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 >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 卷首下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詩經傳説彚纂卷首下
  綱領一此篇論作詩刪詩及傳詩源流/
 虞書詩言志歌永言
 班氏固曰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鄭氏康成曰詩者弦歌諷喻之聲也唐虞始造其初至
  周分為六詩
 孔氏穎達曰舜典命樂已道歌詩經典言詩無先此者
[002-1b]
  ○上古之時徒有謳歌吟咏縱令土鼓葦籥必無文
  字雅頌之聲如此則時雖有樂容或無詩○名為詩
  者内則注云詩之言承也春秋説題辭云詩之為言
  志也詩緯云詩者持也然則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
  也作者承君政述己志而為詩所以持人之行故一
  名而三訓也
 黄氏櫄曰有天地有萬物而詩之理已具雷之動風之
  偃萬物之鼓舞皆有詩之理而未著也嬰孩之嘻笑
[002-2a]
 童子之謳吟皆有詩之情而未動也桴以蕢鼓以土
 籥以葦皆有詩之用而未文也康衢順則之謠元首
 股肱之歌詩之義已備矣以上論/作詩
禮記天子五年一廵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論語子曰吾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司馬氏遷曰古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
 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於幽厲之缺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
[002-2b]
 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班氏固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王氏通曰詩上明三綱下達五常於是徴存亡辯得失
 故小人歌之以貢其俗君子賦之以見其志聖人采
 之以觀其變
孔氏穎達曰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
 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遷言未可信也據今者及
[002-3a]
 亡詩六篇凡三百一十一篇而史記漢書云三百五
 篇者以見在為數也
歐陽氏修曰馬遷謂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存三百鄭
 學之徒以遷為謬予考之遷説然也今書傳所載逸
 詩何可數也以詩譜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
 二十餘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刪詩
 云者非止全篇刪去或篇刪其章章刪其句句刪其
 字如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逺而此小
[002-3b]
 雅常棣之詩夫子謂其以室為逺害於兄弟之義故
 篇刪其章也衣錦尚絅文之著也此鄘風君子偕老
 之詩夫子謂其盡飾之過恐其流而不返故章刪其
 句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此小雅節南山
 之詩夫子以能字為意之害故句刪其字也
邵子曰仲尼刪詩十去其九諸侯千有餘國風取十五
 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蓋善惡明著者存焉耳
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賡和始見於書夏殷之世其傳
[002-4a]
 鮮矣至周而益文所傳者多夫子刪之得三百篇可
 以垂世立教
朱子曰王迹熄而詩亡其存者謬亂失次孔子自衞反
 魯復得之他國以歸定著為三百篇以上論/刪詩
陸氏徳明曰孔子刪録周詩上兼商頌以授子夏子夏
 遂作序焉或曰毛/公作序口以相傳未有章句戰國之世專
 任武力雅頌之聲為鄭衞所亂其廢絶亦可知矣遭
 秦焚書而得全者以其人所諷誦不專在竹帛故也
[002-4b]
 漢興傳者有四家魯人申公受詩於浮邱伯為訓故
 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號曰魯詩弟子為博士者
 十餘人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趙綰臨淮太守孔安
 國膠西内史周霸城陽内史夏寛東海太守魯賜長
 沙内史繆生膠西中尉徐偃膠東内史闕門慶忌皆
 申公弟子也申公本以詩春秋授瑕邱江公盡能傳
 之徒衆最盛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丞相韋
 賢受詩於江公及許生傳子少翁又王式受詩於免
[002-5a]
 中徐公及許生以授張生長安及唐長賓褚少孫張
 生兄子游卿以詩授元帝傳王扶扶授許晏又薛廣
 徳受詩於王式授龔舍齊人轅固生作詩傳號齊詩
 傳夏侯始昌始昌授后蒼蒼授翼奉及蕭望之匡衡
 衡授師丹及伏理滿昌昌授張邯及皮容皆至大官
 徒衆尤盛後漢陳元方亦傳齊詩燕人韓嬰推詩之
 意作内外傳數萬言號曰韓詩淮南賁生受之嬰孫
 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韓生其後也河内趙子事燕韓
[002-5b]
 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公及琅邪王吉子公
 授太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豐授山陽張就順授
 東海髮福竝至大官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閒獻王好
 之徐整云子夏授髙行子髙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
 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閒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
 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一云/名萇小毛公為河閒獻王
 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一云子夏傳曽申申
 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
[002-6a]
 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漢書
 儒林傳云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授同
 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授虢徐敖敖授九
 江陳俠或云陳俠傳謝曼卿元始五年公車徴説
 詩後漢鄭衆賈逵傳毛詩馬融作毛詩注鄭康成
 作毛詩箋申明毛義難三家於是三家遂廢矣魏太
 常王肅更述毛非鄭荆州刺史王基駮王肅申鄭義
 晉豫州刺史孫毓為詩評評毛鄭王肅三家同異朋
[002-6b]
 於王徐州從事陳統難孫申鄭宋徴士鴈門周續之
 豫章雷次宗齊沛國劉瓛竝為詩序義前漢魯齊韓
 三家詩列於學官平帝世毛詩始立齊詩乆亡魯詩
 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
 學
李氏延壽曰通毛詩者多出於魏朝劉獻之獻之傳李
 周仁周仁傳董令度程歸則歸則傳劉敬和張思伯
 劉軌思其後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
[002-7a]
孔氏穎達曰漢氏之初詩分為四申公騰芳於鄢郢毛
 氏光價於河閒貫長卿傳之於前鄭康成箋之於後
 晉宋二蕭之世其道大行齊魏兩河之閒兹風不墜
