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道園學古錄 > 道園學古錄 46


[046-1a]
欽定四庫全書
 道園學古錄卷四十六
             元 虞集 撰
 序
  送呉真人序
饒國呉公及夫人偕年八十之歳其子𤣥徳真人自京
謁告歸省事聞天子賜以上尊對衣使為之壽太母有
加賜焉于是朝之公卿大夫士咸榮之曰人有以公夫
[046-1b]
人之居於家仍年八十偕老而康强其子在天子左右
甚尊顯髙上其生日又能致天子之賜此豈惟當世之
所無亦前代之罕聞者也乃皆為文章誦説其美以聳
動觀聽而示諸久逺可謂極其盛矣集賢侍讀學士趙
公子昂又以為未也顧謂其人曰詩不云乎綠竹猗猗
衛人所以美武公之徳也維石巖巖言民之所具瞻也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君子之所以綏福履也乃貽絹兩
大幅作古木竹石之圖以遺之竹竝立如鐡石枝葉交
[046-2a]
錯深至不可測而歴歴可數老木參植其間若寒蛟古
虬角刓距短蒼然真有以共夫千歳之冰雪者石脉鎮
密八面具備蔚乎髙深而堅潤有以見所托之固且厚
者焉而變化之妙乃不繫于形質葢其翰墨法度深穏
能極古人神巧之所至而兼之固數百年之寥寥者矣
此尤其心許而神完者也而集賢侍講學士商公徳符
又曰是未足以盡吾意也夫公夫人之所以致此者聖
代涵煦覆燾之所及也真人何可一日而忘報上之心
[046-2b]
哉金楊秘監嘗送客盧溝㑹風雨不成别歸而作盧溝
雨别圖以贈云今真人之行風雨畧相似因倣其意為
横圖長不滿三尺南望則山川回互白雲靄藹萬里如
在几席北顧則龍飛虎伏風滃霧合吾君之居在焉一
橋中分車幾兩馬幾匹留連前郤行者送者幾不能以
相違葢兩有君親之係焉非依依離别之情也使公從
容之暇指而向焉相望翠華于天上恍然思曰吾何以
報吾君哉其可久吾兒以温凊之樂而忘所以夙夜匪
[046-3a]
懈於天子者耶必亟命之歸朝奇達哉運思之深長若
此朋友相諷之義處人君親之間可不至矣乎此又欲
以世間筆墨論之也夫真人家慶之美天下所共樂聞
而好誦之者人之至情也天子之恩寵可聞而知也羣
公之詩可詠而傳也獨二公之意托於翰墨者最為幽
逺而精㣲天下之士有聞知之者皆欲亟覽之然而未
必皆得升饒國之堂而覩斯圖也故為之序以傳之則
呉氏之盛與二公之意可坐想而得之矣顧不偉與
[046-3b]
  送薛𤣥卿序
莊周氏以為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而天下之各為
其所為以自為方迺歴序墨翟禽滑釐宋鈃尹文彭蒙
田駢之為術而推其至極于闗尹老子而後止太史公
以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意為己任然
論陰陽儒墨名法之要指則必以道徳為歸聖賢既沒
是二子者天下之奇材博識未有能過之者也而立言
若此豈不試而云者哉其觀夫世變之極存乎憂患之
[046-4a]
故葢亦以審矣夫故有懐抱利器而洽滯屯蒙之間托
其跡以自保晦其用以有待者徃徃而然至引其道以
用世者得失尤較著矣然則生乎千載之下人有悉其
智慮之所達反其不出此者亦鮮矣哉嗚呼可謂智也
已矣今大宗師以𤣥教為上所尊禮者四十年巍巍髙
顯而世莫與之抗物莫與之忌聰明特達之材多出其
門慮深而識達身約而福厚用密而效著世之言功利
者恝恝然以自鉥心刳形曾莫知夫道術之所勝而有
