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吳文正集 > 吳文正集 卷三十六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呉文正集巻三十六
             元 呉澄 撰
  記
   建昌路廟學記
唐以來立廟設像以祀先聖於禮未之有稽而所以致
其嚴敬則隆矣建昌郡廟學因地之勢其位東向有燕
居殿在西北隅此他郡所無者廟廡之左書閣之後皆
[036-1b]
學地也民僦而營居焉廡左之居編戸鱗次近逼廟堧
喧穢不静閣後之居面北背南構宅一區横截其間廟
與燕居離隔為二别啟一門向西不共前廟之門而出
今天子御極之初念民生休戚繫於郡縣守令精選其
人擢江淛行中書省郎中薩徳彌實為建昌郡侯治政
既優教事尤䖍暇日戾學宮目覩心惟将更而新之教
授方君夀條具所宜凡學地民屋悉令撤去改造以地
歸之學俾廟學前後通達無礙繚以宮牆相其他不中
[036-2a]
禮度者循序完整前守趙侯所積學計嵗㑹有羡可如
侯之志邦伯荅失帖木兒屬之長宋貞僉議允諧從祀
繪像於壁嵗乆則漫易以木刻神像百有五左右各八
室以奉廟之前庭迫窄春秋朔望行禮不足以容外門
之東舊為教官之署乃撤其屋遷㦸門於外距廟之前
霤一引五尋視其舊加四常有二尺㦸門之外鑿泮池
如半月跨以石梁池外如舊建櫺星門門外甃街道為
通衢南北兩端樹命教門各一加封勉勵詔㫖礱右重
[036-2b]
鐫二碑亭對峙於泮池之側燕居湫隘不稱官有廢屋
如殿之制廣三常有二尺深三尋有六尺六寸徙置閣
後所撤民居之地以為燕居殿與前廟相直東向頗與
右之前廟後寢類築壇三城廣仭崇三尺有五寸象闕
里之杏壇先賢祠翼其右太守祠翼其左増祭器備樂
器補書板葺齋舍作庾廪教官舊署既撤學之西南有
尹周氏居半屬學地以其屋來售適舒嗣隆代宋貞為
郡屬之長志合謀同贊助其决遂酬其直得尹之居以
[036-3a]
居教官周之居以居正錄氣象軒豁足以表師儒之尊
其北隙地為聼事之所二一以待衆官之公聚一以待
教官之公坐自泰定元年肇始至四年迄于成門廡殿
堂燕居祠宇以及庖廪與教官貳長之廨舍周圍内外
南北之廣二引五常東西之深六引四常有六尺從衡
端有規模恢廓圬鏝炳煥道路平衍煒然壮觀士民驚
嘆以為昔所未有非郡侯心量之宏志力之堅何以臻
是㑹邦伯怯烈貳守劉珪府判伯顔察兒郡屬張賡劉
[036-3b]
秉忠克恊克一前教授倡議之後郭建中嗣教職承侯
之令惟謹正錄石良貴岳天祐也䝉古字學教授楊太
不花董斯役郡吏李方平王進周植也役既畢鄉貢進
士旴江書院山長聶公并述郡士之意請紀其績雖侯
累任風憲㢘能聲實著於逺邇今為民父母有治有教
其美可書也雖然敞學宮以育人才者官之事進學業
以應時需者士之事時之事繼今郡居共游豈曰涉躐
記誦衒餙辭章以釣名媒利而已必真明經而心之所
[036-4a]
得能得聖賢之心必真修行而身之所行能行聖賢之
道庻幾上不負聖天子取之用之之仁下不負郡賢侯
勉之勵之之義哉
   潮州路重修廟學記
二廣南服之極南也三陽又東廣之極東也古先聲教
之暨於其地也葢不與中國同然天之生斯民也民之
秉是性也豈以地之遠近徧正而有異哉或謂潮人始
未知學自韓文公為刺史而後士皆篤於文行夫韓未