 其近代為義疏者有全緩何𦙍舒瑗劉軌思劉醜劉
 焯劉炫等然焯炫竝聰明特達文而又儒於其所作
 疏内特為殊絶今據以為本削煩增簡庶以對揚聖
 範云
韓氏愈曰太學博士施先生士丐明毛鄭詩善講説朝
[002-7b]
 之賢士大夫從而執經考疑者繼於門大學生習毛
 鄭詩者皆其弟子
劉氏昫曰許叔牙少精於毛詩貞觀初撰毛詩纂義以
 進御史大夫髙智同曰凡欲言詩者必須先讀此書
宋氏祁曰張士衡瀛州人北齊博士劉軌思授以詩唐
 興士衡授永平賈公彥公彦傳業李元植元植又授
 詩齊威
歐陽氏修曰梅堯臣周堯卿學長於毛氏詩○毛鄭二
[002-8a]
 學其説熾辭辯固已廣博然不合於經者亦不為少
 予欲志鄭學之妄益毛氏疏略而不至者合之於經
 云
蘇氏轍曰孔子刪詩三百五篇其亡者六焉經師不得
 見矣其存者將以解之故從而附益之其言反覆煩
 重類非一人之詞者凡此皆毛氏之學而衞宏之所
 集錄也東漢儒林傳云衞宏從謝曼卿受學作毛詩
 序隋經籍志云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
[002-8b]
 及衞敬仲又加潤益古説本如此故予存其一言而
 已曰是詩言是事也而盡去其餘以為此孔子之舊
 也
朱子曰詩自齊魯韓氏之説不傳而學者盡宗毛氏毛
 氏之學傳者亦衆而今皆不存則推衍毛説者又獨
 鄭氏之箋而已唐初諸儒為作疏義百千萬言而不
 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區域至於本朝劉侍讀名/敞歐陽
 公名/修王丞相名安/石蘇黄門名/轍河南程氏横渠張氏始
[002-9a]
 用己意有所發明
魏氏了翁曰永嘉錢文子明經厲志以呂成公名祖/謙
 衆善存異本朱文公復古經主叶韻於是倂去講師
 增益之説惟存序首一言約文實指篇為一贊曰錢
 氏集傳又别為詁釋如爾雅類例
陳氏日强曰雪山王先生名/質刪除詩序實與文公朱先
 生合主於以意逆志自成一家
呉氏師道曰由漢以来毛鄭之學專行宋程純公名/顥
[002-9b]
 成公猶主序説至於朱子灼見其謬每篇則定其人
 之作每章則約以賦比興之分叶韻以復古用吟哦
 上下不加一字之法略釋而使人自悟破拘攣發蒙
 蔀復還溫柔敦厚之舊無復遺恨自北山何先生基
 得勉齋黄公幹淵源之傳而魯齋王先生柏仁山金
 先生履祥授受相承逮白雲許先生謙四傳有衍無
 閒益大以尊
胡氏一中曰輔傳貽先生名/廣親炙朱子之門深造自得
[002-10a]
 於問荅之際尊其師説所著有詩童子問羽翼集傳
朱氏徳潤曰詩傳自伊川歐蘇諸先生發其理趣南渡
 後李迂仲名/樗張南軒名/栻戴岷隱名/漢嚴華谷名/粲諸先生
 又各自名家而學咸宗朱氏
虞氏集曰朱子詩傳去序别編以待考辨即經以求其
 故自為之説而學者從之
宋氏濓曰胡一桂得朱子源委之正著詩傳附錄纂疏
 ○梁益著詩傳㫄通發揮朱學○三百篇朱子親注
[002-10b]
 大義昭如日星讀者於事證音義或有未喻汪氏克
 寛作集傳音義㑹通
楊氏士竒曰安成劉瑾輯詩傳通釋采錄各經傳要義
 世謂瑾能闡朱子之蘊以上論傳/詩源流
 綱領二此篇論六義四始詩樂及篇次音韻/
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孔氏/穎達
 曰詩有六義六義/六詩其實一也
鄭氏康成曰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也賦之言鋪鋪陳
[002-11a]
 政教善惡比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羙
 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雅正也言正者以為後
 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徳廣以美之孔氏穎達曰/比云見失謂
 刺詩之比也興云見羙謂羙詩/之興也其實羙刺俱有比興○文武時詩風有周
 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
 禮作樂而有頌聲興焉盛之至也故皆錄之謂之詩
 之正經懿王夷王時詩訖於陳靈公之事謂之變風
 變雅
[002-11b]
王氏通曰詩有天下之作焉有一國之作焉有神明之
 作焉阮氏逸曰謂/大雅國風頌
孔氏穎達曰詩之四始以風為先故曰風風之所用以
 賦比興為之辭故於風之下即次賦比興然後次以
 雅頌雅頌亦以賦比興為之賦比興如此次者言事
 之道直陳為正故賦在比興之先比之與興雖同是
 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當先顯後隱故比居興先也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治平累世則美刺不興故
[002-12a]
 初變惡俗則民歌之風雅正經是也始得太平則民
 頌之周頌諸篇是也成王之後其美不異於前故頌
 聲止也陳靈公之後不復可言故變風息也然則變
 風變雅之作皆王道始衰政教初失尚可匡而復之
 故執彼舊章覬望更遵正道所以變詩作也王道盛
 諸侯無正風者政出一人太平非諸侯之力不得有
 正風王道既衰政出諸侯惡則民怨善則民喜故各
 從其國有美刺之變風也○變雅有先王之澤變風
[002-12b]
 有先公之澤故季札見歌齊曰表東海者其太公乎
 見歌小雅曰猶有先王之遺民是其風禀先公雅禀
 先王也○王者政教有小大詩人述之亦有小大故
 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歌其大事制為大體述其小事
 制為小體詩體既異樂音亦殊有大雅小雅之聲王
 政衰變雅作取大雅之音歌其政事之變者謂之變
 大雅取小雅之音歌其政事之變者謂之變小雅故
 變雅之美刺皆由音體有小大不復由政事之大小
[002-13a]
 也○頌者美盛徳之形容天子道教周備任賢養民
 逺邇咸服萬物得所故作詩歌其功徧告神明以報
 神恩也此惟周頌耳其商魯之頌則異商頌是祭其
 先王之廟述其生時之功非以成功告神其體異於
 周頌也魯頌主詠僖公功徳纔如變風之美者耳又
 與商頌異也
歐陽氏修曰風生於文王而雅頌雜於武王之閒風之
 變自夷懿始雅之變自幽厲始霸者興變風息焉王
[002-13b]
 道廢詩不作焉王通謂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
 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非民之不作也詩出於民之
 情性情性豈能無㦲職詩者之罪也
程子曰學詩而不分六義豈知詩之體也○詩有六體
 須篇篇求之或有兼備者或有偏得一二者風有風
 動之意興有興喻之意比則直比之而已蛾睂瓠犀
 是也賦則敷陳其事如齊侯之子衞侯之妻是也雅
 則正言其事頌則稱美之言也如于嗟乎騶虞之類
[002-14a]
 是也
鄭氏樵曰六義之序後先次第聖人初無加損也風者
 出於風土大槩小夫賤隸婦人女子之言其意雖逺
 其言淺近重複故謂之風雅出於朝廷士大夫其言
 純厚典則其體抑揚頓挫非復小夫賤隸婦人女子
 能道者故曰雅頌者初無諷誦惟以鋪張勲徳而已
 其辭嚴其聲有節以示有所尊故曰頌○風有正變
 仲尼未嘗言而他經不載焉獨出於詩序皆以美者
[002-14b]
 為正刺者為變則邶鄘衞之詩謂之變風可也緇衣
 之美武公駟驖小戎之美襄公亦可謂之變風乎必
 不得已從先儒正變之説則當如榖梁春秋書築王
 姬之館於外書秋盟於首戴皆曰變之正也蓋言事
 雖變常而終合乎正也河廣之詩欲往而不往大車
 之詩畏之而不敢氓之詩反之而自悔此所謂變之
 正也序謂變風出乎情性止乎禮義此言得之然詩
 之必存變風何也見夫王澤雖衰人猶能以禮義自
[002-15a]
 防也見中人之性能以禮義自閑雖有時而不善終
 蹈乎善也見其用心之謬行已之乖倘反而為善則
 聖人亦錄之而不棄也
吕氏祖謙曰得風之體多者為國風得雅之體多者為
 二雅得頌之體多者為頌風非無雅雅非無頌○興
 與比相近而難辨興之兼比者徒以為比則失其意
 味矣興之不兼比者誤以為比則失之穿鑿矣
朱子曰詩中説興處多近比如關雎麟趾皆是興而兼
[002-15b]
 比然雖近比其體却只是興且如關關雎鳩本是興
 起到得下面説窈窕淑女方是入題説那實事比則
 却不入題了如螽斯羽一句便是説那人了下面宜
 爾子孫依舊就螽斯羽上説更不用説實事此所以
 謂之比大率詩中比興皆類此○比興之中各有兩
 例興有取所興為義者則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
 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實有全不取義者則但取一二
 字相應而已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實則同也比有
[002-16a]