[046-4b]
材學者方互以方物為彼此至相胥於厭敗視此不亦
悲夫故予切感激于是而為𤣥教者吾無不得而游之
若薛𤣥卿氏尤方今之彦而得于予者也自京師省親
江南而名勝為之賦詩多至數十人皆極其文之所能
體之所至吁𤣥卿何以得乎此者哉地大物衆未有盛
于此時者也美材之生乎其間者可勝慨乎誠使之定
神養生以成治而光耀于天下則何可及也然委其美
于不制使終無以自返宰物者亦何心哉𤣥卿為人清
[046-5a]
明而能靜為學宏博好古書法為詩有飄飄凌雲之風
其材固足望也固書所欲言以為送行序
  送趙虛一奉祠南海序
國家嘗以歳正月遣使者分道出禮祠嵩髙岱衡華恒
霍㑹稽呉岳毉無閭之山江淮河濟瀆四方之海與汾
陰之后土凡十有八處延祐六年祠恒南海㑹稽縉雲
者趙君虛一也君前奉被制書佩五品印治處州仙都
觀未行且充使别以内㫖遂禱武夷匡廬之山而至仙都
[046-5b]
焉昔君去家而逺遊也奇山幽洞無所不探訪師友以
究其清靜寂滅之説草衣木食結茅武夷之顛以居人
跡近絶自其學之者葢以為古仙異人矣庸詎知朝廷
聲譽日貴衣羽衣持節為天子使神明于海岳之間乎
天子之使出有祠事于其土則其守令率其属發傳除
道迎入府舍躬導至祠所候使者致命畢乃敢見使者
使者既祠即行不敢留葢重事且懼勞人也庸詎知得
以遂事優游名山之最于天下者乎是二者常不可兼
[046-6a]
而今兼之斯可謂榮幸矣比予在奉常與今御史木君奉
祠而西君在行跨山踰河越隴抵蜀予二人執御唯謹
恐奔軼不克敬共事而君縱鞚掉䇿飄飄然凌雲御風
厯窮險若平地雖木君至今猶羨道之也然則北南往
復雖萬里為專使於是何有哉予獨念夫所謂匡廬武
夷者于予家猶東西家耳夢寐想見其處聚糧辭親規
往而不可得或僅即其麓而返見君之行不能無慨然
于中矣雖然好道學古之君子必有與予同志者深隠
[046-6b]
高蹈而不出聞有客自京師至且憐予之汨沒忘返將
從之而招予者乎嗟夫長材援鶴不識使者之光華或
驚懼而逃逝願蹔辟從騎返初服而接之庶一遇乎不
然不得而見之矣此予之私禱也乃若榮使者之出而
送之者則有諸公詩在二月己酉蜀虞集序
  貞一藁序
某與朱君本初相從于京師二十有餘年矣每見其酬
應之間即自洗滌以讀書為事其書既不汎雜讀之又
[046-7a]
有其道某其敬焉至於職方之紀尤所偏善遇輶軒逺
至輒抽簡載管累譯而問焉山川險要道徑逺近城邑
沿革人物土産風俗必參伍詢詰㑹同其實雖縻金帛
費時日不厭也不慊其心不止其治事也討論如議禮
嚴介若持憲立志之堅確精敏類如此施之功業必不
苟且循習而已然既從事道家之學不屑于世用乃折
而托之文章宜其過人逺矣嘗以所著貞一藳示予俾
題其端予讀而嘆之曰善哉慎所當言而不鼓夸浮以
[046-7b]
為精神也言當于是不為詭異以駭觀聽也事達其情
不托蹇滯以為奇古也情歸乎正不肆流蕩以失本原
也若是者其可少乎予嘗聞為老子之説者曰欲靜而
不躁也重而不輕也要而不汎也嗇而不豐也容而不
奇也畏而不肆也紓而不蹙也節而不蕩廹而後動不
先事而為必也審而後言不强所不知妄窮而變也若
是者於出而為文何有哉本初葢得之矣而某猶及之
者誠以知而未能者也本初尚有以廣之乎觀其書誠
[046-8a]
以某言求之  送丹陵史講師詩
三百年來史氏之族凡三處皆甚大為世所稱羡在國
朝則有鎮陽丞相家在昔故宋則有越上世相王封之
盛吾蜀史氏詩書文學之士子孫衆多視二族無媿焉
嗟夫勲名富貴庸有時而銷歇孰能髙舉逺引于埃
之外乎且老子故周柱下史也世以李氏為其後夫因