[036-4b]
至潮以前固已有趙徳其人惡得謂之未知學乎國朝
承宋文盛之餘潮之士學非唐元和時比矣至元戊寅
郡庠燬於兵憲官牧官繼繼修復而未克完也丁侯聚
之典郡也講堂齋舍初構張侯處恭之按部也廟殿門
廡略具潮人以為卑小弗稱王祀先聖之儀悉願更造
以民則蔡氏献石柱二十以官則判官小雲赤海牙助
緡錢百千既有其資議遷孔廟於學之右明年僉憲任
侯仲琮躬率諸官捐俸面命郡士輸材於是大成之殿
[036-5a]
不日而成巍然其隆也廓然其敞也又明年郡牧王侯
元恭華之以黝堊之餙翼之以左右之廡民居叢雜喧
聒逼迫曉喻而徙之地域混并繚以宮墻尊嚴閟侐昔
所未有又私出錢五百緡塑兩廡從祀像明倫堂竦立
孔廟之左於是潮之廟學厯五十餘年而始大備董營
繕者學正劉貢珍教授李復也至順三年春有事大聖
䖍告成績邦人士咸喜乃來請文以記臨川呉澄曰王
制以泮宮為諸侯之學魯侯修泮宮頌於詩而不書於
[036-5b]
春秋何也葢春秋常事不書非常乃書修學常亊爾然
則潮學之記其效詩人頌美之辭歟抑傚春秋紀事之
筆歟澄謂他郡之修學常事也潮郡之修學則非常也
何也潮之東廣諸郡之最中人以下往往喜仕於其處
亦有素號勝流一旦入境如飲廣界之泉然靡不毀節
敗名安於浴汙泥坐穢溷而不悟豈直司牧者忘其所
以牧雖或司憲者亦失其所謂憲如是徇物而喪已滅
理而窮欲之夫又焉知崇士學廸民彛之當務今而司
[036-6a]
憲有若任侯焉司牧有若王侯焉其篤意於廟學也事
之非常者也可不特書乎前之張憲丁牧及郡判官事
俱可書也然春秋所書之非常者書其異於古以示懲
今余所書之非常者書其異於衆以示勸也嗚呼世之
凡庸誰不受變於流俗惟其豪傑不然豈仕潮之官而無
一豪傑乎澄嘗考古驗今宻窺天下之故而知在上之
教固能導率其下以革易其所習在下之俗亦能感動
其上以轉移其所為虞芮二君争田一覩周民之譲畔
[036-6b]
譲路赧然自愧而息争潮之士果能明經果能修行其
治心其治身瑩然清徹如秋水之無滓皎然㓗白如冬
雪之不塵雖隠處未仕人人望而敬潮之官倘見如此
之士雖有繆戾亦必頗有慚怍雖未幡然改悔亦必少
戢其縱恣繼今以往余於二三千里之外聞潮郡之仕
㢘循接踵則可驗潮士之學足以轉移其上而非止如
今也潮之士其勉哉
   南安路儒學大成樂記
[036-7a]
天子所與分治其民者侯牧也封建為郡縣而郡太守
實古侯牧之任其治民也有政焉有教焉政以導之使
不為惡教以化之而使為善也教民必自士學始後世
教民之道雖不能純如古而牧民之守必崇士學則由
漢以至於今未之有改也崇士學之目不一而尊立教
之人為之綱古之建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而春秋
入學亦皆釋奠示不忘本也吾夫子為萬世儒教之宗
厯代尊事隨時而舉至唐開元而服兖冕之服正南面
[036-7b]
之位祀以王禮遂為定制凡釋奠者必大合樂因古釋
奠之名損益其禮以祀夫子祀必用樂者倣古也唐宋
金之禮葢相襲而無甚異國朝既得天下郡縣儒學悉
如舊世祖皇帝於京師首善之地肇創國子監學春秋
釋奠以前代之樂行事列郡遵而行之南安居以西之
上游中大夫東平張侯昉來守怵然以夫子廟樂未備
為惕乃議興樂命教官制樂器於廬陵命學職取磬石
於真陽簨鐘磬琴瑟管簫笙塤柷敔之屬靡不工且
