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東山存稿 > 東山存稿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山存稿巻六      元 趙汸 撰
  文
   邵菴先生虞公行狀
 曽祖剛簡宋朝請大夫利州路提㸃刑獄贈中大夫
 妣趙氏贈宜人
 祖㠭宋奉直大夫知連州仁夀縣開國男食邑三百
 户國朝累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追封雍郡侯妣
[006-1b]
 氏追封雍郡夫人
 父汲故國史院編修致仕贈中奉大夫四川等處行
 中書省叅知政事䕶軍追封雍郡公妣楊氏追封雍
 郡夫人
虞氏系出虞仲世家㑹稽唐永興文懿公世南事太宗
陪葬昭陵子孫為雍人事見本傳永興生工部侍郎昭
工部生江隂令陟江隂生盱眙丞知待盱眙生長城令
禮長城生金吾衛長史明金吾四子叔曰殷中和間守
[006-2a]
蜀仁夀郡因家焉遂為蜀人仁夀九子伯曰賞賞五子
次四曰琚琚二子幼曰庾庾四子次二曰承詢承詢二
子幼曰繼崇繼崇三子季曰昭白宋銀青光禄大夫國
子祭酒贈太師周國公周公五子季曰軒贈太師魏國
公三子季曰祺及進士第歴官左中大夫贈太師秦國
公秦公生左丞相雍國公允文贈太師諡忠肅功烈具
宋史丞相三子伯曰公亮性高簡不樂仕進晚以奉議
直秘閣贈開府儀同三司仲曰公著知渠州官至中奉
[006-2b]
大夫仁夀縣開國男累贈光禄大夫季曰杭孫大理寺
丞至中奉大夫贈通議大夫開國六子次二提刑也與
臨卭魏華父成都范文叔李微之輩講學蜀東門外非
洙泗伊洛之道不言著易詩書論語説以發明其義由
是蜀士盡知周程張朱傳授之㫖所居官輙舉其職從
四川置司羣為叅議官自請行邊却强敵數十萬知簡
州擢䕫州路提刑遷利路立保伍之法三年民歸之者
三十九萬餘人為屯田聽民自耕邊實人足敵不敢犯
[006-3a]
學者稱為滄江先生滄江二子伯尚書也以文學著稱
知永州興學校靖冦暴更以簡易治之去而民不忘遷
連州六子伯曰普兵部侍郎直寳文閣兵部三子仲曰
從龍朝請郎通判惠州子三人伯為通直郎黄岡尉尚
書無子以黄岡繼宗事即叅政也宋亡自海上還隠於
臨川之崇仁禮義忠厚鄉里信之與翰林學士臨川吳
公伯清為友吳公稱其文清而醇晚稍起家教授有知
人之鑒於諸生中識故江浙行省叅政魯公子翬今翰
[006-3b]
林承㫖歐陽公原功而深期之夫人楊氏故工部侍郎
國子祭酒文仲之女楊公世以春秋名家而從弟叅知
政事平舟先生棟以濓洛之道自任夫人未笄時即盡
通其説至近代典故亦貫穿不遺平舟以彗變上書夫
人侍側進曰叔當去位乆矣平舟嘆曰汝曷不為男子
生我家乎及歸叅政事舅姑以孝聞雖在患難動不忘
禮族姻嚴憚之生三子伯諱集字伯生即公也仲曰槃
進士及第官至承事郎武昌路嘉魚縣尹季曰葉咸淳
[006-4a]
間楊公守衡州以叅政從未有子楊公為禱於南嶽俄
夢客將啓曰南嶽主者來謁既覺而公生於館壬申嵗
二月二十二日也乙亥楊公守漳州明年趍嶺外叅政
亦在行公三嵗即知讀書干戈中無書册可擕母夫人
口授論語孟子左傳歐蘇文聞輙成誦九嵗北還至長
沙就外傅始得書之刻本則已盡誦諸經通其大義矣
又五嵗始來崇仁吳公伯清見其所為文謂叅政曰賢
郎後當有大名於世時江左學者猶守舊業郡邑學校
[006-4b]
有用前代科目法出題講課以程其藝者所取輙百數
十人公與嘉魚令以所業應之咸考中出諸老儒上時
猶未冠也故國名卿學士多寓是邦公入則受教家庭
出則從諸公游於經傳百氏之説帝王之制有國家者
興衰得失之由與其為之之術無不學焉而典故沿革
世家爵里考覈於近代者尤精詳矣楊夫人嘗曰吳伯
清今世大儒可為師表故公與嘉魚令從吳公游吳公
於先儒之言有所辨釋公悉能推類以達其意吳公亟
[006-5a]
稱之宋之將亡蜀先被兵其世家大族狼狽奔走僅保
遺息於東南内附以來日以衰微忘其所自者衆矣尚
書之解組永州也道過臨川寓公邕管安撫陳公元晋
之夫人其女弟也率諸子迎伯兄以歸因得前郡守江
陵項公别第於崇仁邑南門外故叅政自長沙來居之
稍収養其族人於傷殘驅迫之餘蜀既不可返而家益
貧無以為生葢不勝遺緒之憂也公生有異質長益自