官為氏安知無自别于史者千載而下聞其風而起者
[046-8b]
乎史復初自丹稜來飄飄然有凌雲之思使其飡九霞
而賔三清則所以華其宗者豈丞相封王之足儗哉吾
青城山中多古仙人可與論此事毋屑屑京塵為也故
作是詩以送之
有懐牡丹坪花開大如斗歳時誰能觀上古有逸叟晴
雲覆其顛雲氣繞衣袖清露以為漿丹霞以為糗自我
之不見靈芝歳三秀仙人史伯華為致千萬壽人間無
所持紅日炫當
[046-9a]
 記
  潭州重建壽星觀記
古者六宗之禋星居其一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辰
者日月所㑹十二次也故角亢為壽星之祠也秦人立
祠于雍自日月星辰以降祠廟百數十壽星祠在焉説
者曰壽星南極老人星也在俍南北地則參觜之下也
占者以為人壽命應之恒以秋分時見於南郊有國者
以時祀之其地焉然則一祠也俱謂之壽星唐開元禮
[046-9b]
壽星壇既祭老人星又祭角亢七宿葢兼之也荆及衡
陽之野上應翼軫而潭州有壽星之觀則以長沙一星
在軫旁而軫之餘度入辰故也宋政和中湖南漕臣以
潭之子城西北隅所為明地者作之以為有喬松蒼龜
之瑞方是時人主崇尚道教禱祀神異四方依放以將
順其上何可勝數然未數十年胥為淪没訖不復存而
壽星觀獨傳至于今不冺豈非上下之應次舍之限真
有不可誣者而所謂淵耀光明之下屬必將表見於斯
[046-10a]
也耶然觀舊無田以備𤓰華之奉慶元間自岳麓宫分
餘業給之乃見奪于勢力不能全其有至大己酉之燬
住持提㸃石以能與其徒勸衆人出財累輯以新之壽
星有殿萬壽有閣鼓鐘有樓藏經有室翼以兩廡表以
三門而觀始具可謂勞而有成者哉表著其事以示久
逺而竊以為壽星者禮誠當祀乎宜自天子置祠官領
之法應祠在郡國乎則為郡國者當治之今至使方外
之士殫其私力以為之者何也且今為道家者自𤣥教
[046-10b]
大宗師嗣師為朝廷所尊貴予嘗見其在廷中為公卿
言有國長久之道皆合於清淨無為之説其所謂祝釐
上方者意甚深逺壽星果有係于壽命之應必能推而明之以報乎上哉夫論次用事鬼神之表裏予所不得
辭也故因其有請而為之書焉
  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宫記
文昌宫者蜀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曩蜀全盛時
俗尚禱祠鬼神之宫相望然多民間商賈里巷男女師
[046-11a]
巫所共尊信而已獨所謂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
之以為是司祿主文治科第之神云宋亡蜀殘民無孑
遺鬼神之祀消歇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
四十年餘延祐初元天子特出睿斷明詔天下以科舉
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是時余在奉常充愽
士適蜀省以其事來上予議榜其廟門曰右文開化之
祠未幾今翰林學士承旨雲中趙公世延方為御史中
丞移書集賢以聞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
[046-11b]
文昌者日盛矣所謂寳華之祠者在順慶路蓬州相如
縣清泉鄉慕藺里作之者南平綦江等處軍民長官衛
