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吳文正集 > 吳文正集 卷五十七
[057-1a]
欽定四庫全書
 吳文正集巻五十七
             元 吳澄 撰
  題䟦
   題致堂胡公奏藁後
致堂胡公此書忠直敢言似賈傅至今讀之流涕清江
曽忠節公娶胡公孫女封新平郡夫人藏此書藁藁有
塗抹改竄字易世後弗能有曽之曽孫以授長樂張圻
[057-1b]
得其判而闕其前其前幅予及見之於豫章蔣鈞之家
二家各寳其所寳嗚呼安得好事者合而一之乎此書
建炎己酉嵗上第三己酉嵗人觀于第四己酉嵗之前
二年人謂臨川吳澄也
   題長豐鎮廟學誌後
以廟貌祀先聖先師禮歟前世未之聞也民間立廟設
像如郡縣禮歟近世未之聞也古莫長豐鎮張儀父知
綱常所繫歸功于聖人廟焉像焉以示報本郡守縣令
[057-2a]
嘉其心春秋仲月上丁日分僚屬詣其廟行釋奠禮繇
是一方之民知所勸俗為之移其於世教不無助也是
以談者尚之嗚呼古者飲食必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
不忘本也毎嵗八蜡雖百物之㣲無不報仁之至義之
盡也有家者祭户竈門行中霤有國者祭社稷及境内
山川有天下者祭百神至尊至重者皇天后土也夫孰
非報本也哉然而各有分限何也曰禮然夫子之功如
天地豈直四方百物一飲一食之所可比王仲淹有云
[057-2b]
太極合徳神道並行吾於夫子受罔極之恩然則人人
當知所報也而報之有其道張氏之心誠厚矣而郡守
縣令之嘉之也亦宜雖然予之所期進乎是因報本之
心而求其所謂道者考文以益其質循名以得其實於
事之已然理之當然洞究而無違知道之在是而報本
之心將日加厚焉而不能自已其眞見卓識有協于理
盖不待於予言也
   題晉周平西改勵圗
[057-3a]
剛惡之害人類蛟虎柔惡之毒人類蛇虺改過遷善之
勇唯剛者能之周處少年之惡剛惡也是以一悔悟間
為善如此其力千載之下觀其圖尚慨想其風烈人亦
何憚而不為善哉世之柔惡者藏戈矛於談笑中而終
身不知悔悟又周處之罪人也
   李宗明詩䟦
予在鄉與豐城諸詩人㳺憲使陳公逺矣若掲養直若
趙用信若蔡黻胡璉掲傒斯鐵中之錚錚者來京師又
[057-3b]
見李宗明詩胡蔡趙掲伯仲間也豈非猶有龍泉太阿
之餘靈鍾而為人發而為詩與何其詩之超超如此哉宗
明今為參政公客晨夕見聞必有出于詩之外予將問

   馮竇二子善事叙後䟦
北平馮竇二家之子償金辭金其事與童䝉訓所載包孝
肅公尹京時事正同二家非有所稽而慕倣于所行偶
與之合盖良心之天自然而然時異而心則一也然包
[057-4a]
公之民有此善行不知其姓名為誰馮氏竇氏因僉
憲潘澤民上其事于臺故至于今有知之者翰林張仲
勉與之同鄉知之尤悉往往喜為人道而吾祭酒先生
劉熙載又為叙述以傳于世三君子之用意厚矣夫彼
之一善何暇計名為之哉而君子能俾其事不至冺没
流布廣逺萬一貪鄙有聞緣此愧悟寜不可以興㢘譲
之風乎是則豈惟二氏子之善抑亦三君子之功也
   䟦廬陵公書後
[057-4b]
廬陵公魁多士歴二十年位不至通顯盖其時非媚柄
臣者不可以得志也國將危亡猶為江西安撫招集烏
合之衆入衛不見容于内又以江廣宣撫出未及行而國事
去矣大兵臨逼邀宰相詣軍前陳相遁吳相泣不知所
措衆推公為右相往軍前祈請至則拘留夜逸趨閩間
關險阻卒以就俘求死不獲在拘囚中乃有鄉人為求
誌墓者此其答書也嗚呼悕矣
   題陸傳甫墓誌後
[057-5a]
文安先生兄弟六人其伯兄從政君之孫傳甫粹行逺
識不殞家聞號燕居之室曰頤庵葬時江西運管黄侯
為撰誌銘事覈辭逹足章厥美後復改葬季子士楀自
記碑陰痛惻懇至允克孝慕於是知陸之世有人也士
