三子優於魏采明堂月令之說而不知其品式之
繁誠不若三章之約為簡且易也魏相傳數表采易隂/陽及明堂月令奏之
又刑法志髙祖入闗約法三章云云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於是蕭何捃摭秦法作律九章奏賈誼
晁錯之言而不知其䧟於刑名之過誠不若獄市不擾
[006-78a]
者之為安且乆也魏相傳相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云賈誼晁錯董仲舒所言奏請施行
之属賈晁學刑名又曹参傳使者召参参/去 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稔霍氏之禍
而不能救趙盖楊韓之誅誠不若三公不按吏者之為
無後悔也魏相為相時宣帝赤族霍氏又宣帝誅趙廣/漢盖寛饒揚惲韓延夀時魏相為相而不能
救之又丙吉傳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云云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格致全與前篇同
子之所以維持治體者相果能之乎斷倒魏相囘/顧主意字面相當宣
帝嚴毅之朝而不知守髙帝仁厚之治嚴毅二字應前/ 此處應前面
說髙宣處有収拾仁厚字講題/起頭用而復見扵此裏了一講顧乃耗天下之脉而滋
[006-78b]
天下之變則三子之智似不如是斷得/婉君子扵是而觀
之則其人才之優劣盖有定論矣斷結應冒君子扵是/而考明之殆不容無
所辨而詞含蓄/不廹 意自見雖然演餘意非是/自為一叚漢家仁厚之治是固不
可以不守也又用仁厚/字聨上然文帝之朝公卿大夫風流篤
厚耻言人過文帝/本紀其仁厚可知也揚/之至扵周勃之椎魯
申屠之木强是雖不至於激天下之變而亦何補扵漢
家一代之治将周勃椎魯申屠木強映蕭曺丙吉之寛/大椎魯木强是寛大長者短處 並見本
傳/觧/治天下之道立論/權衡不病扵法制之不詳寛大/之弊
[006-79a]
病於法制之過詳也嚴毅/之弊不病扵政令之不嚴寛大/之弊
病扵政令之過嚴也嚴毅/之弊用天下者苟能因其一代之
囘顧主/意字面而守其一定之法應上面/守字則仁厚之澤雖至
今存可也應上面/仁厚字蕭曹逺矣丙吉之長者固莫得而見
撥退三人不撥退則魏相一人既與蕭曹丙吉較/優劣又與申屠嘉周勃較優劣則惹得脚手多了
其為魏相之嚴毅而至扵虧天下渾厚之氣抑退/魏相固不
若申屠周勃之徒雖不足以聳天下之觀聽而亦不至
於激天下之多事也魏相尚不如申屠嘉周勃則不及/蕭曹丙吉明矣 語話皆應前面
[006-79b]
君子其可不為之辨明乎収拾/此叚今觀班固之扵數子一
概而論之引本出處/作結尾且曰君臣一體相待而成見出處/上文
則夫蕭曺丙魏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以優劣辨先寛/説未
分優/劣然獨扵魏相之嚴毅而謂其不如吉之寛見冒註/ 終萹
大意之/本祖則班固之論盖亦深識乎天下治體而非泛然
之論也應治/體字猶之一身焉為康強無事之時宣帝時治/勢如此
而投之以决裂瞑眩之藥魏相之嚴/毅如此非徒無益而又害
學孟/子語此治體之説也囘顧主/意字面固之論數子則亦主乎
[006-80a]
此而已矣聫/上學者當以是求之収拾/意盡謹論
 此是品藻去取題前篇取李廣為優而程不識為劣
 此篇取蕭曹丙三人為優而魏相為劣如戊集陳傅
 良山西諸將孰優論取蘓趙二人為優而其餘十二
 人為劣可以参看更有一様不分優劣者如闕/
 東京之士孰優闕/  公卿賢良文學之議孰優是
 也此論續刋
[006-81a]
 言外發意格  此篇文法與漢吏㢘平如何論相似
  漢世良吏為盛        陳耆卿
   出處前漢循吏傳序孝宣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使守
     相輒親見問云云是故漢世/良吏扵是為盛稱中興焉
   立説古者吏無不良安有良之名本非衰也安/有盛之名為吏而名之以良且以為盛是
     傷古道之不復見也有如漢之髙恵文景/非無良吏也未嘗誇之以為盛至宣帝時
     班固乃稱之云良吏為盛非真以為盛也/意謂宣帝之吏治彰彰不復如古若高恵
     文景未得為衰則宣帝未得為盛班固以/為盛者盖不滿之也當扵言外之意觀之
[006-81b]
