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小山類稿 > 小山類稿 卷十七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小山類稿巻十七
             明 張岳 撰
 雜著一
   密箴引
虚齋先生學問盖已造于精微矣其反身自檢之功又
嚴切如此密箴凡五十條某最愛勸君莫用半㸃私若
用半㸃私終無人不知勸君莫用半㸃術若用半㸃術
[017-1b]
終無人不識一條徃年守合浦嘗大書於後堂屏風出
入觀省夫君子之不敢用私用術非恐人之知識而後
不為也若小人則直謂可以欺人而無所畏爾先生此
箴正所以深探小人心術隱微之病使之知其無益而
或改也二者之病私尚易見而術之為禍尤烈自古挾
術欺人至用以欺天下後世機械翕張居之不疑久則
沿習成風人亦莫之怪矣洪水猛獸之災何以異此讀
先生之箴者所當深切而豫防也故刻之以廣其傳
[017-2a]
   題汪汝梁蛟潭巻
易一陽伏于五隂之下其卦為復說者以為静中有動
昔余在京師見僧廬有畫打坐法身者跏趺瞑目一童
子盤于膝前瞠目而視之余笑曰此非擬復卦之象邪
惜其錯認開合眼為動静而非真動静也今觀汪子蛟
潭畫巻為之撫巻深思汪子之擬此圖以自號必不以
開合眼為真動静矣何時從容于静中共講之
   題余氏子救父巻
[017-2b]
夫子云事父母能竭其力觀余氏子崎嶇兵刃間竭家
貲以求脫父難卒之感動幽明父子相扶以歸信能竭
其力矣患難既平家庭唯諾夫子不又有色難敬養之
訓乎一時感發與從容積久者難易又自不同余氏子
其更思之
   題曲江公小像
曲江公小像一幅嘉靖甲辰岳購得之吉永豐同姓人
家以示知畫者謂為吳道子真跡道子與公同時像右
[017-3a]
傍有中書省印或公在中書時為寫此像雖風度凝逺
而凜然嚴峻有不可犯之色望之知為正人君子也上
有宋阜陵題讚按宋録唐名臣後惟狄梁公段司農郭
汾陽與公四家子孫當受官者持畫像告勅𤣥宗御札
詣闕下為左驗宣和中御札留祕府像仍歸其家此其
持詣闕下受官經阜陵御覽而為之讚與史稱公弱體
有醞藉𤣥宗每愛其風度岳徃來曲江見畫像數本皆
為豐碩盛麗有富貴氣疑非當時真本及得此像然後
[017-3b]
知彼皆後人轉相模寫此其真也然公以開元二十一
年十一月再入中書二十四年十一月罷政事其時主
德寖荒小人朋比用事侃侃諤諤事無細大必力争聽
從者十不能二三今觀此像義形于色若有不盡忠憤
者𤣥宗以風度愛重公要為不知公觀之者亦尚有以
識此也邪
   題小山石鼓
厚重少文似勃沈静寡言似光守節堅深弗可奪似黯
[017-4a]
茲惟浄峯張氏之石鼓
   題薛氏四禮圖後
六經之教惟禮最切于學者之身而殘缺視諸經尤甚
漢初儀禮始出而魯徐生者以善為容世禮官不顓在
誦說也及賈鄭氏學興字訓句釋推達倫類甲是乙非
於是學者始以考據講問為禮而切于身之教益微竊
意夫子於詩書二經常言誦言讀至于禮而特曰執則
考據請問政不足以盡禮徐生去古未逺疑或得其遺
[017-4b]
意矣惜其節文度數之合於後世者寡也子朱子深患
禮學難明取古禮最切于有家者簡去節目掲示宏綱
定為四編今則著在令甲列于學官宜學者之知有是
也而克由之者亦寡瓊山薛有孚氏教吾邑嘗取朱子
冠昏喪祭書叅以丘氏儀節編為四圖詳盡明白據圖
以觀者真如身出其間而與之周旋也先生教人導俗
之意可謂得其本矣夫禮以防人之欲養人之情嚴其
節于動容毫髪之間而推之則先於家冠昏喪祭用之
[017-5a]
有時也非冠昏喪祭獨無所事禮邪必深求其所謂不
可須臾去身者而敬守之觀是圖者又不可不知也
   唐漁石江西奏議跋
寧禍蓄于十數年前天下皆知其不至叛亂不止當時
用事者不惟不悟方倒持刑賞之柄以成之故遂至於
亂亂既定矣死者心跡與生者之功罪宜其大有别白
以章刑賞之實者而愛惡相奪疑似相蔽至今尚有遺
論盖公道之難持久矣孟子以正人心繼于抑洪水驅
[017-5b]
猛獸之後其示戒豈不最深切哉余在陜西大司馬總