楀字景薦介特寡合博記工文
   題河南世系後
大程先生仕金陵宋淳熈間祀于學既而有専祠既而
有書院猶以為未也乃立五世孫奉祠事冄朞而殤又
[057-5b]
以名㓜學者承五世孫後先生為往聖繼絶學而諸君
子為先生繼絶世亦云厚矣嗚呼曽是足以報罔極之
恩哉二百年來家藏程子之書又誦程子之言口説沸
溢或謂洛學盛行嗚呼果有一人能明斯道者乎然則
世之已絶而復續也若可幸道之已續而又絶也寜不
重可嘆矣夫
   題澶淵孟氏族譜後
昔周公大聖著大勲勞于天下元子侯於魯歴八世十
[057-6a]
四君至桓公桓公之庶長子為卿傳家曰仲孫氏一曰
孟孫其别曰孟戰國時有亞聖大賢居鄒漢唐代生聞
人皆以儒學文藝顯聖賢之流澤逺矣哉臨川之孟其
先自澶淵伏道村徙開封長垣縣開封之初祖端拱間
明經及第卒贈太子中舎一傳而賛善冄傳而侍禁三
傳而特進公南渡四傳而中太公始居臨川臨川之系
且八九世矣自端拱訖德祐垂三百年仕宦不絶與宋相
始終而族親雍睦家庭禮法藹然聖賢遺風臨川故家
[057-6b]
文獻之盛未有出孟氏右者中太公之六世孫濬川寄
示其父登仕君所敘族譜予三復焉噫古者公侯伯子
男有國國統于君卿大夫有家家統于宗後世無建國
之封無立家之任宗法廢而族無統是以族之蕃衍者
往往散漫不可考今孟氏子孫雖當更運之後猶能
自振㧞以不隕墜修其譜牒明其世次繩繩不紊以有
俟于方來用意逺矣其可謂無忝于聖賢之後者夫
   題咸淳戊辰御賜進士詩後
[057-7a]
咸淳辛未嵗予與朱光甫先生同試省闈試畢同途而
歸今四十三年矣其子希一以戊辰特奏名時所得御
賜詩墨刻示予觀之泫然
   題文公贈朱光父二大字後
朱光父先生工律賦為舉子師尤精於校文少年貢于
鄉五舉推恩得官又兩與轉運司貢咸淳壬申主吉州
太和學事縣學春試時文公天祥張公槐應皆家居春
試取中第一名賦出自文氏第二名賦出自張氏人莫
[057-7b]
不驚駭曰暗中摸索而得二掄魁之文異哉其年秋試
文氏子弟賓客投賦巻六十考校畢無一中選文公閲
巻見先生披抹大敬服謂遭黜落宜當遂書古香二大
字寄贈云先生名桂發古香者其書室之扁也官至江
州德化丞子希一醇儒不墜其家學
   題朱望詩後
父黨朱賛府之孫友人朱希一之子曰望年未三十而
能詩不陳不腐美矣哉吁望前來吾語汝陳腐詩之病
[057-8a]
强學俊逸語亦詩之病望也審諸
   䟦梅亭李侍郎二絶句
記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宗子法廢
而族人無所統收族之道難矣哉故吏部侍郎梅亭李
公為崇仁逹官其族伯父巨川少嘗從公之王父藏修
翁學長而出贅樂安石陂之鄒同宗幾不相聞公自成
都運使奉祠家居而巨川之子春卿來謁公頗憶幼侍
王父時知有巨川名字春卿出巨川手抄藏修翁與其
[057-8b]
兄縣尉外舅周府君倡和詩一編公覽之愴然欵留繾
綣其去也賦二絶句贈别春卿自叙于左方珍襲以貽
子孫公不以貴而遺其族春卿不以逺而忘其宗盖兩
得之公之從子濤孫畬畿暨曽孫𤣥孫元昇各有和
篇而春卿之孫善述曽孫文從文應文定𤣥孫仁夀溥
守䕶遺墨唯謹中更亂離屢失復得前既鐫諸石矣今
又并刻所和之詩厚之至也亦以見李氏子孫之多賢
也夫
[057-9a]
   題先月老人自誌碑陰
逹士之自為誌者有之而諶君道夫之為是也似太蚤
計然予觀世人誌墓或太豐而涉虚或太損而失實孰
能如自叙者之覈乎君胷次明瑩無留滯故其形于文
辭者亦然懇懇焉恐子孫以多財益過朂之以力學朂
之以好賢朂之以孝友其貽謀訓逺矣君之子孫宜何
如哉
   題安湖書院始末後
[057-9b]
漢循吏化潢池弄兵之赤子賣刀劒買牛犢史傳以為
美談吾樂安何侯初登進士科尉廬陵已著吏能署臨