   批云議論層出意在/言外老手也
論曰吏治之有餘有餘字/見盛意吏道之所以不足也不足字/是不盛
了謂之不足則是漢世良吏不如/古者之盛 治與道字是眼目夫古之為吏者古者/之吏
不與/漢同不以治而以道治則誇以為盛道/則不名以為盛道之所在喝上/道字
吏㤀於民而民㤀於吏㤀字見得未嘗/有良與盛之名不惟民㤀之而
吏亦自㤀其所以為吏矣良與盛之名/何從而生當是時吏無不
良也而安有良之名本非衰也而安有盛之名發出/主意
呼為吏而使人名之以良而且以為盛有此名便/是不足了是古
[006-82a]
道之可傷古者未嘗求/良與盛之名君子之所甚不樂也名之盛寔/之衰也豈
人所/願聞夫其不樂乎此粘上/二字而乃侈言乎此謂班固/説本文矜詡
誇大似若真以為盛者喝出盛字也/詡亦誇大君子豈真以為盛
者哉班固本意/不如此至是而後知言外之意非盛也/衰也而喜之
中有於邑也於邑見漢書成帝贊言之可為於邑註/短氣也讀如本字又於音鳥邑鳥合反
恵文景無循吏把四君與宣帝/比並形容出来至宣帝則有循吏彼無/而此
有則此/若勝彼以有為盛則無者其衰乎冷語/發眀然吾未見高恵
文景之所以衰者以衰字反/形盛字高恵文景未得為衰則宣
[006-82b]
帝未得為盛理是/如此而班固猶以為盛焉固之意其微哉
意在言外與/結尾相應漢世良吏為盛請論之 自唐虞以來不
能以身為天下而必以吏為天下與接題古之/為吏處相應以吏為
天下則吏欲其盛宜矣且説古者/亦要盛而或惡其盛何也設/難
然求之古人觧轉/歸正未聞有良吏之名迹班班著見者應/冒
頭安有良之/名盛之名意然則古無良吏歟再設/難曰天下皆良吏故
解/天下皆良吏則雖十典謨百雅頌若之何盡之良/吏
既多雖書與/詩難以盡載此古之盛而非後世之所謂盛也喝出盛/字古今
[006-83a]
有两/様盖古之吏如春譬喻起/再叙古之民如萬物之得春也
古者氣/象如此物之得春不以為恩應冒頭民/㤀扵吏意春之蕩物不以
為徳應冒頭吏/㤀扵民意不恩不徳名安從生安有良與/盛之名是有惨
刻然後有忠厚有貪垢然後有㢘潔非彼無/以形此名者常人
之所驚常人則/好名君子之所不忍君子不樂/聞此名天下殘我得
寛名衆殘而獨寛則天/下受殘之禍者多不若天下寛我無所用其寛也
有此名不/如無此名天下汙我得清名衆汙而獨清則天/下受汙之祸者多不若天
下清我無所用其清也有此名不/如無此名即是而觀後世吏之
[006-83b]
盛者乃吏之衰也喝出主意與/冒頭相應秦人以威毒天下引秦/来入
漢/如熏如炙刑法之惨如/火之熏炙為吏者可想矣吏亦/必惨漢之治
變秦者也入漢/来治變秦則吏當反秦吏亦當變/秦之惨然漢之
吏其可指者誰也引下面循吏/傳所載之人班固豈沒人善者班固/稱漢
之良吏為盛非/冺沒人之善循吏傳之立所載者六前漢循吏傳文/翁王成黄霸朱
邑龔遂/召信臣而宣帝已居其五只有文翁一人是文帝朝自/王成以下五人皆宣帝朝
前此者何如也含髙恵/文景意夫豈高恵文景爬搔拊摩以福
天下者無一人能承其休徳邪反説四君之時豈無一/人為良吏 賈山至言
[006-84a]
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徳衣食殖而刑措循吏傳漢興之初衣食/滋殖又文帝紀幾致刑
措/風俗易而民厚前景帝贊移風/易俗黎民醇厚謂數君一手足之所
致不惟誣吏是並誣數君者非是數君之自為/亦是得人之力然而有
由也要引/下意勞來膠東此王成也王成傳詔曰膠東相成/勞来不怠流民自占八
萬餘/口吾意前乎此而能愛民者非止一王成也比乎此/為盛
教化潁川此黄霸也本傳詔曰潁川大守霸宣/布詔令吏民鄉於教化吾意前
乎此而能正俗者非止一黄霸也比乎此/尤盛朱邑之㢘潔
本傳詔日大司農邑/㢘潔自莭退食自公龔遂之富實本傳遂至勃海勸民/務農桑吏民皆冨實
[006-84b]
召信臣之興利本傳召信臣南陽太守/為民興利務在冨實吾意前乎而能
此者又非止二三子也比乎此/尤為盛漢以休息生養為家法
説漢初之涵育人才未/至如宣帝時之刻核高恵濬其源濬深/也文景洪其流
洪大/也亦云盛矣喝出/盛字自武帝湮塞之而為吏者無復舊
觀矣已不如髙/恵文景時宣帝綜核信必所以起仆陶窳與天下
更始者也本紀信賞必罰綜核名實云云與天下士夫/更始 仆倒也窳音庾釋云器中之空缺者
故吏治至是而盛亦至是而衰應主意則名雖/盛而寔 衰有不若
高恵文景之時六合一和氣也不如漢初/之渾厚是故高恵文
[006-85a]
景則不載循史傳不載/四朝良吏至宣帝則備載載王成䓁五/人詳見前註
載者不得不載也言其/少也不載者不勝載也言其/多也吾亦何
