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雪坡集 > 雪坡集 卷七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雪坡集巻七
             宋 姚勉 撰
  策
   癸丑廷對
臣對臣恭惟皇帝陛下十詔賔興九臨軒御求賢靡倦
博採芻蕘兹者進臣等於廷策之以選舉之八事而欲
得夫學術才智之二者以扶世道真堯舜之用心也臣
[007-1b]
來自遠方懷忠欲吐意陛下必策之以當世之務理亂
安危之機而聖問所及乃止於此其慮臣等觸時諱而
不使之言乎抑亦慮臣等有待對之帖括而問其所不
備乎甚非策士本意也雖然人才亦國家之重事陛下
求學術者則欲其達性命而學聖賢挺氣節而發言議
求才智者則欲其理國家而究民事裕邦計而扞邊陲
亦皆時政之大者臣敢因陛下之問而條其所以對然
後以臣所欲言者為陛下言之惟陛下試垂聴焉臣聞
[007-2a]
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以道而淑天
下之士正其心也以文而求天下之士蠱其心也上帝
降𠂻烝民有則孰非良心善性之賦惟民生厚因物有
遷則教之者非其道耳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
道修道之謂教言古先聖王所以教天下者惟修其性
中之道也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
於至善言古先聖王明其心之明徳以新天下之民而
皆止於義理之極也古之所以淑天下者如此自鄉舉
[007-2b]
里選首廢於周而策士有科始見於漢既非古意矣猶
未至以詞章也隋唐以來始有進士科目之誘既設利
禄之習益牢然後天下之士愈不知所謂道心術日壞
以至於今士習之趍猶唐舊也雖然變今之士習臣猶
以為易致力焉何也自孔孟絶響以來士不知道隋之
世惟一王通唐之世惟一韓愈然皆得聖門之髣髴莫
造斯道之精微如通以聖人之心迹有殊愈以人之性
有三品其於聖道皆昧指歸學道之士且然而况科目
[007-3a]
之士故士習難驟變焉天開我朝道統復續藝祖皇帝
問趙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對曰道理最大此言一立
氣感類從五星聚奎異人間出有濓溪周惇頥倡其始
有河南程顥程頤衍其流有關西張載翼其派南渡以
來有朱熹以推廣之有張栻以講明之於是天下之士
亦畧聞古聖人之所謂道矣雖為科目之學蠱其心術
而道學之功每從而救之識之明者亦多覺焉臣故曰
變今之士習為易使上之人不專以文求天下之士而
[007-3b]
專以道淑天下之士則學術才智之士宜出為國家用
矣陛下聰明天錫問學日新接堯舜精一執中之傳得
孔孟中庸大學之㫖陛下可謂知道之君矣抑臣猶願
陛下推是道以淑天下之士也而陛下之所以策臣者
則未免於以文耳是非所以淑天下之士也教之無素
求而得之者亦陋矣間有能為天下用者亦天資暗合
耳豈以道用天下者哉古之盛時自八嵗入於小學其
所學則洒掃應對進退之節也禮樂射御書數之藝也
[007-4a]
十有五而入大學其所學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序也此古之士所以多全才也後
世以來所習者詞章所志者利禄進士可以求仕則挾
書假手者有之矣學校可以求進則詭名冒貫者有之
矣世禄之家能學有幾已仕之人可試尚多賢良惟僻
書奥傳之觀而道則不知詞科惟奇文麗藻之習而道
則愈闇武科則豈真有山西將帥之學遺逸則不過為
終南捷徑之求道之不聞弊乃至此無他上之人求之
[007-4b]
者以文則下之士應之者亦惟以文也陛下而欲一新
乎士習盍亦先正乎人心人心正則士習新雖以科目
求士亦皆得人矣尚何學術才智之乏哉臣請為陛下
疏言之謹昧死上愚對臣伏讀聖策曰朕臨政願治夙
夜不遑康寧每惟自昔帝王莫不急親賢之為務今選
