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四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四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摘字貫題格 此篇與任翊龍文帝道徳仁義論同格
  太宗英武仁恕如何      葉大有
   出處唐刑法志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云云遂以寛仁治天下而於刑法尤
     謹/
[004-1b]
   立説此篇就出處天姿立説謂太宗之仁出於/天性故發為英毅者此仁也著為武功者
     此仁也推為及人之恕者亦此仁也以此/見君德發於運用之地無非原於君德一
     念之/天也
   考官批云就本文立說議論有據/文字明潔真佳作也
論君德於運用之地太宗英/武恕不若原君徳於一念之天
太宗之仁天朱文公云仁/者一念之 周流貫徹以大有為之君語出/孟子出而宗
主民物含太宗定/天下意舉天下之人莫不畏服而愛戴畏服/是英
武愛戴/是恕此其君德之大應君/德字固足以震動天下酬酢一
[004-2a]
且先說太宗/之英武恕然要其運用設施之本含仁/意則必有一
念之天流通乎其間也應破題一/念之天字何者設/問仁者天理也
張南軒曰克盡已私/天理渾然斯為仁矣根於一念之微應一/念字推而及人則
為恕朱文公曰推已/及人則恕也用以定天下則為英為武本題注/太宗以
英武定/天下一念所形初無限量主意盡見於/此且無泛語太宗造唐葢
得諸此入得/簡快方其仗義之初唐本紀義兵/為天下起已勃然有拯
民塗炭之心指英武反唐張行成傳太/宗撥亂 正拯人塗炭而定天下之後
終不忘其哀矜恤刑之意指恕/云云 見本文於刑法尤謹/書吕刑皇帝哀矜庶
[004-2b]
戮之/不辜是非偶然而發也引下/文至於一念流行彰著一念/之仁
自有所不容揜耳太宗之英武恕皆/自一念之仁得之吁知太宗之天照/破
題天/字斯可以論太宗之德矣照破題/德字太宗英武仁恕如
何愚請因史氏之說而歸之於仁 嘗謂君人之徳莫
盛於唐虞三代思古面引此/為後 用莫衰於後世傷今後亦引/此為 面用
而猶僅見於太宗便入太/宗來是何也虚設/問謂時有先後而
德有盛衰歟應前盛/衰字則後乎唐虞三代前乎太宗總前/文
其能如太宗者葢寡且說太宗好處/未說出主意而太宗之姿應本/出處
[004-3a]
天姿/字可與為堯舜唐魏徴傳/逺輩堯舜可與為湯武本贊比/迹湯武可與
富民而措刑此段文法自蘇東坡/上皇帝萬言書中來是則德之盛衰不以
時之先後論矣荅上問亦應盛/衰先後四字然而君德之盛以過人
者其必有所本也本字應冒頭運/用設施之本字嗚呼無亦本諸一念
之天乎照主意應/破題語天者何仁是也露出/仁字仁者上天生物
之心而帝王得之以仁天下朱文公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為心者
也/是以一念之天涵育渾融周流貫徹此是/仁推仁之心
則為及人之恕有仁則/有恕發仁之勇則為服人之英武有/仁
[004-3b]
則有英武/ 照主意唐虞三代之盛德引/證焉有不本於仁哉引原/題莫
盛於唐虞三代句正説為證謂唐虞/三代之君有英武與恕皆自仁中來是故矜孺子莊子/天地
篇堯曰嘉孺/子而哀婦人惠困窮書太甲先王/子惠困窮不敢侮于鰥寡康誥/文王
克明德謹罰不/敢侮于鰥寡此仁之推也仁中/之恕聖神之運大禹謨帝/德廣運乃
聖乃/神勇智之表正仲虺之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明德之廣大大明/詩注
文武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此仁之至也仁中/之英征有苗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
徂/征戮防風家語禹戮/防風氏與夫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梁/惠王文
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此仁之有勇者也仁中/之武後世人主豈無志
[004-4a]
於帝王之盛者引原題莫衰於後世句反說為證謂後/世之君不及帝王者惟其不仁所以無
英武/與恕惟夫猜忌以害仁是自小其天也唐德宗贊猜/忌強明自任
何以盡推已之恕無仁則/無恕以力而假仁是自拂其天也
孟子公孫丑上/以力假仁者霸而何以有定功之武無仁則/無武内多慾而
外施仁是自棄其天也前漢汲黯傳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義 拂天棄天等語是學
蘇老泉上田樞宻書其名曰棄天/其名曰䙝天其名曰逆天等語則雖有英偉之資祇
以自弊而已無仁則無英毅明正/證反證委曲詳嗚呼世變愈降仁心
寂寥結上/生下孰謂太宗之造唐而猶有帝王之用心歟引/入
[004-4b]
講/腹觀帝以百戰取天下先説太宗英/武定天下叱咤風生指顧電
狀英武意如/吕温銘語其英武固可想矣太宗/英武而俄焉施德敎
太宗/之仁尚忠厚太宗/仁撫摩長育哀矜惻怛為愛民恤刑之
太宗之恕/見本出處 是果何見哉設/問吁於此可以觀太宗之
天矣照主/意自黄初以來魏受漢禪/改元黄初天下之人牧未有不
嗜殺人者用孟子梁惠王上/全句 此是不仁而一世之人必有濟世之
仁者以主之須要/仁豈徒角智力以長有天下哉謂自魏/以來後
多不仁之君豈終/無仁人以為民主故其安民一念萌蘖於潛龍之初本/紀
[004-5a]
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乾初九潛龍勿用而所禀之天已足為衆善之長
照主意天字是仁/乾卦元者善之長 興義師太宗十八/舉義兵除苛政題下/文除
隋虐亂可/謂仁矣仁心之發用仁之/恕去功利權萬紀傳奏宣饒/可鑿山治銀帝曰
公不推賢進善乃以/利規我斥使還第施仁義魏徴傳此徴勸/我行仁義既効仁心之流
仁之/恕縱囚覆罪題下文親録囚徒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皆至無後者帝嘉其
誠信悉/原之平獄緩刑題上文詔死/罪皆三覆奏仁心之浹洽仁之/恕天日
之表足以奪姦雄之醜真英主也本紀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又李宻見帝曰
真英/主也而辭色之假人是不止於英毅而已也通鑑本紀/上神采英
[004-5b]
毅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 仁之英雷霆之威足以整乾坤而清六合此
武功也陸贄傳太宗/威行如雷霆而文德之綏海内是不止於武功
而已也唐禮樂志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内 仁之武夫天下固未有不
仁而能終身以行恕者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
不欲勿/施於人而帝王之定天下亦豈徒恃威武而能濟哉必/有
仁斯有/英武恕吾故曰太宗之德凡見諸運用之地者皆根本
乎一念之天者也照破題/主意史氏之志刑法見本/題注論其定
天下以英武而稱其天姿之仁恕本/文至其所謂恕者且
[004-6a]
以仁先之有撥/剔豈不曰仁者天理之全體本乎人主之
一心以仁/為主囿乎吾天者則推之以恕推此仁/以為恕梗乎吾天
者則震之以英武推此仁以/為英武隨出而為用英武恕皆/自仁中出
天者固不泯耶不走了/天字不然何其愛民之深見前/注恤刑
之至本出/處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結大講/意盡議者
又曰設難/結恤刑仁也奚為不恕於藴古本紀殺大理丞/張藴古 疑太
宗未/恕寢兵亦仁也又奚為耀武於遼東髙麗傳貞觀十/九年拔遼東城
又見下注武疑/太宗未英太宗之仁亦少貶焉如此則太/宗未為仁吁是豈
[004-6b]
天姿之未髙耶疑/辭或者學力之未到也又添學力意揚/先抑後揚先
後抑作漢唐人君論法也此先抑太/宗而終又揚之畢竟太宗是賢主嗟夫一刑雖暴未
幾而有覆奏之令注見大/講中一役雖過還歸而思仁義之
魏徵傳遼東之役云云軍還悵/然曰魏徴若在吾豈有此行耶亦可以見天理流行
不可泯沒者也此是太宗/一念之天以帝王之天姿加之以帝王
之學力有天姿又有學/力則純乎仁矣則太宗之德純乎天矣又應/天字
夫又豈可以盡歸之天姿哉含學力意議/論委曲有味
[004-7a]
 摘字總題格 此篇與太宗英武仁恕論同意
  文帝道德仁義如何      任翊龍
   出處前漢東方朔傳云云臣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凖於是天下
     望風成俗/昭然化之
   立說漢文帝本是仁君故其道徳義皆從仁中/發出向使文帝無此仁則為欲而不為道
     為偽而不為德為利而不為義矣其主/意本於朱晦庵四端以仁為主議論
   宫敎黄叔度批云立說祖闗洛語話行文有前/輩典刑清宻而敷暢圎活而
     老成數十年來罕見此/作又批冠塲以論取
[004-7b]
一念之天以仁/為主衆理之會也道德義流朱晦庵云仁之/體用周 貫徹專一心之
妙而為衆/善之㑹也夫理者全美之地也道德/義而仁者則其一念
之天也露出仁字/應起句大哉仁乎主/意其人主所以㑹衆美之
之本乎道德義皆/從仁中來何也仁者天理也朱晦庵云克已復/禮為仁言能克去
已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此心之用無不行也而衆理者則此仁之推也
同上仁之為道衆善之/源萬行之本莫不在是人主此心能充乎此仁之天以/仁
為主/意則由之者為道說出主意分曉之韓原/道由是而之焉 謂道得之者為
揚問道篇道以/導之德以得之處之者為義伊川云處/物為義旁通曲暢無
[004-8a]
往非理有仁則有/道德義否則一念之仁未充理以欲晦天以人汨
安能㑹衆善於一身哉無仁則無/道德義昔之聖人再正說援引古/者入本題來
惟其盡仁道之極主/意而後備君德之全道徳/義三代而下仁道
之盡者難而君德之備者鮮矣無仁則無/道德義一代賢君以其一
念之仁主意應/起語發而為衆理之㑹道德/義或者見其所行之道
所履之德所施之仁所斷之義則合而歸之曰是其為道
德仁義全美之君也且把道徳仁/義分開說噫是固未能如古人全
美之地也先/抑抑亦知斯美之所以全者乎又轉含仁中/有道德義意
[004-8b]
文帝仁君也主意/後揚而方朔以道德仁義歸之敘本/出處若朔者
其亦知帝所到之地道德/義而未知帝所禀之天者歟仁蓄/含
未說盡此/是論手文帝道德仁義如何請廣其説且古今之言
道德仁義者堯舜而下其惟三代乎應冒頭昔/之聖人語孟子之論
三代也嘗言其道矣孟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嘗言其德矣孟/公
孫丑下以徳/行仁者王亦嘗言其義矣孟萬章上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至論其所
以得天下者則斷之曰仁孟離婁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豈無見哉結上/生下葢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聖人得之以為
[004-9a]
心者也朱晦庵/云云此心之天不為物奪不為私汨則其見
於三綱五常者人謂之道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 五常仁義禮知信
見於躬行踐履者人謂之德前谷永傳王/者躬行道德見於裁處斷
制者人謂之義記表記義者天下之制疏云制/謂裁斷於事又朱晦庵云云其名雖
殊其理則一晦庵/云云是故論君德者不難至於全美之地
道德/義而難充乎一念之天仁/齊宣之欲行王政道也而
不足為道孟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云云孟子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毁之矣
宋公之不禽二毛德也而不足為德左僖二十二年楚/人伐宋宋公及楚
[004-9b]
大戰于泓云云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注云二毛頭白有二色桓文之尊周義也而
不足為義桓公尊王室晉侯朝于王之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 盟何也不仁
故也歸在仁上此段文法/自賈誼過秦論中來葢仁則公正/不仁則私反闗/雙
一正一/反説仁則理正/不仁則欲反議前/輩 論理欲之間公私之
極好說/盡主意道欲交焉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晦庵云天理之公卒無以勝人欲
之/私德偽判焉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義利別焉孟梁惠王/上亦有仁
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嗚呼此論文帝之道德仁義者所以必先論
文帝之仁乎引入/大講夫帝之仁葢庶幾乎帝王之仁也語/有
[004-10a]
斟酌應/題下語賢聖仁孝聞於居代邸之時先說文帝之仁帝/文帝本紀文皇
立為代王宋昌曰大王/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寛洪仁厚著於化天下之日魏/文
帝典論文帝慈孝寛洪仁厚美聲塞於宇/宙又東方朔傳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此其識見宏
濶氣象廣大葢與天地同量與造化侔功且說文/帝之仁體博
則用必宏本固則末必茂含有仁則有/道德義意帝之仁如是其
至故發而為道德則有純厚之道德有仁則有道徳純/鼂錯傳陛下道
德厚元元/之民幸矣發而為仁義則有公恕之仁義有仁則有義/ 文中子天
地篇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一念之形衆善
[004-10b]
之㑹也應起/語或者則曰躬行𤣥嘿之道畧抑文帝方見/文字有宛轉無
此段則直了化本紀叙傳太宗穆/穆允恭𤣥嘿 民以躬帥下以德非執中建中之所謂
謂文帝之道非古聖人之道懋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又仲虺之誥王 昭大德建中于民
儉謙遜之德後張綱傳文帝恭儉守節又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當興禮樂文帝謙遜未
遑/也非聖神文武之所謂德謂文帝之德非古聖人之德/ 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
乃神乃武乃文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繫絳侯誅薄昭之義絳侯周勃本傳/勃恐誅常被甲
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治之又太后傳/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
刎昭不肯使羣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非行一不義殺一不辜之所謂義
[004-11a]
謂文帝之義非古聖/人之義 孟子云云其為美者未純則其為仁者未必
略抑/之轉歸/正意帝之道非純乎無欲也應題下/道欲字帝之德
非純乎無偽也應題下/德偽字帝之義亦非純乎無利也應題/下義
利字字應冒頭未能/如古人全美之語獨其一念之仁天理洞徹却揚文/帝之仁
其私者終不勝乎公應題下/公私字其欲者終不勝乎理應題/下理
欲/字虚靈精粹之天不為外物之所終蔽私與欲是不仁/公與理是仁
則其發見於外者有不容揜爾惟有仁故/有道德義乾之元仁也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其見於四德者皆元也伊川程/頤云四
[004-11b]
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帝之仁固不敢語此下語有/稱停
然道德仁義同一仁其猶元亨利貞同一元乎本題議/論本祖
此物晦庵云元者生物之始於時為春於人為仁亨者/生 之通於時為夏於人為禮利者生物之遂於時為
秋於人為義貞者生物之/成於時為冬於人為智愚觀遷固之贊帝也極口稱
道前後皆不出乎嗚呼仁哉之一辭見得文帝之仁内/本紀贊是以海
殷富興於禮/義嗚呼仁哉噫是知帝之仁者矣是可以論帝之道德
仁義者矣彼方朔何足以知帝哉入出處貶方朔/不知文帝之仁雖然
帝之天定矣天字是起句/主意字面而帝之養其天者則未粹也
[004-12a]
歸在學/力上來夫帝王有道德仁義之資必養之以道德仁義
之學而又輔之以道德仁義之人故其所充者必宏所
詣者必至帝王有所養而/後有道德仁義黄老之好帝之學非道德仁
義之學也末貶文帝本史律書孝文好道家學又漢儒/林傳孝文 好刑名之言竇太后又好黄老
術/絳灌之徒帝之人又非道德仁義之人也絳侯周/勃灌嬰