君琪也琪之言曰寳峯之為山綿亘千里至是卓然為
寳峯左山曰玉狗右山曰金鷄南山曰毛女峯皆有古
仙人遺蹟四山之中寛平髙敞者餘十里大溪環市曰
仙城鎮其足居神明者如此而衛氏之先有曰幹者居
是峯好治祠宇子孫世守之至今表曰衛幹滂幹三子
最幼者旣死為神里中里中人祠之其孫堯輔以朝奉
[046-12a]
大夫知隆州隆吾州也堯輔之子大川又為祠以奉其
先時衛涇貴實與之通譜為請于朝名其祠曰集興今
文昌宫即其故處也然則琪之作此非偶然哉琪幼好
道術能嗣行文昌之法事神君者多師之始與遇京師
予使江西又見焉以宫記為請於戯聖天子赫然興科
舉未及期月萬里之外巖絶之邑已有聞風而興起者
信乎其神矣且足以見吾蜀之文運果非他鄉之所及  處州路少㣲山紫虚觀記
[046-12b]
今為道家之教者為宫殿樓觀門垣各務極其宏麗象
設其所事神明而奉祀之其言曰為天子致福延壽故
法制無所禁惟其意所欲為自京師至外郡邑有為是
者多以來告而求識焉大抵侈國家宗尚賜予之盛及
其土木營繕之勞而已葢嘗執筆而嘆曰世俗之卑隘
沈溺甚矣安得遺世獨立竒倜之士可以發予言哉而
縉雲道士趙虛一聞而詢之曰何哉子之所欲言也傳
曰少㣲處士星也予鄉有少㣲山故郡得處士而常有
[046-13a]
神仙道士居之在晉時葛𤣥嘗鍊丹於此有遺井焉今
猶曰葛翁井翁嘗取水而浴丹者也若靜靜能杜光庭
葉法善皆郡人今所謂紫虚觀者宋治平中所賜名也
其後髙宗理宗皆嘗親為書賜之故觀有雲章閣所以
藏是書也觀之道士甲乙度人以傳分四院曰東華南
臺西真北極世以次居之大元至元丁丑燬於兵觀之
主者即更成之累年而畢工葢其地去州城數里四山
隆然中窊若盂觀之正殿在焉西北兩水合注于前而
[046-13b]
去葢勝地也然嵗久無為記者吾子寧靳於言乎請言
觀之人若有近於子所言者若夫葛仙翁杜天師世多
聞其事今所言者保沖大師盧仲璠徧游名山歸終兹
觀秩秩有條理乾道丙戌之嵗年八十一乃召其徒而
告之曰數至九九而極矣吾將返於數之所不及也乎
揮手謝衆即坐化去何太師為之賦詩若曰予見白鶴
自斷雲中來非予故人也耶又有章思㢘者名居簡以
字行時稱思廉先生桃源鄉通仙里人也父景陽故儒
[046-14a]
家旁通方外之學及思廉師王清烈於觀中授靈寳經
有得每日望太陽吐納遂不語不食久之暑行不揮汗
祁寒不襲衣或坐立嶷然不動者通夕行步如奔馬而
塵不驚人各從其東西行皆若與思廉面語及合而即
之則一思廉耳觀中主者嘗書火字儆衆思廉輒取筆
改火為水未幾山水大至人固已異之而水所過處土
去而石存巖穴若厦屋思廉常游戯焉人或叩之禍福
皆懸應也有進士從思廉問應舉當得否思廉不對而
[046-14b]
與議論輒及經義及試得題思廉所與語者用其説中
高等故儒家者亦信之時郡守錢竽尤敬異守有從父
以從官家居因竽求見思廉思廉望見遽呼曰大資後
果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其劾治鬼物已疾苦尤效自達
官貴人至里巷莫不神明之矣亦以仲璠殁之歳殁八
日始斂肌骨柔潤如生云又有徐泰定先生者名虛寂
有道人吹笛過之授以雙筆遂善畫山水後十年吹笛
者復來為詩招之去相傳以為吕洞賔云此三人者豈
[046-15a]
不足記乎予又為之嘆曰劉更生博學之宗作列仙傳
君子傳誦之顔清臣忠義之士也而好言神仙事書之
金石而不厭世或病之噫是足以病顔公乎哉古之君
子思欲逺游輕舉後天而終常托赤松丹丘之流以自
見者其志果安在乎予重違虛一之言遂書以遺之俾
刻為觀記使知道觀之所以長久葢有在於此者虚一
