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論學繩尺 > 論學繩尺 卷二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二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就題生意格 此篇與説天者莫辨乎易論同意
  唐虞三代純懿如何      吳君擢
   出處文中子問易篇賈瓊曰書無制而有命何/也子曰天下其無主而有臣乎曰兩漢有
   制志何也子曰制其盡美於䘏人乎志其慙/徳於備物乎薛收曰帝制其出王道乎子曰
[002-1b]
    不能出也後之帝非昔之帝也其雜百王之/道而取帝名乎其心正其跡譎其乘秦之弊
    不得已而稱之乎政則苟簡/豈若唐虞三代之純懿乎
   立説唐虞三代聖人之心本欲無言而其見之/於言者非聖人之得已意謂聖人之心可
    以言而見不可以言而盡此是純懿處若至/於君臣告語之詳則辭之費者為心之病是
    豈純懿之/妙也哉
   考官歐陽起鳴批云文字出入東萊議論法度/嚴密意味深長説得聖人
    本心出深得論/體可敬可服
聖人之心唐虞/三代可以言而見不可以言而盡純懿七吕/東萊 聖
[002-2a]
論云聖人之事聖人之言聖人之心也/是故論事不若觀言觀言不若觀心聖人何事於言
謂聖人無/事於言道隠於無言而寄於無心者得東萊七聖/論中議論好
聖人渾淪之天也無言乃聖人之本心於吕東萊堯舜/論云道涵於太始隠 渾淪而藏於
未彫未琢之/天者未離也然聖人之心雖與天者㳺莊子心無天㳺/則六鑿相攘
而亦豈能忘情於斯世不容不/形於言則其見於辭令之間君
臣告語之際始有不能以終隠者矣有言非聖/人之得已惟其不
能以終隠也粘上隠字/文如貫珠故其精神心術之所形始有可
得而見者矣應起句可以/言而見語人見其粹而正者謂之純韓/愈
[002-2b]
賛粹然一/出於正温而良者謂之懿語夫子温/良恭儉讓遂謂其隠然於
心者應隠/字皆顯而見之於言應見/字抑豈知夫可見者言
而不盡見者心應起句不可/以言而盡語純懿之妙又豈止於言也
言不/盡意王通氏論漢制而有感於唐虞三代之純懿叙/本
出/處通可謂知聖人之言者矣先/揚未必盡知聖人之心也
後/抑唐虞三代純懿如何請申之 聖人之心何心哉無
思無慮也原聖人之心本欲無言也/易繫辭天下何思何慮無將無迎也莊不/將不
迎/其純而不雜淵而且懿者常在也伊川云一則純二/則雜揚子不亦淵
[002-3a]
乎不亦/懿乎其渾然之天應接題聖人/渾淪之天語雖鬼神莫能窺也此/聖
心之/妙處然而有心焉不能以無事也應小講不能/以終隠語感而遂
通則應生焉易繋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有君焉不可以無臣也見/本
題出/處都俞吁咈則言形焉應冒頭小講顯而見之於言/句 見書堯舜二典大禹臯
陶/謨噫是可以見其心矣而未可以盡聖人也又斡一轉/歸聖人之
心可以言而見不/可以言而盡意退藏於密者聖人之分矢口成文者
聖人之餘吕東萊堯舜論云洗心退藏者聖人/之分也吉㓙與民者聖人之餘也為其餘
而不及其分聖人之心亦缺然矣有言非聖人之本心/ 東萊堯舜論全文
[002-3b]
吾觀之書其有以見二帝三王之心乎引書説唐虞三/代聖人之本心
典謨之温潤深純冠冕乎百世之上下選揚進荅客難/典謨之篇不深
純温潤則不足以/揚鴻烈章緝熈然觀二典之寂寥簡短則知三謨已
為辭費聖人之心不得已見之於/言言之多者心之病也雖曰朝廷之上君臣
之間不可以無言也説不能以/終隠意至如命官詢謀恤刑敷
教等事舜典咨汝二十有二人又大禹謨詢謀僉同舜/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又敬敷五教在寛
皆不能不衡於慮者孟子困於/心衡於慮聖人豈能以不言而遂
已乎聖人之心可/以言而見然此特其粗者其精微閫奥則不如
[002-4a]
是而遽止也説不可以/言而盡執中一語君臣更相授受此是/聖人
之本心惟書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精惟一允執厥中心與理涵如印如劵其
精神心術之妙盡在於是應胃頭隠於無/言寄於無心語純懿之真者
固未嘗散也渾者固未嘗漓也全是學東萊/堯舜論中語迨夫甘誓
之作有扈氏之戰至此已不如執中相授之時丼書甘/誓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 誓
君臣至於敵體或者已傷其夏徳之衰用吕東/萊議論若夫商
周之誓誥書泰誓牧誓/大誥酒誥則真者散渾者漓矣見上四字/至此又不
如夏/之時多士之訓書多士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遷都之舉盤庚五遷將/治亳殷又召
[002-4b]
誥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反覆數四若將曲防而預制之者言豈/聖人
之得/已興言至此未始不病其用心之勞非聖人/之本心則知夫
言之多者始為心之病見本/意屈曲聱牙以此四字反形/純懿字 韓文
商盤周誥/屈曲聱牙大非純懿之所形矣况於唐虞三代而下者
入大講文/勢不㫁此王通氏所以慨思於古聖人純懿之為
也通其求聖人之言乎抑亦求聖人之心乎若謂帝王
之純懿但止於典誥之間則未為知聖人者其所以致
不足於漢制者曰政則苟簡豈若唐虞三代之純懿乎
[002-5a]
見本題/出處嗚呼漢之不古若豈獨政也哉彼徒知帝王之
言而不知帝王之心故也轉歸/心上胡不因其言而求其心
乎欽天等語非純乎分四段影/出純懿字其所以敬天者則非止
於厯象授時之事也此是唐堯之純象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厯 日月星辰敬授
人/時正徳等辭非懿乎此是虞/舜之懿其所以為徳者則非止於
用休用威之時也書禹謨正徳利用厚生惟和/云云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曰平章
百姓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曰敬敷五教舜典敬敷/五教在寛非帝治之懿
者乎然帝治之所以懿者在道此是唐/虞之純則又不獨在是
[002-5b]
以上四段説純懿字亦牽强/但不如此説又不見純懿字由後世而觀亦幸而有
可證之言可以言/而見由漢制而論則又未為盡知帝王之
不可以/言而盡何則辭令訓誥者其粗也而精神心術者其
精也轉歸可見者言/不盡見者心意維持控制者其淺也而渾淪涵蓄
者其深也粗與淺是言/精與深是心漢之制毋亦于其粗而不于其
精于其淺而不于其深者乎説漢制不得唐虞三/代聖人純懿之心賢良
制䇿猶可曰體古人敬賢之意漢武帝本紀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又
制䇿問董仲/舒公孫𢎞而石渠稱制臨決則不過任已之見而抑
[002-6a]
臣下之言漢宣帝詔諸儒於石渠講/五經上親稱制臨決焉古人純懿之妙恐
不從事於言語口舌間也非聖人/之心雖然三代而下如漢
制亦未可少前既抑漢制到/此又放寛一著此王通續書之百篇所以
躋之典誥之列亦未為無見也王通續書/始於漢通之言曰皇
墳帝典不得而識矣不以三代之禮統天下終危邦也
如不得已其兩漢之制乎文中子闗子/明篇云云夫以不得已云
者則固已知其非純懿也見有言非聖/人之得已意况於真者愈裂
渾者愈漓耶應講中真者/散渾者漓語吾於漢復何尤有深長不/窮之味
[002-7a]
 就題生意格 此篇與唐虞三代純懿論同意
  説天莫辯乎易        蔡徳潤
   出處揚子寡見篇或問五經有辯乎曰惟五經/為辯説天者莫辯乎易説事者莫辯乎書
    説體者莫辯乎禮説志者莫/辯乎詩説理者莫辯乎春秋
   立説造化之妙本不合言方易經未作函於太/始隠於渾淪天者未離也孰得而言之聖
    人出而作易闡其幽顯其微固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然言之詳者又所以洩造化之機
    非聖人之得已也此説亦/自吕東萊七聖論中來
   考官批云窺造化之妙藴究聖經之微言/非胷中自有易者道不到此
[002-7b]
吾道一造化也吾道指易/造化指天言之詳者機之洩也既説而/辯則言
之詳者而造化之/機發洩無餘藴矣夫莫妙於造化天之/妙亦莫妙於吾道
易之/妙本不容言也妙處豈可/得而言不容言而言之綴上文言/言字是説
與/辯則其機已洩矣應起/語吁聖人固亦大不得已於此也
造化之妙本不容言若形之於言則/是洩造化之機矣豈聖人之得已哉何者設/問經之未作
經指/易函於太始無極之妙始易/繫乾知大隠於渾淪太極未判/之時 列
子天瑞篇有太易有太初太易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而藏於未
雕未斵之先太極未分剖之時/渾渾淪淪而已天者未離也以上四句/見吕東萊
[002-8a]
堯舜論/全文人孰得而知之耶此造化/之妙亦孰得而言之耶造/化
之妙不/容言也人固不能言之矣就不能言上/轉歸言上來聖人者所以言
人之所不能言者也聖人不得已而形/於言則説而有辯斡元工於莫測
發神機於無形二句演/説天意昔幽者闡昔微者顯既説而辯/則闡其幽
而顯其微矣微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 顯而闡幽言辭之諄複説與/辯是乃吾道
之一槖籥也莫辯乎易徳隋經籍志/夫經籍道 之槖籥用吁/字易之書其
始洩吾道造化之機者歟應破/題語子雲之言曰説天者莫
辯乎易非易之得已也應破題不/得已字不如是則吾道之造
[002-8b]
化隠矣反説有力理若不説/辯則天之 終秘矣嘗求之未有易之先便就/易上
説/起一氣渾涵孰探其妙且説/天無極以前孰窺其際周子/太極
圖無極/而太極不特不容言亦且無可得而言也造化之妙不/可得而言
河呈而未支也易繫辭河出圖支謂/河圖雖出未分 派卦具而未演也謂/八
卦已具而文王未演卦東萊堯舜論云/河洛呈而未支也八 具而未演也天者亦微露其
機於聖人矣此時已異於無/極以前之時雖有言焉而猶未辯也自/説
字上引歸/辯字上既支而派畫而三之卦而八/之是支而派矣既演而詳文王/既演
易是演而詳矣/見得説典辯意 天之藴奥其容以自秘乎天之理不/可以終隠
[002-9a]
是故一畫於伏羲而未見其説也畫而三之卦而八之
伏羲始/畫八卦説自此始矣又露/説字已而文王重之文王重易/六十四卦
子繫之孔子作/繫辭而説其辯於此歟又露/辯字雖然不説不辯
不可也文勢圓轉先謂不容説又謂不得已而説與辯/至此又斡一轉謂不容不説不容不辯是應冒
頭不容言而/言之數語人心懵然中則無見也不灼其影昧者弗
覩也暗使譬影如/日月之影不烈其聲瞶者弗聞也聲如雷霆之/聲 東萊堯
舜論中云雖然不重不繫不可也人心/懵然止弗聞也三句全用堯舜論中語吁此説之有取
於辯也所以不/容不辯今夫易先六經而作也再提起/易字道之始
[002-9b]
説易/之道夫既曰道之始矣粘上/文一畫則洩一畫之天畫/八
卦始於/伏羲一卦則洩一卦之天畫八卦亦/始於伏羲自乾坤畫而君
臣之天道洩矣上經首乾坤乾君/道也坤臣道也自家人畫而父子之
天性洩矣家人卦父父子子/云云而家道正自咸恒畫而男女之天倫
洩矣下經首咸恒以咸卦男下女又繫辭夫/婦之道不可 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出乎震相
見乎離萬物所付之天分莫不盡見於此繋辭萬物出/乎震齊乎巽
相見/乎離吾道之造化應破/題語聖人何若是之不隠耶應冒頭/隠字
索之鴻濛三五厯紀未有天地之時混沌/如雞子溟滓始芽鴻濛孳萌揆之希夷老/子
[002-10a]
曰希/曰夷探之無何有之鄉見莊/子不説則無益也不説則/不可
其端倪而微妙者昧昧也天之微妙/處難言發其形似而髙逺
者茫茫也天之髙逺/處亦難言説之不辯猶無説也不辯亦/不可説而
辯矣既説/而辯則其闗紐始彰彰於此矣應造化之/機洩矣語抑論之
天外無見見天於易天在/易上易外無見見易於心易在/心上
有易則亦心有天矣搃上/四句洊雷震驚震卦洊/雷震吾心一恐
懼修省時也同上君子以/恐懼修省乾之行健吾心一運用不息
時也乾卦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明入地中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吾心一明
[002-10b]
夷養晦時也同上君子以涖/衆用晦而明方寸之中自有伏羲吾心/中有
伏/羲念慮之外無兩姬孔吾心中自有/周公孔子説雖在易而心則
無説心有易則/不待説辯雖在易而心則無辯心有易則/不待辯至是
則不知天之為易邪易之為我邪只在心上是/學莊子言語嗚呼論
易而至於心主/意則渾然融然全體全妙本未始洩也求/易
於言不若求易於心以心求/之則天之機未嘗洩也雖然子雲之言其深於知
易固也叙本文揚雄字子雲/ 且説子雲知易太𤣥之擬子雲作太/𤣥以擬易其以
天乎抑不以天乎且疑/辭如以天也毋嫌於辯也荅上/文
[002-11a]
則多言而已不然其説/徒辯而已何補於易亦何功於天語簡意/足頗有
古/風
  前篇謂聖人之心形之於言非聖人之本心此篇
  亦謂聖人之心形之於書亦非聖人之得已議論
  俱本之東萊七聖論可以參看
[002-12a]
 援古證今格 此篇與聖王施徳行禮論同格
  三聖褒表功徳        丘大發
   出處前漢諸侯王表周監二代三聖制法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同姓五十有餘周公康叔
    建於魯衛各數百里太公封於齊亦五侯九/伯之地所以親親賢賢褒表功徳闗諸盛衰
   立説謂文王武王周公當王業方興之初而制/封建諸侯之法其所以褒美而表章者非
    有不世之殊功則有庇民之大徳所以扶植/國本於數百年之久髙祖興漢亦封建諸侯
    苟簡一時之謀不思萬世之計殊無周人褒/表之意此班固作漢諸侯王表所以首述三
    聖封建之得而繼言漢人/封建之失者其意可見矣
[002-12b]
   考官批云立論髙行文熟用事詳贍筆力過人/其學議得之左氏其文法得之東萊
    博議學者當知其/學問之有本處
攷古人封建之法謂班固攷文武周/公封建諸侯之法而必求之王業方
興之始而求之周家/創業之初儒者之論指班固/作表抑其不足於後
世選用之初意也言不滿髙祖封建之/失 初意字照始字葢封建之得失
三聖之得/漢人之失世道之盛衰實闗焉周盛漢衰實係/於封建之得失凡其奬
用激厲於其始褒表功/徳之初固欲以憑藉維持於其後者也
葢欲為扶植國本/於數百年之久自昔二三聖人文武/周公當王業肇興之
[002-13a]
應破題語初/周創業之選建親賢親其親/賢其賢分列藩屏藩屏謂諸/侯翼衛也
蕃詩崧髙四國于/ 箋云為之蕃屏非有庇民之大徳庇覆也大左傳禹/之徳其 庇民乎
則有不世之殊勲不世謂非世世/而有殊異之功其所以扶植國本於
數百年之久扶持植立周家/八百年之久皆自其奬厲於始者實為
奬厲見褒表意/ 應接題語後世開基創業之主指漢/髙祖苟簡一時
之謀苟且/簡畧不思萬世之計不為長/逺計始焉分建之不審不/褒
表其有功/有徳者而卒貽後日無窮之憂後來七/國僣叛此論治之儒
班固/作表所以毎嘆封建之不古謂漢不/如周而遐想於興王
[002-13b]
之良法也歟所以逺思周家始/者封建立法之善嘗觀班固諸侯王表實
為漢而作也叙本/文不言漢人封建之失而深美三聖褒
表之制見本題/詳注固之意豈有他哉喚下/文葢文武周公所
以肇周家之封建者也肇始/也今而以褒表之制獨歸其
經始之謀應破題攷古人封建之法而/必求之王業方興之始意則知漢人封建
之始其所以失之於褒表者不言而自見矣應破題儒/者之論抑
其不足於後世/選用之初意也三聖褒表功徳請申之 易之為卦六
十有四舉易/為證皆所以明開物成務之道也見易繫辭未/注云物類
[002-14a]
分而易能分之故曰開物事體/未定而易能定之故曰成務聖人於利建侯一事見/下
注/不寓之他卦而獨繫之豫是不難知矣豫卦利建侯/行師又曰豫
順以動之以豫/為豫先 豫葢能謹選用之法於初則謂之豫選用/封建
也先初是/豫 之意嚴勸奬之術於始則謂之豫勸奬褒表也始/亦是豫先之意
審其謀於未然弭其變於將然則謂之豫弭消也未然/將然皆是豫
先之/意自昔以來固有以封建而啟數百載不可拔之基