以資質近王道之性往來於刑名功利習尚之中得先/儒議
論/一念之天文帝/之仁其梏亡之時多矣孟告子上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
之/矣然則後之有仁心仁聞出孟/子而盡道德仁義之理者
[004-12b]
有文帝之天資又當有帝王之學力大凡做論先揚則/後抑先抑則後揚
此題先揚文帝至/此不容不畧抑之
  前篇摘出仁字謂太宗之英武恕皆自仁中出此
  篇亦摘出仁字謂文帝之道德義皆自仁中出是
  同一機軸可以參看
[004-13a]
 順題發明格
  孝宣招選茂異       劉 自
   出處前漢公孫𢎞等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經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韋
     𤣥成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于定國杜延
     年治民則黄霸王成龔遂鄭𢎞召信臣尹/翁歸趙廣漢張敞之屬皆有功迹見述於
     世/
   立説茂材異等者非常之才也宣帝有非常之/見其精神心術足以聳動人才於未招未
     選之先故非常之才出為時用夫苟以常/法而求非常之才則彼且以茂異自負安
[004-13b]
     肯局於瑣瑣拘攣之中正恐招/之而未必來選之而未必應也
   批云議論精神首尾相應/格致甚新可為矜式
論曰人主以非常之見用人人主指宣帝用字指/招選非常字是主意則非
常之人用矣茂材異等是/非常之人夫非常之人粘上非/常之人不可以
常法求也常法便不是/非常之見必有非常之君出而興起作新
於其上暗指/宣帝意氣之所招徠隨感隨應主意此是/非常之見自有
不約而孚者孚者信也冒元本云雲龍風虎隨/觸隨應非 頭語此係後改本否則下
之人方且以其表表特異者自負指茂異/之人而上之人乃
[004-14a]
欲以瑣瑣常度而致之應以常/法求之吾恐招之未必來選之
未必應亦有望望焉去之而已以上反説去用孟/子望望然 之語彼人
才當漢宣之世何其幸歟入漢/宣帝且其英銳之資厲精之
此是宣帝非常之見精前魏/相傳帝始親萬機厲 為治已足以挽天下之風聲
氣習應招徠/感召意而興起人才於未招未選之先者主/意况夫
招之愈勤選之愈實説招選/二字則一時人才號為茂異間
見特出指茂材異/等之人孰不願得是君以為之臣而與之共
圖天下事功之㑹哉自然出/為時用吾以是知帝之招選茂異
[004-14b]
固有在於精神心術之微主意應破題/非常之見意而不在乎區區
詔令科目之常者矣應接題/常法意孝宣招選茂異請因班史
之言而求其所謂招選者不脫招/選二字夫茂異之名起於誰
且推原/茂異字其豈非自武帝詔察吏民之有茂材異等者
始乎舉一個茂異為證異武帝紀元封五年詔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 等可為將相及使絶域者
觀其所謂茂異則曰非常之人也同上詔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此篇非常二/字葢得諸此曰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也同上詔/士或有
負俗之累/而立功名曰可為將相及使絶域也注見/上夫為將相使
[004-15a]
絶域此豈小任哉接上文/作譏論而雖負俗者不之靳注見上/靳惜也
殆亦非古人之所謂非常者畧折倒/非常字然而所求之才雖
未必皆是又畧/扶起而所以求材之意則是也意字便含非/常之見意
何者虚設/問雄材大畧之資此武帝非常之見/武帝贊雄材大畧 固足以
號召一世起其精華而作其懦惰之氣應意氣/招徠字自有相
孚於不言之表而觸其天機之自動者也以武帝之雄/材大畧而能
號召一世之士比宣帝之精/神心術而招選茂異之才孝宣之精實固非如武帝
之疎宕宕音蕩酌下/語有斟而於登明選公之道往往得之精
[004-15b]
神心術之所感觸應主/意則大似有家法者存也謂宣帝/得武帝
之家/法何也虚設/問漢自髙皇以來又自髙/祖說來所以奔走英盧
韓彭之徒者猶是術也英布盧綰/韓信彭越是奚獨武宣為然哉
髙祖亦以此術駕馭/豪傑非特武宣為然且宣帝所用之人才正入宣/帝來其去
髙皇武帝亦不甚逺也結上/文吾固不敢望其如舜之於
語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逺矣湯之於尹同上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逺
矣/文王之於望荀子解蔽篇文王能/用吕望而身不失道以大有為之君得
所不召之臣用孟/子語以間世之賢遇間世之聖應非/常語道同
[004-16a]
志合精交神契如彼其光明盛大者謂宣帝固不能如/舜湯文之用人為
後面/張本而一時人品如蕭韋諸公之儒雅本題注蕭望之/韋𤣥成以儒術
進/如劉向王褒之文章同上劉向王/褒以文章顯相如丙魏同上相/丙吉魏
相/將如張趙同上將則張/安世趙充國治民如龔黄召尹輩同上治/民則龔
遂黄霸召信臣/尹翁歸之屬往往皆過人一等狀茂/異字非惟當時鮮儷
鮮少儷/匹也而後世亦罕與儔伍罕少也儔伍儕輩也/只是過人一等之意且其
寛嚴之相濟丙吉寛/魏相嚴文武之並用張安世文/趙充國武循吏能吏
間錯州郡前王吉傳趙廣漢張敞皆有能名又/循吏傳黄霸王成朱邑龔遂皆有傳經學詞
[004-16b]
章尊飾朝廷蕭望之韋𤣥成梁丘賀皆以儒/學顯劉向王褒皆以詞章顯下至政事
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宣帝贊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而間出
特異者茂/異舉而加之其上招/選莫不名孚而實稱器識髙
而才量宏形容茂/異字以其得於天資氣禀者如彼其茂露/出
茂/字而下視乎嗤嗤横目之民如此其異露出/異字帝何以招
之選之若是至哉問起招/選字噫是殆未可以形聲求也是
殆非詔令之所能搜訪科目之所能網羅者也謂非以/此招之
選之之應接題不可以常法/求之 意又含精神感召意且以周宻如帝本紀孝宣/樞機周宻
[004-17a]
信必如帝同上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如帝同上綜/核名實刷滌而磨刮
作新/氣象叩觸而震撞振起/氣象感人動物氣象概可想見應冒/頭興
起人才於未/招未選之先黄鍾萌動律吕相宣譬喻氣類/相感意鳶飛魚躍
之下夫孰無拔茅連茹之思中庸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又易泰卦拔茅連茹以其
彚征/吉而且彈冠以相慶者前漢王陽在/位貢禹彈冠吾固知數公者
已自興起於帝之精神心術之中應冒頭帝之招選茂/異固有在於精神心
術之/微非有待於招之勞選之勤而後至也應冒頭不在/於區區詔令
科目/之常或者見元康之詔特有茂才異倫之求又舉一个/茂異事為
[004-17b]
證下本紀元康四年詔遣大夫循行/天 察吏治得失舉茂才異倫之士以為帝平時所招
選之意敷露於此或者之/見如此亦孰知其所以招徠而感召
之者固有其素哉招徠感召在於/精神心術之微大扺君臣遇合之難
而天時人事相符之尤不易演餘/意不招之招其招也以
主/意不選之選其選也以神主/意所求乎此者不應則所
設乎彼者亦文而已矣精神意氣不能招徠則其/他或設科目特具文而已况以
人才之茂謂之異再說茂/異字則其資禀必出乎物表此是/茂
其智識必照乎幾先此是/茂其志趣必不投時人之趨向
[004-18a]
此是/異其議論必不合乎鄉原之好惡此是異斯孟盡心/下何如 可謂之
鄉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云云故曰鄉原徳之賊也殆將與斯世確乎
其難合應冒頭彼方/以茂異自負不有英主孰從而振拔之哉歸在/人主
非常之/見上吾故於本始地節以來宣帝二/年號人才遇合之盛
而有感乎孝宣之為君也繳盡講/題意雖然帝之所以得非
常之才者精神心術之流弊歟先揚後抑作漢/唐論之法如此夫周宻
太甚則幾深周宻/之過信必太過則令嚴信必/之過綜核之政太
精則一振之餘無復餘味綜核之過講周宻信/必綜核與 腹相應帝亦反
[004-18b]
而思之否乎抑宣/帝人品如丙魏亦嘗以是為格心之事
業否乎併責丙吉魏相心孟子惟/大人為能格君 之非吾故曰宣帝所用之
人才吾不敢望其如舜之於臯湯之於尹文之於望者
此也謂宣帝用精神心術太過故所用之人才不能如/此數人與講腹相應所謂如常山蛇勢者此也
謹論
[004-19a]
 順題發明格 此篇與孝宣招選茂異同看
  漢屈羣策          樓 昞
   出處揚子重黎篇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楚憞羣䇿
     而自屈/其力
   立說謂漢髙帝之智術出於天下之上故能屈/天下之謀策如使我之智術與衆人一等
     則苟有智術者必思與吾角立皆將有/求伸之心矣又安肯屈服於吾之下哉
   批云立説髙行文健有氣/骨有學力可歎可服
論曰不以智術視智術屈羣/䇿必有以髙天下也謂髙帝/有髙天
[004-19b]
下之見方/能屈之夫天下無兩立之勢含屈伸/兩字有屈則有伸一/屈
一伸便是無/兩立之勢伸於此則屈於彼我伸則/彼屈然而御天下之
暗指/髙帝要當使在我者常伸在彼者常屈發明/主意苟惟戰
天下於智術之中反應智/術字使天下之英雄豪傑懷竒負
智以投於我者此是謀/臣策士皆有求伸之心求伸便是/不屈了則角
立分裂無有紀極必與我爭勝/負安有終窮尚安得為我之用哉如/何
屈/得善御英雄者則不然暗指/髙帝不以天下之智為智應不/以智
術視智/術意常使天下之士謀策/之士奔走服役喪其所有喪失/也
[004-20a]
聽命之不暇如此方/是屈我雖不求以服乎彼而彼自不得
不屈於我不求屈之/而彼自屈此非有以髙天下者能若是歟應/必
有以髙/天下意是意也惟漢髙帝得之尊本/題故揚子雲曰本出/處
漢屈羣策異乎楚之自屈者矣為後面/張本 夫自罾魚唱
前漢陳勝吳廣傳勝曰誠能以吾衆為天下倡宜多/應者云云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
買魚烹食/得書怪之山鬼獻璧史始皇紀使者過華陰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鎬池君因言曰
今年祖龍死因忽不見置其璧而/去注武王居鎬祖始也龍人君象天下無秦匹夫大呼
呼去聲謂陳/勝吳廣也麋沸雲擾如麋之沸/如雲之擾紛紛籍籍言亂/也未知
[004-20b]
鹿死誰手晉石勒曰朕若遇光武當/並馳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一時豪傑雷動響
賈誼過秦論天下雲合響應/山東豪傑遂並起而亡秦挾智謀策畧之資駈馳
於中原者葢未始有定向也言天下未歸漢/ 又見上注劉季眇然
泗上一亭長耳髙祖紀姓劉字季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 秦法十里一亭亭長主亭之吏也
曽無服人之素言其素無/服人之能沛中子弟多所願附同上沛/中子弟
聞之多/欲附者仗劎一麾豪傑並起異姓諸侯王表漢繇一/劎之任五載而成帝業
以磊落竒偉之英謀臣/策士亦莫不俯首受制於皁櫪之下
以願獻其謀効其力皁櫪養馬之所意/言羣䇿屈服之吁是果何自以
[004-21a]
得此哉設/問意其待人之際體貌推隆故士樂為用意其/是疑
辭多本紀體/貌 竒異然而解冠嫚罵其如禮何前張良傳四皓/曰陛下輕士嫚
罵又酈食其傳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矧夫謀臣䇿士又
非體貌推隆之所駕馭曽謂髙帝為之乎折倒體貌/推隆之語
乃區區之智術有以勝之耳毋乃亦/是疑辭吁又不然耳又折/倒智
術之/語重瞳之子挾數用權當不在髙帝下謂項羽之智/術與髙帝同
前舉髙祖處謂劉季眇然泗上一亭長此舉項羽謂重/瞳之子是改頭換面用字 項籍贊舜葢重瞳子項羽
亦重/瞳子獨一亞父范増字/亞父竟以猜忌而不能用髙祖紀項/羽有一范
[004-21b]
増而不/能用天下之士卒之背楚歸漢陳平韓信等/皆亡楚歸漢豈以畫
良吐竒楚果無人抑亦無以屈之耳楚非無人但項/羽不能屈之耳
哉髙帝之屈羣策乎正講髙/帝事方兩雄爭馳伸屈之形混
然未判謂漢楚雌雄/未决之時凡抱負所長以求售於時者謂謀/臣䇿
士/楚漢皆足以究其用也且雙説漢楚/皆可以用之夫何屈於此而
不屈於彼歸於漢而不歸於楚耶且雙疑問何獨屈/於漢而歸於漢
是可以觀帝之有以髙天下也應破題髙/天下字王蜀之謀蕭
何之策深矣蕭何傳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圗也
[004-22a]
不得以伸其策故終於忘其所有而為帝之屈矣何不/得伸
其䇿便是屈何/先屈一箇蕭義師之舉董公之䇿善矣髙帝紀沛公/至洛陽三老
董公遮説漢王曰項羽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衆為之素服以告諸侯為此
東伐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為義帝發喪公不得以自伸其策故終亦失
其所負而為帝之屈矣董公不得伸其䇿便是/屈 又屈一箇董公張留侯
韓之策士也張良傳求刺客為韓報仇/以嘗相韓故後封為留侯一至於漢則入
秦之策借箸之策歴歴為帝陳之同上沛公入秦宫室/欲留居之良曰秦為
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誅殘去賊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秦為虐又漢王與酈食其謀撓楚權良
[004-22b]
來謁漢王方食云云良曰請/借前箸以籌之其不可者八使帝無以屈其謀則彼將
求伸於楚矣張良不能求伸於楚便/是屈 又屈一箇張良陳户牖楚之謀臣
陳平傳平陽武/户牖人降漢一至於漢則反間之策諫伐之策亦
縷縷為帝言之同上平曰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項王君臣以疑其心破楚必矣
云云明年平從擊韓王信於代至平/城為匈奴所圍髙帝用平竒計解圍使帝無以屈其智
則彼將復歸於楚矣陳平不能復歸楚便是/屈 又屈一箇陳平屢薦不用
韓淮陰之志消矣韓信傳信數以䇿干項羽羽弗/用信亡楚歸漢 封淮陰侯一登
壇之拜則决策東向破羽并秦信亦墮於帝之術而不
[004-23a]
自知其屈同上王曰吾亦欲東耳何曰王能用信即留/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云云
信曰今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 又屈一箇韓信踞洗召見酈食其之意沮
酈食其傳召食其沛公方踞床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誅無道秦不宜踞
見長/者一攝衣之謝則畫謀進計破魏下齊生亦游於帝
之術而不自知其屈同上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食/其上坐謝之食其因言云云遂下
陳留冒又屈一个酈食其彼以上講/腹應 頭在我者常伸在 者常屈他如毛髮絲粟之
言一毛一髪一/絲一粟之小才凡有所挾以至於吾前者挾其/謀䇿皆惘
然自失惘失/意見退省其私用論/語句以為無一之足恃與冒頭/奔走服
[004-23b]
役喪其所/有相應奉敎承命之不給與冒頭聴命/之不暇相應莫不委所有
而為我用都屈/了嗚呼兹非帝之所以能屈羣策者乎繳/本
意/向使帝也不有以屈之縱而去楚楚復不能屈則彼
將自用其謀以自伸其欲若如此則為患非小/何以屈之有深長意吾恐智
鬬智力角力與我/為敵潰裂四出幾何不敗乃翁事哉項羽/傳羽
使人謂漢王曰願與王挑戰决雌雄漢王謝曰吾寧鬬/智不鬬力又酈食其傳漢王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翁
事/惟其智足以髙天下應破題/主意故能合天下之智而為
一人之用惟髙他一等/所以能屈之雖不求以屈其策而自不容於
[004-24a]
不屈矣繳盡屈意應冒頭我雖不求以/服乎彼彼自不得不屈於我意雖然髙帝之所
能屈者至謀臣策士而止畧抑/髙帝商山茹芝之老卬首信
眉濶視雅拜終不肯一到漢廷至煩願見之思張良傳/上欲易
太子良曰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以上嫚/侮之故義不為漢臣上髙此四人云云四人謂商山四
皓初杜子美云吾慕/漢 老時清猶茹芝吁髙帝之屈羣策者至此始窮矣
只能屈得謀臣策士若/經生學士便不能屈了雖然四皓非謀臣策士比也四/皓
園公綺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本之戴溪髙帝善將將論謹論
[004-25a]
 得人立說格 此篇與湯武凝士民同意
  天之生斯民如何       謝昌元
   出處孟萬章下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
     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立說天之生斯民固欲使之各遂其生也有夏/之末民墜塗炭其生不得遂矣天生伊尹