以知固之不載設/問荅/以呉公事知之舉吳公/一人吳公治
平為天下第一是可謂之良也言苐一則/其良可知固特附扵賈
誼傳吴公事附/載賈誼傳循吏傳則無名焉却不為吳/公立傳大者尚爾
指吳/公他所遺落者多矣不載其名者猶多倒引/此事證本意斷得由是言
以下設/疑問難謂高恵文景之循吏止於文翁者非也言四/朝循
吏止文翁一/人則不是謂固扵高恵文景之循吏獨取於文翁者
[006-85b]
亦非也言固獨取此/一人亦不是然其獨載文翁者何也又設/問曰翁
之治主扵興學文翁修起學宫扵/成都詳見後萹注五人之治主扵愛民
見前/註載一文翁所以見高恵文景之循吏非宣帝比也
有眼/目且帝獨不見王成事乎又舉王/成事名為循吏而因列
之傳者王成也偽增尸口以欺帝者亦王成也舉此事/斷得倒
一人之身瑕瑜已不相掩况其他乎瑕疵也瑜美也既/曰循吏豈可偽増
户口且以此人居循吏之首/其他可知又奚足謂之盛帝之綜核信必至是窮矣
見前/注固之所為深嗟而甚不滿也謂班固稱其為/盛乃不足之也以其
[006-86a]
深嗟甚不滿之心而為善談樂道之言以不足而為有/餘意在言外
固之意㣲而顯也應冒頭繳/處㣲字范曄傳循吏視固特倍東/漢
范曄作循吏/傳凡十二人君子知其名盛於西漢而其實愈衰於西
漢也名愈盛/實愈衰宣帝中興主也舉題/主固言宣帝循吏之盛
足稱中興本題/註曄言光武則譏其吏事之深刻而於中
興之美有所未盡儒林傳/序云云曄之貶帝是也貶其未/盡之美然曄
以貶為貶孰若固以褒為貶哉褒其盛實所/以貶其衰以貶而寓
扵褒也則㫖不廹謂班固/其辭婉以貶為貶則迹太露謂范曄/其辭直
[006-86b]
是又足以訂二子之優劣固為優曄為/劣有判㫁觀史者當有權
含不/盡意謹論
 可與庚集陳賾唐虞扵斯為盛論参看
[006-87a]
 言外發意格  此萹學漢世良吏為盛論文法
  漢吏㢘平如何        葉觀光
   出處前漢循吏傳漢興之初反秦之敝云云至/扵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
     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謹身帥先/居以亷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立説古之為吏者㢘以處已平以待民未嘗求/人之知至後世之吏則但求㢘平之名而
     已漢猶近古吏治有古人渾厚之風如吴/公文翁之属大抵以㢘平自将而不求知
     扵人有㢘平之名而無㢘平之迹故史臣/以吳公文翁之属而稱其㢘平不載它人
     者以此見吏治/之盛不容迹觀
[006-87b]
   批云文有發眀意亦近/古末叚愈髙
論曰盡其在我而不求其在人説為吏者當知以㢘平/處已而不當求人之知
此吏治之近古者也謂漢之吏治有/古人渾厚之風夫為吏之患莫大
於求人之知若欲求人之知則其㢘平/必非出於中心之誠然自其急扵求人
之知申上/文而古人渾厚之風始㪚矣安得/近古盖皦皦以自
㓗者不足以為㢘非古者吏/治之㢘表表以自白者不足以為
非古者吏/治之平要之有形之可指不若無迹之可名也有/㢘
平之名不如/無亷平之迹古之善為吏者正/説惟知吾之處已不可以
[006-88a]
不㢘吾之持心不可以不平盡其/在我至於人之知不知不
暇計也不求其/在人斯民相㤀扵徳教之中而聲績冺然扵
形迹之外不必皦皦以為亷表表/以為平而人自知之至使史無可書之事
傳無可名之功暗形吳公/文翁之属此其氣象涵蓄圭角不露無/形
迹之一/可求豈若後世刻畫以求名者之所為哉非若後世/求亷平之
名/若夫指一事而曰如是而為亷如是而為平吁亦淺
如此則是求/人之知了班固傳漢循吏有取於吳公文翁之属
叙本/文以属言者不可以一二數也演属之/一字然而或㮣謂
[006-88b]
之属而不表其名本出處只說吳公文翁/之属而不表他人之名或雖表其名
而不著其傳如吳公則/不立傳或為之立傳而亷平之迹復無
所考如文翁傳只載興學一/事而不述其亷平之迹固豈略於此哉謂班固非/略之而不
載以當時吏治近/古無迹之可求或者漢猶近古而吏治之盛又不可
以迹觀也應破題主意/或者猶意者 漢吏亷平如何請以是論
古無忠義之名而忠義有傳自晉始晉書有/忠義傳古無卓行
之名而卓行有傳自唐始唐書有/卓行傳愚讀史至此未嘗不
深為世道嘆惜謂後世之求名不/如古者之無迹士君子為國家任事
[006-89a]