 繼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其事者學者隨文㑹
 意可也○比意雖切而却淺興意雖闊而味長
葉氏適曰諸詩各具一體故皆以先後為次惟豳兼有
 風雅之制以為風則其辭作於朝廷繫於政事以為
 雅則又記風土焉故列於風雅之間明其不絶於風
 而可以雅也
嚴氏粲曰純乎雅之體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為雅之
 小太史公稱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
[002-16b]
 離騷可謂兼之言離騷兼國風小雅而不兼大雅見
 小雅與風騷相類而大雅不可與風騷竝言也
王氏柏曰風雅之别即朱子荅門人之問亦未一有腔
 調不同之説有體製不同之説有詞氣不同之説或
 以地分以時分以所作之人而分諸説皆可參考惟
 腔調之説朱子晚年之所不取至於楚詞之集注後
 詩傳二十年風雅頌之分其説審矣其言曰風則閭
 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則燕享朝㑹公卿大夫之
[002-17a]
 作頌則鬼神宗廟祭祀歌舞之樂以此例推之則所
 謂體製詞氣所謂以時以地以所作之不同等説皆
 有條而不紊矣
薛氏瑄曰詩之變者何其多而正者何其少邪是皆氣
 化人事之自然易之陽竒隂偶亦然以上論/六義
司馬氏遷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
 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孔氏穎達曰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此四者人君行
[002-17b]
 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是興廢之始故謂之四始也
成氏伯瑜曰詩有四始始者正詩也謂之正始周召二
 南國風之正始鹿鳴至菁莪小雅之正始文王受命
 至卷阿大雅之正始清廟至般頌之正始此詩陳聖
 人之徳為功用之極
王氏安石曰風也二雅也頌也雖相因而成而其序不
 相襲故謂之四始以上論/四始
周禮瞽矇掌九徳六詩之歌以役大師鄭氏康成曰九/徳謂六府三事
[002-18a]
 役為/之使
禮記詩言其志也歌咏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
 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荀氏況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楊氏倞曰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
 不使流/淫也
鄭氏康成曰周南召南為風之正經周公作樂用之鄉
 人焉用之邦國焉或謂之房中之樂者女史歌之故
 耳小大雅正經其用於樂國君以小雅天子以大雅
[002-18b]
 然而饗賓或上取燕或下就何者天子饗元侯歌肆
 夏合文王諸侯歌文王合鹿鳴諸侯於鄰國之君與
 天子於諸侯同天子諸侯燕羣臣及聘問之賓皆歌
 鹿鳴合鄉樂此其著略大校
孔氏穎達曰原夫作樂之始樂寫人音人音有小大髙
 下之殊樂器有宫徴商羽之異依人音而制樂託樂
 器以寫人是樂本效人非人效樂但制樂之後則人
 之作詩先須成樂之文乃成為音聲能寫情情皆可
[002-19a]
 見聽音而知治亂觀樂而曉盛衰故神瞽有以知其
 趣也樂記曰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
 其聲發以散是情之所感入於樂也季札見歌唐曰
 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是樂音之得其情也
朱子曰詩古之樂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同衞有衞
 音鄘有鄘音邶有邶音故詩有鄘音者係之鄘有邶
 音者係之邶若大雅小雅則亦如今之商調宫調作
 歌曲者亦案其腔調而作耳大雅小雅亦古作樂之
[002-19b]
 體格案大雅體格作大雅案小雅體格作小雅非是
 做成詩後旋相度其辭目為大雅小雅也○詩者樂
 之章也故必學樂然後誦詩所謂樂者蓋琴瑟壎箎
 之類以漸習之而節夫詩之音律者然詩本性情有
 美刺風喻之㫖其言近而易曉而從容詠歎所以感
 人者又易入至於聲音之髙下舞蹈之疾徐所以養
 其耳目和其心志使人淪肌浹髓而安於仁義禮智
 之實又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詩之作本為言志
[002-20a]
 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
 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也
 三代之時禮樂用於朝廷而下達於閭巷學者諷誦
 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執其器舞蹈其節以涵養其
 心則聲樂之所助於詩者為多然猶曰興於詩成於
 樂其求之固有序矣是以聖賢之言詩主於聲者少
 而發其義者多仲尼所謂思無邪孟子所謂以意逆
 志者誠以詩之作本乎其志之所存得其志而不得
[002-20b]
 其聲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聲者也就使
 得之止其鐘鼓之鏗鏘而已豈聖人樂云樂云之意
 哉況今去孔孟千有餘年古樂無復可考而欲以聲
 求詩則未知古樂之遺聲今皆可推而得之乎三百
 五篇皆可協之音律而被之絃歌乎故愚以為詩出
 乎志者也樂出乎詩者也志者詩之本而樂者其末
 也以上論/詩樂
孔氏穎達曰周召風之正經固當為首自衞以下十有
[002-21a]
 餘國編比先後舊無明説蓋迹其先封善否參其詩
 之美惡驗其時政得失詳其國之大小斟酌所宜以
 為其次邶鄘衞者土地既廣詩又早作故以為變風
 之首邶鄘則衞之所滅美刺則同依其作之先後故
 邶鄘先衞周則平王東遷王爵仍存不可過於後諸
 侯故次於衞鄭桓武夾輔平王故次王齊則異姓諸
 侯又以太師之後國土仍大故次鄭魏國雖小踵虞
 舜之舊封有夏禹之遺化故次齊唐者叔虞之後故
[002-21b]
 次魏秦為強國故次唐陳以三恪之尊國無令主故
 次秦檜曹則國小而君奢民勞而政僻次之於末宜
 哉豳者周公之事次於衆國之後小雅之前欲兼其
 上之美非諸國之例也○風見優劣之差故周南先
 於召南雅見積漸之義故小雅先於大雅
歐陽氏修曰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檜
 曹此孔子未刪之前周大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
 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今詩次第也周召
[002-22a]
 邶鄘衞檜鄭齊魏唐秦陳曹豳王此鄭氏詩譜次第
 也○大抵國風之次以兩而合之分其次以為比周
 召以淺深比也衞王以世爵比也鄭齊以族氏比也
 魏唐以土地比也秦陳以祖裔比也檜曹以羙惡比
 也豳能終之以正故居末焉
張子曰詩固有次敘然不可一例惟二南之後次衞衞
 後王此有意若非以衞分之則王無異於正風也其
 他不必次一國之詩其首尾固有先後其中未必然
[002-22b]
 當刪定之時只取得者置於其閒
程子曰諸國之風先後各有義周南召南陳正家之道
 人倫之端王道之本風之正也故為首及乎周道衰
 政教失風遂變矣於是諸侯擅相侵伐衞首幷邶鄘
 之地故為變風之首且一國之詩而三其名得於衞
 地者為衞得於邶鄘者為邶鄘所以見其首亂也刑
 政不能治天下諸侯放恣擅相幷滅王迹熄矣故雅
 亡而為一國之風廢法失道則王畿之内亦不能保
[002-23a]
 鄭本畿内之封因周之衰自為列國故次以鄭君臣
 上下之分失則人倫亂其風可知故次以齊天下之
 風至於如此則無不亂之國魏舜禹之都唐帝堯之
 國乆被聖人之化厯二叔之世而遺風尚存今亦變
 矣故因其舊名而謂之唐所以見意唐魏之風且變
 則先代之風化禮義消亡極矣故次以秦秦之始封
 秦谷西戎之地國亂乃東侵而始大故美其始有車
 馬禮樂而刺其未能用周禮也禮義之俗亡先聖王
[002-23b]
 之流風遺俗盡矣故次以陳陳舜之後也聖人之都
 風化所厚也王澤竭而風化熄矣天下之所以安且
 治者聖人之道行也聖人之道絶則危亡至矣人情
 廹於危亡則思治安故思治者亂之極也檜曹懼於
 危亡而思周道故為亂之終自昔天下何嘗不拯亂
 而興治革危而為安周家之先其居豳也趨時務農