     出於是時毅然以天下自任體造化生我/之意廣造化好生之德開天下生生之路
     然則天之所以生伊/尹即所以生天下也
   批云終篇就生之一字發明語/意活動可謂擅場之作
[004-25b]
論曰觀造化仁天下之心天之生/斯民當於君子之自任者
求之歸在伊尹自任上是主意如題/下文其自任以天下之重 此葢天下之生無窮
便就生之/一字説聖賢之生不數不數者謂/不常出也天之所以生君子
即所以生天下也天生伊尹正為/生斯民之地君子出而壽生民之
命脈即所以全造化未全之功也伊尹之生斯民所以/全上天之功 數句
發明主/意極出天下之生久矣用孟/子句事物汨之而生意褻汨者/亂也
褻者/泯也氣禀局之而生理晦局者拘也/晦不明也古無君子者出人
之生幾乎絶矣君子不生則民不/聊生 反下精神則君子之生豈偶然
[004-26a]
暗指天生伊尹意偶學蘇老泉文/天之所以與我豈 然哉句法生民之命脈存焉
命脈字/見生意國家之元氣根焉元氣字/見生意天地之仁心寓焉仁/心
見生意亦/應破題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用前/輩語而生生之
意流動充滿於兩間說得生/字活天之生斯民孰有大於此
繳小/講意有夏之末民生未寧敘其/時伊尹一出遂以斯道
思濟斯民敘本/文體造物生我之意廣造物好生之德開
天下生生之路連用四箇/生字甚暢天之所生止於伊尹而仁意
所及周乎斯民生一人而千萬/人皆得其生吁非孟軻氏烏足以知
[004-26b]
本出/處天之生斯民如何請演之 士君子生天地間
非無所為而生也原天生君/子說起是必有以參天地之化關
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矣蘇東坡作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
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闗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甫自岳降而傅說為列星云
云/傅巖一生霖雨四海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命之曰若歳大旱用汝
作霖/雨是生傅說一人即所以仁四海之生靈也應冒頭/天之生
君子所以生/天下也意周岳一生蕃翰四方詩崧髙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
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謂申伯甫侯也是生申甫之賢即所以仁四方
[004-27a]
之生民也應冒頭語亦/應主意仁字况君子之生且說天生/君子意陰陽五
行範其體周子通書五行一陰陽/也五行金木水火土河圖洛書麗其數河/出
圖洛出書河圗易/也洛書洪範也仁義禮智陶其性人各具五常之性/ 範字麗字陶字
見生/意一旦出類拔萃而宗主之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則導之而
生養遂敎之而倫理明治之而爭奪息三句用伊川/春秋傳序文
生意滿天下矣應生君子所/以生天下意生一人而千萬人受更生
之德應冒頭天之所生止於伊/尹而仁意所及周乎斯民所生者寡所以生者衆
學大/學語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是也學孟/子語謂造化之所以
[004-27b]
生我者正所以仁斯民應主/意我之所以仁天下者當求
所以贊化育應破題地中庸可/以贊天 之化育三聘一起兆民賴之斯
民之生於斯為盛孟萬章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畆之中由是以樂堯舜
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觀天道好生之意求
造化仁民之心可不於此求之應主/意是故無極之真二
五之精妙合而凝生之本也用周子太極圗語/二五二氣五行也而天非
區區而生之也含天之生君子/所以生天下意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
合大和生之源也見易/乾卦而天非屑屑而生之也含天之/生君子
[004-28a]
所以生/天下意唐虞之際海隅蒼生而生意温然如發育之春
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有夏之始利用厚生而生意洋
然如茂盛之夏大禹謨正徳利/用厚生惟和自時厥後聖道湮微有/夏
之/末宫室苦之生理斲矣汙池役之生意蕭矣園囿勞之
而生意如揫斂肅殺之秋冬矣孟子滕文公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
作壞宫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碩果不食此意猶存
易剥卦碩/果不食有人焉與造物者周旋於畎畆之間謂伊尹/處於畎
畆之/中此正天道仁斯民之機也應主意仁字見得天/生斯民不可無伊尹
[004-28b]
五百之運氣數寥絶孟盡心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歳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
一綫生意天所屬心屬心於/伊尹一則曰天之生斯民二則
曰天之生斯民見題/注天乎天乎何生斯民之易而生君
子之難乎要入伊/尹來抑生天民之先覺先知即所以覺天
下之後覺後知者乎應天之所以生君子正所/以生天下也 見題注想其畎
畆扶耒見前/注一寸膚雲而四海九州之生理已磅礴於
胷中粧㸃生/斯民意莘野荷鋤孟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以樂堯舜之道一犂春
雨而天下萬姓之仁愛已洋溢於方寸粧㸃生斯民/意語新句峭
[004-29a]
然起釋然悟見前/注凛乎其不可留也用赤壁/賦語佐勇智之
君以廣其生書仲虺之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充堯舜之道以全其
見前/注廣知覺之先以導其生見題/注一夫不獲時予之
辜遂可易蹇而為解書說命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匹夫
匹婦皆被其澤遂可轉剥而為復題下文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
舜之澤者若已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造化屬意於一人生君/子
仁意充滿於一世生天/下生一先知者耳生伊尹/見題注 凡斯
民之後知者咸安其仁應主意/仁字生一先覺者耳生伊尹/ 見題
[004-29b]
注/凡斯民之後覺者咸被其仁應主意/仁字造化不能全其
生而畀之君子君子不能已其責而充之天下應冒/頭語
孟氏之言味當時之意敘本/文伊尹葢有感於生賢之數
而不辭其自任之重哉應冒頭自任/字繳盡講意雖然至孟子時此
意轉甚引孟子/作論尾功利之習行義利之本失戰國/之時不戕於
時君之麋鹿孟梁惠王齊宣王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斲於楊
墨之斤斧孟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舎梧養棘摧落
殆盡告子上今有場師舎/其梧檟養其樲棘揠苗助長凋喪無餘公孫丑/上助之
[004-30a]
長者揠/苗者也軻也志伊尹之志樂伊尹之樂而又不遇伊尹
之時周子通書志/伊尹之所志辨明乎義利界限而斯民後利先義
之志生孟梁惠王上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紬繹
乎仁義端倪而斯民事親從兄之志生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
也義之實/從兄是也論天下之生則願比肩於三聖滕文公下孟/子曰天下之
生久矣一治一亂云云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詎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 三聖謂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
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論斯民之生則願同志於
伊尹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然則有同歟曰有
[004-30b]
五百餘載之言詠歎咨嗟而不已軻之意有在矣注見/上
故為之說曰伊尹處斯民之復元氣尚存之日也故能
自任其重而使生意彌綸乎宇宙謂伊尹達/而在上孟子處斯
民之剥元氣消靡之日也故徒著書立言而使生意不
絶於萬世謂孟子窮/而在下天生伊孟之意同伊孟所處之時
異若二子者易地則皆然孟子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 此借用其意謹論
  終篇説得生字鮮峭但文字似傷於太巧
[004-31a]
 得人立說格 此篇與天之生斯民如何論同格
  湯武凝士民如何       林益甫
   出處荀子議兵篇古者湯武天下為一諸侯為/臣能凝之也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
     士服政平/而民安
   立說以湯武之凝士以為凝民之地主意謂君/子之心與天下之心不同天下之心有求
     於我而徒計其利害君子之心無求於我/而必辨其是非故有天下以為是而君子
     以為非者湯武以身而當世變之極冒然/為天下大不可為之事不取必於天下而
     惟取必於君子者葢君子之心一則天下/之心一天下之心一則聖人之心一矣
[004-31b]
   考官批云此是一大議論見髙識逺筆力過人/前輩謂命意如畫圖措辭如走珠此
     篇兩盡之矣/末意尤妙
論曰君子之心一士/凝則天下之心一矣民/凝夫心一理耳
接心/字説君子之心即天下之心正說士心/與民心同天下之心非不
衆於君子之心也斡一/轉聖人固未嘗取必於天下謂湯/武不
先凝民/之心而不能不取必於君子乃先凝/士之心何哉設/問葢君子
之心其所以異於衆人者正説君子之心/與天下不同以其能辨乎
義利之情而察乎是非之當此是君/子之心非可與欲安欲逸
[004-32a]
者同日語也此是天下之心人前鼂錯䇿人情/莫不欲安云云 情莫不欲逸故天下
以為是而君子以為非天下以為然而君子以為不然
天下之心徒計其利害/君子之心必辨其是非聖人不敢為矣若君子不從則/湯武不敢為
矧夫聖人以身而當世變之極指湯/武冒然與天下為大
不可為之事湯伐桀武王伐紂以臣/弑君是大不可為之事天下固欲之而聖
人固不欲也天下之心欲安逸而已/湯武之心於義則未安以聖人之所不欲
而不得以遂其所不欲湯武雖不欲為而不/能遂其不欲為之心則亦惟君
子如何耳此觀君子之/從違如何今為君子者亦不能以其所不
[004-32b]
欲者而奪其所欲今君子不欲為之心亦不能奪天/下欲為之心則是君子之心一
下始得以遂其欲天下之/心一而聖人始不得以遂其所不
欲矣聖人之心亦於是乎一/ 此數行文如盤走珠是知君子之心一則天下
之心一而聖人之心亦於是乎一矣繳上文發/明主意荀卿子
曰湯武凝士民如何嗚呼其凝於士者乃所以凝於民
主/意荀卿子之言則是而所以言則非也畧責/之 嘗謂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君子之心非固有異乎人者應/冒
頭接題心一理耳君/子之心即天下之心然天下之事不能以皆常而變生
[004-33a]
又生出常變二字變字/是含湯武伐桀紂意此其間是非利害不能以寸
若湯武為此舉其心是其迹非/不為此舉則天下有害而無利是豈衆人之所能知哉
衆人之心安知/大義之所在夫衆人之所能知者接上能/知字危欲安也
亂欲治也勞苦欲逸樂也只是鼂錯䇿欲/安欲逸之意是皆有求於
聖人故其心易一有求則易/一其心而其勢之逆順事之是非
皆非其所暇計者天下之心徒計其利害/而不計其逆順是非則君子之所
甚憂也君子之心必辨/其逆順是非故聖人之興事造業指湯/武不於
其天下之有求於聖人者覘之應冒頭不取/必於天下必其計是
[004-33b]
非定逆順惟理是適而未嘗有求於我者今皆求得於
我而後聖人起而為之應冒頭必取/必於君子葢其有求於我者
其心易同天下/之心而無求於我者其心難一君子/之心難一者
既一則其易一者葢有不謀而同矣應冒頭君子之心/一則天下之心一
古之人有為之者湯武是也用孟/子句甚哉湯武之難也難/字
有/意鳴條之師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孟津之㑹書/泰
誓武王伐殷師渡孟/津云云大㑹于孟津天地之大變也應原題/變字湯武非利
天下者乃冒然為之而不疑何哉應冒頭冒然與天下/為大不可為之事
[004-34a]
虚設/問嗚呼荅/其亦知湯武之不求於天下而天下之求
於湯武者乎應冒頭聖人不欲天下固欲/之意亦應原題有求於我字壺漿之民戴
商舊矣孟湯始征自葛載云云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又書民之戴商厥惟舊哉而父
母之思不獨西土之人為然書牧誓武王之與受戰于/牧野云云曰逖矣西土之
人又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天下之望湯武者葢甚於飢溺之望拯救
應原題天下有/求於聖人之意然而非台之辭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
政之頃泰誓觀/政于商其惕然恐然之心葢未嘗敢以天下之
心為心也應冒頭未嘗取/必於天下意何者葢天下求乎君以生者
[004-34b]
彼其志於求生也應有求於我/其心易司則昔之荼毒者急於甘
芻豢也荼毒惡草之毒曰湯誥不忍荼/毒 芻豢草性 芻榖養曰豢昔之暴虐者急
於就安全也牧誓今商王受云云俾暴虐于百姓樂應/原題危欲安也亂欲治也勞苦欲逸 也
是其心葢計於其私而有求於我應前/語彼其計於其私
而有求於我粘上/句雖其心甚固應其心/易一而其是非好惡
未必皆行乎天理之公應其勢之逆順其事之/是非皆非其所暇計聖人亦
不敢以為言然也應冒頭聖人/不敢為也然而耕莘者歸矣轉歸/士上
于孟伊尹耕/ 有莘之野渭釣者來矣史吕尚以漁釣于周西伯西/伯出獵遇太公於渭之陽
[004-35a]
彼其堯舜君民之心往來於五就孟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云云吾
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而幡然於北海之濵者
孟太公避紂居北海之濱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且遲遲於文王宜王而
不王之後吕東萊文文王/宜王而不王予日望之之心用孟/子語葢不獨
為天下計而為湯武計者亦甚詳矣應冒頭君子之心/所以異於衆人者
以其辨義利之/精審是非之當此其心術之微是豈衆人之所能知哉
應冒頭其間是非利害/豈衆人所能知之語是皆無求於我而其心拳拳然
卒不可已者應原題下無求於/我者其心難一如是則湯武其能已之
[004-35b]
應君子之心一則/聖人之心一意然則使天下被湯武之澤者君子
之功也歸重在/凝士上故至亳之誥拳拳於元聖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
云云聿求元/聖與之戮力而孟津之誓亦必於我西土君子焉依泰/誓
師渡孟津作泰誓云云西土有衆咸聴/朕命 焉依學左傳晉鄭焉依句法葢君子者理義
之所自出也謂君子之心能/知是非逆順理之不容已而義之不得
不為應冒頭君子不能以其/所不欲而奪其所欲意君子之心既有所係於此
應冒頭君/子之心一况夫有求於我之民乎應冒頭則天下之/心一又應原題語
呼今朕必往湯誥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毋貳爾心詩大明篇上帝/臨汝毋貳爾心
[004-36a]
武之心葢亦至是而始凝矣應冒頭聖人之/心亦於是乎一故曰君子
之心一則天下之心一天下之心一則聖人之心一葢
謂此也總應冒/頭語荀卿子謂湯武之凝士民敘本文應冒/頭荀卿子之
言則/是而不知其有不容不凝於湯武者畧責/之若其汲汲
然求以凝之則湯武果利天下者乎應冒頭所以言則/非也亦應前利天
下/字雖然湯武之心終以為不然也此是湯/武本心歸夏之慙而
仲虺作誥而湯不以是為諱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德曰予恐來世
以台為/口實採薇之夫飄然髙舉而武王亦不肯招之使來
[004-36b]
史記夷齊傳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又伯夷叔
齊隠于首陽之山採/薇而食誓不食周粟何哉設/問葢不如是則湯武之心終
不白於天下終世湯武本/心如此而君子之心亦終於無所寄