所貴盡其在我而已照破題盡其/在我主意正不必如是之表表
照破題不/求其在人夫使人得以忠義卓行之名而歸之我或
者已議其涵養之未深有此名已/自不可而史氏又得以紀吾
忠義卓行之迹以垂於世母乃圭角之太露乎况可載/其迹乎
上繳/ 意甚矣人之好名也照好/名意君子為名而為善則其善
必不純映名/字人臣為名而效忠則其忠必不盡郡縣之
吏為名而為㢘平則其㢘與平也必非出扵中心之誠
映名字如此則是求其在人而不盡其/在我 引上三句映出此句亷平意凡此者皆吾
[006-89b]
分内事也而又奚以名為哉此為善效忠為亷平皆/吾分内事豈可狥名
非古人之狥也應古人不好名/意學前萹語意唐虞三代盛時上自岳
牧侯伯下至邦邑都鄙非無吏也岳牧侯伯見書周官/ 邦邑都鄙見周禮
天/官而未聞以㢘平著名者照名/字豈唐虞三代之人物獨
不逮於漢乎逮及/也名之盛者實之衰也人必皆貪而後
㢘之名始顯㢘之名以/貪而後顯世必皆枉而後平之名始彰平/之
名以枉而後彰語學前/萹良吏為盛論 意以㢘平著名已非盛世事也古/者
不如/此而况扵㢘平立名而欲人之知也乎後世不/如古是當
[006-90a]
以世變厚薄論也古者不求名則為厚/後世但好名則為薄且㢘平之名始
於誰乎喝出㢘/平二字豈非班固叙漢循吏有取於吳公文翁
之属者乎叙本/出䖏夷考其傳與叙循吏傳/與叙或概謂之属而
不表其名只説吳公文翁之属/而不載他人之名或雖表其名而不著其
如吳公則/不立傳獨一文翁有傳而所紀載終始乎興學一
事而㢘平之迹不傳固果何見哉三件俱應冒頭舉題/處 前文翁傳文翁
為蜀郡守巴蜀地僻有蠻夷風文公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有才者張叔䓁十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
博士數嵗蜀生皆成就還歸子又修起學宫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 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
[006-90b]
師者比齊魯焉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以固為掩人之善耶且駁難/班固
傳叙所載已首稱之矣已稱吳公文/翁為苐一以固為世逺而無
所攷耶再駁難/班固則他傳所述不為不詳也循吏各人有/傳已自詳載
嗚呼此當以古論漢而不當以漢論漢也見得漢近古/照主意古字
何以言之有赫赫之名者其所發必淺應冒頭皦皦以/自潔者不足以
為㢘表表以自白/者不足以為平意無彰彰之譽者其所養必深應冒頭/吾之處
已不可以不亷持已不可以不平/至扵人之知與不知則不暇計意古之人非不以㢘潔
自得也而未嘗沽激以為㢘古人之㢘非/若後世之㢘非不以平易
[006-91a]
近民也而未嘗矯枉以為平古人之平非/若後世之平吾惟盡職分
之所當然而以安静和平之福遺天下遺去聲與之也/應盡其在我而
不求其/在人意古人用心大抵然也古人不/求名漢興至於文景去
古未逺說漢猶/近古意議論務為寛厚公卿耻言人過見前漢/刑法志
孝文躬修𤣥黙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議論務在寛厚耻言人之過失藹藹然君子長者
之風見近/古意而當時郡縣之吏不過承流宣化而已前漢/董仲
舒傳郡守縣令民之師/帥而以承流而宣化也又安敢立異以為能哉不敢求/亷平之
名/自其謹身而至扵帥民自其不嚴而至於從化無一
[006-91b]
而非㢘平之實見本題/詳註初非指某事以為㢘指某政以
為平以自表暴扵世無亷平/之迹而民生斯時陶陶然春風
和氣之内亦不知其孰為㢘而孰為平也應冒頭斯民/相㤀扵徳教
之中聲績冺然/扵形迹之外意垂白之老至有終身而不見官府如古/者氣
象而莊胠箧民至/老 不相往来而老癃之民皆思見徳化之成前賈/山傳
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願少須叟無死思見徳化之成農桑萬里相朢
隴畆之間史律書文帝曰今天/下殷冨䗎火萬里而雞鳴犬吠達乎四境
之内孟公孫/丑云云謂非亷平之功不可也謂以是㢘平之迹
[006-92a]
亦不可也應冒無迹/可求等語如是則史何從而紀之耶紀之其
可勝紀耶説班固不/詳載意嗟夫紀載如固品藻如固再演班/固未盡
之/意稱其功而莫能名其所以功述其美而莫能盡其所