制漁石唐公示余奏議一編皆公巡按時所上者也是
時寧難甫平其于救災弭變固本善後之圖詳矣而所
謂心跡功罪尤若炳然不可以私掩其後諸司覆議間
不盡同然識者推究人心公論之所極以為卒無易於
公者癸巳冬來江西聽斷餘暇偶及舊事取公此編讀
之未嘗不慨然三歎也乃為翻刻于憲司後堂而私識
其簡末如此
[017-6a]
   跋萍鄉府君手帖
右家報一帙先大父萍鄉公在南雍時報先公者公性
敬謹平生無一事茍且觀其與子書字畫亦精楷如此
他事可類推矣𢎞治丙辰公再下第卒業南雍厯事都
察院辰入申出傭人寫本皆非書生所堪書云不見十
分艱辛者寛家中憂念爾悅公第三子怡公次弟敬伯
公子公姪也初曽大父桐廬公有丈夫子六人大父居
長次即敬伯公桐廬公致仕歸食口幾千指乃分為三
[017-6b]
長與次三與四五與六各為一爨異居而同財田園歲
収桐廬公制其出入而均給之子孫既冠不能耕者令
教村童入束修以相補贍故書中云悅怡之館何如也
公與敬伯公少失恃極相友愛甲寅敬伯公没遺孤子
二長即怡次怙女三長瑞金次瑞環次瑞璋俱未適人
而瑞璋與怙尤幼小公每撫之流涕瑞金服闋歸霞莊
鄭氏不肖母家也故書以璋怙衣服藍縷為念又令時
問訊瑞金公於諸孤姪恩意懇惻雖數千里外猶惓惓
[017-7a]
不忘孝義之風視後人何如也是時不肖初從蒙訓祖
屋左右有水塘族人子弟時游浴其中公以此豫戒不
肖至今佩之其戒先公讀書不可放過毋交損友毋圍
棋飲酒以妨學業等語豈惟父子間一時相告語吾子
孫世守為規範可也不肖十餘歲即師先公親見先公
苦學達旦不寐無他嗜好無泛交所交傾肺腑相與終
身不衰盖先祖之教也文伯者公從父弟時以掾史辦
事南都亦教小童以自贍故書後及之李先生名謀字
[017-7b]
伯資莆林墩人先公六歲時就之訓蒙及訓不肖蒙館
吾家二十餘年後以年老辭歸歲時問餽不絶也公事
桐廬公最孝謹每得桐廬公書盥手徐啓讀畢復疊緘
如故置笥中不肖少時尚得十餘帖内一帖乃癸丑不
肖生之次年公在國子桐廬公報云先公/諱某子一孫吾
名之曰岳冀此孫他日能成立如山岳也總十數帖為
一笥丙子侍先公試禮闈家移居逸之僅存此帖教子
孫恤孤幼篤故舊安貧守義藹然天性中語獨所謂欲
[017-8a]
其成立如山岳者豈惟桐廬以此望不肖大父猶此心
也不肖今老矣無能有以副二祖之望于地下每思此
帖輒出涕泫然而恨其不存也謹將存帖褙以厚紙附
於桐廬公家集之後以示子孫不忘云後此帖五十二
年為嘉靖戊申夏五月吉嗣孫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
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今轉
左侍郎岳百拜謹識
   原譜
[017-8b]
古者封建法行諸侯卿大夫皆世其國家而傳重于嫡
長其支子不得承先人之重而不敢有事其廟然其支
分派續不可無統故立五宗以統之上不敢繫其世嫡
之尊下得以隨所宗而明世系序昭穆定親疎累世以
相次莫不知尊祖而敬宗敬宗以尊祖如國有大君政
無多門故厯數百年而族不散盖其世不得不合也自
宗法廢而天下無世族治化不明風俗不厚大率亦繫
于此而周衰以來靡靡且千餘年矣于是士大夫之家
[017-9a]
始倡為譜學之說肇于晉盛於唐衰于五季而復振於
有宋諸君子當其說之行也服雖已盡宗雖已易而人
猶知淵源之所自支派之所分祖將忘而不遂忘族將
散而不至于遂散者由譜之力也其法實與宗法相表
裏直書之序自高祖而止于曽𤣥世系明而昭穆辨矣
横列之序自嫡長而旁及支庶尊卑明而親疎定矣長
子繼父而書明其有所承也諸子旁嫡而列明其有所
統也隱然有宗法寓乎其間而世之言譜者直以為一
[017-9b]
家紀事之書不亦異乎江左之名門山東之六族競以
豪右相矜譜之存者僅為婚姻之㨗徑流風所染至於
慕富貴而忘至親舍本宗而附顯達謬戾若此豈知譜
之闗于宗法之深意哉至眉山蘇氏始因歐譜而作大
宗譜法以盡譜之變然後譜與宗相須之義復明盖宗
乃見于行事之譜譜乃存于記載之宗譜非宗不行宗
非譜不著知乎此則可與言作譜之意而崇孝敬之實