[036-8a]
良延致能其事者為之師而教習焉樂器之至也躬出
郊而迎樂事之肄也時入學而視必恭必䖍㒺或懈惰
其敦禮樂也所以尊聖師其尊聖師也所以勵士學其
勵士學也所以成善教而為善政之本斯其無負於牧
民之寄也已侯之初下車也知往年虚増之賦為民害
即日上聞祈除免以蘇民力閔民之心如此其施於政
可知也雖然政者侯之所自為也教則非侯之所可自
為者侯於教之綱知所先矣教之目也如之何今之士
[036-8b]
學無不讀書為文也考其持身未必皆能介然而義也
逮其臨民未必皆能惻然而仁也民之儀也而於仁義
之道或不能無虧則何望其能表率鄉里薫其民而化
之為善也哉侯於士類中擇其知孔聖之道者講求其
意條陳其目以教今之士俾不廢乎其所已學而兼進
乎其所未學一一如吾夫子之所以教於經則明於行
則脩可以厚倫可以美俗士風丕變民風亦丕變将見
南安之境人人相敬譲相慈愛藹然為仁義之民而無
[036-9a]
復有辨争竊盜之訟至官府則侯之治郡又奚趐如漢
文翁之治蜀唐韓子之治潮而已哉吾里陳幼實掌南
安屬縣之教承侯之命徵予文以記樂之成也故予得
以盡其言教官廬陵馬某也
   臨川縣學記
自唐末衰亂迄於五代文治中否宋興數十年間漸復
承平之制臨川撫之負郭邑也咸平庚子邑今陳從易
始建學學在郡城東南隅㨿青雲第一峯之右地勢亢
[036-9b]
爽人蹟稀踈喧囂之聲華靡之觀不接耳目於學者游
處講誦為宜嵗乆屋敝後百餘年當隆興甲申邑丞郎
餘慶重修之嘉定庚午朱子之門人黄文肅公幹寔宰
斯邑建詠仁堂於明倫堂北既而趙令崇尹新明倫堂
文㑹堂及兩序齋舍四東曰尚志親仁西曰務本好禮
嘉興庚子李令義山復新大成殿及兩廡㦸門作亭青
雲峯之巔以暢閫適眺望之趣淳祐己酉趙令必瑛又
市民地拓其境作外門而學宮完美矣國朝因前代尚
[036-10a]
文之治汲汲以勉勵作養為務由至元元貞大徳至大
詔㫖丁寧有隆無替皇慶延祐貢舉既行則雖中人以
下皆知所勸文治可謂盛矣而臨川之學逮今又將百
年未有重修者也成都馬夀長來為令周視學宮意有
弗稱亟令學官葺理教諭鄧文奉命唯謹倡率邑士不
憚勞費材木之朽腐者易瓦甓之缺壞者增墻壁之破
者秿之楹柱之欹者正之葢覆比宻杇鏝輝炳學計不
損一毫而王祀之宮羣居之室煥然一新既落其成衆
[036-10b]
士咸喜以學宮舊無碑刻懼事迹乆遠湮没欲備始終
傳永遠而屬記於徵余竊謂文儒之尚此聖世之厚恩
廟學之修此賢令之善政雖然有治有教今日文治浸
盛而文教猶有當明者焉前令黄文肅公以朱子之學
教臨川之士流風未泯朱子之學宗程而祖孔孔子之
道皦如日月人心所同得也究其禮踐其事以吾心之
所同得契聖人之所先得知必真知行必實行豈徒剽
掠四書五經之緒言以趨時干進而已哉臨川之士繼
[036-11a]
自今勇猛奮發洗濯刮磨以革舊習以涉聖涯一旦丕
變士習之新與學宮而俱新雖俾臨川以為洙泗可也
夫如是可無負於聖世長育之仁矣夫其可無戾於賢
令承宣之義矣夫
   宜黄縣學記
宜黄撫之支邑宋皇祐元年邑令李詳始建學南豐先
生曾文定公為之記學近社壇遺址今不可考後徙城
隍廟北紹興初燬鄧令庾改築於縣治之北葉令上達
[036-11b]
又改築於北門石下而以舊學為尉治鄧令昌朝病其
近水墊隘乃徙今所紹定庚寅鄰冦犯邑官舍民居燬