舉之法未戾於古而得人之效有不如人意所以每當
饋而嘆子大夫咸造在庭其相與茂明之臣有以見陛
下求治之切欲得人以為用而嘆選舉之難得士也臣
[007-5a]
聞求於末者不若求於本心術者本也選舉者末也今
之人則選焉而得舉焉而獲本之不正而惟欲於末以
求之雖日變其法而使詳日講其術而使精天下之所
以應之者亦止於如是之人耳何則本之不求而求之
末固如是也求之本則道矣求之末則文矣文豈足以
觀人才乎故成周之時以徳行道藝興天下之賢能徳
則六徳知仁聖義忠和也行則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也
藝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而獨不言所謂道豈非道
[007-5b]
貫乎三者之中而有徳行藝者皆不可以不知道乎是
以文武不殊科有武者亦皆有文將相不殊途可相者
亦皆可將古之人何以能是也無所不通之謂道知道
則無所不能也成周曷嘗求之選舉之末哉鄉以三物
教萬民而賔興之先教後興蓋有素矣興而曰賔蓋有
禮矣豈若後世圜棘以試之糊名以考之待之者亦甚
賤乎况夫古之所以用乎士者所獻之書雖登於天府
所仕之地則不出其鄉閭故天下之士皆知所以自重
[007-6a]
而無所謂奔競之習今之所以教天下則異是矣六藝
云者古人之所謂末節也今之士亦皆不復知矣而况
所謂六徳六行哉未仕者志髙科已仕者志髙位不得
不止愈進愈貪棄父母左親戚背墳墓逺鄉邦逐逐然
惟利禄之計則科舉之法有以壞之也科舉已久其行
何敢輕議變革臣但願陛下以道而淑天下使天下之
士知天爵之可貴而人爵不足貴知義榮之可尊而勢
榮不足尊利禄之心輕則科舉之念輕科舉之念輕不
[007-6b]
得已而後應科舉則恬退静重之士出而頑鈍無恥之
風亦可以少息矣安有得人之效不如人意哉臣伏讀
聖策曰夫學術者君子所以維持斯道者也達於性命
之原窮乎聖賢之指形於氣節見於言議平昔之所講
貫其要可得聞歟才智者則所以經綸斯世者也或識
國家之大體或知民事之本末材術足以裕邦計謀畧
足以扞邊陲平昔之所藴蓄其亦有所本否歟今朕所
以搜羅天下士者無所不用其至臣有以見陛下思得
[007-7a]
夫學術才智之士以為天下用而慨今世未有其人也
臣聞學術才智一事也學術其體而才智其用也有學
術而有才智其人則君子有才智而無學術其人則小
人陛下之求人才必皆求其兩全之人最不可各求其一
也至於聖問所及學術之四事才智之四事則脉絡相
貫事理相關亦不可以異觀者是故達性命之原則能
窮聖賢之㫖矣秉正直之氣節則發忠鯁之言議矣識
國家之大體則知民事之本末矣有裕邦計之材術則
[007-7b]
全捍邊陲之謀畧矣臣請為陛下條陳之夫聖賢教人
惟性命之學而已在天為命在人為性命則天令之自
然性則仁義禮智四端之固有也是故為士者當全天
所畀付之命而盡人所固有之性天命之性則一善而
無惡不可執氣質之性以為性也四端之性則一真而
非偽不可泥釋老之所謂性以為性也聖賢教人不過
如此今之學者則異是焉資禀之下者局於功利之申
韓資禀之髙者溺於虛寂之釋老髙談性命藐視軰流
[007-8a]
好虛議論者無實事功尚虛聲名者無實踐履為程顥
之體認天理二字者誰歟為程頤之求孔顔所樂何事
者誰歟為朱熹之欲為朝廷措置大事者誰歟明善誠
身之言資士夫談柄而已固不知善若何而明身若何
而誠也格物致知之説竊先儒緒論而已固不知物若
何而格知若何而致也道之在天下體可以達用精可
以貫粗而今之言道者則以為無用之空談不能見於
有用之實學聖賢豈如是乎臣故曰達性命之原則窮
[007-8b]
聖賢之指者此也夫議論者自氣節而發也天下安有
無所謂氣節而有議論者哉王素為諫官以獨擊鶻見
稱則王素之氣節為之也劉安世在言路以殿上虎見
憚則劉安世之氣節為之也有歐陽修之氣節則能排
夏竦之奸邪如王拱辰則初雖彈竦而終則攻杜衍矣
有吕誨之氣節則能劾王安石之巧詐如常秩則始雖
立節終則附安石矣無氣節而有議論天下有是理哉