 以厚民生王業之所以興也故次以豳王業成而為
 政於天下故次以雅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
[002-24a]
 敘也政之衰則至於亡詩之亡王道之亡也天下之
 治始於以正風風天下其終也盛徳之著而成功可
 以告於神明始終之義也故次以頌頌之有魯蓋生
 於不足王道之隆也所歌頌者如是及其衰也如魯
 之事已足矣商則頌前代之美不可廢也故附其後
 焉
朱子曰十五國風次序恐未必有意而先儒及近世諸
 先生皆言之故集傳中不敢提起蓋詭隨非所安而
[002-24b]
 辨論非所敢也以上論/篇次
孔氏穎達曰詩之大體必須依韻其有乖者古人之韻
 不協耳之兮矣也之類本取以為辭雖在句中不以
 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為韻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其
 實七兮迨其吉兮之類是也亦有即將助句之字以
 當聲韻者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之類是也
朱子曰古人文自是有叶泉州有詩譜紹興有韻譜皆
[002-25a]
 呉才老做陸徳明釋文中亦有此類甚多舊人作詩
 皆押韻與今人歌曲一般今日信口讀之全失古人
 詠歌之意○周頌多不叶韻疑自有和底篇相叶清
 廟之瑟朱絃而疏越一唱而三歎歎即和聲也○叶
 韻恐當以頭一韻為準且如華字叶音敷如有女同
 車是第一句則第二句顔如舜華當讀作敷字然後
 與下文佩玉瓊琚洵美且都皆叶至如何彼穠矣唐
 棣之華是第一韻則當依本音讀而下文王姬之車
[002-25b]
 却當作尺奢反如此方是然楚辭紛吾既有此内美
 兮又重之以修能能音耐然後下文紉秋蘭以為佩叶
 若能字只從本音則佩字遂無音如此則又未可以
 頭一韻為定也○音韻相叶好吟哦諷誦易見道理
 亦無甚要緊今且要將七分工夫理㑹義理三二分
 工夫理㑹這般去處
陳氏振孫曰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徳明始定為釋文謂
 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最為確論以上附/音韻
[002-26a]
 綱領三此篇論讀詩之法及諸家説詩得失/
禮記溫柔敦厚詩教也
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朱子曰程子以思/無邪為誠蓋誠是
 在思上發出思便是性情無邪便是正以/此觀之三百篇皆欲人出於性情之正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
 奚以為程子曰須是未讀詩時不達不能專對既讀/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始是讀詩只此便是法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002-26b]
孟子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
 得之程子曰舉一字是文成句是辭○朱子曰逆/迎也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程子曰學者不可以不看詩看詩便使人長一格
張子曰詩人之志至平易故無艱險之言以平易求之
 則思逺以廣愈艱險則愈淺近矣大率所言皆目前
 事而義理存乎其中
謝氏良佐曰詩須諷咏以得之古詩即今之歌曲今之
 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動至學詩却無感動興起處只
[002-27a]
 為泥章句故也○明道嘗談詩竝不曾下一字訓詁
 只轉却一兩字㸃掇地念過便教人省悟
鄭氏樵曰善觀詩者當推詩外之意如孔子子思善論
 詩者當達詩中之理如子貢子夏善學詩者當取一
 二言為立身之本如南容子路善引詩者不必分别
 所作之人所采之詩如諸經所舉之詩可也緜蠻黄
 鳥止于丘隅不過喻小臣之擇卿大夫有仁者依之
 夫子推而至於為人君止於仁與國人交止於信鳶
[002-27b]
 飛戾天魚躍于淵不過喻惡人逺去而民之喜得其
 所子思推之上察乎天下察乎地觀詩如此尚何疑
 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子貢能達於貧富之閒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子夏能悟於禮後之説論詩若
 此尚何疑乎南容三復不過白圭子路終身所誦不
 過不忮不求學詩至此奚以多為維嶽降神生甫及
 申宣王詩也夫子以為文武之徳夙夜匪懈以事一
 人仲山甫詩也左氏以為孟明之功引詩若此奚必
[002-28a]
 分别所作之人所采之詩乎達是然後可以言詩也
范氏浚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夫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凡
 夫子為詩之説率不過以明大義後世深求曲取穿
 鑿遷就之論興而詩之論始不明矣
朱子曰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
 出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説只恁平讀著意思自足
 ○學者觀詩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注
[002-28b]
 中訓釋文意事物名義發明經㫖相穿紐處一一認
 得如已作出來底一般方能翫味反覆向上有透處
 ○詩本是恁地説話一章言了次章又從而歎咏之
 雖别無義理而意味深長不可於名物上尋義理後
 人往往見其言如此平淡只管添上義理却窒塞了
 他○古人一篇詩必有一篇意思且要理㑹得這箇
 如柏舟之詩只説到靜言思之不能奮飛綠衣之詩
 説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此可謂止乎禮義所謂可以
[002-29a]
 怨便是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處○今欲觀詩不若且
 置小序及舊説只將原詩虚心熟讀徐徐翫味見箇詩
 人本意却從此推尋將去方有感發若被舊説局定
 便看不出今雖説不用舊説終被他先入在内不期依
 舊從他去某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
 亦曲為之説後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
 閒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後來方知只盡去
 小序便自可通於是盡滌舊説詩意方活以上論讀/詩之法
[002-29b]
陸氏徳明曰舊説云起后妃之徳也至用之邦國焉名
 關雎序謂之小序自風風也訖末名為大序沈重云
 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卜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東海衞敬
 仲所作今謂此序止是關雎之序總論詩之綱領無
 大小之異
成氏伯瑜曰學者以為大序皆是子夏所作未能無惑
 如關雎之序首尾相結冠束二南故梁昭明亦云大
[002-30a]
 序是子夏全制編入文什其餘衆篇之小序子夏惟
 裁初句耳葛覃后妃之本也鴻鴈美宣王也如此之
 類是也其下皆是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繫其詞
 也
程子曰詩大序其文似繫辭其義非子夏所能言也分
 明是聖人作此以教學者蓋夫子慮後之不知詩也
 故序關雎以示之學詩而不求序猶欲入室而不由
 户也○小序何人所作但看大序即可見序中分明
[002-30b]
 言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如非國史則何以知其所美
 所刺之人使當時無小序雖聖人亦辨不得○國史
 得詩必載其事然後其義可知今小序之首是也其
 下則説詩者之詞也
鄭氏樵曰武帝時毛詩始出自以源流出於子夏今觀
 其書所釋鴟鴞與金縢合釋北山烝民與孟子合釋
 昊天有成命與國語合釋碩人清人皇矣黄鳥與左
 氏合而序由庚六篇與儀禮合當毛公之時左氏傳
[002-31a]
 未出孟子國語儀禮未甚行而毛氏之說先與之合
 不謂之源流子夏可乎漢興三家盛行毛最後出世