者過半而學獨存淳祐初趙令希㸃黎簿璹更造大成
殿御書閣陳尉寀祠邑之先達於左右廡實祐間楊令
允恭復新兩廡四齋至元丙子再燬越二年教諭成都
胡端宜即其基營構大徳乙巳居民失火又燬㢘訪分
司郝俟鑑廵按適至召諸生議重建以命邑長愛忽都
魯時學官去職邑士李仲謀董其役取材於官山士之
[036-12a]
有力者捐貲以助未幾廟殿成講堂成兩廡從祀之室
各五齋舍四各三間中門五間外門六楹立先聖像至
大辛亥教諭南豐陳敏子増陶瓦宻覆門廡立四先師
從祀十子像又繪兩廡七十二子諸儒像祀邑先達樂
公以下十二人先是前進士鄒次陳書來徵記至是教
諭復以請將刻南豐先生舊記於石以與新記並嗚呼
學校庠序之設自三代至於今凡有社有民者率莫之
敢後誠以國命繫於人才人才繫於士學也夫士之為
[036-12b]
學豈待官之建學哉然而官必建學以居夫士俾為學
者於是乎學焉厚之也上之厚之者如此士之自厚者
當何如耶故居學而不為學自薄也為學而不知所以
學自誤也所以學如之何如南豐先生之記之所云是
已嗚呼三代而下正學湮没士各以其質之所近意之
所便為學學其所學非三代之士所學者也若南豐先
生之記在孟學不傳之後程學未顯之前而其言精詳
切實體用兼該有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者宜黄雖
[036-13a]
小邑自昔多良士繼自今士之為學人人能如南豐先
生之記之所云則合乎程接乎孟以上達乎孔氏不待
他求也於心有得也於身有守也於時有用也斯無愧
於居是學矣不然不學者業荒行毀其為學者又不過
誇記覽衒文辭以釣名聲干利禄而已是豈上之人所
期於邑之士者哉
   樂安重修縣學後記
皇慶元年樂安陳仕貴以前學錄攝教邑學承邑令劉
[036-13b]
汝弼命與諸儒恊心重建夫子廟殿余為之記其成然
講堂齋舍左右廡内外門未及一一修也延祐三年豫
章鄧鎔為教官時邑長倒刺沙提調學事議修之四年
冬邑令黄棟孫至長倡其議令成其謀而教官不憚勞
以躬其役有富家捐至元楮一百貫專修講堂諸儒率
皆有助由内暨外靡不用工若左右四齋若東從祀室
傾者支闕者補楹檩桶之朽者易若西從祀室敝壞
已極不可支補則撤其舊而構架中門當廟殿之前外
[036-14a]
門在東南之隅黄令悉命新造宏敞其制靈星門亦新
竪立崇廣踰於舊賢牧有祠以示有功於學者必報又
創公廨三間於外門之側庖廪位置各得其所凡上而
陶瓦之覆下而瓴甓之甃内而鏝餙之麗外而墻堵之
周咸煥然而一新繒繪兩廡諸賢像銅鑄爵尊罍洗簠
簋等器於是樂安之學既完且美復請余作後記余謂
官之修學職分所當而能加意勤力若是葢可尚已至
於士之為學其當加意勤力甚於官之修學可也苟官
[036-14b]
修其室屋而士不修其行業則游居於學将何為哉宋
末儒科之盛樂安甲於諸邑皇元肇興貢舉而樂安得
士又他邑先雖曰士所以學不止乎是然乗其氣數之
新勉勉勿怠異時學術大明端自今日學舍一新始俾
見者聞者莫不嘉歎敬慕不其偉歟此亦一邑治官教
官之所願望也
   武城書院記
武城書院吉永豐曾氏之所建也其名武城何本曾氏
[036-15a]
之所自出也按史記仲尼弟子傳曽參南武城人其苖
裔有自魯國徙江南者故南豐之曽追述世系以為曾
子之後而永豐之曽亦然葢武城之曾盛於魯越千數