今之士大夫氣節言議視先正似若少遜矣以訐直為
[007-9a]
矯亢以緘黙為安静以隨聲附和為不立異以無所指
斥為不近名陛下非不容受直言也又非不舍己從人
也而曽未有言焉者今天下之竊議時政惟曰内批也
營繕也近習之弄權而外戚之除授也然而繳還内降
如杜衍者誰歟論張堯佐四使如唐介者誰歟請不再
建玉清昭應宫者誰歟奪任守忠節度指曾覿龍大淵
奸利者又誰歟茍有一言臣知陛下必從之也無一人
為陛下言者而徒諉曰恐陛下之不受得無類於欺君
[007-9b]
乎是皆氣節不立之過也而何言議之有臣故曰秉正
直之氣節則必發忠鯁之言議者此也國家大體其本
在仁藝祖皇帝陳橋驛之言紫雲樓之誓子孫萬世根
本在斯愛養元元是為大務胡今膏澤不下於民陛下
仁厚論中所謂以術輔貪以材濟虐者往往皆是有如
去嵗疊見重災九郡生靈為魚鼈之墟衆大民居為灰
燼之地不加賑恤民命謂何撤闤闠而廣通衢畧無救
正之諫侈土木而窮事力第先應辦之謀以至監司守
[007-10a]
令之官所謂承流宣化之任而諸路臺節曠職甚多弄
印不除褰帷何有貪吏朘民之脂髓虐吏戕民之肌膚
陛下深拱九重亦安知此是蓋不知有國故不知有民
也臣故曰識國家之大體則知民事之本末者此也今
之備邊重在兵食食茍不足兵何由强而今之兵賦體
統乖異制閫則曰食少總餉則曰兵多制閫則曰乏糧
總餉則曰虛籍嵗行和糴内斵本根邊有屯田竟無效
驗徒耗事力不立規模敵至則逃敵去則舞乗軍之退
[007-10b]
則以為功愚弄朝廷希覬醲賞側聞壬子之蜀禍甚於
丁酉之北兵而掩敗不言惟以捷吿觀其奪回虜掠三
十萬計則知殘害魚肉凡幾何人生聚良難豈堪頻蹂
邊之不能禦政坐不能練兵足食以為備而徒以欺朝
廷為心也臣故曰有裕邦計之材術則全扞邊陲之謀
畧者此也是皆不知道而然也無道中之實用而尚虛
文以欺世其失固宜矣故臣願陛下求才智於學術之
中而毋求才智於學術之外苟不求其學術而第求其
[007-11a]
才智雖求士無所不用其至非所謂至矣陛下而先審
乎此則選舉八事臣得以次第而熟數於前臣伏讀聖
策曰進士一科自唐而重祖宗盛時或一榜纔百二十
人而得四賢相或臚傳之際日有五色而多得名臣果
何道而臻此歟近嵗州鄉貢舉率多混淆考覈之法有
不容畧故既選於禮部又覆試於中書朕拳拳於作新
者至矣棫樸之茂豐芑之仁子大夫其亦有以稱朕意
者歟臣有以見陛下加意於進士之科而欲如祖宗得
[007-11b]
人之盛也臣聞求天下之士者科目也壞天下之士者
亦科目也士不務道惟知工於聲病之文用不適時惟
知習於套括之學其未仕也用力惟在於此其既仕也
從政曷知其方失在於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也非
科目壞之乎大抵科舉之取士惟在於文不在於道故
天下之士不習乎道惟習乎文每至三年謂之大比羣
衆以考其藝謄録以觀其文不求之鄉評不本之宿望
惟其文足以惑有司足矣初不必素行之可以服乎鄉
[007-12a]
里也惟能竊用先儒之言而謂之明理學足矣初不必
用力真在乎義理也詞賦不本於理致日以雕鐫經義
不求其指歸日以穿鑿至於論策之作欲觀其通達之
才而乃儷葉駢花抽黄對白競為纎巧之製無復渾厚
之文世變如斯可為太息然此猶自能之者也固有平
時不稔於文聲一旦忽騰於榜帖由私逕以鬻舉挾厚
貲以倩人公道益亡科舉遂陋臣觀有唐取士鄉貢以
薦而充雖或間有私情不敢大廢公論有如武陵之托
[007-12b]
杜牧一賦韓愈之薦侯喜數人允為得才今豈能及故
唐之世雖曰私而猶有公議今之世雖曰公而實用私
情臣為科舉之謀其説有二一曰嚴考校於其始一曰
公覆試於其終科舉所選考官必有出身科第之人然
後可在考校之列不知出身之士半是假手之人以若
持衡安能得士臣愚以為方今諸州貢士之際以至省
闈廷對之時精選考官以惠多士其或謬得科第决不
使與校文則不至於滋繆種矣昔仁祖朝用歐陽脩典
[007-13a]
貢舉事一脱西崑之體丕變嘉祐之文用能革險怪
之劉幾得名世之蘇軾皆考官得人之驗也臣故曰嚴
考校於其始今日省闈取士之後必行覆試可謂良規
獨於州縣取解之時雖有簾引未免文具使鄉舉果皆