[017-10a]
   又
天下之道本諸身而施之首于家家者身之符國與天
下之權輿也古人言家之難齊者曰閨門之内恩常掩
義降及後世率以利而傷恩則其趨益下而悖理亂常
益以甚夫自曽髙而上祖宗之逺也功緦之外支派之
疎也然其初則一氣之所傳而分也其情義之相維休
戚之相闗亦豈遽至大相隔絶哉而世人至於忘祖宗
而忮族人盖由不知反而思之所以相維相闗之重蔽
[017-10b]
之而弗知知之而弗明利欲之私日惕乎中妻子之計
又日迫乎其後所以蔽其良知良能之天而長其忘親
賊恩之惡日有甚者此譜之所由作也譜之作所以崇
孝敬廣恩愛繫人心而敦薄俗也標其世系之淵源紀
其族屬之逺近序其宗統之離合詳其生卒葬埋婚姻
嫁娶之始終使後之讀譜者反而思之知吾身之處乎
此遡而上之一世則為禰也二世則為祖也三世則為
曾祖也四世則為高祖也一氣之所傳也知其一氣之
[017-11a]
所傳可無孝乎旁而推之同禰則為親兄弟也同祖則
為初從兄弟也同曽祖則為再從兄弟也同髙祖則為
三從兄弟也一氣之所分也知其一氣之所分可無愛
乎有服者則情以服伸無服者則情以義起謂如高祖/之上三從
之/外生必慶死必哭婚姻嫁娶必赴貧窮相周患難相恤
有善相率行之有不善則交以相戒人知所以尊祖而
睦族則孝敬以崇恩愛以廣薰染成風道之始於家者
殆亦因譜有助矣故知乎此則可與言作譜之意而隆
[017-11b]
孝愛之實矣
   覺軒義
雷子孟升嘗夢晦菴朱子語以學既寤若有覺焉他日
仕莆以告見素林公公為名其齋居之室曰覺軒釋之
者曰覺晤也明也又為直大其字從學從見謂學而能
有見也學而能有見則晤而且明以復直大之初其義
深矣然而未學將無覺乎曰有見孺子入井而怵惕惻
隱聖人君子至于庸衆人一也聖人者安而化之也君
[017-12a]
子必内自覺曰是心曷從生哉我無為也而彼自生其
天機也與於是乎養之以學衆人方生而遂熄熄久而
或生機自動也機自止也則卒歸于無覺爾故有獨覺
者有先覺以其道覺我而覺者既獨覺矣先覺又以其
道覺之焉則得之内者益精先覺之覺之也而以我叅
驗之則入耳著心而益固夫是謂之君子之學曰先覺
之生不數逺或千載近亦數百載人生不及夫千載與
數百載不能值先覺又不能獨覺也則如之何曰心所
[017-12b]
同然者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所同然爾誦其詩讀
其書明義理以養此心如見面命之矣曰亦有既學而
卒無覺者歟曰是在學者深造而自察焉爾若夫執方
守文以為安揣度料想以為達雖謂之無覺也亦宜曰
子之繹夫覺之義則然將無徵于夢乎曰未夢有夢也
既夢無夢也因夢有覺而止徵諸夢吾未敢以論夫覺
雷子曰子言似矣他日吾復有夢將以質諸朱子
   和氏三子字說
[017-13a]
 大梁和敬所氏三子順穎顔次第加冠未字也以請
 於余余為字曰子貞子濳子復又為說其大義浄峯
 張某書
夫貞一道之極也消息時之變也易卦六十四爻三百
八十觀象設義剛柔迭用示人順時以通其變也不貞
不利是故君子學以正志義以正行羣處而不争獨立
而不懼所以居貞也故貞立則天下之動一矣故曰濳
龍勿用又曰亢龍有悔夫易比其進退而反觀之者也
[017-13b]
退藏于濳進悔于亢進退之際可以觀已是故物之銳
進者莫如穎龍陽物也穎之至也湛濁外景清明内景
濳也勿用非不用也時用之使勿亢而已矣夫易乾其
至矣基純體者必由於復乎是故學莫善于復復莫善
於覺覺莫進于力覺以先之力進所覺而純之焉復之
善也故曰不逺復無祗悔又曰顔氏之子其庶幾乎或
曰易惟利夫貞也彼三德者何如曰吾未見不貞而元
亨也夫貞以制變濳以立身復以修德修德而後身立
[017-14a]