之師曰張希㣲希㣲之師曰呉夢梅南臺之系也虛一
旣有聲公卿間遂以宣命管道教建康泰定乙丑又拜
[046-15b]
璽書兼護其觀今住持馬祖堉因虚一來求文云
  白雲觀記
雲州之西有山曰金閣洞明祁真人擇勝修真得地於
山之谷中谷口在州南十餘里官道傍宛轉深入乃得
至其處真人之道其宗曰全真道行字於州里逺邇嚮
從至元六年故丞相忠憲王安圖過雲州問州之父老
曰此有髙道之士乎衆以真人對丞相屏騎從見之問
以修身治世之事丞相感焉故其相世祖皇帝以清靜
[046-16a]
忠厚為主既而罷相退然若無與於世者人以云多真
人之説云爾後復召拜丞相丞相固辭命益篤將不敢
怫上意往決于真人真人曰昔與子同為相者何人今
同列何人丞相悟見上辭曰昔為相年尚少幸不失陛
下事者丞佐皆臣師友今事臣者循進與臣俱臣為政
能加于前乎上曰誰為卿為是言丞相曰祁真人上嘆
異之故丞相亦不久在相位而真人由丞相得封號矣
既得封當居京師時大都新城成真人買地以築屋在
[046-16b]
今宜民坊白雲樓之南纔六畆耳其後沈某主之始作
正殿方丈買地二十畆半以種蔬其後惠某嗣居之塑老君
與其門人四子象於殿中作東雲堂以待學者繼惠而
居者韓徳靈泰定元年真人苗公被召遇兹庵乃改稱
觀韓又彩飾象設大作供器鍾磬之属三年奉勅作鉢
堂鉢堂者其徒列坐于堂堂中設盎滿注水有盂焉盂
大容數升竅其底作蟻漏始坐時置盂水中上水滿盂
乃得起葢幾彌日矣全真之教羣居以修其道者如此
[046-17a]
施財者某人為錢總若干緍今夫道宫之盛在京師者
以國家之力為之宏麗者甚衆而白雲之觀蕭然數畆
之宫成於攻苦食淡者之手與財者多信善之家是以
可久而足記也泰定元年五月予馹過雲州道中聞異
香數十里不絶心甚異之而莫知其説後四年之過也
適與𤣥教夏真人偕偶及之夏真人曰祁真人居此山
素有道術或者其有没而不亡者耶六月自上都還舍
驛騎步入谷觀祁真人隠處風雨之聲與山木澗泉並
[046-17b]
作凛不可久留遂去之天厯二年六月被召上都又過
之為僚吏從者言昔事言未既香大至數十人共聞咸
用嗟嘆欲書其事於金閣未可併識諸此使觀者知洞
明之所以能神靈者其論道葢有足傳者云
  蒼玉軒新記
閤皂山崇真宫中有竹軒曰蒼玉軒者宋淳熙中陳宗
師元禮之所作也宗師文雅名一時凡公卿大夫士無
不與之遊為之賦詩者多至三百人其尤著者平園周
[046-18a]
公必大艮齊謝公諤誠齊楊公萬里野處洪公邁晦庵
朱公熹樞密羅公㸃待制徐公誼尚書沈公詵閣學蕭
公逵月湖何公異舍人張公濤司封田公渭知監徐公
得之盤園任公詔澶淵胡公思成皆見於宗師墓銘尚
書章公頴之所撰也江右人物於斯為盛乃今于一軒
之中森然若將盡見之其為蒼玉也不亦久且大乎於
戲昔者羣公道徳文章之懿非直矜一時而已者也而
元禮與羣公相上下而無愧也則其材識於蹈世用也
[046-18b]
何有顧且游乎方之外亦豈有求於羣公者哉然而羣公之於陳君也駢章累辭而不為厭陳君之從羣公也
歴歳厯時而不為謟百年而下猶使覽者慨慕想見而
不能已此其髙風雅致詎可以淺淺論哉噫盛世之楷
模矣延祐二年𤣥徳呉真人奉旨修祀至其宫憩於所
謂蒼玉軒者樂其幽勝而深感夫昔賢之事也勉其徒
葺之而以其事示集集惟先公在孝宗時嘗識天下之
賢而薦用之曰材館錄其書故在若平園艮齊野處晦
[046-19a]
庵皆其人而誠齊盤園又門下客也於是重有感焉而
為之記年也其徒於宗師為弟傳云
  著存閣記
𤣥教大宗師呉公全節作明成觀于其親墓之近奉其
父饒國公母饒國夫人之象於别室使弟子治祠事他