得實則省闈安有不通而州郡之間奉行不恪以覆䕶
為長厚以駁放為過苛不知取此庸流他日又將安用
臣謂州郡奉行之意不恪亦由朝廷連坐之罸不嚴儻
自今以往省闈覆試不通者所屬州郡真行連坐之罸
[007-13b]
則必可以得實材矣前日都堂覆試已極隄防然雖能
察張奭曳白之庸未能覺温岐潛救之巧似聞掩覆大
是吏奸今已噬臍後當加意毋使人謂清明之世而猶
有是也昔藝祖時徐士廉詣院訴榜不公始命覆
試當時考覈可謂至公雖以陶榖之子登科亦必在所
審察此覆試盡公之法也臣故曰公覆試於其終雖然
此猶未為淑其心也朱熹在同安嘗因縣補明布訓諭
俾父兄母為子弟假手以教之欺陛下儻能以道淑人
[007-14a]
心使人知此義則能而肆假手庸而求假手者皆愧矣
榜纔一百二十人而得四賢相廷唱之際五色雲見而
得世名臣何患不如祖宗盛時乎臣伏讀聖策曰學校
之設所以教養作成慶厯中湖學最盛置治道齋以講
明世務遂取其法以教太學而胡瑗職教京師幾二十
年是豈徒校一日之長者歟今負笈擔簦雲集行都來
者甚衆而與選者甚寡朕心為之惻然其當何道使無
道路之勞而坐收教養之實歟臣有以見陛下軫念學
[007-14b]
校之士而欲加教養之功也臣聞學校者最近民而易
以化民者也今之天下莫不有學而學校以養士科目
以取人兩不相關學遂虛設于其藝而不于其行考其
暫而不考其常能為發策决科之文則曰能事已畢問
其根本當然之事則茫然不知氣習一浮風俗遂薄内
則有燕安廢學之失外則有挑達在闕之愆逐利惟競
於錐刀養指遂失其肩背失在於所養非所教所教非
所養也太學四方所聚實繫觀瞻而乃詭冒成風遂成
[007-15a]
姦弊之藪祈恩趨利尤開僥倖之門太學尚然况乎天
下有如省闈之試輒求泛免之恩使朝廷確然不行則
倖門何由而啓而乃務為姑息復與放行弊例一滋公
法何在朝廷曩欲士子之安鄉井乃徧州郡而行類申
曾不幾時又復中變於是補闈之士雲集京師無鼓篋
孫業之風如蝥弧先登之狀躁死不可勝計仁人豈所
忍聞是皆啓僥倖之心所以激紛紜之禍邇者廷臣欲
分路而試其法亦可謂良而臣為學校之謀其説有二
[007-15b]
一曰定教育之良法一曰示奬勵之微機夫養士欲養
之以為異日用也而可徒教以無益之時文哉是必
教之以三綱五常之道教之以修齊治平之序而後可
也今天下監司郡守有能知理道之人乃於學校之外
創立精舍講明義理意固善矣而精舍講道學校習文
然則學校之士不必知道乎又不當如此異其趨也昔
先儒程顥有言曰治天下以正風俗養人才為本宜訪
經術充備足為師表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朝夕相與
[007-16a]
講明正學其道必本乎人倫明乎物理自洒掃應對以
修其孝弟忠信明善誠身以至於化成天下其學皆中
於是者為成徳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之受其業
若顥此言則臣所謂教養之良法也科目學校自是兩
塗欲立學校之規當於科目之外方今太學舍選亦與
科舉並行固亦此意然舍選所取亦惟其文其所謂行
則坐齋滿季無私過議罰之謂耳行止如是而已乎此
特蔡京之法也况太學為然而天下之學不皆然乎程
[007-16b]
顥又曰擇學明徳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
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於太學聚而教之嵗論
其賢者能者於朝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
弟有亷恥禮節通明學業曉暢治道者若顥此言則臣
所謂奬勵之微機也雖然師儒則每難於擇焉昔仁祖
朝命胡瑗以為太學師取湖學以為太學法爰教人以
有用之學者也當時伊川程頤實在表倡之列天下士
安有不知道者乎陛下而以道淑天下取程顥之言以
[007-17a]
為法命胡瑗之類以為師則士無道路之勞而有教養