以美只是無迹/可求意兹其所以為近古歟又入近/古字繳至於淳于
公之㢘平亦齊中之所稱者見下/註今不見齒於列傳而
乃附載於刑法之志不見録於史氏而乃僅形扵少女
之書前刑法志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其少女緹縈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
㢘平今坐法當刑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淳于不被逮緹縈不上書
[006-92b]
萬世而下不復知有淳于之名矣觀此一事則知當/時之人不好名
之所謂属者得非若人乎形容出/属字好彼淳于之名特偶因
少女一書而僅著接上文歸正/説得極是其他無所托而傳以至
於冺沒者又不知其幾人矣發明/透徹名之存亾傳之有無
與夫事之詳略又奚足為漢史之増損哉謂班固於循/吏傳或載其
人不足為史之増或不/載其人不足為史之損是知㢘平之名亦固强以是而
稱之説出㢘平/非固本意吳公文翁之属亦豈樂聞此名也應不/好名
意/盖嘗因是求之宣帝之朝又舉宣/帝来帝以考核為能以
[006-93a]
苛察為明本傳考試㓛能又綜覈名實又/見宣帝紀以苛為察以刻為明而當時人物亦
莫不表表然求以自見便不如/文帝時扵是朱邑以亷潔稱前朱/邑傳
神爵元年天子下詔稱揚曰大司/農邑㢘潔累守節可謂淑人君子而黄霸以持平顯前黄/霸傳
宣帝在民間時知百姓苦吏/急聞霸持法平召為廷尉正載之史策班班可考非不足
為後人之美觀又謂宣帝時吏之/亷平自見者多而氣象呈露又非漢
初之比也應有形之可指不/若無迹之可見意然則循吏之傳六宣帝居
其五而文帝居其一循吏傳所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龔遂召信臣 只有文翁一人是
文帝時循吏亦/學前篇語意果孰優而孰劣耶若以不好名而論則/文帝為優宣帝為劣
[006-93b]
愚謂文翁之守蜀又舉文/翁説向㣲興學一事注見/上則其功
名事業又将與吳公俱泯賈誼傳帝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召為廷尉
吳公無傳只附見於此平見得吏以亷/平著見於丗者不知亷 之名俱冺也而未必與朱邑
黄霸等齒也學者試思之未謂朱邑黄霸䓁亷平皆有/傳列于史譏宣帝朝非文景
朝/比謹論
 此二篇皆以吏治不好名為主意但前篇是貶本題
 此篇是褒本題不可不知
[006-94a]
 立說出竒格  與後篇十二律八卦之變論同格
  說天者莫辨乎易       潘 牥
   出處揚寡見篇或問五經有辨乎曰惟五經為/辨說天者莫辨乎易説事者莫辨乎書說
     體者莫辨乎禮説志者莫辨/乎詩說理者莫辨乎春秋
   立說揚子謂說天者莫辨乎易吾以為說易者/莫辨乎乾盖以形體而言則謂之天以性
     情而言則謂之乾言天而得/其性情之妙斯謂之善辨
   批云於數萬人叢中獨立此竒論主司安得/不刮眼才調如此其魁天下也固宜
論曰言天而得其性情之妙伊川云乾者/天之性情此天下之至
[006-94b]
言也至言指莫辨字謂説天者至/易而止說易者至乾而止夫天下之物名為不
可測識者莫天若下語新知謂/天至難而易言天之書也引易/来説
故世之言天者至易而止且據揚/子所言然而轉/天也者世可
得而識也擺開/上意天之所以為天者雖有善辨莫得而窺
所以為天含乾/者天之性情意故昔者聖人之作易也用易係/辭語其於
陰陽變易之理無一而不辨應言天者/至易而止猶以為未也生/下
意必求其所謂性與情焉主/意何者設/問穹然在上者天之
形體淮南子天穹窿而/固乎上 穹高也健而無息者天之性情也伊川/易傳
[006-95a]
云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形體者其顯也天/也性情者
其隠也乾/也言天而得其性情之妙應破題/主意則雖其隐而在
内亦莫得而遁焉貫上隠字謂乾之/性情 遁逃也此非天下之善辨乎
歸辨/字上子雲曰說天者莫辨乎易舉/題夫所謂辨者非形體之
謂也性情之謂也應冒/頭語是當於易之乾而觀之冒只説天/之性情未
説出乾字至此方説/出亦得作論之體天下之物有可辨者有不可辨者䨇/下
辨/字動吾知其為風潤吾知其為雨明吾知其為日月學史/記老
子傳/言語此皆天之類也而猶有象之可辨者也此是天/之形體若夫