 人未知毛氏之密其説多從齊魯韓氏迨至魏晉有
 左氏國語孟子諸書證之然後學者捨三家而從毛
 氏從韓氏之説則二南商頌皆非治世音從毛氏之
 説則禮記左氏無往而不合此所以毛詩獨存於世
 也或謂小序作於衞宏是也謂大序作於聖人非也
 命篇大序蓋出於當時採詩大史之所題而題下之
[002-31b]
 序則衞宏從謝曼卿受師説而為之也蓋詩之大序
 非一世一人之所能為採詩之官本其得於何地審
 其出於何人究其主於何事且有實狀然後致之大
 師上之國史是以取發端之二字以命題故謂大序
 是當時採詩大史之所題詩之下序序所作為之意
 其辭顯者其序簡其辭隱者其序備其善惡之微者
 序必明著其迹而不可以言殫者則亦闕其目而已
 故謂下序是宏誦師説而為之或曰序之辭非宏所
[002-32a]
 能為使宏鑿空為之雖孔子亦不能使宏誦師説為
 之則雖宏有餘矣意者厯代講師之説至宏而悉加
 詮次焉今觀宏之序有專取諸書之文至數句者有
 雜取諸家之説而辭不堅決者有委曲宛轉附經以
 成其義者牽合為文取譏於世此不可不辨也
程氏大昌曰謂詩序為子夏者毛公鄭康成梁昭明輩
 也謂子夏有不序詩之道三疑其為漢儒附託者韓
 愈是也范蔚宗之傳衞宏曰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宏
[002-32b]
 從受學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㫖今傳於世則今序
 為宏所作何疑㦲然詩之古序非宏也古序之與宏
 序今混幷無别然有可考者凡詩發序兩語如關雎
 后妃之徳也世人之謂小序者古序也兩語以外續
 而申之世謂大序者宏語也鄭康成之釋南陔曰子
 夏序詩篇義合編遭戰國至秦而南陔六詩亡毛公
 作傳各引其序冠之篇首故詩雖亡而義猶在今六
 序兩語之下明言有義亡辭知其為秦火之後見序
[002-33a]
 而不見詩者所為也毛公於詩第為之傳不為之序
 則其申釋序義非宏而孰為之也
范氏處義曰人以為詩之美刺與春秋相表裏而詩之
 美刺實繫於序蓋小序一言國史記作詩者之本義
 也小序之下皆大序也亦國史之所述閒有聖人之
 遺言可考而知文中子曰聖人述書帝王之制備述
 詩興衰之由顯述春秋邪正之迹明聖人於春秋既
 因魯史之舊而明其邪正之迹於書又各冠序於篇
[002-33b]
 首而備帝王之制於詩苟不據序之所存亦何自而
 見其興衰之由而知其美刺之當否㢤今觀春秋之
 褒貶與詩序相應詩序所書皆無曲筆宜為聖人之
 所取也又考論語周有大賚此夫子記周之政也而
 與賚之序同緇衣曰長民者衣服不贰從容有常記
 禮者稱子曰以實之而與都人士之序同孔叢子記
 夫子之讀詩曰於周南召南見周道所以盛也於柏
 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易也於淇澳見學之可為君
[002-34a]
 子也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不悶也於木瓜見苞苴
 之禮行也於緇衣見好賢之心至也於雞鳴見君子
 之不忘其敬也於伐檀見賢者之先事後食也於蟋
 蟀見陶唐儉徳之大也於下泉見亂世之思明君也
 於七月見豳公所以造周也於東山見周公先公而
 後私也於狼跋見周公之逺志所以為聖也於鹿鳴
 見君臣之有禮也於彤弓見有功之必報也於無羊
 見善政之有應也於節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於蓼
[002-34b]
 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於楚茨見孝子之思祭也於裳
 裳者華見賢者世保其禄也於采菽見明王所以敬
 諸侯也其言皆與今序同其義由是言之使詩序作
 於夫子之前則是為聖人之所録作於夫子之後則
 是取諸夫子之遺言也庸可廢邪
 案大序小序諸家議論不同然未嘗離關雎之序為
 二也至朱子以關雎序其閒有統論詩之綱領者數
 條乃詩大序宜引以冠經首使學者得以考遂分詩
[002-35a]
 者志之所之也至詩之至也止謂之大序自關雎后
 妃之徳也至關雎之義也及各篇之序謂之小序則
 另以附諸經末今以朱子所分為定
呂氏祖謙讀詩記曰桑中溱洧諸篇幾於勸矣夫子取
 之何也曰仲尼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人
 以無邪之思作之學者亦以無邪之思觀之閔惜懲
 創之意隱然自見於言外矣或曰樂記所謂桑閒濮
 上之音安知非即此篇乎曰詩雅樂也祭祀朝聘之
[002-35b]
 所用也桑閒濮上之音鄭衞之樂也世俗之所用也
 雅鄭不同部其來尚矣寧有編鄭衞樂曲於雅音中
 之理乎桑中溱洧諸篇作於周道之衰其聲雖已降
 於煩促而猶止於中聲荀卿獨能知之其詞雖近於
 諷一勸百然猶止於禮義大序獨能知之仲尼錄之
 於經所以謹世變之始也借使仲尼之前雅鄭果嘗
 厖雜自衞反魯正樂之時所當正者無大於此矣論
 語荅顔子之問乃孔子治天下之大綱也於鄭聲亟
[002-36a]
 欲放之豈有刪詩示萬世反收鄭聲以備六藝乎
朱子曰孔子之稱思無邪也以為詩三百篇勸善懲惡
 其要歸無不出於正非以作詩之人所思皆無邪也
 今必曰彼以無邪之思鋪陳淫亂之事而閔惜懲創
 之意自見於言外則曷若曰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
 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醜者乃所以
 為吾警懼懲創之資邪若夫雅鄭若干篇自衞反魯
 以來未之有改至於桑中小序之文與樂記合則是
[002-36b]
 詩之為桑閒不為無據今必曰三百篇皆雅則邪正
 錯糅非復孔子之舊矣夫二南正風房中之樂也鄉
 樂也二雅之正朝廷之樂也商周之頌宗廟之樂也
 見於序義傳記皆有可考至於變雅則固已無施於
 事而變風又特里巷之歌謡其領在樂官者以為可
 以識時變觀土風耳今必曰三百篇皆祭祀朝聘之
 所用則未知桑中溱洧之屬當以薦何等之鬼神接
 何等之賓客邪古者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固不問美
[002-37a]
 惡而悉存以訓也然其與先王雅頌之正施用亦異
 則固不嫌於厖雜矣今於雅鄭之實察之既不詳於
 厖雜之名畏之又太甚顧乃文以風刺之美説强而
 置諸雅頌之列是乃反為厖雜之甚而不自知也其
 以二詩為猶止於中聲者太史公所謂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於韶武之音其誤蓋亦如此然古樂既亡
 無所考正吾獨以其理與詞推之有以知其必不然
 耳又以為近於勸百諷一而止乎禮義則又信大序
[002-37b]
 之過者夫子虛上林猶有所謂諷也漢廣知不可而
 不求大車有所畏而不敢猶有所謂禮義之止也若
 桑中溱洧則吾不知其何詞之諷而何禮義之止乎
 ○小序大無義理是後人湊合而成多就詩中採摭
 言語不能發明大㫖見有漢之廣矣之句以為徳廣
 所及見有命彼後車之言以為不能飲食教載行葦
 之序見牛羊勿踐謂仁及草木見戚戚兄弟謂親睦
 九族見黄耇台背謂養老見以祈黄耇謂乞言見介
[002-38a]
 爾景福謂成其福祿隨文生義無復倫理卷耳之序
 以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為后妃之志固不倫矣
 況詩中所謂嗟我懷人其言親暱太甚寧后妃所得
 施於使臣者哉桃夭之詩謂婚姻以時國無鰥民為
 后妃所致不知文王刑家及國其化固如此豈專后
 妃所能致邪其他變風諸詩未必是刺者皆以為刺
 未必是言此人必傅㑹以為此人桑中之詩止是淫
 者相戲之詞豈有刺人之惡反自陷於流蕩之中子
[002-38b]
 衿詞意輕儇豈刺學校之詞有女同車等皆以為刺
 忽而作鄭忽不娶齊女亦是好底意思見後來失國
 便將許多詩盡為刺忽而作考之於忽所謂淫㬥之
 類皆無其實至目為狡童豈詩人愛君之意況其失
 國正坐柔懦何狡之有幽厲之刺亦有不然甫田諸
 篇凡詩中無詆譏之意者皆以為傷今思古而作其
 他謬誤不可勝説後世但見詩序冠於篇首不敢議
 其非至解説不通多為飾辭以曲䕶之其誤後學多
[002-39a]
 矣大序却好或謂補湊而成亦有此理○大率古人
 作詩其閒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幾時盡是譏
 刺他人只縁序者立例篇篇作美刺説將詩人意思
 盡穿鑿壞了
馬氏端臨曰詩書之序自史傳不能明其為何人所作
 先儒多疑之至朱文公之解經於詩國風諸篇之序
 詆斥尤多以愚觀之雅頌之序可廢而十五國風之
 序不可廢也雅頌之作其意易明則序者之辭可略
[002-39b]
 至於風之為體比興之詞多於序述風諭之意浮於
 指斥有聮章累句而無一言序作之之意者而序
 者乃曰為某事也苟非其傳授有源孰能億料當時
 指意之所歸乎夫芣苢之序以為后妃之美也而其