日於心猶以為未慊為重屋以度之取祭義之文名曰
著存之閣謂其友虞集曰子為我言著存之義使族人
昆弟子孫與奉祀弟子知予意焉予乃為之言曰集聞
[046-19b]
人之生也魄載魂焉其殁也魄淪于地魂升于天魄降
而魂升則末如之何也已詩曰欲報之徳昊天罔極孝
子之報親也夫安有紀極乎先王於是教之𦵏以寧其
體魄教之祭以盡鬼神之情辨仁智之極致酌禮義之
至當使孝子慈孫得以盡其心焉所謂使賢者俯而就
之不肖者企而及之者非强之也至乎無違則其心安
矣然而以此誨民時猶有忽而忘之者若呉公致其愛
慤者可不謂之厚乎葢嘗聞之親之始沒也則升屋極
[046-20a]
而號焉以復之其在行也則升車而號焉以復之徃矣
逺矣而弗可以復矣則又有牲殺之祭接之以血氣之
感焉時乎風雨霜露之變而有毛血腥熟之薦度諸陰
陽而徧求之曰在彼乎在此乎葢無所往而不致其意
也呉公思其親㝠升而不返也則登髙望逺求諸冲漠
之㣲庶其往來于斯也情之所存何其周乎傳曰慎終
追逺民徳歸厚厚在君子歸在民也昔之人有無怛於生
死之變者喪親沐槨又從而歌之聖人之徒弗與也呉
[046-20b]
公之為本也所以自致於其親而又足以矯其流弊也
歟若呉公之厚於其親者吾深有感焉而不敢易而少
之也
  滕州新修東岳廟記
今天下郡縣有廟以祠東岳之神者十六七有司以為
神於祀典為貴重知敬事而已矣然亦不知地之逺也
其祀葢有不得通者焉滕之為郡嘗以東魯為宗國巖
巖之瞻不逺伊邇則泰山固其望也雲氣之所覆雨澤
[046-21a]
之所潤神明之所臨生物之所用其及於民者葢大矣
於是郡長吏為其民有年穀之祈水旱扎瘥之禱則其
致禮於神者不亦可乎滕城之東有隆然而起者曰黄
山自唐末五代時郡嘗為廟以祠嶽神久之廟廢宋大
觀間里人銀青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太傅致
仕清河郡開國公張孝純率其族始作廟于山麓費錢
幾百七十五萬四年而後成二百年來湮廢殆盡獨其
前殿合樂露臺之址方廣百尺堅緻髙爽可以推見當
[046-21b]
時之盛焉國朝中統初滕民方脱於兵戈塗炭之苦喘
息未定思徹惠於神以求休戚之福守巨伊埒托里奉
行詔書率其人以興廢乃以市民董琇為能而任之經
營十餘年始能成建大殿五間有東西廡有三門有别
殿有旁殿規制宏壯丹堊金碧與凡肖象繪畫之工則
出於陳吉兩師弟子之手時號工巧邑士朱璋嘗記之
而未及刻也五十餘年廟日不治棟桷用摧堂甓如圯
惟東廡與門垣略存其故爾今曹侯來治州事始下車
[046-22a]
禱雨黄山顧眎蕭條慨然興嘆遂與僚佐議新之曰不
可使神無所依也乃以詔書所以責長官者自任輟已
俸以先之同官景從吏民響應財用不匱乃求美材擇
善工諏吉日命廉且能者以督其成修大殿及門甃露
臺起東西廡十間周繚以垣髙以仞計門樹屏復增廣
袤工足於傭役不及民侯親為餉以勸相人用加勉始
於天歴己巳之春成於明年之夏既成儒士王淵杜温
用王亨之言請於官願刻其事於石俾前郡學正李徳
[046-22b]
昭來京師求文以記之予聞曹侯之治郡也清慎而樂
易為政本於教加意學校之事勸命闢地三千畆植棗
果十萬餘儲糧千七百石以備用民之來歸者百餘家
庭無靜人獄無留繫民愛信之終始如一庶幾循吏之
風乎侯名鐸字振文洛陽人官奉議大夫政成且還朝
後之來者知其成之不易尚思葺之以庇其民人於無
窮焉 道園學古錄卷四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