[006-95b]
天者可得而知也擺上意應冒形/體者其顯也若性與情者不可得而知
應冒性情/者其隠也昔者聖人之未畫易也歸易/上吾意天下之人
蚩蚩而羣蠢蠢而食蚩蚩敦厚也/蠢蠢無知也彼且不知天之為何物
且不知天/之形體而况其中之不可名言者乎安知天/之性情今夫人心
不同有如其面左傳㐮三十一年子産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故世之觀人者
於此毎失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貎取人失之子羽人藏其心尚不可測知也
而况天乎以人之心測/天之性情伏羲氏有憂之始為之畫八卦曰如是
而天也易釋文序伏羲因/河圖而始畫八卦文王周公又從而和之曰如是而
[006-96a]
天也揚問明文王重易六爻又問神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又釋文序周文拘扵羑里作卦辭周公作
爻/辭故扵蠱扵剥而得天之行易蠱卦終則有始天行也/剥卦君子尚消息盈虚天
行/也於大有於無妄而得天之命大有卦順天休命无妄/卦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於泰謙臨恒觀而得天之道泰卦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臨
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恒卦天地之道常乆/而不已也觀卦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此天也皆/言
天之/形體所謂性與情者果安在哉未言天/之性情此易之所以為
善辨也歸辨/字上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分而言之則主宰其
帝也功用其鬼神也妙用其神也乾其性情也伊川易/傳夫天
[006-96b]
專言之則道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乾健也易說/卦健而无息之謂乾見前/註此乾之所以為乾
而天得之以為天者也乾者天/之性情吾何以知健之為天哉
喚起/辨天陽物也易係乾/陽物也秉陽而主健記禮運天秉/陽埀日星天而
不健則有時乎或息見下係/詞注時乎或息則四時不行焉
百物不生焉而天之道冺矣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曰健
者天之性情也荅上問註/詳見冒而作易者獨辨之扵乾焉又
豈非天下之大辨乎發盡/主意或曰設/問正大天之情也吾求
[006-97a]
之大壮而得其情焉大壮卦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動天之心也吾
求之復而得其心焉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心也性也情也皆是
物也疑大壮言情復言/心與乾性情一様獨乾乎哉設/難嗚呼觧/乾易之門
易係乾坤/易之門乾不作則易幾乎熄矣易係辭乾坤其易/之藴邪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熄矣何有於復與大壮哉
無乾則諸/卦皆無矣此子雲說天者莫辨乎易舉本/文而吾亦謂說
易者莫辨於乾也發出/主意雖然觀天自易始觀易自乾始
觀乾自四徳始發明性情之/說言語簡截四徳者何設/問元亨利貞是
[006-97b]
解/夫此四徳者他卦莫得而有焉惟乾有之是其所
以為乾也諸卦皆無四徳/惟乾獨有四徳故仲尼於乾亦曰元亨者始
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文言云云/用此尤妙然則天之性情在
乾而乾之性情又有可得而辨者又在四/徳上愚故并及之
謹論
 此是福州解試論人所罕見真高作
[006-98a]
 立説出竒格  與前篇說天者莫辨乎易論同格
  十二律八卦之變如何     徐玉潔
   出處晉律厯志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