君子本心如此亦/得吕東萊議論故夫舎我穡事之丁寧反覆湯誓我/后不恤
我衆舎我穡/事而割正夏而遷殷之頑至於再世之後其勤拳懇到
之辭亦甚不欲開斯民之耳目書多士成周既成遷殷/頑民 再世至成王時
此其為湯武之心歟説得湯武/本心出荀卿戰國士也何足以
知此責荀卿不知/湯武之心吁謹論
[004-37a]
 就問立意格 可與林斯光武帝三策仲舒論參看
  禹湯水旱何由       歐陽漢老
   出處前漢公孫𢎞傳武帝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制曰云云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
     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智四者之宜當安設施云
     云/
   立說禹之遇水湯之遇旱惟責已而已武帝遇/水旱之變不思自反將以諉責於今於是
     致疑於古謂禹不宜水也而水湯不宜旱/也而旱是必他有其故於是以何由之說
     問公孫𢎞急欲自諉其責可以見武帝/自恕之心寧不開公孫𢎞遷就之説
[004-37b]
   批云捉破武帝自恕之心儼然/如見義正辭嚴可以為法
古人之遇變禹遇水/湯遇旱而必求其故故字見/何由意可以覘時君
自恕之心矣見得武帝以此為問謂禹湯不宜有此變/而有之必有他故葢欲恕已之責而已
夫天變之來謂水旱/之變未有無故而然者接故字說却是/有故惟我之故
而/已必求其故而為之說必求其因由/之故而為言則非古人之所敢
謂禹湯不諉責於/天惟自責於已吾以一身中三極而立且正說人/君一身與
天地/相闗凡咎徵之出於天者如水旱/之變其招徠致之/之因其弭伏
消之/之策孰匪於吾身取之在我而/不在天恐懼修省易震卦君子/以恐懼修省
[004-38a]
皇自敬德而已在我而已敬書/無逸皇自 德安可臆度其所以然烏/可
以意見忖度其/所以因由之故而作輟於遷就之際哉而或作或輟於/他人遷就之説
後世之君暗指/武帝當譴告之來如水旱/之變不曰反而求之有
餘也不能自責有孟子/歸而求之 餘師將以諉責於今將辭今日/致變之責於是
致疑於古且疑禹湯/致變之因謂古之人不宜有是也而亦有是
禹不宜水也而水/湯不宜旱也而旱是必他有其故必别有因由説/得何由字出
言之發武帝發/此問寧不開自恕之端欲恕在/已之責而來臣子遷
就之説乎欲來公孫𢎞/何由之言武帝策公孫𢎞曰引本/文禹湯水
[004-38b]
旱何由嗚呼帝之微意斷可識矣欲自/恕𢎞烏得而不售
其䛕為後面/張本 然則禹之水湯之旱遂無其說乎問用/不
别事便就本/題辨難起曰葢有之矣荅語用/經而其説則與漢之君
臣異與武帝公孫/𢎞説不同漢之君臣曰禹豈宜水也而水公孫/𢎞策
堯有九年之/水使禹治之湯豈宜旱也而旱見中間桑林之禱注有/應冒頭古之人不宜
是也而亦/有是意天變殆他有所感而發也應冒頭是必/他有其故意禹湯
則曰且説禹/湯本意水固以我而水旱固以我而旱禹湯自/責而已
無過焉天變當不如是之甚也其意若曰若我一身無/失安能致水旱如此之
[004-39a]
極/傳不云乎舉左/傳語禹湯罪已其興也勃焉左傳禹湯罪/已其興也勃
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聖人一身與冒頭吾以一身/中三極而立相應五行之統㑹
書洪範一五/行二五事庶徵之樞紐同上八/庶徵陰陽之忒其節忒差/也
雨暘之失其宜見上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云云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
暘/若何莫而非我也謂五行庶徵陰陽雨暘/皆關係聖人之一身遑知其他何/暇
問其他/之因由如曰他有故焉反/說則典謨訓誥之書二典三謨/伊訓湯誥
大誥/等書所謂畏天者果何説書迪畏天顯小/民又寅畏天命而禹湯之志
荒矣若求其他有事故/則非禹湯之心魯旱曰咎在巫尫左僖二十一/年夏亢旱公
[004-39b]
欲焚巫尫臧文仲曰云云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注巫尫女巫也面向上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
故為/之旱唐水曰咎則坊門唐楊再思傳時水/沴閉坊門以攘之推所由來一
至於此後世推其由/則歸咎於天則禹也湯也固可以辭其責使禹/湯之
心如後世之心/則可以辭其責武帝固可以寘其疑入主意應冒頭於/是致疑於古意
而公孫𢎞固可以委曲遷就而售其諛矣應冒頭來臣/子遷就之説
𢎞烏得而不/售其諛意何由之問甚矣其不知禹湯之心也説出/武帝
本/心不知禹湯之心豈復識天意也哉不知禹湯自責之/心何以回天變
禹之水何由由禹而已此禹自/責之心故禹思天下之溺由已
[004-40a]
溺之也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不諉之於人不歸之於數也
禹不責之人不責/之天只是責已湯之旱何由由湯而已此湯自/責之心故桑
林之禱以六事自責史記湯遇旱禱於桑林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民失職歟宫室崇
歟婦謁盛歟苞苴行歟讒夫/昌歟何以不雨至斯極也不曰吾將罪歳孟子王毋/罪歳斯天
下之民/至焉不曰是殆適然之數也湯不歸之天不歸/之數亦只是責已禹曰
予思日孜孜書益稷/全句湯曰兹朕未知獲戾于上下湯誥/全句
得用此二句見/ 禹湯責已菑害之來菑與/灾同聖人方且怵惕兢懼之
不暇責已且/不暇而暇詰其所從來哉奚暇問天變/所起之由而暇致
[004-40b]
疑於茫昧以為自恕之地哉若歸咎於天數則是置疑/於茫昧而不自責矣非自
恕/乎水於禹旱於湯天固以累二聖人也上天仁愛/人君之意二聖
人而欲諉其責何患無辭倒翻/轉說奚待武帝疑之亦奚待
公孫𢎞釋之而後得其說也說得本/意透徹建元元光以來武/帝
年/號水旱疊見元光三年河水决濮陽汜郡十/六 元封二年夏伐朝鮮夏旱帝而禹也
思溺由已而已矣使武帝如禹則必/責已 注見前吾水之不遑䘏且/不
遑恤自已/致水之變而問禹水之何由帝何心哉見得武帝欲托/禹以自解謂禹
不宜水也而水然則我/之遇水亦天數而已帝而湯也六事自責而已矣使/武
[004-41a]
帝如湯亦必責/已 注見前吾旱之不暇憂且不暇憂自/已致旱之變而問湯旱
之何由帝又何心哉見得武帝欲托湯以自解謂湯不/宜旱也而旱然則湯之遇旱亦天
數而/已禹也湯也不宜水旱而水旱者也不宜有而有焉
足上/意是必他有其故説何/由意武帝之為禹湯發斯問也發/明
本出/處豈徒以解禹湯哉帝將借是以自解耳發盡/主意帝之
䇿董仲舒也曰災異何縁而起董仲舒傳武帝制策曰/災異之變何縁而起
而舒以自省對仲舒對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灾異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
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甚矣仲舒之言
[004-41b]
不當帝心也謂仲舒之言/不與帝合問何縁而不得其說不得仲/舒之說
又以何由問問公/孫𢎞帝之責急有所諉矣要歸之/天數世不多
董生仲舒/也誰復以正大之説忤其意哉見仲舒自省之/言不當帝心如
公孫𢎞則遷就/其説而諛帝矣水諉之堯公孫𢎞對曰堯遭洪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
諉之桀同上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武帝之心釋然喜泰然安矣𢎞/遷
就其說合帝/自恕之意瓠子之决實嫁禍於我湛璧以祭可也武/帝
本紀元封元年還至瓠子臨决河沉玉璧以祭作瓠/子之歌 武帝以水歸之天數而不責已實𢎞啓之
之旱天意其乾封乎吾無與焉足矣漢郊祀志元封二/年夏旱公孫𢎞曰
[004-42a]
黄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 武帝以旱歸之天數而不責已實𢎞啓之
湯罪已之心不傳武帝不知/禹湯本心禹湯遇變之事反為後世
託辭藉口之地反借禹湯遇變之/說以自文其過天意固如是哉言天/意不
如/此雖然所貴乎儒者此是/正論謂能引其君以當道而正救
其失者也見孟子公引此/句以責 孫𢎞英明如武帝豈真不為禹湯
武帝上嘉唐虞下樂/商周其志亦可見沉溺於多慾汲黯傳曰陛下内/多慾而外施仁義
馳騖於好名外事四夷/内興功利遇災變而急於自解焉武帝/本意
由之問所由發也引本/文仲舒不知自省之語見前/注固非
[004-42b]
帝之所樂聞自省之言乃禹/湯責已之意而亦帝之所疑而未敢遽
以為非者武帝覽其對而異焉則/是疑之而未敢非之疑於舒而質之𢎞疑/仲
舒之言所以/再問公孫𢎞𢎞又以舒之言對𢎞能以仲舒自/省之言為對則帝且
悟而懼矣武帝必覺悟而知天變/之可懼不敢歸之數耳不回其機反逢其惡
責公孫𢎞不能回武帝之失而反迎/武帝之過 孟子逢君之惡其罪大使武帝恕已之心
遂决而畏天之念遂衰繳前/語𢎞罪可勝誅哉皆𢎞/之罪論𢎞
者曰曲學阿世轅固傳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毋曲學以阿世嗚呼信矣
[004-43a]
 就問立意格 可與前篇參看
  武帝三策仲舒        林斯光
   出處前漢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制曰
     云云乃復冊之曰云云於是天子復/冊之云云對既畢天子以為江都相
   立說武帝凡三次策仲舒似若勤於訪問者然/帝有喜容悅之心而舒每為剴切之論始
     者䇿之將謂仲舒之言必當帝心既而始/對不合於是又再策之冀其改變始者之
     言欲與已合而再對又不合於是復三䇿/之又冀其遷就其說以順適吾意而三對
     益守其初之說而不改帝其問誠宻而其/心已疎矣舒豈樂乎如是哉葢君臣之間
[004-43b]
     相信之篤則一言而有餘而議論/之不相入雖累千萬言而不足
   批云灼見武帝本心吐露仲舒底藴有/此才思方能如此發明真可為法
君臣之相與仲舒之/於武帝甚無樂乎其費辭也相與在真心/而不在乎三
䇿/夫人君鋭於求治暗指/武帝而訪問之勤三策仲舒意勤/字見三策
兹固悉意以從人者其意似/喜人言然有謀之不能自已至三/次策
之/而其心有大不然者帝之心好諛而惡直/仲舒所對不與已合君子宜深
察之當察武帝/之本心葢君臣之間説君臣相/與大意惟相信之篤則
一言而有餘相與以心/何待多言而議論之不相入雖累千萬言
[004-44a]
而不足若不以心相與雖/三策亦徒然耳故夫尊卑濶絶而情分不親
者固君臣之患謂不以心/相與者言之愈詳而求之愈以為畧
者亦君臣之通患也徒然以言相接/者 此是格何者其心有所不
滿也其心有所不足故屢/策之欲其合心之意武帝之於仲舒其患正坐此
應上面兩/箇患字大廷三策引本/文世以為帝勤於舒應接題訪/問之勤字
而君子則以為非勤也罵/破帝有喜容悦之心武帝/本心而舒
每為剴切之論仲舒/真心故屢對而屢問仲舒三對/武帝三問若拳拳
於相與之誠應破題/相與字而幸其言之遷就以順適吾意者
[004-44b]
此正武/帝本心帝之私不能揜也嗚呼其問誠宻而其心已疎
問之宻是三策之心/之疎是為江都相舒豈樂為如是哉舒之本心/豈願如此
帝三策仲舒請以詰仲舒之意詰問/也 嘗謂君臣相與
之際應破/題語太上以心真心/相與其次以言言不/如心心之不孚而
言之不合者不足與有為矣說倒此/一項武帝之於仲舒引/本
題來/辨所以相與者其心乎其言乎皆不可得而見也且/疑
辭未/斷盡思昔明良之懿引古者來肱書元/首明哉股 良哉未交而情已孚
以心/相與未言而意已宻不待形/於言耕野築巖之人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004-45a]
傅說築於/傅岩之野非有一語以動上聽者伊傅二人何嘗多言/以動成湯髙宗之聽
一旦處之阿衡資之鹽梅畧無疑也成湯用伊尹為相/髙宗用傅説為相
 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注伊尹也/說命若作和羮爾惟鹽梅 傅說也是誠相與以
心者固未易以此望武帝也此一段説君臣相與之際/太上以心 把古者君臣
來形容/本題若夫腹心之寄决於㑹留之一語前漢髙祖紀/贊腹心良平
又張良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㑹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魚水之歡締於興漢之數
蜀志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又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逺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其誠意之相孚而言論之必聽世之賢主皆能之何獨
[004-45b]
武帝之不能歟此一段説君臣相與之際其次以/言 把漢蜀君臣來形容武帝帝非
誠不能也就不能字/斡一轉待詔之書户庭無壅東方朔待/詔金馬門
言悟主旋即超遷田千秋傳千秋無他材能學術特以/一言悟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
有/也此豈抗勢自尊而厭聽人言者且說武帝喜人/言 先揚後抑而獨
於策舒之日引本/題則英銳之氣武帝雄/材大畧醇雅者不謀也
仲舒敘傳為世醇儒又/儒雅則公孫𢎞董仲舒計功之心指武/帝明道者不同也
仲舒傳仁人明/其道不計其功此固帝之不足於舒謂武帝所見/不與仲舒合而三
策之所由發也鈫本/文且以制策之初意攷之第一/策謂法
[004-46a]
古為無補制曰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謂祥瑞為何修同上何/修何飾
而膏露降/百榖登帝之趨向己見於斯武帝之本/心如此而舒乃以勉
強告以正心告舒對曰強勉學問則智益明又云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多慾者之所甘心歟謂不合帝意外汲黯傳陛/下内多慾而 施仁義以任德
言以敎化言舒對曰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徳敎而/不任刑又云敎化立而奸邪止者其隄防
全/也豈好大者之所願聽乎謂不合帝意功/武帝好大喜帝心聞之誠
不為悅以上是第一對對/武帝不喜其初然猶慕舒之名而冀其詭遇
以從吾欲也冀舒改其初之説獲孟子/為之詭遇一朝而 十於是再而策之
[004-46b]
再策/之以稱朕意者望之再制曰各悉對/於篇以稱朕意而舒加意之對
舒對曰曽子曰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髙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設誠
之對同上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内視向之繩墨不改廢焉謂不變/其初之
説拙孟子大匠不/為 工改廢繩墨帝之不滿於舒至此不能自禁矣以/上
是第二策二武帝/又不滿第 對條貫則曰靡竟也統紀則曰未修也
三策修制曰條貫靡竟統/紀未 意朕之不明歟一而再再而三至三/䇿誠欲其
悉之究之熟之復之而不知臣舒之不能䛕也三策云/今子大
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熟之復之云云勉以謹微勸以積善
[004-47a]
舒對曰盡小者大慎微者著云/云善積而名顯德彰而身尊責以堯舜之兢業同上/堯兢
兢日行其道舜/業業日致其孝益守其初之說謂仲舒又不/變其初之説牢不可破
以上是/第三對商鞅說君三變其說史記商鞅見孝公說以/帝道不悟復説以王道
不入復説以霸道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賢良大對三策如一仲/舒有臣
如此何帝之不能折節乎折節謂/屈節也始而策之敬也再而
策之則疑矣三而策之則薄之矣由敬而疑由疑而薄/一次愈不如一次
三策而卒無以稱上意謂仲舒所言/不合上意則薄而厭厭而棄
而江都之命下矣應冒頭其問誠宻而其心愈疎意相/見本題注對既畢天子以為江都
[004-47b]
嗚呼舒非負於帝帝獨無負於舒乎責得武帝/十分倒使吾其
果能虚心也能聽言也雖都俞猶可書帝曰俞/臯陶曰都况一策
應冒頭相信之篤/雖一言而有餘一之為盡奚假於再且三乎應冒/頭議
論之不相入雖/千萬言而不足不然公孫𢎞能以一策而位平津武帝/只一
策𢎞後封丞/相為平津侯而舒不能不扞格於三策之凟扞音旱格/音畫不相
入也告易䝉卦/初筮 再三凟策𢎞之易而策舒之難一策𢎞/三策舒帝何遁
其情乎帝之私/不能揜是則帝之於舒心怠於迹之勤意疎於
辭之宻策之三次似勤似宻既對而不用之/非怠非疎乎 兩句斷盡武帝本心故君問雖
[004-48a]
煩祇為費問謂三/策臣言雖切亦為費言矣三對辭應破/題費 字
嗚呼君臣之相與夫豈樂為如是哉應冒/頭語昔孟子王道
非不七篇孟子七/篇仁義而齊宣之惛不能進孟子齊宣王曰/吾惛不能進於
是/矣宣公論諫非不數百陸贄論諫數百/篇皆本仁義而德宗之猜忌
不能屈唐德宗贊德宗猜/忌刻薄強明自任武帝之三策仲舒其齊宣之