者矣指周數應冒頭扶植國/本於 百年之久意是必選建明徳茂啟崇勲
説褒表功徳選左定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建明徳以蕃屏周有以旌别淑慝於
[002-14b]
立法之初者然也書畢命旌别淑慝其淑善也慝惡也/言旌表其善分別 惡 此段論周
人封建/之得亦固有以封建而啟數十年不及慮之變者矣
指漢卒應冒頭始焉分建之/不審 貽後日無窮之憂是必否徳而爵㒺功而禄
説不能褒表功徳徳書堯典否徳忝帝位/又説命爵㒺及惡 又詩伐檀無功受禄無以大明黜
陟於垂法之始者然也書周官大明黜陟此黜退其惡/也陟升其善也 段論漢人
封建/之失古今同此天下也見董仲/舒䇿亦同此封建也總結上/兩段
而成敗得失如是之相逺者周之封建成而得者/漢之封建敗而失者亦在
乎即其初意豫圖之而已矣照豫字在/封建之初不然轉入/本意先王
[002-15a]
疆理天下畿方千里以為甸服書禹貢五百里甸服之/謂地方千里之内謂
甸服治田出糓税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内官不過九御禮天官内宰/以婦職之法
教九/御外官不過九品國語晉文公請隧襄王不許曰昔/先王之有天下規方千里以為甸
服云云内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外九御九嬪也/九品九卿也周禮内有九室九嬪居之 有九室九卿
朝/焉舉天下之大而無敢専享其功説封建/之意亦惟我一二
兄弟甥舅是攝是贊同奬王室無相害也左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告
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康王並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無専享文武之功今王室亂若我一二兄弟甥舅
奬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此皆封建欲其奬王室無相害之意 苟於建置之初
[002-15b]
雜焉無所别白於其間不褒表/其功徳則三代之保天下果何
若是之久哉前賈誼傳三代/之所以長久且人孰不知八百年之基
業周家封建之功也前諸侯王表周厯載八百餘/年云云封國八百同姓五十而不
知其為造端之謀者誰歟應破題方興之/初意 唤下文亦孰不知周
家封建三聖之法也引本/文而不知其示尊顯之意者誰
應褒表意/ 喚下文自文王重易而得建侯之㫖於豫應原題/豫字
揚問明篇文王重易六爻/ 建侯事見原題豫卦注武王周公率而行之不敢加
借用記文王世子/句 亦是省文法故大功莫若齊則身兼五侯之地
[002-16a]
見題注州謂五等/諸侯九 之伯也明徳莫如魯則國侈百里之封左定/四年
分魯公以大路大旗使法則周公以昭周公之/明徳孟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曹文之
昭而為伯甸徳薄者不以居尊位同上曹文之昭也晉/武之穆也曹為伯甸
非尚年也以曹文王子與周公異母/晉武王子 伯爵居甸服言小也晉武之穆而列侯
藩功大者不以殿小邦也見上注/殿後也 以至武王之母弟
八人而五叔無官同上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冦𣆀季為司空五叔無官
豈尚年哉霍五叔管叔/蔡叔成叔 叔毛叔也葢文武周公封建之初心為褒
表功徳而設主/意非徒曰大封同姓以明親親而已也題/注
[002-16b]
又前漢翼奉傳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親親必有異/姓以明賢賢 自講題至此援左傳周封建事極親切
漢髙帝徒知懲秦人孤立之弊題注下文漢興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懲亡
秦孤立/之弊而不知周家有褒表之法題/注以里閈之恩裂全
燕之地而封故人前盧綰傳與髙祖同里閈同日生及/壯學書又相愛虜臧荼乃立為燕王
里閈音汗/ 門也以閨門之私分天下之半而王孽子題注下/文剖裂
疆土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諸侯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師
侯孽子諸/ 之子信何功而王於韓韓王信傳漢二/年立為韓王濞何徳而
王於吳吳王濞傳髙祖立濞為吳王也/以上四事皆無功無徳而封彼其初非無封
[002-17a]
建之法也斡一轉言髙/祖非不封建褒表之意一失失周人褒表/功徳之意
法固不能以自行也孟離婁上云云是徒猶空也/有其政無其仁 謂徒法是故
周雖東遷卒收五伯之功史周紀平王束遷于洛又題/注下文衰則五伯扶其弱與
共守穆東遷避犬戎之患周五伯齊桓晉/文秦 宋襄楚莊也 此 封建之得漢未中世已
激七國之變史景帝紀至景帝不復憂異姓而鼂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反 七國
謂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戌趙王遂齊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 此漢封建之失 魯衛
晉宋尚能城成周於王室如綫之時春秋昭三十二年/仲孫何忌㑹晉韓
不信齊髙張宋仲幾衛世叔小邾人城成周又公羊僖/四年不絶如綫 不曰城京師而曰城成周者成周地
[002-17b]
名也與列國等矣/ 此周封建之得韓彭英盧欲連兵釁於帝業甫定之
見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傳後賛曰髙祖定天下張耳/彭越黯布盧綰與兩韓信皆激一時之權變以詐力
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强大懷不自/安卒謀叛逆終於滅亡 此漢封建之失周家封建
之效如彼漢室封建之患如此繳盡/講意又安得不歸於始
謀哉周封建之所以得皆自始謀之善漢/封建之所以失皆始謀之不善也班固著漢諸
侯王表引本/文其述髙帝之封建可也而且及於周室班
爵之制引出處文借孟子周/室班爵禄之句作文其述周之班爵猶可也而
且歸於三聖褒表之功詳見/題注固之意必有在矣含蓄/下文
[002-18a]
三聖興周者也髙帝造漢者也並應方興/之始意均之為封建
周漢封/建則一周之以是而治者既曰三聖之功周之治以/三聖封建
始謀/之善則漢之以是而亂者詎非髙帝之過歟漢之亂以/髙祖封建
始謀之/不善即治亂之相形總上治/亂字以議周漢封建之得失
應冒頭成敗得失字/ 周之得漢之失則創業垂統之君歸之肇造之君/ 孟子創業垂
統為可/繼也信不容不任其責者繳上/講題雖然漢固失之於始
從頭既抑倒漢了/到此畧扶起之然猶有可諉者周徳下衰曲沃以
一軍而封左僖十二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封晉侯褒表之意已失謂/周
[002-18b]
亦有失非/特漢也又其甚也韓趙魏以三家而侯史記周紀威/烈王二十三
年命韓趙/魏為諸侯封建之制蕩然矣謂周封建之/制至此已壞漢自文景以
文帝景帝/扶起漢説 有賈誼以啟衆建之䇿前賈誼疏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有主父以明推恩之令題注下文武帝施主父之䇿下/推恩之令 此二事又是漢後
來封建/之得者於𠖇豫之中而得其所謂有渝無咎者焉應原/題用
豫卦事首尾相應者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冥豫昏迷不知反 也若能有渝變可以無咎故封
建之法得之於文武周公而子孫廢之周始得/而終失失之於
髙帝而子孫復之漢始失/而終得合始終而論焉總上/文則進漢
[002-19a]
於周亦未為過扶起漢與/同一般是固孟堅之微意也一篇主/意稱周
封建之得譏漢封建之失至結尾却取賈誼主父/偃之言進漢於周以為班史之微意此意盡矣學者
試思之
[002-20a]
 援古證今格 此篇與三聖褒表功徳論同格
  聖王施徳行禮        黄保大
   出處前漢宣帝紀甘露二年冬匈奴呼韓邪單/于欵五原塞願奉國珍朝三年正月詔有
    司議咸曰聖王之制施徳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四裔單于非正朔所加王
    者所客禮宜如諸侯王稱臣位次諸侯王下/詔曰朕聞五帝三王禮所不施不及以政今
    匈奴單于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
   立説古人之待外裔非不施之以徳必有禮行/乎其間使恩意足以羈縻之而大分凜然
    不得以踰越宣帝喜外裔之來朝不以古人/之所以待之者待之乃以殊絶之恩溢出於
[002-20b]
    常分之外借是禮以寓是徳而使徳浮於禮/焉此亦出於一時之權宜而非可以古人之
    禮為拘也末却責宣帝/未得古人待逺人之道
   批云援古證今趨時立説/可謂善於形容者
古人之待遠人有常分分禮也聖王之待逺人/以禮行於施徳之間而後世
則權之以恩恩徳也宣帝之待逺人/以徳溢出於行禮之外君子殆未可以㮣
論也謂宣帝與聖王之意/不同不可一㮣而論夫尊卑内外中國為尊四裔/為卑中國為内
四裔/為外截然不可易者分也分是禮不卑不可以/抗尊外 可以踰内而抑揚
輕重於其間則有恩焉恩是徳帝古人則抑外國而/輕之宣 則楊外國而重之
[002-21a]
者所以濟其分之不及也主意發明/宣帝本心矧當逺人歸慕之
暗説宣帝時/單于來朝彼將覘吾恩意厚薄而為去留謂逺人/視我施
徳之厚則/留薄則去苟非有殊絶之禮少溢於常分之外含施徳/意出於
行禮之外王證詔/位次諸侯 上則何以為羈縻之地哉羈縻乃籠絡/駕馭之意
有如漢呼韓之請朝本題/注自古人觀之則常事耳若聖/王待
之以有/禮存焉以漢得之則深為漢喜宣帝之/失在此帝也且推原宣/帝本意
亦思夫髙文以來髙祖/文帝匈奴之嫚甚矣前漢匈奴傳髙/祖時冒頓圍帝
於白登七日髙后時冒頓寖驕/為書嫚髙后 孝文復修和親一旦能屈膝於天子之
[002-21b]
單于/來朝則待之之禮寧過於厚位在諸/侯王上而有司乃欲以
古人常禮律之見本題注而有司之意欲/示之以分 不䙝之以恩夫禮固不可
廢也不敢説倒/了禮字屈吾之禮以寓吾之徳此是宣/帝本意則帝之
意固有在矣其意在羈/縻逺人聖王施徳行禮請申之 嘗論
古人嚴中外之辨而立為一定之分分禮也而見題注/先諸夏 後外裔
分之所在恩不得而私焉恩是徳論/此是正道路固使之通書/旅
獒武王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而要荒之服必有其别書要服荒服正/義曰五服之最
逺者曰要服荒服要者要/束以文教荒者簡畧之義朝㑹固與之進記明堂位周/公朝諸侯于
[002-22a]
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而國門外之儀終不可得
而越同上至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 此古人侍四裔之禮其嚴如此廣大之中而
有嚴密之意寓徳之中/有禮撫柔之餘而有凜然不可犯者
徳之中/有禮古人之待遠人何其大體耶言大體者以禮/之中有徳存焉
葢古者禮教素明國勢嘗尊古人以/禮為重蕞爾外裔蕞才外/切小也
使之生全天地間而隂受容養之賜行禮之中有/施徳之意寓或一
進之朝㑹之列得以觀吾中國衣冠禮樂之文中國乃/衣冠禮
樂所自/出之地外而内之已為莫大之徳韓文在夷狄則進/之在門牆則麾之
[002-22b]
其律之以内外之限尊卑之分徳之中有禮中中國為/内四裔為外 國為尊
四裔/為卑烏敢有一毫缺然不滿之意古人之待/逺人如此是禮也以
三代聖人行之則可矣引入漢不能如聖/王所以施徳行禮後世立國之
勢寖不如古謂漢之時非/三代之時外裔强弱中國之盛衰係焉
彼强則此衰/彼弱則此盛時君世主幸其弱幸外裔/之弱則窮兵以快其
忿固非所以為徳如武帝之窮也/兵黷武非徳畏其强畏外裔/之强則屈已
以徇其欲尚何暇議禮哉如文帝之和/親非禮也是故君子攷論
古今之變而斟酌徳禮之間引入/本意則知漢之事殆未可
[002-23a]
以古論也謂漢之時不可/以古禮為拘含白登之怒見冒/頓注忍嫚書之
冒頓為書遺髙后曰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髙后大怒以就和親髙祖/使劉
敬結和親之約孝文即位/復修和親並見匈奴傳君臣首足之義固不暇問也
謂文帝屈已和親何以為徳今前賈誼疏天子天下之/首上也蠻夷天下之足下也 匈奴嫚侮侵掠天子共
貢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置如此武帝一不勝其忿窮兵三十年見下/注
能斷匈奴之臂西域傳孝武之世開玉門/通西域以㫁匈奴右臂而不能一屈
單于之膝匈奴傳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能絶和親之幣而不
能一致逺人之貢冋上武帝選將練兵深入逺戍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
[002-23b]
艾/雖欲行禮其何以行之哉武帝窮兵黷/武何以為禮夫寛以待之
既不足以為徳文帝之和親/不足為徳嚴以治之亦不足以行禮
武帝之窮征/不足為禮漢之事兩失之矣結上/兩脚宣帝安得不於二
者而權衡之宣帝能以徳禮二/者之間而待逺人夫以向也崛强穹廬崛/强
陸梁之貌穹廬/匈奴氊帳也而今也窮蹙無聊言單于/屈服向也搖蕩邊
陲邊也/見左傳而今也奉珍朝賀言單于來/朝見題注希世之曠典一
朝而創見自髙文武以來單于不曽屈服/今一旦稱藩可謂希曠之典百年之深耻
一朝而盡雪宣帝賛值匈奴百年之運如叙傳所謂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裔
[002-24a]
帝也方以是為漢喜應冒頭漢得之/則深為漢喜葢惟恐其待之不
厚接之不恩耳宣帝所以欲屈中國之/常分而權之以恩也何暇較纎悉於
禮文之末哉奚暇以古人/之禮為拘且帝非不知賛謁不名古無
是禮也題注下文三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賛謁稱藩臣而不名賜以璽綬冠帶衣裳車馬
金/繒賜以璽服古無是禮也見上/注待以客禮而躋之王公
之上古亦無是禮也題注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然借是禮以寓
是徳而使徳浮於禮焉宣帝本意欲羈縻逺人以/恩徳而溢出於禮分之外帝之
意亦可見矣應冒頭帝之/意固有在語想其荒逺裘罽之民荒逺四/裔所居
[002-24b]
之地裘罽四/裔所服之衣一旦周旋於玉帛㑹同之地言其來朝/執玉與帛
吾臣子相為後先位在諸/侯王上彼自視非常之遇出於意望
之外彼之本意豈敢望此今/而待以客禮是出望外殆將相顧駭愕感誦漢徳
彼將感/我之徳願為臣妾以長保塞上之安形容稱/藩之意則為漢之
利豈止一名位抑揚之間而已奚必拘/於禮吁此帝所以却
有司之議而從望之之請也蕭望之傳初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公卿議其儀
黄霸于定國云云其禮儀宜如諸侯王位次在下望之/以為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
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進而不臣此則羈縻/之義也天子采之下詔以客禮待之單于位在諸侯王
[002-25a]
上/吾觀五單于争立之時見匈/奴傳望之亦嘗以救災恤鄰
之禮行之蕭望之傳五鳯中匈奴大亂議者多曰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詔問蕭望之計䇿對曰是