奮於學叅政少慰意焉手植紫薇於庭以期之嘗與嘉
[006-5b]
魚令屏居一室日講所學因讀邵子書有契題其宇曰
邵菴故四方稱為邵菴先生大德六年以大臣薦擢大
都路儒學敎授十一年除國子助敎明年丁内艱至大
二年再除國子助敎四年授將仕郎國子博士延祐元
年除從仕郎太常博士三年奉詔西祀名山大川四年
除承仕郎集賢修撰考大都路鄉試五年被㫖以集賢
直學士召吳公伯清於家六年除翰林待制儒林郎兼
國史院編脩官丁外艱服除以舊官召㤗定元年考試
[006-6a]
禮部進士除承德郎國子司業二年除奉訓大夫秘書
少監四年考禮部進士拜翰林直學士奉議大夫知制
誥同修國史陞奉政大夫兼經筵官明年兼國子祭酒
天厯二年陞中順大夫未幾拜奎章閣侍書學士陞亞
中大夫仍前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經筵官
兼國子祭酒嵗中進階中奉大夫至順元年為御試進
士讀巻官奉㫖修皇朝經世大典任總裁二年拜翰林
侍講學士通奉大夫餘如故今上皇帝入纂大統被㫖
[006-6b]
赴上都秋以病謁告歸田里元統二年有㫖召還禁林
從使者至即疾作不能行而歸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
日終於崇仁私第年七十有七初藁城董忠宣公以左
丞相鎮江右延叅政與吳公而賓禮之因以知公之賢
及拜行臺中丞請於叅政以公俱行命其子受學焉俄
入朝公始來京師方海内承平中朝無事四方名勝萃
焉為文章相尚以雄嚴新竒不必盡合於古栁城姚公
在翰林廣平程公吳興趙公繼之與公言俱大悦即以
[006-7a]
異日斯文之柄歸之涿郡盧公處道清河元公復初素
相善有所述作輙即公論定元公嘗謂公曰子文無雷
霆之震驚無鬼神之靈變將何以稱於世乎公謝曰誠
不能也後元公卒以公所為為善業觚翰者稍為改弦
易調矣時元老大臣為中書魯國文貞公翰林承㫖唐
公多國初侍從舊人因董氏識公者輙見親厚於先代
文獻有所徴焉公亦得以盡知國家之舊典西北之遺
事臺臣言公材堪御史雖不果擢用而公名高一時矣
[006-7b]
始教授京庠平陽王文憲公以相臣尹京賢公之為待
以客禮故公得盡心訓廸益自致於所願學者時前代
故家子孫仕於朝者不數人公與四明袁公伯長最厚
盡交友之義嘗追考故國士大夫德業之盛各述其鄉
邑之舊而論著之大史院教授洛陽楊茂𢎞者知置律
候氣之事嘗與太史郭公試用之而應以為律厯不可
偏廢將為書上之自恨其文繁失宜不足達意以公素
討論斯事求為之潤色公既為整飭其書又以告諸有
[006-8a]
位者㑹茂𢎞以病死不得達其所著書猶藏大史簽院
齊公伯亨家成均之士數百人多宗戚子弟施教者每
不安厥職公為助教即以師道自任申國學之成法以
嚴正大之規本聖賢之遺書以發精微之藴明事理之
非二通雅俗於性情脩辭者陳義必精辨惑者無微不
顯學者資質不齊俱獲其益有志者待公之退多挾䇿
趨門下以卒其業他館之士靡然宗尚多相率詣館下
請益為之師者一無間言為博士言於祭酒曰惟學務
[006-8b]
修德誘以利禄使之進雖勉弗喜也聖天子嘉惠監學
使得嵗貢士以次授官盍求其足以為勸者而激勵之
李秦公時領學士聞而是之趣以名士當言之於上乃
於諸生中得端静有守嘗試以事者二人併牘上之委
於吏議不得達而秦公已歸翰林矣大成殿新賜登歌
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里之人性情不相能
不能成音公為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設司樂一人掌
之將有所考正焉仁宗方責成監學拜臺臣為祭酒以
[006-9a]
重其事屢起名儒為之師皆欲有所更張以副上意公
力助其説有為異論以沮之者執政為之動好進者乘
間媒孽其間謗議沸騰前後兩司業或稱病或投檄去
公亦以病免在太常時暉忠憲王為使盛年不飲酒好
靜黙間獨從公問禮器祭義甚悉及至家必留坐欵曲
或盡日無倦色公為言先王制作之本天理人情之實
以及古今因革治亂之迹忠憲屢為嘉嘆益信儒者有
用公以去蜀乆乞充使幸得一視墳墓遂被闕/
[006-10a]