之惠矣臣伏讀聖策曰資䕃入仕與寒畯同升患其不
學故嚴程試近嵗浸成文具若祥符之詔令於國學
習書二年乃送審官考試淳熙之議欲令銓試本經法
律各取其半令舉行之可歟書判之選唐銓部常用之
至有龍筋鳯髓之譽建隆天聖立㧞萃科或於内殿或
於祕閣朕比以吏道之衰復書判於吏部以考獄官縣
令之能否亦唐世與祖宗之舊也其法可加詳否歟臣
[007-17b]
有以見陛下欲察任子於未仕之初而且欲察縣令獄
官於已仕之後也臣聞夫己仕未仕之人皆當使之知
道茍不知道則未仕者固無所取材己仕者又何所取
材哉臣請先以任子言之方今冗官之弊全在任子之
多三嵗取士僅數百人而任子每嵗一銓以百餘計積
至三嵗亦數百人矣從觀州縣之仕為進士者不十之
三為任子者常十之七豈進士能冗陛下之官哉亦曰
任子之衆耳閥閲鼎盛親故復多挾厚貲而得美除結
[007-18a]
奥援而圖見次考第未滿舉削已盈寒畯之流亦安能
及使任子其人皆能才識如吕端問學如張栻豈不足
以為天下之用獨斯人之不多得耳身燠錦綺豈知陛
下之民之寒口飫膏粱豈知陛下之民之餒庸者受成
胥吏虐者擅作福威寒畯生長詩書明習義理決不至
有是也臣謹按春秋譏尹氏之世卿譏仍叔武氏之子
弱則任子之不當有明矣臣觀古人賞曰世延仕曰世
禄使之有田禄而已初非使之世其官也任子之法起
[007-18b]
自漢朝必父兄真知其子弟之有材然後保任而授之
位非如今之官及則任也儒者未仕之前皆知任子之
可抑纔玷郎秩䕃可及門則不復為是言矣是私也非
公也為已子之計故不復以任子為非也是必為父兄
者如先正之不為子弟祈恩為子弟者如先正之自取
儒科不受門䕃則善矣然而難能也臣謂任子之恩朝
廷當稍加裁抑不至冗紛三嵗一郊少減奏薦之數每
嵗一銓必嚴考覈之法如祥符之詔令於國學習書二
[007-19a]
年使稍知道然後如淳熙之議以試之斯可矣否則亦
文耳文豈足知任子之賢否哉至若令録之官尤當深
識道理使為縣令者常有學道愛人絃歌為邑之意為
獄官者常有失道民散哀矜勿喜之心則書判雖不試
而何害茍為不爾雖有龍筋鳯髓之譽徒美觀也雖中
書判拔萃之科亦虛文也士而能為文章安有不能書
判此但可以觀其曲直是非之識耳其貪如狼其苛如
虎者亦何自而知之哉雖然臣猶幸銓闈之試尚可以
[007-19b]
懼愚騃之任子書判之試尚可以懼庸繆之令録也抑
臣聞之試則當公不公則不必試聞之道路銓闈固可
捐厚貲而得傳義書判亦可先囑省吏而得案牘也儻
或無之言之者固無罪萬一有此聞之者不足以為戒
乎試已非古矣試而私焉曷若不試乎惟陛下察之臣
伏讀聖策曰賢良之舉祖宗以收魁壘傑特之士如富
弼張方平輩出焉自熙寧以試進士策與大科無異由
是罷之紹興淳熙追思前憲下詔復置而應書絶少今
[007-20a]
可復之茂異之才其出否歟自紹聖以宏詞十二體取
該博華藻之士比年以來應選亦稀朕方患詞采之衰
欲令四方人士共興其習議者乃謂立法未盡善何歟
臣有以見陛下欲復賢良之科以收魁壘傑特之士而
又欲新宏詞之科以收該博華藻之士也臣聞異等大
科皆當知道茍不知道名賢良者固無足觀名宏博者
亦無足觀也臣請先以賢良言之今世賢良久廢不舉
蓋自淳熙以後無之矣夫賢良者所以待非常間出之
[007-20b]
士也三嵗大比之時所得恐或常士於是又設賢良之
科以取之能謀王斷國斯可謂之賢良能直言極諫斯
可謂之賢良此名未易當也熙寧之朝以賢良與策士
無異由是罷之蓋有深意自蘇軾兄弟以直言對策簡
知仁宗其後立朝風節堅勁爭論新法積忤大臣故當
時怒影移木併賢良之科而罷然而本朝賢良知道蓋
亦可數如富弼如張方平如蘇軾轍是真賢也是真良
也姦邪之夏竦傾險之李清臣謂之賢良可乎讀人所
[007-21a]
不知之書何如知人所共由之道為世所不能之文曷
若為世所可用之才千門萬户之書何補於晉之衰濟
水帝丘之對何益於唐之亂公孫宏之賢良固不若董
仲舒之賢良牛僧孺之賢良固不若裴垍之賢良也賢
良今不復試矣賢良之才臣不敢誣天下以無人也但
所以取之者當以其道耳臣謹按春秋左氏傳楚左史
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而祈招之詩則不能知