身立而後變可應學至于應變則成矣三者各有取也
其至一也
   名宓兒說
吾兒持素軸一幅以嬉問家人軸中作何物事最善家
人戲語云莫若求阿爹之文章善而信之向吾求文章
余怪家人不宜誑吾兒又念吾兒不可卒誑乃為書吾
兒名說與之始桂林城東有高峯峭立俯臨灕水曰癸
山山腹洞空可坐數十人流石下垂如懸杵削玉不及
[017-14b]
地五寸許桂人傳有古讖云云嘉靖辛夘吾提學廣西
與羣僚泛舟遊焉客有譚茲讖者吾漫命侍吏以磚土
坌合之客又舉酒戲相祝云云是秋吾廨階下雙桂盛
開而提學公署一株臨池尤芬郁蔣大叅子雲每過必
嗟賞曰浄峯其有吉兆乎是冬吾兒協吾夢明年壬辰
孟秋吾奉萬夀表入京遣孥東歸小山精舍吾兒乃懸
弧為其兆于桂林也桂癸聲相似令乳媼輩呼為癸郎
云吾守廉之三年歲在丁酉吾兒始習誦孝經論語公
[017-15a]
暇輒抱置膝上指字試之頗用常語引喻為說大義一
夕講論語至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章兒擁吾頸問曰阿
爹吾能為古之賢人否乎吾笑而不答頃之兒忽自請
曰吾昨學書書吾名字若彼彼皆小人奈何吾與之同
吾笑云為兒且幼故以乳名呼比長則更之矣他日兒
又語其母謂阿爹更吾名母以告吾吾又笑云兒欲善
而名乎名善易恐長弗稱奈何其母曰彼幼何知盍姑
與更之小姪輩名皆從宀故亦從宀更命之曰宓嗚呼
[017-15b]
古稱士之有志必曰古之人古之人古至宓羲醇極矣
五栁先生自謂羲皇上人取其極醇以自命也以極醇
者自命而猶有弗衷者焉况以世俗之儇佼矯厲而可
以期與乎哉吾兒骨骼未成與之言弗解而顧及古之
賢人殊不可曉故書其前後名呼之所以然者于軸以
待其稍長省人事而自思之戊戌秋九月良日阿爹書
于廉之官廨
   還鄉事略付宓
[017-16a]
一汝今方離吾側接應人事之始凡事須小心収斂雖
 僮僕下人待之亦宜有禮噭喝倨肆俱損德器切宜
 戒之
一吾已移文各衙門不令相見有來請見者先差人固
 辭
一凡哨守巡捕巡司驛遞等官來迎送者千戶縣佐以
 上辭之勿見餘官平揖相接皆必衣巾若行跪拜者
 必避其迎送人役至交界遣回
[017-16b]
一舟次宜畏謹舟行不可輒出船觀覽日下山則畢晚
 飯毋得爇燭坐立俱勿當風常于有障版處坐立以
 防不虞
一兩廣春月江水驟漲流出山谷中穢惡食之亦能傷
 人凡江水須用緑豆澄過煮熟方可食茶湯生冷之
 物俱宜酌量
一入漳州境即為父母之邦尤宜謙謹若夫馬一時應
 付不前須忍耐從容催儹不可聽信下人妄拏夫頭
[017-17a]
 等役使下人乗機作威以招怨謗
一至漳州謁梁岡公同安謁次厓公同安葉峝山大尹
 萍鄉公同年也素相厚亦宜謁之俱隅坐四拜請納
 拜若不從拜畢致辭曰反勞尊長若峝山年高不便
 拜起辭拜則聽命凡泉中前輩皆依此禮
一汝自幼未嘗至泉今雖還鄉人情習尚事事未諳宜
 一切簡静毋泛交毋多言毋聞閒事家事之外一毫
 莫理親朋拜望者以禮接之譚及閒事則敬辭云有
[017-17b]
 父叔在不敢聞命
一城中屋宇窄小家私不備最宜耐冷安受不可萌嫌
 惡之心若有此心輾轉生出百病戒之戒之
一宗族親戚在尊行者人前稱呼宜以行輩如曰某房
 第幾伯叔兄某處某親不可呼字以長傲慢其自稱
 于祖父行曰小孫父行曰小姪兄行曰小弟鄉先生
 前輩曰小生其餘俱如常稱
 大約禮節要謙厚言語要安詳接人要𣢾曲深以
[017-18a]
 膏粱之氣為戒痛自洗刮守吾家儒素寒儉之風然
 後為人有進步也
 
 
 
 
 
 
[017-18b]
 
 
 
 
 
 
 
 小山類稿巻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