[006-11a]
 
 
 
 
 
 
 
 
[006-11b]
 
 
 
 
 
                 用者將以
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代五經學
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逺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惟
[006-12a]
其髙者而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
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率持是説故所取每
稱得人以次對復入翰林即薦蕪湖令歐陽原功於朝
除司業又舉以自代嘗約待制馬公伯庸同推挽之馬
公復書曰𤣥翁博洽有古學司業先生力薦不置在先
生則得矣如祖常等心愧何𤣥翁者原功别字祖常馬
公名也歐陽公聞之亦寓書於公曰閣下學足以變文
體身足以為道郛此固海内士所屬望者也分義則然
[006-12b]
蕪湖終更乃聞有自代之薦樊英無竒終貽他日之累
淮隂新進難免當時之驚朝廷竟用公言召歐陽公國
子博士一時二三名賢更相推讓縉紳翕然相慶經筵
肇開勸講進讀之臣具極一時之選未幾駕幸上都次
北京以講臣多髙年召公與集賢侍讀學士王儀伯執
經從行秋還皆有金織文錦之賜自是嵗常在行晉邸
知公貧特命出中統鈔五十錠即其家賜之公氣貌温
和敷陳剴切間及時務必曲盡事宜嘗因講罷論京師
[006-13a]
恃東南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寛闕/
[006-14a]
 
 
 