 詩語不過形容采掇芣苢之情狀而已黍離之序以
 為閔周室之顛覆也而其詩語不過慨歎禾黍之苗
 穗而已叔于田之二詩序以為刺莊公也而其詩語
 則愛叔段之辭耳揚之水椒聊二詩序以為刺晉昭
[002-40a]
 公也而其詩語則愛桓叔之辭耳此詩之賴序以明
 者也鴇羽陟岵之詩序以為征役者不堪命而作也
 四牡采薇之詩序以為勞使臣遣戍役而作也四詩
 之㫖辭同意異若捨序以求之則文王之臣民亦怨
 其上而四牡采薇不得為正雅矣即是觀之則桑中
 溱洧何嫌其為刺奔而必以為奔者所自作使聖經
 為錄淫辭之具乎且詩之可刪孰有大於淫者今以
 詩傳考之其指為男女淫泆奔誘而自作詩以序其
[002-40b]
 事者凡二十有四淫詩之繁多如此夫子猶存之則
 不知所刪何等一篇也又以為序者之意必以為詩
 無一篇不為刺時而作有害於溫柔敦厚之教愚謂
 欲使其避諷訕之名而自處於淫謔之地則夫身為
 淫亂而復自作詩以贊之反得為溫柔敦厚乎或曰
 春秋所記無非亂臣賊子之事不如是無以見當時
 事變之實而垂鑒於後世故不得已而存之愚以為
 史以記事有治不能無亂固不容錄文武而棄幽厲
[002-41a]
 也至於文辭則其淫哇不經者直為削之而已而夫
 子猶存之則必其意不出於此而序者之説是也或
 曰序求詩意於辭之外文公求詩意於辭之内子何
 以定其是非乎曰知詩人之意者莫如孔孟慮學者
 讀詩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無邪之訓
 焉則以其辭之不能不鄰乎邪也使篇篇如文王大
 明則奚邪之可閑乎是以有害意之戒焉則以其辭
 之不能不戾其意也使章章如清廟臣工則奚意之
[002-41b]
 難明乎以是觀之則知刺奔果出於作詩者之本意
 而夫子所不刪者決非淫泆之人所自賦也如木瓜
 采葛遵大路風雨褰裳子衿揚之水諸篇雖疑其辭
 欠莊重然首尾無一字及婦人而謂之淫邪可乎或
 又曰二南雅頌祭祀朝聘之所用也鄭衞桑濮里巷
 狹邪之所作也夫子於鄭衞蓋深絶其聲於樂以為
 法今欲諱其鄭衞桑濮之實而文以雅樂之名將薦
 之於何等之鬼神用之何等之賓客乎愚以為左傳
[002-42a]
 言季札來聘請觀周樂而所歌者邶鄘衞鄭皆在焉
 則諸詩固雅樂矣使其為里巷狹邪所用則周樂安
 得有之而魯之樂工亦安能歌異國之淫邪詩乎至
 於古人歌詩合樂之意蓋有不可曉者夫關雎鵲巢
 后妃夫人之詩也而鄉飲酒燕禮歌之采蘋采蘩夫
 人大夫妻主祭之詩也而射禮歌之肆夏繁遏渠宗
 廟配天之詩也而天子享元侯歌之文王大明緜文
 王興周之詩也而兩君相見歌之以是觀之其歌詩
[002-42b]
 之用與作詩之意蓋有判然不相合不可强通也左
 傳載列國聘享賦詩固多斷章取義然其大不倫者
 亦以來譏誚如鄭伯有賦鶉之奔奔楚令尹子圍賦
 大明及穆叔不拜肆夏甯武子不拜彤弓之類是也
 然鄭伯如晉子展賦將仲子鄭伯享趙孟子太叔賦
 野有蔓草鄭六卿餞韓宣子子齹賦野有蔓草子太
 叔賦褰裳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栁賦蘀
 兮此六詩皆文公所斥以為淫奔之人所作也然所
[002-43a]
 賦皆見善於叔向趙武韓起不聞被譏乃知鄭衞之
 詩未嘗不施之燕享而此六詩之㫖意訓詁當如序
 者之説也
王氏應麟曰諸儒説詩一以毛鄭為宗未有參考三家
 者獨朱文公集傳閎意眇指卓然千載之上言關雎
 則取匡衡柏舟婦人之詩則取劉向笙詩有聲無辭
 則取儀禮上天甚神則取戰國策何以恤我則取左
 氏傳抑戒自儆昊天有成命道成王之徳則取國語
[002-43b]
 陟降庭止則取漢書注賓之初筵飲酒悔過則取韓
 詩序不可休思是用不就彼岨者岐皆從韓詩禹敷
 下土方又證諸楚詞一洗末師專已守殘之陋
黄氏震曰晦庵先生因鄭公之説盡去美刺探求古始
 雖東萊不能無疑然指桑中溱洧為鄭衞之音則其
 辭曉然諸儒安得回䕶而謂之雅音謂甫田大田諸
 篇皆非刺詩自今讀之皆藹然治世之音謂成王不
 敢康之成王為周成王則其説實出於國語亦文義
[002-44a]
 之曉然者其餘改易固不可一一盡知若其發理之
 精微措辭之簡潔讀之使人瞭然孰有加於晦庵之
 詩傳者哉
王氏禕曰朱子集傳其訓詁多用毛鄭而叶韻則本呉
 才老之説其釋諸經自謂於詩獨無遺憾當時東萊
 呂氏有讀詩記最為精密朱子實兼取之
何氏楷曰𣙜訓詁則鄭孔之功決不可誣明義理則朱
 子之言深得其要以上論諸家/説詩得失
[002-45a]
大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朱注心之所之謂之志而詩所以言志也孔氏穎達/曰詩人志
 意之所之適藴藏在心為志發見於言/為詩○輔氏廣曰此一節言詩之自出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朱注情者性之感於物而動者也喜怒憂懼愛惡欲
 謂之七情形見永長也黄氏櫄曰寂然不動者謂之/性感於物者謂之情情之所
[002-45b]
 動則惡可已惡可已/則不知手舞足蹈也
 集説孔氏穎達曰上辨詩志之異而直言者非詩故/更序詩必長歌之意○李氏樗曰永歌未足盡
 其情於是手舞之足蹈之而有舞焉歌詠其聲舞蹈/其容聲容兩盡然後喜怒哀樂之情宣導於外無所
 湮鬱此所謂/導和之至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直
吏反樂音洛/思息吏反
 朱注聲不止於言凡嗟歎永歌皆是也成文謂其清
[002-46a]
 濁髙下疾徐疏數之節相應而和也然情之所感不
 同則音之所成亦異矣輔氏廣曰此一節又言嗟歎/永歌既發於聲因以其聲播
 於八音諧以律呂使之/相應而和故謂之音
 集説鄭氏康成曰聲謂宮商角徴羽也聲成文者宫/商上下相應○孔氏穎達曰作詩之時次序清
 濁節奏髙下使五聲為曲似五色成文據其成文之/響即是為音此音被諸弦管乃名為樂雖在人在器
 皆得為音樂記注雜比曰音單出曰聲○治世之政/教和順民心述其安樂之心而作歌故治世之音亦
 安以樂也良耜云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安之極也湛/露云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樂之至也天保云民之質
 矣日用飲食是其政和也亂世之政教與民心乖戾/述其怨怒之心而作歌故亂世之音亦怨以怒也蓼
[002-46b]
 莪云民莫不榖我獨何害怨之至也巷伯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怒之甚也十月云徹我牆屋田卒汙萊
 是其政乖也國將滅亡民遭困厄述其哀思之心而/作歌故亡國之音亦哀以思也苕之華云知我如此
 不如無生哀之甚也大東云睠言顧之潸焉出涕思/之篤也正月云民今之無祿天天是椓是其民困也
 詩述民志樂歌民詩故時政善惡見於音也○李氏/樗曰論聲音之道與政通也五聲八音皆本於人情
 故國之安危政之醇疵皆可求之於聲音之閒苟發/於聲必知心之所由然既知心之所由然則可知政
 之所由然蓋皆不能逃乎審音者之/所知而詩者乃所以播於聲音者也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朱注事有得失詩因其實而諷詠之使人有所創艾
[002-47a]
 音/刈興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極又足以達於隂陽之氣
 而致祥召災蓋其出於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
 深而見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劉氏瑾曰天地人同/一氣也詩雖出於人
 為而理氣感通則不假人力也達/字貼動感字隂陽貼天地鬼神字
 集説孔氏穎達曰上言播詩於音音從政變政之善/惡皆在於詩故又言詩之功徳也由詩為樂章
 之故正人得失之行變動天地之靈感致鬼神之意/無有近於詩者○黄氏櫄曰先儒謂正得失者用此
 詩於諷刺之閒動天地者用此詩於郊祀之際感鬼/神者用此詩於宗廟之中予以為此一端耳非諷刺
 郊祀宗廟之時則不足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乎/今觀詩之美刺非出於愛惡之私則得失不難正矣
[002-47b]
 言行所以動天地則天地不難動矣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則鬼神不難感矣此思無邪之效也故曰莫近
 於/詩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朱注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輔氏廣曰或疑指周公/為先王先生曰此無甚
 害蓋周公行王事制禮樂/若止言成王則失其實矣是指風雅頌之正經劉氏/瑾曰