乘亂而幸灾也宜遣使者吊問輔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聞之咸貴中國之仁義必稱臣服從上從其議
渭之朝固有自來匈奴傳呼韓邪單于朝天子於甘泉/官漢寵以殊禮賜之冠帶衣裳黄金
璽綬上登長平蠻夷君長王/侯迎於渭橋下咸稱萬嵗及甘露以後邊塵不警亦
復遺三世之利匈奴賛至孝宣之世單于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賔於漢廷邊城晏閉三世
無犬吠/之警抑見外裔雖荒遠未嘗不可以化誨懷服之也
見宣帝待/逺人之效傳曰招攜以禮懷逺以徳左僖七年云/云 用得切望之
[002-25b]
儒者謂其有見於此歟謂其有見於/徳禮之説也雖然望之之議固
出於權宜望之之/説固是而有司之議亦烏可以盡廢有司執/古禮之
説亦/是何者外裔不可與中國並斷斷乎若天冠地屨之
不可易中國外裔自/有尊卑之分㑹戎于潜春秋猶譏之春秋隠二/年公㑹戎
于潜公羊注王者不治四裔録戎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書㑹戎譏之也宣帝許其來朝固
可自附於來者勿拒之義上/注厚金繒盛燕享非不足以
示恩也説宣帝待之/以恩猶可也奚必以名分假人哉責宣帝豈可/廢尊卑之禮
大抵帝之待遠人皆非真有見於古人之常道言宣帝/不如聖
[002-26a]
王之施/徳行禮有如置屬國以處降羌卒為他日腹心之患宣/帝
本紀神爵二年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此皆一時用權之弊而萬世所當
戒也後世不可以宣帝/為法當戒其弊噫外四裔而内諸夏春秋所以
存周禮本題/注後之欲施徳行禮者當以春秋為法公羊/成十
五年春秋内中國而外/諸夏 結語正大可法
  前篇援周人封建之得而證漢人封建之失此篇
  援古人待遠人之禮與宣帝不同皆是援古證今
[002-27a]
 以天立説格 此篇與文武之道同伏羲論同字面
  聖人道出乎一        方 岳
   出處荀子儒效篇如是則可謂聖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神固之謂聖
    人/
   立説聖人以一身而酬酢天下之萬變若不一/矣然彼之分雖殊而此之理則一以我之
    一貫事物之不一葢以聖人之心純乎天/天則一矣一則足以應天下之不一矣
   批云筆力老蒼可逼前輩其議論/得之通書其主意本之西銘
聖人之為斯世也天而已矣破有含蓄天字/是道出乎一夫苟至於
[002-27b]
詁上/天字則至神而無迹神則無方之可指故張/子正䝉一故神兩 化至化而
難名化則無形之可名意天/字化字是一篇主葢有物物而不物於物者
能物萬物而不物於萬物物用前輩語又孟告子/耳日之官不思而蔽於物 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故凡
天下之事變其森乎吾前者千岐萬轍而未艾也言事/物之
不一即後面自其變/者觀之則其分殊意而吾方與之交戰於酬酢之境交/戰
是不/一而相應接於争馳競逐之中争馳競逐/是不一則吾心亦
擾擾矣既與之交戰與之争馳競逐心安得而不擾擾/擾擾便是不出於一 膠膠擾擾字出荀子
以吾心之擾擾者粘上文不以/吾心之 一而應天下之無窮應天/下不
[002-28a]
一之/事物則人者勝而天者微而烏乎化語老字應主/意天 化字是何
唤下/文天下之事自其變者觀之則其分殊事物之/不一
其不變者觀之則其理一吾心之至一自用東坡赤壁/賦文法葢將 其變者而觀
之則天地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程子云理一分殊又龜山語録西銘理
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至於一則所謂殊者化矣應/主
意化/字葢道之所在一則真二則變一則純二則雜用前/輩語
人之一其聖人之天乎語老天應/破題 字荀卿子曰聖人道出
乎一 一者何也便從一/字説起一元之氣渾淪磅礴於天地
[002-28b]
先説天/之一其滋而萌三五厯紀/濛鴻滋萌其芽而甲易解卦百果/草木皆甲拆
其生而息張横渠云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其榮而悴萬物榮於夏/而悴於秋
啻什百千萬之不齊也言萬物之不一物孟滕文公上/曰夫物之不齊 之情也或相
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使天而無以應之耶則造物之功幾乎息
無以應之/則是無化使天而求以應之耶則物矣而非化迹矣
而非妙也求以應之則不能化心已上/一段以天之一比聖 之一天下之理一而
萬萬而一者也周子通書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散一於萬何者非
物之/不一㑹萬於一何者非化心之至一字/應主意化然則聖人之
[002-29a]
一其聖人之天乎應冒頭結處/ 假合得好故動而無静静而無動
物也動而無動静而無静化也周子通書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
静而無静神也云云/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天則一矣一則化矣好議/論而何事
物之能累化則神/妙萬物是何也唤下/文人惟此心耳天下惟此
道耳有此心則/有此道心外無道道在/心外心而求之者非也反/説
故凡事物在吾道中太倉一梯米耳設譬中萬物即/吾道 之一物
事乎紛紛為也何必與萬物/争馳競逐虛静之天雲氣出沒天為/雲氣
之所出沒並/與下句比靈明之府塵土障固如心為物欲之所掩/蔽 如此便是心不
[002-29b]
一/了則一而二二而三而天下始多事矣何以一天下之/萬物 老子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聖人之為天下也以下數句説聖人之/道是學韓原道文法
具則禮樂刑政典章文物其倫則君臣父子夫婦朋友
其教則仁義禮樂孝慈友悌其位則宗廟朝廷州閭鄉
韓原道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賔主昆弟夫婦其服桑麻
其居/宫室其所酬酢其所經綸葢有萬之不齊也應前萬字/亦應冒頭
千歧萬轍/而未艾也而聖人者以一心而普萬物程子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
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心順萬物而無情虛靈無際冲漢無朕程子語又/曹子建云
[002-30a]
渾沌鴻濛/兆朕未形貫通渾融意慮不作澄然其静洞然其空一
而已矣四句形容/心之一處嗚呼兹其所以為聖人之天乎應冒/頭繳
處/舜禹之精一書大禹謨帝曰格汝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湯尹之一
商書伊尹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吾夫子之一貫論語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皆天
應主意/天字則凡不出於一者不足以言道反説道出於/一字不一則
不足謂/之道故是一也非有方體非有限量朱晦菴與陸象/山太極圖辨云
云又云心之虚/靈無有限量寂然非静感通非動易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其所以酬酢萬變剸裁百為以吾心之一應/事物之不一一乾道
[002-30b]
之變化而已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通書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
性命誠/斯立馬所謂一者固自若也而或者膠膠擾擾見荀/子
天下相馳於萬物之中相將役於物之不暇而道安在
荀天論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云云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申韓以刑名而慘此
申商韓非學/刑名之學莊老以虚無而眇此一莊周老耼學/虚無之學
秦張儀以縱横而亂此一蘇秦説七國合從攻秦張儀/説七國連横事秦並見史記
而天下始紛紛矣應原題紛紛字紛/紛便是不一了荀卿子其知道乎
引本/出處而君子猶不能無憾焉何也略貶/荀子吾道之一説一/字之
[002-31a]
原/在易為元易乾卦元/者善之長在書為極書洪範/五皇極而在中庸則
為誠中庸誠者天之道儒以上/三句亦是闗洛諸 議論一者誠而已矣周子通/書聖誠
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則静虚動直静虚則明明則通動
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其庶乎冋上聖學篇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
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静虚動直虚/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曰執神而固見題/注則非所謂覺朱文公云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
於欲者/人心也則非所謂無意語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則非所謂心
之精神是謂聖此句出孔叢子而陸象山與朱/文公辨無極二字取此一句
[002-32a]
 以天立説格 此篇可與黄朴經制述作論參看
  文武之道同伏羲       危 科
   出處荀子成相篇文武之道同/伏羲由之者治不由者亂
   立説以時而論則伏羲之朴若異於文武之文/以道而論則文武之文自不變伏羲之朴
    時變而道不變者以聖人之天常全耳其天/者常全則千載猶一日也百慮猶一致也孰
    謂文武之道不/同於伏羲乎
   考官批云意甚古語甚新下字亦/甚異此論中巨擘也
論曰天下之朴既散伏羲/之後而聖人之天常全者文武/之道
[002-32b]
時變而道不變也不變則同是天字/時字道字 主意葢聖人之出不能
違天下之時時變謂先聖/後聖不同而天下之時亦不能變聖人
之道道不變謂先/聖後聖則一人徒見聖人居夫適至之時暗指/文武
之而必應求之而必供與後面/相應其政迹其文為炳然著
見於天下此數句説/文武之文則謂後之聖人文/武深異乎淳古淡
泊之為者伏羲/之時嗚呼此殆未能以天而觀聖人也歸天/字主
意/時之適至文武/之時雖聖人不能避朴之既散文武處伏/羲之後
雖聖人不能凝固也雖文武不能凝/固其朴之既散而聖人之道則非
[002-33a]
與世而為之旋轉也時變而/道不變往往一以㑹其異㑹合其/不同
静以鎮其騖鎮定其/馳騖必於萬有並形百為昭晰之中文/武
文為既/盛之時而有所謂渾然不露之道體在焉如伏羲質朴/未散之時
果能以是觀之則千載猶一日也文武去伏羲已千載/同其道則如一日
百慮猶一致也易繫/辭孰謂文武之道不同於伏羲乎反/繳
文武之道同伏羲愚請有以實荀子之説 嘗謂聖人
之天猶太虛然就天字説以天比/聖人之道雙闗説太虚之中雨暘寒暑
與時代謝固不一也應時/變而太虚之體則未嘗變應道/不變
[002-33b]
聖人之出損益盈虚與時偕行至不一也應時/變而聖人
之天則未嘗變應道/不變羲黄處於聖人之秘㐲羲黄帝大/道既隠之時
堯舜處於聖人之盛唐堯虞舜文/明方顯之時伊周處於聖人之任
伊尹周公/達而在上孔孟處於聖人之窮孔子孟子/窮而在下秘者時實隠
就時上斡/ 隠藏也盛者時實顯之顯彰/也任者時實勞之勞煩/也
窮者時實否之否塞也文四/句演上是皆不得不爾者時之/使然
數聖人之天則混然於不隠不顯不勞不否之中應冒/頭聖
人之天常全四隠/顯勞否包上 句非可以差殊觀之而或者則曰世變
[002-34a]
既激則天下無全質謂文武之世變/無伏羲之全質文為既盛則中古
無淳風謂文武之文為/無伏羲之淳風嗚呼萬燈一火萬粟一粒譬喻/同意
猶萬事/一理是理混融本無間㫁聖人之道/無絶續豈以古往今來
而為之盈縮哉雖千載如一/日不多不少且後世而不能追還古人
之懿者懿美/也惟懼夫吾有以斵天下之朴也應破題/朴字
夫以一而運天下應冒頭/一字以道而適時變應冒頭時變/而道不變
智鑿未用真體不分應冒頭渾然不露意鑿孟/子所惡於智者為其 也使斯世
莫得而損益之常如/一則天下之朴雖散猶未散也應天/下之
[002-34b]
朴既散而聖/人之天常全吾觀堯舜之道一中之外無餘説語堯曰/咨爾舜
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及舜以命禹則演而為精一之傳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夫子之道一貫之外無緒言語里/仁子
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及曽子以告門人則廣而為忠恕之理同/上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始者舉其要終者極其詳
道自要/而詳前者肇其端後者備其極道由端/而起疑於其理益
岐而其體裂也岐裂分也分/極其道已及統而歸之脉而一之其/道
本/一則精一之詳於一中未虧也禹精一之道即/堯舜一中之道忠恕之
[002-35a]
極於一貫未散也曾子忠恕之道即夫子一貫之道道/應冒頭天下之時不能變聖人之
嗚呼孰謂文武之道不同於伏羲乎應冒頭/繳語試以八卦
九疇合而論之伏羲畫八卦/武王叙九疇方伏羲之畫八卦乾坤艮/巽震離
坎/兑於天地之理微有端倪伏羲之/道未露至文王重為六十四
文王重易六爻/為六十四卦則天地之理始盡形於天下文王之/道已露
玉之易已多矣粘上/句而武王加之九疇焉書洪範九疇/一五行二五
事三八政四五紀五皇極六/三徳七稽疑八庶徴九五福然卦而重之君子不以為
暌道之全暌離也文王之/道同伏羲之道疇而九之君子不以為裂道
[002-35b]
之體裂分也武王之/道同伏羲之道何則設/問時欲顯聖人不能使之隠
時欲彰聖人不能使之晦應冒頭/時變至所恃以不變者則
有道存焉應冒頭道/不變意今夫以迹觀之且説伏羲/文王之迹則伏羲
之時文籍生而未詳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盡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
是文籍/生焉法度隠而未著揚虞夏法度/彰禮樂著禮義之習差見而
洪荒之習尚遺揚子問道鴻荒之世聖人惡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匪伏匪堯禮義哨
哨/網罟之制雖設而結繩之風猶在易繫辭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云
云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葢取諸離其與文武禮制之修干戈之用左/襄
[002-36a]
七年周之王/也制禮尚物居天下極文之世而為仁義禮樂之主者
莫不大有逕庭謂伏羲之朴異文武之文泊應冒頭/後之聖人深異乎淳古淡 之為者
夫自其天而觀之自其變者而觀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是學東坡赤壁賦句法 應破題
天/字則文武之有為者猶其伏羲無為之至體也歸同字/意 有
為與無/為則同文武之已形者猶其伏羲未發之妙用也已形/與未
發亦/同何以明之設/問文籍備矣應前伏/羲事而卦演疇叙之後
天下莫得以名其文應前文王演八卦/武王叙九疇事干戈用矣應前/武王