     上生陽終於中吕而十二律畢矣中吕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
     吕六十律畢矣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十二律釋
     云六律陽聲黄鍾太簇姑洗蕤賔夷則無/射也六吕陰聲大吕應鍾南吕林鍾中吕
     夾鍾也八卦乾坤/艮巽震離坎兌也
   立說十二律為六十律八卦為六十四卦是氣/數之所相生者為不一然十二律始扵黄
[006-98b]
     鍾八卦始於太極則是氣數之所由生者/為至一盖一者萬變之所由始也一不立
     則不一者不可得而見無/所始則生生之機亦息矣
   批云處難題於平易變腐語/為新竒直是庖丁手段
論曰知氣數之所相生者為不一指十二律/與八卦當知氣數
之所由生者為至一指十二律始於黄/鍾八卦始於太極夫物莫不有始
始字説所/由生之意一者萬變之所由始也始於/一一不立則不一
者不可見無所始則生生之機亦息矣含無黄鍾則不/能生十二律無
太極則不能/生八卦意彼其陰陽互根周子太極圖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陰一動一静互
[006-99a]
為其/根剛柔相盪易繫辭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演而伸觸而長同上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律之變不一也卦之變亦不一也且説十二律/八卦之不一
然孰主張是孰綱維是用莊天/運全句必有至一者以為之本
含黄鍾/太極意盖律始於一黄/鍾卦亦始於一太/極自是一肇形
而渾然全體已具乎其中黄鍾生十二律/太極生八卦則所以變而
通之者孰非此一之流行著見哉人徒見律之有十二
五其十二而為六十一律生五音五个十/二律便成六十律卦之有八八
其八而為六十四一卦生八卦八个/八卦成六十四卦則曰此變之不一
[006-99b]
者然也應不/一字不知六十律一律也六十四卦一卦也應/至
一/字一者何在卦為太極在律為黄鍾之宫是也主意在/此二句
十二律八卦之變如何愚請以是推廣志晉律厯者之
本題/出處大哉一乎就一/字說其氣數之樞紐乎樞紐字用朱/文公語樞如
户之樞紐如衣/之紐言要𦂳䖏两儀至大也萬物至衆也言氣數之所/相生者為不
一/苟非至一黙有主宰乎其間言氣數之所由/生者為至一則陰不
能以生陽陽不能以生陰何以極其不一之妙哉應接/題一
不立則不一/者不可見有如十二辰之變至扵六十若不一矣此/十
[006-100a]
二律至扵六十律/ 見晉律厯志而始於至一者甲子是也比十二律/始於黄鍾
八陣之變至扵六十四若不一矣比八卦至扵六十四/卦 蜀諸葛孔明作
八陣/圖而始於至一者握機是也比八卦始於太/極 握機陣名是以龍
圗始出之時伏羲所畫者八卦耳易釋文序伏羲因河/圗而始畫八卦又昔
伏羲之王天下也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圗而六十四卦之全體已
存不待文王而後重文王重易六爻/為六十四卦鳳鳴始聽之日黄
帝所造者十二律耳漢律厯志十二律黄帝之所作也/使伶倫取竹之觧谷其竅厚均者
斷两莭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䧺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黄鍾之宫皆可以生之是
[006-100b]
為律/本而六十律之全體已具不待焦延夀而後著同上/元帝
時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數上使元成問房於樂府房/對受學於故小黄令焦延夀六十律相生之法云云詳
見題/注律之始於十二而衍於六十六十/律卦之始於八而
成於六十四六十/四卦此皆造物之實理總律與/卦言非天下之
至變孰能與扵此用易繫辭語變/字結上生下雖然此雖然字要過/講中意非是自
為一/叚有本焉本指黄鍾太/極學孟子語君子不謂變也擺上變字言/十二律八卦
之/變觀係辭易有太極之言易係/辭上史傳黄鍾為律本之語
見漢律厯志上注/ 主意本此两句則知律之與卦必有至一者以立其
[006-101a]