                   遽了
乃以屬公而譯者始克訖事奎章閣初置授經郎上命
公選漢人授經者公以豫章揭公曼碩莆田陳公衆仲
名聞上竟用揭公陳公仕至翰林應奉而終公猶深惜
其不夀也嘗以先世墳墓逺在吳越者嵗乆蕪没乞一
[006-14b]
郡自便上曰爾材何不堪顧今未可去爾時闗中大饑
民枕藉而死有郡縣無孑遺者大臣有受命赴捄而粟
無所從出致哀痛以死公侍廷顧問所以捄闗中者公
對曰承平日乆人情宴安有志之士急於近效則怨讟
興焉不幸大菑之餘正君子為作新之機也若遣一二
有仁術知民事者稍寛其政令使得有所為隨郡縣擇
可用之人因舊民所在定城郭修閭里治溝洫隈畎畆
薄征斂招其傷殘老弱漸以其力治之則逺方而來歸
[006-15a]
者漸至春耕秋斂皆有所助一二嵗間勿征徭封域既
正有望相濟四面而至者均齊方正截然有法則三代
之民將見出於虛空之野矣上稱善因進曰幸假臣以
一郡試以此法行之三五年間必有以報朝廷者左右
有曰虞伯生欲以此去爾遂罷其議天子於所體貌之
臣多呼以字故奏對者亦得以字行孔林新修大成殿
告成有㫖行香公請充使上許之既而復曰是欲為歸
計爾乃命公傳㫖以他學士行公初除閣學士以祭酒
[006-15b]
之職朝暮訓廸難於兼領乞辭免有㫖奎章閣事切要
特免祭酒至是復以國史所重恐兼職廢務辭不許上
將䇿士於廷公被命為讀巻官擬制䇿四篇以進其䇿
漢士者畧曰夫親親莫内於九族今百世本支繁衍盛
大則既尊位重禄矣尚有以勸之之道乎尊賢莫先於
百姓今世臣大家勲業𢎞茂則亦既富方榖矣尚有以
體之之道乎多方内附之衆因其俗而道之者亦既乆
矣一而同之之道尚有可充者乎生聚教養之民因其
[006-16a]
生而厚之者亦既周矣協而雍之之道尚有可致者乎
上覽畢命用其次一篇即所問九聖之道者是嵗有㫖
修皇朝經世大典以公與中書平章趙公子敬仝任總
裁公移文閣中言建大厦者必藉衆工之長田甫田者
豈責一夫之力大典之書所以見宗祖創業之規模列
聖繼承之次第聖上睿思之深逺國家治體之詳委事
體大重闗繫非輕今院監官員多兼他職不無分其心
力其專執筆者數人而已切見禮部尚書馬伯庸識見
[006-16b]
詳宻多聞舊章國子司業楊廷鎮素有厯象地理記問
度數之學可共典領脩撰謝敬德應奉蘇伯脩大常李
惟中國子助教陳衆仲前詹事院炤磨宋顯甫侍儀通
事舎人王繼志俱有見聞精力優贍可共筆削如䝉轉
以上聞許令添助撰録庶幾是書早成議未定而上命
閣學士專率其屬為之公遂兼修治典治典者大典臣
事六篇之首凡國家詔㫖官府建置沿革宰相拜罷年
月世家功臣勲業始末官吏黜陟之例廷臣條列之議
[006-17a]
莫不繫焉文字浩穰巻帙山積祁寒盛暑未嘗少休也
俄趙公告歸公遂專領其事閲兩嵗書始成為八百册
以進是日宴於興聖殿受書覽之大悦復命禮部尚書
巙公子山别制為小方册以便觀省行幸則以二駝載
之駕前時公以目疾丐解職不允乃上章舉治書侍御
史馬伯庸自代其辭曰臣某猥以疎逺仰荷聖恩拔諸
凡庻之中置在清華之列叅侍書幃之顧問仍仝史館
之編摩儒者至榮叨承過望乃者目生内障今嵗彌深
[006-17b]
文字不分視瞻如隔或蒙召對每懼顛躋敢因求退之
誠切效薦賢之報伏見侍書侍御史馬祖常髙科進士
昭代竒材已被簡知敭歴臺省觀其退食之暇手不廢
書每期上接於古人不肯茍安於常見其制作刻之金
石而無愧其雅頌被之弦歌而有餘揆諸等倫允為超
異切見本閣學士多以近臣宰輔兼職如以本官兼代
微臣侍書職事使之出贊清肅入陪秘殿之論思黼黻
皇猷實愜衆望以閒局而扳要職或貽誚於衆人以君
[006-18a]
子而有多能固宜兼於數用庻幾賢人畢效謀為而臣
得以桑榆遍求醫藥稍全目力可竭心思追尋末學之
微歌詠聖朝之盛時御史中丞趙伯寜為上所信用乘
間為公請曰虞伯生乆居京師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