以救楚圍之汰是知記問之浩博適足以為玩物䘮志
[007-21b]
也賢良之策亦始於漢朝觀其策晁董公孫之徒無非
問之以謀國之大方為政之大畧初未嘗以隠僻難知
之事而策之也臣記楊萬里上書孝宗皇帝有曰孟子
之時去周未遠也而諸侯去周之籍孟子已不聞其詳
孟獻子去孟子尤近也而有友五人孟子已忘其三則
記誦非孟子之所能也乃若孟子則有所能矣孟子曰
天之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此孟子之所能
也今賢良之科不求孟子之所能而乃求孟子之所不
[007-22a]
能萬里此言則上所以策賢良之道也程頤亦有言曰
漢策賢良猶是人舉之如公孫宏猶强起乃就對至如
後世賢良則自求舉耳若曰廷對欲直言天下事則尚
可若志富貴而得志則驕縱失志則放曠與悲愁而已
若頤此言則下所以為賢良之道也至若詞學之科其
文猶當貫道文不載道雖華奚觀文章所以黼黻皇猷
號令所以鼓舞天下詞氣萎薾世道繫之不可不加意
也陛下近者明詔四方自今三年省闈别立小詞科一
[007-22b]
試激昻表厲陛下可謂得其術矣但願陛下力而行之
必有蔚贍之才出應搜羅之意謹毋以捨大就小即易
去難為浮議所搖方行而復輟也又既設此科當壽其
脉儻使真無可取亦當短中求長市骨而駿馬自來悦
畫而真龍必至茍進取之無階則習尚之無益然臣聞
之異科之才多負勁氣出而為世用每不見容熙寧之
罷賢良蓋以蘇軾兄弟之故近時詞科之不取士陛下
亦知之乎亦由前日詞臣忤於當國既已逆其心而拂
[007-23a]
其意所以止其身而罷其科不然何名存而實廢也惟
陛下察之臣伏讀聖策曰右科之設本以示右武而求
韜畧非特校虛文而課騎射也兵興累年未聞慷慨以
英畧著者其故何歟臣有以見陛下慨念時艱思欲得
武畧之士以為用也臣聞以武設科雖曰右武以文求
武反不得人今之武科臣得而議之矣貢薦額狹選舉
路艱於是以武為捷徑而求為右科之試能誦兵法者
罕能兼騎射之習能使弓馬者罕能兼刀筆之長於是
[007-23b]
能文者代課七書能武者代執鞭弭是無非欺朝廷也
間有能兼二者之長亦不過苟一時之試求其英畧宜
爾無聞今之文科必有五削而後改京者今之武舉不
出十年而可至郡守既登武級復試文闈換侵其官已
在通籍之上矣此天下之士所以指右科為速化而競
以趨之也陛下於此方且求其英畧焉可謂按圖而索
駿矣寇準器兼將相非右科也韓琦范仲淹才兼文武
非武舉也此猶文士也岳飛韓世忠諸將亦嘗自武舉
[007-24a]
中來乎臣願陛下以道淑天下之士毋使人指武舉為
速化之地則英畧者出矣臣伏讀聖策曰遺逸之召當
取人於巖穴如藝祖之招王昭素太宗之召陳摶真宗
之起种放有光簡册矣今日亦未有可副明揚之㫖者
抑又何歟臣有以見陛下廣羅人才而取遺逸於科目
之外也臣聞逸民之舉天下歸周幽人之求民心附漢
遺逸固有國之所先也然而不求聞達而後可謂之遺
逸借此以釣名者非也不慕榮貴而後可謂之遺逸階
[007-24b]
此以媒進者非也漢有樊英終於敗節唐有藏用亦至
損名本朝邵雍常秩其初亦無大異審觀其後然後秩
偽而雍真矣其羮藜飯糗非不欲膏粱也衣荷製芰非
不願文繡也將有所待也是作偽也非真隠也夫治天
下者進恬退之人固可以風奔競之士然而恬退之偽
者進則奔競者愈競矣恬退之偽奔競之真也种放之
出人猶議之况又不及放者乎如王昭素如陳摶斯可
矣臣願陛下以道淑天下之心毋使人以遺逸為捷仕
[007-25a]
之逕然後詔内之侍從臺諌外之監司郡守舉有道之
士不事科目者而旌用之則競科目逐利禄者亦可以
少弭矣陛下之所以策臣者與臣所以奉天對者已畧
盡其概而陛下於其終復策之曰夫是八者上之所以
求於下法意之未盡可商確者固朕所欲聞若學術才
智二者則下所以應上之求有關於世道之大子大夫
賁然來思必不恥於自言其合而具陳之毋畧臣有以
見陛下求言之意有加無己以八者責之已而以二者
[007-25b]
責之臣等也愚臣淺陋何足以仰承聖問抑臣之意則
終願陛下以道淑天下而不必求之法也今之法意亦