事/而牛散馬歸之後天下莫得以名其武書武城歸焉/于華山之陽
[002-36b]
放牛于桃/林之野以至儀刑之孚初無煩文詩儀刑文王/萬邦作孚雅頌
之作其意簡古食貨志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而天下莫得以名
其禮樂之盛三扇連用三个莫得名字見得文武之/道文雖全而朴未散與伏羲之道則一
往文武之道毎毎於形不能自晦迹不能自秘之際應/前
晦字/秘字而韜光剔華潛真守一只是不斵/其朴之意宛然淳古之風
在焉如伏羲淳/朴之時吾是以知惟天下之至動可以觀其至
文武之動如/伏羲之静惟天下之至異可以觀其至同也文武/之異
如伏羲/之同始嘗觀諸伏羲之初如空未雲如水未波如玉
[002-37a]
未琢以此三句譬/朴之未散而其與世相忘於不可為與道相融
於不可作應渾然/不露意是固然也結上/生下及文武之世天下之
求於聖人者日益衆不如與世/相忘之時聖人之迹其著於天下
也日益暴白不如與道/相融之時非可以無為為之矣始之不可/為不可作
者今不/可矣今也雲興波動而清明不移應前譬喻雲興波/動如朴已散清明
不移如/朴未散璞分質剖而渾厚猶在璞分質剖如朴已散/渾厚猶在如朴未散
難能也結上/文然則欲觀聖人之天者不觀於此而奚觀應/破
題天/字抑嘗論之文武處中古之治而心逰太朴應破題/朴字
[002-37b]
迫之而必應也而惟恐晦之而不深應冒頭迫/之而必應求之而
必供也而惟恐斂之而不秘應冒頭求/之而必供是則其著見於
天下者皆非其心為之文武本心/不欲如此奈何後世之運天下
者則必欲窮吾力之所可到以盡古人之所未為責後/人做
太/盡於是典章文物粲然畢具制度繩檢靡有不周愈備/於文
武之/時故後世皆以是為極文之世文之盛/實之衰而不知天下
之文固極於此而周後為秦之不可繼者亦未必不在
於此此亦是前/輩議論天下之樸其不可斵也如是哉應前斵/樸字
[002-38a]
憂國者試思之謹論
  此篇亦可與狀元黄朴經制述作論參看
[002-39a]
 立説出奇格 此篇與漢武號令文章論同意
  孝宣務行寛大        徐元徳
   出處前宣帝本紀黄龍元年二月詔曰云云朕/數申詔公卿大夫務行寛大順民所疾苦
    將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徳也今吏或以/不禁奸邪為寛大縱釋有罪為不苛豈不繆
    哉/
   立説漢宣帝本嚴毅之君至黄龍元年忽下寛/大之詔葢此時即位已三十年矣前乎此
    年未有此見至此而見始定下詔二十有一/矣前乎此詔未有此言至此而言始出亦其
    志氣定而本心見世故熟而至理明脱去/雜霸而窺見帝王之真深足為帝嘉耳
[002-39b]
   陳竹林批云此篇推究得是黄龍元年方下此/詔乃是宣帝春秋既髙閲天下道
    理已熟方見的然知/得如此議論極髙
   徐進齋批云據黄龍元年詔曰朕數詔公卿務/行寛大則如此立説自非本意但
    文字精采所謂/强詞奪正理也
人主有一旦之言指孝宣晚年/下詔而言而易其平生之素宣帝/本嚴
毅之君今一旦欲行寛/大是易其平生之素也君子是以知其老成之定慮也
是時宣帝即位已三/十年故云老成定慮夫此一人主也謂宣帝前日所/見與今日異
日之政不裕前日之政/不寛大今日之論不迫今日之詔/欲寛大以其
[002-40a]
不裕而㮣之於不迫總上/四字則言行之不相顧謂今日之/言與前日
之行/不同幾若矯過以自文者似以今日寛大矯/前日嚴毅之過而君子何
以知其慮之定難破題/定盧字葢人之本心常定於老成之日
謂少年之心至/老成而後定彼其少壯之時求速化之術少壯則/欲速
優裕含洪狀寛大/二字自非聖人而誰能惟聖人則/能寛大而流於
躁切急迫躁切則非寛/急迫則非大則昧而不自知若昏昧之君/不知寛大
君子不姑緩之以徐俟其定謂至老成之時方有/定慮 照主意定字顧以
一旦之為而占其晚節之不加進照破題/主意則人主亦難
[002-40b]
矣哉若不看宣帝末年所為/則是宣帝不知寛大矣漢宣帝剛毅之主也剛毅/與寛
大正/相反寛大之詔發於黄龍元年引出處/有考究葢帝於是春秋
髙矣宣帝本始四年地節四年元康四年神爵四年五/鳯四年甘露四年黄龍一年從本始元年至黄龍
元年已二/十五年孝宣務行寛大請試論之 人主之所見雙/闗
説人主少/壯不同壯失而老得後世/之君不如老壯之均善古者/聖人
亂而終定後世/之君不如始終之全美古者/聖人豈惟賢君欲為
之將天下之庸君皆欲為之也誰不欲老壯/終始之俱善然事敗於
少年氣失於壯勇年少多/躁謀曽不如老成之長慮老成若/遲鈍
[002-41a]
豈惟庸君病之將天下之賢君猶皆病之也人亦罕見/壯失而老
得/者夫其均欲之也而又均病之也應欲字病字/揔上兩段論然則天
下之君烏可無君子之論歸主/意何者物則不可以兼隆
詩蒸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志氣不可以並行孟子夫志/氣之帥也凡血氣之
盛皆志氣之衰也血氣盛乃/少年之時形骸之未廢乃天理之未
進也形骸未廢亦/少年之時昔者堯舜用事證人應/冒入聖 處即位視耄期
如一日應老成字曰書耄期倦于勤/又記九十 耄百年曰期頥彼其天徳之純全
固不可以老壯而殊異應題下老壯/均善等語然天下不多堯舜
[002-41b]
結上/生下或者宜徐俟於其末要觀老/成之時吕刑一書見周/書非其
享國之百年書吕刑王享/國百年耄荒穆王葢未輕作前此未敢輕/作吕刑一書
而天下亦未輕見此書也粘上輕字方/見持重之意夫墨劓剕宫吕/刑
墨辟註刻其顙而湼之曰墨刑劓辟註截鼻曰劓/刑剕辟註刖足曰剕刑宫辟註男割勢女閉宫前此
穆王非不知也穆王少時雖知/之而不敢輕作輕重上下吕刑上刑適/輕下服下刑
適重/上服前此穆王非不知也知之而未/敢輕作而惻然哀矜之訓
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必於垂老之年至百年乃/作此書噫亦可見矣
方見老成有定/慮 正結上文然則世之人主苟不要其終焉終是老/成之時
[002-42a]
而需其所見之一定應主意/定字徒摭其一二事以為優劣
是不信此理之不冺也反結/上文漢之人主雖不足以進帝
王之粹下語有稱停穆帝/是堯舜王是 王大抵皆顛冥於强壯之時應/壯
失/字而儆悟於老成之日應老/得字人皆以其强壯者病之應/題
下病/字吾固以其老成者喜之應老/成字彼髙帝也其去諸將
忍矣髙帝斬韓信醢/彭越非忍耶然大風之歌髙帝作/大風歌安得猛士之
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實發於十年之後本紀髙祖十二年冬/置酒沛宫上撃筑自
歌曰/云云當是時也忍心何在哉至老成時/忍心絶矣彼武帝也其伐
[002-42b]
四夷勇矣武帝窮兵漠/北非勇耶然輪臺之詔西域傳賛武帝末/年遂棄輪臺之地
下哀痛/之詔悔過勸農之意同上詔云止擅賦力/本農非所以優民也實見於後
元之初按西域志是征和中下此詔本/紀征和二年後是後元元年當是時也勇心
何在哉至老成時/勇心消矣由始而觀之則二帝為少恩是壯失/而始亂
者/由今而觀之則二帝為至仁是老得而/終定者君子幸其有
此焉幸其老成/有定見則一是可以葢百非晚年之是可以/掩昔日之非
奚暇以咎其昔結上/生下孰謂二帝之後而又有宣帝入正/講有
眼/目其始焉不至二帝之失揔得好且/善囘䕶而終焉有二帝之
[002-43a]
悟哉應前/悟字帝也先反敘宣/帝嚴處明敏有餘明敏乃寛/大之反果鋭有
果鋭乃寛/大之反堅忍剛毅有餘堅忍剛毅皆/寛大之反或者於寛大
之詔猶有所未明也宣帝之嚴如此/恐其未必寛大夫有所未明也粘/上
明/字是以汲汲乎權制法理非寛大之本紀賛政事文/學法理 士咸精其能
徐徐乎徳化禮遜非寛大風本紀本始元年春遣使者/詔郡國 徳化又丙吉賛海内興於
禮/遜道妙不存故緒餘之是用安得/寛大躬行不至故隄防之
日深安得/寛大天下雖治而不知已䧟於狹且褊矣狹與褊/乃寛大
之/反偏見之狹不可以使寛粘上狹字/狹則不寛私心之褊尤難於
[002-43b]
為大粘上褊字/褊則不大天下固已絶望於帝也黄龍元年/下此詔即位
三十年矣見冒/頭註前乎此年未有此見前此未嘗有/寛大之見至此
而見始定至三十年/後見始定下詔二十有一矣見本/紀前乎此詔
未有此言前詔未嘗有/寛大之言至此而言始出至二十一詔後/寛大之言始出
假如寛之政大之事開一著字露出/寛大二 敷演即行於公卿即播
於萬民亦何足為帝多縱宣帝前乎有/此亦未為異獨其志氣定而
本心見應老成/定慮語世故熟而見理明此兩句/是骨脱去雜霸而
窺見帝王之真元帝紀宣帝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深足為帝嘉
[002-44a]
説盡/主意至治無奇功盛美無善迹前輩/議論帝也亦却而觀
之矣宣帝所以行寛/大者知此意耳謂賞罰之信必本紀賛信/賞必罰雖僣濫
之弊亡百工之藝精雖苦窳之患絶同上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
鮮能及之河窳音庾言缺壞/也舜陶于 濵器不苦窳然帝王之風純粹温厚之
氣不如是之斬也而亦何貴於此哉今日之行寛大與/初年信賞必罰之
時不同故/不以為貴其見之定其言之决葢非偶然也結一/段意葢嘗
論之天下之事勉强於早為者不如時至之自然如此/乃盡
善/而覆䕶於今日者未必不棄於晚節終有發/露時節故夫圖
[002-44b]
終之主太/甲乃前日敗度之人書太甲欲敗/度縱敗禮而即位焚錦
繡者唐明皇初年/焚錦繡前殿乃滋暮年之奢侈見𤣥宗/本紀人之賢否
非觀於其終焉應終/字葢未可以目前論也終是老/成之時霜降
水涸涯涘乃見以此喻老成之/時乃見定慮而善觀木者亦得之於
歸根見老子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吾是以取宣帝収/題謹論
[002-45a]
 立説出奇格 此篇與孝宣務行寛大論同意
  孝武號令文章如何      李 發
   出處前漢武帝紀賛武帝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云云與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
    厯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焕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
   立説武帝自即位以來凡幾號令凡幾文章非/不可觀然其惻怛為民之真心獨在於輪
    臺之一詔葢武帝下此詔時已年五十四矣/更閲久而真見定懲艾深而實意形是以輪
    臺詔中言語切於民生之休戚關於國家之/利害此是真號令真文章比平時號令文章
    大不/同也
[002-45b]
   考官批云立説尖新造語警拔真百烏中之孤/鳯也 如繆烈論以表章六經為主
    意固是正説但立説稍同不/如此篇竒偉甚刮人眼
論人主經世之大典武帝真號/令文章當取其有為民之真心
在於輪/臺一詔而辭采不與焉不在於平時/之號令文章自古人主出而經
應起句/經世字所以興起人心號/令藩飾治具者文/章有號令有
文章露出/題字二者固不可一日闕且擺/開説然使其典麗之辭
有餘號令/文章而真淳之意不足反應為民/真心語則君子亦不之
謂武帝平時之號令文章/無憂民之真心固不足貴君子之所貴者粘上一/句抝轉
[002-46a]
其更閲久而真見定主/意懲艾深而實意形此是下輪/臺詔時
怛為民之念此紹中多有為民/之語詳見大講中藹然溢於文辭之表此/是
真號令/文章則言雖簡朴而不華理實深切而獨到言不華/而理獨
到以其有為民之真心至孟/亭辭不迫切而意已獨其有闗於天下國家理亂
之機者甚大應破/題語噫知此則可以論孝武號令文章矣
正入/題處帝在位五十四年間有考/究其平日號令非不燁然
可觀也真號令/不在此文章非不燦然可慕也真文章不在此/ 本出處號令
文章焕/然可述然略其辭采而求其真心應破/題語則愛民一念足
[002-46b]
以夀漢四百年之脈號令文章在於/愛民則為可貴而號令文章俱有
可采者其在於晚年輪臺之一詔乎主意在/此一句孝武號令
文章如何請因班史之賛而究極其説 愚嘗讀班史
接引上/文不㫁而熟考漢興以來號令文章矣便就漢史上/映帶出來
乎孝武之世含髙文/時意其言語雖未多號/令其文辭雖未盛
文/章然求賢一詔招徠至切髙祖本紀十一年詔曰云云/賢士夫有肯從我逰者吾能
尊顯/之大風一歌守禦不忘髙祖紀十二年置酒沛宫酒/酣上擊筑自歌曰大風起兮
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髙帝之號令文章是已髙帝號令文/章猶有愛民
[002-47a]
之真/心春和一詔慘怛備形文帝本紀元年三月詔曰方/春和時草木羣生之物皆有
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其議所以賑貸之南粤一書忠信可
文帝賜南粤尉佗王書朕/髙皇帝側室之子云云此文帝之號令文章是已
文帝號令文章亦有愛民之真心驟是/模倣孝宣務行寛大論大講中步以二帝之發施
揔上/文視典謨訓誥之所傳如堯典舜典大禹謨臯陶/謨伊訓大誥酒誥之類
風頌二雅之所載毛詩國風大雅/小雅商頌周頌彼仁義道徳之味粹
然而可挹此是真/號令忠厚純懿之風渾然而無瑕此是真/文章
固不可同日語下語有斟/酌有抑揚然竊觀髙文之號令文章轉/歸
[002-47b]
主/意猶皆出於真心實意之所形照破/題語而無一毫之矯偽
粉飾雜乎其間若有一毫矯偽/粉飾便非真心其去帝王風㫖猶未至
大相遼邈此是文字操縱之法前既説二帝之號令文/章視古帝王不可同日語今又云云帝王風
㫖未大相逺者以/其有愛民真心耳逮越六七十載而傳至武帝就髙文/上引歸
武帝有前司馬相如傳漢興/七十 八載徳茂存乎六世則文治蔚然寖盛矣且/揚
又/抑辭藻之華忠信之薄也言語之工道徳之衰也此四/句是
襲陳止齋文心號令文章/若無愛民真 又何足取此論者三嘆髙文之猶古揚/髙
文/而毎不滿於武帝之世者此也抑武/帝然孰知又/揚帝之
[002-48a]
號令文章其間亦豈無更閲久而真見定懲艾深而實
意形應冒頭/雨句大有闗於理亂之機而端可嘉尚者乎應/冒
頭闗於天下國家理/亂之機者甚大語自今觀之且演/説興廉有詔本紀元/朔元年
詔深詔執事/興廉舉孝求言有詔同上建元元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舉茂才
又有詔同上元光元年詔州郡察吏/民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者凡載於紀者皆號
令也非真/號令然君子之所取者不在是以其不切於/民生之休戚獲天
馬有歌元鼎二年馬生渥洼/水中作天馬之歌獲朱鴈有歌太始二年獲/赤鴈作朱鴈
之/歌産芝房有歌元封元年甘泉宫産/芝九莖作芝房之歌凡載於志者皆文
[002-48b]
章也非真/文章然君子之所取者亦不在是以其無闗於/國家之利害
帝也挾長駕逺撫之資前漢司馬相如傳上聖創道徳/之塗云云博恩廣施逺撫長駕
將之以上嘉下樂之志董仲舒䇿制朕上/嘉唐虞下樂商周愧詩書之不
前陸賈傳賈時時前説稱詩書髙帝/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悼禮文之多闕
題上文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招徠儒雅作興文治書序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
儒/雅渙為號令颺為詩書見題/注于以播之殊方于以奏之
清廟見前漢/禮樂志一洗髙文之陋而逺追古風焉應原題/數語
不可尚也應冒/頭語而君子不之取何耶且/難葢所謂號令者
[002-49a]
不貴乎粉澤之温潤而貴乎切於民生之休戚應冒頭/惻怛為
民語此是/真號令所謂文章者不貴乎節奏之鏗鏘而貴乎闗
於國家之利害應冒頭闗天下國家/理亂語此是真文章故論者不觀之於
春濤洶湧之時此比武帝平時/之號令文章而當觀之於霜降水涸
之際此比武帝晚年/之號令文章不當觀之於春華繁茂之日此比/武帝
平時之號/令文章而當求之於枝葉剥落之餘此比武帝晚年/之號令文章
愚嘗越紀與志應講中/紀志字而歴讀班史至于西域傳見輪
臺一詔主意/在此始為之撫巻而喜曰帝之號令文章其得
[002-49b]