於孟子德宗之於宣公歟比並得/極是故嘗謂君之於臣苟
以心相孚則言可也不言亦可也應原題太上以心亦/應冒頭雖一言而有
餘/意不孚其心而議論以相與則言不足也千萬言亦不
[004-48b]
足也應原題其次以言亦應/冒頭千萬而不足語武帝志剛氣銳方其初年
雖征伐禱祠未興初年未有/此等亊而東馳西騖之心已動然/其
心未/定仲舒之儒雅見前/注與申公之老成未嘗不同一心
申公已八十/餘老見本傳而視帝之所尚何竽瑟之不遇歟韓愈/荅陳
商書齊王好竽有求仕於齊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門三/年不得入云云曰王好竽而子鼓瑟瑟雖工如王之不
好/何故前日之安車申公以一言去申公傳上使使安車/蒲輪迎申公至見上
上問治亂之事申公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黙然然已招致即以
為大中大夫舎/魯邸後以病免今日之大廷仲舒以三策去為江/都相一言
[004-49a]
者為畧謂申公之言/畧而不詳而三策者為緩謂仲舒之言/緩而不急畧與
總上/文武帝之見云爾其何傷於申公仲舒末以申公/形容尤見
其/妙
  前篇水旱何由之問是武帝自恕𢎞之對卒投帝
  意此篇三策仲舒是武帝好諛舒之對卒忤帝心
  兩篇捉破武帝本心可以參看
[004-50a]
 傷今思古格 此篇與柯適文帝思古名臣論同格
  王者之法如何        陳傅良
   出處前漢杜欽傳成帝策曰天地之道何貴王/者之法何如六經之義何上人之行何先
     取人之術何以當世/之治何務各以經對
   立説逺而王者之法得於所聞者也近而我家/之法得於所見者也得於所聞者不若得
     於所見之詳成帝不求近者之所見乃欲/慕逺者之所聞逺有所慕則近有所遺矣
     使成帝能慕漢家之法尊而行之則漢其/三代矣又何必法王者之法徒重所聞而
     忽所/見哉
[004-50b]
   批云終篇以新語易陳言醒人眼目所/謂化臭腐為神竒者妙論妙論
人君不必逺有所慕謂成帝不必/逺法王者逺有所慕則近有所
當以漢家之法為法逺/慕王者則必忘了家法似若無害也接上文/勢不斷而君子
不之取者其不取法/古之說者以近者不足慕以近之家/法不足法棄而逺
求可也法/古逺而無異於近若古者之法/無異於家法則何必貴耳而
賤目哉何必重所聞/而忽所見而况天下之理得於所聞古者/之逺
若得於所見之詳家法/之近且吾惟無所見則亦無所慕反/難
既獲見矣既見/家法踵之躡之追逐其/後之意惟恐其不彼若也惟/恐
[004-51a]
不如/家法奚暇他求哉何必逺/有所慕此而不求不求/諸近徒以古人已
陳之迹而求聞其所未聞者徒求/諸逺吾意其竊是名以夸
天下也徒竊法古之名以/夸耀當世而已其於治夫何益何益於/當世王者
之法如何吾意成帝問其所不當問此問以王者/之法不是杜欽
之荅又荅其所不當荅彼荅以法天/地亦不是君臣胥失之 嘗
謂慕堯舜者不堯舜慕三代者不三代不必逺有/所慕意居今
而效古惑矣足上/意彼堯舜三代非不足慕也翻上文/來辨難
刑罰不能清何有於畫象刑法志有虞氏之時畫/象於衣冠而民不犯吾政
[004-51b]
事不能修何有於舞干書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吾賦取無
度敎養無術何貢助徹校庠序之異哉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
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又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故凡治效不古若皆慕古過也不必逺/有所慕吾不能於今而
能於古乎既不能用家/法何以法古是故嘉唐虞者漢其治前漢董/仲舒傳
武帝制朕/上嘉唐虞輩堯舜者唐其俗唐魏徵傳陛下/居常逺輩堯舜田非不井
也而新自新王莽簒漢更號曰/新行井田之法官非不周也而秦自秦
秦易封建之/制而為郡縣孰知夫成康其稱者循髙祖之法漢景帝/贊周云
[004-52a]
成康漢言文景美矣又梅福傳/文帝起於代谷循髙祖之法而商周其德者守漢家
之法度也宣帝贊可謂侔德商宗周宣矣又元帝紀/帝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伯王道雜之
冀其相若者且據它/人之見亦以其不今於今則亦不古於古
不能法今則/不能法古君天下者其可捨近而慕逺哉應冒頭/逺近字
豈可畧所見而稽所聞哉應冒頭/見聞字伊尹告太甲周公告
成王吾不知其幾言也引伊尹周/公事為證昧爽丕顯之説書伊/訓太
甲既立不明云云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子惠困窮之説同上先王/子惠困窮
民服/厥命懋敬厥德之説尚書無逸篇周公作無逸云/云自有先王惟時懋敬厥徳克自
[004-52b]
抑畏之說同上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一言一湯伊尹告/太甲注
見/上一話一文周公告成/王注見上伊周非不以堯舜望其君伊尹/周公
非不欲太甲/成王之慕古正以人君不必逺有所慕也應破/題語湯文殷
周之堯舜也語/新慕湯而湯慕文而文亦堯舜也能法家/法即是
法/古奚必慕唐虞之堯舜也哉應不必逺/有所慕嗚呼成帝王者
之法之詔本/文杜欽天地之對杜欽乃以法/天地為對有愧於伊周
多矣總上文謂杜欽不以家法為對不能如伊/尹以湯而告太甲周公以文王而告成王漢之天
從漢初/說來髙祖以寛仁結之後漢王昌傳髙祖寛/仁結於人心深矣文景
[004-53a]
以恭儉固之前武帝贊如武帝之雄/材不改文景之恭儉漢武以雄材恢拓
見上/句注孝宣以綜核震厲之本紀孝宣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子子孫孫
謂漢世子孫/當守家法律令漢也爵禄漢也賦役漢也科制漢也
兵農漢也向上五件事無/非漢之制度成帝此慕此稽則此治矣謂/成
帝能慕漢家之法稽漢家/之法則如漢家之治矣近之不考而逺訪也不用家/法而法
古/帝欲禹湯耶文武耶法三代/王者身漢而治不漢帝慙且
恧矣謂成帝身在漢而治不如漢乃/不用家法之故可以自愧矣何禹湯文武問哉
何必問/法王者不劉不王不功不侯外戚恩澤侯表漢興云云/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無
[004-53b]
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此帝家法也此成帝漢/家之法五侯茅土王/譚
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人同日封世謂之五侯諸舅秉軸外家王/鳳等何法哉非/王
者之/法輟洗所聽前酈食其傳沛公方踞床令兩女洗食/其長揖不拜曰足下欲誅無道秦不宜
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衣延食其上坐止輦所受袁盎傳文帝/止輦受言此帝家
法也此成帝漢/家之法章之死京兆尹王章言鳳/專權章死詔獄輔之罪劉輔/言不
當立趙倢伃土/繫輔掖庭秘獄漢法似不如此也非王者/之法未明求衣鄒/陽
傳文帝未/明求衣厲精為治魏相傳孝宣/厲精為治帝知之矣帝熟之矣
成帝亦知文/帝宣帝之法湛酒溺色日以夜繼成帝贊然湛于/酒色趙氏内亂帝誰
[004-54a]
法歟非王者/之法帝而慕帝之家法應前/家法雖不純三代而漢
之三代矣語句/精采尚焉舉所見之法而燕越之所見之法/家法也北
燕南越言/其相背也而逺者之慕王者/之法將誰欺歟責成帝以上應/冒頭成帝問其
所不/當問雖然帝之治固失矣挨退成/帝之失吾猶冀杜欽之對有
以開帝之漢也又責杜欽此句是學吕東萊/未嘗少改蘇武之漢句法吾意欽以
帝之所見為帝反覆言也欽當以家/法為帝告今不是法而以法
天地者為言應冒頭杜欽荅/其所不當荅嗚呼何欽之所言不達時
務耶以下責/杜欽人君非甚庸亦必知所失矣指成帝應/上失字
[004-54b]
待欽言耶所以深責杜/欽之對不切欽而王陵也吾知必以非約對
王陵漢髙帝之臣髙帝欲立諸吕為王問陵陵曰髙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吕氏
非約/也况帝之時成帝/時名號雖劉而柄實王也劉氏漢姓/時王鳳專
權/帝而問以漢法則權不王而漢不新王莽簒漢/改號曰新帝不
之問不問/漢法帝惑於逺有所慕也慕王者/之法欽不是對不對/以漢
法/欽非愚也欽非/不知欽鳳黨也欽乃王/鳳之黨言則帝悟而鳳斥
欽能以漢法為言則成帝/知有漢而王鳳必斥去矣欽恐一言而帝以感悟此
欽之所見欽肯是言耶所以不/肯言髙宗俾率先王之訓書/説
[004-55a]
命王庸作書以誥曰/俾率先王迪我髙后說告以先王時憲說曰監于/先王時憲德宗
庶幾二祖之問唐李絳傳帝嘗稱太宗𤣥宗之/盛朕欲庶幾二祖之道德風烈李絳對
以合法祖宗同上絳對曰陛下誠能尊道德/逺佞邪云云如是可與祖宗合欽非愚於
此也應前欽/非愚也言則帝悟而鳳斥矣應前/全句欽肯是言耶亦/應
前/漢之不振吾始成之尤而終欽之尤以王者為問為/帝之罪不以漢
法為對終以/為欽之罪
[004-56a]
 傷今思古格 此篇與陳傅良王者之法論同格
  文帝思古名臣        柯 適
   出處前匈奴贊匈奴數背約邊境屢被其害文/帝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馳射上
     林講習戰陳聚天下精兵軍於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歎息思古名臣 又
     馮唐傳帝問唐曰髙祛數為我言曰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吾每飲食意未嘗
     不在鉅鹿也唐曰齊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上聞之迺拊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
     頗李牧為將豈憂匈奴哉唐曰陛下雖有/廉頗李牧不能用也上怒復問唐曰公何
     以知吾不能用頗牧唐對曰李牧之為趙/將居邊軍市租皆自用饗士賞賜决於外
[004-56b]
     故牧得盡其智能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秦南支韓魏臣聞魏尚為雲
     中守軍市租盡以給士卒是以匈奴逺避/虜嘗一入尚擊之所殺甚衆斬首捕虜上
     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尚坐上功首虜差
     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雖得/頗牧不能用也 以上乃文帝思古召臣
     事/
   立說文帝之時非無人才可用如魏尚之賢是/帝得於所見者可用而不之用方且遐想
     異代廉頗李牧之為人豈非重所聞而忽/所見哉此其所以乏將帥之才也 此就
     本出處/意發明
[004-57a]
   批云推原題意曲當事情有/餘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重所聞而忽所見重所聞是思古名臣李齊廉頗/李牧之賢怱所見是罰魏尚後世
以是多乏才之憂此文帝所以乏將帥/之才 憂字有思意夫當外患未寧
之時謂匈奴/冦邊人主方倚人才以為緩急用暗指文帝要/將帥之才
而環視四顧無一如意無人/可用尚論古者忠力之臣如李/齊廉
頗李牧/之賢禦侮折衝足為内外之藩蔽詩外禦其侮又漢/李尋傳本強則精
神折/衝是誠今日之所小者謂文帝時/無此等人如之何而勿思且/説
文帝合/當思之然人主之用才謂文/帝惜其所無者謂頗/牧不若能
[004-57b]
就其所有謂魏/尚而慨想於昔者謂頗/牧不若採論之於今
謂魏/尚博觀一世豈無竒傑當時豈無/人可用苟不能號召而奮
庸之奮起庸用也之書有/能奮庸熙帝 載則其間有所抱而不獲伸者
如魏/尚等固已遺於念慮所不到之地矣不走了/思字若文帝之
思頗牧也見本/文其亦憤於其所激而喜於其所聞歟應/破
題/然當時未必無如頗牧者指魏/尚而帝實未之思也不/是
之思而反思/異代之頗牧文帝思古名臣愚於史臣之贊而有感於
馮唐之言包得盡註見/本文詳 夫天下事功捨人才無與辦
[004-58a]
要人/才用人主寤寐乎英傑之思説思之/一字求之於所知也
弗獲而採之公論焉須問/諸人訪之於一時也無有而追想
古人焉須思/古人此其志誠切矣説思/字而或有不副其所期
應冒頭不/如吾意語然則天下其無才歟設疑/辭古人網羅英傑
氣召類從同氣相求/各從其類未聞其借才於異代者極/是智足以
用人則人未始乏也何代不/生才故凡期待人物之過髙者
往往意其時之未必有應重所/聞意而接於耳目之所聞見
者多易忽於常儕例視之中應忽所/見意才不知用而動曰
[004-58b]
才難語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是亦人主之厚古薄今也為之耳厚/古
是重所聞薄/今是忽所見有如藩屏捍禦之臣詩崧髙四國于藩箋/四國有難則往捍禦
之為之/藩屏若方召其人者姑勿論也方叔召虎周宣王時/臣 謂不必言之
春秋戰國之世蕞爾小邦左昭七年蕞爾/國 蕞小貌而名將才士
無日不有雖小國亦/有人才趙之頗牧葢其一二者廉頗/李牧豈以
文帝之時國家全盛智勇駢肩而膺國委寄者無一足
以方趙之諸臣乎入文帝來將他比並不小/了本題 駢並也方比也而帝也一
聞李齊之名而思李齊見本題/詳註一聞頗牧之能而思頗
[004-59a]
同/上皇皇乎日有搜求不應之患者説思字如記檀弓/皇皇乎 有求而
不/得帝之心固已怵於其所聞聞李齊廉頗之為/人 怵恐懼意而歉焉
以無人視天下歉不足意本以上/且據文帝 意抑不思歸主/意何代不
生才而世未嘗無頗牧也唐魏元忠封事何代/不生才何才不資世且頗牧
之於趙何如哉且說廉頗李/牧之為人居其國而秦兵不加史廉/頗傳
藺相如曰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守北邊而窺伺逺却李/牧
傳牧趙之北邊良將常居代鴈門備匈奴單于大率衆/來入牧擊之大破殺匈奴十萬騎單于奔走後十餘載
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服燕破胡趙奢傳燕相票腹之謀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燕割五
[004-59b]
城請和又李牧傳/破東胡降林胡所向輒靡靡披/靡也趙之所以安者終始
仗其力也皆頗牧/之力後元之世文帝/年號邊方繹騷常武詩徐/方繹騷
烽燧數警文帝後元六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所殺畧甚衆烽火通於甘泉長安
又賈誼策斥/候望烽燧當是時也而得頗牧為之將廉頗/李牧以其所
以強趙者而為強漢之謀合/説以其所以弱敵國者而為
弱匈奴之計交合/得好則三陲晏然長在休息之域三陲三/邊也
是誠帝之所欲也文帝之本/心如此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借用/毛詩
緑衣全句狀/思古名臣字拊髀之歎見題/註安得不動念於馮唐論將
[004-60a]
之時有思意出/處同上雖然轉歸/本意頗牧誠賢也而非帝之所得
用也說馮唐云有頗/牧不能用意則夫慨慕於昔時之事者不若相
與攷論夫今日之才應冒頭慨想於昔者/不若採論之於今且以雲中之
魏尚為/雲中守練卒衛邊見題/註國勢増重謂魏尚/之賢是亦漢世
之頗牧也語好頗魏尚/即是 牧而上功幕府一言不應遽不免
於文吏之繩詳見題註謂魏尚差首/虜六級而下之獄也昔者衛侯以細過
而棄干城之將通鑑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材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賢將然變也嘗為
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子以為此不可使聞於鄰國同/上
[004-60b]
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
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帝之所以棄魏尚者得無魏侯之失歟以/文
帝之不用魏尚與魏/侯之不用苟變一耳國有賢材而不能用謂魏/尚方且遐
論緬思游心於世代不相接之逺且思趙將/廉頗李牧是殆所謂
忽所見而重所聞者應破/題此固所以貽馮唐不能用頗
牧之譏也見題/註不特尚爾尚魏/尚也將才如李廣者亦文帝/時良將
亦其巨擘孟子齊國之士必/以陳仲子為巨擘而迄不大任焉文帝亦/不用之
有惜不逢時之歎前李廣傳惜廣不逢時令當/髙祖世萬户侯豈足道哉知而不
[004-61a]
用何為者耶責文/帝愚知帝之心矣帝無意於事武者也
史律書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曰宜及士民為用征伐/逆黨孝文曰朕任衣冠念不到此兵凶器雖克所願動
亦耗病願且堅邊設堠結和通好/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故其論將帥思名臣