體而後不一者始得以妙其用也應破/語今夫黄鍾下生
林鍾林鍾上生太簇而終扵中吕則十二律者其始變
晉律厯志黄鍾之宫律之本也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
應鍾上生蕤賔蕤賔下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吕中吕上
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而終於南吕則六十律其再變
見本/題注然變則變耳擺上/意獨不曰生十二律者其黄鍾
歸主意十二律/始於黄鍾之一以乾索坤為震坎艮以坤索乾為巽
離兌則八卦者其始變也説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
[006-101b]
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兊三索而得女故
謂之/少女以蒙次屯以需次䝉而終於未濟則六十四卦者
其再變也序卦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
不養也故受之以需云/云故受之以未濟終焉然變則變矣擺上/意獨不曰生八
卦者其太極乎歸主意八卦始/扵太極之一吁律之有黄鍾猶易之
有太極總上文/照主意無黄鍾則十二律無聞矣况於六十乎
黄鍾十二/律之本無太極則八卦且冺矣况於六十四乎太極/八卦
之/本不觀本本原原之所自出則無以見生生化化之為
[006-102a]
不窮矣應一不立則不一者不可見/無所始則生生之機亦息矣自其不一者而觀
學蘓東坡赤壁賦自/其變者而觀之句法則由雌䧺迭鳴而為十二見前/鳴鳳
始聽/注由十二而為六十焦延夀制/為六十律律何其繁也此律之/不一者
由竒耦相錯而為八陽數竒陰數耦因/竒耦而畫八卦由八卦而為六
十四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卦何其多也此卦之/不一者然自其至一者而觀
學赤壁賦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句法則六十律本十二律也十二律本
一黄鍾也主/意六十四卦本八卦也八卦本一太極也主/意
知乎此則由一以盡變而天下之能事畢矣繳/盡晉史論
[006-102b]
律卦之變舉本/文必有取於司馬遷太極黄鍾之說其有
見於此乎本出處下文故律厯之數天地之道也司馬/遷八書言律吕粗舉太經著於前史則必太
極元氣函三為一而始于子十二律之生必/所起焉云云以為黄鍾之法又叅之律云抑嘗論之
黄鍾者氣之母而數之首也此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之
始也見上/注古人作厯必以十一月朔旦冬至起厯者盖
謂此也見漠律/歴志盖萬物孳萌於子而陽氣施種扵土中
則黄鍾之律應焉同上黄鍾之律長九寸十一月冬至/之氣應焉盖陰陽合得氣鍾於子而
化生萬物又云鍾者種也故陽氣施/種於黄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其於卦氣則為中
[006-103a]
孚與復焉黄者中之數故扵卦氣為中孚/黄鍾者陽之始故扵卦氣為陽苟求其故則
千嵗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用孟/子語班固之志漢厯始言八卦
繼言十二律而終之曰黄鍾為天紇太極運三辰五星
班固律厯志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云云推厯生律云/云律有十二又三綂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黄鍾為天
綂云云自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而元氣轉三綂五行扵下於不一而求其至一固
其得之矣収拾/題意固志廣遷書者也班固十志廣/司馬遷八書讀晉志
而叅之以遷固則思過半矣總結一/萹之意謹論
 
[006-103b]
 
 
 
 
 
 
 
 論學繩尺巻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