者在此矣其得處在於/憂民故也讀其詔其始也悼貳師之失利
而曰悲痛常在朕心西域傳詔曰云云迺者貳師敗/軍士死畧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中也悔築亭之非而曰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同/上
今請逺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其末也歸重於力農而曰
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同上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云
云/其語懇惻而意明此可謂真號令應冒頭惻/怛為民語其辭質
直而理到亦可謂真文章應冒頭言雖簡朴而不/華理實深切而獨到語帝至
是葢春秋高矣武帝是時已/年五十四矣豈非所謂更閲多而真見
[002-50a]
定懲艾深而實意形者乎應冒/頭語豈非帝為民一意真切
誠慤蔚然超出於平日號令文章之表者乎真號令文/章盡發露
於/此然是詔也足以夀漢脈於幾絶足以扶漢鼎於既危
足以闗四百年理亂之數非小也用三足以字/文勢沛然班孟堅
不載之帝紀而載之西域傳何意耶設/問其亦獨有取於
是詔又解/荅故表而出之於編末不欲混於其中耶此是/題外
生意故不得不/挑斡説出來雖然帝之號令文章固然矣固是/如此然愚
竊意帝平日之文皆出於司馬相如枚臯諸公之筆帝/之
[002-50b]
制詔多出/二子之手雕琢鴻藻斵䘮元氣多矣此二子豈知/真號令文章晚年
諸公彫落殆盡謂二公/已亡輪臺一詔其亦出於帝由衷之
語乎謂輪臺一詔出於帝之親筆/ 左傳信不由衷質無益也是時帝之更閲多而
懲艾深又應/前語其胷中之天亦頗定矣帝至晚年/必有定見向使汲
董諸儒尚在汲黯董仲舒此二/子乃武帝之直臣復以帝王仁義道徳之
味忠厚純懿之風應原題下數/語有收拾涵濡其徳性啟沃其善
書説命啟乃/心沃朕心則帝之所得又髙矣若有汲董諸儒以/輔帝則其所得不
止如/此何止乎號令文章之可觀是充廣/一步説
[002-51a]
  此篇是祖前篇之意孝宣於黄龍初年務行寛大
  武帝於輪臺一詔務在愛民皆到晚年方下此詔
  故此篇主意謂更閲久而真見定懲艾深而實意
  形是襲前篇志氣定而本心見世故熟而至理明
  語步驟略相似學者可以觸類而長
[002-52a]
 就題發明格 此篇與陳預孟荀名世之士論同意
  天下之善士如何       林士愷
   出處孟子萬章下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
    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立説古之人無非士亦無有不善未嘗有善士/之名至於天下以此名歸之君子則世變
    之下可知矣君子/固不願有是名也
   考官批云就題立説反覆推/明最得此題之體
名非君子之所樂聞也善士之名本/非君子所尚舉天下之名而歸
[002-52b]
之君子斡得天下之/善士意出可以觀世變矣世變不如古方有/天下善士之名
人性皆善也從善字/發明天下之人無有不善孟子云人無/有不善又説
天下之/善士則善之名何從而起哉古者本無天/下善士之名古之天下
孰非士也古者天下/無非士天下之士又孰非善也士皆/為善善士
之名泯古者無善/士之名而士有為善之實為士者但知/强於為善故舉
天下皆善士之歸也此言古人無一士不/善未嘗有為善之名自三光五嶽
之氣分而世道日以裂説後/世人才始不古矣自此以下/引入世變
不古而後人以善/士之名歸之君子人而以士名已足以為凡民之秀説/士
[002-53a]
字/况以士之善者而又名於天下又斡得天下/之善字出此固聖
賢之所喜談而樂道者此句指孟子説/天下之善士然為士者但知
强於為善而已應上有為/善之實初亦不願其有是名也應名/非君
子之所/樂聞也名之所歸君子可以觀世變矣應破/題語天下之善
士如何孟子葢激於世變云耳又應破題/世變字善士之名何
始乎挈善士字/説原題古無是名也古無善/士之名其殆起於世變乎
應世/變字泰和盛時渾厚已鑿此説古者盛時周揚泰/和其在唐虞成 乎多士
一篇乃為遷頑而作書多士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夫民之
[002-53b]
頑也而周人猶以多士目之此是文字㸃化處/所謂死事作活使則古人
胚腪未鑿之天可見古者/氣象渾厚一時天下誰非善士應冒頭/古之天
下孰非士也天下之/士又孰非善也意故唐虞之俗比屋可封後漢楊終/傳堯舜之
民比屋/可封文武之民無非好善孟子告子上文武興則民/好善 見得皆是善士
天下無士之名而士有為善之實應冒頭善士之名冺/而士有為善之實意
耕莘天民樂道畎畝其天下之先覺也而未聞以善士
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云/云曰予天民之先覺也 應善士之名冺意版築之
夫沃心三篇有後世老師宿儒所不能道亦天下之良
[002-54a]
弼也而未聞以善士名書説命説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命之曰啓乃心沃朕心
云云夢帝賚予良弼應老師宿儒所不/能道是用前輩語 善士之名冺意想其帝王隆盛
之天下古者/盛時家稷契而人臯陶揚雄解嘲家家自以為/稷契人人自以為臯陶
天下皆士也士皆善也何以名為哉應冒頭援題古無/善士之名數語
名之盛者實之衰也後世有善士之名/則無善士之實夫士以善名則
必有所謂不善者矣説得/透徹葢自戰國以來此説世變/不如古意
瑣齷齪之中庸常也瑣細也齷/齪乃不善之徒風聲氣習薾然日索世/變
愈趨/愈下辯士以縱横騁蘇秦張/儀之徒智士以譎詐鳴如公孫衍/淳于髠之
[002-54b]
徒/武士以戰鬬逞如孫武吳起之徒題以辯士/智士武士反應本 士字士之能
以善名者幾何人哉士之善者/不多見此吾孟子所以重世變
之感應世變字/引入題而善士之名所由以起也所以有善/士之説
嘗因是而論天下之人性未嘗不善見孟子云云/水無有不下人心
之天理未嘗不同只是人性/無不善意是何生於唐虞三代之時
無非士也應天下之人/孰非士也求士之名且不可得而見况謂
之善乎應善士之/名冺意况又謂之天下之善士乎字字挑/斡得出
於春秋戰國之世應世變/不如古求士之善者且不可得而見
[002-55a]
况得為天下之善士乎應冒頭人而以士名已足為凡/民之秀况以士之善者名於天
下數/語得為天下之善士亦足為世道喜也應聖賢喜談/樂道語 總
題下古者後/世兩段説話然世變無窮而人心之善則未嘗一日冺
也故孟子之道性善則其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
堯/舜日遷善而不自知則必曰王者之民盡心上王者之/民皥皥如也日
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如曰天下之人莫不有善告子下好善優於/天下四海之内皆
將告之/以善也又曰人無有不善告子上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連舉孟子言數个善
字來作/正講是皆於世變有激而言耳應世/變字嗚呼魯仲連天
[002-55b]
下之士也通鑑子順對魏恵王/曰魯仲連天下士也諸葛孔明天下之奇才
通鑑諸葛亮卒司馬懿按行其營壘歎曰/天下奇才也 用兩个天下字為證甚切古之人才
如彼其多古者士/無不善後之人才如是其少後世士之/善者罕見世變
葢可知矣説得世/變意出大抵世道日趨士風瀾倒應世變/愈下意
善者不一二而不善者常千百應上人才/如此其少鄉原善之賊
也為天下之毒論語子曰鄉/原徳之賊也天下之善士果誰歟見得/天下
善士/少楊墨善之蠧也為天下之穽孟子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
父/也天下之善士又誰歟見得天下/善士少士之挾智數騁才辯
[002-56a]
率天下以禍仁義如儀秦髠衍之流者滔滔皆是也告/子
曰云云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者蘇秦/張儀淳于髠公孫衍皆戰國智辯士 語滔滔 皆是
也/獨一善人如樂正子孟子/弟子固未至為天下之善士畧/抑
之/然好善優於天下却揚之孟孟子告子下魯使樂正/子為政 子曰其為人好善好善
優於天下而/况魯國乎使其自可欲之善而充之以至於不可知
之神則亦天下一善士也孟盡心下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
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嗚呼善
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見論/語天下之善
[002-56b]
士吾孟子不得而見之僅得善人如樂正子者學論語/句法
固可為世變憂亦足為世道喜應孟子激/於世變意吾孟子安得
不予之耶繳盡/本意或曰天下之善士今不古耳孟子乃以
天下之善士欲友天下之善士者豈欺我哉引本/文吁是
豈知孟子者也荅上/問孟子以師道自任達則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逹則兼善
天/下嘗曰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公孫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云
云/是天下之善士獨吾孟子一人而已惟孟子可/以當之然欲
[002-57a]
友天下之善士而天下卒無可友者其乃以師道自任
用孟子以師/道自任語故曰師道立則善人多用周子通書/中語云云
[002-58a]
 就題發明格 此篇與林士愷天下之善士論同意
  孟荀名世之士        陳 預
   出處荀子楊倞序孟軻闡其前荀卿振其後觀/其立言指事根極理要撥亂興理真名世
    之士王者之師其書所以羽翼六經増光孔/氏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賛成之
   立説君子以道自任本非求名於當世然衛道/之功不可冺沒論者始以名歸之孟荀雖
    能辭其名於當世而不能辭其名於後世者/以是非之論久而後定故也孟荀何容心焉
   考官批云議論正當文字/活熟尤利初學
名非君子之所尚也孟子荀子未嘗求名/ 是學前篇破法而天下後世
[002-58b]
或以名歸之者後人自以名歸之/ 歸重名字主意是必論其世也尚論/其世
字見孟子曉剔/出世字分夫舉世之所尚者名挈出名/字辯難而君子則
無所尚乎此名非君子/之所尚豈其獨求以異於人哉結上/生下
君子之所自任者知有道而已孟荀以道自/任是主意道術分裂
之際戰國之時/異端並起出而身當斯責説孟荀/衛道意凡所以闡微續
開闈吾道之微/接續吾道之絶扶持其正而排斥其偏正是吾道/偏是異端
當世且不計其功而於名乎何計斡得世字響謂孟荀/且不求功於當時豈
肯求名/於後世然君子之為斯道也歸主意/道字雖能辭其名於當
[002-59a]
世而或不能辭其名於後世説得名/世字出何則虚設/問是非莫
公乎人心荅久是非之/論 而後定而名之所由生也孟荀因/此得名異端
之與吾道暗引孟荀/衛道意既久而論定後世自/有公論則卓然衛道
之功皆孟荀/之功固萬世之所必推崇有不謀而同辭者不/能
辭其名/於後世又烏得以遁是名哉喝出名字文/此語本韓 故自當世
而觀君子剔出世字/名字分曉則君子之於道固無所事於名主/意
名雖能辭其/ 於當世由後世而論當世久而/論定則當世之名不容
不歸之君子者不能辭其/名於後世公也而非私也以名歸孟荀/乃公論非私
[002-59b]
論/也孟荀名世之士是特以孟荀之世論應天下後世/或以名歸之
猶未足以見孟荀之心也應名非君/子之所尚請因楊倞之序而
申其説引本/文嘗謂天下之至不容冺者名也挈出名/字議論
不可得而私者亦名也名不可得而私/應公也非私也名之在當世應/冒
頭故自當世/而觀君子猶有出於一時議論之偏此是論未/定之時而名
之在後世應冒頭由後/世而論當世則終不能揜萬世是非之定應/冒
頭是非莫公乎人/心久而論定意漢之世非無儒也證世/字由後世而論
應後/世字則漢朝之儒惟賈生而已前漢劉歆傳云/云賈生名誼唐之世
[002-60a]
非無文也證世/字由後世而論應後/世字則唐文之一出於正
惟韓愈而已唐文藝序文章三變大厯正元間韓/愈倡之排逐百家粹然為一王法夫誼
以儒名愈以文名證名/字猶不能不以後世而論當世應/冒
頭/意則衛道如孟荀獨不尚論其世乎應冒頭卓然衛道/之功固萬世之所
必推/崇意况道無近功提起/道字君子之衛道且不計其功應冒/頭語
前董仲舒䇿明/其道不計其功功之不計而又何計乎他日之名應冒/頭在
當世且不計其功/而於名乎何計意方其義矛節介出嬰邪説之鋒禮防
教範力遏人欲之流此四句形容孟荀闢異端意作四/六句非論體 揚子防範見禮教
[002-60b]
之/至艱難齟齬孟荀當戰/國之時不合於當世者甚矣非斥異端/與當世不
合/况欲取必於來世哉難/然君子雖未始取必於來世
應冒頭名非/君子之所尚而來世有不容不取正於當世應冒頭由/後世而論
當/世是必名之真偽久而自定應是非莫公乎/人心久而論定所謂必有
後世好之子雲前漢揚雄傳其書後世/好之者以為過於五經而非可欺以當
世盛名之王衍者也晉王衍傳聲名/日盛傾動當世觀此則孟荀之所
以稱名世者思過半矣正入/孟荀且當杏壇迹熄莊子孔子/休坐乎杏
壇之/上木鐸聲沉語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干時惑衆之徒孟子以干/時惑衆者
[002-61a]
非/一紛紛藉藉於當時者名號何可勝數此是異/端之徒在軻之
孟/子楊墨不論也楊朱墨翟孟子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管晏以其君伯
而公孫丑許之孟公孫丑管仲以其/君伯晏子以其君顯公孫衍張儀以口
舌自肆而景春慕之孟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
下/息是世知有管晏知有儀衍又知有楊墨而不知有軻
説當世之人只知異端/之徒不知孟子之名在卿之世荀/子孫武吳起不道
荀子孫吳變/詐殺人盈城縱情性安恣睢囂牟持之而有故荀非/十二
子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衆是它囂魏牟也上功用大儉約翟鈃言
[002-61b]
之而成理同上上功用大儉約足以/欺惑愚衆是墨翟宋鈃也是世知有囂牟知
有翟鈃又知有孫吳而不知有卿也説當世之人只知/異端之徒不知荀
子之/名使孟荀而果有名世之心也挈名世/字反説方且區區然
求與世競必欲其名之我歸如此是有/心求名則此亦一是非
彼亦一是非荀子齊物論全句/應冐頭是非字名固未知其所歸也反/至
此住説得/名字響而孟荀之心則不然也轉歸/主意然孟荀固未嘗
有心乎徇名應能辭其/名於當世而千載之下名非孟荀則不歸
應不能辭其/名於後世是何也虚設/問道者公天下之物提起道字/是主意
[002-62a]
而萬世之所共由也語何莫由/斯道也孟荀翼衛之功以身當
其難孟荀出/來衛道而使萬世得以享共由之福日用飲食而
不知焉應上萬世字如見/得衛道有功 此是則合世變以觀其時應破/題必
論其/世意本人心以公其予應破題天下後/世或以名歸之諸子百家之視
之也此是異/端之徒譬之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以日月比孟/荀以爝火比
異/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以時雨比孟荀/以浸灌比異端不亦微乎淺哉
以譬/用功故自今觀之更演足/上意以異端闢楊墨而後世信其
為異端結講中文聖孟子能言/距楊墨者 人之徒也以權術斥孫吳而後世
[002-62b]
信其為權術見前/注以功烈之卑陋管晏孟子見上注管/仲晏子云云行
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以妾婦之道鄙儀衍孟子見上注/公孫衍張儀