可謂盡矣而陛下猶以為未盡者是無乃詳於法而畧
於道乎今日之患乃正在於下之求上者切於上之求
下上之所以求於下者雖廣其路以招延之亦密其防
而檢束之已非求士之意而下之所以求上者投牒覓
舉肆欺售偽無所不至又豈如漢人之自鬻哉是尤非
古意也若是者既皆不以為恥又豈特恥於自言而已
[007-26a]
乎風俗益薄矣陛下不以道挽而回之臣不知其後之
所趨又當何如也然此選舉事也臣觀陛下發策大廷
前乎此時莫非問以當世之大務獨惟己丑壬辰不敢
深及時政此則陛下養明於晦之時而當路忌言之日
也而今亦若是焉何哉甚非臣之所望也臣欲深而言
之則僣欲隠而不言則欺敢因陛下之所及而畧言之
可乎聖問之中有氣節言議之説臣於今日正不滿於是
二者敢以二説為陛下獻焉一曰立中道以用天下之
[007-26b]
賢二曰奬直言以作天下之氣何謂立中道以用天下
之賢湯之執中也曰立賢無方武王之建極也曰無偏
無黨是故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而後可謂之君子君子
者未嘗有所謂黨而上之人亦不當以黨視之禹臯叶
忠於事舜而言焉不合則有吁咈不茍同也旦奭同心
於輔周而事有不可則或不悦不詭隨也唐有白居易
不附僧孺亦不附徳裕本朝有蘇軾不狥熙豐亦不阿
元祐君子之所自立者如此若之何而以黨視之小人
[007-27a]
之欲空人之國者必惑其君而指君子以為黨空黨錮
以危漢空清流以禍唐而指元祐臣寮為姦黨者宣靖
之時空國而無君子其禍尤不忍言也獨惟有道之朝
雖倡為朋黨之論而不勝方慶厯諸賢之用事也夏竦
等輩結内侍藍元震上疏謂仲淹脩洙靖前日蔡襄謂
之四賢四賢得時遂引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禄為私
惠膠固朋黨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徳仁宗雖不之信
未㡬諸賢相繼皆去是仁宗之明如此而小人亦得
[007-27b]
以行其動搖之術也獨惟仁皇天意終定浮雲暫蔽白
日即昭循至嘉祐之時皆用慶厯之彦而成功致治竟
是當時指為朋黨中之人然則君子之黨何負於人之
國哉何代無賢固有居今之時義膽忠肝如慶厯諸賢
者而或者以譁競朋比目之陛下本無是心也臣意必
有倡為是論者矣夫使真譁競真朋比固可嫉也第恐
以好論國事為譁競以志同道合為朋比耳夫以好論
國事為譁競則喑黙唯阿轅駒伏馬者為是乎以志同
[007-28a]
道合為朋比則懷姦相結根蟠株據者為是乎此臣之
所不能曉也大概今日之弊在於用一宰相則用一般
人一相既去則凡在其時者皆指為某相之黨而盡去
之非如范仲淹既出而吳育猶奏行其事者也非如張
浚既罷而趙鼎猶不變其所用之人者也去年以庶官
而論臺諫者有二前日大臣進擬其一乃已得衡山之
麾其一則猶縶白駒之谷得非前日之論臺諫者其臺
臣已去故可以擢用後之論臺諫者其諫臣猶在故有
[007-28b]
所妨嫌耶今之諫臣心乎體國則必如彦博之不憾唐
介夷簡之不憾仲淹夫亦何嫌於此况西蜀之賢乃其
所劾亦已得郡乎而乃同罪異罰一用一舍臣恐非中
道也中者非執一之謂也亦非叅用之謂也元祐調停
為禍不細建中靖國何以為中陛下至徳深仁矜念逺
謫謂除誤國殄民之外並有放令自便之恩而初議㫖
撝他皆未及獨惟前日之柄相密黨數人首拜此惠是
得無類於調停以平舊怨者乎夫其據言路為宰屬之
[007-29a]
時陷忠良不知其幾誤國殄民孰有大於此而首䝉湔
灌臣甚為執事者羞之臣願陛下與大臣自今進退人
才秉執公道不肖者終身可棄忠良者一眚不遺且毋
使大夫有西人東人之譏毋使天下有蜀黨洛黨之説
則人才之氣節者出矣臣故曰立中道以用天下之賢
者此也何謂奬直言以作天下之氣舜聞一善若決江
河禹聞昌言下車以拜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聞而入
有法家拂士則出無敵國外患也漢有汲黯淮南為之
[007-29b]
寢謀唐有温造悍將為之墮膽二鮑可以斂貴戚一勉