 序者言先王以詩為教正綱常而善/風化故知其所指先王與正經如此經常也女正乎
 内男正乎外夫婦之常也孝者子之所以事父敬者
 臣之所以事君詩之始作多發於男女之閒而達於
[002-48a]
 父子君臣之際故先王以詩為教使人興於善而戒
 其失所以道夫婦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彭氏/執中
 曰陳君舉云夫婦之經者孝敬之成也蓋天下之道/只從夫婦中出而夫婦之道又只從中正中来以此
 氣象事親則成/孝事君則成敬三綱既正則人倫厚教化美而風俗
 移矣劉氏瑾曰此一節專/論正風雅及周頌
 集説孔氏穎達曰地理志云民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繫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静隨
 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則風為本俗為末皆為民情/好惡也王者為政當移之使緩急調和剛柔得中有
 風俗傷敗者當易之使善故地理志又云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本
[002-48b]
 而易其末然後王教成此皆用詩為之故云先/王以是以用也言先王用詩之道為此五事也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
雅六曰頌興虛應/反後同
 朱注此一條本出於周禮大師之官蓋三百篇之綱
 領管轄也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風則十五國
 風雅則大小雅頌則三頌也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
 雅頌之體也賦者直陳其事如葛覃卷耳之類是也
 比者以彼狀此如螽斯緑衣之類是也興者託物興
[002-49a]
 詞如關雎兔罝之類是也蓋衆作雖多而其聲音之
 節製作之體不外乎此故大師之教國子必使之以
 是六者三經而三緯之則凡詩之節奏指歸皆將不
 待講説而直可吟咏以得之矣朱子曰三經是風雅/頌是做詩的骨子賦
 比興却是裏面横串底都有賦比興故謂三緯○輔/氏廣曰聲音之節謂風雅頌製作之體謂賦比興三
 經謂風雅頌之體一定也三/緯謂賦比興之用不一也六者之序以其篇次風
 固為先而風則有賦比興矣故三者次之而雅頌又
 次之蓋亦以是三者為之也然比興之中螽斯專於
[002-49b]
 比而綠衣兼於興兔罝專於興而關雎兼於比此其
 例中又自有不同者學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集説孔氏穎達曰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也○劉氏瑾曰朱
 子嘗疑以七月詩變其音節或為風或為雅或為頌/則風雅頌之例中亦恐有不同者不特比興之例為
 然/也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風刺之風/福鳳反
 朱注風者民俗歌謡之詩如物被風而有聲又因其
[002-50a]
 聲以動物也上以風化下者詩之美惡其風皆出於
 上而被於下也下以風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則在
 下之人又歌詠其風之所自以譏其上也凡以風刺
 上者皆不主於政事而主於文詞不以正諫而託意
 以諫若風之被物彼此無心而能有所動也輔氏廣/曰此一
 節解風之一字有此二義也上以風化下謂正風也/然變風亦閒有如此者下以風刺上則止謂變風耳
 風雖有此二義不同然皆有取於彼/此無心而能有所動故皆曰風也
 集説鄭氏康成曰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與樂之宮商相應也譎諫詠歌依違不直
[002-50b]
 諫○嚴氏粲者上之化下下之風上皆有/優游㢲入之義故正風變風皆名為風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
變雅作矣
 朱注先儒舊説二南二十五篇為正風鹿鳴至菁莪
 二十二篇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為正大雅
 皆文武成王時詩周公所定樂歌之詞邶至豳十三
 國為變風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為變小雅民
 勞至召旻十三篇為變大雅皆康昭以後所作故其
[002-51a]
 為説如此國異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統諸侯故國
 國自為政諸侯不能統大夫故家家自為俗也然正
 變之説經無明文可考今姑從之其可疑者則具於
 本篇云輔氏廣曰此一節言風雅之有變也所謂可/疑者蓋指楚茨至車舝十篇之類而言也
 集説孔氏穎達曰詩之風雅有正有變故又言變之/意禮義言廢者典法仍存但廢而不行耳政教
 言失者非無政教但施之失禮耳禮義者政教之本/故先禮義而後政教家謂天下民家民隨君上之欲
 故稱俗○王氏應麟曰大雅之變作於大臣召穆公/衞武公之類是也小雅之變作於羣臣家父孟子之
 類是也風之變也匹夫匹婦皆得以風刺清議在下/而世道益降矣○劉氏瑾曰詩人各隨當時政教善
[002-51b]
 惡人事得失而美刺之未嘗有意於為正為變後人/比而觀之遂有正變之分所以正風雅為文武成王
 時詩變風雅為康昭以後所作而豳風不可以為康/昭以後之詩也大抵就各詩論之以美為正以刺為
 變猶之可也若拘其時世分/其篇帙則其可疑者多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變哀刑政之苛吟詠
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風福/鳳反
 朱注詩之作或出於公卿大夫或出於匹夫匹婦蓋
 非一人而序以為專出於國史則誤矣説者欲蓋其
 失乃云國史紬繹詩人之情性而歌詠之以風其上
[002-52a]
 則不唯文理不通而考之周禮大史之屬掌書而不
 掌詩其誦詩以諫乃大師之屬瞽矇之職也故春秋
 傳曰史為書瞽為詩説者之云兩失之矣
 集説孔氏穎達曰國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皆是也此承變風變雅之下則兼據天子
 諸侯之史矣明曉得失之迹哀傷而詠情性者詩人/也非史官也國史采衆詩時明其好惡令瞽矇歌之
 其無作主皆國史主之令可歌由是國史掌書故託/文史也苟能著作文章亦可謂之為史不必要作史
 官駉云史克作是頌史官自有作詩者矣不盡是史/官為之也國史選取善者付樂官耳○達於事變者
 若唐有帝堯殺禮救危之化後世習之失之於儉不/中禮陳有大姬好巫歌舞之風後世習之失之於遊
[002-52b]
 蕩無度是其風俗改變詩人曉達之也懷其舊俗者/若齊有大公之風衞有康叔之化其遺法仍在詩人
 懷救之也○李氏樗曰變風之作或出於婦人女子/小夫賤隸而總謂之國史者蓋指其大槩也○范氏
 處義曰此謂諸國之史而言/故專論變風不及變雅也
 案周禮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杜子春云奠讀為/定注曰史官主書故韓宣子觀書於大史氏繫世謂
 帝繫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之瞽矇誦之疏云經小/史掌志引大史證之者大史史官之長共其事故也
 又周禮瞽矇職注云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繫述其徳行瞽矇主誦詩幷誦世繫以戒勸人君也
 由此觀之小史之掌總於大史瞽矇之誦定於小史/則詩之由國史以授樂官也明矣況周禮疏云大師
 是瞽人之中樂官之長瞽矇屬焉是大師與矇俱為/無目之人所誦之詩非國史相而詔之亦何從知其
[002-53a]
 條類義理也且序者承上文言變風變雅為國史采/詩之意而言非以三百篇為作於國史其義似未為
 失/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
義先王之澤也
 朱注情者性之動而禮義者性之徳也動而不失其
 徳則以先王之澤入人者深至是而猶有不忘者也
 黄氏櫄曰止乎禮義/喜怒哀樂之中節者然此言亦其大槩有如此者其
 放逸而不止乎禮義者固已多矣
[002-53b]
 集説孔氏穎達曰作詩止於禮義則應言皆合禮而/變風多傷化敗俗皆時政之疾病也所言者皆
 忠規切諫救世之針藥也典刑未亡覬可追改則箴/規之意切鶴鳴沔水殷勤而責王也淫風大行莫之