云云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以矞宇嵬瑣梟亂天下之説非囂牟翟
鈃輩見前注詳見荀/子非十二子篇而後世又莫不以其所排攘而鄙
狹者為可傳可信連用二後世字見得後世/自以其名歸孟荀意出亦惟非之
不能以勝是異端之非不能/勝吾道之是邪之不能以干正異端之/邪不能
勝吾道/之正一時之淫詖不能以奪萬世之正大而已異端/之詖
淫不能奪吾/道之正大兹固孟荀名世之稱不必在當世而在後
[002-63a]
世也歟繳結講/中意雖然孟荀固均為名世者而猶不可以
無辯也末意欲揚孟/子而抑荀子當今之世舎我其誰軻之自任者
如此孟子如欲平/治天下云云其間名世之言猶退然示不敢自居
之意同上注充虞路問曰云云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卿之
非十二子舉一世以為盡出已下至併與孟子而誣之
見前/注好名之心於是非軻比矣荀子好名孟子/無容心於名名世之
論序卿書者合孟子而並稱本題楊/倞序其將借孟以重荀
歟抑將托孟以形荀歟且兩疑説隠然見孟子/為優荀子為劣意出識者其
[002-63b]
必能辯當如此/辯别
  兩篇皆以名非君子所尚為主意前篇謂古無善
  士之名至世變不古方有此名此篇則謂君子不
  求名於當時而後世自以名歸之意各有指機軸
  畧同可並看
[002-64a]
 順題發明格 此篇與黄鏞湯文孔子聞知論同意
  見知聞知如何        黄萬里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歳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
    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嵗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
    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嵗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立説聖人之道無一日不在天下聖人而存是/道固與之俱存聖人而往是道不與之而
    俱往有能得聖人於所見者固足以知是道/得聖人於所聞者亦足以知是道若以迹而
    觀則所聞不逮所見以道而論則見亦/道也聞亦道也孰為知孰為不知耶
[002-64b]
   考官批云理學玲瓏地位開濶説見而知者此/道聞而知者亦此道真足以契數聖
    人之心於千/百載之上
以道觀聖人以道字/為主意則無時而不在也程子云道無在/無不在 見而
知者此道聞而/知者亦此道葢是道所在與天地並説得道/字濶聖人而
存是道固與之而俱存若禹臯陶則親見堯舜於一時/是見而知之是道固與之俱存
餘可以/類推聖人而往是道豈與之而俱往若湯去堯舜已/五百有餘嵗是
聞而知之是道何/嘗與堯舜而俱往夫惟真有見乎此真有見乎此亦見/亦知此道聞 知
此/道則世有古今而道何有於古今時有先後而道何有
[002-65a]
於先後説聖人之道/無時而不在方其得聖人於所見露出題/上見字固能
知是道於口傳面命之間如禹臯之於堯/舜是見而知之及其得聖人
於所聞露出題/上聞字尤能知是道於神交意㑹之表如湯之/於堯舜
是聞而/知之一理既融萬境俱徹語録一理/㯙萬理融回視前日見聖
人者非見聖人也見道也見者/此道聞聖人者非聞聖人也
聞道也聞者亦/此道吁吾是以知道者未嘗一日不在主意/ 應
道無時而/不在意而聖人者特道之寄也寄字/響昔者由堯舜而
至湯文歴叙/本文往往迭出而為吾道宗主道字是/主意自其見
[002-65b]
之當時者知之聞之後世者亦知之説出/本意以迹而觀則
所聞不能以逮所見開/如以道言則見亦道也聞亦道
又/合果孰為知孰為不知耶説理/透徹見知聞知如何請廣
孟子之論 甚矣天下不可一日無聖人尤不可以一
日無道應道無時/而不在意然而世道不常泰聖人不常出應聖/人而
往/意而是道雖存幾於無所附麗應是道豈與/之而俱往意必有聖人
者作而道之統始傳應聖人而存是道/與之而俱存意然則是道也者
為千萬載之公器説得道/字開濶而前聖後聖特時出而管之
[002-66a]
管字/好苟幸而遇聖人耶幸不幸二字學韓原道文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云云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則見於面盎於背道無一日而不在孟/子
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幸而不遇聖人耶則誦其詩讀其書道
亦無一日而不存孟子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應道無時而不在意誠能
心與之融動與之契則隔形骸而無爾汝閲嵗月而猶
旦暮者矣於一時固可見而知之雖/五百嵗亦可聞而知之或者則曰難/想其
顏色聞/知孰若親聆其謦欬不如/見知吾聞見而知之者未聞
聞而知之者且/難是不然解/終身疲道路者或不盡知其
[002-66b]
險要比見/知者而指山畫谷者乃得於不出户之儒比聞知/者 老
子不出户/而知天下把手論交情者或不盡曉其辭色比見/知者而洞
見肺腑者乃得於未傾葢之士比聞知者如前/漢䇿傾葢 故天下固
有不見之知者矣見知與聞/知則一是故見而知則臼季見冀
缺於田畝之間左傳僖三十三年初臼季遇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賔與之歸言諸
文公曰敬徳之聚/也云云君請用之聞而知則孔子交周公於夢寐之中
語述而子曰吾/不復夢見周公是果可以耳目拘哉耳聞目見/一而已知乎此
則數君子之見知可以道論道字是/主意而不可以迹論也
[002-67a]
明矣旋引/入講道者何挈起道/字設問堯舜之精一書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執厥中湯之建中書仲虺之誥/建中于民文王之純亦不已中/庸
文王之徳之/純純亦不已皆是物也皆此/道也然堯舜五百年之後而有
湯湯五百年之後而有文王並見/題注是何天之生聖人不
數數然哉五百有餘嵗方/得一个聖人出自堯舜五百年而不生應聖/人而
往/意堯舜之道未嘗一日不昭明於天地之間應是道豈/與之而俱
往/意湯文五百年而不出應聖人/而往意湯文之道未嘗一日不
著見於日用之際應是道豈與/之而俱往意聖人固不必其常在而
[002-67b]
道則未嘗不在也應道無時/而不在意道在則聖人亦在也一句/總上
兩脚是學歐陽諫臣論/言行道亦行也句法豈必見聖人者為知見者固足/以知是道
而聞聖人者為不知耶聞者亦足/以知是道譬夫帆滄海者知海
比見/知者處窮谷者未必知比聞/知者苟知海者水也則海在吾
目中矣苟能知海則見/亦知聞亦知之廬岱岳者知山比見/知者居汙澤者
未必知比聞/知者苟知山者石也則山在吾掌上矣苟能知/山則見
亦知聞/亦知之親夫聖人者知聖人此見/知者後乎聖人者未必知
此聞/知者苟知聖人者道也則聖人見於羮牆矣苟能知道/則見亦知
[002-68a]
之聞亦知之羮後漢李固傳舜/食則見堯於 坐則見堯於牆海者水之深山者石之
富聖人者道之㑹也以三句總上三/脚文有法度見者是道聞者亦
是道見者是聖人聞者亦是聖人只以見聞/二字演説見者足以
致知而聞者亦足以致其知又説知字格大/學致知在 物見而知耶
則堯舜之時有禹臯湯之時有伊尹文王之時有太公
宜生並見/題注聞而知耶則堯舜之後有湯湯之後有文王
文王之後有孔子並見/題注非絶倫之聖聖謂堯舜湯文王/孔子 韓文絶類
離倫優/入聖域則命世之賢賢謂臯陶伊尹太公宜生也/孟序命世亞聖之大才者莫非
[002-68b]
自聞見中來也歸在聞/見上來嗟夫都俞告語禹親傳諸堯舜
見堯典舜典/大禹臯陶謨其知之宜也而去鳴條之師幾何年書/湯
誓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一徳咸有尹親相乎湯也書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
知之亦宜也而去西土之王幾何世書泰誓惟我文考/云云顯于西土
至於内而文明外而柔順則太公宜生之徒相與周旋
久矣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文王以之 又見題注其知之者亦宜也以上/説見
知/者而時移嵗改聲迹冺然於洙泗之濵孔子設教於/洙泗之上
非相知以道道字是/主意則寥寥五百載何以一聞而亦知
[002-69a]
此是聞/知者大抵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聖人之所
以為聖人也兩句出蘇東/坡韓愈廟碑取之以隨足用之而不竭者
道之所以為道也東坡赤壁賦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吾誠以見而知之
歟則見其參於前論語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否則視之而不見矣大/學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吾誠以聞而知之歟則聞一以知十語回也/聞一以
知/十否則言諄諄而聽藐藐矣詩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論而至是則
數君子之見知聞知果道也非迹也道迹二字収/拾本意盡雖然
文王之後有孔子矣兩楹夢斷記檀弓夫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
[002-69b]
間予周人也/將不起乎把吾道之旌麾傳斯文之正印者非吾孟
子而誰韓原道孔子/傳之孟軻中庸之妙親得於子思之傳孟子/受業
於子/思大成之藴慨然於願學之際孟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其知聖
人也至矣視夫四非之語而請事之語有真見論語子/曰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云云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一貫之授而一唯之
外無費辭者異世而同一知也論語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吾故
曰若顏曽則見而知之也若孟子則聞而知之歟亦是/就出
處説孟子/自任意
[002-70a]
 順題發明格 此篇與黄萬里見知聞知論同意
  湯文孔子聞知如何      黄 鏞
   出處孟子盡心下/詳見前篇
   立説是道之用散於天下有耳者莫不聞有聞/者莫不知而是道之體微妙難見必有聖
    人者相繼而出而後可以傳其不傳之妙是/則聞者衆人之所同知者聖人之所獨此湯
    文孔子所以為聖人而天/下不能皆湯文孔子也
   考官楊棟批學粹文婉皆自講貫中來讀之終/篇猶有餘味 又批三聖人之所
    以知堯舜者知在聞先也如中庸説知天也/知人也苟知天矣一聞天道即知天之所以
[002-70b]
    為天苟知人矣一聞人道即知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生知學知困知及其知之一也到此
    地位聞/斯知矣
吾道有不可傳之妙謂道之/體微妙於其不可傳者而獨得其
傳焉惟聖人能知是道之妙/故可以傳其不傳之妙非聖人不能也湯聖人指/ 文孔子
夫道之在天下挈起道/字説有明晦無絶續有古今無存亡
是道無一日/不在於天下人之由乎是道者且開/説孰不可以與於是
道之傳聞者衆人/之所同可傳矣粘上/傳字則有耳者莫不聞有聞
者莫不知説衆人皆可/以聞而知而何聖人獨得其傳哉難/葢道
[002-71a]
之大原出乎天見前漢董/仲舒䇿云而其用散於事物之間先説/道之
用/是其流行著見於天下者是道無一日/不在於天下有此心則具
此知孰不可得而聞也有耳者莫不聞有聞者莫不知/ 從人之由乎是道者起難至
此/然其體之微妙却説道之/體難見不惟不可以意見知非真/知
而亦不可以口耳聞非真/聞况可得而傳之乎非真聞知/何以傳其
不傳/之妙必有聖人者為之先指堯/舜而後有以得乎斯道之
道之原自/堯舜始又必有聖人者繼之於其後指湯文/孔子乃能
聞而知之以傳其不可傳之妙照主/意是則聞者衆人之
[002-71b]
所同而知者聖人之所獨説盡/主意此湯文孔子之所以為
聖人而天下不能皆湯文孔子也語圓/意盡湯文孔子聞知
如何請得而繹其説 斯道也何道也只就道字叙述/起應冒頭承題
道韓原/ 云云天下所共由之謂道也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之所以得名既曰天下之所共由粘綴/上文則亦天下之所
共聞露出/聞字既曰天下之所共聞粘聞/字説則亦天下之所共
知也應冒頭有聞/者莫不知意何聖人獨聞而獨知之歟應冐頭而/何聖人獨
得其傳/哉意吁道費而隠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隠費者用之廣而隠者
[002-72a]
體之微朱文公釋上文云云/ 應冐頭用與體字用之廣者衆人之所共聞
應冒頭其用散於事物之/間孰不可得而聞也意然體之微不離乎用之著者
應冒頭其體之微妙/意 皆是文公議論非聖人其誰能知之惟聖人則知/是道之體
何謂用再挈用/字説所當然而然者道之用也此是道/之用何謂
再挈體/字説所以然而然者道之體也考官批云用所以/然三字無所見者
不能道云如朱文公釋一隂一陽/之謂道 所以一隂一陽者道也吾道之用散於天下
又説道/之用其教仁義禮智其端惻隠羞惡辭遜是非孟子/惻隠
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遜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倫君臣父子
[002-72b]
兄弟夫婦此段文法自韓/文原道中來此其當然之用皆是道當然/而然之用
雖匹夫之愚可以與聞而與知之也應冒頭有耳者莫/不聞有聞者莫不
知意可中庸匹夫/之愚 以與知焉而其所以然之體演所以/然三字則非可以
苟聞而苟知之也是道之體/微妙難見仁之所以惻隠義之所以
羞惡禮智之所以辭遜而是非注見/上與夫君臣之所以
敬父子之所以親兄弟夫婦之所以有序而有别並見/孟子
辰此段文法自韓愈送文暢師序中來日月星/ 之所以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必有真
聞而後有真知也従非苟聞苟知過真聞/真知上來文有血脉昔者談虎傷
[002-73a]
人者聞者莫不懼也比聞/知者而真知虎之可畏者神色獨
異於衆比真/知者是其所聞雖同而懼不懼之有異者以其
知之有真有不真也譬喻主/意分曉然則欲觀湯文孔子之所
以獨得乎聞知之妙者其以是求之歟引入/大講且自堯舜
五百嵗而後有湯湯五百嵗而後有文王文王五百嵗
而後有孔子叙出處/本文天之生聖人如是其不數也五百/年方
得个聖人出/故曰不數世數之相去如是其久也湯去堯舜五百/年文王去湯亦
五百年孔子去文王亦/五百年故曰如是其久固不幸而無湯文孔子見而知
[002-73b]
之以親得乎斯道之傳此是/見知猶幸而有湯文孔子聞而
知之以獨得其不可傳之妙此是聞知不亦是學韓/原道文幸 幸三字
其所謂聞者果何所聞其所謂知者果何所知歟辯聞/知二
字從此/發難將求道於無在歟則微眇芒忽不可以執而傳
設第/一難抑求道於無不在歟語録道無/在無不在則流散無統不可
以泛而傳設第/二難又否則求之言語文字之間歟則堯之
命舜自允執厥中之外窅無聞焉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
其/中舜之命禹雖益之以危微精一之三言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
[002-74a]