不見於金繒通好之時賈誼策漢歳致/金幣采繒奉之而見於發憤馳
射之日見題/註事已變休銳心輒弛以上應憤/於所激意嘗思李齊
矣而李廣終不用見前注又/見下注嘗思頗牧矣而魏尚卒不
見題注又魏元忠封事漢文帝不知魏尚賢而囚之/知李廣之才而不用夫以李廣之才天下無雙方事
匈奴而卒不任故近不知尚廣之賢而逺/思頗牧馮唐是以知其有而不能用也彼其思也有
[004-61b]
所激而非其本心也應冒/頭語然而思患豫防國家所重見/易
既/濟自古未有數十年而常無事者豈有常無敵/國外患之驚不能儲
材以待事儲蓄/也而每臨事以須材須求/也求而不得始倉
皇焉求而不得/見禮記是未可謂長計逺慮者責文帝未能/長計逺慮
歳閲變既深前既抑之到此/不容不放一著得一周亞夫於細柳堅屯
之時周亞夫傳文帝六年匈奴大入邊/以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而付託後人他
日有以折七國之變於聲色不動之頃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東擊吳
楚出精兵追伐大/破吳楚而吳楚平蓄將之功於是驗矣可見儲/才之效惜乎始
[004-62a]
者之念未到此不脱了思字/又見前註
  前篇謂成帝不法漢家之法而且欲法王者之法
  是舎近而求逺此篇謂文帝不用當時之名臣而
  乃思異代之名將是棄今而慕古兩篇俱就重所
  聞忽所見上發明
[004-63a]
 推原立意格 此篇與方剛叔顔真卿何如人論同格
  郭林宗何如人         黄道深
   出處東漢郭太傳太字林宗或問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隠不違親貞不絶俗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
   立説賢人君子之用於世則隆名彰彰有不待/問之而自知者如林宗之為人窮居隠約
     負抱未試而一時人物莫不敬而慕之不/能不起有識者之疑此或者所以驚駭而
     問曰林宗之為人吾不知其人為/何如而使人如是其敬且慕也
   批云就何如人三字發得或問意出且不牽/搭下文格範整峻文字典刑真是老手
[004-63b]
以匹夫而繫天下之望郭林宗未見用於時特匹夫/耳而天下之人皆敬而慕之
者之所甚駭也此或者所以驚而問之曰郭林宗何如/人 駭字發得何如人三字意出後篇
亦用/駭字夫事之問諸人者就問字/發意必平昔之所未知而聞
見之所未及者也未知其/人則問今有人焉暗指/林宗隆名盛望負/時
名/望彰彰於天下之耳目一時人物皆/知而慕之而或者顧猶有問
既知其人/又何待問豈真有不知者哉設疑/難葢名以用而彰才
以用而見解上文則謂人才已用/於世者 人皆知之賢人君子之用於世
粘上/用字澤在生民功在王室以用而/後見天下敬之慕之此固
[004-64a]
理之必然人亦信之無疑也此等人/不待問乃若功未加於時
澤未及於物指郭林宗未曽見用之人正與/澤在生民功在王室者相反窮居隠約
負抱未試林宗乃隠/逸之士而一時人物敬服嘆慕說當時之/人皆敬慕
林/宗若將舉天下之大而未見其人焉應匹夫繫天/下之望意則有
識之士獨得無疑乎未用於世之人人皆敬/而慕之或者安得不疑嗚呼此或
者之於林宗所以驚駭而問曰應駭/字之人也謂林/宗吾不
知其人為何如說得何如/人三字出而使人如是其敬且慕也本/意
曉/然郭林宗何如人請發明或者之問 且或者之於林
[004-64b]
便就或/問發意其知而問之乎其不知而問之乎雙闗説/且設疑
嘗觀林宗之為人矣原題不泛用别事/便用林宗事起名震乎京師則
京師知其為人矣本傳林宗游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竒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
才冠乎太學則學校知其為人矣黨錮傳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
節為/其冠君厨俊及之名表表乎相髙則士君子又知其為
人矣同上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云云海内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
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猶古之八元八凱也同舟之僊衆皆望之
本傳林宗與李膺同舟而/濟衆賓望之以為神仙角巾之折人皆效之則匹夫
[004-65a]
愚婦亦知其為人矣同上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中
其見慕/如此夫京師知之學校知之士君子知之匹夫愚婦
又知之結上四脚/文有法則舉天下之大皆知其為人矣而或
者獨以為不知可乎難倒不知/而問語斯問也吾不知其何如
疑辭形容得/何如二字出大抵有非常之事則人信其為非常之
士有不世之功則人信其為不世之人以上四句應冒/頭名以用而彰
才以用而見人亦信之無疑也常漢武帝/紀詔曰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 之人迺若指林/宗
未施而人慕其髙學未試而人服其博應冒頭功未加/於時澤未及於
[004-65b]
物而一時人/物敬服嘆慕功名之鋒未露事業之軔未發造句是狀/出未用於
世/意而天下之人仰之如太山北斗唐韓愈贊學者仰/之如太山北斗云
之如景星鳳凰唐李勃傳景星鳳/凰爭先覩之為快且敬且慕應冒頭天/下敬之慕
之/殆以為伊周孔孟之復出以林宗比伊尹/周公孔子孟子此不惟或
者疑之雖識者不能不駭且異也應冒頭入題/處疑字駭字且林宗
其人非才之未試者乎再敘林宗/之未用吾嘗攷之矣攷其/出處
以有道而彼不應其舉本傳司徒黄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並不應勸以出
仕而彼不屑於仕同上或勸林宗仕進者對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反也
[004-66a]
遂並/不應卓乎三萬人冠而無劉陶剴切之言黨錮傳太學/三萬人郭林
宗為冠又朱穆案宦者趙忠帝大怒徵/穆詣廷尉太學劉陶等數千人上書立乎黨錮之中
同上其死徙/者六七百人而不指斥曹節王甫之罪宦者曹節王甫/擅權 又本傳
林宗善人倫而不為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已迹其行已驗林宗/之為人隆中之
孔明新豐之馬周而已以林宗比諸葛孔明馬周唐蜀/諸葛亮字孔明隠於隆中 馬
周館於新豐/皆未仕之時或問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之聖人也
引孟子全文證/或問何人字切或問孔子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
賢人也引論語全文證或問何人字切神此過闗處自/東坡范増論中來易曰知幾其 乎詩曰相彼
[004-66b]
雨雪先集維霰此處却舉孟/子曰孔子曰是學他文勢周公大功光耀天地記明/堂位
周公有勲/勞於天下夷齊清風凛凛萬世論語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尊之以聖人周/公敬之以賢人伯夷/叔齊天下後世無異議也
知之無疑/更不待問林宗之為人把林宗與周公/夷齊交合説吾不知其有周
公之功歟抑有夷齊之節歟總處可法/且疑辭其出處可觀其
動靜可見也林宗之不仕與周公不同/其隠逸又與夷齊不同李膺當世之偉
人也而有今之夷夏鮮見其儔之語郭太博學善談論/李膺與相見曰吾
見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聰明通朗/髙雅宻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遂與為友則陳太丘
[004-67a]
孔北海之諸人俱就下風矣陳寔為太丘長北海孔融/ 謂二人俱不及林宗也
順莊子黄帝/ 下風而問宋沖一時之正人也而有自漢以來未見
其匹之言本傳太嘗舉有道不就同郡宋沖素/服其德以為自漢元以來未見其匹則賈董
卿雲之諸儒皆當北面矣賈誼董仲舒司馬長卿揚子/雲皆漢諸儒言此四人皆不
及林宗也之唐杜審言/云吾字羲 當北面不特此也更推/廣説黨錮之際諸賢
駢首就禍如李膺范滂之/徒皆入黨錮而議論不可得而疵本傳宦/官擅政
而不能/傷也誅戮不可得而辱者同本傳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一林宗而
司馬温公論曰唯郭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卓乎其不可及也夫君子小人不兩立
[004-67b]
為君子則不黨於小人/為小人則不黨於君子今也説林宗/為人君子既敬而愛
謂時人皆/敬而慕之小人又畏而憚之謂宦官不/能傷之則其人果為
何如耶斡得何如/人三字出嗚呼此或者所以不能無驚駭之言
今來君子小人皆知其為人/所以駭而問之 應冒頭語昔者𤣥宗之問李平曰
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見次篇本/題詳註儲子曰王
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離婁下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云云孟子
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或者之於林宗其如齊王之於孟子
𤣥宗之於真卿乎自入大講凡三次引證始以孔明馬/周比林宗未仕時繼以周公夷齊形
[004-68a]
容林宗之出處今又以齊王𤣥宗二事比或者之問文/勢不重疊 此處是學林斯光武帝三策仲舒論大講
結/語雖然是特論或者之見而已矣自冒頭至此只是/説或問未曽判斷
林宗者其果為何如人耶要判斷林/宗之為人昔之論者以有道
稱之本傳趙典/舉有道非也抑趙典之/言不是道也者孔孟之所傳韓/原
道孔子傳/之孟軻非林宗之所知者也林宗何足/以知道以道予林宗
不知道者也判倒/林宗道其可以易言耶行文有法見/得道之大處韓愈
之論陽城曰見韓愈/諫臣論陽子固不得為有道之士矣將遂
不得為善人乎諫臣論曰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云云子告我曰陽
[004-68b]
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將遂不得為善人乎愚敢以愈之言而荅或
者林宗之問評品林宗極/當妙論也
[004-69a]
 推原立意格 此篇與黄道深郭林宗何如人論同格
  顔真卿何如人        方剛叔
   出處唐書顔真卿傳出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狀牙蘖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増陴濬隍
     料丁壯儲廥廪云云禄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參軍李平馳奏𤣥宗始
     聞亂歎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及/平至帝大喜謂左右曰朕不識真卿何如
     人所為/乃若此
   立說真卿嘗遷監察御史出為平原太守是帝/之所素識者今而聞河朔之變乃云朕不
     識真卿何如人夫豈真不識真卿者縁是/時河北二十四郡聞安禄山之變往往望
[004-69b]
     風改節獨有真卿挺然以忠義自聞帝於/是發何如人之語其意以為均是人也彼
     乃相望而退縮此乃剛毅而獨立正將以/愧天下臣子之心而厲其餘者豈真有不
     知者/哉
   批云發越何如人三字透徹推原/本意切當事情老於為文者
以平時所已用之人真卿嘗遷監察御史出為/平原太守是已用之人而一旦
若駭聞焉𤣥宗曰不識真卿/何如人是駭聞也此人主所以寓其微意也
帝發此言正以厲當/時臣子之退縮者葢當天下利害之衝暗指河/北之變為臣
子者暗指河北二/十四郡之臣貴有守死無二而已當守死無二/心不當改節
[004-70a]
也一怵於畏敵之心説當時臣子俱/畏安禄山之變往往望風而改節
河朔/盡陷則國家尚何所恃哉二十四郡無一忠/臣又何所倚賴是以人主
適當慨嘆之際暗指𤣥宗始/聞亂而嘆幸有人焉暗指/真卿挺然獨以
忠義自聞謂獨平原/城守具備是雖出於吾之所已知謂曽嘗/遷御史
亦因是而有感於其時感當時臣子/不能守節於其發為何如人
之語敘本文何/如人三字其意以為均是人也指真卿與二/十四郡之臣彼乃
相望而退縮二十四郡/無一忠臣此乃剛毅而孤立獨真卿/守節正將
以愧天下臣子之心帝之微/意在此而或者反以為真未之知
[004-70b]
則過矣斡轉不/識二字况夫真卿之出守平原葢自内而之外
真卿自監察御史/出為平原太守是則帝之所素識者應平時所已/用之人語
而今乃以何如人為言敘出/本文吾是以知帝因一嘆之餘
見題/註而姑托真卿以厲其餘者哉發盡主意正欲愧天/下臣子之心語相應
亦為後/面張本顔真卿何如人帝之意深矣應破/題語 嘗謂人主
用人之際而得於一時之見聞者葢不同也見其人之/賢否與聞
其人之賢否/自不同也夫忠良棄遺懵然無知者固所不論如懵/懵然
不知其人之忠良棄/而不用者固不必論然有未仕王朝而驟喜其人於訪
[004-71a]
問之頃者矣此是聞/其人者又有言論日聞而復質其人於在
列之臣者矣此是見/其人者喜其人者粘上/文如太宗之於馬周
因怪問常何之餘而方知其為忠孝之人唐馬周傳周/舎中郎將常
何家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因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
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則以為未聞而驟喜之可也應喜其人/於訪問之
頃一/脚質其人者解上/文若武帝明知汲黯為戇直之臣汲/黯
傳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内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主乎上怒曰甚矣汲黯之戇也
以何如人之問而諮嚴助同上嚴助為請告上曰黯何/如人也曰使黯任職亡以踰
[004-71b]
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則以為既
知而必參之衆論亦可也應質其人於在/列之臣一脚若夫其人既
擢矣而似未嘗聞焉其君見用矣而似未嘗識焉引歸/就顔
真卿上來嘗遷監察御史是既擢矣見用矣/復以何如人為言是似未嘗聞未嘗識者創見而駭
稱驟得而深嘆應前駭字嘆字以形/容發何如人之言意是豈有所矯而然
疑/辭解/此固微意寓乎其間應破/題語君子當觀其時而
已耳應冒頭/時字世每謂不識真卿之言且據他/人言以為明皇
無知人之明反說𤣥明/皇即 宗使不因河朔之變幸其平原一
[004-72a]
郡之獨存見本題/詳註則帝將終身不之知矣應冒頭或者/反以為真未
之知意矣自世每謂上/不之知 皆以反難亦孰自夫真卿始末而深考之
歸正/說真卿之始用也初舉進士繼擢制科考真卿出/仕始末詳
見本/傳又未幾而遷監察御史註見/前不可謂不知真卿也
學孟子不可謂/不智也句法朔方一劾終身不齒之詔慨然輒從本/傳
使河東劾奏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詔終身不齒聞者聳然謂不識真卿者能
之乎學孟子不賢而/能之乎句法使其名震當時不獨郡國聞之朝
廷知之上下之人/皆知之雖帝固自信而用之矣應破題平時/所已用之人
[004-72b]
語/出守平原見本/題註何如人之嘆帝始聞亂/嘆曰云云帝豈無所激
而然哉虚設/問葢自逆臣肆叛指安/禄山河朔風靡河朔盡陷/聞風而靡
以二十四郡之衆獨無一人能出力奮身以當排難解
紛之責見本出處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尚得為國家有人耶應冒/頭國
家尚何所/恃哉語吾觀帝始聞變之時惻然以河北二十四郡
無一忠臣為嘆見本題/詳註是帝固知有平原矣平原居二/十四郡之
一/知有平原則知有真卿既知平原之為郡則/必知真卿之為守特未卜
其中流砥柱之操為如何耳但未知真卿之所守如/何中流滔滔砥柱屹然
[004-73a]
也李平一奏本傳真卿使參/軍李平馳奏視其城守則具備同上獨/平原城
守具/備倉廩則富實同上儲/廥廩陴湟修矣同上増/陴濬隍丁壯料矣
同上料/丁壯豈不上可以伸朝廷之氣壯唐家/之威下可以懾敵
人之膽服禄山/之心而帝之心亦少慰矣帝亦自喜平原之/守得真卿而全
雖然真卿之所為固若此從本出處所為/乃若此斡一轉而河北諸郡
奈何其不然耶奈何河北二十四郡不/能如真卿之守平原帝之言曰敘出/𤣥宗
之/言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見本題/詳註葢以為此亦
人也此顔真/卿亦人彼亦人也彼二十四/郡亦是人英風大烈縱不能為