百年而南豐之曽始盛南豐之曾盛於宋又數十年而
永豐之曾繼盛兄弟俱仕翰苑其父前進士宋之監察
御史元之儒學提舉也因子貴追封武城郡伯於是設
書院祠先聖先師以及其考以處宗黨來學之人翰林
之長移文集賢院轉而上聞朝議可之俾推曾氏子孫
[036-15b]
之儒而賢者掌其教予自京師歸而曾氏請為記其書
院興創之由予觀前代書院皆非無故而虛設者至若
近年諸處所増不可勝數襲取其名而已有之靡所益
無之靡所損曾氏自謂先師之冑而為請於朝者且以
上傳道統下繼祖風期之其待之至厚責之至重矣豈
可復如他處書院之有名無實也哉然則武城之教宜
何如學曾子之學可也曾子之學大概切已務内無一
毫為人徇外之私必孝弟必忠信行必無玷言必無偽
[036-16a]
使近而宗族遠而鄉邦萬口一辭稱之曰君子而後可
以庻幾焉不然有一疵疢人将議笑而徒以涉獵故實
衒飾詞華為學恐非所以繼祖風也况於道統之傳而
敢輕議哉澂也氏雖非曾而所願學者在此用敢為武
城後世之子孫勉武城伯名晞顔翰林直學士名徳裕
者其仲子也應奉翰林文字名巽申者其季子也
   廣州路香山縣新遷夫子廟記
廣為百粤之地三代政化之所不及漢晉而唐俗漸漸
[036-16b]
易至宋彌文香山縣最後置其初東筦縣之香山鎮也
紹興壬申始陞為縣距宋亡百二十年耳而士風亦然
能與他邑相頡頏國朝崇文仍前代之舊教之所暨無
遠弗届而教事之隆替亦擊乎治官之能否焉旴江左
祥職於翰林之國史院十五年㤗定乙丑勑授承直郎
廣州路香山縣尹其在院也傳言而言達辦事而事集
余覘其才之能官也乆矣及既赴官余亦歸田然江廣
相去三千里餘聲迹了不相聞越四年戊辰調潮州路
[036-17a]
經厯以書來言曰祥以非才濫膺民寄思治之本在乎
教也涖官之初首謁先聖廟廟直縣治之西卑濕隘陋
於嚴祀弗稱謀之同僚擬更諸爽塏再至學俾教官召
集郡儒議咸曰縣東有文廟舊基後枕崇崗前瞻筆峰
土質燥剛山勢拱抱宋末遷於今所遷之後士風頽衰
今復舊所為宜乃與同僚往視其地果如衆言有前直
學楊仲玉起而言曰倘或遷廟與前教諭髙𤣥生願獻
棟梁柱礎已而郡士各備大小材木以供用節縮養士
[036-17b]
餘貲市瓦甓等㤗定丙寅孟秋興役次年春先構大成
殿崇三尋有六尺廣倍其崇深視其廣殺四之一仲秋
落成次構儀門九檩九間其崇常有二尺廣十有三尋
深三尋有一尺季冬落成惟明倫堂東西廡未完祥既
去亦儲木石屬同僚嗣成之至順辛未左尹來過曰祥
官潮陽香山縣之舊僚及其教官與邑士營造明倫堂
東西廡已畢其堂十一檩中五堂崇常有二尺廣七尋
有七尺深三尋有一尺夾室左右各二其崇殺於堂三
[036-18a]
尺其深如堂其廣五常有一尺天厯己巳冬構次年春
成東西廡七檩各十一室其崇視堂之夾室深亦如之
南北之修七常有一尋至順庚午冬構今年夏成祥在
潮陽已厯一載之上謁告二親來歸靖惟仕於嶺海間
至再幸免瘝曠而香山小邑獲遷廟學於吉地始謀雖
出於祥而終成其事實賴邑僚邑士之力邑之長那海
邑之貳張仲谷教諭陳介湯思義黎某邑士之輸材竭
心者楊仲玉髙𤣥生陳志袁珏也敢蘄先生紀其始末
[036-18b]
垂示永乆以無忘僚友士友成終之勤予謂左尹有三
善令之居官者唯私於己何恤於民而尹無私於己有
志於民其善一也或優於政不睱於教而尹既優於政
又及於教其善二也官之政教去官則已而尹雖已去