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解益以三/言之語乃是朱文公中庸 議論而所可聞者僅止
於是吾道亦僅足於是歟設第/三難是數語者書之於簡冊
傳之於萬世天下之人葢無不聞而無不知也應冒頭/有耳者
莫不聞有聞者/莫不知之語何獨於湯能聞而知之歟何獨於湯而
得其不可傳之妙歟應冒頭何聖人獨得其傳之語/從然其所謂聞起一直難至此
毋亦堯舜之道其所當然之用雖天下之所共聞應題/下當
然而然者道之用/衆人所共聞之語而其所以然之體乃湯之所獨知歟
應題下所以然而然者道之/體非聖人其誰知之之語至於文王之於湯孔子之
[002-74b]
於文王亦猶湯之於堯舜也自湯過文王孔子上來/此是省文法最有力量
不能以建中則湯為不知堯舜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徳建中于民文王
而不能順則則文王為不知湯詩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孔子而
不一以貫之則孔子為不知文王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而曰建中也順則也一以貫之也緫上三/脚文此其所以為
湯文孔子聞知之妙歟結上/文古往今來世代遼絶形容/五百
嵗/意先聖後聖心若符節孟離婁下舜生於諸馮云云文/王生於岐周云云地之相去也
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嵗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其所聞者豈
[002-75a]
影響之聞聞皆/真聞而所知者豈形似之知乎知皆/真知子貢謂
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論語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
而聞/也必如是而後謂之真聞以子貢不可得聞/字證本題聞字子思謂
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見中/庸必如是而後謂之真知以/子
思鮮知字證/本題知字彼道聽而塗説者豈真聞語陽貨道聽而/塗説徳之棄也
而行不著習不察者豈真知歟孟子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世之欲
知聖人之道者當於道體之所以然者而求之應題/下語
後可以得其不可傳之妙也應冒頭傳其/不可傳之語不然董子之
[002-75b]
言三聖則曰相授守一道前漢董仲/舒䇿云云韓子之論堯舜至
孟軻亦曰以是而相傳韓原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其所授者果何説其所傳者果何事
反繳/有力孟子之言又曰由孔子至于今其致意尤深焉
題注下文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嵗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逺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
爾則亦無/有乎爾所謂然而無有乎爾注見/上雖若託之不居而
其自任之實可見朱文公集注云孟子言孔子至今時/未逺鄒魯相去又近然而已無有見
而知之者矣則五百嵗之後/又豈復有聞而知之者乎所謂則亦無有乎爾注見/上
[002-76a]
雖若歎其將絶而所以啟夫萬世無窮之傳者又未嘗
不在斯也朱文公集注云愚按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後學遂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
其有不得辭者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彛不容/冺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㑹而心得之者耳記孟子之
言者以是終篇焉豈無見歟朱文公云故於篇終歴述/羣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
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魯論之作堯曰一章歴述乎堯
舜禹湯文武相傳之道其意亦猶是也見語堯曰/第二十愚故
表而出之
  前篇以道無時而不在為主意此篇以聖人獨傳
[002-76b]
  吾道不傳之妙為主意大抵都歸着於真知上體
  製略同歩驟相似可以參看
[002-77a]
 駁難本題格 此篇與陳合堯舜一天下論同意
  博施濟衆何如        蔡 岸
   出處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
    乎堯舜其/猶病諸
   立説施而至於博濟而周乎衆此其為理甚大/為事甚難雖聖人有所不能與也是就堯
    舜其猶病/諸句立意
   批云深得論體語此篇是要看他閒/字回斡冷 發明最有法度
天下之理有不可以直遂其所期者謂施未易博/衆未易濟雖聖
[002-77b]
人有所不能與也謂堯舜其/猶病諸夫使天下均其愛而無有
一物失所之憂説施而至於博/濟而周乎衆苟不至於汨䘮夫惻隠
之實者皆且有是心也孟子惻隠之/心人皆有之而况於聖人之所
以為心轉歸堯/舜上固無一物之不體者乎博施濟衆乃/堯舜之本心
合本轉/歸 意能有是心而不能遂雖有博施濟衆之/心而不能以直遂不能
無是願也而卒不能以自慰也雖有博施濟衆之/願而不能以自慰是何
難/理固有所不可以理言之天下之大民物之/衆施不可以博衆不可以濟力固
有所不及以力言之施未/易博衆未易濟聖人之於人亦類也見孟/子
[002-78a]
獨且奈何哉果欲博施濟衆雖聖人/亦末如之何也已矣嗟夫語大而至於聖
人亦極矣如堯舜大聖人若可以盡此/理 中庸語大天下莫能載而既若是然也
堯舜且不能/盡况他人乎則夫子貢之在孔門引上/生下宜必有察此者
下得察字好/入題全不覺今其言曰博施濟衆何如舉出處/本文吾不
知其如之何而博施濟衆也下如之何三/字大有力而若是易易
言之也謂施未易博/衆未易濟也 夫博施濟衆我固不敢知曰是
非聖人之所願也謂博施濟衆非聖/人之所願固不可而天下之理有不
可以終焉者也則我亦不敢知曰是固聖人之所能也
[002-78b]
然天下之理無有終窮謂施而至於/博濟而周乎衆為聖人之能亦不可葢昔者聖人之作
易也用易/為証水在火上其卦為既濟易既濟卦水/在火上既濟既之為
言盡也形容博/施意其在彖曰既濟亨形容濟/衆意小者亨也以/上
二句既濟/卦本文夫濟焉而至於盡施可謂/博矣亨焉而極於天下
之至小濟可謂/衆矣博施濟衆儻不在兹乎以易既濟卦形/容本題意甚切
且老/成雖然如是而遂可也若易至既濟/卦而終則可易於是乎且終
疑若終之/以既濟奈何哉其不可也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而猶有
未濟者繼焉易終之以未濟則知/天卞之理果難盡也則夫天下之理宏闊
[002-79a]
長逺形容博/字衆字千嵗日至殆未始有底定之期矣孟千嵗/之日至
可坐而/致也故曰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應天下/之理有
不可以終窮語/ 見易繋辭而子貢之見則有未足以詣此者也言/子
貢未知堯/舜之本心博施濟衆率爾而有問焉引本/文然且發其端
於如有之一語若將有以及見乎此者也本文如有博/施於民而能
濟衆/何如卜其疑於何如之一決若將有所未足乎此者也
見上字演如有何/如四 甚分曉夫不計其所窮而覬幸斯人之或可
以及見彼固不足以察天下不可終窮之理再演如有/二字意
[002-79b]
而猶不能自安於博施濟衆之可以言仁也則是以仁
為大而以博施濟衆為小矣若施至於博濟周乎衆非/止於仁乃聖人之極功而
子貢且以何如問夫子者疑/博施濟衆為未足以盡仁嗟夫施矣而誠博也濟矣
而誠足以及衆也則將聖是謂而奚仁之足名演本文/分曉
正惟天下之理有不可以至此者爾應天下之理有/不可以終窮語
地之大人猶有憾見中庸/全句日月有明能使容光之必照
而不能加之於其所不容孟子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且
有未盡善處/况於人乎博施濟衆宜未可以易易言之也應冒/頭語
[002-80a]
車所至見中/庸夫固若是其廣且逺也形容/博字而况乎其所
不至也天下之博如此吾/之施何以極其博生齒之數見周/禮夫固若是其
繁且夥也形容/衆字而况乎其所不及計也民物之衆如此/吾之濟何以周
乎/衆賜之所謂博施濟衆誠以為能窮其所不至而周其
所不及計者耶謂子貢之/見如此此其為理甚大而其為事甚
難也應冒頭理固有所不/可力固有所不及語河東之狹恵孟梁恵王曰河/内凶則移其民
於河/東溱洧之淺功孟子産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彼固不足以語此矣
此施不足以言博/此濟不足以言衆有如東漸而西被暨朔南而訖四海
[002-80b]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若是者非賜之所謂博施
而濟衆者歟引禹貢之事/證子貢之言雖然則亦止於所被所漸所
訖所暨而已矣若有未被未漸未訖未暨處/則不可以言博不可以言衆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兩句全/用經語域有所至則施有所窮施未/易博數有
所止則濟有所遺衆未/易濟然則果且謂之博施乎哉果且
謂之濟衆乎哉施分明未易博衆分明未易濟/用果且謂三字是冷語發明嗚呼博
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此夫子所以直子貢之問而無
隠也引本出處/分胡説出夫博施濟衆之猶病葢與夫子之不居
[002-81a]
仁聖者同指孟昔者子貢問於夫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云云仁且智夫子既聖
矣夫聖孔/子不居而或者不究顧以為聖人之謙辭焉亦已過
他人則以此為聖/人之謙言非也天下之理必有失也而後有復若/無
失則無/復矣而謙之為言常生於驕之反驕者謙/之反驕非所以
為聖人也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而奚謙焉正惟/天下
之理難盡故以不/居言奚謙之有况夫聖人之立教常以實理示天下
而豈樂為是之虚冲哉演盡上意非聖人/所言皆實 虗也故凡仁聖之
不居以不居字/證猶病意博施濟衆之猶病見題/注皆所為天下之
[002-81b]
實理者也緫結/上文然則博施濟衆果非子貢之宜聞歟再/難
嗚呼解/是固不可以終言也應前/終字夫有博施濟衆之志
而以其事可以直遂者非也應破題不可以/直遂其所期語病其理之
不可而卒安於所不為者亦非也又添一意謂博施濟/衆固是難盡亦不可
不勉/盡惡乎然惡乎其不然惡乎可惡乎其不可惡乎然/惡乎可
謂博施濟衆之難盡惡乎不然惡/乎不可謂博施濟衆之不容不盡亦為之而已矣當勉/為之
夫天地之帥吾其性也天地之塞吾其體也見張横/渠西銘
疴疾痛舉切吾身程子/語而一念之非仁殆且與天地不
[002-82a]
相似而相違矣程子/語博施濟衆可不盡心焉應亦為之/而已矣意
雖然施不可不博也而卒不可以博施言也衆不可不
濟也而卒不可以濟衆言也謂此理/艱盡亦為之而已矣應/前
一/句天施地生其益無方易益卦云云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有孚恵心勿
問元吉同上九五云云/有孚恵我徳是則易之所謂長裕而不設者
易繋辭益長裕而不設者也/注云因物興務不虚設也夫子曰若聖與仁則吾
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語述而/云云則可謂云爾已矣
應亦為之/而已矣句嗚呼學者其尚勉之哉施不可博/衆不可濟
[002-83a]
 駁難本題格 此篇與博施濟衆何如論同意
  堯舜一天下如何       陳 合
   出處荀子王制篇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
    此/矣
   立説謂天下之大風俗未易齊也堯舜雖欲一/天下而天下終不能以盡如吾意者勢也
    勢有所不可一堯舜亦豈能强一之哉葢有/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二句故可以反難有博
    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二句可以為據
   考官批云立説異衆行文髙古如累九/層之臺一級髙一級老作也
[002-83b]
風俗之不齊謂天下之/勢難一雖聖人不能為也主意能謂堯/舜不 以强
一/聖人豈忘天下者哉語老得前/輩議論不能忘乎天下粘上/句説
來/則其所以綱維世變緫攝羣動綱維緫攝四/字形容一字必欲事
事物物一統吾條理之中如此方/是一而其心始得以自慰
聖人之心本欲一天/下 是學前篇規模然天下之事則有所甚難者焉亦/是
學前篇理固有所不可/力固有所不及之語民物如彼其衆也風俗如彼其
異也天下之大如此何以一之句是/學孟子功烈如彼其卑也 法吾以一身出而任
綱維總攝之責應承題/四字異者使之同衆者使之合形容/一字
[002-84a]
亦惟曰吾與斯世相安於無事而已聖人豈能/强一之至於合
之而不能以盡齊同之而不能以皆一風俗之不齊/一之難如此
聖人且奈何哉亦學前篇彼獨/且奈何哉意吁此非聖人之意也勢
勢字有眼目聖人本心非不欲一之其勢/不可以强一也 是學栁文封建論句法昔者堯舜
之治天下入題從/容自在葢未始不竭其意之所欲就應上/意字
常病於其勢之所不能應上/勢字荀卿子處世變之窮思古
治之不復見舉本/出䖏方以為聖人能一天下而天下威權
之重聲名之美皆歸焉見題/注夫聖人誠欲天下之定于
[002-84b]
見孟/子而風俗之不齊應破/題語往往不能以直遂其所為
應有所/甚難語則雖聖人亦末如之何耳應聖人且/奈何哉語天下事
固可易言哉此篇全是學/蔡岸論步驟堯舜一天下如何孰能一之
孟梁恵王上襄王曰云云/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博施/濟衆云云
風俗之不一也久矣應破/題語將遂聽其自為紛紛乎且開/説
天生蒸民不自統理於是生聖人而宗主之自栁文封/建論中來
聖人而無意於天下則已此是/格苟有意焉亦應冒/頭意字則夫
舟車所至日月所照中庸/語微有一民一物之不就吾條
[002-85a]
理者聖人莫不欲畢力為之應冒頭必欲事事物物/一就吾條理之中一段
轉/勢則有所不可也應冐頭此非聖/人意也勢也天之於物也以/天
比聖人亦/不小了小大之不齊髙下之不等往往不得曲遂其
齊一之功應冐頭事有/甚難者意聖人之於天下又豈能一一皆
遂其意之所欲為者天且不能一萬物聖/人其能一天下乎思昔生民之
初俗淳事簡至易一也古者天下/可以一羲農氏作僅能少變
其爪剛力强之習從原頭/叙述來而黄帝繼之世變已詳矣黄/帝
之時已不及/羲農之時畫州野理風土選東都賦分州王立市朝/黄帝氏所以開帝功也
[002-85b]
彼其所以綱維世道總攝羣動者用心何如也應冐/頭語
是時其不可一者且有梗化之蚩尤焉纔有一箇蚩尤/梗化天下已自
難一/了阪泉涿鹿之戰史記黄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卒未
能與天下相從於無事之域此言堯舜之前黄帝/已自不能一天下吁此
豈聖人之本意哉勢則有所不可也應冒頭及上/面意字勢字葢嘗
即易言之前篇題下以易為證/此篇亦以易為證乾上坤下天地開闢之
時也屯難䝉童太古洪荒之世也葢至於需而食師而
征則黄帝堯舜世運之㑹用易乾坤屯䝉需師比七卦/次帝引入堯舜來 得誠齋
[002-86a]