可以尊朝廷直言之有功於人國者如此上之人安可
以輕視之古之危邦未嘗不箝諫者之口以自塗其耳
目賀琛之言未為切直梁武帝罪之他日侯景之禍竟
無與言張九齡之諫可謂忠鯁唐明皇黜之他日禄山
之變曾不知覺泛觀史傳如此甚多不可枚數也獨惟
盛時則不若是仁祖朝士氣最盛直言最多攻夏竦之
樞密十八䟽上而竟行其言攻陳執中之宰相十九䟽
[007-30a]
上而竟可其奏叩銅環之呼事關宫禁也仁祖雖以是
黜仲淹竟以是擢仲淹燈籠錦之詆事關廊廟也仁祖
雖以是謫唐介亦以是召唐介仁祖之容養直言者如
是陛下端平初政天日昭蘇積鬱頓舒久蟄咸奮諫官
論事御史斥姦侍從有論思之忠百官有輪對之直以
至草茅投匭學校上書華國直言何減慶厯當時天下
延頸太平徒以一鑑早亡諸賢失助相踵而去漸已銷
聲淳祐初年柄相當國純用私黨布滿朝端示縉紳以
[007-30b]
意而使之不敢言扼學校之吭而使之不敢議於是直
氣日銷矣今雖更化神觀未收噤無能言萎瘁滋甚泛
觀士大夫之奏䟽無復我先正之緒餘凡而封事之文
類如舉子之策平平論事小小立言惟恐傷時姑以塞
責臣謂直言之不振原於直氣之久銷陛下責諸臣以
先正能言之風當責聖躬以祖宗受言之事陛下聖度
天廣靡直不容然而直臣去朝竟未有如范仲淹唐介
再䝉顯用者得非陛下雖能容其批鱗之直而終不能
[007-31a]
無逆耳之厭乎臺諫許以風聞祖宗自有典故陛下邇
者宸翰乃責其亷訪之不真如必待其真而後言臣恐
自此無言者矣况其一臺臣已去職其一則猶未至國
也而併罷之可乎其遜避再三久而後就而臣意其人
必有可言而恐不見聴者陛下曾不待其一言而去其
為結言者之舌不亦甚乎前日臺臣之罷或如聖訓之
言然而外議紛紛則不謂是咸曰臺臣之僕𨽻怒於近
倖之貂璫浸潤密行由此遂去臣知此事萬萬無之第
[007-31b]
惟臺臣未去之先偶有僕𨽻交鬪之事是以外議不能
無疑心固不然迹則相似萬一因循不革遂長此風則
漢之常侍必横於司𨽻唐之中尉必横於南衙矣陛下
固不縱其至此然亦不可不防其微杜其漸也蘇軾有
言曰姦邪之始以臺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干戈
取之而不足又曰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以奮揚
風采委靡之餘雖豪傑不能以振起今日之患深似此
言臣嘗終日廢飡中夜不寐以為方今事勢蓋有莫大
[007-32a]
之隠憂火未及然安於薪寢所賴朝廷有見逺識微之
士必能為陛下陳長慮却顧之謀而邇日以來言者畏
忌天下有患陛下誰與銷之臣願陛下上法仁祖之盛
時次用端平之初政廣闢言路旁通下情言不可從置
之無害儻或可用豈小補哉則人才之言議者出矣臣
故曰奬直言以作天下之氣者此也臣草茅愚生不識
忌諱忠愛一念與生俱生陛下可為忠言故敢於聖問
之外竭其狂瞽亦可謂出位犯分矣大則殛而投之鼎
[007-32b]
鑊小則退而屏之山林其甘如飴九死無悔雖然陛下
必不然也陛下自即位以來未嘗以直言罪士豈以臣
一螻蟻而累陛下天地之仁哉第惟臣言厯議弊端旁
忤貴倖將恐第劉蕡之策者雖嘉其忠而不敢進之陛
下之前耳然而臣自幼以來所學者道事君之始安敢
不忠且䛕悦以取髙科非臣本志茍有一語可禆時政
雖黜不恨也臣固萬不及劉蕡而堂堂天朝豈唐比哉
臣可以無恐矣惟陛下矜其愚忠而幸聴之臣不勝惓
[007-33a]
惓臣謹對
 初考 議論本於學識憂愛發於忠誠洋洋萬言得
    奏對體一上/臣經孫
 覆考 以求士以文不若教士以道立説一筆萬言
    水湧山出盡掃拘拘謭謭之習張程奥㫖晁
    董偉對賈陸忠言皆具此篇矣一上/臣良貴
 詳定 規模正大詞氣懇切所答聖問八條皆有議
    論援據的確義理精到非講明理學該博傳
[007-33b]
    記者未易到此奇才也宜備掄魁之選臣焴
    臣彬之臣夢鼎
 
 
 
 
 
 雪坡集巻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