官猶不忘在官未竟之事視官事若家事焉其善三也
嘗稽郡志宋紹聖間廣守章楶以郡學在中城西近市
喧雜諸生百五十一人合辭請擇地而徙遂參隂陽家
之説遷學於牙城東南隅左尹之遷縣學也由西而東
[036-19a]
與二百年前章守之遷郡學時異事同昔章守自作遷
學記期廣俗丕變如齊魯今左尹之屬記於予也所望
於香山之士者其亦如章守之心乎然則廟學既遷而
新矣士習之遷而新者宜如之何曰貢詔頒行具有謨
訓為士者亦惟明經修行焉廓志破愚趨義舍利存理
去欲長善消惡此明經之效也能孝能弟能慈能睦能
忠能信能恥能讓此行修之實也經不明行不修而徒
綴緝程試之文眯眩主司之目以攖科名苟官禄而已
[036-19b]
則豈惟近負聖朝之恩遠負聖師之教抑寧不有負於
邑宰新廟學以新士習之意哉
   樂安重修縣學記
宋紹興乙巳割撫吉崇仁之四鄉置樂安縣置縣之六
年令魏彦材始建學建學之七年清江謝尚書諤時為
攝尉令王植委之考進諸儒不滿二百葢創縣未乆教
猶未洽也其後十倍於初迨宋季年升國學貢禮部登
進士科者甲諸邑雖其所尚未離乎文藝然以後創之
[036-20a]
邑百年間士學彬彬如此亦可謂盛也矣縣學之建百
二十有二年而地歸於大元壤土遐僻干戈搶攘人士
逃生救死不贍遑及絃誦俎豆事哉足跡之布於學者
無幾宮墻之内鞠為茂草固其所也既而兵難稍紓軍
官王佑周視廟學惻然興懐不謀於邑僚不資於士民
躬役卒伍取沒官廢屋之材構講堂一新之越數年堂
復敝邑士陳士貴率其弟進市民屋五間輦任以至徹
其舊再新之又新中門三間葺廟殿并兩廡從祀有室
[036-20b]
肄業有齋繚以三門庖廪具完令王英薄董進教官前
大學進士董徳暨諸儒力也皇慶初元廟之前宇将壓
令劉汝弼議更造築基崇於舊二尺教官闕具以陳仕
貴攝事資取於其家材取於其山先為之倡而學之士
及邑之好事者損費以助仕貴之弟善司其出納令於
公事暇督視不倦八月鳩工九月竪楹明年秋告成奉
聖師從祀神像復於新廟行上丁釋奠禮士咸集僉言
曰當今文教懋明於上士氣未大振於下而吾樂安自
[036-21a]
甲申辛夘甲午至於壬子廟學棟宇四新矣官不敢以
不切而弛未遑而慢士不敢以有費而辭有勞而憚昔
夫子之作春秋凡興造之事新延廐書新作南門書新
作雉門及兩觀書僖公修泮宮詩人頌之而春秋不書
何也春秋刑書也常事不書失禮失儀乃書書之者貶
之也所以示懲也詩之有頌頌其美也得禮得宜而頌
頌之者褒之也所以示勸也廟學之新也事之得禮得
宜孰大焉既未能効史克之頌而遂使冺冺無傳焉以
[036-21b]
勸後殆於不可於是請記興造嵗月於石以傳方來予
稽樂安建學之始攝尉謝公首為之記其所期於樂安
之士者甚厚期之以臨川之王期之以南豐之曾期之
以廬陵之歐陽清江豫章之劉若黄而猶未已也将藉
之以問津以詣聖門以歸於仁義道徳不欲令人有愧
於古士之自期其可不如公之所期者乎鳴呼聲利紛
争身外事也道徳仁義性所固有求則得之不待資借
於人振㧞而追前輩之髙步謝記已云予何言哉夲
[036-22a]
其末而末其本髙其卑而卑其髙非所以荅官府修學
之意非所以副朝廷用儒之實也
 
 
 
 
 
 
[036-22b]
 
 
 
 
 
 
 
 呉文正集巻三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