[004-73b]
真卿深責二十四/郡之為守者而城濠獨可盡委之敵乎禄山之變/河北之城
濠盡/陷忠肝義膽縱不能如真卿深責二十四/郡之為守者而郡縣獨
可望風而靡乎禄山之變河北/之郡縣俱潰以其獨守之操真卿/獨全
視夫䧟沒之風河朔/盡陷以其一郡之少平原/一郡而視夫二十
四郡之多河北/諸郡是非優劣如此相去真卿則為是為優/諸郡則為非為劣
吾固知夫帝之微意應破題/微意字不直咎夫諸郡之失而隠
然見於何如人之一辭矣發越/意盡卒之諸郡多應後效下/又見
註/杲卿則以常山自歸本傳是時從父兄杲卿為常山/太守斬賊將李欽湊等清土門
[004-74a]
十七郡同日自歸/推真卿為盟主李萼則以清河為鄰本傳清河太守/使李萼來乞師
萼曰聞公首奮据倡大順而河朔恃公為金/城清河西鄰也有江淮租布備北軍云云其不自帝
言一發之餘而亦各知所勉勵哉應冒頭以勵/其餘之語吁是意
應意/字葢自漢之人主文/帝有得之矣昔者亞夫見用於
文帝周亞/夫自其擇賢推封之餘周亞夫傳文帝擇勃子/賢者皆推亞夫迺封為
條/侯而復委之以細柳之權同上匈奴大入邊以劉禮為/將軍軍霸上以徐勵為將軍
軍棘門以亞夫/為將軍軍細柳可謂深知亞夫者也文帝可謂知/亞夫之深一旦
勞軍之際反愕然而有真將軍之稱同上帝勞軍至霸/上反棘門軍直馳
[004-74b]
入云云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使使持節詔將軍曰吾欲勞
軍云云既出軍門羣臣皆驚/文帝曰嗟夫此真將軍也人遂謂帝之知亞夫也葢
至是而始見或人不知/文帝本意孰知帝意所在應意/字誠有傷於
當時可襲之將而姑假是以愧夫棘門霸上者耳同上/鄉者
霸上棘門如兒戲爾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耶然則真卿何如人之
把真卿與/亞夫比並亞夫真將軍之語謂真將軍之語與何如/人之言相似皆欲勉勵
諸/人辭雖殊而意則一用證/切愚故併及之
  前篇謂郭林宗是未用之人或者不知之所以駭
[004-75a]
  而問曰郭林宗何如人使人敬慕如此此篇謂真
  卿是已用之人𤣥宗非真不知之所以駭而言之
  者葢欲勵當時失節之臣兩篇俱就何如人三字
  上發明
[004-76a]
 評品難易格
  太宗之美幾成康      歐陽起鳴
   出處唐太宗本紀贊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
     來未之/有也
   立説周之成王康王襲祖父累世已成之治從/而潤色之則其用力也易唐之太宗以一
     身而自致一代之治以艱難百戰之天下/用粉飾太平之規模未幾而聲明文物之
     美藹然有成康之氣象/則其用力也豈不難乎
   批云意度髙逺文采絢爛/最可以發人之筆力
[004-76b]
治有出於累世之所成成康之治自后稷公劉/而至文武凡歴幾君賢主能
以一身而致之太宗一身自創業兼守/文 斡得致字有力則其用力勞矣
能幾及之/可謂難矣夫繼治者易為功繼者襲其已成/之治豈不易致治者難
為力致者以一身自/為之豈不難致一代之盛治猶難也若太宗猶/為至難
思昔賢王指成/康襲祖宗積累之餘功繼后稷公劉而至/文武積德累功之
餘/敎化已明董仲舒傳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餘年此亦敎化之漸仁義之流習俗已
同上敎化行/而習俗美從而藻飾潤色之成康但/増光之政治光明輝
耀千古說治/字固優為也此是繼治/者易為力乃若賢主太/宗以艱難
[004-77a]
百戰之天下自創/業用粉飾太平之規模兼守/文未幾而聲
明文物典章紀綱致治/之美藹然有中古泰和之氣象庶幾/成康
在揚子泰和其/ 唐虞成周乎其功豈可量耶此是致治/者難為功嗟夫成康襲
治之君也繼文武/之後太宗致治之君也以一身/致之成康之治
有文武為之先文王武王/創業於先太宗之治則太宗也太宗自/為之
而致治之美且庶幾焉引本文用/且字有力此其用力豈不難於
成康乎應其用/力勞矣太宗之美幾成康史臣以致治言之㫖
喚起致/治字響 漢史臣曰引證/極切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004-77b]
前景帝/贊云云唐史臣曰太宗致治之美庶幾成康以本文治/二股比並
説/文景漢之成康也漢文帝景帝之時/如成王康王之時太宗唐之成康
見上/文然而為文景也優文帝景帝有髙祖為之/先則其繼治也易為力為太
宗也勞太宗以艱難百戰之天下用粉飾/太平之規模則其致治也難為功何者處豐之
時則易有來章慶譽之功文景處豐大之時有易豐卦/豐大也六五來章 慶譽吉
處否之世則難為大人休否之吉太宗處否塞之時人/否卦九五休否大
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千金之子以此比/文景廣箕裘之業記良弓之/子必學為
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繼而施肯播肯穫之功書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
[004-78a]
穫/加暨茨丹雘之力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富之潤屋大/學
富潤/屋非一朝一夕之積也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云云非一朝一夕之故 以
上比文景繼/治易為力閭里匹夫以此比/太宗不數年而致千金之資
一身自/致之能使其家之服食器用風聲氣習與紹箕裘之
業者無異見上註之謂匹夫致富能/與千金 子享成者同則孰難孰易耶匹/夫
致富為難千金/之子享成為易文景千金之子也太宗則自致千金之
人也繳上/譬喻太宗豈不難於文景乎應難/字何者文景之時
猶成康之時文景之治則有髙祖為之先/成康之治則有文武為之先太宗之世豈
[004-78b]
成康之世乎太宗之治/則太宗也成康襲闗睢麟趾之治詩闗睢/后妃之
德也風之始也麟趾闗睢之應也/闗睢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太宗則踵八代澆漓
通鑑本紀太宗承/八代澆漓之後成康有文武為之祖父祖文王/父武王
宗則繼武德之君也唐髙祖武德/九年即位成康當持盈守成之
詩鳬鷖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太宗則兼創業守文也唐房𤣥/齡傳𤣥
齡從我定天下見創業之難魏徵/與我安天下見守文之為不易其時其世萬不侔矣
謂太宗之時世/與成康大不同然帝也風洒露沐身披荆棘儒學序太/宗身櫜鞬
風洒/露沐未幾鼓元氣而雷域中騰百川而雨天下挽孤隋
[004-79a]
鬼魅之民通鑑封德彞曰三代以還人漸澆訛魏徵曰/云云者謂古人淳朴漸致澆訛則至於今日
當悉化為/鬼魅矣而還成周中古之舊觀成康/之時向者澆漓日滋
見上註時/八代之今致為仁義既效矣魏徵傳帝即位四年歳/斷罪二十九幾至刑措
米斗三錢天下大治云云帝/曰此徵勸我行仁義既效風俗之美應美/字既醉鳬鷖
餘風也既醉鳬鷖二詩皆成王時曰餘風狀/出幾字 既醉太平也鳬鷖守成也向也刑網
繁宻隋/時今致為斷罪二十九矣見上/註敎化之美應美/字
措圄空遺意也刑措圄空皆成康事曰遺意狀出幾字/ 漢武帝紀詔周之成康刑措不用又
冊曰成康四十/餘年囹圄空虚致文館以崇儒斡出致字館儒學序太/宗開文學 召名儒十
[004-79b]
八人為/學士致學校以養士斡出致字區儒學序太宗廣學/舍千二百 四方秀乂坌集京
師/向無有也聲明文物之美應美/字即人人有士君子之
行也既醉詩云/云成王時致六典以建官斡出致字曰唐百官志/云云曰省 䑓曰寺曰
監曰衞/曰府致府衞以寓兵斡出致字曰兵志太宗貞觀十/年諸府總 折衝府凡天下十
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號而/闗内三百六十有一皆以𨽻諸衞向無有也紀綱制度
之美應美/字周官井田之規模也周官行井田之法八家/皆私百畆其中為公田
成康處其易應前/易字太宗處其難應前/難字成康累世以成之
應破題治有出/於累世之已成太宗一身以致之應破題賢主能/以一身而致之不曰
[004-80a]
太宗之難而誰難乎應難/字嗟夫舜繼堯之後則美矣之
治始見於韶樂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文王繼公劉后稷之
業則美化之行始及於江漢詩漢廣云云文王之化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
域/髙帝迫於倥偬則漢興之初不能更化而善治髙祖/本紀
倥偬日不暇給又董仲舒策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光皇身濟大業則中興之美有未盡焉光武紀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
又後漢循吏傳建武永平之間/云云所以中興之美有未盡焉孰謂太宗能創一代之
見前/注又能致一代之治耶斡致/治字致治之美引本/文結史臣
[004-80b]
有味之言也雖然太宗之治固有成康之所不能為者
先/揚惜乎後/抑美則美矣而未善也語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坤之六
五曰美在其中美字/切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易坤卦/全文夫暢
於四支發於事業之美必有在中之美為之本有在中/之美斯
可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太宗責太宗無/在中之美大抵輝煌於政治之間鹵
莽於躬行之際本贊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於逺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顯設於朝廷之上濶畧於閨門之中司馬温公曰父子/兄弟之間慙德多
矣/使有坤德在中之美引上/文則成康之治豈特庶幾織/本
[004-81a]
文/責以春秋未備成人之美本贊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此以後世君子之欲
成人之美莫/不歎息於斯宜不復動史臣之歎見/上
[004-82a]
 評品優劣格
  孝宣優孝文        歐陽起鳴
   出處後漢崔實政論宣帝明於君人之道審為/政之理嚴刑峻法破奸宄之膽海内清肅
     天下晏如算計/見效優於孝文
   立説天下多事則有功之名始見天下無事則/無功之可稱人主獲有功之名天下被多
     事之害崔實以孝宣之功優於孝文殊不/知文帝以德而為功每與天下相安於無
     事不敢生事以為一已之功如宣帝則以/政為功雖能求一時可喜之功而適足以
     激天下多事之變謂之劣/於孝文可也謂之優可乎
[004-82b]
   批云説有本祖文亦華麗駁崔實之論極是三/代而下粹然有王者氣象文帝一人而已
     豈可謂孝/宣優之耶
有功之可言孝宣/有功不若無功之可言反不如孝文之無/功 反倒題意
葢有功之功功之小也粘上有功無/功四字發明無功之功功之大
是學先輩堯仁/如天論接題何者虚設/問天下多事則有功之名始
生事則/有功天下無事則無功之可稱不生事/則無功人主獲有
功之名天下被多事之害有功之功/功之小也孰若人主之無功
天下之無事乎無功之功/功之大也寛仁之君指文/帝常欲與天下
[004-83a]
相安於無事而不敢生事以為一已之功天下無事則/無功之可稱
嚴厲之主指宣/帝則每激天下之變而求一時可喜之功
天下多事則有/功之名始見以功而程其多寡程者比/較也則渾渾之治
固不如赫赫之美者為足稱且説文帝渾渾之治固/然不如宣帝赫赫之功
而功之多者德之小也宣帝有功而/德不如文帝外之有餘者内之
不足也外有餘於功/内不足於德嗟夫文帝以德而為功功之/大者宣帝
以政而為功功之/小者崔實以宣帝之功優於孝文正敘/本文
知其優也正所以為劣也駁倒/上文孝宣優孝文 夫遇夜
[004-83b]
則爝火之功為優爝苣火/炬也遇旱則桔橰之功為優桔橰/運水
之具/也大明當天爝火自息莊逍遥篇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人不知日月之功也日月功/之大沾濡浸潤桔橰不施蘇東/坡詩
俯仰隨人/如桔橰人不知雨露之功也雨露功之大文/以上用前輩惟人亦
然扞主于艱功莫優於晉也書文侯之命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云云汝多修
扞我/于艱救邢存衞功莫優於齊也左齊救邢又詩衛為狄/所滅齊桓公攘戎狄而
封之之以上二/事功 小者耕田鑿井帝力何有人安知堯之功乎
帝王世紀堯時八十老人擊壤而歌曰吾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何力於我哉地平
[004-84a]
天成萬世永賴人安知禹之功乎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
永賴時乃功大以/上二事功之 者嗟夫知其功者功之小也齊桓晉文/之功如爝
火桔橰/之功不知其功者功之大也唐堯夏禹之功如/日月雨露之功人主
果貴於有功抑貴於無功乎繳上/意文帝無功之君宣帝
有功之君也直說/出文帝在位二十餘年所下三十六詔
有考/究勸農之外無竒語蠲租之外無異説文帝本心愛/民凡下詔只
是勸農減/租而已史無可書之功紀無可載之事蘇東坡上皇/帝萬言書漢
之文景紀無可書之事唐/之房杜傳無可載之功大臣之椎魯木强文帝時臣/周勃為人
[004-84b]
木強/椎魯固不如嚴毅總職公卿稱位其功之著於朝廷也
宣帝時臣魏相嚴毅總領衆職又丙吉傳/贊孝宣中興丙魏有聲公卿多稱其位吏之奉詔不
文帝本紀十二年詔曰詔書數下歳/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詔不勤固不如循吏彬
彬皆無苟且其功之著於州郡也本紀贊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
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又/本紀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田不加辟蓄積不多文/帝
本紀十二年詔曰朕親率天下農十年而/野不加辟又賈誼曰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固不如田里
安業民無愁嘆其功之著於天下也宣帝贊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賂者賞不朝者賜文帝本紀贊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 吳王詐病不朝
[004-85a]
賜以/几杖視賞罰信必之功孰多宣帝贊信/賞必罰下詔和親含垢
忍恥文帝二年六月匈奴和親下詔/曰云云俱棄細過偕之大道視單于稱藩之功
孰盛宣帝贊單于慕/義稽首穪藩禮文多闕制度未遑武帝贊文帝/至於稽古禮
文之事猶多闕焉又賈誼傳誼以為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云云帝謙遜未遑也視品式備具
之功又何若耶宣帝本紀樞機/周宻品式備具以是為優夫豈不信自/此
以上且説/宣優於文然豈知自此以下説/文優於宣功之多者生事亦多應/天
下多事則有/功之名始見而無功者則天下無事也應天下無事則/無功之可見
生事則天下受其病吾身獲有功之名功之小者功此/指宣帝之
[004-85b]
無事則吾身無功之足稱而天下陰受安靜和平之福
功之大者功此/指文帝之文帝寧以天下病一人毋寧以一人病
天下不欲生/事求功使帝果有意於功則豈不能用賈誼以求
紛更之功賈誼言改正/朔易服色用李廣以求邊境之功李廣為/將軍
用刻深之鼂錯以求刑名之功耶鼂錯學刑名不以上/三人文帝皆 深信
用之葢不欲/生事以求功然而天下相忘於仁義公恕之中文中子/七制之
主以仁義公/恕統天下息肩於湯火殘傷之後史記太史公曰文/帝時天下新去湯
火人民/安業日受其春風和氣之澤者文帝時熙熙/然如登春臺秋毫皆
[004-86a]
帝力也言纎細皆文/帝保養之功帝之功殆與造化同其仁天地同
其大歟應吾身無功之足稱而天下陰受安靜和平之/福見文帝無功之功功之大者 以上說文優
於/宣彼賞罰之信必雖技巧之習亡以下貶宣帝不如文/帝 出宣帝本紀見
上/註技巧之咸精雖苦窳之患息同上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以上四
句蹈襲孝宣/務行寛大論嚴刑峻法民且告病見本/題註帝之天下殆如
人之一身元氣索然而服采華麗耳目猶精明也應天/下被
多事之害人主/獲有功之名意其視後元之治文帝後/元年號氣象渾涵不露
圭角應天下陰受安/靜和平之福則孰優孰劣耶文帝為優/宣帝為劣崔實方
[004-86b]
以為帝之優引本/文不知是優也正所以為劣也駁題與/冒頭相
應/不然武帝外攘四夷内改法度循吏傳序武帝云云/民用彫弊奸宄不禁
號令文章煥然可述武帝本/紀贊其功亦非不髙也武帝亦/是喜功
之/人曾足以補海内之虚耗乎昭帝贊武帝海内/虚耗户口減半君子論