任使得便醫藥他日復召用未晚也上怒曰一虞伯生
汝輩不能容邪乃已初上在潛藩已知公名嘗幸治亭
見所題榜命左右摩取觀之館閣文史之間號為散地
無所與乎國而上方嚮用文學開奎章閣置學士員立
[006-18b]
藝文監以治書籍設藝林等庫任摹印將大修聖賢經
傳之説以為成書知名之士多見進用自中朝至於外
方金石之錫承詔撰作幾無虛日以公𢎞才博學無施
不宜一時大典册咸出其手故重聽其去公每渉筆論
思不忘規切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冀
有所裨益用事者患其知遇日隆漸多論建思有以間
之而譖言興矣賴公夙誠雅望敭歴有自故不能有所
中傷嘗被㫖撰一佛寺記其處有前代遺迹適進對上
[006-19a]
問曰人言汝前代相臣子孫今為是文適美前事爾公
對曰前代逺矣其臣庻子孫不忘本初者已鮮有能思
其祖父而不忘其祖父所事者必忠孝之士也臣不足
以及此能為陛下言此者必忠孝人矣今臣等幸以疎
庸際遇聖時政位通顯澤流後嗣庻幾子孫世世不忘
朝廷厚恩則誠犬馬至願故臣以為非忠孝之人不能
為是言上目一侍臣歎異之勲舊有得贈封王者公已
受命草制適同列二人至言有㫖姑封為國公二人亦
[006-19b]
上所親近公不復疑即草制以待俄丞相自榻前來趣
書制甚急公以草藁進丞相愕然公知為同列所紿不
復言即改易以進向非公為之隠二人者且得罪矣度
量率多類此既歸江西復有終隠之志先世有賜田宅
在吾門而力不能東踰二年乃克於故廬之西築室以
居益討論舊學俯而誦仰而思不以閒退自佚暇日引
賓客從以門生子弟徜徉山水之間詠歌聖神寤寐先
哲不知年嵗之晚也聖明在上顧念儒臣無間疎逺屢
[006-20a]
有勑即家撰文以錫近臣及老氏之宮公卿大夫思有
所論載者冠葢相望於道四方之士不數千里登門其
欲考典禮之逸遺以盡乎一代之制作者亦必以公為
歸朝廷修先代史大臣有欲起公任其事者既而弗果
議者惜之然公素重兹事晚復失明殆不可為矣崇仁
當故宋時為令者嘗勸其大家出錢買田収租入以待
荒歉名其倉曰平糶内附初其惠猶在既而以其田上
不在官下不在民粟米力役之征無所從出遂淪入於
[006-20b]
道士之觀官吏無復建白嵗乆不能復公歸屢為部使
者言之又以告故交之在行省者率復其舊邑人受無
窮之利矣始感疾即呼長子付以後事卧病旬餘飲藥
輙不效醫潛易他藥以進公心知為重劑却不服且解
之曰吾脉甚平息甚均吾中甚安然不復起則命也復
何求哉又旬日大風動地飄瓦拔屋前後巨木數十株
居人震恐公神氣愈澄徹語言簡逺如平時諸子復進
以藥公曰吾病殆非藥所能治矣持去毋溷我五月丙
[006-21a]
辰夜起危坐甚急畧問家事子弟俱侍立意其遂逝有
哽咽者公從容慰之曰未湏訣别也己未廼革治命以
深衣斂勿用浮圖公性孝友方二親以故家令徳中遭
亂亡僑寓下邑左右承順無違少與嘉魚令同學於家
父子兄弟間自為知已公哀嘉魚早殁不得大施於世
視其孤不異巳子孟兄采以筦庫輸賦京師稍失撿察
比至折閲數千緡公盡力營貨代為償之無難色撫庻
弟棐嫁孤妺具有恩意常以禄不及親為嘆遇珍膳未
[006-21b]
嘗盡器雖盛暑不以童子揮扇曰勞人以自佚君子不
為也自幼為學則有雅度山林之士有所見聞者必傾
已下之老而不厭巖穴隠淪抱負積蓄不能自見者咸
就其所至為之表章好接後進雖齒少且賤與之論辨
扣撃如敵已論薦人才必先器識心所未善不為牢籠
以沽名譽鑑别文字是非得失不折之於至當不少止
其詭於經者文雖善不與也然亦以是二者忤物速謗
致取忌於時最善清江范公德機稱其制作妙入神品
[006-22a]
其卒也尤哀之舟過清江撫存其孤子為之慨然方權
門赫奕公視之邈然雅為張察公趙魯公所愛敬趙公
之歸公請召復職上從之而趙公不復起矣自餘知公
者雖或淺深不齊然與之言必盡其誠㑹議朝堂論政
薦士多見容受屢以片言解疑誤出人於濱死亦不以
為德也娶趙氏系出宋宗室秦邸累封雍郡夫人前公