議/論而天下紛紛總總者至是而不容於不一也且説天/下不容
不/一故聖人於易之師而繼之以比比者合異為一之象
以比字/證一字天下之俗既不容於不一演上/文惟其勢之所
應冒頭/難字復不容以强一演主/意堯舜於此將何如哉結/盡
原題引/入大講今觀堯舜之治其所以一天下者至矣且説堯/舜之一
天/下敷五品以為教而天下之分一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
司徒敬敷/五教在寛定九州以立賦而天下之制一書禹貢禹别/九州云云任
土作/貢遜耕遜畔天下之定于一也史記舜耕歴山歴/山之人皆遜畔
[002-86b]
識不知天下之忘其為一也莊子堯逰康衢聞童謠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自
此以上且説堯/舜之一天下雖然如是而遂可也此以下乃言天下/未易一 亦是學
前篇原/題數語天下之大而人道之無終窮也天下之大如此/何以一之 亦
應事有甚難/勢有不可語博施濟衆夫子猶以為病焉語雍也/云云則夫
風俗之未齊固聖人之所憂應破/題語其事勢之甚難雖聖
人有所不能强亦應破/題語堯嘗問於舜曰我欲致天下為
之奈何事見/莊子彼固自知其一天下之難也應前/難字萬國之
驩心得矣史記舜得萬/國之驩心而吾有苖頑焉書益稷苗/頑弗即工萬邦
[002-87a]
之黎民協矣書堯典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而吾有宗膾胥敖焉莊/子
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也/敖而不釋焉何也 即三苖近而朝廷皆相遜矣前劉/向傳
濟濟相遜/和之至也而吾復有不才之族雜處之共鯀焉左傳少/皥氏有
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注即共鯀也又劉向傳共鯀驩兠雜處堯
朝/凡此者皆所以為帝治之梗而堯舜之所未能一者
有前三項之人梗化如此堯舜/其何以一之 議論愈出愈奇徂征之誓書禹謨有苖/弗率汝徂征
禹乃/誓師不釋之問見上/文注四罪之舉書舜典流共工放驩兠/竄三苗殛鯀又孟子四
罪而天/下咸服往往不能以直遂其所期應前/語而常有慊然不
[002-87b]
足之意天下事可易言哉是學前論/冷語有味且夫物之不齊物
之情也見孟子得有此二/句方立 一篇意天且不能一萬物聖人亦豈
能一天下哉應題/下語聖人之於天下亦惟使之各得其所
而已應冒頭相/安無事語如必曰人人而齊之物物而一之則非
惟聖人之所不能應雖聖人/不能為語亦理勢之所不可應勢有/所不可
語/彼荀卿子謂堯舜之一天下不能加毫末於此叙本/出處
而復謂權兵之重聲名之美皆歸於聖人之身見題/注
若以堯舜之事而望戰國者戰國之君何/足以語此吁天下事正
[002-88a]
未可以易言也應前天下事/可易言哉朱之不肖堯之/子象之弗率
舜之/弟堯舜之化且不能加焉荀子堯舜不/能化朱象則夫天下之
大民物之衆風俗之不齊而理勢之所不可者應原/題語
人亦末如之何也應冐/頭語故嘗謂天下之事合者離之同
者異之應冐/頭語有心於天下者乃所以忘天下也亦應冒/頭語
聖人出而任天下之責已非聖人之得已况欲合天下
之大無一而不出於吾區畫之中則甚非聖人之意也
説盡/本意嗚呼聖人而有意於一天下則朱象久矣其堯舜
[002-88b]
也吁得上齋/議論
  此篇意新語老全是倣蔡迂齋先生博施濟衆何
  如議論反覆熟味方見入題處
[002-89a]
 雙闗議論格
  智者行其所無事       黄 槐
   出處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
    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
    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立説天下之事非智者孰能辯之惟處事以智/則智因事而後行因其是非利害之定勢
    而處之以是非利害之當然是謂行其所無/事苟或過於任智以處事則事因智而後起
    取天下自然之理而畀之膠膠擾擾之地適/以啟多事之原葢成天下之事者智也敗天
[002-89b]
    下之事者亦智也惟處事/以智不以智處事斯可矣
   批云渾然天成不費斧鑿/千古不可磨滅之文
論曰天下之事成於智者之善謀善謀者處事以智智/因事而後行所以成
而敗於智者之多事多事者過於任智以處事/事因智而後起所以敗故成天
下之事者智也正/説而敗天下之事者亦智也反/説天下之
照破題/起句是非利害之未形四字是一篇/字面之條目非有智者孰
能辨之無智/不可因其是非利害之定勢而處之以是非利
害之當然因字是一篇之骨而此是/處事以智智因事 後行則君子於智何惡
[002-90a]
之有成於智者之善謀水暗用孟子本文/如智者若禹之行 無惡於智之語惟夫智者過
而矜之過於用智/則不可裂道以徇名任術以處事此是以智/處事者
取天下之所安行者而畀之膠膠擾擾之地與因其定/勢處以安
行者/相反天下之事始有不循其理者矣便多/事了不循其理而
從事於是非利害之際應前面是非/利害四字將以利之適以害
此是事因/智而後起多事之原實基於此敗於智者之多事智/暗用孟子所惡於
者為其鑿/也之語智者行其所無事宜有激於孟子之論也引/本
文/天下果無事乎問/難不為則不利不行則不成天下葢
[002-90b]
未始無事也荅上無事句謂/未始無事也故以無事而去智則不足
以立天下可成之功無事而去/智則不可天下果有事乎再問/難
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葢未始有事也荅上有事句謂/亦未始有事也
故以有事而任智則適以啟天下紛紛之禍有事而任/智亦不可
子此段文法自栁/ 厚封建論中來君子於此當何如哉總上文/且疑結處事以
智不以智處事如斯而已只此九字㫁盡一篇之意處/處事以智則為善謀以智
事則為/多事葢處事以智則智因事而後行應冒頭因其是/非利害之定勢
而處之以是非/利害之當然以智處事則事因智而後起應冒頭取/天下之所
[002-91a]
安行者而畀之/膠膠擾擾之地二者之决在於用智不用/智二者之間則禍福之岐
始分於此成於善謀則為福/敗於多事則為禍世有激於用智以徼功應/任
智以處/事者而不知古人處事葢未始矜其智也古人只是/處事以智
頭矜字應冒/ 過而矜之因民之飢而興耒耜之利因字應冒頭意/ 易繋辭神農
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葢取諸益 又韓原道飢然後為之食因民之寒
而興蠶繅之利同上寒然後為之衣又孟/子夫人蠶繅以為衣服民阻於險而
後舟楫之事興繫辭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逺以利天下葢取諸渙
狃於暴而後弧矢之事作同上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葢取諸暌
[002-91b]
相欺也為之符璽以信之韓原道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以信之相奪也
為之城池以守之同上相奪也為之/城郭兵甲以守之因其是非利害之
定勢而處之以是非利害之當然應冒頭/二句使夫人之不
阻於飢也耒耜/之利不病於寒也蠶繅/之利險而能通暴而能禦
舟楫弧/矢之利則耒耜之事蠶繅之事舟楫之事弧矢之事
緫大講/一段文聖人之智亦何事於此哉此是處事以智者講/腹文法自韓退之原
道中/來聖人不期於去智處事/以智亦不期於用智不以智/處事
其事而有其智固未嘗以智而滋其事也應原題智因/事而後行未
[002-92a]
嘗任智以啟天下紛紛之禍謀/自此以上是成於智者之善奈何後世之人急於有
功而志於趨事應用智徼功/任術處事者權謀行而開行險之門指/孫
武吳起之權/謀 見下注縱横興而開捭闔之術指蘇秦張儀之/縱横 見下注
詐用而騁乘時之利指申不害商鞅之/變詐 見下注蘇張以口舌投
其機應縱横句説蘓秦説六國合從/事秦張儀 六國連横攻秦孫吳以爪距媒其
應權謀句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吳起好用兵以為魯將申鞅又以刻剥之術逞
其慾應變詐句鞅申不害干韓昭侯以刑/名之學商 説秦孝公以富强之道取天下自然
之理而紛之應冐頭取天下安行者/而畀之膠膠擾擾之地期以處事反以敗
[002-92b]
應冐頭將以利/之適以害之是非智者之罪也過於智者之罪也
應冒頭智者/過而矜之天下之事再應破題/句演説惟其無智也所以不
成於智者/之善謀惟其過於智也所以求其成而敗敗於智/者之多
事/世之説者有曰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耳史天下本/無事庸人
自擾/之夫庸人何足以擾天下之事庸人平常碌碌之人/安能擾亂天下事
而擾天下之事者皆智者也本是庸人事今却斡歸智/上來可謂用死事作活者
是故處天下之事與其過於智寧過於庸庸人本不足/道今謂過於
智者尤不如過於庸者所/以深言夫智者之生事也過於庸者雖不足以成其事
[002-93a]
亦不至於敗事不能成事亦不敗/事尚無害於事過於智者一不成而
萬有餘敗矣此其所以不如庸人之自事/此以上是敗於智者 多堯之水引本文/事 書
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下民其咨有能俾又鯀治之同上僉曰/於鯀哉
禹又治之書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禹乃嗣興洪水一也以禹則治之以
鯀則不治總上文/辯論何也禹之治水以水治水智者之事
應因其是非利害之定勢而/處之以是非利害之當然意鯀之治水以鯀治水智
者之過也應取天下自然之/理而紛之之意天下之事無異於水事之/逆順
與水/何異智者之於事無異於治水因事而處之如因水之/勢而治之否則反是
[002-93b]
知治天下之事以禹不以鯀則智者之説盡矣知禹則/不任已
見能因水之勢而治之如鯀則反是或若使今人作此/論則必以禹鯀治水之事用於原題 用於大講此篇
直留此事到結尾方用方見大筆力有散塲處且是終/篇無一閒字後學能以此篇為法行文自去冗泛之病
謹論
[002-94a]
 雙闗議論格
  有天下者審其御       邵 康
   出處揚子問道篇御得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使御失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敵故有天
    下者審其/御而已矣
   立説只就本文御得其道則狙詐咸作使御失/其道則狙詐咸作敵立意謂御得其道者
    不求之天下而求諸我我以理而動雖英雄/豪傑之才莫不屈服於其下御失其道者動
    有人心難制之憂一切用其籠絡駕馭之術/智巧相尋無所底止彼又安得不與吾為敵
    哉/
[002-94b]
   馮厚齋批常人只從審字上用意曽不知御字/是緊切字又他人於有天下三字必
    不思顧此於三/字闗括尤工
論曰人主不可有輕用天下之心也見審字又見御/字又見 字
情之不齊而闕/      從我也闕/
 使/意其去我也非無故闕/   呼咸作意/ 喚下
  御豈無故而從去我者亦/必是不善御豈無故而去然而善用天下者闕御/善
者/不求之天下也不求之天下/而求之我我以理而動御得/其道彼以
心而服咸作/使雖有英雄豪傑之才亦莫不俛首屈意於
[002-95a]
其下厚齋云以狙詐為英雄之失/身於此則咸作使之意好所謂御者如此而已
古人御之/善者如此後世不思我之用天下者何如却説不/善御者而動
有人心難制之憂與不求之天/下意相反日從事於籠絡駕馭之
以籠絡駕御為術/則是用智術者智巧相尋無所底止與以理而/動者相反
自以為善御而不計其窮也後世御之不/善者如彼二者葢同謂
之御緫正反二/段御字所以為御者不同焉善御與/不善御此人主之
所當深察而君子之所以力辯也深察見審字字厚齋/批云只説御 將三
句自而審/字 見揚雄氏言御之得失在道只以御之得失在/道六字包本文二
[002-95b]
十六/字而為有天下者審其御之説請試論之 天下大
物也不走了題上/有天下三字雖聖人固不能恝然自立於其上聽
其自附而信其自去也應冒子/接題葢自虞書而已有御衆
以寛之説焉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衆以寛由後世言之寛非所以為
御也難上/意而古之所恃以御衆者卒無出於此解上/文
人葢審之久矣歸審/字上六馬之喻發於夏后氏書五子之/歌述大禹
之訓以作歌云云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御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而文王由閨門兄
弟以達于家邦者皆是物也詩思齊文王所以聖也云/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
[002-96a]
御于/家邦彼其所謂御者亦何往而非道哉此是御得/其道者三代
之王夏商/周世守是道以用其天下此説古者世守是道/如
 上一以誠意接闕/
 服/而無復有囂闕/
  古之天下獨無狙詐之徒哉闕/
   雖欲逞其詐而不忍也以上是説御得其/道則狙詐咸作使秦漢
以來世變日降此説/後世下之所以自恃者每曰乘時而自
奮爾下不盡力/以事其上上之所以待之者亦曰隨事而制變爾
[002-96b]
上不以誠/意接下故士益自放於䂓矩法度之外便有囂然難/制悍然不服
之/患而人主一切用其籠絡駕馭之術應冒頭從事於/籠絡駕馭之術
往以英雄豪傑之資而淪於盜賊奸宄之中者不可勝
包狙詐咸/作敵意此非天下之罪也而輕用天下者之過也
歸審御字上應破題此二句與智者行其所無事/論此非智者之罪也過於智者之罪也句法一同凡舎
道而言御者幾何而不激其變邪此是御失/其道者古之御者
如彼善御/者而後之御者如此不善御者文/總上二段然則人主將
何擇哉歸審/字上今夫馬之踶者或以其詭御泛駕之虞
[002-97a]
前漢武帝紀元封五年詔曰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
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泛方勇反跅上各反弛式爾反並見下注 弃之皂櫪
而不敢乘皂櫪飬/馬之所脱遇王良造父之手則閑習調和無
異於凡馬孟子滕文公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云云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王良造父古
之善御馬者也脱/遇設使遇之責之一日千里不以為難矣揚子修/身夫驥
一日而千里駑馬/千駕則亦及之矣彼其羈束轡勒之具豈有異於他人
其御之之具/則一而已特不先以詭御泛駕待之爾以詭遇泛/駕之馬比
狙詐之士徒應入講豈古之天下獨/無狙詐之 哉惟不以詐待之之意况天地之生斯人
[002-97b]
長短大小非無用於世者人之/品不
 憑力可以自効闕/
  語/是皆以一日闕/
   而以狙/詐視之固子雲之所哀也引子/審御
    後可以御之也御天下如王良造父/之御馬則為善御昔者漢
髙皇帝大度無我以接一世之豪傑末又引漢髙帝事/為證 通鑑髙帝
寛仁/大度而韓彭英盧之徒為之奔走於後先韓信彭越/英布盧綰
乎知所御者先/揚晚嵗雲夢之㳺舉動小異後抑變韓信/傳有 告信
[002-98a]
欲反上用陳平謀偽/逰雲夢實欲襲信而諸侯莫有固志叛者次第而起
後陳狶韓信/彭越等皆反則一人之身而得失遽變焉始者能用韓/彭等則為御
得其道後來諸臣相繼/而反則為御失其道有天下者可以觀矣前頭已用/唐虞三代
作隊仗了此只用漢髙帝一事見不可不審亦/謹嚴省辭 又不走了題上有天下者字審字謹論
 
 
 
 
[002-98b]
 
 
 
 
 
 
 
 論學繩尺巻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