人亦當論其德如何耳結尾又以/德為主意以功而論則武優於
宣宣優於文以德而論則文優於宣宣優於武判斷極/當文采
亦/麗
  前篇謂太宗以一身致治而能幾及成康襲治之
[004-87a]
  君則其用力也難此篇謂孝宣生事以為功不如
  文帝安靜無功之為愈兩篇自是一家機軸
   此篇與王貢材優龔鮑同格是倒翻一轉立説
   本出處是孝宣優孝文此則以為孝文優孝宣
   本出處是王貢材優龔鮑彼則以為龔鮑優王
   貢駁倒出處自判斷優劣格
[004-88a]
 題外生意格
  帝王顧所行何如       湯 璹
   出處唐魏徵傳帝即位四年云云封德彞曰三/代之後澆詭日滋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
     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云云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敎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
     顧所行/如何耳
   立説魏徵之告太宗言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辭之所及只帝王二者之道而已於霸
     者之道則絶口而不言上焉有帝次焉有/王君請擇於斯二者舎是之外斷無他道
     辭之所不及豈不嚴歟葢縁本文上文封/德彞有漢雜霸道之語此篇所以生出此
[004-88b]
     意/
   批云言外生意不為題目所/拘議論甚佳法度尤宻
論曰人臣納君於道指魏徴告太宗/以帝王之道雖婉其意於辭之
所及只言帝王之道/顧所行何如耳實嚴其意於辭之所不及不言/霸道
自隆古以來迄於春秋之世自古/及今所以行乎天下者更
一變則一名立包帝王/霸三者固第第相承而不共一軌轍也
由帝而王由王而霸/次第相承而不同也然即其時世而計之自古/及今率不過
三變而已矣帝王/霸由帝道而之王由王道而之霸此是/三變
[004-89a]
更一變則/一名立霸固非帝王比也而亦以霸道名就霸字幹/一轉有力
則是三者之道葢萬世人君俱所擇術之地也謂後之/人君擇
術不帝則王/不王則霸彼其擇術於此而未知適從暗指唐太宗/在三个路頭
人臣當是時而有言焉暗指/魏徵納君於道者敢輕措辭於
避就三者之際哉應破/題字蹈帝道而行之吾君可以帝行/帝
道而/帝蹈王道而行之吾君可以王行王道/而王曰王曰帝兩
開其端而使人主自擇借用公孫𢎞兩開其/端使人主自擇語夫其句讀
之所及者婉矣應破題婉其意/於辭之所及然獨於霸者之道絶口
[004-89b]
而不言應破題實嚴其意/於辭之所不及則上焉有帝次焉有王君請
擇於斯二者而止用經/語舎是之外斷無他道也捨帝王/之外非
别有/道辭之所不及者豈不截乎其嚴歟應破/題語帝王顧所
行何如魏徴之善為辭也請申之 夫大人格君心之
孟/子君子誘其君以當道同/上不貴乎費辭也應破題納/君於道意
陳於君前者一出於天下之至正應婉其意於辭之所/及 孟公孫丑我非
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而泯於言意之表者决非人君之所當
應嚴其意於/辭之所不及縱乎此而閉乎彼縱乎此謂帝王道/閉乎彼謂霸道
[004-90a]
其從入之門而杜其不可由之途從入之門謂帝王之/道不可由之途謂霸
道/使夫上之人尊其所聞者而至於髙明前董仲舒傳/尊其所聞則
髙/明忘其所未聞而念不到此辭之所/不及者則辭雖不迫切而
意已獨至矣用孟子/序語此仁人之告君所以一言而利博
用左傳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語孟子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
其論髙矣見前/注而當路於齊必不肯自許以管晏之功
孟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異時告時君以王道之始
初未嘗有靳心梁惠王曰云云孟子對曰云云/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而齊宣
[004-90b]
願聞齊桓晉文之事則託之後世之無傳孟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
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彼豈獨能嘉唐虞
樂商周以聳動一時之聽帝王之道下武帝紀/上嘉唐虞 樂商周而不能
容喙於五霸哉霸/道葢以帝王之道萬世所當共由言唐/虞夏
商周帝王/之道可行而相與言功利則無稽之言人君不必聽也
言齊桓晉文霸道不可/行 書無稽之言勿聽夫是以詳其粹者不詳其駁者
粹是帝王道/駁是覇道俾人君擇術於堯舜禹湯文武數君子之
堯舜是帝道禹/湯文武是王道而童子之羞稱者則無勤於行荀仲/尼篇
[004-91a]
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子羞稱乎五伯兹其為愛君之厚而已矣繳孟子告/君不言霸
道之/意魏徵在唐其亦以孟子之所以事君事君歟引過/大講
借用孟子不以堯/之事君者事君語太宗之為君也其天資雖美而學問
之道未到也褒其天資美/而貶其學力天資之美故可推而納諸五
帝三王之域五帝少昊顓頊髙辛唐堯虞/舜是也三王禹湯文武是也學問之未到
故不免雜為五霸功利之習五霸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也涕泗於
念親之時魏徵傳文德皇后既葬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熟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
指視之徵曰臣以為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矣帝泣為毁觀 獻陵註髙祖陵也即堯舜之孝
[004-91b]
悌也似合帝道悌孟子堯/舜之道孝 而已矣而建成元吉之死太宗紀太/宗以兵殺
建成及/元吉則與殺公子糾者同一不仁又似合霸道糾左/桓公殺公子
拯隋民於水火之中張行成傳撥亂/反正拯人塗炭即湯武之征伐也
似合王道伐湯/伐桀武王 紂而陽為尊隋之舉唐髙祖紀傳檄諸郡/稱義兵下令曰犯隋
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則視河陽之事同一不義左僖二十八晉/侯召王以諸侯
見且使王狩書曰/天王狩于河陽為人上者其所當先莫急於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而止爾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帝之所以修身齊家所以治國平天下其不純於帝王
[004-92a]
也如此謂唐太宗之綱領未正/不能純乎帝王之道則當世人臣有忠愛太
宗之心者可無慮哉指魏徵告太/宗本題之意當太宗貞觀之治未
成而形之嘆息本題上文帝即位四年歳斷死二十九/幾至刑措米斗三錢先是帝嘗嘆曰今
大亂之後其難治乎徵曰大亂/之易治譬如飢人之易食也斯時也帝方以其可以
為五帝三王之天資應前/語而往來乎五霸功利之境應/前
出入無時莫知其歸宿之鄉亦可危矣用孟/子語一小人以
秦任法律漢雜霸道之説中之見題註封/德彞云云使㣲徵之言
太宗寧不六五霸也借六五帝四三王/之語奪胎用之徵之言果何功
[004-92b]
於太宗也使太宗從德彞霸道之言而不從/魏徵帝王道之言則徵為無功其言近其
㫖逺用孟/子語近者其辭之所及謂帝王/之道逺者其辭之所不
及者也謂霸道/應破題 五帝不難至行其道則至應本文行/帝道而帝
語/三王不難齊行其道則齊應本文行/王道而王吾君而果有志
於上歟則可以語帝也應冒頭上/焉有帝吾君而果有志於中
歟則猶可以語王也應冒頭中/焉有王舎帝而必王舎王而必
應冒頭君請/擇於斯二者於斯二者不加意而外求君道焉則有
不容言者矣若出帝王二者之/外則必是霸道噫徵之告其君以帝王
[004-93a]
者其意一何婉應破題婉其意/於辭之所及而五霸之寂不發於口
者其意一何嚴也應破題嚴其意/於辭之所不及後世論貞觀之治者
以仁稱以義稱本題下文貞觀四年帝謂羣臣/曰此徵勸我行仁義既效矣太宗之
得髣髴乎帝王功宜誰予哉此魏徵言帝/王道之功也雖然言心聲
用揚/子語其言發見於告君之際者皆其學力之所充也
言魏徵之言/自學力中來講道河汾王通講/道河汾徵之受業者有人矣徵/受
業於/王通胡怪乎進説於太宗以帝王而不以霸歟其學有/所本也
商鞅之見孝公也史記商鞅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説以帝道而不
[004-93b]
入遽變而為王説以王道而不入復變而為霸同上孝/公既見
鞅語弗聽景監讓鞅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吾復求見孝公未中㫖罷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説
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孝公孝公善/之鞅曰吾説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鞅小人也奚
有於帝王之學責商鞅不知/帝王之道荀卿之誨人也其言曰隆
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見荀子大/畧篇全句卿小人儒也寧
不以霸與王而並言責荀卿不合以/王與霸並言彼皆其學之未正
鞅與卿/學不正徵豈有是哉徵受業於王通所學/既正故其言亦正故君子因
徵以觀鞅之三變見前/註有以知失其守者其辭屈用繫/辭語
[004-94a]
因徵以觀荀卿之並言見前/註有以見中心疑者其辭枝
用繫/辭語謹論
[004-95a]
 就題立論格
  為治顧力行何如      危 科
   出處西漢申公傳上使使安車蒲輪迎申公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已八十餘老對
     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黙然然已招致即
     以為太中大/夫舎魯邸
   立説漢武帝出治之初天資未試其一二而治/道之問首及於重厚之申公其初意固善
     矣申公恐武帝之初心未固進而之善固/易勉載而之他亦易從是以勸之力行欲
     帝他日之治常如今/日之善斯可言矣
[004-95b]
   批云鎔意鑄辭圎轉清峭可/以見驪塘先輩之妙筆
論曰善始之意可以占終焉武帝首問申公初意固善/申公勸之力行葢欲勸帝
常如/始而君子之慮則未然也申公恐武帝/行之未力夫人君圗囘
之始苟圗回天下於/堂上暗指武帝而謀之於重厚之人暗指/申公是固其
初意之善者應善始/之意然此心之發最易導也進而之善/固易勉
亦最易揺也載而之他/亦易從葢君心之善方萌而未固指武/帝首
問申/公則其外雖未敢屑之於所輕不問他人而問申公/可謂不屑於所輕
揚/文而其中亦非的然有真見於此然武帝本心亦未必/真个如此 抑文
[004-96a]
方是之時進而之善固易勉最易/導也載而之他亦易從亦/最
易揺也篇此兩/句是一 闗鍵是以老成慮事之君子申公八/十餘老一見其
君心之在於善應善/始意則深欲其堅忍保持以定其所行
而後已勸武帝/力行不然此意不堅不力/行而寒之者至此四/字非
冒頭語十用孟子一/日暴之 日寒之語則君心雖善亦不得行之於所當
行之域也始之善者不/可保之於終漢武帝出治之日即位之/初年天資
未試一二凡事皆/未做出而治道之問首及於重厚之申公見/本
文/是其愛天下之重而不敢輕以謀之應未敢屑/之於所輕是好
[004-96b]
賢慕道之意亦首見於此善始之/意如此申公也謂帝他日之
治皆如今日之意則亦何不可之有申公勸之力行葢/欲其終之如始
苐恐此志不堅而行之不力爾説出/本意力行一語安得不
首入以為帝規為治顧力行何如愚意如此 嘗論君
人之心未始有不善應冒頭進而/之善固易勉轉而他從則必有導
之者也應冒頭導而/之他亦易從嘗觀滕文公為治之始孟子滕文/公上滕文
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而井地之問越國以及孟軻同上使/畢戰問
井/地此其為志豈輕於謀國者應冒頭屑之/於所輕字然施行之效
[004-97a]
未獲近似滕文公未及/行井田之制而畢戰之歸已不復來畢戰又/不再來
問孟/子而滕之善政亦斬焉於此斬者絶也之始者之/善不能保 於終
哉既而思之彼無孟軻者常於文公之側謂勉之以/善者少
揺於百官之議謂導而之/他者衆則文公亦不得復行其所謂
文公闕/ 不能力行其始/者問井地之心君心未固而朝無老成固如
是夫應冒/頭語君人者能即是以為戒轉歸後之/人君上審吾心於
所發之初審善始/之意堅吾力於所行之後堅力行/之心而使浮
議淺謀無所施焉不導而/之他則天下之福也如是方/為善不然
[004-97b]
吾心轉移一息間爾而天下安危其隔幾何進而之善/則天下安
導而之他/則天下危嗚呼此吾因是而知申公進言之意也旋引/入題
葢方是時武帝施行之事曽未多見即位/之初而蒲輪束帛
倐有申公之召見本題/詳註是瑟之方絃而求雅奏之師董/仲
舒策譬之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之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玉之未琢而不
試於拙工之手孟子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彫琢之即此一意已足
以就漢天下應謂武帝不輕問他人而問/重厚之申公其初意豈不善申公老矣八/十
餘/老而鋭於一來良有以歟然申公之所喜固今日也應/君
[004-98a]
心未固進而/之善固易勉而申公之所慮亦今日也應載而之/他亦易從何則
興土木求神仙帝雖未有是心也武帝初年未興/土木未求神仙事征
伐窮聚斂帝亦未有是心也武帝初年未事干戈/未㩁酒酤未筭舟車而帝
意之所向則未固也應冒頭君/心未固語况夫推轂儒術者方在
蘭陵王臧及趙綰亦嘗受詩申公乃/言師申公上使使安車蒲輪迎申公而好黄老之術
者已在内竇太后好/黄老術詔舉賢良者方在廷武帝本紀建/元元年詔舉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而治蘇秦張儀之言者已在列同上衞綰/奏所舉賢
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皆罷帝心匪石尚庶幾焉詩我心匪/石不可轉
[004-98b]
也/一有轉移鴻鵠至矣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
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是以紛紛多言公皆不敢以為
帝告申公言為治/不在多言而力行一語則必以首入於帝心同/上
顧力行闕/何如耳 囘顧其今日之所發者其意為何若善始/之意
他日之所行者與此為何若應冒頭帝他日之/治皆如今日之意總天下
之事大率循初意而為之主/意則規畫一定措置一審力/行
必不為浮躁者所輕動應冒頭亦最/易揺也意而天下之事亦可
以徐就吾之條理矣如此方/為盡善不然初以仁義而終以功
[004-99a]
以下三句反應善始占終/四字 功利乃仁義之反初以道德而終以刑名刑/名
乃道德/之反初以重厚而終以輕浮之士輕浮乃重/厚之反則上嘉
下樂亦何補哉武帝上嘉唐/虞下樂商周嗚呼年少多躁謀老成若
遲鈍夫以漢之天子武/帝召一匹夫之老申/公宜有驚人可
喜之論以傾上聽者當別有/竒論而召至闕庭一語而止申/公
只言顧力行/何如耳一語自他人觀之亦太朴厚矣應重/厚字然使帝而
有審於此應前/審字則四百年之社稷實繫於斯應即此一/意已足以
就漢/天下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用左傳語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004-99b]
獨惜夫武帝拂意而不復問上不/再問申公開端而不及竟
下亦不/終言卒之罷斥至邸見題/詳註公以老成歸而帝之所與
論治道者則他有人矣如東方朔枚臯公孫𢎞張/禹桑𢎞羊之徒皆是小人嗚呼
申公之告老本傳申公/亦病免歸申公何憾也於申公/夫何恨老成一退
而武帝之善卒轉移於他人果是導而之/他亦易從武帝則可惜
武帝不能保其初/意之善則可惜雖然豈惟武帝而已哉以文帝恭
儉之主梅福傳文帝循髙祖/之法加之以恭儉所用皆功臣重厚之流本/紀
議論務從寛厚/而在位之臣猶有以用兵之計動者如/李
[004-100a]
廣之/徒以削國之計動者鼂錯上言/削七國以改制度之計動者
賈誼勸文/帝改制度而帝不售幸而帝不/從其言不爾殆哉一從其言/則危矣
知人主不堅力行之志以定天下而揺於輕進之言鮮
不及也應冒頭語/發盡本意後之君其思以是為戒云謹論
 
 
 
 
[004-100b]
 
 
 
 
 
 
 
 論學繩尺巻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