江錄曹仕彌進學彌優反宰其國建安湖書院于邑之衣
錦鄉敦以詩禮能化一鄉素不可化之民訖今不復弄
兵雖漢之循吏何以尚兹於乎士君子有志斯世大而宰
天下小而宰一邑皆可以行志顧其人何如耳斯髙用
而盗賊遍山東林甫國忠用而盗賊遍河北卒以亡秦
而亂唐一郡縣之小用得其人則如此以天下之大
[057-10a]
用不得其人則如彼人才之有關于斯世豈小哉天下
不難治也安得如侯者千古布澤郡縣哉侯諱時字了
翁後輩尊稱為見山先生采季侯之同年進士安撫江
南西郡侯主管嚴宜文字朝今提舉江南西常平茶鹽
事不及上未幾銜石填海之志不遂匿姓名曰堅白道
人市藥民間數年後還家以夀終
   題讀書説後
人之異于物者以其心能全天所與我之理也所貴乎
[057-10b]
讀書者欲其因古聖賢之言以明此理存此心也此心
之不存此理之不明而口聖賢之言其與街談巷議塗
歌里謡等之為無益與已了不相干冝其愈讀之而愈
不知味也故善讀者如啖蔗不善讀者如嚼蠟讀書者
當知書之所以為書知之必好好之必樂既樂則書在
我苟至此雖不讀可也
   䟦竹居詩巻
尚書月湖何公盛德尊爵為吾鄉之望人其從子仲躬
[057-11a]
父清致雅懐為其家之賢胄所居多竹因號竹居當時
名士竹溪李君為之賦詩竹林陳運使野航謝常卿又
嗣為之賦尚書公集中有詩亦所以狀竹居也李聶二
侍郎皆属和尚書公之韻諸賢辭翰前後輝炳百有餘
年矣竹居君之曽孫潤襲藏之以至于今時運遷革而
故家之流風猶存見者固為之驚喜又以嘉竹居君之
有後云
    題實堂記後
[057-11b]
曩嵗聞人稱江西行省省掾王暄君寶之美不知其為
何官也延祐三年冬盱江饒抃士悦來言其邑宰之㢘
問為誰曰王君寳也于是始信曩嵗所聞之不虛士悦
曰君寳處新城五年矣終始如一日予于是益嘉嘆焉
近年㢘恥道喪仕者往往為利而仕殆如市門之倡穿窬
之盜失其身犯法所禁為人之所不為苟可以得利不
顧也故不能自守者十之九間有不取者偽也偽于初
任者至冄任而變偽于一二年者至三四年而變君寳
[057-12a]
省掾時如此邑宰時又如此初年如此五年時亦如此
則其㢘之實非偽也審矣君寳恵于民能于事多可稱
而予獨深喜其㢘㢘為本也苟無其本雖有他善不足
稱也已君寳以實名其堂有為之記為之説者予聞士
悦之言因著其㢘之實而附書于左方
   題李伯時九歌圖後并歌詩一篇
九歌者何楚巫之歌也巫以歌舞事神手舞而口歌之
九歌之目天神五人鬼二地示一俱非楚國所當祀而
[057-12b]
況民間乎物魅一又非人類所與接也然則楚巫事之
而有歌何耶古荆蠻之地中國政化之所不及先王禮教
之所不行其俗好鬼而多淫祀所由來逺矣三閭大夫
不獲乎上去國而南覩淫祀之非禮聆巫歌之不辭憤
悶中托以抒情擬作九篇既有以易其荒淫媟嫚之言
又借以寄吾忠愛繾綣之意後世文人之擬琴操擬樂
府肇於此琴操樂府古有其名亦有其辭而其辭鄙淺
初盖出于賤工野人之口君子不道也韓退之作十琴
[057-13a]
操李太白諸人作樂府諸篇皆承襲舊名撰造新語猶
屈原之九歌也太一天神也按天官書中宫有太一星非
此之謂禮記云禮本于太一莊子云王之以太一太一
者天地之始也主宰之帝故曰上皇祠在楚東故曰東
皇猶秦祠白帝于西疇也司命亦天神也周禮所祀有
司中司命註以為星非也司命者萬物之母也有大有
少在周禮一為司中一為司命中者民受中以生之中
命者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之命也東君日神也禮云春
[057-13b]
朝朝日又云王宫祭日祀于東方故曰東君雲中非雲
神也周禮祀風師雨師而不言祀雲雲師雨之属也固
宜有祀或謂楚有雲夢二澤雲澤謂之雲中夢澤謂之
夢中雲中君雲澤之神也考之歌辭曰日月齊光曰龍
駕帝服曰猋逺舉曰横四海乃天雲非雲澤也湘君