 能救則匡諫之志微溱洧桑中所以咨嗟歎息而閔/世○輔氏廣曰此言變風不及雅者變風如此則變
 雅從可/知也
○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
 朱注所謂上以風化下
 集説孔氏穎達曰序説正變之道以風雅與頌區域/不同故又辨三者體異之意作詩之人覽一國
 之意以為己心所言者直是諸侯之政/行風化於一國故謂之風以其狹故也
[002-54a]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
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朱注形者體而象之之謂小雅皆王政之小事大雅
 則言王政之大體也輔氏廣曰正雅則可見王政/之興變雅則可見王政之廢
 集説孔氏穎達曰言天下之事亦謂詩人總天下之/心四方風俗以為己意而詠歌王政故作詩道
 説天下之事發見四方之風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齊正於天下故謂之雅以其廣故也○風雅之作
 皆是一人之言耳必是言當舉世之心動合一國之/意然後得為風雅載在樂章不然則國史不錄其文
 也此言謂之風雅理兼正變○王氏柏曰小雅之正/詩其為體有二一曰燕享賓客之樂二曰勞來行役
[002-54b]
 之樂朱子所謂歡忻和説以盡羣下之情者也大雅/之正詩其體一曰㑹朝之樂而已朱子所謂恭敬齊
 莊以發先王/之徳者也
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告古/毒反
 朱注頌皆天子所制郊廟之樂歌頌容古字通故其
 取義如此李氏樗曰漢書云徐生善容容字作此頌/字○劉氏瑾曰論頌詩之大體固是天子
 郊廟樂歌而所以美盛徳告成功者/也但驗之三頌諸篇亦不能盡然也
 集説段氏昌武曰古人言功必以徳徳苟未至於盛/則功不可以成故盛徳者成功之本○彭氏執
 中曰盛徳不可見也故美其形/容成功不可忘也故告於神明
[002-55a]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朱注史記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朱子曰關雎是樂/之卒章故曰關雎
 之亂楚辭亦有亂曰是也自關關雎鳩至鐘鼔樂之/皆是亂想其初必已是作樂到此處便是亂○問關
 雎之亂亂何以訓終曰既奏以文復亂以武樂記注/文謂鼓也武謂金也舞畢擊金鐃而退也○亂乃樂
 終之雜聲也前面/恐有聲而無辭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
 廟為頌始所謂四始也詩之所以為詩者至是無餘
 蘊矣後世雖有作者其孰能加於此乎邵子曰刪詩
 之後世不復有詩矣蓋謂此也輔氏廣曰此二句總/結上三節而贊其為
[002-55b]
 詩之極/至也
[002-56a]
詩集傳序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
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
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
而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而不
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曰
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
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
[002-56b]
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
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
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
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
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
廵守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
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
得位無以行帝王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
[002-57a]
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
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刋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乆逺使夫
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
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
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
若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
謡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唯周南召
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徳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
[002-57b]
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
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
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
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
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寛而密其
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
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
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猶非
[002-58a]
 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
 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則其學之也
 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
 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㫖
 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
 以體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閒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
 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問者唯唯而退余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
[002-58b]
 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書
 
 
 
 
 
 
欽定詩經傳説彚纂卷首下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