四十一年卒子男四人安民以䕃屢官奉議大夫廣州
路東筦縣尹闕/ 大夫惠州路府判延平廣東宣慰司
[006-22b]
從事秩滿授武緣縣博合寨廵檢翁歸叅政幹公至江
西辟為其省宣使髙門未仕女一人適談紱孫男五人
虎孫純陽原陽貞陽闕/ 女一闕/   嗚呼昔者孟
子没歴戰國至於秦漢遺經僅存當時號稱能言之倫
已莫能盡知其説魏晋而降注意漸廣而好簡者相尚
以清虚詞章愈繁而厭末者遂宗於寂滅豪傑之士奮
乎其間求一言之幾於道而不可得也至於近代作者
勃興而後六經羣聖人之書本諸其身而可以措諸天
[006-23a]
下國家者焕然復明於世所謂罔極之恩乎宋熄其炎
山林奥學之儒日以老死言之而不謬舉之而不違幾
希矣况乎知學之有自而辨其微因其所知以極其所
未至者哉公以絶人之資承家世之逺自其親庭傳習
已極淵微又得一世大儒以端其軌轍其於前哲之所
發明者彚聚部分鑿如金石因言見志慨然有千載之
思焉遭遇盛時以經筵胄監翰苑臺閣歴事聖明名聲
震於當世固乃遜志於退休之餘玩心於義理之微以
[006-23b]
終其身而無間於死生之變吾黨小子葢有不足以知
之者矣公於諸經之説不專主一家必博考精思以求
致用之道謂易因卦立言暢於周公究於孔子首尾完
具生乎千載之下而仰觀千載之上以凡人之資而欲
窺見天與聖人之道不可下此而他求也嘗得江東謝
仲直氏傳授之説以先天八卦圓圖為河圖九數而九
位為洛書而十數而五位者為五位相得之圖心雅善
之或請著論以伸其説則曰易道廣大何所不該誠得
[006-24a]
其自然之數則無徃不合也然先儒有成言焉當存之
以俟知者其不茍異如此謂學而修之則可以行之者
惟禮為然治經者當以為先務其經傳雖多殘闕惟二
戴氏書雜以文士記變禮之得於傳聞者不可盡據以
為信其餘則堯舜三王之遺説天子諸侯大夫士之成
制大畧具在不可以淺近窺也然欲因時制宜使不失
帝王之意則非明智之士不足以及此嘗欲上泝下沿
通古今為一書使後之觀㑹通者有考焉以見用於朝
[006-24b]
弗克就近代儒先君子之衆自濓洛新安諸賢外叅立
並出其人皆未易知其學皆未易言也公以髙情逺識
尚友古人皆就其所存以極其所至而慨夫吾黨之士
知之者微矣嘗欲取太原元公中州集遺意别為南州
集以表章之惜篇目雖具而書未及成臨川吳公當弱
冠時即以斯道自任據經析理窮深極微莫之能尚也
及乎壯嵗猶幡然以為非是知類入德之方上達日新
之妙葢有同遊之士所不及知而公獨得聞之者矣吳
[006-25a]
公沒其書大行讀者各以所見求之徃徃失其本真公
毎為推本吳公成已之要以告人而後願學者得以致
其意焉嘗言先儒於致知之目其考乎二氏者皆將有
所辨正非博聞之謂也盖嘗接其徒扣其所以為説然
後嘆夫聖人之教不明學者無所據依以為下學上達
之地而欲切究性命之原死生之故其不折而歸之者
寡矣其於為文主之以理成之以學即規矩準繩之則
以盡方圓平直之體不因險以見竒也因絲麻榖粟之
[006-25b]
用以達經緯彌綸之妙不臨深以為髙也陶鎔粹精充
極淵奥時至而化雖若無意於作為而體制自成音節
自合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比登禁林遂擅天下學者風
動從之由是國朝一代之文藹然先王之遺烈矣嘗題
其稿曰道園學古録門人類而輯之得應制稿十二巻
在朝稿二十四巻歸田稿三十六巻方外稿八巻餘散
逸者尚多存其可得而編次者為拾遺若干巻嘗言古
之君子有所不為其所當為者未嘗茍也故於字書音
[006-26a]
律星厯醫藥之説皆留意不倦篆𨽻得漢人筆意行楷
直抵晋唐雖以書名家者咸推讓焉汸以窮鄉晚進無
所聞於當世之作
 
 
 
 
 
[006-26b]
 
 
 
 
 
 
 
 東山存稿巻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