湘夫人之稱黄陵廟碑楚辭辯證備矣太一尊神歌辭
獨簡質而莊重擇日辰盛服飾潔器物備音樂以致其
尊奉臣之修其忠善以事君猶是也司命雲日言神既
[057-14a]
來而遄去以况君始親已而後疏之于皇英欲一見而
不可得以况己欲見君納忠而卒不答也河伯與巫既
别而波迎魚媵近于古者三有禮焉之遺風而楚之于
原不如是故集註有云原豈至是而始嘆君恩之薄乎
八萹並以神况君山鬼物魅耳不可以况君也故原特
變上八篇之例不作巫語而作鬼語言鬼欲親人而不
親之以况巳欲親君而君不親巳也夫此歌假設之辭
與戱劇何異而唯恐引喻失當有乖尊卑之禮敬之至
[057-14b]
也九歌之後有二篇國殤者為國死難之殤禮魂者以
禮善終之魂年十九以下死曰殤不終其天年而死亦
曰殤春蘭秋菊終古無絶四時祖考之嘗祭也前之九
歌原托以伸己意後之二章無所記意且為巫者禮之
辭而已盖與前九篇不同時後人從其類而附焉此畫
李伯時所作伯時畫妙一世而或傳此畫若有神助然
盖其尤得意者予在洪都郡守毛侯出示予既為作解
題而復隠括九篇歌辭成詩一篇與歌之意雖㣲不同
[057-15a]
而明原之心其趨一也嗚呼千載而下能有契于原之
心者尚有味于予之言哉
李家畫手入神品楚賢流風清凛凛誰遣巫陽叫帝閽
為招江上歸來魂音紛紛音紛紛柱髙辰逺聰不聞扶
桑初暾海横雲二妃涙灑重華墳司命播物泥在鈞洪
纎厚薄無齊勻公無渡公無渡衝風起螭黿怒夜猿啾
啾天欲雨天欲雨迷歸路嵗晏山中采蘭杜靈修顧顧
復去莫怨瑶臺神女妬坎坎鼔進芳醑恥作蠻巫小腰
[057-15b]
舞千年往事今如新摩挲舊畫空愴神騰身輕舉一回
首楚天萬里江湖春
   題楊氏忠雅堂記後
人之所志有雅有俗志之雅俗不同亦猶雅言之于方
言雅樂之于燕樂也貴㳺所事非聲色之娱則竒珍之
玩而漢河間獻王獨好書史稱其大雅不羣有以也楊
氏莘故家前代嘗掌書監近年二政府位中朝職外服
者累累有亦顯且盛矣家不聚貨寳以愚子孫惟儲書
[057-16a]
及名畫墨蹟今郎中士允曩從其父唐州使君宦四方
又購書二萬巻並其先世所藏作堂以貯扁曰志雅其
亦有慕于古之大雅不羣者歟予聞異端者流之訾吾
儒也曰儒家器械備具竟不一用吾持寸鐵即能殺敵
盖譏儒之博而寡要云爾博而寡要猶譏儲而弗用其
譏又當何如且夫大雅君子之儲書以遺後固將有所
用也請言書之為用通天地人曰儒一物不知一事不
能恥也洞觀時變不可無諸史廣求名理不可無諸子
[057-16b]
㳺戱詞林不可無諸集旁通多知亦不可無諸雜記錄
也而其要唯在聖人之經聖人之經非如史子文集襍
記襍録之供涉獵而已必飲而醉其醇食而飽其胾我
與經一經與我一使身無過行心無妄思其出可以經
世使心如神明身非血肉其究可以不世是則書之有
功于人人之有資于書而儲之者所以有期于將來也
不然一一垂牙籖新若手未觸李鄴侯之初意豈如是
哉楊氏子孫其勉諸堂有記
[057-17a]
   題鶴山魏公所撰二李墓誌後
宋東都二百年間崇仁未有顯者南渡後四吴始以有
學有文顯然居士布衣不仕國錄免解法身吏部特恩
補官唯司封繇進士選僉書羅公尚書何公侍郎李公
進士成名者也侍郎之考次琮父王考仲實父所學與
三吴伯仲為鄉里後進師宜顯不顯臨卭魏公為之誌
墓嘆其不逢嗚呼當時取士拘進士一塗而崇仁一邑
若吴若李數人皆于是科不利進士果足以得人乎哉
[057-17b]
魏公所撰二誌銘髙古栁韓近代之文鮮有其比亦李
氏一寳也侍郎之曽孫稹出示魏公真蹟因識其左云
   䟦黄革講義後
黄革文炳别去不翅十餘年今觀其史評講義等作辭
逹理長俱有可采革之先君子清節恵政天所必佑其
多聞子也宜哉
   題約説後缺/
 吴文正集巻五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